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范文

时间:2023-02-27 21:15:14

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性肠梗阻MSCT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临床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的MSCT资料,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并分析其表现。结果:MSCT显示梗阻部位(小肠梗阻49例,结肠梗阻13例),梗阻的病因(肠粘连26例,肿瘤18例,腹壁疝9例,炎症性2例,肠套叠5例,胆石性2例)。 结论:MSCT不仅能清晰显示机械性肠梗阻,而且能明确显示梗阻的部位及病因。

【关键词】 急腹症;MSCT;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往诊断常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腹部平片[1]。但X线腹部平片检查仅能诊断出肠梗阻的46%-80%,且对肠梗阻的病因难以判断,对临床进一步治疗价值有限。随着MSCT技术的发展,其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等优势逐步体现,对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的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本文回顾分析62例经临床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的MSCT检查资料,以探讨MS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经临床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病例6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21-89岁,平均5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性呕吐、停止排便排气。既往有手术史31例,腹膜炎史2例。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螺旋CT,取常规仰卧位,一次屏气后扫描,范围自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层厚6mm,螺距为1.2。16例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由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总量80-100ml,速率2.5-3.0ml/s,动态监测腹主动脉CT值,120HU触发扫描,再延迟25s扫描静脉期。患者因临床禁食或急诊检查,扫描前未予口服对比剂。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分析。

2 结果

所有病例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相符,MSCT清晰显示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并可确定梗阻的部位及病因。

小肠梗阻49例,占79%,梗阻近侧的小肠扩张,空肠扩张可见弹簧圈状粘膜排列,回肠扩张表现为管状的肠管,而梗阻远侧的小肠和结肠空虚。结肠梗阻13例,占21%,其中7例单纯结肠扩张,小肠不扩张,6例结肠、小肠都扩张。

不同病因所致的肠梗阻的MSCT表现:①粘连性肠梗阻26例,无明确的梗阻原因,患者既往手术史24例,腹膜炎史2例,大部分可见扩张肠管向塌陷肠管的移行带。②腹壁疝9例,其中腹股沟疝5例,脐疝1例,切口疝3例,表现为上述部位有肠段及其伴随的肠系膜突向腹壁外。③肿瘤致肠梗阻18例,其中结肠癌13例,淋巴瘤2例,脂肪瘤3例。表现为梗阻部位见软组织肿块、肠壁不规则增厚、肠管变窄,增强后病变处明显强化。④炎症性2例,表现为肠壁增厚,密度减低,增强后粘膜明显强化。⑤肠套叠5例,表现为梗阻部位有套入部和鞘部的多层结构,可见特征性的同心圆征。⑥胆石性肠梗阻2例,患者有胆囊结石病史,胆石均位于小肠,表现为肠腔内高密度结石影,伴有肠道扩张积液。

3 讨论

3.1 MSCT诊断肠梗阻的判断标准

参照文献[2],小肠肠管扩张内径大于2.5cm,结肠扩张内径大于6.0cm。见到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形带。

3.2 肠梗阻部位的判断

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的肠管即可确定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肠管与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械性肠梗阻;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092-03

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小儿外科中较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呕吐、无大便和无排气等。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病毒性肠梗阻三种。其中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是儿科肠梗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而临床上,这两种肠梗阻类型均有肠梗阻的一般症状,且缺乏各自的特异性症状,从而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引发误诊风险[1]。因此,综合分析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发病原因及辅助检查差异,加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予以患儿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该研究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历资料,以总结分析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以该院收治的82例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1~11岁,平均(7.2±2.2)岁。病程3~14 d,平均(6.2±3.0)d。所有患儿均无既往肠套和手术史,均为急性起病。82例患儿经术后病理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52例,其中,26例,女26例,平均年龄(7.3±2.3)岁,平均病程(6.1±3.2)d;机械性肠梗阻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2.0)岁, 平均病程(6.4±3.1)d。

1.2 回顾性分析

1.2.1 病历资料收集

1.2.1.1 查阅 在研究前及研究活动中,随时查阅患者的医疗病历、护理病历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查阅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地点、疾病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③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它特殊检查。包括:腹部X线平片检查:所有患者均摄取腹部立位及水平侧卧位 X线平片;腹部B超检查:采用美国 GE-PRO-200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 MHz。对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即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耦合剂涂于患者腹部涂,经腹部行横向、纵向、斜向等多切面、多方位按扫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粪便检查:包括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寄生虫、结石等检验项目;④诊断及鉴别诊断;⑤治疗效果及转归(药物、手术)的比较;⑥并发症的比较(兼症)情况;⑦疾病的影响因素(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致病因素等。

1.2.1.2 交谈 以调查问卷的交谈方式,以患者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体征状况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

1.2.1.3 观察 运用感官或借助简单诊疗器械系统收集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包括视觉观察、触觉观察、听觉观察、嗅觉观察等。

1.2.2 病历资料收集质控措施 ①加强培训,客观、真实、具体、准确地记录疾病发生、变化及转归信息。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及收集要点,以保证提供规范的病历作为参考,促使病历质量改进。③深入到临床科室,收集影响病历收集质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即使是很细小的问题,如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均逐一及时进行解决[2]。

1.2.3 病历资料分析和统计方法及步骤

①确定需要分析的病例及来源,制定选择病例的诊断、纳入、剔除3个标准;②确定一定时间段内分析病例的基数,确定样本的大小;③根据资料性质,选择具有齐同性,可比性的对照组;④确定分析内容,选择需要分析的要素和指标;⑤制定分析表格,逐个摘录相关信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比(n/%)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

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均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腹泻、蛋花或水样便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同时,有肠鸣音亢进、病初呕吐,、脱水、发热、腹部肿块症状。30例机械系肠梗阻患儿均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鸣音亢进。同时,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恶心症状出现较少。具体临床表现对比分析,见表1。

2.3 两组患儿辅助检查结果

在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见表3。

3 讨论

肠梗阻的发病有缓、急之分。临床上,急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不仅高于慢性肠梗阻,而且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病势迅猛,病情发展较快,可引起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十分重要[3]。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肠梗阻是不难诊断的,但缺乏典型表现者诊断较困难。尤其是儿科,患儿不能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准确描述,进一步增加了肠梗阻临床诊断的难度[4]。目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是儿科肠梗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如能及时予以诊断,予以患儿积极、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5]。

该研究中,为总结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要点,对比分析了二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以期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①在临床表现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的病初恶心和呕吐、脱水、病初发热、腹部肿块、腹泻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李兴锋[3]在其研究中指出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出现腹部局部压痛,甚至腹肌紧张,同时有呕吐,胺胀和停止排便、排气等。马其彬[4]则指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临床多以病毒感染症状为主,如病初恶心、发热、呕吐、脱水及腹泻等,而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出现较少,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因此,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可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②在肠梗阻的病因分析上,徐敏[5]强调轮状病毒肠炎可并发肠梗阻,既可并发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又可并发动力性(功能性)肠梗阻,为轮状病毒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而钱卫学[6]等则指出机械性肠梗阻 常见的病因有粘连与粘连带压迫、嵌顿性外疝或内疝、肠扭转、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等。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腔堵塞、肠管受压和肠壁病变。

具体分析如下:①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病因分析。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大便A群轮状病毒均呈阳性(+)表达。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的病毒[5]。临床上,因小儿的肠胃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肠功能紊乱。且小儿正处于刚添加辅食的阶段,其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的机会随之增多。病毒入侵后,于小肠上皮细胞上着床细胞绒毛变短或脱落,造成小肠功能的下降或丧失,降低了粘膜双糖酶的活性,导致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进而增加肠内渗透压,造成大量水及电解质于肠腔进入减少了肠吸收量,从而诱发肠梗阻。因此,轮状病毒入侵是诱发轮状病毒肠梗阻的主要病因。②机械系肠梗阻病因分析。机械性肠梗阻则是由腹膜黏连、肠腔狭窄、肠套叠、嵌顿疝、肠扭转等机械性原因而引发的梗阻,例如小肠气、肠内蛔虫团,先天性肠道畸形以及肠套叠、肠扭转、肠黏连等。临床上,其主要病因机制包括:①肠腔堵塞。包括粪块、胆石、寄生虫、异物等,在机体肠道内结聚成团,导致局部肠管痉挛而使肠腔堵塞,进而引发肠梗阻。②肠管受压。包括肠管扭转、粘连带压迫、嵌顿疮等造成的肠道压迫。③肠壁病变。如狭窄、炎症、先天性肠迫闭锁、肿瘤等引起[6]。

同时,在辅助检查的鉴别上,X线腹部透视或腹部B超检查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小肠内有气体和液平面,表明肠内容物存在通过障碍,这是肠梗阻存在的重要标志[7]。而临床上,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的对比分析,可有效促进鉴别诊断。同时,在特异性指标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呈阳性是诊断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的重要标志[8]。

因此,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临床上,诊断医师应加强患者病因、病史及临床表现的深入分析,结合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以促进正确诊断,为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证患儿生命质量。

另外,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仅仅从临床表现、病因及辅助检查等方面探讨了机械系肠梗阻和轮状病毒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而缺乏其他要素的深入挖掘。加之研究样本量较小,患儿的信息尚未实现全方位、多方面的整理,从而造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总体上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以期带给其他临床研究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康.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2013,32(26):189-190.

[2] 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2(8):1221-1224.

[3] 李兴锋.小儿急腹症患儿的鉴别诊断[J]. 临床医学,2013,6(8):201-203.

[4] 马其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83-284.

[5] 徐敏.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2,5(16):72-74.

[6] 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5(17):242-243.

[7] 余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6(1):304-306.

[8] 陆建东,茅旭平,徐向荣,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6-418.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3篇

1 肠梗阻的CT检查

1.1 扫描前准备:根据肠梗阻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扫描前准备。(1)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严重的患者,可以不做扫描前准备,立即进行CT扫描。(2)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相对较轻的患者,为保证高质量的CT检查结果,影像学界普遍认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做如下准备:①考虑梗阻部位在小肠者,在检查前1~3小时分次口服1%~2%泛影葡胺或清水500~1 500 ml。②考虑梗阻部位在结肠者,可以在检查前清洁灌肠2次后,再灌注生理盐水或1%~3%泛影葡胺300~1 000 ml。③也可以同时应用①、②两种方法。④扫描前5~10分钟肌肉注射10~20 mg 654-2进行解痉处理。⑤做好增强扫描前的准备工作。值得注意的是,CT检查的时机最好选择在胃肠减压之前进行,这样有利于正确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1]。

1.2 扫描方法:患者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在肠梗阻的检查中,为了便于图像后处理(传统CT除外),螺旋CT均使用容积扫描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基于CT机型及其扫描速度的不同,扫描层厚、层间距及Pitch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使用,但有条件者应尽量做到一次屏气全腹容积扫描。据笔者体会,以层厚≤1/2层间距的重叠扫描方式扫描,可以增加数据采集,避免遗漏,有利于图像后处理和提高图像质量。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多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 ml/例左右,注射速率常规用2~3 ml/s(需血管成像者可用3~5 ml/s),应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延迟期,甚至动态或灌注扫描,这有利于观察肠管及其病变区的血供和动态强化情况,对肠梗阻性质及病因做出准确判断。

1.3 图像后处理:螺旋CT与传统CT相比,容积扫描方式的突出优势是有利于应用先进的技术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肠梗阻的诊断,而且有利于弥补单纯横断面图像在诊断上的不足。图像后处理的重建方法很多,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多轴向投照容积再现(MP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VE)及透明结肠技术(Raysum)等。其中MPR是肠梗阻CT检查时最常用、最简便快捷和最有价值的重建方法,不需要进行扫描前准备就能够对肠梗阻尤其是急重症肠梗阻迅速做出准确的诊断,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病变全貌。CPR可弥补MPR的不足,能将走行迂曲的近侧扩张肠管-“移行带”-远侧塌陷或正常肠管展现在同一平面上,其缺点是重建过程比较繁琐。由于MPVR、MIP、SSD、VR、Raysum及VE等重建方法的应用常需要进行扫描前准备,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欠佳,比较费时,因而在急重症肠梗阻的CT检查时使用较少,但它们在对肠梗阻的立体观察和仿真内窥观察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特别是MPVR、MIP及VR在血管的显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部分重建方法在GE 64层螺旋CT的ADW 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出现的技术融合,如增加MPR的层厚便自动转换为多平面的MIP,后者可以转换为MPVR,而MPVR本身又是MPR与VR在技术上的融合。另外,横断位图像是CT扫描的原始图像,是诊断肠梗阻和图像后处理的基础图像,必须认真观察。

2 肠梗阻的CT诊断

2.1 肠梗阻的判断:CT是诊断肠梗阻的一种可靠检查手段,其敏感度达94%,特异度达96%,准确度达95%,病因诊断敏感度达95%。目前,CT判断肠梗阻的标准多沿用常规X线诊断标准[2]:即肠管积液和(或)积气,小肠扩张直径>2.5 cm,结肠扩张直径>6.0 cm。机械性肠梗阻通常的CT表现:(1)梗阻水平近侧肠管扩张,其内可见气液平面或完全为液体充盈,肠壁和肠黏膜皱襞(病程长者除外)一般变薄或无明显增厚。(2)梗阻水平远侧肠管表现塌陷或正常,肠管内可含有少量粪便。(3)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的远侧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其中,“移行带”的出现对CT判断机械性肠梗阻及其定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2 肠梗阻的定位: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就是肠梗阻部位,但要想发现肠梗阻“移行带”存在的具置还需要对CT图像层面进行逐一追踪。有作者[3]认为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的肠管即可确定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肠管与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但是,也有作者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如:扩张肠袢数量少且多位于上腹部,则梗阻部位发生在空肠,可以见到扩张空肠的环形皱襞;扩张的回肠肠袢较多并布满全腹,伴有较多的气液平面,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但无扩张和气液平面,则梗阻部位发生在回肠远端;梗阻的近侧扩张并伴有气液平面,可见结肠袋及半月皱襞,而小肠多无扩张或扩张程度较轻,则梗阻部位发生在结肠。综合二者观点,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较为方便快捷,即先整体后局部、先大概后精细的观察方法。

2.3 肠梗阻的定性: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管的机械性狭窄或阻塞,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机械性肠梗阻的性质通常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类,前者只有肠管通畅障碍,无血液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当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全性肠梗阻进行判断。CT可以依据“移行带”及其近侧、远侧肠管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完全性肠梗阻的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梗阻区,其近侧肠管积液和(或)积气较多,扩张明显,“移行带”明显且肠管完全塌陷,远侧肠管塌陷明显。不全性肠梗阻近侧肠管积液和(或)积气较少,肠管扩张程度较轻,“移行带”不明显,远侧肠管部分塌陷或正常,最重要的是口服对比剂可以通过梗阻区。

绞窄性肠梗阻作为一种性质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值得高度重视。由于绞窄性肠梗阻同时存在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因而容易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其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较高。CT表现除肠梗阻的基本征象外,还有如下表现[4]:(1)肠曲向某一固定部位聚集。(2)肠壁环形对称性增厚(后期可以变薄),可呈节段性分布。肠壁黏膜下层水肿增厚而出现分层改变,形成“靶征”或“双晕征”。空肠极度扩张可致使环状皱襞消失。(3)肠系膜充血水肿、模糊、密度增高,呈云雾状。(4)肠壁内、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内出现积气则高度提示肠管缺血坏死。(5)出现腹水、胸水并且逐渐增多。(6)动态增强扫描或CT血管成像时,病变处肠壁延迟强化;肠系膜动、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变粗并自梗阻处向外呈放射状分布。

另外,闭袢性肠梗阻同样值得高度重视。闭袢性肠梗阻多见于肠扭转,其严重后果是容易形成绞窄性肠梗阻而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因此有作者利用动物模型,将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一并进行研究[5]。闭袢性肠梗阻多发生在移动度较大的小肠和乙状结肠。CT可因层面、层面与闭袢的关系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其常见表现有[6,7]:扩张的“U”形肠袢、肠扭转根部呈三角形的软组织密度影、闭袢两端的肠管萎陷、以及梗阻两端的“鸟嘴征”等。肠系膜血管的CT表现为扩张肠袢的肠系膜血管呈放射状向闭袢根部聚拢而形成“漩涡征”。

2.4 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复杂多样,如肠管内外的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肠道炎症、肠粘连、腹内外疝、肠套叠、肠扭转、寄生虫、大胆石及粪石等。由于CT检查可以同时对肠管内外、肠壁、血管及临近组织器官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而病因不同其CT征象也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对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敏感度高达95%,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引起肠梗阻的肿瘤分为腔内型、管壁型及腔外型三种情况,其CT表现为梗阻区有明显的“移行带”,局限性肠壁不均匀增厚,肠管狭窄、变形或截断,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强化,CT血管成像时部分可以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包括炎症和手术,前者可见于小肠和结肠,而后者多见于小肠,占小肠梗阻病因的50%~75%。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为近侧肠管扩张、远侧肠管正常、伴有或不伴有光滑的“移行带”、增强扫描局部肠管可延迟强化、以及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等。腹外疝引起肠梗阻的CT诊断比较容易,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绞窄及其他合并症。腹内疝引起肠梗阻较少见,但腹内疝随时有发生绞窄的可能,其CT表现特点为:腹腔内成团的富含血管的脂肪组织(肠系膜)及局限性扩张明显的肠管。肠套叠可由于套叠段肠管长短轴与传统CT扫描切面的不同关系而表现为3种情况:最常见的是肠管内软组织肿块伴偏心性脂肪密度影(Ⅰ型);肾形或双叶型肿块,周边密度高而中心密度低(Ⅱ型);高低密度相间的肿块(Ⅲ型)但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可以使这3种情况得到统一。肠扭转是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CT表现如前面所述,寄生虫、大胆石及粪石所导致的肠梗阻其CT表现具有较强特征性,容易做出诊断。

2.5 肠梗阻的治疗前后评价:应用CT诊断肠梗阻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进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了解预后情况。通过CT横断面图像和各种重建图像,可以在治疗前准确地对肠梗阻进行全面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1)肠梗阻是否存在;(2)肠梗阻的定位;(3)肠梗阻的性质,如完全性与不全性、是否存在闭袢和绞窄等;(4)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如易形成闭袢和绞窄性肠梗阻的病因,肿瘤性肠梗阻的病灶显示、血供显示及TNM分期。治疗后的评价主要是疗效的判断、预后情况的了解及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定期随访等。

3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与局限

以往认为常规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低,并且不能进行病因诊断[8,9]。与之相比,CT对肠梗阻的诊断及全面评价具有更大价值,即通过CT这一种检查方法就可以实现对肠梗阻的判断、定位、定性、病因诊断及治疗前后评价等情况的详细了解,并且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病因诊断敏感度较高,已经成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CT诊断肠梗阻也存在局限与不足:(1)症状严重的急性患者不能进行扫描前的准备工作,CT图像质量的下降可能影响诊断甚至误导诊断,动态增强扫描和CT血管成像无法进行使得诊断和评价受到限制;(2)气体伪影干扰的存在;(3)不能动态观察肠道的活动;(4)费用、诊断速度不及常规X线检查,射线剂量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晓鹏.肠梗阻的CT与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190.

[2] Zalcman M,Sy M,Donckier V,et al. Helical CT signs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ischemiain small-bowel obstruction[J]. AJR,2000,175:1601.

[3] 明 兵,李振勋,高源统,等. 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96.

[4] Makita O,Ikusima I,Matsumoto N,et al. C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ecrotic and nonnecrotic small bowel in closed loop and strangulation obstruction [J]. Abdom Imaging,1999,24:120.

[5] 张小明, 杨汉丰, 黄小华, 等. 螺旋CT多期扫描判断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 755.

[6] Akira F, Michio Y, Kenji F, et al. Helic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Radiographics,2001,21:341.

[7] Mourad B, Philippe S, Carine T, et al. CT evaluation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Radiographics, 2001, 21: 613.

[8] Lappas JC,Reyes BL,Maglinte DD. Abdominal radiography findings in small-bowel obstruction: relevance to triage for additional diagnos-tic imaging[J]. AJR, 2001,176:167.

[9] Furukawa A,Yamasaki M,Furuichi K,et al. Helic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Radiographics,2001, 21:341.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肿瘤性; 非肿瘤性; 机械性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46-03

doi:10.14033/ki.cfmr.2016.1.025

肠梗阻作为腹部外科的常见疾病,其特点相对明显,即变化快、起病急以及死亡率高等[1]。由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因此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因和其他因素。一般情况下,腹壁疝嵌顿引起的肠梗阻可以准确诊断,而腹腔内病变引起的肠梗阻较难做出准确诊断。基于肿瘤源性与非肿瘤源性机械性肠梗阻在诊疗计划、住院时问、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都各不相同,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80例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均通过腹部CT检查,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治疗标准。其中4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8,平均(45.5±10.8)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2,平均(47.8±1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在病症、手术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及临床疗效。同时对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肿瘤性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法和相关建议。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肠功能恢复良好,且正常,无不良反应;(2)好转:肠功能基本恢复,且正常,伴随少量恶心、腹痛的症状;(3)未愈:肠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健康,趋近正常,伴随大量恶心、腹痛的症状;(4)死亡:在手术期间或者术后发生急促性死亡,心脏停止跳动,无生命迹象。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方式对比

观察组肠管造痿和肠管切除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前诊断结果比较

观察组术前诊断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7±5)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

2.4 两组术后疗效对比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发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肠管本身发生病变,主要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炎症性因素。其中先天性因素有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肠憩室、肠管旋转不良等,炎症性因素包括细菌性、结核性、放射性肠炎等。(2)肠管外发生粘连或压迫的情况,其中压迫因素包括先天性环状胰腺、多脾症、卵黄管未闭、腹膜包裹、肿块压迫和炎症性包块等,粘连因素包括先天性、手术后、炎症性,肠扭转,纤维索带压迫等。(3)肠腔被异物堵塞,其中以胆石性肠梗阻为主,占1.5%~3.0%。通常,临床机械性肠梗阻都是以粘连性肠梗阻与肿瘤性肠梗阻居多。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医疗技术上也在不断进步。有资料显示,如今因腹壁疝引起的肠梗阻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腹部手术后的腹腔内粘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肿瘤性肠梗阻为主,其次是粘连性肠梗阻和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与非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结果大致相同,在诊断方面都具有很多难度。腹部CT作为新时代的医疗产物,在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仅可以全面诊断患者的病因,且诊断结果具有准确度和可靠度,操作便捷,诊断效果相当显著。因此,在进行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治疗前,应积极使用腹部CT检查。

在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时,一般都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肠管切除和造瘘两种方式[3]。然而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变位置以及梗阻程度决定。在以往的治疗基础上,如今又新发明了手术方式,即通过置入内镜支架,从而解除梗阻[4]。由于手术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肿瘤进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造瘘及支架置入可以作为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效减少肠梗阻期间因严重的全身病理导致生理改变或耽误治疗的现象,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不仅有效治疗了肠梗阻,还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成本,提高了治疗质量。

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采取肠管切除和造痿的手术方式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考虑到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在病因、手术方式、手术疗效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采取治疗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CT检查能提供有效资料,对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应积极推广使用。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该采取造瘘或支架植入的手术治疗,帮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王中林,潘忠良,潘杰,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1):57-60.

[2]曾学D.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5,12(2):284-287.

[3]崔小鹏,梁海滨,樊勇,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2014,23(16):2065-2067.

[4]韩世晓,孙淑梅.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5(28):130,132.

[5]李忠辉,王颖.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诊治比较[J].中外医疗,2015,8(3):83-84.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机械性肠梗阻;多层螺旋CT;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81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08-03

Multi-slice Spiral CT Diagnosi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XU QihuaiWANG FengfuXU XiaojianXIN HongweiQI Hongb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Yuya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Yuyao 315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 in the diagnosis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From June 2008 to February 2011,58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etermin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ed and their MSCT scan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54 patient’s MSCT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y or follow-up examination after cur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were 94.3%,91.3% and 93.1%,respectively. The main cause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cluded adhesions,intestinal cancer,volvulus,intussusception,stones and bezoars and so on. MSCT imaging performance had each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auses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nclusion MSC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Key words]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Multi-slice spiral CT;Clinical significance

机械性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占急腹症的20%,常见病因有肠肿瘤、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肠内疝、结石及粪石等,引起肠腔狭窄和阻塞,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1]。影像检查在其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往影像检查主要是立位腹平片或超声,CT检查较少使用在空腔脏器病变的诊断方面[2]。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在确诊有无肠梗阻以及了解梗阻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梗阻原因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本文回顾分析了2008年6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58例,探讨MS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了2008年6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40. 6±7.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以及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体征包括腹块形成、肠鸣音异常等;发病时间为3h~7d,平均时间为(2.2±0.6)d。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结果或随访全愈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

1.2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Philips Mx8000 4-MSCT扫描检查,范围从隔顶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层厚3.2/1.6mm(Thickness3.2/Increment1.6mm),螺距0.875,梗阻点局部进行1.6mm薄层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兴趣区多角度的重点观察。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碘必乐,速率2.5mL/秒,剂量90mL。MSCT扫描检查之前均未行肠道准备。以手术及病理结果或全愈随访复查为标准评价MSCT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准确性。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Philips Mx8000系统自带统计软件及后处理软件处理,各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SCT检查结果

58例患者中,MSCT初诊与手术病理诊断或全愈随访复查相符的54例,其中真阳性33例,真阴性21例;余4例为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敏感性94.3%[33/(33+2)],特异性91.3%[21/(21+2)],准确率93.1%(54/58)。MSCT诊断梗阻的性质包括完全性肠梗阻50例,不完全梗阻4例,绞窄性肠梗阻12例。MSCT诊断梗阻的部位包括十二指肠3例,空肠37例,回肠12例,结肠2例。MSCT诊断梗阻的病因包括肠粘连27例、肠肿瘤12例、肠扭转9例、肠套叠3例、结石2例及粪石1例。MSCT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性质、部位和病因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不同原因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MSCT影像表现特征

①肠粘连梗阻移行带渐行性狭窄,呈“鸟嘴样”改变,偶尔见到粘连带。梗阻移行带近端肠管扩张(小肠直径>2.5cm,结肠直径>6cm),内充满气体和液体。移行带远端肠管萎陷(直径<1cm),无气体、液体或呈高密度条索状或团块状(图1)。②肠肿瘤梗阻移行带突然狭窄或截断,肠壁有局限环形成,不规则增厚,多超过5mm,有肿块征象,病变呈节段性,有时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或肝脏转移。并依据肿块的密度及测量CT值,表现为脂肪密度脂肪瘤,发现不规则的实性肿块为恶性肿瘤(图2、图3)。③肠扭转肠系膜水肿,系膜静脉因回流受阻而扩张,并可见肠系膜连同其血管纠集、扭曲,形成“旋涡状”。发生绞窄时,肠管多呈闭袢式,闭袢肠管呈C或U型,肠壁水肿增厚,肠管内外积液密度将增高,可见出血性渗出样改变(图4)。④肠套叠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呈“同心圆状”或“袖套状”改变(图5)。⑤胆石胆石性肠梗阻表现为Rigler三联征:肠袢积气、积液扩张;下腹部异位钙化的胆石;胆囊或胆道内少量气体(图6、图7)。⑥粪石粪石性肠梗阻常表现为扩张肠管内有软组织样团块,外形不规则,其内密度可不均或夹有小气泡影。

3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多样、病情多变,针对性地采取影像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普通X线对肠梗阻的病因、有无闭袢和绞窄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虽然超声检查无创、廉价,但只可判断肠梗阻的大致部位,准确判断具置还很困难。传统CT能同时显示肠腔内外的病变,但由于技术所限,可能遗漏小病灶,尤其是不能提供立体空间关系,病因诊断率不高[3-5]。随着影象技术的发展,MSCT以其检查方便、速度快、成像清晰、具有动态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MSCT可以明确诊断有无梗阻、梗阻原因、程度及梗阻发生的部位,同时可以直观展示管腔内外的解剖结构,展示效果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Fragor等[6]报道MSCT对结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3%,准确性为95%。Megibow等[7]报道MSCT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为94% ,特异性为96% ,准确性为95%。本研究58例患者中,MSCT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敏感性94.3%,特异性91.3%,准确率93.1%,与文献报道资料的相一致。说明MSCT对诊断机械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不同原因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MSCT影像表现各具特征,有助于机械性肠梗阻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肠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发病前常常有外科手术史及腹腔炎症病史,表现为梗阻移行带可呈“鸟嘴样”改变,偶尔可见粘连带,引起典型的肠梗阻肠管表现(图1);肿瘤引起的梗阻有肿块征象(图2、3),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引起的征象也稍有些差别,MSCT对诊断肿瘤性梗阻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优越于普通的CT检查;肠套叠引起的肠梗阻典型呈现“同心圆状”或“袖套状”(图5),切面的不同,呈现的影像也不一样,有些也可见有腊肠形等;胆石性肠梗阻可见于十二指肠与胆囊形成瘘,胆石致回肠末端形成梗阻箭头所指,引起肠梗阻,表现为Rigler三联征(图6),胆石性肠梗阻MPR重建图像可清晰的显示胆结石所在位置及观察肠管梗阻的情况(图7);肠扭转性肠梗阻呈现“旋涡状” ;粪石性肠梗阻肠腔内呈现软组织样团块等。机械性肠梗阻是否存在绞窄是临床诊治的关键,也是MSCT扫描的优势所在。绞窄性肠梗阻多为闭袢式,MSCT表现闭袢肠管呈C或U型,肠管内积液积气,肠壁积气,肠系膜水肿,肠壁水肿增厚。如合并肠管出血,肠管内积液密度将增高,肠管外侧也可见出血性渗出样改变(图4)。本研究中诊断绞窄性肠梗阻12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MSCT是诊断绞窄性肠梗阻较好的影像方法。MSCT可以准确的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性质、部位和病因。避免延误了治疗时机,而造成不良后果[8,9]。

本研究中也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影响MSCT诊断肠梗阻准确性。引起误诊的主要因素包括:① 回盲瓣处结肠内食物残渣引起局限性肠扩张,可能误诊为肠梗阻;② 由于轻度肠梗阻未显示梗阻移行带而漏诊;③ 腹部空腔脏器气体伪影、肠道内容物干扰、呼吸及肠管蠕动的运动伪影;④ 其他因素及技术因素[10-12]。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比较少,分析结果存在局限性,关于MSCT检查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总之,MSCT检查方法比较快速、简便,对诊断机械性肠梗阻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机械性肠梗阻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避免了盲目的剖腹探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成雨,何银,陆武,等.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16(3):178-181.

[2] 杨文洁,江浩,陈克敏. 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CT诊断[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5,25(10):1005-1008.

[3] 徐长青. 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2):34-36.

[4] 宋富珍,程英升.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23):2332-2336.

[5] 王道林,俞珍淇,潘洪,等. 影像学检查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76例[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13-15.

[6] D. Frager H D S,Rovno J W,Bashist,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colonic obstruction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J]. J Abdom Imag,1998,23:141-146.

[7] Megibow AJ,Balthazar EJ,Cho KC,et al. Bowel obstruction:Evaluation with CT[J]. J Radiology,1991,180:313-318.

[8] 李文华,曹庆选,杨世锋,等. 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81-85.

[9] 高涛.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8):65-66.

[10] 龙学颖,李宜雄,曹觉,等. 粘连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4):375-380.

[11] 陈传涛. 多层螺旋CT对阑尾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3),75-76.

[12] 徐长青,周沛林,刘余健,等. 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6):662-664.

(收稿日期:2011-04-13)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机械性肠梗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4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March 2012 to October 2016, hospital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70 patients, treated by laparoscopy in 31 cases,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use of open surgery in 3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surgery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treatment, operation index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Results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exhaust time was (68.41±20.36) min, (5.47±1.21)d, (49.34±21.34)mL, (18.47±4.36)h patien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19.74±21.44)min,(14.51±3.46)d,(149.37±28.45)mL,(39.43±8.46)h,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9.68%,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33.3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aparoscopic operation;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pplication value

C械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肠道受到机械性因素的影响,造成肠腔狭小和粘连,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而产生的疾病。在临床上,机械性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管粘连、扭转、套叠及肿瘤等。在临床上,对于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有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为绞窄肠梗阻的病人。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对机械性肠梗阻进行治疗。传统采用开腹手术的方法,虽然也能够将肠梗阻解除,但是对于术前梗阻部位不明,梗阻原因不明确的患者。开放性手术,因探查切口选择所限,探查可能需要大切口,手术时间较长,手术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有较高的几率发生并发症。相比之下,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腹腔镜可作为术前检查的一部分,能够有效改善各种手术相关指标,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0月该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情况,分析腹腔镜、开放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70例。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术前临床判断均为单纯性梗阻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已经有肠绞窄、肠穿孔等严重病例;②严重全身性疾病及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治疗纳入观察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24~69岁,平均年龄为(43.8±2.5)岁。初发17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纳入对照组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28~70岁,平均(45.2±3.1)岁。初发23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进行常规的全身麻醉,麻醉后做适当切口,对腹腔进行常规探查,根据机械性肠梗阻的部位、性质,酌情行:粘连松解;肠扭转复位;肠套叠复位;肿瘤性梗阻,部分肠管切除、1期吻合和/或造瘘、2期吻合等。术后进行常规止血及消毒,并将患者切口关闭。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①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取平卧位。②选择适当穿刺孔位置进行穿刺。建立人工气腹。通常选择肚脐上下缘作为观察孔。如为二次手术患者,为避免戳卡进腹时,误损伤腹腔粘连脏器。通常选取远离原手术切口位置。以直视下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观察切口下无粘连后再置入戳卡建立气腹。酌情选取左下腹、左上腹等位置作为操作孔,降低对脏器的损伤[1]。各个操作孔之间的距离应在10 cm左右,器械间夹角控制在60°左右。③对患者腹腔内的脏器进行探查:根据腹腔渗液性质,初步判定梗阻的性质。进一步以扩张肠管检查寻找梗阻位置,通常位于肠管扩张与非扩张的交界位置。根据不同观察孔位置,按照相应顺序进行探查。使用无创抓钳对患者小肠交替抓持,从空肠起始位置进行探查,找到肠梗阻的位置。④根据梗阻不同原因进行相关处理:包括粘连部分进行分离[2]。如果患者只有一条纤维束带粘连,只需松解开粘连部分即可。如果患者粘连位置位于腹壁手术切口瘢痕位置,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电刀、超声刀、剪刀等等工具分离粘连。对肠套叠、肠内疝、扭转,试行腹腔镜下复位。肿瘤性梗阻,如无肿瘤广泛转移、先于腹腔镜下游离相关肠管系膜,使肿瘤肠段充分游离,后于临近肿瘤位置选取腹壁小切口,外置肠管后,行肠切除。根据肠道条件,行1期吻合或1期造瘘、2期吻合。⑤手术操作应轻柔稳定,在将肠管壁和腹壁进行分离的过程中,要避免对肠管造成损伤,确保肠管的完整性[3]。对于肠套叠、内疝、扭转复位困难者,避免暴力操作,酌情选取临近病变腹壁小切口,开放下解除梗阻。⑥手术结束前,可将适量生物蛋白胶、几丁糖涂抹在患者创面,避免再次粘连,加速创面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手术相P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几率。

1.4 统计方法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较高,同时发病较为急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机械性肠梗阻会对患者食物及液体的摄取造成影响,造成气体、消化液的大量聚集,近端肠管发生扩张,远端肠段则发生萎缩。机械性肠梗阻会抑制粘膜的吸收功能和分泌功能,造成肠壁充血及水中,严重时还可引发进行性或自身延续性疾病,加剧肠蠕动及分泌紊乱,容易造成腹膜炎、穿孔、坏死、缺血、脱水等症状,甚至造成患者死亡[5]。在临床上,有绞窄可能或保守失败的患者,以往主要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虽然也能够将梗阻解除,但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出血量较大,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住院。同时,传统开腹手术后,还容易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及预后情况都有着不良的影响[6]。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治疗当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相关手术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7]。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能够在腹腔密闭的条件下进行手术,避免了腹内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降低了对肠管的机械刺激和物理刺激,减轻了对肠管及脏器的损伤。同时,腹腔镜手术的炎性反应较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加快术后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经该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分别为(68.41±20.36)min、(5.47±1.21)d、(49.34±21.34)mL、(18.47±4.36)h,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19.74±21.44)min、(14.51±3.46)d、(149.37±28.45)mL、(39.43±8.46)h,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8.5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相比于传统常规开腹手术,能够有效改善各项相关的手术指标,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成浩. 腹腔镜手术在老年胃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6):52-53.

[2] 段勋伟,郑玉霞. 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320-321.

[3] 李树华. 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1):2026-2027.

[4] 严希宽,温新如,范利.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6,35(25):71-72.

[5] 马明善.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8):1987-1989.

[6] 吕昊,王海明. 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J]. 辽宁中医杂志,2014(5):965-966.

[7] 史宸硕.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44.

[8] 郭强,李井野,况立革. 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4(27):16-17.

[9] 姜启永.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研究[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9):678-680.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机械性肠梗阻;诊断;腹部手术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32-01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容易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从而形成机械性肠梗阻,处理不当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2月治疗36例因腹部手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岁。腹膜后血肿并骨盆骨折术后2例,胰体尾损伤术后1例,剖宫产术后2例,结肠癌行结肠部分切除术后2例,Dixon术后1例,穿孔性阑尾炎术后8例,急性胃穿孔术后6例,外伤性肠破裂术后4例,胃癌根治术后2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术后2例,胆肠内引流术后2例,脾切除+断流术后2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2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绞痛(36例)、呕吐(25例)、腹胀(32例)、不排便、不排气(36例),X线腹部提示多个气液平面,腹腔内积液,腹部CT示肠壁增厚、水肿,肠腔内积液。

1.3 治愈标准

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不含胆汁,少于400 ml/d(此时可拔除胃管),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及腹痛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进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1.4 治疗方法

均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16例给予保守治疗: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抗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生长抑素,同时辅用中药和理疗,平均治愈时间为10.6 d,均痊愈。另2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肠粘连松解术11例,合并肠切除术或捷径吻合7例,术后发生肠瘘2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对该病的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先行保守治疗,其依据是:此类肠梗阻很少出现绞窄,随着粘连及炎症的吸收和消退,病变很有可能自愈[1];术后早期炎症较重,肠壁高度水肿,粘连紧密,肠管极易损伤,且愈合能力差,再手术极易造成肠瘘;术中难以确定梗阻部位,往往不得不将手术范围扩大,易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若多次行肠切除会导致短肠综合征。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肠扭转、内疝、套叠等机械性因素,则应尽早手术,本组中有3例病例,1例为内疝,1例为肠扭转,1例为肠管缝于腹膜,均行手术治疗后治愈,而炎性肠梗阻病例一般多为腹腔内广泛粘连及炎症所致,很少发生绞窄,而此时手术难度大,腹腔内炎症水肿严重,梗阻部位难以确定,术后易造成出血、感染、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且有些术后又再次出现炎性肠梗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笔者认为非手术治疗是炎性肠梗阻的首选治疗,一般不赞成手术治疗,且可适当放宽观察时间,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非手术治疗要点如下[2]: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可注入液体石蜡,国内学者报道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甚佳。②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使用白蛋白、血浆及利尿剂减轻肠壁水肿。③全胃肠外营养。④使用善宁或施他宁药物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微循环。⑤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 mg/8 h,有吻合口者可在术后7~10 d后给予,一般应用时间不宜超过1周,且应逐渐减量。⑥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10 mg/8 h,红霉素0.2 g/d及西沙必利。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肠坏死的可能,必要时急诊手术。术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内脏器翻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肠管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及面积,用湿盐水垫保护肠管,彻底清洗腹腔,顺序回纳肠管,关腹前将大网膜置于腹膜与肠管之间,酌情使用几丁糖或透明质酸钠等药物,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低蛋白血症,对术后过早排气应谨慎对待,适当延长禁食时间,避免过早进食而加重梗阻[3-5]。

[参考文献]

[1]Leman J, Lee RM.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Ann Surg,1989,210(2):216.

[2]周娇群,骆明远.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62.

[3]李毅.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45-46.

[4]孙刚.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1):44.

[5]杨艳霞,胡文杰,孟凡美,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87.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机械性乙状结肠梗阻 电子结肠镜下治疗

我院于2008年1月8日为1例因口服清洁灌肠而导致机械性乙状结肠肠梗阻的病人用电子结肠镜镜下通过在梗阻部位以下注气加压,用结肠镜镜身缓慢推进而通过梗阻部位,解除梗阻成功。

患者,男,47岁,因左侧腰腹部阵发性绞痛8小时余,2008年1月6日住入我院。患者诉1月6日晨6∶00左右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左侧腰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难以忍受,疼痛向会阴区放射。伴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院外治疗无好转而来我院,于14∶00收住入外1科。病程中无畏寒、发热、尿急、尿痛、尿频等。入院时查:T36.7℃,P84次/分,R20次/分,BPl20/80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病容,扶入病房。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4次/分,节律整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左侧中、上输尿管点压痛,左侧肾区叩击痛。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血液分析各数值正常,尿液分析红细胞(++)、白细胞(+)。B超提示左肾盂管壁增厚,轻度积水。

入院诊断:左侧输尿管结石可能。给予对症治疗。1月7日行碘过敏试验阴性。1月8日晨5∶00始给予20%甘露醇250ml、0.9%氯化钠1000ml、硫酸镁粉30g口服灌肠。至9∶00左右患者自觉腹胀,腹痛,呈持续性胀痛,大便不解,不通气,症状呈渐进性加剧。体检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片提示:结肠明显充气,腹部可见多个气液平面,于左中下腹见团状高密度影。考虑肠梗阻而给予胃肠减压,补液,并用温肥皂水清洁灌肠3次,至1月8日14∶00患者腹痛不能缓解,仍不能排气排便,病情逐渐加剧。外科医生考虑患者存在乙状结肠肿瘤而请我科会诊并申请行结肠镜检查。患者于14∶30在肠镜室给予行结肠镜检查。患者取左侧屈卧位。插入PENTAX EC3840F型电子结肠镜见直肠及乙状结肠腔内清洁,未见粪便,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进镜约50cm至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移行处见肠壁纠集、黏膜充血水肿,注气后肠腔不能撑开。考虑此为梗阻部位,给予继续注气,并缓慢推进镜身,逐渐推开肠黏膜,见前方有粪石嵌顿,继续推进镜身后见降结肠腔内有少量粪便及液体。因肠腔内粪便过多,无法窥视,故进镜至脾曲后退出肠镜,退镜后患者解出少量黄色稀水便,并通气。便后患者腹胀、腹痛明显缓解。次日腹胀、腹痛消失,复查腹部平片未见异常。行排泄性尿路造影后诊断为左侧输尿管下段结石。经行输尿管镜下取石后病愈出院。

讨 论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振水音;肠梗阻;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14-03

振水音常用于诊断胃潴留,正常人餐后或者饮大量液体可有上腹部振水音,若在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8小时以上仍出现振水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者胃扩张和胃液分泌过多等。我科2008年开始,将其作为肠梗阻的常规检查体征,发现其在肠梗阻诊断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先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08―2013住院诊治的肠梗阻病人60例,病人年龄15岁―78岁,男43例,女17例。A组单纯机械性肠梗阻40例。B组麻痹性肠梗阻6例。C组麻痹性肠梗阻后机械性肠梗阻9例。D组术后早期局限性炎性肠梗阻5例。A组,第3日出现振水音2/36(2例振水音,36例未缓解,4例缓解)。第4日,出现振水音2/26(2例振水音,26例未缓解,10例缓解)。第5日,出现振水音1/12(1例振水音,12例未缓解)。5日不缓解中转手术。B组,6例病人中4例为肾脏周围血肿,2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表现腹胀,腹部均匀隆起,肠鸣音弱,腹部立位平片肠胀气,无振水音。经保守治疗5-7日缓解。C组,9例病人,3/9为急性阑尾炎术后,第4日腹胀加剧,不对称,隆起处局部可闻及振水音。再次手术发现梗阻由索带所致。4/9非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治疗48小时,既往腹部手术史,腹胀渐加剧,按麻痹肠梗阻处理,第4日普通外科会诊,腹部不对称,局部可闻及振水音,转普外科手术,小肠粘连成角,近段扩张直径达6cm,2/9腰椎压缩骨折,伤后5日腹胀加剧,来普外科就诊,既往腹部手术史,腹部不对称局部振水音,考虑麻痹肠梗阻后机械性肠梗阻,手术证实。 D组,5例均为肠梗阻手术,既往有1次以上有下腹腹部手术史,本次手术发现右下腹粘连较重,左上腹无粘连,予以粘连松解。术后3-5日,病人排气。7-12日不等,病人停止排气,腹胀。右侧腹硬韧,肠鸣音较弱,左侧腹隆起较软,肠鸣音活跃,闻及振水音。考虑右侧腹局限性早期炎性肠梗阻。左侧腹(近段肠管)因右下腹(远端小肠)局限性早期炎性梗阻而引起肠梗阻(机械性)。给以胃肠减压补液地塞米松10mg入壶日一次,术后3-4周, 病人右侧腹渐变软,肠鸣音渐活跃,同时左上腹渐平坦,振水音消失,排气;梗阻缓解。

1.2振水音的检查方法,腹部听诊时,用手指轻冲击触诊听诊器头旁或用听诊器头轻冲击触诊,腹部多部位听诊,检查振水音。

2结果

2.1从以上资料得出结果,A组单纯机械梗阻早期出现振水音机率低,随着梗阻时间延长,振水音出现率增加。B组单纯麻痹性肠梗阻未出现振水音。C组早期为麻痹性肠梗阻未出现振水音,后因合并机械因素,出现振水音。D组资料,早期炎性肠梗阻可以出现在局部,此部位未出现振水音,其口侧段肠管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出现振水音。

2.2分析以上结果,振水音易出现机械性肠梗阻,梗阻时间长,程度重的病例。它反应梗阻肠管扩张较重,积气积液较多。可作为肠梗阻诊断体征,也可用于观察肠梗阻变化的体征,反映肠梗阻肠管扩张程度。

3讨论

3.1振水音在教科书中作为胃潴留的体征介绍(1),黄家驷外科学肠梗阻一节查体提了一句(2),也有报道其诊断左侧嵌顿膈疝有价值(3)。许多临床医师对此体征认识不足,回顾分析本组资料,认为诊断肠梗阻尤其机械性肠梗阻、观察肠梗阻病情变化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希望加深对其认识,进一步完善振水音、肠梗阻相关资料。

3.2振水音是空腔脏器内气液振荡产生的声音,只要空腔脏器内气液潴留到一定程度,振动时会出现振水音。肠梗阻时只要肠管扩张到一定程度,肠腔内积气积液到一定量,其局部就会出现振水音。本组资料,麻痹性肠梗阻整个腹腔空腔脏器麻痹扩张积气积液,但难达到出现振水音的量,振水音出现机率低,本组病例数少,尚需进一步增加例数。单纯机械性肠梗阻,随梗阻时间延长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的量越大,出现振水音机率越大。麻痹性肠梗阻继发机械性肠梗阻,早期麻痹性,因粘连,麻痹时扩张程度不一致,可能致成角,肠蠕动恢复时间不一致,致肠管成角。肠蠕动恢复后继发机械性肠梗阻,因其特点被麻痹性肠梗阻掩盖,直到出现振水音及腹部不对称性隆起才考虑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特点发生于对腹腔干扰较大的腹部手术后1-2周内,腹胀,不排气或排少许气后不再排气,查体,腹部柔韧感,叩诊实音,肠鸣音弱或消失。可以出现在局部也可以出现在全腹。病理特点,肠管炎性水肿粘连壁厚,它动力性与机械性同时存在的炎性肠梗阻。本组资料,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出现在局部,病人因右侧腹部反复手术,本次手术后右侧腹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表现,考虑局部早期炎性肠梗阻。左上腹部查体软局部隆起可闻及振水音,考虑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远端的炎性肠梗阻引起。按炎性肠梗阻处理原则[5],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地塞米松等治疗,术后3-4周右侧腹炎性肠梗阻恢复,左上腹梗阻缓解。

3.3振水音可诊断肠梗阻(特别是含机械性因素)、观察肠梗阻变化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引起重视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89.

[3]张学志,胸部振水音诊断左侧膈疝的临床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8,7B:1300.

[4]朱维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8.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肠梗阻;病因;肠粘连;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87-01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因不同,引起全身病理生理改变也不尽相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研究探讨肠梗阻的现代病因谱,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7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普通外科收治肠梗阻病例230例,全部患者依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腹部X线平片确定诊断。

病因由两种方式获得:已手术患者根据术中发现确立病因。保守疗法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如手术史、腹腔炎性疾病史等,与本次临床表现结合有关辅助检查确立病因。不能确立病因者作为原因不明。

1.2 方法

分析本组230例肠梗阻的病因构成,与我国近几十年肠梗阻的病因变化比较,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2 结果

本组230例肠梗阻患者中,男158例(68.7%),女72例(31.3%),男∶女为2.2∶1;平均年龄45.4岁(3个月~88岁),主要病因肠粘连41.2岁,恶性肿瘤致肠梗阻56.3岁,腹外疝58.6岁;病因明确188例(81.3%),其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93.9%),麻痹性肠梗阻14例(6.1%),不明原因42例(18.1%);手术治疗97例(42.2%),非手术疗法133例(57.8%)。

位居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前3位的分别是肠粘连、癌性梗阻、腹外疝(表1)。

粘连性梗阻中,手术后肠梗阻61例(61/216,28.2%),是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61/89,68.5%)。

癌性梗阻中,结、直肠癌46例(46/216,21.3 %),是癌性梗阻最主要的原因(46/65,70.8%)。

3讨论

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我国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腹外疝、肠粘连[1]。到了70年代,套叠、粘连和腹外疝仍是肠梗阻主要病因,癌肿有所增加,达4.3%,位居第五。而本世纪末统计数字表明,肠粘连、癌肿成为主要原因,疝位列第三,但已下降至不足4%[2]。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临床上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以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3]。本组所总结的320例肠梗阻,除外不明原因和麻痹性肠梗阻,明确病因的机械性肠梗阻188例,粘连性和癌性梗阻是其主要原因,分别占 41.2%和30.1%,位居前一、二位,而腹外疝仅占3.5%,位居第三。分析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结、直肠癌目前已位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至五位,城镇和农村略有差异[3],导致癌性梗阻也因而增多。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认识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患者在疝发生嵌顿前,即早期做了择期疝修补术,因此腹外疝引起的肠梗阻明显减少。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外科手术大幅增加,而导致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也相应增加。

现代机械性肠梗阻病因构成的改变,提示尽早择期行疝修补术,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腹腔恶性肿瘤,尤其结、直肠癌可以减少肠梗阻发病率,但可能增加粘连性肠梗阻机会,随着越来越多腹部手术的开展,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术后肠粘连的机制和防治方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延龄.急性肠梗阻1 350例的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1958, 6:1349-1355.

[2]卿三华.肠梗阻768例病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4):242-243.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9,475-483.

(收稿日期:2008-04-24)

上一篇: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 下一篇:创业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