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里学范文

时间:2023-04-19 11:07:40

教育心里学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1篇

杨校长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艺术去教育影响学生成长,去推动学校发展,从而成就了一方教育,营造了学军小学美好的今天。

教育家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一个老师十几年、几十年在教育战线上努力打拼,忘我工作,才可能达到的一种教育的高度,一份事业的累积。只有靠那份对教育的执着,靠那点从不言悔、从不叫累的工作激情,靠满怀信心、充满期待而又一心一意奋斗在一线的那份毅力,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杨校长,一辈子只在一所学校教书,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他拒绝了好多自己可以得到转行升迁的机会,拒绝了这个躁动浮华的世界曾给他带来的诸多诱惑,让自己永远定格在教育,定格在孩子们中间,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看似平凡的教书育人当中。即使到了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全身隐退的今天,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上,为这份自己喜欢的事业,操着心,出着力,奉献着自己的余光余热。

一、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得拥有教育家的情怀

中国目前最缺少的不是当校长的老师,而是缺少拥有像杨校长这样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

我作为一个新任校长,总觉得在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校长之前,先要对自己进行一番情感的修炼。努力蜕去身上的那份浮躁,剥去身上那些功利观,让自己干干净净地在站在校长的位置上,然后再去思考学校的每一件事。如果我们纯纯的心里只剩下了学生,我们的行动纯纯的也只是为了学生,那么我们所谋划的每一件事,采取的每一项行动,就会少些应付的成分,就不会因贪图虚名而弄虚作假,就会坚决拒绝那些对学生无利而又让老师埋怨的做法。

就像课程改革,现在搞得热热闹闹,好像学校不搞课程改革,你学校的教科研就不行了,你的学校就落伍了。然而,大家仔细去审视一下,调查一下,现在又有多少课程改革是真正围绕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校长,心中永远装着学生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开展课程改革就要更多的时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课程内容而去开拓课程资源,从而人为地增加学生负担;如果我们用更前瞻的目光去谋划学生的未来,那么想得更多的是怎样通过课程改革来改变学生目前单一的学习方式,去培养更多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教育是心灵叩慰心灵的事业,是人格培育人格的过程。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坚守人格的底线,只有心中永远装着学生,才能坚守教育的本真。也正是这种摒弃所有功利目的的坚守,才能让我们把目光始终聚焦于教育本身,才能让我们能真正俯下身去,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心无旁骛地走向这些幼小的心灵。

因此,要想当个教育家,自己首先得“放下”。放下名利,放下功利,放下虚荣,放下自己。在纯青的炉火中,炼就一颗赤子丹心。只有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才有我们学生的未来,才有教育家的明天。

二、要想成为教育家,还得拥有教育家的境界

杨校长从他走上校长岗位的那天起,他心中就有了学校的发展蓝图。他要办一所城市中的小学,要使学军小学从杭州走向浙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因此,他在八十年代就大胆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教改纲领和“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提出了要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这样前瞻性的思想。拥有如此开阔的视野,具备这样的思想高度,充分体现了校长的崇高境界。

杨校长怎么会有这样崇高的境界?怎么会有这样长远的思考呢?

我们从他的著作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想一个同样的问题,一辈子,都在从事同样一件事情。开阔的视野,来自于他带着问题经常性地观察思考,来自于经年累月的实践尝试。他从教育实践中、生活中提炼出教育的智慧,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正如他所说的:“当校长要提炼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一个学校能不能办好,就是看你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落实到老师的心坎里,融入老师的血液里,落实到教师的行动中。”

他说:“校长要有目标,你是否想到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办好学校的历史重任落到你的身上,你就是历史长河上的一棒,你的作为,前要对得起你的前任,后要对得起你的后任,左右要对得起你的家长和学生。”正是杨校长这样一种教育的境界,有了这样一份教育的责任,才使他的事业有了一定的高度,才使他的工作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情,才使他有了更多的担当。就是到了今天,杨校长仍然以一个教育家的情怀在培养他的接班人,以教育家的高度在影响着我们周边的教育。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同样,校长境界的高低也就决定了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呢?

当校长的要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社会学。要像杨校长所说的那样,校长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首先要在教育上扎下根,从根下去寻找教育的问题,从实践中去思考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三、要想成为教育家,还得拥有教育家的心态

教育质量主要不是指分数的高低,其指向应该与教育的本质相一致: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培养出来的人要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给每个人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同样,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回到社会,所以教育培养的人要能动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学校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

从杨校长开展的“小学多元化激励性评价”、学生可以申请不参加考试等评价改革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杨校长所具有的不同一般的教育心态。他的教育心态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发展的心态,并且永远是怀着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心态在开展各项学校工作。校长要敢于抓质量,懂得抓质量。然而,怎样去看待学校教学质量,怎样去抓学校教学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能够做得从容淡定,很容易造成说归说做归做的一种矛盾状态。因而,真正能把学生装在心里的教育家,必须要有一种正确的教育心态。

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小学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捍卫孩子的童年,保护好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基。这一点,杨校长做到了,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或不能全部做到。

四、要想成为教育家,还得拥有教育家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家理所当然应该是一位教育艺术的大师。从杨校长身上,我们也读懂了他那些教育的艺术和管理的艺术。从而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教师从技能熟练型教师向具有创造性智慧教师转变,不仅仅是为了摆脱教师生命工具状态,而是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

杨校长的那些课堂艺术、沟通艺术、用人艺术、激励人才艺术、处理危机艺术等,都生动表现了杨校长的教育智慧和独特魅力。我们怎样用智慧去化解处理教育和管理中的新情况,这是考验你能否成为教育行家里手的标志。很多时候,我们只会用僵化的制度或教条去处理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懂得用灵动温暖的手段或言语去润泽教师内心的困惑和不快,更多的是缺少一种教育的智慧。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班会;学生;班主任

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提供给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集会。成功的班主任往往会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实施自己的治班方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班集体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但多年来,我们的班会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班会成了说教会、训话会的代名词。

要使教育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烙印,靠教师空洞说教演“独角戏”是行不通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而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需要心理学化。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教育班会因其针对性更强、指导性更明确而日益走入人们的视野,走进每个班级。但观摩了一些心理教育班会课,自己也进行了课堂实践,笔者感受到要让心理教育班会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遵循认知规律,克服求快心理

于光远先生在其《我的教育思想》一书中曾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必须善于运用关于受教育者认识运动的规律。这就不仅涉及一般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无法一蹴而就。

笔者曾看到一位班主任在组织一堂题为《情绪转转转》的心理教育班会时,先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含有明显情绪的表情,以唤起学生以往情绪的回忆,再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情绪的变化,然后通过同学表演小品,反映生活中因为情绪不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在调节情绪上的好方法,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又层层推进,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试想,如果一上课就让学生来谈谈如何调节情绪,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情感还没有被激发,怎么能谈得深入,又如何做到自我教育呢?

因此,在心理教育班会中,班主任的组织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一定要克服“求快”心理,使心理疏导稳步推进。

二、引导学生体验,克服说教心理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用活的教育教活的人。”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比不上学生亲身体验。而长久以来,“苦口婆心”似乎已经成了教育的代名词,教师们最擅长的就是“说教”,然而收效如何呢?那些道理能真正入学生心的有多少?

“团结”是一个很“古老”的教育主题,而通常我们教育的方式无非就是举例子,说名言,学生们也把那些例子名言烂熟于心了,这是不是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效果呢?答案一定是“不”!笔者看到有一位班主任是这样来上这堂班会的:她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并设计一个小队造型。然后玩一个游戏――千里传“书”,“书”就是一个数字,不可以说话,也不可以回头(相当于拷贝不走样)。事先还是要请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如何来传。在一轮过后请大家再次讨论下一轮如何做。看似游戏,但是深究一下,发现教师真是良苦用心。无论是设计组名、造型,还是玩游戏,都必须依靠小组成员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这样两个环节过后,一定会对“团结”这个词语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珍视“团结”。

从这堂心理班会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点,那就是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了,那道理才深入人心,才有深远地影响自身。而说教的方式更多的是流于表面了,因此我们呼唤,在我们的心理教育班会中,多一些生动的体验,少一些空洞的说教。

三、发挥学生主体,克服包办心理

燕国材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必须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心理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情绪转转转》那一节班会中,班主任最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克服不良情绪的办法,学生们在小组中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想出了很多妙招,他们还给那些妙招起了名字:情绪转移法、音乐治疗法、读书消遣法、暴吃零食法、倾诉法、购物法……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听课的教们也获益良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因为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因此会更加容易被接受,这比教师“包办”――想出主意教给他们,收到的效果更加明显。

四、尊重课堂生成,克服求全心理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备课,班会课也不例外。我们总会对我们的课有很多的预设,但我们预设更多的是成功,是否也给失败留有空间?笔者同样也是上《团结》这一班会课,同样也让学生来做一做“千里传书”的游戏,但是直到课结束,学生中竟然没有一组传成功,于是笔者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收尾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事先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没有给预设留有足够的空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尊重这样的课堂生成,学生没有成功,那就让他们谈谈为什么没有成功,学生一定也会意识到因为自己小组的成员事先没有商量好,不够团结,这样不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了。

课堂“风云”千变万化,我们只有尊重课堂生成,克服那种“求全”的心理,从容地面对学生的“失败”,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学生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目标,也并不意味着你的教育失败,我们依然可以拥有成功的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班主任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才能使心理教育班会这一方新的天地焕发夺目的光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燕国材,朱永新,袁振国.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M].2002.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因此,学校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研究大学生思想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也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规律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当前大学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学生在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的学习和生活后发现,现实生活并不是自己理想的状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学专业与理想职业的差距、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和考试以及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所有的矛盾和困惑都需要自己去解决。

2.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极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惑。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缺少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对中国的国情、民情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不太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3.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偏激。由于大多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大,因此他们对当前诸如党风不正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思考难免有失偏颇,在认识上比较偏激。再加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存在简单化、程式化的倾向,这就会引起学生的不信任感,进而形成逆反心理。

二、将心理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包含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影响并制约着其思想意识的形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二者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因此,将心理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心理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做学生的转化工作,而人的转化过程其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表现出来。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如果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就可以掌握其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进而进行有效地引导,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2.心理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实效性。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各有异同,二者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利用心理教育对于心理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准确地从学生的各种反应中发现他们的思想问题,并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同时,灵活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把心理测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3.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基础知识,以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心理教育加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1.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制保障。加强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组成,领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院(系)也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这种二级管理模式,明确责任,落实目标,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咨询教师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做好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大力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加强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评,建立完善、规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受大学欢迎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类社团的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推进心理教育进课堂。第一,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规律,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入手,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加以分析,重点把握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进而再着手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的理念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矛盾,把心理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之中,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在线交流、网上答疑解惑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合乎青年学生心理的需要。 改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采取生动灵活的心理互动教育方法,运用人性化的教育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1)开展“情景教育”。例如,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情景”,并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认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素材的可信性和现实性。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困难相结合,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入手,把就业、贫困生救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要求。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挖掘;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14-01

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所设置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高中生、大学生相比,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佑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我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我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主人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

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

(一)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我和学生一起搜寻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做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会比纯粹的说教要有趣得多。

(二)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的种种消极现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还更严重些。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我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比如教学《曹刿论战》时,和学生一起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

(三)利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例如,我用《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对于这株新苗,不少老师还不太重视。其实,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交流、沟通,能让学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 “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 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在这期间的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人际关系不协调,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多,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回避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就想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中学生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力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但心理仍处于未成熟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反思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要确实去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有的态度和看法。

三 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依赖、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他们,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倍加给予关心和帮助。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 心里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 作用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但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日趋严重,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事件也不时发生、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高校甚至社会关注的热点。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2]。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里健康教育工作[3]。

一、在校大学生的心里现状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事件也不时发生、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高校甚至社会关注的热点。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现在的大学生一部分在现社会由于家长的长期的过度保护及学生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匮乏使他们心里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小小的挫折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无法承受。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4]。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因此在现阶段的高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心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体系

1.加强心里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里健康素质

要想做好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自身必要要有一定的专业心里知识,要掌握一定的心里辅导技能,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心里问题的时候做出合适的反应,帮助学生化解心里问题,克服心里障碍,调整人际关系,最终帮助学生走向健康的学习生活[5]。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心里知识学习和心里健康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小组

可以成立校院(系)心里健康教育小组,有专兼老师行政人员和学生组成,可以接受面对面的咨询,也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的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举办活动等进行大面积的心里健康教育[6]。也可以通过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里活动的了解,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

3.建立学生心里档案

可以从入学就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心里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人格,情绪等多种心里活动状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添加和修改学生的心里档案,以便对大学生心里障碍的产生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对个别心里危机的发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4.构建网上心里咨询平台

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可以分几部分:一部分是心里健康知识;一部分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咨询问题;一部分可以设置专用的电子信箱,通过邮件交流。因网络的隐蔽性更有利于对心里异常的学生进行保护和干预。

5.培养学生骨干

每个班可以设立心里委员,并让班干部进行培训,了解基础的心里健康知识及简单的心里问题排查方法,有他们时刻去了解学生的心里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将问题秒杀在发生之前。

6.面的教育和点的教育

我们不但要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里教育和心里辅导,还要进行大面积的心里教育和心里辅导;对于个别学生我们需要一对一的辅导,但对于那些没有发现或心里有点问题的学生及心里健康的学生,我们都可以通过面的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

7.组织各种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心里健康社团、心里沙龙,在校园里举行各种心里健康活动;开展心里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根据各个年级及性别和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心里健康知识讲座。

8.创新心里教育的有效形式

有时心里问题并不是心里学的问题,有时它跟哲学,文化,政治,信仰有关,出现心里问题源于自我的迷失和对本身的遗忘,不敢直面自我,所以我们全靠心里教育来完全改变现状,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来教育学生,例如:学习哲学课,进行道德教育,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等。

参考文献

[1]任莎莎,杜廷勇,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国职工教育2013年12期.

[2]张文军,从“心智”入手引导高职学生成才的探索,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4]王运彩,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赵丹,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科技向导,2012年32期.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心里健康教育;幼儿

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发展成长道德的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候,幼儿的心里健康将会对孩子们以后的认识、情感、个性和道德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时期对于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又出现了不同的指导理念,针对新时期的不同理念可以提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创新策略。

1幼儿园在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开展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对幼儿进行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从幼儿园和家庭的角度出发,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孩子在情绪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之处,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不能保持同步。

1.2没有专门的课程关于幼儿心里健康教育

在幼儿园目前开设的课程当中,没有专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能及时对幼儿的心里问题进行及时系统的辅导,导致一些幼儿出现心里问题。由于缺乏专门的课程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辅导,导致幼儿缺乏一定的指导,不能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的判断,以致出现问题。

1.3只对个别有心里问题的幼儿进行辅导,忽视全员教育

幼儿园长期以来对于幼儿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上不够全面化和系统化,仅仅针对一些有问题或者是具有不良品性的儿童,而忽视了全体幼儿的心里健康培养。对于新时期的幼儿心里健康教育来说,更重视的是全体学生的心里健康发展而不是只针对个别的幼儿。

1.4仅仅重视幼儿园的教育而忽视了家庭的教育

虽然幼儿园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对其进行教育,应该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教育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家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一个有效的延伸和效果的评价,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持久性的发展和培养。

2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2.1转变幼儿的教育观念,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各个活动中去

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新时期树立一个幼儿教育的创新理念,一切以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主要的目的,并且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使幼儿可以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发展。在对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注意平衡知识的培养和心理教育的比重,这样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可以在幼儿当中开展一些符合幼儿知识水平的讲座既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又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达到学习和心理教育同步的目的。

2.2积极创设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一定要创建一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环境,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民主的环境。好的环境对正在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疏导教育,让幼儿可以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2.3不仅要关爱个别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促进全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时候,不仅要重视个别有问题的幼儿还要从全体出发,关注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一些日常的活动展现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幼儿以后上学起着一个基础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促进了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幼儿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

2.4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持久、动态的发展

对于幼儿的学前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只关注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同样重要。要通过这些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使幼儿的学前教育有一个好的延展性和发展性,让孩子不同程度的接受教育,结合幼儿所处的人文环境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幼儿当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不仅从幼儿园做起也从家庭和社会做起。

3结语

在新时期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动态持久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都提出了一个挑战,他们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态度,在教育实践的过中不断的提出创新的策略,关爱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学前教育是有必要的,为以后的教育成长提供了一个基础,让孩子们以一个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66-67.

[2]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4):95-96.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聋生心里健康教育

由于听力受损,语言发展存在缺陷,接受外来信息受很大限制,使聋生无法与正常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姐妹、兄弟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中,造成他们心理发展存在不足,如:嫉妒他人,与周围的人敌对,多疑、偏激、自卑、易怒等。《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聋生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聋生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聋教育工作者要把对聋生的心里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以帮助聋生调整好心理,使之心理健康发展。

一、尊重聋生、塑造良好人格

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人的性格、气质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但自卑感可以通过正确的认识行为有意识注意而得到改善。形成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交往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人事改变入手,引导聋生善于发现字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我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同学们都嘲笑他,但绘画很好很有灵感,我就鼓励他让他参加了绘画组,作品屡次获奖,他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并且逐渐恢复了自信。

二、多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会

“多开展活动”能很好地提高聋生心里素质。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心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里情景,开展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促成体内的认知冲突,唤醒聋哑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里感悟,增强他们的心里感受,从而达到真正地影响他们心里健康的目的。对于聋生个体来说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对其心里体验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讲说都无法代替各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

经常和聋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自信的小动物”、“学习张海迪”、“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等。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积极为聋生创造了一个让他们有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我鼓励每一个聋生都大胆地表演,大胆地说,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聋生都参加了表演。通过这些活动让聋生了解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这些活动,使聋生胡获得心理体验,受到触动和鼓舞。

三、学习语言,解决问题

先天耳聋和后天耳聋的人中有音乐家贝多芬,发明家爱迪生,宇宙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教育家海伦凯勒等知名人物。在我国也有很多聋人专家、学者、劳动模范、聋人大学生等。使他们的心里发展得到很大地提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很好的教育和掌握了语言。

四、协调一致,环境熏陶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志贤说:“遗传上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外界环境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物,因此引起儿童的心理反应。聋生的心理发展在听觉和语言障碍的情况下,环境的教育作用就更加显著。如果环境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相违背,那么我们对聋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不起作用。因此我提出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统一,2、外界环境要与学校教育相统一。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里;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01-01

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生长期。其生理、心里发育在将成熟而又未成熟的“花季”,这是一个“朦胧”、“迷惑”的前夜,其行为的“冒险性”、思想的“虚幻性”、心里的“迷惘性”都将对心里产生影响。在种种“成功”与“失败”,“已知”与“未知”,“兴奋”与“颓废”,“萌动”与“盲目”的情绪体验中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行为失常,其后果极为严重。

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呢?我通过调查分析认为:

1、家长、老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学业负担又导致学生心理压力。目前望子成龙的教育理念仍然是家长培养子女的动机,加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加重了向孩子们施压的砝码。老师以学生的成绩为教学业绩的体制倾倒着对学生的重压,承受着压力的学生,又由于知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对社会人生的感知,逐步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忧虑,对校园以外社会的了解和来自家长、老师、自己的重重压力,必然严重影响中学生正在发育的生理、心里,导致学生心里偏失正常轨道。

2、学习动机的偏差。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里,制约学习持久性的效果。动机的偏差,必然导致目标的偏离,是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不是以理解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而是以掌握知识的量为目的;不是以用已有知识创新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死记硬背考取高分为目的;不是以广博涉猎知识了解世界科学、人类文明,而是只管考试范围考点为目的。这就是抑制学生正在萌发的创造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方法,使学习的兴趣、获得知识的乐趣丧失。从高尚动机来看,学生只认识到学习知识对改变自己命运的一面,看不到读书与国家、民族振兴的关系,把考试看成鲤鱼跃龙门,把知识当作晋升白领或“入仕”的敲门砖,把成绩当作人生的指挥棒,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只重分数,不重品德。这种动因狭隘,目标模糊,一叶障目的学习动机,必然产生不了高尚的学习目标,必然严重影响心里的正常发展,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广博性。从心里上遏制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渴望,伤害学生求知的健康心里。

3、个体感情、情绪的驾驭失控。学生的成长有一个较长的心里过程。这期间他们的人格尚处于幼稚,情绪尚不稳定,成长期的躁动与迷惘,行为错误的反复出现,使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非常脆弱,而教师过分强调自我,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枯燥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受挫、沮丧、失望以及个体遭遇的不满心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宣泄,从而难以驾驭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问题。

4、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情绪下自觉进行的,久而久之就成习惯,这是一种后天的趋于稳定的形态。而有的学生却有不好好听课、把做作业当任务、敷衍了事、书写潦草混乱、上自习说话、吃零食等坏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现代教育界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然而我们的现状是,用糖水浇养的温室里的花朵,根本经不起苦雨凄风的锻炼。独生子女大都有懒惰、骄横、任性、自私、偏激的习惯,爱心、责任心不足,依赖心有余。

5、心里机能调节失控。中学生的心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科学程序。目前中学生个体中急于求成的心态,家长揠苗助长的心态,教师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的心态都严重破坏了中学生学习心里的发展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机能。学生对知识认识不足,不是通过观察上升为理性从而理解知识的内涵,而是直接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层面,而是以记为记,记下的不会消化。对知识的现象认识不能扩展为想象、思维的能源,因而思维狭小、思维贫乏,做起事来也只能是“小儿科”或眼“近视”,看不到知识与广阔社会的联系。心里调节失控,对奠定学生心里形成的基础及发展有严重影响。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品质养成环境

1、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觉的把学业和责任联系起来,视学业为自己获知的重要依据、途径。责任心强,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业上要求严格,为自己负责。呈现出良好的心里态势。

2、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学起来就轻车熟路,轻松愉快。攻克一个难题,就是一份骄傲、一份喜悦。其少年的好胜心里处于优势,始终发挥激励的作用。

3、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高尚目标。在家长、老师指导下,摈弃:学习--考试--上大学的狭隘目的,把学习知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以知识的有用性来构架自己学习的目的,以自己拥有知识量和学习能力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学而优则仕”的心里趋向,其学业指导思想对学生形成良好诱导。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学习素质基础。它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心里素质的综合。学生心里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而学习态度、方法、步骤是否与其心里发展特性一致,是取决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抓住了这个环节,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放过了这个环节,就会抑制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到学习的具体实施。在学习实践中他们就能自觉的运用心理因素的这种调节机能,形成一个学习能力程序性的心理活动,这就使学习能力有了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学习品质。随着学生生理的成熟,其心里由脆弱而趋成熟,其毅志能力、情感体验,情绪控制已到了自我发展的自主阶段。性格的形成更加坚定了意识的完善,行为目标的确定,在学习上就表现为通过“学习控制”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成熟时期。学习品质的全面提高,更有效的实现了学业发展,养成科学的学习素质。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里认可度 高校师生 同化 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师生心里认可度发展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心里认可度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认可度的持续同化阶段师生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诸多问题,问题处理不当,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导致最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如果我们都有心里认可度健康的发展知识,那么我们收到的将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因此研究高校师生心里认可度的相关因素分析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心里认可度的定义

心里认可度是当事双方在心里的感性和理性上相互认可持续同化的状态。

影响心里认可度的因素:

1.个人学识水平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识水平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知识掌握的多少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的深浅对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发生质的改变。从小到大,我们都是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学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们周边环境的认知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的兴趣、爱好、也会随着个人学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进入到更高层次的享受。进入大学正是学生开始接触、了解社会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个人学识水平的提高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与大学教师之间的亦师亦友关系的理解,会影响师生之间心里认可度的健康发展。

2.身心素质

大学是学生的身心素质逐渐趋于完善的时期,这段时期学生自身和社会对其的影响都会直接导致其身心的健康发展,80、90后的学生都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为人处世方面显得和老师要求的存在很大差异,而随着学生的身心素质的不断完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认可度也会发生改变,身体的发育会导致学生在力量上的自信,喜欢寻求对抗,对象往往也会发生在教师身上;心智上的成熟会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言行和教育的吸收领悟逐渐改变。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理念,能够讲文明、讲礼貌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教师的心里相互认可度是持续升温,最终达到认可一致,建立真正的亦师亦友关系,这对学生的一生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若家庭教育熏陶的有偏离,那么大学期间教师的责任会更大,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可度是在不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同样对学生有更重要的意义。

4.社会环境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人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作用是巨大的,社会的风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尤其在大学阶段的影响,直接导致师生心里认可度的变化。

5.国家体制

不一样的国家体制下的人民,其思维、观念都是迥然不同的,每一个公民的思维逻辑的形成,都会影响周边的人际关系形成。在我国的特殊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中,人们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尤其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发展,互相之间的心里认可也会发生转变。

二、心里认可度分析

1.一般来说,认识一个人首先开始的是感性上的认可占据主导,从起点开始,形成的感情值介于表面肤浅的状态;后续会慢慢加入理性思考得出的进一步认可,形成具有争议性的感情;两者结合形成一个中级阶段的认识评价,存在片面性和错误性;后续再逐渐的心里交流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会逐渐处于高度认识阶段,不属全面系统的范畴。

2.而在高校中教师和学生感情的心里相互认可度也是比较漫长的同化阶段,教师和学生在建立感情后,他们之间的心里认可度会根据关系的进一步建立深化发生快速不确定的变化,老师和学生由于学识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平等性会使其心里感受不相同起来,学生认为和教师建立感情后可以淡化教师和学生的差异,不分场合的亦师亦友,会在称呼上发生转变,诸如语气、态度、肢体语言等发生转变,乃至心里上的变化都会使学生和教师的相处发生微妙变化,这个时候就是问题开始凸显的时候,而这样的话对学生的礼貌教育、文明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因为学生会机械简单的认为在社会上的只要通过努力和时间的作用,一切都会随着感情的建立和深化,一切都会随着自己的意愿达成,可以和社会上的任何领导长辈同事建立忘年交的关系,而若是按照其意愿没有建立这种感情结果,则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显得尤为很重要。

3.教师被学生逐渐的改变称呼后,会感觉不适应,也会降低学生在教师心理的认可度,而作为教师又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结果使得自己以后不知该怎么和学生相处,导致自己对学生的心里认可度发生转变从而影响后续工作,尤其是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学生的随意会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致使图1中曲线的变化出现不可控,而这样却往往会形成学生认为是合理的,教师却感觉不适应,相互之间的心里认可度就发生急剧变化,还会导致矛盾的出现,这时教师应做好指导性的工作建设,因此师生之间的心里认可度的健康科学处理,才能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结论

1.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在处理师生间的关系时应该分而别论,千万不要一概而论,教师应该明白各个阶段学生的心里需求,需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心里动态,科学分析做出今后工作的依据,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心里认可度的健康发展。

2.高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心里相互认可度在比较漫长的相互同化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提高自我素质的修养和自我道德的完善,做好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引导和正确生活观念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上一篇:税务管理机制范文 下一篇:经济经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