科技生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1:01:51

科技生物论文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1篇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堂上离不开实验,而我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实验材料,使得很多规定的实验课难以按照正规的要求开设。面对这种情况,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解决了上实验课难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讲到“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田边山坡捉来蝗虫,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几个学生合用一个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蝗虫的翅、足、口器、气门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

2.不拘泥于课本,开展开放式教学

我班的学生中有养鱼专业户的子女,有菜农的子女,也有养鸡、养兔专业户的女子……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城市学生甚至比教师丰富得多的直接生产、生活经验,我把他们看作“小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例如:在讲到“淡水养鱼”一节时,我就请养鱼专业户的孩子走到讲台上,我坐到他们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学一起悉听学生讲解有关淡水养鱼的知识,如淡水鱼的种类、混合放养的优点、如何喂养等,他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鲢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苗,指导大家如何辩认。最后,我加以简单地概括小结。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3.利用自然优势,实现学以致用

我校的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跨时代的新农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时,学生了解到黄瓜的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在开花后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进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这种昆虫传粉的机会就很少。我向学生讲述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励学生课后到有黄瓜大棚的同学家里看看,到这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去实践、验证。这样,他们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更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国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没有把国情教育脱离生物科技活动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教,而是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与我县的自然状况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有机结合。例如:带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到校外调查、考察,了解到我县因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所以这里生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参、细辛、鹿茸、灵芝等名贵中草药材一千多种,是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但使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使我们组织的生物课外活动硕果累累。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偏远山区中学生物课堂结构改革不能完全套用城市中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城市中学生物教学设备等方面上的优势是山区中学不能比的,而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通过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这是可能的。教学实践表明,让生物教学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做法

1、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这一项是按照课本实验课要求而组织的。我刚上初中课时,凡初一、初二的有关实验课,我都组织学生制作标本,有时还给予评分,在学期期终评分时适当计入。后来教上了高中课,还是和科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制作标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提高制作标本的技能。多年来,我们制作出一大批标本。制作出来的标本有许多有所改进、创新,不少获得了奖励和推广。如1994年有3位同学制作的“过塑和快速制作植物保色标本”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海南省二等奖。另有2件获省发明创造二、三等奖。1995年有1件获省生物百项活动三等奖,1996年有2件获省发明创造三等奖。有一部分存放在生物实验室,作为教具用。这些标本,受到来访的各校同行、省教育厅领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办公室主任的称赞。制作方法先后被《生物学杂志》、《生物实验教学与仪器》、《生物报》等杂志发表推广,《中国教育文库》编委也拟把这些方法经验选入该书。

2、组织学生开展培育花卉和繁殖花木的活动,曾先后在生物园进行了红桑、木扶蓉等花卉的扦插繁殖,还组织学生在家自养盆花,后带来学校进行评比奖励。通过活动,繁殖出一批花卉、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学到了一些花卉繁殖的技术。

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我们曾进行了草履虫、果蝇的饲养实验,还进行了“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科学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科学实验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海南省一等奖。最近,我还接受中科院交给的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卫星搭载白菜种子”的实验活动,并取得了成功,被评为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4、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访问和参观考察。方法主要有(1)结合高中课本《生物与环境》这一章实习课,要求学生外出调查,了解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环境污染的现状、自然保护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2)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环保科技夏令营,参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3)配合科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珍珠养殖尝螺旋藻养殖基地等了解高科技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同学们看到科学技术的威力和作用。每次活动之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这些小论文质量颇高,其中有4篇获得了部级二、三等奖。有27篇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有3名同学还分别于1992年、1993年、1995年代表海南省青少年赴沈阳、北京、长沙等地进行论文答辩,获得了好评。

5、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生物知识竞赛。如先后组织过“显微镜操作比赛”、“环保知识竞赛”、“海洋知识竞赛”、“环境保护黑板报”竞赛等。1992年,配合学校、科协和科组老师一起,成功地组织了“环保知识智力竞赛活动”,获得了与会的联合国官员,各省代表的交口称赞,并在省环保智力竞赛中获得了第1名,并代表海南省参加了全国环保知识智力竞赛。

二、几点体会

通过活动,我体会到:

1、开展科技活动,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意义重大。(1)能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力量,从而立下掌握科学技术的志向。(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几年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2、要开展好科技活动,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科技辅导员要努力争取领导支持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科技活动之所以能正常开展,是与我校校长的领导支持分不开的,他教育思想端正、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他不但从精神上,而且还从经费上支持,而且还多次亲自参加辅导学生,此外,市科协领导等也很关心和支持。我们做

出了成绩,他们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如市科协推荐我为省先进科普工作者、省科协推荐我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省教育厅推荐我为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十杰教师侯选人。3、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几年来,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我经常参考和学习有关的业务书籍,还请教各有关方面的专家领导,因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经验,我先后写出了40篇论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获国家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省级奖7篇。其中,谈如何指导学生写垃圾调查的论文《三亚市垃圾污染调查》获第四届全国中等学校生物教师优秀论文1等奖,入讯生物学通报》主编《优秀论文集》。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要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几年来,我多次利用课外、假日、节日的时间来辅导学生。如1993年进行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实验,刚好碰上寒假,怎么办?能停下来不干吗?当然不能,因此,整个假期,都把时间花在上面,甚至大年三十也照样干,1997年为了搞白菜的实验,我又再次利用寒假来搞,我这样的行动,有些人不理解,有些人甚至笑我是“傻瓜”,但我也无所谓,我觉得,要做出一点成绩,没有这样的“傻瓜”是做不出来的,为了做出一定成绩,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素质教育出点力,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也是应该的。同时,我也觉得,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工作,党和人们是不会忘记我们的。1996年,我荣获第二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并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给予我很大的鼓舞。

4、科技辅导员要做好科技活动,要做到如下几点: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3篇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论文网->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小学数学复习五法

·数学课堂激趣艺术三法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

·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上

·变“只求甚解”为“好读

·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

·在阅读教学中辨析文章的

·把握规律让识字成为一种

·创新识字教育方法开发儿

·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小学作文教学感悟_语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与概率论

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

·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生物教学中“巧”用

·初中生物探究型课外

·[图文]运用同化论指

·2002年高考名师指导

·生物教学中“巧”用

·学法指导发挥电教优

·[图文]初中生物研究

指导学生观察四重奏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18:36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杨益民

[内容]

(山西临汾一中杨益民)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而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此可见,观察对于写作有着多么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呢?

一、明确认识

观察对于写作及整个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方法。但是,如何使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却又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为专题讲解并反复强调。

在讲解中要引经据典,以开启学生心扉,提高认识。例如达尔文的话:“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鲁迅也说:“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观察的重要性,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一般来讲,观察对于写记叙文、说明文的作用,学生了解的比较清楚。而对议论文的作用就不然了。因而,要向学生强调指出,写议论文自然离不开学习理论知识,但观察仍是基础。因为只有深入生活,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才有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论点和有说服力的论据。写《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深入农村一个多月;恩格斯为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花21个月时间深入工人之中,并将此书副标题命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这些都是典型实例。中学语文教材也不乏其例。《说小》《当说必说》《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错字小议》等,许多议论文,可以说都是深入观察的结晶。

二、把握要领

学生认识到了观察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激起观察的热情和兴趣。而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观察的要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领如下:

1.观察必须与思考共存。观察不是一般地看一看,而是要有目的地科学地看。既要仔细看又要用心想。没有思考的观察是盲目的、缺少灵魂的。可以说,思考是观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部分。茅盾由白杨而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杨朔由茶花而看到新中国,这些都是很好的说明。

2.观察要抓事物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大千世界品类繁多,虽各有所属,却不尽相同。观察就是要抓住这些不同。比如同样是雨,春雨、秋雨、夏雨形态各异,大雨、小雨、雷雨情状不同。同样是人,男女老幼各有特色,三教九流互不雷同。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俯拾即是。同是女人,豆腐西施、祥林嫂、黄淑英等等从外到内差异都是极大的。因而,观察时就必须把握观察对象内、外、动、静、远、近、高、低等各种情态,从而写出客观、具体、逼真、形象的事物。

3.观察要有独到的发现。观察最可贵的是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出新鲜的东西来。如果观察只停留在回忆、验证前人的看法上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这样的内容写进文章也只能是拾人牙慧、难出窠臼。因而,独到的发现是观察的最大任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登庐山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都有独到的发现,故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能够流传千秋。19世纪英国画家透纳第一次将伦敦的雾画成红的,引起了人们的惊讶。人们是用习惯的眼光看雾的颜色的。而透纳却跳出习惯的套子,敏锐地发现因为曼彻斯特林立的烟囱喷出大量有火星的煤烟与其相映照的缘故,使伦敦的雾不是一般的灰色,而是独特的红色,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伦敦雾的传统看法。这就是发现的意义。

因而,应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

三、授之以渔

正确的方法会使学生观察的行为更加明确具体,更加容易把握,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也更加有效。

1.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

所谓无意观察是指没有明确目的只从兴趣出发随时随地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它也叫随意观察。这是积累知识和素材的重要方法。清人魏禧对这种方法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比之富人之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用之,面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石同功。”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让其“留心各样的事情”。

有意观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地选择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因而在观察时必须专心耐心。《我的父亲》《我最尊敬的老师》《我的同桌》《记一个热情的售货员》《校园晨曲》《我们的教学楼》之类的命题,都需要进行有意观察,否则便难成佳作。

2.整体观察与细节观察。

整体观察即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个进行观察,从而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它包括:过程观察,即对事物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进行观察。例如《景泰蓝的制作》《蝉》就是如此。联系观察,即观察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例如1990年全国高考题,要求以圆的想象物为描写重点,同时又要有陪衬物,完成此文就必须注意其相互联系。

细节观察就是对事物某一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求对事物透彻的了解。因而必须选取那些能代表整体、揭示本质的典型细节进行观察。例如祥林嫂的眼睛,《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葛朗台临死时抓镀金十字架的动作等等,都是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揣摩。并可布置《老师的眼睛》《妈妈的微笑》《好动的他》之类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明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道理。

3.比较观察与层次观察。

比较观察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发现其同异之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特征。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观察方式。它包括同中求异——从相同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异中求同——从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因而,教师应把比较观察作为重点加以介绍。比如,同样写老师,《我的老师们》则既要把握同中之异,更要揭示异中之同,以表现教师的精神品质;而《我的严师》《我的恩师》之类的题目,就主要在于同中求异,突出“这一个”的特点。

层次观察即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对人则是由外貌到性格,对物则是由形式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观察人更重要些,所以必须使学生明白人的外部特征需要以内在特征为依据,用来说明个性;内在特征需要通过外在特征来显露,用以表现个性。不能说明个性的外部特征,即使再具体生动也无多大意义,而没有外在表现的内心刻画,则会使人感到不着边际。部之,要使学生明白写人必须内外结合,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加强训练

观察能力要在实践中,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地培养起来。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就可以灵活地选用。以下简述几种,以期引玉。

1.结合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很多课文都写到山水草木日月风雨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但由于平时观察不细,故而难以写好。所以很有必要借教材这个范例,启发学生观察。学了《春》,可让写《秋》《夏》,学了《荷塘月色》,可让写《花坛月色》《荷塘秋色》,实践证明,有激情、有实践、有样板,就能写出佳作。

2.借助图画培养观察能力。近年高考中考都出现过图画作文。这也是对观察力的一种考查。图画比文字的阅读难度更大,所以,应引起重视,多作训练。例如:漫画《打井》《猪八戒照镜子》;油画《蒙娜丽莎》《父亲》;还有名人头像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摹出来,是很好的方式。

3.利用静物培养观察能力。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一个文具,都可以做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材,把它放在讲台集体观察或者教师拿着在教室巡回让学生浏览,然后,展开比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又全。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观察的欲望。

4.通过人物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同学、父母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人,因而也是训练的材料和内容。比如,让学生写出班上的一个同学,但不说姓名,文章在班上读后让大家猜是谁,进而评价得失并修改完善。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的激情。

5.通过场面培养观察能力。运动会、班会、讨论会、升旗仪式、打饭情景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笔者曾以“校运会上”为总题,让学生写作,一个学生写了以《抢拍的两个镜头》为题的文章,其中写了两个人:一女生跑步时掉了一只鞋,便索性甩掉另一只,赤脚在满是石子的跑道上向前冲:一男生在长跑中因体力不支而跌倒了,但他又顽强地爬起来,艰难地坚持到终点。作者将两个镜头都叫作“拼搏”!由此可见,引导得法,自有佳作。

6.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一个市场、一家商店、一座新的建筑、一个十字路口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材;春游、秋游、郊游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机会。

7.命题启发。命题的好处就在于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观察对象。命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单一性题目,如《爸爸真凶》《调皮的小猫》等。b.比较性题目,如《我的两个同学》《我的两家邻居》等。c.激情性题目,如《春雨》《第一场雪》等。d.假设性命题,如《如果我当了语文老师》《假如我是设计师》等。e.启发性题目,如《暖瓶为什么保温》《钳子为什么比手的劲大》等。

8.命意限制。命意就是只要求一个中心意思或限定一个范围。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农贸市场、写一个老教师、写秋天或春天的景色等。命意比命题灵活性更大,学生也具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9.写观察日记。这是积累材料、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可要求学生一日一记或数日一记,教师定期检查或小组、同学互相评阅。坚持下去,积腋成裘。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开题 信息源 信息检索 信息分析 信息利用

研究生开题是研究生位论文工作的起始,开题前需要收集整理大量文献信息与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课题设计的科依据和思路。这就需要研究生能准确描述课题背景的信息需求,广泛识别和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巧妙运用各种检索技巧,获取所需文献;经过分析、对比与综合,挖据文献信息中的精华,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完成科研究的任务。

本文以生命科研究生开题为例,介绍了研究生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信息资源,如何独立、有效、准确地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根据开题阶段的特点,将研究生开题之信息基础技能和晋级技能融入实践中,描绘开题的信息技能导航图,为开题提供充分的准备。

1 研究生开题之信息基础技能

研究生开题阶段必须具备的信息基础技能包括准确界定与表达研究背景的信息需求,识别和选择合适的信息源,综合运用多种检索技巧,从而准确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1.1 准确描述研究背景信息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生命科也由传统的生物研究转变为一门实验性的科。研究生在开题阶段,需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信息,为课题的创新提供基础。在了解研究背景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重点关注国内外的同行与相关研究机构。要深入一个研究领域,了解哪些人正从事此项研究,以便进行相关信息跟踪,也可将他们进一步发展成为合作对象或竞争对手。一般情况下,第一作者是文章的执笔者和研究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而通讯作者则是整个研究的策划者、指挥者和术带头人。从第一作者可以了解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从通讯作者则可了解整个研究的思路。除了这些在公开出版物中能找到的研究者外,还有一些正在从事相关研究但尚未有成果发表的研究者,他们或是团队新成员,或是交叉研究的执行者,从他们所在的研究机构可挖掘相关信息。②要了解整个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通过信息的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跟踪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而认真策划自己的研究,使成果富有创新性。③要详细了解国内外相关或相似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实验方法。生命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实验材料的优劣、实验方法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位论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相同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材料,实验结果不尽相同;相同的方法,稍加改造,移植于不同的材料,尤其是同种属间的材料,可以为研究成果的创新提供途径。研究背景信息需求的描述如图1所示:

1.2 识别与选择合适的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获取信息的来源。随着科技术的发展,信息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命科研究中常用的信息源有:①期刊文献。通常为原始文献,研究成果的直接报道;信息更新快,如月刊、半月刊、周刊,甚至有些生物期刊每天会有部分online而未正式出版的文献;信息量大;比较分散,每篇文献都自成一体。最有影响的综合性期刊有Nature、Science、PNAS、Cell等;会的期刊有JBC、Microbiology、Plant Physiology、Neurology等。②专著。专著的内容比较详尽、系统,但出版周期长,新颖性不够。在研究生开题阶段,专著不失为了解研究背景与经典实验操作的捷径。常见的专著有《分子克隆实验指南》、《基因工程原理》、Gene、Genome等。在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Wiley和Net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很多的电子图书,缩短了专著的获取周期,为信息的快速更新提供了条件。Springer电子图书(Springer-Ebook)每年收录约3 000种新出版的专业图书,Wiley在线实验指南中则包含了14类实验室操作指南,涉及生命科、医药与健康、化等科领域。③会议文献。定期举行的国际国内大会,是以一个研究为主题,召集国内外的顶级专家来探讨交流,如国际生化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国际遗传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则每年在美国举行,研讨国际动植物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会议文献标示了一个研究领域的“风向”。④专利文献。一般指专利说明书,详细阐述发明的目的、用途、技术梗概和专利权限。从专利文献中可以了解某领域的技术水平及发展的最新动态…。全世界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在专利文献中可以查到,其他文献中只能反映这些成果的5―10%,因此,专利文献是查找技术应用及数据的重要文献信息源。生命科领域常见的有基因或序列专利、技术方法专利和药物专利等。⑤专业数据库。是以专业数值、数据为收藏对象的数据库。专业数据库更新快,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数据库使用频率高,应用性强。生命科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很多,如各种基因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各个模式生物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中的高通量信息也是其他资源所无法取代的,如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是一套生物信息整合系统,既有PubMed和PMC等文献数据库,又有GenBank和EMBL等核酸数据库、MMDD等蛋白质和大分子结构数据库,可以从中获取蛋白质/核酸序列信息以及基因组图谱信息。⑥科研基金资助信息。科研基金对促进科技术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金资助项目是科研活动中常见的重要形式,往往反映着某一领域前沿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表明了国内外同行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工作,这比公开发表的术成果或会议信息要提前不少时间。国内常见基金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和重大专项等;国外常见的基金项目有美国国家科基金(NSF)、美国农业部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NIH)、德国国家科基金(DFG)和日本振兴协会的项目等。⑦实验记录。是实验设计、操作与结果的完整记录,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总结,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信息源。由于实验记录是各个课题组内部的资料,只能通过同组成员之间的传递,因此,外界较难获取。⑧术论坛。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术论坛的搭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国内比较好的生物论坛有小木虫、丁香园、生物通、生物谷等,国外比较好的论坛有bioforum、biology online等。论坛中可以就自己关注的信息发表评论,跟同行进行交流。生命科研究

常用信息源如图2所示:

1.3 综合运用检索技巧,制定检索策略

常用的信息检索途径有关键词、主题词、题名、作者、研究机构和出版项检索等,但这些检索途径不是完全独立的,可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进行相关组配,缩小或扩大检索范围。常用的检索技术有三类:①布尔逻辑组配检索,如and,or,not;②字符串匹配检索,如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和截词检索;③位置逻辑检索,如邻近关系、字段关系和从属关系。通过对作者名字和研究机构或主题词/关键词进行相关组配,找到所需的文献。

检索策略是指为实现检索目标而实施的方法。制定检索策略需要:①进行研究课题分析,弄清检索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检索词如关键词或主题词等;②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如期刊文献、会议文献、专业数据库等;③确定检索途径,可以选择主题词/关键词检索、研究机构或来源出版物检索等;④科合理地安排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位置关系及相应的检索步骤。检索策略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修改与完善,直至查出的信息尽可能地全、准,尽可能地贴近课题研究的需要。检索策略的制定过程如图3所示:

1.4 多途径获取研究所需文献

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来源,如何快速高效地锁定所需文献?文献的获取途径有多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先中文后外文;先文摘数据库后全文数据库;最后再在其他数据库、基金、个人或机构网页以及一些科研社区或论坛中补充相应信息。文献检索结果可借助工具或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以便优化检索与利用。

生命科研究中重要的文摘数据库主要有ISIWeb of Science、Biosis Preview、Medline、Pubmed、Facultyof 1000 Biology,这些数据库涉及的科比较全面,信息的质量比较高。ISI Web of Science(SCIE)收录了6 800多种核心期刊,涉及自然科、生物医和工程技术等170多个科领域,数据回溯至1900年,每周更新;Biosis Preview是国际公认的查阅生命科最权威的文摘索引数据库,收录了会议、报告、评论、图书和专论等多种文献,期刊论文来源于100多个国家的6 000多种期刊;Faculty of 1000 Biology荟萃了2 300多位全球顶尖科家对生物领域24个专题论文的评估、推荐、分析和评比,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论文信息及研究趋势。文摘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初步比较后筛选出比较重要的文献,可在全文数据库中获取全文或申请文献传递。常用的全文数据库有Springerlink、Elsevier、Wiley Inter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Nature,Science、PNAS、Annual Review、CSHL、BMC、PLOS、中国知网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其中,Annual Review系列刊为每年一期的综述,对于快速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动态非常有效;Springerlink检索结果可以按出版日期、内容类型、科、语种等再次分类;Elsevier检索结果可以按内容类型、期刊名/书名、主题、年份等限定或排除相关文献。常用会期刊有PlantPhysiology、JBC、Microbiology、Neurology等。

不论全文数据库还是文摘数据库,都是收录了已经公开出版的期刊文献。由于写作、投稿、出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因此,期刊文献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这不能完全满足科研的需要。会议报道、大会交流及术沙龙PPT等弥补了这一缺陷。会议摘要或会议录,按主题汇聚了同一领域的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尚未发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国际会议信息可在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即ISTP和EI中检索,中文会议可在CNKI中检索。

从国内外的基金资助信息中,可以了解国内外同行已经完成、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工作,挖掘某个主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研项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对于特定的数值数据,如基因信息、蛋白质结构、基因组信息可在科专业数据库中检索,常用的专业数据库有核酸序列数据库、大分子结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模式生物数据库等。Wiley Interscience在线实验室指南中提供了部分实验操作的技术参数与步骤,特定的研究内容与技巧方法还可以查阅相关位论文、专利和标准文献。网络信息与灰色文献如社区论坛、个人主页等则是对以上所有资料的补充。文献信息的获取途径如图4所示:

2 研究生开题之信息晋级技能

研究生的信息晋级技能,主要表现为利用前期获取的信息,准确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技能包括科研信息的跟踪能力、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2.1 文献信息的跟踪

信息检索后,检索策略可以保存,用于信息跟踪。数据库中的信息跟踪主要有两种形式:Alert和RSS。Alert是重要的网络信息定制与通报服务,用户需要注册登录,选定研究主题领域或设定关键词,当有相关最新文献出版时通知用户;也可选定期刊,及时了解最新出版的期刊文章,跟踪某篇特定文章,获取最新的引用信息及研究进展。定制信息可以html或text发送至E-mail中。RSS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RSS订阅可以获取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文献信息。研究生在开题阶段可根据检索需要建立RSS文件订阅,利用自己的RSS阅读器自动获取数据库中更新的文献信息。

2.2 文献信息的管理

信息管理可借助于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完成。Endnote可与文献数据库平台相结合,用于组织和管理术文献,辅助科研究。Endnote中可以按照研究专题将文献分成多个不同的组,便于管理与查找;可记录文献阅读心得,如技术方法与研究思路,便于研究过程中的利用;可在写作过程中根据目标期刊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style)生成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除了End―note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管理软件,如医文献王、NoteExpress、RefWorks、Quosa等。

2.3 文献信息的分析

信息分析是基于信息的知识生产和智能活动。信息分析存在于科研究中信息活动的各个阶段,如信息需求的产生、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挖掘等。信息分析的目的在于获取研究的背景与概况、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使用的技术方法,分析可以继续的研究和拓展的内容等。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造极具个性,不同的分析方法,产生的信息增值不同。

信息分析按内容可以分为信息联想、信息综合、信

息预测和信息评估。具体来说,信息联想,是从表层信息中识别出潜在的信息,发现文献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综合则是在分析各种文献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科概括与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信息预测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运用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研究的发展做出科预测;信息评估指对大量的文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经过选择和比较,最终产生满足科研需要的新信息的过程。

信息分析按处理方式可分为数据库分析、文献管理软件分析和专业软件分析。数据库分析是指充分利用一些文摘数据库的附加功能,如ISI Web o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和EI的“精练检索结果”,进而将文献信息中的作者、关键词、地址、出版物和出版年代等相关信息提取,借助于excel图表的直观显示,发现研究的重点和趋势、国内外同行和研究机构。数据库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对本库检索的信息分析处理,对于其他来源的文献信息,可以借助于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点击subject bibliorgraphy,也可按作者、关键词、出版年代、地址等进行相关分析。专业软件分析则是指借助于Citespace,Refviz,Omniviz,TDA等进行的科文献可视化分析,从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为洞察研究或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战略和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文献信息分析情况如图5所示:3构建开题之信息技能导航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位论文则是全面衡量研究生综合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准。开题是位论文管理的重要方面,开题阶段的关键在于文献调研,因此,快速提高研究生开题的信息基础技能和晋级技能至关重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开题之信息技能导航图,以方便研究生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中比对、参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信息技能导航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研究生准确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后,要综合运用多种基础技能,广泛收集信息,然后充分利用信息晋级技能,对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分析与归纳、演绎与综合,对最新的研究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吸取文献信息中的精华,从而理清研究思路,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与研究策略。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研究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为位论文的顺利开题与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殿启.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南京:南京大出版社,2008:174―176.

[2]张帆.发现与创新――ISI Web 0f Knowledge在科研究全程中的应用.[2010一12一11]..

[3]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北京:科出版社,2007:58―62.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网络资源;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44-02

生命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1],该专业具有实验性、实践性以及前沿性等特征。对于生物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进入试验室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培养自己的独立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有很大的益处。大学生在着手试验室工作之前,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迅速地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试验室工作完成后,会有大量试验数据,处理这些数据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生物软件。查阅文献资料和下载使用相关软件,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水平: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

目前,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图书馆,购买了科技论文数据库,提供大量的电子资源。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等方法来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这些方法使大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在使用时不需要额外付费。因此,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这一资源,方便快捷的查询、下载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生物专业常用的中文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位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有:SCI数据库、EI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 Direct全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NSTL网络版科技期刊数据库。

二、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

网络的普及可以使我们便捷得获取丰富的资源,但是,网络的高度开放性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网上信息。因此,获取准确可信的信息变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搜索引擎。Google(http://)是一个搜索功能非常强大的搜索引擎,很值得一提的还有Google学术搜索(http://)和百度(http://)。其中,中文信息检索大多使用百度。如果搜索英文信息,Google是个很好的选择。

三、登陆生物网站并下载相关生物软件

网络上很多共享的资源,或者这些资源可以免费获取。不能小看这些共享的资源,它们可能会在试验前期或者分析数据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的生物网站。进入到几乎任何一个生物网站后,如果有足够的耐心,我们可以找到绝大多数免费公用的生物软件,并且可能附带使用说明、工作原理等信息[2]。有的网站会提供免费的在线服务,我们在浏览网站的时候,一方面了解它的相关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学习使用流程。一旦自己试验需要,那么使用起来就会轻车熟路,节约不少时间。生物科学专业常用的生物网站有:①Online analysis tools(http://molbiol-tools.ca/):这是Guelph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教授Andrew Kropinski整理的在线生物学分析工具网站,主要包括DNA序列、RNA序列、基因组、蛋白的在线分析等。②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31712):这是生物专业功能最为完整的网上服务器。其中核苷酸分析包括酶切位点的查找,motif、开读框的搜索等,PCR引物设计,二级结构预测,多重序列比较以及分子进化树的构建等;蛋白分析则包括酶切图谱,功能区搜索,分子进化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等;此外还提供序列管理等功能。③GenBank(http://www.ncbi.nlm.nih.gov/):GenBank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所维护的供公众自由读取的、带注释的DNA序列的总数据库,包含70,000多种生物的核苷酸序列。每条纪录都有编码区(CDS)特征的注释,还包括氨基酸的翻译。④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EMBL)(http:///):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成立于1974年,由16个国家支持。在该网站可以进行序列查找和检索以及序列的配对、通过登陆号检索EMBL核酸数据库、通过FTP传输EMBL数据库文件;还可以分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等,此外该网站还提供一些软件。⑤DNA Data Bank of Japan(DDBJ)(http://www.ddbj.nig.ac.jp/):DDBJ数据库创建于1984年。DDBJ数据库主页包括数据库检索、数据提交、数据分析等功能。GenBank、EMBL和DDBJ这三大数据库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数据记录格式,但是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可以任意地向其中任何一个数据库提交序列,所提交的序列也将从公布之日起同时在该三大数据库中出现[3]。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需要了解和使用的生物软件有:Bioedit:具有序列简单分析和序列对比功能的软件;Clustal W:用来对核苷酸与蛋白质序列进行多序列比较的软件;Clustal X:ClustalW Windows界面程序;)Cn3D:观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软件;DNAStar5.03:序列分析软件;DNAMAN:限制酶分析,引物设计,序列比对的软件;FASTA:数据库中查找同源序列软件;GeneDoc:对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等操作的软件;Primer Premier 5.0:核酸序列引物分析设计软件;Peptool:蛋白分析软件;Phylip:进化树分析软件;Puzzle:核苷酸序列、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及进化树构建工具;Paup:系统进化分析软件;TreeView:进化树处理软件;SeqPup 0.9:生物分子序列编辑与分析软件;SPSS:统计软件。

四、关注一些生物论坛

论坛是网络环境下一种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它可以突破常规交流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和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沟通。比如:试验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问题,自己一时又难以解决,可以在论坛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往往这些问题已有人碰到过,并且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讨论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指点,不少难题迎刃而解。常见的生物论坛有:小木虫(http:///)、丁香园(http:///)、生物谷(http:///)、中国生命科学论坛(http:///bbs/forum.php)、生物信息学论坛(http:///)等。

五、通过电子邮件和作者沟通

大学生在阅读文献资料时,难免会遇到反复思考仍不得其解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求助无门而不了了之。其实,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求助对象,那就是作者。一般在期刊论文首页的下方会留有作者的电子邮件信箱。我们在仔细阅读论文之后,如果发现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作者进行请教和讨论,一般作者都会很好的给予答复。

综上所述,大学生平时在完成学校设定的课程之余,可以以网络为媒介,结合自身兴趣,主动探索,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优势,从专业学习中选择和确定相关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吉爱国,王伟莉,梁浩.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海洋生物特色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5):65-67.

[2]许忠能.生物信息学[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邢美园,苏开颜.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日本DDBJ数据库及其检索应用[J].情报杂志,2003,(5):59-61.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6篇

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它们用了8分钟。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 000米

7月26日上午,“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共有来自

13个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 027米、5 057米、5 188米、5 184米和5 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 000米级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3.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

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试验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18块试验田共107.9亩。9月18日,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

900公斤,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4.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

4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白银市正式投入电网运行。这也是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完整超导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这个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这座超导变电站,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了近70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5.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揭示了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发现刊登在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被选为研究亮点和封面论文,并被国际医学和生物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 of 1000”选为“必读”论文,《科学》杂志子刊《科学・信号传导》撰文予以重点介绍。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等单位选中,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

制造。

7.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美国《癌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为肝癌生物治疗提出了新方法。

8.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7月21日10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

9.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 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这座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是中国实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点配套项目。该钻井平台投资额60亿元,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 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 000米,总长约114米,宽90米,高137.8米。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

10.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集中了国内118个机构、10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该专项计划实现覆盖大陆的大地电磁探测阵列网。同时,初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大陆地质地貌条件的深部精细结构探测技术体系,并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的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1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厂,标志着深部探测专项取得又一个里程碑式进展。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7篇

长期以来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课程资源结构基本上只局限于教材、教参、实验室。甚至在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科书不再是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本文在此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一生物实践活动。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开发利用多种生物课程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和深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等。生物学科的独特性,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自然环境资源、自然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比如: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等课程资源。从各种媒体中也可获得更广泛的生物课程资源。

受生物教学特点影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由于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生物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生物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生物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

因此,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我们应该把“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构成活生生的“生物圈”。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能够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无处不在。它大约包括教科书资源、教学参考书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各教师之间的资源、学生资源、学校和家庭所在地的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广播电视资源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一个人生物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生物教师,必须尽可能的开发、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基于此,对生物教师提出了较以往不同的要求。

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师首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者。教师必须更多地占有课程资源,做到备课充分。

3、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应处理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当为引导者、组织者,不应再成为占有课程资源后的传授者。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去开掘资源,精心的设计利用好这些资源。

教师在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之后,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做好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对于资源的开发,教师应精心设计,根据具体的情况布置方案。如我在教授《光合作用》一章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光合作用,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了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等方面的资料。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这样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始时布置学生去做,逐渐使学生养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习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些方法我曾尝试过:

1、配合教材利用网络查阅规定内容。2、收看一定栏目的电视节目。3、参观农产品展览及洽谈会等。4、走进大自然,春游等。5、教室形成小小图书馆,学生充分阅读生物方面的书报杂志等等。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关键是利用,而利用的关键在于与生物教育的整合。我们应该真正地使课程资源的利用落到实处,不应该只是虚幌的时尚的招牌,而应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由时尚走向教育常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形式有:

(一)与教材整合。这种形式是基于所主讲课文的内容来确定开发的课程资源,比如在讲析《蔬菜作物》时,我让学生带一些蔬菜来上课,在讲《农业害虫》时,让学生捉一些蝗虫进行观察。又如在讲授《保护物种多样性》时,我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上课就让学生对所查资料进行交流。从这些资料中自然得出物种多样性的特征。再研读教材,所查阅资料与文本的整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信息交流。这是一种利用资源的好形式。学生在课下占有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怎样使学生占有的这些材料成为学生有意识的资源加以利用呢?我采用了信息交流的形式,信息交流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每一次首先布置所要交流的话题内容,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质疑解答的步骤来进行。阐述自己信息的同学必须做到口头表达要清晰、流畅、生动,并且有接受解决同学质疑的能力。例如在讲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温度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提供信息的同学必须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交流,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为了做好交流,学生们选取的资源信息量很大,而且为了答疑,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

(三)专题讲座。定期地让学生对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座,可以使可资利用的资源更加系统化。同学们为其取名为“生物讲坛”。同学们为了一展才技,纷纷搜集材料。为了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同学们大多采用几个人合作的形式,然后请有关学科教师加以把握。这样既利用了课外资源、各学科之间的教师资源,又使学生进行了学习间的合作,而且学生真正实现了在生物实践中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撰写生物小论文。写论文需要生活的活头源水,教师领学生走进家庭、学校、社会,让学生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来点缀学生们的科技创作园地。利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调查报告、生物养殖日记、论文等。贺禹翔《卧室中细菌种类及数量调查》获得第25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生参观了农展会后,学生们热情高涨,自发写出了《生物种植新科技》。在撰写生物论文与课外资源的融合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而且从根本上用课外功夫涵养了生物学习之花。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主动探索,大胆实践,那么师生可资利用的资源会更丰富多彩。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邬;信息时代;信息哲学;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1-0079-0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中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1]马克思把先后出现的各种思想的内在联系,它们的统一性,称之为材料的生命,把在观念上反映这种生命,反映它们的运动所体现的如先验结构般的历史必然性,视为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那么,研究邬信息哲学思想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充分占有有关材料,分析其中的历史和逻辑脉络,理清邬信息哲学发展的轨迹与历史贡献。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邬信息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根本性变革,是人类信息时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它是适应全球化信息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现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以信息是间接存在的观点为基础,揭示了世界的物质与信息双重存在的性质,开辟了对信息世界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物质与信息、精神与信息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新的唯物信息论和信息方法论的统一,信息本体论和信息认识论与信息价值论的统一,信息进化论和信息社会论的统一。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又是科学性、时代性和普适性的高度统一,是信息时代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邬信息哲学是人类信息时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邬信息哲学的诞生,固然是由于邬的天才思维的创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信息时代的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已经为在哲学上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准备了必要条件,所以,信息哲学的诞生正是信息时代的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邬信息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2]。邬信息哲学就是从总体上把握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信息时代的内容、体现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思想。邬信息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信息时代人类智慧的理论升华。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已跨入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旧的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创立新的哲学才能适应新的历史需要。而且,新的信息时代也为新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经济政治上,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已经由美国为主的资产阶级国家和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两极”对抗政治,转变为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时代精神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转变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的主题,已经由工业时代逐步过渡到信息时代。作为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己任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进行发展、创新、改革,才能建立符合信息时代精神要求的科学的世界观。因此,邬信息哲学便应运而生,为人类认识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自然科学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而邬信息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则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宇宙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分形与混沌理论、虚拟现实、纳米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生物工程、认知科学、广义进化理论、复杂性问题研究;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以蒸汽机和电力的发展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但现今时代的社会已经过渡到了以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全球性信息革命的时代。

当代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与观念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发展态势,必然导致某种新的时代精神――信息精神的产生,信息范畴给哲学带来了具有深刻性和本质性的突破。任何一种现代哲学理论,都不能不对这种新的时代精神――信息精神给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时代哲学就是邬创立的信息哲学。邬在实质上揭示了信息这个传统科学与哲学未曾发现的一个全新领域――信息世界,揭示了一个与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并存的另一个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从而提供了全新的事物存在与演化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由于作为间接存在的信息领域的发现,这便首先在哲学本体论层面上引出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由于邬信息哲学是深入到哲学本体论或存在论层面的,所以它便必然会引发哲学认识论、哲学进化论、哲学社会论、哲学价值论、哲学思维论、哲学方法论等等,包括全部哲学领域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二)邬信息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哲学中革命性变革的发生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以往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以往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益探讨积累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此出发的问题。事实上,每一种新的哲学都只有在对以往哲学所未解决的问题的解决中,才能超越以往的哲学,并确立自身。邬信息哲学正是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中,对以往哲学所无法解决的信息世界的问题中,才得以创立、完善和成熟的。

在以往哲学中,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方向,它对于邬新的物质与信息双重存在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当承认,邬信息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因为邬信息哲学并没有改变唯物主义的基本点:世界统一于物质;也没有改变辩证法的基本点:宇宙、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不断变化和演化着的过程的体系。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3]“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邬信息哲学就是信息时代的理论思维,具有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实现了哲学体制的转换,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旧有体系和结构。

邬认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所采取的传统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创立的,是那个具体的时代历史的产物,它具有与那个时代、与那个历史相一致的特点。我们不能强求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相符,因为他们并不拥有我们这个时代。这也正如我们不能要求今天的人们必须按照未来社会的人们的方式去进行思维一样。

(三)邬信息哲学创立的进程

邬信息哲学作为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于:为信息时代的全人类如何认识物质与信息的双重存在的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因而这种哲学的创立是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信息理论和运动密切相关的。邬信息哲学的创立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有:《思维是物质信息活动的高级形式》(论文,1981)、《哲学信息论要略》(论文,1985)、《哲学信息论导论》(专著,1987);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有《信息哲学――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专著,1989),以及长达70万字的标志他所创立的信息哲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学术专著――《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2005)。这些论著体现了邬如何从不同角度探索新的世界观,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古今中外的哲学中汲取营养,又如何超越它们,创造出全新的信息哲学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1980―1987年,是邬信息哲学思想的创立形成期。这八年,主要探讨“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和“信息的本质”等问题,以《思维是物质信息活动的高级形式》、《哲学信息论要略》和《哲学信息论导论》为标志。邬关于信息哲学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思维是物质信息活动的高级形式》,首次将信息称为“自然信息”,以便与其他领域中的“信息”概念区别开来,并从哲学的高度把自然信息定义为“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显示”[5],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信息具有自在、自为和再生三种基本形态,还提出了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的直观识辨、概象信息和符号信息等信息活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又增加了“有感记忆储存”的信息活动形式和“社会信息”的信息综合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把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描述为以信息为中介的信息活动过程。“正是这篇论文所提出的观点使信息作为哲学范畴引入哲学成为可能,从而奠定了信息本体论和信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6]

《哲学信息论要略》、《哲学信息论导论》参见邬、李琦:《哲学信息论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第一次在学术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的哲学本质、信息的分类、信息的质和量、信息进化论、信息认识论的信息中介思想等诸多理论问题。这些具有独创性、开拓性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一种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正式宣告了一种崭新的时代哲学――邬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创生。

第二阶段:1988―2005年,是邬信息哲学思想的完善成熟期。这十几年,邬主要是对已经创立的信息哲学思想进行反思、完善与发展,以《信息哲学――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等专著为标志。邬在他的《信息哲学――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学术专著中,指出了信息哲学作为元哲学的性质,并提出了信息哲学所研究的大致范围。书中写道:“信息哲学首先是一种元哲学,由它的基础理论的拓展又可以延伸出许多亚层次的哲学来。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一个现有的哲学领域是信息哲学绝对不能涉足的。” [7]

2005年,邬综合其25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集大成的长达70万字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参见邬:《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专著,全面而系统地建立起了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思维论等相关理论,这标志着邬创立的信息哲学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善与成熟的水平。“从信息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的意义上说,邬的发现并不亚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所作的贡献。” [8]正像马克思所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9]可以说,邬的信息哲学思想是属于信息时代的、属于科学的、属于全人类的。二、邬信息哲学是以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为核心理论的完整体系信息概念的完备规定和信息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根本性变革的关键。信息的观点规定了邬信息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进化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

(一)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存在论是邬信息哲学的理论基石

信息范畴是邬信息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信息范畴的基础上,邬信息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1986年,邬在《存在领域的分割》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存在”[10]的世界观,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确立了信息本体论的理论根源,从源头上廓清了信息存在的价值。这样,信息本体论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世界图景,为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地和视角,为各门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邬的信息本体论思想揭示,“由于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与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截然不同,从而揭示了一个新的存在领域,使得哲学在本体论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几千年来传统哲学关于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基本问题的内涵发生了改变,信息不仅是在个别特征、个别因素或某种描述方式上对哲学的改变,而且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存在世界的看法,提出了全新的事物存在与演化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不仅标志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性关系,而且也揭示着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必然会引发哲学认识论、哲学进化论、哲学价值论、哲学方法论……包括全部哲学领域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邬进而认为,在对信息进行存在论意义的本质规定时,可能会出现实质性的分歧,由此又可能派生出十分不同的信息哲学流派”[11]。因此,邬信息哲学成为区别于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历史观、社会观、认识观和方法论,它在整体上对人类历史的所有形式的哲学都进行了批判,并使这些哲学在邬信息哲学所突现的新的全球化信息时代精神面前黯然失色。

(二)邬信息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获得不同的具体规定性。正如唯物论、辩证法在历史上曾经呈现过不同的具体形态一样,辩证唯物主义也必然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的历史形态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又不是简单的同一,它们在实质上是不能用同一个指谓来描述的。正如,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辩证哲学都叫作赫拉克利特哲学,或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都叫作泰勒斯的哲学一样。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抽象的同一体,它的不同形式必然处于十分不同的具体的差异中。在信息时代里,辩证唯物主义必然会采取比它的第一个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适合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形态,这个形态必将具有全新的范畴和内容、体系和结构。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邬信息哲学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给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方向,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地变革和发展自身。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的话,那么,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新哲学则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提供了可能。这一新的历史形态既是第一个历史形态的继承和发展,又必然会具有全新范畴、体系和内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现代科学革命、信息哲学所提供的相应成果和问题域的背景下,对现代科学的积极成果,以及对信息哲学问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对形形的利用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以及关于信息问题的片面解读来抵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予以有效的批判,无疑会成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的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切近的途径。

(三)邬信息哲学是科学性、时代性、普适性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本节及其他少部分内容曾发表在李国武:《邬信息哲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哲学?――简评霍有光对邬信息哲学的质疑与双方的论争》,《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5-63页。

邬信息哲学引入信息范畴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新视角,这一新视角建立在信息科学等现当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客观地反映了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重新审视和回答了以往哲学所无法回答的众多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强烈的时代特色。邬的哲学视野非常广大、深邃,他站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思考信息哲学的基本思想,无论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存在”的信息本体论,还是多级中介的“凭差异而识辨、依中介而建构、借建构而虚拟”的信息认识论,无论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的信息进化论,还是“天道价值”的信息价值论,无论是“多维存在的人的本质”的信息社会论,还是人类“四种生产的本质”的信息生产论,无论是信息思维论,还是信息复杂性理论等,都是具有普适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些,不仅决定了邬信息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科学的和时代的,而且决定了它在本质上也是科学的和普适的,是科学性与时代性、普适性的高度统一。

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完整性。邬信息哲学的客观真理性不仅在于它是在信息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体系,而且在于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客观性原则,因为信息概念中内含着客观性的规定。

邬信息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逻辑上的严密性、完整性。邬信息哲学运用信息的间接存在观点又一次彻底唯物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为其信息哲学的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和信息生产论的建立,确立了自觉的理论前提。邬信息哲学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等,都是建立在同一信息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邬信息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因为邬信息哲学在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形式的逻辑严密性上达到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这就构成了邬信息哲学在科学性上的完整性,同时也使邬信息哲学呈现出全面、系统的整体系列创新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作为邬信息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要求以信息思维、信息的方法、客观的态度对待事物,对待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邬信息哲学的科学性、时代性与普适性都是它的内在的本质规定,三者是在“物质与信息双重存在”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三、邬信息哲学与当代世界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总体观/总体方法/全然性/时代性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51(2003)06-0060-(04)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总体、全体、整体、系统等范畴的改造发展密不可分的。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1](P492)从客观内容看,总体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作为客体,社会和思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的发展。马克思把总体、系统范畴运用于分析和解剖人类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在其发展进程中向总体的转化”[2]。他对最复杂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进行经济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规律,并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普遍原理出发,发现了古往今来贯穿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总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创新同样与总体、整体、系统范畴的应用和深化发展分不开。他以康德的宇宙总体自组织双向演化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总体的物质自组织原理。尽管当时对宇宙核能源的生成问题还完全不清楚,但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物质观,站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基点上,从哲学上超前预测到物质总体的双向演化的功能,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自组织原理,使发展原理和物质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范畴中达到真正的统一。他接着从总体方法论的新视角研究唯物辩证法对当代自然科学的整体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并运用总体(整体)范畴科学地剖析自然界演化的总体系统结构,全面概括19世纪下半叶整个自然科学最新发现,构建了自然辩证法这门关于自然科学的总体辩证发展的哲学新学科。他指出:“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3](P409)

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运动的总规律,使总体范畴上升为统摄唯物论与辩证思维运动的总的方法论。马克思在1845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运用总体方法,在人的思维与客观真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当中把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纳入新世界观;在人的本质与社会形式上引入“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认识和变革世界的新世界观,使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升华为以变革世界的实践为特点的总体观。

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总体观的同时,还从两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理。其一,把现代唯物主义看成是在时代科学中从系统到总体的不断发展的前进运动,提出了唯物主义在核时代总体发展的新原理;其二,从这一新原理出发,吸取黑格尔的总体方法论有价值的东西,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范畴的方法论功能和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功能研究。

列宁重点论述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完整的统一性,使唯物主义世界观推进到核时代的历史新水平。他继续和发展恩格斯的彻底唯物主义路线,不但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提高到核时代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从核时代原子核微观粒子的新发现出发,继续深化辩证物质观,提出“发展原则”、“统一原则”,“此外还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4](P282)他并以这一发展唯物论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依托,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层次上提出“物质深邃无限性”的新原理,这一新原理和列宁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核时代物质观相结合构成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系统到总体的时代深化的重大发展。他提出的“发展原则”必须同“统一原则”相“联结”、相“联系”、相“结合”的指导性原理,为历史新时期深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现代唯物主义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和方法论的深化

其一,列宁从哲学是“大圆圈”的新视角展开对唯物主义总体观方法论探索。黑格尔提出思辩的总体方法是“真理不外是通过直接性的否定性而回到自身”,“由于上述方法的性质,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环绕的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同这个圆圈的开端,即简单的根据连接着;同时这个圆圈是许多圆圈的一个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方法是仅仅和自身相关的纯概念,因此,它是对自身的简单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存在。但是现在这也是充实的存在,是把握自身的概念,是作为具体的并且全然集约的总体的存在”。[4](P263)这是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重要的规定之一,他以观念的“全然集约的总体”系统性地表述了自然界的“全然集约的总体”,只要打破黑格尔封闭的思辩系统,仍会显露这一方法的总体整合的辩证方法论的现代功能。

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哲学就是这一科学技术系统在经过“圆圈的圆圈”的科学技术总体进行“全然集约的”整合产生了“大圆圈”——即各门科学的新的哲学“总体”整合的结果。列宁把哲学的辩证思维的总体“大圆圈”看成是在实践中沿螺旋线上升的一次比一次更深刻的辩证的思维圆运动,由感性具体的简单的(抽象的)规定性经过实践的检验上升到新一轮实践的更高的辩证思维中的“理性具体”,进而在更高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检验达到辩证理性的整体的高度的综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唯物主义整体综合方法论意义上,列宁对黑格尔关于辩证思维通过整体双重化运动、达到更高的辩证法综合有序化的发展目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黑格尔给当代辩证法设定的目标就是通过否定性(矛盾性)的双重化的整体的思维运动,“更大的扩展同时是更高度的集约”,“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从简单的规定性开始,继之而来的规定性就愈加丰富,就愈加具体……在继续规定的每一个阶段上,普遍的东西都在提高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其辩证的前进运动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使自己内部不断丰富和充实起来”,列宁称这是“对辩证法这个问题,非常不坏地做了某种总结”。[4](P261)列宁吸纳了黑格尔从总体功能上对辩证法这一最重要的科学界定,在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对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体功能仍有现实的价值。

其二,列宁对总体、现象、规律关系的唯物主义新研究。这对于“左”的思潮将辩证法规律的绝对化、简单化、庸俗化和严重扭曲化的批判方面,更加显示其方法论的指导价值。黑格尔认为:“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的王国是现存世界或现象世界的静止的反应”。列宁指出:“这是非常唯物主义的、非常确切的(从‘静止的’这个词来看)规定。规律把握住静止的东西——因此,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并在概括黑格尔对总体、现象整体与规律关系的合理论述时指出,“规律”比起“总体、现象”仅仅等于“部分”,虽然“似乎承认,规律能弥补这个缺陷,既能把握否定的方面,又能把握现象的总体”。[4](P166-167)因为黑格尔已从物理学发展史的深刻教训中看到,把任何物理学重要规律绝对化,抬高到代替其他规律的位置,都会阻碍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物理学本身的发展也推倒了这种窒息科学、阻碍认识前进的错误行径。正如达尔文的宏观生物进化论已在上世纪逐渐在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和信息遗传学中不断深化并向新达尔文主义方向发展一样,把发展的某一规律绝对化、偶像化为唯一发展规律甚至代替了其他规律和辩证法的全部范畴体系,它所带来的窒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恶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三,对总体范畴内涵的新研究。古代哲学就已从宇宙学的视角直观地看到宇宙整体的分与合的功能。但在两千余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囿于经验观察的局限性,有的把“分”绝对化了,有人把“合”绝对化了,如古代希腊的芝诺把运动空间的可分性绝对化,最后走上了否定运动的歧途。庄子则把“一尺之椎”的可分性绝对化为“日取其半,永世不竭”的无限可分性,从而走上了否定庄周主体存在的荒唐唯我论。

“分”和“合”的现代哲学的表述即连续性表征宇宙总体的“不可分割性”,如各种呈连续性存在的物质场(引力场、核场、电磁场等);非连续性表征具体物质的“可分割性”,如各种呈非连续性存在的宏观物体,微观分子、原子、核粒子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能够更准确地表征场与粒子、“分”与“合”的物质总体的统一,说明当时牛顿无法解释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巨大宇宙空间通过引力与引力场在宇宙总体中的“超距”作用,因此既不存在离开物质场和宇宙总体的绝对可分的粒子,同样不存在绝对不可分的原子。每个物质层次可分性与不可分性、时间的非间断性与间断性、认识的非区分性与区分性、活动的非间歇性与间歇性、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事物的联系性与非联系性[5]都是同时存在着的。2500多年以前的老子就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6]列宁讲在物质总体中二者的连接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其四,对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发展。“辩证法的要素”俗称“十六要素”[4](P249-251)是列宁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遗产的重大贡献,不但在辩证法的内容上总体性思想较明确,而且对辩证法的总体结构建构上总体性思想也是较明确的。如在辩证法的内容上,列宁多次较直接地表述了总体性思想:“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关系的全部总和”、“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等。在辩证法的总体结构上,起初列宁在全盘改造黑格尔哲学遗产时把唯物辩证法概括为“三条”,认为“大概这些就是辩证法的要素”,紧接着又把三要素扩展为“七要素”、“十六要素”,囊括了三个发展规律和系列范畴,这是对辩证法的总体扩展和深化。北京大学的王东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此已有精彩的阐述,[7](P106)故不再赘述。当然,列宁深知宇宙自身不断发展,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还会揭示新的要素和方面,来扩大辩证法科学的内涵。列宁的这一重要方法论遗产对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克服“左”的错误,推动辩证法的信息化新发展仍有特殊的现实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是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基础

二战后,在全球生态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西方的学者和科学家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作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政府在领导经济发展中吸取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合理内容,并把它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西方思想家还不能从科学的哲学世界观来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如美国著作家、社会活动家杰里米·里夫金与特德·霍华德(JeremyRifkinwithTedHoward)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版了《熵:一种新世界观》[8]一书,试图回答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世界观问题,该书出版后曾轰动西方世界,我国很快就有中文译本问世。但通观全书,作者站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立场上,把热力学的熵的单向发展搬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全球的生态现状作出悲观的描述,把“热熵”当作自然界最高的科学定律,所谓《熵:一种新世界观》实质上是世界“热寂说”的新翻版,按照这种新世界观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导向发展的“零的增长”,最后走向全球的生态灾难和人类的灭亡。这种以“新”为标榜的世界观没有汲取核时代宇宙的双向演化的熵功能,没有看到生态系统的熵的双向演化功能,客观上起着只让富国发展,不让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宇宙间实际上只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类是以光子作为物质基础的能量——物质热辐射能,另一类是以暗物质粒子作为物质基础的能量——物质冷辐射能。”[9]并认为,后一类是“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17世纪30年代英国渥塞斯特(Worcester)侯爵制造的非常著名的“永动机”实验,现在看来实际上就是想利用负能运转的机器。关于“永动机”,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非人力、畜力和常规能源为动力的一经开动就永远不停地运转的机器。古今中外有很多有识之士尝试制造“永动机”,目的都是为了“省力”而“作用大”。13世纪就有了企图制造“永动机”的记载。实际上“亚永动机”早已出现:如,水车、风车;风力、水利、太阳能发电机等。当今,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的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实属真正意义上的“永动机”,它的诞生意义深远,已经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人造飞行器的宇宙速度会不断提高,研制“永动机”的脚步不会停止,“负能”的利用将会诞生更多更好的“永动机”。

我们不是否定包括能源危机在内的生态灾难发生的现实可能性,但不能把可能发生的东西当作唯一的现实根据。只要充分利用现已达到的防止生态恶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只要和平与发展仍占时代主流,在各国政府协商和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推行全球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得力政策,通过加大生态环境防治的人、财、物的投入,就有可能逐步扭转全球生态恶化的现实,恢复全球的生态向良性方向即有序化的减熵方向转化。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物质自组织原理为指导对核时代揭示的物质总体熵的双向转化进行新的哲学概括,提出了总体性的哲学熵原理。[10]哲学熵范畴是以宇宙熵原体为客观依据的,但它是以信息高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人的智能对宇宙熵的能动的社会反映,其现代技术前提是智能化的全球环保高技术,而形成哲学熵的最重要的智能要素,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能动的人类主体。[11]技术客体是硬件,掌握环保技术的人是软件,但软件——人有无限的环保技术的创造力,两者的结合构成现代哲学熵的空前巨大的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能动力,可更快地恢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面,哲学熵原理是以耗散结构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协同学等最新科学理论为自然科学依据的,着重点是解决自然界由无序向新的有序化的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一哲学熵唯物主义总体自组织原理既是恩格斯物质自组织原理的运用,同时又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当代生态经济学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现论依据。应该承认,二战后半个多世纪,全球工业化空前扩展,由于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草原大规模沙化,森林大面积毁灭,江河污染不断扩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工业污染排放物仍未受到控制,气候条件变化异常,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日趋减少等等。但是,只要自觉贯彻哲学熵物质自组织原理,在各国政府积极的环保政策的指导下,特别是工业大国主动地减少排污量,竭力改善和保护全球环境,就一定能够尽快实现环境由增熵向负熵的发展方向转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战后,西方涌现了两次信息科学革命,创立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信息通讯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始于西方的数字化电子网络化信息革命引发的智能化机器人的后工业化的革命方兴未艾。高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的突破,但整个西方科学哲学仍未脱离旧实证论的窠臼,多囿于某一科学成就来替代哲学世界观。如,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整体主义”,就是把维纳的控制论的正、负熵观点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直接提升为“现代整体主义”哲学方法的主流,而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则试图以生物系统论为基点建立一种“系统哲学”,其创造哲学总体论的尝试在“时兴”一阵之后就在世界哲坛上如昙花一现,销声匿迹了。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哲学创新,在哲学上既缺少正确的方法,又离开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不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全面的科学哲学的认识之上。

总之,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总体观是以理性具体表明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全然性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是运用总体观,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事求是、开拓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人,在新世纪、新挑战、新机遇面前,将会以新思路、新作风、新面貌率领中国各族人民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马克思主义总体观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她的智慧源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期待着创新、腾飞的马克思主义总体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6卷,第1分册[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5]朝克.论非联系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6]老子(也称《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

[7]王东.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杰里米·里夫金与特德·霍华德(JeremyRifkinwithTedHoward).熵:一种新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董长军.宇宙能源新概念——负能[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10]何毓德.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科技生物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总体观/总体方法/全然性/时代性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51(2003)06-0060-(04)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总体、全体、整体、系统等范畴的改造发展密不可分的。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1](P492)从客观内容看,总体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作为客体,社会和思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的发展。马克思把总体、系统范畴运用于分析和解剖人类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在其发展进程中向总体的转化”[2]。他对最复杂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进行经济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规律,并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普遍原理出发,发现了古往今来贯穿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总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创新同样与总体、整体、系统范畴的应用和深化发展分不开。他以康德的宇宙总体自组织双向演化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总体的物质自组织原理。尽管当时对宇宙核能源的生成问题还完全不清楚,但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物质观,站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基点上,从哲学上超前预测到物质总体的双向演化的功能,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自组织原理,使发展原理和物质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范畴中达到真正的统一。他接着从总体方法论的新视角研究唯物辩证法对当代自然科学的整体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并运用总体(整体)范畴科学地剖析自然界演化的总体系统结构,全面概括19世纪下半叶整个自然科学最新发现,构建了自然辩证法这门关于自然科学的总体辩证发展的哲学新学科。他指出:“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3](P409)

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运动的总规律,使总体范畴上升为统摄唯物论与辩证思维运动的总的方法论。马克思在1845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运用总体方法,在人的思维与客观真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当中把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纳入新世界观;在人的本质与社会形式上引入“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认识和变革世界的新世界观,使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升华为以变革世界的实践为特点的总体观。

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总体观的同时,还从两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理。其一,把现代唯物主义看成是在时代科学中从系统到总体的不断发展的前进运动,提出了唯物主义在核时代总体发展的新原理;其二,从这一新原理出发,吸取黑格尔的总体方法论有价值的东西,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范畴的方法论功能和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功能研究。

列宁重点论述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完整的统一性,使唯物主义世界观推进到核时代的历史新水平。他继续和发展恩格斯的彻底唯物主义路线,不但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提高到核时代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从核时代原子核微观粒子的新发现出发,继续深化辩证物质观,提出“发展原则”、“统一原则”,“此外还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4](P282)他并以这一发展唯物论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依托,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层次上提出“物质深邃无限性”的新原理,这一新原理和列宁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核时代物质观相结合构成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系统到总体的时代深化的重大发展。他提出的“发展原则”必须同“统一原则”相“联结”、相“联系”、相“结合”的指导性原理,为历史新时期深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现代唯物主义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和方法论的深化

其一,列宁从哲学是“大圆圈”的新视角展开对唯物主义总体观方法论探索。黑格尔提出思辩的总体方法是“真理不外是通过直接性的否定性而回到自身”,“由于上述方法的性质,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环绕的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同这个圆圈的开端,即简单的根据连接着;同时这个圆圈是许多圆圈的一个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方法是仅仅和自身相关的纯概念,因此,它是对自身的简单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存在。但是现在这也是充实的存在,是把握自身的概念,是作为具体的并且全然集约的总体的存在”。[4](P263)这是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重要的规定之一,他以观念的“全然集约的总体”系统性地表述了自然界的“全然集约的总体”,只要打破黑格尔封闭的思辩系统,仍会显露这一方法的总体整合的辩证方法论的现代功能。

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哲学就是这一科学技术系统在经过“圆圈的圆圈”的科学技术总体进行“全然集约的”整合产生了“大圆圈”——即各门科学的新的哲学“总体”整合的结果。列宁把哲学的辩证思维的总体“大圆圈”看成是在实践中沿螺旋线上升的一次比一次更深刻的辩证的思维圆运动,由感性具体的简单的(抽象的)规定性经过实践的检验上升到新一轮实践的更高的辩证思维中的“理性具体”,进而在更高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检验达到辩证理性的整体的高度的综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唯物主义整体综合方法论意义上,列宁对黑格尔关于辩证思维通过整体双重化运动、达到更高的辩证法综合有序化的发展目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黑格尔给当代辩证法设定的目标就是通过否定性(矛盾性)的双重化的整体的思维运动,“更大的扩展同时是更高度的集约”,“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从简单的规定性开始,继之而来的规定性就愈加丰富,就愈加具体……在继续规定的每一个阶段上,普遍的东西都在提高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其辩证的前进运动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使自己内部不断丰富和充实起来”,列宁称这是“对辩证法这个问题,非常不坏地做了某种总结”。[4](P261)列宁吸纳了黑格尔从总体功能上对辩证法这一最重要的科学界定,在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对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体功能仍有现实的价值。

其二,列宁对总体、现象、规律关系的唯物主义新研究。这对于“左”的思潮将辩证法规律的绝对化、简单化、庸俗化和严重扭曲化的批判方面,更加显示其方法论的指导价值。黑格尔认为:“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的王国是现存世界或现象世界的静止的反应”。列宁指出:“这是非常唯物主义的、非常确切的(从‘静止的’这个词来看)规定。规律把握住静止的东西——因此,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并在概括黑格尔对总体、现象整体与规律关系的合理论述时指出,“规律”比起“总体、现象”仅仅等于“部分”,虽然“似乎承认,规律能弥补这个缺陷,既能把握否定的方面,又能把握现象的总体”。[4](P166-167)因为黑格尔已从物理学发展史的深刻教训中看到,把任何物理学重要规律绝对化,抬高到代替其他规律的位置,都会阻碍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物理学本身的发展也推倒了这种窒息科学、阻碍认识前进的错误行径。正如达尔文的宏观生物进化论已在上世纪逐渐在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和信息遗传学中不断深化并向新达尔文主义方向发展一样,把发展的某一规律绝对化、偶像化为唯一发展规律甚至代替了其他规律和辩证法的全部范畴体系,它所带来的窒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恶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三,对总体范畴内涵的新研究。古代哲学就已从宇宙学的视角直观地看到宇宙整体的分与合的功能。但在两千余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囿于经验观察的局限性,有的把“分”绝对化了,有人把“合”绝对化了,如古代希腊的芝诺把运动空间的可分性绝对化,最后走上了否定运动的歧途。庄子则把“一尺之椎”的可分性绝对化为“日取其半,永世不竭”的无限可分性,从而走上了否定庄周主体存在的荒唐唯我论。

“分”和“合”的现代哲学的表述即连续性表征宇宙总体的“不可分割性”,如各种呈连续性存在的物质场(引力场、核场、电磁场等);非连续性表征具体物质的“可分割性”,如各种呈非连续性存在的宏观物体,微观分子、原子、核粒子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能够更准确地表征场与粒子、“分”与“合”的物质总体的统一,说明当时牛顿无法解释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巨大宇宙空间通过引力与引力场在宇宙总体中的“超距”作用,因此既不存在离开物质场和宇宙总体的绝对可分的粒子,同样不存在绝对不可分的原子。每个物质层次可分性与不可分性、时间的非间断性与间断性、认识的非区分性与区分性、活动的非间歇性与间歇性、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事物的联系性与非联系性[5]都是同时存在着的。2500多年以前的老子就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6]列宁讲在物质总体中二者的连接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其四,对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发展。“辩证法的要素”俗称“十六要素”[4](P249-251)是列宁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遗产的重大贡献,不但在辩证法的内容上总体性思想较明确,而且对辩证法的总体结构建构上总体性思想也是较明确的。如在辩证法的内容上,列宁多次较直接地表述了总体性思想:“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关系的全部总和”、“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等。在辩证法的总体结构上,起初列宁在全盘改造黑格尔哲学遗产时把唯物辩证法概括为“三条”,认为“大概这些就是辩证法的要素”,紧接着又把三要素扩展为“七要素”、“十六要素”,囊括了三个发展规律和系列范畴,这是对辩证法的总体扩展和深化。北京大学的王东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此已有精彩的阐述,[7](P106)故不再赘述。当然,列宁深知宇宙自身不断发展,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还会揭示新的要素和方面,来扩大辩证法科学的内涵。列宁的这一重要方法论遗产对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克服“左”的错误,推动辩证法的信息化新发展仍有特殊的现实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是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基础

二战后,在全球生态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西方的学者和科学家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作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政府在领导经济发展中吸取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合理内容,并把它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西方思想家还不能从科学的哲学世界观来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如美国著作家、社会活动家杰里米·里夫金与特德·霍华德(JeremyRifkinwithTedHoward)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版了《熵:一种新世界观》[8]一书,试图回答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世界观问题,该书出版后曾轰动西方世界,我国很快就有中文译本问世。但通观全书,作者站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立场上,把热力学的熵的单向发展搬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全球的生态现状作出悲观的描述,把“热熵”当作自然界最高的科学定律,所谓《熵:一种新世界观》实质上是世界“热寂说”的新翻版,按照这种新世界观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导向发展的“零的增长”,最后走向全球的生态灾难和人类的灭亡。这种以“新”为标榜的世界观没有汲取核时代宇宙的双向演化的熵功能,没有看到生态系统的熵的双向演化功能,客观上起着只让富国发展,不让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宇宙间实际上只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类是以光子作为物质基础的能量——物质热辐射能,另一类是以暗物质粒子作为物质基础的能量——物质冷辐射能。”[9]并认为,后一类是“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17世纪30年代英国渥塞斯特(Worcester)侯爵制造的非常著名的“永动机”实验,现在看来实际上就是想利用负能运转的机器。关于“永动机”,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非人力、畜力和常规能源为动力的一经开动就永远不停地运转的机器。古今中外有很多有识之士尝试制造“永动机”,目的都是为了“省力”而“作用大”。13世纪就有了企图制造“永动机”的记载。实际上“亚永动机”早已出现:如,水车、风车;风力、水利、太阳能发电机等。当今,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的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实属真正意义上的“永动机”,它的诞生意义深远,已经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人造飞行器的宇宙速度会不断提高,研制“永动机”的脚步不会停止,“负能”的利用将会诞生更多更好的“永动机”。

我们不是否定包括能源危机在内的生态灾难发生的现实可能性,但不能把可能发生的东西当作唯一的现实根据。只要充分利用现已达到的防止生态恶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只要和平与发展仍占时代主流,在各国政府协商和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推行全球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得力政策,通过加大生态环境防治的人、财、物的投入,就有可能逐步扭转全球生态恶化的现实,恢复全球的生态向良性方向即有序化的减熵方向转化。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物质自组织原理为指导对核时代揭示的物质总体熵的双向转化进行新的哲学概括,提出了总体性的哲学熵原理。[10]哲学熵范畴是以宇宙熵原体为客观依据的,但它是以信息高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人的智能对宇宙熵的能动的社会反映,其现代技术前提是智能化的全球环保高技术,而形成哲学熵的最重要的智能要素,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能动的人类主体。[11]技术客体是硬件,掌握环保技术的人是软件,但软件——人有无限的环保技术的创造力,两者的结合构成现代哲学熵的空前巨大的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能动力,可更快地恢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面,哲学熵原理是以耗散结构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协同学等最新科学理论为自然科学依据的,着重点是解决自然界由无序向新的有序化的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一哲学熵唯物主义总体自组织原理既是恩格斯物质自组织原理的运用,同时又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当代生态经济学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现论依据。应该承认,二战后半个多世纪,全球工业化空前扩展,由于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草原大规模沙化,森林大面积毁灭,江河污染不断扩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工业污染排放物仍未受到控制,气候条件变化异常,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日趋减少等等。但是,只要自觉贯彻哲学熵物质自组织原理,在各国政府积极的环保政策的指导下,特别是工业大国主动地减少排污量,竭力改善和保护全球环境,就一定能够尽快实现环境由增熵向负熵的发展方向转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战后,西方涌现了两次信息科学革命,创立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信息通讯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始于西方的数字化电子网络化信息革命引发的智能化机器人的后工业化的革命方兴未艾。高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的突破,但整个西方科学哲学仍未脱离旧实证论的窠臼,多囿于某一科学成就来替代哲学世界观。如,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整体主义”,就是把维纳的控制论的正、负熵观点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直接提升为“现代整体主义”哲学方法的主流,而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则试图以生物系统论为基点建立一种“系统哲学”,其创造哲学总体论的尝试在“时兴”一阵之后就在世界哲坛上如昙花一现,销声匿迹了。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哲学创新,在哲学上既缺少正确的方法,又离开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不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全面的科学哲学的认识之上。

总之,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总体观是以理性具体表明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全然性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是运用总体观,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事求是、开拓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人,在新世纪、新挑战、新机遇面前,将会以新思路、新作风、新面貌率领中国各族人民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马克思主义总体观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她的智慧源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期待着创新、腾飞的马克思主义总体观。

收稿日期:2003-06-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6卷,第1分册[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5]朝克.论非联系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6]老子(也称《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

[7]王东.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杰里米·里夫金与特德·霍华德(JeremyRifkinwithTedHoward).熵:一种新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董长军.宇宙能源新概念——负能[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10]何毓德.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上一篇:生物学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