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2:26:12 版权声明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落后

首先,很多高校现阶段仍然采用落后的观念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或者是学生考取证书的数量等等,单纯地使用这些方式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非常片面。尤其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很少能够利用分数和证书的数量进行衡量。其次,目前多数高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经营和运作方面普遍存在很多不足。虽然高校管理者大都已经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投入依然比较少,使得目前多数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虽然实践教学属于教学行为的一种,但是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还存在很多区别。而多数高校在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普遍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部分学校甚至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利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因此无法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其次,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使得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1.3投入有限

对于很多高校来讲,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很多设备。例如:学校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房用于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机房需要购置相关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体系,这些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相对的,大多数高校目前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有限,造成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普遍欠佳;其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虽然加大了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数量众多,教学设备的增加效果相对不明显,教学质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

1.4学生的自制力差

由于学校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有限,因此学校呼吁学生能够购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从而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但是很多大学生购买计算机以后,主要用来娱乐,很少有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制力比较薄弱,无法抗拒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使得多数学生浪费了大量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效果。

1.5教师的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实践教学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然而,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差。例如: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实践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部分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只是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综上所述,由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普遍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

2优化策略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的评价指标存在很大区别,因此不能盲目地沿用理论教学的评价指标,必须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首先,制定多个方面的评价目标。为了更好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结果才能更加公平合理,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找到未来的努力方向;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

2.2构建和完善符合办学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所以在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出来:首先,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联合办学,让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评价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效果的标准;其次,根据社会或者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针对性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制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质量评价指标,这样可以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首先,需要聘请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从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其次,可以聘用企业的相关员工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教学,可以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能够将实践教学与工作进行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3结语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质量。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机学习和应用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实际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不强决定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决定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不均衡和各专业的需求不同,面对绝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必修课采用一个大纲、一套计划、一本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形成一套为非计算机专业服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1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以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内容的课程,在第二学期强化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优点是利用课时数少,教与学的目标明晰,学生的重视度高,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考试通过率高;缺点是缺乏对不同专业需求的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相同的大纲、相同的教材,没有针对性,这就难以实现和专业密切结合,难以体现不同专业对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

2“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内涵

“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具体涵意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如何体现与专业应用结合的特点;二是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有何不同,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于专业型的转型时期,沿用多年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需求的导向很不明确。

3教学改革具体实践

针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缺点,我们从能力培养出发,以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案例为引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专业的工作性质,根据专业方向模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景,设计与情景匹配的一些案例,将要掌握的知识与案例结合。学生学习时目的明确,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作为工具在自己的工作中将发挥的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

根据我院各专业情况及教育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针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分为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通过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必选模块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配置;能输入文字并编辑;会制做表格进行计算和数据管理;能制作演示文稿并修饰;能上网检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除了上述计算机知识以外,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如电路图、流程图的制作;电子表格的复杂函数应用及高级数据管理;图形的简单处理;Word文本的高级排版等,这些属于可选模块。每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由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组成,至于选什么样的可选模块完全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进行按排。

3.2项目化教学为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必选模块中我们设计了毕业论文排版的项目。毕业论文排版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分节、设置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自动生成目录、设置格式和样式等来掌握Word高级应用的知识。在选用模块中我们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制作宣传海报的项目,通过项目任务掌握图文混排,美化文档的技能。为机电系学生设计输入公式和绘制电路图的项目任务,掌握公式输入和电路图绘制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好服务专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传统的不分专业教学相比,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道理,更加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破了嘴皮,学生心不在焉”的教学状况。

3.3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课程有一半的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讲起来枯燥,不能引起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合并在机房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操作部分在机房授课实践,理论知识部分也在机房使用多种形式教学。一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讲述理论知识,二、以讲座的形式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比如假设现在个人去买电脑,应该如何配置,性能如何。这样可以摆脱书本的束缚,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相接合,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三、以宣传或新闻做为引入,介绍当前计算机发展动态介绍新知识。实践内容更是利用电子教室,通过广播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方法直接完成教与练的两大步骤。这样学习起来印象深刻,学习效率会提高,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经过如上的改革,将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确保该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少芳.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3(12)

[2]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朱亚东,陈玉.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深层思考[J].职教论坛.2012(8)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62-0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分析从事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后发现如下现状和特点:1) 教材落后,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不适应,不贴近专业;3)传统的教学手段没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4)学时少,以致教学信息量不足和技能训练时间少;5)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一,致使教师教学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如何面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针对以上现状和特点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及做法。

1 教材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使大多数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常常无法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过时落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因要经过一段时间,使部分知识内容落后于实际一年以上,为了使教材及教学内容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保持最新性和先进性,应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最新教材或编写实用教材,为此,我校一般在两到三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编写,及时了解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计算机的知识,并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在教材内容落后没能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或教学途经上灵活运用处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无论教材出版时间多快,都无法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硬件一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太平洋电脑网站(.

[3] 范彬.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4] 刘薇.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5] 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8).

[6] 潘有志.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7] 刘欣欣.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和谐发展论坛, 122,127.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产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率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计算及应用软件专业的应用论文联盟范围更是极其广泛,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科技信息管理及软件开发,能从事各类图像设计与绘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硬件设备维护工作,符合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专门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

一、主要结构介绍

(一)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 .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制作、网页制作等。

(二)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 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础、离散数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小平理论理论、数字电路、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物理(工)、离散数学、工程经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等数学(工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等。

转贴于论文联盟

四、发展趋势论文联盟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课程 计算机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0

Application of Micro Course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ZHAO Ming

(Tianjin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110)

Abstract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education, teachers use micro-curricular approach can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knowledge,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initiativ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reality, many teachers lack the use of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develop teaching programs suited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thu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not conducive to enhance students' leve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Firstly, the status of the micro-course in basic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are introduced, and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teaching curriculum, and final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to find a more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cro cours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0 前言

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比较灵活,其教学时间也比较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该种教学方式的魅力,逐渐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性较强,如果教师单纯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会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通过微课程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状况来调整学习计划,制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案,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面对不同学生,计算机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特点,制定出更有效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既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 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参与计算机学习的重要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计算机,从而提升他们的应用水平。我校学生虽然有条件参与计算机操作,但是由于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最终影响到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来进行实践操作,也会降低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质量。

1.2 学生基本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差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课堂上不能约束自身行为,使得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水平低下,一些基本办公软件不会操作,这样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此外,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许多大城市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早,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而偏远地区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学习比较吃力,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下降。

1.3 学生的课程情感不足

调查中许多学生表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业负担比较重,由于自身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上有较多困难,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恐惧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质量。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对课程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也会降低他们对该课程的情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4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要教师制定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渐找到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现实中由于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课堂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还有一些教师课堂上过于强调理论讲解,没有让学生去消化和理解这些知识,学生自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利于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

2 微课程的教学特点

2.1 课程时间短

微课程时间一般控制在八分钟到十分钟之间,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有效时间内掌握相应知识,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认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课程在四十五分钟左右,如果教师讲解内容过多,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讲解过少,则又会影响到教学进度。但是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包含内容有限,教师可以随意安排学习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课程内容单一

受到教学时间短的影响,微课程中包含的内容也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教师也可以集中时间来讲解与该内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知识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单一的内容下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能帮助他们找到科学的计算机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3 制作相对简单

与传统课程课件相比,微课程课件制作简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来挑选精准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从自身状况灵活学习相关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4 评价及时

教师在安排微课程后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学生也能够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找到自身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按照教师要求来调整学习状态,以提升学习水平。微课程也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主要是因为它相对短小,是对传统课程的片段化,相互性较强,便于学生的下载与分享。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学习,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

3 微课程在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以“论文排版”微课程设计为例来进行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该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提高教师微课程设计质量。

第一,微课程设计要从内容入手。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段视频的展现,更多是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融合,学生在这样的视频中可以学习到有关应用技巧。比如在论文写作时,就要做好教学调查,了解学生当前Word软件的应用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微课程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掌握Word写作基本操作,运用该软件来设计论文格式。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表示他们虽然学习过Word软件,但是对于论文格式设置操作不熟悉甚至不了解,从而给他们的写作带来较大困难。像页眉页脚的插入、目录的生成、分页符的设置等,都难倒了不少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制作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用视频向他们展示操作流程,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以达到课程教学设计目的。

第二,微课程设计要注重形式的选择。不同教学形式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微课程同样如此。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和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论文排版流程,让学生对Word软件有基本认识,找到每一个工具所在地方,然后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对该软件的熟悉度,掌握论文排版技巧。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定性,微课程则可以将大量时间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例如在讲解论文目录生成操作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下列步骤:(1)生成目录时首先要确定文章共有几个章节,标题共有几级。(2)确定目录级别后然后点击Word页面底部大纲视图按钮,选中标题并确定标题级别。如本文中选中“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然后点击“1级”,即把改标题设置为一级标题,选择“2级”则定位二级标题,指导将文章全部标题确定完毕。(3)在确定各个标题的级别后,将光标停留在要目录要插入的地方,点击“引用”中的“插入目录”按钮,软件将按照级别自动生成目录。如果需要更新目录时,则可以点击“更新目录”按钮。(4)最后按照论文排版格式要求对目录的字体、行间距进行设置,疑达到目录美观的要求。

通过上述的引导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生成目录的相关内容,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除此之外,在该种操作步骤中学生还能够融会贯通,与其他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微课程教学目标。

第三,微课程设计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在进行目录生成造操作讲解时,可以采用PPT课件视频形式,也可以采用桌面操作视频形式,让内容更加简单明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微课程录制要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必要时可以对视频进行剪辑,这样既能保证内容质量,又可以控制视频时间。

第四,微课程设计的分类化。计算机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只有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占据优势。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需求不同,比如对于理工类、经管类学生来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一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这就需要公式编辑以及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可以从学生角度考量,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程所要讲解知识,像理工类、经管类学生则可以偏重于数据处理应用的讲解,艺术类则偏重于图片以及其它与艺术相关的应用。教师只有将学生分类,制定出的微课程才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能够增强他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第五,做好微课程教学总结工作。教师在开展微课程教学后,需要做好总结工作,找到课程设计上的不足,结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设计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讲解“页眉页脚”的设置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分隔符在转换不同页眉页脚的作用,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反应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详细演示,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并为他们布置相关作业,用分隔符来设置不同的页眉页脚,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

4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做好科学的设计工作,利用微课程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需要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选择更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以达到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好内容的选定工作,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为他们今后计算机应用提供帮助。微课件设计时还要丰富其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应用技巧。除此之外,课程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讲解的知识点由浅入深,给学生充分的学习适应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颖.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4(12):70-72.

[2] 刘丽红.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Word文档制作”为例[J].电子制作,2014(24):92.

[3] 李晓,项露芬.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浙江树人大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239-240.

[4] 孙慧霞.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118-119.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思想建设

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遵纪守法,团结同志.

二,系行政管理

以来,作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业务副院长,分管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主要组织与参与了以下具体工作:

3月,完成了《虚拟现实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3-4月,组织,协调和实施了迎接山东省对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筹)的考察验收工作;

4月,以__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为依托,申报了山东省高等学校试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推荐到教育厅参评;

4-5月,申报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5月,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泰安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5月,申报了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评选,被推荐到教育厅参评;

6-9月,在山东省__学( )者岗位申报中,__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申请设置__学者建设工程岗位(推荐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

9月,申报了泰安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9月-10月,完成了第一批校级优势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对象建设期满考核验收;

10-12月,完成了山东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10-12月,完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校级优势学科培养对象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11月,完成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色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总结及计划;

10-12月,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__学院重点学科的遴选;

10-12月,申报了__学院优秀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10-12月,准备了__学院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据与图像处理研究所的年度检查与考核;

10-11月,完成了__学院拟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

11-12月,配合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申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拟授权学科的3个学科第一位学科,组织部分教师完成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简况表》;

4月,和10月,申报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共2批100余项,第一批立项8项,第二批立项未公布.

10月-12月,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达标创优竞赛活动,并成功进入前8名,参加第2轮复赛;

重新审定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和要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新改版投入使用,并在学校对学校2级网站的评选中获得第一名.

三,教学工作

上半年,本人承担了信息科学技术系《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担任届毕业生的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下半年-第一学期,作为访问学者在山东大学进行学习,但是服从系里安排,分管专业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

四,科研工作

在核心期刊杂志2篇(第一位).主持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第一位),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一项(第2位)

五,在廉政方面

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遵纪守法.

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我省民营科技机构工程系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于*年年底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工作依据的政策文件

(一)民营科技机构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依据陕西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国家科委〈关于民营科技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推荐评审程序按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科技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民营科技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问题见《关于当前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发〔*5〕56号)。

(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按照省科技厅《关于报送*年度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陕科人发〔*〕75号)和省人事厅《关于当前职称评审工作若干补充规定》(陕人发〔*3〕71号)文件规定执行。

(四)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按照省人事厅《关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办发〔*5〕34号)文件规定执行。

(五)外语考试按照省人事厅《关于转发落实国家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陕人发〔*7〕52号)文件规定执行。

(六)申报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当前职称评审工作若干补充规定》(陕人发〔*3〕71号)和《陕西省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陕人发〔*4〕73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评审材料报送内容

(一)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须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两份,《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一式一份,务必使用陕西省职称改革办公室印制的统一表格。

(二)申报高级职称的需提供任现职以来的、能够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并公开发表的论文三篇,申报中级需提供论文两篇。论文经所在单位审核并加盖单位印章后,连同刊物原件一起报送。

(三)申报高级职称的需提供答辩材料一份,内容包括学术论文及本人任现职期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要求在1500字以内。申报中级职称的需提供任现职以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自传一份。

(四)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有效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聘书》、任现职以来取得的科研奖励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外语考试成绩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分别附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内。凡免试外语、计算机者,需提交《陕西省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免试申请表》。

(六)《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简表》一式十五份,用A4纸打印。

(七)填写《报送材料目录》,并粘贴在材料袋上。

三、申报推荐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各民营科技机构在推荐上报参评人员材料之前,应将所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成果在企业公示,公示情况应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单位意见栏”中注明。

(二)报送评审材料须持有所属科技机构人力资源部门的函件。上报材料内容要真实可信,发现弄虚作假,取消申请人参评资格。

(三)按照省人事厅的有关文件规定,对申报评审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必须先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持证申报评审。

(四)填写材料要用钢笔、签字笔书写或电脑制作,字迹工整,易于辩认。推荐单位须对内容认真核实,并加盖单位公章。

(五)申报高级职称的,须参加专业答辩。答辩办法按人事厅有关规定执行。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问题 改革措施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操作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几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落后于时代,应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技术采取差别式教学。我国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可实行“1+X体系”,“1”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模块,“X”为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模块(可以是计算机组装维护、程序设计、多媒体应用、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这种体系结构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需求,同时也能解决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可以作为基础部分,“X”可以作为提高部分。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可采用“面向专业式教学”,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过去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特点,选取在专业课程中所需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文字、表格、图片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化工专业要求学生会设计和处理各种数据表格,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将刀具、夹具图与说明文字图文混排,财会类要求学生熟练应用Excel设计和处理各种台账,等等,所有学生都要学会个人简历的制作和毕业论文图文表混排等公共项目。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教中练,练中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机房里安装的投影仪或电子教室软件,直接在机房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如果教学条件有限,可以采取4节连上的教学方法,即前2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后2节在机房练习,连贯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听懂了,过一两天上机时却又全忘了的问题,而且与全部都在机房上课相比,也能缓解计算机机房资源的压力。

(二)教学内容与技能考试相结合

近几年来,计算机类各种技能认证层出不穷,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和各种国外著名大计算机公司组织的计算机证书考试等,面对这些认证,学生报考时非常盲目。计算机教师对此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介绍各种考试的特点,对就业的作用和社会的认可度,等等,使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愿望参加相应的考试,而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重复的考证上。

教师在教学中和上机练习时选择一些认证考试的历年真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认证的通过率。

五、课程规范化改革

(一)课时规范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在教学组织上,大部分院校都采用学期学时制,该课程一般开设于第1学期,在此学期里新生军训2―3周,国庆、中秋节放假1周多,某些专业还有实习实训专用周等,使得该课程一般只有40课时左右,很难满足课程需要。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课内+课外”的教学方法,即将一些综合性的上机题目,作为大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其主动学习。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办法,保证了约共60课时的总量,基本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有些专业还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实训周,实训周不应当成为作业周或上课内容的复习周,而应按上述“面向专业式教学”来设计实训内容,采用项目组的方式将学生编组,完成一个或几个比较大的Word、Excel综合性题目,然后各项目组用PPT来汇报自己的工作作为总结,完成考核。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规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需要进行改进,新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当根据课程的特点,实现任务驱动,成为学生的“好老师”,教师的“好帮手”。目前多媒体课件大多只是板书的转换,由黑板到投影仪,没有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大化。多媒体课件应该做到简捷易懂、活泼生动,多加入一些动态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多媒体教室光线昏暗,课件枯燥无味,学生一上课就想睡觉,教学效果反而不如在普通教室的课程。但开发出一套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整个教学团队合力协作,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完成。针对此,学校和系部应当出台一些鼓励措施,促进教师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六、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求职简历制作、毕业论文排版,甚至工作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教学方式;改革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知识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提高信息素养[1] 。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自身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并采取分层次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现状

1.1学生现状一:认识与实际操作有偏差

目前,计算机普及应用教育开展得越来越早。如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很多城市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了。历经中学阶段后,考入大学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会编辑Word文档,不需要学习。而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在具体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格式要求严格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时,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论文格式的编辑上,有些问题甚至无法解决,必须求教他人。

1.2学生现状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2009年9月,我校对2482名新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考核内容是普通操作,没有复杂应用。考试采用的是应用了多年的机考软件,由机器评分,评分结果比较准确。图1所示为学生的总成绩分布比例。

由图中可以看出,67%的新生摸底考试成绩不足60分;只有少部分同学基本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部知识。

1.3学生现状三: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软件Word和PowerPoint,学生的单项成绩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些常用软件。如在满分为10分的演示文稿部分,56.8%的新生只得了0~3分,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掌握基本操作。显而易见,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2分层次教学

为了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理念,包括根据不同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结合。

2.1根据基础不同划分普通班与提高班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原始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进行分层次管理与教学。

对于普通班学生,我们采用课堂授课与上机实践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网络知识、程序设计方法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提高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他们完成Office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程序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个大类型的作业。每个大类型的作业又包含若干个具体的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在固定期限内选择并完成至少6个综合性大作业。

2.2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

根据入学摸底考试成绩,我们按照不同的基础,将学生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这样的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有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于是我们安排了第二层次的课程。

第二层次有7门子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工具软件、数学建模与MATLAB、VB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动画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每个子课程6学时,每个学生限选其中一门。

3教学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决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下面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1使用实际案例驱动

首先,我们将实际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Word中介绍论文排版的案例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大家看本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要求》,然后请学生预先估计自己可以用多长时间完成格式排版。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对一篇无格式的论文进行排版。此部分内容会通过演示让学生体会怎样应用高效排版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与应用有:

1) 怎样利用样式统一管理全文的标题。

2) 怎样进行章、节、条的自动编号,即全文各级标题前的编号(第一章、1.1、1.1.1)不使用手工输入,让Word自动生成。

3) 目录的创建与更新。

4) 怎样利用题注与交叉引用为文中的图、表自动编号并生成图表目录。

5) 合理使用分节符,创建不同的页眉与页脚。

6) 合理使用修订功能,更方便地解决论文修改问题。

面对以上有实际需求的案例,学生会有更大的热情学习,弥补应用能力上的不足。在这样具体的案例中,学生既能够掌握必要的概念与操作,也能够了解如何解决论文排版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网站与上机考试系统。教学网站的常用功能有上传与下载课件、提交与批改作业、论坛交流、在线答疑、信息等,为学生提供更准确、快捷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上机考试系统可以定期进行阶段考核,考核结果将记入总成绩。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系统会有一个阶段性小考试。教师通过阶段小考试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定期给出学习建议。

教师还可以合理应用阶段考核结果。公布成绩较好的学生名单,其他同学可以向他们请教;也可以为成绩较差的学生增加相应的课外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较差学生尽快弥补不足,也激励这些学生努力学习,避免因成绩不好而做额外作业。

3.3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在传统授课中,理论部分是按章讲授的,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安排了两次课(4学时)集中讲授。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困难,集中讲授很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可分解的小部分,每次上课都讲授一小部分理论知识及其他章节中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下课前,要求学生将实际操作结果提交到教学网站上,作为课堂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下获取学生的出勤记录。

3.4以互动方式提高兴趣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第二层次讲授制作Flash小游戏之前,教师会让学生体验一下Flash作品。选取的Flash小游戏案例是一个带有智力测验性质的作品,完成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推理分析能力。公布游戏规则后,教师请有思路的学生到讲台前尝试完成此游戏。先后有几名学生前来尝试,最后终于有两名学生合作完成了此游戏,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经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体验了Flash游戏的功能,了解了游戏的需求,也对如何创作这样的游戏非常感兴趣。随后的介绍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兴趣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3.5鼓励自主创新型作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在每一部分都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并提交。以往的作业中,每位学生的作业内容相同,很容易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还导致抄袭现象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作业中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型作业的比重,鼓励更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在第二层次“数学建模与MATLAB”和“多媒体动画设计”综合性大作业中,我们均大幅度提高了自主创新型作业的得分权重。从结果来看,很多作业都是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准备素材,跟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的优秀作品很具有代表性,也基本杜绝了抄袭现象。

4改革方向

4.1增大实际应用比重

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希望能将本课程更好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中去,增大实际应用的比重。

1) 与其他课程沟通互动。很多课程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论文,并按照一些格式要求排版后提交。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复杂应用,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或布置作业。

2) 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学生经常有一些活动,按照某种格式写文档,并制作幻灯片演讲,如竞选学生会干部、评选优秀班集体等。根据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讲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与具体专业相结合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4]。然而,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而是因为这是必修课[5]。为了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我们会在课程中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自主确定作业内容,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例如,在制作Flas时,我们鼓励学生制作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课件类Flas,并鼓励学生选择教学课件类型的动画题材。教师审核通过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动画内容与实现方式。

4.3尝试与国外同类课程接轨

目前,国内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安排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国外大学的同等课程有很大不同。虽然国内外差距很大,但国外课程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国外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较为准确;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基础教育的体系结构设置更具科学性。今后,在课程安排方面,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外课程接轨。

5结语

深入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体系结构,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基本解决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矛盾,而本文提到实际案例驱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以互动方式提高兴趣及鼓励自主创新型作业等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使课程更具活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更加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勇帆,廖瑞华.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

[2] 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41-45.

[3] 傅向华,王志强,李延红,等.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9):64-6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5] T. Cortina.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for Non-majors Using Principles of Computation[C].New York: Proc.of the ACM SIGCSE 2007,2007:218-222.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in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WU Xiu-juan, LI Y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Author first introduces "different level teaching mode", then presents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t last, author have some reflection on reform directions.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兴趣激发;教学设计;个别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0-4669-02

俗话说:“学习的成功=明确的学习意义+浓重的学习兴趣+勤奋刻苦”。兴趣正是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培育出来的。越求知,学习兴趣越浓重;学习兴趣越浓重,求知欲越高,便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也许,成功人士的求知之路就是这样吧!

1 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中职学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主要分三个层次:1) 少部分学生已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有的甚至还参加过一些计算机知识竟赛甚至获奖,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2)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会网上聊天之类,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很容易满足现状,认为自己会网上聊天、会玩网络游戏就是懂电脑;3) 还有少数学生,很少接触过计算机,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因此,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差异巨大,对获取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深度也自然不同。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解决自身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总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需要引起重视并需努力克服的特点:

1) 理论乏味,缺乏直观

计算机理论对于绝大多数的中职生来讲,是一种很乏味的东西。因为他们缺乏计算机方面的形象概念,很多的概念需要和实物或实际画面对接,例如,内存、窗口等等,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解,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听不进去甚至不想听。

2) 操作繁琐,需要毅力

计算机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如果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话,很繁琐,因为相同的或相似的太多了,如果不说清楚,就会摸不着头脑。例如,打开一个文件,操作步骤就可能包括:“打开我的电脑”-“打开驱动器”-“打开文件夹”-“打开文件”。同时,打开文件还有其他的操作方法,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不可一蹴而就。

3) 程序繁琐,成果需要时间

如果想用计算机完成一定的任务的话,程序是很复杂的,哪怕是文档的排版或者画一幅画,中间牵扯的步骤都是非常多的。

以上三点,都很容易使学生丧失积极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激发并让学生保持很大兴趣才能做到。

3 兴趣的重要性

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赴美留学时,立场要写出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他先来到艾里逊实验室。不久,艾里逊实验室里传出笑谈:“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被誉为氢气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关注着杨振宁的学术研究,他直率地对杨振宁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杨振宁认真地思考了两天。最后,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确实不强。尽管他对写实验论文毫无兴趣,而是对另一方面——理论物理研究有着浓重的兴趣。杨振宁想了半响,最终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的打算。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他如释重负,毅然把主攻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有了浓重的兴趣和刻苦努力的毅力,杨振宁不久就出色地完成了学业。从此,他踏上了成为物理学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

所以,我们不可以否认兴趣在一代大师成功之路发挥着不可否定的作用。

4 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对策

要想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还有赖于教务水平以及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改进。

1) 确定教学内容,系统组织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育对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有不同要求,应以本校专业实际情况来组织针对性教学。教师应该对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知道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在什么地方需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校幼师专业设置的计算机课程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配置,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等,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应用软件(例如在讲解Word软件时,首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房,使每位学生都直观面对Word软件的界面进行学习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具备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Word软件过程中,拿一些不同样式的报刊,先让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的报刊不同的格式,再让学生自己下载资料,搜索图片,发挥想象,模仿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版面。

② 演示法

演示法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实物、形象教材、示范表演,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教材,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把书本知识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例如,使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演示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看完演示后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再一起解决问题。

③ 榜样激励法

根据中职学生独立性尚未成熟,喜欢模仿,受暗示性影响较大这一特点,鼓励学生上台做演示操作,给其他同学做示范或进行作品展示,而这些做示范或作品展示的同学不但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还可在平时分上得分。或进行计算机打字、网页设计等比赛,分出名次并公布出来,并采取奖励措施,来激发其他学生。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对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基础、教学和科研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三个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

关键词: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

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3]孔娟.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191-192.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67-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undamental Computer Application

SHAO Shi-yuan, LI Hai-yan, LI Dong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many way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examining mode and practiceteaching combined of th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ourse offered by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anwhile we proposes many aspects of reform design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atter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s well as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aimed at the course we develop the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effective reform of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上。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分班学,统一进度,统一考试。在教学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平衡,一些学生可能需要从零开始,一步步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可能有能力进行较难的设计型实验。2)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趋于非零起点。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得更加紧密。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统一要求,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没有太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1]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讲授过细、过多。学生缺乏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3)教学内容及学生练习内容多,课时紧,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少,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4)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5)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辅助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6)考试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

2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能力的这一超越具体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教学的层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会学习, 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大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其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教学改革的内容

4.1 基础建设

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以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大纲为基础,设计六个模块: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汉字录入、文本处理、电子表格、上网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与数据库技术基础作为选学内容。2)根据原有教材不能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组织课程改革课题组老师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与讲授同步,重点突出实用性、实践性。3)课题组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撰写教案,制作了本课程的系列课件与电子教案。

4.2 教学手段

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1)教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件和课堂演示实验、练习题,以讲解为主,老师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在机房练机约占总学时三分之二,以学生练习为主,学生利用本课题组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中练习与考试软件进行课堂练习及模块测试。2)课程的授课安排按专业有不同的设置:护理、艺术、文秘等文科类专业为每周四节,信息、机电等工科类专业为两周集中授课。周四的授课方式采用讲练一体,两周集中授课方式是采用讲练分时进行,让学生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4.3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题组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设计了配套题库,在课堂学习与上机实践同步进行,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授课结束后,学生能应用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反复练习,自主检查。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利用系统随机抽题,现场评判,解析操作正误,检验学习效果。

4.4 考试方式

传统考试方式教师要出考卷、印刷、装订,考试完成后要改卷评分,过程复杂繁琐、环节多、易出错。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技能课,既要考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要上机考操作技能。教师既批改试卷又在机器上阅卷,工作量大,又不能保证客观公平。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系统中考试系统,可以不断完善和更新试题库,实现上机计时考试和自动评卷模式,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考试全部在机器上完成,学生登录后输入自己的学号,试卷随机产生,相互之间的试卷互不相同,考试结束自动评分,当场给出考试结果。考试结果直接反馈给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5 改革的创新点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的辅助教学应用系统能结合现有资源,师生互动,人机互动,随机组卷,自动评分,公平客观,一方面为任课老师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供备课查阅和参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和考试的快捷途径,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减少教务与任课教师的压力,又能与教学过程紧密配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能自主上机练习。同时通过自主开发教学软件,也提高了老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6 改革应用及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形成的教材、教学模式、管理、考核等成果已用于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2007级的新生适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手段,2008级新生使用了配套的教材。在2008年的新生中,本课程的及格率达99.9%,优秀率达63%。

1) 实施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教授2007级和2008级新生共6000余人次,受到学生及后续课程教师的广泛好评。

2) 教材实施。本课题组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材4部,其中主编3部,参编1部,邵士媛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被多所高职高专院校采用。

3) 教学为中心、科研促教学。2007年来已获教学研究课题2项、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论文5篇。

4) 教学成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近年来在各类计算机专业应用方面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同学显示了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优秀的成绩。

① 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制作诗集、编写论文和报告等,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在教师指导下为本专业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的同学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动漫制作等。这一事实也得到这些学院的专业老师的认可,他们在指导毕业设计中,只要指导其专业方面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求解专业领域问题。2008“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我院1名学生获三等奖,8名学生获优秀奖,两名教师获得大赛先进个人,学院获组织奖。

② 通过近几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步提高。图1所示的是近两年4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铁院考点)过关率。

7 结束语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本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勇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9)63-65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

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06年第4期205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实验教学;三级考核;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我校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采用2+2模式,即理论教学(2学时)采用教师课堂集中讲授形式,上机实践课(2学时)采用学生在机房操作,教师适时指导的形式。我校学生主要来自省内,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很大,有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Office系列软件中的5个常用软件,而有些学生在上大学前几乎没有使用电脑,连基本的Windows操作、Internet的简单使用都不会。面对这些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差悬殊的学生,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学不到知识,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进度,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由于教师课堂讲授的课时数很少,教师除了要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有关内容教授给学生,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这需要教师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1-3]。

1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的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为:学会使用Windows的常规操作;学会Internet的使用;学会使用Office套装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了解Flash、PhotoShop、Movie Maker、Authorware等多媒体和网页制作软件的简单使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安装和使用最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学会多媒体软件的简单使用方法[4]。我校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去掉入学教育和军训以及期末考试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只有15周,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

实验课表中没有安排Internet的使用及Windows的基本操作部分的内容,基础好的同学,已经掌握这部分内容,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安排个别辅导,通过课后自学完成。第13和14次实验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对于Office套装软件掌握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做这部分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重点练习历届等级考试的考题,加深对基本内容的掌握,以便顺利通过学校的上机考试以及江苏省和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

2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

根据实验课表的内容,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把需要学生掌握的每个软件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案例,采用分层次案例设计,编写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案例教程》讲义。讲义先在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中试用,通过试用征求任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讲义进行修订与完善,2007年正式出版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案例教程》一书。该实验教材使用2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全书分为7章,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各应用软件的使用。案例主要针对用户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定制,让用户不仅学会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更要掌握使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案例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安排了部分课后选做的内容,以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下面以Word应用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1) 案例1:小报设计。

小报设计的基本活动是排版,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将版面构成要素――文字、图片图形、线条线框和颜块等因素,根据特定内容需要进行排列组合,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5]。我们设计制作一份关于Windows Vista的专题报道。通过该小报的设计把Word中有关字体、段落的设置,文本框、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的插入和设置,以及页面设置、分栏、页面边框等知识点融会其中。通过本案例,学生掌握了Word有关知识点,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有趣而实用。

2) 案例2:简历设计。

个人简历是自己学习生活的简介,也是求职者自我评价和认定的主要材料,它能使用人单位了解到求职者的部分情况,也能激起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进一步接触的浓厚兴趣[5]。我们设计的简历案例包括简历封面和简历正文两部分。简历封面为求职者的基本信息,主要有姓名、专业、毕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加上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的使用,使简历封面美观大方。简历正文以表格形式介绍求职者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所学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联系方式。简历设计案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Word制表以及排版设计的进一步使用。由于制作个人简历与学生将来的求职密切相关,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3) 案例3:邮件合并。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经常会创建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文档,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可以方便完成此类任务。我们设计了批量制作邀请函和信封,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学到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此案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好的同学尤其实用。

4) 案例4:论文排版。

编写较长文档,例如写书、写论文,Word提供了对长文档管理的方法。论文排版案例设计了学位论文排版的案例。案例简介了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提供了学位论文的素材,通过该案例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排版的一般技巧,还学会了利用大纲视图创建论文总体框架、创建目录与索引、自动编写摘要、审阅与修订等功能。

我们共设计了4个有关Word应用的案例,对于Word基础很好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选做案例2-4,基础中等的同学可以选做案例1-2、4,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选做案例1-2,其余内容可以课后完成。

其他各章的案例设计也是遵循分层次设计的原则,既让基础好的同学“吃得饱”,又使基础差的同学“吃得了”,从而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实验教学案例的实践

3.1加强实验过程的辅导

有了好的实验教学案例,接下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做好每个案例的实践。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做好每个案例,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实验前、中、后各个环节的辅导。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每周课时安排只有 2 课时理论课,每次最多只有1课时用于讲解上机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对需要学生上机做的每个案例的关键点进行演示,并给出案例的结果供学生参考。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案例中用到的有关素材必须给学生,以提高学生上机的效率。

尽管我们强调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但是,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也有所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的人数常常要100多人。虽然教师上课已经对需要做的案例进行了演示,对关键知识点也已经讲解,但是,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要独立完成实验案例还是困难不少。特别是刚开始上机时,少数学生对如何到FTP下载教学资源,如何访问教学网站,如何使用常见压缩软件都一无所知,往往基础好的同学实验案例已经做了一半,基础差的同学连素材还未下载好。所以,加强对学生上机过程的辅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对学生上机过程的辅导,一方面督促基础好的同学高效完成作业,防止学生上机时间做与实验课内容无关的内容,如上网或玩游戏等;另一方面,防止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及时辅导,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内容,失去学习的信心,最终复制别人的作业。

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如果单纯靠任课老师进行上机辅导,难免精力有限,常常顾此失彼。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的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助手。学期开学时,我校会对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我们对每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大致了解。同时,我们又让学生毛遂自荐,选出一批计算机基础好又热心助人的骨干同学。另外,也让那些自己认为计算机基础差,希望上机时得到更多指导的同学自愿报名。我们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水平测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平均分组。按一个班级100人计算,一般分为10组,每组10人。每组选出2个计算机基础好的骨干学生,2个基础较差的学生,上机时安排他们座位相邻,另外6个人的座位安排也遵循同样的原则。这样分组的好处是:一些基础好的骨干同学在辅导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由教师一个人的辅导变为“21”个人的辅导。弥补了大班教学中教师精力有限、照顾不周的不足。

通过对骨干学生的了解,老师也容易发现学生一些共性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3.2加强实验课程的考核

为了使学生每次实验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案例,强化实验效果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通过考核更能促进其认真地完成实验任务。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将每次实验作业提交到学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网站,并在教学网站上对学生每次的实验作业进行评分。学生可以在网上自己查阅每次提交作业的成绩。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作业,每次上机时随机抽查部分学生作业情况,让他当场演示一些软件的操作方法。

每一个软件的应用实验结束,我们会给出若干测试卷,通过计算机随机分发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有关软件应用的真实水平,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辅导。同时通过对学生阶段性的测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训练。每个应用软件学习结束,让学生做一些与等级考试题型和难度接近的测试卷。

每个学期的期中要进行上机期中考试,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0%,期末进行上机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1%,由于这些考试和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直接相关,同时考试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严防作弊。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个案例,才能学好本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成绩。

通过课堂、阶段以及学期3级考核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完成了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实施2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原来设计的案例也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要求。例如,近几年来数据库的应用在该实验课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提高,对这部分的案例设计应该加以更新和完善。同时,随着每年入学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的案例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宏智. 调研报告案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0):76-78.

[2] 寸仙娥,蔡润芹,普玉凤.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13-15.

[3] 李向群,曾希君,王新,等. 案例式教学法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18):14-15.

[4] 张明,王必友,蔡绍稷.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9.

[5] 徐进华,周红,黄蔚,等.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案例教程[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81.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s in the Computer Essential Experimental Courses

ZHOU Ke-l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Aimed to the features of teaching in Computer Essential Experimental courses, we present a program in which teachers design different levels of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urses to enrich students’ interes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ase Methods, it has been probed how to raise students’ initiatives and motivation and how to strengthen assistance in experiment during implementation of Case Method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class, session and semester, students will study harder as a result and the system will also ensure a perfect accomplish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teaching tasks.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75-01

随着各个行业信息化进程地不断深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等信息处理,同时能够为顺利完成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讲授内容不合理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深度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为与深度为标准。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以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各个专业在讲授各部分内容时所使用的课时数以及案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与专业课内容结合较少。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也应该为学生专业服务。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作为公共选修课,目前基本上所有专业都是在学生刚刚入学的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一学期的讲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等级考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在高职剩余的时间中不再开设其他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虽然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通过等级考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仍然很差,如不知道如何杀毒,不知道如何重装系统,不知道什么是IP地址,如何配置IP地址等等。即使已经学习过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大三毕业时撰写个人简历、毕业论文时不会排版,还需要老师帮忙修改。

1.3 课程实践学时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讲授时如果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1∶1的比例,使得实践课课时数偏少。在利用多媒体讲授时,学生只能看不能练,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同时如果一名教师面对的学生太多,会使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辅导,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降低。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1 调整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的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实际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设置,使学生与行业需求相适应,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减少数制转换、数据信息编码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使用不到,而且难度较大,可以增加计算机维护、信息检索部分的内容,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由于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需要对社区网站进行管理与维护,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可以增加网站设计与维护、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针对金融专业可以增加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面的内容。

要想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教学的整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结合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入进去。如在讲授WORD长文档编辑时,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法律文书的排版作为案例,对于文秘专业可以使用毕业论文排版作为案例。在讲授EXCEL数据处理时,金融专业可以使用商场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作为案例,对于文秘专业可以使用企业工资管理作为案例。将专业知识与基础教学有效地融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

2.2 调整教学计划与专业相结合

目前各专业只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周学时为4。到毕业时不再开设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内容增加,使得一学期的周学时4的教学计划不再满足需要,可以在第一学期讲完OFFICE办公软件后的一学期增加课时,讲授针对各专业增加的内容,如网页设计、信息检索、常用软件工具等内容。同时在讲授课程时针对不同专业调整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学时数。如会计、金融等专业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频率较高,使用POWERPOINT的频率较低,文秘专业则使用WORD的频率较高,而使用EXCEL软件的频率较低,那么可以对会计、金融等专业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增加EXCEL部分的教学学时数,对文秘等专业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可以增加WORD部分的教学学时数,减少EXCEL部分的教学学时数。

由于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基本都在大一开设,并且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但是到大三毕业时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内容已经遗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第五学期学生毕业前开设《办公自动化》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建议所有的课程都在机房进行,这样教师的讲授的同时,学生可以在下面进行练习。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解答。同时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及时合理地设置并改变实训方案,可以讲课程案例与项目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地不断进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64~165.

[2] 陈一明.基于ICT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等级、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85~89.

[2] 冯国良.高职理工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整合的探索[J].信息技术,2011(9):184~187.

注释

[1] 李焕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

[2] 侯佳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

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专业的需要,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全社会都已经认识到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1]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中,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都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出发点。这对于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一是教学实践环境没有衔接好。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演示型直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使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教学实践环境不足。由于计算机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过于偏重理论与学生迫切渴望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据了大多数的学时,而对学生急需的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机实践等环节却难以给予保障。从而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其本身专业应用挂钩,无法对其所学专业提供直接的帮助。三是计算机教师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由于长期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许多计算机老师的知识水平处于倒退的阶段,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与提高,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不但影响教师的心情,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衔接好教学实践环境

计算基础知识的讲解可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适当减少课时,计算机的操作课可以将教学与实践完美结合,首先将教室设在机房,例如讲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时可充分利用投影仪,边教学边操作,而学生每人使用PC机与老师跟着老师同步操作,每操作完一个知识点,并告诉学生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布置课堂作业以加深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操作要领。

3.2 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每个专业有教学计划等原因的限制,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不可能太多,课时也很难满足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时,就要注重营造好计算机专项教学以外的实践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强化课内实践环境营造。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上,就应该以上机实践课程为主,加强其教学内容与学生本学科专业间的应用联系,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每台PC机配备有必要的教学软件和应用软件,保证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利用本专业的基础应用软件来实践。全面开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并配备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可用课余的时间上机,这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很充裕的上机实践机会。同时综合利用学生活动组织,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交流、评比、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和自主性,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3.3 要重视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更新的速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基于这一点,要求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学,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请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并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2)让教师有计划、分批、轮流外出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鼓励计算机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

(4)教研室要定期进行交流活动,多给年青教师锻炼的机会。

(5)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6)计算机肯干教师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学习,将校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本校的计算机老师。

[参考文献]

[1]张祖国.职业学院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3期.

[2]吴启迪.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文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对策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4).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7篇

1.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1.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这六个阶段中,都要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高职高专院校应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形成相应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送培现有教师,选送具有某个主攻职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主攻一个职业方向,精通该方向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努力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某一职业方向的行家、专家或能手。加强校企合作,接收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1.4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教材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或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工作项目编写适合职业特点的特色教材和实验手册。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编写自己的特色讲义或教材。

1.5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只限于笔试,可采取机试、设计、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另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或通过面试、作业、项目调查、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考试形式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升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现状,给出了一些专业改革的粗浅看法和建议,以期促进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8篇

关键词:农学 研究生 计算机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76-02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在农业管理、科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农学情报检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农业现代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因此,如何适应我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农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尤为关键。笔者在对我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农林院校经验及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校农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1 我校农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科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现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基础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生生源以本校各专业学生继续深造为主,少数来自山东、西部等地区部分农业院校。

1.1 我校农学研究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

(1)部分学生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应用。

虽然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但是我校新入学的部分研究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浏览网页以及简单的文档录入,还达不到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应用软件的能力。结合现阶段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以我校部分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为基础,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2)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以计算机为媒介对农业科学试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农、林、牧等各专业研究以大量试验数据为基础,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配合各类专业软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能迅速从中提炼出各种有价值的结果,极大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我校研究生在科研处理数据仍采用传统原始的分析方法,以植科专业为例,如果能熟练掌握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发育及其形态,能够极大提高研究包括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化及模拟机制等的效率,从而对作物栽培指导、作物生长机理研究、栽培措施优化等实施给予有效指导。

(3)计算机检索、网络文献检索成为获取知识的捷径。

Internet应用的快速发展给信息提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学生通过检索获取学术信息,对所得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自己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思路,将各种信息进行重组优化,从而达到信息激活和增值。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进行检索,但是使用特定的网络搜索工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4)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笔者查阅了部分我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发现对常用软件缺乏熟练掌握是造成论文撰写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1.2 我校农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我校研究生以本校各专业学生继续深造为主,少数来自山东、西部等地区农业院校,各个学校教学深度和难度的不同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就熟悉计算机基本组成,熟练掌握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了解专业软件,具备了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条件。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计算机较少,对常用的Word,Excel等软件不能熟练掌握,对各自专业常用的分析软件更知之甚少。

(2)我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我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参看我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果树学专业为例,将计算机编程(语言)设置成选修课,学分2.0,也有些专业并未开设计算机基础或与之相关课程。

1.3 与其他院校的比较

针对不同层次院校,以临床兽医学专业为例调查如表2。

2 我校农学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设置建议

2.1 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公共基础课

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以各专业应用为导向,将计算机知识细化,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文化、文字处理、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开展了教学,实施模块教学。各院系应与计算机课程教师多交流沟通,使教师充分了解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制定计算机课程大纲,将专业应用渗透到计算机教学中,不仅使计算机教学服务于专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应用能力。

2.2 重视实践操作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学生检验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知识融会贯通,实验实践操作环节必不可少,也不容忽视。我校目前正在筹建的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为研究生开展计算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计算机信息中心教室可以实现教师授课与学生上机练习同步进行,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学习,同时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在实验实践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在机器上能够实时操作,避免学生盲目实验,缺乏理沦指导的情况。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验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注重学习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软件

把握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趋势,教学过程注重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结合各学科特点,设置在科研活动经常使用的特定软件学习的应用型课程,掌握农业科学试验数据分析的计算机科学工具,让研究生在实践科研中不仅以专业知识为指导,还能以计算机处理数据,最终得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试验成果,也能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综合素质。

2.4 采取新的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建议采用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在计算机上按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的这种考核方式。我校的本科生计算机课程就是采取题库机考方式。实践证明:同笔试传统方式相比,题库机考更有助于学生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际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在专业领域综合运用,是全面提高农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樊东,裴海英,王晓云,等.新世纪高等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35-38.

[2] 黄进.将通识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20-21.

[3] 周海庭.谈农业信息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J].高等农业教育,2002(3):62-64.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9篇

>>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策略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策略 浅议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及创新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彭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5] 陶书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24-25.

[6] 刘哓明.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4(9):10-12.

[7] 姜金鑫.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J]. 职教通讯,2008(05):31-34.

[8] 黄红毅.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 职业技术,2007(22):6-8.

[9] 孙伟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教育发展研究,2006(04):68-69.

[10] 刘晓.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16-18.

[11] 冯铭.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及其对策浅谈[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1-3.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20篇

第一条翻译职称标准

应具有较系统的外语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翻译水平和相应的翻译工作经历;有较广泛的国际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可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的口译或笔译工作,语言流畅,译文准确;有辅导助理翻译工作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事口译者,应能担任一般会议的翻译和一般工程项目的谈判;从事笔译者,应能译一定难度的外文资料,对原文能正确理解,译文表达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口译或笔译工作的现职外语翻译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在“称职”(合格)等次以上。任现职期间,如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在“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翻译职称:本专业本科毕业或大专毕业,取得助理翻译职称,并从事助理翻译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经考核称职(合格),可认定为具备翻译职称:

1.获本专业博士学位;

2.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或《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课时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熟悉与本专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三)应著有专业论文、译著、代表性项目(课题)翻译文件,以及对翻译专业工作研究成果。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一)从事口译者需具有下列能力:

1.独立承担礼宾接待、参观游览、出国考察、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翻译工作;

2.应能独立承担专业性会谈的翻译工作;

3.能胜任省、市级领导人参加的重要外事活动和有关国际会议的翻译;

4.翻译语言流畅,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并能帮助初级翻译人员解决口译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5.应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并能进行简单会话;

(二)从事笔译者需具有下列能力:

1.能独立地完成外事、旅游、文字通讯(函电)、科技等资料的翻译工作,译文要求准确、通顺。

2.能够校对难度较大的译稿,并能帮助初级翻译人员解决笔译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3.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借助辞典翻译外文资料,翻译一般难度的文字通讯(函电)。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一)以笔译为主的申报者,在助理翻译任期内需完成笔译外文资料60万字以上,申报时需提供2万汉字以上有一难度的中外文互译材料(中译外和外译中各一半,包括校对件的原件)。

(二)以口译为主的申报者,在助理翻译任期内需累计完成100天以上翻译工作量,申报时需提供:

1.本人语音带一盒(10分钟),要求将本人的自然情况、工作经历、主要业绩用本语种作一简要陈述,亦可提供一段翻译现场的录音。

2.担任××会议翻译工作的证明。

3.担任××援外或引进项目的主要翻译工作的证明(以上证明应申报者所在单位或被服务单位出具)。

第九条论文要求

任助理翻译期间,撰写本专业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专业文章、译著、项目或课题的译文材料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市级以上专业期刊公开发表或市级以上学术会议宣读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本专业论文或译文

2篇以上,全文一般不少于2000字。

2.在市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经验总结、短篇报道等文章3篇,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

3.指取得ISBN统一书刊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提交者须是主要作者或主要译者,一般不少于10万字以上。

4.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重大项目或课题的译文资料,提交者须为独立完成或主要完成者,一般不少于2万字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第二外语要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符合规定的要求;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第二外语:

1.获本专业硕士学位;

2.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留学或工作的国家并非本人所学专业语言的国家,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通过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成绩符合规定的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1.获得国家教委承认的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

2.参加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实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一)不具备规定的学历,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助理翻译职称后,受聘助理翻译职务5年以上;

(二)具备规定学历,但不具备规定资历,已取得助理翻译职务的;

(三)具备规定学历和资历,非本专业者申报翻译系列职称的;

(四)取得相当于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奖励证书为准);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三、五、十、十一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的年度考核必须为称职(合格)以上,其中至少有1次为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公开发表、出版过本专业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著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著作1部(主要作者)和在省级经上专业期刊1篇;

2.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3篇以上;

3.在重要的援外或引进项目的翻译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省、市政府表彰者。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三、四(或十二、十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翻译职称,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