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11 01:07:46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 创新 管理

一、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是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神经中枢”。科技管理创新有助于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工作进行的怎么样。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注意的方面

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就如何加强管理创新的实际操作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人为本。任何社会行为都离不开人类,所以人永远是科技管理的重心所在。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宝贵的因素。每种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是我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断激发参与从科技活动的人的科技创新能力,集成他们的智慧,开展有序而富有成效的科研活动,从而实现科研目标和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考虑共同目标和利益.还要考虑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可能不相同的事实.从而使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将小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一流的人才创建环境和条件.制定能够留住和吸引一流人才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放在重要位置,让培养的人才能够安心为我所用,形成良性循环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某一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人才都在此,也就标志着我们的研究水平处在世界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通过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保护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研究单位的改制。一个好的科技管理者除了要思维敏捷,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遵循科技发展规律.鼓励被管理对象科技人员和科技事业进行科技创新.并促进相应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事业的创新方面只有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经济也才会有大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创新,也是科技管理上的创新问题。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能老是效仿国外的,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科技的创新。原有的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股份制公司,让机构能够变成直接去面对社会,让社会进行优胜劣汰,使得研究所能够使自身成为一个“优化”面向市场的主体。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国有大企业也要参与进来,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博士后流动站,要致力于对科研开发和开拓市场营销人员的激励、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3)审时度势,宏观调控。国家管理部门在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上要加强国家的宏观控制。管理部门必须要能够形成有效机制去突破一些关键因素.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体系上为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以便能够集中力量。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去实现对科技活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管理者必须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用于开展科技活动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经济基础条件都很有限,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审时度势,及时、准确地调整和确定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要,不可跟风走,国家急需的项目要作为重点去进行研究。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国家一些重点发展领域.通过组建独立的国家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把不同的行业结合起来,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以及新兴学科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以组建成重大专项课题攻关组,那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一起,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以满足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对科研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界定和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有限的经费和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4)坚持制创新。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三、结束语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科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科技管理与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作为重要的企业管理手段,应科学构建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和科技管理创新流程来设计科技管理绩效的管理架构,并提供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与绩效管理挂钩,进而通过科技管理创新来管理绩效。通过分析我国科技管理创新和管理绩效现状,介绍科技管理创新的总体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

管理绩效;科技管理创新;现状分析;框架设计

我国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这为我国科技投入的绩效管理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设计理念。

1我国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现状分析

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价和科技管理创新已经在相关部门的整体协调下建立起一个管理框架,在管理活动设计中,组织、规划、领导、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进行科学管理创新时,忽略过程和控制。科技管理创新需要理论论证和实施过程,在科技管理中,一般会以论证、计划、实施控制、收尾验收等方式在管理部门进行验证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会有很大的困难。在一些专业领域中,真正影响科技管理创新成果的是实际过程,当管理不到位时,科技管理创新项目就会缺少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对不同的项目缺少分类和评价,从而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绩效管理。一些创新项目以多种类型出现时,其评估时间也是不足的。第二,管理过程落后,缺乏节点控制。在很多科技绩效管理中,不能够真正从管理出发,管理的过程缺乏创新性,不能建立科学的科技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在一些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只运用到节点控制,而大多数的设计和控制已经成为决定和影响立项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不足。科技创新在没有建立风险意识时,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技管理风险,而风险防范意识的不足对科技管理创新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我国科技管理创新评价中诸多是由非技术、非学术造成的方向偏离,很多是以行政干扰为主,从而在科技管理创新中造成损失和浪费。

2科技管理创新和管理绩效框架设计

在科技管理创新中,组织建立市场治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是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的有力前提和保证。在进行科技管理创新设计时,绩效管理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对科技管理创新而言,科技创新项目的利益和受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科技管理创新发起。各个科技管理创新规划小组在制定管理创新战略决策时,应制定出清晰的发展战略,在科技规划中能够按照已制定的方向进行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在科技管理创新项目进行申请和审批时,要符合相关部门的标准。第二,科技管理创新执行。科技管理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和项目成员要跟踪推进项目落地与执行,并负责整个科技管理创新的全过程。第三,科技管理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应实施立项管理,并根据流程做相应的流程实施、验收、跟踪等,对每一个流程的绩效进行管理,而这种管理单位多出现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部门,因此,职能应根据具体部门进行落实。第四,科技管理创新服务。科技管理创新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主要由各个专家团队组成,负责在科技管理创新的研究上提供创新项目规划的决策支持和评议,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评价服务。第五,科技管理创新监督。科技管理创新监督需要社会公众及各级科技管理创新项目团队共同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将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发挥公众监督的整体效益。通过以上设计,能够明确体现出科技管理创新在绩效管理方面的立体式设计架构。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由科技战略层、决策层、科技规划和审批等部门构成,在科技管理创新项目执行过程中,服务层和创新团队十分重要,应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科技顾问机构和服务机构做好科技管理创新的前期和后期工作。

3结语

在构建科技管理创新体系过程中,应从利益关注的角度出发进行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从质量控制的角度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的绩效评价和管理,通过对科技创新项目关键控制点的管理,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在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各级管理体系共同建立并监督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二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

作者:章力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霍兰.科技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科学与管理,2002,(05):110-111.

[2]徐安同.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作用[J].云南科技管理,2003,(01):104-105.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1.1管理创新机制不足

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的今天,各项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鼓励创新的考评机制不完善,难以起到鼓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得执行创新工作的人员积极性降低。由于管理创新机制的落后,各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也不足,导致科技创新工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难以开展。

1.2科技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进步促使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提高,迫使科技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速度,形成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科技管理者不能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对于科技发展的信息与新闻等关注内容少,对于很多科技信息内容了解不深入,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带动科技管理的提高,内容了解不深入,还需进一步加强。

2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

2.1建立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源是市场需要。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市场对各类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机构对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要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要逐步引进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企业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对于某些技术以及寻找市场利润的愿望,都会使其实施创新行为。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者给予重奖,充分调动优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体现知识的巨大价值,鼓励科研人员不断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2.2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

具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不高,而在发达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才能带来竞争优势,因此要提高竞争力,就要适度增加对科技的投人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投入经费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尤其是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遇到资金困难的情况,科技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协调银行贷款,并在科研项目支持上予以倾斜。

2.3建立科研人员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任何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使其在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科技研发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首先,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技研发与创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后给予专项奖励,从而鼓励科技创新人员。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以设立专项的创新奖励基金,对于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并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形式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其次,制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内陆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及沿海城市,其发达与进步的程度也不及沿海城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就需要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如提供住房,给予较高的工资,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便利等,这样,使得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能够引进、培养高科技人才,使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然后,政府机构要制定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利用高校与科研机构留住高层次人才,使人才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给其充分的发挥的空间,以科技研发求发展,以事业留人,以事业吸引人,使我省成为招贤引智的人才聚集高地。利用人才优势带动科技发展,同时,调整高校办学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解决企业劳动技能低的问题,培养各层次的人才,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良好的设备与原料并不一定能生产出好的产品,还需要有高科技人才进行操作,先进的技术才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以更好的利用资源。最后,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技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各基层企业必须做好对在岗职工与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与专业素养,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与生产管理的开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适当的管理激励制度,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提高生产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与人力,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3结束语

综上,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激励政府,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创新科技人才,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与事业的支持,使人才能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能力,为科技管理创新的发展助力,并对科技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总的来说,科技在进步,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加宽,科技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如何根据我国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条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如何吸引企业更多地参与高技术研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组织资金、人力等各种科技资源等,这些都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断对科技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研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体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根据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旗滨集团重点项目立项,是根据企业内部机制,设置了一套垂直管理模式,以承上启下的方式,由旗滨集团组织发起、全体技术人员参与、各个玻璃企业互动、带动整个项目立项活动顺利进行。通过科研项目立项,可以深入到企业基层,把研发、生产、技改和大修理等企业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设备创新和节能减排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提案等挖掘、提炼、分解出来,为申报项目做好储备库。具体做法:每年年底,由旗滨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发放通知,组织各企业及相关部门,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的申报活动,填报《年度研发项目立项申请表》,进行初审、中审和科技委专家的终审,从中遴选出一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自主科技项目。被列入旗滨集团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计划,签订《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经审批后下拨研发经费,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额3%的科研经费,用于推动项目研发、实验、试产和工业化生产和科研人员工资福利等。被列入旗滨集团重点项目,由各企业技术部指定1~2技术员进行研发项目跟踪、信息反馈,并提供项目试产记录和研发过程的质量检测报告;同时企业做好每月研发费用归集、采购发票、试产和直接投入费用凭证等管理工作。对于按照计划完成的重点项目,按照项目技术分类,及时向国家各级政府申报各类成果。由于成果申报,国家政府部门有着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程序,明确规定:项目实施须有改进研发管理创新、实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具备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选择申报项目,须符合政府通知的精神,否则,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旗滨集团设立了专职管理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和导向,密切关注政府部门网站和相关信息,对照企业储备项目,积极地撰写申报材料。针对玻璃企业内部情况,我们重点倾向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发明项目,竭尽全力去帮助企业员工撰写申报材料。经领导审批同意后,提交上报。由此我们也看到,经过政府层层筛选出来的项目,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科技成果申报,可以及时把企业员工创造发明的智力劳动成果归集起来,进行法律保护,不让企业无形资产白白流失。短短几年来,通过重点项目立项申报,企业科技成果丰硕,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为企业科技发展推向了新天地。

2重点项目实施,加速人才脱颖

企业要发展,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种开发使用度与其价值成正比关系的可再生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旗滨集团始终坚持一流队伍创建一流企业的经营理念。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和途经,引进各种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技术上,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惜代价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在生活上,以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运用了灵活独特的绩效机制;另一方面,针对玻璃企业现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培训,加速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脱颖而出,以点带面带动科技队伍全面发展。当前,旗滨集团正处于企业转型升级、筹建高端浮法线、技术研发和生产改良的高峰时期,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加盟并承担培养和带领引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疑难问题和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在项目建设工程中,也是优秀人才锻炼技能和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通过重大项目平台的实战,加速了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是刚从大学校园毕业出来的青年员工,在师傅带领下,参与了几条浮法线的筹建,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也是我们从事玻璃行业工作中最难得的宝贵经历。因此,通过项目建设和企业规模扩大,加速实现了企业“人才完成工程”、“工程成就人才”双赢丰收。企业和个人荣誉接踵而来:如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工程项目立功竞赛优秀团队、青年先锋队、劳动模范和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团队等;同时一批技术人员被提拔到中高层领导岗位,提前肩负企业重任。

3科技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突破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众多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旗滨集团不断地践行了科技管理创新之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高端玻璃市场,在进军玻璃行业的征途中,实现了六大突破:一是,集聚高端人才突破;二是,筹建浮法玻璃生产线所需时间突破。创造了玻璃行业“旗滨速度”的里程碑。三是,浮法玻璃升级换代突破;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突破;五是,企业经营金融资本化突破;六是,玻璃市场竞争理念突破。因此,科技管理创新,为“旗滨玻璃”企业打造了一个新的引擎,带领企业跨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可以预见,通过“引擎”不断地发力,“旗滨玻璃”必将成为中国玻璃行业乃至世界玻璃行业的一颗璀璨之星,深受人们关注和青睐。

4结束语

实践证明,企业领导重视国家政策法规,制订科技兴企战略,践行科技管理创新,在“一个声音、一个步伐、一个目标、一个旗滨”的企业文化下,强化科技意识,持续不断地做好项目立项、技术研发和成果申报的科技管理工作,必将铸造企业丰硕成果!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6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建设以来,就定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先后投入近1.5亿建设了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三大产业园区,并与各大名校、社会平台和政府部门合建有包括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温州轻工研究院、温州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等9所市级以上科研创新服务平台。2012年还有温州先进材料与激光应用中心、温州装备数字化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等5个平台被认定为温州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同年,浙江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也落户学院浙江创意园。这些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有效整合了企业、行业和学院科技创新资源,增强了温州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集“信息集散———市场预测———决策支持———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转化———风险投资”为一体的学院特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产业及研究领域涉及电子信息、物联网、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各独立平台又以市场化行为运作,组织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领域逐渐成熟并显现出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1)信息集散。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重要支撑载体的温州市知识产区服务园,集知识产权(专利)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服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等六大功能服务中心为一体,建设有专利信息查询、展示及交易平台,2012年新增国内外专利数据200多万条,国内专利信息累计达770多万条、国外3500多万条,并自主开发“温州泵阀行业专利数据库”等。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的高校,201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温州服务外包论坛,开发了温州服务外包网并上线运行。以网络平台和专业技术构建信息集散中心,并建设信息交流、展示和交易的产业园区,为政府、高等院校、行业企业提供了市场化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市场预测与决策支持。依据已掌握的有关市场信息和资料,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从而预测行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学院和科技中介公司通过走访市场、调研企业行业,承担政府咨询任务、进行软科学项目研究立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市场发展、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决策支撑。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结合当前经济条件下温州行业产业转型特点,开展了结合温州重点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完成“温州激光产业集群专利战略研究”和“温州泵阀行业专利战略研究”。浙江创意园全年成功举办温州•帕累托公共政策沙龙、温州“三生融合”的城市遐想、温州工业设计产业化沙龙等20余场活动,汇集政府智囊、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为温州城市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浙江创意园也成为温州创意产业发展风向标,2012年全年就接待各类参观、考察学习100余批次,计3万多人。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联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温州市政府等连续举办了二届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为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服务。2012年还开展“温州市促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座谈会”等高端论坛,调研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路径,为探索科技金融城市试点提供决策支持。

(3)技术研发。技术研发是科技中介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承担科技创新到应用转化的中间重要环节,能够促成高新技术在各类行业企业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学院所属的独立法人的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整合了学院信息、电子专业等的科研力量,新建了物联网智能家居研发团队,与电信温州分公司、温州市创力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和推广高校能源管理系统应用项目。2012年,还为企业开发了自动化视力测试仪、视功能检查仪、电子白板书写软件等市场化的产品。浙江创意园园区总产值9000多万元,税收800余万元。学院全年科研经费1100多万元,其中仅学院教师专利申请量200余件,专利授权26件,公开授权发明专利10件。

(4)技术评价。技术评价是对某种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的全面研究,从而对其利弊得失作出综合评价。技术评价是技术与经济转化的一个计算器,也是促进知识成果转化的一个核心点。现有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入驻的科技中介公司承担知识产权成果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工作。2012年全年专利申请量达5000多件,商标3500多枚,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48笔,促成发放贷款总额达2.2499亿元。全年累计知识产权纠纷等办案133件,列全省第一,成为温州技术展示、评价和交易的平台。

(5)技术转化。依托科研院所及一批知识产权服务园中介交易机构建立的合作关系,累计转让专利、商标1700多件,金额达2亿多元。2012年,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牵头联合5家单位成立温州市知识产权交易有限公司,并在温州金融改革广场设立窗口,温州知识产权交易现已成为温州金融改革的亮点。学院师生的科研成果通过知识交易的平台参与展示,并与市场直接对接,2012年转让的知识产权成果9项。

(6)风险投资。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建的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已与温州奥光集团、温州格鲁斯特、温州创力电子、浙江凌凌漆科技有限公司和温州安德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和机构进行了合作洽谈,融资额度超过一个亿人民币。入驻风险投资研究院的投资机构、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协会达到18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非省会和特区城市设立的风险金融投资研究机构。学院吸引奥康集团、吉尔达集团等多家企业风险资金750万元,资助了一批批大学生创业。

2科技管理创新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发展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先行先试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是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公益目标最大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价值追求所决定的。学院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学院科技管理创新和发展。多年来,学院以提升自身服务社会能力来发挥学院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了以科研平台的建设带动和科技管理的创新服务学院师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2.1积极参与社会大平台建设

通过政产学研市要素良性互动机制,发挥校企一体优势,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温州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并与学院所在鹿城区共同谋划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以科技园区建设整体推动入园企业转型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力量,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入驻在学院各科研机构平台和三大园区的企业行业协会等等已超过50家,其中师生创业注册的企业接近10家。学院发起成立了温州市艺术品投资研究会、温州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温州市文化创意协会等一批新型产业行业协会等机构,促进产业集聚,营造了学院独特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创新创业文化,使得学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2012年,作为温州市部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的温州激光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筹)和院士工作站落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并专门设置符合激光应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

2.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通过与入驻学院三大园区的行业协会、企业等机构签订契约,从制度上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诸如校企一体开展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合编工学结合专业教材、开展知识产权、广告等专门性人才培养班,由校内外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等多种合作形式。另外学院牵头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了包括20家中高职学校、20家龙头企业、14家行业协会在内的浙江工贸职教集团,建设了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职教集团运作机制,开展关于在当前特殊经济背景下行业协会和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组织、协调和服务的职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的问题、重视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校企合作依托学院科研平台、行业服务平台等开展产学研结合等主题研讨会等,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双方技术研发成本和人力成本,取得了很好的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2.3积极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就业教育等,加强教学与科研平台项目对接,实现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依托专业和学院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如温州名购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温州市知识产权园和风险投资研究院开展科技金融试点项目调研、依托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开展3G校园手机平台和信息化校园项目建设、依托浙江创意园建设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开展台湾产业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促进温州对接海西经济区等。根据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统计调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率、薪酬率均高于全省高职院平均水平。每年毕业生中有45%的同学在校期间有过创新创业的经历。十年来,学院主办的温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就先后培养了近20名成功的全国、省、市级“创业之星”。学院各类科研机构平台科研经费近五年累计近5000万元,先后承担各类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80余项,各类专利163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发明专利数量居于省高职院校前列。

3科技管理创新有赖于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政产学研市一体化资源整合,谋划集“信息集散—市场预测—决策支持—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转化—风险投资”为一体的学院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学院科技管理水平的不断增强,全院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成绩斐然。但是就目前学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而言,如何通过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做好资源的统一协调,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对于高职院在科技管理创新与发展方面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3.1进一步做好顶层机制设计与配套制度建设

科技部于2002年召开了全国科技中介机构工作会议,了《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若干意见》,并将2003年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市均开展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并探索出一些建设的路径和经验。浙江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件,连续3年开展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评选工作。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发展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需要有开放的办学机制、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对于通过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来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从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言,需要做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确保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各科研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经营规范,标识统一,信用体系。同时出台有利于学院人才培养、企业行业技术发展和社会科技应用三者之间协调运行的管理制度。

3.2进一步提升资源集聚效应与信息化管理水平

学院要积极支持各类科技平台、科技中介企业公司的入驻与建设,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实现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人力资源及先进仪器设备等各类共性技术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积极发挥入驻园区的中介机构作用,对科技中介服务能够承担的工作,积极委托有条件的中介机构组织实施,同时利用中介机构为学院提供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环境,为企业提供科技研发组织、科技成果应用和科研投入计划等提供服务。依托科技中介机构构建校企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校企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同时逐步通过科技成果信息化公开、交流与展示,逐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转化效率,促进多方共赢。

3.3进一步丰富科技中介服务内涵与技术交易项目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一方面学院要开放办学,通过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吸引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共享技术的研发信息,另一方面学院可以参与政府和社会急需的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在开展科技中介机构培训、培养科技中介人才方面,可以根据区域社会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和学院专业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知识结构培训,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统一培训和交流工作的指导。还可以为科技中介行业人才提供交流的平台,实施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建设,从组织机构上进行保障。同时要丰富技术交易项目的类型,提供多种多样的知识产权成果交易的专业化服务,更多为社会、行业、企业做好技术交易平台的服务工作,积极发挥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资源,全面系统地推进知识成果进一步产业化。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

一、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技术创新的发展,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要上台阶,不仅要靠高水平的科技管理,更要坚持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

1、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科技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体制的创新,体制又是资源配置的根本保障。科技管理体制要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科技政策调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依靠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加速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使科技资源“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2、科技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科技管理创新为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型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的科技管理创新,必须以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宗旨,通过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科技管理制度抑制科技发展本身的失衡,促进科技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科技管理创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技工作环境。良好的科技研究环境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科技管理创新又以服从和服务科技创新为目的,因此,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应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着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现行的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只注重投入和产出、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各种关系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应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要注重基础研究,鼓励原始性创新。

2、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鼓励创新机制,抑制了科技管理创新的思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虽然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的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滞后,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和科研组织间缺乏交流,这种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低的科技管理方式,使高校具有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高效率,这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创造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上科技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对涉及专业的前沿动态缺乏了解,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4、科技管理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校的发展,科技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的层次和结构也在发展,自然形成了“等级式”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很难满足现代管理的功能要求,同时,管理层次庞杂,部门之间不一致,问题就会发生。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需要,高校科技管理要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发展。[3]

1、更新观念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良性结合,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使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使高校科研管理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2)树立创新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3)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决定因素。[4]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中必须始终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其次,强化服务意识。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者应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激发科技人员的潜力,努力实现科技人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

科技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战略、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的创新,其中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对科技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全新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建立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6]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科技人员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创新性。其次,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求高校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效率及其管理成果,同时还要求加强管理意识创新,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等。最后,实施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更大的合力,孵化高校和社会的科技研发项目,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7]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管理的创新,是在掌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单位资源变化的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思维、组织、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更新,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流速率,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效率,从而使决策及时、准确,并提供量化依据,以强化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科研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并通过处理信息化问题,形成管理新制度。

5、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

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要不断创新,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合格的科技管理队伍是了解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现代的科技管理手段,具有科技管理创新的思维模式,知识面宽、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成为高校合格的科技管理人员,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创新素质,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管理者具有了这种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探索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并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好科技管理创新。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管理人员了解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前沿信息以及国内重要科研机构的学术特长、研究方向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本校的科研选题、立项、科研发展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科技人员提出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

[1] 严会超,黄江康,吕建秋: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6):10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http:///china/">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8—229。

[5]栾维东,高杰,张春华: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6):67—70。

[6]欧阳新年,王军:高校科研管理与科研激励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教学

作者简介: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0年度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编号:SM20101077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09-01

一、重科研但不轻教学

这里的地方高校指主要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院校。从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和关系角度讲,除国家列为“211工程”的极少数院校属研究型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属教学型高校。

教学型高校要不要重视科研?反言之,教学型高校不重视科研行吗?从理论上讲,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使命之一(另外两个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就实践而言(准确地讲,是就现实而言),在我国现行的政府投资政策导向和大学评价导向下,任何一所公立大学,尤其是有生存之虞的地方高校都无法做到不重视科研。

先说政府投资政策导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均衡投入成为我国政府所采取的高校投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对各高校的投入分配跟科研密切相关:“211工程”、“985工程”、各种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基地、××示范中心、创新团队等名目繁多的建设项目成为政府推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抓手,同时意味着大笔的投资经费,对高校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高校要想得到这些建设项目,首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科技实力;高校只有得到政府的这些重大支持项目,获得充足的项目经费,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规模和实力,进而提升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又能吸引优秀的生源。由此可见,高校只有重视科研,才有可能最终在政府投资、高校科技实力、高校社会声誉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再说大学评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已逐渐从过去那种大学门前的入学乞求者转变为受大学欢迎的顾客,大学也逐渐开始从挑选学生的时代向被学生挑选的时代过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展开了生源争夺战。高校争夺生源凭借的是综合实力(也可以说是社会声誉),学生挑选大学依据的是大学评价,而无论是哪一种大学评价――社会组织的大学排行亦或政府开展的高校评估,论及大学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意味着社会声誉),科学研究都处于核心地位。以科技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优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高校能逃避评价。

然而,地方高校始终不应忘记自身作为教学型高校的定位,对科研的重视还须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当前,科研篡夺教学中心地位在地方高校相当普遍:由于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承担教学是为完成工作量,得到一定的报酬,至于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课堂外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科研使教师感到心累,科研压力使教师无心向教,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殊不知,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全力以赴,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钻研教学。从这个角度讲,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科技管理政策应侧重奖励教师紧紧围绕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从事的科研,将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落到实处。

二、尚“精细”但保留“粗放”余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强调对大学的科学管理,管理涉及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科技工作也不例外。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相应地就会制定配套的政策。高校科技管理思想有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两极。“粗放”与“精细”都只是相对的概念,由粗放到精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结果,后者注重过程。

精细化管理是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和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去落实,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一般认为,精细化管理是粗放式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粗放式管理长期改进的结果,它注重细节、细致、细化,是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表现。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的观点。[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科学管理思想,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对于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推动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确大有裨益: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建设,一方面使热衷科技工作的教师能够有“备”而来,减小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彰显科技工作竞争的公平、公正,保护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创新”是它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的不可组织性。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科学家马克斯・佩鲁茨把科学发现比喻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奇妙的小精灵,往往“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他曾说:“科学上的创新是不能够组织的,从上而下的指引将抹杀创新。”[2]科学研究的本源是人类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驱动而从事的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它是一个思维跳跃的过程,它可能是好长时间的思想积聚如河流拥堵,也可能是瞬间的顿悟如清泉汩汩涌现。鉴于此,建立在平稳的、连续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程式化管理诸如检查、监督等,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可能是一种打扰、一次不够全面的诊断。

综上可见,地方高校在引进精细化管理思想来规范科技管理活动的同时,仍然要部分保留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管理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主要运用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立项、审批、结题、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而对于科研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则采用粗放式管理。

三、用实力也挖掘潜力

即使科技综合实力远远赶不上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也会有科研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诸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这少数科研优秀人才是地方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的依靠力量,因而在地方高校科技管理中备受尊崇与重用。有科研实力,能够受到重用,既是地方高校科技管理重视人才的表现,也是教师个体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得以彰显的幸事。

不过,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在重用极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师队伍中的科技潜力,尤其是对尚未成科研“气候”的青年工作者,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当前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较高,青年工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科学训练背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但与已经取得较好科技声誉的资深教授相比,他们科研资源获取通道受阻,导致科技实力发挥不畅。

事实证明,勇压重担是高校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较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具体到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方面,勇于在青年工作者身上压重担,主要指科技管理政策适当向青年工作者倾斜。常见的做法是,规定某些科研项目主要面向青年工作者,减少青年工作者科研立项的竞争,增加他们科研立项成功的几率,逐步锻炼青年工作者主持科技活动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政策还可以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中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既可以增长见识,学习优秀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构思、集中攻坚以及全面协调能力,又能够丰富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经验,增强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信心。

要想科研后继有人就应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甚至脱颖而出,地方高校科技管理政策对青年工作者的扶持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在主动与学校人事政策的沟通上,适当放松职称评聘政策带给青年工作者的压力,为其创造一个专注于学术的环境。否则,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青年工作者即使得到科研资源,从事科技活动也很容易受功利驱动,不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独立思考,不利于杰出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喜爱.试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9篇

【Abstract】The innovativ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n enable the enterprise to maintain its vigo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a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he improvement of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stimulate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can make the coal enterprises imple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 better, do a good job in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develop its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enterprise develop to the direction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P键词】创新科技管理;煤炭企业;技术进步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al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 科技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能否屹立于市场之林,它的作用很多,比如它可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及减少损耗,所以加强科技管理力度,有效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使科技管理体系具备实用和高效的双重品质就越来越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企业应加大建设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的力度,使其具备科学合理和高效运作的双重优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重大技术研发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适时性以及准确性的优点。对于大型煤炭企业来说,需要建立企业技术委员会,因为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在会议决策环节以“技术委员会”为核心。企业若想使某些重大决策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则需要不断创新“专家委员会”,其组成对象包括专业技术领导和企业内部专家以及资深专家。企业的权威技术咨询机构就是“专家委员会”,它是企业技术的核心,研发项目的技术评估是其主要工作,并且还要开展专题技术探讨会、学术论坛与报告会等,“专家委员会”定期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咨询与论证会中,可以使其工作更具权威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1]。企业总工程师可以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可以由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来担任,其他职位进行合理匹配即可。对于科技创新,领导不能只当它是一种被动的责任,而是要在思想上引起相应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这一企业重任落实到行动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某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企业高层主管共同参与决策,从而使决策的全面性与执行力得以保障。

其次,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制度是根本,没有制度创新,即使发明、引进了新技术,其在管理不善、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也发挥不了作用。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各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科技管理制度,并明确各机构的职权,规范科技管理流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

最后,保障科技管理制度的落实。制度建设要起到实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其最终决定权在人。只有科技管理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管理制度,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把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按制度办事,科技管理工作才能促进煤炭企业的科技进步。

2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项目管理是关键

2.1 做好调研工作和项目立项管理工作

谋划的基础是调研,只有通过广泛的调研,主动谋划具体工作,才能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这方面的工作也是科技项目立项的基础。工作者经过广泛调研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信息;对于科研选题和立项以及发展方向等工作,科技人员可以对这些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也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的科技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对于企业重点研发项目来说,牵头工作需要由企业技术中心来完成,并和计划以及企管等部门进行共同管理,而且应当组织其他项目单位来共同实施。“课题组”的形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相关项目单位应成立课题组,选好第一责任人,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此外还要编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立项资料,从而能够顺利开展项目启动工作。

2.2 加大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项目立项工作完成之后,倘若不加大对其过程的监管力度,项目就可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宛如虚设,因此加大项目的监管力度,决定着研发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用另一种说法来讲,项目的监管过程不同于其他过程,它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监管项目并不是把一个人限制不动,而是旨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执行项目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通常在是设计初期没有预料到的,对项目执行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做出变更处理,协助科技工作者处理在具体工作当中设计初期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如具体工作有不符合项目合同要求的环节,应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必要时可以中止项目执行。

2.3 加大项目管理培训工作的力度

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除了对科技项目的效益有影响之外,同时它还影响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质量的水平。当前我国许多单位没有较高的项目管理水平,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粗放型项目管理,这是导致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一大重要因素[2]。因此,定期组织相关工作者参加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对于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效果,培训课程类型较多,例如成本管理和资源管理以及投资机会研究等,此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项目管理培训的具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项目管理的水平得以提高,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且对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体制与机制也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其培养出的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水平更高,对企业科研开发工作起到积极影响。

3 结语

根据如上所述的创新思路与运行模式,我国煤炭企业建立了与公司特点充分融合的科技管理体系。如今的科技管理工作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创新科技管理促进煤炭企业技术进步的思路在现实当中的顺利实施,使企业的技术工作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凤武.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特点和技术创新内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90-92.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10篇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规模化的企业必须要突出战略性,为企业的未来赢得生存发展空间。相对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快速诞生又快速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凭经验随意决策的成分较大或者企业行为随意性较强,根本谈不上科学的战略管理”[1]。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进行科学技术预测、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是企业科技管理的第一步。企业要研究、预测好哪些技术是行业领域内未来的发展方向、哪些技术是本企业未来必需的,然后制定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最后是组织力量去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6、结论

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涵盖很多方面,但大致有战略、创新、效益、安全、人本五个关键要素。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是企业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的科技管理还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上一篇:空气质量指数范文 下一篇:公共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