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4:53:40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1.1基本理论

1.1.1定义

绩效考核(performanceexamine)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考核的定义为:组织在一定的战略目标下,使用某种的标准和指标,对组织内部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定量评估,同时运用评估结果正面引导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

1.1.2绩效考核意义

绩效考核对检验检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导向、杠杆、评估和拉动作用。实施开发并使用该类系统会为检验检疫机构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保安全”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助力“四步走”战略的重要手段,对检验检疫机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下列显著优点:①简化工作流程,调动整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落实。②方便数据寻根,增强安全保护。③实现公正考核,支持可靠决策。④调整管理方法,适应新形势要求。

1.2绩效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常用方法有:图尺度考核法(GraphicRatingScale,GRS)交替排序法(AlternativeRankingMethod,ARM)配对比较法(PairedComparisonMethod,PCM)强制分布法(ForcedDistributionMethod,FDM)关键事件法(CriticalIncidentMethod,CIM)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等,本文采用目标管理法对本体系进行研究。

1.3绩效考核的内容

①绩效考核主体确定。根据目标管理法的考核思想,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绩效考核办公室、绩效考核联席单位、被考核单位四个主体。②绩效考核模式确立。组织结构:由局领导小组、绩效组、工作人员三个部分构成;考核对象由所有分支机构、省局机关处室、直属单位。考核指标为重点工作、基础工作、质量管理体系、部门民主互评、党组评议以及突出成绩加分构成。

2绩效考核工作信息化设计

2.1检验检疫机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很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已经开发出多种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管理信息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检验检疫机构来说,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方便性:通过该系统,考核主体能够对绩效进行考核,同时能够得到考核的登录密码,考核时间、考核地点,考核过程能够方便地评分;②稳定性:在系统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等待时间过长、内容不完整,甚至服务中断等现象,通常情况下,需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③安全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技术手段,防止作弊现象的出现;对于数据库、WEB服务来说,需要制定一定的安全措施;④可扩展能力:根据目标考核系统的规划,可以将相应的功能设计成不同的模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和集成;⑤可维护性:通过网络进行绩效考核时,有的数据操作系统可以自动完成,但是,有些系统需要借助维护人员对网站的数据做出及时的处理和回应。

2.2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①结构选择。本系统采用的是“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②平台选择。根据B/S结构的要求,借助现有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软件开发工具,通过对性能价格比进行综合的考虑,选择如下平台:1)数据库:数据库选择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应用软件。2)硬件: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集散器组成系统硬件。3)开发工具:本系统采用C#编程语言实现编程,开发工具为MicrosoftVisualStudio。③网站架设。在Internet服务管理器(IIS)中创建WEB站点。

2.3系统的功能需求

系统应是根据检验检疫机构绩效考核的流程,自行设计开发的一套软件系统。①总功能需求。一是对省局机关处室、直属单位的绩效考核;二是对各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每个功能都针对被考核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管理,其中,评分统计中包括:基础工作、重点工作、体系运行情况、党组评议、突出成绩加分、民主测评。②权限功能需求。本系统对绩效考核主体设置了相应的权限。1)绩效管理办公室:可实现部门和员工名单、添加和删除部门,参与对各部门的考核评分,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成绩进行统计、计算、等功能;2)绩效管理联席单位:可参与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考核评分;3)普通用户:向系统内任何人开放,主要用于查看绩效考核结果,提交考核所需各项资料。

2.4系统的技术支持

本项目研究开发的信息系统是在B/S结构网络模式下利用作为系统框架,采用SQL,C#等编程语言编程实现的。①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主要用于建立动态Web应用程序。与现在的Web开发模式相比,作为.NET框架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能够提供许多强大的优势。②SQLServer2000。SQLServe:2000是Microsoft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具有易分析、高安全、易管理、高实用、可伸缩、易操作的特点。③C#。C#是专门为.NET应用而开发出的语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C#与.NET框架的完美结合。在.NET运行库的支持下,NET框架的各种优点在C#中表现得淋漓尽致。④B/S体系结构。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信息系统平台模式,简化了客户端,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还使信息系统维护的限制因素更少。

2.5系统的操作流程

从系统用户输入口令开始,到选取相应的系统模块是系统运行的主体流程,然后才能在其权限下进行工作。

3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方案

①系统的设计目标。本系统通过领导小组、绩效办、联席会议、普通用户四个考核主体的各自功能和权限、执行操作对绩效成绩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得出绩效考核结论。②系统的整体结构。

3.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①登录模块设计。系统起始页,检验用户代号和密码是否正确。用户进入系统网址后打开的缺省页面,要求用户在进入系统前验证用户输入的代号和密码后,查询其代号和密码是否匹配。②考核模块设计。按照考核流程分为:考核输入、考核、考核输出模块。③管理模块设计。

3.3权限设计

本系统权限设置划为两级,分别为管理员(局领导小组授权)和普通用户(包括绩效办、联席会议和其他未授权人员)。

3.4代码设计

代码的种类包括顺序码、区间码、表意码、合成码等多种。本系统主要使用的是表意码,即把直接或间接表示编码化对象属性的文字、数字、记号原封不动地作为编码。

4总结与建议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全面普及的大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绩效管理的考核工作和传统的绩效考核工作具有明显的优势。该系统研究了检验检疫机构绩效考核指标评分、绩效指标统计、汇总的查询功能,具有覆盖全面、权限层次清晰、并发性能强大、组件化的特点。通过本文研究,只实现了对绩效考核信息化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由于时间和技术以及对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理解深度的限制,本人未能完成该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个人建议对以下几点进行进一步研究:①绩效管理工作所需业务知识、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知识,该信息化系统应不断细化考核内容,使其逐渐覆盖更多工作面。②在现有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被考核单位的业务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③增加智能工具,提供分析图表、报表打印等辅助子系统功能。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从绩效管理的定义出发,结合目前中国企业人事管理的实际情况,从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地位,结合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中其它环节的关系,系统论述了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目的和作用。

1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指为达到某个目标对企业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使用,并实现顾客期望的过程。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通过建立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面谈与反馈——绩效结果的应用”的管理循环,将以往偏重考核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考核、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系统模式。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结束,是另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开始。通过这种循环,个体和组织绩效将得以持续发展。

绩效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并且分解到每个岗位,通过绩效管理,不仅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改进和提高员工个体绩效和部门绩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且能够通过上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建设性的、开放性的互动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精神。

2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作用,以及在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的优势在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许多企业用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和手段。

由于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并分解到每个人。因此,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绩效,企业的生产力和价值随之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由此而获得。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联。绩效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绩效管理与人事管理中其它环节的关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等组成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3.1绩效管理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工作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从广义的角度上说,工作分析也是绩效管理的内容之。通过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企业某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其所提供的主要工作产出。并就此制定该职位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然后按照这些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对该职位任职者进行考核的绩效标准。因此说,工作分析提供了进行绩效管理的一些基本依据。

3.2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的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将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挂钩,而不再像传统的工资体系中只强调工作本身的价值。目前比较盛行的制定薪酬体系的原理是3P模型,即以职位价值决定薪酬(Payforposition)、以绩效决定薪酬(payforperformance)和以任职者的胜任力决定薪酬(Payforperson)的有机结合。因此。绩效是决定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组织中。采用不同的薪酬体系,对不同性质的职位而言,绩效所决定的薪酬成分和比例有所区别。通常来说,职位价值决定了薪酬中比较稳定的部分。

而绩效则决定了薪酬中变化的部分,如绩效工资、奖金等。

3.3绩效管理与人员招聘选拔的关系

在人员招聘过程中,或对人员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各种人事测评手段。包括:纸笔形式的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行为性面谈以及情境模拟技术等。这些人事测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人的“潜能”所进行的,侧重考察人的一些价值观、态度、性格、能力倾向或行为风格等难以测量的特征,以此推断人在未来的情境中所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而绩效考核则是对人的“显质”的评估。侧重考察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业绩和行为,是对人的过去表现的评估。尽管两者有时会采用表面上相似的手段,但目的有所不同。为了对一个人进行全面了解,这两种评估手段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供个体特征的信息。

3.4绩效管理与培训开发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

由于绩效管理的主要口的是为了了解口前人们绩效状况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绩效。因此,培训开发是绩效考核之后的重要工作。在绩效考核之后,主管人员往往需要根据被考核者的绩效现状,结合被考核者个人的发展愿望,与被考核者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和未来发展计划。人力资源部门则根据员工目前绩效中有待改进的方面,设计整体的培训开发计划,并帮助主管和员工共同实施培训开发。

4在企业人事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目的

实施绩效管理可以使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以及员工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一步明确并制度化:使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行为进一步规范化,各个部门和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使部门和员工的上作行为有章可循,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引导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目标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极大提高部门及员工工作绩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力资源,鼓励并驱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工作行为。保证企业各种发展目标的彻底实现。

绩效管理上作的目的从总体上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员工的表现予以及时、明确的反馈(2)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对员工薪资做出调整:(3)依据绩效评估情况,对员工将来的发展制定计划或建议。

具体说来,企业通过实行绩效管理要达到以下目的:

(1)定义和沟通对上员的期望;

(2)帮助上作目标实现;

(3)提供给员工有关他们绩效的反馈:(4)指导解决绩效问题,改进员工的绩效:

(5)将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6)建立评价员工的有效体系;

(7)提供对好的绩效表现的认同原则

(8)使员工现有的上作能力得到提高:

(9)提供薪酬决策有关的信息:

(10)识别培训的需求:

(11)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组织的整体接班人计划联系起来。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常在一个绩效管理系统中不可能立即实现上述所有的目的,往往重点针对其中的几个目的:或者,当一套绩效管理系统建立时,主要是为了某几个目的,然后随着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再实现其它的目的。

5在企业人事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的作用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绩效管理将会给员工、各级经理人员和企业都带来明显的好处,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是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被授予一定的日常决策的权利,可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合理的回报。

二是对经理人员的作用。对经理人进行合理方式的授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压力,融洽与员工的关系。提高员工技能,发现受工潜能,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组织绩效。

三是对企业的作用。缋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最大作用体现在战略的执行力方面。绩效管理是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从流程上保证了各层级目标实现,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保证组织的持续成长。另外,绩效管理以绩效为导向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6在人事管理中绩效实施的过程管理

绩效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绩效沟通:另一个是员工数据、资料、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制定绩效计划后,被考评人就开始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要对被考评人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决定缋效管理方法有效与否的就是处于计划与评估之间的环节一持续的绩效沟通和缋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其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上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如何能的解决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可能帮助员工等等。持续绩效沟通的目的是可以使一个绩效周期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者或是员工,都可以随时获得有关改善上作的信息,并就随时出现的变化达成新的承诺。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成成本;管理;方法

运用集成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改变成本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与其它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增强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创新了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这些创新均体现了集成思想,同时对集成成本管理系统模型和集成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也有一些研究,但没有明确界定集成成本管理概念,缺乏系统地研究集成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从集成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成本管理研究进行系统论述。

一、集成成本管理的含义

基于对集成管理内涵的认识以及对集成管理现象的分析,本文认为:集成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管理理论为指导,将集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成本管理的实践中,在成本管理的行为和组织上以集成管理机制为核心,在成本管理方法上以集成的成本管理方法为基础,实现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集成,从而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

二、集成成本管理的特点

1.综合集成性

一方面从集成成本管理所涉及的领域看,传统的成本管理更多地是为了财务报告目的而计量产品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而集成成本管理是在构建集成成本管理理论、成本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基础上,在横向(沿价值链)和纵向(沿产品生命周期)两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还结合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综合衡量。另一方面从集成成本管理的方法来看,集成成本管理中的成本管理理论本身是一种集成的成本管理方法,而且成本管理方法还要与先进制造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集成技术。如 ERP 与成本管理系统的集成就需要这种综合集成技术来支持。

2.创新性

集成成本管理需要管理者以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对企业其他管理与成本管理进行有机整合,通过管理流程的彻底变革来达到集成前成本管理无法达到的效果,实现成本管理功能倍增。

3.协同性

集成成本管理的实质要求是实现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之间的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和企业决策能力的倍增。由于集成管理的综合性很强,集成成本管理涉及的集成要素较多,而且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集成成本管理的高度协同性表现为:在横向(沿价值链)和纵向(沿产品生命周期)两方面,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的相互协同,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成本管理上的协同即供应链成本管理。

4.市场性

市场性是指集成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具有很强市场特征,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竞争战略。市场性要求集成成本管理以市场所认可的成本水平为控制目标,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企业所有相关流程中应用集成成本信息来改进成本控制。

三、集成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

集成管理的集成模式是指集成管理基本单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它反映了集成管理单元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海峰教授从管理集成的行为和组织两方面对集成的各种关系进行分类:管理集成的行为模式有互补型集成模式、互惠型集成模式和协同型集成模式;管理集成的组织模式有单元集成组织模式、系统集成组织模式、过程集成组织模式和网络集成组织模式。根据集成成本管理发展过程和内涵,其集成行为应该是一种协同型的集成管理模式,集成成本管理基本单元通过整合形成相互协同一致的、相互交流的、以多维成本信息为基础的集成成本管理方法和成本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实现改善各集成单元的功能和集成成本管理功能的倍增。一般来说,集成度越高的系统,系统会越复杂,集成的效能也越高。要使高度集成的 ICMS 能够充分发挥其决策支持功效就必须提高集成成本单元之间的协同能力,在现代网络环境和组织管理的支撑下,运用现代集成技术和手段设计良好的集成管理界面。

四、结束语

在现代管理理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成本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长足进步,成本管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其中集成成本管理就是一个被广泛推广使用的管理方法。集成成本管理理论充分体现了集成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念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集成成本管理将是企业未来实现成本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集成成本管理更趋向于智能化。我们要想实现智能化集成成本管理,就必须不断加强数据挖掘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并完善支持战略成本管理的专家知识库和各种成本决策方法库。

参考文献:

[1]海 峰:企业管理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博士论文)[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1.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这个学期我们还是要继续在上学期的工作下,努力教学,实现我们学校教学成绩的大爆发,为即将以来的建国60周年做贺礼。

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仍然是十分的繁重,需要我们全校师生的集体努力,才能完成。

为了成功度过这个学期,特别值得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思路与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教委及教研部门的工作计划,在学校整体计划的指导下,坚持、贯彻中心校“134”(即一个宗旨,三个根本,三个重点,四项措施)工作思路。

工作目标:加强流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管理上,以课堂质量评价的深入实施为重点,以加强流程管理为手段,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为引领,以营建和谐教学氛围为纽带,以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策略与措施:

1.提质量,一切工作聚焦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抓常规,加强基础环节管理,不断增强管理系统性。

3. 树典型,加大骨干教师培养使用力度,突出教学骨干示范作用。

4.促学习,落实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5.重研究,加强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的研究,整合教研科研工作。

三、具体工作:

(一)课改与科研工作

2.作为“十一五”市级课题《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分化问题研究》的成员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完成所承担任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课改年级继续以教研组为依托,坚持集体研究,做好教学随笔的整理反思工作,课改年级教师每月写一份教学案例、课例或论文,不断积累经验。

(二)继续加强教研活动的管理,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向教学研究要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1.校本教研

整和校本教研、科研和培训工作。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各科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加强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继续抓好北正试点,积累校本教研方法。完善教师成长记录,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确定专题,引导教师做好教学随笔。

2.教研组建设(设置及组长同上学期)

活动时间:中心组每单周四下午活动,学校组每双周四下午活动(保证1.5小时)

活动要求: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要保证活动时间,有教研活动纪录。

活动内容:课题研究、听评课、教学反思等。

初步设想:定期组织教研组长会,交流教研活动经验。

(三)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1.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教师考核之中,使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Ji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继续引导教师学习《课堂质量评价标准》,运用《标准》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课堂质量评价标准》真正成为教师备课、讲课评价小组评课的依据。

3.第二周开始各评价组组继续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本学期重点是教师自荐课的评价,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自报学科(不能与上学期推门课相同)按教学进度自定内容。中心校统一组织(先听六年级语数学科)

4.组织优秀课展示活动。(根据实际确定科目及教师)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加强骨干教师考核与使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1.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重点的训练和指导。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提高质量。

2.抓住“手拉手”活动有利契机,与展览路一小开展拜师结对活动。学习先进校的管理经验、教研经验、课堂教学经验。

3.建立外出学习汇报制度。各学校派出学习的教师,要把握学习机会,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学习结束整理好学习笔记,向主管领导汇报。若有必要各完小要安排一定规模的二级培训。

4.加强现任骨干教师考核与使用,开展骨干教师“四个一”活动,即:讲一节示范课,指导非骨干教师一节课,做一次专题讲座或教材分析,写一篇高水平论文或案例。

5.没有获得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学骨干,要对照骨干教师评选标准,查找不足,确定目标,争取尽快成为骨干教师,提高我校骨干教师比例,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基础环节管理,规范干部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1.使学生明确学习流程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学习流程(预习、上课、复习、做作业、知识整理、检测)

2.细化干部教学管理流程

明确管理得基本程序,以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以目标为导向,以绩效为标准,进行过程控制并取得预期结果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明确、绩效的实施、绩效的评价和诊断、绩效改进的措施等四个阶段。

(1)策划与计划

各校要在认真分析学校近几年教学情况(成绩、经验、不足)、教师现状(人员构成、优势、不足)、发展趋势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学校近几年的发展作精心策划,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对学校教学工作要有指导意义,结合学校实际设计教学活动,要有学期教学工作的目标。

(2)执行与实施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E-Learning; 企业E-Learning; 研究现状; 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01-04

Analysis on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f E-Learning

Song Zhengguo, Diao Xiuli, Lu Fam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China)

Abstract: E-Learning, as a new way of learning,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enterprises E-Learning of our country has also obtained a huge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verall domestic enterprise E-Learn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is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in the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are discussed.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of construction are given.

Key words: E-Learning; enterprise E-Learning;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trend

0 引言

E-Learning自二十世纪初引入我国,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企业E-Learning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E-Learning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企业E-Learning通过信息技术为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共享性资源的持续教育教学培训方式,其学习内容符合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技术应用,有利于提升员工当前工作业绩及未来职业发展目标。

目前,有学者对E-Learning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如孟亚玲等的《E-Learning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虽然企业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进行系统地疏导和研究。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企业E-Learning在国内的研究与发展应用情况,本文将从研究内容上探析企业E-Learning的研究情况,探讨其研究现状,并对企业E-Learning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十年来,我国企业E-Learning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期刊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和项目等形式呈现,期刊论文反映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学位论文则体现出其内容的研究深度。本文以2001年以来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为线索梳理我国企业E-Learning研究的现状,虽不能涵盖当前全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术界对企业E-Learning理论研究的状况及实践应用情况。

1.1 研究资料

经调查发现,国内2001年之前没有企业E-Learning的相关研究资料,因此,本文的研究资料界定为2001年至2013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所用研究资料全部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研究人员以“企业E-Learning”为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去除广告、会议论文、咨询等相关性不大的文献及一稿多投的重复文献,检索到篇名中含有“企业E-Learning”的所有期刊论文114篇,以及学位论文31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0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即面向企业培训的E-Learning系统设计,王伟,2006)。检索出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反映出企业E-Learning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学位论文的深层次研究。如图1所示,从2001年来企业E-Learning期刊及学位论文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国内引入企业E-Learning研究以来,其很快在2003年成为研究的热点,一年中就有15篇相关研究,而2008年至2012年是企业E-Learning广泛应用与蓬勃发展的时期。

图1  ;自2001年来企业E-Learning期刊及学位论文统计情况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成果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析、分类和统计,通过详细的内容分析与数据统计得出研究结论[1]。通过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企业E-Learning的研究现状这一问题,提取研究样本、建立分析项目、评判记录以及定量计算与处理,采用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绘图等,并对其结论进行解释。

2 研究现状

2.1 从内容上看企业E-Learning研究的现状

通过对2001年以来检索的114篇期刊论文以及31篇学位论文进行相关研究内容的分析,关于企业E-Learnin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 E-Learning理论研究、资源建设、企业E-Learning应用研究、管理与绩效评估等。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侧重点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在检索的期刊论文中研究内容所占比例情况如图2所示,学位论文中研究内容所占比例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企业E-Learning期刊论文研究内容情况

图3  ;企业E-Learning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情况

⑴ 从期刊论文研究内容来看,目前企业E-Learning应用研究已较为广泛(占50%),主要集中在企业E-Learning理论研究和资源建设方面,关于企业E-Learning管理和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从刊登企业E-Learning论文的期刊分布及比例来看,企业E-Learning论文刊登在核心期刊有41篇(占36.6%),刊登在教育领域的期刊有44篇(占39.3%),可见,教育领域对企业E-Learning的研究关注较多,从核心论文的数量来看,也体现出一定的研究深度。

⑵ 从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企业E-Learning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企业培训模式及流程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如图3所示。从作者所属工作单位的覆盖来看,有16篇(占51.6%)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师范院校。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有关企业E-Learning学位论文的作者不在师范大学的,也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大学的教育学院、计算机相关学院等。

2.2 研究现状分析

⑴ 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学位论文中关于企业E-Learning的纯理论研究几乎没有,所有学位论文都是研究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或其他研究。期刊论文中关于企业E-Learning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E-Learning相关理论与理论体系构建、内涵特点和作用、发展趋势、学习策略方式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关于企业E-Learning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不多,仅有3篇,其中李克东、柯清超等的《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企业E-Learning体系组成、企业E-Learning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构建的过程[2];张志宏等的《企业数字化学习理论》论述了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的架构和适合其环境的学习因素模型[3]。关于企业E-Learning内涵特点和作用影响的论文有4篇,其中有1篇论文对企业E-Learning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进行了探讨,如柯清超的《企业数字化学习:概念、研究框架与实践模式》系统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E-Learning的概念、要素和模型,提出了其整合的研究框架[4]。关于企业E-Learning在培训中的作用研究有2篇,如狄寿霞的《E-learning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作用》,探讨了E-Learning学习方式的灵活方便及互动协作、个性化学习以及学习内容可动态更新等优势[5]。通过对比教育领域核心期刊关于E-Learning理论体系构建、内涵特点作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发现,相关方向的研究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仅在此方面的研究就有30余篇期刊论文,相比较而言,企业E-Learning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

关于企业E-Learning发展趋势的探讨有助于学者关注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本研究资料中有7篇研究论文,如吴峰的《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十大发展主题》认为理念、学习和技术是影响企业E-Learning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6]。

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关于企业E-Learning学习策略方式的研究只有2篇论文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企业E-Learning应用存在的问题研究有5篇论文,主要探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资源建设和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E-Learning应有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益于其后续研究与更好地应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E时代企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对企业E-Learning本身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是借鉴教育领域的E-Learning理论研究成果,而且有关理论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创造性的、有指导意义的企业E-Learning理论构建研究以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

⑵ 资源建设方面。E-Learning是一种以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便灵活为优势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始终是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核心,没有方便、使用灵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企业E-Learning应用将无从谈起。

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关于企业E-Learning资源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E-Learning系统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相关技术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情况统计如表1。

表1  ;资源建设研究内容情况统计表

关于企业E-Learning系统平台建设有16篇论文,在优秀硕士、 博士学位论文中,资源建设的研究占50%还多,主要是因为硕、博论文有较长的篇幅,可以系统地研究E-learning 系统和平台以及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如王丽丽的《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从E-learning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构建企业E-learning培训系统,并阐述系统中功能模块与业务流程[7]]。从论文整体内容来看,该方面的论文既有应用和实验论证环节,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E-learning学习系统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技术支持和新发展机遇。在企业E-learning资源建设中应探求知识库、专家系统、虚拟教室和学习社区等的应用,在系统平台开发中体现个性化和智能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在统计分析时发现,关于企业E-Learning相关技术研究的论文只有1篇,因此也应加强此方面内容的研究。因为快速化课程资源制作工具的发展,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自行开发E-Learning课程资源的难度,同时,还需要在企业E-learning课程体系规划需求、建立课程开发标准规范以及课件制作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⑶ 应用研究方面。企业E-learning建设的重点应在于应用,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企业E-learning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主要包括应用现状分析、个案及经验介绍、体系及模式建设和其他应用的探讨等几个方面,研究内容情况统计如表2。

表2  ;应用研究内容情况统计表

研究发现,企业E-learning应用现状研究主要是对我国企业应用E-learning开展员工培训的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如丁新等的《企业E-learning现状调查与分析》,以TCL集团为个案,通过对公司管理者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与分析对企业员工开展的E-learning培训进行调查等[8]。而对于国外企业E-learning应用情况的研究较少,需要研究者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该研究必将为我国企业E-learning的应用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并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E-learning的快速发展。

关于个案及经验的研究主要包括企业实施E-learning较成功的个案和国内外关于企业实施E-learning的经验介绍,如王佑镁等的《中小型企业推行E-learning培训的个案研究》,以温州中小型企业为个案,探讨企业E-learning在区域文化背景下培训发展的相关问题等[9]。关于体系与模式建立的研究占到应用研究样本的37.7%, 此方面的研究在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占较大比重,探讨较多的是E-Learning模式在企业培训中的优势和不足,如王瑶等的《企业培训中E-Learning模式的探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体系、培训模式及培训流程[10]。但是,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仍然缺少创新的企业E-Learning应用模式,缺少优秀的、有针对性的企业E-Learning课程内容,现有的学习内容和资源还不能很好地吸引企业员工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

⑷ 管理与绩效评估研究方面。企业E-learning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式,使E-learning程序化和规范化,构建最佳方案,促进学习效果最优化,从而达到学习目标。企业E-learning管理主要包含信息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学习流程管理以及学习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进行企业E-learning文献分析时发现,其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多,仅有3篇,主要集中在探讨个人和组织的知识管理方面,如王志杰等的《企业实施E-learning与知识管理研究》探讨企业知识管理作为E-learning学习方式重要性[11]。可见,该领域属于一个较新的、急需加强研究的领域,主要应加强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系统的研究,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有效的绩效评估是企业E-learning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E-learning的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企业E-learning文献分析发现,关于绩效评估的研究文章数量仅为 7篇(其中1篇为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的设计。企业E-learning作为企业投入巨大财力和精力开展的项目,绩效评估是必须和必要的。企业在实施E-learning之前首先需探讨“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因为企业更关心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情况,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和企业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研究者还应加强评估体系、评价与反思、指标的设计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3 启示与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企业e-Learning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缺乏整体规划,缺少优秀课程内容及课程快速开发工具,并缺少创新的应用模式及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等。

⑴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E-learning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列了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E-Learning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必会在将来波及到企业培训领域,从而加速企业E-Learning的深化应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进与深入,有必要分析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服务、新媒体社会化软件和网络开放资源的普及等对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企业E-Learning发生变化的情况,对E-Learning架构进行新的思索。深入探讨在云计算环境中围绕学习服务,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与知识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研究云知识、云资源、云组件、云网站和学习者认知结构智能模型与专家系统,并利用软件架构和网络交互技术设计与开发具有互动探究的、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智能性、分布式学习系统平台,探讨实现智能化的知识获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等创新性学习模式。

⑵ 加强社会化媒体在企业E-Learning中的应用。社会化媒体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撰写、分享、相互沟通、讨论与评价的一种技术,是一种自由、开放和协作的读写网络,具有支持企业E-Learning的能力,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媒体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生态环境,能够进一步强调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和协调解决问题,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企业E-Learning应用价值在于可以快速、方便地在整个企业内建立不同类型的关系群体,在进行企业文化传播的同时通过人际之间的互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关于社会化媒体在企业E-Learning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涉及。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应探讨社会化媒体在企业E-Learning中的应用,如BBS社区、WIKI知识库、视频分享、博客、微博和QQ群等应用于企业学习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应用情况的研究,并构建面向社会化媒体的移动学习、同步实时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方式的智能系统与平台。同时,在分析文献中发现关于企业E-Learning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研究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系统的研究,以方便企业员工的泛在学习。

⑶ 加强企业E-Learning管理与绩效评估研究。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目前对于企业E-Learning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上,而企业E-learning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在加强企业E-Learning知识管理的同时,应加强资源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以及管理方法和企业E-learning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E-Learning的价值。而且,企业E-Learning管理方面的研究应建立企业实施知识、资源、设备和项目等管理的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评价理念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对企业E-learning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绩效综合评价。

企业E-learning绩效评估是与其理论和应用研究同等重要地位的研究内容之一,但是从前期的文献分析看出,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界十分重视E-Learning 的应用,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在进行E-Learning 整体规划和工作汇报时,企业对E-Learning 为所带来的价值缺少令人信服的评价。而且,企业认为在E-Learning 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有效评价E-Learning 的应用效果。可见,加强企业E-learning绩效评估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4 结束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E-learning的技术环境日趋成熟,企业员工也在不断的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于E-Learning发展规划与需求、技术应用、内容开发和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研究是未来企业E-learning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克东,柯清超,谢幼如.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

电化教育,2008.1:1-5

[3] 张志宏,张文兰等.企业数字化学习理论――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

统架构[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22-125

[4] 柯清超.企业数字化学习:概念、研究框架与实践模式[J].远程教育杂

志,2010.1:49-54

[5] 狄寿霞.E-learning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作用[J].山东冶金,2005.1:

66-67

[6] 吴峰.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十大发展主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3:58-63

[7] 王丽丽.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

交通大学,2008.

[8] 丁新,龚静红等.企业E-learning现状调查与分析――以TCL集团为

研究个案[J].开放教育研究,2008.2:100-104

[9] 王佑镁,陈宏毅.中小型企业推行E-learning培训的个案研究[J].中国

信息界,2010.4:62-64

[10] 王瑶,于跃.企业培训中E-Learning模式的探讨[J].理论界,2008.7:

243-244

[11] 王志杰,李珈等.企业实施E-Learning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特区

经济,2005.7:200-201

[12] 孟亚玲等.E-Learning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

术,2008.6:213-215

[13] 喻征.对近十年我国关于E-Learning研究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财政审计; 大格局; 一体化; 资源整合; 系统论

2009年,国家审计署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署及其派驻机构、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均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以及具体组织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开始在审计实践中探索财政审计大格局思想的运用。实际上,早在1999年,我国审计机关就开始探索运用系统观点,整合审计资源来实施财政审计(李金华,1999)。近年来,来自于审计实务部门的工作者也就财政审计一体化以及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涵义、目标、思路、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金勇,2000;刘正均,2009;章丁万,2010;等)。然而,财政审计大格局毕竟是一个新的范畴,对于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究竟有何不同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拟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涵义、意义以及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对我国财政审计实践有所借鉴。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刘家义审计长代表审计署党组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即探索建立以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把财政审计的重点放在推动建立健全更加统一完整的政府财政和中央预算管理制度、促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建立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上。

在2009年12月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再次重申了上述理念。刘审计长还指出,“审计管理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审计工作是难以搞好的。当前,加强审计管理就是要着力解决审计资源调配和整合问题。首先是项目计划的整合。要搞好年度项目计划与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建立动态项目库,编制滚动项目计划;还要做好年度各项目之间的整合,避免交叉重复而又各自为战……其次是审计内容的整合,就是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审计模式,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最后审计方式的整合,就是根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择审计、审计调查和跟踪审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管理模式。”

由刘审计长上述讲话可以看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个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方式等方面对财政审计项目进行整合。其核心是高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一体化的财政审计,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服务。

综上,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以高度整合资源、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与报告等方面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系统整合的财政审计新思维。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我国审计机关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尽管财政审计大格局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国审计机关对于整合资源、更有效地实施财政审计的探索却从20世纪末即已开始,可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审计机关多年来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财政审计探索的最新总结。

(一)我国关于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探索历程

1.关于财政一体化的探索

早在1999年,我国即开始有关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研究(刘正均,2009)。1999年12月13日,李金华前审计长在1999 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讨班上就提出要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他指出,“财政审计是一个大系统。财政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它里面有若干个小系统,税务是个系统,海关是个系统,它在大系统里有各自的位置和关系。财政支出分为若干个系统,每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又是一个系统。只有掌握系统论的观点,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审计的对象、目的、任务和重点。各个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隔离开,自扫门前雪……”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和实施财政审计,实际上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方法论基础。

从2003年起,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审计机关开始不断探索如何整合审计资源。2003年7月1日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并要求,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成立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2003年9月,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时任副审计长的刘家义同志提出要加强资源整合。在组织方式上要坚持“五统一”的原则: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统一考核;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两个强化”,“四个结合”。“两个强化”,即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二级单位的审计;强化对中央本级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四个结合”,一是一级预算部门与重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相结合,也就是要在审计一级预算单位的基础上,沿着资金的流向审计重点二、三级单位,主要是要揭露行业性的问题、管理上的漏洞和一些重大违法违规下沉问题;二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审计紧密结合;三是中央预算部门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要逐步实现结合;四是审计和审计调查要逐步结合。审计署2005年的《审计署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财发[2005]33号)进一步提出,财政审计要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五统一”原则,全面整合财政审计资源。并要求,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①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正式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进程。审计署专门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对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基础教育经费和财政支农资金各专项审计进行组织协调,将传统的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联合共同实施(刘正均,2009)。与此同时,审计署各特派办、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都进行了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例如,2004年12月,浙江省厅了《浙江省审计厅关于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财政审计对象、审计人员配备、审计装备手段等条件下,对审计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整合,对财政性资金运作全过程进行监控,并最终以“两个报告”为主要载体反映审计成果的过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审计优势,增强审计机关整体合力,提高“两个报告”质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财政审计一体化,要实现审计工作的“四个转变”、“六个结合”。“四个转变”,一是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财政收入和支出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三是从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六个结合”则包括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该意见还提出,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审计资源和计划管理,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的简单之和。2007年,浙江省厅进一步了《浙江省审计厅关于加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浙审财〔2007〕67号),要求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思想。

应当说,先前的财政审计一体化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思想上的继承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形象概括。当然,早些年的财政审计一体化,一定程度上只是审计工作的一体化,局限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考核等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全过程整合,其基础是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程序,其核心与纽带是传统的财政审计而不是作为审计客体的政府预算(刘正均,2009)。而现在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则要求在审计对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流程与方法、审计结论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改革和整合规划,是彻底的财政审计一体化。

2.财政审计大格局思想的提出

审计署2008年7月的《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这里,多种审计类型的结合,初步体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想。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刘家义审计长代表署党组正式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审计署还调整了年度计划期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集中力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5月至10月开展企业、金融、经济责任、资源环境、重大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并采取措施,加大审计计划、审计资源、审计方式等方面的整合力度。在2009年10月的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12月的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家义等署领导又多次阐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想。从此,我国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掀起了一股探索实践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高潮。

(二)当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性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1.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面对不断增加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时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审计机关的有限资源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资源不足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审计实践中,却存在资源配置不当、严重浪费的问题。李金华前审计长在总结20年审计工作实践时曾经指出,“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从系统的角度来整合财政资源,避免审计项目的重复、交叉,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优化配置,是解决审计机关资源短缺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财政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对于政府审计能否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原先,财政审计由许多单个项目组成,并由不同部门按照业务职责划分来组织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整合,导致审计资源高度分散。另一方面,依照业务职责来分隔实施财政审计,实际上各个部门、各个审计项目都是在“盲人摸象”,相关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往往只是针对具体单位、具体项目乃至一个方面,没有把财政预算执行纳入全部政府性资金这个大系统中去考量,因而无法反映一个总体的执行情况和政策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也不能对审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深入系统地去分析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全局性和战略高度的审计建议。因此,传统的财政审计模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还导致审计机关无法对政府预算执行的情况完整地作出评价和建议,从而严重制约了财政审计建设的发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服务型责任政府的建设,这要求政府审计机关从合规性和绩效性两方面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着重从全局和体制上找原因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促进政府加强预算管理、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的,“这些年的财政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效大多体现在某一项资金、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事项上,将若干项资金、若干个事项、若干个行业综合协调起来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做得还不够,主要是由于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没有统筹考虑,各司局联系、协调不够,导致总体上摸不清当前财政资金在分配中、管理、使用和制度建设中存在什么重大问题,以及财政绩效怎么样,也很难将其量化和具体化……要加大整合力度,真正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

3.提高审计效率、减轻被审计单位检查负担的需要。在原先的财政审计思维下,各业务部门各自独立实施审计,不仅忽略了财政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导致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容易导致一个被审计单位甚至同一个项目被不同的审计部门反复审计,极大地加重了被审计单位的负担。采用全局的系统观点,对财政审计进行整体规划,各部门共同围绕财政资金审计的目标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对被审计单位重复进行审计,有利于融洽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的关系。

4.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综合预算等制度。尤其是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在财政收支分类体系下,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由原来的分账、分部门管理改变为相对集中管理,包括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大部分政府性资金都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管理体系,资金核算也更加全面、系统、直观,这不仅为开展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财政审计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整体上对全部财政资金(包括收入和支出)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以加强预算管理,并促进政府加强绩效管理,努力提高政府绩效。

5.我国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使得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为可能。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关注由原先的合规性逐渐向更高层次的绩效性转变,相应地,政府审计应当由原先偏重于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转向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并重,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就我国而言,原先的财政审计侧重于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其本质是合规性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审计机关逐年加大了绩效审计的分量,并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署2008 至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在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改变原先财政审计过多地注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而忽视财政资金的绩效性的状况,是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及建设服务型责任政府背景下我国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审计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的不断深入,也使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低层次的合规性和较高层次的绩效性)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成为可能。

三、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必须整合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国家财政审计总体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总体上要抓哪几个问题,要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必须进行整合,统筹研究确定。二是必须整合资源,统一组织。三是必须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如省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专项转移支付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各种基金(如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等)的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等都必须做到有效有机结合。只有把不同的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管理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四是必须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这个高度来整合审计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掘审计信息。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要求,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各类信息,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9年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上,在谈到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刘家义审计长再次强调了上述四点。刘家义审计长的上述四点要求是对财政审计大格局基本精髓的高度概括,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尤其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一)审计范围的高度整合

财政审计大格局中的审计客体的范畴包括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债务预算等。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都应当纳入财政审计的范围。要把政府的全部财政资金作为一个系统,以预算为主线,通盘考虑,以便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2010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财政审计工作要以推进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为目标,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审计范围。这正体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的高度整合

在财政大格局思维下,应当改变原先的多种审计相互割裂的做法,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中央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此,审计机关在期初即应当确定财政审计的总目标,并以财政审计总目标为起点,进行适当的分解,从而确定有关项目(或方面)的具体目标以及实施者,然而再交给相关的部门去实施。此时,虽然财政审计仍然要由多个部门完成,但各部门都是财政审计大项目中的一个项目组,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审计目标展开工作,而不是原先的财政审计之下相互独立的松散主体。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必须要树立全局思想,统筹安排,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相关的专项审计应当预先统筹考虑,尽量纳入常规性财政审计,实在无法纳入的,也应避免重复;二是为了提高各审计项目的整合度,应当加强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尽量做到一类数据只提取一次、一次提取所有所需数据,并实现数据库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各项目组之间的合作(不同项目、部门间的整合)并有利于以后期间的审计(不同年度的整合),同时也可以减少到被审计单位反复提取数据的情况;三是借鉴民间审计中的“利用其他审计师工作”思维,充分利用其他项目组的成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三)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思维下,应当实现审计资源统一调度,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应当克服专业分割和机构壁垒,做到不同专业部门围绕财政审计的大目标协同作战,相互配合,信息共享,避免交叉、重复。为此,有必要对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以便于财政审计工作的协调开展。刘正均(2009)提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调整审计机关内设机构及其职能,改变分行业对口设置模式,考虑按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资金的性质分类设置专业审计部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涵盖政府预算全过程的审计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思路值得研究。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民间审计中项目组的做法,打破现有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设置,围绕财政审计总目标及其分解来组织项目组。在保持现有组织设置的情况下,则有必要成立相关的协调机构来统筹规划财政审计工作。这一点上,审计署以及部门派驻机构都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审计结论的高度整合

审计结论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财政审计大格局之下,要提高各项财政审计工作的有效整合,必须要实现审计结论的高度整合。为此,一是要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相结合,既注意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也要注重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进行评价;二是审计结论要立足整体,全面评价,由反映单项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并注重从制度层面提出综合性的建议;三是要整合审计信息,实现审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从而提高审计结论的效用。

四、结语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不仅可以促进政府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而且也是政府审计部门提高自身审计效率、解决不断增多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理念上,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将整个财政资金作为一个系统、将财政审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在审计对象上,要以预算为主线、贯穿财政收支的各个节点,使审计能够涵盖政府全部资金的各个方面;在具体实施时,要注重审计的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通盘规划财政审计工作,将全部审计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审计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从而使各部门共同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对财政资金管理与运用的合规性和绩效性作出全面的评价和建议,以保证财政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金勇.试论以财政同级审为龙头的一体化审计模式[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6):26-27.

[2] 李金华.在1999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讨班上的讲话[Z].1999-12-13.

[3]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9-12-28.

[4] 刘正均.财政审计一体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3-26.

[5] 章丁万.关于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0(2):10-11.

[6] 《中国审计》编辑部.整合审计资源 ―― 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J].中国审计,2004(4):32-35.

[7] 《中国审计》编辑部. 整合资源实现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一体化[J].中国审计,2003(19):25-26.

李明辉教授简介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存在有许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这些应该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历史营养。同时,中国2o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因为是在500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中去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出发,在历史的承继、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兼收并蓄中,实现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但是,在众多为探索中国管理科学创新发展的努力中,我认为有些状况是应该讨论清楚的。比如,有的研究只注重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注释和介绍,希望作为在中国实践的指导;或者是加上中国的现实情况做验证,其结果还是说明了所引进的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功用,这些都没有能够实现“本土化”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的研究注重于辩证法的运用(尽管管理实际中的辩证法运用是重要和必须的),不过辩证法只是管理艺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而且管理方法并不等于管理的全部。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管理方法是在一定管理理念指导下,为了顺利实现管理系统工程及其既定目标的工具性选择。

可喜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践,促进了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进行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我们的诸多莘莘学子,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勤学西方的管理理论,忽然有一天发现,原来外国人的许多管理理念和理论,早已在我们祖先们的思想和著述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进行的创新,应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挖社会发展的成功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社会生活中的管理或管理社会的实践,是各门组织技术,是各类管理艺术。中国古代,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兵家奇正变幻,贵在权变;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联横合纵,唯利是从。表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著作,除以上各家典籍外,如《周易》、《尚书》、《孙子兵法》、《周礼》、《礼记》、《管子》、《史记·货殖列传》等,基本包括了军事管理、社会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历代中国明君贤相、仁人志士都从中吸取治国安邦、安身立命、修身齐家、富国强兵之术。

和合是最佳化的文化方式的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和合不仅是儒家文化价值的取向,而且是道家、墨家、阴阳家和《周易》、《管子》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提炼出一种共性的并且符合国情的和合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准则,从而为《和合管理》的理论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和合文化,程思远先生曾经大力倡导“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并一再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管子、墨子、苟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共同采用,成为儒、释、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儒家强调的“和”与“合”是人所共知的;佛家是始终谈“因缘和合”的;道家的一系列代表作都强调了“和合”概念,如《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

一般说来,我们说“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说“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汇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也许正是基于“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感召和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如金博士从2002年开始,就致力于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和合哲学思想及其形成的中国传统和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去寻找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历史营养,并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同时吸收现代管理学的有益成果,进行融合众家之长和推陈出新的研究,历时5年之久,终于写成了《和合管理》这部学术专著。

看了黄如金所著的《和合管理》一书,不禁为内中的创新性内容所吸引而兴奋不已。黄如金的《和合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推陈出新的精神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是一种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兼收并蓄原则而又从现实需要出发的创新性成果。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提炼出了一种共性的、并符合国情的和合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准则,从而为《和合管理》的理论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光明日报》(2006年5月29日)“理论周刊”发表黄如金撰写的论文(《和合管理: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时在“编者按”中所指出的那样:“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文化之上的和合管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的适应性,尽管在理论研究上是一家之言,但是和合管理的理论创新,对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合理内核与基本框架应该说是作出了建设性的努力的。”

管理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工程,并需要通过组织综合运用相宜的领导艺术来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实践过程。这是对管理学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的创新理论。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现代管理学重实际管理方法的运用,以绩效管理为基本方式,以数学和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学重理念,认为理念是管理的活的灵魂,并且同时重视管理过程的系统性和管理艺术的综合运用,认为管理艺术是贯彻和实现管理理念的关键。黄如金的研究,正是从和合理念的历史扬弃出发,在探索和合管理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应的和合管理艺术中,完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在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指导下,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及实际需要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而且对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和合管理》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努力中,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批判中,以及对现代管理学的学习和借鉴中,去构造一种中国式的和合管理理论体系。为了使和合管理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而坚实的基础之上,黄如金对于和合管理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深刻而又富有成果的。他发现并提出了和合管理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与和合相互叠生的复合价值观体系的新观点,同时还第一次论证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对价值观理论和管理学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和合不仅是方法论而且更是价值准则的问题,从而为和合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和合管理》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处,莫过于许多专家学者共同认为的书中关于和合发展力的研究。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和合发展力范畴的提出,不是简单要与核心竞争力范畴相比较,而是遵循辩证法的认识以及博弈论等科学分析的结果,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与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变化研究的结论。按照哲学辩证法的事物发展阶段性观点,市场经济应该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羊吃人”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路径依赖形成了以“大鱼吃小鱼”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型发展阶段,所以,竞争战略成为指导战略,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竞争型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利和胜出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竞争因素相矛盾而存在的合作因素会不断增强,当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而市场规则日益完善和透明的情况下,合作日益成为企业获利和持续发展所必须,市场经济就将转化为合作型发展的新阶段。

上一篇: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下一篇:绩效管理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