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结保证书范文

时间:2023-02-25 06:21:25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1篇

涉爆从业人员具结保证书【1】

我保证:

1、无非法持有、私藏爆炸物品。

2、不从事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使用爆炸物品的违法犯罪活动。

3、不参与其他涉爆违法犯罪活动。

如有违反,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并愿随时接受公安机关的检查和调查。如发现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使用爆炸物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将主动向公安机关检举揭发。

保证人:

XXXX

20XX年X月XX日

涉爆从业人员具结保证书【2】

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的治爆缉枪专项行动工作,杜绝涉爆事故及案件的发生,我(或我单位)具结保证如下:

一、保证无非法持有、私藏爆炸物品;

二、保证无非法爆破及赠送、转让、转借、转卖、私自截留爆炸物品的违法行为;

三、保证不使用爆破器材进行炸鱼、炸兽或其他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保证严格遵守民爆物品在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帐目清晰、一丝不苟,工作上不出漏洞;

五、保证在使用爆炸物品时,严格遵守安全爆破规程,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六、保证严格落实爆破现场的爆破器材的监管,做好流向登记,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涉爆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XXX

具结保证人(签名):XX

20XX年X月XX日

涉爆从业人员具结保证书【3】

我保证:

1﹑无非法持有﹑私藏爆炸物品。

2﹑不从事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使用爆炸物品违法犯罪活动。

3﹑严格按照当班使用量领取民爆炸物品。每次爆破作业结束后,做到及时进行检查,将未使用完的民爆物品及时归库,做到不丢失﹑补遗漏。

我愿随时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如有违反,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如发现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使用爆炸物品违法犯罪行为,将主动向公安机关检举揭发。

保证人:XXXX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2篇

经研究上述指定工程施工的图纸、合同条件、说明书和建筑工程清单之后,我们作为签署人愿按照上述图纸、合同条件、说明书和建筑工程清单,按____(英镑)的金额,或按上述条件所确定的任何其它金额,承担上述整个工程的施工、建成和维护。

2.我们保证,如果我们的投标被接受,将在接到工程师的开工命令后的____天内开始本工程施工,并从上述本工程开工期限的最后一天算起,在____天内,建成并交付使用本合同中规定的整个工程。

3.如果我们的投标被接受,如有需要,我们将取得一家保险公司或银行的担保或是提供两名合适而殷实的担保人(须经你们认可),同我们一起负有连带责任地承担义务,按不超过上述指定金额10%的金额,根据须经你们认可的保证书条件,担保照章履行合同。

4.我们同意在从规定的收到投标之日起的____天内遵守本投标,在此期限届满之前,本投标将始终对我们具有约束力并可随时被接受。

5.直到制订并签署了一项正式协议为止,本投标连同你们对其的书面接受,将成为我们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的合同。

6.我们理解,你们并无义务必须接受你们所收到的价格最低的或其它任何投标

____年____月____日签

签名____以____资格经正式授权并代表____签署投标

(用印刷体大写)

证人____地址____

地址____

职业____

附录①

保单的金额(如果有)____英镑

第三方保险的最低金额____英镑

开工期限(从工程师的命令到开工)____天

竣工时间____天

规定的违约偿金款项____每天____英镑

奖励金额(如果有)______

维护期____天

对直接成本金额调整的百分比____百分之____

保留额的百分比____百分之____

保留金的限额____英镑

中期证书最低金额____英镑

出具证书后的支付期限____天

根据本文件,我们,当事人和担保人,兹具结向____②(下称政府)承担义务交纳上述保证罚金,对此,我们本人,我们的继承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和继任人负有连带责任;但是,在担保人是几个公司,作为共同担保人的情况下,我们这些担保人“连带地”和“分别地”为上述罚金负责,只是为了允许对我们中间任何人或所有人提出联合或,而为了所有其它目的,每一个担保人各自与当事人一起负有连带责任地对交纳列入该担保人名下的罚金承担义务,可是,如果没有指明责任限额,则责任限额就应是整个罚金款额。本义务的条件是,鉴于当事人签订了以上指明的合同;为此,如果当事人:

(a)在上述合同原订的有效期间,和政府可能同意的任何其延长期间(无论是否通知担保人)以及在任何根据合同所需要的担保的有效期间,履行和完成上述合同中所规定的一切承担事项、约定事项、条款、条件与协议,并且还履行和完成今后可能以上述合同做出的任何和所有经正式批准的修改中所规定的一切承担事项、约定事项、条款、条件与协议,而担保人谨此放弃得到关于这种修改的通知和权利;以及

(b)向政府缴纳从当事人在本保证书为之提供保证的该施工合同进行中所支付的工资内征收、扣除或预扣的政府规定征税的全部金额:则上述义务即宣告无效。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3篇

致:____

先生们:

经研究上述指定工程施工的图纸、合同条件、说明书和建筑工程清单之后,我们作为签署人愿按照上述图纸、合同条件、说明书和建筑工程清单,按____(英镑)的金额,或按上述条件所确定的任何其它金额,承担上述整个工程的施工、建成和维护。

2.我们保证,如果我们的投标被接受,将在接到工程师的开工命令后的____天内开始本工程施工,并从上述本工程开工期限的最后一天算起,在____天内,建成并交付使用本合同中规定的整个工程。

3.如果我们的投标被接受,如有需要,我们将取得一家保险公司或银行的担保或是提供两名合适而殷实的担保人(须经你们认可),同我们一起负有连带责任地承担义务,按不超过上述指定金额10%的金额,根据须经你们认可的保证书条件,担保照章履行合同。

4.我们同意在从规定的收到投标之日起的____天内遵守本投标,在此期限届满之前,本投标将始终对我们具有约束力并可随时被接受。

5.直到制订并签署了一项正式协议为止,本投标连同你们对其的书面接受,将成为我们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的合同。

6.我们理解,你们并无义务必须接受你们所收到的价格最低的或其它任何投标

____年____月____日签

签名____以____资格经正式授权并代表____签署投标

(用印刷体大写)

证人____地址____

地址____

职业____

附录①

保单的金额(如果有)____英镑

第三方保险的最低金额____英镑

开工期限(从工程师的命令到开工)____天

竣工时间____天

规定的违约偿金款项____每天____英镑

奖励金额(如果有)______

维护期____天

对直接成本金额调整的百分比____百分之____

保留额的百分比____百分之____

保留金的限额____英镑

中期证书最低金额____英镑

出具证书后的支付期限____天

根据本文件,我们,当事人和担保人,兹具结向____②(下称政府)承担义务交纳上述保证罚金,对此,我们本人,我们的继承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和继任人负有连带责任;但是,在担保人是几个公司,作为共同担保人的情况下,我们这些担保人“连带地”和“分别地”为上述罚金负责,只是为了允许对我们中间任何人或所有人提出联合或,而为了所有其它目的,每一个担保人 各自与当事人一起负有连带责任地对交纳列入该担保人名下的罚金承担义务,可是 ,如果没有指明责任限额,则责任限额就应是整个罚金款额。本义务的条件是,鉴于当事人签订了以上指明的合同;为此,如果当事人:

(a)在上述合同原订的有效期间,和政府可能同意的任何其延长期间(无论是否通知担保人)以及在任何根据合同所需要的担保的有效期间,履行和完成上述合同中所规定的一切承担事项、约定事项、条款、条件与协议,并且还履行和完成今后可能以上述合同做出的任何和所有经正式批准的修改中所规定的一切承担事项、约定事项、条款、条件与协议,而担保人谨此放弃得到关于这种修改的通知和权利;以及

(b)向政府缴纳从当事人在本保证书为之提供保证的该施工合同进行中所支付的工资内征收、扣除或预扣的政府规定征税的全部金额:则上述义务即宣告无效。当事人和担保人已在上述日期在此保证书上签字盖章,以资证明。

注:①附录为投标的组成部分。投标人应填写此投标书和附录里的所有空白。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4篇

一、低出庭率在我国的潜在原因

首先,司法正义对人情的让位。证人制度建立的前提就是相信每个良善的公民都有追求司法正义的内心道德意识。但是在现实中如果遇到人情本土的压力,比如亲人邻里之间基于守望相助的人情关系,就会失去出庭作证去维护公平正义的勇气和内心道德操守。在我国,缺乏对证人有关个人信息方面的保密意识,容易使证人出现人际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顾虑。当面对司法权力要求作证的情况,公民需要承担周边单位和亲友之间的舆论压力。即使成为证人去法庭作证了,也可能是受到某些执业道德缺失的律师影响而出现作伪证现象。

其次,权利保障和作证风险的失衡。根据权义均衡原则,法律设定某种行为为公民法定义务的同时,应该同时确定公民行使该种义务时可以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利保障手段。证人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落实与否,与证人能否安心出庭作证有直接利害关系。但是我国却缺乏针对证人人身安全的保护和经济利益补偿等方面的保障。新刑诉法对证人权利的规定也不十分明晰,只有从有关条文规定的精神中才能归纳出来,这就使得证人在出庭作证时顾虑重重,甚至不愿作证。

再次,我国证据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比如缺乏作证前对证人顺利合法的作证进行指导和培训,再如庭审中具结保证书和交叉询问等环节的不健全等等。在证人出庭还不具备法制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情况下,能否寻找一个过渡的程序,使证人在合法的但不是公开庭审的程序中露面并接受一定的质证与询问显得十分重要。从当前许多国家做法看,庭前审查制度被普遍采纳,如美国对没有大陪审团审查的案件进行预审;英国治安法院对按正式程序移送刑事法院的一审案件进行书面或言词预审;法国有“二级预审制度”;德国有“裁判是否开始审判程序”。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民事诉讼程序来讲,这些不动全身而只完善部分的“构建措施”,规避了整体布局的全面“解构”,对于维护我国立法稳定和权威性也是很好的建议。

二、完善证人出庭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新刑诉法对完善证人出庭制度的思考

一是明确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新刑诉法颁布之前,虽然我国法律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如何处理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缺乏必要的法律强制力,这是造成证人出庭率低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证人无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对于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这一规定明确了证人的法律责任,为保证证人出庭作证提供了可行的法律措施。

二是增加对证人的保护和补贴保障。进一步加强对证人的保护,是鼓励证人出庭作证的有效措施。新刑诉法在证人身份保密方面做了相关规定,同时明确了证人在诉讼中作证时有要求人身保护的权利,但其中认为仍有很大的不足。为有效解决对证人身份的保密和审判公开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行政部门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作为配套规定,进一步加以规范。比如确定辩护人的保密义务。即规定辩护律师在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犯罪等特定案件中了解到的证人基本情况,有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进行保密的义务,同时规定因辩护人泄露证人身份而导致证人受到被告人及其家属的打击报复的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不同情节,辩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证人保密义务加以监督和管理等等。

在对证人出庭作证进行补贴方面,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证人因履行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给予经济补助。但笔者认为,仅规定证人作证补偿制度是不够的,“证人作证是一种他利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奖励,证人行为的积极性得不到肯定”。因此笔者认为,对证人出庭作证不应局限于“补偿”,而应进一步扩大到“奖励”。这也是符合权利义务平衡原则。应该建立证人奖励制度。对那些由于证人出庭作证从而揭露重大案件事实、挽回重大损失等情形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最大限度的鼓励证人“站出来”,指认犯罪。

(二)笔者对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思考

要完善我国证人证言制度,不能一味地、片面地、单方面地套用、照搬某一模式,而抹煞我国司法现状和基本制度。在立足我国国情和基本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方向,参照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有益做法,是为稳妥之道,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提出建议。

1、庭审前作证引导和具结保证书

庭审进行中如果证人对作证方式和作证义务等问题没有清楚的认知,将会造成无意识或者故意的伪证、假证等现象,造成司法成本的浪费、司法判决的不公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证人作证前进行相关程序上的引导,可以考虑针对作证方式和伪证惩罚等方面的培训等。并且在庭审前培训后,由证人与法庭签订正确合法作证的保证书,如果出现伪证或者不出庭等影响证据效力的情况下将受到保证书义务板块内容的约束。西方国家以庭审时候宣誓方式对证人形成上的内心压力从而保障证据的真实性。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采取具结保证书的形式对证人形成程序上的压力也是有必要的,目前已经在法院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

2、庭审中完善询问制度

英美国家庭审时候通过交叉询问的方式对证人(包括当事人、鉴定人等)证言进行犀利的言辞考察,实现对伪证的有利冲击从而达到案件事实真相的实现。我国民诉第47条和第156条要求证人必需出庭作证,并当庭对证人进行质证和询问。而第157条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并且听取当事人和辩护人的意见。由此遗留了含糊、矛盾与论辩的难题。证人出庭体现了庭审时控辨双方质证的平等权利,不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都共同主张,要求证人有出庭之义务。为此,英美法系确定了传闻规则,大陆法系则提出了直接言词原则。原则上,传闻证据规则和直接言词原则都认为证人的庭前陈述不得在法庭上被采信。证人的庭前陈述作为“传闻”,只能采为弹劾证据,一般不得采为实质证据。如果不出庭作证而是仅仅提供书面证词或者书面鉴定结论等,那么当出现串供或者相关人员腐败等情况时候将陷入司法的不能,这对于现在建立司法权威等目标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相矛盾的。同时,为了规避少数证人证言给案件法官造成的片面案件认知,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庭审中双方证人相互面对面的质证。当然这些询问的制度完善的前提就是扩大当事人或者律师的主动权限并且缩小法官的职权外延,实现当事人对案件发展的主动掌握和引导。

3、询问中现代科技的运用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5篇

近年来,县政府办公室先后制发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办理拆迁户房地产权证办公会会议纪要》(铜府办纪要〔〕28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金龙工业园区农民还建房相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铜府办纪要〔〕10号)等文件,对全县征地拆迁安置自建房(以下简称“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过程中涉及的牵头单位、办理程序、收费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对于有效解决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验收环节部门职责不够明确、质量安全认定办法操作性不够强等问题。为了妥善解决我县自建房在办理房地产权证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遗留问题,经县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就进一步明确我县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成立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联合工作组

二、明确自建房房地产权证的具体办理办法

(一)根据《市公安消防总队关于县移民安置房和农民拆迁还建房消防手续有关问题的批复》(渝公消〔〕17号)精神,自建房不属于消防监督范围,不需办理消防审核、验收或者备案抽查手续。因此,自建房建设和办理房地产权证不再将消防相关手续作为必备要件。

(二)环保验收由县环保局负责,工业园区管委会协助,对自建房片区的化粪池等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合格报告。

(三)规划验收由县城乡建委负责,工业园区管委会协助。规划核实确认合格的自建房,由县城乡建委在《联合审批表》中签署规划核实确认意见。对于年1月1日以前已建成的自建房加层的,执行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按违法建筑面积100元/平方米进行处罚后,由县城乡建委在《联合审批表》中签署规划核实确认意见;对于年1月1日及以后建成自建房加层的,按照《市城乡规划条例》的相关规定,应拆除违法建筑,因影响结构安全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违法所得后,由县城乡建委在《联合审批表》中只签署合格部分规划核实确认意见。同时,阁楼、地下室不办理房地产权证。

(四)质量验收由县城乡建委负责,相关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协助。按施工图设计施工的自建房,由县质监、设计、监理等部门进行验收,对能够认定为建设工程合格的自建房,由县质监、设计、监理等部门在《联合审批表》中签署合格意见。未完全按施工设计图施工的自建房,存在加层、加阁楼、无施工资料等,导致县质监、设计、监理等部门无法认定为合格的建设工程,由自建房户提出申请,县城乡建委、相关街道办事处和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协助组织专业鉴定机构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由自建房户自行负责。经结构安全性鉴定合格的自建房,交县质监、设计、监理等部门进行备案后,由县质监、设计、监理等部门在《联合审批表》中签署合格意见。

(五)自建房的房地产权证由县国土房管局负责办理。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初始登记必须确权给自建房户本人,需要进行变更和交易转移登记的,按《中共县十二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纪要》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的现行收费标准

(一)土地款按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机构实测土地面积进行结算,具体结算标准按拆迁协议规定执行,多退少补。

(二)包干代收配套费、规划许可执照费、质量监督费、劳动定额测定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机构实测的建筑面积28元/平方米结算,按协议规定,多退少补。

(三)初始登记费:住房80元/套,非住宅550元/套。

(四)权属登记调查费:住宅100平方米以下的7元/套,100平方米-150平方米以下的10元/套,150平方米及以上的15元/套,非住宅20元/套。

(五)土地、房屋测绘费均为0.6元/平方米,以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机构实测的土地、建筑面积为准。

(六)变更、转移登记内业成图费65元/幅。房地产转移登记手续费,年1月1日以前的住宅为3元/平方米,年1月1日及以后的住宅为6元/平方米(时间的确定以拆迁协议签订时间为准);非住宅按评估价2%收取。

(七)进行转移登记的房地产权涉及的税收按以下基价进行计税:年住宅基价为250元/平方米,非住宅为300元/平方米;年至年的住宅、非住宅基价逐年依次递增50元/平方米(年限的确定以拆迁还建协议时间为准)。

四、自建房房地产权证的办理程序

(一)由各街道办事处收集申请办理自建房房地产权证的还建户名单,并交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县环保局会同工业园区管委会对各还建地进行环保验收。

(三)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组织协调建设规划、质监、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对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的自建还房进行验收,原则上每一个月组织两次验收,验收合格后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办理。

(四)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自建房的土地、房屋测绘工作,将测绘报告交工业园区管委会并完善具结保证书工作。

(五)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自建房的土地款、代收行政规费的结算工作。

(六)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将本辖区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所需资料交工业园区管委会初审,资料审查合格后集中、成批报送相关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进行审批。

(七)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将本辖区自建房房地产权证领回并做好发放工作。

五、自建房办理房地产权证时应提供的资料

(一)拆迁安置协议原件或复印件加盖鲜章;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原件;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

(四)施工许可证原件;

(五)原集体土地、房产证原件或者相关具结保证书;

(六)联合审批表;

(七)经结构安全性鉴定的自建房还需提交结构安全性合格报告;

(八)违反《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自建房还需提交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入票据复印件(核实原件);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 比较法研究 保释制度 取保候审制度

保释制度(thebailsystem)是指“在被逮捕的人提供担保或者接受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将其释放的制度”。[1]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被羁押待侦查、审判的人提供担保,并履行必要的手段后而获得释放的制度。”[2]与国外的保释制度相比,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的性质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制度”,而保释制度的性质是一种“权利制度”。在我国,无论是在理论上、立法上还是实践上,取保候审制度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仅进行简单的修补不足以解决,我国必须结合国外保释制度的成熟经验,依赖革新现有取保候审制度之路径。

一、国外保释制度

(一)古罗马

古罗马时期的法律就已经有了关于保释制度之规定。根据最早的处于法定诉讼程序时期的《十二表法》的规定,原告要被告,应亲自向被告传唤。但若被告欲免原告的传唤,就必须找一有相当财力的保人(vindex)担保其随传随到,如果原告认为保人的财力不及被告的,被告应另行更换。[3]在理论上,原告于被告拒绝又不提供保人时,仍可施以武力,扭同出庭,但实际上则己改为可由法官判以罚金。若被告置之不理或隐匿不出,则原告可请求法官为“占有裁定”(missioinpossessionem),允许其占有被告的财产,并于必要时拍卖(bonorumvenditio)之。此外,双方也可以口头约定出庭的日期,称为“出庭保证”(vadimonium)。[4]在古罗马时期,用于保证被告人及时出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口头约定、保人担保、金钱担保,而这三种担保方式与现代意义的保释方式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查士丁尼时期,有关确保被告人及时出庭的法律制度也更加完备,保证按期出庭,比如,在案情重大或被告人有逃亡可能时,被告必须提供保人,保人在被告人不到庭的情况下,应支付50金币以下的赔偿金;如果被告不能提供保人,执达员(executor)有权将其拘押,但被告是有声望的人,则可免于交保。[5]

(二)英国

英国的保释制度是现代保释制度的真正源头,保释制度起源于英国,最早可以追溯到6世纪左右的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当时,在两位国王(Hlothaere673-685A.D)和Eadric(685-687A.D)的统治下,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必须向被害人的家属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如果犯罪嫌疑人最后被证明无罪,被害人则要如数退还这笔保证金,这是英国最早关于保释的规定。[6]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保释制度大约起始于9世纪,形成于12-13世纪,早于有记载的英国法。[7]1275年,英国制定了《威斯特敏斯特条例(一)》(StatuteofwestmisterI),该条例将犯罪分为可保释罪(bailableoffenses)和不可保释罪(nonbailableoffenses)两类。[8]1677年《人身保护法》(theHabeasCorpusAct1679)应运而生,一方面规定了治安法官应当释放嫌疑人,但要求提供担保,保释金的多少由法官自由裁量决定;同时强调了人身保护令状的担保条件,具体规定:“治安法官为保证被告人能在王室法院出庭应依据被羁押人员提供的承诺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担保条件的保证书释放他们。保证金总量参考被关押人员的性格品质和犯罪行为的性质,依治安法官的自由裁量决定。除非法律规定被羁押的被告所实施的行为不可适用保释”。[9]另一方面,又规定被羁押的嫌疑人可询问被逮捕的原因或理由,使得嫌疑人可知被指控的行为可否适用保释。为了解决保释金过高导致保释制度不能实际执行的问题,1689年英国议会又制定了《权利法案》(theEnglishBillofRights1689),将保释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也宣告禁止过高的保释金。[10]使得一般民众可以负担的起,使得保释由潜在的权利转变成为了一种现实的权利。由此可见,英国用于保护公民不受非法羁押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实现:第一,1275年《威斯敏斯特条例(一)》对可保释罪和不可保释罪进行了分类,给法官和其他司法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作出了限制;第二,1677年人身保护令程序对不具体的指控引起的监禁作出了有效的控制,防止了任何人在未受到明确指控条件下被羁押;第三,1689年《权利法案》中的过高保释金条款阻止了法官和官员通过设定过高的保释金来滥用保释政策的行为,使保释成为了一种现实的权利。威斯敏斯特法后的大多数的保释法都是为提高现有法律的效率,尤其是为了在犯罪嫌疑人犯了立法己规定可适用保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给他一个符合保释条件的机会。然而至此,英国法却始终没有将保释确立为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绝对权利。[11]

(三)美国

美国的保释制度是英国保释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1607年英格兰移民在弗吉尼亚的詹姆士墩建立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开始,北美完全沿用了英国的保释法律。北美宣布独立后,国家制定了具体的保释法。早期的美国的保释法中的典型是弗吉尼亚州制定的,该法巩固了英国形成和发展的保释制度。弗吉尼亚洲1776年宪法第9条简单的宣布:“不应要求过高的保释金……”。[12]实际上,弗吉利亚州宪法的这个条款与英国权利法案中规定禁止法官对犯可保释罪的嫌疑人收取过高保释金从而导致保释实际适用不了,行为人被不合理羁押的条款是一样的,都免除了法官对保释许可与否的自由裁量权。美国1789年权利法案第八修正案是为禁止对犯了可保释罪的嫌疑人收取过高保释金从而变相羁押嫌疑人而制定的。国会为了进一步防止法官设定过高保释金,1789年制定了《司法条例》,具体规定了哪些犯罪行为可适用保释,及对法官在适用保释方面的自由裁量权设定了限制。[13]可以看出,美国也采用了英国法防止非法羁押的三重保护机制。但较英国法进步的是,美国保释法将保释作为一种权利确实的赋予了被告人。

(四)德国

德国实行普遍保释原则。在德国,保释的申请期间只有在发出逮捕证的时候。《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嫌疑人已犯有某种罪行时大都可以保释而不被羁押,除非存在对嫌疑人已犯有某种罪行的“紧急怀疑”。[14]根据德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押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随时要求保释。法官认为保释足以达到防止嫌疑人或被告人逃跑或者大幅度减少调查证据困难之虞的目的时,可以命令保释,并停止执行已经签发的逮捕令。保释应当以交纳现金、有价证券或设定质押权或者由适当保证人担保的方式进行,担保的

种类与保证金数额,由法官自由裁量决定。嫌疑人或被告人如果逃避审查,或者逃避被判处的自由刑、剥夺自由的矫正及保安处分时,没收担保物;但在裁定没收之前,应当听取被保释人以及他的担保人的意见。被保释人及其担保人对于没收的裁判不服的,有权提出即时抗告。对于抗告作出裁判之前,应当听取提出抗告的人和检察官的意见。被保释人如果没有逃避行为,在逮捕令被撤销或者执行有罪判决时,应当退还担保物。[15]

(五)法国

在法国,被羁押人或其律师在承诺履行受传唤时到庭参加诉讼,即可以获得释放;只有当一个人受到指控的犯罪是重罪时,或者只有当其受到指控的轻罪,当处之刑罚为1年或者1年以上监禁刑,其他轻罪,当处之刑罚为2年监禁刑时,才能对该人实行先行拘留。[16]如果具备这一首要条件,还应具备以下两项条件中的某一条件,才能实行先行拘押:其一,对当事人实行先行拘押是保存证据或犯罪事实痕迹的唯一手段,或者是防止对证人或受害人施加压力,防止受审查人与其共犯之间进行恶意串通的唯一手段;[17]其二,实行先行拘押是保障社会秩序免受犯罪扰乱所必要,或者是保护当事人、制止犯罪、预防重新犯罪、保证有关的人能够随时听从法院安排所必要。[18]由此可见,当人们怀疑有可能继续从事犯罪活动,或者有可能为了逃避法庭审判而逃跑时,甚至有采取各种伎俩阻止预审法官查明事实真相(隐藏或销毁证据,或者对证人施加压力),如果对受指控人适用保释不足以阻止上述危险时,就可以适用保释制度的例外情形即先行拘押了。

(四)日本

日本的刑诉法规定保释仅适用于后的被告人,不适用于犯罪嫌疑人。保释请求权人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在押的被告人、其辩护人、法定人、保证人、配偶、直系亲属、兄弟姐妹。出于保护被告人权利的考虑,日本法在原有的裁量保释基础上增加了权利保释和义务保释,即除对一些例外的情形,法院必须同意请求权人的保释申请以及对于不当的延长拘禁及时更改。保释的决定权在法院,但检察院可以发表意见,法院应当听取。保释以保证金的形式为主,但交纳的方式很灵活,可由被保释人自己或他人代为交纳,且不限于现金交纳。而违反保释义务的处罚仅是没收部分或全部的保证金,不像其他国家还要定罪处罚。[19]

二、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

(一)取保候审制度属性的反思

我国目前的刑事强制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羁押性强制措施,包括拘留和逮捕;另一类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在现有的羁押性强制措施中最典型也是最严厉的莫过于逮捕,因为拘留的法定时间较短,故审前羁押主要由逮捕完成,拘留往往是逮捕的前置程序。在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中,拘传由于法定时间较短,从时间要素上对侦查不能起到决定性帮助作用;而监视居住的运用并不常见,并极有可能演化为变相羁押。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取保候审。如果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且不逃避侦查、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角度而言,取保候审的强制属性似乎不容置疑。但作为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的使用,可以从最大限度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权,其强制属性显然比之拘留、逮捕又有明显不同。取保候审是否应定位为刑事强制措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0]在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存在时,探讨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享有在符合法定条件时获得取保候审似乎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同时亦隐含了自证其罪的前提。因此,重新对取保候审进行制度定位将成为完善或改造取保候审制度的前提。

(二)取保候审制度现状的反思

反思我国目前取保候审实施现状,取保候审权利实现有赖制度支持,其权利实现的基础条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程序权利演化为实体权利;2、司法自由裁量权应受到限制;3、社会支持机构提供相应支持。目前的取保候审具有权利的表现形式,但只是一项程序性权利,即申请权。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分别规定“被羁押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和律师有权申请取保候审,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并且提出子保证人或者交纳了保证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同意”,“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和委托的律师申请取保候审,经审查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经检察长决定,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由于《刑事诉讼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在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时,获得取保候审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法定权利,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虽被赋予了取保候审的申请权,但法定申请权的实现通常会遇到障碍。[21]我国的取保候审有必要从现阶段的程序性权利转化为实体权利。其中需要加以完善的是,权利的表现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提出申请权、律师帮助权、被告知理由的权利、司法救济权。上述内容有助于形成取保候审完整的权利机制。

(三)取保候审制度裁量的反思

由于权利和权力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司法机关在决定取保候审的权力行使过程中虽然仍享有自由裁量权,在对取保候审实施现状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基层公安机关所提出的由于取保候审的判断标准过于抽象,是否能予以具体化、明确化的要求。这些不应该含混不清,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使得“法律是一种人民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这就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而无从掌握自己的自由,或处置自己的命运,这种语言把一部庄重的公共典籍简直变成了一本家用私书。”[22]这反映了对取保候审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取保候审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来实现。由于个案的差异性,司法中的自由裁量权从来不能避免。我国目前取保候审的条件缺乏客观性,取保候审以犯罪嫌疑人是否会发生“社会危险性”作为能否取保的标准,由于“社会危险性”的内涵与外延均不明确,因此这一标准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变相地扩大了司法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其结果往往是不予取保或者是保而不审。这使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事实上羁押状态不一定绝对比非羁押状态社会危害性小。由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选择脱保或取保期间继续犯罪的,往往是出于一种利益衡量的结果。而此种利益衡量同样能为司法机关决定是否给予取保提供依据。

(四)取保候审制度功能的反思

取保候审的根本功能在于:其一,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其二,保障诉讼程序的运作。实施取保候审所附的条件通常要求取保的对象随传随到,按时出庭,这些要求对诉讼程序运作起到程序性保障功能,保证了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取保候审制度实施的前提是尽可能地排除取保期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性,同时其制度本身即具有降低社会危害性的功能。取保候审的广泛运作,避免了审前羁押的泛滥,降低了羁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也避免了 监狱亚文化所造成的交叉感染。从审前程序的角度而言,取保候审避免了羁押所带来的制度风险,如因错捕而引发的国家赔偿等。逮捕等其他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同样能够起到刑事诉讼的程序保障功能,但通常是在剥夺或极大限制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达到的。而取保候审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由权利的同时实现程序保障功能,虽然脱保的现象不可避免,但比较审前普遍羁押的沉重代价,取保候审的价值显而易见。取保候审的权利属性定位反映了其制度功能是在程序保障与人权保障之间优先选择了人权保障功能。[23]当取保候审的比例较少时,取保候审被视为是一种特权,一种例外,而不为被害人和社会公众所了解和理解,甚至不为具体实施的司法机关理解:而当取保候审成为一项普适的权利时,将有助于通过制度的实施培养和传播无罪推定的思想。

三、取保候审制度的重构

(一)取保候审制度实质内容的重构

1、取保候审制度的原则。我国可以通过立法活动将确立取保候审制度是一般原则,而羁押应成为例外,即通常情况下大都适用取保候审制度,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比如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逃跑、伪造证据,继续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才对其予以羁押。现阶段可确立取保候审制度是一般原则,而羁押应成为例外,这不仅能体现公正与人权,也可以有效地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2、取保候审制度的保证形式。第一,具结释放。具结释放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决定机关签署的一种保证书或承诺书。通过签署具结释放保证书,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将保证自己实施或不实施某一特定的行为,或者将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履行该保证书或承诺书的担保;第二,保证人担保。保证人是指为他人履行债务或义务负有法律责任并且在该人违约的情况下开始承担法律责任的人。保证人也要向决定机关签署具结保证书,如果被保释人未能履行其诺言,保证人将承担向决定机关支付所担保数额的金钱的责任及法律责任;第三,财产保(保证金)。财产保是指要求被保释人为其免受羁押提供财产担保。担保物通常是现金、支票或任何其他容易保管、在违反保释义务被没收时能够兑换成货币的有价物。[24]第四,人保和财保并用。对于一些案情特殊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人保和财保并用。

3、取保候审制度的权力设置。根据我国刑诉法的规定,公检法三家均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公安有取保候审的执行权。司法实践中,公检法三家往往基于各自的部门考量来适用取保候审。从而导致取保候审的适用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取保候审决定权归于相对中立的法院,在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时,由公安或检察提出意见,由法院审查决定,这样也有利于与法院的审判权相统一。

4、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范围。在法院审判这一阶段,可以对那些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未成年人,60岁以上老人等被告人,确有悔改表现,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嫌疑人适用。另外,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具有投案自首、立功表现的,具有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的案件以及当事人已经达成调解协议,已作损害赔偿并征得被害人谅解的案件也同样适用。被害方有明显过错的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无羁押必要情形的案件。[25]

(二)取保候审制度惩戒机制的重构

被取保候审人逃跑的危害性,毫不逊色于脱逃罪。其不仅妨碍诉讼顺利进行、影响办案人员职业利益、破坏保证诚信机制,而且容易引发被害人、普通民众的厌恶情绪等。对脱保现象加以严厉制裁是防治上述危害性的一种可行的方案,并可有效解决目前脱保惩戒的脆弱性状况。针对被取保候审人逃跑的行为,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撤销具结保释、逮捕归案、没收担保物、构成脱逃罪与前罪实行数罪并罚(如果被保释人未自动归案、且无正当理由或者在指定合理可行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自动归案,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定罪量刑)和追究保证人的责任。因被保证人逃跑,保证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条款当中应增加被保证人一旦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而不能接受审判,保证人要承担相应的增倍责任。[26]

(三)取保候审制度救济机制的重构

完善取保候审救济机制,“有权利就有救济”(Ubijus,ibiremedium)。[27]由于在中国取保候审制度缺乏完善的救济机制,作为与案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诉讼主体,公安司法机关自身追诉利益的需要往往会影响到取保候审决定的作出,这无疑是违反了古老的自然正义原则和正当程序理念。从程序公正和诉讼文明的价值观出发,取保候审制度救济机制的重构应当是改革取保候审制度之路径依赖。具体地说,建立健全的司法审查机制,在取保候审过程中更多地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参与。司法机关在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过程中,必须聆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陈述和辩解,同时要保证律师参与到取保候审中来,以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取保候审决定的作出。对于被拒绝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被明确、详细地告知理由,并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拒绝的决定寻求救济。鉴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缺乏诉讼品格,没有为取保候审申请方设置有效的救济程序,而司法机关的取保候审决定往往是终局的,不受任何复审程序审查,即使申请方对司法机关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决定持有异议,也无法获得程序救济,从而使得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大多流于虚置。因此,法律可在取保候审制度中增设复议申请程序,赋予申请人申请复议权。如果申请人认为不批准取保候审决定有误,可以向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如决定机关维持原决定,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出申诉。

(四)取保候审制度信息和保障机制的重构

充分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信息是准确适用取保候审条件的必要前提。目前,在我国有关特定公民取保候审适用情况的信息无法详细查询。为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取保候审信息查询反馈系统,用于查阅公民身份证件信息,包括被取保候审人犯罪记录、以往的取保理由、脱逃一记录等,同时设定为还可查询被取保候审人履行义务情况记录、取保后实际效果等信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司法机关处于超负荷运作的状态之中,对于可适用取保候审对象的评估可能很难进行,因此属于裁量范围内的评估,可由一定的机构进行,如法律援助机构等。司法机关可以参考评估的结果作出最后的决定。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当地政府可设置一项取保候审专项基金并由成立后的专门机构负责运行。该专项基金及其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对取保候审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实施教育和救助。譬如,强制心理辅导、接受专门机构法制教育,对贫困或失业的进行一定救济,为无居所者提供住处等。

四、结语

当今,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己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和国外的保释制度相比较,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还要进行完善与改进,司法实践的需要与法律规定的空白之间有着较大反差,特别是取保候审的法律性质不明确、审查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缺少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司法人员对取保候审中保证金的没收和使用问题等等。这都使得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属、内容特点、法律定位等问题的探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罗斯科·庞德曾经说过,“司法的真正危险在于对合理改革的胆怯抵制,对法律陈规的顽 固坚持。”[28]如果能够借刑事诉讼法改革之契机,借鉴和移植国外的保释制度,重构我国现有的取保候审制度,使之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尚能如此,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有利于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高羁押率、超期羁押、变相羁押问题,也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我们希望本文能为取保候审制度的研究提供一些进路,并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改革服务。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英]L.B.科尔森:朗文法律词典(英文版)[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P36。

[2]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211页。

[3]周楠着:《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2002年12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926-927页。

[4]周楠着:《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2002年12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961页。

[5]周楠着:《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2002年12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925-926页。

[6]PaulE.Dow,Discretionary lustice,(1981),p59.Seegenerally ElsadeHaas,Antiquities of Bail。

[7]G.Rogle,“The History o fEnglish Law“,London:Oxford Publishing,3thed1980,P57.

[8]根据《威斯特敏斯特条例(一)的规定,不可保释的情况有:1、可判处死刑的;2、根据国王的命令不得保释的;3、根据法官的命令不得保释的;4、根据林区的法庭命令的;5、被放逐的犯罪;6、被具结离开国家出亡的;7、同意公认罪行的;8、公开破坏且被知晓的盗窃;9、严重的纵火犯;10、伪造货币;11、伪造国王封印罪;12、明显的犯罪;13、影响国王自身安全的叛国罪。可保释的情况有:通过郡长审讯而被指控盗窃的;或有轻度嫌疑的;或者轻微盗窃的;有重罪认罪状的(事前或事后的)从犯;轻罪(如不受死刑、肢解惩罚的侵占罪)等。SeeR.Sharma:“Human Right and Bail“,New Delhi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p78.

[10]W.&M.st.2c.2.rightsclause10:“that excessive bail ought not to be required.

[11]English law never contain edanabsolute right to bail.

[12]1785年的一个法令对该宪法条出了补充,具体规定如下:因犯了不必判生命刑或肉刑犯罪的嫌疑人被逮捕,应适用保释;但如果行为人犯了应被判生命刑或肉刑的犯罪,或者如果是实施了过失杀人行为并具有合理理由认为他有罪,就不能对其适用保释。

[13]A.K.Bottomley,“The Granting of Bai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31Mod.L.Rev,1968,P45.

[14]施加审前羁押首先需要存在对嫌疑人已犯有某种罪行的“紧急怀疑”,也就是嫌疑人事实上极有可能犯罪。

[15]设立保释例外的原因有:一是考虑到嫌疑人有“逃避诉讼的危险”且有可能毁灭或变造证据的危险,羁押嫌疑人只是为了确保其到庭以及保持证据的完整性;二是为了惩罚和预防犯罪。

[16]1986年9月9日与1989年7月6日法律修改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44条第1款。

[17]1981年2月2日法律修改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44条第1款。

[18]1981年2月2日法律修改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44条第1款第2项。

[19]根据《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44条和第89条的规定了七种情形不得保释,立法者考虑不得保释主要是嫌疑人可能逃跑、再次犯罪、隐灭罪证、再次加害行为之情形。

[20]宋英辉着:《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21]孙谦着:《逮捕论》[M],法律出版社,200l年4月第一版,第149页。

[22][意]贝卡利亚着:《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7页。

[23]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民众通常本能地将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等同,因此更希望司法能对其采取羁押以保护自己和社会利益不受侵害。

[24]晏向华:《保释制度:他山之石还是淮北之枳》,2003年4月2日,检察日报。

[25]张国香:《保释与取保候审制度比较》,2003年6月30日,人民法院报,法治时代版。

[26]黄士元:《论侦查的诉讼化》,2004年8月24日,中国法律资源网

[27]这句拉丁法律谚语表示“有权利就有救济“。见Black'sLawDictionary,St.PaulMinn.WestPublishingCo.,1979.p.1363。转引自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修订版,第3页。

[28][美]罗斯科·庞德着:《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1]杨宇冠着:《人权法一研究》,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周楠着:《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2002年12月北京第4次印刷。

[3][英]霍布斯着:《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孙谦着:《逮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6][日]松尾浩也着,丁相顺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周欣着:《欧美日本刑事诉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8][美]爱伦·豪切斯泰勒、南茜·弗兰克着:《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9]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0]托马斯·魏根特着,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着,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意]贝卡利亚着,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3]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4]杨宇冠,杨晓春编着:《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5]周伟:《解读保释:兼论取保候审的改革与完善》,载于《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6][美]DavidEvans着,徐美君译:《保释:英格兰和威尔士现行法和实践概览》,载于《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7]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 相应性原则的法理探析》,中国司法改革网,2003年5月15日。

[18]徐静村,潘金贵:《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19]熊秋红:《借鉴保释制度与减少审前羁押》,载于《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0]胡波: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英美法保释制度研究—兼论保释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保存于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单位犯罪;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

一、 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在单位的意志支配下,以单位名义和为了单位的利益,故意和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惩罚的行为。

单位犯罪的特征是:一、单位犯罪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谋取利益。以个人名义进行的犯罪不是单位犯罪;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犯罪,结果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不是单位犯罪。二、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单位被人格化后,有其意志,表现为决策机关的决策。单位犯罪离不开单位决策机关的指挥。

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或补充的制度。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单位犯罪的犯罪构成的特点表现为一个犯罪行为(单位整体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单位和作为单位构成要素的自然人)和两个刑罚主体(两罚制)。单位犯罪的刑罚特点表现为对单位犯罪财产刑的适用远远多于自然人犯罪,这里主要指罚金。因此设计单位犯罪强制措施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刑罚方式的特点,其强制措施不仅要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防止单位逃脱诉讼,而且也要为判决生效后罚金刑的执行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传统理论认为,强制措施是为了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剥夺的各种强制方法。其性质首先表现为对象的特定性,其次表现为强制性,第三表现为保障性,最后还表现为暂时性。单位没有肉体不受逮捕,不能关押。传统的诉讼强制措施对其无效。那么可否对单位犯罪的诉讼代表人采取强制措施呢?对此,我们认为代表人只是单位的讼诉代表,其本身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而且单位只是以其财产承担罚金刑,不涉及到人身自由内容。所以决不能对单位代表人采取强制措施。当然我们可以考虑借用民事诉讼中的查封、扣押、冻结等手段,对单位的财产进行限制,以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保证刑罚得到切实执行。所以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也应当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暂时性等性质,但是由于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组织,具有非人身性的特点,又由于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只适用财产刑,因此对单位犯罪适用的强制措施应不同于对自然人的强制措施。其特点表现为:

(1)对单位犯罪主要适用经济性强制措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种类可以有拘传(适用于诉讼代表人)、取保候审(单位担保与财产担保)、监视经营管理、暂时停业、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这些强制措施主要是对单位的经济利益或经营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以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

(2)单位犯罪强制措施适用对象多元化。单位强制措施的适用既可以针对单位本身的财产和经营行为,也可以针对诉讼代表人的人身自由。

(3)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具有多重性。单位犯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比,主体犯罪能力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大,因此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第一功能即应当是削弱单位的犯罪能力,把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减至较小程度,防止单位继续犯罪。

(4)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不仅应当包括诉讼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还应当包括执行强制措施,如划拨、拍卖、变卖等。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既应借鉴自然人犯罪强制措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强制措施,又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理论上明确这些特征对于科学界定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与适用条件,合理设计强制措施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

单位犯罪是复合犯罪主体,单位是以组成人员及财产经费为基础、为不同目的组成的、从事各类活动的社会组织。根据单位构成要素特点,单位犯罪强制措施适用对象为其财产与经营管理行为。由于犯罪主体的非人身性,它必须通过自然人的行为才能接受询问、审理,实现参加刑事诉讼的目的。诉讼代表人与案件没有直接牵连和其他厉害关系,在单位授权范围内实施的诉讼行为被视为单位的诉讼行为,由单位承担和接受该行为的法律后果。诉讼代表人是被告单位在法庭审判过程中的自然人化,如果诉讼代表人拒不到案、不出席法庭,刑事诉讼由于没有设立缺席判决制度,诉讼代表人不出席,法庭审判将无法进行,所以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诉讼代表人也应成为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

虽然强制措施的适用只是不同程度地限制或暂时剥夺被告单位的财产权利或经营管理行为,但是适用不当会侵害被告单位的合法权益。因此并非每一个刑事案件对每一个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都要采用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适用强制措施应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所实施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强制措施的第一项功能就是防止继续犯罪。采用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应当与其行为的危害性成正比。

其次,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有无逃避侦察、、审判以及生效执行的可能及可能性大小。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妨害诉讼的行为通常有:通过转移、隐匿或其他非法手段处分单位财产,直接负责的主观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亲自或指使单位其他成员伪造、隐匿、转移、毁灭证据、妨碍证人作证,诉讼代表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等。只有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可能实施或已经实施上述妨碍诉讼的行为时,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

最后,每一种强制措施都有其适用的法定条件,只是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才能确定对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适用强制措施。对于诉讼代表人,由于其本身不是个人被告,只有在经两次合法传唤,拒不到庭时,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适用强制措施的种类也仅限于拘传。

三、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中的强制措施

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是以自然人为适用对象规定的,其种类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几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单位犯罪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普遍接受的是:一、对追究个人的被告可以适用刑诉法关于强制措施的各项规定;二、对单位被告的代表人不可采用强制措施。但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单位被告的诉讼代表人为了使法人逃避法律制裁,阻碍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实行串供、毁证、转移赃款赃物、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其他严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也必须予以法律上的约束,均可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单位犯罪刑事诉讼正常和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采用强制措施。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单位继续进行犯罪活动,减少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换言之,强制单位停止危害社会的行为。将单位付诸诉讼程序后,首要的即在于使单位的犯罪活动停止侵害,强制措施可以防比被告人妨害查明案件真相,起到诉讼保全的作用。虽然一些侦查手段也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毕竟不如强制措施那样及时有效。另外,对单位采取强制措施,可以防止被告逃避侦查和审判,如转移犯罪所得财产、拒不到庭受审、解散单位组织等等。

对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不同于对个人的强制措施。依据单位的特点和强制措施的目的,对单位采取的强制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被告逃避侦查、审判,继续犯罪或转移、伪造、隐匿、销毁证据等等。强制措施不仅要达到此目的,还要注意不可妨碍单位正常的经营、管理或正常的业务。因此,笔者主张以下强制措施。

(一)具结保证

单位被告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出其书面文件,保证随时到案接受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侦查、、审理,不做妨害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具结保证书需要由单位被告出具单位被告的新任主管人员或原任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主管人员签字。在具结保证书中必须写明,单位被告违反保证,妨害刑事诉讼,应承担法律责任。单位被告负有防止单位成员妨害侦查,审判的义务。单位成员妨害刑事诉讼活动的,除追究活动人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被告的法律责任。

(二)单位担保

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单位被告提出其他具备担保条件的单位并由该单位出具保证书,保证单位被告在侦查,、审判阶段,不做任何逃避或妨害刑事诉讼的活动,并随时听候传唤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

单位担保必须严格依照以下法定程序进行。

1、确定担保人。担保的单位可以由单位被告提出,也可以由担保单位主动提出。司法机关对担保单位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其是否具备担保资格。担保单位必须具有以下条件:第一,担保单位有固定的住所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单位的住所是单位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单位的组织机构是管理单位内部事务,代表单位进行外事活动的常设机构或机关。单位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乃至瘫痪,则整个单位就无法运转,更别说对单位被告进行担保。第二,担保单位同单位被告的关系足以约束单位被告不逃避或不妨害刑事诉讼。一般地说,不论是由单位被告提出的,或是由担保单位自愿提出的,二者之间往往具有某种特殊关系,比如业务往来密切,经营上相互依赖,或同是某一企业集团的成员等。单位被告能够获得担保单位的信任,是单位担保的前提条件。第三,担保单位同单位犯罪案件没有什么牵连。有作证义务的单位,单位被告的分支机构,涉嫌单位犯罪的其他组织,其他与案件有牵连关系的单位,都不能成为担保单位。第四,担保单位能够承担法律责任。这主要是从单位的资金信誉上加以考察。生产经营状况不好或濒临破产的法人不能获得担保人的资格。第五,单位的决策机构或执行机构或监督机构必须同意担保,并将决定书副本送交司法机关。

2、在司法机关主持下,单位被告与担保单位签订担保协议。担保单位必须明确保证:第一,单位被告随时到案,候审期间,不得拒不到庭。第二,单位被告不妨害刑事诉讼活动。第三,如不忠实履行担保义务,得承担法律责任,此协议应由单位被告与担保单位各自的主管人员签字,并加盖各自单位公章。

3、司法机关制作法人担保决定书。由其有关职能机构起草,报请司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其中担保协议及申请为附件。

单位担保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即担保单位的信誉担保和资金担保,在实践中,资金担保是最普遍的。它是由担保单位预先向司法机关提交一定量的资金,然后按法定程序成立担保关系。如果担保单位没有确实有效的履行其承担的义务,则担保资金即依法转为国有。

(三)冻结财产

即由刑事司法机关依法采取限制涉嫌犯罪单位资产流转的一种强制措施。刑法对犯罪单位适用的刑罚只有罚金一种,为了保证对犯罪单位判处的罚金刑得以执行,在侦查期间就可以对犯罪嫌疑单位的资产予以冻结。冻结财产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采取的禁止单位被告部分或全部动用其财产,停止单位被告对自己所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权能的一部或全部的强制措施。由于冻结财产是对单位被告的财产权能的限制,对单位被告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社会服务性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必须慎用冻结财产这一强制措施。需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项:一、单位被告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经济犯罪数额巨大,其他刑事犯罪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依法应判处巨额罚金的。二、单位被告可能通过行使财产权能继续犯罪,或者严重扰乱刑事诉讼活动的。三、单位被告可能通过行使财产权能逃避处罚。

冻结财产通常可以分为冻结资金,冻结其他动产,冻结不动产三种形式,对这三种形式可以择一或全部使用。

冻结资金,是司法机关对单位被告在银行的存款,依照法定程序,禁止单位被告提取或处分的强制措施。冻结单位被告的存款,必须经过办案机关负责人的批准,并制作冻结资金通知书,并送达单位被告的开户银行。冻结资金通知书必须明确:一、单位被告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名称。二、冻结资金事由。三、冻结资金数额。四、冻结资金的起始时间。开户银行根据司法机关的决定办理冻结资金手续后,要向发出通知的司法机关出具回执证明。

冻结其他动产,是指冻结除资金之外的其他流动资金的物质实体。比如,单位生产所用原料,燃料及其他辅材料等。由于这些物资是单位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所以执行时也要慎重,严格履行批准手续。冻结其他动产的决定,须由办案机关负责人批准并交付执行,对依据案情所确定的冻结项目就地封存,不准单位被告继续使用或处分。

冻结不动产,是指司法机关依法查封被告的固定资产,如单位被告的厂房等。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冻结单位被告的不动产的使用权或处分权的决定。对于只冻结不动产处分权的,允许单位被告继续使用。但一般来说,冻结使用权则必须同时冻结处分权,否则,单位被告就可能处分掉财产而逃避制裁或继续犯罪。

(四)监视经营管理。监视经营管理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以防止其继续犯罪或妨碍诉讼进行的强制措施。监视经营管理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比较适用于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无力交纳保证金,其他单位或个人又不愿为其担保这种情形。其内容是:1.监督单位合法经营,进行正常的业务活动;2.限制单位某些可能影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经营活动;3.通过监视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来保全证据;4.禁止单位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但是监视经营管理不得而知限制与妨碍单位的正常生产与经营,特别是不应影响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的正常业务与职务行为。

(五)暂时停业。暂时停业即暂时停止职业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暂时依法剥夺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的经营权,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的一项强制措施。暂时停业的适用对象是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明的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其适用条件是:1.犯罪嫌疑单位涉嫌罪行较为严重,主观恶性大,在刑事诉讼中随时可能继续犯罪、毁灭证据的嫌疑单位、被告单位。2.采取取保候审(财产担保与单位担保)和监视经营管理等方法,尚不能足以防止其继续犯罪,妨碍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才能暂时停业。

(六)划拨、拍卖、变卖。划拨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已经冻结的犯罪单位财产强行划归国家所有,以执行罚金刑的强制措施;拍卖是人民法院对已经查封、扣押的犯罪单位财产以公平竞价方式确定价金并将价金上缴国家的执行措施。变卖是指人民法院将犯罪单位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委托信托部门代为出卖或收购,将所的价金上缴国家以执行罚金刑的强制措施。

另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如:1.交纳保证金。对犯罪嫌疑单位或被告单位可以参照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六条的规定采取财产保证金的方式。如果单位在交纳保证金之后有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应没收保证金的一部分或全部。2.查封。对某种犯罪可以实行查封。如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可以查封该单位用来进行犯罪活动的设备、场所等财务,以防其继续作案,保证侦查的顺利进行3.扣押。对单位进行的某些犯罪,可以实行扣押有关财物,以防其继续作案,保证侦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丙松.单位(法人)犯罪的概念及其理论根据. 法学研究.1998(2)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8篇

取保候审的程序规定如下:

一、取保候审的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只能采用书面形式。公安、司法机关收到书面申请后,应当在7日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同意的,应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不同意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即取保候审的方式是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两种方式。

应当注意: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不能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

二、保证人的条件。(一)与本案无牵连。这是指保证人不能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以防止保证人串供、隐匿和伪造证据,或者实施其他妨碍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行为。(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这是指保证人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强制,使之不敢实施妨碍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行为。(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保证人必须是依法享有各种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的中国公民,依法被判处刑罚或者采取了民事、刑事、行政强制措施或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或剥夺的人,不能充当保证人。(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这是为了便于司法机关随时与保证人联系,了解被保证人的情况;同时也为了在保证人未尽到保证义务时,司法机关可对其处以罚款,追究其经济责任。

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保证人不愿意继续担保或者丧失了担保条件,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新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保证人的义务是:(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法律规定的被取保候审期间的规定;(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保证人是否履行了保证义务,由公安机关认定,对保证人的罚款决定,也由公安机关作出。

三、保证金。根据《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的规定,对于采用保证金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数额起点为1000元。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由公安机关统一收取和保管。四、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制作《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在检察院或法院决定取保候审时,在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的同时,签发《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一并送达公安机关执行。

五、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公安机关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及时通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派出所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负责执行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有关的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及时指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地的派出所执行;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取保候审的以及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国家安全机关移送的犯罪案件时决定取保候审的,由国家安全机关执行。(一)执行的公安机关发现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情形,如果是以保证金形式担保的,应当没收保证金,并通知决定机关。决定机关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责令其重新缴纳保证金或提出保证人。对于情节严重,不宜再取保候审的,应当予以逮捕。(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将保证金退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义务。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保释;权利;取保候审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29-02

1 英国保释制度概念及历史渊源

保释是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采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将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予以释的制度。其中,尤以英国的保释制度历史最为悠久,立法最为完善。在中世纪的英国,对被告人进行审前羁押或是释放候审的条件由地方各郡县的司法行政官决定,司法行政官拥有释放或者羁押犯罪嫌疑人的绝对权力。这种广泛的权力并不受到法院的司法审查。

为了限制司法行政官的保释权力,1275年,英国通过了《威斯特敏斯特法》该法取消了司法行政官对于何种犯罪可以获得保释的裁量权,对可保释和不可保释的犯罪作出了具体的列举式规定,司法行政官只保留了确定保释金数额的权力。1641年英国制定的适用于北美殖民地的《马萨诸塞湾自由典则》中规定了保释制度。该典则认为请求保释是被羁押人的一种权利。167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人身保护法》明确将保释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英国权利法案》指出:“在刑事案件中,要求被告人交纳过高保释金的做法侵犯了法律赋予公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不能要求交纳过高的保释金。”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关于保释制度的立法有了跨越式发展,并在相关法律中对涉及的保释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些法律,基本上构建了英国的现代保释制度。

2 英国的保释制度内容简介

2.1 保释的性质及法理基础

英国自古崇尚自由,强调“天赋人权”。西方学者法律思维不可缺少的包含人权、自由、权利,所以保释制度也充分体现这一点。所以,保释权本身性质就是一种权利,是被羁押的人必享有不可随意剥夺的权利。它与人权保护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权力制约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保释作为保证人身自由的司法机制,更侧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作为价值取向,以无罪推定为理论依据,以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为前提,体现了当事人主张的控辩地位平等的诉讼模式,因此保释是刑事司法程序中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

2.2 保释制度的适用范围

作为权利,保释权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只有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且经过法定机关批准,才能予以剥夺。英国的保释制度设置列举了不可适用的三种例外情形:一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犯罪嫌疑人不会按照要求的时间出庭;二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犯罪嫌疑人可能进一步犯罪;三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犯罪嫌疑人会威胁、干扰、伤害证人,妨害司法程序正常进行。除此之外,都可以获得保释,获得保释是无条件的,附条件是例外。

2.3 保释制度的保证形式

英国保释规定了人保、财保、具结保证书三种。英国保释多以人保为主,财保为辅。财保不仅能交付金钱,也可以不动产、房产、汽车、首饰等实物性质的财产作为保证金。为一时提供不了大量现金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取得保释。甚至还规定了仅需保释人具结保证书的情况下,即可无条件保释的情形。保证金的数额,通常由决定保释的法院或者警察自由裁量决定,英国法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保证金上限和下限。这样多样化的保证形式为被告人提供更多的方式获得保释权,不会因贫富差距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2.4 关于批准是否获得保释的主体

根据英国法的规定,有权做出保释决定的主体主要有三种:(1)法官。法官是英国法中最主要的保释决定权主体。治安法院、刑事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等法院的法官均有权做出保释决定。(2)警察。在英国警察也有权做出保释决定。警察做出保释决定有两种情形:一是在逮捕时由逮捕嫌疑人的警察做出保释决定,二是在逮捕后由羁押警察做出保释决定。(3)司法行政官。《1995年刑事诉讼法(苏格兰)》第23条第1款规定: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有权向司法行政官申请保释。

2.5 关于不准予的救济措施

英国法还规定了较为详细的申请保释人对保释决定和控诉方对保释决定的救济程序。申请保释人一方对于不批准保释的决定,以及控诉方对于批准保释的决定,双方均有权提出复审或者向高等法院提起上诉而对于不准保释的决定,英国法律规定可以依据普通法申请人身保护令。

2.6 关于准予的条件和期限

获得保释人除了需要交纳保证金提供保证人,也需要遵守相应的条件,附加条件往往因人而异。根据英国法律,可附加一个或多个条件。如有一个明确的住址;每天上午到当地警察局报告;晚上不得出门;安装电子监控装置,防止逃跑的安全措施;政府采取措施,保证被保证人出庭;提交护照等。所必须遵守的规定相类似。

关于期限,而由于及时审判原则的作用,保释通常没有规定期限。在进入另一个诉讼阶段时,在一审第一次开庭后,等候判决时或等候第二次开庭时以及一审判决后上诉期间,都有是否准予继续保释或是还押收监的可能性。

3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不足

3.1 取保候审立法理念

我国重刑轻民影响巨大,刑事诉讼制度立法目的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重实体轻程序,虽然现在刑事诉讼法立法已经重视保障人权和正当程序,但是现实取保候审立法初期理念是把它当作强制措施的一种,强调它与其他强制措施一样具有强制性、预防性的特点,应实现教育、惩罚之功能,其价值取向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更侧重于确保司法秩序为前提,体现了职权主义和以控审为主体的诉讼模式。

3.2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适用对象范围窄

取保候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的,一是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从作了补充规定,即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者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并且,《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不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做出了扩充规定,它的第64条规定:”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我国取保候审采用了刑罚与社会危险性两重标准,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小,不适用的规定反而多。

3.3 取保候审保证方式少,对保证金数额无具体规定

1996年《刑事诉讼法》在人保基础上增加了财产保的担保方式,目前实践中司法机关多以财产保为主、人保为例外。造成大量贫困的犯罪嫌疑人或外地人员无法提供合适的保证人、足额的保证金而失去取保候审的机会。财产保也只有金钱担保,不能用具体实物财产提供保证。三机关的司法解释中规定笼统、随意性较大,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75条规定:“保证金的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这些解释对保证金数额没有作出规定,造成各地区、各案件的保证金数额不一,造成对贫富不同的犯罪嫌疑人适用司法不公平现象,高额的保证金也变相剥夺犯罪嫌疑人的获得取保候审的权利。

3.4 决定取保候审的正当程序缺失,期限过长

我国取保候审的审批程序、适用的法律文书、应当履行的手续、执行程序、期限以及变更、撤销作了详尽的规定,但处处体现职权主义、行政裁决模式。公检法三机关都有权做出取保候审的的决定,决定一般是在单方、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聘请的律师无法参与决定作出的过程,没有机会提出意见和争辩。取保候审规定12月,若三机关都做出将达到36个月。

3.5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中没有为取保候审申请方设置有效的法律救济程序

公检法机关的取保候审决定往往是终局性的,不受任何复审程序审查,即使申请方对司法机关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决定持有异议,也无法获得程序救济,从而使得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权利往往流于虚置。

3.6 取保候审后的监管措施乏力

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试图解决以往谁决定谁执行的做法不利于管理和监督的弊端,但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取保候审后的监督与控制措施,导致被保人逃跑的情况较多。尽管《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是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是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三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四是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但在实践中,取保候审后,由于经费紧张、警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导致监督措施不力。而且被保人逃跑的成本较低,法律没有规定严厉的惩罚措施,无法追究其潜逃罪,也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脱逃情况的发生。

4 借鉴保释制度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

4.1 转变取保候审立法理念

现实取保候审立法初期理念是把它当作强制措施的一种,而英国的保释制度是公民享有的人权,是一种基本的权利。我们也要强调把它从追诉部门享有的“权力”转变为被追诉人享有的基本“权利”。首先应当实现立法思想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围绕如何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取保候审的权利的理念来进行程序设计。允许取保候审应当成为权利原则,拒绝取保候审应成为权力例外。

4.2 适当扩大我国取保候审制度适用对象范围

现行取保候审的主要法律规定不能取保候审的条款多,可以取保候审的条款少。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小。而英国的保释权利是每个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权利,法律仅仅规定在何种情况下不予适用,我国也应该适当扩大取保候审适用对象,在法律中以列举方式排除不应当适用取保候审的对象,可以根据社会危险性,人身危险性,犯罪认罪态度,是否为累犯等,排除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罪名的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的权利,其他犯罪嫌疑人只有不被排除就一定享有。

4.3 取保候审担保方式多样化,完善保证金数额的规定

针对不同经济水平和侵犯社会利益的情况,对被取保人适用多样化的担保方式,现金担保,实物财产保,人保等都能适用,方便取保候审人获得释放的机会。对保证金的数额做出可具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对贫富不同的犯罪嫌疑人不同的担保金额,维护司法公平的现象,具体高额的保证金适应当地经济水平和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经济情况。

4.4 完善取保候审的正当程序,明确取保候审的期限,增加有效的法律救济程序

对取保候审的申请人资格、审批程序、审批机关、履行的手续、执行程序、期限以及变更、撤销作更人性化的详尽规定,以方便被取保候审人的目的制度以上程序。把公检法三机关取保候审的的决定权统一上交至法院,作出的决定应公平、公正、公开情况下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聘请的律师应积极参与决定作出的过程,提出意见和争辩。取保候审规定12月。立法应当规定救济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侦控机关对拒绝取保候审或者准予取保候审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复议,如果法院维持原决定的,控辩双方均可以程序违法为由提出上诉。

4.5 加强取保候审后的监管措施

只有防范取保候审管理和监督的弊端,减少被保人逃跑的情况,才能保证扩大适用取保候审的范围落到实处,发挥取保候审制度的积极作用。可在负责具体监管的派出所设置取保候审监管员,同时借助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力量,配合保证方式(保证人或保证金),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刑事诉讼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卫东,刘计划.英国保释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人民检察,2003,(5):57-62.

具结保证书范文第10篇

在城市国有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中,有一些房屋因为历史原因而遗留诸多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给房屋登记工作带来不利和瓶颈,严重影响房屋登记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给房屋所有人带来烦心与苦恼。

如何解决好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是房屋登记机构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所有人权益、依法办事”的工作要求就能够妥善解决房屋登记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形成

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说,哪些房屋登记问题可以视为历史遗留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

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房屋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登记申请书;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明;

4.建设工程符合规划的证明;

5.房屋已竣工的证明;

6.房屋测绘报告;

7.其他必要材料。”

对于过去已经建成的房屋至今还没有办理房屋登记,有些房屋已经建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条的刚性要件条件,不能完全逐项满足要求,自然就产生了房屋登记出现问题,由于是历史的原因就形成了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二)分析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要按时段划分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建国前)。

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后)。

建国后也分不同时期:

1949年--1955年,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时期;

1956年--1965年,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时期;

1966年--1978年,为房地产登记停滞时期;

1978年至今,为依法、依归,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时期。

由于各阶段和各个时期对房屋登记的政策、法律、法规都不相同,因此自然形成的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也不相同。这些遗留的问题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期特点,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更需要遵循“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产权人利益、依法办事”的工作要求,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用不同的办法妥善解决。

二、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

(一)建国前建成的房屋从1978年开始房屋登记按当时的政策和法规基本办法处理。

(二)建国后,从1949年--1978年之间建成的房屋,同样按照1978年以后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对房屋权属无争议的,按照房屋权属申请人出具《具结保证书》进行房屋登记。

(三)从1978年至今的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1.房屋所有权登记中相关证件资料不齐全的处理

(1)缺少房屋测绘报告。应由具有房屋测绘资质的机构提供。按《房屋测绘管理办法》(建设部、国家测绘局令第83号)的规定:房屋测绘的施测单位应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截明房产测绘具备的《测绘资格证书》,并对其完成的房屋测绘成果质量负责。

(2)缺少房屋已竣工证明,也就是房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申请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报请有关部门备案。

(3)缺少建设工程符合规划的证明。

(4)缺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明

对于第三和第四种情况,要根据实际存留和可以查询到的相关资料具体分析。具有当时政府计划主管部门下发立项的房屋建设投资计划书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也可以查找政府规划部门审批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以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用地相关批复批件,就可以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为房屋所有权人办理房屋登记。(以上办法适用房屋类型包括商品房、换建房屋、自建房屋、合资企业房屋、非经营房屋等)。

2.对房屋开发企业更名、注销、吊销情况的处理

房屋开发企业因转制更名、企业更名或因经营不利、经营违法及不明原因等情况查找不到,但遗留的房屋没有办理房屋登记,给这些房屋登记的实施工作遇到了很多麻烦,特别是购房人不能正常办理房屋登记、拿不到《房屋所有权证》非常苦恼,有时不同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存在这样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商品房还是一小区,一般都是购房人进户入住多年,整栋楼或多栋楼房屋都没有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一般都是经过多方查找相关资料,确实证件不齐全,仅能查找到房屋在建设中取得的商品房销售许可证,有的还有用地手续、规划手续等。有些更名的开发企业还要提供相关证件和提供转制或变更名称说明,对吊销或注销的开发企业要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注销或吊销的相关证明;对下落不明、查找不到的开发企业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明确书面意见或者当时的拆迁安置协议书,同时提供社区办事处出具长期居住证明及民政部出具的新编制门牌证等,经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会审,确定不存在房屋权属纠纷,房屋登记机构要为购房人或回迁户办理房屋初始登记。

对有些商品房无法换取税务部门出具的正式发票,可由税务部门认证后启动司法程序,由房屋购买人申请法院判定房屋购买合同、发票有效及商品房的购买手续合法。同样可以为购房人办理房屋登记。

妥善处理好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要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所有人权益、依法办事的同时,政府相关各部门应加强组织协调,通力合作、联合会审、联合办公、密切配合,给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便利、简化、高效、合法的有力支持,这样不但使房屋产权人满意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大量减少投诉和次数,政府相关部门也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群众的信任。因此妥善处理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是房屋登记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登记办法

2.鞍山市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

3.张雪.房地产权属登记的历史沿革.中国房地产,2012.9

上一篇:煤矿安全保证书范文 下一篇:保证书英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