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16:44:43

课程建设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从1980年开始为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本科生开设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此后,我们依托银河系列操作系 统开发的科研优势,及时将操作系统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改 革、改编教材和引进实验,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操作系统”课程建设。

1课程特色

(1) 依托国家大型科研项目建设操作系统教师队伍,具有丰富实践和工程经验的教师为原理和理论赋予了灵活、生动的真实感。

(2) 原理和实践相结合,是国内最早开设“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的院校之一。跨越技术、合训等多种需求和不同应用目标的学员,形成了教学实践环节的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的特色。

(3) 发挥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优势,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更新教学内容,持续性的教材建设蕴含技术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节奏感。

2课程建设主要成果

“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二十多年来,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各方面的教改教研工作从未停止过。近五年的教改教研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针对操作系统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统筹建设“操作系统”系列课程

通过认真分析UC Berkeley、Stanford、MIT、CMU等名校的操作系统有关课程,根据ACM/IEEE的CC2001、2004和指委CCC2002等指导性文件的知识点,结合近年来操作系统在网络化、高可信、多核、虚拟化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梳理了本科生、研究生操作系统方面的课程设置。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随着一些技术的成熟,将一些教学内容下移到本科生的课程中来。目前我们设立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科生课程,设立了“高级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内核实现”、“分布式系统”、“实时系统”等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涵盖了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操作系统高级技术、实用操作系统实现技术各个方面。充分强调了实践及实用课程的设置,满足我院不同类型学员培养的需要。“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建设内容为我院教改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的主要内容,2006年获“军队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2结合银河系列巨型机操作系统的重大工程,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强的基础课程,我校的“操作系统”课程是随着银河巨型机的发展而建设的,银河系列巨型机是我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难度大,操作系统的很多技术都可以在工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和体现。课程组的许多老师都先后主持了银河巨型机的操作系统研制工作,以及主持过银河智能机操作系统研制,他们曾经是或当前还是研制银河系列机操作系统的一线骨干,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从而为深化“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确保该课程的技术内容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许多老师都获得过国家及部委级科技奖励。

2.3抓住国家操作系统战略发展机遇,依托教育部国产基础软件工程中心、操作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对“操作系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学生屡获国际国内大奖

十五期间国家设立了软件重大专项,旨在突破国产操作系统关键技术,计算机学院承担了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是目前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操作系统,为此,教育部批准了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成立教育部国产基础软件工程中心,为人才培养服务。湖南省发改委还批复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成立了操作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希望国防科大通过国家重大专项为湖南省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并且能不断转化操作系统产品。针对国家、省里的要求,我们在不同教学层次上对“操作系统”实验环节教学进行改革。在改进现有“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又精心设计并开设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科生课程,涉及操作系统内核的综合实验,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我们的改革既符合国际潮流,也为国内高校实验课程设置作出了表率。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成绩斐然,学生在操作系统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奖项:褚瑞的“Windows加速器”获得“全国第七届挑战杯”一等奖、汪黎的Linux项目获首届“中国开源软件竞赛”银奖、章文嵩的LVS被Linux国际社区接纳为Linux内核标配,我院学员在“全国开源大赛”中两次获得团体冠军。由老师和毕业学生参与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2005年获“教育部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4积极将科研成果和国际权威操作系统教材新版内容反映到教材建设当中,进一步加强操作系统教材建设

从80年老一辈王鸿武老师出版第一本操作系统教材,教材内容更新不断线。历年出版的自编教材如表1所示。其中王鸿武老师编写的《操作系统》教材以实际操作系统为背景,引领了国内案例教学教材建设;邹鹏老师编写的《操作系统原理与方法》把当时国外教学先进内容引入自编教材;2000年以后我们根据课程设置的调整以及强化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Linux操作系统综合实验的有关教材,根据技术进步和操作系统开发需要出发大幅调整操作系统教材内容;2003年出版的《操作系统》一书从操作系统工程的角度对相关原理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于2007年更新为第二版;2009年出版的《操作系统》一书则主要面向应用型的操作系统教学需要。

2.5通过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密切交流与合作,借助开源软件社区,进行操作系统技术和教学交流

邀请Berkeley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微软公司、Intel公司、Sun公司、联想公司、华为公司和麒麟操作系统研制人员给老师和学生上课或作技术讲座,不但提高老师的知识面,同时也吸引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兴趣。老师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进行教学和技术交流。

2.6总结了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不断探索。针对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批判式讲解比较简单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找问题并进行算法改进;在实验课程设置、课后实验、课堂举例三个层次进行案例式教学;另外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工具演示操作系统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引入多种评价方法,考试实验并重。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本科“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与方法

操作系统系统庞大、概念以及功能实现复杂。传统的讲授要不就是层次太高抽象难懂,要不就是只看到局部算法不能理解全局处理过程。课程小组在本科“操作系统”课程讲授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

3.1注重以实践(实例)帮助知识理解

我们强调实践环节对操作系统概念、方法的理解作用,对“操作系统”的实验环节教学进行改革。除独立设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科生课程,涉及操作系统内核的综合实验,以帮助学生综合利用操作系统专业知识进行操作系统内核设计外,同时“操作系统”课程也必须做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实现一个命令解释器,通过实验学生体会了并行程序设计思想,使用了操作系统内核的功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用操作系统工具及界面演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处理过程。在讲解一般算法的同时还进行举例说明。

3.2丰富教学手段

本课程的建设以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为目标,因此,课程采取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坚持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批判式、案例式、类比式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效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培养科研素质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采取演示、讲解和答辩相结合方式,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外进行流畅而生动的沟通,教师利用多媒体交互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

3.3课程重点、难点教学说明

我们根据学院操作系统开发人才必备知识要求及学生后续课程要求等,确定了以下重点教学内容:

(1) 操作系统运行机制,中断/异常处理过程,系统调用及系统使用接口。在课堂重点说明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程序的运行机制,用与日常生活类比方法讲解中断作用及实现技术,用实际操作系统界面演示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在课后实验中让学生编写一个shell命令解释器理解系统使用接口并在编程中使用系统调用。

(2) 进程概念、进程切换和进程调度。利用实际操作系统演示进程创建和结束,利用操作系统工具观察系统中进程的属性和进程的轮换运行,课堂讲解强调进程调度切换时机和方法,在课后实验中实现多进程编程。

(3) 同步互斥原语及应用。启发式讲解同步互斥原语的引入,给出一些不完善的互斥实现,引导学生找出并发受限或不能互斥的不足或错误,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采用实例反复讲解原语应用。

(4) 页式虚拟存储管理中的地址转换及页面替换。从方便用户编程的角度提出需求,从充分利用内存的角度引入技术,启发学生理解存储虚拟化技术实现。

(5) 驱动程序的构成、功能和接口,磁盘驱动及请求优化,缓存技术。利用实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文件来增强学生印象,利用操作系统读写文件、执行程序的延迟或加速现象说明磁盘请求优化和缓存技术。

(6) 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存储、访问权限机制。用与存储管理类比的方法引出文件系统,强调文件系统的持久性特点,归纳总结存储的安全性访问机制,引导学生对操作系统资源虚拟化技术的认识。

(7) 线程概念和线程实现。课堂利用实际操作系统演示线程,强调线程与进程差别,实验提倡使用线程进行多道程序设计,比较多线程与多进程编程的开销和安全性差异。

4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其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扩大[1],医学影像学对临床诊治的帮助越来越大,尤其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从简单阅片诊断,已经发展到利用学科知识独立对疾病进行诊治并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阶段,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疗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授课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实行“少而精”的授课原则,注重精选讲授内容,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病例分析,最后由老师针对不足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影像解剖等基础学科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医学基础、临床实践与影像图像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式的人体成像技术发现病变,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及综合评价[3]。影像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器官的系统解剖和断面解剖的结构形态为依据,解剖基础知识贯穿在医学影像学的始终。只有熟悉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形态,才能真正读懂影像所表现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典型的病例影像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图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讲授医学影像学时需以影像解剖学为基础,将二者有效结合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影像、病理、临床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医学影像征象既是组织病理变化的反映,也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表现有关,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影像知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4]。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病例时应特别要强调联系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对影像征象进行系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临床与影像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放射诊断的检查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要提示同学们注重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的相互印证、对照,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影像诊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应有机结合,则可优势互补,有效反映病变的特征,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作为1名全面发展的放射科医生对它们都应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四、双语教学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长期、系统和全面的双语教学规划,各院校、各学科自行其事,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但是医学影像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交叉科学,其理论基础、较多的的科研成果及大部分机器设备基本由西方国家最先掌握,为了深入掌握医学影像,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要发展、要充实,要提高我们的学术地位,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培养大批掌握双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双语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医学影像乃至很多相关教学中都会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一直都在不断发展总结中,上述教学方法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621.

[2]刘玉清.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治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

[3]黎海涛,王健,陈思浩.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200.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75-03

作者简介:范雅琳(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李益(1989-),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 研究背景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下简称为《通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在全国高校掀起建设精品课程热潮的同时,期刊杂志上也涌现出大批与此相关的论文,其研究内容囊括了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各个方面。为了对近9年精品课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分析,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检索与精品课程有关的论文,目的是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研究趋势进行整体分析,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评述,以期对日后的课程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有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2 CNKI核心期刊检索与归类

笔者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以“精品课程”为篇名对2003-201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以2011年12月20日为检索结点,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85篇。文献按照年份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与“精品课程”相关的文献在2003年建设初期数量较少,2003-2009年,每年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达到最大值129,其后逐年下降。由此发现,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国家政策有很大的相关性。自2003年国家出台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后,研究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增加幅度相对平缓。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研究精品课程的文章再次攀升,而且数量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变动是影响精品课程研究的重要因素。

观察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近9年的研究热点均集中在学科建设、经验与总结、理论研究和资源、平台与技术这4个方面。研究学科建设的文章比重是最大的,为40.15%;其次为经验与总结,比重为19.70%;理论研究占第三位,比重为16.51%;资源、技术与平台方面的研究比例为14.26%,居于第四位。其它方面的研究比例相对较小,均在10%以下。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整体分析与总结,可以将精品课程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2007-2008年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转型期。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技术与平台”、“理论研究”、“经验与总结”、“学科建设”4个方面数量在2008年都有很大的飞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国家政策的出台是分不开的。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 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该文件还指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精品课程二期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因此,在2008年,有关技术与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

(2)对于精品课程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学科建设”方面。在近9年的研究之中,“学科建设”的论文数量是最多的,比重高于40%,远远超出其它几个方面。以年份为结点横向分析,除2003和2004年外,每年论文研究内容居于首位的仍然是“学科建设”。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从2003年政策出台开始,每年都会评选出几百门国家精品课程,伴随着某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会有相应的研究文章出现。

(3)“经验与总结”方面的研究数量整体呈递增趋势。在精品课程建设初期,介绍建设经验的文章很少甚至为零,但是每年的研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到2008年,较之2007年有着很大的增长。这说明,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经历了最初的探索阶段之后,逐渐步入正轨,专家学者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4)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新模式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尽管精品课程要求由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在相关研究中,对师资队伍培训的关注却很少,关注教师发展方面的文章也是微乎其微。精品课程建设后产生了一些教学新模式,但是在此方面的应用却不是很多,应用精品课程进行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变革。

(5)需要加大力度推广精品课程,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之所以把“推广研究”单独分为一个类目,是因为在初次浏览文献时,很多研究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的文章中都提到了“精品课程推广力度不够”这一现象。在2007年,出现了关于精品课程推广的文章,但并不是每年都会有相关研究,而且论文数量极少,平均每年达不到1篇。这说明,尽管研究人员都意识到推广工作是影响精品课程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却没有在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3 精品课程研究的板块结构

3.1 理论研究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理论研究”这一板块,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就有相关研究。该板块的研究数量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是在2010和2011年数量明显减少。

在《通知》正式下发后,此板块的研究主要围绕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进行,包括“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该研究从共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式、建设理念与建设策略等。另外,探讨的课程包括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关注的角度也比较宽广。在2010年,该板块的文献骤然减小,说明其内涵解读已经相对成熟,部分学者也将研究焦点转移到更深层次的研究。

3.2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这一板块比重在所有研究类目中居于首位,该内容的比重在每年的总研究中集中在28%~50%之间(2003除外),但是每年所占比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学科建设”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某一门精品课程之后的经验之谈;二是对某一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的探索及建议。但是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研究,其出发点都是精品课程的定义,即从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学科类别上,涉及到的范围较广,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学、人文科学5个大类。但是,尽管学科建设的研究数量很大,却存在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案例重复过多研究的情况。以《会计学基础》为例,9年期间共有13篇文献进行相关研究。其中,有5篇文章内容极为相似,都是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教材建设以及课程特色几个方面研究该门学科建设与实践的整体情况。这说明,高校对于相同课程的建设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

3.3 资源、技术与平台

本板块将资源、技术与平台归为一类研究内容。资源通常包括教材、课件、基础设施等,技术是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技术,平台一般是指精品课程的网络展示平台。该板块包括资源利用现状、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精品课程录播技术、网站制作关键技术、网站整体架构等等。

建设初期该板块的内容主要定位在教材建设上,随后出现了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网络资源可利用率、精品课程平台类型等等。对该板块细化分析,可以将研究现状总结为以下内容。

3.3.1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研究包括教材建设与网络资源建设。其中教材建设一般阐述教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编写教材的经验之谈,该方面的研究比重并不是很大。课程网站资源建设是该板块研究的焦点,网站资源一般分为课程开发模块、交流模块和教学管理模块。其中,课程开发模块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师简介、课程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以及链接资源等教学素材;交流模块一般指讨论区、公告栏、论坛等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管理模块实现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答疑、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等等。

3.3.2 技术与平台

2006年才出现与技术和平台有关的论文,其中有基于.NET的精品课程编辑工具的介绍,也有实施录播系统技术的研究,而后出现了很多网站建设的文章,从一门具体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到模块的建设与应用、网站色彩分析、功能栏目调查、用户满意度测评、流媒体技术应用再到云计算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领域逐渐细化深入。

通过研究文献发现,目前使用较多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有Moodle、Blackboard、天空教室软件平台、清华网络学堂、方正奥思等等,这些工具开发课程方便,能够实现网络精品课程设计模块的基本需求。自主开发的网站系统大部分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架构模式,以ASP为开发工具,以SQL Sever为后台数据库;也有一些采用PHP、MySQL和Apache技术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3.4 经验与总结

该板块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包括建设一门精品课程后的经验谈、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总结、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总结;二是宏观层次,主要是近几年来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研究,包括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建议对策等等。

在建设初期,伴随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课程建设成功后的经验谈。比如2005年申永胜在《关于精品课程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结合清华大学机械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历程,论述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该文章属于微观分析层面,它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总结出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样在2005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的第3年,俞允海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中首次以宏观的视角分析了近3年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师资力量薄弱、申报的课程不符合要求、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精品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相适应。这是第1篇从宏观角度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文章,研究者开始审视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焦点由大力建设精品课程转向了更加深入的领域。

随后的几年,每年都会有相应的经验总结性研究产生,其研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大学物理”这样的微观视角,有“工科专业”、“高职院校”这样的中观视角,也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与国外开放课件项目对比研究的宏观视角。经验总结也不仅仅局限于整体分析,还包括网络课程应用、资源利用情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探析。大量总结性文章的出现,说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经由探索时期慢慢走向成熟,研究焦点已然不再局限于表面,关注热点已经由“怎样建设精品课程”逐步转化为“怎样才能建设好精品课程”。

3.5 其它

从表1中我们看出,“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管理与评价”、“课程推广”这4方面的研究量很少,所占比重之和为9.38%,不足总研究的1/10。尽管文件一再强调,精品课程要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但是对教师或者培训进行的探讨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与评估指标中“教师队伍”有一定的关系。精品课程要求教授上讲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持课程建设,所以在评价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时,在师资队伍方面难免会出现“择优录取”,即认为职称、教课次数等硬性条件达到要求即有可能被评为“精品”。因此,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这一要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像混合式学习、“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型网络教学模式、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立体教学模式等等。但是,学习模式尽管达到了数十种,在实际的教与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要地位,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变革与更新。

我们可以认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工作没有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没有得到更新,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精品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一些人开始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力求解决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例如2011年曾文雄在《变精品为日用品:云计算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中提到把云计算应用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将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提高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共建共享,为精品课程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4 研究趋势预测

首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将会告一段落,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已经建设的资源,将会是研究重点。

其次,经验总结性的研究将会增多。“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长达9年之久,建设工作从原来的摸索阶段到成熟,在建设和应用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研究与总结,无论是对微观的学科建设还是宏观的资源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外,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与重点问题。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推出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网上,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与追捧。根据教育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因此,如何把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得到启示应用于国内视频公开课,也将是众多专家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3\] 蔡艳.倡导联盟框架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4\]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5).

\[5\] 申永胜.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

\[6\] 俞允海.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智课程;特殊教育;课程建设

2007年国家颁布的培智学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了建设课程的基本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地方政府、培智学校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培智课程建设中来。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情况学生。基于提高特殊教育课程针对性的目的,培智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是必然趋势。

1. 课程与培智课程建设概述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2.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3. 培智课程建设的建议

3.1搭建理论框架与结构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2构建培智课程建设研究体系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各类支持系统的要求也逐渐加深。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培智课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的开发就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讲座、定期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

4. 结束语

判断课程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课程建设实践目前仍然处于试验阶段,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来完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践者应该合理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灵活使用,有选择性的教学。在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不单单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还需要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共识后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富.加强特殊教育装备工作 推动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王富在全国视障教学及康复专用教室建设与配备标准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5):20~21.

[2]鞠小齐.拓展特殊教育学校艺体空间 促进残疾学生健康发展――特教学校1133艺体拓展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4, (04);30~32.

[3]郭仁菊.多感官参与 多学科渗透――特殊教育中培智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2, (06):74~75.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5篇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3] 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

[4] 北京市组织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6篇

一、整体规划,统一指导,行政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指导。为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能力,我县成立了高台县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具体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县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县教体局先后印发了《高台县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高台县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教师培训制度》《学校课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目的意义、原则、方式和要求,明确了学校课程开发工作进程。

2.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教体局制定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效落实了全县统一的中小学作息时间、各年级周课时总量和学生家庭作业总量。各中小学要严格遵守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各年级周课时总量,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授课时数的基础上,留足适当的教学时间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

3.整体规划,行政推进。全县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实施学生培养层面上的“123”工程,将学生的才艺培养、运动健身技能培养、生活自理技能培养和学校课程建设紧密相结合,各校将“123”工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教体局编写下发了《123活动实施指导意见》,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课程纲要,大力实施活动类学校课程。同时,县教体局开发了《北凉古都骆驼城》课程,作为七年级的必修课在全县实施。

二、注重示范,区域联动,整体推进

1.建立试点校、项目校带动,以点带面。在全县全面启动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后,县教研室教研人员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到全县初中、学区,调研学校课程建设情况,把一些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内开发得好的学校树立为试点校,先期将全县初中、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定为试点校,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同时,2009年县国庆小学和我校等五所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校建设项目试点校,教体局以项目校建设作为全县学校课程整体推进的抓手,加大了对这些试点校和项目校的指导和帮扶力度,对各校定期开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等问题研究活动,指导这些学校及时纠正开发与实施中出现的偏差,根据不同区域的社区特点、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分别对试点校和项目校进行指导,共同研讨,认真总结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然后在全县推广成功的建设经验。同时,试点校和项目校的课程开发也为其他学校准备好了第一手较规范的学习资料,可以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2.城镇带动农村,区域联动。我县城区学校课程建设起步最早,已经开发和实施了多种学校课程,这些学校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体局多次组织农村学校观摩学习城区学校,并通过送教下乡、召开研讨会、培训会等方式培训农村教师,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同时,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用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克服了农村学校课程建设进展缓慢、层次不高的困难,区域联动。

3.中心小学引领全学区农村小学。全县各学区相继成立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学区课程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参与培训、进行课程课时的安排和管理,及时组织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反思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认识和开发能力,并督促、检查和指导学校执行情况。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辖区内不同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分别对各校进行指导,共同研讨,认真总结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

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示范引领作用。学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校课程开发组学习中心小学的经验,召开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将中心小学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案、制定的实施细则、评价制度、课例、课程编排的框架、视频音像资料、实验教师的体会与反思等进行展示,并通过下发问卷、召开研讨会等形式,集中全学区优势力量修订完善中心小学的校本教材,还组织全学区性的学校课程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开展评优推优活动。对于规模小的学校,直接使用中心小学校本教材,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整体推进。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9-0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建设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推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3月启动了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工作。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一、课程建设项目总体情况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是本次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在北京市示范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本次课程建设任务针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学术论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课程改革情况。学院启动骨干校课程建设任务以来,该项目制订了细致周密的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进度表与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等。结合课程建设任务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依据实施计划进度表,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基本吻合。采取每个学期、每个月按时制订并完成计划,及时总结的方法控制与推进整个项目进度的完成。(1)课程项目研讨会议。课题小组定期召开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研讨会,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项目专家给出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与企业专家进行课程项目具体设计的研讨,修订职业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料的修订工作。同时,召开该课程的专家研讨会,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修订教学资料。在原有示范校建设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将现有课程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多次修订了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任务书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截止到2012年6月,该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了6次共计5年的TC课教学任务,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授课效果显著。教学效果良好,学期末课程验收均为优秀。(4)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利用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搭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原有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完成了更新,方便老师和学生们查看课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培训。骨干校建设期间,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及相关任课教师参加了多次交流培训,积极参加“工学结合、教材研讨”会议、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与实践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全国高职业课程改革实务操作技术高级研修活动。通过外出参加交流培训,教师与同行相互学习与吸取课程教改经验、教学体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训后及时总结,积极与校内教师交流体会,分享学习经验,收获颇丰。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情况。(1)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材建设尤为重要,在原有校本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庆洋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专家李天亮合作将实用技术引入教材,把实际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教学任务中,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完成教材编写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签订教材出版合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2)校企合作开发教具。在教师独立提出教具开发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汽车教具设备公司的考察,综合考虑各厂家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教具设计、开发和制作以及报价等多方因素。最终与北京意中意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与研发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由双方共同开发完成“汽车电器系统布线实训台”。签订合同并完成教具制作,最终用于教学项目的实施。

4.学生企业实习。自2011年6月起至2012年6月,我系学生共计6个班达300人次参观大兴日产三合4S店、卫宇行雪弗兰汽车4S店、顺义北京现代二工厂、汽车博物馆、北京亚之杰合众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汽车4S店与相关汽车企业。学生们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近距离地与企业接触,切身体会到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些具体工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技能做铺垫。

5.学术论文。课题建设小组完成3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例谈汽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浅谈汽车CAN总线项目教学法》以及《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教师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总结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二、课程建设经验与收获

1.有条理的工作流程是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项目建设任务中每一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前期准备、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如果没有制订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就很难保证完成所有建设任务,而没有条理的计划也无法保证完成每个任务的可行性,因此,在最初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书》内容建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就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只有按计划逐步实施,及时总结归纳,才能够保证整个课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2.学习项目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收获颇丰。在实施课程建设任务的过程中,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对于刚接触项目建设任务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没有任何经费使用经验的前提下,学院拨付该课程的课程项目建设资金,作为课程负责人,如何合理使用和妥善管理这些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在系主任的帮助与指导下,首先制订出“核心课课程建设经费预算”,将这些经费做合理的规划与安排,主要用于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师学习培训等方面。其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骨干校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指导手册》执行,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多咨询、多请教,不急于使用经费,不乱使用经费,合理有效地利用建设经费,尽量提高经费使用率。通过骨干校建设这段时间的学习,作为课程负责人,能够初步摸索与总结出经费使用与管理的方法,希望能应用于今后其他教学项目的管理中。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8篇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考察对象,结合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背景,分析与总结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课程管理的保障、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本慕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应用

1问题研究的背景

1.1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

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课程形式为网络课程,学习对象面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走在一条“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道路。本研究中提到的校本慕课(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概念是MOOC与CLASS-ROOM的结合,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学校教育融合的产物。课程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更加适合学校教学的需要。它鼓励将课程结构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料构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等。

1.2基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研究

基于学校管理,即从课程立项建设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新的课程改革形式促使课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的创新。通过课程申报立项、课程遴选评审、课程特点总结等,促进课程立项指标的不断改进;通过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中期检查与期满验收等阶段性督查,了解与总结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从而从学院层面提供保障与支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教研室研讨、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与任课教师共同总结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做法,与其他老师进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2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笔者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立项建设的10门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情况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与分析课程建设在阶段检查、翻转课堂试点等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重资源建设,轻资源应用

我国高职课程的发展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多个阶段,一直被诟病为重建设轻应用,校本慕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校本慕课的建设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根据后台数据显示(见表1),各门课程均完成了课程章节的资源建设和任务点(学生完成任务点才可通过课程)的设置,且每个章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图书、文档、作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然而资源应用情况不甚乐观,除了移动软件开发、电路与电工技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的讨论数、回复数在100以上,其他拥有2个班级及以上(每班均为40人左右)课程的讨论数仅为50及以下;课程的月度访问数最高时期为200多人次,最低为0,且时间段较为集中,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由此可看出,网络学习平台目前已完成资源建设,但资源应用较为匮乏。究其原因,首先受传统课程建设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程网站的展示功能;其次,慕课、翻转课堂属于新生事物,在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教师缺少成熟的案例参考;再加上尚无慕课建设的统一标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另外,学院的慕课建设仅仅经历了一年的建设期,时间比较仓促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2.2尚未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各项功能

课程建设依托的网络学习平台集成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互动、答疑和管理等功能,包括以课程为主线,高度整合校内、外的所有资源;以课程为中心,展开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课程章节编辑使用类似word的慕课编辑纸,支持多种类型的资源上传,操作较为简单;可作业和测试,可发起讨论与答疑;可帮助教师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改革;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然而慕课建设的现状为资源类型较为单一,多数为视频和课件,而音频、图片、图书等较少出现,习题、试卷较少,且资料分类较杂乱;学生在线测试、学生学习进度监控等功能也使用较少。究其原因,首先教师们缺少长期持续的平台培训,或者说已有培训未满足使用过程的需要;其次,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无法熟练使用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受传统理念影响,教师们将平台仅仅视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再加上日常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在此投入精力少,疲于应付。

2.3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无法完全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翻转课堂已于2014—2015学年第2学期陆续在60多个班级内实施,多为大一学生。课程对部分内容进行翻转试点,教师根据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制定与调整线下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的实施多为教师布置线上学习任务单,线下课堂中教师强调重难点、布置课堂练习任务、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随后又一次回到线上讨论、线上学习。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少部分学生不提前观看视频、完成作业,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现象。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并不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若小组人数过多会导致不想学的学生依旧缺少学习动力、滥竽充数;若小组数过多会导致部分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如何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网络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更好地兼顾每一名学生,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值得教师们积极思考。

3关于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3.1加强课程平台运行与使用的信息化保障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平台的运行、管理、教学需要稳定的网速、齐全的设备、便捷的技术指导等保障支持。首先,学院层面应与移动、电信等网络供应商合作,根据学院的人数、机房数、个人电子设备数、网络覆盖率等因素共同设计一套学院上网需求方案;其次,为了更大程度上方便学生学习,加强机房的设备更新维护,提供免费学习机房,提高机器运转效率;最后,加强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3.2健全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对教师各方面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首先,课程应在学院教师之间进行共享,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彼此借鉴课程应用过程的问题解决方案;其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再次,组织课程建设专家进行课程检查,指出问题,分析与梳理原因;最后的评价对象应是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和直接对象———学生,设计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可以从学院宏观层面,也可以从课程微观层面,以确定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平台各项功能等。问卷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效果和平台学习使用两个方面,平台使用内容可包括平台使用频率、学习时间、平台操作的熟悉程度、平台互动区使用频率、平台功能有何改进之处等;教学效果内容可包括通过平台学习个人的提升程度、教师对平台的利用情况、教师提供的资源情况等。

3.3推进网络学习平台效能最大化

网络学习平台是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与资源应用主要载体。首先,教师自学平台操作手册,熟悉掌握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现有功能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成效,发挥教师监控功能;同时,成立由学院教师(熟悉使用平台的)、网络平台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小组,为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其次,督促学生利用平台,保持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而学习的时候,自知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自知花费的学习时间;自知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最后,学校定期举行平台培训,了解新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同时定期搜集教师使用反馈意见,根据意见的可行性对平台功能进行调整。

3.4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保障

在线课程建设需要改变原有的课程设计、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从而改变原有的课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对授课计划中线上线下教学的内容、时间进行调整,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重新编排,都需要教务管理部门在日常教学运行工作中及时配合,如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调整排课顺序、改变授课计划的审核方式等。同时,为有效监控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联合质控部安排督导将听课重点放在实施翻转课堂改革试点的课程,了解备课和课堂教学情况,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重点关注立项建设在线课程课时量的调整。最后,对实施翻转课堂试点的在线课程的应用成效及时总结反思,采用课程负责人自我总结、课程负责人定期交流、教务处跟踪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4结语

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慕课、在线开放课程,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管理者,所有的工作要始终坚持高职院校“育人”的首要宗旨,一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推进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作者:吴睿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27-30.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83-86.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3-131.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是落实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早在合校之初,武汉大学就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整合了办学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机构,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制定了《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标准,用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申报“国家基地名牌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和实施学校层面的“名牌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建设计划,武汉大学已形成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课程资源。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们适时地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在组织规划和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目前已经建设部级精品课程63门,省级精品课程93门,校级精品课程218门(含品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一、组织规划

课程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组织和规划。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与特色合理的组织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做好安排与准备。最终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1.出台政策,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随着精品课程的深入开展,2005年武汉大学制订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该办法对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申报条件、遴选程序、课程管理、中期检查、课程验收和奖励都做了详细说明。办法规定学校和学院要科学的建设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荐课程,构建精品课程为龙头的创新课程体系;注重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实施课程改革,整合学科发展新成果,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高水平教材或采用优秀教材;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从2005年起,学校就将各类课程(优质课程、名牌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统一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形成了稳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教育部2007年初实施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鼓励各学院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作,力争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争取更多的国家资源,为培养一流人才奠定更好基础,2007年9月,我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卓越工程”的建设计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三创”教育实施工程、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工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工程、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工程、开放教育与国际交流实施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工程等。

通过出台相应政策,科学规划建设步骤,明确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保证了经费的落实,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

为了更好的适应精品课程的要求,武汉大学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截止到目前,对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累计超过700万元。对部级精品课程除教育部给予经费外,学校给予8-10万元的资助,省级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学校给予每项3万元资助,所有立项资助项目,采用了立项管理办法,实行负责人制度,建设周期为2~3年,并通过定期抽查,中期检查,课程验收等方式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学校在硬件方面也加大了投入。购置专门精品课程的服务器,并随着需要,不断增大服务器的容量、加强了服务器访问的安全性、建设精品课程的录像教室,不断扩充、更新精品课程的录像设备。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3.丰富建设内容,多方位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资队伍建设,2006年制订《武汉大学课程组及课程组负责人制度实施意见》,明确课程组的意义、任务、建设标准以及负责人的责、权、利,并在全校范围内启动该项工作。该项工作的实施,加强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起到了整合课程资源,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了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务部启动了“十五”、“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分批投入资金,有针对性地资助教材编写,并通过教材专项出版基金资助优秀教材出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激励和引导名教授编写教材,学校还开展了优秀教材评奖活动。对获奖教材学校给予了适当的奖励。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每年都投入资金用于教研教改的立项工作,项目获经费数额最高的可达5万元。学校对这些项目采取追踪监督,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措施,确保立项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管理服务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更应该是教育、学习引导和服务。本着这一精神,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担任着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任务,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分担他们在课程建设和申报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努力有所改进和创新,增强过程服务和细节服务。

1.多渠道沟通交流,使学校各层面对精品课程达成共识

一是定期召开精品课程研讨会,给教师提供研讨和交流的机会,聘请专家解读精品课程内涵,使课程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在课程的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经常性召开技术培训会,就网站制作的基本要点、课程网页的基本要求、课件制作的常用技术手段、课程录象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和讲解,减少课程建设中的误区,少走弯路。三是在各层面的本科教学会议上强调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强化各单位在课程建设中的职责,增强干部、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此外,学校还创办了《武汉大学教育研究》、《教务快报》等刊物,编辑、印发了《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选萃》、《武汉大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等,有力地加强了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了教研教改的深化,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建设。

2.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我们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对精品课程的团队成员,在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申报、教材建设、教学名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精品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予以优先资助。对获得国家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学校根据教育部核拨经费给予1:1配套,并于年终给予6万元的奖励。

3.健全组织体系,保障精品课程的顺利进行

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由教务部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及运行体系。教务部牵头负责整体工作的统筹安排;学院和课程负责人专注于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建设等等;网络中心负责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网络教学运行环境,完善资源建设;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升级,精品课程授课录像制作,为精品课程各项教学资源的全程上网提供技术保证,提高精品课程的受益面和共享效果。

4.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效率

在最初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及遴选工作中,事务性的工作成倍增长,问题突出,一是学院(教师)与学校脱节,缺少学院(教师)与学校就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对话的共享平台,二是缺少申报、评审和遴选的有效通道,使工作量加大,而且有些是重复劳动。第三也是最严重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进行动态管理。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许多负担。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请教专家,开发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系统,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汉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共享平台”。该平台集精品课程、通识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实验区、教学成果奖的多个项目的建设、管理、申报、评审功能于一体,使各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快捷、高效、科学、准确,减少了工作流程和人员的劳动,教师申报工作更简便,信息反馈更快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5.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建设成果适用于学生培养

为了将精品课程的成果落到实处,学校将质量监控体系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中。采用教学督导制、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增进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利于监督和提高;采用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映广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增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适当调整课程建设内容,促进教学相长;采用网站自查与学校抽查相结合、考察网站访问量等制度,确保课程网站通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使广大学生能更方便、更自主的进行学习。

6.严把申报关,使更多优秀的课程入选上一级精品课程建设序列

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严格,这需要课程项目做好申报的准备工作,把自身的优势、特色充分反映出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评审中胜出。为了作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每年省级和部级申报前召开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协调动员会,组织聘请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介绍申报表填写经验,各管理部门讲解申报注意事项和申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组织申报的教务部门认真审查申报填写内容并及时和负责人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的申报材料,总结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第三,组织专家评审,并给申报课程把脉,及时反馈专家意见,以利改进,并从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和部级的项目,保证推荐课程质量。第四,国家精品课程的推荐除了从省教育厅推荐外,还可以从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了有更多的课程有推荐资格,我们积极帮助教师联系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广开申报渠道,争取更多的课程获得被推荐的资格。

三、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

武汉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了一批具有五个“一流”的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如何保持“精品”,课程建设如何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认为:

学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应继续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应继续鼓励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继续鼓励加强教材建设,继续鼓励教研教改立项,继续加强质量监控。只有学校层面继续重视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加强精品课程团队建设,特别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其中一个两个教师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课程组成员共同的努力。要加强对整个团队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防止出现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整个课程组就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课程组中所有成员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建设课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建设。在团队建设中,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应该充分的发挥示范性作用。学校要推广精品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的总结,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整体水平。

持续激励课程建设,营造良好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践等方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在建设中需要整个教学队伍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并要发挥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提高必要的持续的激励政策,为精品课程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曾德军.精品课程:带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武汉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高文敏.“三位一体”: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7,(10).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评估;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杨永华(1989-),女,河南焦作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谢鸿全(1972-),男,四川南充人,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教授。(四川 绵阳 6210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80-0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课程评估作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吸引了较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也被国内众多高校所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促进全校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南科技大学于2013年开展了本科公共基础课程评估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此次课程评估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并结合对历年课程评估相关文献的调研,发现了课程评估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个建议,以期总结经验为高校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提供更好的方案。

一、课程评估的内涵

课程评估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与评估是推动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1]对课程评估内涵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是高校课程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明确了课程评估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评估工作。然而,对课程评估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多数研究者的表述不尽相同,如王根顺教授早在2003年就提出:“高等学校课程评估,即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单元组成――课程的特征,根据理论和教学原则提供的规律认识,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手段努力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为实现该课程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对课程及其相关因素采取措施而进行的评判,给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2]笔者在对课程评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对课程评估的内涵有了全面的认识,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整理,表述为:课程评估是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对列入课程计划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相关问题,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判断,并总结课程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再建设提供建设性方案的过程。

二、课程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考察课程情况,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深入改革,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西南科技大学此次全校范围的课程评估工作,取到了显著的成绩,对西南科技大学课程建设起到了重大影响,从中也体现出课程评估的重大意义。

1.课程评估有利于全面了解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通过课程评估,确保评估专家、学院领导以及课程主讲教师对课程建设中的师资条件、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其作出科学性的诊断,使与课程建设有关的各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成为合格课程,然后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优秀课程。把课程建设的重点引导到既有保障基础,又要发挥优势和形成特色的方向上去。[3]

2.课程评估有利于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课程评估有利于将传统的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理念”,“主体性理念”等全面落实到课程教学中。课程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态度等多方面,由教师自评、学生评教、专家审核等多角度的进行评估,可以检测课程实施的诸多环节是否实践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为课程建设更好地落实先进教育理念提供了建设性的方案。只有课程建设符合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课程评估有利于促进校际间的教育工作经验交流

各高校对课程评估工作都高度重视,在宣传动员、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建立、评估专家遴选、课程评估组织实施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需要院系多个部门、人员的参与和配合,才能顺利开始课程评估工作,这就为各部门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互相探讨沟通的机会,同时也为共同参与评价的各门课程提供了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各门课程的长处与短处,课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吸取对方的宝贵经验,明确课程仍需要改进的方面,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交流氛围。[4]同时通过课程评估,可以有效的让教师参与进来,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课程评估方案设计的原则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是衡量课程建设评估的标尺,课程评估只有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的评价标准来实施,才能确保课程评估达到预期的评估目标。在课程评估工作中,课程评估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上一篇:校本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课程改革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