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范文

时间:2023-03-18 04:57:54

科技媒体

科技媒体范文第1篇

“媒体爆料,企业辟谣”本非新鲜事,联合炒作也好,媒体掌握真实材料企业欲盖弥彰也罢,本就是圈里人明白但不说破的局。但从这次“腾讯两度中枪”事件中各企业内部人士的反应来看,该事件可能没什么企业阴谋论,而是显露出一个更有趣的趋势:商业事件娱乐化、科技媒体(包括自媒体)狗仔队化。而比狗仔队高级的是,这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自产(新闻)自销(评论)的链条。

在网传腾讯入股优酷并被辟谣后,有自媒体随之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站在上帝视角对古永锵经营优酷土豆时局不利迫切需要脱身的心态进行详细解剖,尽管文章中还是有些分析评论的干货,但基本笔调其实和娱记在笔头幻想明星的床笫之事差不多。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链条:爆料消息+深度分析。

由于小米更吸引人眼球,因此腾讯入股小米的“传闻”链条更长,影响力更大。有同行对这个传播链梳理发现,大致的路径是:小米内部人士宣称不日将有贵客到,被开玩笑说是马化腾到了。随后被某疑似科技媒体发微博说马化腾造访小米,接着电商专家转发分析,顺便把之前为了随身WIFI发了条微博的周鸿拉了进来,接下来就是连具体投资金额、股份都带上了的满城风雨了。

这种自产自销的链条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从已发生的商业热点事件切入(如腾讯和阿里的世界并购大战),依靠靠谱与否未知的信息源,再从合理的商业逻辑进行推演(如腾讯入股京东的逻辑就是甩电商的包袱,由此推导出腾讯为甩掉视频的包袱入股优酷土豆)出商业巨头们婚丧嫁娶的八卦故事,紧接着是大规模的科技博客、媒体、自媒体的扩散,再来一轮行业专家深度分析。即使辟谣了也不要紧,还能以如古永锵枕边人的口吻写一篇“其实他只是还没谈成而已”的总结。

科技媒体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司成宏工作单位:兰州晚报

塑造典型,引爆全民创新热情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推动自主创新为己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各自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为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勇攀科技高峰不断作出新贡献。但是,每一项科技创新,都需要科技工作者有勇气、有智慧,敢于担风险。他们凭借一份责任、一腔热血、一份执著、一腔激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树立了刻苦钻研、大胆开拓、争创一流的典范形象,是学习的楷模。新闻媒体发现并广泛宣传报道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先进典型,既可以为科技人员踊跃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争做科技创新先锋,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又可以通过宣传科技创新先进典型,使全民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搭建平台,助推创新成果转化一方面,好的科技成果找不到合适的“婆家”,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很多企业虽然具有引进技术的愿望和实力,却找不到适销对路的技术项目,彼此失之交臂。这种现象大大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与资本、产业和人才相融合,推动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成果价值,或由新闻媒体牵头组织成果会、展示会、交流会,积极搭建与市场对接的宣传平台,有利于解决科研和生产相脱节的毛病,使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以及通过政策引导减小部分科研成果转化成本过高对企业的压力,可以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让更多的企业实现技术成果共享。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度与期望值与日俱增,这已成为当今时展的潮流。然而,科技创新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科学发展、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进步,科技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只有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才能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全面兴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热潮。在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体要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的大潮流中来,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但新闻媒体要一如既往关注科技进步与创新,而且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科研院所,深入工厂车间,与科技工作者和一线员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及时生动反映基层一线科技创新的新实践、新动态、新成果,并深度挖掘和报道各地以科技引领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经验、新举措、新成就,为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关注热点,培养公众科学素质给西瓜“打针”可能吗?我们身边有没有“打针西瓜”?转基因食品能吃吗?吃竹笋会得癌症吗?……一方面,针对社会上的类似争议,新闻媒体要及时进行报道,提供数据和鉴别真伪的方法,让公众自己去判断分析;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通过议程设置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媒体的热点话题上来,普及科学技术,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公众自己会形成判断,养成理性分析的习惯。这种习惯正是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能力,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

开辟专栏,强化科技创新宣传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除了常规报道之外,新闻媒体应该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联手,精心策划,开辟专栏,开创科技宣传新阵地。专栏的设计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受众阅读习惯,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方式,增强开放性,强化互动性,打开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的窗口,扩大科技创新宣传的受众面。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发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专栏尤其要加强对民生科技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问题征集或通过定期邀请科技人员接听热线的形式解答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技术难题。诸如“在阳台上能不能用花盆种菜?”“、家用照明灯能不能用上太阳能?”等等,以此提升社会对民生科技的认知水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实惠与便利。搭建舞台,挖掘选树创新人才创新、创造都离不开人才。发现和使用现有的创新人才、挖掘和利用潜在的创新资源,通过创新人才的竞争可以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新闻媒体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和社会号召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能力。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社会资源,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参与科技创新人才的挖掘、选树和宣传,最大限度地为科技工作者和一线员工施展才华、发挥聪明才智搭建舞台。首先,新闻媒体可以联合科技、人社、工信委、人才办等部门和科协,组织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手评选表彰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一线员工立足岗位投身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其次,新闻媒体可以联合相关部门面向所在地区公开征集技术难题需求,尤其是广大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相关需求。汇总整理后的技术难题、技术需求,抛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寻求技术合作。最终,通过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从而发现、选树和宣传创新人才;再次,新闻媒体通过组织评选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和优秀成果来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中,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时代呼唤创新,创新主导发展。在科技创新未来之路上,新闻媒体必将肩负起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实现更大作为。

科技媒体范文第3篇

微媒体大行其道

“每天从微博开始,再到微博结束。”这是不少粉丝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的一位网友说:“早晨6点半,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查看私信,回复留言。7点半至8点半,上班地铁中,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期间还会用微信和同事保持沟通。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进行评论或转发。”

微博正在“直播”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使微媒体变成了自媒体,连各类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评价也以是否引起微博关注为指标,同时还纷纷通过微博抢发热点新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

“微博红年”有4件最具代表性的事情。从年初的“微博打拐”,到年中的郭美美事件,再到年末的校车事件,无一不在通过微博持续发酵,进而引起轩然大波,最终促成相关行业的制度建设。而“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让这一年的微博围观力量走向高潮。无数网民通过微博发挥了巨大的力量:追寻事件真相,追问问题所在,微博上传递着无数人的哀痛和关注。第一条求救微博在事故发生之后的10小时内被微博网友转发10万余次,为事故伤员献血的动员微博在12小时内被转发17万余次……微博,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当围观成为一种力量,围观的人和被围观的对象,都在被微博改变着。

除了微博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信、微小说,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群。“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而这种以微博为主要代表,能够作为宣传载体,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媒介,就被我们称为微媒体。

微媒体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博同样是把双刃剑。微博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的随便,群体的话语暴力,不负责任的非理性表达,恶的力量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被放大,将渺小的个体笼罩在它的阴影下。如不加以引导,网民在伸张正义的同时,或许也实施了新的丑恶。

回顾2011年的中国微博事件,除了许多的感动,也有许多灰色段子,甚至于是黑色幽默。有的人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杜撰一些不着边际的野史秘闻;有的人为迎合个别网民的低俗兴趣,不断明星名人的丑闻逸事;有的人利用一些网民的仇官仇富心态,炮制一些官商的花边新闻;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关心民众福祉的幌子,编造和传播一些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消息,达到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的企图。这些都可统称为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似一般,毒害网民,危害社会。纵观2011年,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都在借微博之力快速传播,甚至滋生为这样或者那样的谣言。一些谣言假科学之名,有极强的诱惑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毒侵入身”。

据果壳网报道,2011年,有数不胜数的科学谣言在我们身边各个角落活跃着,其中不少谣言广为流传。2011年3月15日中午,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个普通员工,在自家电脑上敲下这段不到50个字的消息,发在几个QQ群上:“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他没想到,此后短短几个小时,这条消息通过微博转发不胫而走,直至演化为两天后全国范围的抢盐风波。事后,尽管官方和社会各界不断辟谣,但北京、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等地还是相继发生抢购食盐现象,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除此之外,膨大增甜剂让西瓜变“炸弹”、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夏天喝放在车内的瓶装水会致癌、美国联邦调查局披露外星人绝密档案、外星人频繁造访地球、地铁安检设备对人体有害、水牛奶比牛奶人奶更好、飞机越大越安全、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等等,都曾在一定时段内流传,被收录到“2011年度流言报告”。

就负面作用而言,微博除了传播科学谣言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快餐文化特色。微博发言是断续的、零散的、随机的、漂移的,而且往往是情绪性的,所以它缺乏真正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微博上,但见思想的碎片漫天狂舞,语言的颗粒做布朗运动,一派热闹非凡。任何人到了这里,很难沉静下来、很难不浮躁。为此,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

科技媒体应该担当谣言粉碎机

流言的传播,公众的盲从,让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作为多年来致力于科技传播的科技媒体新闻工作者,任凭流言传播而不能以科学知识粉碎之,不仅是失职,更是耻辱。笔者在做好《河南科技报》与《科技文萃》编辑出版工作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科技媒体应当而且必须充当谣言粉碎机,以及时的报道和科学的解析,全面破解各种谣言;并且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提升科技媒体的传播水平,重塑科技媒体的权威形象。

《河南科技报》是河南省唯一专业性科普报纸。由河南科技报社主办的《科技文萃》是国内少有的科技类文摘报。该报遵循“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坚持“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原则,不遗余力地展示科技成果,传播创新精华,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百姓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与伪科学的斗争中,在粉碎谣言的过程中,《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冲锋陷阵,作出了较大贡献。

科技媒体范文第4篇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技术为己任的科技报编辑,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具备一般新闻编辑所具有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的素质要求,即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专家型的“通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科技宣传的效果,更好地担负起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编辑,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编辑的责任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治敏锐性,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的新闻出版事业,这就要求我们编发的文章必须具有科学性、传承性,弘扬时代主旋律,宣传积极向上,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健康文化。从大局着眼,避免犯原则性错误。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审稿时,不仅要辨析其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还要辨明其政治倾向性,严把政治关,向观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其次职业敏锐性。要提高新闻敏感度,才能抓住新闻。如果说政治敏锐性强调“从大处着眼”,那么,职业敏锐性则强调“从小处入手”。审稿中遇到的技术性错误有诸如逻辑结构、内容材料欠妥等大的方面问题,但更多的是如标点符号不规范等方面的细小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稿件中的差错,没有大小之分,要一视同仁,认真修改,力争消除,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这种责任感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与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职业的社会作用、社会功能、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编辑职业道德是指在出版物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编辑应具备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所以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那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要求,是不道德的。

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除了和其他媒体的编辑一样,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素质外,科技媒体从业人员还必须要学会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要求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整体的、矛盾的诸方面加以系统地综合考虑。多年来,科技报在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宣传内容上侧重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宣传,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其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比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更具根本性、更为重要。一些伪科学的现象从反面告诉我们,要让科学精神为广大群众所了解,让群众学会科学的认知方法,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辩别是非真伪的能力,特别是把科学思想转化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还需我们从事科普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

因此,我们要适应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高标准地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要加强学习,学政治、学文化、学新闻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要“打好理论路线的根底”,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念,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始终把握科技宣传的正确导向。

三、成为专家型的“通才”

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认知科学等重大科学突破需要传播和扩散,所以,作为从事科技新闻的编辑,要当杂家,要成为专家型的“通才”。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生活、医疗保健等全方位介入,在某一方面颇有造诣、有研究的“专家”型编辑就应运而生。这些人从不懂专业到变成精通专业,从只知“皮毛”到变成行业专家,编写出的作品以单纯的报道变成对行业具有指导性的力作。科技报编辑亦是如此,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编辑应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关注本学科的现状及发展,对本学科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及一定的成果,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同时,科技编辑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即做个“通才”。既对本学科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学科也要有所涉及,才能编辑出高质量的精品来。

在信息主宰的新世纪,我们还要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实现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学会利用网络、电子信件及其它电子传媒工具来收集素材,这也是现代科技编辑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自身驾驭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科技编辑中学理工科的人员较多,在文字修养方面都未经过正规训练,因此,加强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在标题制作、谋篇布局、行文段落、遣词造句等方面都要讲究,运用得当,力求将科技新闻编写得更加好看、引人入胜。

做专家型的科技新闻工作者,用新闻的眼光发现问题,依理论思维分析问题,借文学手法表现问题,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基层、从实际中获得真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让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传播的目的。

四、具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变动的、发现的、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报道。这一特性表明,求新、创新是它本质的要求和永恒的追求。目前传统媒体竞争加剧,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崛起,使报纸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压力和危机,而加大、加快报纸创新的力度,特别是加大报纸新闻报道创新的力度是报纸应对挑战、谋求发展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科技报道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观念、内容、角度、形式等,但创新开拓的基础依赖于编辑自身的良好的政治、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

首先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编辑作品中及时、积极地体现科技方面的新观念,实现报道中其他方面的创新。这就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冲破传统的束缚,敢于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标新立异。

其次是开掘新内容。开掘的内容越新,就越吸引读者,市场竞争力就越强。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新闻敏感性也就是快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敏锐力。要有意识的培养,努力接受新知识,接触新领域,提高分析、判断、预测、联想能力,注意收集信息、深入实际,熟悉情况。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及时捕捉科技领域中新事物,从而开掘报道新内容。

随着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科技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高科技正悄悄地走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科技工作者必须努力捕捉“公众兴趣”的集结点,根据不同学科科技事实的特点来报道,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宣传效果必然会增强。科技新闻的鲜明个性是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根据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知识和信息,需不断推陈出新,将趣味性、可读性融于文中,才会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总而言之,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尤其需要我们弘扬创新精神,作为一名科技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增强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奋发地工作,使科技报成为科技传播的前沿阵地。按照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的要求,引导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队伍。我们要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陈巍、周全报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诠释当代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得自己能够站在先进文化的前沿,辛勤地浇灌科技之花,让它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为科技媒体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报社)

科技媒体范文第5篇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存储方便等特点不断刷新各项纪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加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新,为计算机在设计表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不仅以它崭新的形式给舞台视觉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还促使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舞美艺术正摆脱手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将舞台设计成一个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既有文学与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又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在功能上,它不但要扩展人们的视觉范围,还要扩展人们的思维能力。计算机对于图形设计及舞美创作方面起重要的主导作用,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可以把计算机转换成一种全新的“舞台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与舞美的联姻必将激发更多的灵活性和创作激情。

二、多媒体技术在舞美中的应用

舞台美术简称舞美,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效果等内容.舞台美术的主要作用在于运用多种表演艺术手段,营造戏剧环境、渲染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舞台美术有其自己的创作艺术规律.可以说它是一种集"平面"、"空间"和"时间"为一体的极具观赏性的艺术.长期以来,我国的舞台美术紧跟21世纪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舞美艺术密切渗透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舞美中的应用

计算机神奇的表现力使理想形态的创造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计算机三维技术有极强的仿真能力和创造力,它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创造出极其逼真的世界,又可以凭借想像力创造出大自然的视野,在三维动画所表现的空间画面中,以超现实的表现力设计出动态的理想世界,在这里传统的描绘材料工具及技法都望尘莫及。传统的舞美设计,总是先要有一个初步构思,画出草图,通过与导演和各部门的协商,让构思具体化,然后画出效果图。但是手画的效果图是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与真实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又很不直观。另外灯光的效果也无法体现,因为一台晚会的灯光变化是很多的,不可能每一种变化都要画一张效果图。所以,舞美设计的最终面貌还是要到装台后才能看到。在舞台上,灯光布景都装好后,一旦对光时发现灯光、布景存在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不足之外的话,想改是很困难的。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特别对于灯光设计效果图来说,应该充分表现出光与景的关系,表现出不同材质、不同介质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光线、包括光线在空间的造型。而利用计算机灯光设计软件,可在瞬时对颜色、材质、影子、光及大量附加效果进行如意的编辑、强大的动画工具和快速的图像生成功能,可以使灯光效果图更接近现场的效果,达到艺术设计理念的氛围。当电脑作为对舞台演出灯光的控制设备时,即可严格依照灯光设计者键入的编程方案,迅速而准确无误地调控灯具完成对光色的组合、移动、变化,极大地强化了舞台灯光的可控性和可塑性,从而拓展了设计者对假定时空的想象和创造及舞台体现前瞻能力。

(二)新型影像设备在舞美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学、电子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设备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促进了舞台演出艺术的发展。LED电子显示屏是集光电子技术,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科技产品。LED因其强大的功能在现代舞台演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可以模拟实景,再现自然,也可以显示效果图像,还可以用来展现资料等等。它有传统布景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虚拟性,又有灯光系统所具备的部分光源特点,如大屏幕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制作,通过本身的光源性能摸拟出现形态迥异的现实空间造型,还能表现出灯光的光效效果。随着LED大屏幕在舞台演出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和设计者创作观念的改善,在某些演出中,它已经作为舞台美术中极其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现了。在演出中,大屏幕出现与演出节目相匹配画面,代替了传统布景功能,而且所营造出的虚拟画面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比实景更有气氛。传统舞美布景是用具体的物质材料构造,具有可视的外部样式,给观众以实体般的感受,但是不便于灵活替换,而且制作成本较高。而LED能播放任何可以想象到的画面,动态的、静态的、写实的、写意的、内容多姿多彩,效果也更为生动逼真,能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完美享受,进而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变化,左右观众的情绪。纵观近几年的春晚歌舞类节目,原本非常不受关注的舞蹈类节目借助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丰富化,变成了包装精美,具有吸引力的亮点。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最佳节目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是将舞蹈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的《小城雨巷》。悠扬的丝竹声中,薄薄水雾和着烟雨,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当舞者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时,让人不禁想到了戴望舒的诗篇《雨巷》。如此美好的画面,除了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我们还要归功于舞台后方的LED电子显示屏。整个大屏幕使用动态实景和灯光的变幻烘托江南水乡的氛围,很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加上近距离取景,画面很逼真,有“人在画中走”的意境。

(三)视听特技在舞美中的应用

视听特技在舞美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舞台照明和舞台音响是最重要的两大板块。

利用灯光手段为舞台照明并为人物、景物造型的艺术,称做舞台照明。其作用是根据演出要求,按照舞台美术的整体构思,运用舞台灯光的技术设备及手段配合演员表演,塑造舞台上的视觉形象。灯光设计面对如今多样的节目形式,必须紧扣晚会的主题,对不同的节目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灯光的表现形式与节目内容的高度统一。通常晚会舞台的灯光主要是以节目的音乐变化和节奏的变化来控制灯光的亮度与闪光点闪频速度,灯光的色彩变换主要是以聚焦变化为主,通常可以制造色彩的变化与亮度和聚焦灯点有交叉影合的绚丽美感,为节目内容增光添彩,渲染气氛,增强节目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在上世纪80年代初,舞台灯光一直采用人工更换涤纶色纸的方法,这种手动操作模式的繁琐、不安全,及演出过程中同一盏灯不能换色等问题制约了灯光设计的发展。随着我国文艺演出逐渐兴盛、演出规模日益扩大,灯具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大,逐渐摆脱了手动换色的局限,让舞台变幻出更多更美的色彩,推进了舞台灯光艺术向更高水平发展。而实现舞台灯光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它涉及人们对艺术观念的认识、照明设备的创新、剧场建筑的配合、演艺制作的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这是戏剧艺术、剧场建筑、科学技术三者紧密结合的“大系统”工程。

舞台音响技术也是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崭新学科。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舞台音响技术也朝着数字化方向呈现出越来越精细的趋势,其作用也随着当代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及传播范围的普泛化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代舞台艺术创作中,即在当代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音响技术已开创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设计理念,即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人性与科技的结合,成为了舞台表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多维数字音响技术这个新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被预言将得到进一步创新及普及,这是我们值得探究的新领域。三、多媒体技术在舞美领域的发展前景

在当今国际艺术创作潮流中,舞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创作体现元素,文艺科技已作为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中以高科技声、光、电等各种先进技术组合体现的舞台艺术已经独树一帜,足以让人为之振奋,它符合了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和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强大的文化产业的基础。国外舞台艺术创造运用高科技手段所呈现的表演样式,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体现手段。我国的舞台科技研究开发由原来的单一舞台科技项目研究,发展到以技术项目的整体综合。戏剧演出的震撼力,不但在于艺术创作的内涵,还在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演出更具张力,而且利用与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剧情气氛,提升演出表现力与震撼力。我们要使舞台科技从单一硬件设备、设施的改造走向用于舞台艺术的互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文化设施和剧场建设的蓬勃发展,舞台机械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舞台机械是实现舞美的硬件基础,它的发展推动着舞台艺术化进程。随着国外舞台机械设备的进入,我国舞台机械的配置水平和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舞台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迅猛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舞台机械制造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水平不高,除了整体工业基础水平相对较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对剧场、舞台和舞台机械这一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实践等因素外,没有或缺少相应的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舞台机械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调试验收等建设环节,成为制约舞台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舞台机械相关标准,规范舞台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科技媒体范文第6篇

农民工作为在城镇长期或短期务工的农民,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针对的重点人群之一,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较为薄弱的一环,对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考察农民工群体对大众媒体科技信息的接触以及评价情况,有利于把握当前我国农民工通过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整体状况,既方便相关部门对媒体进行服务和引导,又有利于增强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从而进一步发挥传媒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功能。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7年12月到2008年1月,以北京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3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01%。②

农民工科技信息接触状况

1.农民工对科技信息的关注程度较低

农民工由于其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人喜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领域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较为关注媒体的科技信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8%的被调查者关注科技信息,而农民工最为关注的信息类型为经济类信息,占调查样本数的46.5%,可见农民工能够意识到日常经济脉动对自身择业、发展的影响,但对日常科技信息的关注较少;有31.3%的农民工关注体育和娱乐信息;就业和教育类信息受关注程度也较低,只占调查样本数的28.6%。

2.传统大众媒体最有助于农民工获取科技信息

农民工获得信息的方式,以及对此种方式的接触频率和时间长短,能够对他们获得科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农民工接触时间较长的媒体,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科技信息。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电视和报纸的接触频率最高,分别是82.3%和76.8%,接触频率最少的是广播,仅占43.3%;其中有31.8%的农民工会每天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看电视,而与之相比,仅有7.8%的农民工表示每天会花费1小时的时间看报纸。可见,利用电视对农民工传播科技信息尤为重要。

针对部分农民工集体生活的特点,本次研究特别对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传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是农民工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农民工群体的人际传播对科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十分有限。

影响科技信息传播的因素

1.科技信息的类型

为更好地调查农民工所关注的科技信息、了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以提高媒体科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媒体上呈现的科技信息分为科技新发现类、安全防护类、健康与卫生保健类、气象服务类、环境保护类以及农业技术类、其他等。调查显示,农民工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健康与保健类信息,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5%,此类信息与农民工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容易引起注意;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农民工比例列第二位,占32.8%,这与许多农民工从事户外劳动、受天气因素影响有关;其次,受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科技新发现类、农业技术应用类、环境保护类、安全防护类等。其中,均有少于20%的农民工关注环境保护类和安全防护类信息,这说明农民工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亟需加强。

2.信息的传播渠道

受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民工获取媒体信息的渠道大多集中于传统媒体。调查显示,电视是农民工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获得科技信息的农民工比例达到30.5%;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农民工数量排在第二位,比例为28.8%;通过杂志、图书、广播获取信息的农民工比例大致类似,分别为19.3%、18.0%、16.5%;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科技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但将网络作为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仅为9.0%,且绝大多数农民工接触网络的地点在付费的网吧。

3.农民工自身因素

(1)农民工年龄

不同年龄的人群,其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观察社会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对科技信息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数据显示,16~25岁的农民工对于科技信息的关注程度最高,占该类人群的18.6%;而55岁以上的人群中,仅有6.3%的人对科技信息感兴趣。通过观察发现,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科技信息的受关注程度呈下降的趋势。可见,大众媒体对高年龄段人群的科技传播面临一定的挑战。

(2)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科技信息获取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关注的科技信息领域不同。文盲类农民工更多的是关注气象类信息,有50%的文盲类农民工关注气象信息;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农民工更多地关注健康与卫生保健类信息,分别占该类人群的38.6%和23.0%;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更多地关心科技新发现类信息,占比为22.9%。调查还发现,不论何种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均对环境保护类、安全防护类科技信息关注较少。媒体应该采取新的策略以应对农民工对此类信息的忽视,使农民工学习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科学方法,同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3)所在行业

行业性质不同的农民工,具有不同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其与大众媒体科技信息的接触会形成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批发零售业的农民工中,有37.0%的人最关心健康和卫生保健类信息;建筑业的农民工关心技术应用信息类的比例为21.1%;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农民工最关心气象类信息,分别占相应行业人群的19.7%和22.9%;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同样最关注健康与卫生保健类信息,占所在行业人群的25.0%。

思考和建议

1.充分发挥电视的作用

从调查中了解到,不论是接触频率还是接触时间,电视都已成为农民工获取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然而受工作条件、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真正能够观看科技信息节目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很多农民工宿舍,虽然配备电视,但没有安装有线或者数字线路,能够收看的电视节目数量很少。因此,应该尽量在农民工聚集地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选择重点题材,摄制一批高水平的科普电影、电视片,宣传介绍工农业实用科技常识,以及与移风易俗、文明生活相关的科普知识,并经常性地开展科普电影、电视片的放映活动。

2.创办地区性通俗期刊

针对农民工对科技信息关注度低、来源渠道较少的特点,政府、科普机构应该采取措施拓展农民工信息来源渠道,如创办以农民工为阅读对象的科技刊物,无偿赠送给农民工。期刊应根据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实现语言平民化、朴实化,多配图片,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趣味性,引发农民工的阅读兴趣。

3.培养意见领袖,加强人际传播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进城大多是靠朋友的推荐和介绍,在城市中有聚集性较强的特点,来自同一地区的农民工方言一致,交流方便,人际传播的效果更强。因此,应该注重培养农民工群体中科技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以弥补人际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较少的缺陷。

注释:

①陶贤都:《大众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6期

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选取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为调查地点,该地点客流面向全国。并选择六里桥和西直门两个人流量较大的汽车站为调查地点,进行随机调查

科技媒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媒体;分众化;互联网;36氪

一、互联网语境下科技媒体的蝶变

互联网对于科技媒体而言,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不确定。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媒体显现出如下特征:

(一)媒体门槛放开

网络时代,科技媒体的信息生产主体不再仅是官媒机构一方,科研工作者、媒体从业者、企业CEO、科技爱好者,甚至一名普通网友都可以纳入科技内容创作圈层,壮大了媒体队伍结构。

(二)重塑信息生产流程,提升科技传播力

过去,科技信息从制作到完成需要牵涉多个环节,并且要求创作者、出版方以及发行方的通力协作。网络则拆解了信息传播的流程,提供了信息生产的工具、内容的平台、无限存储的空间以及广阔的传播渠道。[1]换言之,互联网促使科技媒体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传播影响力实现质的飞跃。从36氪的信息采编流程来看,为了保证科技内容的深刻性与独立性,公司针对不同领域划分了不同的记者工作组,如电子设备、移动互联网、风险投资等。记者在确定选题、完成写作、上传平台,并经由资深编辑审核之后,自行完成内容(普通记者没有权限),实现了“采、写、编”一体化。运营人员会根据文章价值通过36氪官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不同渠道分发,并精选优质稿件,把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种集约型工作模式帮助36氪在短短几年时间,便成长为国内科技媒体的独角兽。

(三)分众化趋势,差异化内容满足不同人群

分众化趋势在科技传播领域体现出明显表征:一方面,信息内容日益专业,科技信息的转述和评论已经无法打动读者,受众需要细分领域的专业态度和真实测评,保持科技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受众的兴趣得到充分解放,除了纵向知识的单向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横向领域的扩张,单个板块下划分不同标签、一级领域下分设二级、三级。在此背景下,科技媒体主动致力于用户需求,细化板块内容频道,依靠差异化定位实现科技传播的突围。当前,国内比较有代表的科技媒体各有侧重:钛媒体专注于新闻资讯与深度调查,爱范儿以硬件测评业界闻名,36氪则直指创业者和投资者等。

二、36氪:从微信公众号到纳斯达克

上市36氪2019年11月8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从创立科技博客起家,到如今发展成科技媒体、创投业务和创投孵化器的整体架构,36氪通过9年时间证明了互联网时代科技媒体的增长潜力。据36氪官网介绍,2018年平台累计10.8万篇优质内容,从科技快讯、深度报道再到创新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文字内容到音视频全覆盖形式,呈现出全球化、全景式科技态势。[2]同时,在同类科技媒体中36氪的用户基数和流量排名高居前列,利用前沿资讯优势深度开发创业项目服务,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关注。

(一)以科技为基因的科创媒体定位

36氪能够在互联网大潮中突出重围,首先在于将目标受众定位于关注中国科技的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人士,在提供行业信息的同时进行差异化叙事。[3]“门户大开”使得科技信息触手可及,但是在多声部的媒介环境中如何破除千篇一律,筛选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变得极为迫切。在成立初期,36氪的文章主要从国外网站TechCrunch编译而来,旨在为大众提供互联网资讯。随着中国市场逐渐壮大,36氪将目光转向国内,并通过组建自有工作团队,用原创内容和产品信息吸引更多用户。截至2014年,36氪抢占了信息资源的先机,累计报道近三千家创业企业,超过70%的科创类项目均为首次曝光。把科技和创业捆绑在一起的战略选择,也为36氪未来转型为创业服务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这种媒体定位同样塑造了36氪的内容呈现。不同于一般科技媒体罗列新闻资讯、贩卖热点情绪,36氪擅于把科技资讯和创业投资结合,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客观、中立、功能导向的文章风格。例如,2018年共享经济遭遇滑铁卢。36氪以一篇文章《ofo,战斗到底的最后一刻》,系统梳理ofo负责人戴维企业自救的全过程,展示出在新经济一路狂奔的道路上,个人对未知形势的盲目乐观和与资本博弈的节节败退,进而引发社会大众对共享经济进行反思。此外,对商业选题的偏向也促使36氪获得更多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树立了科技媒体圈的权威性。

(二)与时俱进的多媒体形态

36氪并非横空出世,它的起步、发展与成熟几乎与互联网风口并行。尽管人们熟知的36氪网站创立于2010年,但其雏形可以追溯至创始人刘成城的个人博客。刘成城作为一名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对于科创领域有天然的敏感意识,他把自己在国外网站搜集的文章资讯形成了个人集锦,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稀缺性,因此获得少部分同行认可,并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小范围走红。由于传播范围有限,刘成城便建立了一个独立网站,集中展示科技前沿,也就是后来的36氪官网。随后,网站又以极强的行业前瞻意识,入驻了尚在内侧阶段的微信公众号,再一次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先行者。在不断发展过程中,36氪突破了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形式,衍生出短视频、音频讲解、付费课程、讨论社区等更加丰富的内容产品,重塑了科技传播的形态。例如,在36氪官方网站知识服务板块设有“开氪”,通过邀请行业大拿解读细分领域知识,以“音频+图文”的形式帮助用户获悉知识,推进优质内容变现。

(三)联通线上线下的深度互动

互联网时代,科技媒体的价值取决于用户留存数量。那么,如何吸引潜在用户、黏牢注册用户、盘活资深用户是摆在科技媒体面前的一道难题。用户是最宝贵的资源,以用户思维去留存用户才是媒体的长久之道。因此,36氪采取了线上社群经营、线下社区活动,通过高质量的互动效果稳固用户基数。首先,36氪各路平台均鼓励用户发表个人看法。比如,客户端页面设有“发现”栏目。不同于简单的资讯信息更新,而是将热点新闻转化成“问答”“投票”等形式,充分调动读者的参与感。例如:“字节跳动进军游戏,你认为它有机会挑战腾讯、网易的地位吗?”单条新闻超过2000余人投票,评论区也出现各执己见的观点讨论,真正释放信息价值。其次,36氪会在推送文章中附加二维码,号召读者加入36氪大家庭进行交流学习。这些群组既包括36氪的用户粉丝群组,也包括消费、数码、教育、人工智能等垂直门类群组,同时还有针对具体栏目的个人群组。在这些群组中,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媒体形成有效对话,在观点碰撞中促进36氪的品牌增益。最后,36氪还特别重视线下活动,形成用户闭环。自2017年以来,36氪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互联网粉丝节”。活动采用新概念、新思维、新玩法的方式吸纳用户和企业参与其中,为科技议题提供有趣的线下交流体验。此外,36氪还会不定期举办前瞻性研讨峰会,让知名学者和行业翘楚站台,提升36氪的媒体影响力。

(四)多元化的盈利拓展

媒体机构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投放与订阅服务。在此基础上,36氪不断拓展媒体外延,先后建立创业服务平台、投资融资平台、项目孵化平台等企业增值服务,实现了利润可持续增长。36氪始终坚持“不做收费报道”的原则,在板块页面也鲜少有软文业务,却依靠纯净的内容生态获得了广告商的青睐。在“知识付费”大潮下,36氪利用科技知识壁垒,着力探索付费专栏“开氪”。当媒体资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36氪打破媒体桎梏,向科技服务平台延伸。2011年提出创业投资服务,2013年创业服务平台“36氪+”上线,2014年成立创业孵化器“氪空间”,2015年建立市场量化工具“氪指数”,2017年对接金融数据的“鲸准”,如今的36氪不再只是一个媒体业务机构,更像综合类的商业媒体,全方位对接创业项目。[4]在其招股书各业务板块营收中,企业增值服务也于2019年首次超过在线广告服务,占比超过一半。

三、36氪对互联网时代科技媒体的创新启示

诚如36氪CEO兼联席董事长冯大刚所言,无论是流量还是营收,36氪在行业内都处于第一位置。对于互联网风口下的科技媒体,36氪的阔步前行无疑带来了许多启示。比如,科技媒体要找准定位,在垂直细分领域下工夫;不要只盯准市场一个盘子,媒体业务应向外延展。那么,随着5G技术进一步成熟,媒介环境继续完善,科技媒体还将孕育更多生机。

(一)明确产品定位

当前,科技媒体存在众多叙事主体。如何有效建立自身叙述合法性,持续抓取受众注意力是科技媒体的立身之本。同样从翻译国外资讯起步,36氪选择了中国读者广泛关心的互联网资讯,因而迅速积累了优质用户;在填补了资讯空白后,又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行业信息和产品信息,搭建起创业平台;最终确立了“服务中国新经济参与者”的发展目标。因此,科技媒体要懂得根据自身实际,挖掘媒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同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同类竞品不必要的竞争,用差异化完成顶层设计。

(二)建立用户思维

互联网加剧了分众传播趋势,这就要求科技媒体善于从用户角度出发,了解用户所思所想,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一方面,针对用户性别、年龄、职业等属性输送不同的媒体内容,在保证共同兴趣的同时发展特殊兴趣,壮大内容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媒体表现形式增强内容吸引力,提高用户忠诚度。在36氪媒体品牌栏目下,分设未来汽车日报、零售老板内参、未来地产、超人测评等6个不同板块,而每一个板块下又根据相应主题开发出对应的媒介产品。其中,针对海外业务的36krglobal,全部采用注册会员制,业务范围涵盖东南亚、印度及日本,并提供全英文的资讯介绍,为读者带来全球化战略信息。

(三)完善渠道建设

有别于传统媒体,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媒体要加速全媒体布局。这既是科技信息的时效性所决定,更是技术赋能下媒介形式更新的必然结果。36氪客户端主打汇聚优质新闻内容的新商业媒体;氪空间是链接创业者的互动交流窗口;鲸准则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的数据供应商。三款APP各司其职,实现了科创领域全覆盖。未来,线下建设会成为科技媒体竞争的关键环节,在活动运营中进一步拉升媒体价值。

(四)探索服务盈利

探索科技媒体的盈利方式,是垂直类媒体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尽管36氪登录美股为媒体机构带来了许多曙光,但严重依赖第三方、版权纠纷风险、政策患以及盈利模式单一,都构成了科技媒体的盈利效果存疑。因此,科技媒体应当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整合效应,在订阅和广告之外持续探索增值服务,实现流量的多维变现。比如,科技媒体可以与高校和研究所达成合作,帮助初创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科技和管理的实际帮助。[5]或者通过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辅助第三方达成合作并提权交易。总之,科技媒体只有打破单一营收渠道,依托内容影响力把业务拓展到更多领域,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科技媒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都市类媒体;乡村;科技传播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11-0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的广泛传播则承担着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应用。乡村科技传播是“通过说服、培训和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传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同时还包括工业、医疗、生活等农村生活涉及的各个方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提高媒体的科技传播水平和能力。通过加大科技传播力度,促进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传播与落实,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工作方式。”都市类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它不仅是城市,也是广大乡村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积极研究和探讨都市类媒体如何加强科技信新闻信息报道,提高科技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类媒体在乡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1.1传递国家政策

都市类媒体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它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向广大农民传递国家科技政策和惠农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提供指引与思想保障。

1.2传播科技信息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农村接受信息的渠道不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在信息时代,掌握有效信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信息,对农村的发展尤其重要。都市类媒体积极发挥自己在乡村发行渠道健全的优势,积极增强对相关农业信息和技术等的报道与宣传,扩大了科技信息在乡村的传播。

1.3传播科学知识

都市类媒体不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还为农民传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提倡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4弘扬科学思想

都市类媒体加强对乡村的科技传播,不仅仅是向你们传播一些科技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广大农民在思维方式上不断的转变,树立起一种科学精神,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下的新技术。

2 提高都市类媒体对乡村科技传播能力的路径

2.1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类媒体必须对新农村建设内涵要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做好对乡村的科技传播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它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2树立良好的采访作风

都市类媒体树立起良好的采访作风,重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勇于担负责任。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农村事业,一头扎进最基层的农村现场去,深度挖掘农村新闻资源,撰写鲜活报道。二是摆对报道主体。在对乡村的科技传播报道中,记者心中必须有农民的位置。三是放正价值取向。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农民的科技需求。

2.3多视角进行科技报道

都市类媒体立体而多视角地进行乡村科技报道,才能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首先,要把握好国家科技政策;其次,要广泛地关注新农村发展现象,关注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多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第三,要不断增强科技服务意识,积极为农民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科技资讯产品;最后,要做好跟踪报道,不仅要传递给农民科技信息,还要反馈农民接受科技信息后的反应与进一步的需求。

2.4增强科技传播报道效果

都市类媒体进行科技传播报道,不同于过去的农村新闻报道,要增强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必须十分注重传播方式。首先,是要对乡村中的重大科技事件、现象精心组织策划,把握其精神,深化报道主题,增加报道的亮度;其次,要注重科技新闻的通俗性,多用农民话说事,不要搬起面孔说教。

2.5传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科技传播不同于其他新闻信息传播,特别是对乡村的科技传播,务使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都市类媒体做好科技传播报道的重要环节。要注意传播的科技信息与乡村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的适应,要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要清楚农民对都市类媒体传播内容是不是感兴趣。同时,要十分注意不能向乡村传播一些虚假的科技信息。

3 结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媒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大众传媒是乡村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不断增强,都市类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加大科技传播力度,不断创新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手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村的科技传播,主动担负起对广大乡村传播科技政策与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职责,将乡村科技传播作为一项艰巨而重要任务狠抓落实。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N].农民日报,2006,1,11.

[2]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张鸥,江均.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与发展路径[J].新闻世界,2011,4.

[4]齐振宇.都市类媒体怎样做好政策解读类新闻[J].新闻传播,2010,12.

科技媒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期刊;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17-02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手持移动设备等为载体的新兴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以其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效果较好、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信息传播手段。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其在深刻影响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为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将为传统出版模式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必须建立起全新的运营体制和传播体系,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办刊实践之中,通过全新的发展模式,达到全媒体传播的效果[1],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1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多为作者来稿,作者投来什么样的稿件就刊登什么样的稿件,期刊的个性化程度较低;在出版模式上,传统科技期刊主要包括纸质版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模式,纸质版出版由于不利于查询和携带等因素其发行量正在逐渐减少,而目前的数字出版多为单篇论文在相关数据库中的上传或下载,未能真正体现数字出版的内涵;同时在出版发行方面,传统科技期刊多借助邮局订阅和数据库下载的方式进行发行,未能体现期刊的主动性。而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科技期刊在出版、发行及传播上的劣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喾⒄梗一种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借助网络或多媒体技术进行快速广泛传播的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已悄然出现,其不仅可以呈现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所具备的文字、图片信息,同时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也将使得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化、立体化,尤其对于医学科技期刊而言,相关的手术或实验操作音频、视频材料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呈现势必会对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带来颠覆性的突破。新媒体技术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只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东风,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2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能力建设

2.1 建立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

不管是传统出版年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始终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科技期刊传播的根本就是将优秀的论文广而告之,缺乏优秀的出版内容,或者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经不起推敲,那传播也就无从谈起。科技期刊要坚持既定的出版宗旨,始终以报道学科领域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为己任,时刻保持灵敏的学术嗅觉,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善于捕捉学术热点,注重学术调研和选题,广泛吸纳高影响力论文,同时要从前期的约稿、审稿、退修到后期的编辑加工全方位加强出版内容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品味,提高办刊质量,夯实内在实力[2],确保优质内容的产生,形成传播的基础。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科技期刊将从单纯的提品向提供服务,从加工文化产品向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进行转变。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就是要在做好传统出版内容的价值拓展和平台延伸的同时,进一步深挖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读者、作者需求等方面下工夫,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优质内容更快、更广泛的

传播。

2.2 完善政策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离不开政策和经费的支持,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需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需要的标准和规范,加大对公益性出版、非营利出版或者开放存取方面的优惠补贴,完善对数字版权的认定、使用和保护政策。

同时要加大对新媒体与科技期刊融合和发展方面的技术开发,鼓励相关技术研发机构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更新、技术转化和推广力度,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批期刊优先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建设,同时要有意识的重点扶持一批国际化、数字化程度较高或有专业发展潜力的重点

期刊。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杜绝形式上的媒体融合

新媒体之“新”,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而这样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完全可以根据出版方或读者的需要加入更多的链接、体验与互动的跨媒介产品,实现出版内容的更广泛、全面的传播。在倡导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行业纷纷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网络平台,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号等形式体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但这种“触网”式的融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其往往会存在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及网络“空壳”

现象[3]。

目前,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已率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积极尝试通过公众号的方式推送期刊内容,打造期刊品牌形象。但就目前已开通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而言,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公众号活跃程度较低,公众号多仅用于对当期目录或单篇论文的推送,甚至有部分公众号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这一方面与公众号的运营成本及对运营团队要求较高有关[4],但更多的反映出部分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过程中的盲目与跟风。因此,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运行之前,应该通过慎重的调研,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成熟的运营模式的情况下,审慎的开展新媒体尝试。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学技术的选择者、推荐者和传播者,对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实施者,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媒体时代除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能力外,还要能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就对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应以人为本,加大对复合型网络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5]。

新时期的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统筹策划能力,要对期刊出版结构、内容、表现形式、推送方式、目标读者、信息反馈等整体的出版格局形成综合掌控,对新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专业领域的预判能力,即对专业领域和出版市场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能够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市场反映,进而整合资源、调整方向,实现出版内容最有效的传播[6]。

2.5 借助新媒体加强传播营销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行方式单一,主动化程度较低,传播能力有限,而新媒体时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将为科技期刊实现更快捷高效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微博、域出版、刊群网站等正以全新的传播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同和接受,而读者订阅、个性化下载又为读者实现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高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又使科技期刊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读者需求、行业方向以及学科发展等,从而更有利的指导和调整期刊的市场营销和传播。

3 结论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简单升级,更是使科技期刊重新焕发生机的一次重大机遇。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承载着传播科技信息重要责任的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时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多措共举,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更新,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设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新媒体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7],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传播效能和市场竞争力,为科技期刊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陶华,孙良英,朱强.推动西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C]//第11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资源合作中心,2013:57-62.

[2]_巧.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实施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7(45):27-30.

[3]曹健敏.传统出版的新媒体融合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时代出版“时光流影”项目为例[J].编辑之友,2015(7):31-35.

[4]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5]罗巧.“互联网+”模式下科技期刊出版创新[J].出版与印刷,2016(4):13-17.

[6]李雪,王占坤,崔晓健,等.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出版能力的培育[J].编辑学报,2016,28(6):602-605.

科技媒体范文第10篇

数字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

数字化是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字化期刊具有一系列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文字和图片是纸质期刊可以选择的全部表现手段,而数字化期刊不仅可以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采用音频、视频、Flas等新型表现手段,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版面、容量自由。纸质期刊由于每期开本、页数和版面的限制,常导致一些优秀的稿件不能及时刊用,或不得不为了篇幅、版面的需要而删改文稿。而数字化期刊则不必承受这类“削足适履”的痛苦,数字化期刊几乎没有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从论文内容本身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相互关联出发,自由流畅地编排所有页面。

简便迅捷、低成本。读者浏览数字期刊,只需打开相应的信息终端就可以阅读期刊内容,网络信息全天候驻留,读者对所需信息可以随时选择,而不必受出版、地点、邮发时间的限制。在阅读数字期刊时,读者可以通过期刊的搜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到当期和以往各期刊物中符合自己兴趣的所有文章,可以实现信息检索与直接阅读的一体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主题检索,更方便读者获取利用信息。这个特点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传统期刊的―个重要突破。

数字化期刊进行组稿、审稿、编辑、排版之后,即时、直接地向读者,可以保持很高的信息时效性,同时还省去了印刷、装订、搬运、寄送过程,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化期刊相比纸质期刊,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交互性、扩展性。数字化期刊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数字化期刊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将一些文字和图形元素设为可用鼠标点击的链接指针,使得具有某种逻辑关联的信息之间相互链接,而对这些链接的点击将把读者带入另一个论文或同一论文的另一部分,使读者非常便捷地进行关联阅读。如果结合扩展型期刊搜索工具,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相关信息。通过超文本链接实现的这种关联阅读方式,更加适合人类思维方式非线性和扩散性的特点,这个功能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另―个重大突破。

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字化书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是人们对纸质书刊的前景产生怀疑,一些著名学者甚至预言纸质书刊将在几十年内走向消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较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18%,平均期印数下降0.67%,总印数增长1.91%,其中数字化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的新高。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化的确是期刊发展的大方向。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2012年10月份宣布于2013年停印纸质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进一步印证了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迅猛和纸质期刊面临的生存挑战。

但现在就断言纸质期刊的消亡还为时过早,据消费者数据公司GFKMRI近年的调查,尽管大多数数字化期刊读者喜欢在平板/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承认,数字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享受远不及纸媒,也就是说,纸质期刊在阅读体验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喜爱纸质书刊的读者坚信,读纸质书刊是一种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不会消失,纸质书刊当然也不会消失。

就科技期刊而言,纸质版除了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之外,基于多年积淀形成的权威性、可靠性、实在性,是其生命力持续的另一重要支撑。纸质期刊经过长期经营积淀,形成了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和作者资源,拥有严格的选稿、审稿、编辑、审定制度,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画龙点睛的编辑专业技巧。稿件经过层层把关,反复雕琢,内容严谨可信、品质卓越,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这是纸质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和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已经非常深入人心,难以轻易被撼动。即使在一些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仍倾向于使用纸质期刊。

尽管纸质期刊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全媒体时代,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纸质版期刊出版的必要I生在日渐衰减。尤其是国防工业系统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因为发行量普遍不大,单本印刷成本较高,经济上很不划算。而近些年开展的技术条件建设,又使得国防系统数字化期刊的利用条件大为改善,对纸质期刊的实际需求量明显减小。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要求的提高和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将会凸显,对一般单位来说,纸质版期刊要还是不要将是个问题。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按需出版模式,为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解决途径。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刷装订、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是充分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出版形态,可满足读者对纸质期刊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小批量专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印刷。

制约按需出版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数字印刷设备和软件成本还比较高、不够普及。但近年来,数字印刷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按需出版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相关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新型设备,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印刷成本,国内已有厂商推出“按需出版”业务解决方案。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成本将持续降低,按需出版很有可能成为纸质专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归宿。

科技期刊的作用更加强化,工作模式与时俱进

有种观点认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科技期刊编辑的作用将被边缘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正是因为信息越来越便捷,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各种莫衷一是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属于有效资源,而成为信息垃圾和噪声。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愈发显得珍贵,科技期刊的作用不但不会弱化,还会变得更为重要。

科技期刊在全媒体时代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首先是基于“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高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保证期刊内容的高水准,这是科技期刊永远不变的立身之本。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仍然代表读者完成评价、证实、过滤、建构、呈现内容的任务,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与优化选择依然是编辑的―个首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科技期刊编辑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必然会使编辑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角色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编辑出版工作的模式。

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从专业知识型转向综合管理型是大势所趋,工作模式的发展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甘于为人作嫁衣,更要善于进行贯穿于出版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全程选题策划,从收集选题信息、设计选题内容开始,到选题最后完成,包含各个环节的策划和设计,并有效运作。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成为多面手,具备三重角色功能,即科学守门人、科学中介人、科学经纪人。科技期刊的任务不仅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养、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光荣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办刊人员要强化使命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这种转型,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划分将有新的变化,可能从传统的编辑中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如策划型编辑、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等,对编辑的全媒体策划运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编辑要熟悉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掌握不同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者,要求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甚至是泛滥的条件下,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整合能力。科技期刊编辑传统的内容把关功能依然至关重要,但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深刻认识、理解并主动顺应这些变化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成功应对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不仅指不同媒体类型,也指同一媒体类型下面各种形式的组合,就科技期刊而言,除例行出版的纸质期刊外还可出版其他形式的产品,如专题、增刊、合订本等,只有综合运用不同出版形式的相对优势,使不同出版形式间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才能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的效果。我们在《隐身技术》《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等期刊的编辑中,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合订本、专题、特刊等出版形式,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航空工程》信息与动态栏目编辑过程中,我们借鉴时下流行的微博,将“航空航天要闻精选”编辑成类似微博的百字文形式,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最值得科技人员关注的航空航天业界动态,由于内容经过广泛搜集、反复筛选、精心提炼,并且采用了科技人员非常乐于接受的微博文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特色内容。

科技期刊要努力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者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融合变得不可避免。不同媒体间的边界逐渐消融,读者、作者、编者间的边界逐渐消融,甚至是出版者与IT营运商间的边界也在逐渐消融。科技期刊要顺应这种发展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模糊纸质版和数字版之间的界线,统筹策划,构建新型编辑加工平台,根据不同媒体终端和受众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一元制作、多元”,即内容的创作是一元化,但是出版物可以有多种形态和载体。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也可以是个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掌上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这样形成多样化产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多样化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特定读者,实现更高层次的按需出版。

全媒体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更是“内容为王”,无论终端产品形式多么丰富多彩,读者最终需要的还是高水准的、可信赖的内容,媒体之间竞争的核心依然是内容资源的竞争,新技术只不过给“内容为王”赋予了新的内涵,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谁就更有希望赢得未来。

国防工业系统的科技期刊,大都拥有优秀的编辑队伍,科学严谨的审编制度,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形成了宝贵的内容资源和品牌价值优势。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自己独特的优势,树立创新思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期刊的优质品牌。同时,应该抓住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间渗透融合的机遇,将科技期刊的内容优势和品牌优势扩展延伸至其他媒体形式,综合发挥不同媒体传播形式的独特优势,成为全媒体资源的整合者。

上一篇:网络媒体论坛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投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