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5:07:37

科技评价论文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效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DEA模型

论文摘要:以DEA模型为理论工具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总体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对区域创新无效率的影响因素予以识别,最后对研究结论的相关政策含义予以阐释。

在全球化的竞争新时代,区域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的资源、市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争夺和较量,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层面的竞争力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随着区域竞争的不断升级,目前区域竞争模式已经从资源、资本要素导向型转变为科技创新导向型。无论是区域内产业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长期创新累积的结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驱动力。因此,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区域创新效率是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区域创新系统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与使用效率,是形成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对于效率研究而言,Coelli(1996)指出两种方法最具代表性,一种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另外一种就是随机边界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与SFA相比,DEA方法无需指定生产函数形态,更加适用于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位的生产效率。区域创新活动错综复杂,具有典型的多投入一多产出生产关系特性,因此本文将选择DEA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予以定量评价。

1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1.1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DEA模型最早由Chames等(1978)提出,称为CCR模型,假设条件为规模报酬不变,CCR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后来,Bnaker等(1984)对CCR模型进行延伸,提出规模报酬可变的假定,即BCC模型,该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除以纯技术效率即可得到规模效率。由此可见,DEA模型不仅适用于评价决策主体(DecisionMakingUnit;DMU)之间的相对效率,而且可以将综合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视角进一步解构综合技术效率。此外,DEA模型还可以用于效率优化研究,分析每个DMU的闲置投入与产出亏空,进而指出其投入规模、产出规模的调整方向与具体程度。

DEA模型具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基本形式:投入导向模型力求在现有产出条件下使投入最小化,而产出导向模型则力求在现有投入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投人具有灵活可调整性的特征,本文拟采用投入导向型DEA模型。对于DEA的数学原理本文不再赘述,主要评价DEA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概要地讲,DEA方法对投入、产出的价格信息不具备严格要求,投入、产出变量的权重由数学规划根据样本数据产生,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关键是该方法无需指定生产函数形态,因此适用于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位的生产效率。DEA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无法分离随机因素和测量误差的影响。综合考虑DEA方法的特点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特性,本文认为应用DEA方法研究区域创新效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1.2Tobit回归分析模型

Tobit回归模型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Tobin(1958)率先提出,又称截断式回归模型(CensoredRegres.sionMode1)。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被解释变量为截断数据,即被解释变量都大于或者小于某个确定值。由于区域创新效率值介于0与1之间,区域创新无效率(效率值的倒数减1)则为从0到无穷大之间的左界截断数据,若以普通最zb-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将是有偏且不一致的。鉴于此,本文选择Tobit回归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无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证明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的Tobit模型参数将是一致估计量。

1.3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科学合理地选择投入与产出指标对于有效地使用DEA模型十分重要。依据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区域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应该主要从资本和劳动两个角度去衡量。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拟采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代表劳动指标、科技经费代表资本指标,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专题统计数据。从区域创新产出的视角来看,本文拟选择专利申请数作为产出的衡量指标,按照专利的不同类型,具体由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三个指标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产出指标。这三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本文将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作为决策评价主体,以2005年度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2实证研究

2.1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基本评价——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从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平均效率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如表1所示),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66;与此同时,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1,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93,这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效率值远高于纯技术效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率,虽然规模无效率也存在,但它并不是影响综合技术无效率的主要因素。

综合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位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从综合技术效率值来看,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是CCR模型的有效决策单位,位于CCR模型的有效生产边界上,这表明对于这些省市而言既不存在纯技术无效率,也不存在规模无效率。除上述五省市之外的其他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综合技术无效率,尤其是山西、安徽、内蒙古、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均小于0.5,明显偏低。

纯技术效率用于衡量决策主体以既定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的能力,与决策主体的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从纯技术效率来看,除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市之外,地区的纯技术效率也为1,表明其位于BCC模型的有效边界上。这表明地区综合技术无效率的根源主要在于规模无效率,也就是说该区域创新无效率主要是由于创新资源投入规模不当所引起的,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改善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提升。

规模效率用于衡量决策主体现有生产规模结构与最优生产规模结构之间的差距。由表1可知,除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市之外,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省份科技创新的规模效率也为1。这表明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省份的区域创新系统并不存在规模无效率,这些省份创新无效率的主要根源在于纯技术无效率,其效率的改进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提及的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省市之外,其他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同时存在综合技术无效率、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这些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主要源于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的双重作用,其效率应该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管齐下。

2.2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为研究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发展差异,本文分别考察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状况,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2005年东部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0.80,远高于中部(0.62)和西部(0.56),这说明东部是我国创新效率最高的区域,中西部地区次之。从纯技术效率来看,东部地区为0.84,仍然明显高于中部(0.64)和西部(0.65)。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东部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率均明显高于纯技术效率,这表明纯技术无效率是三大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共同根源所在。

2.3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改进

效率优化是效率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效率改进的定量研究,分析各区域创新活动的产出增长潜力与投入松弛量,指出其投入规模、产出规模的调整方向,从而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以借鉴的数据支持。

(1)投入效率目标值状况

根据投入导向型BCC模型所设定的效率边界标准,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现有产出不缩减的前提下,投入应该大幅度降低。本文将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不同层面①来考察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投入目标改进状况,

如表2所示,如果全国各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均达到BCC模型所设定的效率前沿,那么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区域创新活动保持现有产出不降低的前提下,科技经费平均应该降低27.13%,科技人员数量应该降低32.73%。这表明目前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投入拥挤,即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情况。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对比研究来看,就科技经费而言,东部地区拥挤程度最低(20.10%),西部地区拥挤程度最高(51.46%),已经超过了50%,中部地区居于两者之间(35.07%);就科技人员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拥挤程度也是最低的(21.01%),中部(49.96%)和西部(49.46%)拥挤程度基本上相当,均接近50%。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拥挤程度远高于东部地区。

(2)产出效率目标值状况

根据产出导向的BCC模型所设定的效率前沿标准,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在既定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应该大幅度增加,

从全国各区域的平均水平来看,在现有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当所有区域均达到产出导向BCC模型的有效边界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应分别增加50.1%、41.83%、125.18%。这说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增长潜力很大,但从另一个层面也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在现实状态下存在大量的产出亏空。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对比分析来看,东部地区潜在产出增长比例相对最低,这与该区域目前相对较高的区域创新效率有关;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各项产出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要增长3倍以上(345.78%)才能达到效率边界,而西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则分别至少要翻一番,才能达到效率边界。这说明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出亏空现象,中西部地区产出亏空程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各区域均应努力提高对科技创新资源的管理能力、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这将十分有效地改善该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而大幅提升该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

2.4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鉴于被解释变量的截断性特征,本文将以Tobit回归模型作为理论工具,分别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资金、人员)、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外商投资状况(外商投资总额)、区域技术市场发展状况(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方面考察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无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efficency表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技术无效率值;c表示常数项;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FI表示地区外商投资总额;Market表示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Investment表示地区科技活动经费;Staff表示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β1一β5分别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在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Tobit回归式中,常数项和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外商投资总额、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等解释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

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外商投资总额以及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所阐释的是外部环境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的影响。首先,随着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将逐步由要素、资源主导阶段转向科技、创新主导阶段,区域经济对于创新的要求更加强烈,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将更加有动力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换言之,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将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其次,随着地区外商投资总额提高,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改善。这说明在地区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外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其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强烈地影响着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此外,地区技术市场交易额提高,表明该地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途径更加便捷,这将对该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驱动力,促使其在同等投入下得到更多的产出,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经费和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是从投入的角度考察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经费不具备统计显著性,而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加将有可能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这一统计结果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视角再次验证了前文的结论——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严重的投入闲置与产出亏空现象。这说明虽然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经费、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加可以带来区域创新活动产出的增加,但是由于目前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严重的投入闲置与产出亏空现象,因此投入的增加很可能会由于加重投入闲置现象影响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率,进而带来区域创新效率的降低。

3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DEA模型、Tobit回归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存在一定的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纯技术无效率是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区域差异,东部是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最高的区域,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3)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言,各区域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率均明显高于纯技术效率,这表明纯技术无效率是三大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共同根源所在;(4)效率改进研究表明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均存在严重的投入拥挤与产出亏空现象,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现象更为严重,这与该地区相对落后的区域创新效率直接相关;(5)Tobit回归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外商投资总额、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等解释变量显著影响区域创新效率。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一)农业科技项目具有很大的社会性。

农业科技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农业科技项目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牧业4个领域。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例,就涉及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利用保护和产业服务等方面。农业科技项目的作用旨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有的还提升了周边地区农户的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带动相关贸易、服务、信息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可见,与工业项目相比,农业项目的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二)农业科技项目有较强的应用性。

与基础研究相比,农业科技项目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农业项目多数为农、林、牧、渔业产业经营中实际应用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如2011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目的是建设一批农林种苗花卉农业、稻米加工、天然蜂业中蜂健康养殖、水产罗非鱼加工、宝桑园果蔬汁饮料、水稻育种技术、百得佳有机先米国资源精深加工、春麟化工磷肥、微补植物营养、鸿威农渔产品加工机械等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一大批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加速以企业为创新中心的建设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业科技项目具有成熟期长、社会影响深远的特点。

农业领域的种植、养殖、加工至少需要1年以上时间,而林业产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农业科技项目带来的效益不止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农业项目对当地社会生活、经济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是深远和长期的,其社会影响可能远远大于所带来的经济效果,包括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增收、辐射带动农户致富、培训农民技术进步、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

(四)农业科技项目的社会效果很难量化。

除大多数的经济效果可以量化外,农业科技项目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很多是属于较难量化的,以货币计量或者实物计量都艰难。正因为农业项目的社会影响较之经济效益突出,而社会效益的难以量化特征导致我们很难去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社会效益评价。现今,人们对科技项目的社会效益都不是十分重视,要么将之附属在经济效益评价,或借用对工业项目的社会评价方法来套用在农业科技项目上,是不符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发展规律的。

二、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设计

考虑到农业科技项目的上述特点,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评价就不能只简单停留在经济评价这个层面,还应该深入研究其社会评价方法。农业科技项目的评价应包括两方面: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

(一)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包括对财务支出合理合法性的评价和经济指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1、财务支出的合理合法性。

根据项目结题验收时提供的专项审计报告和其他财务资料,与项目合同预算科目进行对照,逐一审核其合理合法性。第一,审核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数据的正确性。是否有承担单位提交的审计报告与所附的数据、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或因项目负责人缺乏财务知识,或审计人员原因导致的审计报告中项目经费科目与合同书科目不相符等情况。第二,审核承担单位提交的附件的真实性与合法合规性。所附的附件至少应包括:(1)项目承担单位出具并加盖财务印章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表及项目专项经费明细账。明细账包括专项经费明细账和配套经费明细账。并据以核实科技经费是否专款专用等;(2)项目合作单位出具并加盖财务印章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表及项目明细账。明细账也包括两部分:专项经费明细账和配套经费明细账;(3)大额支出的原始凭证复印件。关于大额支出的衡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应根据项目经费额度的大小来确定。第三,核对项目的预算支出与项目的实际支出是否相符,凡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变更合同支出必须经科技部门批准方可变更的,要查实其是否履行手续及手续的完备性。国家没有规定的,凡实际支出与合同预算科目差距较大的,应有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具体说明,并分析其合理性。第四,检查政府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以及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核查项目的专项经费的使用率、检查配套资金的到位率以及是否存在虚报配套资金等。

2、经济指标的完成程度。

核对经济指标时,考虑到农业科技项目的应用性较强,应核对是否有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反映其经济指标完成与否的证明材料,如销售合同、应用单位的证明、合作企业的财务报表等。

(二)社会评价。

对科技项目做社会评价是分析项目的实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农业科技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应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项目的实施对国家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一,评价项目对国家或地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分析项目是否完成合同书的要求,包括出版的与项目相关的专著、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研制成果的应用情况如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科技成果应用的转化率等,以及项目的成功程度。第二,如果属于基础研究的农业科技项目,即使没有相关的应用效应,也应当视作项目所从事的工作是其他技术发明的后盾,而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第三,关于科技服务类的农业项目,评价项目的实施对当地关键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攻关取得的创新成果,只有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对广东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计划,要依据项目所派出的农业科技专家、免费为农民群众发放的科技资料和技术资料、赠送或者以优惠价格向农民销售水稻、蔬菜、玉米等种子,赠送肥料、农药,受益农民等情况来评价。对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项目,要依据派出的省农业科技特派员数量,这些特派员在各村镇、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点开展的“点对点”技术服务工作来判断,包括:举办技术培训专场、发放技术资料等。

2、项目的实施对国家或地方其他社会目标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分析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环境的其他影响,如带动社会就业、收益分配效益、节约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比如,对广东省森林生态建设网络项目进行社会评价,要通过分析项目对定位站的建设,逐步开展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效益建设的研究,对促进森林小气候、森林土壤、森林水文、森林部落、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深远的。再如,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推进的现代渔业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渔业产业发展。广州、梅州、深圳、佛山等地所发展的集垂钓、美食、娱乐、度假、旅游、商务于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渔业,每年观赏鱼产值10亿元,占全国的60%,该项目所促动的配套渔具产业也迅猛发展起来,有200多家渔具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60%以上。广州、东莞、中山等地已成为观赏鱼养殖集散地,产品远销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对农业科技项目的社会影响力的评价往往需要大量的定性分析。

三、案例解析

(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课题名称为“水产安全生产的综合示范”,承担单位略,项目执行期间为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该课题研究内容为:在广东、湖北两省,围绕水产安全生产的综合示范开展重要鱼虾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监控技术研究与集成、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机制和模式、重要鱼虾健康食品安全养殖示范与推广研究。

(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项目除专项资金使用率未达到100%,结余2%即5.39万元,是因为截至项目验收日期为止预留资金用于项目验收使用,符合科技经费财务管理规定。经过上述评价,案例中的项目无论经济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目标。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还应针对评价内容,给出具体的权数和得分值,在评价实践中,往往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由评价专家根据评价内容逐一打分,填入评价表,专家评价表的格式、权数及分值,因实务中常常被政府部门采纳,这里不再赘述。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SMART是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5个单词词首字母组成的缩写。SMART对一般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给予了描述,结合已开展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本项研究将SMART准则具体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原则中。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自治区总体目标与科技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对自治区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技术推动为导向,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其体系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技术标准的研制、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效应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绩效评价应以研究解决自治区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的能力,为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注重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技术的先进有效性、平台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供服务的开放度、集成度与满意度为评价重点。一般针对跨年度项目,重点考察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应用价值;项目运行中期评估报告将对项目的下一阶段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可能出现的停止拨款、追加拨款、调整项目目标等情况提出建议。后期绩效评价应在对项目跟踪考察的基础上,从创新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后期绩效评价项目报告结论将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运行绩效评价、项目的延伸研究及项目组成员的其他申报课题、申报奖励产生决定性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满足科技计划项目难于完全量化分析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求解。把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所包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表1为科技计划项目中期运行评估层次分析模型,分为3层。表2~表4为科技项目支出后期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共分3类,分别为创新性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类项目,每一类模型均分为4层,与中期模型不同的是,后期模型对指标层进一步做了细化。以创新性研究类项目为例做以下说明:①目标层:本套模型的总目标,对科技项目支出可以以指标度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预期成果的总和;②准则层:科技项目支出绩效主要从项目执行结果的效率及产生的持续影响来评价,这种方法可使不同类型的项目站在同一基点上实现可比,通过个性指标的微调达到无类型因素影响的评价结果;③指标层:将准则层分解出12项指标(C1-C12),相对于该层指标诸因素,继续细化出40项具体评价指标(D1-D40)。

计算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结果说明

“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5226框架”分别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主攻方向进行了决策研究,着力体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各类计划逐步形成创新类、产业化类和能力建设类3种类型。按照这种三元配置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计划的共性指标的前提下,注意突出3类项目的个性指标,体现在四级指标即C级指标的区别上。观察表2和表3,项目的经济效益(C5)、项目的社会效益(C6)、项目的可持续影响(C7)的四级指标表述是不同的,我们将其定义为个性指标。如C6“项目的社会效益”,创新性项目重点考察技术受益范围、生产工艺提高、人才培养情况等指标,而产业化项目考察的则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指标。实用而简捷,将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及相互关联影响在专家评判基础上量化处理进入模型,给出层次总排序和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待评项目的绩效考评报告中相应栏目由专家组给出具体数值。最终分值由计算机运算得出。本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专家的主观判断以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并可提出专家组对某类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存在矛盾。数学模型为N=ΣWiPi。其取值范围介于100~684之间,如需转化成百分制计分法,只需乘以系数0.1462即可。本方法特别适于对若干待评项目进行相对比较。第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二步,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或调整,进而给出每项评价指标分值的具体取值范围,建立数学模型N=ΣPi。本方法的优点是评分标准直观易懂,适于专家现场打分,且与财政部给出的参考格式相衔接。

至此,本文系统地设计了内蒙古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模型,期望它能有助于向社会各界提供科技计划项目运作信息,有助于各类机构或组织增强计划实施的绩效理念,有助于优化配置科技资金,有助于适时调整科技计划的支持领域;期待它在未来的应用中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2.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

4.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内蒙古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

二、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二)健全政策制度

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顺利推行的基本条件。县域相关部门应制定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制度,比如出台《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有效地解决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www.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

[4]叶继元.学术期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J].图书馆论坛,2006,6:54- 58.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针对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问题进行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探讨,分析了现在通行的国际评价机构及数据库的选刊原则以及国内科技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评价标准,并对其影响力进行分析,最后建议:增加国际编委,实行国际编委审稿、组稿制度;试办多语种期刊,刊发国际论文,提高海外论文比;关注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特色栏目建设;对稿件进行深加工提高论文显示度等。

关键词:

科技学术期刊 影响力 核心期刊 数据库 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学术论文越来越得到政府、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重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了12.51万篇国际论文,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PTCD)共收录了1998种科技期刊,收录了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53.06万篇,同时对1998种科技核心期刊作了期刊引证分析。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也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1年版》,对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3656种科技期刊及187.5万余篇论文作了学术影响力分析。期刊评价机构在2011年均采用了新的、更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期刊进行评价,过去“以数论刊”“以刊论文”甚至“以数据库收录论文”对期刊进行评价的方式正在得到纠正,由此可见对学术论文及学术期刊的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期刊界的重要任务。

一、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机构及数据库

1.国际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及数据库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学科领域,侧重基础科学研究,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科学和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其收录了3600余种期刊,覆盖国际上大多数有重要影响的刊物,集合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SCI帮助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需要的文献信息,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Elsevier(爱思唯尔)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产品的提供商,公司总部设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7000多个员工分布在全球各地70多个分支机构。基于与全球科技和医学界的合作,公司每年出版超过2000种期刊,包括《柳叶刀》和《细胞》等世界著名期刊,还出版近2万种图书,包括Mosby、Saunders等著名出版品牌的参考工具书。Elsevier公司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Scoups、Geobase、CPX和Embase。Elsevier的学术产品推动了科学和医学界专业人员的研究效率,能够帮助学术与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地评估、制订和执行其研究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目前我国有近900多种科技期刊被Ekevier的文献数据库收录。

2.国内科技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及数据库

目前,我国主要科技核心期刊评价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所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26个单位的102位专家共同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包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等。

二、国内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及指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研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期刊论文发文量、基金论文量、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数、自引率、引用半衰期、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自被引率、被引半衰期等,这些指标数据从不同角度揭示期刊影响力,尤其是从学科论文引用角度定位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是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海外论文比、篇均引文数、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离均差率等。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评价期刊,先进行定量评价,然后由学科专家进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内容构成,并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来确定核心期刊表。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由武汉大学图书馆研制的教育部课题项目,采取“分类评价”与“多元指标”的评价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得分排序与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加评价结果表达的合理性、充分性。

三、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

(一)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

1.把握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动态,调整办刊策略。一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国际论文比等多个评价指标上。要想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动态,调整办刊策略。例如要及时掌握SCI以及Elsevie旗下的Scoups、Geobase、CPX、Embase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俄罗斯《文摘》杂志(A1)等国际著名数据库的选刊原则及发展动态并做及时调整,关注国际期刊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向新的国际检索机构提供学术信息,以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2.增加国际编委,实行国际编委审稿、组稿制度。坚持开放办刊方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广泛约请国际知名专家成为期刊的编委,发挥国际编委的作用。在英文版的中国科技期刊评价中,国际编委比和海外论文比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有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认为:考量英文版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编委比和国际化审稿程度有利于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提高。例如在我国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中,《地球空间信息学报》《中国物理》《力学学报》的国际编委比均在40%以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均在前10名。同理,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如果增加国际编委,实行国际编委审稿、组稿制度也会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从而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国内的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航空学报》《材料保护》等影响力极高的科技期刊都在不断增加国际编委的数量,发挥国际编委的作用,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攀升。3.试办多语种期刊,刊发国际论文,提高海外论文比。有研究者通过对《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研究发现,美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中心,各国都重视多语种科技期刊的出版,其中英语期刊所占比例较大。发展本国科技期刊是占有科学发现优先权的重要一环,英文论文更有利于国际交流,论文的学术思想更容易被外国学者获取。为了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也有必要采取措施吸引国际作者,刊发国际论文,提高海外论文比,从而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为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应着力扶持一批精品科技期刊,这样国际合作的研究成果就会在中文科技期刊首先发表,也为中国培养人才和培养大师做好准备。据统计,2010年度我国科技人员与国际作者合著论文5133篇,其中有495篇是由海外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相信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作者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会逐步提升。

(二)提升科技期刊国内学术影响力

1.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扶持奖励机制,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科技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中国要强大、要崛起,需要中国学术自主持续发展,创建国际科学大刊,需要从管理体系、办刊模式和建立新型学术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形成中国学术期刊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格局。要倡导在中国学术期刊首发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国家科技专项、重大和重点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重要学术人才计划等重要成果;要加大办刊投入,积极探索开放获取模式,建立数字化平台,扩大科技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目前科技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字化传播平台以提升影响力。2.关注学术市场,做好学术营销工作,提升科技学术期刊的市场影响力。关注学术市场是提升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学术市场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土壤,科技期刊工作人员必须研究学术市场,把握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办刊策略,使出版、发行等工作科学化、动态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做好学术营销工作,一方面要提高纸质科技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和网络科技学术期刊的下载量,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寻找优质稿源,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使他们成为科技学术期刊利益的共同体,关注科技学术期刊命运与发展,从而提升科技学术期刊的市场影响力。3.关注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多办特色栏目。关注热点和前沿问题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68项优先主题,16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专项、8个重点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期刊一定要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重点领域与研究者密切合作,使高水平科技成果尽快通过科技期刊展现出来,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保障。创新选题是扩大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创刊不到一年的《亚洲两栖动物》只出版了4期,就被SCI收录,这本期刊选题紧贴科技发展前沿、内容独特、学术质量很高。开展专题研究和特色栏目建设也是提升科技期刊的有效策略。4.精心打造核心作者群,提高期刊的被关注度。加强与科学家的联系、交流,深入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一线,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在科学家中培育核心作者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有效方法。如《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就是这样做的,过去每年只收到4000多篇论文,且存在缺少优秀稿源的不理想状态,通过改革,收稿量上万篇,海外稿件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5.对稿件进行深加工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主要驱动力。在数字化出版时代,海量的论文存取数据库通常首先显示的是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要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须对这4个部分进行深加工。首先要凝练论文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提升论文的显示度,在数字出版时代其被关注的几率会增加;其次要加大摘要的信息量,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要求明确表示出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字数在200字-300字内,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重要“标引信息”。在这条信息中一定要将作者的工作内容、创新性成果、主要结论交代清楚,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尽可能多地增加论文被关注的机会。关键词是对表达论文主题具有实质意义的、重要的、关键性词语,研究表明关键词的选取应遵循简洁、有序的原则,关键词应是文章的研究对象。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文内容的延伸,正确、合理引用参考文献也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种方法,为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很多科技期刊采用了标注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做法以增加中文文献在英文数据库中的显示机会,提高论文显示度,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7篇

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既体现科研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反映高等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力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1. 评价学术论文的意义

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学术规范,它对学术系统的运行起着关键性的控制和指挥作用。论文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否公正客观地进行论文评价关系到广大专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学术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应该把握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以达到激励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科研综合实力,提高学校学术地位的真正目的。

一直以来,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主要是采用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主要看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的等级,却忽视了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这种貌似公平的量化考核机制,使有些专业人员如同戴上了“紧箍咒”,急于求成,学术精品减少、庸品激增。这种“一年磨十剑”的后果自然是成果质量大幅度下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王绶等35位院士联合署名发表的文章《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一文中明确提出:“对研究论文或著作的评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总体说来,首先应考虑的是质,其次才是量”。

2.评价学术论文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一些国际通用的论文评价标准也逐渐被采用。目前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核心期刊论文、三大检索论文、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次数。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常用的论文评价方法。

2.1核心期刊论文数期刊是学术论文的载体,根据出版地域可将学术期刊分为国内和国外两种。国内期刊又存在核心与非核心之分。所谓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相对较高,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目前核心期刊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应用较广的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版、《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D)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版。尤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目录影响最为广泛。考察核心期刊论文数的方法,主要缺陷在于不区分论文本身的质量、不区分核心期刊刊物间的质量差异。这有可能从政策层面鼓励了科研人员为了多发论文、快发论文,选择一些质量较低、影响较小但容易发表的核心期刊。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期刊水平等同于论文水平,由于种种原因,核心期刊中也有低水平的论文。

2.2 三大国际检索系统论文数三大检索系统是指SCI、EI和ISTP。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称,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建。按照SCI源期刊数量的不同又划分为核心版SCI和SCI E。核心版SCI是指源刊约为3 600种的SCI印刷版或SCI光盘版,这些刊物亦被称为SCI的核心刊物;SCI 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版,收录了约5 600种源期刊。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包括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自然科学,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如《中国科学(英文版)》A、B、C、D、E辑、《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科学通报(英文版)》、《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核心刊物圈中的论文一般全部被收录,而非核心刊物的论文需经专家评议后有选择性地收录。SCI源期刊的信息可通过ISI免费网站(www.省略)及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中查找。同时,中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网站上都会报道SCI收录期刊目录作为免费资源供读者共享。

SCI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或引用的数量,已被科学界作为评价其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SCI适合评价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对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的评价则不能借助SCI,而应该以专利的数量以及成果转化后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来评价。

EI是《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的简称,由美国工程索引公司编辑出版,其中文网站为www.省略.cn。EI的源期刊分为三个档次:①扩充期刊(EI page one),有2 800种以上,只收录论文的题录,不进行深加工,近年开始收录文摘;②选择性收录期刊(EI compendex),约1 600种,其论文有选择地收录,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主题词和分类号,进行深加工;③核心期刊,约1 000种,其论文全部被EI compendex收录,属于该数据库的核心领域。EI的信息源包括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术专题报道、科技图书、论文集、学位论文、标准、政府出版物等。EI覆盖生物工程、土木、地质、环境、矿业、石油、冶金、机械等所有工程领域,通过它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工程技术的发展概况。对数理化、生物学、医药、农林等学术理论论文和专利一般不予报道。

ISTP是《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简称,由ISI编辑出版发行的关于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的出版物。利用ISTP可以快速地检索到科技会议的内容和会议录。ISTP是查询世界科学技术会议文献的最重要的检索工具之一,它所收录的国际会议种类和数量多,信息量大,且报道速度快、检索途径多。

应该注意的是,三大检索系统都是国外的检索工具,其收录的期刊能否反映中文期刊的水平值得商榷。社会、人文、经济等学科的收录率相对于理工科较少,学科差异巨大。刊物之间的质量差异明显,SCI收录期刊同样存在质量较低、影响较小的刊物。过分强调三大检索论文数,也会出现在政策层面鼓励科研人员在收录刊物上多发论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论文的质量。

2.3期刊影响因子 为了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自1975年开始,美国ISI在SCI的基础上发表上一年度世界范围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给出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概念。按照不同学科将SCI所收录的源期刊进行分类统计。IF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即该刊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即年的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在此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可以通过查询JCR数据库来获得期刊的当年IF。在网上访问ISI(www.省略)能免费得到相关的最新信息。此外,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网站上也提供SCI每年收录源期刊目录以及期刊IF。

IF是国际上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在某种学科内何种期刊的影响力最大。在学科范围内进行IF高低的比较,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目前国内高校也将其作为论文评价的硬性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刊物的IF并不代表论文的水平,一些IF较大的期刊也会发一些水平较低的论文。因此,期刊的IF是否能代表期刊的影响力也存在争议。

2.4论文被引次数目前,论文被引次数常被用作评价论文水平。通过SCI检索系统、引文索引数据库以及部分检索系统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被引用的信息,根据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影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但是,在针对某篇论文的引用次数上,要考虑自引、伪引的问题。自引就是自己引用自己的文章,而伪引则是转引、代引、批评性引用、功利性引用等因素而导致引文与引文基本假设不一致的引文现象。一些学者为提高自身论文的引用率,大量引用自己曾经发表的论文,但被别人引用的次数却很少,造成其论文水平较高的假象,这一点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Jorge Hirsch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指数(high citations index),即高引用次数指数,指一个人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例如,某教授的h指数是40,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40次的论文总共有40篇,但该指数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没有考虑到自引和他引的因素。

2.5 同行专家评议 同行专家评议是由部分同行专家对科研人员的论文进行审核、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优劣。从理论上讲,同行专家评价法是最科学的方法。因为同行专家的观点代表了相应学科的权威观点,同行专家对相关论文学术观点、方法意义、理论意义最具发言权。只要专家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并且专家的人数适当,专家的评价是可以反映学术论文的实际学术水平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但这种方法存在诸如花费时间较多,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以及人情票、跨学科评审等问题。

以上是目前常用的论文评价方法。应当说,任何评价方法的优劣都有其相对性。公正客观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对于科研学术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应该是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真正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促进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含晖.医学论文评价方法的探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1719.

[2 ]桑莱丝.SCI论文在科研水平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与决策,2007,(8):5960.

[3]贾萍.关于三大检索系统的分析与科学评价.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7374.

[4]张锦波;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作用及著录原则[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袁晓萍;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S1期.

[6]杨琳,刘京兰.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载文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6,(05) .

[7]王旭萍. 《高原医学杂志》1994年―2005年载文被引分析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 2006,(03) .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期刊论文 论文评价 科研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98-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学者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6年排世界第2位。虽然数量增速明显,但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如何办好大学,如何以科技服务社会,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界自身关注的焦点。好的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科技创新(包括社会科学)的基地,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关键在教师。公平、公正地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如科研论文,是激发教师、科研人员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该文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制度三方面分别进行简单评述。

1 评价体系

科研成果一般以专利、论文、专著的形式出现,它们都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形式,获得专利保护的成果在使用时是需要付费的,而以论文、专著形式出现的成果则无须付费。重要的成果往往在申请专利保护之后,再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目前我国科研论文评价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现是:在科研评价中行政化倾向严重,科研人员在评价体系设计中的发言权不够,在评价机构中的比例不足;更有甚者,在一些企业中,成果评价或者考核人员全部为行政部门负责人,一线科研人员基本没有发言权,这不仅影响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而且也影响成果评价的公正性。二是有的评价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其表现是:我国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的数量急剧飚升,但原始创新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屡屡出现学术腐败现象。致使“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样的钱学森之问短期内无解。

为此,张萌物等[1]提出构建发展性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即从评价对象过去、现在、未来的贡献出发,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王峰等[2]也提出了目前我国核心期刊存在不思进取、人情稿、关系稿等问题,实际上某些核心期刊存在的问题远甚于此,有些核心期刊把版面出租给某些公司,把期刊当成了摇钱树,这也是导致我国某些期刊近年来被核心期刊、EI驱逐出去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对论文进行评价时,片面采用核心期刊作为指标也是不客观的。于敬等[3]则认为,要克服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必须建立弹性的科研业绩考核机制,必须建立分类评价和管理方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才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到目前为止,国内甚至全世界也没有一套大家公认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实际上这样的体系也不应该存在,因为好的评价体系一定要符合国情、域情,符合学科特点。

2 关于评价指标

从宏观上讲,论文的评价不外乎两个标准,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核心是质量标准的评价,这也是期刊论文评价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发明专利是否授权的根据,其参考的对象是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文献,专利审查员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所以专利的评审具有相对严格的尺度。而论文的评审,一般没有统一的尺度,负责任的期刊要有专门的审稿专家库,论文由专家审稿把关。但国内外都有一些期刊没有审稿流程,有些是形式审查,有些是所谓重复率审查,而最重要的稿件质量审查却被忽视了,这是造成期刊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关于期刊论文的质量,普遍接受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二是被引频次,三是同行评议。讨论期刊论文评价,目的是希望把确实好的论文评出来,但实际上很难有一个标准是没有漏洞的,因为所有的标准都可以被人为操纵。比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国内外都有一些期刊要求投稿作者要引用投稿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有些甚至因没有引用而拒绝发稿;再如被引频次,存在自引和他引以及互相引用的问题,也难以完全杜绝人为因素;被学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同行评议形式,也因为许多人情和关系而失去本色。2015年3月底,英国现代出版集团宣布撤回43篇论文,撤回的理由是“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正当影响以及存在问题”,导致相关论文的学术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这43篇论文中有41篇的作者为中国人,涉及38所高校等机构。这再次说明同行评审也有人为因素干扰。

笔者以为,如同专利评审一样,对期刊论文的评价,首先要看创新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源泉。没有创新的研究,不仅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在研究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其次,要看论文的被引频次,在注重他引的同时,还要区分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的区别。被引频次高,说明发表后同行关注度高,论文影响力大,但有时综述论文的被引频次会高于研究论文,而综述论文的本身并不代表研究的最新动态,所以,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次,要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一般是同行公认的高水平期刊,其庞大的高素质审稿人队伍,严格的审校流程和编辑质量,吸引了高水平论文的投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研究单位期刊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国际潮流,也要切合学科和单位实际;既要有定性指标,也要以定量指标为主,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3 关于评价制度

推进期刊论文评价改革的关键要靠制度建设。首先要推动科研机构行政权、学术权的分离,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管理体系,实行学术自治、专家治研。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规定了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原则和导向。2014年7月,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了《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具体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作了详细规定;201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出《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典型地区、典型高校针对问题,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实践,强化引领示范。

实际上,除了教育部以外,其他科研院所也了关于科研评价的指导意见。以高等学校为例,北京市主要针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以科研质量为导向,逐步建立一套有效促进和形成优良学风的评价体系;上海市教委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除了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外,上海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河南省教育厅在2014年底也发文表示,到2020年底,全省高校将逐步形成包括社会专业机构评价、市场评价和必要的政府评价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评价体系。

黄维[4]指出,在我国建立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解决三关问题,一是质量关,二是人情关,三是功利观。解决质量关,就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核心是要选择学术水平高、判断力强,品行操守好和具有公道心的专家队伍。解决人情关的问题,就是要靠严格的奖惩制度。解决功利关的问题,要靠强有利的反腐措施。

有鉴于此,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制度。首先是要确立正确的导向。一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地位,在对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和论文进行学术评价时,应放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西方标准,回归中国学术优良传统,采用中国学术规范,运用中国评价标准。二是坚持以质量为本。质量是学术成果的生命。在学术评价中,应破除数字迷信,树立精品意识,以真理性和科学性为根本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坚决抵制科研商业化、论文商业化的不良风气。

关于学术评价方法,文献浩瀚,笔者以为,一是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二是将专家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三是将期刊的影响力与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和创新性相结合。在科研成果评价时,加强科研成果原创性考核的比重,完善针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考核的比重[5],让科研回归学术本身,让科研人员回归学术阵地。

4 结语

科研成果大部分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期刊论文的评价自然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全面、公正、准确地对论文进行评价,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评价、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的发放等教师、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关系到人才的评价、发现和选拔,最终关系到高校的科研和学科发展。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及奖励办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期刊论文评价办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价办法考虑的因素较少,缺乏对论文整体的量化考核,如单纯靠期刊的影响因子评定论文的水平,而没有考虑论文内容本身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因此,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简便、定量综合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对于推动高校科学研究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萌物,薛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94-99.

[2] 王峰,周文胜.关于我国高校学术论文评价标准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3):136-139.

[3] 于敬,周玲.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73-75,81.

[4] 黄维.科研评价要过好三道关[N].人民日报,2015-05-04(7).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科研论文 科学道德 学术不端 综合评判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而且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国内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7种形式:(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互相挂名。(4)重复。(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论文质量,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教育培养好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大面积滑坡。(6)在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二、科学道德和学术研究中出现不端行为的原因

科学道德和学术研究中缘何屡屡出现不端行为?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日前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问题,同时不能忽视一些科技政策及管理规则的缺失和不完善,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因素。这些科技政策及管理规则上的缺失和不完善包括:(1)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科研成果与待遇、奖金、地位、名誉的联系过于密切,助长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导致科学道德的滑坡。(2)科技评价、评估体系的不够科学和不够完善,特别是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忽视质量,致使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突出。(3)缺乏为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编辑出版者、科技管理者等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缺乏统一的科学道德和学风规范。(4)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等各个层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5)科学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十分薄弱。学生中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以及相关法律的教育。(6)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的保护主义、好人主义助长了一些科技工作者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风气。(7)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三、科学评价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性

如何科学评价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在提高科学道德精神和防范学术不端方面有重要意义。科研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份书面总结,也是作者劳动的成果,因此评论研究论文应持慎重态度。因为在刊物上登出一篇文章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未被接受发表的文章,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由于除了文章本身的因素外,还有因办杂志的方向、编辑的兴趣和侧重、篇幅的限制和需照顾的各方面等。

对于科研论文,目前相对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看它是否被一些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例如:(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 for 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2)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3)C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简称CSCI或CSCD,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版的,收录我国出版的千余种中、英文重要期刊,专业覆盖数、理、化、农、林、医及工程技术各领域。(4)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

现今,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都以上面列举的各种检索作为评价科技论文的标准,其结果造成“SCI、SSCI论文数量成倍增加,但多而不精”。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李国杰研究员关于论文数量高速增长的隐患的分析,“我国SCI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不是比例下降,而是真正被引用次数逐渐下降。”如SCI、SSCI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9,但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第120位。这说明我国单篇论文的质量明显不如国外,应该值得高度警惕。

事实上,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估科学技术自身的工作、成果、效率,以及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等,一直是科研管理领域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简单运用SCI论文数对科学的伤害有目共睹,但简单利用同行评议的结果同样不是万全之策。如何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成为一个现实命题。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科研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不但有利于在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增强自身在教育全球化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科学地评价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对提升科研诚信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旅游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5-88.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内在质量;特性;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0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持续稳定地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由于期刊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这一特性,所以期刊的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科技期刊也不例外。

内在质量主要指期刊的实质性内容,期刊的文字以及所提供的信息。衡量期刊内在质量主要是看所要研究的科技期刊的内容是否丰富,该期刊的信息量的大小,文章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可信度,发表文章的速度,特别是对属于本专业的重大事件的首次报道率的高低。外在质量主要是指期刊的四封设计、版面设计、印刷质量、照片与插图等期刊包括的所有物质属性。在期刊的质量中内在质量是核心,外在质量要服务于内在质量,二者的完美统一[1],即秀外慧中是期刊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科技期刊的内在质量特性

1.相对不稳定性

期刊是由许多作者的不同作品汇编而成的。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期刊每一期的质量是不相同的[2]。在某一期中,可能由于稿件的来源很好,或者由于所探讨的问题的时效性很高,或者编辑人员对文章审稿比较严格等许多因素使这一期刊物的文章水平均较高。每一期的期刊质量是有所波动的,因此,我们对科技期刊质量高低的判断是运用期刊的一些评价指标经过较长时间的综合考察来确定的。

2.衡量的多角度性

期刊是一种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性质的产品,所以对一个期刊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首先,要从期刊的内容入手,对于科技期刊要看其内容是否准确真实,作者对某一观点的论述是否全面,是否具有前沿性,是否有创新点,是否运用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该期刊中是否有很大的信息含量。其次,要从读者的角度看,读者能从阅读的期刊中获得多大的效益,期刊中的信息能否给读者带来帮助,期刊能否在他所研究的领域推动理论的继续发展,能否将理论转化成经济效益或社会生产力。第三,还要衡量该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衡量期刊的国际地位等。由于期刊本身的特点,期刊的质量不能简单的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来衡量,而应该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长期的动态的衡量。

3.期刊内在质量的功能性

期刊的功能性是指期刊发挥的作用和效能,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期刊的所有功能都由期刊的内容来体现,期刊有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功能,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功能,还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对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前沿研究。期刊为学者、科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一些高质量的期刊还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其刊载的前沿理论可以运用到实际生产、管理、医疗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4.经济性

期刊内在质量的经济性是指读者读到不同质量的期刊所需支付的费用是不同的。期刊同其他的商品一样,都包含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高质量的期刊要比低质量的期刊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资金。不仅如此,对于好的科技期刊来说,一项前沿科技理论的研究不是短期的加工和制造就可以生产出来的,而是众多学者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中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和潜在价值都是极大的。期刊内在质量上的差别显示在出售价格上,那些信息量大、时效性和可用性强、具有权威性的科技期刊的价格就会高于普通的科技期刊。

5.知识性

科技期刊与其他的出版物相比其内容的知识性、学术性、专业性更强,而娱乐性相对较弱。学术期刊的内容没有专业的教材系统、完整,但它的信息更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它所涉及的知识更具有创造性。

6.期刊质量与销售量的相悖性

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并不一定有较高的销售量,也可以说并不一定会有较高的经济利益,这是期刊质量的又一特点。因为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主要是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目的,其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前沿性、专业性、导向性很强的学术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对国际上比较热点的高科技知识理论的探讨,所以,这类期刊的消费人群与我国广泛的消费者相比还是很少的。这类期刊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专门的科研人员、高级知识分子、高校的专业教师以及一些大学中的学生,因此一本质量很高的科技期刊并不一定会有很好的销售业绩。也就是说不能简单以科技期刊的发行量以及发行期刊产生的经济利益来简单的衡量,而应看科技期刊的信息含量、他所提供信息的有用性和该期刊在间接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

目前,国内较具权威性的期刊评价系统主要有6种,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被誉为“中国的SC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这6种评价系统普遍基于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文献分布定律,采用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等评价指标。部分评价系统还补充了期刊载文量的地区分布、基金资助论文比例、平均引用率、普赖斯指数、反映速率等指标[4]。

1.影响因子。指的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即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它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大,表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期刊质量越高。影响因子反映了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它以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为评价基础的,高质量的论文才会使期刊提高被引频次,高被引频次又是计算影响因子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变量。

2.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是个绝对数量指标,是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总被引频次是一个既具体又客观的定量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现了某科技期刊论文被使用和受读者重视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某科技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某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那么该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也就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通过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和总被引频次排序可以确定某科技期刊在同类期刊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对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地位进行评价和评估。还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标的评价排序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该期刊的位置。

3.即年指标。也称当年指数,是指被评价科技期刊当年发表的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除以这一科技期刊当年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总数。内容具有新颖性、指导性,特别是实用性很强的期刊显然比理论性强的期刊即年指标高。

4.他引率。指某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5.被引半衰期。是衡量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即指某一科技期刊论文在某年(1年时间内)被引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一般来说,被引半衰期长的期刊要比短的期刊的影响更深远些。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通常不是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的总和而言的。

6.期刊载文量的地区分布。衡量被评价科技期刊全国性水平的评价指标,通常用于描述期刊科技交流中的范围和程度。

7.基金资助论文比例。该数值高说明科技期刊学术水平高,是用来表明被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质量高低。

8.平均引用率。是在给定时间内被评价科技期刊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即这一科技期刊发表的每一篇科技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水平。这个指标是描述被评价科技期刊吸引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9.普赖斯指数。用以描述科技期刊文献老化速度及相应学科发展特点的指标。指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数量除以被引文献总数的数值。

10.反映速率。是测评年上一年所发表的论文在测评年的被引频次与上一年发表的论文数之比。可测度期刊论文被利用的速度和期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的快速反应程度。

不难看出,上述指标中多数是以科技期刊所登载的科技论文作为评价基础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只有对稿件进行有效的控制才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最佳途径,也是惟一途径。

结束语

科技期刊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是一个统一体。一份好的科技期刊只有印刷质量高、设计精良的外在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练好内功,清楚了解科技期刊内在质量的特性,以提高所刊载稿件的学术质量作为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唯一途径。

科技期刊质量的评价自成体系,有一整套已被理论界认可的评价指标,虽然这些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仍处于争论当中,但在实践中已被广泛使用。科技期刊只有针对这些评价指标,清楚了解期刊自身所处的学术地位,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火祥.内外质量的和谐统一:中国报刊出版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J].中国出版,2009,(9):27-29.

[2] Stapleton, Paul.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Bias of Web-based Sources: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Writing.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3, 2(3): 229-245.

[3] 游蕾,陆姗姗,邹建.科技期刊编辑把关侧重点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 17(1):104-106.

上一篇:科技强国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技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