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8 11:32:54

课后汇报材料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护生;教学模式;“三为循进”

“三为循进”教学方法是利用课程症状为项目引导,是将“课前预习准备PPT+课中演示+课后以症状思维导图方式总结”的教、学、做、思考为一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对课程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主体演示、课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记忆。随着护理理论模式的改变,高职护理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遵循学生教育“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笔者对PBL教学模式和评判性思维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整合提出了“三为循进”教学方法。通过课前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有所为,课中展示教学内容有所为,课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有所为,对于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以加深记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5护理三校高职生44人,年龄在19~22岁,其中女生43人,男生1人。44名学生其中3名来自省内职高,41名来自省内中专,通过问卷的方式获知三年中职教育都是被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较多,实践较少,形式单一,缺乏互动。黄晓琴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知、授课内容的认知有较多意见。

1.2“三为循进”教学模式

1.2.1设置课前预习准备PPT+课中演示+课后以症状思维导图方式总结教学模式

根据健康评估症状为项目,以案例的形式提出相关课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程中进行PPT演示汇报,课后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的串联和回顾。

1.2.2学生准备

随机学生分组6人为一小组,其中两组为7人。学生2人或3人查资料、2人制作PPT,2人上台汇报。

1.2.3教学过程

(1)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相关内容以案例提问的形式设计好问题;(2)小组学生根据相关问题内容课前准备PPT;(3)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两位同学上台讲解、小组其他同学补充;(4)其他7组同学给予提问和计分;(5)老师根据学生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6)课后学生根据上课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复习。

1.2.4教学评价

理论考试:根据命题计划进行命题。用难度系数相同的试卷进行分别在课程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考核,比较4次考核成绩差异。学生访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方式、书面总结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2.结果

通过一学期四次考核,发现学生理论成绩明显提高,第一次考核平均分:37分;第二次考核平均分:54分;第三次考核平均分:57.9分;第四次考核平均分:73.5分。访谈结果显示,87%学生反映自主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提高明显。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在学校内得到更高质量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1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主体,学生做听众,所学的知识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上课时学生易走神,对授课知识不能理解掌握。“三为循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师备课对教学计划、内容和形式的构建。针对健康评估课程特点,“三为循进”教学方法通过课前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分析问题,达到了课前预习思考有所为;通过课堂学生对问题的汇报、PPT的演示使学生在主动状态下对课程内容熟悉、巩固的作用,达到课中学习有所为;课后通过所学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串联,达到课后复习有所为。“三为循进”教学方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知识点易学、易懂、易掌握。学生通过一个学期4次考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3.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为循进”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课前的预习制作PPT、课中汇报、课后总结,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利婷,刘晓虹.优秀护士,“Y-G人格测验”特意性指标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18-320.

[2]黄晓琴.关于护理中职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5):126-127.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让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老师通过共同探讨、交流来获取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建立某些观念。它可有不同的形式,如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多方讨论;以辩论方式从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首先抛出“智慧城市”这个名词,再让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方式来讨论,如回答“你觉得什么是智慧城市”或者“怎么的城市是智慧城市”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并在下一讲中继续讨论。“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实验引导式”教学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10]。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帧数/帧率等概念,以及“为什么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的动画”等问题,课前利用3DMAX软件对同一个场景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帧率,渲染制作了多段视频动画;上课时再让学生观察不同帧率下动画的差别和变化,从中理解和帧率、绘制效率有关的知识。笔者还通过演示2个不同的用于模拟雨、雪等粒子系统的程序,来介绍三维动态可视化的加速和优化方法。

3“科研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所讲授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范围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激发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备课和科研时多关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跟踪最新的文献,以及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琢磨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课本的知识点相结合,并及时、准确地更新已有的PPT课件。例如,笔者将2011年发表在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期刊上的一篇关于三维空间最短路径搜索方法的文章[11]用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三维空间分析”之“网络分析”的案例进行重点讲授。“科研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

4“自主学习-汇报式”教学

它是由学生个体或以小组形式通过第二课堂自学获得与教学内容有关,但课堂上未呈现过的知识,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解、汇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西方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常被称为Presentation[12]。该教学方法被用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期末考核,具体要求是:3~4个学生为1组,课后自学与3DGIS有关的知识或话题,以汇报方式与全体学生分享和交流。从汇报的过程来看,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充满极大热情,他们不仅制作出精美漂亮的PPT,还呈现出活泼、生动、多样化的汇报形式。并且,在每个小组汇报之后,其他学生都踊跃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从汇报的内容来看,各小组不尽相同,涉及诸如基于图像的建模、利用3DMAX软件建模学生宿舍、裸眼3D、增强现实、虚拟现实、3D打印技术、3DGIS在都市圈的应用等许多丰富有趣的内容。所有小组汇报完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让教师丰富了知识。本文来自于《地理空间信息》杂志。地理空间信息杂志简介详见

5结语

组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够充分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上述不同方法穿插教学,能够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在专业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组合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夫子”,而是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朋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对教学信息的书面反馈,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普遍反映较好。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好评率分别为96.1%和94.2%。此外,有的学生在评语中写道“三年了,我第一次看见某某同学对课程这么上心!所以,他们会成功的”;还有的学生写道“我们宿舍的一位经常玩游戏不知道兴趣何在的兄弟,听完你的课后,自己主动学起了3DMax。”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运用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思路可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有益于学生,也有益于教师。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延展到课前、课中、课后。

二、案例描述

我以《震惊世界的金字塔》一课为例说明。

课前,我利用慧云互动平台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在平台上微课和任务,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看了没有、看了几遍、哪些节点重复看等。看完微课后,再进行检测,得出数据,精准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哪道题做的还不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练习。

以上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课上要交流和思考的那些问题呢?我利用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微信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我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M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困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信息,向同学、家长求助,向各科老师求助,从而完成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

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汇报交流、评价讨论和提问质疑的时间,并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每个小组在汇报研究成果时,我还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时的影像。它不仅记录下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表现,也记录下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与生成。课后,我会将这些录像上传到平台中。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家长、同伴看;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没跟上、没听懂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再看。此外,各班之间还能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

此外,小组展示的方式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学习的课程、手边的资源、独特创新的想法有关。如有的小组利用画画的爱好来展示、有的小组利用正在学习的选修课材料粘土展示,有的小组喜欢设计导游词、动手做试验的方式展示,还有的小组利用电子小报、Keynote、Ithoughts(思维导图)展示等……当他们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求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这样,就将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完后,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收获与感受,实现了100%的参与度,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你觉得打字慢的话,新工具还给我们提供了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功能,几乎是在说话的同时,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文字了。

课后,我将各组汇报与表现的录像上传到平台中,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以评自己、评同学、评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已知彼,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微观行为,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反思及效果分析

反思自己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行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翻转学习,线上线下。课前,线上完成:前测+微课+再测=掌握基础知识。课中,线下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是线上学习的扩充。这样,节省了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用数据了解和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说服力。

2.利用平台,调查指导。课前,利用微信平台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利用微信向同学、家长、各科教师求助信息。这样的频繁互动对于学生来说解决了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完成了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平台实现了个性化指导,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以学定教”。

3.记录表现,课后评价。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交流、质疑时的影像,课后上传到平台中,并根据评价标准评自己、同学、教师的表现。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没听懂的地方,回家后再回看,随时复习巩固。各班之间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还有利于知已知彼、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1 科学探究: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 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

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实验记录表及实验盒:橡皮、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不锈钢调羹、木条、螺帽、信封、陶瓷片、棉布、铅笔芯等待检测物体。

师:简单电路、万用表、半导体、水、学生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简单电路接通电源让灯泡发亮,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并追问;电由电池流到灯泡靠的是什么?引出导线。

2 指名说说导线的组成后,提问:电是通过铜丝还是塑料流通的?塑料皮能使电流通过吗?引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板书: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导体,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绝缘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 出示橡皮,提问:你认为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么证明?让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2 学生汇报后: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加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录像里是怎么做的。媒体播放目录检测橡皮过程的录像。

3 强化检测步骤: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检测过程要做到科学规范还蛮复杂的噢!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老师这里把检测过程提炼成了几个关键词,不知同学们能不能把它和录像中的检测过程对照起来?幻灯片出示:1号盘取出预测(记录)检测复测(记录)放人2号盘

[意图:从复习导线的组成引出导体、绝缘体概念,并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检测过程,目的有二:一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二是让学生直接学习比较科学规范的检测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发展更加有利。另外,用流水线式的关键词提炼复杂的探究过程,能较好地落实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过程]

三、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 提问:学习了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你能用它来检测一些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吗?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求同学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有信心吗?

2 幻灯片出示实验要求:老师知道同学们肯定能检测清楚,而且还知道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肯定能做到以下要求:1)小组成员能合理分工;2)按检测步骤规范操作;3)控制好声音,不影响别人。

3 提醒学生补足材料:由于时间匆忙,老师没能准备齐25种物体,还差7种,怎么办?提醒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身体、教室里、老师身上寻找补充材料进行检测,尽量补足。

[意图:没有提供全部25种材料的用意有二:一是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是促使一些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如手指、头发等作为检测材料(因学生带到实验室的材料基本只有铅笔盒和科学书),以引入下面对人体的探讨]

4 提议:这次材料很多,同学们在检测过程中可以每检测五种材料换一个同学检测,每人都来检测几种。

[意图:一项活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5 幻灯片出示实验记录报告单,提醒学生实验中别忘了记录科学实验报告单。

简单讲解:用“√”表示灯泡会亮,用“×”表示灯泡不会亮,填人相应物体下面栏目。别忘了把研究中的特别发现也记录下来。

[意图:改变实验报告单设计的用意是减少学生填写栏目,节省时间;同时增加“特别发现”栏帮助学生记录诸如“金属做的物体都是导体”“铝箔纸一面能导电,另一面不能导电”等发现]

6 材料员领取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撸导,帮助学生解决检测中的不规范现象,尽可能满足学生想要检测的诸如水、湿布等补充材料要求。

7 汇报交流:《导体与绝缘体科学研究报告会》现在开始。在报告会的过程中,要求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问题。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我们都留一点时间,给在座的听众提问。

8 请汇报员上台展示实验报告单并汇报研究结果、发现的问题等,然后让其他学生质疑提问。

1)针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铅笔芯能否导电争议现象,师生共同演示;让检测头在铅笔芯上滑动显示灯泡亮和不亮现象,明确铅笔芯主要成分为石墨,是一种非金属导体。

针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铝箔纸或螺丝刀等材料有些会亮,有些不会亮现象,指明有些材料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要分清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

针对部分组出现的检测出错情况,帮助查找原因:如没有接触好、检测头互相接触了等。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从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情况看,导体基本上都是哪些物体?那么其他非金属物体是否都是绝缘体呢?

根据学生检测中出现的人体等不能使灯泡发亮情况,引出用万用表进行检测:灯泡不亮的不一定都是绝缘体。以后生活中,千万不能光用这种简单工具就判断―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人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需要借助一种更加先进的检测器――万用表。介绍万用表并检查其正常与否后检测人体、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电工常用工具万用表帮助学生的思维认识进行一次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四、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 让学生找一找教室电器设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绝缘材料。提问:这些绝缘材料有什么用处,里面的导体有什么用处?

小结:我们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2 幻灯片出示一些安全用电图片让学生辨析认识,小结教室中要注意的安全用电事项:

A 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 不能用教室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C 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导体去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五、课后延伸

以还有一样材料忘记让大家检测了为由,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帮助演示检测半导体。师暗中调整半导体方向,让其一次导电,一次不导电。然后布置课外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时间关系,今天就发给每位同学一个,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一下这个物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装饰预算;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11-02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课程。

技术性主要体现在该门课程是多门学科的交叉与糅合,涉及到建筑装饰识图、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装饰构造及材料等多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若缺少实践项目,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门课程知识系统性地联系起来,学生自然也难以将教学内容整体系统的理解掌握;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该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践项目加以运用才能理解得透彻,在教学过程中若缺少足够的实践应用步骤和方法,晦涩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花很长时间去体悟才能明了;政策性主要体现在该课程是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性条文的体系上来学习,其教学核心均是规则性很强的内容,它不像数学、物理等课程具有明确的逻辑推理性。学习政策性的文件难免枯燥,纯粹的理论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工程项目引入该课堂教学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将多学科知识以及政策性规则等内容得以系统的融合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操作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一、选择并优化工程项目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载体

将工程项目引入课堂,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工程项目。实际工程项目具有多学科交插、难度不一且规模较大等特征。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每一堂课都有重点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直接将工程项目用于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项目化教学能否成功,工程项目的选择和优化非常关键。如果工程项目规模太大,学生找数据信息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造成短暂的课堂时间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如果工程项目的内容不够丰富,较单一,学生在实践中所接触的实践内容相对较片面,很难做到多学科的交叉与糅合;如果图纸的知识点太广泛,学生会找不着学习的重点,如在讲解楼地面工程时,图纸中应尽量呈现楼地面工程的内容,而与楼地面工程无关的分项工程内容应尽量避免出现。在最初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量、难度以及知识面都需要教师把握,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学习成果,很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项目化教学带来内在驱动力。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只需将工程项目穿插在教学课堂中即可,但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工程项目图纸,学生操作起来无从下手,最终会导致教师口头讲解项目学生无法实际操作,工程项目教学方式步入形式化的局面。因此选择或设计规模较小、内容非富、知识点突出的工程项目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划分项目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研究

该门课程是多门学科的交叉与糅合,涉及到装饰识图、材料、构造、施工技术等多门课程知识,通过预算课程将这些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得以融合提升,避免了教学的“片面性”,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构建装饰工程预算与施工技术、材料构造等课程“立体式”教学的模式。因此,单纯课堂上的教学是很难全面地接触和完善教学任务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自主学习等同于不学习,如何让这类学生在课后也能参与,可以采取小组长责任制。

划分项目研究小组是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小组为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一般以3-5人一小组为宜,设置小组组长,实行小组长责任制。将几个基础程度不同的同学组合成一个团队,以小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在接到项目任务后进行任务分配,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差的,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其中。教师应明确工程项目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步骤,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更容易上手。由组长负责将任务分配给组员,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和研究思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程项目任务,将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制作PPT,PPT中需体现任务的分配情况、完成的最终成果以及关键性问题的解答。这些工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在课后或课堂完成均可,现在学生宿舍网络已全面普及,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后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课后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空中课堂”以及其他的网络交流的方式与教师形成课后互动。

三、采用“课堂汇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讲台交给学生

课堂汇报是指每个任务小组在课堂上通过PPT的方式,跟教师及全班同学分享在完成工程项目任务过程所学到的知识,并总结不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情况下均是由教师在讲台上讲解,通过向学生课堂提问、布置课堂作业等方式形成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形成互动。在网络信息丰富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长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听讲,学生上课玩手机、睡倒一大片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成为高职教师迫在眉捷的难题。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主线,通过团队完成工程项目任务,并且制作课堂汇报材料,由小组内部轮流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将讲台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转变为“学生讲解,教师和学生听课”的新型课堂模式。

要做到将讲台交给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讲课内容应难易适中,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学资料,如教学课件、“微课”、“空中课堂”,以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均是学生课后自学检索的对象,挖掘学生探索求真的潜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查阅学习资料,为课堂上的讲解做充足的准备。当学生汇报完之后,由组与组之间互评,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和修正有误的表达和信息等。

四、完善评价标准

合理完美的评价标准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各个小组对工程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工作的过程,通过PPT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考查PPT制作情况。作为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制作PPT展示文稿是一项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稿书写能力、思维组织能力以及审美意识。

2.教师最初布置具体工程项目任务时所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回答情况。主要是考核小组成员在完成工程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深度,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汇报时是否脱稿、声音是否哄亮,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组员补充情况。小组代表在进行工程项目汇报时,有不完善或者表达不当的地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积极进行补充和修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提升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结语: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将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更适用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按教师规定的操作步骤和具体任务,学生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再迷茫,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目标更明确。采用将“讲台交给学生”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探索求真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均得到锻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合理的考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丽.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再认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3).

[2]李涛,陈容容.“建筑工程装饰预算”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与职业,2011,(26).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

[4]杨九明,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Study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Decoration Engineering Budget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ject

ZHANG Cui-zhu

(Hunan Urban,College,Xiangtan,Hunan 411101,China)

Abstract:the engineering project as the carrier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has been known by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but if the teacher in class prepara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improper grasp,this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easy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How to grasp the project tasks in the classroom,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worthy of study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笔者创建的《中国的疆域》教师支持材料,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形式。

第一部分:使用说明

1.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是开篇之作,是学习整个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更多学习地理的方法,我把学生支持材料、学生演示文稿、学生成果汇报表格融进这个教师支持材料里,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参考材料自学或课堂师生课件学习。

2.学生此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纬度的判读、简单的幻灯片和网页制作、进行网上搜索及多媒体操作等。

3.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工具使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差异,材料除了做超链接,还按照使用的顺序整理编辑,方便学生观看、交流。

4.材料不但支持师生课堂学习,还支持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与拓展。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的疆域和国土面积。记住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和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并使用中国政区地图的能力。能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南北两端的直线距离。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部分: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对父母的热爱。今天,我们要把这种爱升华为对伟大祖国的关注和发展。

教师指导:这里提供一份学生支持材料: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有关本课的资料搜集、整理或制作演示文稿。所谓学生支持材料,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持结构,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自己的调查或探究过程。学生支持材料可以是文档、模板、表格等。

表格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笔者提出的本课题的内容问题。内容问题是指向事实性知识与基础性技能的问题。内容问题和以下提到的单元问题、基本问题构成框架问题。

1.第一小组:展示演示文稿《我国的位置和四至》。

2.第二小组:用表格汇报他们的成果。

3.第三小组:展示演示文稿《我国的海域》。

4.第四小组:用表格汇报他们的成果。

第四部分:师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都完成了课前所提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在思考现在最热点的问题并作为新问题提出。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单元问题):

1.我国与哪些邻国有领土(包括领海)争议,为什么?

2.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3.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这里笔者再提供两份学生支持材料,要求学生讨论为本课题设计的单元问题。单元问题是与单元具体情境直接相关,旨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问题。

教师建议:

1.同学们的讨论意犹未尽,大家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基本问题):怎样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辽阔的国土和海洋?

2.可以再继续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有关中国问题的网站,然后师生相互观看、交流。

这里,基本问题直接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更具广泛意义,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中《液体的热胀冷缩》。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引出目标

播放电水壶烧满满一壶水的录像,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看录像,思考问题。教师追问什么是热胀冷缩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实现学习目标

1.小组讨论改进装置

导学指要一

(1)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试管气球”实验),思考应该看到什么现象呢?(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两个试管中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

(2)改进装置,解决问题

通过气球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和红墨水,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小组汇报,完善实验方案。

2.水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

导学指要二

(1)明确实验步骤

①将小瓶中装满清水加入几滴钢笔水,并将装置安装好。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热水。

③每分钟将小管里水柱的高度用笔在管壁上画出,做记录。

④将烧杯中的热水倒掉,再加入冷水,将小瓶放入冷水中,重复步骤③。

(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4)归纳总结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二)实验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思考探究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导学指要三

(1)想不想来实验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种液体,有牛奶、酱油、醋、啤酒和红茶,请每小组像探究水的热胀冷缩那样来研究这些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小组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液体来进行实验(3)记录员作好记录,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2.交流汇报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进行实验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3.归纳总结

醋、饮料和酱油等加热或者受冷后都能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今天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检测目标,反馈提升

1.买饮料时,本想选一瓶装满的,但是发现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2.你知道温度计是运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向大家汇报一下吧!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作为指导老师,我是尽职尽责的,翻看自己的听课笔记,学期过半听课26节,走进秦玲老师的课堂,听评课13节;同时也是有愧的,因为大部分的听评课仅限于常规课型,而对其作文指导课听评还是第一次。

授课毕,评课间,秦玲老师在说课中两度落泪,多次哽咽。或许为自己近半个月艰辛付出、辛劳熬夜而泪,或许为课堂未达预期效果而泪,或许为突破重重教学瓶颈走向成熟而泪。为此次上好汇报课,她的焦虑不安、秉烛熬夜、精批细改、用心设计,凡此种种,作为对桌的我看在眼里,明在心头。总之,通过这次汇报课,她正行走于教学漫漫长路上,是有收获的,更是有成长的。

可以说,秦玲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告诉我们至少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秦玲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告诉我们,学生习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文本

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是教材文本,二是学生习作。长期以来,老师们更关注第一个文本,即“作文指导”,而忽视第二个文本,即“学生习作”,只把“批改”作文,看成一项“累死人”的工作,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要把学生习作当成“教学文本”。唯有从学生的“作文”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教学。

秦玲老师的汇报课,这一点做得很实。因为月考是网评,学生只能看到分数,对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心中茫然,一头雾水,而她做了以下工作:找出纸卷、精批细改、查找问题、分类析因、选点备课、拟定重点、思考难点、多次教案、制作课件、尝试上课、课后修改、二次备课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足以彰显一位语文老师“求真务实、潜心研究、扎实备课、以生为本”的良好素养。

她的讲评课,不只“研读”习作,并将“研读”后的问题,进行了教学上归纳“重整”。如果说,“研读”学生习作是教学态度使然,那么,“重整” 问题则是秦玲老师一年半教学经验的再现,她深知,学生在学习中缺的,就是老师要在课堂上强化的,这不但是教学行为的觉醒,更是教学经验的累积。老师示范,生生互动,师生互评,高度重视“学生写作”这一文本,秦玲老师功课做得很足,心思用得透。

二、秦玲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告诉我们,生生间的言语学习是“无障碍”学习

生生间的言语学习,是动态的,更是教师无法预设的。有时候,似乎很随意地听,却很不“随意”地往心里“钻”。在秦玲老师的讲评课上,或让学生诵读病文或评价美文,在读“我”的习作,在评“你”的病文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姑且不谈秦玲老师安排上的用心,这些点评,那些修改,全来自伙伴,――“来自伙伴”的这一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的做法就如我们阅读一本杂志,陡然见朋友的刊文总会看得特别专著、入神,难道不是吗?所以,秦玲老师是懂得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无障碍”学习的教学艺术的。

三、秦玲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告诉我们,作文讲评课应该做足两方面功课

秦玲老师的作文讲评课还告诉我们,青年教师要上好一节汇报课,应做足两方面的功课:一是切勿盲目备课,思考通透了,选点明确了,设计成型了再查找资料去备课;一是充分利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资源,取他山之石来攻玉,收效非凡。

也许是无序备课,致使其多次易稿,临汇报课前,选什么课型,抓什么点还是模糊不清,当她将打印好的教案拿给我时,我手足无措,不知从何说起,如何给她建议,因为她的教案,内容不清,设计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达成。在我俩的交流中,你一言,我一句,慢慢梳理,细细咀嚼,层层点拨,她的汇报课才有了雏形,接下来,可以想象,她又是一个不眠夜……

作文讲评课“上什么”远比“怎么上”更让人绞尽脑汁。遇到环节上的瓶颈,定要思考通透,不然,动态的课堂会让人陷入泥淖。本节课的重点是“规范写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开头”。我认为好的开头应有两个点去思考:一是“如何提引材料”,一是“如何准确表述观点”。只因为秦玲老师认识不够,思考不透,致使一节课毕,学生练笔或提引材料不准,或表述观点不清,所以,这节汇报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我深知秦玲老师这节课还有诸多缺憾,但人生本不完美,而不完美的教学本身就是追求完满人生的一部分,作为青年教师,秦玲老师做到了精心备课、用心上课、耐心辅导、全心思考,这就是秦玲老师在成长学习、在积累,在成功。假以时日,她定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一、策划

策划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使小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在这个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分工上,应提倡“长善救失”。一方面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小组中承担起适当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信息技术,可以鼓励他们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或摄影,可以建议他们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利用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发展潜能。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可以有意让他去做社会调查,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写字不佳,就请他去搜集班上或校内的优秀写字作业等。

活动计划是一种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教师要对怎样制订活动计划具体加以指导。这是学生初次制订活动计划,可以比较简单。计划制订好后,要在全班交流,可以采取在教室里张贴等形式,要求小组之问相互学习和评议,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

二、实施

就一个班级来说,小组活动可以有“并进式”和“阶段式”两种方式。“并进式”是各小组自选内容,同时开展不同的活动,如第1组搜集歇后语、成语、生字词……;第2组找出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第3组搜集作者写作特色,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第4组出示相关小片断要求来课后练笔。由于小组学习任务不同,教师可以编制“活动建议卡”,提示活动的要点,发给相关的小组,供学生制订计划和活动时参考。“阶段式”是根据班上多数同学的需求和教学条件,集中进行两三项活动,逐项进行。每个阶段小组活动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在具体材料和活动方式上仍然有自主性。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采取“并进式”学习流程;语文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基础不够好的班级,可以采用“阶段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虽然很多教师都注意到这一点,但我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是小组成员相互独立,各自为政;有的是依赖于少数“优生”。相对后进的学生只是“观众”和“陪衬”。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形成相互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交流

小组活动以后,要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既能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又能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全班采取哪种形式交流,既要听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的程度。教材中提出的编小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编小报或办展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人有事做并充分反映小组合作的成果。成果汇报会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组全体成员分工汇报或推举代表汇报。

交流和汇报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应只有单向的讲和听。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1)汇报人带动全班同学活动。如一个小组背诵一个片断,可以邀请其他同学看着课本一起读。(2)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如欣赏有关精品作品,汇报人讲完了他们的看法,可以再邀请其他组的同学发表意见。(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这一组的其他同学解答。(4)听众对汇报作评价。这些做法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汇报和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此外,像举行“语文知识竞赛”,不仅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如果这种竞赛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组织和主持,活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语文知识和能力也能明显提高。

四、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但更注重过程。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评价”。“成长记录”有几种类型,而我采用的是“过程型成长记录”,即把活动各阶段的资料收入成长记录。可以收录的材料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写的文章、小组编成的小报、展品和汇报材料等。整个成长记录后面有自我评价、小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小结,总结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小组和教师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也可以适当采用等级或星级。小组评价要强调多看别人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教师的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这种过程型成长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既评价个人,也要评价小组,关注小组的合作态度和每个小组成果的参与程度。为此,可以在综合性学习结束时评比优秀小组,凡是合作有效的小组都可以评为优秀小组。

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想想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学生有哪些提高和缺失,以后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初中阶段的每个学期,都有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迫切需要我们积累经验。

课后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英语写作能力是高中阶段着重培养和提高的语言技能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九级语言技能目标——写作能力的描述如下:①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函等;②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情感;③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④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⑤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⑥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⑦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

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当部分学生对于作文出现畏难情绪,信心不足,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需要用语言表达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写出来的句子常常令人费解;作文中的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词汇拼写及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贫瘠和错误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常用词汇量太少,灵活运用英语句式的能力还较差。另外,他们思想不活跃,缺乏观察和思考,思路阻塞,又懒于思索,写作时所用的词语自然是最简单、最保险的词,因此所写内容单调,平淡,没有实际内容,苍白无力。还有的同学动笔前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根本没有使作文主题与段落和句子连贯为一体的整体概念。此外,修改环节常常受到忽视,以至学生不懂得如何修改文章。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有话可说

2.让每个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完成写作内容

3.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创造性地完成写作

4.让学生找到写作自信

重点与难点:

1.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如何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

3.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其内容为:一辆大型搅拌车与一辆大型油罐车相撞,搅拌车车头与油罐车车尾相撞,搅拌车右驾驶室严重变形,司机双腿被牢牢卡在驾驶室中无法移动,腿部有血迹,司机意识还算清醒,右车门深深凹进驾驶室,无法打开,地面是两车相撞后产生的大量碎片。

交警,医疗人员,消防人员以及媒体和群众及时赶到,经过近30分钟的抢救,被困的搅拌车司机终于被成功解救出来,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幸运的是被困司机没有生命危险。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屏,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第二步:任务

教师设置两个问题:

Q1.What did you see just now? Describe it in your own words.

Q2.Who came to the spot of the accident and what did they do?

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有关话题的词汇。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将有关的词汇﹑句型以口头形式呈现出来。

紧接着,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来讲述现场的情景以及他们的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并讨论,让学生开始酝酿写作的过程,为下面埋下伏笔。

第三步:创作活动

老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题材来完成本次写作。

创作材料一(说明文)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本次事故现场中,你是如何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来抢救这名司机的,请你写一篇文关于急救知识的说明文章。

创作材料二(议论文)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车辆越来越多,可是,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那么,拥有车辆对人们来说,到底是利还是弊呢?就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有车方便……有的人认为车多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增多……,你个人的看法是什么呢?

创作材料三(记叙文)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将在现场为公众报道此事,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主要内容。

另外,学生还可以选择其他形式去写,如日记,给朋友写邮件告诉这件事情等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写作题材的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实践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材料。

第四步:写作训练

学生选择以上任何一个创作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以提高写作速度。

第五步:作品评价

课后,要求学生就作品相互交流探讨,按照评分标准给作文打分,并指出组员作文的优缺点。然后,有小组长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分类汇报总结。汇报内容主要包括:高分同学的优点; 低分同学的缺点;本组得分情况等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找到写作自信。

课后反思:

今天真是意外收获呀!同学们不再痛苦的等着下课,而是下课后很多同学仍然在座位上,有的在读自己的作文;有的在看同学的作文;还有的同学在积累好句子……为什么呢?

1.材料的取之有道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2.写作材料的多样性,实践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3.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上一篇:安全管理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法治建设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