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0:49:23

科技伦理论文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从而使科技活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引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一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些事物及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在运用科技手段对某些事物及其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预期到好的结果,没想到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当人们为取得的成果欢欣鼓舞时,往往会忽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苗头,当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众面前时,往往积重难返。例如,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们认识不足所造成的,(2)为了本国、本民族的狭隘政治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为手段损害他国、他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利益。例如,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科技到处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领土,把科学技术作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3)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国家的以至人类的利益。例如: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气中排放出污染物质,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恶化。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的一点利益,根本就不顾生产给自然、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性,造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4)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如电脑黑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计算机病毒造成数据的丢失,系统的瘫痪或者闯入别人的计算机偷看别人的隐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5)由于人类盲目地滥用、误用科学技术成果造成难以处理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如生育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等等。特别是遗传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滥用会带来生命伦理上的混乱,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设想。二科技伦理介入的必要性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的总和。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伦理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向准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青年人发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一生发表的关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言论就有上百万字。他曾不倦地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满腔热情投入反对原子弹屠杀当中。与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为缺乏科技伦理素养,被世人所唾弃。例如,当前有“女疯子”之称的“克隆援助公司”总裁布瓦瑟利耶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已经在克隆婴儿,这种违反科学伦理精神的行为,遭到世人的强烈批判。两类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动说明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科技伦理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科技伦理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科技伦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它可以告诉和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应该做的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当这些规则系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公认的调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绝大多数人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些行为规范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科技行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为,被认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赞赏和表彰,给予某种荣誉,如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由于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而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共同生活的行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币、假冒商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利用电脑作案等行为,认为是不好的、丑恶的,人们就会加以鄙视和惩罚。科技伦理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判,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有人违反了人们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会往往就会通过舆论,通过批评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对违反科技道德者实行帮助和“制裁”。三科技伦理创新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它并没有强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把科技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科技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管理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科技行为进行硬性约束,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惩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使科技伦理的规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1)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科技伦理道德,要根据具体情况,将成熟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和规范,通过法律和规范的约束性来规范科技活动,避免科技活动超出道德的界线。如中国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就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有利于正确科技道德观的形成。(2)对某一些新的科技领域涉及伦理道德的行为,要根据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条律条令,使人们的科技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如网络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克隆人技术等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防止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走向反面。在这些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到了前面,如荷兰已经通过了安乐死法,美国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这些法律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国家也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3)世界各国应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制定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伸张正义、遏制邪恶。例如环境保护、空间技术、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战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这些科学技术都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规范,这些科学技术就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须把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科技伦理精神树立人们正确的科技观,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同时也要通过人文学科、伦理宗教、社会舆论等诸多途径,逐渐祛除人性中的邪恶成分,增强其仁爱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中,理性的人类将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21世纪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服务全人类、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2]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哲学动态,2000。[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道德与文明,2001。[5]吴恒斌,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伦理研究;伦理;道德;东南大学。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方面,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网络黑客以及克隆技术等等,使我们亟待把握自身所应遵循的伦理法则,以应付越来越不可预料的周边世界,寻求外界的有序和内心的祥和;另一方面,传统的伦理资源被解构,大量的恒定伦理准则被碎片化,与此同时,我们想获得的新的道德文化资源有待整合、有待获取普遍有效的价值认同。如何多维度地把握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文化,展现伦理学应有之思和应承之责呢?樊浩、成中英两位教授主编的《伦理研究》(道德哲学卷·2006)无疑是彰显了“东大伦理”之问题意识与学术特质。

一、道德哲学:筚路蓝缕。阐幽发微

如果要重塑道德、再构伦理,道德哲学基本理论研究无疑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繁复的工作,因为一系列的伦理核心问题需要深入解决。而首先要面对的是道德哲学深层次的研究路向问题,以及道德哲学理论突破的研究对象问题。樊浩教授的《论“伦理世界观”》一文则对这些问题做出具有“东大标识”的解答。

他认为“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一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接着他提出道德哲学的研究路向应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整个问题的关键点就在这里被发掘出来,即“如何找到现象学与法哲学之间的概念中介”。为解决这个问题,樊浩教授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中导出一个至关重要的中介概念“伦理世界观”,即意识与意志整合、现象学与法哲学璧合的概念。通过这个概念,把握住“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这都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和其生长的具体一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而这个概念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品质”即是“伦理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伦理世界观”从“伦理世界”的形成、“伦理实体”的造就、“伦理规律”的体现三方面申言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成为“民族伦理精神造就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樊浩教授行文中的“思之浪”翻腾而来,宏大且细密;其文间表露的思之深邃,灵动且厚实,让人在为其伦理之思的飞扬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深感其筚路之繁累、深耕之艰辛。

高国希的《当代伦理学对道德基础的探索》立足于当代伦理学,试图重新找到道德的真谛;在《论社会事实与三种价值的内在关系》一文中,龚群论述了“价值包容于社会事实之中,并且不同的价值决定了社会事实的不同特性”;陈泽环以冯契、张世英为例,探寻面向未来的道德哲学;江畅探讨的人类生存的四种基本方式,等等论文,无不勾勒出伦理学人对道德哲学基础研究的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

二、传统资源:追本溯源,返本开新

道德哲学的研究离不开

三、科技哲学:砥立潮头,运思构哲

科技伦理是东南大学的传统学科,也是为了与道德哲学形成学科结构互补互动而展开的前沿科学。从上个世纪中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价值与规范课题,在科技赋予人类全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将可能造成的种种威胁摆在人们面前,因而必须对这些最新技术予以伦理学的评判,以廓清前景。无疑,东大学人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

田海平的论文《环境伦理与21世纪人类文明》认为:“环境伦理作为一种目光长远的伦理,必须正视现代科学的本质并限定其控制自然的条件”;“环境伦理作为一种实际有效的伦理必然代表21世纪人的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于是,他指出:“对于21世纪人类文明来说,环境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反省和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地球生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开了‘与存在相与’而不是‘与存在相对’的难题。”所以,人类“环境伦理与文明发展方向”应该 是“走出‘控制自然’的迷误”。由于“环境伦理是与人类的原始存在经验相一致的一种世界经验或宇宙经验,而遵循生态伦理是对人的原生命体验的遵循”,因此“遵循环境伦理的问题,既是21世纪人类的必然抉择,又最终指向我们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人类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对于这全新时代的把握以及时代对伦理挑战的回答,亦是现时代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陈楚佳的论文《论信息时代的结构性变革与伦理性变革》认为,信息化生产已经引发了社会结构性变革:包括世界和地球环境生态结构的变动、人类地缘关系结构上的某些变化、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世界性投资结构的重新考量与大幅变动、各个行业全方位的产业结构的改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结构的变革、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社会教育结构的变化等等,最后使得国家管理结构的深刻变革。于是,产生了与社会结构性变革相适应的社会伦理性变革,此两者的二重变革具有全球性及世界性。

科技发展提出的伦理挑战几乎波及人类社会全部生活领域,作为回应,孙慕义对汉语生命伦理学进行了后现代反省;陈爱华探讨了高技术的道德选择何以可能;王雨辰揭示了“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伦理意蕴;马向真则对科学家越轨行为进行了多维分析,提出相应的道德防范举措,等等。这表现出东大学人对时代的前沿问题把握的敏感态度,对重大的科技挑战予以伦理化以解决之勇气,既符合其“重大应用”标识,又流露出其哲恩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 命中率 论文写作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37-03

How to improve the hit rate of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Hua Yun

(Editorial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Xuzhou 221002,China)

Abstract:The analysi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sis writing,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nd summarized the current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ublished articles exis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diting of sci-tech periodicals, elaborated how to submission preparation, writing norms,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causes of rejection, in order to reduce blindness in primary contributors,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

Key Words:Scientific papers; Hit rate; Thesis writing;importance

随着我国医学科教研事业的飞速发展,医学论文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远远超出了医学类期刊的承载量。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在众多医学论文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位作者都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拟从科技论文重要性、科研产出的两个矛盾、撰稿前准备、论文写作中经常出错的问题、常见的退稿原因等方面分析阐述如何提高论文命中率,希望对作者有所借鉴和帮助。

1 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性

1.1 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表达形式

科技论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科技写作文体,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1]。是科研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作者心血的凝结。

1.2 临床或科研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发展,也是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科技信息源,是记录医学科技进步、重大发明或改革的历史性文件。一项技术的革新,一项成果的展现,必须首先以文字性的阐述来记录、印证、推广和应用。论文的质量不仅反映作者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同事也体现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修养[2]。作者通过发表文章与同行间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并推动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1.3 职称晋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数量的多少、期刊级别的高低已经日渐成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能否获得学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能否通过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各种考核考评的重要条件,撰写高质量优秀的论文已迫在眉睫。

2 两个矛盾

2.1 期刊容量和发表需求的矛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板)[3]收录1030中医药卫生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4]收录248种医药卫生期刊,这些核心期刊每年发表的文章总数约为4万篇;我国每年招收的医学博士生已超过1万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晋升高级职称的人,每年有3万多人,他们需要发表10万多篇的核心期刊文章才能过关!一方面发表高质量论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期刊的容量是相对不变的,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稿件积压,发表时间过长。

2.2 优秀稿件缺乏与期刊对稿件质量要求提高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的国内医学期刊较少,仅有少数像《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这样的期刊入库。由于课题结题,晋升职称的需求,大部分论文投向海外杂志,造成高质量论文流失;而国内高质量期刊对稿件质量要求较高,退稿率也高,进而造成期刊无米下炊。由此可见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论文撰写质量亟待提高。

3 投稿前准备

3.1 期刊的选择

期刊的选择要做到有的放矢[5],选择与稿件专业相符、性质相当、学术水平相近的正式期刊。(1)确定是否是正式期刊[6],有无国内统一刊号(CN),国际统一刊号(ISSN);(2)确定稿件性质:基础、应用基础、临床(回顾性、前瞻性);(3)确定期刊性质,投其所需[7]: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检索性、科普性期刊。如果学术性很强的论文投到注重实用性的杂志,就可能被退稿,稿件的学术性就得不到认可;临床技术改进的稿件会被学术性很强的杂志退稿;(4)如杂志稿约明确表明报道的重点是学科内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那么一般性的稿件或先进性不强的稿件时难以发表的;(5)了解期刊的栏目设置,如我刊原来的栏目设置是“综述、编译、摘要”三种形式,却常常受到基础及临床研究累论著;更改栏目后,却又经常收到编译类文章;(6)确定作者范围:有些期刊特别是学报类对作者范围有要求,一般规定作者为本院人员,校友和各教学医院人员,那么其他人员投来的稿件,录用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期刊的稿约对作者或读者是非常重要的,是了解期刊的一个重要窗口[8]。每种期刊对文章的组织结构要求不一样。大多数作者几乎都是在稿件完成之后做这项工作,而不是有目的地为某种期刊撰稿。甚至有些作者投稿某杂志只是因为该杂志在同一地区便于联系或因为与编辑部有某种联系,而不问该杂志的类型、办刊宗旨等。选择投稿期刊应在论文写作之前就应该进行,对照目标期刊的稿约要求组织撰写,做到有的放矢,而不应等到稿件完成之后。

3.2 修改稿件

3.2.1 根据稿约修改

针对目标期刊的稿约要求对初成稿件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稿件的各个方面每个杂志的稿约都有明确的要求,投稿者应严格对照,精心修改,这不单纯是为了适应所投的杂志,而且可以提高稿件的外在质量,培养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整洁、统一、规范的文章,无形中会增加编辑及审稿专家的好感,会觉得作者工作严谨、踏实,稿件的科学性及投稿成功率得到加强。

3.2.2 专项修改

针对文章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几个方面:数据、统计学方法、计量单位、名词等进行逐一排查,如数据前后文不符、统计方法应用不当(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混淆,“比”“率”混用)、常见计量单位错误、公知公认名词的缩略使用不规范等,如果能认真进行专项修改,这些错误则可避免,也增加了文章的规范性。

3.2.3 “冷却”修改

在文章写好之后不要急于投寄,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做最后一遍检查修改。由于有了时间间隔,作者可能又有了新的更好的想法,或者可能从另外一个视点来发现本来没有发现的错误。“冷却”修改可谓是战前阅兵,对文章做出一次全面的查漏补缺,也是稿件投寄前最后一次检查修改。因此,作者要认真对待此项工作。

3.3 准备与论文相关的材料或文书

准备与论文相关资料,这方面的工作易为广大作者所忽略,也最易导致文章发表后出现纠纷或法律问题,应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一般材料包括:基金资助课题证明材料、成果专利证书、共同作者的问题(有些杂志要求第一作者应征得其他作者的书面同意共同对论文负责并将同意书随稿寄出)、单位证明(无重复发表及一稿多投现象)等。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杂志对于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现象日益重视,防范力度增强[9],所以如何顺利通过目标期刊的学术不端筛查也是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3.4 重视伦理学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伦理学问题近年来日益被重视。国内外各种期刊基本上均对文章的伦理学描述提出了要求[10]。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以及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均应在文章中进行描述。动物实验要遵守相关实验章程及操作,人体试验文章中不应出现患者的姓名、病案号、与研究无关的生活资料以及被研究对象要求回避的有关内容。新药的临床实验、人体观察项目等,要取得主管部门的许可,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文件如新药临床试验的许可证,试验对象的同意书等,都应有复印件随稿邮寄至编辑部。

特别是投向国外的稿件更应注重此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2003年08月13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网上首次发表了由上海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室盛慧珍教授指导的人兔间核转移胚胎干细胞研究论文【《通过体细胞核移植获得人胚胎干细胞》,Cell Research,2003,13(4): 252】,《Nature》立即对论文给予了关注。次日即发表了一篇采访中国科学家盛慧珍的报道。然而,这篇含金量极高的论文却是命运坎坷,在近两年时间里,经过反复修改,《科学》(Science)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都对此项研究进行过评审,但最终拒绝刊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伦理问题。

3.5 论文的载体与投寄方式

根据目标期刊的要求,选在文章的载体及投寄方式。如打印稿、Email投稿、网络在线投稿等。作者还应统一文章的字体、字号、行间距,并提供作者准确的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

4 撰写论文经常出错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果说文章的学术质量是投稿命中的基础,充分做好投稿前的准备是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前提,那么认真仔细地撰写论文则是中标的关键。科技研究成果和临床技能的总结创新是取决文章学术质量的基础,科研成果如何以规范的科技论文形式表现出来,则需要作者撰写论文时,严谨求实,努力突出重点创新成果,增强论文内容的鲜活力,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准确性,使科研成果完美地呈现[11-12]。

4.1 文章标题

文章标题应简短,用最少的字描述论文的内容;应简单易懂,醒目,且包含有关键词,能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摘要。

4.2 摘要

一般期刊对于论著类文章都要求为结构式摘要,结构式摘要包括四大结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要做到结构完整并简明扼要的阐述。摘要应能反应文章的中心,要有具体数据,要条理清楚。不要用对文章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不要用描写、背景、展望的语句,字数要控制在编辑部所要求的范围之内,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综述类文章,摘要应注意区别与文章的前言。

4.3 文献引用

作者应重视引文,规范著录格式,要遵循有关的国家标准,一般各期刊的稿约会标注参考的国标,作者应以国标为主,规范引文格式。内容方面要”合理引用”[14],一切从内容主题需要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用而不引”和“引而不用”的现象,最好在投稿时提供每篇参考文献的首页。

4.4 文献角码位置

文献角码位置也是作者经常出错的问题,凡论文中引用的资料出现文献作者姓名(或姓氏)的,引用文献的角码应置于作者姓名的右上角;否则可置于句末。文内的角码和文后的序号要一致。

4.5 图表设计

图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自明性。即只看图表,不阅读正文,即可理解统计或对比的意义。作者应认真斟酌纵横标目,避免主谓倒置,必要时可采取直表转栏排、横标分段排。当作者同时用表格和插图来反映某事物时,一般来说,如果强调的是事物的行貌或是参量变动的总体趋势,以使用统计图为宜;如果讨论的重点是对此事项的隶属关系或对比量的准确程度,则以使用统计表为宜。图、表、文字描述三者之间应无重复。

4.6 有效数字的确定

均数±标准差的位数,一般按照最小标准差的三分之一来确定。有效数字的取舍要根据口诀来计算:“4舍6入5看齐,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

5 退稿的常见原因

好的文章应该同时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常见的退稿原因有:创新性不够(原创性),已有类似报道;技术路线缺陷;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统计学处理不当;研究结论证据不足,缺乏支撑资料;伦理学描述缺失;参考文献陈旧;文章体例明显不符合杂志要求等。作者可进行角色转换,扮演初审编辑[14],根据常见的退稿原因审视自己的文章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进而做出适当的修改。

6 结语

总之,科学论文的顺利出版,是作者和编辑人员的共同愿望,了解了退稿的常见原因以及撰写论文时经常出错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做足投稿前的准备工作,使文章尽可能达到思路层次清楚、内容结构完整匀称、内容科学正确、资料数据及统计方法正确、论述深刻,那么论文的命中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徐仙林.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4,9(1):63.

[3]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印证报告(扩刊版)[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4]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宫笑_.初次投稿应注意的问题[J].医学信息,2009,22(12): 2700-2702.

[6] 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7(3).

[7] 关开澄.基于编辑实践的科技论文投稿策略[J].科技与出版,2005(5):10-11.

[8] 孙淑君.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几点心得[J].科协论坛,2007(11):174.

[9] 吴培红,冷怀明,汪勤俭,等.防范科技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实践和思考[J].编辑学报,2009,21(5):434-436.

[10] 陈丽文,李凌江,昌兰,等.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稿件中医学伦理学意识比较[J].编辑学报,2006,18(1):14-17.

[11] 张建军,李继平.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11): 80-83.

[12] 关开澄.编辑视角: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3): 135-138.

[13] 马城.参考文献引用及其研究的盲点与误区[J].编辑学报,2007,19(2):87-89.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科学伦理;历史逻辑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延续时问最长的一个学派”一,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谱系和敏锐甚至激进的批判基调呈现在世人面前,吸引和汇聚了一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解读,并由此形成了一道异彩纷呈、错落有致的理论景观。然而,就科学伦理学研究而言,从迄今可查的文献来看,以往关于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伦理思想的人头式总体评述居多,但专门从科学伦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并且对整个学派的科学伦理思想进行总体把握和深入挖掘的著作并不多见。而陈爱华教授历经八载、几易其稿而最终出炉的新作《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历史逻辑》(以下简称《历史逻辑》),正是对这一巨大学术空白的填补。

陈爱华教授长期致力于科学伦理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此书之前已经陆续出版了《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和《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科学伦理精神历史生成》两部科学伦理学方面的学术专著。同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和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前两部专著相比,《历史逻辑》这部46万多字的专著.在秉承其“论从史出”一贯风格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伦理学,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科学伦理观的思想来源、内涵、历史演进及其伦理价值作了有力的透视,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将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清晰地剖析在读者面前,为我们透彻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演进中的三次批判的理论高峰、三次批判理论指向的转折和三大科学伦理理论的建构以及其理论特质、理论局限性和当代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历史向度。该书立意新颖,气势恢弘,观点鲜明,内涵丰富,层次清晰,论述翔实,整体来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史论结合。著者在阐述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一般学术史著作的历史叙述写作样式,而是在解读与此发展历程、思想来源相关的文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求将史与论、微观与宏观、流派脉络与思想逻辑、思想家著述与时代状况等要素融会贯通起来,通过比较完整的史料梳理,阐释和分析该学派在批判理论视阈中从对理性的伦理批判,到科学社会功能的伦理批判,再到自然观的伦理批判的科学伦理思想层层演进的理论逻辑及其伦理价值,生动地刻画了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生长流变的历史图像和内在逻辑。这一点在该书的第三篇《批判的理性伦理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该篇中,在论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性伦理观的生成之时,著者是在传统理性观和批判理性观的历史对比中,从揭示批判理性观的伦理问题式与历史上黑格尔的理性伦理观和辩证法、韦伯的理性观、卢卡奇的物化论和科学伦理观以及同时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哲学家的思想如海德格尔在《世界图象的时代》、《科学与沉思》、《技术的追问》中具有科学伦理意蕴的问题和理论之间的多重渊源关系出发,来展开论述该学派是如何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和如何确立反实证主义伦理观的。在著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的支持下,史论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使读者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传统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源流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使批判的理性伦理观的论述同时拥有了历史的厚度和理论的高度两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也为后面两篇《批判的科技——社会伦理观》和《批判的自然伦理观》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应该说,正是这种以史立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该书的历史和逻辑线索清晰可见且相得益彰,理论创新有根有据而不显突兀,从而有别于一般的流派史学论著。

第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全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相结合。在该书中,著者对马克思有关的经典著作如三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科学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伦理观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资料性的简单评述和引用阶段,而是在深刻透视和洞悉这些作为解读构架而存在的哲学文化视域的前提下,以此构建的特定历史语境为历史支援性背景,再以驾驭型的哲学话语真正进入言说者语境,由此试图准确把握论说对象的深层“问题式”,将之融入到对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论述之中。这种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伦理学的“对接”和嫁接工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该书“出入文本”的特色,毫不夸张地说,著者对经典文本的精耕细作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主题下,著者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读实际上表明该书中隐含着一条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与马克思科学伦理思想的对比线索。事实上,著者在该书中不仅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比和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视阈中的科学伦理思想与马克思科学伦理思想的异质性,而且在总结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得失时,也是结合马克思科学伦理思想进行的。如著者在论述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哲学倾向与理论局限时,指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伦理观的理论前提是基于一种批判理性与人文主义结合的伦理悬设,而不是马克思科学伦理观的依据客观历史的自身发展,结果导致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伦理思想呈现出只注重伦理的批判或理性的批判的特质,没有充分意识到扬弃和消除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的最终根据并不是在于是否确立了批判理性的权威,而是制约和决定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发展的更高的历史规律,从而造成了他们批判的伦理观的不足之处和与马克思科学伦理观的相异之处。由此可见,著者将经典文本解读与自身体系建构相结合,在这两个重要的理论前提上搭建了一个进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研究的基础性科学平台,将经典文本转换成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不仅使该书对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的分析和论述超越了就史论史的做法。而且使文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得到思想的拓展,富有科学性与创见性。

第三,学理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对来自域外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研究,只有能够出入其中而义能够超出其外,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他者并与之展开积极的创造性对话;对于任何形式的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而言,只有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才不至于将自己的研究沦为“空中楼阁”式的砌筑。否则,研究者很容易沉迷于异域他乡的文化和自己“头脑中的制作”而无法自醒,成为异域文化和理论创作的精神。在该书的《批判的科技——一社会伦理观》和《批判的自然伦理观》这两篇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著者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一面进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理论研究,一面急切地借此研究解构“科学中立说”和寻求消除科学技术对人、自然与社会等多方面的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的现实焦虑和历史使命感。正如著者在该书导言部分所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后工业社会的科学伦理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伦理问题,但是环境的伦理问题、生态的伦理问题、科学技术成果的和平利用的伦理问题、生物医学的伦理问题、信息与网络的伦理问题等等,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科学伦理问题或研究的伦理热点问题。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是以发达工业社会(当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从社会批判的理论视角对科学发展对社会的统治方式、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负效应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与批判,因而,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分析当代高新技术发展条件下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就是探索批判理论科学伦理思想历史逻辑的当代价值。”另外,著者在结论部分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伦理思想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和反思科学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但其沿袭卢卡奇注重价值判断的传统,将对科学技术的伦理批判代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事实及后果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无法引导出人们走出异化的怪圈,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大的失误。

可见.该书对以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伦理实践理性防范规避科学发展的伦理风险,使探索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理论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裨益,且抱着始终如一的关切态度。总体而言,如果说该书前三篇具有浓郁的理论特色的话,那么,后两篇《批判的科技——社会伦理观》和《批判的自然伦理观》则由面向理论转为直面现实,不仅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科学对社会的作用,正确处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与人的关系,制定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合理应用的伦理规范都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与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中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探索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和消除科技异化现象的途径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上的启迪作用。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21-1413/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2022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显示,本刊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为3.31,在618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第25;复合总被引频次2565次;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495;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为133.18,位居Q1区。

“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

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险;科技风险;风险社会

全球性风险社会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及个人都无法逃避,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国家来说,更是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的风险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风险视角观察当代中国的现实状态,深思并反省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道路,不失为一种冷静、理性与深刻的方式。

1 当代风险理论研究成果

1.1 国外的风险理论研究成果

风险在现代社会中已然成为了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在各自的领域对风险问题展开了研究,其中,以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最为突出和成熟。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在宏观研究维度上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它同样在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理解中,被当做认识论前提,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它。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三类,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1.1.1 风险社会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贝克是第一个从学理的高度把风险概念阐述清楚的西方学者。他于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被公认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开山之作,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专著中提出风险社会这个概念。随后针对卢曼的《生态交往》一书,他又发表了《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学》。在1999年出版的《世界风险社会》著作中,他又预测了全球性风险社会的到来。此外,贝克的其他作品还有:《自由与资本主义》、《反思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风险社会理论修正》、《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风险社会再思考》、《再谈风险社会:理论、政治与研究计划》、《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等。

贝克毫无疑问是社会学关于风险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风险社会理论以反思现代化为视角,沿着风险分配的逻辑、个体化法则、科学和政治的衰微这三条路线展开。他不仅将现代性的膨胀及其副作用结果的风险归结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而且提出要在“反思性科学化”所带来的科学和政治的解放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建立“世界公民社会共同体”,从而体现了一个制度主义者的理想,真正开辟了社会学对风险的研究范式。

与贝克一样,吉登斯也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文明的结果,导源于全球化的发展和被科学技术所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他主要作品包括《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后果》、《失控的世界》、《超越左与右》等。

贝克和吉登斯都从宏观制度结构因素分析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而大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与全球化过程一道遍布于世界范围,它们更具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管理或避免。他们的伟大贡献在于把 “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和理论被世界广泛接受。

1.1.2 风险文化理论

这一流派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视角来解读风险社会的涵义,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以玛丽・道格拉斯、威尔德韦斯和斯科特・拉什为代表。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在1982年所著的《风险与文化》一书中把风险分为了三类: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他们宣称,虽然事实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可能已经有所降低,但是我们对这第三类风险即自然风险的察觉和认知程度却是大大增加了。

拉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当代社会发展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中,拉什认为:在“风险文化时代,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排除诸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飞速发展后所造成的包括生态风险、核风险在内的各种可以危及人类毁灭人类的巨大风险”。

1.1.3 风险系统理论

尼古拉斯・卢曼,是西方社会学界关于风险研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他的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沟通》、《技术、环境和社会风险:一个系统的视角》、《风险:一个社会学理论》和《现代性的观察》等。

卢曼的风险复杂自系统理论完全从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内在机制来阐释风险的来龙去脉。他从系统――功能分化的角度阐述了风险得以产生且不可避免的原因,深入而又细致地运用社会系统理论来分析风险。较之于贝克和吉登斯,卢曼对风险的理解要宽泛得多,他认为贝克主要关心的是技术性的风险,是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而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其它风险,因此他把注意力转向“决定风险运行的结构性因素”而不是风险运行本身。

卢曼与贝克关于风险理论的区别在于:在认识论基础方面,贝克倾向于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而卢曼倾向于强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贝克的是制度主义的方法论,而卢曼则是系统主义的方法论;在风险应对策略上,贝克强调的是反思性科学化和全球“亚政治”的策略,卢曼更为悲观一些,但也强调了二阶观察的重要性。

1.2 国内的风险研究成果

虽然国内对风险问题的关注晚与西方,但是大致从2003年以后,这个问题骤然成为了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总体来看,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探索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对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其它领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些研究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下面我们具体介绍。

1.2.1 西方风险理论的引入

国内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既有综合性述评研究,也有专门针对某一风险社会理论家的相关研究,但是从国内出版的著作来看,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研究。薛晓源、周战超与杨雪东是国内最早一批翻译,评介及研究风险社会理论的学者,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薛晓源、周战超主编的《全球化与风险社会》、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2005-2006)》、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2006-2007)》。此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研究风险的有两本专著:庄友刚的《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与刘岩的《风险社会理论新探》。而李瑞昌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版了《风险、知识与公共决策》。这些成果将风险的界定、分类、特征、根源、以及风险与现代社会发展为重点,并且结合了实证分析及应用分析来探讨问题,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

1.2.2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制度转型和体制转轨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来说,如何借鉴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有益成分,把它与当前中国社会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结合起来,并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也就成为了学者们思考的主题。为此,他们进行了多视角、多学科和多行业的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这样的著作主要有:冯必扬的《来自竞争的风险――我国转型期竞争与社会风险》和《不公平竞争与社会风险》、丁元竹等的《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杨雪冬的《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童星与张海波等的《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刘挺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李航的《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刘先春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风险・机制・对策》、 曾家华的《风险与发展-没有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 和谢建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

1.2.3 与风险相关的其他研究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陈秋玲的《社会风险预警研究》、谢进川的《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贾英健的《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蔡定剑的《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李福胜的《国家风险:分析・评估・监控》、何翔舟的《政府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成本问题实证研究》和李维的《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主观幸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国内学者在风险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但绝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内。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在对风险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但是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难免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以贝克、吉登斯和卢曼为首的风险社会理论家来说,目前国内风险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刻性。

2 当代科技风险研究成果

2.1 国外的科技风险研究成果

现代技术对自然产生的负效应导致了以蕾切尔.卡逊为代表的生态批判主义这一新的科技批判思潮,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作者以技术宏观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对科技风险产生的事后效应进行了批判,揭发了DDT等人工化学物质污染破坏土壤、森林以及河流等生态系,通过由食物链导致的生物浓缩也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这一事实。

从技术微观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探讨科技风险的学者还有:查尔斯.培罗的《当科技变成灾难:与高风险系统并存》、刘易斯的《技术与风险》、威廉.M.埃文《危机四伏:预防技术灾难》、沃兹尼亚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教训》等。比如培罗在《当科技变成灾难》中分析了技术事故及灾难的成因,论述了高风险技术的特征,批驳了动辄将事故归咎于操作失误、系统设计缺陷等传统的错误认识,提出“正常事故”理论(NAT)。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技术系统的事故具有某种不可避免性,因而是“正常”的。

此外,科学家波拉克在《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书中,坦率地说出科学的不确定性,以及诸多技术的风险性。卡尔.德尔里卡的《双刃剑――遗传革命的前景与风险》揭示了现代传遗传学的正、负两方面,以及它对我们每个人的潜在影响。C.J.范莱文与T.G.韦梅尔的《化学品风险评估》一书探讨了工业化学品的来源和排放对环境及人类的影响所进行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生物地球化学家巴什金编著的《现代生物地球化学:环境风险评价》,系统介绍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般特征,并对导致人类和生态系统环境风险的有关机理进行了分析。斯图亚特・艾伦的《媒介,风险与科学》从传媒学的角度描绘了环境风险、艾滋病、由转基因食品和BSE(疯牛病)等带来的食品恐慌,以及克隆人等问题,从而再现了科学和风险的一些关键议题。

2.2 国内的科技风险研究成果

在国内,科技风险还是一个新的探索性话题,从2004年开始个别专业研究团体开始介绍翻译国外相关著作,在学术期刊杂志上也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一些研究论文,在2008年和2009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了两场有关科技风险的研讨会。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应该是国内最早涉足科技风险研究的专业团体,他们在2004年后推出了北大科学传播丛书五册。比如《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就涉及了科技风险研究、风险预知、风险沟通以及科技风险引起公众的理解与信任等问题。第二个专业团体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风险”课题组,他们致力于对现代风险和风险治理的总体性的研究。从2005年起,他们也先后出版了现代风险管理译丛图书五部,这些书中对核、遗传、生殖和通讯等高新技术的风险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论。第三个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他们在2010年联合英国的多个研究中心出版了“社会风险治理经典译丛”六本。这套丛书的特点就如主编张秀兰所说是从治理而非管理的维度展开的,她认为治理是指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具有新公共管理的义涵。

2008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科技风险与人类未来学术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关注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问题,逐层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风险。另一场会议则更多的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的工程技术中的利益与风险问题。2009年5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昆明举办了“利益、风险和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主要围绕工程技术的风险问题、工程利益分配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道德、工程伦理规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还有一场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英国肯特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社会变迁中的风险研究国际会议,其主要议题有三个:风险管理的变迁、社会科学对理解风险问题的贡献和有关中英当前风险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从国内目前收集到的科技风险方面的期刊论文来看,大致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性的论文有:伦理学角度的有:崔伟奇的《科技伦理:在风险观念的语境中》、杨雪聘的《科技风险的伦理思考》和庄友刚《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等;专门讨论技术风险的有:张成岗的《技术风险的现代性反思》、王前与朱勤的《STS视角的技术风险成因与预防对策》等;管理学角度的有:曾国屏的《科技风险与治理》、赵南元《科技风险与社会管理能力》和马缨的《科技发展与科技风险管理》等;哲学角度的有:吴国盛的《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与科技风险》、赵万里的《结构性风险与知识社会的建构》与《科学技术与社会风险》、蒋劲松的《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与民主》、费多益的《科技风险的社会接纳》与《风险技术的社会控制》等。

3 结束语

对风险与科技风险的关注与研究是当今时代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大多数中国人对待风险与科技的态度是盲目乐观、片面肤浅的,因此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传播,对于增强国人的风险意识与感知,给予科技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反思,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2]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3]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79.

[4]泰勒-顾柏,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主编序第7页.

[5]刘潜.科技风险与人类未来学术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

[6]张恒力.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5).

[7]郭烁.社会变迁中的风险研究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7篇

职业伦理[1]是关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所应具备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是蕴含在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是对于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由其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他告诉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应该如何评判自身行为规范的真与假、对与错、合理合法与违纪违法、高尚与卑劣等等。伦理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医学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探讨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按职业伦理学要求进行日常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编辑职业走上符合伦理原则的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医学编辑职业与国际接轨,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

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是医学编辑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其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今社会,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因为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加全面和具有操作性。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都认为医学编辑工作的职业性质与业务操作是两个认识范畴,在由此产生的医学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美德是编辑专业特点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和道德境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是如果我们把奉献美德这种主观评价当做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来强调的话,恰恰忽略了编辑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强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不能游离于其职业性质,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编辑职业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选稿、定稿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单是从稿件、工作本身而来的,单从奉献这个角度从职业道德上评价其伦理是非,既有失公正也脱离实际,同时对医学编辑的职业化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被我们认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单从职业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职业伦理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质,在编辑职业道德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才是首要的。时下医学编辑职业面对的道德困惑很难回避,针对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指责明显增多,这一问题引起我们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思,强调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编辑职业道德和以职业伦理为准则的操守观念,有助于增强编辑人员自我制约的能力[2],促进医学编辑、作者、相关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编辑的职业道德。

2.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把从业者视为按照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定位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这样来说,职业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做是“名”与“分”的统一。医学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其实就是对这种“名分”的明确。对于医学编辑而言,名是医学编辑行业和岗位,分是医学编辑的职责和义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名分就是要求医学编辑须恪守医学编辑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医学编辑的角色伦理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确定自己工作定位,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将编辑人员的操守和自律意识,上升到职业伦理的层面,使它形成一种明确的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会决定其道德实践的效果[3]。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的医学编辑真正职业化,真正把医学编辑工作作为一种有法可依、有德可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需要遵守的职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职业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工作及其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超级秘书网

3.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技术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医学编辑的职业行为已不能单纯考虑技术的问题,这是对医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从医学编辑从事的组稿约稿、选稿定稿、审稿复审等各个日常行为中已经体现出对于伦理学的一种需求,针对医学编辑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有论者[4]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需求要求医学编辑的日常工作行为既是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又是医学道德和编辑专业道德的统一,这种素养的要求是医学编辑职业化及其职业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框架下使医学编辑职业行为进一步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并不单纯是指操作规范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以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原则立场和独立思考精神等等为内容的职业核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通过对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对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认知,还有利于医学编辑的素质培养。编者的编辑过程在期刊操作中至关重要[5],医学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对于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会使编辑人员产生一种能维护其职业尊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体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所在,更是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赵一鸣.医学伦理学与期刊审稿和编辑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68-70.

[2]林君雄.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J].中国编辑,2007,6(1):26-29.

[3]陈阳凤,梅莉.中国编辑职业化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16(5):29-30.

[4]郭教礼.医学编辑人员的伦理道德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86.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8篇

2016年11月10日上午8点,学术爆料网站PubPeer留言,指控由张正琪为第一作者、刊登在2006年《国家癌症机构期刊》(JNCI)论文图片造假。

当天上午9点半,台大口腔生物科学研究所教授张正琪等人接到电话,彼端一个边啜泣边道歉的女声:“琪姊,那个时候我一直做不出来,先拿你的图去代表,后来就一直没有换下来……”。“那时候真的把我逼急了,做出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抱歉。”

声音来源是台湾大学毒理研究所教授郭明良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查诗婷,也是张正琪的小师妹。

查诗婷说,她已经当了6年博士后研究员,却苦无突破,才“鬼迷心窍”,将实验结果套用张正琪旧论文的照片。这篇造假论文,声称找到大肠直肠癌新药的开发途径,因此刊登于2016年8月份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这是该领域最顶尖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一。

这篇论文,以及之后陆续在匿名爆料学术网站PubPeer被爆出的10多篇郭明良实验室涉造假论文,引发一场台湾史上最严重的学术风暴。

台湾学界的国际声誉也因此受损。美国著名学术期刊《微生物学》(mBio)更将台湾列为“争议论文偏高的地区”,甚至有台湾学者被期刊要求提供“诚信说明”。

郭明良毕业于辅仁大学食品科学系,后获得台湾大学生化科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成为台大教授,曾担任台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生物科学发展处”处长、台大医学院副院长兼研发室主任、台大医学院毒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调查发现,郭明良与现任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交情很深,一路受到杨泮池提拔栽培,二人相互勾结利用。2001年,郭明良与杨泮池开始合作进行肺腺癌研究。杨泮池2007年选上台大医学院院长,郭明良是他指派的6个副院长之一,兼任研发分处主任。郭明良担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生物科学发展处”处长(一位医学院教授指出,是杨泮池的推荐)时,推荐杨泮池担任“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主持人。

经调查,郭明良担任“生物处”处长的3年期间,杨泮池来自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研究经费暴增,2011年达3.5亿元新台币,2012年约1.8亿元新台币,远高过其他年度。其中包括,2012年开始,每年拨3500万元新台币经费,5年总计1.75亿元新台币的“跨国顶尖癌症研究中心”,也由杨泮池担任主持人。而郭明良自认,该计划是自己“生物处长”任内的重大成就。

台湾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研究员阮丽蓉表示,杨泮池的研究经费在郭明良任职期间达到明显的高峰,“中间是不是有对价关系?这是政府(接下来)该查的”。

虽然杨泮池与郭明良两人都表示,双方只是单纯的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合作,由杨泮池的实验室提供肺癌细胞株,供郭明良使用,但知情人士则称,两人关系是“策略联盟”。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最终认为,郭明良担任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期刊论文中,有7篇论文造假,认定违反学术伦理。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则认定,郭明良实验室团队18篇论文,发现共有11篇涉及违反学术伦理,遭质疑数据图表有40个,通过分析软件鉴定后,重复使用的图片有1个,变造或造假的结果则有36个。共有8人利用违反学术伦理论文,申请或取得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奖励和补助,涉假项目经费总计20亿元新台币,严重影响了台湾科研项目审查判断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公众质疑,为什么造假论文从2004年到2016年都有,一直到2016年才被揭露?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解释:首先,很难看出造假。一般情况下,期刊编辑和同样领域的审查专家会相信投稿人在文章中提供真实数据,专家只负责判断数据分析是否有误、数据与图片、结论的逻辑是否一致、以及内容是否可信。论文作者的有意造假,很难被期刊编辑和专家发现。国际间顶尖的期刊编辑也会要求检查作者的原始实验纪录,但状况看不同期刊而定,大多是依专家审查的评语决定。

其次,匿名网站兴起。以往若发现论文有问题,学者专家通常直接寄信给期刊编辑,期刊编辑会要求原作者做勘误或提供数据、新的研究回复审稿人意见。若真的发现有问题,期刊编辑会要求撤稿。但因网络学界同侪匿名审议平台PubPee公开提出质疑,让大众得以公开检视论文的品质与问题,让外界开始关注郭明良团队产出的论文。

事情败露后,实验室负责人、当时借调担任高雄医学大学副校长的郭明良被台湾大学解除教授聘职,并遭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停权10年,并追回其2005―2016年相关计划研究主持费约154万元新台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则撤销郭明良“学术奖”资格,并追回奖金60万元新台币

之后,包括台大医院副院长林明灿、台大医院金山分院院长谭庆鼎等多人都因名列造假论文而受到撤销行政级别等轻重不同的处分。张正琪教授等人也都被台湾大学解聘、5年不受理教师资格申请。而查诗婷是唯一坦承造假的当事人。

而令人不解的是,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事后认定的11篇造假论文,台大校长杨泮池竟有4篇列名共同作者,其中一篇更担任责任不轻的第二作者。但台湾大学的内部调查结果却认定杨泮池没有责任。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经调查认定,郭明良实验室团队有9篇违反学术伦理的论文,其中与杨泮池合著4篇,包括Cancer Cell(2006)、Cancer Res(2006)、L. Natl. Cancer(2006)、Cell Death Differ(2013),其列名排序自第二至第十二作者不等,但教育主管部门审议后认为,杨泮池仅提供肺癌细胞株,并没有实际涉及造假。但在行政责任上,杨泮池以合作者角色参与Cancer Cell(2006)论文有一段时间,尤其在这篇论文大量勘误的异常状态下,未能发现论文中伪造数据之操纵和呈现结果;甚至在2008年期刊二度勘误时任医学院院长,仍未能警觉调查并采取积极作为,有应注意而未注意的责任。

4个月后,在外界激烈的批评声浪下,伴随着哽咽声,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挥泪宣布“不续任校长”,也就是校长任期到2017年6月为止。这也是台湾大学创校100多年以来,第一次以学术伦理理由开除教授,第一次有校长“辞职”,也是台湾生技医疗涉及最高层级的一次论文造假,而且是集体造假。

造假者的“发达之路”

要了解此次岛内学术造假风暴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何会延烧到续要全面检讨台湾生技产业政策?这可得从杨泮池的“发达之路”说起。

杨泮池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后获得台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医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台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内科部主任、台大医学院院长、台大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提起年轻时的杨泮池,前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泰然曾这样介绍他:“你有没有看过一个老师,在每个领域都非常杰出,又会教书、又会看病,又会做研究?”

杨泮池以前是台大医院胸腔科名医,44岁就当上内科部主任,在讲求辈分的台大医院算是“少年得志”。他更是所谓“天才型”学者,曾连得三次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杰出研究奖”。2006年,他获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

2013年,杨泮池以压倒性的票数,当选台湾大学首位非官派校长。他与学生相处融洽,曾获得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杰出奖”,甚至在他宣布不续任后,台大学生会、台大研究生会各自发表声明支持校长。

杨泮池平时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演讲时,只有在说到30多年前,他在内科当住院医师的纪经历时,露出一丝得意表情。

当时超声诊断技术刚引进台湾。教科书写明,超声波无法用在充满空气的肺脏,但他发现教科书写得不对,因为胸腔科病人多半肺部里水、硬化或其他病变,这些在超声波之下一览无遗。传统医疗方法只能发现3厘米以上的肿瘤。杨泮池靠着不断精进的超声技术,却可以找到更小的肿瘤,因此救了不少人。

当时才30岁不到的杨泮池,竟因此改写全世界胸腔科的看诊指引。“我后来写了三、四十篇文章,全世界胸腔科医师都要学,”他演讲时说。然而,杨泮池当时的同事,却对这段经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一位曾与他一起在肠胃肝胆科受训的学长说:“他超级聪明,眼光很锐利,知道什么东西是他要的,什么是他不要的。”

台大医院在1975年首度引进超声诊断技术,日后的肝病权威许金川常带领一群学弟孜孜不倦地研究到半夜,当时在肠胃科当总医师的杨洋池也是其中一员。没想到几年后,杨泮池竟然选择转到冷门的胸腔科当主治医师。这在台大医院内科掀起一阵风暴。那位学长说道:“每个人都很生气,领导花时间栽培你学超声波,结果你跑到胸腔科去了”。

若留在人才济济的肠胃科,杨泮池只能跟在许金川、陈定信后面当小学弟。但他带着当时最尖端的诊断技术到胸腔科,马上做出震惊医学界的表现。“不得不佩服他投资的眼光之准,我们都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他知道什么是最关键的东西,哪里他最有可能出头,”杨泮池的学长说。

接下来,杨泮池果然在台湾生技业的萌芽期,站上关键位置。1988年,海外院士吴成文回台湾中研院筹设生技医学研究所,而杨泮池因缘际会地成为吴成文第一个本土博士学生。

吴成文野心勃勃,希望在台湾打造世界级的生技实验室,从美国邀请各领域的华裔杰出学者回台指导,每人待3个月。结果受益最多的是杨泮池,他跟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吴忍学细胞培养,跟下一个专家学化学染色,接下来又有单株抗体和免疫学家、影像学家陆续加入。“每个人都待三个月,把他们最强的教给我,因为只有我一个博士生,”杨洋池后来在演讲时笑着说。

在台湾中研院受过扎实基础医学训练的杨泮池,堪称典型的“医师科学家”。但当他要问鼎台大医院内科部主任时,吴成文却劝他作罢,担心他为了行政工作而误了研究。杨泮池则胸有成竹地回答老师,“我可以啦。”

他担任内科部主任时,甚至还受另一位师长、现任台湾副领导人陈建仁之托,到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兼任科技顾问室执行秘书。他也没耽误医师的看诊正职,影视明星林志玲2005年被马踢伤肋骨,就是由杨泮池担任主治医师。因此,每回有部属、学生抱怨当主管太忙无法做研究,他就会举出自己的例子,板起脸要部属“不要找理由了”。现在看起来,像杨泮池这样“二刀流”(意指医疗和科研二者兼修俱佳)、甚至“三刀流”的医师科学家,即便是最精英的台大医师,也不是人人能做到,至少,胃癌名医、台大医院副院长林明灿就做不到。

林明灿以国泰金控董事长蔡宏图的妹夫身份,为外界所熟知。在这次论文造假事件中,这位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竟然在4篇出自郭明良实验室、分别在2007年到2016年间登上知名国际期刊的造假论文里,挂上责任最重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

当台湾大学调查小组讯问林明灿时,他竟对某篇自己挂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内容一问三不知,调查小组才发现,该篇论文只是将郭明良实验室一位已毕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改写后拿来发表。

“林明灿挂第一作者,但什么都没做,这在我领域里面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研究员阮丽蓉说。

豪门名医、启人疑窦的“合作关系”,不免令人联想到不久前揭发出的“买论文”案外案。曾经是台大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的严孟禄,自2003年起与郭明良共同,双方合作了10多年。严孟禄不时付钱给郭明良,从支票影印本来鉴定,2002年10月开始支付36万元台币,到2014年12月29日付20万元,前后共16张支票付给郭明良,总金额共718.4万元。台大医院盛传;教授升等有论文代工的“公定价”,按月缴款就保证升等,被媒体质疑是换取论文共同作者的“代价”,而严孟禄则一口咬定是借款。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最终认定,林明灿在此次学术伦理案中负有重要责任,包括违反学术伦理的论文有4篇,涉及图片造假、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重复相同影响,使用非指导学生郭亦圻的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等;在JNCI(2006年)与NCB(2016年)列名理由与排序不适当。林明灿已被解除台大医院副院长职务,并遭到停权8年,不得申请或参与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相关研究计划处分,追回2008―2016年相关计划研究主持费81万元新台币,勒令5年内不得担任岛内学术行政主管职务。

深刻反思教训

“这是制度的问题,特别是台大医院。”一位出身台大的私立大学医学院院长表示,在台大举校冲SCI的风气下,医学院对教授升等的研究品质要求越来越严,从质到量都要求,唯一没要求的是“真”,就变成医师为了升教授,在研究方面不择手段,甚至用“买”的方式。

“医师要看病、巡病房、动手术,还要做研究,”台湾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研究员阮丽蓉说,“两种非常高压的工作,挤在一个人身上,就可能让某些人铤而走险。”

台大医学系内科特聘讲座教授陈定信也指出,现在台大医师的临床工作量比过去多出不少。“我们把医师逼得太紧了,”他说。当年他担任主治医师的时候,平均患者住院日是20天,现在是7天,光是病人翻床率就3倍,还有其他很多的新增工作量。他举例,美国最好的前20%医学院,教授每年只有两个月需要开刀、看诊,其他10个月做教学跟研究,他们有很多人,我们是一个人当5个人在用,都过劳了。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活动互利原则伦理学

一、经济活动中互利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互利是一个伦理含义及其丰富的概念,是构建市场经济伦理的伦理基石,它规定和制约着经济活动的伦理范畴,决定和影响着经济活动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具体道德规范,对中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互利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互利原则是集体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着巨大的作用。大力倡导互利原则是我国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外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互利原则伦理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学者从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互利原则这一问题,而且研究的层面也比较浅。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互利原则是指在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过程中,经营主体从交易中获得好处。伦理互利原则是指各经营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以正当手段去追求自己合理的同时,兼顾对方的利益,使之均能受惠获益达到公正和谐,互促共进的目的。既如此,互利原则作为一种经济伦理原则是符合时展要求的,是解决经济活动中利益关系的理论,无疑,研究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研究互利原则有助于提高经济管理理论水平;从互利原则这一视角把握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揭示经济的发展趋势,将丰富、发展、完善经济理论;在继承、超越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经济理论,实现经济理论的创新,从而指导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现实意义:经济的巨大发展是互利原则产生的决定因素;互利原则的发展是与当代经济活动的发展同步发展的,经济活动主体对互利原则认识的趋同过程,也是互利原则潜在的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互利原则在经济活动中的理性杠杆作用将越来越大,地位将越来越高;互利原则将最终成为经济活动主体自觉遵循的伦理原则。

二、经济活动中互利原则国内外研究现状

任何理论研究都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类价值观的偏离而导致了人类社会道德沦丧,人们自私自利,人性堕落异化等问题。在反思中,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固有的价值观,并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构建新价值体系。从伦理学角度去研究经济活动中互利原则,却似乎为人们所忽视,相关论文并不多见,更无专著问世。而笔者认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它将挟带着一股巨大的文化冲击波,冲击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

西方国家有先见之明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早已涉足与研究经济领域的互利原则问题。哲学家孟德斯鸠认识到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要以相互的需要为基础,相互依存,平等互利,因而带来了和平;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都凸现了一个鲜明的伦理主题——互利,他们认为只要从事贸易活动,各贸易主体就能够做到绝对互利和相对互利。我国对互利主义原则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相关著作主要有,唐凯麟的《伦理学教程》,李欣欣的《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对策》,何怀宏的《底线伦理》等。相关论文有,欧阳超的《试论互利主义》等。

以上这些论著和论文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学者的研究多是从经济的宏观层面来提倡互利原则,研究互利原则的经济伦理理论较少,仅有欧阳超的《试论互利主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互利原则理论的专门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互利原则理论观点,如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等。这些互利原则理论观点都是互利原则理论的表现模式之一,但尚不能以互利原则为基础,构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互利原则是经济活动的道德基础的理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都没有从伦理学角度来研究互利原则的伦理内涵。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在经济活动中为互利原则提供理论论证。在界定互利原则的伦理内涵方面,现有的研究不全面。在对以互利原则为基础,构建构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方面,很少有学者从互利主义原则的内容、伦理内涵、实现等全面系统地论述,而且忽视了在以互利原则为基础,构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经济活动中互利原则创新

从以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经济活动互利原则。在经济活动中,以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及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界定互利原则的伦理内涵。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角度论述互利原则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对互利原则进行现实思考,以互利原则为基础,构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并指出在构建市场经济新价值体系中要注意的问题。

纵观现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有必要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经济活动互利原则。力图在前人已经研究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没有研究的方面,努力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路淑英:神话的启示—人本主义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徐立敏,刘传志:人本主义牵手“两课”教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邓建兴: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5]郭为禄:走向市场经济的人与道德[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6]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罗国杰:罗国杰文集[M].保定:河北人学出版社,2000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6翁宗奕.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来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5)20~21

上一篇:行政制度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德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