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煤矿范文

时间:2023-03-15 15:53:54

开滦煤矿

开滦煤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开滦煤矿;地表塌陷;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100-02

开滦煤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属于地面塌陷灾害严重地区的典型代表。其中的钱家营矿业公司位于丰南区钱家营镇,详细的地理方位为:117°28′E,39°N,井田处在开平煤田向斜东南端的西南侧。该煤井浅的部位煤层展现出露头线,深的部位到各个煤层下方1200米底板等高线,该井田平均走向长度为16.9千米,倾斜宽大概在4.7~8.8千米范围内,可开采面积达到88.3平方千米。

这一煤井区域北倚燕山,南部濒临渤海,平原地形明显,属于浩瀚宽阔的冲击平原。地势起伏小,自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整个地形标高在+24.6~17米范围内,地表坡度大概在千分之一。从最初20世纪70年产建设,其年产量达到400万t。随着各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投入使用,其年量已经达到550万t/a,截至2009年,根据矿业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其生产能力已经上升至600万t/a。

这一井田煤系地层为石灰系上统与二叠系下统,煤系地层总体厚度大概为500米,其中煤层大概在19.79米,煤的含量为3.96%,该处煤的种类主要为肥煤,有大概30%的焦煤。所开采的煤矿可以用作发电或者取暖,其中的焦煤能够用来炼制钢铁。

1 煤矿地表塌陷所造成的破坏分析

1.1 土地资源的损毁影响粮食生产

出现塌方的地方,由于形成地势相对较低的坑洼地,就会造成水体淤积,淹没农田,使很多原本丰收的农用耕地绝收,坍塌的地区由于地势高低起伏,会对浇灌带来更多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自煤矿开采的几十年来,由于塌陷所造成的绝产农田已经达到3万多亩,由此所产生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低估的。

1.2 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

建筑物的牢固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地基的稳定性与牢固度,一旦地面出现塌陷就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进而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涉及到塌陷区居民的搬迁与安置问题,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3 导致其他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

矿区地表塌陷还会引发多重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例如:地貌质量受影响,水污染、生物生态系统甚至都会被损害等等。虽然农民获得了一些赔偿和补助,暂时得到了安抚,可是从长远来看却面临着就业问题,生存面临着威胁,由此会引发一些深刻的社会矛盾,而且在搬迁过程中又涉及到多方利益问题,甚至会对新建地区带来不良影响。

在河流与交通设施经过的塌陷区会造成河堤下沉,交通设施出现问题,例如:铁路路基的沉降与轨道偏离及交通设施破坏,带来的水灾以及事故灾害形成隐患。在水体管道与输气或排污管道出现的塌陷会造成管道破裂,影响人们正常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

很多的塌陷地区都已经形成了积水沟渠,一些沟渠洼地成为了工业或生活排污地,造成原本健康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污染的威胁。

2 地表塌陷治理途径研究

煤矿地表塌陷属于非常常见的现象,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例如:捷克自20世纪50年代便着手矿区塌陷治理,通过还田、还林,在塌陷区修建湖泊、建鱼塘、修建森林公园等。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矿区环境质量,也同时带动了矿区多种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

效益。

开滦煤矿区属于地表塌陷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需要一个较长的治理周期,因此要做好治理的分期规划工作。优先着手塌陷最严重的地区,科学实验性针对塌陷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在严重地区的治理完成后再逐步深入开展其他塌陷地区的治理工作。

2.1 主要的治理方法体现为:“移山填海”,全面开发

循环利用开采煤矿后所留下的煤泥以及煤石以及附近的工业废渣材料等来对附近的塌陷区进行填补、充实,使一些塌陷坑地重新成为农田耕地以及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还林复地。

2.1.1 煤矸石填充塌陷区造地。煤矸石堆积占用空间,其释放有害气体与粉尘严重污染环境,将其用作塌陷区填充料再进行压实处理,可成为良好的建筑用地,这样达到了消除污染、扩展增加土地的效果,解决了土地短缺的问题,使煤矸石变废为宝,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效应。

2.1.2 粉煤灰填充塌陷区造林。在洗煤厂等地区也容易出现塌陷区,可以在这些地区用粉煤灰来填充,在通过覆土的方式创造经济林。这样就有效克服了粉煤灰占用空间、污染空气的困难,同时所建造的经济林可以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效应。

2.2 塌陷区复垦与水区治理措施

要根据所在矿区的社会环境条件以及经济状况以及塌陷区的塌陷状况来分析具体的治理措施。

2.2.1 对于深浅并存分布的复杂塌陷区,可以实行间作复垦方法,发展一些副业,例如:养殖业、种植业等;塌陷较深地区开发成为鱼塘,鱼塘上养鸭,岸堤种植瓜菜,土坡地方种植果树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达到水陆并用的效果,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2.2 对于规模较大的塌陷积水区,例如:千万平方米的塌陷水域则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发水上乐园、森林公园以及游泳馆与赛车场等多项娱乐场地。这样一方面有效改善了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矿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整体来看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经过一个阶段的整治,预期目标已经完成,创造开发了新水面12936亩,新建公园2000多亩,还田还林面积达到2000多亩,随之消化煤灰、废物工业料达到几千万t,这些废物成为塌陷填料,不仅稳固了地基,也控制了由于不合理地方所占用的空间,改善了环境质量,节约了土地,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3 结语

矿区地表塌陷原本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但是如果采取科学的整治方法,改善矿区环境条件,变废为宝,积极利用塌陷区的地理特征进行科学开发与维护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会为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的环境,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集中统一。

参考文献

[1] 舒俭民,王永骥,刘晓泰.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8(3):72-75.

[2] 白中科,赵景逵,朱荫湄.试论矿区生态重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2,14(1):35.

[3] 孙绍先,李树志.我国煤矿土地复垦与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J].中国土地科学,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开滦煤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增值税类型; 煤炭企业; 营改增

1 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对煤炭企业的有利影响

我国的增值税转型正式启动后,税费类型从营业税开始向着消费型进行转变,税制改革由此也拉开了帷幕,而中国经济的增长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当时的具体形势是鼓励全社会进行消费和投资,以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必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的资源型基础产业,煤炭工业发展的成功与否也深切依赖于税收制度的转变。文章中笔者深入了分析和研究了营业税向增值税改革对开滦煤炭企业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且给出了相关的应对方案。

对于开滦煤炭企业来说,改革增值税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改良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建设时间减少。开滦煤炭企业进行转型需要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增值税代替了营业税,企业销项税金可以承担进项税金。增值税征收对于煤炭工业来说,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会逐渐代替劳动密集型,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 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对煤炭企业的不利影响

2.1 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导致煤炭企业增值税税负提高

作为一种利国利民的减税政策,增值税代替营业税虽然有利于全社会的发展,但并不是为每一个行业都带来了有利影响。增值税的转型从新购进设备增值税抵扣和矿产品增值税上调4个百分点等两方面严重影响了煤炭行业。

固定资产抵扣问题:地面、井巷建筑物、采掘机器设备、通风设备、供电设备、机电设备、运输设备和排水设备等构成了开滦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但是只有机器、机械、运输工具等直接关联着煤炭生产和经营的工具或者设备纳入了现在施行的固定资产增值税征税范围,所以说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在其改革后依旧没有变化,其规定中还是不能在增值税中抵扣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征税。

首先,开滦等煤炭企业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在最初建设煤矿的时期需要集中投入较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与生产相关的固定资产,但是到了煤炭的生产时期,就会慢慢的减少机器设备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固定资产的投入,但是对于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来说,其折扣范围没有增加,进而提高了煤炭企业真正缴纳的增值税率。

其次,在社会上存在着较大争议的还有固定资产类别抵扣范围是否应该包含巷道。

国家的相关条文对“构筑物”的定义并不适用于煤炭企业等特殊的生产行业。对于开滦煤炭企业的职工来说,其进行日常生产的地方就是矿井和巷道,所以说这两种建筑不包含在国家定义构筑物的文件中,进而其也不在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之中。

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后税率提升明显增加了煤炭生产企业的负担。资源开采是煤炭行业的生产特点和行业特征,整个的生产过程就是从资源到产品,不存在能够进行抵扣的进项增值税,所以说该产业与其他的加工制造业相比在实际的税金缴纳中拥有极高的增值税税率。对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产业来说,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逐渐增加了其进项税抵扣额度,降低了其增值税税率,而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反而在这些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进项税抵扣额度与煤产品税率共同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增值税额度,虽然煤炭企业的进项税抵扣额度有了些许增加,但是煤产品税率实际却上调了4个百分点,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作为制造业的一种,煤炭行业享有统一的增值税税率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煤炭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在国家标准化的增值税改革中不降反升,这对于增值税的立法宗旨也是严重相违背的。

在2010年的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针对煤炭企业的增值税抵扣范围进行了提案,其认为只包含了辅助材料、电力、维修费用和用于生产的工具设备的增值税抵扣范围对于煤炭产业是不利的,因为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迁村购地、青苗补偿和土地治理以及巷道建设与维护等一系列费用是主要的支出,但是不存在于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内,无形中让煤炭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大大的提高了。

2.2 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引起的一系列制度调整导致煤炭企业整体税负升高

通过对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煤炭企业税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税赋的年增长超过了13%,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增值税改革造成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配合改革调整了相关的制度。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企业税费,将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的同时也调整了所得税。相关的调整条例是由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共同出台的,实行日期是2009年的1月1日,之后106家曾经拥有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资格的企业被取消了资格,当然许多大型的煤炭企业也包含其中。

另一方面是资源税也将要进行增加,因此煤炭企业的税负必定会跟着增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煤炭企业的资源税在调整以后将上调3个百分点,那么就意味着煤炭企业将减少30多亿元的利润。

然后就是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的基础就是增值税,其增长与降低是与增值税成正比的。第四方面就是意味着煤炭企业还要承担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收费,在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许多像铁路建设基金、铁路建设附加费和港口建设费等存在争议的行政收费,此时还想要增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水资源费和矿井水排放费等费用的缴纳额度。

3 结论

扩大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范围,加入新购进设备的进项税,将开滦煤矿企业在当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度最大程度的提高,进而将其增值税税负降到合理范围内的最低点,降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用的缴纳额度,然后从企业的固定资产出发,将其原值和折旧率降低,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增加其使用效率。对于开滦煤炭企业而言,我们可以将其不动产、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同时预测不动产能够保证日常生产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状态,为了能够在将来完成新购进设备的进项税抵扣,必须向供货商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循环经济促进法》实行于2009年1月1日,法规中的第五章详细的规定了激励的措施,如果国家收录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及产品属于清洁生产或者资源综合利用的范畴,同时该企业正在使用或者生产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那么其在税收政策上优惠程度将会增大。如果发电项目中所采用的低热值燃料中以余热、余压、煤层气或者煤泥等为主,那么该项目就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电价时应该充分的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或许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加能够得益于以上两种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丁大鹏;煤液化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J].煤炭技术2011.11:102-105

[2]杨璐怿;王宇;于英政等;矿难非经济损失的研究与启示[J].煤炭技术2011.11:151-152

[3]张明光;王洪粱;沈斌;基于安全经济学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益模型研究 [J].煤炭技术2012.01:201-203

[4]史晴晴,邱程锦,卢勇.煤矿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J].中国科技信息. 2010(15):28-29

开滦煤矿范文第3篇

唐廷枢看中的这个银矿就是承平银矿。承平银矿位于承德山区,系直隶承德府平泉州属,包括三处银矿,一处叫烟筒山,又叫遍山线,一处叫骆驼坡,一处叫孤山子,又叫土槽子。烟筒山银砂线多而且长,所以有遍山线的叫法,据说前人在此获利丰厚,但此地一山挨着一山,几乎没有平地,不能居人,因此承平银矿总局设在孤山子。

1883年前,承平银矿由锦州人倪氏采用土法开采。当时因土法开采无力解决排水问题,深处矿产不能挖出,所以产量不多。1883年,由上海招商局、朱翼甫、倪氏三家合股共同组成承平银矿合伙开采。但是,没人买承平银矿的股票,招集的股本也用尽了,反欠下一年多的国税。清政府催缴国税甚急。银矿总办要求股东每股出一两白银来还清国税,但没能实现。到了1885年,承平银矿积累了更多的债务,工人的工资都没钱开销,银矿面临倒闭的危险,引起了很大的骚动。

北洋大臣李鸿章得知此情形后,认为“以此等好矿,无人接办,诚属可惜”,于是命令朱翼甫观察再招集商股续办,并借给公款来帮助他。于是,承平银矿聘用洋人,购置机器,改为西法开采。按照矿师的说法,承平银矿是上等好矿,每月能够出银两万两,除去开销,每年可得利十万两,但需要本金二十万两,经营两年之后见效。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测,在实际经营中却是另外一番情形。1887―1889年间,承平银矿虽可以开炉炼银,但实际产量和预测的相去甚远,每月产银不足五、六千两,开销却不下九千两,经营―年不仅没有进款,反而透支五、六万两。银矿所出的银砂,一般每吨出银二十两左右,要想多出银,必须多采多磨多F。要想多采银砂,必须用机器石钻;要想多磨砂,必须添加抽水机器;要想多F砂,必须添加F砂倾银火炉各一座。矿师曾经力求李鸿章相助,但李鸿章不允许再借公款。

危难之时,朱翼甫没有别的办法,遂找到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求助。当时银矿的设备有提重机器全副,磨砂机器全副,提高机器全副,F炼砂炉全座,倾化银炉全座,以及大小铁锅、大小铁桶、铁链、铁绳、铁木和石工匠所用的一切器具。唐廷枢了解情况后,认为“此等好矿,又经办理稍有规模,只需再添加机器,加之用心整顿经营,明年必收成效。若因数万金之附充不筹,致数十万之公款无着,功亏―篑,良为可惜”。唐廷枢目睹了银矿的艰难局面,愿意劳累身心,接办承平银矿,“一则可以安傅相(李鸿章)之心,二则可以为开平股东多开一条利路”,遂于1889年禀请李鸿章将承平银矿归并开平矿务局办理。

可以说,唐廷枢认为“创办一矿必须本足志坚方能成功”,这是真知灼见,开平煤矿的成功创办就是靠着这一理念,招股集资以凑足本金,志坚排难而最终成功,开办银矿也需要这一理念。“为开平股东多开一条利路”体现了唐廷枢作为开平煤矿带头人的风范,为股东着想,为员工着想,广泛交谊,也是他经商办企业成功的一个法宝。但是他为了“安傅相之心”而不经过详细的勘察论证,不经过股东大会的同意就轻率投资,显露出他“唯上是从”的心理,也是他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他想报知遇之恩,李鸿章希望有人把银矿办下去他就接了;他相信李鸿章的话,李鸿章说是“好矿”就是好矿,没有像开平煤矿那样进行详细的勘察论证;还有一点,他可能认为有李鸿章这个靠山,一切事情都好办。实际上理性想想就会明白,如果真是添足了机器就能稳赚的话,李鸿章也不会不借给公款了。

开平矿务局接手承平银矿后,当年即由开平矿务局垫还了三万两所借的公款,又垫付了四万四千五百两购置机器设备的欠款,并承诺将承平银矿原开办所用的本银三十万两,除五万两拨做官股外,其余二十五万两分八年归还。

对当时的开平矿务局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银矿不能够产生足够多的利润的话,就没有能力归还如此沉重的债务,就会影响银矿的正常运转,甚至会拖累开平煤矿,实际上暗藏着很大的风险。

唐廷枢根据一些报告和资料,对银矿的前景做了理论上的乐观的推测:接办前银矿的困境是因为机器不够,采砂磨砂F砂数量少,所以亏损;现在新购置的机器在1890年的3月份都到齐并且安装好了,能够多采多磨多F。如果两炉一起开工,即使是平常的银砂也可以足够开销的。如果遇到每吨银砂出银七、八十两或者一百多两,那么盈利就大有可观了。

多采多磨多F,以量补质,也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可以说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唐廷枢没有考虑到多开一炉,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多采的银是否能高于增加的成本呢?一贯精打细算的唐廷枢在这里只看到了可能获得的利润,却忽略了成本的增加,这也是银矿以后无以为继的一个原因。“遇到每吨银砂出银七、八十两或者一百多两”的好砂线是一个假设,而靠假设来投资建厂,无疑是在赌,赌就有赢有输,输了往往会血本无归。

唐廷枢正在盼望有个好砂线的时候,收到了驻局帮办刘述亭的来信,信中说新找到一个砂线,厚一尺,试炼每吨能够出银一百五十两,但因为路没有修好,现在不便于开采,估计好银砂也不只这一处。这无疑给唐廷枢打了一针兴奋剂,他由此做了一个类比:前人用土法在300尺以上能够采到好砂,300尺以下因为没有抽水机不能开采。而开平矿务局既能用抽水机采到300尺以下的好砂,又能把低砂研筛后F化,好砂能多出银,低砂也能出银,所以能够胜过前人两筹;就像唐山矿、林西矿,前人都在这里采过煤,因为无法抽水而没有深采。开平矿务局在他们的旧址上开钻深采,得到的煤远远多于前人,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唐山矿于光绪八年采煤,至光绪十年才够开销,和我们开采银矿先垫款然后再回本再盈利是一个道理。

这个类比看似很有道理,但必须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这个前提就是,承平银矿也像唐山矿一样是一个“佳矿”。至于是不是一个佳矿,唐廷枢却没有像当初勘察开平煤矿那样去实地勘察,反复论证,所谓的“佳矿”,只是听别人说的,哪怕是矿师和李鸿章说是“佳矿”,也未必是“佳矿”。如果不是“佳矿”,亏损就是必然的了。其实唐廷枢心里也没有底,因此他感到了沉重的压力,“枢等肩此重任自当任劳矣,极力经营”。

银矿在实际开采后,确实未能采到大窑好砂,使唐廷枢大失所望。更为严重的是,焦炭价格比以前涨了很多,这在当初没有预估到。用大涨了的焦炭烧炼好砂还可以,可是烧炼次砂就很不划算了。唐廷枢的美好愿望落空了,不得不设法变通,以节虚耗。1890年,唐廷枢将所雇的8名洋人尽行解雇,只留1人专管钻探矿砂事务。由于机器炼银成本太高,现在只能开采较好的银砂,改为按土法用木炭烧炼,粗次的矿砂只好暂时堆存,另想办法。银矿又收集粗砂两吨寄到外国化验,看看成色如何,用什么办法烧炼比较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经营策略,这一点表现了唐廷枢作为企业家的特质,如果一意孤行,不设法变通,不节虚耗,只能越亏越多。

开平矿务局开办承平银矿,1890年2月至1891年10月期间,仅机器尾价、转运费用、工人工资、柴炭费用及遣散洋人回国等费用已用去白银十一万余两,除将所产银二万两抵补外,又由开平矿务局垫付九万余两。开平矿务局自1889年7月接手至1892年前后共垫款十四万七千余两,该矿所出之银,仅够经费之用,没有能力偿还欠款,致使先后垫付的十四万余两资金及承诺代还的原亏欠二十五万两股本形成长期的负担。而此时期,唐廷枢同时在筹建细棉土厂,1890年从英国购置了各种机器、锅炉,建厂开工。与承平银矿相似,细棉土厂生产成本过高,花费甚巨而不盈利,致使于1893年宣布关闭。为企业为股东广开利源是好事,但四面出击,铺张过大往往徒费人力财力,收不到预期效果,只留下几处烂尾子工程。

综上所述,唐廷枢开办承平银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有“唯上是从”的观念,一切按照上级的意思去办,而不是从企业的实际和长远利益出发。唐廷枢是在承平银矿濒临倒闭的时候接手的,濒临倒闭的银矿能好哪去?李鸿章也知道这个矿不好办,但是如果不办下去,数十万的公款怎么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着办下去,死马当成活马医,最佳人选就是唐廷枢。这样一来,公款有了着落,吃亏的却是开平矿务局。第二,只是听矿师和李鸿章说承平银矿是“好矿”就把它当成了好矿,没有像当初勘察开平煤矿那样勘察承平银矿就盲目投资,其结果就是亏损。第三,没有进行科学的成本预算。新开一炉的成本支出是多少,能产生多少利润没有考虑到,还有焦炭等价格的上涨因素也没有考虑到,亏损在所难免。

开滦煤矿范文第4篇

留存和管理档案资料的良好传统

在这座了不起的档案库中,现在存有9万多卷132年来的企业档案,其中我党1952年正式代管开滦之前的历史老档案就有41507卷,此外还有4534张历史照片档案,以及一些实物档案。我们称这些旧开滦的档案为历史老档案,历史老档案占目前开滦档案一半多。能积存如此多的历史档案,与历届开滦领导人包括创始人对档案资料的重视有直接关系。

生前曾经说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有两个突出的企业―_南有江南(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北有开滦。开滦诞生之初,创办人唐廷枢就十分重视档案的保存工作。唐廷枢1878年在勘察开平煤矿最初的几天内所写给李鸿章的报告,以及相关的资料,都被加意保存。开滦的另一前身滦州煤矿的创办者周学熙,也曾多次作出指示,要下属务必保管好煤矿重要文件资料,这些指示至今仍可看到。

1901年英国墨林公司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机骗占开平煤矿后,开平煤矿一切文件采用英文。1906年12月,袁世凯为与开平煤矿抗衡札饬周学熙筹办滦州煤矿后,滦州煤矿的文件基本是中文。但是,开、滦联合以后的开滦矿务总局,仍以英文文件为正式。所以,开滦历史老档案中,90%是外文(英文、法文、日文等),其余10%是中文。

洋人掌控的开平煤矿最终战胜了滦州煤矿,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取开平煤矿和滦州煤矿的第一个字组成“开滦”),两矿自己的档案在以前都是各自分管的。由于两矿都在天津设有总办事处机构,所以天津和唐山都有档案资料存放。有文字记载的开滦档案馆成立于1927年,开始有了专门的保管档案的机构,后来开滦矿务总局在唐山和天津总部都分别设有档案科。1949年6月底,档案处职员竟多达41人。

无论开滦在自己历史的哪个阶段,最高经营领导者都十分重视档案资料的利用和保管。为了管理好档案,旧开滦还聘请过美国档案专家斯诺。1931―1932年,斯诺和一个叫罗旭初的高级档案管理人,带领一批档案人员,对档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使档案管理适应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发展。

开滦的历史老档案分为密卷和普通卷。密卷分为总经理特密卷、总经理密卷、总局密卷、矿区主管特密卷、矿区密卷;普通卷分为总局普通卷、矿区普通卷。开滦历史老档案用颜色区分密级。密卷为绿色且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有一红色斜条带,普通卷中财务为黄色,船务为浅蓝色,其他卷为棕黄等颜色。

洋洋大观的开滦老档

开滦历史老档案从种类上说包括文件、信函、报告、计划、合同契约、规章规程、证件、董事会议记录、公司组织、矿藏报告等。档案人员把开滦历史档案从内容上详细划分了36类,主要是矿权、储量、机械装备、财会缴税等情况、投资贷款捐款及股票融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和生产计划、采购及销售、劳资双方关系和罢工纠纷、工资待遇和娱乐及福利、医疗教育和多种副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通讯、社会和企业间往来、本企业武装力量及防卫事务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详述。

开滦历史老档案除去围绕内部煤炭生产销售及多种经营所产生的繁杂的内容外,还涉及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甚至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局势。

开滦历史老档案涉及了当时极为重要极为秘密的军事资料。由于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形势直接关系到开滦这个特大型企业的兴衰甚至生死存亡,所以开滦的高层管理者在经营煤炭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动荡不安的军事形势,以随时采取对策,求得生存。清朝即将灭亡时冀东驻防军队的暴动苗头,民国时期军阀战争之态势、日军早期入侵华北、上海的战斗情况,解放战争时对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对抗局势,无一不在总经理特密档案中有详细的描述分析和判断。这些军事资料有的是中方经营者利用各种关系收集的,有的是英国商人利用洋人的特殊身份和重金雇佣的线人收集到的。这些档案甚至详尽到某地驻军的番号、人数、军心所向,激烈交战的双方军队中,开滦认为的“敌方军队”在哪一日调进了多少军队多少枪炮,司令官是谁,军事长官是怎样说的。这些档案的机密程度之高,以及对时局分析之准确,今天看来也令人咋舌。

开滦历史老档案绝不是单纯的开滦历史,它实际上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开滦范围以外的社会历史概貌。

羊皮大账簿、墨迹和实物

开滦档案馆保存的这1661本大账簿,是1901年至1952年5月开滦的财务账,大多是英文,分为六大类,即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成本账、分类账、成本表和财产清册。这些大账簿有的采用精压牛皮或羊皮全封,烫有漂亮的金字,至今金光耀眼。里面的账面纸,则全部采用英国高级道格纸或铜板纸,账页中印有水印和隐形标记以防伪。这些账簿有的厚达10厘米,长80厘米,宽50厘米,最重的一本竟达30公斤。据档案资料记载,过去开滦的总经理阅账时,需专门职员用专用的小车将大账簿运送到办公室。

1878年建矿至1901年,开平矿务局一直采用明朝末年以来代代相传的“龙门账”记账法,分为“存”、“该”、“收”、“付”四大类(“存”包括全部资产;“该”包括全部负债;“收”亦称“进”包括全部收入;“付”亦称“缴”包括全部支出)。这种记账方法十分麻烦,以毛笔写账簿,字字书写要见功夫,数字全系中国大写繁体字。这种记账法不利于成本核算,也很难分清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变化,不适应大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的管理。1901年后,开平煤矿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记账方式,于是就有了上述大账簿。过去,我们曾经为保管这样一批庞大而笨重的陈年老账所苦恼,它们不能用却不能丢,还要有专人、专柜管理存放,对现在的企业经营又没有实际用途,真不知存它何用。今天重新来审视这批历经百年沧桑而幸存下来的账簿,我们感到这是前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企业历史最可靠而翔实的资料,不仅仅是开滦本身,就是对全国而言,它也是难觅的宝贝,其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也不可估量。

开滦的历史实物档案大部分是旧开滦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官方给企业的馈赠礼品。这些实物档案为数不多,但很珍贵,多是晚清和民国期间的艺术瓷品以及其他各种材质的佛像、器皿等。

劫后余存弥足珍贵

尽管开滦历史档案是世人公认的全国企业界最悠久最丰富的档案,但是,这些档案仍然属于劫后余存,有相当一部分

档案在历经几次大的天灾人祸后,永远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知情人每每提起,无不令我等后来人扼腕叹息。

第一次劫难是1901年英国人骗占开平煤矿后。

132年前开平煤矿成立之初,其文件都是中国传统式的用毛笔写的流水账之类的东西,把经营、人事、报告、请示以及上级的批复都写在近似账本的账略上,而契约、文书、上级的札饬等,都另外保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开平煤矿被英商毕威克一墨林公司骗占。英方人胡佛(美国人,后任美国第31任总统)和德璀琳(德国人,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在一个月内对开平所有产业进行了全面接管,包括所有的文书、契约、账簿。这些档案一部分被用来清理开平旧产业,大部分被存在天津麦加利银行。英国人完成对开平产业的接收并稳住阵脚后,这批早期档案就不知去向了有人说被掠往英国伦敦,被存在英商在伦敦成立的“开平矿务有限公司”董事部中。目前在开滦档案馆中,所能见到的早期开平煤矿的档案,有地契、账略、唐廷枢勘察煤田的报告。但是,有的已经不是原始文件,而是其后数年间辗转补充的。所以,1878至1900年的22年间,开滦的档案很少,很不完整。

第二次劫难在“”期间。

由于旧开滦的办事总机构是设在天津,所以滦矿大量档案资料存在天津玉皇阁。“”开始,红卫兵冲击并占领了滦矿办事处房子,他们将档案当做“四旧”扔到外面,任人践踏、拿走,片片纸页管理人员在整理开滦历史档案在马路上随风飘舞。南开大学经济系的教师认识到这批档案的重要性,拣走了一部分。虽然开滦知道消息后派车将档案拉回唐山,虽然流失南开大学的档案后来被送回,但这一次丢失的档案着实不少。

“”中,开滦老员司和中上层领导人都被列入审查对象,为了“清理阶级队伍”、抓坏人、挖叛徒敌特,查开滦档案的外调组、专案组一个接一个,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根据各自需要,将开滦历史档案特别是人事档案作为证据抽走,大部分没有归还。此外,上级部门还在“”中调走了一大批所谓的“敌特档案”,一去无回。

当时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为了备战便将开滦档案运到了远在承德的一个山洞存放,在山洞存放几年后,又搬回唐山东矿区602厂的炸药库,随后又搬到唐山矿井下,放了一段时间后又从井下搬到井上。在十多次的搬迁过程中(包括“”前的几次搬迁),档案难免丢失,由于山洞和井下的潮湿也难免有所损坏。

第三次劫难是唐山大地震。

地震中,存放档案的房屋全部震毁,成为一片废墟,档案纸片飘散满地。地震当天又下起了大雨,对档案的破坏可想而知。部分实物档案也震散在砖头瓦砾中,清代的“明黄”瓷碗(旧开滦时企业间互赠的礼品)被一些人拿到简易棚中当饭碗。一些百年前征地、修铁路、挑挖运煤河的珍贵图纸,原来都是用特制的马口铁铁筒密封保存,地震中有些人竟将图纸抽出扔掉,而将铁筒插在地震棚中的灶台上工业档案遗产当烟筒使用。地震中档案的破坏和实物档案的丢失,实在是无可估量。

第四次劫难是1987年库房漏水。

地震以后,人们没有房子住,档案的存放地更是数次变迁,最后于1981年搬进新建的矿务局大楼地下室。但是,由于大楼结构缝密封不严,楼上的水流入地下室,多次水淹档案。最严重的一次是1987年,库房的水达半尺多深,档案箱全部泡在水中。深更半夜,当时组织人员紧急抢救,但是仍有大批档案被水浸泡得一团糟,虽经晾晒亦不可辨认了这一次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

另外,20世纪60年代一批由上面下来的知识分子和记者,在创作有关开滦历史的作品时,也从开滦借走部分档案,这些档案至今未还。还有,1950年开滦总局的档案从天津运回,跟唐山的档案合并,造成了重复和混乱,也损失了不少。解放以后,由于部分人的愚昧和对档案知识的无知,也导致一些珍贵的档案被视为废纸惨遭淘汰。地震以后在搬运过程中,临时雇用的工人野蛮装卸,档案木箱有的被撞散,档案散落满地没人收回。有一小部分档案临时库房放不下,就放在修建队,修建队搬迁后,这部分档案竟不知所措……

尽管历经劫难,但开滦历史档案数量之多、跨越时空之悠久,仍然是目前全国所有企业中独一无二的,仍然不失为一个文化传承的奇迹。

现在的开滦档案馆是20年前的职工食堂,面积和规模结构基本适合作档案库房,目前又投资进行了综合改造,包括安装移动密集架、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灭火装置等。改造工程的实施对消除档案库房火灾隐患、提高档案库房容积率、实现档案库房管理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开滦煤矿范文第5篇

铸就安全的“铜墙铁壁”

开滦集团具有134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其从事煤炭生产的近4.8万人,井下作业人员3.5万人,现有的生产矿井主要分布在河北唐山、张家口以及内蒙古、山西等地区。其矿井集中的唐山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水、火、瓦斯、煤尘、地压等五大灾害俱全;唐山、林西、赵各庄3个煤矿开采时间已超百年;有5对矿井开采深度超过千米,最深达1157米;大多数矿井已形成多水平生产、多区段提升、多级排水系统,单翼运输距离最长达9公里。

如何在如此规模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做好煤炭生产安全是个大问题。为做好提高矿井的安全防护水平,开滦集团在投入上下了大力气,吨煤安全投入平均在30元以上,每年的安全投入不低于10个亿。并把不断渗入生产领域的安全信息化作为捍卫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据了解,开滦集团塑造的本质型安全正如开滦集团总经理殷作如所言,为打造本质安全,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遍及企业的全过程,渗透到开采、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和自动化结合的程度也决定了开滦的现代化程度。在这个大型现代企业不断转型的背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的演变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转型的关键;从传统的煤炭生产设备到现代煤炭装备的转型,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程度决定了设备的“含金量”。

在安全生产方面,开滦集团建设了“矿井监控系统”、“安全监测实时发送报警信息系统”、“安全监测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通风调度网络化管理系统”、“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调度指挥系统”等,使得企业对煤矿井上、下的环境参数及有关生产环节的检测,对设备、局部生产环节或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成为可能。开滦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这与企业注意利用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保障安全生产密不可分。截止2012年年初,开滦集团林南仓矿连续实现第8个安全生产自然年,刷新了开滦集团所属矿井安全生产最长周期。

目前开滦已经启动“煤矿井下重大事故危险源检测、识别及灾变预测、预警技术”,简称“井下识别预警”项目的研究。该项目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目前市场上尚无类似成型的系统技术。这样的系统对事故频繁的煤矿产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巨大的需求,而这些成果未来应该不仅仅可以为开滦服务,还可以在更大市场上发挥作用。信息化是“企业神经”

经过几年的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开滦集团的“企业神经”。在开滦集团节能环保管理办公室里,能够清楚地了解所有排放监测画面以及监测数据,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对整个集团的节能减排情况了如指掌。

开滦以集团公司为数据中心、按层次存放数据,以企业内部广域网络为基础,结合煤矿特点,按照管控监一体化的思路,组织开发和实施了网上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在开滦网上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级的应用软件有31个,各二、三级单位内部使用的应用软件约200个。

开滦集团着力改造生产自动化系统,目前已经改造和建成矿井提升自动控制系统16台,有7个变电站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和控制,3个井下排水泵房实现了集中控制,6个通风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动化改造,7个洗煤厂实现自动化集中控制。已经在两个矿建立了综合自动化平台,实现了矿井层面生产系统的管、监、控一体化。这些生产自动化系统都通过了省部级鉴定,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

为了全面整合集团公司各单位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资源,实现矿井各种监控、监测信息的共享、集成,开滦集团建立了“开滦自动化管理网站”。通过该网站,集团公司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各个生产矿井生产系统的实时运行情况。

开滦集团还开发了党建创新现代管控系统、集团公司信息与查询系统、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集团公司生产调度系统、集团公司医疗保险系统等。另外,在网上还运行着大量的相对独立、专业性较强的应用软件,如煤炭销售视频监控系统、煤炭产品销售管理系统、物资计算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管理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薪酬查询系统、矿井通风网络管理系统、洗煤运行工况系统、煤质管理系统、物资超市管理系统等。

此外,开滦集团特别注重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近年来“高压开关柜语音告警电磁闭锁装置”和“胶带运输机双向滚筒人员保护装置”两个项目的研究应用,完善了高压开关柜和皮带运输系统运行中的保护功能,实现了生产系统的人本安全。

未来,开滦集团还将继续在多个涉及矿井安全生产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发应用,如安全培训信息化建设,煤矿安全系统统一平台,矿井通风系统的在线动态监控技术、矿井防灾系统的在线动态监控技术、矿井风门的自动开闭系统,矿井内、外因火灾、现场动态监测分析、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在线动态监测技术,矿井粉尘动态监测技术以及安全监控系统等,以进一步提升整个集团安全生产的可控性、可靠性。

除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项目外,开滦集团还开发应用了安全健康管理系统、历年事故案例系统、伤亡事故查询分析系统等多个安全管理辅助系统。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和有线电视,建立了教学、培训、管理、考评为一体的安全培训信息化体系,围绕提高员工对危险源的认知,进行危险预知、危害辨识的知识学习,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开滦煤矿范文第6篇

完成改造了15套主井提升系统,每年通过多提煤直接创经济效益4.57亿元;9个选煤厂实现集中控制后,每年增加入洗原煤800万吨,创经济效益1.738亿元;6个综合自动化矿井建成后,各生产系统工作人员普遍减少,每年节省人员工资2.16亿元。在节能降耗方面,全集团已经完成的主要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年节约能源近4000万元,其中,提升机变频调速改造,平均每台提升机年节约电费24.5万元,全集团72 台改造的提升机,年节约电费1764万元;主扇风机变频调速改造,已完成变频改造的5个主扇风机,年节约电费279.3万元;矿井排水系统自动化改造,10个排水系统优化排水运行模式,每年节约电费1734.75万元。更重要的是,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降低了人员伤亡事故率和财产损失:2012年百万吨死亡率0.095,连续3年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安全生产保持了较好水平。

打基础

开滦集团始建于1878年,已有130多年开采历史,是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被称为中国煤炭工业的源头和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曾经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建国后到2012年底,开滦共生产优质原煤12.65亿吨,精煤3.17亿吨,上缴利税301.65亿元,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开滦已形成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分布在河北唐山、河北张家口蔚州、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犁和准东、山西介休和海外加拿大地区。

开滦集团目前已经建成了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和系统,为开滦集团的两化融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据介绍,集团计算机局域网,总计达到了74个,覆盖率持续保持100%,计算机网内的计算机台数达到1.1万余台。全局共有行政交换机容量近38000门,生产调度电话交换机容量4700多门。集团所有煤炭生产矿井都建设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共发放人员标志卡近5万张;部分矿井还投入了井下无线通信系统、井下应急广播系统;进行了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综合物流、设备管理、办公自动化、开滦精煤ERP等50多个集团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投入了视频会议、安全生产监控等多个网上应用系统,矿井生产系统自动化改造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综合自动化矿井覆盖率达到50%;建立了完善的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覆盖率达到100%。

开滦非常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已经将其纳入集团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且高起点、高站位提出顶层设计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有序推进。集团领导多次对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做出重要指示和要求,指出:“两化融合是支撑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优化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效率效益和本质型安全生产的需要,要毫不犹豫地把两化融合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立标杆

在部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2年)的大名单中,开滦没有被分在能源行业,而是因为“煤矿井下重大事故危险源识别、检测及灾变预测、预警系统”项目而被作为“安全生产”领域的典范。

“煤矿井下重大事故危险源识别、检测及灾变预测、预警系统”于2009年初立项,2010年初完成理论研究与方案设计,2012年初获得国家专利,年底通过了中国煤炭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个系统具体包括8大部分:煤矿重大危险源数据检测系统、水害识别、预测、预警系统;火、瓦斯危险源识别、预测、预警系统;顶板压力危险源识别、预测、预警系统;3D GIS集成数据处理平台; 3D GIS矿山数据仓库、模型及软件平台;煤矿专用GIS;以及WebGIS、组态软件平台。

目前该项目已在开滦钱家营矿的试点应用(总投资3890.51万元),运行效果良好,具备推广条件。对于项目的重要意义,王满福认为,“煤矿井下重大事故危险源识别、检测及灾变预测、预警系统”是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综合应用于煤矿井下水、火、瓦斯、顶板等重大危险源的综合预测预警。利用井下网络系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数据采集、实时监测;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组态软件、空间数据库、GIS、多智能协作与过程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预警,同时利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调度和控制功能,对相应设备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了矿井生产的安全性。

谋未来

开滦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知灼见。放眼未来,开滦已经从集团层面提出了基于两化融合建设“智慧开滦”的模式,以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智慧开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建立集团公司领导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整合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人、财、物、产、供、销等系统,实现与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深度融合,集团领导、职能部门能够根据系统提供全面、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实现快速、科学决策;搭建全息数字化矿山——第一步在集团层面以及钱家营、范各庄、单侯矿建立三维的全息数字化矿山平台,下一步在其他煤类和部分非煤单位建立二维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局矿“两级”集中调度指挥系统——主要是在集团总部建立基于“智慧开滦”的“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各生产矿井、重点单位分别按照集远程监控、综合调度功能于一体的调度室,对生产过程、设备、人员、环境、工况实时监测、控制,实现生产过程自动预警预报、远程控制,构建畅通的应急抢险指挥系统,同时提供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供领导、相关部门决策。

开滦煤矿范文第7篇

开滦煤矿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素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民族工业摇篮”之称。近几年来,开滦集团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1-10月共实现营业收入713.4亿元,同比增长76.2%,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22.1%,非煤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1%,其中物流产业收入373亿元,占总收入的52.3%,煤化工产业占129%,装备制造、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煤电热、建筑施工等占5.7%。在全国500强企业排名中,开滦煤矿由两年前的291位跃居至第103位,上升了188位。这一切源于企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回暖缓慢,作为资源型企业,百年老矿开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要让百年开滦基业长青,必须跳出依赖煤炭过一辈子的传统思维,立足煤、跳出煤,让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支撑起企业未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鲁尔区在利用先进的煤炭开发技术,走出去开发资源,继续把煤炭做大做强的同时,发挥区位优势,搞煤炭贸易;利用闲置土地搞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还发展煤机制造、煤化工和文化产业等。开滦集团借鉴鲁尔经验,近几年每年两次组团到鲁尔区学习,全矿上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了“开放融入、调整转型、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发展理念。

开滦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单一煤炭生产企业转向了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后,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06年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比重,日本为11%,美国为8%,欧盟为7%,而中国则高达18%,其中运输成本超过55%,存储成本达30%。针对物流成本高带来采购成本高、储备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开滦集团先从完善物资管理入手,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了集中采购、集中储备、集中配送、集中结算的物资供应、物流管理模式,对煤炭销售物流实施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统一回款的新流程。2009年4月,开滦集团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实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动发展。2009年开滦集团物流产业收入就达275亿元。

开滦一方面拉长煤基产业链,实施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等上下游产业联合,打造高层次的循环经济,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得一块煤可以生产出32种煤化工产品。2009年煤化工产业逆势上扬,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14%,全年盈利1.5亿元,同比增长31%。开滦集团还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成立煤化工研发中心,培养专业骨干200多人。目前,公司煤化工产业在册的1838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1293人,占员工总数的70.3%。

开滦煤矿范文第8篇

开滦档案编研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逐步规范化。主要包括开滦档案史料的开发,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常规业务有《开滦年鉴》、《开滦史鉴》和党史资料征编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开滦推出的编研成果累计超过2100万字,成果类别包括:志书、年鉴、汇编、纪实性文学作品等,内容涵盖党史、工运、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安全生产、企业文化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2004年开滦集团公司机关实现办公自动化后,开滦档案编研工作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局域网办公系统传递收发资料,实现了资源网络共享。同时,利用局域网档案管理平台查询馆藏档案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工具查询所需信息,并直接下载使用。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编研成果时限,提高了工作效率。2004至2014年,开滦档案馆累计完成了1380多万文字量的编研任务,在开滦档案馆全部编研成果中所占比例超过60%。

与传统的档案编研手段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编研呈现出以下优势和特点:

(一)手段更加便捷。以《开滦煤矿志》为例,1986年编纂工作开始启动,1998年完成1-5卷分卷编修出版。当时的资料搜集、文稿编辑大多是手工抄录或油印,不仅速度慢,而且劳动强度大,编纂任务完成后留存下数万页的手稿。2008年,开滦档案馆开始续修《开滦煤矿志》,续志的各个工作环节全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使用计算机对文稿统一录入,编辑时可以随意复制,随意排版,计算机的拼写语法、图表插入编辑等功能,使许多传统手工操作无法实施的操作快速得到处理,成稿电子文档也很好保存,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手段的便捷优势。

(二)选材更加系统准确。开滦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之前,查询开滦档案资料需要经过检索目录、原卷借阅等程序,手续繁琐耗时。要想掌握某个专题的档案资料,需要翻阅数十本纸质档案目录,搜集到一起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2007年后,随着开滦综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投入使用,开滦馆藏档案资料逐步实现网上查询和局域资源共享。使用者坐在电脑前,键入检索关键词,会搜索到全部相关档案案卷条目,由此可以系统了解某一专题的馆藏情况,更好地确定选材范围和选材内容。

2008年,在编写《开滦130年人物纪事》一书时,笔者利用当时的扫描数据库资料,很快查询到胡华、金达、那森・爱德等人的案卷线索,又通过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网站、香港某铁路网页,查询到金达去世时间、那森・爱德离职后情况、胡华开滦任职前的情况等信息,并确认了修筑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的某些细节,充实了文稿内容。

系统准确利用档案选材在清史项目实施过程中再次得到验证。2012年,开滦档案馆承担了国家清史项目《开滦煤矿档案史料》的编纂任务。项目组利用综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很快检索并筛选出数万页断限内的专题档案资料。在打印录入过程中,档案管理平台的原文缩放功能使许多模糊不清的档案原稿变得易于识别,提高了材料的准确性。

(三)资料利用更加高效安全。通过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同时看到需要的内容,这就解决了传统方法多人不能同时阅看这一难题。开滦馆藏4万余卷档案中,许多档案原件已过百年。这些当属“文物级”的历史资料,已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折腾。如果频繁调阅原件,势必会影响到这些珍贵历史资料的长久保存。使用档案平台直接阅读扫描件,或下载打印后使用,不仅更加容易识别,还有效防止了珍贵档案的残缺遗失等现象的发生,档案利用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四)受众更加广泛。开滦档案馆充分利用网络受众面广、信息量大等优势,将编研成果以信息、电子书等方式上传,扩大了阅读范围和影响力。2014年,《开滦史鉴》PDF电子书正式上线,走出了网上办刊的关键一步。

二、信息化档案编研面临的新问题

(一)编研成果的数字化应用有待提高。开滦的编研成果主要以纸质成果为主,多媒体方式(光盘、电子书等)的推广力度不大。利用网络等方式对外成果等手段尚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深层次系统开发的功能不够完善。由于人员素质、软件设计等原因,档案管理平台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共享还只局限于各个区片,编研素材仍以馆藏资料为主,对档案资料的挖掘深度不够,档案信息平台的功能有待拓展延伸。

(三)队伍素质及档案利用开发意识有待提高。开滦编研工作仍处于“独立编研”状态,互相之间缺乏互动协作,“重管理,轻利用”的形象普遍存在,在档案编研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资源,推进开滦档案数字化建设,为档案编研提供技术支撑和保证。目前,开滦直属区域及下属26家基层单位已搭建起档案综合信息平台,档案材料的筛选更加便捷。因此,开滦档案馆及下属档案科室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档案编研资料的内容筛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际可行的档案选题。按层次开发,由浅入深逐步实施。

(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开滦档案编研的传统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发挥开滦档案编研的传统优势,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相关档案资料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

(三)互动协作,提高编研人员素质和成果质量。进一步增强编研业务方面的互动、合作,加强编研工作人员的电子文稿编辑、OCR文稿识别转换加工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等能力的培训,提高档案编研人员的综合素质。

开滦煤矿范文第9篇

煤炭与电力是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产业,电力企业燃煤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一半以上。由于资源布局无法改变,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实现煤电联营势在必行。肖寒参与组织和创建的中国神华集团,即是坚持煤电融合发展战略,这是作者心中最辉煌的煤炭梦。

《追寻中国的煤炭梦——肖寒口述实录》 作者:肖寒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上世纪末,曾经叱咤风云的煤炭行业领军人物肖寒,与我们渐行渐远,已鲜为人知了。

我与肖寒部长的儿子韩保平曾为同事,为了老人出版回忆录的事他找到我,我们有幸一起聆听老人慷慨的回忆,并完成了《追寻中国的煤炭梦---肖寒口述实录》一书。

那是一个冬日暖阳的日子,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阳光洒向安静的胡同。86岁的肖寒激动而坚定的言语打破了四合院的宁静。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河北省馆陶县成立抗日人民政府,领导减租减息。肖寒跟随当时的县乡领导,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同年5月,年仅13岁的肖寒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他的原名叫韩红章,而当时的县委书记鲁大东(后任四川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一直叫他小韩,为了保密,他根据谐音改名为肖寒,并延用至今。

从早年担任河北峰峰矿务局、开滦矿务局党委书记,到后来担任煤炭部部长,以及受命组建神华集团,肖寒的经历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煤炭工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变。

谈到从开滦党委书记,调到北京任煤炭部长,肖寒坦言,“”期间,许多煤炭企业停产或减产。1974年,全国煤炭欠产1700万吨,有些地方连冬季取暖用煤都不能保证。和当时主管经济的副总理李先念多次点名要开滦煤矿多出煤。当时,多出煤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在全国否定奖励机制和工资差别、“干多干少一个样”时,时任开滦党委书记的肖寒朝思暮想,怎样把煤炭产量搞上去。他想,只有按劳取酬,实行计时计日工资加奖励,才能促进生产,提高产量。他提出让井下工人收入高于井上工人,主要工种高于辅助工种,重体力劳动高于轻体力劳动,工人高于干部。

肖寒说,开滦在进行改革之时,《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批判按劳分配扩大了资产阶级法权。政治高压之下,肖寒隐忍求全。有一次,开“批林批孔”大会,肖寒用在东北不到战场指挥的例子,强调干部要下井参加生产,使组织批判会的人无话可说。

通过在全国煤炭行业最早实行综合改革,开滦产量大幅增长,肖寒决定进一步挖掘生产力,使产量翻番。原来开滦井下人员多、产量低。经过试点实验,肖寒把工作面集中起来实行机械化。当时,进口了3套国外先进的综采设备,年产量达到2520万吨,终于实现了翻番目标。

1977年10月29日,人民大会堂。中央政治局听取煤炭部工作汇报。当听到开滦生产能力翻番,相当于增加两座年产200万吨的大型煤矿,全员工效是全国平均效率一倍时,邓小平发问:“为什么这么好?”

李先念说:“开滦的管理跟别处不一样,他们坚持生产和安全责任制,工资井上井下不一样,井下工资也不一样……”

邓小平说:“开滦生产翻番,肯定是好经验。开滦经验要总结,全国都要学习开滦。”

在全国兴起的“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肖寒告别了开滦煤矿,升任国家煤炭部部长。

这些今天看似简单的道理,当年却不知要冒着多大的政治风险。惟有胆识和睿智,才能有如此的首创气魄。30多年过去,肖寒仍清楚地记着邓小平的话,“我非常感激他的支持!”

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视察开滦煤矿。当时还在批判“奖金挂帅”、“物质刺激”。肖寒试探着问:“煤炭的价格低,工人的待遇也低。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大,可否多发点奖金?井下实行岗位津贴,免费供应中餐呢?”

“可以!”邓小平当即拍板。

1979年1月,全国煤炭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平均每吨煤提价5元,增加采煤工人井下津贴。井下班长岗位津贴等在全国煤矿系统执行。

同年12月,肖寒调任当时国家经委副主任,分管能源局工作。后又转任国家能源办副主任。任职不到月余,他就到国内瞩目的陕北神府一带考察,在神木县招待所的窑洞里,和专家们规划神府煤田建设。看到十多平方公里,蕴藏数千亿吨的优质煤田,肖寒兴奋得像抱了个“金娃娃”。

不久,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和一位副总理先后到陕北地区考察,回京后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发陕北煤炭资源。肖寒参加会议,并在两个月后,受命担任为此而成立的华能精煤公司董事长。他想学习美国的田纳西州矿区,建设神东特大型现代化煤炭基地。但办大矿阻力重重,原来设计年产60万吨,有关部门非要分成两个30万吨才批。

1992年8月,时任副总理朱镕基到矿区考察,行前他交待肖寒,一定要把神东矿区建设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基地,高效率、少用人,不搞人海战术。资金由国家给予提供,矿区建设列入国家计划。

肖寒他们提出“煤-电-路-港”四位一体的建设思想,即煤矿、电力、铁路、港口同步建设。

朱镕基听了后慷慨地说:“我再给你加一个‘航’(海运)字。”就是五位一体。这个战略设想,构架了后来神华集团的雏形,也是国内其他企业至今无以伦比的综合管理模式。

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矿井设计的手脚逐步放开。大柳塔矿设计年产120万吨,后改为300万吨,再后来又提高到600万吨。

1993年,曾任国家计委主任的宋平到矿区考察,他说:“原来只想在这个地方办小矿,现在看来,搞大的是对的。没想到你们搞得这么快,技术这么先进,这么现代化。”

1995年10月,神华集团公司在华能精煤公司基础上正式成立,肖寒任首届董事长。翌年1月,大柳塔矿建成投产,《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和图片,称其为我国煤矿建设的里程碑。

神华集团的发展以5年左右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柳塔矿投产,包神线投产,形成年产1000万吨煤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神朔线投产,形成产能2000万吨生产能力。第三阶段是朔黄线、港口投产,再加上生产3000万吨煤的生产能力。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改扩建,提高现代化水平,铁路和煤矿扩建,煤电一体。现在,神华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能源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前列。肖寒也已堪称神华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尽管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但肖寒毕竟多年退居现代生活的幕后,多少让他的话语与时代有些隔膜,这部回忆录虽然十几万字,却磨砺了五年之久。还由于“”以后,有人以当年开滦抓生产、搞翻番,是为极左路线服务为名,纠历史旧账,使肖寒心结难却。但肖寒追寻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的梦想从未中断,以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欣慰。

把握他的人生线索以及本书内容,有两个重要的节点,就是他从开滦到煤炭部、从国家经委到神华集团,而这两个转折正是这本回忆录的看点和精华。这正像本书封底的提要:“表扬开滦煤矿立了功;赞赏我的煤炭梦;邓小平批准引进一百套综采设备;朱镕基鼓励创办神华集团……”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背叛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进化不都相当于一种背叛吗?可背叛又有限定和程度,人类一切美好的、向上的激励因素,都不应在背叛之列。

透过肖寒的人生风云,追寻英雄迟暮的背影,让人看到了一种可传代济世的精神。

(作者为《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一周书情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作者:(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1日

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经济学决斗,影响了数百万人生命和生计的争论。梁小民、何帆专文推荐。世纪论战,百年恩怨。低增长时期,哪个是中国经济的救世良方?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作者:白先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1日

记录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大起大落,澄清白崇禧与、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历史误区。

《南回归线》

作者:亨利·米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1日

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在米勒的文字世界里,一切都是游离的、跳跃的,一切毫无瓜葛却又相互联系……

《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

作者:(美)胡迪@利普森 梅尔芭@库曼

译者: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开滦煤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秦皇岛;开滦煤矿;国民政府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20-02

秦皇岛市位于冀东地区,历史悠久,海陆交通便利,且资源丰富,清末即开辟为通商口岸与旅游风景区,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抗战时期秦皇岛沦入敌手,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才得以光复。开滦煤矿秦皇岛分处是秦皇岛地区重要企业,隶属于总部设于唐山的开滦煤矿,为华北重要煤炭集散地。开滦煤矿秦皇岛分处历经20世纪中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秦皇岛市的历史变迁,留下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档案史料。本文以秦皇岛市档案馆相关馆藏档案为依据,通过对之研究,简要介绍开滦煤矿秦皇岛分处在战后面临的困难与复杂局面,介绍了国民政府对秦皇岛的接收情况,力图还原历史原貌,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状况有所了解。

开滦煤矿最初由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创建,后由英商独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日本夺去,其总经理为日人白川一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隔日白川一雄即开始部署撤离事宜。由于本地警察已被中国驻防部队解除武装,出于安全考虑,白川一雄给在开滦总局任职的中国高级职员王崇植及秦皇岛港务局副局长毕祖培写信,恳求在日人撤离前保证日本员工及其家属安全。实际上,秦皇岛地区的确曾一度陷入混乱。9月1日,秦皇岛矿区与东山附近发生大规模抢掠,由于此时该地日本居民与驻军集中于火车站,无任何守卫,包括日本住宅及部队驻地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均遭到损失,而实施抢掠的不仅有附近居民,甚至本厂的中国职工也有参与。9月4日,日本军队返回并枪决数名抢劫者,局面才稍有平静。可以想见,日本方面对此事的反应十分激烈,派出部队以搜查名义四处抢掠,19807部队指挥官长野甚至对毕祖培提出对包括开滦及耀华所有住宅在内的私有场所进行搜索的无理要求。而在日本部队搜查期间,毕祖培等中国高级职员竟然受到“就地枪决”的恐吓,工人们的许多物品也在搜查中被日本士兵抢走,自身也受到暴徒殴打与军队威胁,人身与财产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毕祖培就此事联系开滦总经理白川一雄,希望总部能与军方进行交涉,保证安全。而白川一雄给出的答复是,日本军队目前不撤离秦皇岛,就地维持治安,保护公司安全。同时告诫毕祖培,要“试行了解并估计他们(日本军队)的心理及目前的情绪,用机敏的手段和他们办事”。这表明,开滦煤矿秦皇岛分处实际上仍没有脱离危险,名义上进行保护的日本军队依然对此地构成着威胁,此种威胁即便经由开滦总经理与日本军方商讨过也无法解除。此外,从往来信件中还可看到,虽然日本已经宣告投降,但在近一个月之后,如此重要的矿产工厂依然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白川一雄依然和从前一样担负总经理的职责,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些史实表明,国民政府在此时对秦皇岛地区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军政大权还掌握在日寇之手。从现有材料看,秦皇岛地区至少在1945年10月前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本地警察局与县政府办事处已基本停止运作,治安无法保证,百姓在忍受暴徒抢劫之余,还要继续在日本军人铁蹄下挣扎,国民政府对此事难辞其咎。虽然抗战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确实面临诸多重建的任务,但在日本宣告投降月余后依然无法承担起本国国土上的安全责任,甚至将司法之权交由日本,任由战败国继续对我国居民处以刑罚,如此做法实在太说不过去。从档案中我们也没看到有任何代表中央政权的组织或个人与日方进行交涉,反倒是事件过后有当地伪军头目借口为国军驻军准备粮食对周边百姓敛财,使毕祖培不得不一次次去恳求日方的庇护。另外,发生抢劫也与政权接收不力有关。毕祖培在给白川一雄的信中提到,在当时日本方面对秦皇岛已采取放弃策略,军队在撤退前焚烧大量粮食与文件,而许多日本公司与住户把财产送给仆人与车夫。正是在此种环境下,人心浮动,发生抢劫暴乱。日本方面在得知失败后,对我国城市进行蓄意破坏,而政府或因消息闭塞缘故,对此不闻不问,任由日方进行最后的疯狂,客观上加剧了秦皇岛地区的混乱局势。接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政府理应全面部署,整体规划,由此有所延误,我们不应吹毛求疵,过多苛责。但在细节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身为中央政权的国民政府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应有清醒认识与充分准备。而据现有档案看,国民政府完全有时间与精力对沦陷区情况进行先期调研,避免此混乱局面的发生。

秦皇岛的混乱情况还不止于此,因山海关战略地位重要,为人关之门户,抗战还未结束已吸引多方角逐,各种政治势力混杂其间。9月1日即有共产党先头部队到达秦皇岛,并与毕祖培进行过交谈,但因人数太少,无法维护当地治安,很快就离开了。据开滦秦皇岛港务局山海关办事处职员才德均讲述,9月1日八路军进入山海关后逮捕了部分日本人,第二天与日本部队发生枪战。而王辅先生研究指出,与八路军一起到达山海关的还有苏联红军,他们共同与日军作战,目的为收缴日军武器。作为中央政府的国军也对日军装备垂涎欲滴,积极接收日军军火,并首先邀请美国军队于10月1日上午登陆秦皇岛,做先期准备。之后国军空军大队第九队办事处官员钟振岐在10月22日给第九队史队长的电报中谈到与美军联络一同接收军火的任务,并进行相关部署。秦皇岛一时间出现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局面,加剧了当地混乱局势。部分居民或出于对日寇的憎恨,或由于自身困难,在不法之徒煽动下发生上文中所说的暴乱,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仅以开滦煤矿秦皇岛分处为例,在9月初的混乱中,包括东南山区住宅、员工及避暑人员财产以及属于该局的房屋内电话电灯等均遭到严重破坏。被日本军队搜查过的工房与耀华村住宅更是一片狼藉,家具等物品除了部分被抢走运出秦皇岛外大都损毁,此外还有很多职工遭到暴徒殴打与恐吓。出现如此场景,不得不说是政府对沦陷区接收的败笔。

上一篇:色谱分析范文 下一篇:幼儿饮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