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科技范文

时间:2023-03-05 12:18:33

机械科技

机械科技范文第1篇

《机械产品与科技》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机械产品与科技》是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是国内较早建立的机械工程类杂志之一。该杂志主要刊登机械制造、工程结构和材料、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技术交流、行业报告和评论等,旨在推动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该杂志创刊于1986年,具有较长的历史。它编委会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发表的文章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编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质量。在学术界,《机械产品与科技》被认为是机械工程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它被多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如SCI、EI、CSCD等;同时,在国内机械工程行业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声誉。该杂志曾多次获得部级、省部级的学术奖项,如“中华工程科技奖”、“全国机械行业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等。

机械科技范文第2篇

与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不能令人乐观,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社会的进步,使得如今的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更多的希望品种多样化、快捷的更新速度、高档的产品质量、方便的使用模式、合理的价位,靓丽的外形、完善的售后服务,要满足人们这些日渐增长的需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把握住机遇、应对和挑战,就决不能再沿着20世纪的发展模式,必须全面拓展,步入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的“五化”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自有的先进机械化道路[2]。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进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新产品的制造,或是新技术的推广,都离不开新的、高科技的机械设备的支持。要想使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更加合理、科学,要想促进机械水平的整体快速提高,就必须清楚的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规范的大中小型机械设备[3]。

作为一项先进的制造技术,往往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现代系统管理技术的应用。其原因在于,它要不断使一直以来的传统制造技术和最近的高新技术成果相结合,从而使机械制造技术成为能够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者合一的系统工程。

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的两大目标。因此,它往往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而是涉及了产品从市场调查、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制造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一般产品涵盖的所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提高制造业在所有行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怎样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及发展,制造业要想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以侧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根本,转变为侧重时间为核心的时间、质量和成本三者的有机统一为根本。只有达到了三者的统一,机械制造技术才能真正的进步,才能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市场逐步形成,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科技等手段争夺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利用其自身优势,向不发达国家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导致市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为了不被激烈的市场大潮冲垮,各个国家争相发展本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只要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技术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能成为该国制造业赢得全球市场的支撑力,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21世纪的高科技技术,它理应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相集合,理应有明确的新的技术领域。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

制造技术分为传统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显然,先进制造技术是由传统制造技术发展而来的,它保留了传统制造技术中的有效部分,又源源不断的吸取各种新的高技术成果,之后将二者结合到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4]。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的尺度。纳米技术是指产品能够实现纳米级精度,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和运动,最终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科技。纳米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以及纳米测量技术等等。2000年,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已经达到纳米级。而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目前的精密工程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即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5]。

1)对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精密工程技术。它以超精密加工的前言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目的是将来进入微型机械电子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2)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它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发展为代表。

2)飞速发展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从事机械制造业的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从而推动机械类企业朝着良性竞争和多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3)未来还需要注意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模拟和检验,即制作过程中的虚拟技术。计算机仿真是机械制作虚拟化的核心,它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此来保证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同时,也确保产品制造的成功,并及时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自动化也是机械制造技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自动化的研究主要实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系统技术,以及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等方面。未来,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会变为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和绿色化制造等。

机械科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展项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

1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发展概况

可靠性的提出,首先是从军用航空电子设备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航空电子设备的失效率高,难以维护,引起了对可靠性问题的高度重视。

对可靠性的系统研究是从1952年开始的。当时,美国国防部成立了著名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团(AGREE),并于1957年6月4日发表了第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为可靠性工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60年代以来,可靠性工程技术逐步地在各个工业领域内得到了发展和应用,而且日益得到重视。

与电子设备相比,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过内外都投入了研究力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终因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涉及的领域太多、可靠性的研究范围大、基础性数据缺乏等原因,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并不如电子产品成熟。

而科技馆的展品展项由于大多是非标设备,在全国范围内专业从事展品展项可靠性设计的研究人员几乎没有。

2 科技馆展品展项的特点与现状

科技馆展品展项涉及到科技、文化、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医学、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随着科技馆建设高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层技术人才参与到科技馆展品展项的设计中来,高端的人才也带来了高端的技术,这样就使科技馆展品展项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系统越来越复杂,而大家都知道越是结构复杂的设备越是容易出现故障,所以,科技馆展品展项的故障随着结构的复杂会越来越多。

科技馆的展品展项项不同于一般的仪器设备。一般的仪器设备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操作,有严格的操作程序,而科普展品大多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在操作、观察、思维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满足广大观众的求知欲。很多观众除了正常的操作外,对不理解的地方还要探其究竟。比如对设计人员千方百计隐藏起来的各种发射、接收装置、导线、传感器、传动部分都要设法找出来。另外,科技馆要接待很多学生团体观众,每次都有成百上千人,每件展品都围着很多人,你争我抢急于操作,以上的情况势必对展品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展品维护方面,各科技馆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维护人员往往顾此失彼,忙的团团装,今天修好了,没几天又被破坏。许多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采买或加工到位,一件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展品就会瘫痪。

总之,如何提高展品展项的可靠性、延长展品展项的使用寿命,已成为现代科技馆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源上展品展项可靠性设计中入手,而展品展项机械结构的可靠性设计又是重中之重。

3 当前科技馆展品展项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展品展项设计工作大都由制作厂家来完成,虽然全国范围内展品展项厂家已有许多家,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设计能力上看都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而就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没有详尽的规范的设计标准

科技馆展品展项都是非标设备,展品展项的机械结构的设计大都没有现成的技术标准作为参考,大部分的机械结构都是凭设计师的经验进行设计的。在整个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不可能进行疲劳性试验和破坏性试验,这就造成展品展项机械结构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3.2 展品展项机械结构设计审核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每个馆在选择展品展项时都会选择其他馆没有或具有创新性的展品展项,这就确定了展品展项的“唯一性”,许多展品展项在设计过程中都是“一次成型”,机械结构的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图纸根本没有专业机构进行审核和考量,就进行生产和制作,这就给展品的可靠性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3.3 片面的追求高新技术的表现方式不考虑可靠性的设计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许多高新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展品机械结构的设计中。高新技术应用于展品设计中,以其高科技、新颖、独特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青睐。然而,对于机械结构的可靠性设计,并不是新技术就能够更好的完成其使用功能。例如,我馆模拟驾驶展项的方向盘与转向机构的连接件在设计过程中为了突出使用者的舒适度,采用的是新型的铝合金一次成型的柔性弹簧作为连接件,虽然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会很舒适,但由于操作者用力过猛会造成弹簧断裂,最后还是不得不更换为老式的万向节进行连接。

4 展品展项机械结构的可靠性设计

为了更好的保证展品展项的完好率,提高展品展项机械结构的可靠性,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4.1 展品展项机械结构零部件的标准化

展品展项机械零部件的标准化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科普展品机械零部件采用国家标准化生产的零部件的目的,就是使展品机械结构部分的基本零部件能有互换性,使他们能方便地分解组合,损坏的零部件能及时方便的购买与修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展品的内在质量。

由于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大都是需要观众互动的,在观众操作过程中,机械结构部分是最容易磨损损坏的。因此,机械零部件要尽量选用国家标准件,使相同部位的零件可以互换,在市场上又方便购买。若采用非标件,一旦损坏再加工将非常困难,有时可能要数倍至数十倍的资金,甚至没有工厂愿意单件加工。所以,一部耗资数万元的展品,很可能会因某个零件的损坏而长期束之高阁。

实施展品机械结构零部件标准化,一定要从展品的最初设计开始,标准化要求要与展品的功能设计一样重要,应该把标准化作为科技馆展品展项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基础,由专人负责审核。尤其是要审核设计方案,并在展品制作过程中认真审查,把不确定的因素或有问题的地方在设计、生产中找出来,及时纠正,避免出现后患。

4.2 机械结构耐环境设计

科技馆的环境特点:

1)展品展项工作时间长,一般要连续工作八小时以上;

2)温差大,由于东北的地域特点,我馆夏冬两季温差能达到十度以上;

3)干扰大,展品展项的性能各不相同,有些大功率用电展品,会对电网造成较强干扰;

4)湿度较大,科技馆涉水展品较多,加大了周边的空气湿度,对一些机械结构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是科技馆展厅的一般环境特点,如在设计机械结构过程中不考虑这些特点,机械结构在长期工作后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致命的。虽然机械结构相比电子设备对环境要求要低很多,但如果不重视引起的损失也是不可小看的。例如,我馆古代农业展品的动力传动装置,橡胶传送带由于温差过大,夏天能够正常使用,但到了冬天供暖期之前就会出现松动现象,如果考虑到温差对展品的影响,采用金属链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会大大的提高展品的可靠性。

4.3 承受破坏性操作设计

科技馆展品展项的动手操作部分及其传动部分最容易损坏,比如机械摇把、转盘、传动部分等,凡是观众能够动手以及能触摸到的地方,都可能是破坏性操作的对象。对展品做承受破坏性操作设计,要采用超常规设计思维方法,对每一件展品的相关部位进行分析,在全方位故障影响以及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找出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分析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分布和应力分布,在设计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采取结构简单可靠的机械结构、用高强度的零部件代替强度较低的、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适当加大一些零部件的尺寸等方法,可提高展品抗破坏性操作的能力。

4.4 预防故障设计

科技馆的展品展项长期处于高强度的运行状态,这样就对机械结构在预防故障设计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机械结构零件加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还要注意材料的选取是否正确,关键的加工工艺要及时检查,这些都是在展品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由于每个展品的机械结构都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在频繁使用中,怎样保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就成为展品展项可靠性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有些看起来小故障,如操作部分易受冲击、磨损,并且在破坏性操作中易松动、脱落、断裂、固紧件松弛等,若不能及时修复,整件展品就可能成为废品而搁置一旁。要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要求展品展项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审核中严格认真。

展品展项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是确保展品展项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更好地发挥科技馆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的基本工作。将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与严格的质量监督结合起来,可以使厂家生产出的展品展项提高质量,更好的适应科技馆特殊工作环境的要求,提高展品在科技馆的适应性,为科技馆更好的完成其科普功能服务。

参考文献:

机械科技范文第4篇

从1962年萨博在全系车型中标配三点式汽车安全带开始,萨博在汽车界的创新事件就从未停止。早在100多年前,欧美国家的马车上就已经有了安全带,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举行汽车竞赛。参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害怕在激烈的车赛中翻车受伤,他从学步幼儿在童车里被布条系捆防止摔出车外的事例中受到启发,也在“鱼雷牌”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参赛时把自己和同伴马达技工紧紧系好。1922年,赛车场上的跑车开始使用安全带,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装备了安全带。而目前大多数车使用的三点式安全带却是瑞典人尼·波林于1957年发明的,他原来在做saab(萨博)的飞机设计工作,到了美国沃尔沃公司后发明了这个真正广泛应用的安全带。1962年,萨博是第一个把安全带,特别说明,是三点式安全带,作为标准配置安装在其生产的所有轿车上。

如果说三点式安全带,是萨博带来的知名技术,那么让萨博一直沿用至今的前排座椅间点火开关,虽然不算高科技,倒是一个汽车界的经典了。这个小小的位置转移透露出萨博对汽车技术的严谨态度。位于方向盘下方的传统的点火开关位置,即使在轻微事故中都有可能导致驾车者膝盖严重受伤。最早将汽车点火开关转移到前排座椅间的是赛车,为了更安全。1969年,萨博将全车系的车型采用了这个更合理、更安全的点火位置。而且点火开关靠近安全带锁、手闸和变速杆,这一位置比较合理。尽管现在车辆多数都采用无钥匙一键开启系统,萨博的点火位置依然标志性地保留在了前排座椅间。

涡轮增压,这个能和萨博画等号的车界革新技术,自然会成为这篇文章的主角儿。瑞士人波希在1905年提出了涡轮增压的设想并获得专利。世界上首台由废气驱动的增压器问世于1912年,而涡轮增压器的规模化生产出现在二战期间。当时,喷气式发动机还在试验阶段,美国为了提高活塞式飞机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首先将涡轮增压器应用到军用飞机上。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高燃油价格的影响下,涡轮增压技术无疑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的恰当的技术。它按时、按需提供“更大”的发动机功率,却没有燃料消耗量持续过高的缺点,这与当今社会强调燃油经济性的主流趋势不谋而合。

在20世纪70年代,不少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开发一种可以让汽车排量和功率更合理的发动机,各家均努力尝试攻克这一难题,但多数无功而返。此前,涡轮增压技术只有航空、赛车运动和商业柴油发动机领域才有应用,在Saab 99 Turbo出现之前,车用涡轮增压技术只限用于极少数的高级限量版车型和特殊的车型。其中,有生产者则宣称,涡轮增压技术将永远无法用于制造生产型轿车。这是由于瞬间导入的巨大压力,往往会造成热破坏。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关吗?Saab工程师Per Gillbrand并不这么认为。他研发出一个独特的废气阀门,用以分流发动机不需要的动力。结果如何?Saab萨博轻重量的四缸发动机能够提供媲美V8发动机的动力,这全有赖于它紧凑的尺寸和高效能。装配了增压涡轮的发动机,能够提供强大而又精准的扭矩,并在超车时具有杰出的加速性能。

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2.0升发动机输出145马力并不让人吃惊,但是在1977年,当第一款涡轮增压发动机面世时,它所造成的影响绝对堪称轰动。涡轮增压技术使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提高了23%,扭矩猛增45%。而要达到同等标准,一台当时的自然吸气式发动机需要将燃料容量提高50%,重量增加约50千克,并且总燃料消耗将增加30%。也许,除了涡轮增压,你并不了解萨博,它还是瑞典皇家用车、诺贝尔礼宾车,它不仅关注动力,更是安全行家。安全方面的技术首创,那得说侧安全气囊。萨博轿车是第一辆在车顶安装了气帘的车。在碰撞事故中,它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程序的设定使其在严重正面撞击和侧面撞击时打开。在侧面撞击时,它会同安全带的预拉紧装置和安装在车座上的前气囊一同启动,让安全技术大幅提高。

车型VS创新

1947年,Saab萨博设计出第一辆轿车—92.001,它形如机翼,风阻系数仅0.32。

20世纪50年代初,Saab萨博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流线型车体造型和风洞设计,在当时甚为罕见,这折射了Saab萨博汽车独特的航空基因。

1959年推出的Saab 95是一款漂亮的3门旅行车,带来了第三排座椅、车顶扰流翼等创新设计。

1960年萨博的96车型正式与消费者见面,1962年,萨博还将座椅安全带列入了标准配备的名单。

1968年,Saab萨博以全新的Saab 99进军高档市场。车内的最大创新就是点火开关/钥匙沿着变速杆的位置布置在两个前座之间。

1977年,当萨博99 Turbo面世,它“驯服了涡轮”。

机械科技范文第5篇

陕西省佳县自2008年起实施陕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现已累计实施面积3400hm2,涉及3镇65个行政村,6100户23200多人。其中在这三大区域的窑湾、王寨、柳树会、中沟等16个村推广实施核心示范面积680hm2,其余村推广辐射面积2720hm2。核心示范区基本达到了整村推进,辐射区也基本做到了集中连片。几年来,用于保护性耕作资金259.61万元,推广购置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372台(件),其中旋耕播种机13台、旋耕机11台、多功能穴播机135台、机动喷雾喷粉器34台、施肥器160台、新增动力机械19台。

1技术模式

根据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及农民种植习惯,佳县重点推广了陕北长城沿线玉米一年一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少耕、覆盖技术模式。

1.1工艺流程

该技术模式工艺流程为:玉米收获留高茬—覆盖表土—休闲越冬—均撒农家肥—表土处理(选择性作业)—少免耕播种—杂草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机械或人工收获。

1.2操作规程

该技术模式操作规程为:玉米成熟后进行人工摘穗或机械收获,留高茬30cm以上,实行免耕不犁翻,保留秸秆根茬。休闲期表土不做任何处理,实现农田覆盖越冬,有条件时可冬灌1次,冰冻硬化地表。春季播种前施入农家肥500~1000kg/0.067hm2,用专用的旋耕机进行表土浅旋作业,旋耕深度8~10cm,将秸秆根茬粉碎,使农家肥、秸秆和土壤均匀混合,再用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复式作业,同时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士、镇压作业,也可用2BR—2B型多功能穴播机直接播种。播种深度4~6cm,施肥深度8~10cm,播种量3~4kg/0.067hm2。播种时要保证种子覆土好,镇压要适度,化肥侧位分施,不漏播、漏施,不重播、重施,播后测试地表残茬覆盖率达30%以上。出苗后无明显缺苗断行现象。根据玉米各生长期特点适时进行化学或人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搞好田间管理。在播种前进行地块喷药除草、种子拌药防虫处理。

2技术规范

2.1留茬处理

留茬处理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关健步骤,必须保证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在30cm以上。

2.2表土作业

结合当地群众施农家肥的习惯,播种前撒施农家肥后,必须及时进行机械浅旋(旋深不大于10cm),尽量搅拌入土,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

2.3少免耕施肥播种作业

旋耕作业深度8~10cm,施肥深度8~10cm,侧位深施肥,播种深度4~6cm,玉米种子品种以沈单10号、沈单16号、永玉3号、宁单10号为主,种子纯度在97%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作业后地表覆盖率不低于30%。

2.4化学除草

播前对种子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穴播后2~3天内待地表潮湿用机动喷雾喷粉器喷洒封闭型除草剂;田间有两叶令草长出时,喷洒封杀结合型除草剂。喷洒除草剂时,要求药剂搅拌均匀、喷洒均匀、重喷漏喷率不大于5%。

2.5田间管理

2.5.1杂草防治

在佳县项目区主要有藜、狗尾草和打碗花等杂草,采取化学除草措施处理,即用41%玉农思兑水90~100L/0.067hm2,采用机动喷雾喷粉器进行喷洒。

2.5.2病虫害防治

在佳县项目区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花叶病、黄斑叶甲、玉米螟、蚜虫等病虫害,采用菌毒清600倍喷洒防治瘤黑粉(用药量为200g/0.067hm2,兑水100~200L/0.067hm2),采用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喷洒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用药量为100g/0.067hm2,兑水80~100L/0.067hm2),采用800倍的病毒A喷洒防治花叶病(用药量为100g/0.067hm2,兑水80L/0.067hm2),主要采用辛硫磷或氯氰菊脂800~1500倍防治黄斑叶甲、玉米螟(用药量为200g/0.067hm2,兑水160~300L/0.067hm2),采用100倍的蚜虱净喷洒防治蚜虫的效果最佳。

3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实施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相比,平均节约作业成本64.4元/0.067hm2,节支10.75%;增产粮食34.9kg/0.067hm2,增产6.53%。

3.2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表现为:①减少劳动用工,促进劳动力转移。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一般每0.067hm2可省工1~1.5个。②减少消耗,节约资源。平均每0.067hm2比传统耕作方式节约燃油约0.4kg,节水约50m3。③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调动了农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3.3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表现为:①改善了土壤结构。②改善了大气环境。③改善了自然环境。

4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措施与建议

4.1强化组织领导部门通力协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必须在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相关部门、单位通力协作下才能实施好、见成效。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按照业务分工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各行业的资源优势;要成立专家技术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研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2加强宣传工作搞好技术培训

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农村庙会、乡镇集市,开展科技赶大集、广场科普等形式宣传;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发动;要根据耕作、种植、田间管理等不同农时,召开现场观摩会进行宣传培训。通过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通过宣传培训,使农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系统地掌握保护性耕作,农机户较为全面地理解保护性耕作,实施区农民群众认识保护性耕作,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4.3优化技术模式强化示范推广

要通过组织专家组、课题组等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力度,组织农机生产企业开发研制保护性耕作机具,以适应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条件下玉米、大豆、谷子以及小杂粮、薯类等农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探索完善一套符合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生产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要强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通过对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示范田及核心示范区建设,用试验示范数据、效果等实例来调动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p#分页标题#e#

4.4农机与农艺结合搞好机具选配

要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配套选择农艺措施和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作业。在选择机具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既注重先进性,又注重实用性及经济性,优选具有多种作业功能的复式作业机械,确保大中小型配套合理。

4.5争取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

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财政的扶持,增加资金投入,对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农户和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给予补助,建立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风险基金,解除农民群众后顾之忧。尽量整合使用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农业项目资金,向保护性耕作倾斜。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地方配套为依托、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机械科技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科技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20-01

1 机械电子概述

我们通常将机械电子称之为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技术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机械电子有机结合了机械设计制造和计算机技术,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机电产品制造等。其中,又可以将机械电子行业划分为诸多个类型,包括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等,可以说,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渗透了机械电子产品。

2 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我国机械电子行业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如今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机械电子行业的整体发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具体来讲,还有这些问题需要注意:

2.1 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

调查研究发现,如今传统机电产品在机电产品整体中占据了一个比较大的比例,没有较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缺乏足够的成套设备。

2.2 没有大力研发新技术

相较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新技术研发方面还比较的之后,对于部分产品,有着较高的科技附加值,只有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很多名牌产品,有着较大的市场覆盖率,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其中,科技成果只有较低的市场转化率,也对机械电子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作用。

2.3 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

调查发现,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企业大多都是简单模仿和复制,没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这样企业无法获得较大的利润,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自然也无法符合要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推动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的一些措施

3.1 保护知识产权

电子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还可以增加自身价值;机械电子产业往往有着较高的技术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那么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强化和完善,对相关制度体系有效构建,可以避免其他企业仿制发明出来的最新成果,企业的技术研发动力也不会受到影响。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将专利行政执法给严格贯彻下去,对于各种知识产权侵犯行为,都要严厉打击;在企业内部开展专门的培训,促使其企业能够自我保护;大力宣传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对于机械电子行业来讲,则需要对专业部门进行设置,以便保护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

3.2 促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我们发现交叉学科内更容易科技创新;而机械电子产业则是结合了机械专业和电子专业,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就需要有效融合其他行业,促使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集成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在研发新技术之前,需要积极调研市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进行掌握,以便在研发机械电子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合行业的最新技术,这样产业融合度得到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3.3 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主导着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需要对政府职能合理转变,为了将企业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可以将激励创新等一系列手段应用过来。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依然不是企业,机械电子行业内更加明显,部分企业只有较低的科技研发和投入,这样企业就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核心技术欠缺,对于机械电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低的阻碍作用。

笔者认为,要想将机械电子企业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就需要增加科技研发方面的投资成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方可以有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因为在研发阶段内,科研经费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就需要提高利润分配能力;在实践中,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一部分资金,促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其次,大力培训工作人员,人才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备了优秀人才,方可以更好的开展科技创新。因此,就需要大力培训企业员工,促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最后,对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体系进行构建,企业要与科研所紧密联系,综合资金设备优势和科研优势,形成一个新的体系。

3.4 对中小企业大力扶持

要想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机械电子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对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并且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讲,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加具有优势,首先是其有着较小的生产规模,那么就可以结合市场情况,对生产战略有效调整;其次,在某一个领域内,中小企业的技能水平往往比较的高,那么就可以从技术层面来保障技术创新。

4 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机械电子行业来讲也是如此,企业只有不断的科技创新,方可以在整个行业内获得发展优势。针对目前机械电子行业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只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产品附加值方可以得到提高,市场占有率方可以得到扩大,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顺.浅谈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J].技术与市场,2011,2(10):123-125.

[2] 王宏.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的讨论[J].科技致富向导,2013,4(19):55-57.

[3] 张鹏.浅谈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8):77-79.

作者简介

机械科技范文第7篇

3月8日上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河南许昌召开的“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座谈会”上宣布,“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农机方面的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共议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和推广。

致力于科技创新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自然要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中,“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等,成了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总体思路。

宗锦耀说,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并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些精辟论断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宗锦耀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依靠以生物技术和农机化技术为主导的多种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好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据了解,今年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将围绕科技创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和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三方面进行。其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投入1.3亿多元,陆续启动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植保机械关键技术优化提升与集成示范、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与保护性耕作并驾齐驱

与“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同时在许昌进行的还有“春耕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不言而喻,为了更好更快地全面施行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发展和推广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认为,我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适合中国农业需求的现代保护性耕作,既不同于国外采用大型机具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也不同于非洲等地的手工保护性耕作,除了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外,还要求采用机械化作业,保持高产稳产,节约资源,少用除草剂。

李洪文指出,近年来,通过科学试验,我国确定了第一套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抗旱增产、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适应性。进入21世纪,为了促进华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化管理司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成功解决了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覆盖状态下小麦少免耕播种问题,形成了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区周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国际上属于首创。有国际著名保护性耕作专家曾评价这是“革命性的设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机具能在未经前茬秸秆处理情况下完成此项任务”,“对国际免耕播种机的开发是一个重大发展”。

要想使保护性耕作发挥出显著效果,必须有与之相结合的先进农业机械。李洪文说,我国保护性耕作仍有很多技术需要研究,农业机具的研发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研究重点。

填补“短板”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也对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他认为,新技术装备中的作业机具有效供给不足、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块“短板”。他说,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健康发展,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但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就是主要问题之一。

罗锡文介绍说:“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的农机配套比例高达1∶6,而我国只有1∶1.6,这意味着一台农业机械的主机在国外配备了6台机具,而我们只配备了1.6台机具,农机配套比例过低显示了我国农机动力与农作机具的配置不合理,不仅造成农机作业效率低、能耗大,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机械科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农机项目;选题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78-1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又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而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又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应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新的农机具和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能否迅速地在广大的农村顺利地推广和进行下去,实践证明,搞好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

1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进行农业机械科技的推广项目,就一定需要相应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措施作前提和理论支撑。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套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整套的系统工程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各方面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1.1 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成果中选题

实践证明,在广大农民朋友们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实践的创造成果中进行选题。这种选题,可以使传统落后的封建小农生产方式能够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的大生产技术所取代,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如果说能够充分地在保证农业所普及适用的增产技术和其他农业实用新技术实施的手段上进行选题的话,就能更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

1.2 在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实践经验中去选题

通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找出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空白领域内进行选题。这样的选题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增加农业机械发展的示范性、起到推广的良好效果。二来可以将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科学种田多年实践得到的农业机械的使用经验加以推广并作为科技项目去实施。因为好多农村和农民的先进科技经验,已经被实践所进一步地证实,具有更好的说服力,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极广的适应性和采纳群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验不会有任何风险。三来可以直接参照当地农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体制和生产规模的大小确定选题,参照农户的需求情况进行农业机械项目进行选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充分要考虑到农户年收入情况及他们实际的需求和购买力,确定合适的项目,这是保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投资如期回收的重要条件。

2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立项的基本原则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涉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前期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使用的周期长,因而要在项目实施前充分研究,进行正确选择和科学论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更关系到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项目效益的关键所在。

2.1 坚持“专家与农民”互相合作的原则

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在编制项目计划时,要充分有效地将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组织的目标和本地农民的长远和近期目标与现实利益充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有实践经验的农民代表来参加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实行“专家与农民”相结合的合作项目方式,这样一来既能达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又能使项目计划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坚持“四效”统一的原则

在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做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无论编制何种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项目实施的效益问题,而这些效益就必须包括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把四个方面统筹兼顾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计划要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本身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还更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维护本地的生态平衡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如说在贫困地区实行保护性耕作等这类项目的实施,就能达到上述所要求的“四效”统一的目的。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中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农业机械生产的应用主体是农民,实施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需要该技术。如果农民朋友们不需要这种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技术,就不可能调动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使用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申报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立项前,一定要充分地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

2.3 坚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因地制宜的原则

事实证明,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计划的实施必然有其实施的相应的区域,大一点的地方说可以跨省实施、有的可以跨县市去实施、更小的地方可到一个乡(镇)、一个村子、一个屯子去实施。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到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对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接受的能力等方面。因此,要根据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特点针对不同的区域开展不同的项目。

2.4 坚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原则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性质就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性,这就是要使广大农民朋友从各种推广活动中增长见识,从自身需要出发,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决策能力的目的。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确保能够充分让农民认识到项目本身的现实意义、真正目的和相关的技术要点,真正达到提升农民素质的目的。

机械科技范文第9篇

传统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政府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对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政府需要转变以往在该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和职能,以激励创新的手段,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1)目前中国的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主体,但这些企业的科技研发和投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储备能力,以核心技术的优势,消除企业在机械电子领域的发展障碍,同时提高企业在行业当中的主观能动性。

(2)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为了奠定科技创新的基础,需要在技术研究开发的阶段,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并重新分配好企业的利润,尤其是那些比较成熟的机械电子企业,要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工作,合理将获得的利润注入到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当中,发挥资金链在科技研究开发当中的效用水平。

(3)加大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和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要求进一步提高科技研究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丰富其知识结构和实践工作经验。

2.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确定将企业作为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主体之后,要发动中小企业的群体,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当中。

(1)培养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为机械电子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注入新的支撑力量,重点解决这些中小企业在创新体制、资金来源、科研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消除这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各种障碍。

(2)借助中小企业没有沉没成本或者沉没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地调节企业的生产,这也是中小企业适合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小企业在某个领域中往往掌握比较高的技能,虽然在整体行业中的技能类型比较少,但借助某种深化的技能,能够为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甚至可以成为规模化生产提供集中性的零部件技术服务。

3.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为了提高后续科技开发应用的水平,需要对科技的成果进行转化,提高其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效果。很多国家在机械电子行业发展中,通过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了行业的质跃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转化,企业和工科院校的合作,互相交换科技研究开发的资源,譬如企业为工科院校提供更多就业的岗位,而工科院校为企业推荐更多的机械电子人才,两者进行某项科学技术的共同研究开发;二是间接转化,机械电子行业的中介机构进行深入技术交流,通过行业协会,推动技术转化工作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很多行业出现了趋缓的态势,譬如机械电子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表现为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低、新技术研发进度缓慢、机械电子行业研发投入少、关键技术应用程度低等,因此我们需要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全面进行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

机械科技范文第10篇

1机械科技查新的特点[2]

1.1专业涉及面广

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同各行业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机械科技成果也广泛应用于化工、交通、农业、水利、食品、建筑等行业,广泛的应用决定了机械科技成果针对不同的应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应用特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日渐突出[3],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这就对查新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做好查新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科技查新报告,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1.2文献需求面宽

机械工业作为基础行业,机械科技成果既包含理论上的设计与研究,同时更多的是具体产品、零件的研制和结构、工艺上的改进。目前大多数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资源,主要来源于科技期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这些文献对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等作理论性的研究较多,对具体产品和零件的介绍较少。所以,在机械产品和零件类科技查新项目中,需要一些其他的文献途径来保证查新检索中的“查全率”。国内文献资源[4]主要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常用的国内综合数据库。国外联机数据库以DIALOG联机数据库为主,以网络数据库为辅助,如ISIWebofScience(即SCI)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INSPEC和一些全文数据库ElsevierSDOS,WileyInterScience,PQDD博硕士论文库等。除了这些通用的文献外,机械科技类查新的文献资源中,企业产品样本、企业广告宣传、企业网站中的产品介绍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中,对产品和零件的介绍占大多数,特别是对参数的介绍都非常详细,而理论性研究较多的文献往往对一个产品的具体参数介绍得较少。机械产品项目的科技查新中,往往需对比其具体参数才能对其先进性、新颖性作出判断。而技术参数中很多参数都相互关联,只针对一项参数作对比分析不具有说服力。比如,对某机械密封类产品的查新中,查新委托单位给出的指标是:转速最高25000r/min,轴径最大400mm,需要对比同类产品的密封性能。这个项目中,仅查同类产品中转速是否高于25000r/min或轴径是否大于400mm都是片面的。因为对这类密封产品来说,密封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密封线速度的高低,而线速度与转速和轴径都有关系,抛开轴径指标,只靠转速指标的高低来判断密封的优劣是错误的。所以,完整的技术参数对产品类项目的查新对比分析很重要,这也直接影响查新报告最后的质量。

1.3技术水平高低多方面体现

机械科技查新项目中,有一些零件的加工工艺、材料都一样,只是最终成品的尺寸规格不同。但是,随着零件尺寸的增大,工艺实施难度也随之增大,虽然工艺都一样,但实施工艺的途径有很大区别,很多企业都设计有专用的工装设备。类似这种查新项目,一般认定为其具有新颖性。比如,同样采用窄间隙焊接技术,对于1000mm和3000mm的主轴而言,其实施难度差别很大。不同的企业针对具体情况大都自己设计工装设备,如果针对这种工装设备进行查新,并不能说明该项目的技术水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窄间隙焊接技术是否在更大的主轴上应用。机械科技查新项目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查新项目其本身的工艺或结构并不具有新颖性,但在一些特定的应用范围内以前并没有应用该工艺或结构。比如某汽轮机低压全电调控制系统的项目中,采用双冗余配置DDV阀组。经查,双冗余配置DDV阀的设计在其它控制系统中已有应用,但在汽轮机低压全电调控制系统中未见应用。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其具有新颖性。

2提高机械科技查新质量的建议[3]

2.1提高查新人员素质

机械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查新人员不仅具有机械专业基础知识,还要熟悉文献检索原理,能根据不同的查新项目确定采用的数据库和检索策略,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肃、公正地开展查新工作。查新工作中,文献的检索和对比分析是重要的一环,对查新项目的理解、制定检索策略直接决定文献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在保证“查准率”和“查全率”的基础上,筛选、提炼文献和正确地进行分析、对比则是作出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撰写查新报告时,还需查新人员能准确地表达查新结论。另外,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也是查新人员必备的能力。由此可见,机械科技查新工作对查新人员的要求主要有:机械专业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配合查新员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能把机械科技查新工作做好。

2.2加强同查新委托单位的沟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科技查新项目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广。对查新项目的理解和消化是开展查新检索工作的基础,而科技查新人员在专业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加强和查新委托单位的沟通,积极向技术人员学习,准确把握查新项目的创新点。此外,要查新人员短时间内消化技术人员辛苦几年或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查新检索过程和文献对比分析中,还需要不断和查新委托单位技术人员交流和沟通,及时调整查新策略,准确对比分析相关文献。这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是做出高质量查新报告的保证。

2.3强化手工检索

从科学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机械科技查新项目尤其如此。机械科学历史悠久、发展成熟,所以许多项目都是在前期成熟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进。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应用,改进型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一些科技查新项目检索结果为“0”,这种情况下,除了调整查新检索策略、扩大查新范围以外,还需加强手工检索。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军工,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公开发表的文献较少,但在一些行业会议论文、杂志上的短信息、互联网网站等渠道中,经常能检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各种数据库中,虽然收录范围、储存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很多短消息类、广告类的文献资源均未计入收录范围。这类文献资源必须通过手工检索才能获得。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手工检索对于查新结论的非“0”化处理、提高“查全率”、保证查新质量非常重要。

2.4广泛收集文献资源

上一篇:相关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煤矿机械制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