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1:45:40

康复训练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80例患者康复训练前血糖

60例(75%)患者OGTT2h血糖高于7.8mmol/L,其中42例为糖耐量异常(52.5%),18例(22.5%)患者OGTT2h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11.0mmol/L)。患者OGTT2h血糖平均值为(8.89±1.05)mmol/L,明显高于正常。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各血糖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常规康复训练后血糖变化

55例前后对比的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但血糖、甘油三酯、血胆固醇等指标没有变化(P>0.05)。见表2。

高血糖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高血糖状态[1]。在一般人群中,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h血糖异常升高者非常多见[5—6]。这是由于两种血糖异常机制不同且餐后2h血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更为密切[5]。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这类人群数量可能更高。因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组织可能会发生一系列不利于血糖代谢和诱发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变化,如肌肉萎缩,肌肉内甘油三酯等脂肪含量的增加,肌纤维类型由Ⅰ型慢缩纤维向Ⅱ型快缩纤维的转变,肌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和瘫痪肌肉血供障碍[2,7]。因此,在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餐后血糖异常可能普遍存在。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均为病程2周以上病例,因此,脑卒中患者普遍餐后血糖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反应无关。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高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促进脂质合成及促进动脉内膜平滑肌增殖,加重胰岛B细胞损害,进而引起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失调,血液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从而显著增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5—7]。因此,从心脑疾病二级预防的角度讲,脑卒中患者餐后血糖的异常问题值得重视。本次研究的患者空腹血糖均正常,既往未检查OGTT情况下从未被怀疑有高血糖,但这些患者中普遍餐后血糖异常升高,餐后血糖升高危害极大,因此,对于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有必要检查餐后血糖以尽早干预,预防糖尿病和心脑疾患的复发。目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以肢体功能恢复训练为主,很多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8]。而针对心脑疾患发病危险因素的康复训练受到肢体功能限制和安全性顾虑,目前在国内康复医学科应用的很少[4]。但是本研究结果提示,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不能对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起到干预作用,不能改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这与常规康复训练量不能达到有氧训练时间和强度要求有关[9]。而高血糖等是心脑疾患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针对发病危险因素干预的有氧训练等康复治疗介入是十分必要的[10]。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针灸Therapeutic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i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o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SHS).METHODS:EightycaseswithSHS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thecontrolgrouptreatedonly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thetreatmentgroupwithboth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acupuncture.RESULTS:Comparedwiththosebeforetreatment,theconditionsofthe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inmanyways,suchasFuglMeyergrade,paininshoulderjoints,activityofshoulderjointsandswellingofthehands(P<0.05).paredwithdataofcontrolgroup,thescoresofshoulderjointpainintreatmentgroupreducedby2~3,paredwith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improvedinalltheconditionsmentionedabove(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associat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canrelievethepainintheshoulderandtheswellingofthehand,improvetheactivityoftheshoulderjointsandthemovementfunctionoftheupperlimbs,soitisaneffectivemethodoftreatingSHS.【Keywords】acupunctur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ehabilitation【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手部肿胀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实验组比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13分,肩关节疼痛减少2~3分,肩关节活动度中外展改善最显著,增加54分,手部肿胀减少10mL,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肩痛、手肿及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关键词】针灸;反射感神经营养障碍;康复0引言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2.5%~61.0%.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目前尚无治疗SHS的有效方法.们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SHS,并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作对照,取得满意的疗效.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01/200405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后SHS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和Kozin标准[1],并经头CT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并有偏瘫体征.SHS同时排除丘脑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风湿病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男28,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57.6岁,其中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对照组40(男26,女14)例,年龄48~75岁,平均56.8岁,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25d.1.2方法1.2.1对照组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保持正确的,即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仰卧位,患者肩甲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直并支撑,且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患者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各种摆放均应避免腕屈曲[2].肢体运动的方法:专人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以Bobath疗法为主,包括正确卧位的保持、定时变换,Bobath握手训练、搭桥方法、床上起坐训练,坐位起立训练等方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2次/d,30~40min/次,治疗1mo.1.2.2实验组为康复训练加针灸取穴:人迎、极泉、尺泽、阳溪、内关、八穴等.操作:人迎穴以避开颈动脉直刺入约4cm,提插寻找针感,以使之向前胸放射为佳;极泉穴用提插泻法,使患者有手麻胀及抽动感;尺泽、内关均用提插捻转泻法;阳浮、八泻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20d为一疗程,针刺2个疗程,中间休息2d.1.2.3疗效评定治疗前后由专人对每一患者进行评分记录,取上肢综合运动功能、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和手部水肿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上肢疼痛评分根据FuglMeyer评定法及VAS结合拟定评分(评分标准:0=不痛,2=偶发轻微疼痛,4=疼痛频发但较轻微,6=疼痛较重频发,但可忍受,8=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剧痛不能触之).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在屈曲、外展、外旋、内旋等功能活动角度.手部水肿测量,把水灌满2L量筒,手泡进去至水面没及腕横纹处,排掉水的体积即为手的体积,健手和患手的体积差即为患手肿胀值.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用x±s表示,用SPSS11.0软件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2.1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评分明显提高(P<0.01,Tab1).表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略)2.2治疗前肩关节疼痛测定值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Tab2).表2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测定(略)2.3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活动度明显增加(P<0.01,Tab3).表3肩关节活动度测定比较(略)2.4治疗前手部肿胀程度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手部肿胀明显减轻(P<0.01,Tab4).表4手部肿胀程度的比较(略)3讨论SH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有研究指出针灸以后尿中的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含量下降,证明针刺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日本学者通过检测皮肤交感神经反应(SSR)、血流交感神经反应(SFR)和精神性出汗,证明针刺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3].本组实验所取穴位之一人迎穴,其最深层为颈交感神经干,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行走处,极泉位于臂从神经处,尺泽位于挠神经主干附近.针刺时直接刺激这些神经将针刺信息通过突触间联系传入脊髓,再从脊髓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传至瘫痪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肌肉收缩.神经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所调穴位可能是产生针感的感觉性装置较密集的部位,通过针刺将刺激传入脊髓,再传入脑,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产生主动收缩,使不完全丧失功能的肌肉尽快发挥作用,并降低肌张力及痉挛,减轻异常协同运动,增加分离运动.由于针刺这种信号的不断刺激,[1][2]将保持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4].针刺泻法可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阻滞感觉神经的传导,提高痛阈,加强血液循环,缓解因缺氧、缺血和致病物质积聚所引起的疼痛,并提高某些治病物质水解酶的活性,分解转化治病物质而镇痛.上述是针灸治疗SHS的理论基础.我们研究结果显示在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手痛及手部肿胀,增加肩部活动度,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疼痛是SHS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关节的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患者治疗前肩关节疼痛积分外旋>外展>屈曲>内旋,原因是瘫痪患者在发病3wk后为痉挛期,肌张力增高,以内收肌和屈肌最为明显,此期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痉挛最为常见,其张力增高限制了外旋、外展及屈曲.康复训练使大脑接受外周传入的信息和向外周传出的冲动增多,整个大脑皮质的功能都增强.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梗死侧皮质的输入刺激而维持和调节皮质对外周的"最高中枢"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对侧相应皮质而促进其代偿功能[5].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开始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是安全的[6].Bobath技术通过利用正常的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痉挛和病理性模式,诱发正确动作.这种康复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7],但经过50a的临床应用,其疗效尚未肯定[8].而针灸疗法能较好地抑制交感神经的亢进活动,改善微循环,改善脑血流图和脑电图,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肩手泵血功能,提高瘫痪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参考文献】[1]KozinF,RyanLM,CarerraGF,etal.Th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syndrome(RSDS)[J].AmJMed,1991;70:23-30.[2]张建宏.脑卒中后肩部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12-714.ZhangJH.Shoulderproblemassociatedwithbrainstroke[J].ChinJClinRehabil,2003;7(5):712-714.[3]木村研一.同时检测SSR和精神性出汗反应探讨针刺对皮肤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4):38-39.木村はすりつぶします.AcupunctureimpactonskinsympatheticnervefunctionundermeasuringSSR,SFRandspiritsweatresponse[J].ForeignMedSci:TraditChinMed,1999;21(4):38-39.[4]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0:219-220.[5]李玲,袁华,牟翔,等.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Fos和Hsp70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01-904.LiL,YuanH,MuX,etal.EffectsofrehabilitationtrainingontheexpressionofFosandHsp70inthecortexofcerebralinfractedrats[J].JFourthMilMedUniv,2001;22(10):901-904.[6]黄为民,高展,冉春风,等.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84-3485.HuangWM,GaoZ,RanCF,etal.Evaluationofearlymovementinterventionforfunctionalrecoverofpatientswithstroke[J].ChinJClinRehabil,2003;7(25):3484-3485.[7]WoldagH,HummelsheimH.Evidencebasedphysiotherapeuticconceptforimprovingarmandhardfunctioninstrokepatients:Areview[J].JNeurol,2002;249(5):518-528.[8]PaciM.PhysiotherapybasedontheBabothconceptforadultswithpoststrokehemiplegia:Areviewofeffectivenessstudies[J].JRehabilMed,2003;35(1):2-7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曾兰是民进会员、南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副主任、南宁市智培学校副校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20年来,她执着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教育事业,在广西特殊教育系统第一个倡导并尝试对特殊孩子实行“一对一”训练模式,开辟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新途径。

担起家长和孩子的希望

1995年9月,曾兰到南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当特教老师,她是康复中心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特殊教育的对象基本是聋哑痴瘫儿童,对这个特殊的职业,许多大学毕业生敬而远之,甚至连曾兰的父母也不愿在街坊邻居面前提及女儿的工作。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有自己的价值。”从到康复中心工作的那天起,曾兰就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对每一个前来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引导训练他们。孤独症孩子最明显的特征是存在语言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训练就异常艰难,一个字、一个简单动作往往要重复训练数百次。

大部分孤独症孩子的家庭都是支离破碎,许多单亲妈妈白天陪护孩子一起上课,晚上还要去兼职谋生,担子很沉重,可她们看到孩子在曾兰的爱护下一点点发生改变,都欣喜不已。“在孩子父母的眼里,我的形象是高大的,是他们眼中那殷切期望支撑着我,再苦再累都没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曾兰耐心艰苦的训练,曾经“金口难开”的孤独症孩子们渐渐都会开口说话了。

无私奉献收获满满感动

2005年,曾兰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中心孤独症康复训练科科长,从此她既要抓好教学又要抓好科室管理。为此,她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小家庭,即便周末也经常加班到很晚。

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到家后也不轻松,家长们有事打电话找到家里来,她总是不厌其烦一一解答。她年幼的女儿生病需要去医院打针或住院,在旁边陪护女儿的基本是姨妈或舅妈,女儿学校开家长会或开展活动,则由孩子爸爸出面……每每提及家庭,曾兰总觉得有愧于丈夫和女儿,但为了让孤独症孩子早日康复,她把对丈夫和孩子的愧疚埋在心里,一如既往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一名学生的父亲早逝,母亲精神失常,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已下岗的姨妈资助。曾兰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这名学生申请到“两免一补”和“资助公益金”两项资助,随后又为其减免一定的训练费,同时发动科室员工给他捐钱捐物,曾兰自己也时常给他赠送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在曾兰悉心的关爱和照顾下,孩子进步很快,孩子姨妈在孩子出院时激动地给曾兰送来了3双自己亲手用毛线钩织的拖鞋,表示感激。

一位从外地来陪孩子训练的老人,初到南宁时因水土不服,经常生病。曾兰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老人,亲自带老人去看病,天气转凉时还抽空带老人上街买衣服。老人家喜欢找她叙家常,逢人都称赞她。曾兰就是这样对待学生和家长,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虚心钻研硕果累累

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曾兰还结合教学实践编写教材,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其中《浅谈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和《浅谈孤独症儿童的口语诱发》等2篇论文,参加2008年南宁特殊教育论文评比,均获一等奖;《坚持家长与老师“互动”是训练孤独症孩子的最佳途径》论文,被摘要入选《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四届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并受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邀请赴北京参加学术理论研讨会。

无论工作有多忙,曾兰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看书或上网,了解区内外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教育的最新动态。在她的影响带动下,科室里形成了一股积极钻研业务的风气,孤独症康复训练科业务水平也很快走在了区内孤独症康复训练教学发展的前列。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曾兰还积极参加民进活动,并当选南宁市西乡塘区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呼吁社会关注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低段;拼音教学

我国学龄前的聋儿有74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龄前聋儿无法接受专门语言康复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义务教育段教师任务很重。从事学龄段工作的教师需考虑:如何将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教学中。

一、研究对象

2012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13人(其中3 人进行过听力补偿,效果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训练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研究过程:首先,制定教学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据教学模式并总结聋儿语言康复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经总结出的策略,完成一个教学循环,总结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聋校第一册语文聋校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该册教材分两部分:汉语拼音教学,看图学词。声母学习顺序为b p m f,d t n,g k h,j q x,z c s,zh ch sh r。根据相关研究,尝试将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第一阶段:b、m、d、h ,第二阶段:p、t、g、k、n, 第三阶段:f、j、q、x ,第四阶段:l、z、s、r ,第五阶段:c、zh、ch、sh。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内容,以教学声母“b”为例,在新授时第一步帮助聋儿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p”为双唇音,发音时需双唇闭合,气流突然释放出来且要送气。对运动的理解,受聋儿自身认知水平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聋儿理解较快,认知水平较低的理解困难。需指出的是,很多聋儿虽能理解,但由于下颌、唇、舌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无法控制发音部位,这就需根据其特定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部运动治疗和构音运动治疗,提高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最终诱导出目标音位奠定生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材料来巩固聋儿的正确构音。当聋儿能够正确习得单个音位时,如将极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时,很多聋儿还会出现错误,与相似的声母音位相混淆,这时需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最后,总结聋儿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然而韵母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孩子掌握的情况渗透到声母教学中的。教师为评估孩子的语言康复情况,对孩子做一个后测,后测材料选择为华师大黄昭明博士研究的构音能力评估词表(50个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聋儿的语言康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学龄段聋儿教师需接受专门语言康复培训

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需要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现在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师范类一般专业毕业,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包含大量医学知识,因此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二)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语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还需充当“医生”角色,很多聋儿之所以不能正确构音,是因他们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教师需借助口部运动训练器,帮聋儿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让聋儿正确构音。

(三)加强学龄段聋儿的个别化语言康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聋儿的课堂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有些聋儿在课堂上“吃不饱”,需要个别化康复训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该聋儿的个别化康复方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以巩固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

(四)重视学龄段聋儿的家庭康复

聋儿在校时间有限,更多与父母在一起,仅靠在校训练不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依赖很强,需在正常人的提醒与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语言康复训练。在家时,家长应根据训练材料内容以及聋儿已有的语言水平巩固语言康复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架起沟通桥梁

教师在校开展语训工作以外,需将聋儿的语言康复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家长应树立对聋儿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聋儿语言康复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师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下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一、背景分析

1.萌芽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轻度智障学生,很多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教师对个别学生频繁发作的癫痫病束手无策,如何面对学生中日趋增多的发病症状,学校提出了“教医结合”的观点,聘请当地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教师普及简单的常见病护理急救知识。

2.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明确了对中度智障生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全面发展的任务、补偿缺陷的任务和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由此,学校对康复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开设了感知、语言、运动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和受教育的需要。

3.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学校招收学生的智障程度加重,类型增多。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课程设置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依据《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变化,不断增加或调整康复训练课时,保证了学校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前后,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建成了多个康复训练专用教室,包括感知觉统合、蒙台梭利、肢体康复、语言、多感官训练室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标定位

对于“医教结合”,“医”主要指康复医学,而不是其它门类;“教”主要指教育康复。“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评估和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康复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效果。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走的是“打造带不走的康复队伍,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师资队伍”的“医教结合”之路。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基本生活能力,最终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具体实施

1.打造多能师资

“医教结合”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训练技能。因此为在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

2.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在坚持落实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了康复训练、艺术休闲等选择性课程。《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为了适应学生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低中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康复训练课,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3.多元训练实施

(1)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均有其优势智力。在集体教学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模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感知觉统合、肢体康复、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集体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特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集体干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和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个别训练需要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鉴定,然后确定训练目标、内容与方法,最后进行训练效果评估。

总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面康复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康复训练目标。

(2)拓展时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康复训练不能只限于专门的康复课,其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此外,课外活动中也可渗透康复训练,如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调整为手指操,旨在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3)争取支持:学校与家庭要合作。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为破解人手不足困境,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培训,使其了解相关康复训练方法,以协助教师训练。如感知觉统合训练中,采取的是家长助教的形式,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

4.重视两端延伸

(1)早期干预。0~6岁是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医教结合”的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此学校和扬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合作,“走出去”开展了“医教合作”试点模式,定期为0~3岁残疾幼儿开展教育康复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2)职前培训。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更强调的是作业治疗,如利用生活训练课、劳动技术课进行康复治疗。

5.发展艺体康复

除以上功能性康复以外,学校还秉承扬长补短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艺体康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艺术康复方面,学校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器乐、舞蹈、手工、绘画、珠算等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2015年,由师生自排自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获得第七届全国特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自信。运动康复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特奥运动,除了每年一届的校级特奥会外,还有四年一届的省级特奥会,对于塑造学生品质、重拾生活信念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获得成果

1.学生层面

学生缺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和改善,肢体障碍的学生动作灵活性得到提升,个别学生改善明显;言语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表达基本需求,主动向教师问早、问好。除组织功能改善外,在扬长补短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参与社会互动,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层面

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两年有6篇关于康复训练的在省级以上刊物,还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3.学校层面

学校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转变办学职能,将康复训练作为课程文化来建设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2014年,学校申报“语言康复”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两年考核荣获“扬州市广陵区优秀课程基地”称号。

五、实践反思

1.培养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撑。在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培训+自学”的方式培养兼职康复治疗师。因此康复治疗师应当是“多面手”,需要了解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等。

2.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要避免盲目的康复训练,就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受训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只有构建统一、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才能促使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系统

为改变教育和康复脱离、信息不对接的现状,扬州市教育局、市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系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受训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跟踪服务。

目前,国家构建了“预防、治疗、康复”三大服务体系,“治疗”已有一万项被纳入了医保项目,而“康复”却只有二十九项纳入其中,可见“康复”服务体系缺口很大。尽管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之路面临种种困难,但促进特殊儿童康复与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医教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实践研究,让每位特殊儿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66-02

根据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九界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瘫定义,脑性瘫痪就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我院在小儿康复中心投入十余万元引进了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康复及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效果更加显著。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8月一2012年3月入我康复中心治疗的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符合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九界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研讨制定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岁。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15岁。两组临床症状、肢体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Bohath手法、Vojta手法,Rood法和上田法等手法治疗;结合针灸、低频脉冲电治疗。手法治疗2次/d;针灸以及低频脉冲电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共9个月。

1.2.2治疗组除综合康复训练外还使用德国MotomedGracile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每周5次,共9个月。

1.3疗效及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对下肢股内收肌群肌张力进行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法(MMT),对臀中肌与股四头肌进行评定[2]。疗效标准:肌张力:有效: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无肌张力降低16〕。肌力:显效: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或增加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肌力无增加。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1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治疗组的患儿下肢股内收肌群肌张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一款专门为罹患脑瘫及先天性脊柱裂以及各种肌肉疾病的儿童研发的专业康复训练设备,该训练系统则可帮助此类患儿(0-2级肌力)做主动训练,循序渐进,用其特有敏锐的诱导适应性去感知痉挛,一旦主动运动中有痉挛产生,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停止运动,方向自行更改,减轻缓解痉挛,随后运动强度会逐步提高,痉挛状态下速度绝不会迅速更改,避免国产该类型设备出现患儿二次损伤的致命缺陷,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的高低可控,这样一来,无论学龄儿童还是幼儿都可以根据身高大小调整高度以适应需要;②两个脚蹬之间的间距只有区区12公分,而且脚蹬上下高度可控,非常适合各种年龄段的患儿;③系统智能性非常强,在患儿有非常微弱的肌力情况下,系统也可以协助患儿进行助力运动,而且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之间都是智能切换,不需要手动干预,主动运动中可以显示下肢的对称性分析,一目了然,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④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较之前的型号先进,更可为患儿配备游戏菜单,方向盘,甚至可以外置设备进行游戏自行车赛车比赛,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训练效果也大为提升;⑤该系统配备了11.5*8.5cm的彩色液晶大屏显示,不仅可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还能给出最后的康复治疗结果,供医生参考。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带有电脑芯片智能控制系统的上下肢训练器,其中具有特色的就是它可以探知痉挛,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如果患儿下肢痉挛程度很高,不能自主运动,可以选择被动训练模式,可以由工作人员设置训练时间一般为20分钟,电脑控制板上可以显示速度、训练时间、消耗能量、训练里程(公里),对称性以及运动强度,如果出现痉挛,助力运动可以可将电机阻力降为0,帮助0-2级肌力患者做主动训练,如果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较轻,可以有自主运动,我们可以选择主动运动模式。

脑瘫患儿康复的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恢复患儿的肢体功能,对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就是缓解痉挛,抑制痉挛与共同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促进和改善偏瘫肢体运动的独立性、协调性[3]。最终使患者尽可能的回归社会。研究中发现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主要锻炼下肢的屈伸,重复及协调运动,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选择三种训练模式,可增强肌力,改善肌张力,增强协调性,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效防止痉挛,且可使患者乐于运动,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使用该系统后,患儿下肢的运动协调性、对称性、灵活性均有所增加。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改善下肢功能有一定的疗效,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欣,胡香玉,杨威.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柳州医学,2009,22(2):75-76.

[2]李珩.儿童脑性瘫痪的中医康复评定及相关症候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急性心急梗死; 深呼吸; 咳嗽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受损,甚至出现坏死现象,致使心肌收缩能力变弱,产生左室功能障碍的情况,部分情况下甚至会发生左心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加重患者家庭负担[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治疗,使其心功能状况得以改善,使运动耐量增加,减慢动脉硬化病变发展速度[2]。康复训练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本文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深呼吸、咳嗽训练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男25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43.29±7.6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16例、Ⅳ级:11例。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呼吸、咳嗽训练,男26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42.15±7.66)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常规训练。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卧床休息24 h后,于第2天抬高床头,抬高角度为30度,专业人员需帮助患者实施膝关节被动运动。术后3 d,患者需接受床上坐起训练,每天3次,每次坚持10 min,术后4~5 d,床上坐起训练次数可适度增加,术后6~7 d,可让患者站立于床边,每天3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站立时间。术后8~9 d,可对四肢关节进行活动,于室内慢慢行走。术后10~14 d,患者需练习步行,步行距离可逐渐增加,由临床医师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呼吸、咳嗽训练。(1)深呼吸训练。训练时,让患者身体放松,取卧位,然后经鼻深吸一口气,并憋住气保持几秒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可以让部分塌陷肺泡重新扩张;然后经口腔将气体缓慢呼出,可以配合缩唇呼吸技术,使气体充分排出。患者的精神完全集中于腹部,同时将一只手置于腹部,经鼻腔缓慢呼吸,心中可默数5个数。同时在呼气过程中,患者需将腹部收缩,这一过程要重复7次。(2)咳嗽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会有先兆症状,患者会感到心前区或者胸骨下部位剧烈疼痛,且持续时间长,伴有心慌、冷汗、气促等症状,此时患者需保持平静,在深呼吸后,用力咳嗽,会有震动、胸压产生,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先深吸气:以达到吸气容量。吸气后暂时闭气:让气体在肺部获得最大分布。关闭声门:当气体分布到最大范围时紧闭声门,增强气道压力。并增加腹内压使胸腹腔加压,让呼气时出现高速气流。声门开放:肺内压显著增高时,将声门突然打开,可形成由肺内冲出高速气流,移动分泌物,随咳嗽而排除体外。(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3个方面,即被动活动、主动与主动助力活动、牵张活动。其中,被动活动指的是完全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没有任何的主动肌肉收缩运动,外力可以由机械、重力或者他人的帮助下产生作用,常用于患者无法活动;主动与主动助力活动即借助他人或者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活动,但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协调性与功能性活动训练,主要是因患者长期卧床,肢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事先做好协调工作非常重要;牵张活动指的是通过对关节的持续牵引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主要在挛缩关节中应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住院时间、Barther指数、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1)心功能分级:利用NYHA分级法[3],将患者心功能分为Ⅰ、Ⅱ、Ⅲ、Ⅳ级。(2)Barther指数[4]:采用美国Barther1965年制定的标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住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均由医护人员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Barther指数、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Barther指数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比较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肌梗死再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人群死亡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致死原因,从2004年卫生部所统计的资料表明:在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病例中,城市人口占38%,而农村人口则占27%,其在各种致死原因当中占据首位,而各种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是其最主要的致残与致死因素[3]。因此,怎样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心血管内科中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大约在32%~48%之间,其主要致病原因是因心肌发生缺血坏死,心肌的收缩力显著减弱,心室的顺应性与心肌收缩难以协调,一旦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并且为急性期,若不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则会产生严重的危害[4]。

AMI(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之一,这类患者通常会存在心理障碍与功能障碍,对患者疾病的预后与康复影响非常大[5]。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胸前气促、疼痛等症状,濒死感非常强烈,进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6]。患者进入住院病房后,因会陌生的病房环境陌生,会加深担忧感[7]。以往有相关资料显示,对于急性心急梗死患者而言,术后需卧床2~3周,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8]。目前,有很多医学界专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进行卧床休息,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患者绝对卧床7~10 d后,循环血流量会降低,减少70~80 mL,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心动过速、性低血压,血液黏稠度会增加,极易出现血栓栓塞的情况[9]。

有资料表明,约有1/3的患者在绝对卧床休息期间,下肢静脉有凝血块形成,而且患者肺活量明显降低,肺通气功能也逐渐减弱,肌肉收缩力、肌肉体积下降,卧床休息达到7 d后,肌肉收缩力可能会降低10%~15%[10]。除此之外,患者若长期卧床休息,还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11]。

通过适度参与运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冠状血管阻力,从而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内皮与神经代谢调节功能,通过对血流进行调节,使运动心肌氧得以满足,经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血红素加氧酶等,使患者血管平滑肌抗氧化能力提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达到维持血流、舒张血管的目的,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减少[12]。急性心肌梗死尽早接受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死亡率,通过运动,有利于使其心脏功能提高,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3]。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重症疾病,该疾病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采取措施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不过患者还需接受康复训练,使其体能逐渐恢复,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14]。通过给予心脏康复训练,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患者还要接受深呼吸训练与咳嗽训练,通过接受这两项训练,可以使心肌灌注增加,将压低的ST段改善,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同时控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控制疾病死亡率,使患者心脏状态得以控制[15]。呼吸训练是让患者逐渐放松的一种方式,放松训练具备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使患者神达到心理放松、身体放松的目的,患者疲劳与紧张感,使其心理压力减轻,对兴奋水平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改善焦虑情况[16]。放松训练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类型的疾病都可通过深呼吸训练,使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疗[17]。深呼吸训练与咳嗽训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不会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且无需借助其他器械,便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使预后得到改善,这种治疗方式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均非常高,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18]。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中按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级情况比较,对照组分别是23、14、5、1例,而观察组分别是8、18、10、7例,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接受咳嗽、呼吸训练后,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有很大改善,且Barther指数明显上升,观察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给予呼吸、咳嗽训练,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Barther指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提高康复期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心急梗死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通过适度参与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咳嗽训练与深呼吸训练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便于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佳.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训练疗效2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5):315-316.

[2]徐冰仙.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脏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5(9):953-954.

[3]滕长波,王晓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1,12(1):28-29.

[4]郑曼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21):113-115.

[5]马壮,吴军.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16):3028-3029.

[6]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4(9):62-65.

[7]刘亚楠,何井华,杨林霞,等.增量原则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3(12):127-129.

[8]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11(7):593-596.

[9]王志红,黎月英,霍燕嫦.两种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3(8):56-60.

[10]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924-926.

[11]苏明华,宋孟龙,冯旋U.动态监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15(1):636-637.

[12]胡伟芳,周娟华,沈国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14(3):552-553.

[13]王晓云.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8(3):302-303.

[14]李荣成.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原探讨[J].安徽医学,2010,45(6):115-117.

[15]刘容.11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6(12):125-128.

[16]张秀琴,侯瑞莲,周冬梅.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35(1):631-633.

[17]程少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18(14):202-203.

[18]孙明月.心内科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44(32):824-826.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训练;指导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正常的膝关节由于正常解剖结构被严重破坏(多为膝关节病/炎引起)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及活动时很疼痛,医生根据病情可能会考虑通过手术方法去除坏损的关节,把给过精密设计和制造的人工膝关节来换去原来病损的膝关节,这种手术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由三个部件组成:一是股骨假体,二是胫骨假体,三是髌骨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早期行康复训练指导,以预防膝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粘连。否则手术效果会事半功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5例膝关节进行置换,早期适时的康复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龄58-76岁,平均67岁,左膝,28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13例,类风湿关节炎30例,损伤性关节炎2例,双膝关节11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多数因膝关节疾病引起疼痛,不能耐受才来手术的,心里期望值很高,高龄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往往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产生康复训练欲望低下,缺乏主动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让患者明白,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一半在于精湛的手术,一半取决于病人的努力。鼓励患者稳定其情绪,调动积极性,使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1-3天),此期以被动活动为主,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和防止组织粘连为目的。

术后伤口处放置引流管,保持负压,观察引流的性状,量,色泽。随时和主管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调节负压的大小。避免血肿的发生,24-72小时内拔除。在休息时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避免膝关节睡着时的弯曲状影响到手术康复训练的效果。

2.2.1术后第一天,.被动活动患者屈膝主动性差的,开始应用CPM机被动运动,每隔1-2小时锻炼3-5次。初次活动范围为0℃到45℃,共练6-8小时,以后每隔一天增加活动范围5-10℃,出院前至少达到105℃。做CPM训练时要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主动活动[1] 股四头肌锻炼:绷紧大腿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10分钟内完成20次。[2]直腿抬高:延续〈1〉的动作,并将下肢抬离床面,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下。[3] 屈伸踝关节:慢慢的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直使脚背绷直。每次做2-3分钟,每小时做2-3次,持续做从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而且使小腿及膝部肿胀消退为止。[4]旋转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5] 膝关节伸直练习:在患者的脚跟下放置一小垫子保持脚不与床面接触,努力绷紧大腿肌肉并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直到患者感到大腿肌肉有些疲劳。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活动膝关节,避免膝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手术效果。常规雾化吸入,鼓励排痰,以预防肺部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粗纤维和多维生素类食物,防止便秘。

2.2.2术后4-14天:(1) 床垫支持下的屈膝锻炼:把足部在床头滑动,使膝部曲到不能再屈为止,在最曲的位置,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2)坐位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使大腿有依靠,把健足放于手术足后跟处作支持,慢慢屈膝,至到最曲为至,然后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双膝置换的不适用)(3)坐位无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尽量屈膝一直到足部可放在地上,把上身尽量前倾,以增加屈膝度数,维持5-10秒,再伸直膝部,这动作可重复几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劳或膝部可弯曲为止。

2.2.3术后14天以后进一步的锻炼

(1)有支持的屈曲膝锻炼:仰卧位,把一块毛巾包在踝部的前面,由双手抓住,屈膝时逐步柔和的拉紧毛巾,向后拉来帮助屈膝的度数,维持5-10秒钟,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2)站立位屈曲膝锻炼:在步行器、拐杖或墙壁帮助下直立后伸屈膝到极限,然后维持5-10秒钟,在伸直膝部,先使后脚跟着地,然后在曲,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3)有助力的膝部锻炼:可在踝部加少许重量在做〈2〉的锻炼,一般在术后在4-6周进行,先用一磅到2磅的重量,逐步增加重量直到恢复力量。

(4)使用锻炼自行车座,调整车垫位置直到伸膝位时,逐步刚刚够及踏脚。先向后踏,感觉很舒服时,在向先踏,逐步增大脚阻力(约4-6周后),每两日一次,每次向前踏1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

(5)靠墙膝部锻炼可背靠墙壁,逐步下滑,甚至膝部能屈曲,在站立,重复动作,每次5-10下,每日两次。

(6)锻炼的疼痛与水肿:锻炼活动后,可能会有疼痛及水肿发生,可用冰袋包于毛巾中冷敷,在抬高患肢。

(7)正确应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方法:使用时首先要在直立时感到舒服及可维持平衡,然后先把助行器或拐杖前移少许距离,在把手术膝伸直向前移动,脚跟着地,身体在前移时,膝部及踝部弯曲,整个足部可平于地板上,膝部及髋部会屈曲,向前移动开始下一部的步伐。

(8)上下楼梯,开始要用扶手支持,每次只跨一阶,楼级距离不要大于14厘米,上楼下用健足,下楼先用患足。

(9)术后家中的需要:一座椅,座便器和楼梯上安装可靠的扶手二把马桶升高③浴室准备可靠的把手和椅子四座椅上准备一个舒适的垫子,有安全的靠背和扶手,准备一个脚凳,以便患肢休息。伍穿衣棒、穿袜帮助器,和一跟长柄鞋拔,穿脱鞋袜时,不要过度弯曲膝关节。

3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按HSS膝关节平分标准,优:任何时候均无疼痛,完全能对抗阻力,屈膝无畸形,行走直立无限制,稳定,能上楼梯,活动度好38例。良:行走时偶有疼痛,能部分对抗阻力,行走2500米-5000米,能上楼梯但需支具,屈膝小于5度,轻度不稳0度-15度,活动可7例,差:不能行走的无。

4 讨论 对于膝关节手术的病人只有精湛的手术技术加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才能使患者的关节恢复有效的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上综合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是很有效的方法结果满意。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苗凤珍,韩淑杰,王凤霞.膝关节置换术后[J].骨科疾病护理健康 ,2006.1(1):218.

[3] 王青,陶松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J].临床骨科杂志,1999.2(4):268.

[4]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本论文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资金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 体能训练 运动康复 基地建设 改革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运动疗法的国家之一,气功、五禽戏、推拿术等流传千年,至今仍沿用广泛。在我国体育训练中结合体能训练和康复医疗理念,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和为专业体能康复提供训练服务,填补医生和运动间的空白地带,保障运动员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大众运动康复事业开始受到广大爱好体育运动的社会公众关注,然后我国当前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的需求,研究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者和运动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

(一)体能训练理论

1.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是指运动者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是指为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运动要求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通常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一起构成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的宗旨是通过训练帮助运动者恢复健康、治疗伤病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适应专项要求。

2.常用体能训练方法

(1)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常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大腿、小腿、上肢和腰腹力量训练。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如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鸭步行走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小腿力量训练则采用踮脚跳方法、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则采用俯卧撑方法、对腰腹力量的训练则通常采用仰卧起坐的方法。

(2)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方法则通常有单杠悬垂、压腿和拉伸身体肌肉等。

(3)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常用的有8000米长跑、背负30公斤的负荷在小路行走的负重越野或者游泳、骑自行车等方法。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通常有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的单脚平衡、通过单脚跳格子或者走平衡木的动态平衡锻炼法。

(二)运动康复理论

1.运动康复概念

运动康复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依据锻炼基本原则,选取合适的各种运动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神经调节能力和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精神康复方法。

2.运动康复方法及功能

现代医学概念下的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依靠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运动的主动运动疗法、全身运动的全身疗法和患者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自然治疗的自然疗法。

3.运动康复基本特点

运动康复的训练过程是训练者在指导下掌握身体练习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和抵抗疾病以恢复健康的过程。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需体现训练个体在遵循康复训练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个体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和个体康复训练计划的个体主观要求。

(2)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应遵循和继承传统个别对待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和全新的解读,体现时展的特征。

(3)系统与全面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不仅关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运动康复与其它疗法的协调统一,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

(4)安全与有效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对于保证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完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被运动康复实践所证明。

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

(一)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调查,从政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较低

当前传统、粗放的体能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大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受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治疗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建设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导致各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维持资金靠收取昂贵的使用费来补充。

2.基地建设理念滞后

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伤病要想得到痊愈和彻底康复,五成依靠医学治疗、五成依靠运动康复。但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多辉煌的同时,我国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已经严重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家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运动员饱受伤病困扰的主要原因。忽视运动康复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对于运动者伤病注重医学治疗,轻视运动康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念的之后,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受伤后通常会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或者直接去国外接受康复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专业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尝试推出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人才队伍,但如此小范围的培训班远不能满足我国运动者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

4.基地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运动康复资源的归属较复杂,基本是挂靠其他学科,从隶属关系看,有隶属于卫生部、地方政府、残联系统、企业的,以及民办等,其服务对象也有各自特点。当前我国城市运动康复资源多集中在公立大型医院、康复医院中,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到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在我国农村基本没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针对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政府建设经费投入

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有供方投入和需方投入两类,政府取向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弥补运动康复基地建设的不足,保证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需在重视需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覆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购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服务,促进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2.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

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我国政府需通过在公立、民营、社区、乡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科室,以提高城镇社区和农村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水平,保证独立运动康复体系的监理及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资源的均匀分配。

3.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发挥医院运动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的方向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光辉等.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3).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鼻饲管

本人根据本科室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特点,从2015年7月~11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其研究,在全科护士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的吞咽功能训练, 随机抽取5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从而验证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7月~11月留置鼻饲管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用药量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材料 本试验采取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YZB/苏0818-2010鼻饲管,(商品名:复尔凯鼻饲管),规格CH14-10。

1.2.2分组 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1.2.3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洼田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 30ml 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见表1。

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患者不通过任何训练,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给予拔除鼻饲管,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给予吞咽功能训练,2次/d,7d为1疗程,1疗程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可拔除鼻饲管,但如洼田饮水试验仍为3~5级,进入下一疗程,直至达到拔除指征,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将两组鼻饲管留置时间进行比较。

1.2.4训练过程 :坐位或半坐卧位;条件:病情稳定适合训练;时间:餐前;练习部位及方法。

1.2.4.1下颌练习 ①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s,然后放松;②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维持5s,然后放松。

1.2.4.2腮部练习 紧闭嘴唇,鼓腮,维持5s,放松,再作将空气快速地在左右面颊内转移,重复做5~10次。

1.2.4.3唇部练习 咬紧牙齿,说"yi"",然后拢起嘴唇,说"wu",轮流重复5~10次。

1.2.4.4舌练习 舌向前、左、右、上、下各个方向主动运动,或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用力向各个方向被动运动。

1.2.4.5咀嚼练习 做咀嚼动作,重复10次。

1.2.4.6冷刺激 可将棉签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钟,将冰凉后地棉签至于患者口内前咽弓处平稳地垂直方向摩擦4~5次,然后做一次吞咽动作。以上动作可顺序重复训练,2次/d,30min/次,7d为1疗程。

2 研究结论

通过5个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效果判断,总结了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见表2。

将上面表格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对比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3 体会

随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做好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成为现今许多医疗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易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吞咽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发生窒息、营养不良以及肺内感染等,给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吞咽功能训练,使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好转或恢复,鼻饲管留置时间缩短,实现尽早拔除鼻饲管,达到自理,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正规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翠,张智.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假性球麻痹患者胃管留置时间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3).

[2]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08.

[3]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8).

[4]王学仕,张利鹏.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9(z1).

[5]甘敏,李良飞,林木兰.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 30(15).

[6]常燕群,易爱文.早期干预改善HIE患儿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3,10.

[7]彭小燕,曾惠英,李文英,等.综合康复训练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恢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5,(2).

上一篇:gis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