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

时间:2023-03-08 06:35:41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1篇

一、读后感的定义

读后感就是阅读文章后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二、读后感的方法

(一)文章的重点是“感”。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抓住阅读中的一两点感受联系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拓展。

(三)文章最忌讳的是大段大段的摘抄原文。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一)首先要阅读,把文章读书读透,了解文章的大意,明白作者的用意,找到自己有感受的地方。

(二)如果感受很多,想一想感受最深的地方,并问问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三)文章对自己的触动是什么?

四、读后感的一般流程

(一)第一部分要写自己读了什么书或者文章,心情怎样?收获如何?

(二)第二部分写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第三部分抄原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两个观点或者句子,然后就开始联系自己或他人进行详细谈。当然联系的内容一定要与自己读文章后感受最深的点相吻合,不能是脱节。

(四)最后一定要再写一些自己的总体会。

(五)别忘了题目。读《__x》有感

五、读后感范文

《窃读记》读后感(一)

《窃读记》是我们新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感触很深。

这篇课文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知识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我每天也是匆匆地离开学校,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

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像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就是精神上的富翁。我愿意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窃读记》读后感(二)

夜晚,静悄悄,几点星光照到了房间的阳台上。此时,我正在沉思中,沉思什么呢?那就是使我思绪万千的一篇课文——《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是多么爱读书,由于那个时代没钱买书,只好去书店窃读。而窃读的滋味不好受,但不窃读又看不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想想她万一被老板发现,老板很可能把她赶出去,可能骂她一通……,种种可能。而我们不用窃读,自己想看什么书都可以买,可我还不是很认真地去阅读每一本书,真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生在福中不知福。像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帮我买了十几本书,叫我要好好看,可我从来不认真看。暑假时妈妈去上班,临走前说:“上午的任务就是看书。”不看成书呆子才怪呢!算了,干脆痛痛快快地看一上午的电视吧,我一边看一边耳朵竖起来探听楼梯有没有脚步声,到后来,由于电视太好看了,我的耳朵也被电视喇叭声吸引了,看着看着我似乎忘了时间,“咔”门打开了,接着当然就是面对一张严肃的脸。我不知所措,手心里都是汗。“谁叫你看电视的,你怎么就这么不自觉呢?”妈妈大声骂道,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吓得我直打哆嗦。这已是二年级的事了,回想起真有点难为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伴着年级的升高,我不禁一点一点地爱上看书,也曾发生过“窃读”的事例:一次,我正在上作文课,拿着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每几分钟我都要抬头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来,如果来,便马上认真地看起来……。但到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便问了一下同桌,同桌把题目告诉了我,可内容还是写得一蹋糊涂。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2篇

今年7月,中山大学新生网挂出公告,提醒新生报到时提交读《弟子规》的感想,内容如下:

今年考上中大的同学注意了,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公益囊”和“悦”读感。公益囊是指暑假期间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客观记录;“悦”读感则是指暑假期间本人阅读《弟子规》的经历和感想。

“我们希望新生暑假别太闲,实践公益,读点书。”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为何取名“悦”读感?校方说希望这是一个愉悦的阅读过程。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会发现一张读后感表格,表格列出了读书时间、和谁共读、阅读感受等,“欢迎和父母、朋友一起赏析,在轻松的气氛中交流传统经典在当下的意义。”

针对新生的暑假作业,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撰文《中山大学的新“笑剧”》,发出反对的声音,提出尖锐的批评。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学生该不该读《弟子规》以及如何读书的热论。

中山大学的新“笑剧”

袁伟时

8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新生到中山大学报到,一纸“悦读感”自然少不了。“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在传统经典中独独相中《弟子规》,是因为它可操作性强,明确指出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新快报》2013年8月16日A19版)

“经典”?一本17世纪的蒙学教材,一下子上升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力度太大了。不过,需要考证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会承认它是经典吗?这不过是儒学传播中的又一小笑话吧。

“可操作性强”,那就更好玩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培训奴性十足的驯服工具,还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这是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专制时代,当然要事事请示尊长。不过,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平等相处,是不可逾越的原则;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逐步学会自主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一个事事仰人鼻息、谨小慎微之辈,能推进社会各领域的事业发展吗?

在宗法专制社会,为人子弟拥有私有财产,不但“亲心伤”,而且是犯法的!《唐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不孝”的重要内容。别籍是另立户口,独立过日子;所谓异财,就是私藏——拥有私有财产。此后历代律例都保留了这类罪名。这样的社会貌似秩序井然,尊长一呼百诺,但个性被压制,社会发展被阻滞。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私有物,连小孩都有自己的私藏;个人财产是个人自由的基础,一切归公的苦头我们吃得够多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药你得尝一口!亲长逝世,三年不准吃肉!能这样操作吗?

最吓人的是这本粗浅的小娃课本,传授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一个合理的疑问是: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要不要发展变迁呢?21世纪的现代公民为人处世与17世纪圣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总有点区别吧?它谆谆教导:“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做个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贤尚且不齿,能把21世纪的大学生纳入这个“规范”吗?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立志要办一流大学的中山大学,给新生上的第一课竟然是要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不知道主事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学用一致会带来什么后果,光说不练,又会在学子的心灵中刻下什么!

“要领会精神实质”!这是天朝为尊长护短的惯用词。专制文化的精髓是“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专制王朝需要的是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顺民。任何时候,尊长特别是圣人的教导是不容怀疑的。白纸黑字,明明错了,也是你的理解有问题;其中蕴含着凡夫俗子难于领会的微言大义,独得天机的宣教士会巧为粉饰,指点迷津,小民相信和执行他们的指示就行了。

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天的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这个笑话出在著名学府,令人心痛。

就在中山大学新生报到的前三天,上海纽约大学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曾任康奈尔大学校长的杰弗里·雷蒙的讲话掷地有声:“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按照这位教育家的观点,《弟子规》正是应该抛弃的为人处世与治学的旧答案。

8000份《弟子规》“悦读感”已交到中山大学有关人士手中。不问可知,每一位新生都会正正经经写下自己的深刻体会和丰富收获。经办人有足够的材料炮制漂亮的总结上交了。公开的秘密是历经12年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孩子们早已练就一身对付这类试卷的本领!是麻木,还是玩世不恭?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能有话直说,要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齐声颂扬腐朽!

这是笑剧还是悲剧,让历史去做结论吧。

我深信,在聪慧的中国少男少女面前,“左耳入,右耳出”是一切文化垃圾的命运。

陈寅恪仍然淡定地坐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才是大学之魂,是任何人登入学术殿堂不可忘记的箴言!

【各方声音】

大学生读读《弟子规》,

天能塌下来?

邓海建

不过就是读点古文,需要那么惊心动魄吗?一者,且不说数典忘祖的现代文化流弊,就算培养点汉语言的语感,偶尔读点古文,也不算什么丑事。传统文化,没必要敝帚自珍,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一翻古书就说人迂腐,就好像清明扫墓非要说人家封建迷信。这样的教条思维,恐怕才是冥顽不灵。

中国人读的书,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古文也好、现代文也罢,在开学前逼着孩子在休闲游戏之余看点书,就算一不小心没开好书单,批评也该文雅客气点儿吧,只怕更多其他学校,还在心无旁骛地忙着算进账单呢!

大学生读《弟子规》不可笑

张玉胜

对于《弟子规》之类的古典作品,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才是其生命力所在。可以说,大学生重读《弟子规》,应该有与年幼时一知半解地诵读不一样的感觉,甚至会很自然地进行拷问、质疑。且不说精华与糟粕共存是很多古典读物的特性,见仁见智的阅读与理解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我们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和免疫力,认为凭一本《弟子规》就会中毒,与“读了《弟子规》立马懂礼仪”的提法同样不可思议。

《弟子规》虽然成于300多年前,但其中列述的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许多守则与规范,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礼仪,而且这些传统礼仪正是当下已经缺失并且急需传承的文化传统,比如孝亲敬老、知恩图报、礼貌待人、惩恶扬善等。漠视规则、责任缺失、不讲礼义廉耻,是被广泛批评的社会通病。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懂得基本的伦理常识。

读一本《弟子规》,回不到旧社会。只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读古典作品,同样开卷有益。

读《弟子规》需要去伪存真

苑广阔

对传统文化经典,要批判性地看,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性地挑拣里面的“糟粕”来说事,而无视它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无视传统文化中可以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精髓,显然有失客观,不够公正,有为了批评而批评之嫌。在笔者看来,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现代人当然可以读,关键是“如何读”的问题。

如何读?一方面,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要求他们读,还得去讲解,去引导,帮助他们去伪存真,找出传统经典中能够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精髓,摈弃那些与时代脱节,属于封建残余和落后的东西。另一方面,既然担心大学生在阅读这些传统经典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封建糟粕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不动手编著一本《新弟子规》,把《弟子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作为精神食粮奉献给当代人?

作为有责任感的教授学者,我们能够理解袁伟时教授的担心,但是对于类似《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还是应该谨慎对待,以免泼脏水连孩子一起泼掉。

【有感而发】

上述声音,观点是一致的:《弟子规》应该读,所有弘扬古典文化的书籍都应该读。只是要注意阅读方法,带着质疑和思辨精神去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总之,开卷有益,注意方法。

但是,迫于学业压力,加之受浮躁社会风气影响,学生们读书太少了。中山大学让学生假期里读书写感想的做法,是对读书意识的提醒和促进,值得提倡和推广。

【共同心声】

开卷有益

李长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丘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近年,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倡导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甚至阅读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英国、日本、芬兰等国,也都纷纷发起阅读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读书不仅是读书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读书是生活的必修课,不是选修课,是人人都要接受、经历的。

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林语堂先生说:“我们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见证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经典文化的影响,离不开名家大师的指点。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坚信名家名作等经典文化的感染作用、激励作用和教育作用。让我们走进名家,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用它们来开启我们的心智,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兴趣。让我们在读书中获得无穷的知识和智慧。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

(摘自《读书》)

【有感而发】

上一篇:新学期感想范文 下一篇:学后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