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8:19:01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模式;研究生培养;科研;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98-02

Abstract Aimed at the statu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proposed an innovation mode based on teaching mode, appraisal mode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cannot copy directly from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training direction should keep the same way with the task aim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 to suit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raisal on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 should be suitable and comprehensiv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expe-riences on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above

themes in detail, and tried to apply the results into more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post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innovation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有别于本科生教育,其教育模式、考核方式不能生搬硬套本科生的标准,否则就要闹大笑话[1-3]。研究生课程教师不同于导师,但是又和导师及其科研课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6]。这就对研究生课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更要有科研能力和培养科研创新的能力[7-9]。

笔者承担研究生机械电子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着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做对祖国科研有贡献之人的信念,改革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法,更新考核方式,争做四有优秀教师,努力培养全面科研学生。

2 改革教学方式

机械电子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在36学时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要对每一部分涉及的知识进行细化讲解,则又学时不足,难以完成要求。因而,笔者调整教学方式,把纯粹的课堂教学更改为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综合实验、课后分析等几大部分。

课堂讲解 课堂讲解主要由教师引领完成。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教师讲解时抛弃了纯粹的理论教学,而是以有实体对象的方式,以机械电子系统为引导,从学习某智能机械电子系统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机械电子理论。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学生较低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主要分三部分内容:中文论文写作、英文论文翻译和课题讨论。

第一部分是关于中文论文写作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下载中文学术论文,学会科研检索方法,进而在专业学术论文的引导下,明确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最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中文学术论文的撰写。

第二部分是关于英文论文翻译。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数据库下载相关的SCI、EI检索外文文献,学习不同专业数据库中数据的筛选、择优和鉴别,下载和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而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篇专业相关或者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翻译,锻炼英文学术水平。这是科研锻炼所需要的很重要的一步,英文水平有别于英文学术水平,因为英文学术论文无论从格式、写法上,都有着不同的学术用语。因此,在英文指导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

学生完成学术翻译后,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引导讨论,并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大家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第三部分是课题讨论。主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课题方向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力争解决问题。因每位学生的课题方向有所差异,甚至有的学生课题方向和本课程方向有偏差,但是本着“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重任,允许学生选择方向略有不同、但整体属于机械学科的内容来讲解。另一方面,在以学生为主持人的讨论过程中,由学生自己介绍学科专业知识,介绍课题研究进展,介绍课题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引出讨论问题,引导讨论方向。这对学生主持科研的能力也是一种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是以机械电子学课程为范围,结合教师科研平台,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知识,进行科研锻炼。在本课程学习中共安排两次实验,涉及数字模拟转换、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振动原理、机械结构分析、故障机理分析等内容。这两次综合性的实验,既加深了机械电子系统的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对机械学科科研平台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提高教师科研平台利用率、增强科研效果的很好的途径。

课后分析 课后分析主要是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研究生教学不一定非得全部到教室签到,应该充分挖掘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每次实验之后,安排学生2个学时左右的内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对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进行查解、讨论。课后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学习实验内容,而非浪费学时、糊弄学生。课后分析的考核直接通过实验报告体现。

在课后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反馈,结合导师、教师、辅导员多种渠道和研究生沟通。目前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的信息传达关系如图1所示[10]。由图1可知,导师组、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多是互为双向的,这在课后的信息反馈、学习科研的问题收集与解决中都可以提供有效率的方式。

3 更新考核方式

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不应简单地按照试卷来定性,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实验过程、讨论过程等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持的讨论、动手完成的实验都占了很大的分值,而期末试卷只是一个形式。试卷考核不应该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得测试其学习知识的自我转化能力。因此,期末试卷应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型为辅,呼吁采取开卷考试形式。在开卷考试的条件下,试题答案就不能唯一化、死板化、规范化,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答题是否体现了其学习的知识。

“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不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如何克服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僵化思维方式,丢弃生搬硬套本科管理模式的思维途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某方面讲,教师进行了教育改革、进行了学生成长的引导,但管理者却以“不合标准”为由进行否定、压制,甚至打击,动辄拿起教学事故的大棒,这是对教师教学激情的一盆零度的冷水。

4 结论

四好教师的标准,不仅是对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教育管理者提出的期望。缺少教育管理者的鼓励和支持,一线教学工作者就没有信心、没有胆量、没有激情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对学生要有“仁爱之心”,对一线教学工作者更要有“仁爱之心”。总之,只有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引导,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2]姚利民,朱黎F.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55-59.

[3]郑爱明,李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53-156.

[4]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9):65-70.

[5]俞睿,周隽.中美影视专业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8-141.

[6]孔媛媛.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和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2.

[7]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59-65.

[8]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9]施伟锋.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94-195.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文文献;英译;词汇;句式;多样性;语序

专业学术文献中的中译英与英译中并不是两个简单的互逆过程,它涉及到一种语言表达习惯如何严格地去适应另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的问题。如文献[1-4]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了英文文献的多种中译方法,但都没有涉及中文文献的英译。文献[5]虽然谈到了中文医学文献的英译,但给出的分析不够细致。本文从中英文词汇的表意差异、用词简练及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英译时语序的调整等三个方面出发,以具体案例评析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中文论文的英译问题进行了讨论。

1注重中英文词汇表意的细微差异

案例1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过程中的知识集成研究。

原译文: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implementation.

分析:“实施知识服务”是一个过程,翻译时应强调提供服务这一动作的延续性。与英文不同的是,中文无法从词的形式上体现这种延续性。上面译文中将“实施”译成名词形式“implementation”有受中文思维影响之嫌,可改为“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implementing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案例2知识集成是在知识服务过程中,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将不同的知识源进行转化、优化、融合和再建构,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原译文:Knowledge integration forms a new systematization knowledge hierarchy by transferring, optimizing, blending and rebuilding different knowledge sources according to reader's requirements during knowledge service.

分析:该句的主干是“知识集成是……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形成”是个渐进持续的过程,这层意思在英译时应该要表达出来。另外,“知识服务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是指这个概念,而是强调提供“知识服务”这一动作。

参考译文:Knowledge integration is a new systematization knowledge hierarchy which was being formed by transferring, optimizing, merging and reconstructing different knowledge sources according to reader's requirements during providing knowledge service.

2避免用词、句式的单一和刻板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国外学者英文学术文献中获得的经验表明,英文论文除了和中文论文同样强调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外,还十分注重用词简练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这值得我们在中译英或者撰写英文论文时学习和借鉴。例如,“在建立这种复杂系统的过程中,使用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一句中,“方法”可译成method / way / approach等,而“使用”可译成used / hired / employed / utilized 等。又比如,“对ETC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客户流失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情况下论文作者习惯性地用“It is necessary to …”句式,而考虑用“Analysis aimming at loss of customers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ETC-based CRM.”这样的句式更能够对句子中词汇的次序做很好的安排,避免头重脚轻。

案例3本文主要讨论了①不完全信息系统的缺失数据补齐问题,提出了多重插补数据补齐算法,利用粗糙集理论解决了②不确定信息下知识获取的方法,并对③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容差关系、相容关系、限制容差关系知识规则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分析:本例的翻译要注意两个地方。一是句子的主干结构为“主要讨论……提出了……利用……解决了……并对……进行了比较”,这个结构比较长,如果前面几个部分都用主动语态叙述,最后一个“并对……进行比较”用被动语态就比较好;另外,“主要讨论了……”如果用“discussed mainly……”就显得比较一般,可用“This paper focused on / concentrated on …”。二是划线的①②③句都具有“……条件下的……”这样的形式,如果都译成“under the condition of…”的形式,则显得比较呆板。

参考译文: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making missing data up ①in a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a multi-interpolation algorithm for missing data, solv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blem ②under uncertain information with rough set theory, and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knowledge rules in tolerance relations, compatibility relations and limited tolerance relation ③accompanied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were compared.

案例4……构建了农产品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农产品供应商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全面、客观和科学地对农产品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选择……

分析:绝大多数的翻译可能将“构建”翻成construct,“建立”翻成build,这样译就带有浓厚的中式英文色彩。另外,如果以副词形式来译“全面、客观和科学地”的话,则会显得太普通了。

参考译文:…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complex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gri-product supplier, next, a complex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ingredients of agri-product suppliers was given and demostr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model can evaluate the all-around ability of agri-product suppliers in a full, object and scientific way.

案例5首先,介绍当前国内外在本体存储领域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该领域研究中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然后围绕本体存储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对相关技术如本体描述语言、本体推理机技术、本体存储方式等进行了概要介绍和综合比较。

分析:在处理类似“首先……然后……”这样具有递进或层次关系的段落时,非常多的论文作者将之译成“Firstly,…Secondly/then/ next,…Thirdly/ at the final,…”这样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表达层次关系,但体现不了前后内容之间那种递进的关联关系,而论文中围绕某个问题讨论的前后内容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递进关系。表达层次关系的用法有很多,例如“This paper started / began with the discussion of … Then / Next / Subsequently,…Furthermore,…”。

参考译文:This thesis star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researches(这里不需要将“现状”译出来)on ontology storing as well as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ssue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Subsequently, some relevant technologies, such as ontology describing language, ontology reasoner and ontology storing pattern,etc. were outlined and compared(这里用被动语态比较好安排语序,不会显得句子前后不平衡) with each other from three aspects related to ontology storing.

3翻译时英文语序的安排

根据中英文表达习惯的差异和中文所强调的部分,以及为了避免翻译成的英文句子出现前后不平衡的情况(如案例5),在翻译中文论文时,就需要对语序进行调整。

案例6……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直观定量地研究了大亚湾、岭澳、田湾、秦山等各核电厂单位装机容量(MW)三废年度实际排放值或产生量……

分析:划线部分如果按中文顺序直译的话,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了”更多的是表示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而用不定式表达不出这层意思;二是该论文的主体是用“直观定量”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如果“直观定量地”以副词形式放在句尾,对“研究”特点的强调和突出作用就会大大削弱。因此,翻译该句时需要调整英文表达的语序。

参考译文:……intui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main ingredients analysis was given to the annual emission value or output per unit installed capacity of three wasts produced by Da Yawan, Lingao, Tianwan and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etc.

案例7本文在对水稻品种审定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流理论,运用UML方法和G-RBAC安全策略,建立了基于UML和RBAC的水稻品种审定工作流模型。

原译文: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business flow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fully(或者是用on the basis of 句型),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work flow, utilized UML methods and G-RBAC security policies, constructed work flow model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based on UML and RBAC.

分析:这是在中文论文英译时的一种典型形式,即直接按中文语序来译。实际上,该句的主干结构是“在……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型”,其他内容只是句子主干的补充说明。因此在翻译时,要把“建立……的模型”提到前面,作突出强调。

参考译文:This paper gave a fully analysis and study to the business flow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and then constructed work flow model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The theory ofwork flow, UML methods and G-RBAC security policies were utilized in the analyzing and model constructing.

案例8We propose a three-stage strategy for predicting genes function with few positive examples. Firstly, we create some synthetic positive examples with few negative noise to enlarge positive examples set P. Secondly, we consider original problem as LPU and select a reliable negative examples by using iteratively SVM. Finally, a better SVM classifier is trained. We call this method SPE-PLU.

分析:这是一篇投SCI、关于“基因功能预测”的论文中的片段,句中表达明显受到中文先分述后总

述的习惯影响,但英文是相反的。句中每个阶段所做工作的目的是应该首先强调的。

参考译文:We propose the method SPE-PLU including three stages for predicting gene function with few positive examples, The enlargement of positive examples set P is done in the first stage, this can be implemented by creating some synthetic positive examples with few negative noise.Subsequent work is selecting a reliable negative examples through using SVM interatively, original problem is condsidered as LPU in this stage. Furthermore, a better SVM classifier is trained in the final stage.

4结语

中文文献的英译工作不是机械的直译,必须在了解相关专业内容的前提下,对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意上的细微差别要有准确的把握,进行灵活的意思转换、表达方式和语序的变通并注重用词的严谨、简练及多样性等细节,才能形成地道的译文。

为此,大量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获取专业研究信息外,还应特别注意下面三点:1)对英文文献中的用词要多琢磨,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名词、表并列或转折(递进)的连接词、分词形式作后置定语以及介词等,多篇同样主题的文献中用词可能会不一样,这就提供了比较和学习的机会;2)注意观察文献中动词时态、语态及句式的变化;3)重视文献中长句的语序安排。只有这样多观察、多比较、多琢磨,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对中文专业文献的英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平,杨世迎. 环境学科专业英语的特点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22(2):1-3.

[2] 袁瑛. 农科专业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J]. 中国科技翻译,2009,22(2):4-6.

[3] 王晓丽,甄谛. 机械专业英语中长句翻译方法浅析[J]. 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50-151.

[4] 蛟平. 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J]. 长治学院学报,2007,24(5):63-64.

[5] 梁洁. 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及写作常见问题的评析[J]. 科教文汇,2009(16):93.

The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Computer Literatures in Chinese

PENG J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Some issue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the diversity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adjustment of sentences order, etc. Concrete cases were exemplified in analyzing. In the final, this paper summarized key poi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ile 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s.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矿业工程;科技论文;研究生培养;英文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08-03

0 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材料,矿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业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引进消化的起步期,自主开发的发展期和向外输出技术的扩展期。三个时期的矿业发展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支撑和支持,积极推进了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

矿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内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对于引进消化的起步期,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消化吸收后应用于国内的矿业开发与利用。这一时期的矿业科技人员,主要是到国外学习,阅读国外技术资料和文献,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通过提高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来实现矿业的开发利用。这一时期矿业开发与利用,要求矿业科技人员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矿业发展处于这样的起步期,当时大量的矿业科技人员出国前苏联,学习矿业开发与利用知识,对中国的矿业起步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矿业主要是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矿业科技人员,主要是利用从国外学到和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术对中国的矿业自主开发利用,矿业发展是缓慢的,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很低的,因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迟缓。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矿业发展迅速,短短20年,中国的矿业开发利用水平就已经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这一时期,矿业科技人员走出去、引进来,进行广泛的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广泛推进了中国的矿业发展。这一时期的矿业科技人员,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21世纪头十年,中国的矿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矿业开发的唯一模式,科学技术成为矿业开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矿业开发与利用技术开始走到了世界先进行业。矿业技术走出国门,输出技术与设备已经成为21世纪20年代中国矿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这样的时期,矿业科技人员的英语能力不仅仅是阅读和口头表达就足够了,还需要良好的科技写作能力,将先进的技术以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出去,输出自身的理论与技术。

新的形势下,对矿业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矿业科技人员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科技写作能力是高层次矿业科技人才必备的英语能力。如何提高矿业高层次人才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是矿业工程领域研究生英语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提升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式

1.1 通过精读高水平矿业科技英文论文提高研究生的英文理解能力 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引言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在引言中高度概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这就要求研究生大量阅读与所写论文相关的研究文献。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和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从而把握自己所写论文的新颖性和水平,提出自己所写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英文论文,提高研究生自身对英文论文的理解能力,只有在自身能很好理解英文科技论文的时候,才能够撰写出便于理解的英文科技论文。[2]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英文科技论文理解能力,对于矿业工程领域中比较优秀的文章,要通过精读来进行深入理解。精读过程中,从论文引言、试验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到结论,都要逐句认真阅读,理解每一句表达的真正意思,从而掌握和理解整篇论文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对于摘要部分,要多次阅读,深刻理解摘要对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的概要总结。

研究生经过对数篇高水平矿业科技论文的精读,能够快速提高对该领域英文科技论文的理解能力,避免只进行大量泛读,长时间也难以深入理解矿业英文科技论文的弊病。高水平科技论文的精读,也是写好英文科技论文的基础。对一篇英文科技论文还不能深入理解的情况下,要写出高水平的英文科技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1.2 通过精读高水平英文科技论文掌握英文科技论文的表达方式 英文科技论文的文体结构与中文科技论文是相似的,但论文语句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作为中国研究生,由于受到母语汉语的限制,在英语的语句表达上通常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中国研究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多的目的在于考试,对语法具有较深入的理解,虽然也掌握了较多的单词,这些单词和语法在阅读英文论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写作时,一个语句中单词选择、句子与句子间的时态、语法关系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所以中国人掌握了大量的单词,但能用来写作的却不多。

精读高水平矿业科技论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精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外,了解和掌握英文写作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对写作非常重要。在精读矿业科技论文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英文为母语的作者撰写的论文,因为他们写的才是更加标准的。中国研究生在写英文论文的时候,往往自己按照所学的英语语法和单词,编造一些句子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英语单词的多意性,使得在英文母语人士看来变成了另外的意思,甚至无法理解语句。所以常说没有见过的不要写,没有听过的不要说,就是指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性问题。

科技论文的写作是规范的,大多数是事实的陈述和讨论,没有太多美妙形容、夸张、拟人等形式,所以有针对性地精读一些高水平的矿业科技论文,就能很快掌握矿业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促进矿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水平的快速提升。

2 提高研究生科技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2.1 写好矿业科技中文论文 一篇好的矿业科技英文论文,单有好的语言是不够,重点还在论文本身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所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水平是根本,而英文语言表达是手段。作为母语为汉语的、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研究生,要想通过英语来思考是困难的。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学术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语言表达问题,往往导致论文的逻辑性不够,显得凌乱。较好的方法是先写好一篇高水平的中文科技论文,以此为基础,才能完成一篇质量高的英文科技论文。

但在写中文科技论文的时候,应该按照英文科技论文的要求来写。典型的科学论文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方法/实验步骤、结果、讨论、致谢和参考文献。印地安那大学信息学院周耀旗教授在如何写好这些内容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3]。一篇论文是从摘要,引言开始的,周耀旗教授建议从方法和结果部分开始写,因为作者对方法和结果最熟悉,此外只有更好地理解方法和结果,才能确定中心命题。而标题、引言和讨论的写作都需要中心命题。研究生应该从最熟悉的事情开始,就像读者从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开始理解一样。关于方法或实验步骤,如果文章是关于新的方法、技术或算法,要非常详细地写它的新颖之处。要用有逻辑的、合理的方式来描述它。这会帮助读者抓住新方法的要领。如果这个方法使用参数,则要把每一个参数合理化,或者是以前用过的,或者可以从物理或数学推导出来,或者通过了广泛的测试及优化。如果无法保证它的合理性,那就必须描述改变它会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测试它们的合理性,应该解释为什么。对于新方法的发展,同样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法来测试,让人信服就需要做尽可能多的测试,作者所能找到或设计的测试越多,研究工作就越会被其他人所接受和使用。

当研究生开始写结果部分时,先考虑一下结果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理解试验的结果。这些结果是不是告诉了更深刻的东西,能否从很多不同角度来理解结果,能否设计证明或者反驳研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果发现了新现象,必须证明结果不是通过方法制造出来的,它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重复。如果发展了一个新方法,必须证明这个方法的重要性。它是否改进了现有的方法。论文的结果部分,必须用不同的角度或多重测试来支持新发现或验证新方法的重要性。一旦对结果有更好的理解,就需要确定这篇文章的中心命题,之后要组织所有的段落来证明、支持它,用数据来证明它。同时也要排除其它可能性。放弃与中心命题无关的数据,即使这些数据是很辛苦得来的。当完成论文的方法和结果部分后,论文写作成功了一大半。

按照英文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了一篇优秀的中文科技论文,对于母语为中文的,英文不是很好的中国研究生来说,是写好一篇好英文科技论文的基础。

2.2 基于中文矿业科技论文的英文写作 在写好一篇中文矿业科技论文以后,并不是直接将其翻译成英文就是一篇好的英文科技论文了。因为英文的表达方式与中文有很多不同,机械的翻译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基于中文矿业科技论文的英文重新写作,是完成一篇好的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关键。

句子是文章的最小功能单元,写好每一个句子是写好论文的基础。最容易理解的句子是整句都在说读者知道的东西。但这对科技论文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新的东西才会被发表。事实上科技论文通常会包含很多新术语,所以一个容易理解的句子应该从读者熟悉的信息(或刚刚提过的)开始,而以新信息结束,并在它们之间平滑地过渡。好论文的所有句子都应该这样从旧到新地平滑过渡。使用一个概念之前,研究生必须知道自己以前有没有提过这个概念,大多数论文很难读是因为很多新概念在没有被介绍之前就使用了。

科技写作中的最大问题就是新旧信息顺序颠倒。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所有的信息,新信息和旧信息对作者来说可能不是很好区分。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不管什么时候,每当开始写新句,应该问问自己,这些词前面有没有被提到过。一定要把提到过的放前面,没提过的放后面。

在句子中,读者希望的是在主语之后立刻看到行为动词。对一个说明谁在做什么的句子,读者需要找到动词才能理解。如果动词和主语之间相隔太远,阅读就会被寻找动词而打断,而打断阅读就会使句子难以理解。

读者期望每句只有一个重点,这个重点通常在句尾。每一个段落都应该只讲述一个观点。在一段里表述多个观点会使读者很难知道该记住什么,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一段的第一句要告诉读者这一段是讲什么的。这样读者想跳过这段就可以跳过。一段的最后一句应该是这段的结论或者告诉读者下一段是什么。段落中的句子应该由始到终通过逻辑关系连接,实现由旧信息到新信息的流动。

以写好的中文矿业科技论文为基础,按照英文科技论文表达方式,逐句逐段重新写作,就能写出一篇研究生自己满意的矿业科技英文论文。

2.3 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精修与润色 矿业科技英文论文写好后,投稿到相关的期刊杂志编辑部,往往接到这样的邮件,“In its current state, the level of English throughout your manuscript does not meet the journal's desired standard. There are a number of grammatical errors and instances of badly worded/constructed sentences. Please check the manuscript and refine the language carefully.”同时编辑部要求作者请英语水平好的专家或机构对论文进行精修和润色。接到这样的通知,说明论文确实存在语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研究生按照编辑的要求,对论文进行语言精修或请专门的机构对论文进行润色。所请的专家和机构要是专业化的,因为他们才知道英文科技论文的规范,语言要求,经过修改在语言上才能够达到编辑部的要求。

2.4 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再修改 语言专家和专门的机构对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有时也会对原稿提出一些建议和一些语言表达不清楚,无法修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研究生要认真对待,仔细比对自己的表达与修改专家的修改意见。同时与修改专家沟通,交流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一过程是一个提高研究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让研究生能够看到自己以为正确的表达为何别人看不懂,这一过程的多次重复,研究生的不断改正,其写作能力就得到快速提升。

经过精修、润色和再修改的论文,在英语语言上就能达到发表的要求了。通过以上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写作过程,研究生的能力也将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4]

3 结语

①中国矿业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引进消化、自主发展、技术输出。三个阶段对矿业科技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对应于引进消化和自主发展,而技术输出要求科技人员具有更强的英语表达能力,特别是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

②针对中国研究生英语应试能力教育模式带来的英语写作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精读高水平矿业科技英文论文,提高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的理解能力,掌握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表达方式,是提高研究生矿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水平的措施之一。

③矿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过程中,写好矿业科技中文论文是基础,以此为基础的矿业科技英文论文重写是关键。由于中英文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直接的中译英不是最好的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

④论文投稿后,按照编辑部的要求,请语言专家和专业机构对论文进行语言精修和润色,在此过程中,研究生与修改专家的交流学习,能快速提升研究生的矿业科技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完成的论文能够达到矿业科技英文的语言要求。

参考文献:

[1]文书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人才需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11,1(586).

[2]周耀旗.写好英语科技论文的诀窍:主动迎合读者期望,预先回答专家可能质疑[J].中国科大报,2007,6(576).

[3]Richards, J.C. & Renandya, W. A.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它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内容合为一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1]。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泛而不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少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主要仍然是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于一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能力,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概念,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问题,我院机械教研室全体老师总结多年的任教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各种日益涌现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套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2]。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执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基础知识

理论基础知识不会因新装备、新技术的产生而过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一切工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条件,因而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授机床设计时,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机床的成形运动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讲授夹具设计时,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我们讲课的重点。

2.增加专业特色内容

我院于2011年购买慧鱼模型,建立了机器人创意实验室。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设计模块,增加了慧鱼模型教具内容的学习,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鱼模型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 Fischer 博士在1964 年从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3]。慧鱼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无限扩充,可反复拆装,可逼真表现机械系统的构成和控制的过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对机器人原理、组成、控制的全面认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

机械制造装备的知识日新月异,学生毕业以后会碰到非常先进的机械制造装备,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工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与我院老师一起申报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装备动态,主动参与学科科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而且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认识上轻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实施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有:

1.启发式理论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不仅老师和学生很累,而且授课的效果很差。如果换一种讲课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机床夹具设计模块,讨论过定位这种方式是否合理时,可以提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八仙桌为什么常采用四条腿?学生互相讨论的结果,可能认为八仙桌用四条腿比较稳。这时可以进一步问这是一种什么定位方式?过定位!通过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对于过定位的优点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过定位可以提高稳定性。

2.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学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处,建立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不仅包含老师上课的PPT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还有大量扩充的资料,比如典型机床传动系统与结构动态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库及换刀动作等视频资料、组合机床夹具方案图库、慧鱼模型作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图片及PPT等。课程网站还进行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远程作业辅导与讨论,并设有习题库,方便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3.双语教学式理论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目前我们学校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国际班,前3年在我校学校,最后1年在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变得非常迫切。目前,对国际班学生,我们制作了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请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和我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学科前沿的专题英文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了一个全英文的报告,自选题目,任选一个本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论一个PPT,在课堂进行陈述。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我院结合工业机器人设计教学的要求与慧鱼模型的特点,组建了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增加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包括机械构件、电气构件、气动构件、传感器、电脑控制器和配套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创新设计的选题方向,学生自己利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来完成创新设计大赛主题说要求的功能。通过使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堂知识,而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提出所要研究项目的题目,教师负责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师把每个小组比较可行的题目,报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我院课程教学情况,对课程教学考核分为五大类:

1.日常课堂教学考核

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日常课堂教学考核,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

2.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

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是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从英文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英文写作是否有语法问题、课堂陈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英文检索的能力,英文写作的能力和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等。

3.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

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拟定、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4.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

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只针对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因而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因素。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实践装置、方法的合理性、实践结果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等综合评定。对于科研创新性实践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推荐参加各类竞赛,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5.期末考试考核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探究式的题目。通过加大对实践环节在期末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利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程网站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慧贞,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2]王立达.成人教育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20-122.

[3]肖晓萍,廖青.“慧鱼”教具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4]林颖,曾志新,朱敏,刘其洪.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1-2.

[5]殷振,黄莺,李艳,杨建锋,李江澜.机械原理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探索,2012,12:66-67.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论文;PubMed;英文;中国;内地;护理研究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护理队伍的壮大,近年来中国内地(下称内地)护理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内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显著。但这些论文除摘要外几乎全部用中文撰写,其阅读群体也多为国内读者,这对于科学的评价和促进内地的护理事业不利,因为对于几乎没有中文阅读能力的其他国家的护理人员而言,阅读内地的护理论文是她们了解内地护理状况的主要方式。鉴于英语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语言,英文护理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内地护理科研的水平,决定了国际护理领域对内地护理水平的评价,同时也对内地能否同其他地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有着深远影响。基于以上背景,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截止2007年12月31日内地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英文护理论文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为提高内地护理专业和护理人员在国际护理领域的地位提供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选取PubMed文献检索系统,检索关键词设为:“ChinaorP.R.ChinaNOHongKongNOTTaiwanNOTMacao[AD]”,在子集中限定“NursingJournals”,论文撰写语言限定为“English”,检索时间限定至2007/12/31。只检索已经出版的刊物,不包括已通过审核,尚未出版的论文。对于北京、上海、天津及重庆4个直辖市,考虑到某些作者可能只写地区而未注明China,按照“BeijingORShanghaiORTianjinORchongqing[AD]”的策略进行增补。同时考虑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某些作者可能只注明“China”

而未注明地区,对检索到的沦文进行手工删减。

阅读摘要或全文,对作者的属地、期刊的种类、是否有研究基金及来源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构成比分析。

二、结果

2.1论文总量

最初检索到64篇文章,增补北京地区的2篇,减去台湾地区的6篇后共得到60篇文章,第1篇文章发表在1989年。而1990~2007年,来自香港地区的英语护理文献总数为576篇,台湾地区为634篇。

2.2论文的区域分布

按作者属地行政区域进行归类,有15个地区的学者发表过英文护理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依次是北京、湖北和上海,三地的累计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总量的61.7%,有17个地区未发表任何与护理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

2.3的期刊

60篇文章发表在31种护理国际期刊上,其中发表文章较多的依次是Nursing&HealthSciences(7篇),JournalofClinicalNursing(6篇),JournalofAdvancedNursing(5篇),JournalofCancerNursing(4篇),InternationalNursingReview(4篇)。

2.4研究论文的资助情况

PubMed资料显示,60篇文章中有18篇所报道的研究获得了资助,占30.0%。其中3项来自内地;13项来自合作单位,包括美国(7项)、香港(5项)、加拿大(1项)。此外,有1篇未找到全文,另1篇∞3在文中没有介绍相关信息无法确定其资助来源。

三、讨论

3.1内地英文护理论文的现况及分析

3.1.1内地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论文的整体水平较低尽管内地拥有最大的护士群体和最多的护理服务人口,然而内地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护理论文的能力却亟需大力提高。在1989~2007年近20年的时间咀,仪有60篇英文文章发表,昆然这些文章不能代表内地实际的护理水平,但检索这些文章却是国际社会了解和评价内地护理学科动态的主要方式。因此,内地在国际护理领域中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未能通过论文真实展示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方向,进一步限制了我国护理工作者与国际护理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本次调查显示,与内地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范围狭窄(仅美国、香港及加拿大),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这对内地护理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为每个护理工作者都需要通过国际性的交流来分享和促进各国共同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当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同一个全球健康系统巾,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内地和内地了解世界同样重要。

3.1.2内地各地区之间发表英文护理论文的差异较大北京、上海经济文化巾心地区的国际论文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提示护理科研论文的国际化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英文水平,具有撰写英文护理论文的基本能力。其次,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对护理科研更为重视,很多地区在人员招聘和职称晋升中对科研有较高的要求,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第三,这些地区对科研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护理人员有机会查阅更多的科研文献、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另外,国际合作是促进英文护理沦文发表的重要途径。通过合作能够开阔护理人员的视野,转变护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她们能够从国际化的视角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例如本次调查显示,湖北地区发表的13篇英文护理论文中,8篇由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的Petrini和Lambert教授协助完成,充分说明有效的国际合作对推进内地护理论文的国际化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3.1.3科研资助严重缺乏本次调查的60篇论文中,只有3项获得了内地科研基金的资助,有些科研资助来自国际合作单位,而更多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这种状况与护理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较低是分不开的。内地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至今只有20多年的时问,研究生教育更足刚刚起步,目前内地绝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最初接受的只足中专教育,虽然很多护理人员毕业后接受了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基金评审专家往往来自临床和基础领域,对护理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护理人员在同其他专业人员同时竞争科研经费时往往处于劣势,较难获得资助,加之传统观念上对护理专业的定位较低,多数地区对护理科研的投入较少。

3.1.4专业英语水平亟待提高与中文护理科研论文相比,英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差距都非常显著,说明英语水平是限制内地很多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论文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中等和高等护理教育中,英语的学时数都很高,占到公共课程学时数的29.65%[4],但这些英语课主要学习词汇、语法等公共英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境都缺少医学背景。这种英语学习模式导致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专业英语水平较低,无法阅读英文科技论文,因而也无法把握国际护理专业的发展动态,撰写论文时感觉无从下笔。

同时由于信息资源匮乏,多数护理工作者对国外护理期刊的种类、论文选题要求、书写规范等都不了解,因而从未写过英文论文。

3.2对策

3.2.1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内地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提高素质,教育先行,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的逐渐推进,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必须看到,目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仍是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仍然偏低。本次调查发现内地尚有17个地区从未发表过同护理相关的英文论文,显示了该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今后仍要继续扩大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这在中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为重要,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同国际接轨,变医学教育模式为护理教育模式,强调从护理的专业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护理硕士和博士教育,以此来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并推动专业的发展。

3.2.2提高科研意识,加强科研训练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首先要转变护理工作中操作为主,研究为辅的观念。每个护理人员都要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足发展新知识,为临床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提高人群健康状态的一种基本工具,是与每个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技能。在护理实践中要改变机械的执行医嘱的工作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护理工作并勇于从研究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建立护理科研合作机构,确定科研优先策略,提高护理人员科研的针对性。为促进科研的发展并有利于整合多种资源,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确定国家或区域性的科研优先策略,即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需要重点解决和发展的护理问题,以此对科学研究的方向进行指导。文献显示,台湾地区在1999年,香港地区在2002年都确定了自己的护理研优先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引导护理人员科学选题,确定研究方式,争取科研基金、加强机构合作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3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并重点扶持科学研究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做支撑,科研经费的不足是制约护理科研发展的重要囚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级医院和学校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为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增加护理人员外出考察与交流合作的机会,扩大和补充图书馆护理期刊杂志的馆藏,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杂志,建立方便快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等。另外,鉴于护理科研整体实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需要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给予特殊政策进行扶持,如建立护理科研的专项基金等。除此之外要努力增加科研经费的来源,如接受企业或个人捐助,通过对外交流获取国际资助等。

3.2.4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本次调查显示,作为母语同为汉语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其护理专业人员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远远高于内地,这同他们在教育领域推行纯英文授课以及坚持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内地护理人员专业英语的水平,在今后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要增加专业英语的比重,使用英文教材或讲义,加大双语授课的比例或推行纯英语授课。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对外交流及合作,通过合作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撰写英文论文的技巧,以此促进英文护理论文的发表。另外,在广大护理人员普遍关注职称晋升等问题上也要提高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有文献显示2001年,为促进科研和论文的国际化,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一定级别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时必须要发表国际性论文等一系列政策,促使护理人员大量查阅国际性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土耳其的国际护理论文和专业论著的数量得到了持续的增长?,该做法对内地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小结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6篇

为了规范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美国《工程索引》(EI)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般不超过150 words),且在用词、句式、时态、语态以及人称等不易把握的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以方便论文的国际交流。国家标准GB7713-87中规定,为了国际交流,学术论文应附有英文提名和摘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于2002年9月还专门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但是,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比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翻译评估标准,这势必造成摘要翻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找到可行方法提高中文摘要英语翻译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摘要及其英语翻译基本概念

(一)摘要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标准IS0214-76,摘要是“对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以解释或评论”。

论文摘要主要有2种类型:信息型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和概括型摘要(Summarized Abstract)。信息型摘要也称报道型摘要,主要用于实验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论文。概括型摘要也称指示性摘要,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论文。

(二)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特点

句式:句子陈述结构比较多,所包含的动词常常是be,have等。

人称:英文论文摘要句子的主语通常用单数第三人称(the/this paper/article),即以论文或文章本身为主体,很少用第一人称或作者自称。

时态: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告或描述的内容,结尾表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可采用一般现在时;叙述研究过程及过去的工作,多采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某课题现已取得的成果,采用现在完成时。

语态:为了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避免提及有关的执行者,论文摘要英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常用被动语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鲜明有力。

(三)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原则

1.规范

根据目的法则,译文要取决于翻译目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符合英文摘要的国际标准。

2.易懂

根据连贯法则,译文要能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清楚简单、通顺流畅、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准确

根据忠实法则,译文应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随意创作。因此翻译出来的应该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中文论文作者写作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质量不佳,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距甚远,需要修改或者重写。一方面是由于论文作者英文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数论文作者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中文论文摘要在过去英语摘要语法、用词错误率降低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合句的一致性,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意义完整性等问题,深层原因是用英语包装汉语思维,机械对应式的英译汉。

(二)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解决策略

1.明确翻译目的

即有效记录学术成果,通过将论文的目的(Purposes)、过程(Procedur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等方面清楚诠释。

2.分析原文

对原文的分析可以分为部分。第一部分,译者重点关注文本外因素,确定原文提供的材料是否与翻译指令一致。第二部分是详细而全面地分析源文本,重点关注文本内因素。

文本有不同的功能,也因此有不同的文本类型。学术论文摘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告之读者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因此属于信息型文本。且不同的用途专业领域,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农业英语、工程英语等因其特殊性,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看英语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是怎样运用的。专业词汇应与国际用语保持内涵一致性。

3.选择翻译策略

诺德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文献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文献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摘要翻译的重点是传道原摘要的实际内容,而且尽可能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文献翻译或者工具翻译,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摘要内容的语法、逻辑的整体把握,提高受众理解度。

4.构建目标文本

中文摘要英语翻译为符合学术目的和要求的功能文本。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句型应简单凝练,一般由10个左右意思完整,语句通顺的句子构成。在这个环节,摘要的翻译可以从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着手,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许多翻译技巧。最终文本应以双方理解一致性为目标。

翻译的本质是“a textual thing”,及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必要且有用的跨文化交际(Gregory,Michael,What can linguistics learn from translation)。通过前面的研究,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中文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马立军,邱建军,宋二春.论文英文摘要翻译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姜天元,殷莉,刘亮显.浅谈中文摘要的英语翻译[J].时代教育,2012(15).

[3]王芳芳.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J].中南大学,2012(2).

[4]李惠英.谈学术论文的摘要及其英译[J].语文学刊,2009(4).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6]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汽车产业链专业集群 大类培养 模块化实践教学 层级式创新能力训练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出,我国十大重点制造领域对人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举措之一。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作为国家十大重点制造领域,汽车产业作为湖北省的龙头支柱产业,要求省属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结合当地产业、行业需求,结合本校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层次,梳理培养模式与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路径。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共有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在内的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于1998年开始招收四年全日制本科生。一直以来,四个本科专业同属于机械工程学科,有着共同的学科基础,但在专业建设上缺乏有效联系,专业交叉融合不够,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同时各专业的行业背景不够突出,专业特色不够明显,造成与其他同类院校之间在相同专业上很难实现差异化发展,无法形成错位竞争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2014年,在吸取借鉴其他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大类培养的既往经验基础上,依托湖北省汽车制造行业优势,以我院现有四个本科专业为基础,对接汽车产业链上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产品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后市场技术服务四个环节,构建“汽车产业链专业集群”。针对行业需求,结合学校“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明确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目标,围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分别面向“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及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对所属四个本科专业采取一、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年级起按专业方向培养方式、施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在凸显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此为指导思想,从专业集群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平台资源的整合重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汽车产业链”专业集群大类培养课程体系

大类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前期按学科大类培养,后期实施宽口径教育的模式,即打通学科基A课程平台,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拓宽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口径,以实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跨学科交叉学习做好准备。在课程内容上相互渗透、交叉、融合。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形成均衡的人文、社会、历史及基本技能的知识结构;大类平台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石;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设置专业方向选修模块,预留一部分学分供学生自主设计修读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某一学科专业的一组课程交叉修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与智力。

大类培养过程施行完全学分制管理,为学生提供推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清单,使学生依托一个平台,专注一个专业,兼顾多个关联方向领域,实现1―4学年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递进式协同训练。

我院的机制等四个本科专业学科基础相同,行业背景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反映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共同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及技能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始终把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素养、知识、能力结构的“1234”要求,即:一条主线、两个支柱、三块基石、四个模块。即:以工程素养为一条培养主线;机械、电控知识为两个支柱(工业工程专业以机电、管理为两支柱);数理、计算机、语言为三块基石;通识、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含专业核心及专业方向选修)、实践创新为四个课程模块。因此,基于专业群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公共技术)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及专业选修)+拓展模块(第二课堂)”构成,示意图如下。

在定稿的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的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为51学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67学分,提供各专业必须具备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及必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学习。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37学分,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体现机制、车辆等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选修课程模块提供48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应修学分为16学分左右,选修模块的课程设置是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特色,该模块集中专业集群四个专业方向的拓展、延伸课程,通过学生自由选修,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宽口径培养目的。另在培养方案中要求8个实践创新学分,学生可通过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各类文体赛事、、申请专利等活动获得该项学分,以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345”模块化实践教学平台

为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教学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构建机械大类各专业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和摒弃原有的课程界限和专业界限,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注重学科特点及工程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按照分层次、模块化、综合式、开放型的教学改革思路,精心设计、完整再现典型行业的生产系统,构建一个“三个层次、四条主线、五大模块”的综合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即“工程认识实践、工程专业训练、科技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产品设计技术主线、制造技术主线、工业控制技术主线、生产组织技术主线”四条主线;“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践训练、机电测试与控制实践教学、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汽车实验实训教学及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五大模块。通过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性能测试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业管理技术等有机的融合,再现和模拟了现代工业主流技术,为不同专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实验与实训课程[1]。

三、层级式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机制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专业主干课程为纽带,建立层级式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机制,将学生能力训练分层级、分项目实施,通过“认知―学习―训练―实战”的阶梯式锻炼,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该机制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用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竞争与合作。既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的设计又强调“学”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层级式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四、实施效果

(一)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趋于更加合理。

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深入合作,确定机械工程类专业集群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经过企业方的指导,增加了实习实训环节,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工程性与实用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关系密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工程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可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学习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层级式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培养机制效果显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获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r。

近三年来(2014-2016年),我院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取得不俗的成绩。2013至2016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68项,其中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7项;学生申请专利13项,获实用新型授权2项,学生15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EI会议1篇;团队教师指导5位学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3年开始举办暑期机械创新训练班,报名参赛人数仅20余人,仅有一两组完成作品;到2016年报名参赛的就有140余人,最后完成提交作品的有30余组。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2项,校级9项。

(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呈增长趋势,依次为96.41%,99.42%、99.74%,创业率达到4%。近三年的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华中数控、湖北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院、湖北三环锻造等企业招聘我院多名学生,成为我院协同培养办学单位或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实践表明,基于汽车产业链的机械工程类专业集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有效提升了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在省、市周边地区和行业内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地质类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副教授;董浩斌(1963-),男,湖北大冶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编号:CUGYCXK08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2-02

随着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的创新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地质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投入,同时也加强了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1]这意味着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趋势,地质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2]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张,旧有的一对一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和专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本专业已培养毕业了研究生50余名。本文在回顾这十多年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类学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就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及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从地球物理等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天生带有浓厚的地球探测的特色,与普通工科院校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明显不同,地球探测技术中的检测技术是真正“上天”、“下地”、“入海”,比之传统的工业检测技术,其检测环境要复杂得多,并且检测精度要求更高。为了更好地获取复杂监测环境中的有效信号,该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要掌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相关的电学知识外,还要对地学知识及其相关原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处于地学与电类专业的交叉点上,如果仍然按照旧的一对一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将限制该专业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展,也不利于学科交叉的形成。因而,在这样一个地学特色明显的专业里面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挖掘研究生发展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科技创新;这对于整个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学科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培养达到具有什么样基本要求的人”的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3]研究生培养目标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能反映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它对整个研究生培养活动具有指导性,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以及质量管理都具有统领作用。

依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求真务实的素质,宽泛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基本素质,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有丰富的地学和电学知识体系结构、动手能力强、能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培养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可简化为三项:强化地学与电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加大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扩大知识面,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改革

培养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活动过程。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相应课程的基础上,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的问题,它主要涉及入学形式、培养年限、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几个阶段。[3]

针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以及学位论文三个方面入手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改革,以期从生源、课程及实践培养到最终的学位论文写作等各方面对本专业研究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学科交叉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1.入学形式

在传统的笔试加面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加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具体来说,就是在研究生面试阶段加入传感器实验及单片机编程等实际动手实验的考查。对于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这一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良好的动手能力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基础。因此,在入学考试中引入动手能力的考核可以从源头上选拔出更适合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可塑之才。

2.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

作为从地球物理等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土壤里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天生带有地学特点,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生就业分配单位来看都和地质学科紧密相关。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为了能让本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在这一地学与电学交叉领域有所收获,学校从课程设置到导师指导上都进行了改革。课程设置上,除了必要的电学知识的学习外,还开设了“地球物理仪器概论”等地质类选修课程,并鼓励研究生旁听相关研究方向的地质类研究生课程,为他们将来从事地学仪器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另外,合理安排每一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除本专业的导师外还邀请地学专业的导师进行联合指导,建立了导师组指导制度,使得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够从多个指导老师那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面,这也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知识的总结。对于学位论文的指导不应仅仅局限于最后的论文写作阶段,而应从研究生入学开始逐步培养其综合能力,从资料收集整理、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提炼到锻炼其论文写作水平,包括其英语写作能力、科技论文的发表等各方面都进行训练,使得最后的学位论文写作水到渠成。具体的措施包括:入学后的英文论文翻译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开题报告中进行详细阐述;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会;至少完成一篇科技论文写作和投稿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将为后续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质量管理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它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进行监控和培养结果进行检验。它确定了“培养的研究生怎么样”的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反馈性因素,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4]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过程管理中的,即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质量进行监管,而不是仅根据最后的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判断研究生的成绩。具体说来,对研究生质量的过程管理主要分三部分来进行: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衡量研究生的课堂学习能力;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开题报告、科技情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来衡量研究生的口头表达、写作水平等能力。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来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生的成绩,并以三方面的综合考核测评作为每年研究生奖学金和科研补助发放的标准,从而促进研究生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于地学与电学交叉的新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适应于社会需求、学生成长和本学科发展的要求。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在已有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二级硕士学科点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点,这也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成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9.

[2]龚庆杰,张德会,叶荣.地质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37-139.

[3]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美国汉学;跨文化传播:语境;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182-05

始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汉学研究,最早的组成成员是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群体,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通过札记、书信、回忆录、随笔等形式予以记录,传递异域东方的人文地理、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文化。他们对此所做出的研究更多是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眼中所看到的中国社会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研究形式,拉开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序幕。

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汉学界决心大力培养本土背景的汉学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努力,这一群体在整个汉学界所占比例逐步提升。他们在美国学习中国语言,获得与汉学或者中国学相关的学位,其老师大多数是欧洲学者和远东学者。美国汉学界经过这一股新生力量的传承,便更加自然而流畅地与本土语境融合起来。而5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遭遇了很多挫折,由于经历了麦卡锡主义时代,涉及中国的一切研究陷入了遭人唾弃和避之不及的局面。60年代以后,研究力量壮大,研究方式和理念也更加科学和严谨,汉学研究者开始高度重视史料和考证的辅助作用,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弊端,但是成功构建了一种区别于欧洲汉学模式的新型美国汉学。

一、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

跨文化传播的发轫期

美国对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爱默生。19世纪40年代,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思想悄悄地引发了美国众多圈内人士的兴趣。以爱默生为核心人物的美国超验主义俱乐部的著名刊物《日晷》连续刊登了众多东方思想哲人的精华之作,《论语》和《四书》成为了中国先哲思想的代表作,爱默生因对东方异教思想持有足够认真的态度被誉为“美国的孔子”而被人称颂。“1843年是爱默生在汉学上的丰收年,他高兴地得到一本戴维・科利译的《中国古典:通称四书》。这个译本爱默生亲切地称为‘我的中国书’,它不仅提供了更好的孔子版本,而且第一次介绍了孟子。对爱默生来说,孟子是全新的灵感源泉。同年《日晷》10月号上,又刊载了长达六页的‘四书’语录。作为主编的爱默生在序中写道:‘这个译本――它似乎是为学语言而作地练习――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中国文学中最有价值的贡献。书中的新部分是两卷《孟子》:上孟和下孟,由孔子以后约一百年的孟子所做。

另外一位与中国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美国文学家就是埃兹拉・庞德,他是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与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显著贡献。1915年,庞德出版了诗歌集《华夏集》,主要是一些自由体中国诗歌的英语翻译,此选集一经出版就获得了众多文学界人士的强烈反映。福特・马多克斯・休弗评价道:“《华夏集》一书中翻译的诗歌具有至高的美感,他们完全符合诗歌理应具备的形象。美是一件宝贵的事物,或许是生命中价值最高的;但是这种将情感完整无缺地予以传递的能力却是更胜一筹。庞德先生的作品兼备了这两种特性。”虽然庞德本人对中文及日文毫无知晓,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翻译出卓越的诗歌,并且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他所采用的方法基本和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一样,就是针对前人所做出的现有译文进行翻译的再加工和美化。这应该是美国汉学界第一次对中国文学领域的翻译和研究。

美国第一篇关于中国文论的文章,应是1922年张彭春发表于同年9月号《日晷》杂志上的《沧浪诗话》的部分英语译文。张彭春原籍天津,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他在“译者注释”中提到,由于这部作品包含丰富的历史喻,因此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难度,如果希望从专业性角度对其深入理解,就必须要对其中提到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进行一些评注工作。但是一般的西方读者阅读译文的目的仅仅是对存在于中国文学中的这一优秀的诗歌批评著作有一个概括性了解,这就是本篇译文的目的,即挑选两部分较少涉及晦涩隐喻和文本线索的段落进行翻译,即“诗法”和“诗辨”的部分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译文之前的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世纪初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斯宾迦精心撰写的序文,表明张彭春的这篇翻译实际是在他的催促下完成的,并且是第一篇以英语译文方式出现在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批评著作。在这篇序言中,斯宾迦充分展现了自己跨越文化疆界对文学艺术的阐释理念,他认为《沧浪诗话》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具有纯真性以及异域魅力的,在同一时期的西方文学家的思想观念中会找到一些相互呼应之处,同时希望这篇译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一步展开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艺术思想的兴趣。另外,他对诗歌在众多文学体裁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象征了人类生命中的精神活动,并且被理解为由精神气质所浸染而不是依赖于机械性的人为标准。诗歌同科学、哲学以及修辞都是不同的范畴,它描述的是最基础的人类感性,像音乐旋律般表达了人类的愉快和悲伤,而并不是十分关注人类的理性和观点。他还谈到了严羽理论中的关键词“悟”,是指通过将诗歌同精神活动相结合而寻找到理解本质性意义的关键之处,并且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将其与印度佛教中的“禅”以及新柏拉图主义中的“狂喜”概念进行类比,认为它们都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传入英语世界的过程,可以上溯至17世纪末《论语》英译、孔子的文学观为欧人所知晓之际。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从总体上说进展迟缓。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相关的论著和译著只有张彭春所译严羽《沧浪诗话》(1929),张氏另著有《严羽的一文,见《日晷》73卷2期(1922)、D,Huff《黄节》(1947)等区区几部,此外便是零星的几篇论文。”笔者将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传播事实归为发轫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传播的各种形态都处于初级状态,翻译数量较少,覆盖内容有限以及研究性关注缺乏。美国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关注比英国迟了两三百年,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个转折点,是以汉语文本的英语翻译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兴趣聚集在中国文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经》、《文赋》以及《沧浪诗话》三篇文本之上。比如陈世骧1951年的《探寻中国文学批评之源》,海陶玮于1952年出版的《韩诗外传――韩婴对(诗经)的教化应用的诠释》,埃兹拉・庞德于1954年在纽约J.Laughlin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译本,方志彤1951年的《陆机的“文赋”》,以及E.R.

修斯1951年的《陆机的“文赋”:翻译和比较研究》等。

二、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

跨文化传播的发达期

20世纪60年代,随着战争的结束,各国人民都处于疗伤的阶段,并对刚刚逝去的战争记忆犹新。青年一代开始自由追逐自己的理想和个性,积极参加抗议示威运动,表达不满和愤怒,人们的主体价值观是为了民主而争取自己的权利。70年代,中美关系正朝向缓和期过渡,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中美敌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遥远的中国萌生了更强的好奇心,一切历史遗留下来的猜疑和偏见开始得到融解,双边之间在贸易、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得到复苏,同时在高等学府中选修汉语的美国青年学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联邦政府、各种基金会以及各大高等学府在这一时期也为汉学研究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学者进行与中国相关的各方面研究,帮助购买研究所需的图书文献资料,促进各种研究课题的展开,重视各种学术活动的举办,协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汉学研究新秀,不断壮大美国汉学研究的力量。此时美国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翻译较之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采取的形式也多样化,包括英语翻译,单个文论家研究,单个文论作品研究,中国文论整体性研究等等。比如海陶玮的《中国文学论题》(1962),刘若愚的《中国诗艺》(1962),黄兆杰的《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情”》(1969),卫德明的《论钟嵘及其(诗品)》(1968),陈世骧的《(诗经):在中国文学史和诗学中的文体学意义》f1969)等等。通过对以上举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的观察,笔者发现这些作者中的大多数早已经成为知名的汉学家,这一时期的成果大多是他们的博士论文或者早期作品。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全美从事中国学研究的教员和研究人员接近600人,相关研究机构有23个,开展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达108所,而从这些机构获取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专业中国研究人才达到3 000多名。这些数字告诉人们,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甚至于在这一阶段,一些美国学人感受到了西方家园所宣扬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于人类的发展,而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其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的追寻,期望从中找到一条重建西方人文价值理念的途径。然而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很多问题,萧公权曾经回忆:“各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不愿(或不能)广参细考中文书籍,但又必须时时发表著作,以便维持或增进他们的声誉,或博取升级加薪的待遇。天资高一点的会从涉猎过的一些资料中‘断章取义’,挑出‘论题’,大做文章。只要论题新鲜,行文流畅,纵然是随心假设,放手抓证的产品,也会有人赞赏,作者也沾沾自喜。这种作风竟有点像王阳明在《书石川卷》中所说:‘今学者于道如管中窥天,少有所见即自足自是,傲然居之不疑。美国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大批研究成果出现。研究者数量增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阶段从美国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毕业的人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大批的美国访华代表团前往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和当面交流,这样的契机为美国汉学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素材和更好的研究土壤。

这一长达30年的历史时期被笔者视为发达期,翻译和研究作品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所涉及的古代文论作品范围扩大,一些经典性代表作得到深入研究,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作品有:陈世骧的《论中国抒情传统》(1971);白芝的《中国文学类型研究》(1974);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艺精华》(19791:《走向中西文学理论的融合》(1977);《语际批评家:阐释中国诗歌》(1982);《语言―一障论――诗学:一种中国观》(1988);倪豪士的《中国文学论文选》(1976);《柳宗元》(1973);《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1986);李又安的《中国文学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1978);《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文学批评研究》(1977);马幼垣的《孔子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古希腊的比较》(1970);缪文杰的《东汉末期的文学批评》(1972);富瑟克的《曹丕的诗歌》(1975):吉布斯的《的文学理论》(1970):叶嘉莹的《钟嵘(诗品)中的理论,标准与诗歌批评实践》(1978);菲斯克的《中国中世纪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题:模仿性、互文性、比喻性及突出性》(1976);罗伯逊的《传达有价之物:司空图诗学与(二十四诗品)》(1972);余宝琳的《司空图(诗品):诗歌形式的诗学理论》(1978);《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理论》(1978);《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阐释》(1987):《中国文学理论的形式特征》f1983);叶维廉的《严羽和宋代诗学》(1970);林理彰的《正统与启蒙:王士祯的诗学与其先行者》(1971)i王靖献的《钟鼓集》(1974);布什的《中国艺术理论》(1983);张隆溪的《语言与阐释:东西比较诗学研究》(1989);黄兆杰的《王夫之论著中的‘情’与‘景’》(1978);康达维的《文选》(1982);PY邵的《作为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修辞学家的刘勰》(1982);宇文所安的《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1985);缪文杰的《中国诗歌和诗学研究》f1978);等等。

三、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

跨文化传播的稳定期

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美国汉学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翻译代表性作品有欧阳桢的《透明之眼:对翻译、中国文学和比较诗学的思考》(1993),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思想读本》(1992)《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初始至1911年》(1996),吴小周的《中西文学类型理论与批评比较研究》(1990),张隆溪的《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1992),赵和平《:中国早期写作修辞论》(1993),许小青的《作为宋代文学批评形式的“诗话”》(1991),王靖字的《中国清代文学批评》(1993),陈瑞山的《注译》(1996),蔡宗齐的《一种文学精神:中的文化、创新和修辞》(2001)《比较诗学的构造: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三个视角》(2002)《中国美学:六朝文学、艺术以及宇宙的秩序》(2004)《怎样阅读中国诗歌》(2007),欧阳桢和林耀夫的《翻译中国文学》(1995),梅维恒的《哥伦比亚传统中国文学选集》(1994),《哥伦比亚中国文学选集》(2001),闵福德和刘绍铭的《含英咀华集》(20001,苏源熙的《中国美学问题》(1993),叶威廉的《地域的融合:中西诗学对话》(1993),朱耀伟的《从西方视角阅读传统中国诗学:三种可模仿情况》(1993),余宝琳的《批评理

论和中国文学研究的再思考》(1994)。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建立在发达期的基础上,美国从事古代文论研究的人员、场所以及藏书资源呈现出平稳上升但速度放缓的趋势,目前的相关硬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古代文论研究的需要,具体传播事实更展现出成熟稳重的气质。稳定期的古代文论研究不仅在研究范围和体察深度方面得以拓展,并且在具体实施手段和审视视角方面获得了突破,与传统的书面研究相比,更为直接和透明的会议或座谈性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并且在成果出版形式以及研究思路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美国中国古代文论专著和译注出现了以下三种代表性形态:第一种是交流研计性质学术会议对某一会议主题所提交的论文,比如欧阳桢和林耀夫所编辑的《翻译中国文学》就是汇百家之言的论文集。1990年11月,蒋经国基金会、台湾国立大学以及文化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关于中国文学翻译的世界性学术会议,海内外40余名中国文学学者齐聚台北参与会议,递交论文,交换研究思想和心得。在11月19日到11月21日的三天会议时间内,一共有百余篇论文获得展示,由于篇幅有限,这本论文集仅挑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二种是从比较诗学的整体性角度思考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之间的关联和冲突,比如蔡宗齐《比较诗学的构造: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三个视角》,在本书中,他首先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两种文学理论思想放置在一个平衡的范畴之中,追溯了它们的历史性发展轨迹,各自独特的思维导向,以及具体的文化系统。文中着重对一些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性表征两种文学思想的术语,命题以及宗旨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旨在凭借这些主题性研究的突破口,展开对中西方诗学关系的研究,从而建构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平衡状态。第三种是以选集的形式,以及历史年代的顺序划分收集一些翻译和研究成果。比如《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初始至1911年》,这部选集的目的是为了呈现出文学传统,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在年代顺序上的重新安排,而是将所有文本视为一个大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在“传统文学理论”一节中,作者谈到中国传统和其他很多文明一样,文学批评理论作品是和文学作品共同生成的。这些理论作品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文学是如何构思而成的,又是应该怎样阅读和欣赏。作者主要关注了曹丕、刘勰和陆机的文学思想,并且对《文赋》的全文,以及《文心雕龙》的“原道”“神思”“体性“‘通变”“隐秀”篇进行了翻译。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凝聚着从先秦开始,无数文人学士在中国文学世界中驰骋探索的知识性结果。针对文学作品、作家以及相应文学现象阐述自我的观点,抒发思想情愫,建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紧密联系。然而,中国古代文论是结合了佛教文化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整体性而逐渐自我发展而成的,其在西方世界传播和经典性的形成仍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顾明栋谈到自己应英语世界权威性文学理论选集《诺顿文学理论选集》主编里奇的邀请担任中国文学理论板块特别顾问的经历:“为了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论传统,笔者原打算推荐一位古代文论家。像大多数学者会想到的那样,笔者选了刘勰,推荐了《原道》、《神思》、《体性》、《风骨》等几篇,供编委会挑选。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竟然一篇也没选中。笔者又推荐了陆机的《文赋》和叶燮的《原诗》,结果仍然没有选中。大多数编委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由于历史、文化、思想和写法的特点,其概念、名称、术语、观点以及用典等,即使加以详细的注释,西方读者也未必能理解。而且古代文论偏重感悟式评点,虽有独到见解和精辟的思想,但常常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入持续的探讨,不合诺顿文选的编辑方针。的确,这样的结果和现实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所不想看到的,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理论性表征,中国文论一直渴望获得在中西方语境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相互地知识性汲取以及广泛地融合性运用。又如殷国明对中国文论所具有的普世性价值的阐释:“普世价值是在近代以来跨文化语境中生发的,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类共通的、普遍的、可以共享的、有益于整个世界的文化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任何一种理论学说的灵魂,而且也是连接和沟通人类心灵的基础和桥梁。显然,这种普世价值理念及其追寻,在一种封闭和偏狭的文化语境中是不会引人注目的,因为在封闭和偏狭的文化语境中,价值是自明自在的,不存在文化认知和认同的障碍,是不需要敞开和弘扬的;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比较中,才能凸显出自己的面貌。换句话说,普世价值不仅是超越理论逻辑、体系、范畴、方法、框架和话语的一种人文指标,而且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不断被发现和创造的精神愿景,其存在闪烁着人类理想的光亮。”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依据历史年代的划分,可以被归纳为以上三个主要的阶段。虽然目前处于稳定的时期,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索,期待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更好地定位这种存在于中西方文学思想或理论之间却甚难觉察的普世性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 ELIOT T s.Ezra Pound:His Metric and Poetry,New York:AlfredA.KnopfInc.1917.

[3] 黄呜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4]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5] 顾明栋,诺顿理论与批评选及中国文论的世界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0(6):19.

上一篇: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工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