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4:37:37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也是一门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分析评价、水污染治理的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以及开展水污染控制的科学研究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没有充分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不可能实现的。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卓越计划培养的重点内容。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配套且独立设课的课程设计作为重要实践环节,是连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和生产实际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涉及到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融合与应用的工程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平面及高程布置、主要单体构筑物的详图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通过该课程相应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水污染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对于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总体思路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重点讲授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用于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学时则很少。“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水污染控制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步工程应用能力。而学生本身工程基本知识及综合设计能力较弱,这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没有工程设计基础、没有做过工程类的课程设计,而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这样涉及到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融合与应用的工程设计还是第一次。学生对利用工程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相关资料进行设计的能力较弱,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也较少。在明显缺乏工程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对课程设计往往感觉无处下手。课程设计通常又是以单个人的形式开展,在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会出现盲目照抄课本或互相抄袭,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目前课程设计是由一个老师指导学生,教师任务重、工作量大,有时难免会存在指导不周的情况。(二)改革思路———团队合作的课程设计模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涉及的理论课程较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等课程,因此我们把讲授各门课程的老师组成一个指导团队,通过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使各个教师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课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不同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从多方面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组建师生课设团队:课设以团队为单位进行,1名导师和5个同学组建一个团队,鼓励各团队根据场址位置、水厂规模、自然和地理水文等条件,在团队成员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证所确定的工艺流程,提出个性化的创新方案并进行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这不仅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三)改革后课设的具体实施方案1.组建课程设计教师团队:由5名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双师型老师组建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每位老师参与全程指导,且根据课程设计进行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之间互相协作、讨论,确定最佳的指导方案2.组建课程设计师生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开放合作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方法、个人性格和兴趣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充分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有效弥补各成员在思维模式、能力和精力等方面的不足。为合理科学构建师生团队,指导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1名指导教师和5个学生组成一课程设计团队。3.合理命题,一人一题。由教师团队一起讨论,合理确定题目,题目不仅要能覆盖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的各个知识点,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涉及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且题目要多样化,以扩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4.强化下达任务书、设计过程中的授课和指导等环节。一人一题给出任务书,由学生选择,在不同的设计阶段,辅助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较弱,课程设计过程中由5位老师进行了5次的理论授课。主要针对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以及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使用、绘图要求、设计说明书撰写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获得开展课设的基本知识和手段。同时教师通过针对性地参加每个小组的讨论答疑,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课设计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5.水厂参观、规范制图的学习和专业人员的指导。课程设计是培养“卓越计划”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工程作为课设实习基地,课设期间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1~2次的参观学习,同时聘请企业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构筑物的结构和安装方式,5位校内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同时聘请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绘制工程图知识的培训。6.CAD图纸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5名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绘图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分阶段检查,及时指出问题予以纠正。7.答辩制度和考核标准的严格建立和执行。课程设计结束后,每位同学都需参加答辩,这对学生的工程素质的提高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结论

我校的改革实践证明,执行“卓越计划”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引入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路与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1优化课程标准

针对动物繁殖课程,相关教师要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思考清晰之后,依据这个想法,制订课程标准,以人工输精为例,其课程标准见表1。

2优化程序,让课堂有趣、有序、有效

按照优化的课程标准,教师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优化,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以4学时(160min)牛的人工输精技术为例,其课程设计如下。1)导入(3min)。教师首先用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出问题,问题是:“不养公牛如何让母牛怀孕?”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同,如进口优质种公牛或母牛、胚胎移植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使学生的兴趣提升,然后教师提出使用人工授精技术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天就实际练习操作该项技术。2)分组(2min)。教师准备5张图片,每张图片剪成5块(课前准备),学生抽图片,最后对上同一张图片的就是一组。3)学文字材料、看实物,小组讨论,完成工作页(30min)。教师准备5份学习材料、5份实物(相关器材),放在5张工作桌上(课前准备),由一名学生读材料,并把关键词划出,读完后小组传阅材料并讨论,然后完成工作页。4)教师讲解答案(10min)。教师准备好工作页的答案(课前准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修改自己的工作页。5)学生动手操作(50min),内容是冷冻的解冻、活力的检查及装枪、母牛生殖器官的识别和人工输精。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学生按小组配合操作。6)学生分组展示(40min)。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并记录展示情况,小组内合作,边讲解边操作。7)教师操作并点评(20min)。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对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学生认真听,仔细看,对照自己的操作,总结还存在的问题。8)评价(5min)。教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不对本组学生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上述课程设计对程序的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了问题引领

专业、高效的课堂需要高品质的问题,也是解决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无不从问题开始,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2.2优化了教学路径

“理实一体化”是最基本的路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具备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在课堂上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课堂上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专业理论同步进行,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再次抽象的、复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

2.3选择了合适的小组规模,使小组间学生互惠互利

有效的学习,以及有效的合作学习,都一定是在有序的课堂状态下进行的。关注合作小组的规模,也就是关注学生感受,关注合作效果。经过实践发现,多人的分组学习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关系紧密、处于学习优势地位的学生之间热烈交流,而有些学生插不上话,等等,所以小组规模不宜过大,4人一组比较合适。小组教学情景见图1。

2.4巧设走走停停,时时处处抓落实

在课堂上设置走走停停,就是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在停顿的状态下讲疑点、讲体会、讲经验、讲收获[3]。伴随走走停停的课堂,学与导相呼应、问与答图1小组教学情景相呼应、讲与评相呼应、做与学相呼应,打破传统陈旧的纯理论教学模式,穿插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赋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在走走停停过程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置停顿,例如在需要巩固的地方、在知识的衔接处、在认知冲突处、在需要深度思考时都可以设置停顿,但一定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如以学生参与为重、以情感关注为重、以职业特色为重、以育人目标为重等。相信做到以上几点,必然会实现兴趣、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3结语

动物繁殖课程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教材是结合岗位轮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编写而成的。在“理实一体化”背景下,关于动物繁殖课程设计笔者优化了课程标准,优化了程序,为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培养更加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付静涛 乔利敏 韩杰 肖西山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利明,池田辉政,鸟居朋子,等.高校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102-107.

[2]马杰.高职项目导向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91-94.

[3]张素兰,李景龙.突破课堂合作学习四大瓶颈[J].中国教育学刊,2009(8):66-68.

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1 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网络课程主要有如下特点:

1.1 明确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2 丰富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网络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丰富而具体,应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选取和组织学习内容,不应该是简单的照搬课本。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应充分将学科内容特点与网络的共享性好、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1.3 体现使用者特征:网络课程是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开发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网络课程的设计在表现形式、内容选取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1.4 良好的交互功能和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教学反馈提供有效的渠道。

1.5 友好的操作界面:网络课程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导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2.1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网络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和首创精神。

2.2 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基于资源学习的设计原则。网络教育具有利用学习资源的有利条件,网络课程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采用引进、合作开发与自建的办法。

2.4 案例学习的设计原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各种与网站链接提供大量的学习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观察与分析,掌握操作技能等智力技能与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

2.5 开放性设计原则。在网络课程中,要提供与课题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的网址,对相同知识从不同侧面多角度描述,促进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综合掌握。

2.6 交互性设计原则。网络课程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非顺序、以超文本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选择,以最佳的学习顺序根据导航系统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网络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它包含知识、学习活动、学生和学习环境等,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3.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而教学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

3.2 学习环境的设计:网络课程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虚拟情境,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生动、丰富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

3.3 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并且培养学生有效地发现与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4 评价系统的设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界传输,而是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而获得的,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 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模式

4.1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人员构成:为了确保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质量,通常由任课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网络开发人员和学科专家共同来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他们之间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形成和维持一种分工与协作的工作关系。

4.2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4.2.1 确定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运用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学生成绩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发现和确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这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

4.2.2 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内容组织上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应考虑到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4.2.3 系统设计与技术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进行功能模块划分,一般应包括学习建议或学习方法指导、教学内容、课堂练习、参考资料、相关网站、课件、导航、讨论等模块,然后确定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界面和导航设计。

4.2.4 设计的评价与修改: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开发的有效性,设计完成后应对设计进行评价,并征求有关教师或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优化和修改设计原型。

4.2.5 课程资源设计:教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若没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不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由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丰富的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组成.

4.2.6 课程的试行与评价修改:网络课程的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实际的教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再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做进一步修订。

5 总结

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本文将重点阐述课程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四大核心内容,以及一般会经历的两个环节——整体设计(High Level Design)和详细设计(DetailDesign)。

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必须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以学员为中心、坚持任务导向、以体验为主。惟有此,才能抓准课程设计的精髓。

原则一:“折磨”学员而不是“折磨”培训师,要以学员为中心

“折磨”讲师的课程以讲授为核心,大部分时间由讲师的演讲、演示甚至表演占据,学员只是听课,没有练习和反馈。因此,讲师讲解得再好,也无法变成学员的能力。

“折磨”学员的课程,大部分时间由学员的讨论和练习组成。学员的学习过程要经过学习、练习、应用三个环节(见图表1),方能实现其行为的转变,达到培训目标。

时间分配:以学员为中心的第一个关键点为时间分配,即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例如,驾驶培训,教练的演示讲解时间不超过10%,而学员练习的时间要达到90%;演讲呈现技能培训,培训师的演示讲解时间不会超过30%;商学院的课程,学员的案例讨论分享时间也超过了教授的讲授时间。

参与式教学策略:以学员为中心的第二个关键点是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讨论、案例、体验式活动等参与式教学策略。

原则二:“任务导向”而非“学科中心”

企业培训的目的是提高绩效,因此,培训课程要围绕员工承担的工作任务展开;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素质,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要围绕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展开。图表2通过消防知识在两种不同导向的指引下,在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估四个方面的区别。

一个普通员工的消防责任是能够扑灭初期火灾、正确逃生并及时报警,因此,任务导向的课程将针对性地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而学科中心导向的课程设计是围绕消防的整体知识体系展开,目的是全面提高员工的消防知识。

同理,销售技巧很重要,需要和具体的产品和客户结合才能产生威力;项目管理很有价值,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或软件开发项目,学习才有价值;决策能力对管理者很重要,需要结合具体的战略决策、财务决策、人事决策等才能体现。

因此,知识原理需要结合具体的任务学习才更有价值。任务导向既能满足企业提高绩效的需要,也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胜任力。图表3列举了两种任务导向的职业培训与课程的开发理论。

原则三:“体验”为主而非“讲授”为主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亲自尝一下才会知道”,这是每个人的主观体验。通过讲授理解到的知识并不能转化为技能的提高,而“体验(直接/间接)——认知——理论化——应用”这一循环是人类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从理论的角度讲,讲授为主的方式是典型的认知主义,体验为主的方式属于建构主义。体验式学习如图表4所示。

课程设计的四大核心内容

设计是课程开发的第二个关键点,主要解决培训的四个核心问题——“四定”:定培训目标(why)、定培训内容(What)、定培训方式(How)、定评估方式(Evaluation)。

定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课程结束后学员能够表现出的行为标准,一般来说培训目标描述可分为三部分,以“客户挽留”为例进行说明(见图表5)。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期望达到的商业目的,例如提升销量、提升服务满意度、提高生产效率等。

任务目标:培训学员能够在一定情境下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操作型任务(工作对象主要是设备设施)、人际型任务(工作对象主要是人)、问题解决型任务(工作对象是主要是信息),或者三种任务的组合。

知识目标:为了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程序等。

培训目标的写作方法主要包括三部分:条件、行为和标准,即经过培训后,学员要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标准达成某种行为要求。例如:经过培训,学员能使用干粉灭火器(条件)在三分钟内(标准)扑灭燃烧盆中的火焰(行为)。讲师要避免写“单相思”的培训目标,即从培训师的角度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无法衡量的方式撰写培训目标。

需注意的是,任务导向的课程设计在目标部分首先应确定任务目标,然后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再确定知识目标,即使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也需要首先思考应用场景,这样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重点。

定培训内容

如果组织经验提炼成功,内容选择则较易实现。根据培训目标,课程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内容。

内容编排的基本模式是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等,最大的挑战是内容与练习的编排。如果全部内容学习完之后再练习,可能会出现前后脱节的问题;如果学一点就练一点,可能会出现碎片化问题,学员无法建立整体认知。因此,基本原则是在一个完整的任务学习之后进行练习。

定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非常多,选择起来比较困难,可以根据培训内容、培训阶段进行选择。一般,培训内容可分为知识原理、技能技巧、观念态度三大类,其中技能技巧可以分为操作技能、人际技能和智慧技能三种(见图表6),企业培训的重点是技能技巧。

学习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理解所学内容,因此,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围绕如何让学习者理解接受为主;练习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学员的练习,将培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培训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阶段来选择培训方式。

定评估方式

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一、基于“五个对接”的课程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强化办学特色,促进“五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的教学主要是以让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和广告相关的证书为主要目标,课程以得到成绩并且合格为准,即使有实训课,也是针对证书考核的要求来训练学生的。这种纯粹为了应试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片面与分裂。很多学生虽然得到了证书,甚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并没有成为一名合格的广告从业人员,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广告工作复杂多样,不是学生平时学习的零碎样板。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广告策划》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工作过程的广告岗位能力要求,从能力、知识、素质三方面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广告从萌发需求到广告效果评估等专业知识。同时,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尽可能培养出面向不同岗位群,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一定知识、技能,并具有一定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广告专门人才。

1.能力目标。能上网搜集不同形式的广告;能为某产品做一份广告策划书;会欣赏具有优秀创意的广告,能进行简单的创意与设计;能编制广告的费用预算表;能运用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制作简单的平面、音频、视频广告;能对某一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价。

2.知识目标。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包括广告的概念、形式;掌握广告调查与策划的工作流程,并书写广告策划书;了解广告创意与设计的常用方法;掌握广告的收费方式与费用预算编制方法;熟练掌握广告中的制作方法;理解广告效果测评的内容、指标、方式等;了解广告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对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独立演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广告策划》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为指导思想,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其内容的选取由“知识”变为“工作”,进行以“够用”为基础,“实用”为目的的内容安排。本文从执业所需求的能力开始,主要分析了欲从事此岗位所需掌握的技能,营造出“工”、“学”交融的学习情境,并分别阐述各种技能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一些基本素质要求。整个课程设计来源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内容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职业教育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广告策划》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广告策划,而广告策划是企业通过广告创作脚本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的学科。其教学应与广告创作过程(客户说明会、提案会议、创意发展、正式提案、调查与修正、执行制作)紧密关联。

1.以提高学生的市场部、策划师、创意总监等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实现教与学、学与练、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工学结合。

2.加强校企合作,充分体现基于在工作中学习的设计理念。探索人才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根据各个岗位与订单式培养协议要求安排各相关学生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划分在不同的广告班级,可以以地方、企业、或者不同岗位来命名,如山水班,就是以学生实习的企业名称来命名的。合肥山水空间装饰成立于2002年,并于2012年升格为山水装饰集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山水从最初的室内装修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家居装饰、家居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订单培养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广告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为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着力岗位仿真实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设计实训过程,进行高度仿真模拟和训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真实训主要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销售人员、策划人员、人事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角色;模拟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最终使实训课程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

(二)以“够用”为基础,“实用”为目的的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以企业接收广告订单为主线,按照广告创作完成的整个流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广告策划》课程教学内容分为7个模块:广告认识模块、广告市场调查模块、广告策划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广告制作模块、广告模块、广告效果评估模块。前2个模块对应企业市场专员岗位,广告策划、广告设计模块对应创意与策划专员岗位,广告制作、广告及广告效果评估这3个模块对应编辑人员的岗位。广告认识模块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现实生活中各种广告的类型,明确传统广告与新兴广告的差异,能对不同种类的目标顾客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渠道。达到广告认识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商务谈判学等职业能力。广告市场调查模块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广告市场调查的对象、方法,能独立完成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及统计工作;能对调查问卷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达到广告市场调查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分析等职业能力。广告策划模块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广告策划的程序;能独立完成从发现广告机会到确定广告目标、形成广告内容的工作。达到广告策划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客户投诉处理、推销学、消费心理学等职业能力。广告设计模块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形成宽广的文化视觉,具有创新精神。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结合社会反应,力求设计作品对社会有益,在满足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社会的审美能力,概括时代特征,反映真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达到广告设计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营销心理分析、组织行为学等职业能力。广告模块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高效地广告。企业产品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广告来推广,比如:提升产品的覆盖面,提升产品的美誉度。而这类广告的形式既有软文又有硬性广告,都是共同表达企业产品的广告信息。企业广告信息是广告推广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实现推广的显著效果,就得更高效地广告信息。实现广告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关系学、沟通实务等。广告效果评估模块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了解广告效果评估报告的内容,掌握广告评估的方法,以及广告评估对企业的借鉴意义。广告人员每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更确切地说,他们在设法查明广告费有哪一半浪费掉了,哪一半在起作用,某一则或一组广告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效果。在整个广告活动中,效果评估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靠效果评估,广告主才有改进广告的指南针,广告公司才能选择最好的诉求,创作最有说服力的信息,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及媒体组合,达到预定的广告目标。达到广告效果评估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沟通实务、营销心理分析、组织行为学等。

三、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强调采用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使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一)任务驱动法

以任务为驱动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模拟的工作过程中,几乎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有任务。比如,在“广告调查”学习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在电脑游戏中,背景里出现的可口可乐的巨幅照片是不是广告?创设一个学生经常遇到的情景,让学生带着可口可乐的照片是不是广告,为什么播放可口可乐的照片等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和修正。

(二)项目导向法

在学习“广告策划”这一项目时,教师提出一个关于需要完成的广告策划案例。比如,“蒙牛特仑苏99个更好计划”的案例,然后提出“怎样通过广告留住你的顾客”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广告策划的特点。在稍后阶段,学生分组作业,要完成这个项目,必须小组成员积极配合。通过这种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完成全部工作任务,体验到完整的工作流程。

(三)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到真正从事一个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广告设计”这一项目时,学生分成6-7人的小组,各自扮演业务、策划和创意人员。各小组讨论,模拟从顾客到广告公司提出诉求,企业召开创意征集大会,审批创意到最终创意的和反馈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在角色体验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汇报本组工作完成的情况,总结优劣得失,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给分。

(四)情境教学法

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结合校企合作单位红府超市的便利条件,应用教练策略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从广告诉求到广告的实操过程,切实为红府超市制定有吸引力的广告作品。从而提高业务技能,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本课程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理实一体的学习环境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开动脑筋的同时,掌握潮流资讯,了解广告界的最新动态,从而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寓教于乐,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广告工作的全过程。

四、以就业能力为标准设计的课程评价

《广告策划》课程着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考核内容较为全面,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5%)、课后作业(10%)、实训作业(10%)、课堂表现(5%),其中实训作业均为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包括实务操作、案例分析、实训报告的填写等。考试采用面试形式,考试设置若干主题(题目数>小组数),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其一进行准备,考试分为文案、PPT陈述和现场答题三个部分。其中文案占30%,PPT陈述占40%,现场答题占30%。期末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基本没有对知识进行纯粹记忆的考核。我们提倡能力本位教育,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必需要件,又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竞争趋势,既让教师充分传授知识,又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到实践中,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课;知识萃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53-01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W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 微课开发手段

微课开发要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的微课开发手段有:录制屏幕、实拍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静态HTML页面等。在具体的微课开发过程中,大多数微课都使用这五种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

2 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通常是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技能点、专题、实训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微课类型可以是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训实验类、活动类。

微课选题要尽量“小而精”,微课内容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同时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的作品。

通常来讲,微课设计一般可以归纳总结为三步: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知识萃取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提取微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而且尽量采用可视化、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微课内容。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设计一个简明扼要、体现微课内容的微课标题。在微课标题的设计方面,需要避免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微课标题太大,无法从标题获知微课内容;二是将系列课程标题融入到微课标题中。

教学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授课方式及撰写脚本。教学设计应该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微课设计中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围绕选题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严谨充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专业发展等信息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简单易懂,注重突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

媒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的选择及微课的包装设计,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运用与知识点的衔接。

3 微课程的开发流程

微课程的开发一般需要经历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这样几个阶段。

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其主要任务是选择知识点和微课程标题。微课选题角度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关键点要突出,内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题型精讲等。

微课设计阶段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根据脚本撰写模板撰写脚本,不同的开发路线,脚本撰写的方法也不一样。

确定开发路线主要是根据要制作的微课程内容选择某一种或几种开发手段,如录屏、实拍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HTML页面等。

微课开发阶段主要是素材的开发和各种资源的整合阶段,如教学实施与拍摄(或录制)、动画制作等。在微课程形成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与技术人员协商修改。

微课检测阶段主要是制订检测标准与检测表。对效果不理想的微课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改进微课设计。

4 微课程设计总结

与传统的教育资源相比,微课程具有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等众多优点。微课程的应用,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仅需短暂的学习时间即可完成每个微学习过程,而且知识更易于消化吸收、深入理解及掌握。

在微课设计中,微课程选题要紧贴教育教学实际,做到主题立意鲜明,内容健康富有时代性。微课内容展现形式要丰富,而且微课程开发时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正确选择使用各种富媒体,辅助教学。微课程选择的知识点不要太长,时长以5-10分钟为宜,微课视频图像要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课型都适合微课程,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用微课程。每个学科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构建微课程,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Rom Patton著,张小松,王钰,曹跃等译.微课制作实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口译教学一直是俄语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基于此,从口译教学定位与课时计划、口译教学内容、口译教材、口译师资等方面分析了本科俄语口译教学的现状,并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口译;俄语;课程设计

随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实施,中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种活动急需大量口译人才,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各地院校的俄语专业相继增设了口译课程。笔者通过参加外研社的俄语口译教学培训,对现阶段的本科俄语口译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口译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俄语口译教学现状

(一)口译教学定位与课时计划

当今的俄语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一些高校将口译教学与口语训练相混合,将纠正外语语法和词汇错误作为口译教学的重点。在学时安排上,如今大部分高校认识到学时太少难以保证口译教学效果,所以选择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口译课,还有在大三开设口译课的,无论在哪个学期开始,基本上总学时都设定在64学时左右。

(二)口译教学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的口译教学内容、层次不一。层次较高的院校重点关注口译技能训练和口译实战演练,将口译教材与课外有声材料整合,根据技能训练需要选取授课内容。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译技能点评环节。而一般的普通院校多半会选取固定的口译教材,按主题内容授课。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译文的准确性及词汇、语法错误,忽视口译技能讲解。

(三)口译教材

2002年,丛亚平、张永全编写了《俄汉口译高级教程》,激起了俄语界学者口译教材开发热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俄语专业口译教材,其中部分教材经历修改完善后再次出版。笔者查阅了各大图书销售网站后,将目前仍在销售使用的俄语口译教材进行了如下统计。目前俄语口译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配备声像资料,关注选材真实性。除2008年、2012年出版的两本行业化教材外,其他教材都配有CD光盘或MP3光盘等声像资料,且部分教材中编入真实口译片段。如:2012年出版的《俄语经贸谈判与口译(第2版)》在练习中编入了一些采自真实谈判片段、句式及其他相关活动的记述和应用文,体现了口译教材的真实性原则。其次,教材编写更加凸显基本的口译技能训练,不再以单纯的主题内容为编排主线。如《实战俄语口译》包含口译理论、口译一般技能训练、口译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突出技能训练。再次,部分教材编写突出行业化特点。

(四)口译师资

从外研社的口译培训班成员组成来看,目前从事口译教学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的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的是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的翻译硕士、博士,他们有着一定的口译专业知识、外语口语能力,但他们缺少口译实践,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参加过真实的口译工作。而有的学校更是师资匮乏,一些口译教师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口译。由此可见,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当中,是口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俄语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是改善口译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对俄语口译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

目前俄语专业学生大多是零起点,俄语基础薄弱,因此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不可过高,应将本科阶段俄语口译教学看作是职业口译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在目标表述上要层次清晰,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文化意识层次,同时关注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层次。

(二)课程内容选择

俄语口译课程内容选择应突出技能训练。口译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记忆和表达的过程,有着特殊的精力分配模式、思维模式和知识图式。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课程内容选择应关注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解、记忆、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转换和交流的技能。口译语料选择应体现仿真性、跨文化性和针对性原则。为了营造口译现场感,可选取仿真的视频、音频材料,也可以让学生用有节奏感的不同语调、语速现场朗读文本材料。有口译经验的教师还可将口译工作录音作为口译语料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对俄语文化因素的辨识力,口译语料选取应体现跨文化交际原则。所谓针对性指的是口译语料选取要突出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特点,语料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符合不同口译技能训练的要求。

(三)课程组织

关注口译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整合,建构完整的口译课程体系。口译的听解、记忆、转换、表达程序要求口译教学关注口译技能训练,然而目前本科阶段的俄语口译课程多半只有一门口译课,受学时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口译技能,因此口译课程应该关注与各门外语课程的整合。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译语言转换能力,可以将口译课与笔译课相结合,在笔译课中讲授相关的翻译原则,进行汉译俄、俄译汉等主题训练。其次,将口译课与中国文化课和俄罗斯国情课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再次,将口译课与演讲课结合,演讲和口译具有相同的特点,都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都需要超强的信息记忆、加工和处理能力,因此可在演讲课中训练相应的演讲技能,培养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以此促进口译表达技能训练,提高口译质量。

综上所述,改变俄语口译落后状况,还需要俄语界人士共同努力,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学标准,以提高俄语口译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琳琳 姜莹 朱海静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翔.论俄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的优化[J].中国俄语教学,2011(2):26-30.

[2]王仰正.再论俄语口译教学与研究之我见[J].外语学刊,2009(2):24-28.

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课程;碎片化学习;教学设计

1引言

自2009年开始,“Weibo”一词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人们的生活伴随着微博、微信,走进了“微时代”。以合作、开放、分享的理念为指导,以通讯、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教育的微时代——微课(微课程)也应运而生。

2微课程的发展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最初定义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McGrew,1993),指在碎片化时间(如等公共汽车、搭乘电梯以及舞会休息间隙时刻),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当下风靡全球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中引申出来的新概念,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教学资源内容,此外还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课前素材情境的引入、课中教师的教授技巧、内容呈现模式、课后总结与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3微课程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学生角度,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就教师而言,区域化网络同行教研讨论将大有益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技能。

1)教学视频时间短。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集中注意力大约在5~8分钟),充分尊重认知特点,微课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教学内容微小化。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微小化,集中教授一个知识点、难点、重点或一个故事片段。

3)教学视频容量小。微课总容量在几十兆以内,模式方便学习者在自己手持BYOD(bringyourowndevice)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下载学习,也便于教师观摩、教学反思。

4)教学主题鲜明。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2]。

5)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师要营造一种真实的、案例化的、主题鲜明的情境教学资源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来开展实际教学的。时代呼唤微学习,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3],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微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有效发展的载体是微课程,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微课件(微视频)。

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魅力在于吸引使用者更便捷、高效率地运用此产品,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设计者必须紧紧专注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使用过程的心理行为。微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期待,注重交互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学习者和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之间这三种交互形式同样存在于微学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2)主题突出的微内容。微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有两类。①从现有的素材如小说、故事、典故、电影转载的日志、下载的文章等精心挑选他人的作品,设计、开发、加工成自己的兴趣所在。②从自己的教学资料中挖掘适合的材料重新提炼加工成微内容。微课程的核心信息单元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画等,但内容必须主题突出、简单明了、前后连贯,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3)教学过程设计。①上课前:微课程(微视频)时间短小、内容精悍,要求教师突出重点,深入研究,引入正题切入点要精炼、快捷,精心组织教学内容。②上课中:微课程大约5~10分钟,在有限的、短小的时间内讲解透彻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实现教学目标。③课堂结尾:以三两分钟做简洁的总结,加深知识的理解,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设计模式

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学习者的泛在化、碎片化的微学习理念,在现有的微课程概念基础上提出微课程设计模式。

1)任何教学设计必须分析用户学习行为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组织学习内容,抓住重点,抽茧剥丝,凝集成核心的微内容教学资源,并有相应的课后练习检测、教学评价、反馈,与现实课堂相互整合。

2)微视频不仅仅是微内容呈现给用户学习,也要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辅助支持服务,其中包含辅助工具、讨论与协作、练习与评价、反馈与超链接的相关学习资源[4]。同时,教师利用交流工具给予学习者同步、异步的反馈、评价,让学习者真正体验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实现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互动、联通,形成统一的学习框架。

3)微课程的动态学习资源是建立在教师同行评判、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点状资源相互连接、融合,逐渐形成发散的、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网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提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技能,而且能够跟踪学生学习足迹,提供学习者分析自身的特点,制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6几点建议

微课程与平民技术互联互通的全球网络化大时代,人们迷航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干扰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微课程”正是避免干扰的平民技术,它能实现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课程的迅猛发展,满足了平民日益增长的快速E-Learning、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微课程与大智慧其内容虽然短小,但精悍、主题突出、讲解简洁、透彻,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是大智慧的高度凝结。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才吸引用户专注学习,知识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与解决。

7结束语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智能化,微课程作为新型学习资源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微课程的生态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入,以期满足学习者对于微内容、策略的深度需求,实现为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2):42-44.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25-26.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课程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职;教师本身;专业设计;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计划;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并具备创新精神,能在各行各业从事实践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使中职教学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应意识到目前中职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中职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突出;教材内容滞后,偏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技能的动态发展性;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偏重传统的技能教学设备,忽视了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这些弊端导致学生毕业出路窄、上岗适应慢、灵活性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些地区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脱离实际。

(2)有些地区老师现在讲课还是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艰深晦涩,沉闷无趣,有些学生提不起兴趣去听,或者听不懂。

(3)学生本身的缘故。有的同学学习虽然很认真,但是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样去做分录、看报表,结果就认为学习技能也没有用,还是不会做技能处理,以至于失去了学习热情。

职业教育是一种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技能性都比较强教育,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会计中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技能信息的载体应尽可能给它们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学习的结果只是背了一些名词和概念,对于真正的技能循环和技能并不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了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借此来谈谈教育教学中服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办法,可从以下方面作一些改革,从而使学生们更喜欢技能,也使我们的毕业出去的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第一,教师本身要作一些改革。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观念,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内容。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虽然有老的教学经验,但不能一味的停留在原来的知识点上。如在会计教学中,以前的技能知识,主要以理论为主,导致的问题是中学生毕业后,连简单的原始凭证都不会填。最近几年,随着技能大赛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技能的要求更偏重技能型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习,不仅仅要学课本上的一些技能内的知识,还要学习社会上的实践知识。

第二,学校对技能专业课程设计应作些改革。原先的中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比较随便,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的课程设计。中职的学生毕业后,要求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她们所做的工作极大部分是从最初的技能开始,对于一些比较难学的比如国际技能、审计等她们工作后并不能用到,时间长的也就淡忘了,而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等这些技能技能,是出纳工作的必备课程又不熟练。所以,我们在现代技能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有用的中职技能人才,应对原先的课程设置作相应的调整。

第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虽然,对于技能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还必须以讲授法为主,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竞赛法都是很好的技能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账簿登记时,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技能账簿,以直观法让学生认识各种账簿的格式,结合相关的经济业务选择不同的技能账簿。在讲授技能凭证的审核时,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教师列举案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经合本地区的一些发生的事件。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技能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壮况,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学内容和部会课程进行调整,比如:《基础技能》的教学要从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向技能技能的方向作一些调整数,尤其是原始凭证的填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第五,加强技能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将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技能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Dreamweaver;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协作学习;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82-03

Dreamweaver是Adobe公司旗下的一款网页编辑软件,该软件使用非常方便,所见即所得,是网页设计师常用的视觉化网站开发工具,利用它可以非常容易地制作出不受平台限制和浏览器限制的界面优美的、充满动感的网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Dreamweaver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高职教育的导向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是主要因素,教学方法是关键。本文就Dreamweaver课程设计作简要探讨。

1 教学目标分析

Dreamweaver开设一学期,共9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实践训练64学时,先修课程有Photoshop和Flash。

知识学习目标:了解关于网页的基本概念,认识构成网页的常用元素,理解站点的概念,理解CSS的概念及规则、DIV与AP DIV的区别及联系,了解网页的常见布局。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创建和站点的基本方法,掌握文本、图像、多媒体的主要属性与设置方法,掌握制作超级链接的方法,灵活使用DIV和CSS样式布局网页,掌握使用模板创建网页的方法,掌握使用表单设计网页的方法。

2 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典型的、使用频率高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训练项目,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包括网页欣赏、网页基础、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4个模块。综合训练模块是在基础训练模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包括Photoshop和Flash等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期的后半段时间进行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具体的教学模块、任务情境及相关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本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Dreamweaver设计、规划、制作网页的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融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协作学习、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3.1 基础训练模块教学设计及实施——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在基础训练阶段,将经典网页赏析、案例讲解与操作演示、案例实训、各类网页设计比赛介绍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具体任务相结合的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体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教学单元,具体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3.2 综合训练模块教学设计及实施——协作学习、项目驱动

通过基础训练模块的学习,学生对网页基础知识及网站的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综合训练阶段,学生的学习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教师若干网站主题,学生2~3人一组,分工明确,确定主题,共同完成网站设计与制作任务,真正体会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利用专题知识讲解、网站方案设计汇报、网站成果展示及汇报等环节,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总结交流活动,创设交流、反思及评价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对网页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1)确定分组及项目主题。具体的网站主题有社交网站、公司网站、新闻网站、旅游网站和校园网,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主题,是很具体的网站,如五台山旅游门户网、云丘山旅游网、芦芽山旅游网站、唯爱婚庆公司网站、北京众鑫网络传媒公司网站、新亚新闻网等。

2)制定项目计划。每组学生根据本组的项目主题,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员进行分工,每位组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具体的任务有素材的制作、收集和整理,网站界面设计,网页制作,超级链接等。教师对学生的项目实施方案给出帮助和指导,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3)项目实施。正式进入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阶段,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任务。教师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4)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项目完成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项目成果(主题网站),使用PPT陈述设计思路、小组分工,并对本小组的网站做出自我评价,总结本次学习活动的收获。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本组成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和教师给出评价,按照网站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①创造性(20分):选题和构思有独创性、有特色(5分);版面和界面设计有新意(4分);图标、图片、动画、视频的设计有较多的原创成分(5分);文章大多数为原创内容(3分);介绍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3分)。

②内容(25分):内容丰富、完整(8分);主题突出,用多种表现形式突出重点(8分);文章行文流畅、易于理解(3分);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3分);没有错别字和繁体字(3分)。

③导航、结构和链接(25分):界面亲切友好,方便用户使用(5分);网站结构清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易于用户理解(5分);每一页都有明确清晰的导航(5分);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的链接,没有无效链接(5分);内容易于检索(5分)。

④制作水平(15分):在动画、按钮等的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比较复杂和高级的技巧(5分);图形图像经过最优化处理,视频和音频材料经过压缩,载入迅速(5分);运用菜单、图标、按钮、窗口、热键等,增强人机交互功能(5分)。

⑤艺术性(15分):界面美观(4分);排版布局合理(4分);图片、动画、视频色彩鲜明、清晰、生动形象(4分);音乐与主题风格一致,能增强表现力(3分)。

教师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点评,指出成果和不足,强调相关知识技能,归纳总结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 结束语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和重组,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1)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将真实的网站设计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为目标,驱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

2)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协作学习、项目驱动两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捷,罗拥军.《网页制作技术》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150-151.

[2]傅四保.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项目教学法初探: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2):56-58.

[3]路宝利.新世纪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5):37-42.

[4]汤文飞,赵晓秋,刘菁.Dreamweaver CS4网站设计实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舒波,向磊.“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94-96,107.

[6]张兰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及其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45-248.

上一篇:网站设计范文 下一篇:机械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