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5:53:43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浅谈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10.

[3] 唐高华.高职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及其审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王译旋.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20011114/3009834.shtml,2010.

[6] 李孝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蓝领 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

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该技术的核心计算机产业也成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却到了一个瓶颈阶段,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员、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另一方面,各层次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高层次人才层次不高,低端人才偏少的状况。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方向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率不高。如何使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相促进,如何定位中职层次计算机专业,这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计算机专业开办时主要延续了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重理论而轻应用,课程设置上广散网,不注重精细化和专业化,而且不以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而且专业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人才需要的灵活化严重不对等,与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对等,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理解市场对计算机蓝领人才实际工作技术和能力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方向不清晰

很多学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并没有深入调查当地企业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状况。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不合理现象,这就造成了这些学校计算机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学生也就缺乏科学引导,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

(三)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中职教育受传统高等教育影响,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忽视了中职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由于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领悟力不强,思考能力缺乏,这时如果还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将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脱节。

(四)单一评价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去我们一直采用普通中学的评价模式,以学生成绩为主,主要是老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已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技能也起不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建议

针对上诉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又该如何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计算机蓝领人才培养方案呢?笔者在充分研究当前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状况,再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笔者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目标要明确

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首选要了解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能够到达的层次,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定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蓝领方向,计算机蓝领的培养目标应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人员或为相关软件开发企业培养底层的软件代码编写人员。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具有相关职业领域理解与沟通能力,注重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认真贯彻党或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和政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企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共同办学。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对计算机蓝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计算机蓝领的主要工作包括:在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依照软件计划书,编写子模块内的规范化程序;整理和编写软件资料和文档、测试记录、会议记录;进行数据(程序、软件文档)保管、备份;从事软件的模拟用户测试;为用户提供售前售后服务;进行桌面系统、嵌入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网站的日常维护等等。在行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情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在一学年主要培养基本技能,二学年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并要求进行企业实践,三学年主要为岗位技能培训,通过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来实现。

(三)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计算机蓝领人才的培养,重在计算机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专业方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构建起模块化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软件蓝领为例,没有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不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能并不会妨碍学生去使用工具开发出用户层的界面或者数据库的基本应用程序。在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下,让学生首先掌握好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一到两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之后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学习市场较流行的、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

构建出模块化课程体系后,还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要摈弃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从应用中学习,采用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应用开发中,真正了解和掌握软件的开发的过程和开发技术。教学内容最好以任务单的形式构建,要形成项目化课程与教材,需要有配套的教学资料。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手抓,并设置相应的权重。一方面设立统一的试题库,采取抽考的方式作为结果考核的检查手段,以此来衡量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同时也是鞭策学生积极学习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过程考核,要结合任务特点,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并从师评、组评、互评、自评等维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总的来说,计算机蓝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对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切实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卡.佛山市顺德区中职计算机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远程教学 开放教育

1 系统设计的研究背景

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已经成功地成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辅助工具。在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充分利用了优秀教育资源,而且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这也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适用于各种教育层次的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课件、考试等系统或平台也逐渐发展成熟。但是,目前实施网上远程教育的高校已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中的教学系统一般都是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标设计的,还不能实现对远程教育的全面支持。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应能对教学计划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即除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对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提供支持服务。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是学习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尤其重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学生在完成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毕业论文期间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当前各大高校都开发了毕业设计的网上指导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是实现网上选题,开题报告的提交和毕业论文的提交。

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具有自身特点,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1)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对一辅导;(2)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不可能经常来学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3)有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在入学前也没有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背景,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希望有一个学习平台,可以补充计算机专业知识,希望有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4)有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书写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特别是论文格式上的修改,往往会发生学生多次修改论文也无法完全满足格式要求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要完全规范学生的论文格式也很困难。

根据开放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笔者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平台。该指导平台主要是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了毕业论文的在线指导,还包括课题的设计指导平台和论文写作平台。

2 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案

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采用了B/S架构,学生、指导教师使用浏览器通过Internet向毕业论文指导平台提交请求、接收反馈结果,客户端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毕业论文指导平台部署在学校内部的一台服务器上,服务器包括网站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网站服务器用来处理所有的用户提交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和处理相关的数据。

该系统是在Visual Studio2008平台上进行开发的,采用和C#语言为前台开发语言,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下面将介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数据库的设计。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一共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如图1):

图1 系统功能模块图

3.1 用户管理模块

本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管理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员的管理权限主要是进行用户管理,针对两类用户,指导教师和学生。系统提供教师和学生的注册平台,教师和学生注册成功后,由管理员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教师和学生就可以登陆该平台,进行相应的操作了。

3.2 毕业课题设计辅导功能模块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和巩固,在线给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案例以及系统开发的难点解答,方便学生进行学习。采用比较形象的视频演示和文字描述的两种形式,符合学生在线学习的习惯。

图2 毕业课题设计指导模块结构图

如图2所示,该功能模块针对两类用户,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需将信息系统案例的文字和视频信息进行上传和编辑,本平台提供教师以网页和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案例的形式,以流媒体的形式上传信息系统案例的演示视频。教师可以实现对上传的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改。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如完整的信息系统概念和演示,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演示。既有文字信息也有视频信息,方便学生自己在家学习。通过该功能模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补充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开发思想。

如图3所示,该功能模块提供给学生一个编辑论文的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要编辑论文的条目,如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然后在对应的编辑平台上进行文本的输入和修改。论文会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论文条目格式自动生成。学生可以选择在线编辑,也可以选择导出为word格式。由教师在后台设置好论文编辑的条目和格式。这一功能方便学生统一论文格式,也方便教师随时监控学生完成论文的情况。

3.4 师生互动的在线答疑功能模块

该功能主要是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在线互动,由教师设置好课题组,每个课题组统一在一个讨论平台上,学生只能在教师分配好的课题组平台上发言。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向教师提问,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同一课题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平台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指导系统只有一个统一的讨论平台,而是以课题组为讨论单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指导,也利于学生之间对同一类课题进行交流。

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共有8个表,这8个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数据表说明

每个数据表的具体设计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5 结论

该系统是针对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利用远程教学的方法开发的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它不同于其他的毕业设计在线系统,它不提供教务人员的论文管理功能,本系统主要是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方便两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进行远程交流和远程学习。因为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存在了毕业论文的提交系统,但已存在系统主要是实现毕业论文的提交和管理使用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而该系统主要是针对理工类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设计的,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论文的编辑问题,还提供了辅导他们进行课题设计的功能。该系统正在开发试验阶段,根据学生和指导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意见,我们还可以进行功能的适当调整和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东浩.业余大学毕业论文指导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张晓东.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35-37.

[3] 邓昌胜,张杨林,唐荣,刘舱强.基于.NET的毕业论文在线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2008.10:74-77.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教学方式;改革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知识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提高信息素养[1] 。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自身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并采取分层次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现状

1.1学生现状一:认识与实际操作有偏差

目前,计算机普及应用教育开展得越来越早。如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很多城市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了。历经中学阶段后,考入大学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会编辑Word文档,不需要学习。而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在具体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格式要求严格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时,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论文格式的编辑上,有些问题甚至无法解决,必须求教他人。

1.2学生现状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2009年9月,我校对2482名新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考核内容是普通操作,没有复杂应用。考试采用的是应用了多年的机考软件,由机器评分,评分结果比较准确。图1所示为学生的总成绩分布比例。

由图中可以看出,67%的新生摸底考试成绩不足60分;只有少部分同学基本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部知识。

1.3学生现状三: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软件Word和PowerPoint,学生的单项成绩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些常用软件。如在满分为10分的演示文稿部分,56.8%的新生只得了0~3分,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掌握基本操作。显而易见,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2分层次教学

为了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理念,包括根据不同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结合。

2.1根据基础不同划分普通班与提高班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原始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进行分层次管理与教学。

对于普通班学生,我们采用课堂授课与上机实践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网络知识、程序设计方法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提高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他们完成Office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程序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个大类型的作业。每个大类型的作业又包含若干个具体的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在固定期限内选择并完成至少6个综合性大作业。

2.2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

根据入学摸底考试成绩,我们按照不同的基础,将学生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这样的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有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于是我们安排了第二层次的课程。

第二层次有7门子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工具软件、数学建模与MATLAB、VB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动画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每个子课程6学时,每个学生限选其中一门。

3教学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决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下面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1使用实际案例驱动

首先,我们将实际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Word中介绍论文排版的案例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大家看本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要求》,然后请学生预先估计自己可以用多长时间完成格式排版。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对一篇无格式的论文进行排版。此部分内容会通过演示让学生体会怎样应用高效排版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与应用有:

1) 怎样利用样式统一管理全文的标题。

2) 怎样进行章、节、条的自动编号,即全文各级标题前的编号(第一章、1.1、1.1.1)不使用手工输入,让Word自动生成。

3) 目录的创建与更新。

4) 怎样利用题注与交叉引用为文中的图、表自动编号并生成图表目录。

5) 合理使用分节符,创建不同的页眉与页脚。

6) 合理使用修订功能,更方便地解决论文修改问题。

面对以上有实际需求的案例,学生会有更大的热情学习,弥补应用能力上的不足。在这样具体的案例中,学生既能够掌握必要的概念与操作,也能够了解如何解决论文排版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网站与上机考试系统。教学网站的常用功能有上传与下载课件、提交与批改作业、论坛交流、在线答疑、信息等,为学生提供更准确、快捷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上机考试系统可以定期进行阶段考核,考核结果将记入总成绩。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系统会有一个阶段性小考试。教师通过阶段小考试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定期给出学习建议。

教师还可以合理应用阶段考核结果。公布成绩较好的学生名单,其他同学可以向他们请教;也可以为成绩较差的学生增加相应的课外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较差学生尽快弥补不足,也激励这些学生努力学习,避免因成绩不好而做额外作业。

3.3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在传统授课中,理论部分是按章讲授的,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安排了两次课(4学时)集中讲授。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困难,集中讲授很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可分解的小部分,每次上课都讲授一小部分理论知识及其他章节中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下课前,要求学生将实际操作结果提交到教学网站上,作为课堂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下获取学生的出勤记录。

3.4以互动方式提高兴趣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第二层次讲授制作Flash小游戏之前,教师会让学生体验一下Flash作品。选取的Flash小游戏案例是一个带有智力测验性质的作品,完成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推理分析能力。公布游戏规则后,教师请有思路的学生到讲台前尝试完成此游戏。先后有几名学生前来尝试,最后终于有两名学生合作完成了此游戏,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经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体验了Flash游戏的功能,了解了游戏的需求,也对如何创作这样的游戏非常感兴趣。随后的介绍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兴趣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3.5鼓励自主创新型作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在每一部分都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并提交。以往的作业中,每位学生的作业内容相同,很容易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还导致抄袭现象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作业中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型作业的比重,鼓励更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在第二层次“数学建模与MATLAB”和“多媒体动画设计”综合性大作业中,我们均大幅度提高了自主创新型作业的得分权重。从结果来看,很多作业都是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准备素材,跟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的优秀作品很具有代表性,也基本杜绝了抄袭现象。

4改革方向

4.1增大实际应用比重

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希望能将本课程更好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中去,增大实际应用的比重。

1) 与其他课程沟通互动。很多课程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论文,并按照一些格式要求排版后提交。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复杂应用,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或布置作业。

2) 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学生经常有一些活动,按照某种格式写文档,并制作幻灯片演讲,如竞选学生会干部、评选优秀班集体等。根据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讲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与具体专业相结合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4]。然而,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而是因为这是必修课[5]。为了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我们会在课程中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自主确定作业内容,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例如,在制作Flas时,我们鼓励学生制作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课件类Flas,并鼓励学生选择教学课件类型的动画题材。教师审核通过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动画内容与实现方式。

4.3尝试与国外同类课程接轨

目前,国内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安排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国外大学的同等课程有很大不同。虽然国内外差距很大,但国外课程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国外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较为准确;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基础教育的体系结构设置更具科学性。今后,在课程安排方面,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外课程接轨。

5结语

深入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体系结构,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基本解决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矛盾,而本文提到实际案例驱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以互动方式提高兴趣及鼓励自主创新型作业等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使课程更具活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更加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勇帆,廖瑞华.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

[2] 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41-45.

[3] 傅向华,王志强,李延红,等.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9):64-6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5] T. Cortina.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for Non-majors Using Principles of Computation[C].New York: Proc.of the ACM SIGCSE 2007,2007:218-222.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in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WU Xiu-juan, LI Y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Author first introduces "different level teaching mode", then presents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t last, author have some reflection on reform directions.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福建电脑,2006年第4期205页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采购;数字资源;比例;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69-02

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图书馆资源采购中的比例也处于逐年攀升的状态,甚至在很多馆中,数字资源的采购总量已经超出了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采购。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接受程度也日益增强。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设备的出现,也使得数字资源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都是读者获取、使用数字资源的平台,空间、地域都不在是获取资源的限制。因此,如何选取适合于高校图书馆,适合于高校读者群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规范与量化的比对,通常是数据库提供商将其开发的产品推荐给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部门,采购部门觉得适合学校的发展情况就将其作为试用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然后根据试用情况的结果并结合当年的经费划拨情况决定是否购买。同时,学术界也有一些针对数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对于开展采购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需要一套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结构,量化了解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才能做好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由于现阶段无成型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特性,也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学校在学科角度上对数字资源均衡性的要求。因而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采购中容易凭借自身的偏好,而不能系统、正确的看待整个学校在学科类别上的均衡。最终导致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问题上有失偏颇,资源结构不合理,投入大,产出小,未能全面均衡学校所有院系、学科的资源需求。

2 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的意义

要做出合理的数字资源采购决策,需要了解图书馆自身资源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比例,需要了解学校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结构比例,而这些并不能单凭部门的喜好来决定,需要有一个科学、量化的过程,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想的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可以对数字资源从学校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量化比对,有助于图书馆了解自身数字资源结构特点。同时可以对学校院系、学科的数字资源需求进行量化比对,得到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比例。

科学获得数字资源现状和数字资源需求现状的量化数据后,图书馆可为数字资源采购作出整体规划。进而从科学量化的角度做好数字资源评估采购工作,避免采购工作中的盲目性,均衡各院系专业间的资源需求,构建适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数字资源结构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夯实基础,做好铺垫。

3 科学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

3.1 了解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结构

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日趋多样化,专业之间的交叉也较为普遍,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外语,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还需要适当的掌握外语。同时,数字资源之间也同样存在的交叉、覆盖、重复的问题。因此按学校学科类别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仔细的按系统化来清理,按量化来操作,详尽科学的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这样才能得出对学校发展有益的真实数据。

高校购买的数字资源包括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电子书、试题、音视频文件等,需要根据内容分配不同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讲,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要大于硕士论文,影响因子就会较大,而期刊论文的划分更为复杂,以我校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期刊分级分类目录(2007年版)》(简称《目录》)是依据《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揽》(2004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目录》中的期刊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于不同等级的期刊需要给予不同的影响因子。电子书中有专业性书籍与一般性书籍的区别,音视频文件中也有专业性教学内容与一般性科普内容的区别,因而也需要给予各自不同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确立不能盲目确定,需要集中专家、学者的力量统一定制,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如期刊成立的时间,花费的成本,学术界影响等等因素都需要兼顾。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类型可能还会增加,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影响因子。

假设以10作为最大影响因子,博士论文与A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0,B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9,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与C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8,D级期刊与专业性电子书的影响因子为7,E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6,F级期刊与专业性教学类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2.5,试题类的影响因子为1.5,科普性书籍、一般性杂志与科普性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1。

依据制定好的数字资源影响因子就可以结合数据库在院系、专业中的具体应用而得出院系、专业实质上占有数字资源的比例。

以我校为例,湖北经济学院目前有19个院系,其中经济学系是校直属系,开办有经济学专业(含区域经济、项目投资两个方向)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经济学专业是获准立项建设的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下设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与项目投资四个教研室。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习平台;数据挖掘;LDA模型;自主学习;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026-0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然而,目前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是在课件、教案的下载、上传,以及教学视频的观看等机械功能上,缺乏师生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缺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背景、努力程度及学习效果的有效监督,更不会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本文阐述的高职院校网络学习平台除了具有教学资源的学习下载、作业的提交查询、论坛和答疑教室等常规功能外,增加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学习热点分析功能。学习热点分析为学生提供了相关课程中的热门学习主题和主题下的相关关键词列表,为不同学习程度和不同学习兴趣的同学规划今后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关键知识点。

1 相关知识介绍

1.1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这些原始数据可能是结构化的,也有可能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等。此外,还有一些网络没有固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很多方法来实现信息提取。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领域并付诸实践。

1.2主题模型

主题模型的本质是一种概率模型,通过对训练文本集进行分析,挖掘出文档或者语料库中的潜在语义结构,即主题。主题模型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每一篇文档是基于一些主题的概率分布,每一个主题是基于一些词语的概率分布,从而将高维度的“文档-词语”向量空间映射到低维度的“文档-主题”和“主题-词语”空间,有效提高了文本信息处理的性能[1]。

主题模型认为一篇文档的每一个词语都是通过“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了某个主题,并从这个主题中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了某个词语”这样一个过程得到的。所以,如果要生成一篇文档,这篇文档里的每一个词语出现的概率为:

上图中θ代表语料库中的每一篇文档与T个主题的多项式分布,φ代表每个主题与词表中的V个单词的多项式分布。词表由语料库中所有文档中的互异单词组成,当然是要进行去掉停用词等操作。α、β分别是θ和φ的Dirichlet先验分布的超参数。Z是当前选择的主题,W是文档中的词语。

2 数据收集

CSDN论坛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IT社区,为IT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最全面的信息传播和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表相关见解。文论文通过爬虫程序获取C#和版块的用户和发帖子信息。截至2014年10月底,获取相关信息76129条。获取到的帖子信息包括编号、帖子网址、帖子名称、问题点数、发帖人、发帖人等级、帖子正文、发帖时间。

3 论坛数据预处理

中文分词采用张华平博士的NLPIR[3]汉语分词系统,整理了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常用词汇336条,以此构建了用户词典辅助中文分词。分词之后的预处理过程包括:英文单词的小写转换、去停用词。停用词采用哈工大停用词表,并搜集整理与论坛相关的停用词,例如:版主、高手、求助等共计1005条。

4 LDA主题模型实现

4.1 LDA模型建模

LDA模型是一种生成模型,不考虑词语的先后顺序和关联关系。模型把每一篇文档看成一个词频向量,只考虑文本的词频,从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易于建模的数字信息。

本论文主要针对论坛数据进行建模,数据库中的每一条帖子即为一篇文档,帖子中描述的语义即为需要分析挖掘的主题。对论坛数据进行主题建模的过程即为根据预处理后的帖子词语信息,通过后验概率推断的方法,对隐藏的主体结构进行学习,从而挖掘出论文的主题信息的过程。本文采用Gibbs抽样的方法对该后验分布进行推导,Gibbs抽样是一种MCMC的抽样方法,其通过对基于条件概率抽样得到的低维子集信息进行采样,实现对高维分布的模拟,最终有效地从大规模数据中抽取出主题信息。

4.3 实验结果

以计算机专业论坛数据集进行主题建模,通过实验结果数据观察,使用人工判定对的方法,从生成的主题中选出6个有意义的主题,表1、表2为各主题编号和该主题下分布概率最高的前10个关键词和概率值:

从表1、表2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计算机专业论坛数据的主题模型结果中,主题10关于网络通讯编程、主题13关于数据库、主题18关于报表和图形打印、主题21关于类、主题23关于窗体控件、主题26关于不同版本C#开发工具的安装、调试及程序。通过观察可知,每个主题的主题内容均可用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之一或关键词词组来描述,因此可以得出主题模型的训练结果比较理想,排名靠前的关键词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主题的研究内容,有利于主题标签的选取,具有实际意义。

5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平台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以提供常规知识获取、知识交流、学习程度监督和热门学习主题分析功能为主要内容,为本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帮助,为同学了解热门学习主题提供个性化信息,为教师了解学生及学生了解自己目前学习情况提供有效依据。

5.1 系统简介

传统的网络学习平台,在功能上均是以学习资料的上传下载为主,没有提供学生与教师及时沟通的桥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没有基于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能为学生提供热点学习主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向指导。本系统开创性地将主题模型应用到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论坛数据的深层次信息挖掘中,更准确、科学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热点,为学生的学习方向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5.2系统结构图

1)系统功能模块图

图2为高职院校网络学习平台系统功能模块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分别为教学资源、作业布置、知识拓展、互动社区、热点分析、后台管理,其中,热点分析模块中,分为学习热点分析和学习路径规划。各功能模块相互联系,共同实现了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并实现了基于大量计算机专业论坛数据的信息挖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全方位的帮助。

2)系统层次结构图

图3为高职院校网络学习平台的层次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平台基于大量计算机专业论坛数据,先对论坛发表的帖子资源进行数据抽取和数据清洗等步骤实现数据的预处理,然后在预处理后的数据上进行LDA主体模型建模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作为平台应用的后台数据支持,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展示和搜索功能。

3)系统功能实现

图4为高职院校网络学习平台首页展示图,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示系统主要功能,方便学生、教师用户操作与使用,界面简洁美观。

本文主要介绍热点分析部分,热点分析功能是LDA主题模型的实际应用。该功能基于计算机专业论坛帖子信息,经过词语过滤等数据预处理后,进行主题模型建模,最后得出目前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习者关注的学习热点及其关键词,如图5所示。

参考文献:

[1]周朝菲. 基于主题模型的微博推荐研究[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

[2]Blei.D g.A, Jordan.M.LatentDirichlet allocation.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J].2003,3:993-1002.

[3]Vapnik V N.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M].New York:Springer,1995.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和“主题”为检索项,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的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到的文献有555篇,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本文的研究以除去报纸文献之外的且有作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共计257篇。运用文献统计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是多数的学者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没有形成一致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学者们的研究活跃程度还不够,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题比较全面,不过中西部学者仍需努力。

关键词:CNKI;智慧旅游;文献统计法;统计分析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旅游产业也享有了信息化的福利,智慧旅游就是应运时展和人们需求而生的科技产物。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构想,由此衍生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等。我国“智慧旅游”的概念是2010年由江苏省镇江市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名声大噪,各旅游城市纷纷投身于“智慧旅游”的打造之中。

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为检索项,搜集了CNKI中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五年的555篇文献,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时段的统计分析中,了解和掌握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期望为今后的旅游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为旅游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2.年份发文统计分析

2.1年份发文总状况统计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智慧旅游的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期刊论文的数量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对智慧旅游最先有呼声的是报纸,这也与报纸文章出版速度比期刊论文要快的原因不可分离。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就有硕士论文涉及到智慧旅游的研究,虽数量不多,但足见年轻学者的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紧跟社会热点的现象。

图2可以看出,2010年期刊发文数量为0篇,2011年和2012年的期刊文献为39篇,占总数的16%,这说明该阶段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正在初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激增,仅2013年一年的文章数量就占到统计总体的32%,说明自2012年末至2013年末,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发文数量为136篇,占统计时段总数量的53%,达到了统计时段的高潮,同以往相比,足见对智慧旅游的关注热度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2.2期刊发文状况统计分析

对于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各期刊对智慧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找到相应主题的期刊。本着严谨的态度,本文所研究的文章是除去报纸和未署名后的所有文章,共计257篇。经统计,这257篇文章来自于166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1.55篇文献,总体来讲,期刊来源分布比较分散。

3.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此257篇文章涉及到的作者共有379位,这是由于某些文章是由大于一位的作者合作完成的原因。

3.1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根据文献计量学常用的合著率和合作度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情况,如表2所示。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在论文总篇数中所占的比率,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

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合著率是43.19%,合作度是1.47,两者均不是太高,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有146篇,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枪匹马状态,没有形成合作的理念。

3.2作者发文情况分析

文章进一步通过洛特卡定律来了解作者的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远远大于60%,这又一次证明了多数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尚不活跃,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4.文章主题统计分析

借鉴黄思思、林若飞、王辉、高振发等的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综述,笔者总结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4.1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学术界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超、张凌云和姚国章的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11篇文献,占总统计文献的4.28%,研究成果不甚丰硕,而且时至今日,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4.2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关于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本文统计到有16篇文献,占统计文章总数的6.2%。如韩玲华、姚国章等、黎忠文等,学者们分别从内涵、构建、创新等几个方面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有的学者以某一地方为例进行研究。足见学者们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但是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

4.3智慧旅游利益相关者影响研究

有55篇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研究,占总统计文献的21.4%,相较于上文中的三个主题,此主题的文章数量不算太少。罗剑宏等、徐徐、张甜等,作者分别从对政府管理、旅游企业、消费者、导游、旅游教育等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的影响作用,研究范围较全面,研究成果较丰硕。

5.小结与建议

以上是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结论。这些统计结果仅代表此次统计时段的结果,部分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受研究结果的启示,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5.1建立团队合作研究理念

根据上文分析,对于“智慧旅游”研究的合著率是43.19%,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者们应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现象,少单兵作战,加强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尤其是联合电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者,逐渐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5.2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根据统计分析,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这说明多数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5.3中西部地区学者应加大研究力度

通过对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学者大都是江浙一带,这与智慧旅游建设率先被提起的地点有关,还有就是中南部地区旅游资源比较多的原因。但是,智慧旅游的建设是全国性的,尤其是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中西部学者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全国性的智慧旅游研究氛围。(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翁蔚,黄飞,尤韶华.《中国茶叶》近十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

[2]刘盛博,丁遥杨莹,刘雅洁.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经济信息的特点

广义信息经济的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知识型。信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智力,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成了经济活动的核心。

(2)创新型。在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情况下,惟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3)整合型。信息经济是在整合即综合集成中发展的。

(4)互联型。信息经济是建立在无处不在的公用信息基础之上的一种互联互动的经济。各类经济组织与企业、公司以及他们内部信息交流和业务联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和多向的。

(5)紧迫型。信息化缩短了时空的差距,极大的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6)全球化。信息化使空间变小,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弱化了。

(7)数字化。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而以光速进行传输。

(8)虚拟化。经济活动不仅能在物理世界中进行,还可以在媒体空间中进行。

(9)分子化。经济活动的单元趋于微型化。指令控制的等级制将为基于个体或全体的分子式结构所取代。

(10)中空化。信息化使最高决策层能同最基层的实行单位直接联系,让中间组织失去必要性。

根据一项对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德国印刷媒体上刊登的招聘广告的分析,德国企业现在招收的经济信息人才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占所有同类广告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招聘广告是针对商业软件开发部门的,还有不到五分之一是科研和教学。9%的招聘广告是针对市场推广部门,技术管理、企业领导、规划、调控、行政管理或者财务部门的招聘广告各占7%。

“经济信息人才经常从事对软件系统和结构进行规划,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领域,”魏因哈特教授说。鲍施先生补充到,软件推销、数据仓库管理和SAP等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咨询也是经济计算机人才的典型工作岗位。

经济信息人才通常都在一些部门的结合领域工作。比如在拜耳公司,他们主要在企业调控、物流、采购、推销和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各自部门的IT系统。“但是我们公司的其它部门也聘有经济计算机工作者,他们通常负责企业管理软件的操作,”赫兰德尔先生强调说。在世界着名软件制造商SAP公司,经济信息人才的身影出现在各个部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女经理苏珊.卡普费尔(Susanne Kapfer)对此说到:“主要是在软件开发、质量管理、咨询顾问、售后服务和培训部门。”

对于这些人才来说,重要的是应该意识到,在他们的工作领域是经常不断地出现新的课题和就业领域的。“主要是在互联网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新的就业领域,”奥伯维斯教授说,“比如在开发网页,在互联网上设计供应链,为不同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和可行性分析,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规划电子商务的应用。”

与企业管理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竞争

经济信息人才很少单独出现在就业市场上。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专业,他们要经常和一些相近专业――主要是经济学、信息学和经济工程专业的人才竞争。联邦劳工局的鲍施先生观察到,从招聘广告可以看出,他们和经济专业的

毕业生的竞争最为激烈,因为这些人也往往“掌握了很多软件方面的知识”。魏因哈特教授也证实了这个趋势,他说:“很多企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选择经济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这项技能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极有裨益。”而且经济信息学和信息学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变得模糊了,主要是有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辅修了一些企业管理的课程。总的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信息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受欢迎,“特别是在软件系统开发这样的纯技术工作上”,魏因哈特教授说。赫兰德尔先生则根据拜耳公司的实际情况讲到:“在最尖端的IT工种上我们几乎没有聘用一名经济信息学毕业生。” 高要求

为了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经济信息学专业的大学生最好在上学期间就积累应用经济计算机方法(比如数据和程序建模)的经验,奥伯维斯教授建议到。此外还最好有使用数据库系统、系统建模工具和软件设计相关工具的经验。“他们必须至少熟练掌握两种流行的编程语言,”鲍施先生对经济信息学专业学生的要求补充到。

此外,企业还期望应聘者有优良的毕业成绩和一个“紧密联系实际、有吸引力的硕士论文”,魏因哈特教授认为。“重要的是,在上大学期间就通过实习或打工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准备。没有做到这一点的人,将来在找工作时就会面临困难,” 奥伯维斯教授警告说。鲍施先生对此建议到:“他们在软件和硬件生产方面,或者在商业领域要注意多积累一些经验。”

而且专家们对一些跨行业的技能也有一致的意见:必须会英语,最好有较长的国外居留的经历。在软技巧(注)中,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应聘者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性格也同样受重视。“因为在计算机领域,人们必须作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 奥伯维斯教授强调到。

专家们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进一步解释了他们的主张。“我们期望应聘者精通英语并有实习经验,”SAP公司的卡普费尔女士说。职业培训毕业的经历或者在校外的工作经验能增大他们的录用机会。而且SAP公司特别看重应聘者是否有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因为我们的每个部门都是国际化作业的,” 她说。此外,独立工作能力、首创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意识以及灵活性都是很受好评的。

想去拜耳公司工作的人,最好尽量掌握一些SAP系统方面的知识。而且软件演示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赫兰德尔强调说。这家世界最大的医药保健及化工集团尤其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客户需求理解和沟通能力,因为“经济信息人才要直接面对客户,” 赫兰德尔说,“他们要和客户一起设计、生产企业管理软件并负责售后服务。”而且企业还希望应聘者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我们很注重,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作了些什么,”他说。有在国外实习或者攻读海外学期的经历对进入这个跨国企业是相当有利的,“但这也不 是说一定要去加利福尼亚,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去那里,” 赫兰德尔警告到。精通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再掌握一门外语就更好了。在软技巧中,项目作业和团队协作能力是最被看重的。

良好的前景

毫无疑问,德国经济界对经济信息学专业毕业生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除此之外,新入行者还必须预见到,他们要和很多其他的求职者竞争,” 魏因哈特教授说。很多人第一次求职没有成功,因此他建议到,尽早地――最好在写硕士论文时就发出求职信。“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还必须作好先签订一份短期劳工合同的准备”,鲍施先生强调说。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现状;问题;建议与对策

在新一轮医改的浪潮中,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关键,《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提出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信息网络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工具,在医疗领域中主要应用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等,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实用的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对工作流程的优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主要在微型机、小型机上研发出一些独立的应用程序。蒋克家,刘慧瑾,雍正正等[1]在CC-DOS和C-dBASEI的支持下,在IBM-PC或兼容机上开发了微型计算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该系统主要包括门诊患者管理、住院患者管理、药物管理、病床管理、工资管理、人事管理和营养分析七大主要功能,并且于1984年先后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试用,使用效果良好,得到广泛认可,该系统的研制是微型机在医院管理应用方面的一次尝试,促进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以后的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发展。1985年起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IBM-PC微机上开发出自己的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其中的财务管理子系统使得医院的账目更加清晰、准确,从而能及时反映全院的经营状况[2]。从文献资料可知,这一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处于单机、分散、局部的状态,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1989年,随着亚太地区计算机卫生行政会议的召开,亚太地区各国讨论和交流各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卫生行政管理和医院信息管理的运用经验。1993年,国家科技部和卫生部把开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承接中国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并且研发出"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1995年卫生部制定和下发《关于建设"金卫工程"的几点意见》的通知,CHIS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促进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我国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还有总后司令部、总后卫生部的军字1~3号工程,研制推广新一代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版软件,在军队信息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重要地位。

在"金卫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正由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转变,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医护工作站等;从局部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2003年,罗敏等[3]学者通过对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型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应用的进行研究,邱明辉,刘海一等[4]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实现PACS和HIS/RIS之间的无缝连接,PACS与HIS和RIS的无缝对接,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完善了医院的服务质量,而且对促进医院数字化医院的创建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琨[5](2011),刘云良[6](2013)等学者对县级医院PACS应用状况的进行探讨,通过对PACS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达到整合医技科室资源,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冯佳洁[7](2005),郑其望[8](2008)详细介绍了电子病历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并指出电子病历系统不是一个独立于HIS中的新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HIS的基础。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能为医院提供数据,社会其他部门如医疗保险部门、社会保健机构等也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料。2012年张宇[9]以北京海淀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例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在其文章除了分析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和详细介绍我国医院信息化经历的阶段,还提出部署和搭建区域医疗网络平台的建议以及目前研究的局限。

2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文献资料可知,尽管国内对医院信息系统作了大量研究,很多医院也研发并使用各种新进的信息系统,由于医疗信息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成熟等因素,医院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主要是:

2.1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是以财物为重点,未能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我国各医院建立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是HIS系统,以财物为重点,涉及挂号、收费、药库等流程,真正涉及临床医疗为患者服务的信息化(PACS、RIS、LIS)以及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10]。胡杰、何小菁、李洪兵等[11]学者对江苏地区医院的信息化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以医院经济管理为中心,以医疗收费和医院物流信息为主线。2010年马海燕等[12]对浙江省23家二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医院信息化已初具基础,但是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医院的应用程度较低。

2.2缺乏医院信息系统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困难 目前国内很多医疗机构往往根据自身的情况研发和使用相应的医疗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集成,重复开发率高,难以适应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13]。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又要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需要一个统一的代码标准,以便医院内部、医院之间进行信息交流。1997年、2002年卫生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卫生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规范对卫生信息系统管理、对医院计算机系统应用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是新《功能规范》与国际HIS接口标准HL7仍有差距,不能很好地共享整合利用HIS系统信息数据,从而阻碍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之间或不同医院的信息交流[14]。

上一篇: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