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6 01:59:12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 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55-02

一、教学内容

投资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适用于经管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投资中的基本概念、传统投资学理论、现代行为金融学和投资业绩评价等。结合投资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紧密联系金融市场的现况,系统介绍投资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本课程教材可选用《投资学》翻译版,原著第九版,作者是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和艾伦J・马库斯。

二、教学现状

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开展本课程教学需要事先完成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公司财务、计算机数据处理等相关课程学习。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从课程性质来看,投资学相关理论教学需要结合实践应用,这势必要综合运用投资学理论、统计建模、数据处理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能。目前一些简单点的建模和数据分析,可以借助“Excel/数据分析”来完成,但对海量的金融数据处理仍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语言来处理,这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本课程应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课程创新性强,证券市场上的新品种、新规则、新现象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市场新动向并把这些新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课程动态性较强,证券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传统课堂教学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证券市场的动态特征。同学们对于国际环境,投资政策,相关的理念没有初步了解,难以做到实践与原理相结合。开展投资学教学仍存在较大的困难,应该强化投资学课程建设,探讨其前沿问题。特别是同学们课后复习时间较少,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教学内容得不到巩固,对新内容缺乏事先了解,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困难。

三、教学方式的探讨

(一)案例教学

重视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工具进行证券投资分析。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全面的,有着真实背景的,这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案例教学”的讲授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讲述案例之前应简明而系统地讲解案例背景和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再进行案例讲述。案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节上课氛围,营造一个轻松的互动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进行如下应用,比如:针对资产类别与金融工具问题,通过对上海和深圳等国内市场的上市证券种类进行概览,总结和比较中外证券市场投资工具的差别;针对资产组合理论问题,对比分析全协方差模型、指数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性能。让同学们应用本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连接证券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行情分析软件(),动态观察证券交易,并结合理论知识对行情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对证券投资活动复杂性的感性认识。

实验教学可以在机房进行,这需要学校硬件设备的支持。现场演示如何使用行情分析软件实时观察动态交易,以及如何利用证券系统来模拟交易;再让同学们熟悉各项操作,包括查阅股市信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重大事件、股价和成交量的走势等;独立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构建投资组合方案,进行模拟交易;对模拟交易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模拟投资过程中投资方案存在的缺陷。这将加深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真正锻炼学生的操盘能力,而这种操盘能力是学生运用书本基础知识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战经验。

(三)经验教学

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由授课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投资经历,并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或者讲解他人的投资经验。这样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故事形式表述出来,能使同学对所学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也能增强学生的上课兴趣。

在校学生由于时间、金钱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都没有投资经验。授课老师讲解一些投资经历和经验、及对证券市场的了解和看法,变生硬的说教为鲜活的引导式体验,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更能吸引同学的目光,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家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凸显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可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投资经历,或其父母、朋友的投资经历和经验,探讨自己对投资的看法,总结和交流个人经验。这将有利于教学互动工作的开展。

四、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三步进行:认识体验、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

认识体验的主要目标是让同学们对投资学这门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投资学的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课程目标和意义等。可在首次课开设一节导论课,明确投资学课程的意义、主要知识点、前沿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状况,概括介绍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工具,奠定课程专业基础;推荐系列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和了解。

理论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将投资学理论与模型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方式中掌握投资学的精华。比如:1.在市场指数教学环节,要介绍市场指数构建的具体理论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劣,对比分析全球各个金融市场的市场指数构建状况,分析市场指数在整个金融投资学中的作用;2.在投资学组合理论部分,要将整个投资组合流程阐述清晰,尽量减少复杂的数学运算,将复杂的理论公式通过软件工具来完成,做到思路清晰,实践操作简化、可行。比如在全协方差建模过程中,可借助Excel/Solver给出优化模型的解答;在指数模型建模分析过程中,借助Excel/数据分析工具包给出模型的解答;在证券收益率和风险计算方面,可以借助统计软件(SAS、SPSS或者Eviews)来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重点探讨风险度量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又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如何进行最优投资组合选择的印象。培养学生对投资理论全面深入的理解,学会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进行投资决策分析。

应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再多的投资学理论都是为实践做准备。此部分的主要目标在于促使学生体会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通过引领同学们去证券公司实地考察、实习,让学生与真正的证券投资者沟通学习,书写亲身体会和感受;并通过模拟投资展开投资工具选择、证券选择、组合投资策略、投资技术分析、公司基本层面数据分析等具体应用,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开展相关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结论

投资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投资分析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本文从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设计等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以期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滋维・博迪等.投资学(第九版)[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2.

[2] 张启智.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前沿问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3).

[3] 焦方义,杨其滨.实践教学环节之案例教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4] 文学舟.投资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困难和对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5] 梁朝晖,关于投资学案例选取和编写方法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7).

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VF课程;教学;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251-01

前言

VF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微软公司近年推出的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开发工具丰富和支持可视化编程等特点。但由于VF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且操作实践性较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诸如,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等。针对当前VF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VF课程教学的措施。

1 VF课程概况

VF(Visual FoxPro)课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FoxPro数据库系统部分和FoxPro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部分,其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达到透彻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熟练应用VF课程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PoxPro数据库系统有着优越的性能,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 有着非常优越的兼容性。既能与FoxBASE,dbaseIII,dbaseIV兼容,又能与Microsoft Excel等兼容。

2) 有着比较理想的运行速度。主要是采用了卓越的Rushmore优化技术,还有采用的是Compact类型的搜索引擎方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查找的速度。

3) 有着多种运行方式。既可以采用命令式的交互窗口方式,还可以采用程序窗口方式和菜单式的方式来运行,同时支持鼠标和键盘两种方式来完成对数据库的操控。

4) 用户界面也比较友好。在Windows的全部用户窗口下运行,另外,还开发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窗口技术,使得用户界面十分友好。

5) 有着真正强大的编译功能。所有编写的应用程序都可以编译成系统可以识别执行的.exe的可执行文件,编译功能十分强大。

6) 有着优越良好的跨平台性。用户可以将应用系统灵活自如地在各种操作系统下转换,可见跨平台性十分良好。

7) 有着非常丰富完整的用户工具。系统提供了一套功能非常完善丰富的工具方便用户使用。

8) 有着更加完善的文本编辑器功能。在文本编辑器方面又开创增加了一些功能。

9) 有着OLE的强大支持。各种格式文本数据、图像信息、视频和音频信息,以及表格数据等都可以存储到数据库系统文件中。

10) 在DDE的支持下,能够完好地与其他数据库系统自动地进行数据交换。

2 VF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VF数据库的内容既包括对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方面,还包括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其难度适中,相对于SQL Server来说较容易学习,相对于MS-ACCESS来说,学习起来稍难。在我校VF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当前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眼高手低;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理论知识较差。另外,由于VF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内容较多,一些概念不好理解,而且有相当多的函数和命令不容易记住。学生在上VF课时,兴趣普遍不高,在开始学的时候就有畏难情绪。还有一个问题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学习课程目标不十分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这门课程,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2.2 教学理念有偏颇,重理论轻实践

VF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性数据库学科,也是进行软件开发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该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着重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门课程的一些数据库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掌握,加上教学计划中所列实践课时被压缩减少,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并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减退,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3 考试形式单一化,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考试采用“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的方式,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40%,单一化的笔试考核形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好,但实际应用数据库系统知识进行软件开发时,能力较差,但在考试中却容易得高分,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在考试中不能得以体现。

3 VF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改革是一个打破和创新的过程,先破除掉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旧的课程体系,再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的过程。VF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VF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数据库课程本身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一些概念性知识难于理解掌握,如关系模式、关系运算、数据的查询优化、数据库恢复技术,还有数据库的规范化问题等,对于没有过数据库设计和维护经验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于理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的抵触畏难情绪,在课程一开始,就要紧紧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日常接触了解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考试成绩管理系统等信息数据入手,让学生去逐渐认识和了解数据库系统,这样在课上学习时会减少陌生感,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创网络教学平台和实验、作业平台。针对VF课程自身特点,及学生初学该门课程存在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较佳的教学效果,由于VF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表格、图形和界面的数目繁多,还有诸多的逻辑关系结构等方面问题,给教和学带来很大难度,通过制作VF数据库课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意想法,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开创网络化教学平台和电子化实验和作业平台。

3.3 改革传统考试形式,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创建电子化考试系统。

VF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数据库基础学科。以往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方式,不能反应出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加以改革,采用上机考核为主的方式,来全面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上机考试的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样可以突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也有助于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网络环境下,利用校园网和学生终端,创建电子化考试系统,早日实现无纸化考试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总之,Visual FoxPro是一门很重要的计算机基础学科,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学好该门课程,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应加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努力建设好这门课程,为学生轻松入门和学习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齐赫.高等院校数据库(VF)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2] 冀莉莉.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VF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3(33).

[3] 邱天爽.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1).

[4]刘丽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中国科技博览,2014,(42):248-249.

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DSP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关键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每一位课程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①该课程在我校的开设时间并不长,如何抓住教学重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使得对DSP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DSP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够合理。DSP课程的总课时为30课时左右,由于课时少,加之该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较难找到合适的优秀教材。目前的教学基本是按照所选教材内容结构进行教授,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某些专业的DSP课程实践学时不足10学时甚至更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缺乏足够的实践确实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加深理解专业理论。

(3)考核方式过于死板。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为试题考试加平时成绩,很少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较为严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勤现象严重。前面一系列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半学年或大四上半学年,学生由于就业和考研而忽略课程学习,经常出现到课率不高的情况。

针对DSP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国内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②③在充分研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DSP课程的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善了我校该课程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效果。

2优化DSP课程教学内容

(1)抓住CPU寄存器这条主线。提出寄存器是开发人员的“人机接口”,强调对CPU寄存器的讲解要详细到位,它作用就像这个芯片的摘要,涉及到课程的各个部分。学生对该部分进行很好的理解,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很有帮助,后续的讲解也要经常反复涉及到CPU寄存器。因此,抓住了这条主线,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课程的学习。

(2)围绕DSP芯片的软硬件设计是以提高运算速度、适合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为目的这一中心。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惑:DSP芯片硬件上为什么要采用MAC、EXP等特殊的单元电路?为什么指令系统中需要设计MAC、EXP等特殊指令?要消除这些疑问,在授课的过程中须经常提到DSP芯片是为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而设计的,在这些算法中,要经常用到乘累加等运算,采用MAC这样的硬件单元可以在1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次乘累加运算,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硬件,在指令系统中才能设计MAC这样的单周期指令。如此介绍,可以理清学生学习的头绪。

(3)突出教学重点。DSP课程教学要做到面面俱到非常难,这样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DSP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微机原理、单片机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与DSP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稍稍提及。而对于能体现DSP特点和优势的知识点要做详细讲解,如在讲解寻址方式时,立即寻址、绝对地址寻址等常见方式可以简要介绍,而对于特殊的寻址方式如循环寻址和位倒序寻址则需要重点介绍。

(4)结合实际案例讲授。某些内容的授课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才能讲解透彻,如在介绍软件开发过程这一内容时,如果不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将汇编、链接及运行过程等内容都分裂开来介绍,学生将会难以理解。通过实际案例则可以将整个开发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介绍,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把软件开发的步骤掌握住。

3改进DSP课程教学方法

(1)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设置问题,可以采用提问和简短课堂作业方式,学生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转而主动去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DSP课程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些教材提供课件,但这些课件把大量的信息放在课件中,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从而产生厌烦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授课课件务必结合讲义自行开发,以求做到简明扼要地介绍课堂讲授的内容,对于需重点介绍的内容,应该增加实例,将图表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其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在实践课时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结合科研实际案例,将DSP方面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将科研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穿插在课堂进行讲授,使学生对DSP应用系统的开发有感性认识,并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指导。

(4)改革考核方式。DSP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试卷考试很难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应当着力研究试卷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如可以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不是考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同时,可以增加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将其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4结束语

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大纲;教学原则;泛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34-01

一、 引言

作为一名英语泛读课程的任课教师,如何进行泛读课程的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 这是一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智力的重大工程。开展对泛读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和智力健康发展的教学原则和途径,提高他们学习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英语泛读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泛读课目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三、新《大纲》指导下的泛读课程教学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着眼点的原则

首先,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具有题材广泛性、体裁多样性、阅读难度适度性。现行大学英语泛读教材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阅读材料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英语的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泛读材料的难度也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材料,这将有效防止学生因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却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而挫伤阅读的积极性,进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其次,阅读课文导入应具有趣味性,采取多种手段,如根据文章题目预测文章内容,阅读中不断印证自己的预测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阅读质量的检测形式应多样化。传统的检测形式一般是一些正误判断、选择填空、问答等题型。这些题型大都只能反映出学生对文章某些细节的把握,既单一又枯燥,学生容易感到厌倦,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在阅读检测的形式上应根据阅读材料来设计,如缩写文章、把文章改成剧本、概括中心思想、给文章分段等。这样,不仅检查了阅读效果,而且学生在阅读中随时保持一种新鲜感,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二)阅读理解、阅读技巧与阅读速度相统一的原则

阅读速度快,有利于通览全文,迅速抓住作者的意图,加强理解;阅读速度慢,则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因而影响了理解率。阅读理解、阅读技巧与阅读速度是个有机整体,也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不掌握阅读技巧,就无法提高阅读速度;没有速度的理解也很难称之为阅读;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任课教师在泛读课阅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也要注意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同时不能忽视阅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三)阅读习惯与阅读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效率提高的保障。可是,在泛读课的阅读过程当中,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音读、心读、指读、复视、头的摆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虽然任课教师在该课程教学的开篇就强调了这个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在同一个班级,多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用摄像机拍摄下学生的阅读姿态。进行对比后,笔者发现即使给某个学生纠正了他的不良阅读习惯,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他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同样的坏习惯,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因此,教师在泛读课的阅读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阅读效率,还应注意随时地、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还要给学生一些改掉不良阅读习惯的建议。因此,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应融于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常抓不懈。

(四)泛读课程教学与相关专业学科相互渗透的原则

泛读课程教学应以读为立足点,以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辅。如笔者前面采用电影进行阅读课文导入时,对学生进行了听力的训练;在要求学生复述所阅读的文章时,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在对阅读文章中心进行归纳或缩写时,进行了写作训练。除此之外,笔者在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或要求学生自己查找一些与阅读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英美文化课程做好了铺垫。

(五)泛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并行的原则

课外阅读是泛读课程教学的延伸,课内课外有机地配合,由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泛读课,它需要大量的阅读。学生阅读量大了,又加上泛读课上技巧的指导和速度的要求,学生的语言输入也就变得更准、更快了,从而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给学生适量的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是很有必要的,是对泛读课的补充。但是,课外阅读不等于自由阅读。教师必须加以控制,予以指导,指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报刊、杂志或小说等,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大量的阅读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对泛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对泛读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泛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任课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泛读教学的研究、探索之中来,在泛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互相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本文针对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两难的状况,提出在保证教学内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各章节之间的知识逻辑性,并强化和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用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 教学; 方法

On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teaching

Wang Xiaoyan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teaching dilemma situation, proposed to ensure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otal un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capital movement process and business process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sections between the knowledge logic, and strengthen and refine the cont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observation, role, task driving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e method, case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Financial accounting;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58-01

“财务会计”是继“会计学原理”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专业课之一。学生在初步认识会计工作的工具即会计科目,初步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即借贷记账法之后,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会计处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老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普通感觉难学。即使一些“会计学原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也普遍认为财务会计课内容多,难度大。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两难的状况,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状

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现有的财务会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教材编写基本上是内容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规定较多,重点不突出。加之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准则的频繁修订、出台,造成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增加了教学难度。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偏重于核算细节。由于许多学校的财务会计课时安排为72课时,导致老师讲完核算之后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每节课都忙于单调枯燥的业务核算,看不到会计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压抑。

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2.1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既不能完全跟着准则走,也不能完全离开现行的准则。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具体准则中常规的、经常性的、与会计六要素有关的业务,如固定资产准则、存货准则、收入准则等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于具体准则中的特殊的、非经常性的业务,如会计政策变更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债务重组及非货币交易准则等,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这方面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到具体准则时,教师要了解具体会计准则修改和制订的背景,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此外教师可以将这些准则以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的方式通过邮件、学习网站提供、推荐给学生,以方便学生的专业拓展学习。

2.2 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重新组织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按会计要素安排教学内容固然有其学科的严谨性和知识的连贯性,但却缺乏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性,如传统教材中资产要素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与后面的“收入”要素,资产要素中的“存货”与负债要素中的“应付及预收款项”,在核算内容上是有较强的业务关联性的。按要素分开去讲每一部分内容,学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按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将这些有较强业务关联性的内容安排在一起去讲,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既懂业务流程又懂核算要点,还能在真实的业务流程体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在会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和账户进行较复杂业务核算的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而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单靠嘴上说说、纸上写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较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此要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而不仅仅是课程结束后的集中训练。

3 有关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上述教学内容,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宜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3.1 观摩法。

将一些业务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是收集、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有关会计事项的办理指南,制成票样或打印出来,放入文件夹供学生查阅观摩,让学生获取较直观的认知。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已学过会计学原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发给学生一个模拟实训企业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训。老师掌握实训进度,以下达实训任务书的方式告知学生应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工作内容,具体实训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但工作成果要按期交给老师检查以评定成绩。

4 结束语

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课程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质量

领导课程教学,是校长按照国家的素质教育要求和课程政策,设置课程并领导实施的专业职责。其专业目标在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时展,校长在领导课程教学上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一、理解课程教学的意义

作为提供国民基本教育的中小学,其职能是提高未来国民的思想品德与文化科学素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最根本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确保学校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施,确保教育质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而其中“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对具体学校而言,达到这一学校组织目标的主渠道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

二、了解课程设置的内容

课程设置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课程类型。其中尤其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标准”中提到(28)“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现实当中这种“挤占”现象更容易出现在中学;实际上“随意增加”也是不对的,而“增加”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小学。坚持课程设置按标准执行的同时,开展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一小时、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合这个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们始终认为:全面实施国家规定的课程,不因特色的建设、活动的安排就随意增删课程是根本,应坚守。

三、追寻教育本来的真义

日常工作中,教师总是被繁杂琐屑的事情搞得忘了教育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要常引领教师追问,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我们要实现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许多教师很少或者从来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似乎教师就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反复机械地操练题目,让其成为“知道分子”就完成教学任务。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这种滞后的思维惯性是非常可怕的。在教研活动中,在教师大会中,我们常会进行“务虚”内容,引领教师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只有重视价值思考,才能看到事情背后的意义,才能减少迷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关乎对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影响我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辨别、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及教学行为的选择,摆脱更多“功利性”追求,必定更接近教育本来的真义。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课程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专业发展让教师对教育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准确把握,让教师拥有专业价值和专业尊严,使其能强化操作能力,正因为专业化分工的缘故,教师个人能力运用范围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内,派生出各种问题,如个体的职业视野褊狭,难以形成共同的组织愿景,团队精神不足,沟通与合作行为欠缺,等等。校长专业管理能力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打造学校的专业团队,用团队精神协调教学行为,培养教师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及行为习惯,消除专业化限制带来的隔阂、摩擦与冲突,促进课程教学良性发展。校长应是教师发展的组织者与支持者,重要的是怎样适时选择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管理方式与策略,营造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的合作氛围。如建立制度化多种协商与沟通机制,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行为,营造和谐共进的工作环境,建立并施行严格的推优、评奖制度与操作程序,引领并规范在尊重与欣赏前提下的竞争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绩效奖励方案》鼓励多劳多得,优质多得,落实《课堂教学十项要求》规范课堂常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客观反映教师的业绩与奖惩情况,完善工会、教代会的制度与活动等,总的来说就是使利益的获得“制度化”、“公开化”、“显性化”,规避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不良因素,让教师的良性专业化成长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重视优秀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建

随着时展,课程不断改革,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以及两者的互动变迁,中小学校长必须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同时研究和借鉴其他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清晰同行在这方面具有的新理念,采取的教学措施,取得的新进展,并根据自己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育教学理念,甄别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选择达成课程质量标准的合理策略,有效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如今“洋思模式”、“讲学稿”、“小组合作学习”等许多教学模式“横行”初中课堂,是不是依葫芦画瓢呢?我们需要结合本地区教育特点、本学校情况理性思考。我们鼓励优秀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建,但坚持严抓常态课管理的过程,牢牢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明确提出“实备、精讲、勤练、细批、严考、真评”的总体要求,认真检查各要点的实施情况,努力消除教学常规管理死角。

六、将学业成绩的质量测评用于诊断

现在好像一谈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违反素质教育的要义,好像素质教育就不能讲分数,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所偏颇的。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卸包袱、学生松了劲的现象,作业减少了,考试不考了,都打着搞素质教育的旗号,要给学生彻底减负。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减负永远是和高效、提质联系在一起的。专家们指出,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绝对不是素质教育,但降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要求,放任自流同样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扔掉考试。但现在许多学业测评只是满足于把分数测出来并对学生进行排队,学生考完就终结,过后便放弃,如此态势实际上是对考试的异化,对学习的异化。学生的学业质量应用于诊断,因此考后要有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应对这个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用于诊断与改进。前段时间顺德区开展的初一基线测试与增值评价,就是从功利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转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语文、数学、英语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对学生背景进行了分析,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与主要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使各自学校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努力坚持的情况、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调整课堂教学及课后辅导、培优扶困、评价反馈等,争取获得更大的教学收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尚浅,课程教学的本身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探究,如:如何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魏志春,高耀明.中小学校长专业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教学系统创新

自会计学专业设立以来,成本会计学课程就被确定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成本的作用也就越突出,成本领先战略被广泛关注与应用正是最直接的佐证。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经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以下将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段为对象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院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组以2004到2006级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试卷分析、问卷调查、面询函证等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根基薄弱、知识点的掌握限于“教条分割”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而对于各个方法产生的原理不能归纳出共性,也未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二)账证意识模糊、掌握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计算量重与大量的图表运用是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而言的又一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不能很好地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如何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何与账簿结转对应关系。例如,制造费用采用年初计划分配率法分配时,各月末的账务处理在“纸上演算”中经常遭到忽略;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而对于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

(三)管理观念缺失、分析控制的掌握限于“雾里看花”

除成本核算外,教授成本分析、控制、计划等管理性职能的如何实现也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与前期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课程内容,一是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规模企业成为消化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将成本会计等同于工业会计的偏颇认识,使得业界对成本会计专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而受近年来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热潮的冲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只安排少量的精力投入。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版本众多,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就内容来看,或仅注重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产品计算方法,或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大量引入,或覆盖除制造业以外的多个行业,如此设置无疑使得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变得模糊。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诸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示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数据计算过程,如此处理往往给教材使用者以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会计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会计处理严谨性训练。(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失当

由于成本会计学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加之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的分析,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也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例如,对于制造费用期末分配与结转这样的重点项目一言带过、不做深究,造成了学生对关键环节似是而非的处理,导致不能正确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后患;而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则采取就题讲题、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学数学而非会计课程的错觉。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上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会计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然而由于相关软件的利用水平不高,使得受教者能够从现代CAI技术中收益的程度大打折扣。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无疑对于解决成本会计授课难题,诸如:形象地呈现成本会计中诸多方法的“套路”,直观地演示大量数据在账表间结转等毫无帮助。

(五)相关辅助环节的形式化

本科阶段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结束后通常有认知实习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准备,方式主要是到企业实地参观。然而,由于对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学生到企业参观时往往是被动的“走马观花”,而成本会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关联密切,由于认识实习阶段的马虎应付,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后面对诸多的生产术语、流程转换只能凭空想象,使得核算方法的学习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再者,紧随课堂教学而进行的成本会计试验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

(六)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组就如何使得高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开展了调研与讨论,其间形成了一个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新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如表1所示。以下将结合演示表对整理出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六项建议逐一加以阐述。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中级会计人员为教育成果对社会输出。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面的甄选与逻辑体系的重塑

成本耗费的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成本决策有用性的强化是成本会计应发挥的两大核心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会计教材,并参考成本会计理论的新发展,筛选出其中典型的共同方面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尤其注意难易程度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选择。在各项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应以成本及成本会计工作循环为主线索,并考虑基本原理互通的内容能进行接力衔接。

在新系统设想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会计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将非制造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学科发展趋势介绍作为机动内容。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握与成本核算紧密沿承,并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主要考虑针对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账务处理有显著特色的标准成本法。对于进程安排上,将生产认知放在基础准备部分以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常用术语,典型生产耗费在生产部门及部门间的归集分配流向;对于定额法因实务推广始终存在难度,且其处理原理和标准成本基本一致,故而将置于成本分析方法和标准成本法之后。其他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体现在演示表的“模块功能”,在此不再赘述。(三)对教学难、重点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攻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应以成本会计理论、技能基本功培养为核心,综合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应用性以及后续职业资格、学位提升的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项目加以明确。同时,应在课堂表现、练习批阅、答疑互动等环节中注意学生接受情况,对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圈定,并通过出错信息的收集分析找到解决的法门。例如,成本还原是历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还原的比重法和比率法教学时常被作为两种分割的独立方法来学习,经过验证两种方法的实质一致性以及对各步骤还原参照物选择的缘由进行着重分析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运用两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校可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难、重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加以确定。而任课教师在对教学重、难点具体判定时应根据受教者的情况在惯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小幅调整,并注意提高难点问题的讲授技巧。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并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程度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既要注重保持教师在传授基本、核心、难点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在接受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更多地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我推导、“寻根”和课外求知的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将行业扩展和成本会计前沿开发等内容的学习移到课堂以外,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来达成。

同时,对专业教师进行基于现代CAI技术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如PPT课件制作中超链接、图示、自定义动画等的恰当运用以及FLASHMX等动态效果的引入能有效辅助教师使理论解释更形象、数据来源去向更明朗、计算流程总结更清晰、账务处理更直观等;而这有赖于教师对相关软件功能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课件展示与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能制作出形式丰富、对课堂教学确有助益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此外,课程网站的使用也将大大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直接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加强教学辅助环节内容的针对性设计

在典型教学案例确定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到相应类型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先将认知实习与专业学习的关联进行细化。就成本会计课程而言,可以将诸如企业有哪些生产部门?产品要经过哪些工序加工?动力等费用是怎样由外部进入并且被内部消耗的等具体问题作为认知提示罗列在实习指导手册中,使学生明白该听、该看、该问什么。校方还可争取征得实习基地的协助,就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等拍摄影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真正对以后的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

模拟实训环节,实训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建账,材料、工资、动力、折旧等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综合费用期末处理,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生成这样的一个成本会计循环。可以某个企业某一期比较完备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基础按实训学时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实训素材使用,以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

(六)组织力量进行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的编写

目前多数的成本会计教材都是以《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为账务处理依据,但在细节的撰写上相互间却存在不少出入。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成本会计教材及其辅助材料的重新编撰成为当务之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上述甄选与构建的基础上,成本会计教材的编撰,首先应力求在细节上寻求共识与规范,以避免目前各版教材在核心概念、成本核算科目、成本项目、分配方法、费用分配表格式等方面各自表述的情况;其次应增加成本核算案例账务处理环节的普遍实用性,如使材料费用分配中的涉税问题、工资费用分配中非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五险一金”等内容能得到体现;再者应当与新会计准则变化相吻合,如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处理等;最后可区分教师和学生两种版本,在学生用版本中,教学重、难点案例可有选择的只给出空白表格,便于课堂互动的进行。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一是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二是练习题的组织方面,要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查和变通应用进行合理搭配,引入历年会计职业考试真题精选,从而避免题目大量的简单堆砌;三是适量增加电算化作业素材,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完成成本账表计算与结转的能力。(七)开发多元化教学考核组成方式

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根据各年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权重。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当然,建立规范的日常教学跟踪管理制度也就成为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以及同企业界进行纵向的检验反馈中探求更科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大学生修读指南[M].自贡:四川理工学院,2008.

[2]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国强,冼永光.成本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会计之友,2008,(23):12-13.

课程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塑料;材料;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塑料材料科学是当今世界的带头学科之一,而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的新秀,目前高分子材料在尖端科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现代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所不可缺少的材料,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单一的材料已不能满足许多性能要求。塑料材料学已成为科研、技术开发和实际生产中各个环节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1-3]。

《塑料材料学》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聚合物的化学改性、聚合物的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这几个方面的改性技术。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在材料学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近几年塑料材料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和我们在该课程中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

1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塑料材料学》课程实际上是一门综合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成型加工[4-6]等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课程,它不仅讲述了各种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传授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已有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可直接指导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促进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因此,这是一门要求综合运用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各种知识、并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的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及知识前沿性的特点。

2 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并非要将其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重点突出和注重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生产应用及科研的需要,并结合最新改性技术技术在本专业的主要应用情况及前沿发展动向。因此,目前本课程教学主要立足于聚合物的化学改性、聚合物的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这几个方面,同时,还研究各种改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要求,选用有代表性的示例,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以培养他们对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2 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塑料材料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来分析和理解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适当增设一些实践操作课,开展实践性教学也是教学内容中必要的部分,在教学实践上,让学生参与样品的制备及仪器的实际操作,并结合课程内容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所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亲自操作一些仪器,并对得到的图谱进行解析,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和锻炼。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设小型科研活动,结合实际问题通过一两个系列实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如提出请同学们“研究PE材料表面热氧老化的机理”,这样教学形式从过去单一的验证转变为学生自主资料查阅、交流、思考、设计实验、制备样品,并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及结构的分析,包括利用热分析、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差谱技术及表面能谱技术等,分析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及有氧和无氧条件下,PE材料表面老化前后的结构变化,从而推断其热氧老化的机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了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及独立科研的能力。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一种手段[7],目前,用来制作课件的工具有PowerPoint Author Ware以及Flash,不仅能够使课件图文并茂,而且可以产生动画效果,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8]。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节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地替代板书。对于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以及一些重要反应式和理论公式的推导,我们必须要在课堂上进行板书,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因为虽然塑料材料学更偏重于应用,但是其应用却是建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已有的改性技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绝不可忽视板书所起的作用。

2.4 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应与学校整体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管理内容方面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质量的监控、学分制管理、考试考核以及教师的聘用、考评、奖惩等[9]。我们在讲授塑料材料学试课程时,是把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在严格教学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跟踪教学质量。有两种问卷,一种是不记名的问卷,一般有2个问题:(1)你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提供5个答案供选择,分别为: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一般感兴趣”、“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2)对课程讲授的合理化建议。另一种是记名的问卷,有3~4个问题,内容与当节课堂讲授的知识相关,并且至少有2个问题是延伸性的。通过这两种问卷的调查,可以较好地认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计划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即首先在课程讲授前期提供一些塑料材料学相关的题目,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其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利用空余时间制作PPT,在课程后期派出各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进行演讲,每人讲3~5min,讲完后大家提问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的时间限定在2个学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高分子改性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3 结论

塑料材料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并随着我国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在高职高专院校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开设该课程以及提高其教学质量的要求愈加迫切。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去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推动其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科学学科近况介绍[J].高分子通报,2008,7:38-41.

[2]李晓,钱一钧,张卫英.高分子化工方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1:5:50-52.

[3]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1-4.

[4]雷彩红.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改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7-128.

[5]夏峰,林少琨,王晓,等.发挥现代分析仪器作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8-21.

[6]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34-234.

[7]张发爱.高分子材料专业涂料课程教学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6(4):93-95.

[8]梁红波.高分子物理的教学体会[J].高教论坛,2009(1):80-81.

课程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践;行为导向;机械基础课程

1 引言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潮,其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模式。具体而言,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目标,以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为模式,以共同解决问题为途径来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修养的完善、情感的丰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问题的教学模式。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课程。该课程全面、综合地介绍了机械行业里的各种机构和传动,各个章节互不联系,各自独立。但因为该门课程对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很容易陷入课堂乏味无趣、学生听课效率低下的状态。为此,本文拟通过以行为导向法应用于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以弥补机械类课程缺乏趣味的缺陷,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丰富对课程教学中实践的思路的把握,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课一堂教学中的运用。

2 课程教学中实践的主要思路

2.1师生角色的转换与重新定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想达成“教与学”的高效性,首先就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自然的,我们就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思想的发挥。比如,以前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现在思路要转换,重新定位课堂身份关系,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教师的过程中,其实本身就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一种考核,因为他能提问出来,提问得有意义必然说明他对这部分知识把握得相当好,否则他不可能提出问题来。或者每堂课留出10分钟,让学生自己主持课堂,按照小组循环的方式,每个小组主持一次,分别针对一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先是小组商议、查阅文献、整理和组织语言,最后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前发言,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方式对于调动一向呆板的机械基础课堂的氛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2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高效发挥

以前,我们中职机械基础课堂上许多教师都认为,教师教的是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无关,教师的任务是教书,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不是任课教师的任务。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课就来,下课就走,很少真正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能力、素养的形成等。其实,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集合体,单纯的“教书”就会陷入培训知识的怪圈,单纯的“育人”就会忽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教书与育人的双向发展。比如通过合作学习、差异化学习等方式来探索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各种模式,比如学习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部分知识的教学内容时,以往我们都是教师来讲解通过模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让学生先观看,然后学习,再去模仿,几乎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而在现代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用行为导向法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结合了解到的生产实际,自己模拟演示。比如有学生模拟CA6140车床的装配工作,包括带各种传动部件和轮系的装配、维护,其他小组可能也有模拟别的机床、车床的,然后学生们分小组比赛,教师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点评。

2.3注重情境与案例教学的开展

以情境和案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行为导向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们分小组各自动手制作某一种类似类型的模型,如曲柄摇杆机构,然后课下让学生布置好材料,想好了步骤,课上开展现场操作制作,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通力合作,这种“热火朝天”的情景显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另外,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们走进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现场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认识学生们在生产中找到了学习知识的载体,逐渐的也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课程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教学系统创新

自会计学专业设立以来,成本会计学课程就被确定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成本的作用也就越突出,成本领先战略被广泛关注与应用正是最直接的佐证。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经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以下将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段为对象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院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组以2004到2006级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试卷分析、问卷调查、面询函证等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根基薄弱、知识点的掌握限于“教条分割”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而对于各个方法产生的原理不能归纳出共性,也未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二)账证意识模糊、掌握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计算量重与大量的图表运用是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而言的又一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不能很好地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如何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何与账簿结转对应关系。例如,制造费用采用年初计划分配率法分配时,各月末的账务处理在“纸上演算”中经常遭到忽略;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而对于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

(三)管理观念缺失、分析控制的掌握限于“雾里看花”

除成本核算外,教授成本分析、控制、计划等管理性职能的如何实现也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与前期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课程内容,一是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规模企业成为消化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将成本会计等同于工业会计的偏颇认识,使得业界对成本会计专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而受近年来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热潮的冲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只安排少量的精力投入。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版本众多,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就内容来看,或仅注重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产品计算方法,或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大量引入,或覆盖除制造业以外的多个行业,如此设置无疑使得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变得模糊。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诸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示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数据计算过程,如此处理往往给教材使用者以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会计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会计处理严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失当

由于成本会计学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加之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的分析,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也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例如,对于制造费用期末分配与结转这样的重点项目一言带过、不做深究,造成了学生对关键环节似是而非的处理,导致不能正确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后患;而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则采取就题讲题、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学数学而非会计课程的错觉。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上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会计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然而由于相关软件的利用水平不高,使得受教者能够从现代CAI技术中收益的程度大打折扣。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无疑对于解决成本会计授课难题,诸如:形象地呈现成本会计中诸多方法的“套路”,直观地演示大量数据在账表间结转等毫无帮助。

(五)相关辅助环节的形式化

本科阶段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结束后通常有认知实习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准备,方式主要是到企业实地参观。然而,由于对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学生到企业参观时往往是被动的“走马观花”,而成本会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关联密切,由于认识实习阶段的马虎应付,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后面对诸多的生产术语、流程转换只能凭空想象,使得核算方法的学习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再者,紧随课堂教学而进行的成本会计试验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

(六)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组就如何使得高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开展了调研与讨论,其间形成了一个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新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如表1所示。以下将结合演示表对整理出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六项建议逐一加以阐述。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中级会计人员为教育成果对社会输出。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面的甄选与逻辑体系的重塑

成本耗费的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成本决策有用性的强化是成本会计应发挥的两大核心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会计教材,并参考成本会计理论的新发展,筛选出其中典型的共同方面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尤其注意难易程度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选择。在各项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应以成本及成本会计工作循环为主线索,并考虑基本原理互通的内容能进行接力衔接。

在新系统设想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会计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将非制造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学科发展趋势介绍作为机动内容。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握与成本核算紧密沿承,并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主要考虑针对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账务处理有显著特色的标准成本法。对于进程安排上,将生产认知放在基础准备部分以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常用术语,典型生产耗费在生产部门及部门间的归集分配流向;对于定额法因实务推广始终存在难度,且其处理原理和标准成本基本一致,故而将置于成本分析方法和标准成本法之后。其他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体现在演示表的“模块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三)对教学难、重点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攻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应以成本会计理论、技能基本功培养为核心,综合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应用性以及后续职业资格、学位提升的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项目加以明确。同时,应在课堂表现、练习批阅、答疑互动等环节中注意学生接受情况,对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圈定,并通过出错信息的收集分析找到解决的法门。例如,成本还原是历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还原的比重法和比率法教学时常被作为两种分割的独立方法来学习,经过验证两种方法的实质一致性以及对各步骤还原参照物选择的缘由进行着重分析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运用两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校可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难、重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加以确定。而任课教师在对教学重、难点具体判定时应根据受教者的情况在惯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小幅调整,并注意提高难点问题的讲授技巧。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并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程度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既要注重保持教师在传授基本、核心、难点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在接受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更多地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我推导、“寻根”和课外求知的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将行业扩展和成本会计前沿开发等内容的学习移到课堂以外,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来达成。

同时,对专业教师进行基于现代CAI技术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如PPT课件制作中超链接、图示、自定义动画等的恰当运用以及FLASHMX等动态效果的引入能有效辅助教师使理论解释更形象、数据来源去向更明朗、计算流程总结更清晰、账务处理更直观等;而这有赖于教师对相关软件功能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课件展示与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能制作出形式丰富、对课堂教学确有助益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此外,课程网站的使用也将大大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直接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加强教学辅助环节内容的针对性设计

在典型教学案例确定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到相应类型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先将认知实习与专业学习的关联进行细化。就成本会计课程而言,可以将诸如企业有哪些生产部门?产品要经过哪些工序加工?动力等费用是怎样由外部进入并且被内部消耗的等具体问题作为认知提示罗列在实习指导手册中,使学生明白该听、该看、该问什么。校方还可争取征得实习基地的协助,就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等拍摄影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真正对以后的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

模拟实训环节,实训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建账,材料、工资、动力、折旧等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综合费用期末处理,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生成这样的一个成本会计循环。可以某个企业某一期比较完备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基础按实训学时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实训素材使用,以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

(六)组织力量进行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的编写

目前多数的成本会计教材都是以《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为账务处理依据,但在细节的撰写上相互间却存在不少出入。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成本会计教材及其辅助材料的重新编撰成为当务之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上述甄选与构建的基础上,成本会计教材的编撰,首先应力求在细节上寻求共识与规范,以避免目前各版教材在核心概念、成本核算科目、成本项目、分配方法、费用分配表格式等方面各自表述的情况;其次应增加成本核算案例账务处理环节的普遍实用性,如使材料费用分配中的涉税问题、工资费用分配中非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五险一金”等内容能得到体现;再者应当与新会计准则变化相吻合,如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处理等;最后可区分教师和学生两种版本,在学生用版本中,教学重、难点案例可有选择的只给出空白表格,便于课堂互动的进行。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一是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二是练习题的组织方面,要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查和变通应用进行合理搭配,引入历年会计职业考试真题精选,从而避免题目大量的简单堆砌;三是适量增加电算化作业素材,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完成成本账表计算与结转的能力。

(七)开发多元化教学考核组成方式

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根据各年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权重。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当然,建立规范的日常教学跟踪管理制度也就成为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以及同企业界进行纵向的检验反馈中探求更科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大学生修读指南[M].自贡:四川理工学院,2008.

[2]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国强,冼永光.成本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会计之友,2008,(23):12-13.

上一篇:生产设备论文范文 下一篇:旅游保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