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2:16:33

机械研究生论文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4)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主要存在选题题目过大、研究不够深入、新方法运用少、统计方法机械套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重复性选题多,群众体育、运动员选材等方面研究不足等问题。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领域;地方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会强(1976-),男,河南洛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胡忠举(1976-),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项目(项目编号:JG2012B037)、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2010A016)、工程硕士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JY-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17-02

一、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背景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湖南省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仅长株潭区域内就拥有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湘电集团、江麓集团、平安电气、南车集团等数十家知名大型企业,根据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装备制造业年均可实现23%的增幅;为适应这一跨越式的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也相应有如下要求:第一,数量大,且尽量为通用性人才。第二,拥有较丰富的现场经验,熟悉一线生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一线设备、熟悉一线人文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第三,具有时效性。新进的研究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和磨合,市场变幻莫测,往往因此会耽误很多机会。第四,忠诚度。要求人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正是为了适应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高校和企业合作,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目标,为大中型机械领域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本领域前沿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实践及工程管理能力。2009年度,获得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39家,仅次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其中绝大多数新增单位是地方高校。

目前,长株潭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沙工程机械、长沙汽车产业、株洲电气机车、湘潭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作为机械类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之一,湖南科技大学目前已经招收了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3届,在招生、培养、管理、考核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这里,本文将就如何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地方高校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

(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

(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三、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

(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

(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

(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

(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

(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

(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

(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四、结语

工程硕士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培养过程涉及企业、学员、学校三方,其管理过程更为复杂,只有努力实现地方高校、合作企业和研究生协同合作,对于培养过程各个具体环节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健.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5):78-79.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机械学院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机械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是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通过开展科研项目,重点培养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建立起来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为基础,以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重要的科研项目为支撑,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知识、了解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的科研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本文主要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1.1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1.1.1研究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探索,机械学院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应变创新能力,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业务素质较好。主要有如下问题:

l 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

l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l 基础不牢固,虽然也可以出成果,但从长远看,后劲不足。

上述缺陷反映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原因在于:一、学生压力较大,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它等方面的知识;二、研究生大多来自相关行业,对与本专业相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

1.1.2思想品德

研究生要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调查的研究生来看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在从事科学研究、参与知识创新活动中培养了良好的业务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竞争中求合作。但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理论教育还没有实现较好结合。在认识上,没有真正把研究生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考虑,忽视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他素质方面的教育;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过分强调个体意识。

二、缺乏科学精神教育。一些研究生不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做论文研究,而是抱着混学位的目的完成学位论文。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追求低水平论文的篇数,而非真正解决科学问题;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有的学生热衷于做生意、打工等。

1.1.3科研能力

研究生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科研创新性;与导师的合作和沟通;学术论文撰写能力。调查发现,占用研究生时间最多的活动分别为:与课题相关的调查及实验,撰写、发表期刊论文,撰写研究生论文,文献阅读。通过上述活动,研究生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大都能按期完成学校要求,部分学生还超出重点大学同学科研究生毕业要求标准。但也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文献阅读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至于对国内外该方向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不能系统掌握,仅局限于按照导师指定内容、制定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因此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影响力不够、研究的内容较为单薄、不善于将实际问题一般化。与同类学科研究生对比,重点院校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我院培养的研究生稍强,但差距不是很大,很多人数理基础也大致相当。但是将研究生的情况和我们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差距。主要因为:

l 选题的差别。重点院校能够及时跟踪国际研究前沿,很多学生选题的时候正是热点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需要学习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浅”,创新的深度和空间比较大,所以相对容易想出创新点,容易给自己的论文立论。

l 学术科研环境的差别。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而各个导师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因而研究生也大都是单打独斗,需要学习的知识较多;在大规模培养单位,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年级、近似研究方向的研究资源,能够做到信息、方法等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l 学术资源的差别。重点院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资料、电子数据库资源,学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等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形成了较为系统、先进、特色的沉淀积累。

2、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学生特征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在入学选拔阶段,应把考生的学术研究态度、专业发展潜能作为选拔研究生的第一标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欧洲注重申请者的研究能力和个人品性,美国注重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而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与国外选拔研究生相比,往往更侧重于分数,虽然在复试的时候有面试这个环节,但仅仅十几分钟的面试也很难判断出考生的学术研究态度和发展潜力。而且目前研究生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l)缺乏吸引力。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生源主要还是应届毕业生。由于研究生扩招,一部分优秀毕业生无意报考一般院校研究生,我院研究生大多为调剂过来的最近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种优秀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各招生单位往往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当作衡量学校地位的尺度,以致使“宁缺毋滥”的原则徒有虚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工作单位的制约或家庭负担的限制等原因,优秀的在职人员虽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却缺少继续深造的条件。这样,

招生单位很难吸引在实践中成绩卓著的考生报考研究生。(2)入学动机多样化。研究生学位所要求的高学术水准必须经过长期和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但许多考生不是出于学术追求而是出于其他目的报考研究生,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准备,也没有准备下工夫认真攻读学位,而只是想得到研究生的头衔。

研究生跟国内外其它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主要通过学术论文跟踪和学术会议交流。但调查发现通过海(校)外学习、学术交流可以让研究生感受不同学校、不同学者在理念的碰撞,更容易取得成绩。

2.2培养单位特征

2.2.1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前提保证。我院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一般需要利用一年多时间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同时由于部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相对单一,从而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知识面较窄。另外,课程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论和研讨性课程比较少,课程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也体现不足,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相比之下,美国许多大学的课程设置,首先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结合的,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综合,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且注意多学科的交叉,尤其是对研究方法、方法论和讨论性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

而且,目前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20__年对在读研究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研究生认为课程前沿性较强、一般和较弱的分别为33.2%、45.3%和21.5%。可见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薄弱环节是在前沿性上。

2.2.2导师的指导作用及科研条件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导师”不同于“教师”,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导”,也就是“引导”研究生学会“研究”、善于“研究”。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既有稳定的研究领域和丰厚的研究成果,又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真切的研究心得,这两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具体来说,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引导”,每门学科之间都具有重大差异,能否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是能否在本学科进行专门研究的前提。二是“学术引导”,不管“学科”之间具有怎样的差别,作为“学术”,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因此怎样引导学生进人学术的殿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学问引导”,搞学问不仅需要“十年磨剑”、“板凳坐冷”,而且需要“平常心”和“异常思”,即思想要“异常”,否则就没有思想的创新;心态要“平常”,否则就会失去真实的思想。“导师”的学品与素养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存在密切的关联。研究生导师要通过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拓展知识结构,要注重师能和师德的统一。

2.2.3科研环境

图书、设备、经费、研究生生活补助等对研究生质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在谈论什么是一流大学时指出:最重要的是能形成这样的氛围,使得所有的研究生晚上都愿意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非常高兴地﹑非常投入地进行工作。图书资料是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尽管现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增加,但不够齐全,特别是外文期刊严重缺乏,这样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眼界”。

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生扩招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培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情况仍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多数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因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其研究空间狭窄,硬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可用于研究生课题实施方面的经费十分有限,这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生生活补助是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科研的物质保障。我国自实施研究生生活补助这一制度以来,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一直维持在200元~300元/月。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这一标准实属菲薄。

2.3社会环境

国家科技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平台;就业形势、用人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就业流向。这些构成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外部因素。

研究生通过参加国家科技政策支持的各种科研项目,逐步培养其生活技能并形成具体的社会角色,为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等社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在研究生所面临的问题是:第一是就业面狭窄,自己想去的一些企业并不需要研究生;第二是薪水,读了研究生就好比‘骑虎难下’,没有一定的待遇水平,似乎“说不过去”;第三是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

3、建议与措施

3.1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应结合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以往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规划时,往往只从各学科甚至某些研究方向的需要出发,搭建本学科的课程框架,这样做一是容易使课程设置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二是容易造成研究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设置上的内容脱节或是重复,使课程体系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合理性。因此课程体系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机械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先整体规划、设计,后局部优化。

3.2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同国内外其它高校研究生相比,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厚是一个重要原因。专业课应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最新成就、新进展、新动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跟踪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使研究生尽快掌握学科最新前沿动态,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具体建议如下:

(1)全面的优化、整合、淘汰一些陈旧的课程,推出一批内容与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结合密切的、层次较高的课程;

(2)英语课程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程,适当增加科技英语内容;

(3)增加文献阅读与综述、科技写作课程;

(4

)多开人文素质的选修课课程,花不太多的时间掌握较多、较宽的知识。3.3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1)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建议硬性规定在第2学期前结束所有研究生课程,同时在第2学期期中以后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在第3学期开学前1个月完成开题报告,这样可以保证有20个月时间课题时间,以保证论文质量。

(2)给研究生增加一门学科方向前沿介绍方面的课程(由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师联合主讲),使研究生能够真正“博”,每位研究生都要写出至少1篇学科前沿分析报告。

3.4加强过程培养

研究生缺乏具体、及时的指导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过程培养对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采取“硕士点长”负责制以保证选题的创新性,并负责检查和监督选题报告、中期工作报告和学位论文各个过程;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前沿;

(2)定期举办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加的研究工作报告会,为师生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

(3)加强 “文献阅读”,并要求研究生提交相应研究报告,以拓宽研究生的视野;

(4)增强科技资料的查新能力,提高对新方向探索的敏感度;

(5)改善研究生实验室条件,优化研究生教育生态环境,营造自主创新氛围,在具体措施方面可以采取的“研究生创新论坛”的做法;

(6)有重点地培养一些优秀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加强不同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3.5健全淘汰机制、评价机制

在研究生中期考核时,应全面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以确定其是否进入研究生论文阶段的学习。对于考核不合格,不适合作为研究生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应予以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竞争力、应变力和创造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正是依靠严格的考核机制,才保证了美国研究生质量在世界上的声誉。同样,对于导师来说,给其压力,使其奋进,形成危机意识,自觉地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结束语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有本质区别。相对于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是一种宏观教育、基础教育,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微观教育、精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的前期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绝大多数是经典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关于思维转变方面的课程则鲜能见到。而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刚刚完成由本科生教育,因此思维转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难以想象没有目的、方向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工作。这就要求负责研究生教学的老师反复强调、不断灌输,甚至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

2.英语水平的实用性培养

英语是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是国际学术交流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体现在能够阅读英文资料、进行流利的口语学术交流、熟练准确地进行中-英文翻译[4]。不可否认,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四、六级考试教育,与真正的学以致用相去甚远。虽然目前我们不能改变国家大的教育环境,但对本校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的实用性方面我们鼓励在研究方向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多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国外相关文献,要做到逐字翻译和大意翻译,同时要求他们进行综述写作,最好在较权威杂志发表。其次在研究后期,我们鼓励学生向国外杂志投稿,让国外的专家“免费”评价学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和科研结论,同时让母语是英语的专家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我们鼓励学生进行雅司考试或参加校英语之角,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3.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研究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研究生开题查新、课题设计、研究记录、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都需要计算机操作;并从刚开始的简单文字处理发展到各个方面,特别是进行网络浏览,查阅最新动态,撰写文章。因此,计算机课程被我们列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综述王根林1王娟2杨惠林1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供应科

4.重点基础课程的选择

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1年时间,同时还要完成思维转变及英语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所以基础课程的选择要有重点,可以根据研究方向来定,强调学以致用[5]。打破机械、僵硬的学分制度。除了导师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论文的发表情况酌情修改学分要求。

5.课题立项的预筛选

研究生课题的立项一定要经过诸多专家的评审。专家的组成要包含非本系统的一定数量的专家,尽可能实行匿名制。同时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专家参与,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论证。

6.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目前有一种现象,就是临床课题很少有人问津。其原因往往与难以选题、实验周期长、不定因素多、临床论文“水平低”有关[6]。因此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基础课题或基础-临床相混的课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临床学生要去做基础实验。对此,我们鼓励临床学生参与实验,但不鼓励他们亲手操作。因为他们亲自操作的结果往往是实验数据受到影响、失败次数增加、资金浪费严重,更重要的是毕业后这些技能多无用武之地。

7.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临床人才,而且众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临床技能成为需要要迫切解决的问题[6]。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建立严格的研究生科室轮换制度,让他们对基本的临床特点、要求、技能有所体会,并建立严格的会考制度,使他们掌握牢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医院等级分类标准,对研究生应该掌握的本专业的临床技能重点培养、监控、考核,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诊治水平。

8.严格研究生论文审校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有泛滥之嫌,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害己害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面子”、“人情”作怪。明明知道论文不合格,但考虑到学生导师的“面子”问题,总还是要过的,不然的话,自己的学生到时候也不好说话。因此,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和事佬们往往是被邀请的审校委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实行答辩委员会与审校委员匿名制,也就是双盲法。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但有一次补救的机会。审校委员分别就论文的立体、观点、方法、数据、结论和书写等方面进行审校,这基本上保证了论文的真实性。

9.严格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

答辩制度的建立关键是答辩委员的任命。应采用匿名制、跨地区、跨学科聘请专家,无记名投票,教学部汇总的方法。另外,要建立复查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10.关心研究生毕业去向问题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课教学;教改探讨;教研文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78-02

一、引言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就是在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拆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判定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部位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性维修,是防止事故和非计划停机的有效手段。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受到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广泛重视,在国内外已成为一大热门学科。[1]我校从1990年代末就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该课程通过设备故障诊断基本理论的讲授,对典型设备故障的实例分析,让研究生掌握故障诊断技术,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然而,当前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展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改革,这不仅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更是满足全日制学位型硕士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3]笔者从2007年起为研究生讲授该门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探讨,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本文就“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以下简称“教研文”)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教研文”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大半来自我校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室,其中学术型和学位型基本各占一半,后者在研究生二年级期间必须在现场实习一年。学术型和学位型的毕业论文都是以“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为研究方向。课程性质、培养模式和论文方向决定了阶段式的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

(一)课堂教学应以科研实践和论文研究为导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设备的主要故障模式、故障机理;企业关键设备的监测诊断技术及实施方案等。通过这种传统的方法达到课程学习目标是不难的。但专业课教学应该以接下来的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为导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专业课教学要特别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通过调研自行寻找课题、通过调试选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独立完成研究工作,进行结果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要强调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和工作,寻找最佳发展途径,教师的责任重在方向的引导而不是过程的限制。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对外联络和交流,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才能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课教学要强调研究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中采取教师做专题报告、学生查文献、课堂讨论、方案设计、小学术报告、自主完成小课题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的桥梁

科研实践对于培养研究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在以学术创新为目标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水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读研究生大多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动手能力创造了机会。我校故障诊断实验室承担了多项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项目。学术型研究生在现场科研实践时间为3~6个月,学位型研究生为1年。研究生在油田采集设备振动、温度、压力等数据,然后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诊断设备故障,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汇报交流,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同时发掘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时尽管导师已经为研究生确定好了论文题目,但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提出了更好的思想和方法,这就是一种创新,说明科研实践的目的达到了。所以说科研实践是一座桥梁,将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实践和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最终目的。

(三)论文研究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延续和归宿

许多人认为,论文研究是到研三时才做的工作。其实不然,很多工作其实从研一开始做了。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让研究生查阅国内外文献,找到国内外研究热点、感兴趣的科研方向,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这就是论文写作的训练。当然这个阶段首先要创造浓厚的学术探讨气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我校故障诊断实验室每周三定期组织研究生研讨会,让大家将科研上、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到集体中去讨论,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还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出去,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最后就是要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论文是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这项工作也要从专业课教学时开始抓。比如让学生查阅英文文献,并翻译成中文。到研二时,让他们参与到实验室英文论文的写作中。同时,让学生形成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的正确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为写毕业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上是“教、研、文”三个环节的主要内容。三个环节并不是简单的“串联”模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联”模式。这种有机结合能弥补当前研究生阶段式培养中的弊端。当然,在这种方式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导师身兼数职,不仅仅是导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还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项目。这样,导师就能在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教、研、文”三个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多数情况下导师并不是专业课教师,其学生(主要是学位型)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也不是由导师提供。这就要求导师和专业课老师、科研实践基地方做好沟通交流。

三、结论

《机械故障诊断学》的课程性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论文方向决定了必须将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应该以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为导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实践应作为一座桥梁,将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紧密联系起来。论文研究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延续和归宿,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辉,白秀琴.《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水运,2006,4(11):219-220.

[2]王现彬,陈闻.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1):103-105.

[3]刘小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J].正德学院学报,2009,7(1):4-7.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7-02

一、引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简称暖通空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敏锐地感知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他人所未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培训方案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有6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其中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卫生、机械、电子电工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等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冷源热源系统及设备、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等。其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及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创造和维持适宜的人工环境。可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空调热泵技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与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除尘与洁净技术等。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暖通空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通常要学习下列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方法、数理统计、高等代数、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建筑热过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空调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新技术等。

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生是老师教你,考试答案老师知道,你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给你一个研究题目,老师不知道答案,别人也不知道答案,让你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你的结果是对的,你的研究就结束了,老师给你个学位叫博士;但是,正式做研究,必须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暖通空调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将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为此应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生源、指导导师、硕士论文、道德水平、学习环境等。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很多暖通空调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知识,或是编制程序,而相当多导师的计算机水平,远远赶不上学生,何谈指导。某大学就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被发现用某游戏程序冒充验证实验结论的一段程序,论文自然没有通过。这位学生投机取巧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导师本人对计算机编程知之甚少。有人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成两类:有时间的没水平,有水平的没时间。而有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暖通空调学科的骨干力量、知名人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更不容乐观的是,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热门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愿意在高校任教的却不多。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差、质量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努力,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人云亦云,甚至出现了个别抄袭、剽窃等现象。有的研究生论文往往是开头几章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最后一章发发感想。有的研究生论文是大题目做了小文章,头重脚轻;有的是缺乏实验数据,凭空想象;有的是曲解人意,生拉硬扯;有的是结构不合理,将错就错;有的是堆砌华丽词藻,内容空洞;有的是引述各家之论十分壮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是语言修饰不当,读来令人费解;有的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在校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大体形成自己的基本科研能力。而在这基本的科研能力中,自主地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初步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思想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坚持质量、优化环节、规范管理、突出特点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构建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硕士论文质量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素质。使硕士研究生的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同时,还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严格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导师队伍规范性建设,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建立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更多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孙利.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3]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1).

[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6]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

[7]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

[8]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0,38(10).

[9]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10]黄浩.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低准现象我见J].文艺争鸣,2000,(6).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C08021)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工程硕士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培养过程涉及企业、学员、学校三方,其管理过程更为复杂,只有努力实现地方高校、合作企业和研究生协同合作,对于培养过程各个具体环节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王建江(1963-),男,浙江温岭人,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红军(1972-),男,山西运城人,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6-02

随着军队院校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招生规模的调整优化,跨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在一些学科与专业正日益显现并会更加突出。近五年来,在笔者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同等学历硕士、全日制硕士中,跨专业研究生占到了70%左右。分析跨专业研究生特点,研究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有效措施,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培养水平显得格外重要。

一、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分析

1.生源和专业基础分析

近年来军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主要有三种情况。

(1)跨专业调剂。由于受多种政策和因素影响,考生生源不足,上线研究生不多,够复试条件的研究生数量小于招生计划数量,每年不得不从其他富裕专业(通常是机械类专业)调剂研究生。这部分研究生除了在本科阶段学习过40~50学时的“工程材料”课程外,基本上没接触材料科学方面的课程和知识。

(2)跨专业报考。这部分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为了考取研究生,他们自学了大量的“材料科学”课程,特别是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确定的初试专业课程和复试专业课程下功夫较大,准备比较充分,成绩也比较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他们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为了考取研究生,突击学习痕迹明显,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偏弱。

(3)为躲避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目“数学一”而跨专业报考。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确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课目为“数学二”而非“数学一”,部分考生由于数学功底较弱,担心“数学一”难度大,考不出好成绩,受社会现实的驱动选择报考了本专业,由于目的和动机不同,这部分学生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较弱。

总之,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相对于本专业研究生而言,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理论积累方面比较薄弱。

2.心理和优劣势分析

跨专业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切从头开始,这需要勇气、动力和毅力。跨专业研究生能够和本专业研究生坐在一起,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学习和研究,这本身就说明了跨专业研究生勇于挑战、肯于付出和战胜自我的精神。当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公正待遇时,跨专业研究生会表现出更加坚强的心态、信念和理想。

另外,跨专业研究生也具有非跨专业研究生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跨专业研究生大多具有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实践,跨专业研究生受到来自不同学科方向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熏陶,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其次,跨专业研究生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会注意取长补短,发挥长处。

二、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1.搞好入学教育,树立学习信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制备工艺、材料性能分析、新材料、材料实验、材料管理等专业课。本科四年的学习使得他们掌握了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建立起了材料科学概念,形成了材料思维习惯。而跨专业研究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上有所欠缺,常常会造成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表现为不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差,材料概念不清,不熟悉专业学术话语,缺乏创新思维。为此必须搞好他们的入学教育,纠正动机偏差,讲清跨专业学习的利和弊,在认识差距的同时看到优势,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要求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按期完成学业。

2.补修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对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军械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与本专业考入的研究生没有区别,课程设置统一,培养计划刚性,不考虑个体差异,不照顾个体要求。由于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研究生授课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常常会使本专业的学生觉得授课深度不够、提高有限,而跨专业研究生却难以理解,从而使正常的研究生教学受到冲击和困扰,影响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学科具有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不仅在专业基础上与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类专业相去甚远,而且思维方式独特。尽管学生学习努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培训和思维训练,对材料类课程的学习难以摆脱夹生不熟的状态,听课的过程似乎明白,但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一些概念和理论似懂非懂。

授课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指导老师要加强个别指导,筛选本科阶段“材料科学”3~5门重要核心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强化跨专业学生的“材料科学”基础。为帮助跨专业学生建立对材料科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材料学思维习惯,安排他们到实验室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做到教学相长。督导跨专业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学相关知识,弥补跨专业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未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3.依据学生特点,选定研究方向

导师是培养研究生最为重要的环节,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其他个人和机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大多需要通过导师才能有效落实。导师在充分考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后,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其选好论文方向。如数学、计算机基础较好的研究生更多地安排一些材料制备过程中与数值模拟、仿真有关的课题;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功底较弱的研究生,安排一些倾向于材料制备工艺方面的课题;机械制造专业的研究生安排一些注重与材料制备设备相关的课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增强自信,提高对材料学研究工作的兴趣。通过撰写论文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他们毕业后达到与本专业生源同样的培养质量。

4.凝炼导师文化,促进师生互动

(1)坚持师生在教育上是授受关系,导师处于主导地位。坚持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导师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进行正确地指导、严格要求和民主型的管理。

(2)坚持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导师应该强烈感受社会的迅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自觉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形成有组织的讨论、研究氛围,在教育培养研究生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导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形成对学生新的了解和认识,及时修改对学生的某些要求与期望。导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感化学生,增进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在研究生中间提倡互帮互学,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研究生带低年级研究生,本专业研究生帮跨专业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5.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生,必须要有好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近年来,我们坚持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人均不少于3次,硕士研究生人均不低于1.5次。研究生们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一步了解到本领域科技与学术发展的信息,增长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拓宽了研究思路,并结交了一批同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性。

6.严格跟踪检查,严把论文答辩关

严格研究生中期筛选制度,对课程学习成绩出现黄牌的研究生进行个别谈话,达不到要求的推迟开题。

对待跨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研究生一视同仁,实行统一的研究生开题评审制度和研究生论文进展中期检查制度,组成专家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回答专家组的质询,检查学术情况,对个别较差的学生推迟开题、延期答辩,在研究生中营造一种警示、促进和努力学习的氛围。

几年来的坚持与实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研究生论文的盲审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所有研究生都如期完成学业,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纪军,倪承普,罗秋敏,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07,(2):93-94.

[2]刘景彦,刘琴.经济危机形势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72-174.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 TRIZ 公理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06-02

一 引言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国家突出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包括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包括学术理论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但是两者又无法完全独立区分,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众所周知,社会一致认为创新能力的重要,那么什么是创新,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科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猜想。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培养目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创新能力是体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也是研究生完善知识结构和独立科研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以有无创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作为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也应以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根本标准。

二 TRIZ的起源

TRIZ理论是俄语(Theoria Resheneyva Isobretatelskehuh Zadach,创意问题解决理论)首字母的缩写。在1946年,年轻的TRIZ创始人Genrich Altshuller任职于前苏联海军专利局担任专利审核员,在专利的审核过程中,他发现了发明创造的一些共性问题,随即他从20万件专利中着手进行研究,挑出其中4万件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专利,来探索其解决之道与运用方法,企图从中归纳出基本原则与形态。他发现每一个有创意的专利基本上都是在解决“创意性”的问题。所谓“创意性”的问题,其中包含着“需求冲突”的问题,也就是他所谓的“矛盾”。此外,他也发现解决这些冲突的基本解被一再地使用,而且通常是在隔了数年之后。他据此推论,如果后来的发明家能够拥有早期解决方案的知识,那么他们创新发明的工作将会更容易。

创新方法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可循的,是可操作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将设计的理论或设计实践变为能指导应用的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设计过程。在创新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成熟理论,普适设计方法学(B&P)、公理化设计(AD)、质量功能布置(QFD)、TRIZ等都是该领域著名的研究成果。其中公理设计(AD)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其中两种重要的创新理论设计方法。公理化设计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设计模式。在此模式下设计者无论是对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还是对原有产品进行升级改造,都能分析产品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能通过创新理论工具对其进行评判设计结果的好坏。但是公理化设计没有提供解决耦合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TRIZ理论是在分析了大量已授权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设计者将该理论很好地应用在产品的创新设计中。但是TRIZ不能分析问题,所以在应用时还需要其他方法的协助。

本文利用两种方法的互补性,弥补两者在单独应用时存在的局限性,将创新设计模型应用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和应用该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 公理化设计和TRIZ理论集成模型的建立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完善,AD和TRIZ理论的应用范围都超出了最初的目标,逐步从简单产品向复杂产品、从技术领域向非技术领域扩大,其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如AD从最初的起瓶器扩大到汽车、半导体等方面;TRIZ也从机械、电子、建筑等技术领域逐渐向管理、教育、经济和软件工程等非技术领域扩展。尤其是将两者运用到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属于非技术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知道研究生管理的创新,也能提高研究生本人的创新能力。从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来看,公理化设计主要应用于新产品的初步设计阶段,而TRIZ理论则可以同时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如工艺设计、加工装配、故障诊断和回收等阶段。

从以上比较来看,AD和TRIZ的很多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共性问题也有差异性,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和借鉴。总体而言,公理化设计理论侧重于为整体设计过程构造一个完整的实用性框架,独立公理和信息公理为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各种方案的择优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判断标准,使设计师可以摆脱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试制、测试、修改、再循环回去的过程),从而提高效率。TRIZ以技术系统的演化规律为纲,侧重于应用具体的工具算法解决设计中的矛盾,使创新设计变得有规律可循,两种理论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

将不同设计理论或其中的部分集成以形成新的设计模型是设计方法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集成,不同设计理论中的优点得到增强、不足得以克服,以期能够产生通用的、统一的设计理论,图1为公理化设计和TRIZ理论集成基础模型。

四 该创新模型在研究生论文前期指导创新教育和选题

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是在科研工作中思考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由于这些障碍,导致研究生无法选出合适的题目,提不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找不到创新的突破口。我国目前在创新教育、创新方法、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方法的训练不足,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所欠缺,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重点,而不仅仅是在论文中提炼几处创新点。有了创新思维,创新点也会随之而来,而非生硬地提炼。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该创新模型强调的创新思维方法和问题分析方法是,遇到一个问题先要考虑清楚问题的所在,层层剖析,找出要解决问题的核心矛盾点,对该矛盾点利用创新理论、工具加以解决。不仅要学习创新理论,更重要的是创新理论的应用。TRIZ理论认为,一个创新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和标准化程度,问题或者矛盾点描述得越清楚就越容易解决。通过对该创新模型的运用,创新问题求解的过程是对问题和矛盾点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描述、不断地标准化,最终将问题收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的核心矛盾点就会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有利于选题。使得研究生在选题时就可以提出问题,是自己的选题具有创新性。

五 该创新模型在研究生论文进行中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的启发实施

该创新模型可以帮助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打破思维定势、拓宽思路,能够准确的定位问题,从而找出可行的方案,但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该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设计方案但却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TRIZ理论研究认为,95%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和整理,并可以解决的,创新不是胡乱猜想,解决创新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重要的是遵循创新规律,因为这是一门科学,并且基于知识进行创新。科技界认为创新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利用自己熟知的常识方法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利用经验方法解决,经验的丰富性至关重要;第三层次的问题,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对矛盾冲突分析、妥协,可带来系统特定功能的提高;第四层次的问题,利用交叉学科解决问题,跨学科解决,需要较宽的知识结构;第五层次的问题,需要有全新的理论,这部分占有量很少,难度大。TRIZ理论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如多屏幕法、物场分析法等,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其根本矛盾所在。发现矛盾即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创新设计提供的解决工具求解这些问题,创新设计问题解决工具包含发明问题标准解法、矛盾冲突矩阵等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技术特性以及各工程学原理知识库等。这些工具为创新理论软件化提供了基础,为TRIZ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

在研究生课题进行中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实际运用创新理论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指导,把创新理论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自己的课题中。

六 结束语

发明创新理论是一门科学,它成功地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和原理,使创新变得有规律可循。在更多强调创新重要性的同时,研究生们更需要的是创新的方法,以及通过这种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课题的进行。该方法给研究生提供了一种创新工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工具,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指导自己的课题。同时,在研究生应用创新理论的同时,可以搜集研究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该创新模型使之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常青、黄克正、张勇.TRIZ理论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4)

[2]张淑林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

[3]唐敦兵、李东波、张世琪.基于“之”字形映射的并行设计研究[J].工程设计,1999(2)

[4]朱龙英、朱如鹏.基于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并行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03(4)

[5]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MTI学位论文 口译实践报告 问题与策略

一、翻译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自2008年首批15所MTI试点培养单位招生以来,现已有八届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拿到MTI毕业证书。但由于招生时间短,导师缺乏经验,尤其是教育部目前对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及评价模式尚未明确,因此,导师和研究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都因无所依据而很茫然,口译方向面临的困惑更多。近年来,国内一批学者、专家对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及评价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但对口译方向与笔译方向的学位论文要求尚不够完善,广大师生仍感觉无从下手,很容易写成学术型或笔译方面的论文。

由于口译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时间零散,难以量化、保存、再现,这都给学位论文写作及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论文将专门针对口译方向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从论文选题、口译译实践中音频、视频、文本资料搜集、归类、保存、开题入手,对论文内容、形式、结构、语言、格式等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做详细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俄语MTI专业,特别是口译方向的长远发展。

二、翻译硕士论文总体要求

我校在《辽宁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俄语口译)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中明确规定学生应“了解学术规范,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将论文写作课列为专业必修课,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由学校认可的实践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职业精神、沟通技巧、团结协作、管理能力、书面总结”等能力。在论文写作课的课程描述中,强调介绍MTI论文写作要素、写作方法、分析MTI论文的典型样本,以求最终达到掌握论文写作基本要素的目的。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1)重要岗位实习报告(包括项目经理、项目译员和项目审校三个重要岗位);(2)翻译实践报告;(3)翻译实验报告。

三、口译实践报告:问题与策略

口译实践报告是翻译实践报告的一种,是译员对自己口译实践过程的描述。“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对实践过程中的口译项目录音进行文字转写,字数不少于10,000汉字u单词,并写出不少于15,000汉字的实践报告,内容包括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参见《辽宁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俄语口译)研究生培养方案》)。因其实践性、实用性较强,在选题时颇得研究生和导师的青睐。

现以我校研究生俄语口译实践报告的撰写为例,分析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问题1:学位论文的行文语言过度口语化。毕业论文属严谨的书面语,但研究生往往在行文中口语化的语句较多,病句更多,不符合学术写作规范、过度口语化、病句连篇显然不符合要求:研究生中文水平堪忧。一个人的外语水平永远不可能超过母语水平,因此,应从小学起重视学生中文的学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全国高考的改革,语文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中文水平低的问题。

问题2:论文题目未指明翻译理论基础。MTI的论文注重职业性、专业性、应用性,因此,论文选题要切合实际。前几年由于招生时间短,缺少经验,包括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一样,对于如何定论文题目都很茫然。

我校自2011年开始招收翻译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学生多选择口译实践报告的形式撰写学位论文。如《俄语船务口译实践报告》(2011级);《商务接待口译实践报告》(2012级);《“微笑汉语夏令营”口译实践报告》(2012级);《第九届大连工业博览会陪同口译实践报告》(2013级);《语境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黑龙江龙兴公司商务口译实践报告》(2014级);《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得陪同口译实践报告―以重庆农业公司农作物机械化收割作业为例》(2015级);《功能对等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运用――以白俄白桦树舞蹈团来川演出陪同口译为例》(2015级)。

从上述各届研究生论文题目可以看出,2011级到2013级论文题目中均未指明用哪个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而只写了×××口译实践报告。从2014级开始在题目中加入了“某个翻译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运用”等字样,更符合翻译硕士论文的选题要求。另外,题目中应该至少包含有一两个关键词,否则你肯定写跑题了。

问题3:口译实践不符合要求。口译实践是选题的第一步。没有实践而撰写口译实践报告是自找麻烦,因为要想把第一个谎撒圆,后面就要一直撒下去。整篇口译实践报告建立在谎言之上,其质量可想而知。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题目时应考虑该口译任务是否相对完整、实践材料是否足够支撑案例分析部分,如果任务过少或内容过于单一,都很难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问题4:开题报告准备不足。开题报告是MTI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般包括论文选题的实践(资料)背景、论文选题的基本内容、论文选题的任务描述、论文拟写的篇幅与应用价值、总体安排和进度、现有的实践工作基础和条件、尚需要解决和经费、资料等方面的困难等。

开题报告是对论文选题的一个科学的可行性论证,但它的撰写往往得不到研究生的重视。有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经常在开题前仓促上阵,糊里糊涂定题之后,才发觉选题材料并不充分,缺乏新意等一系列问题,给后续论文撰写带来许多麻烦。

问题5:论文结构、内容安排不合理。(1)把前言、结语作为一章和最后一章。实际上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结语等部分同属一级标题,因此,前言之前不能冠以“第一章前言”字样,只保留“前言”即可,下面接着写第一章、第二章等。(2)实践那一章的标题只写“案例分析”字样。应在章的标题中体现出翻译理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应对策略。(3)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比例失调。翻译理论部分阐述过细,导致理论部分字数大大超出实践部分。应把主要篇幅放在翻译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指导上,即案例分析部分是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翻译综合水平的部分。(4)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严重脱节。由于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不深,导致翻译理论的阐述和实践部分案例分析互不相干。(5)案例分析部分例子数量过少。有的学生论文中仅有孤单的几个例子,不见其使用的上下文。更有甚者初稿中竟不见俄语,只有实习期间的流水账。可见学生并未真正把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问题6:论文附录不全。“附录字数不算论文字数;论文的字数指的是正文(不包括摘要、参考文献、附录)的字数”(黄国文,2012:41)。由于口译的特殊性,译者应保留平时工作时的音频或视频材料,以便在案例分析时使用。因此,附录中应包含口译过程中的语音材料转换成文本的记录,特别是正文中案例分析中的例句应出自附录中的语音记录的文本转写,这样才能完整再现口译过程。有些学生忽视附录的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有的研究生甚至在案例分析中只举例子,缺少上下文对话情景,使得例证略显单薄。

问题7:认为导师是能绕开的“坎儿”。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规定与管理办法》(2013版)的出台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外审评议评价要素》(2016版)的公布,学校和导师都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导师的存在让研究生既爱又恨,研究生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导师。有些研究生既想让导师指导,又不想让导师看论文,甚至认为“导师看一遍,论文就得多修改一遍”。导师常挂在嘴边的话:“论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因此,他们对导师的政策是:“能躲就躲,能不见就不见。”不到截稿最后一天不给导师看论文,导致问题越拖越大、越拖越多。实际上,导师和研究生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研究生的论文出现问题,不仅研究生拿不到学位证书,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还可能因此而失去导师的资格。

问题8:论文总体安排和进展时间表形同虚设。在我校,一般每年的3月份是研究生向学校研究生部提交电子版集中“”的时间。4月份确定外审名单。《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外审评议评价要素》(2016)中将“选题、知识运用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应用性及价值、写作”等方面列为评价指标。研究生如果想顺利完成论文,就应该参照《评议评价要素》中的评价指标,严格按照总体安排和进展来撰写论文,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这样才不至于临交稿时才东拼西凑对付出一篇论文。另外,从到答辩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应该充分利用好,对论文反复修改、完善。

以上是笔者在俄语翻译硕士“论文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及亲身指导研究生论文时发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对研究生撰写口译实践报告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俄语口译)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

[3]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规定与管理办法》.2013.

上一篇:专业写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械专业论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