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7 14:54:11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岗课赛证;线上线下;PLC

PLC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控制设备,加快培养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与实际工程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源于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因此,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PLC控制编程与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传统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施。

1传统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学情差异大,难以实施有针对性教学

本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升大专和五年专的学生、以及小部分高中生源[2]。生源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学情差异较大: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计算分析能力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偏弱;五年专和中专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较为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路组装调试,但电路自主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统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答疑解惑,学生结合自身学情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控制学习进度的需求。

1.2学生思维过程未得到有效训练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个环节,教师讲授任务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缺乏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工作流程意识、制定工作计划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掌握PLC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较弱、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整体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困惑较多、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现象。

1.3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单一

传统考核评价由教师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单一。虽然有设定明确的考核标准,但分数评定主要依靠教师课堂巡视检查小组的操作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给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学生只能了解到得分分数,未能获取到具体的得分构成,未能对学生行为改进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且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中操作行为规范、课后任务拓展情况难以实施有效评价,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2教学总体设计

2.1坚持“课程思政、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理念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PLC工程师岗位实际需求、融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与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标准,构建以PLC工程师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2对接就业岗位,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PLC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内容、标准与工作过程,归纳PLC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内容与要求,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智能化电工实训平台、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包含四大项目:PLC应用体验、智能路灯系统设计、智能小车送料系统设计、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每个项目又根据实现的功能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性的子任务。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制定工作计划、加强交流沟通,有效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涵、拓展评价维度;采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1)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学情差异大的难题。选择真实的企业工作案例、在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借助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结合自身学情有针对性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自主控制学习、任务实施进度。2)信息技术助力“三阶段、五环节”落地实施。云班课平台在线学习资源、知识测试、在线交流互动等功能,将教学过程从课中进行延伸,使得“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落地实施。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记录“探、导、践、评、升”五个层层递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操作行为规范与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PLC工程师工作过程中进行方案选型、硬件接线、程序设计与系统联调,实现任务目标,思维与技能得到有效训练。3)全过程多元“四维度”评价体系,拓展评价维度。结合“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竞赛规程和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科学设计四维度评价体系,从“自主学习参与度、任务实施规范度、系统功能完成度、职业能力提升度”四个维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通过云班课平台的知识测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的操作任务,形成自主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对操作规范行为进行监督记录,形成任务实施规范度的评价。在成果分享、成果展示中借助云班课平台实现师生共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形成多元主体的系统功能完成度的评价。通过课后拓展任务和课前课中结果评价的比较,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形成职业能力提升度的评价。

3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环节分为“探、导、践、评、升”五环节。1)探:课前自主学习,在线操作体验。在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在线互动平台,使得“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成为可能。学生在云班课平台上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学习和测试,进行问题研讨,老师参与解答。各小组根据学习情况,通过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课前竞赛任务,体验PLC工程师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对操作规范行为进行监督记录,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2)导:工作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目标。通过在线视频资源让学生直观观察PLC系统工作过程,实现工作情境导入,并与学生一起分析PLC系统功能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工作流程。3)践:小组分工、虚拟仿真与实物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参与小组讨论并给予指导。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PLC硬件接线、程序设计、编译与仿真运行,验证计划可行性,及时调整计划;在线平台实时反馈学生操作情况,针对不规范行为自动扣分并给出正确操作提示,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仿真验证后,接着小组在智能化电工实训平台进行操作实践。小组记录并讨论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评:小组展示、检查评价。小组展示PLC控制系统的实现成果,在成果分享中提升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分享,既有助于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又能促进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5)升:课后拓展,提升职业能力。拓展任务与职业技能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的竞赛内容、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内容有效结合,教师在云班课平台拓展任务,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拓展任务,以赛促学、以证促学,提升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学习效果

4.1全面提升学生能力,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在线资源、在线交互式仿真平台营造仿真情境下的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探、导、践、评、升”梯度教学、“自主学习参与度、任务实施规范度、系统功能完成度、职业能力提升度”四维度促进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硬件接线、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增强职业认同感,达成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硬件接线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劳动精神、在程序设计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任务实施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技能,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5结论

本课程对接就业岗位,进行教学内容重构,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达成课程育人目标。后续将持续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提升教学质量[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真实工作场景下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苗秋华,管志光,闫勇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16):151-152,154.

[2]彭胜敏.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高职电子CAD教学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5):22-25.

[3]赵志群,黄方慧.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3-79.

[4]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5]何丹,叶杨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的逻辑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37-41.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工基础实验;教改;课程思政;人文素养

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定位,通过人文知识、科技技能及科学理论的课程学习和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好社会意识。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服务国家、关心集体意识的大学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有服务国家需求,把个人目标放在国家发展中去布局和设计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引入的必要性

大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4]。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是继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四大化学之后设置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及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团队协作综合实验项目、设备正确安全操作验证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等,这些实验内容特别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前融入,如服务大局、团队意识培养、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明确、严谨细致科学精神养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十分注重将能力与素质培养贯穿始终,把课程思政与教育管理思维融入其中,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协同一体,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与运行策略

2.1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树立团队合作教育样板

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布局和顶层设计,一支坚强有力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能够科学把握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包含了多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少量讲师补足,老、中、青梯队培养的队伍建设,强有力支撑了化工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采取根据实验项目分组的方式,建立八个师生团队,从实验预约、预习,到上课过程分工指导,再到实验结束答疑辅导,分工明确,人数随任务有机配合,实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相得益彰的团队指导优异功效。同时,通过指导教师组建团队教学,也让学生看到,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和示范。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团队价值观,毕业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站位社会主义国家大局需求和服务全局的献身精神。

2.2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安全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死的、僵化的内容,需要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无痕衔接和润物无声。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巧妙融入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为国家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如,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中有板框式机械压滤操作实验,针对部分实验设备需要用力压紧板框操作,经常会有同学不听老师课前指导与实验提醒,误将实验设备压滤机框架移动,出现压破脚的操作,取放安装板框时不小心掉落砸伤脚的操作,试验操作压力设计过大滤浆泄出污染环境及操作人员衣物,甚至损毁设备情况,还有丙酮吸收实验中带压操作与实验中丙酮溶液的吸收输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控操作,这时适时引入或提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安全教育,把遵守实验室安全、实验安全操作和集体场所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同学们,说明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专业同学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安全操作,才有理想实现的可能;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不仅无法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还可能破坏公共财物,甚至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及公共安全。这样,学生面对危险结果,就会高度领会课程思政的安全教育要领与细节要求,学习掌握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锤炼高素质实践能力,达到安全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润物无声,提高实验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2.3创新小组化实验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与主体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小组化实验是目前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组内同学具有不同分工和任务达成,协同配合开展实验。通过在小组化探索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经历了小组人数6人组到4人组的三分之一核减提升、随机组合到男女生搭配优势互补协同改革、同班级实验小组到不同班级打乱建制自由组合、按照学号分组到学习成绩优劣生搭配的共进退团队组合模式等不同改革创新;在此不断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也创新课程思政伴随模式,在讲授实验主体内容和指导操作过程时,传授同学们团队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当有的小组成员不认真学习和协同操作实验,指导老师及时加以提升,融汇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小集体与国家需求的辩证统一,强调民族大义和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努力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光荣性、正确性。例如“流体动力学综合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特点要求操作过程团队4人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包括1人监测协调实验整个进程,1人观察仪表指示值变化,保证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1人操作及1人记录数据。产生不合数据、规律、现象时应及时集体讨论分析其原因,控制进程,防止意外,故实验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协调完成。所以每次课程最初时段,教育学生一人关乎实验成败,引导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引领。这些课程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实验项目学习与实验技能教学内容领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的感悟。

2.4对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育国际化及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创新做细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已经多次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工基础实验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根据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要求,实验教学过程还在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实践教育国际化及标准化,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引入技术过硬、政治合格的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化工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中“离心泵特性测定”实验,因为是带电和带压力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针对性提出离心泵操作实验特殊注意事项,结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指导老师课前检查全覆盖)专业教材及化工专业认证相关部分具体国际标准要求。实验中要求严格遵守离心泵操作规程,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路;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问题必须按设备及仪表停车步骤停车,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处理故障或意外问题时留意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并与老师探讨,以提高学习深度和防范今后意外。做完实验先将有关的水源、仪表、设备按顺序关闭,然后再切断电源,经教师检查水、电、气源确定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细节教育决定了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这里融入了规范严谨科学意识的思政教育,操作不细致不规范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也影响实验顺利开展,而大学生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缺乏规范和严谨意识,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国家建设,因此将家国情怀融于知识技能学习,加深学习过程规范性和严谨意识非常必要。

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为实现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工程化实践特点,除了常规实验室管理要求外,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12-15],如实验安全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标准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严格主体责任,明确规范细节,强化爱自己、爱集体、爱国家的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情怀,使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组织意识。实验课程规范建设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课程思政与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双丰收的教学效果。构建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实验室文化与软环境建设。根据教育心理学及工程实践环节课程学习特点,具有人文氛围的软环境对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良好铺垫。我们把先期学生实验实践、创新发展的竞赛图片,展示在实验室玻璃幕墙及实验走廊显著位置,在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随时融入或展开示范。近五年来,基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而获省部级及部级奖项获奖人数多达300余人,所得奖项级别高、影响大,对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及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带来明显促进,在先进同学激励下,每年基于化工基础实验的化工大赛都有大量同学参赛并获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4结束语

通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借助实验教学过程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协同运行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上台阶,人才理论技术素养与思想政治觉悟同步提升,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家国情怀与科学规范意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对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影响和借鉴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大思政”视角下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对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较大影响,必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当前,职业院校要以建设“大思政”格局为契机,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去,进而实现两个突破,即“把单纯的思政教育课堂拓展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实现授课主体由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和解决途径

(一)思政教育与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张皮”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并没有很好地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而是由公共课程来承担。而且,这两类课程分属于不同的教学部门,协同教育做得不够,致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限

在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教师只会“低头耕好自己的一片田”,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平时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能提升,对如何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就不那么“专业”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思政教学能力跟不上。

(三)学生的学习素质不高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高考失利没有考好的,大多数属于第三批录取或职高、技校、中专毕业后录取的,虽然其中不乏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优秀的学生,但实际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在一次问卷调查中,78%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6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82%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而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都比较欠缺,高职阶段需要自主学习、自我努力时就觉得很不适应,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想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其根本方法就是探究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有机融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要引导专业课教师主动挖掘所授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从侧面逐渐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要将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国内大循环战略、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和纳税信用管理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和诚信纳税意识,使学生知良莠、辨是非,让教学起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功效。

(一)懂国策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把握会计领域的国家战略和法律法规,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国内大循环战略、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纳税信用管理要求等,引导学生深入报税工作社会实践、关注税收问题,培养学生诚信纳税意识。

(二)观疫情

了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理解掌握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熟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比国内外对疫情防控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正观念

将税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消费观(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生活观(个人所得税)、经营观(企业所得税)和绿色发展观(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守法律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治理念、法治原则认知,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意识。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深切体会税收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与纳税人的光荣职责。

四、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依照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如表所示:

五、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融合案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八个字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通过反面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其中,教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严守做人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例如,2020年,一则“关于拟停止为某公司办理出口退税的处罚告知”备受关注,将一起虚构出口业务骗取巨额退税的案例曝光。经查,某公司通过购买出口报关信息虚开18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虚构物流、虚假结汇、虚假资金走账进行资金回流等“买单配票”手段,非法取得出口退税220余万元,最后受到法律严惩。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引导学生要诚信做人,不能妄图通过打球的方式钻我国税收政策的空子,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

(二)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融入案例

现代社会中,部分财务人员利用自己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和对国家政策的把握,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职业道德的沦丧。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具体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财物要取之有道。例如,今年4月,女明星郑某涉嫌偷逃税事件被曝光。经查,郑某利用“阴阳合同”于2019年至2020年未依法申报个人收入19100万元,偷税漏税7000余万元,最终被处罚款共计29900万元。《人民日报》微评中提到,“要严查艺人们顶风作案的背后‘黑手’究竟是谁。”从案件表面看,这个案件是一个艺人偷税漏税的案件,但其“幕后”则少不了财务人员的参与。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要把专业知识用在正道,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诱惑,妄图投机取巧,将职业道德抛之脑后,通过所学的财务知识来帮助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法律观念融入案例

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通过警示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不可做贪赃枉法之事。例如,今年11月,网红公司朱某某、林某某偷逃税案件浮出水面。经查,此二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虚构业务,将其取得的个人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所得,偷逃个人所得税,最终,二人被追缴税款、罚款共计9300余万元。此案涉及的领域是当前非常流行的直播行业,林某某是朱某某开设的网红公司旗下的带货主播。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严格遵守税法相关规定,要树牢法律观念,增强底线意识和红线思维。在课程中让学生分析该案件中带货主播应缴纳的税种和税率,将个人所得税、增值税、附加税等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进而巧妙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六、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一根粉笔一本书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只有全员发力、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出素质全面过硬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高职专业课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范,既做专业教师,又做人生导师,努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大先生”,最终才能实现“人人都是思政教师”“堂堂都是思政课”的教书育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蒋晓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0):388-389.

[2]侯新,孙荣禛,刘德志.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20(15):187-188.

[3]王东清,刘静静,刘华南,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2020(10):201-203.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食品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和枣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的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我校在除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外的所有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其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成为首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与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新资源食品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和应用性。本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和加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食品微生物学”既是“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为“食品工艺学”“食品发酵技术”“食品加工综合实训”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因而课程教学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组成员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鲜明的特征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地域特色文化鲁班工匠精神和墨子科学精神为培养目标,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度拓展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实现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特点,结合课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目标细化为三个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掌握食物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能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发酵食品加工过程的控制和改进。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运用微生物的相关专业术语,以设计文稿和陈述发言等形式清晰地表达发酵食品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有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完善教学总体设计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剖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授课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授课教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思考和统筹革新,力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现从思政案例发掘思路、教学融合途径、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展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典型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

(一)彰显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通过纵向对比人类历史上曾遭遇的严重瘟疫,横向观察各国防疫效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应对各种已知的或未知的、可测的或不可测的微生物危机和挑战。

2.教学融合途径。在讲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知识点时,通过介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瘟疫事件(图片或视频)及其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微生物带给人类的灾祸;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疫情的传播和防控措施,融入我国人民在多种病患中团结一心、战胜病患的案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知识小结回归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环节设计。内容导入: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微生物发酵食品和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事件,并发表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参与线上互动讨论,讲述自己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心得和体会,着重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观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价值观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教学:以事件讲解为辅,以事件获得的启示为主,师生共同分析微生物为人类带来的福音和灾祸;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反思,讨论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总结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

(二)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培养学生传承创新的墨子科学精神

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许多科学理论都是从怀疑出发,经过思考并用实证和逻辑辩证来验证。比如,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发生时,许多专家根据病理现象认为其是衣原体,然而钟南山院士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经实验研究证实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治病救人立下了大功。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敢疑、善疑,对学生在学习中擦出的思想火花予以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与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学融合途径。在科赫法则的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并讲述钟南山与非典型肺炎病原菌的故事。

3.教学环节设计。在课前线上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总结细菌学之父——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资料,进行线上作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设计如何验证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等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听讲、思考、总结等教学环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墨子科学精神。

(三)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鲁班工匠精神

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微生物是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国劳动人民最早掌握了微生物发酵技术,同时随传统酿造食品的出现而形成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现在提倡的分餐制,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但远在春秋时期,我国人们就采用了分餐制,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时期的饮食器具和文献记载中得到证明。

2.教学融合途径。要求学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介绍一种发酵食品,包括其生产原料、生产菌种、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影响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等。可采用PPT展示、汇报,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3教学环节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归纳整理、制作课件,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课件制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上,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件展示,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点评为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打分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展示并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以评促学、讲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化

为保障“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质量,在优化课程目标和完善教学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做到课程目标可衡量和可量化,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一)课前预期,自我测试,明确授课重难点内容

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尔雅)上传教学大纲、授课安排简表、预习材料及授课课件等,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平台统计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时长、访问次数、测试结果等学习情况,将其作为平时成绩和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之一;同时,既可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又能够明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点和疑点,便于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团队学习,提高团队协作和自学能力

授课教师充分结合章节重点内容布置课程任务,要求学生2人一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等参考资料,围绕白酒、黄酒、红茶、酱油、食醋、豆豉、黄豆酱、腐乳、鱼露等传统发酵食品,以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并将教师测评(50%)和学生互评(50%)两项成绩计入课程成绩。此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另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引入食品安全事件的小组增加分数权重。

(三)教师设置网络讨论区,与学生充分探讨、交流

引入社会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或主流思想或正能量话题,设置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及参与度判定平时成绩。此项课程任务占平时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对评价度高的答复增加分数权重。

四、改革考核方式,侧重过程性评价

课程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于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目标,单一的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全面、系统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将本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和细化,划分为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其中,平时考核部分主要通过线上预习测试、热点话题讨论、团队学习等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实验考核部分主要通过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期末考试部分主要针对考试题目进行改革,如将名词解释题改为名词辨析题,将简答题改为问题分析题,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增设综合设计型题目。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细化,将考核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评价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教学质量,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革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与新形势下提出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自我革新;因此,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更要利用好课前和课后两个教学环节,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团队学习、沉浸式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共同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1-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李国良,周向军.鲁班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5):7-13+45.

[3]刘世海.论墨子的科学技术思想[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4]吴根福,吕镇梅,应盛华,等.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306-310.

[5]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5):222-224.

[6]杨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应用与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21(10):97-100.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思政;路径

社会大变革时代,国际社会关系变幻莫测,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担负起时代的重担。为培养一批思想先进、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的育人作用不应该只体现为知识的传播,作为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高校更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本科教育要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及价值观的形成,三者应有机融合。大数据时代,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统计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探索客观发展规律为主要目标,为财经类院校学生打下了数据分析的基础。统计分析不仅要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拒绝弄虚作假,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客观现象。仅以知识传授为主要课程目标是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易导致课程育人的作用的缺失,因此专业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通过上述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改革,将高校育人效果落到实处。

1贯彻统计学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是协同育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了育人与教学间的有效联结。专业教师应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统计学教师不应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应将知识融入于学生成长作为其教书育人的高阶目标。学生若不能将专业知识内化说明教学是收效甚微的,反之,精彩的统计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字之美,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升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对问题的把控力。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下,激发学生洞察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事实数据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能做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够促进对社会经济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体会为学、为事、为人的道理。可见,统计学课程思政联结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全面育人体现于学生成长阶段。

2发掘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教师应深耕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根植于专业理论中。高校教师需要深刻领悟人才保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其自身职责,这关乎国家兴衰发展,责任重大。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视为职业目标,凸显出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因此要以统计学课程特点为前提,通盘考虑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2.1了解统计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统计活动产生于结绳记事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历经了上千年,如今这门科学已应用于国民经济、人口等诸多领域中,这是众多统计学家不断探索及论证的结果。统计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统计来源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统计发展史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前人对知识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对知识的渴求及探索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无国界,知识的交流及应用可以拓宽其边界,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使学生建立自信及大度的胸怀。蜿蜒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总会看到科技的身影,统计分析工具也逐步完善,虽然众多统计分析工具各有优劣,但整体来说分析过程越来越便捷,结果展现越来越直观,这说明好的解决方案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进而体会生活的真谛。简而言之,统计发展史中蕴含了众多人文元素,帮助学生提升了人文素养。

2.2学习统计调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统计调查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数据为相关人员做决策提供了参考,然而,调查过程中若因疏忽产生偏差,则数据将不具代表性,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1930年,毛泽东等同志开展“寻乌调查”,从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五部分进行了详尽论述,充分了解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为根据地,逐步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使革命走向胜利。相反,同样是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文摘》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预测却发生了重大失误,该预测按照电话号码选出1000万调查对象,虽然样本量足够大,但是忽视了那个年代能够用电话的用户多为富裕阶层,而将支持罗斯福的广大工人群体排除在外,正是这一疏忽导致预测结果出现严重错误,《文学文摘》也在不久后宣告破产。由此可见统计调查结论是否准确及时和完整取决于整个统计工作的严谨程度,严谨的工作过程可以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参与统计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它可以使数据更具条理化,同时可以大大简化数据,更易发现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思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主要“原料”,引导学生用统计数据来发现问题、展现问题。如乡村振兴问题,能源消耗问题等,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查找相关数据,制作次数分布图,充分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特点,能源消耗分布特点等,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更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认识到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统计分析中的描述统计包含了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两部分内容,其中集中趋势反映了事物的共性特征,而离中趋势则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体间虽然具有差异,但是却总是包含着总体的共同特性,集中趋势的测度可以抽离出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发现总体的共性特征,而离中趋势的测度则可以反映出差异程度。共性和差异是事物存在分析价值的前提,通过个体和总体,共性与差异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大量事实辩证的了解事物。统计分析中的统计推断往往是利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局部认识总体的过程,体现了哲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同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之间是有机统一的,看待问题必须要做到全面客观,这样才能做出准确推断。统计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更倾向于将客观事实抽象为数学关系,但作为方法论学科,这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思维方法,教师结合讲授数据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使这些方法成为学生处理问题的关键手段。

3改进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设计课程思政的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紧急且必要。统计学课程思政虽有大量前人探索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间欠缺紧密度、授课内容生硬、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等,说明授课环节还需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统计学课程思政多存在于课堂讲授环节,而对于课堂讨论环节、实训环节、论文及作业环节较少有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且教学方法上多是以教师为主导,为使统计学课程思政达到育人效果,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创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全过程,让学生具备发现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结合运用哲学思维和统计方法搜集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地论述分析结果,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于社会而言是存在价值的,激发出学生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发挥更多力量,实现课程思政走出教室,使学生成为心怀家国之人;又如在作业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让学生预习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这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做到教学相长。课后利用相关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讨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使课程思政并存于线下及线上教学中。

4重视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通过教学评价及反思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发现新问题,并寻找最优解决方案。作为高校教育新理念,课程思政拓宽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及边界,若想在课程思政中取得预期的育人成果,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总结经验、记录经验、累积经验、不断完善,这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及反思。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后评价及反思工作,通过复盘整节课的授课过程,准确把握实际授课效果与预期的差异,择优从之,择劣改之。当前有关统计学课程思政建设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但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对于每一位专业教师而言,没有能够直接照搬的经验,但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课程思政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当前统计课程思政内容很多都脱离了学生的学科背景,割裂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体会思政内容,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主要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因此,统计学教学过程应以经济社会问题为大背景,利用社会经济现象及数据,培养学生结合运用统计思维及哲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现状,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深刻领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爱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邱小燕.课程思政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6):142-143.

[2]张澜,刘宝璋,刘娟,等.系统设计三方联动构建财经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28-29.

[3]刘伟杰,师海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1):33-35+89.

[4]赵健.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5):92-96.

[5]王萍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43-44.

[6]李麟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困境与破解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8):74-75.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翻译课程;课程思政;语料库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英语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不仅需要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双语自然转换的水平,也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融合旨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在提高英语专业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自信以及爱国主义情怀。黑河学院地处中俄边界的黑河市,有省内较早设立的中俄跨境电商产业区,有极具特色的鄂伦春民族文化。此外,黑龙江省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中俄跨境电商中会用到一些英文词汇及语句,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需要用到英语翻译,黑龙江红色旅游文化的外译也需要英语翻译。因此,在黑河学院英语翻译课程中将翻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适时融入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对黑河学院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

一、黑河学院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黑河学院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目标翻译课程目标制定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将思政育人、科学育人和专业育人作为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高要求与工作核心,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的翻译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全过程中[2]。黑河学院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诚信意识、较强的法制观念,具备翻译工作者应有的从业潜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将中国优秀故事译介并传播到海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要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信息意识,了解并试图积累跨学科意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结合黑河地方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文化、边境、旅游、人文等方面的口笔译实践活动,为服务地方,从事相关口笔译工作做好思想上的准备。2.黑河学院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当前,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具体体现在翻译教学心理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没有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很多教师从主观意识上认为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只需注重语言知识内容及翻译方法与技巧的讲解,无需渗透思政教育,认为思政教育不是专职任课老师的职责,应该由学院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去履行,对思政教育工作出现懈怠甚至排斥心理。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部分教师只讲述教材中的有限专业知识,没有深挖教学内容的思政资源。例如,在《联络口译》第二单元内容为旅游导览的讲述中,教师普遍的授课程序为第一步做背景知识习题,第二步讲解词汇短语,第三步对单句口译和对话口译进行讲解,第四步为技能解析及相关习题的训练,没有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资源。实际上,教师在讲授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可相应补充龙江传统文化、冰雪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内容,让学生感受龙江文化的独特之美,思索如何将龙江特色文化词语准确译介及传播给外国读者,让西方人领略到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学方法上,黑河学院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这一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较弱,多数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主要参考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而要想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翻译教学,就必须改变当前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让学生成为翻译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与思政建设融合的原因

当前,全球化和网络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颇大,当代很多大学生对国外的传统节日、流行音乐、电影及影视明星等文化因素了解颇多,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不怎么感兴趣,甚至知之甚少,不能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的价值和意义。更有甚者,大学生中出现了极少数影响力极坏的“精日”“精美”和“哈韩”分子,这些人的破坏力极大,很容易传染身边的同学。英语翻译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适用于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便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另一方面,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涉及不同文化交流、融合及传播,要求学生在不同文化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对接新时期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将英语翻译课程打造成集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价值取向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语言为媒介,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补充相关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等内容,并对中外两种文化及价值取向进行有效对比,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翻译水平的同时,有效接收中国文化及价值取向元素,实现双语文化的有效转换。

三、翻译教学语料库的建库目的及语料收录原则

1.翻译教学语料库的建库目的语料库建设可有效服务于话语研究。用于研究的语料库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自建的。多数用于话语研究的语料库是自建的专用语料库。专用语料库的建设目标应当与特定研究目的相适应[3]。近年来,翻译教学专用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异军突起。翻译教学语料库旨在满足翻译教学尤其是课堂翻译教学的需要,其建设旨在通过大量双语语料的自动呈现以及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或者提取的方式,为翻译学习者学习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双语转换规律、分析译者风格提供平台或检索工具。2.翻译教学语料库语料收录原则翻译教学语料库收录的语料应该至少具备真实性及信息点原则。真实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翻译教学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应当是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真实的语料;除此之外,翻译教学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翻译市场,最好选取真实翻译案例,如选取政府机构、知名翻译公司、知名企业以及资深译员负责的翻译原文及译文。信息点原则是指翻译教学语料库的语料应该具备丰富的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信息,应选取能充分体现源语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差异的文本。以英汉翻译教学为例,应尽量收录富含抽象词汇、复合句以及文化限定词的英语文本及汉语文本。

四、结语

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通过借助语料库工具,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是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利用语料库技术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又更够有效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翻译人才,也有助于黑河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

[2]杨正军,李勇忠.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2).

[3]许家金.语料库与话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7.

[4]陈炼.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校本特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1).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健身气功;课程思政;思政建设;行动路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是全面推动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脉”。健身气功作为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如何自觉融合思政教育格局,积极践行新时代赋予的主体性责任。为此,深入挖掘健身气功思政教育元素,解决其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为释放其育人因子提供改革思路,以期为我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1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定位

健身气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囊括众多传统文化内涵,如儒、道、释、中医等核心文化养生思想的交相辉映,结合《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吕氏春秋》等理论著作,形成“阴阳调和”“天人合一”“致虚守静”“重人贵生”等养生文化思想,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呈现出搏杂宽泛的状态,奠定了健身气功“以体载文”的功能特质,集技能传授、素质培养与价值塑造于一体的思政课程价值,彰显中国文化符号的特色课程,延续与传承中华民族基因的生命力。

1.1阴阳调和:思维培育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乃万物变化之起源,万物皆可用阴阳概括,阴阳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4]决定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特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记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地为阴、天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蕴含着深邃的辩证思维。传统养生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守中”,中并非不偏不倚的折中,而是指“度”适度、恰当好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懂得养生之道,善于阴阳调和,维持人体平衡状态乃养生之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唯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主张适度的养生思想,从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自我调控。[5]在健身气功中依据阴阳辩证的指导原则,强调身体“形劳不倦”,精神“存性守意”调节情志,动作“均衡中正”上下、左右、开合、屈伸、松紧等与呼吸协调的实践操作方法,调控身心动态中和,以追求“适度”的养生原则,从实践中导引辩证的思维方式,促进生命之体悟。

1.2天人合一:观念培育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显著的思想特质,主旨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规律,及其人的本性道德,其重点在于:其一,强调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相互尊重、敬畏,实现共生;其二,多维度把握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与人的道德修养、修仁德,克私欲,进阶至“万物与我唯一”的思想境界。健身气功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吸取“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的阴阳五行、顺应四时的防病养生原则,注重从人的精神、呼吸、脏腑、经络等相关属性的整体结构,揭示、顺应、把握健身养生的本质,提出“身心俱合”“形神兼备”“动静结合”等指导理论,构成“形(姿势)、意(意念)、气(呼吸)”三者融合统一的具体操作方法,遵循“存性守意、取动练形、导引气血”以达外强筋骨,内修心性,以实现身心健康的价值目标。从养生的整体观出发,对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事物本质的规律变化,调控身心环境、辨识通理,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与方法论。

1.3致虚守静:精神培育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指内心清净虚无,心灵高度入静;达到“致虚守静”以身观万物变化之规律,避免危殆,使其行之长久。《管子·心上术》认为,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在于心,而达虚静闲恬的状态乃修心的最好办法,可使其意专则达明察。健身气功修炼以“静”为前提,摒除杂念、万念归一,使其“聚精会神”进入体松心静的身心状态,缓解焦虑、消除烦躁等畅通情志,培养积极乐观、胸怀宽厚、独慎自省等精神素养,表现出自信、谦和、进取的状态,达以身观复的身心修炼,进阶极其虚实的臻化之境。

1.4重人贵生:行为培育

《论语·乡党》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曲折出以人为本的贵生思想;“贵生”尊生、重生,以生为之贵,而维护生命之寿则需要依托人的心性养护,其因在于人具有“内在超越性”,能够“生道合一”。从人的全面现实关系思考,个人离不开群体、社会与自然而独立存在,反映个人的身心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控制欲望,取利生、舍害生。《礼记·雍也》中提出:“仁者寿、仁者智”的观点,以宽厚、仁爱的内在道德修养,使其具高尚情志,可明正心达泰然自若,存心养性。《吕氏春秋·论人篇》指出:“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强调人的道德情操、文明礼仪等克己复礼的个人规范,促进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秩序维护,追求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修习心性,控制不良行为,实现健康的和谐状态,生命得以长寿,实现真正的重人贵生。健身气功独特的育人特质,蕴含思维智慧、思想观念、道德精神、行为准则等思政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理性判断与感性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驱动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效落实。

2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2.1文化冲击,舍本求末

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本,深沉而持久的力源。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体育文化交互中单一从中西方体育的身体范式差异比较,西方体育强调“动”,突破生理极限(运动负荷、强度)、追求动作的极致化,注重“力与美”的身形塑造,身心分离;而中国传统体育侧重“静”的意识状态,强调心静体动、形劳而亏,追求适度平衡、和谐,注重修身养性,身心合一。现行我国学校体育对西方体育教学程式化的融合、内化,导致中国传统健身气功课程转变为“唯身体论”的导向,过于强调表外于形的操式化内容形式,标准化、规范化的量化评价指标,与传统养生、健身文化的“直觉、取象、辩证、经学”等特征[7]相背离,呈现“去中国化”的异象,阻碍其思政价值元素的释放与发挥。

2.2目标导向,身心分离

健身气功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身心一体”追求内在意识超越。传统养生认为,形(身体)是神(心理)存在的基础,而神对形起主导作用,提出“保形养神”的养生观点,[8]调气炼意使之神形俱佳,方可延年益寿。审视健身气功课程现状,唯强筋骨的身体目标错位取向,割裂“意”与“气”的主体性内在体验,互衍于推、气透肤理,调情志、铸精神,以身观复的功效诠释,仅以身体动作的传授为目标定位,单一维度衡量教学目标达成,本真失范。

2.3内容结构,重术轻育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突显符号,一种身体文化修行“由技入道”。唯技术论的操式化教学现状,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技术操作层面,致使学练之间闭锁在有形动作之中,缺席对健身气功文化中蕴涵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取向、人际交往、道德规范等文化内核的价值导引,未实现参与主体的意识与行动的一致贯通,对培养学习主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传承近乎“真空”状态,对释放其思政教育元素只能是“空中阁楼”。

2.4评价功能,价值偏颇

课程思政评价的目的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其意义在于认知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情感与行为,以促使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人文精神、人际和谐等核心价值生成。现行健身气功课程教学评价中师生主体评价关系失衡,学生主体性缺失;注重技术培养、身体素质的量化评价结果,轻视学生情意参与、行为态度和精神表现的增值性成长评价,没有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视角,评价功能与价值取向存在偏颇,其结果必然导致“缘木求鱼”。

2.5知能结构,亟需优化

教师是引导、帮助学生参与其中促以体育魄、以文铸魂,保障与落实健身气功课程思政建设生成的关键。有研究对全国146所普通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没有掌握健身气功·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八段锦4套功法占81%,而已经掌握这4套功法仅占18%;对健身气功的传统文化基础理论了解情况,其中65%认为不够了解,仅35%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诚然,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对师资的培养已几乎趋于西方体育程式(如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而忽略自身属性的知识理论、技理方法、人文素养等专业知能结构,缺乏实践指导能力,导致其育人成效不尽如人意。

3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路径

3.1明确目标定位,回归课程本体

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现状,致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被边缘化,失去其生命力。立足本位,回归本质,突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1)身心兼备,转变“唯身体论”的目标导向,注重“形、意、气”的具身认知,强调生理与心理的共生性,培育对事物认知的整体论观念,深化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培育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进阶“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大生命观。[10](2)尚和守度,转变单一追求运动负荷、强度等生理指标,强调“适度”而求和,以注重人体内部结构的平衡性关系,培育阴阳平衡的辩证思维与处世准则,渗入“和平、尚善、诚信、平等、公正”等和谐关系的构建因素。(3)虚静观复,转变“操式化”内容形式,注重健身气功的静态内练特征,利于清静凝神、调节情志、态度等动态性心理变化,培育克己复礼、明心见性、胸怀宽厚等重塑民族文化的心理价值素养。

3.2整合技法结构,促进切身感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健身气功是以身心健康为主旨的实践活动,建立准确的动作范式,强调身体动作的运行路线、轨迹、方向等与循经取穴配合一致,体感运动中热、麻、胀等微妙的生理变化。同时,重视“意”与“气”的身心调节作用。《札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心之所向,具指导调节心境与意志精神的方法,可使之思想专注、安定心神,达体松心静的健康和谐状态;“气”呼吸升降、内感周流、意识流动、饱满膨胀皆象化为气,[9]发于心者,气善则和、气怒则催,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11]不仅调节生理,更具调节情志,养炼心神的效应。因此,健身气功“体柔、气和、神静、志定”的项目特点,[12]离不开“调身、调意、调气”三者统一的本体感受,并深度嵌入其功理、口诀等语义理法要点,揭示其运动规律,把握方法,强化认知,促成“知行合一”的身心教化。

3.3挖掘载体文化,优化育人内容

人在追求身心健康的过程中蕴含诸多影响因素,因为人无法脱离现实条件而独立存在,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对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处理好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和谐能力,调节机体内外的影响因素,促进“知、情、意、行”的身心统一,需要具备稳定性的文化素养改善自身,进而推己及人。健身气功教学中结合传统哲学思想,中医学经络、气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养生文化理论体系,科学辩证、全面系统的传递健身气功的知识范式,突显其养生、健身文化体系中“中、和、度、仁、礼、谦”等思想精华,揭示其文化本质,传递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培育最具稳定性的中国特色思想、观念与精神品格,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凝聚民族之心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之魅力。

3.4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多元评价

以“学”为本,指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建构综合性的多元评价,淡化结果性的量化评价指标。(1)认知:诊断性评价,教师明确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学生认知评价是实现自我改进与发展的关键驱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意表现、兴趣爱好、身体体质等存在的差异性进行诊断性评价,把握教学信息维度,调整策略与方法。(2)合作:形成性评价,以参与评价、以评价促成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增加合作互动的频次与深度,建立信任、公平、和谐师生关系,增进学生信心,激发兴趣。(3)发展:过程性评价,重点突出意识与行为、礼仪与规范、道德与精神等核心价值素养的发展,关注、把握学生态度、精神和思想的动态变化,予以鼓励与实效性引导评价。(4)反思:总结性评价,构建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渗入学习态度、合作互动、思维创新、仁爱表现等主观性评价总结,以“知其所以然”为目标导向,促进反思与改进,并纳入成绩评定体系,提升“学而思”的动力。

3.5提升教师素养,强化育人保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所表现出的专业知能结构,与学生积极参与、深度交互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决定着教学成效,助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保障。(1)提升专业知识:以赛促练,强化教师专业技能,揭示与把握其形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原理、方法,促进体悟文化内涵的哲学思想、辩证思维、道德精神、审美思想,即由形而知意;借助专业相关的培训途径,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在学习互动中构建养生、健身文化理论体系,拓展知识技能与“五育”的深层次嵌入融合。(2)提升专业能力:开展常态化课例、校本研讨活动,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操作、课堂管理、问题应变等能力。(3)提升专业素养:重新审视育人态度,科学树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摒弃传统固化的灌入式教育思想;加强传统文化精髓汲取,促进人文、情意、人格、师德的专业化转变,有助于实现超越知识性传递的课程价值释放,培养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4]

4结语

健身气功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于育人,建设的核心驱动在于如何重塑传统养生、健身文化生成的内在动力,释放其育人价值,构建具有中国思想、中国情怀、中国特色的内涵式思政教育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定位,回归课程本体;整合技法结构,促进切身感知;挖掘载体文化,优化育人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多元评价;提升教师素养,强化育人保障等具体行动路径,充分发挥健身气功课程中价值引导、寓德于体、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特点,以体育人,以文载道,促进深层的文体交互融入实践教学,实现“形之下器育形上之道”强其筋骨、铸其精神。

参考文献:

[1]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6,15.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4]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5-48.

[5]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发展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8:40-45.

[6]夏静东.道教的贵生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中国宗教,2021(4):74-75.

[7]周小青,张冬琴,杜俊凯.差异与融合: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133-138.

[8]李启迪,沈亚飞,王丽娟.道家养生与体育之共性及边界[J].体育学刊,2019(6):21-27.

[9]项汉平,丁丽玲,刘治国,等.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5):63-67.

[10]金玉柱.健身气功的道家生命哲学探赜:基于“形、气、神、志”的辩证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1):97-103.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概述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C语言作为一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对程序进行代码编写,不仅有利于程序的调试,而且依靠非常丰富的运算符和全面的数据类型,轻松搭建各种数据结构,通过指针类型更是可以对内存直接寻址以及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所以C语言既能够用于开发系统软件,也可用于开发应用软件[6]。C语言作为学习编写程序者的入门语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计算思维能力,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如我们熟悉的java语言、C++语言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培养编程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鉴于C语言的上述优点,从2016年开始,学院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预科理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并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义明确,旨在培养预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本科阶段的持续学习及日常应用中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方法。(2)能力目标:具有独立分析阅读程序功能的能力,独立编写一般程序的能力,独立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运行的能力,小组团队协作的能力,初步构建计算机思维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直面问题时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预科学院受众面极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计算机课程的共性特点,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标学院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的。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第一章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概述时,无缝衔接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显著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祖国的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在第二章C语言概述介绍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时候,顺势指引每位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都要遵纪守法,恪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在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选取选择结构的实时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有一个道德、责任的评判标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是硬道理;同样的道理,遇到问题或面临多重抉择时,要分清主要、次要矛盾,量力而行,学会取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在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重复性工作的重要,如我们的环卫工人,每天清晨不辞辛劳地清扫我们生活的城市卫生,这就是一种重复工作,但也正是这种重复工作,给大家提供了清新、干净的居住环境。在第六章数组中,介绍数组定义———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数据的集合显然是超过一个以上的数,自然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在生活中学生们要学会团结合作,遇到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注重发挥团队中的个体优势,再加以规划、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第七章指针中,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也是C语言中的难点,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要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在第八章函数中,讲解递归的思想例题的时候,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发扬模范带头作用。

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

3.1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预科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编程而言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又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认真设计教学模式、悉心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认知层面上,这个时期的青春少年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容易沟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能否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知识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品德修养加以正确引导。

3.2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不仅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移动式、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卓有成效,又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课前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将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3.2.1课前教学环节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课前教学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课前教师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按章节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拆分重组,制作电子书、教学视频、在线习题、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料,将其上传到学习通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电子书完成相关预习任务,随后进行必要的线上小练习,检查线上学习成效。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随时可以通过学习通互动平台在线反馈给授课教师。该学习平台还将检测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与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后台的学习记录数据,对学生的自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学微视频制作,这是线上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一般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0min左右,主题突出,语言浅显易懂,画面设计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一旦新内容的学习中涉及思政元素,要用30s左右的时间,点醒该视频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学习知识兼顾育人的目的,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在介绍C语言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视频中,“规则”就是思政的切入点,可以加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事都要讲规矩”的语段。3.2.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里,第一阶段小结课前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的自学内容,反馈线上学生普遍提及的问题;接着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而后相互交流对问题的认知看法,教师旁敲恻隐锻炼学生多维度思考去剖析一个问题,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个阶段是因材施教,个体解惑答疑。《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一道与视频内容紧密相关的程序编程题,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每组学生在设计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三个阶段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线上测试,查漏补缺,使用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使知识脉络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题。第四个阶段提升素养阶段也就是升华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呼应视频中新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贯彻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以《if多分支选择结构》为例,设计到语法结构、执行过程及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程序分析,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3.3课后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环节是通过学生作业的查收情况,再测试情况来完成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学生首先需要按照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阶段性编程练习。教师对编程作业进行批阅、评价。教师需要建立起目标、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考虑从计算思维角度层面出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漠视或是否定,更不能不屑一顾、不作评价,面应当来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当需要鼓励、赞赏的时候,也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问题呈现出的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有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再结合实体课堂的现实表现给出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成绩。在此过程中,学习通智能学习平台就是师生之间互通信息的媒介。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发给学生,并附带给每位学生一个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程学期初、学期末,分别对四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图1展示了经过一个满学期的教学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作用的调查数据。认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没有提升作用的学生人数从学期初的17名下降到学期末的0名,比例提升显著,将思政元素融入C语言专业课的学习中,确实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有积极作用。

4结语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及预科学生学情特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了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更是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混合式教学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不仅向学生呈现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还实现了与学生心灵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育教育根治在每位学生心中。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指通过结合、挖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要顺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该做些什么,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对策。

一、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性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存在将专业课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块的教学安排,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而对通过专业课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保障,在教学考核中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引导作用,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学校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将一门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较少考虑到通过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需突出体现引领

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使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学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对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新政策的认同、国家道路发展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其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内容上,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

“大思政”的新格局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要将学科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上不能仅限于理顺知识体系,而更多地要从历史、因果的角度阐述整个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并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在处理科研或者工程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照搬经验,而是要考虑它们的前提假定是否一致。土木工程教学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一个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设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应根据国民经济状况、当地地质水文情况、工程施工水平判定自己做的设计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不能过分地重视计算而忽略了工程“功能”在设计中的核心位置;更不能仅仅根据目前的计算流程,生产出一系列的“图纸”和“计算书”。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依照教学大纲,跨出教材,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课程具有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尽量多样化,充分借助网络化教学、课堂教学、视频录像、专业人员讲座等手段;重视实践环节,室内外实验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实验的教学原理和实验目的,严格地遵循实验章程进行各项实验,遵从客观规律,认真观察试验现象,分析整理数据;有计划地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学习,增加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在以上教学环节中主意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个人操守和职业操守,只有摆正个人的价值观,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层面价值观,最后达到为国家奉献的境界。总之,无论从教师的思想认识上,还是从课程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上,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都应重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同学们理解、领悟、认同并践行一个“土木人”的责任与使命。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教学改革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梳理和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等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提高课程育人效果。培养学生“五术”能力,即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1],集中体现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医学人才的要求,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是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保障。神经病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1)神经疾病谱广,其中脑血管病、癫痫等为需要积极防治的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2)“定位+定性”临床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3)学科间联系紧密,交叉整合。(4)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迅速,而教材及大纲编写更新慢,需要及时补充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5)神经疾病患者常常合并心理和精神问题,老年病人、慢性病病人多,对医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更高的要求。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包含了课程知识(知识体系、知识架构、重难点)和课程思政(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等)。“课程知识”在哪里,“课程思政”就在哪里。神经病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

1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神经病学专业属于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属于脑科学研究的重点范畴,学科内亚专业学组众多,如脑血管病组、癫痫与电生理学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运动障碍疾病组、神经遗传与代谢学组、神经免疫病与感染、神经肌肉疾病小组,近年来神经病学各个专业方向发展迅速,以神经科学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始终是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引擎[2]。近年来,在一些科技强国的国家政权干预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以维护“本国政治安全”为幌子,神经病学专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阻碍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的国际政治壁垒愈加突出。目前尚未有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专业的教学思政制度和相关课程。如何把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实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后教育)中,进一步培养神经病学专业领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或)科技型人才,增强神经病学专业领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背景,我们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病学专业特点和师生实际情况出发,从神经病学专业思政课程制度建设、思政课程建设竞赛、表彰制度、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神经病学专业思政课程建设探索。

2神经病学课程思政和课程知识协同育人设计

2.1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课程思政依托课程知识,相互联动,可以避免思政教育素材碎片化、被动嵌入知识点教学中,或是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分离,形成“两张皮”[4]。课程思政的内容根据课程知识,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取舍和挖掘,将价值引领巧妙地依托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架构和重、难点进行传授。一是将红色精神融入学生“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引导[5],将医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优良的革命作风和红色精神融入课程知识的教学中;二是融合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时代使命;三是融入科学精神,深入分析课程内容,让学生理解神经病学知识体系和临床技能;四是融入人文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医学是与人的体验、情感、伦理有关的事业。

2.2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堂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有机结合

一方面融入课堂讲授环节进行,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融入见习和实习的实践环节,并向课堂外延伸到社会服务中,转化为内心信念,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同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贯穿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备课、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2.3加强学生思政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中及课后的综合评价[6]。课堂内,结合课程思政目标,使用提问、雨课堂小问答等方式,课后在神经病学网络学习平台布置的作业、测验中穿插价值观、医患沟通、医疗法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评价与考核学生对思政目标的认识及理解情况,并将此作为本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中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4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保障课程思政高质量地融合

部分专业课教师队伍缺少知识基础和技能训练,对学生群体特征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应对如何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培训,突破传统学科式教材框架的限制,通过组织教师设计和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和课程知识深度融合,为推动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全方位提升课程品质提供保障。

3基于医学“五术”培养理念的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效果

3.1神经病学专业课程建设特色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已经形成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神经病学”为首,与“脑血管病科”“功能神经外科学”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三大学科呈现出三足鼎立又彼此交融之势,初步形成在国内外规模较大、具有重要影响力、独树一帜的多学科医学学科群。神经病学总体学科群的建设,为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础和阵地;学科发展历史阶段、学科发展水平、学科发展特点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方法提供了切入点;对学科历史发展轨迹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课程也会变得生动,促使学生向老一辈医学大家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亮点和特色。

3.2神经病学专业教师思政风格建设

教师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7]。神经病学专业教师必须政治素质过硬,更加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神经病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我们建立了教师走进大学讲堂之前的严格审批制度,经过各专业亚组推荐、神经病学教研室审核、最终学院反馈的三级评估机制,对每位教师开展了授课后的学生匿名反馈,同时也接受南京医科大学督导组的反馈,进行不断整改和优化,遴选了一批有意识、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3.3神经病学思政课程品牌建设模式探索

建设神经病学品牌课程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法。神经病学专业内部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和案例(脑血管病组、癫痫与电生理学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运动障碍疾病组、神经遗传与代谢学组),规范编写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以及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同时借助校内网等、具有示范性、特色性的课程进行宣传和推广,在校、院、系等不同层次打造了神经病学亚专业的课程思政品牌课程,逐步形成各个学组的品牌效应。

4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目前神经病学思政课程总体上建设还不完善,在授课中还比较生硬,不够细化、不够精确、不够灵活,这都是今后要着手改进的地方。

4.1制定相关神经病学教学思政制度

不论是理论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实践教学的教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育处都会组织专家进行正式授课前的试讲和安排预审,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思政课程建设讲座或竞赛。为使思政课程制度化、规范化、长久化,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的规范化指导和相关管理文件,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和要求、实施的支持条件和考评的标准。

4.2树立思政课程建设的典型和榜样

各神经病学教学单位小组在每一个亚专业(脑血管病组、癫痫与电生理学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运动障碍疾病组、神经遗传与代谢学组、神经免疫病与感染、神经肌肉疾病小组)中,选择至少一门课程和一批教师作为示范典型,力争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逐步全面推开,确保每一门课、每一名教师都能发挥好育人作用。

4.3统筹校院联动

充分利用学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搭建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化平台,向兄弟单位取经和学习。转变教师只重视专业教育的理念,把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贯穿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自觉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及基本理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三会一课”、专题会议等载体,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支教学、科研、医疗经验丰富及职业道德素养高的教学团队。

4.4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

从附属医院教育处和神经病学教研室层面要把“神经病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范围。在实施督导听课评价中,要专门体现对课程思政内容教学的评价。在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中,要将课程建设是否体现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课后学习心得体会,或者相关思政课程专家组进行随机课堂和临床见习、实习授课测评,重点以第三方评价为主。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教师,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表彰中,要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张璐,王华伟,龙莉,等.基于医学“五术”新内涵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54-56.

[2]张艳丽,王秀芬,臧兆萍,等.CTTM结合Sandwich教学法在神经病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3):10-11.

[3]余年,许雯雯,陈珊珊,等.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J].管理观察,2020(28):103-106.

[4]林贤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93-196.

[5]张泰城,常胜.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求实,2016(11):30-35.

[6]王易,岳凤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5):61-65.

[7]容伟,李英,严勇,等.神经病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18):170-171.

上一篇:农机安全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