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3:15:25

课程思政论文

课程思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可视化;VOSviewer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CNKI数据库中以“体育”“思政”“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时间跨度=1982-2020,合计检索到文献941篇。

1·2研究方法

借助VOSviewer[4-5]分析透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网络,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分析统计本领域论文年代分布、机构、关键词、研究主题等信息。

2文献基本特征计量学描述

2·1体育课程思政趋势

CNKI数据库中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始于广州师范学校陈成祖1982年发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谈谈体育课的思想教育”,认为体育教育脱离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四化”接班人。总的来说相关研究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公式y=0·6446e0·143x,R2=0·8651)。1982—2005年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处于较为缓慢增长的时期;2006—2010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发文量提升了一个台阶,保持在10—30篇左右;2011—2018年的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在30—74篇之间波动;2019—2020年的年研究文献与之前相比呈现爆发性的增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

2·2体育课程思政主要研究机构

经调查统计,关于体育课程思政主要研究机构,北京体育大学,20篇;天津体育学院,16篇;沈阳体育学院,15篇;武汉体育学院,15篇;吉林体育学院,12篇;山西工商学院,12篇;南京体育学院,11篇;哈尔滨工业大学,9篇;哈尔滨体育学院,8篇;西安体育学院,8篇;金陵科技学院,8篇;郑州大学,8篇;上海体育学院,8篇;东北师范大学,8篇。共有149所研究机构发表了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研究机构中,北体(20篇)、天体(16篇)、沈体(15篇)与武体(15篇)一同位列前三甲。共有14所院校发文量超过8篇,除山西工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郑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外,均为专业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武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教育策略、武德教育;第二方面为体育院校开设课程的思政教育,如外语课程、排球、运动员班的思政教育。另外,对于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教学实效性、教学互动软件、思政MOOC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天津体育学院主要侧重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认知、本源、价值塑造、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思考等方面;另一方面多侧重于社会生态学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视域下探索体育专业课的建设,其中武术课程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施成为了关注重点。沈阳体育学院武术教学课程思政元素、武术专项的“互联网+体育”思政教学、小学武术社团与高校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立德树人、礼道求和、着眼“生活世界”是主要的介入视角。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教育共同体构建、融入红色精神、内容体系、评价路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维度与实践路向。通过高产机构的研究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武术等蕴含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项目与排球等具有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体育精神的项目获得学者的强烈关注。新时代下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是学者关切地热点问题,在新形势下教学互动软件、思政MOOC、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

3·1高校体育思政教育功能与路径

本聚类中,研究热点集中于“高校体育”“功能、“路径”。另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出现频次较高。学者们对体育思政功能的探析集中在以下几点:如何通过思政教育获得在大学生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进取精神等价值层面的提升;[6]如何通过体育思政树立规则意识、法律观念、协作意识,使大学生人格塑造知行合一。学校作为体育思政的承载场域,校园文化建设迫切的需要通过体育活动中的隐性思政功能使其优化、扩能、增效。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体系[7]是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基础路径,而体育思政的实现与践行路径则重在“协同”,[8]即体育课程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另外,通过组织协同(制度框架)、内容协同(教学体系)、方法协同(教师素养)、载体协同(多元平台)统筹推进[9]是高校体育思政的基本协同方式。同时,通过教学训练及比赛协同,建立学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同时培养自身的责任感是亟需继续细化研究的领域。体育思政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优势毋庸置疑,包含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诚信自律、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等内容在内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对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及促进作用却鲜有研究。体育思政以其“动态的”“育体与育人相结合”的独特育人特质[10-11]成为常规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体育思政可以“育人”,而健全的体育育人体系又可以拓宽和加深体育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其政治高度,这正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需求,也正是课程思政时代的刚需。体育课程的“育体”功能和“育人”价值充分的展现,需要有更加细致的探索和尝试,并最终落脚于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和践行路径。

3·2大学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人文关怀

本聚类中,研究热点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体育专业大学生”“现状”。另外,“人文关怀”“良性互动”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也较高。本研究发现此类基础性研究可以归纳为两部分,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以及关于思政人文关怀研究。集体荣誉感、竞争观念、处事技巧、好胜意识等“四强”,[12-13]文化底蕴、自我控制、纪律观念、理性思维、人文素养、公德意识等“六弱”[14]是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忽视整体差异以及“重技能、重育体、轻思想、轻育人”的两重两轻现象是体育思政教育的突出问题所在。因而,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术科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思想政治素养,[15]结合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人、因地施教,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16]是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良策。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部分,始终是焦点所在。学者们对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出处与资源、内容的构建以及实现途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日渐丰富、效果日益提升的同时,也剖析了目前人文关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学生诉求存在差距的问题所在。[17]如何切实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18]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渠道沟通、网络文化、活动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未来应当继续努力的方向。

3·3思想政治与体育教育融合研究

本聚类中,研究热点集中于“思想政治”“体育”“融合”“融入”。“高职体育”“体育课堂”“德育”出现频次较高。体育与思政在教学层面、实践层面、理论层面如何融合、融入受到了学者们的强烈关注。“重知轻体、重技轻德”的观念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体育自身价值的认识,而且阻碍了体育育人功能的实现。[19]而体育教育中的“公平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等在引导大学生学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团结互助等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力的补充。[20]虽然二者对思想的塑造在方式方法上不尽相同,但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室内”与“室外”“被动灌输”与“主动体验”“严肃认真”与“轻松活泼”等方面。[21]要将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重在融合途径。研究者们指出,除了加强体育代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以及树立体育榜样,充分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外,还应顺应时代需求,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体育课程思政的广度和内容。例如,开设校园体育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定期推送蕴含体育精神的新闻、体育明星专访,打造校园体育直播平台,对国内外和本校的体育赛事进行播放和讲解,[22]全方位、多角度的塑造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旨在培养“整全的人”,[23]“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价值导向与其完美契合。五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在高职院校尤为凸显。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课程思政的场域从普通高校转换到高职院校,其“融合建构”理应做出针对性的调整。研究者们认为,可以通过引入发展职业体能的运动技能与职业健康保健知识来达到“以劳强体、以体促劳”的教学目标,[24]在此过程中贯穿职业准则、职业精神的专业素养培养,完成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5]然而,针对教育中职业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研究并没有给出具体区别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框架和践行路径,导致缺乏理论的指导性及实践的可行性,关于这一领域未来亟需加强研究。

3·4体育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本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大学生”“实效性”“教学设计”“校园文化”“渗透”“互动”。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在体育院校、综合院校体育专业的思政教学中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学者们期望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建立体育专业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这部分体育思政教学设计的研究关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课时分配、课程实施等方面。部分研究细入到思政元素的内容,如把女排故事穿插到教学技术或者理论内容的关键节点上,使大学生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以完成基础技能育人-情感育人-文化育人的三阶段,以期教学成效达到身体技能、民族情怀、文化熏陶与继承的目标。专项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教学单元要素,是将思政育人贯彻、落实、细化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聚类中学者多关注篮球、排舞、定向运动、足球、瑜伽等专项课程特色思政育人的作用、功能、路径。余保玲指出排舞教学可以建立涵盖“四课堂”为一体的体育思政教学模式[26]。王亚楠认为足球课程中不同技战术具有特异的思政功能,如“围抢”战术的教学中,规则意识及正确的胜负观成为首要的德育培养任务,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27]目前的研究中,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忽略了教学设计的条件保障、评估措施、反馈改进等方面。对于排球、篮球等西方传入的项目教学设计研究较多,本土的民族体育,如射箭、舞龙舞狮、龙舟等项目的研究较少。因而,未来应当强化民族的、传统的、本土的运动项目的教学研究设计,充分的利用优秀传统技能与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培育大学生。

4结论

总的来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近两年获得了体育学者的极大关注,学者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对本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引领院校。在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发现,研究主要涉及高校体育思政教育功能与路径、大学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人文关怀、思想政治与体育教育融合、体育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体育思政课程的研究多点开花,涉及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但还需注意课程思政的时展特性和紧迫性。在武术、排球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现代体育精神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目前体育专项教学的主流研究区域,其它各种形式的体育思政专业课程和公共体育课思政教育还需要更好的开发与研究。

课程思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48-03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人脑和入耳,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正确、讲清楚、讲透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人心,即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能够真正地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和完善自身,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创新教材内容。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一)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形成专题教学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知识学习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离现实,既高调又空洞,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创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按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照《概论》课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村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提炼,突出重点,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进而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之所以要进行专题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概论》课程的教村内容非常丰富。《概论》课教材内容从章节上虽然已经从2013版的15章整合成2015年版的12章,但2015修改版教材与原来教材相比,内容更广、更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并及时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一一党的十以恚的系列重要讲话及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另一方面是因为《概论》课程的部分教材内容与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如《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存在着部分重复,与初中、高中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诸多重复。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把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又要规避与中学政治课及高校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保证整个教材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有所取舍、把握重点,形成若干个专题,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及时进教材

《概论》课程是一门现当代的学科,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这个理论成果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当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还来不及进教材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及时地把党中央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热点事件等引进课堂,渗透于教学之中,努力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这样既能及时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鲜活,授课内容更贴近现实,贴近实际,从而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系统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掌握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去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概论》课教学的效果看,内生引导式教学必定优于外在灌输式教学。外在灌输式教学只有通过受教育者再整合才有可能开花结果,达到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进头脑”效果。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会、会学,收到“人心”“人脑”的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针对《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时效性强、学生思想复杂多样等特点,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翻转式课堂教学、专题演讲教学、师生互易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双向互动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达到入耳、人脑、人心的教学目的。

三、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课内实践教学。《概论》课教学只有联系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只有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只有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它的教学才有生命力。课内实践教学是通过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开展的。以党和国家重大事件为依托,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课内实践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较好教学活动方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或辩论,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增强以理论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深入讨论,达到以意导人、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疑点理解,明辨现实是非。这一教学方法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互动合作为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科学合理地挑选一些社会焦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和学生热点问题,供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在演讲、讨论过程中,要求全班同学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力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可缺位,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评价并总结。这样的课内教学实践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对提高学生动嘴、动手、动脑等方面能力很有帮助作用。

(二)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学生课余社会调查等方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本,拓展《概论》课教学空间。选出10%的学生代表,利用双休日走出校门,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参观考察回来后,学生代表向班级其余的同学进行汇报,共享参观成果,让学生真切地了解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生的变化。另一部分的实践教学要求每位同学都参加。形式是采用社会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拍等。如社会调查,开学第一周就布置任务,让同学利用假期、课余时间,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热点、专业实际或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农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将调查、考察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成绩以占2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还可参加我校每年举办的思政论文比赛。我校思政论文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9年,每年有四五千名学生参赛,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五轮的严格评选,最后获一、二、三等奖的四十多位学生,在暑假里,由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带队,到新农村、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红色景点等地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奖的调查报告和论文编印成论文集公开出版。

(三)虚拟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是网络时代社会实践的新形态,它是对传统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是将实践教学引入网络世界,把虚拟空间视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新场所,将虚拟技术、网络技术作为完成实践任务的新手段。它_辟了《概论》课教学新的空间、赋予了《概论》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虚拟实践教学现在已成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当前开展的《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参观访问,如参观网上纪念馆、红色景点等,这可以避免网下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而不能使全体学生参加的尴尬,还可以扩展实践领域。其次是进行网上调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在网络上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思考,最终研究成果以PPT或电子书等形式呈现在网站上。再次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要求学生运用电脑知识和技术,围绕所学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制作专题网站。最后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当前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研究论文,并以电子稿形式提交。

四、创新评价方式。形成多层次的成绩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1-02

按照云南省纪委和云南省委高校纪工委的指示精神,云南中医学院始终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创建、高质量运行的廉政文化进校园创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全校师生明确岗位职责,认清权力风险,强化廉政意识,力求在“长”字上建机制,在“实”字上见成效,在“深”字上促转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环境。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廉政文化建设思路明确

作为承担着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中医药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云南中医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把全校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认知程度,作为衡量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把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抓紧抓实,立足中医药校校实际,把廉政文化纳入党的建设和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加强领导。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监察审计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思政部主任、教务处处长、学工部(处)长、图书馆馆长、团委书记、现代教育中心主任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云南中医学院廉政文化进校园2011—2015五年工作规划》,《云南中医学院廉政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云南中医学院廉政文化进校园督查考评制度》,做到廉政文化建设与党政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和具体指导、部门负责落实、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党内外互促联动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构建全方位廉政建设机制

为使廉政文化建设有章可循,从制度上加强了对重点人群、重点岗位、重大事项的监督力度、构建了全方位的廉政建设机制。1、建立健全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相关二级学校和处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2、在校处两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建立了重要事项报告制度;3、严格执行预算呈批制度、定点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认真做好治理商业贿赂的各项工作;4、在新校区建设、维修工程中,始终把廉洁、规范放在首位,所有项目都在学校监察审计室的监督下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5、在教职工招聘工作中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格规范程序,确保了招聘工作公平、公正;6、继续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工作,对有关教育收费、评优晋级、职称评定、奖金分配,以及各种与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切实维护教职工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7、定期召开校处两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做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8、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三、创新载体,注重效果,廉政文化特色明显

为使廉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构建“八廉”活动载体,管理干部、教师、学生三层联动,分类施教、同步推进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将廉洁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管理、融入课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科学研究。

(一)读书思廉,深入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为达到“读书修德、以德律己”的目的,在学校图书馆开设廉政书架,在廉政文化专题网页上开展警示教育片视频和廉政教育文章在线学习等“读书思廉”活动。同时,组织开展廉政建设征文和作风建设大家谈活动,党委书记、校长、纪委书记等领导带头撰写勤政廉政建设论文,党员干部联系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文章,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改进,不断提升读书思廉的效果。校纪委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廉政调研课题,组织人员进行调研攻关,撰写调研报告,为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思廉氛围,深入开展自我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讲廉,不断增强廉政思想意识。

1、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医学教育仍然被看作精英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因此作为中医药校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是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和富有特色的工作。近年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以上课程建设,强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敬畏生命,尊重法律”的认识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学生医德意识和医德修养的提高,关注医学伦理学研究动态和新的实践课题。多渠道地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法律与道德教育教学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和系统化。

2、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为平台,开展医学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近年来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组织开展了《我国当前医改中的伦理问题》、《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意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医德建设》、《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艾滋病时代的大学生活》、《艾滋病防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伦理与生命价值》等专题讲座,有效促进了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发出了《热爱生命》的心灵感悟和《珍惜生命》的生命赞歌。

3、开设廉政党课。一直以来,各基层党支部坚持对师生开展廉政党课教育工作。此外,还利用各种会议讲廉,如学校党委书记为全校党员作专题辅导报告;纪委书记为全校党员作践行准则,廉洁从政等讲座等。在召开全校性会议中,学校领导都要把廉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做到逢会必讲。

(三)活动促廉,增强廉政文化的实效性。搭建学习活动平台,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习两个《条例》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举办党员干部学《》倡勤廉知识比赛;举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专题知识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在全校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中进行党纪条规知识考试;在机关党员干部中举行“倡廉洁自律新风、树机关良好形象”大讨论活动;在党员干部中举办以廉政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歌曲“卡拉OK”大奖赛;在学校纪检干部中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师生贴心人”主题教育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政书法、绘画、摄影、廉政论文征集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创先争优”论文比赛活动;在研究生中开展“德术双馨”主题教育活动等,努力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文化倡廉,营造倡廉拒腐良好氛围。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文化新风尚。在图书馆设立廉政书架;在学校人流量集中的位置开设廉政文化宣传专栏;在校园网页上开辟校园廉政网页视频在线播放廉政影视;在校行政楼走廊内悬挂廉政文化宣传画及标语;在学校师生各种文艺演出节目中编排创作说唱廉政文化节目;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廉政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参加团省委创先争优志愿服务活动,“青春豪情献祖国、创先争优我先行”户外活动,“创新争优促和谐、敬老爱老传美德”到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手抄报大赛,廉洁文化书法、绘画及摄影比赛;在全校师生中举行“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廉政文化氛围,效果明显。

(五)典型导廉,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每年学校党政主要领导都要带队到“云南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基层党组织进行反腐倡廉影视教育;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廉政教育讲座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腐败犯罪分子的警示教育作用。

(六)网络传廉。我们在学校网站开设了党风廉政建设网页,开辟廉政文化——影视、书画、漫画、公益、廉政警句、廉文赏析等宣传教育专题;在网络上开辟纪检部门与基层单位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在重大节日期间,向全学校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发送廉政电子邮件,通过邮局邮寄廉洁贺年卡,通过手机发送廉政短信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时效性和广泛性。

(七)机制保廉,切实发挥机制的保障作用。一是加强了对重点人群、重点岗位、重大事项的监督力度的全方位廉政建设机制。二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并对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三是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制订了《云南中医学院廉政文化进校园2011—2015五年工作规划》,《云南中医学院廉政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云南中医学院廉政文化进校园督查考评制度》,成立了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聘请了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教育兼职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党内民主制度,各级领导班子一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

(八)研究倡廉,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为了使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建立了以“云南中医学院反腐倡廉研究中心”为平台,以纪检监察干部和廉政教育兼职教师为主要力量,全校党员和思政部教师为依托的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高校纪检监察理论研讨会,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评选出一批纪检监察审计优秀论文。其次,还结合廉政文化进课堂的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意识的研究工作。几年来,通过组织开展医学生道德教育调查研究,组织申报并获得立项资助的相关省厅课题已达10多项,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我校廉政教育的内容,“扬清正廉洁之风,办人民满意教育”风气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营造了学校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课程思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

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度重视,涌现出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实施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为了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笔者对湖北省武汉市不同层次的10所高校的部分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6份。本次调研对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学习态度、学习需求、授课方法、考核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地位和作用的认知

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对象不同于本科阶段,研究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心理状态,以及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决定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欲求和学习态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更高,实施难度更大。对课程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规范研究生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情况,研究者从课程设置、课程地位和综合效能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1.对课程设置和地位的认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设置,它关乎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引领,以及政治素养的提升等问题。对此,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单纯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更应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认知。对此,研究者以“您认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否必要”为问题进行调研。调查数据显示,22.9%的研究生认为“很有必要”,51.8%的认为“较有必要”,而20%和5.3%的则分别认为“不太必要”或“没必要”。这表明,研究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研究生是认同的。在后续的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印象”时,只有不足15%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75%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个访谈结果与前面问卷调查的结论是相契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就这门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必要性而言,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公共必修课。数据显示,有25.2%的人认为思想整理理论课“对自己理论水平提高帮助很大”,37.6%的人认为“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人人必修”,但也有21.1%的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说教,希望减少其课时来增加专业课程”,有16.1%的认为“学校安排,就学学”。2.对课程学习的作用评价。兴趣性动机和实用性动机作为研究生学习动机的两个方面,是研究生自觉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同样受这两种学习动机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帮助”这个问题,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门课对自己“非常有帮助”(11.3%)或“有帮助”(51.8%),而只有少数受访者认为“帮助不大”(32.1%)或“没有帮助”(4.8%)。研究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今后发展帮助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一方面说明大多数研究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说明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对课程的实效认同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行为分析

分析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不仅要看他们的认同程度,而且要看他们的学习表现。只有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取得相应的学习绩效,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应用才能打到预期的目标。为此,研究者从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考察。1.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心理状态。在实际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各类学习的最大动力。调查表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非常感兴趣”的受访者占13.6%,“感兴趣”的占43.9%,“不太感兴趣”的占38.9%,而“反感”的则占3.6%,也就是说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性虽然总体良好,但仍需要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2.学习的自觉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自觉性体现为学习态度。对此,研究者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19.8%的受访者表示“能够自觉学习”,55.5%的表示“偶尔主动关注”,而认为“被动接受”的比例占18.4%,5.14%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事不关己”,1.2%的对课程表示“反感厌恶”。此外,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表现,能做到“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仅占25.3%,而48.6%的学生“只听老师讲,不做笔记”,“不听讲,看其他书籍”或“心不在焉,聊天、睡觉、玩手机”的比例共占26.1%。其次,课程学习的自觉性,还可以从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上体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率、抬头率,以及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能够说明研究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接受程度,也能反映出真正的教学水平和绩效。从调研数据来看,当前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总体看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占到25.3%,只听讲不做笔记的占到48.6%,而不听讲看其他书籍和聊天、睡觉、玩手机的占26.1%。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当前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真实情况,从这一比例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学习状况要好于普通本科生。再次,体现在对课程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方式上。课程作业是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也是检验和巩固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各自能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从当前研究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少布置课堂作业,另一方面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不好。数据显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业,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只有41.3%,“通过网络下载做完”的占45.5%,有6.7%的人抄袭他人作业,还有6.5%的人根本不做作业。这些表明,现在的研究生虽然能够完成作业,但作业的完成十分依赖网络,真正能不依赖网络来独立完成作业的人还不到一半。这也是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新的问题。3.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对课程的学习态度还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方面,如果能认真对待课程,并且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研究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应答并且具有浓厚兴趣”的受访者占31%,“被动思考回答老师提问”的占31.6%,而“不思考”的占14.1%。此外,虽然研究生中能够思考和回答老师提问的占比很大(62.6%),但是这些人群中只有31%的人是出于“有兴趣,积极思考”,剩下的则是“怕批评,被动思考”(31.6%)。由此可见,这种思考还不能真正体现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和要求

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行为和绩效,不仅与个体的学习兴趣性和自觉性有关,而且也受制于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方式,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面对国内外大环境的挑战,如何从教师教学这个维度加以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绩效,这也是本研究将要探析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者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着重对教师及其教学绩效的评估进行了调查。1.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广义的教学内容,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的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以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等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这些课程内容体系为蓝本,进行系统的教学。这样,既能够遵循教材内容体系,又兼顾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在调查中,92.7%的受访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对学生兴趣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时事热点”(59.4%)、“社会民生(29.4%)和“理论知识”(5.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研究生对于社会时政热点问题最感兴趣,并希望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自己的政治视域,而近三分之一的研究生渴望通过了解社会民生问题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这些调查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规范他们的学习习惯外,还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多下功夫。2.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授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专业素养和执教水平等都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的绩效。对于“您对思政课老师最深刻的印象”的问题,受访者给出的答案较为分散:认为老师“亲切儒雅”的研究生为17.8%,认为老师“知识渊博”的为33.4%,认为老师“严肃认真”的为32.2%,对老师“没有印象”的为16.6%。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则很能够说明问题,就是研究生更加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执教能力、敬业精神。此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问题,选择前4位的是“:有人格魅力”(63.4%)“、责任感”(44.1%)“、教学能力”(40.8%)“、学术造诣”(38.1%)。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面对授课教师提问的问题,研究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事实上,调查显示,研究生更喜欢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解答疑惑”(33.4%),“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培养学生探究精神”(32.2%),“尊重学生、能倾听、接纳学生意见”(17.8%)。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应该转变思维理念,改变授课方式,除了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和执教能力外,更要注重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3.对教学方式的评价。教学方式是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增强课堂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路径。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要求与本科生不完全相同,他们更喜欢研讨式、思辩式和自主式的教学方式。调查显示,喜欢案例式课堂教学的受访者占47.9%,喜欢专题式讨论教学的占22.5%,喜欢实践性教学的占25.6%,而喜欢纯理论性教学的仅仅占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研究生喜欢课堂分析或实践性教学,而喜欢传统古板的纯理论性教学的研究生只占4%。鉴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你最喜欢的课外实践教学方式”的访谈调研中,22.3%的受访者选择“参观考察”,29.6%的人选择“社会调查”,24.9%的人选择“志愿者服务”,而余下23.1%的人则选择了“校外走访”。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生对教师何教学方式方法的评价的真实性,研究者从反面提出“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的问题,数据表明,“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占51.9%,“言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占23.9%,至于教师理论功底、知识深度、广度、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隔阂等因素占的比例则很小。由此说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讲授的技巧问题。因此,必须提升思想理论课授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实际上,在针对教学模式的访谈中,58.5%的研究生主张“课堂多互动,不要单向灌输”,55.7%的主张“注重联系热点问题,不要照本宣科”,48.8%的希望“课堂形式多样化,可增加辩论赛、学生讲课”,还有49%的建议“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4.对考试方式的评价。考试方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绩效检验的手段,这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考试成绩不仅可以衡量和了解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和就业选择等。现阶段,研究生课程考试有多种方式,且各有利弊,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开卷性“课程论文+平时成绩”的考试方式。调查显示,研究生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多样化和简便化,推崇理解性、创造性的考试方式,而反对记忆性的考试方式。譬如,在考核方式的调查中,7.5%的受访者选择传统的“闭卷考试”,38.74的选择“开卷考试”,选择“根据课题做学期汇报演讲”的占15.6%,而选择“根据时事政治写一篇论文”的占38.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并不推崇传统的闭卷考试。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存在的问题。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总体良好,大多数研究生认同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党中央和教育部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研究生存在着学习动机和目不明确的问题。数据显示,22.9%的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培养兴趣和增长知识”;51.8%的认为是“为了考试,及格万岁”;19.96%的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只有5.4%的认为“有利于自身发展”。对于“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选修课,你会选修吗”的问题,51.8%的研究生表示“必须选修此课程”,42.2%的认为“可以考虑选修此课程”,而6%的表示“不会选修此课程”。调查表明,还有很大比例的研究生存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增强高校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难满足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我国高校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素质、社会实践和考试方式等。其中,关注“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解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为24.1%,关注“考试方式改革”的为24.9%,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为19.4%,认为“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载体”的为14.2%。由此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课程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2.应对策略。通过调查研究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现状,针对当前此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应对之策:首先,应着力于提高授课教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担负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学任务,又要履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社会责任。根据调查分析,研究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为了满足高校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需求,必须使授课教师具备以下素养:在思想政治上,信仰坚定,富有正气,作风过硬;在专业水准上,功底扎实,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在行为修养上,仪表端庄、真诚谦和、品德高尚;在师生关系上,关爱学生、和蔼和亲,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上,幽默风趣,注重实践,锐意创新。这些对于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塑造,专业素养的提升、执教能力的增强具有很重要参考价值。同时,现阶段,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个性色彩日趋鲜明,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难以发挥效果,这些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根据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引起他们对此课程的重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参与此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引导,营造和谐的师生平等交流氛围,促进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精髓的内化与外化。其次,应致力于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调查访谈过程中,部分老师坦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认为“学生厌烦灌输教育,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兴趣不高”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此课程的教学实效。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大多数研究生赞同“课堂形式应当多样化些、可增加辩论、学生讲课”、“课堂应多互动、多联系事实热点问题,不要照本宣科”、“应适当增加多一些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建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专业技能培训,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对此课程的理论精髓,从认识到内化再到外化必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方法应当具有多元、开放、能动、双向和互动等元素。因此,授课教师应该注重建构良好、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由单项灌输式教学转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根据课程设置的内在规律深化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改革,譬如,改革教学设计,尝试专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科学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教学手段,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与共享;丰富教学形式,注重课堂与传媒紧密结合,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微信、微博、QQ群等途径,实现最大限度的师生交流互动,发挥网络传媒在此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效用。再次,要全力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调查显示,武汉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考试方式依次是:闭卷考试、参课考勤、课后作业等。而调研发现,研究生比较推崇的考试方式依次是:开卷考试、小组讨论、分期考核、时政论文、学生出卷(交换答题)等。可见,学生期待更加开放与多元的考试方式。由于考试方式不仅能引导授课教师的教学,还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授课教师在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目的,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面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不佳的窘境,授课教师要做到此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该做什么”三者的有机统一,按照培养研究生“知善——向善——行善”三位一体的原则,根据研究生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开展诸如社会志愿者服务、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校外访问、专题调研等灵活务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注重结合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借助课堂考勤、热点讨论、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和中期考核等考核方式,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建设。

作者:谭向阳 阎占定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忻平,吴德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

[2]杨艳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3]王恩哥.变革时代,如何坚守[N].光明日报,2014-07-02.

[4]郭昭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上一篇: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暖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