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6:20:57

计算机系统论文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钢琴;作曲;系统;软件;硬件;综合

钢琴作曲是整个钢琴艺术的基础与前提,钢琴曲就是钢琴演奏的“设计图纸”,也是钢琴教学的教材。

然而,钢琴作曲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本文运用西方现代先进的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对钢琴作曲进行系统化研究,即把整个钢琴作曲作为一个大的完整的母系统,又细分为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综合系统。既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研究各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子系统中又再分为若干子子系统乃至子子子子系统,形成一个“系统网”的理论框架。

一、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最初源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又称“软件设备”、“程序系统”,主要指程序库编译程序、操作系统等。后来应用于各个领域,多指思想、理论、智力等系统。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主要指钢琴作曲家主体的智力系统,它是钢琴作曲的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具体而言,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又可细分为下列各系统:

(一)品格系统。品格系统指的是钢琴作曲家个人的品行与人格系统,又包括思想品质、道德品行、文化品位等要素。思想品质是钢琴作曲的“基础工程”,它对于钢琴作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乃至决定作用。例如波兰钢琴家兼作曲家肖邦,因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所以才创作出许多表现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与对入侵波兰的沙俄的痛恨之情的钢琴名曲,如《波罗涅兹》、《玛祖卡》等。道德品行也是钢琴作曲的“基础工程”。例如“乐圣”贝多芬,以顽强的意志与高尚的道德操守,创作出钢琴名曲《热情》、《黎明》等,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光明磊落的道德光辉。文化品位同样是钢琴作曲的“基础工程”。例如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公开发表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赵元任,曾留学美国,游学于英、法、德等国,成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型作曲家,其文化品位之高,决定了他钢琴曲作品之精深。(二)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指的是钢琴作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准。具体又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艺术知识(又含音乐知识、舞蹈知识、美术知识、戏剧知识、影视知识、曲艺知识等等)。只有知识积累雄厚,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创作出钢琴曲精品乃至经典。(三)能力系统。能力系统指钢琴作曲家的基础能力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心理能力(含感知力、联想力、情感力、灵感力、理解力、意志力、创造力等)、艺术能力(含开拓力、构思力、个性力等)、作曲能力(含旋律创新力、节奏掌控力、风格表现力、个性张扬力、艺术综合力等)。

由此可见,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是整个钢琴作曲系统中的“地基系统”、“智力系统”、“动力系统”。

二、钢琴作曲的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相对应,组成一对范畴。它最初也源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又称“硬件设备”,原指计算机的物理装置与各种部件。后泛指各种外显的系统。钢琴作曲的硬件系统,又可细分为下列各系统:(一)题材系统。题材是钢琴曲的要素之一,题材选择的正确与否,常常决定钢琴曲创作的优劣成败。例如法国钢琴家兼作曲家德彪西选择印象画派大师莫奈的油画《月光・印象》为题材,创作了钢琴曲《月光》,成为音画一体的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二)形象系统。音乐形象也是钢琴曲的要素之一。例如我国钢琴家兼作曲家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等人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曲《黄河》,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黄河儿女的音乐形象,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三)主题系统。主题系统主题同样是钢琴曲的要素之一。例如储望华创作的钢琴曲《翻身的日子》就表现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主题思想。

由此可见,钢琴作曲的硬件系统,是整个钢琴作曲系统中的“实体工程”。

三、钢琴作曲的综合系统

钢琴作曲的综合系统,是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之力的整体提升系统。具体又细分为下列系统:

(一)情感系统。情感是钢琴曲的生命与灵魂,是作曲家主体通过作品客体的集中反映。例如《和平进行曲》就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纯朴情感。(二)风格系统。风格是钢琴曲神髓与亮点,是作曲家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例如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级钢琴曲经典之作。(三)意蕴系统。意蕴指钢琴曲的意境、意味、韵味、底蕴等。例如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梦天》,系根据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同名诗作创作的,全曲表现出诗中朦胧、浪漫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可见钢琴作曲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也高。

(2010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结题论文;立项号:10B064)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准则和审计人员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要逐步推进计算机审计,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资源和信息共享,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高效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采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同时,也给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和审计应采取的对策就成了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实施计算机审计以防范检查风险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数据一般有两种存在方式:

一种是由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打印输出功能将有关的会计资料打印出来,形成分类的书面会计账簿资料;

另一种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全部会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能够打印出来的资料只有少数,大量的会计资料只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或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改变使许多手工条件下的审计线索发生改变,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充分利用发挥计算机的功能,深入系统的内部进行测试和审核,控制检查风险。

在对证、账、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对系统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外,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每次审计时都利用实际数据或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数据与正确的或应当出现的结果进行核对,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程序的可靠性,检查各项公式的设置是否正确。

进行实质性测试要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尽可能使用审计专用软件实现会计数据从会计核算软件到审计软件的转换,由审计软件来完成大量的复核和核对工作,审计人员应着重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数据重新组合,运用有效的审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审计计划,执行切实可行的审计程序,深层次地审核审计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或失真的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误受风险以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2计算机系统环境不可忽略详细审计

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电磁介质中的凭证数据肉眼不可见、易逝和修改不留痕迹等特点特别使人们对其安全可靠性怀有疑虑。

当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较高时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多。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可靠性控制得不到保证时,就必须有足够多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报告。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尽管会计人员在组织与管理、操作、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实施各种控制,以增强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但当其对机内数据进行审查时,总将其与纸质凭证再作验证。从长远看,如果纸介质终究要被电磁介质所替代,因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3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原始凭证的形成和授权、数据输入、程序与数据库的修改、输出信息的使用和分配等出现错误或人为侵害的可能性。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可信时,审计风险才能确认为较低水平,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和程序,否则就宜采取替代的测试方法,进一步扩大测试的范围。

因而,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审核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格审核,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在开发过程中是否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对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则应重点审查该系统是否通过评审或鉴定,为适应被审单位特殊业务所作的调试是否经有关部门的确认。

首次审计时不论软件是自行开发还是外购,都要根据系统的流程图、源程序、编程说明、用户使用手册等资料依次检查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与输出,系统的初始化、维护与安全等各项操作所设置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制度控制的责任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是由人工实施的控制,独立于系统软件对制度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应注意:审核被审单位是否根据本单位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组织机构模式,在电算化系统内部合理的设置岗位,进行不相容职责分工控制。注意被审单位的机构模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恰当地选用了集中管理模式,或分散管理模式,或集中管理下的分散模式;

电算化部门内是否遵循内部牵制原则相对独立,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职责分工,如系统员、系统维护员、程序员、操作员、数据控制员、数据管理员之类的职责分工;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开展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和评价系统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帮助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决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减少和防止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

4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

我国在审计方面制订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准则中的某些已不适应实际情况,一些新增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应的条款,如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准则,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软件功能规范和开发准则等。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2)审计证据的收集;3)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4)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

制定有关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制度,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

5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如要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一般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形成要收集的证据。

因此,要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以尽快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

6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

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

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利用计算机快速分类、检索功能、存储能力编制审计程序,可以进行大量的审计比较、抽样及核对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强度;事先用计算机设计测试案例,后用于测试被审单位的会计程序和数据文件,能够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员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等,随时调用,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打印各种统计表、审计文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软件既可以加快审计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规范化工作。但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加大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开发或独立开发审计软件。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缩短计算时间。

7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必须要更新知识,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法规,及其他审计规范准则外,还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系统评审技术,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7.1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审计工作;

7.2购买必要的审计软件,对复杂的财务软件的审计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辅导;开展审计的正规课程,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

7.3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

7.4同时适当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审计理论和方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8结束语

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化的要求。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

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时效;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丰富审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范围将更加广泛,并日益渗透到各个行业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一、计算机审计形成的原因及其基础

计算机的出现成为了计算机审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计算机审计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1)审计对象经营管理活动全面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审计的环境,成为推动计算机审计产生发展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1993年12月,我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2002年8月,在中办发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启动和加快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相应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通过“金字工程”,我国政府机关、银行、税务、海关、国有企业等开始了信息化,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市场数据、生产数据、采购数据等逐步数字化,审计的外部环境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所以,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针对这种改变及时地提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由于企业、政府等组织全面实现了管理信息化,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电子化,从而彻底改变了审计的环境,这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2)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推动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审计的目标、范围、职能不断扩大,审计目标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到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等,充分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大对腐败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揭露和查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大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力度,推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显然,审计的目标、内容、范围、职能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刘家义审计长及时提出了要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全力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对审计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出路只有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行为越来越复杂,财务等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挑战出路只有技术创新。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等对审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内生动力。(3)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助推剂。1964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摩尔在一篇文章中断言: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将提高一倍,而其价格将降低一半。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被计算机半个世界的发展历史准确无误地验证。摩尔定律归纳了计算机技术进步的速度,即每5 年处理器的速度会快10倍,每10年会快100 倍,计算机已经从少数人专用的庞然大物变成多数人身边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成为每个审计人员的助手,特别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计算机审计的处理手段,使得许多原来难以实现的事情成为可能,成为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助推剂。

计算机审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思想、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辅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数据等进行分析、提取、挖掘等,从而发现审计线索,为审计人员提出审计结论提供帮助和依据。因此,笔者认为数学(主要是粗糙集,模糊集合等理论)、计算机理论(主要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理论)、管理学(主要是审计学、会计学等理论)等构成了计算机审计的理论基础,系统观和复杂观构成了计算机审计的哲学观。首先,计算机审计研究对象是人与信息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目标是建立电子审计系统(e-Audit),核心是构建的系统具有“免疫功能”,因此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其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社会经济规模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信息系统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以互联网为基础,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政府与个人等形成了包含的成千上万子系统所谓是巨系统,这个巨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复杂性。因此,系统观与复杂观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体,构成了计算机审计研究的基本观点。

二、计算机审计三阶段论

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从初级到高级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机审计的初级阶段,主要内容是审计工作与管理的信息化。各类通用的审计软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型,基本实现了审计工作与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提升规范化,规范化又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化。审计署开发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 Office, AO),该软件是专门针对审计署的实际工作需要而开发的,针对性非常强,但通用性一般,主要包括审计程序导向、数据采集与转换、审计项目管理、审计统计抽样、审计数据分析、工作底稿管理,以及审计报告管理等功能模块。同时,还配套开发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各子系统间以及与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为计算机辅助审计(CAA)阶段。随着审计自身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大量的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审计工作当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从而形成了计算机审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具论,即计算机是审计的工具。目前该阶段正在发展之中,软件的实用性一般,功能不完善,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发展。第三个阶段为电子审计(eAUDIT)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审计的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体系化的。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就是建设电子审计体系,实现电子审计,这是计算机审计的高级阶段。该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系化。研究对象从单一的被审计单位扩展到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自身所构成的一个系统。研究方法从单一的信息方法发展到系统方法,即综合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实现目标也从简单的发现问题和纠正错弊上升到实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目前而言,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审计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但从实际发展看,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螺旋式推进的过程。这样的划分有助于人们认识计算机审计实质,从而正确把握计算机审计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计算机审计概念演变及其本质

计算机审计的概念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之一,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这对学术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不利,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概念的正式表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以文件形式发了一个通知,即《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对“计算机审计”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机审计包括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和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日本会计检察院认为“计算机审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如对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等方面的审计;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即采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审计,帮助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这与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的理解基本一致,但表述更具体。李学柔等学者对“计算机审计”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的,认为一种是把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来看,审计执行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对待,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统称为计算机审计。笔者把上述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解称为“广义的计算机审计”,分析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2002年以前大部分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解是广义的,研究内容既有涉及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又有计算机辅助审计。但是,2001年安然事件发生,由于安然公司通过计算机报告的财务数据严重失实,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动摇了公众对审计的信心,所以国际会计联合会会长梅尔提出:“会计师将不得不对实际上通过计算机报告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于是有大量学者开始研究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真实性等问题,一时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内容涉及IT内控、IT治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信息系统的真实性等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真实、安全、合法等,这些研究主要使用“信息系统审计”这一术语,从而使得“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这一涵义逐步从“计算机审计”这一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逐渐成为“信息系统审计”这一概念的专属涵义。而对于“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这一类问题的研究,学者们继续使用“计算机审计”这一术语,也常常使用如“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化”,“数字审计”等术语。显然,这里的“计算机审计”概念仅包含“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笔者称之为”狭义的计算机审计”。

从本质上讲,计算机审计就是自动地和智能地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即在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中自动地和智能地提取具有审计兴趣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定义:

定义1 设一个会计信息系统B为一个四元组(U,A,V,F),其中

U为论域,即会计分录的集合, U={x1,x2,…,xn},U中的每一个xi(i≤n),称为一个会计分录;

A为科目属性的集合,A={a1, a2,…,am}, A中的每一个aj(j≤m),称为一个科目属性;

V为A的值集,V中的每一个 Vj为属性aj(j≤m)的值域;

F:U×AV是一个审计信息函数,Fx: AV, x∈U, 反映了会计分录x在K中的审计信息。

定义2 设U为会计分录集,记

U2 = U×U ={(xi, xj):xi,xj∈ U}

若关系R U2,且满足:

(1)(xi, xi)∈ R, (?坌 i≤n)

(2) ?坌 i, j ≤n, (xi, xj)∈ R?圯(xj, xi)∈ R

(3) ?坌 i, j ,k≤n, (xi, xj)∈ R,(xj, xk)∈ R?圯(xi, xk)∈ R

则称关系R是会计分录集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即审计关系。

定义3 设U是会计分录集,若存在Ci?哿U(i≤k),且满足:

(1)Ci≠?椎(i≤k)

(2)Ci∩Cj=?椎(i≠j)

(3) Ci=U

则称C={C1,C2,…, Ck}为会计分录集U上的一个划分。用C*表示U上划分的全体。

推论1 会计分录集U上的等价关系必然产生U上的一个划分,会计分录集U上的一个划分必然由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产生。会计分录集U上的等价关系与划分一一对应。

推论2 令(U,A,V,F)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B,对于B?哿A,

RB={(xi, xj)|fl(xi)=fl(xj),?坌al∈B, 1≤l≤m, 1≤i,j≤n}

是U上的一个审计关系,从而生产U上的一个审计划分

C=U/RB ={[xi] B|xi∈U, 1≤i≤n}

其中

令U是一个会计分录的非空有限论域, R是U上的二元等价关系, U/R是会计分录集U上由R 生成的等价类全体, 它构成了会计分录集U的一个审计划分,会计分录集U上的划分与会计分录集U上的二元等价关系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每一被划分的集合称为审计信息。

把从被审计单位度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得的具有审计兴趣的信息称为审计信息,即审计信息是对审计对象的数据空间的划分。每一个被划分的集合称为一个审计发现,该过程称为计算机审计。

根据定义,得到计算机审计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基础信息来自被审计组织的信息系统。其中的电子数据不是相互割裂的,它通过自身的结构、属性以及与其他数据的关联隐含地揭示出审计对象的统计相关性。二是挖掘出的模式是可以证实的。通过数据展示技术可以将挖掘出的模式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实证等方法可以获得这些模式所反映的审计含义,把这些经过实证的,符合审计含义的,可以为人们的理解的模式称为审计信息。三是发现过程是非平凡的。从数据中获取的模式需要不断地调整、修正,有的模式甚至需要进一步证实或证伪,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四、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区别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概念长期模糊不清,难分彼此,这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有部分学者在研究时仍然使用计算机审计的广义概念。庄明来(2010)提出了将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两个并列的概念,并且详细分析了两者的区别。目前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审计目标与范围不同对于计算机审计而言,国际审计准则《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ISAs第401号,2004年)指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并不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1999年)也指出:“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考虑其对审计的影响,但不改变审计目的和范围。”信息系统审计目标比较明确,是指对信息系统等资产的保护,对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可用性、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效益、效果、效率等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决定其审计内容包括:信息系统购买、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等;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其数据和程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的绩效等。因此信息系统审计必须采用单独的审计准则体系。(2)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不同信息系统审计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传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为指导,并且吸收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等,因此,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而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基础是计算机科学,包括数据库、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与通讯、信息安全等,同时也融合了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采用了系统论、工程论等方法,强调系统的观点和复杂性的观点。目前,提出了审计数据的取证技术与方法,审计信息的分析技术与方法,审计系统的挖掘技术与方法,审计证据的融合技术与方法等。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71067,71271117),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07148)及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课题(BM20032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陈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职能与类型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陈耿:《信息系统审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35期。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文。

[5]陈耿、景波、陈圣磊、冯国富著,《计算机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6

[6]李学柔、秦荣生:《国际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陈耿:《面向中观审计的规则发现算法研究》,东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等几个面进行了论证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社保系统信息一体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改进措施和方法。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成为体系的重要保障和体现。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就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高技术为一体,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了联网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统一集中的有效管理,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全包容的综合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既是社保系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几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保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紧密相连,大都经历了单机操作、服务器共享、社保系统信息联网和社保、医疗网络化建设四个阶段。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目前社会保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的动态实时化管理,构建了社保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和信息共享平台,大大推进了社保系统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所有参保职工都可持社会保障卡就医。社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流程化和透明化。

一、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对社保系统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实现“五险合一”后,信息化建设作为整个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的平台,是保证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社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就目前来看,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息化保障制度缺乏系统连续性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在硬件配置和相应的支持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保障信息化建设在比较高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还要不断的完善。应该建立一套从方案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和论证,以及后期维护的系统化管理制度,既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利益,也应考虑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来满足需求,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网络建设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之所以发展比较快,主要得力于各地方局域网的基础建设,因此在地方内部实现各部门的联网比较容易。但是,在纵向上与省市及各业务经办部门联网,横向上应与银行、财政、邮局、医院和药店等相关部门联网,目前还不能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这样无法实现社会保险各种前台业务的计算机网络规范化管理,例如目前异地经办业务就无法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实现。

(三)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经历了近几年改革,保险政策的改变造成业务流程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四)资源数据库信息质,存在缺陷

实施“五险合一”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近几年改革步伐加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职工信息变化比较频繁,必然使某些数据不准确。分析认为信息不准确主要原因,一是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二是数据库的维护跟不上,有些需及时更改的数据没有改,三是新老程序交替时出现数据错误。数据的错误直接影响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数据库的质量。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二)拓展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各地社保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减小,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保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充分发挥目前各地局域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二是充分发挥社保信息网站的作用,充分发挥网页图、文、声并貌的优势,作为宣传保险制度政策的重要阵地,直接面向参保人员,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大大提高社保系统的服务水平;三是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用于医院、药店等机构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社保系统监督稽查的职能,通过在线随机抽查和分类别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四是应当适时地开展一些跨局域网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为将来社保信息联网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技术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机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要规范办事程序,对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秩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制约,不要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办事程序;三要规定管理权限,对所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业务管理范围、操作权限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有明确权限,避免越权办事和推诱扯皮的现象;四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参保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参保职工。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二)拓展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各地社保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减小,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保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充分发挥目前各地局域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二是充分发挥社保信息网站的作用,充分发挥网页图、文、声并貌的优势,作为宣传保险制度政策的重要阵地,直接面向参保人员,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大大提高社保系统的服务水平;三是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用于医院、药店等机构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社保系统监督稽查的职能,通过在线随机抽查和分类别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四是应当适时地开展一些跨局域网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为将来社保信息联网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技术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机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要规范办事程序,对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秩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制约,不要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办事程序;三要规定管理权限,对所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业务管理范围、操作权限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有明确权限,避免越权办事和推诱扯皮的现象;四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参保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参保职工。

(四)建设高质f的资源信息库

针对目前数据库部分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全面开展一次彻底的数据库质量整治,充分组织动员所有参保职工及单位,对业务库信息进行彻底清理,校正错乱信息、补充欠缺项目;其次,加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数据标准的统一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础数据和交换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来,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升级联网。三是树立数据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制度上和系统上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建议建立一套数据安全应急保障对策方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五)规范社会保障卡的管理

社会保障卡包括所有要用卡来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和劳动业务,必须做到统一技术标准。目前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一些业务操作细则和流程还在不断变化。从使用情况看,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应的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参保人员是否清楚掌握ic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参保职工都了解社保卡的重要性,予以妥善保管。其次,加强相应配套制度的完善,例如卡的挂失、加密、锁定和更换管理,为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结束语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构建哲学

1 引言

计算学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方式。计算意味着什么?计算学科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成为哲学工作者和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大的元问题。建构计算学科根本问题的理论框架,形成计算学科的元理论――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提出是在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时,从哲学的层面对计算机文化现象与计算学科的重新定位和反思。

2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提出的客观依据

2.1 计算学科的发展要求从哲学高度对计算学科进行理论阐释

计算学科包括算法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的研究。全部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动进行,什么不能(有效地)自动进行,它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学科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

(1)计算学科的应用层。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学科的专业基础层。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学科的基础层。它包括计算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

还有支撑这三个层面的理工科基础科目,包括物理学(主要是电子技术科学)和基础数学(含离散数学)等。

从计算学科这一庞大知识体系中不难发现,它欠缺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支撑。计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哲学层面对计算学科中的根本问题、重大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分析和评价。因而提出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就成为计算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计算教育的现状催化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ACM和IEEE/CS是美国在计算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组织。在1989年ACM提交的《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报告中,它不仅第一次规定了计算学科的定义,回答了计算学科中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计算教育创建了一个“新的思想方法”(a new way of thinking),这种“新的思想方法”是对计算教育科学几十年来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美国ACM和IEEE/CS联合发表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报告(简称CC91)以及《Computing Curricula 2001》报告(简称CC2001)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实这种“新的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内容。

在国内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ACM和IEEE/CS的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的。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组织了“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以及“CC91”的系列研讨活动,对CC2001进行跟踪研究,并分别推出中国“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和《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提出和完善了具有哲学性质的核心概念的思想。

然而,所有这一切关于计算学科的研究还停留在计算学科方法论层面,没有进一步站在哲学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实现计算机和哲学的有机结合。

3 构建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3.1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计算学科的发展

(1)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及其方法论是在科学哲学和一般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它直接面对和服务于计算学科的认识过程,使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逻辑化、程序化、理性化和具体化,它有助于我们在计算学科的研究中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2)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计算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从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的形态、学科的根本问题、学科的方法等方面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计算学科的本质,提升对计算学科的认识,从而有助于计算学科的建设。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对培养计算专业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加速其成才。

3.2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提供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方法

(1)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代表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才是它的迷人之所在。再就是以模型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计算方法论等以阐释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为目的的领域;最后还有成为当今社会的“显学”的计算伦理学、人工伦理学等哲学问题。

(2)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能为哲学话题提供一种创新的方法

计算正在改变着哲学家理解那些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也为哲学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观念,为哲学探究准备新颖的主题、方法和模式提供新的哲学范式,为传统的哲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 构建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

4.1 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定义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但在思想史上,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非常晚的事。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是从哲学高度对计算学科的重要问题、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阐释和评价的。它像数学哲学一样,是一种元理论方法。它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批判功能。因而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可以定义为批判性研究的哲学领域,它涉及到计算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以及对计算学科方法论的提炼和应用,目的是为计算学科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从而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4.2 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

它包括四个层次和七大方面。

(1)四个层次

①寻求统一计算理论,是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研究纲领的“硬核”。其基本问题就是对计算本质进行反思;同时对计算学科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重点关注计算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向。

②创新。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种计算理论提供哲学方法。创新是计算学科中的哲学最具特色的,也是使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得以在哲学殿堂确立地位的关键所在。

③体系。利用计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为上述创新目标的各个分支提炼理论分析框架。

④方法论。这一目标属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它以创新为基础,对计算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其提供元理论分析框架。

(2)七大方面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除四大层次外,还应包括以下七大方面。

①计算学科的本质探讨。包括:计算是不是一门学科?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核心是什么?等等。

②计算学科的思维方式。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上是模拟人类大脑解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分析人类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是如何进行思维活动的。

③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和未来走向。基本问题是反映计算学科本质的,能对计算学科各分支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所具有的共性进行高度概括。重大问题是计算学科中的重要的理论模型的瓶颈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④计算学科的创新及其素质要求。计算学科的创新,就是要围绕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走向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阻障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深入探讨和哲学评价,以期推动计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就提出对从事计算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研究。

⑤计算学科的方法论分析。计算学科方法论是关于计算领域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一般方法的含义、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系统研究。

⑥计算学科的价值原则、伦理原则。价值原则和伦理原则是指对从事计算职业的人员的价值观要求以及道德规范的研究。

⑦计算学科重大成果的哲学分析。如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哲学问题,语言与知识、信息与内容、形式语言和超文本理论的哲学问题等。

5 小结

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重点是计算学科的本质探讨,如寻求统一的计算理论,对计算本质的理论反思等。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难点是创新,是利用计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为上述创新目标的各个分支提炼理论分析框架以及计算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哲学分析等。(本文获“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Denning P J.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

2 Carl K Chang. Curricula 2001: Bringing the Future to the Classroom. Computer,1999,32

3 Tuning 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1950, Vol. LIX

4 Chungang. Theoretical Models of Whistleblowing: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8

5刘钢.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

6刘钢.当代信息哲学的背景、内容与研究纲领.哲学动态,2002,9

7郝宁湘.计算哲学: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6

8郝宁湘,郭贵春.量子计算机动摇了丘奇-图灵论了吗?.科学,2004,6

9郭贵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未来发展展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

10陈火旺等.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11赵致琢.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问题的研究简报(Ⅰ,Ⅱ).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1

12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

13董荣胜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

1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

15范辉.打开计算学科知识殿堂之门.中国大学教学,2003,4

16范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科学,2003,5

17郭玉刚,范辉.论计算学科方法论的作用及构建.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3

18张玉林,范辉.系统方法论与计算学科的认识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题库建设 命题模式

前言

题库建设作为传统命题模式的改革,正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题库是以单个试题为基本构成单位的,通过对单个试题进行科目、属性分类,按题目的定性、定量指标作出编码及索引,从而使全库试题能够类似于图书室藏书一样有序地存贮起来,以方便使用计算机系统随时检索和抽取试题。题库的建设还应包括试卷的生成方案,并且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如一个题库可以通过多个试卷生成方案,编制出不同要求的试卷,用于不同类型的考试。题库中的单个试题除了有独立灵活的特性之外,还应有较高的质量要求。试题在进入题库之前要经过专家的层层审核、测试,以保证试题性能良好、结构完整,并且在命题的模式上能够体现出校方考核的标准和方式。本文即是针对题库建设中命题模式的研究,笔者的研究方向是远程教育,学生群体中多为在职学生,他们对于教学以及考核的要求往往更偏重于实践。因此,如何能够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建立创新、发散性思维的命题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和实践的效率,打破传统命题枯燥、单调的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1 远程考试系统的特点

远程教育主要依靠互联网、电视等通讯媒体进行远距离遥控式教育,它不受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约束,方便不同年龄的人群接受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远程教学模式的特点,远程教育在未来要普及网上考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平台进行测试、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水平,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教育平台。远程考试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试题覆盖面广,能够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传统的卷面考试中,通常只有几套试题以备更换使用,其试题的覆盖内容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猜题、押题的现象泛滥,学生为考试而考试,或者是为证书而考试,对于知识学习不透彻,在实际应用当中更是无所适从。而通过网络考试,计算机随机从题库中挑选试题或题组卷,试题的覆盖范围相对来讲更为宽泛,类型较为全面,可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

1.2网络考试及评分效率高

传统的卷面考试结束后,评分过程对于学生及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校为了加快批卷速度,找其他专业的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帮忙批卷,阅卷质量大打折扣,评分过程中因个人疏忽而导致分数加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采用网络计算机考试时,对于有标准化答案的试题,可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快捷、精准评分,评分过程公平、公正,老师只负责批改一些问答或者需要主观评价的试题。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大大提高了考试及评分的效率。

1.3便于大规模组织考试

远程教育的学生群体多为在职工作人员,且全国各地考生都有。学生在平时主要通过自由时间安排学习课程,在考试时如果也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模拟真实的考试现场,对于考试来讲无疑是最大的福利。全国各地的考试只需在拟定考试时间,坐在家里准备一台电脑,即可参与到学校的考试中来。如有个别考生因事耽误考试,可提前申请,在方便时间内安排计算机再抽取另外题库统一进行补考。这种模式可最大程度的为考生带来方便,提高考试的效率。

2 远程教育命题模式的创新性

2.1命题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学生或家长抱怨“学习无用”,能够实际应用到工作中的知识非常少等问题。这其实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看表面问题,没有全面了解知识的缘故。其实,如果从事技术性行业的工作,多数技术困难就是书本例题在新环境中的变式表达,是完全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而传统的考试命题模式,如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为书本上知识的翻版,其中计算题也多是书本例题的变形。这种命题模式往往会压制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对此,在远程教育考试中,其命题模式应当极力避免这些问题。可以在保证知识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其放入到具体的工作环境中来教学或考试,这样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远程教育对象中的上班族,一方面他们为了获得证书而参加教育、考试,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实践经验的渴求度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转变教育及考核的形式,使之与考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切实地为学生服务,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学生也会感到学有所获,而非简单的为一本证书。

2.2命题模式创新的原则

远程教育新式命题模式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命题应体现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在教育的根本,只有基础扎实,步步为营,才能在所学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而创新模式也只是基础的一种体现方式,其根本问题不能偏废。(2)命题要突出体现知识的发展性。知识是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的,因而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都应注意其未来的发展,要和社会的发展主题,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才是完善的学科系统。(3)命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重视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这点对于参加工作的远程教育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如一味传输理论教育,传统卷式考题,会严重降低学习效率,即使最终学生拿到毕业证书,也多是有名无实。(4)命题要体现人文精神,形成良好导向。现代化教育理念中,除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和学校还有责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在远程教育考试中,校方也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价值观问题植入考题中,通过考试的形式加以引导。

3 创新型命题模式在远程考试中的具体应用

科学实践证明,人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单靠一种感官运作,记忆和学习的效率非常低。而如果能将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十分明显,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显著加强,这就需要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官全面积极工作。将这种观念应用到远程考试中,可得出以下一些创新命题模式。

3.1模拟环境 (适用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听力)

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说,要想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真实的口语对话,并且模拟实际的某个情景,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

现实的职场环境中,如学生甲到某外企公司应聘,通常会遇到口语测试的题目,面对外企主管纯正的英语问话,甚至一些平时英语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都会手足无措。这一方面是传统卷式考题弊端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于新环境的紧张。而远程考试中则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真实模拟这一场景。由专业课老师负责扮演外企主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职业的外企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视频交流对考生进行测试。其中,一定要保证模拟环境的专业性和真实性。如提问人员要像真正的主管一样身着正装,视频中看到的办公环境要模拟真实情景,同时也可要求考生饰演角色,并为其角色的状态进行评分。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有效考核,另一方面也可丰富考生的实践经验。

除真实环境模拟之外,还可以通过编写程序,虚拟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测试。例如,在英语基础听力测试时,可以将书本上简单的问路、对答、问好等情节通过电脑画面展示给考生,而考试则需要用语音作答来完成题目。

同样,在古代文学科目的远程考试中,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的模式,将学生放入到具体的古代环境中。以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为例,可利用计算机编程,虚拟古代环境和人物。将触龙或某一角色留给考生担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显示场景对话或者翻译古文,以达到古文考核的目的。

3.2项目设计考核(适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Visal basic程序设计、Delphi 程序设计)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Visal basic程序设计等应用性强的课程,一些理论内容的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方案1: C语言编程试题,老师规定一个项目范围,比较简单的游戏设计,同时也规定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在规定时间内,考生自由发挥编写程序。老师根据其项目中应用技术难点以及项目设计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分。

方案2: 校方老师事先做好若干个问题网站,考试时分给不同的考生。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网站的漏洞,对网站未完项目进行开发、建设以及维护等工作。

3.3论文答辩式题目(适用于政府经济学、金融法规、国际公法等研究性学科)

针对政府经济学、金融法规等较为枯燥的理论学科,可以采用论文答辩式题型进行考核。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初,按照论文的形式布置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寻找答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方案:以政府经济学科目为例,杨宏山主编的2007版教材共有10章内容。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划分,比如根据每章内容划分为10个不同题目的小型论文,规定每篇论文字数在6千字左右,论文以每章的题目为研究课题。然后再由章细分为节,由节细分为小节,以此组成论文的提纲。老师负责编写论文的提纲,分发给学生(因为老师对于教材非常熟悉,知道课程的重点在哪里,由老师负责编写提纲,相当于给学生划分课程的重点范围)。学生接到课题后可参照书本知识、知网以及电子图书馆资料进行论文的撰写。论文的撰写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书本整体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总结成自己的知识反映到论文中。而且,教师还可以在编写论文时加入一些教材中没有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进而触类旁通,对于该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学生完成论文之后给老师以批阅,经过修改之后,定稿交给学校。考试时只需要按照论文内容进行远程视频答辩即可。

3.4自助餐式答题(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经济数学基础)

自助餐式答题主要是为了突出考生的自主性,在传统卷面考试中,考生往往只有被动接受的责任,而没有主动选择试题的权利。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考试系统中,应当充分利用自动题库的优势,可以将不同类别的题型放在考生面前,任其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作答,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编程对其所选题目的难度范围进行限制。比如低等难度的试题最多只能选择5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只能选3道,而高能难度的题目则根据考生条件不加以限制。试题依据不同的难度,其分值也对应增加,因此对这类学科擅长的同学甚至可以全部选择高难度试题作答,从而取得最高分数。这类型的试题适合用于经济数学基础、实验设计与生物设计等技术类型的学科,学生可针对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根据不同环境,可以设置几种不同的自助餐方案。以经济数学基础为例:

方案1: 在远程考试自助餐模式中,应该考虑到不同考生的口味以及个别考生的“偏食”现象。偏食的考试往往是针对某一领域有着极大的兴趣,远程考试中可以将试题库的目录表直接呈现给考生,任其挑选自己擅长的题目作答,从而完成考试(前提是题库中的题目都有对应的分值,考生选题时也能够看到所选分值,在规定时间内任意选题作答)。

方案2:考生在选完试题之后,题库有自动网上搜索同类型试题的功能,试题难度逐次递增,鼓励学生针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

方案3:考试前给考生1个小时时间叙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经过后台计算机模拟,将这些问题转为理论试题呈现给考生选择作答,以强化书本与实际的结合。

3.5益智游戏类试题

益智类游戏可以使人身心放松,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的压力,并且增强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程度。

方案1: 传统的选择、填空题设计为连连看小游戏,此类型试题可在考试中广泛应用。在中外广告发展科目考试中,原题目:新闻界名人戈公振在1927年出版了《中国报学史》 ,系统论述了广告学的原理和观点。我国唐代灯笼广告逐渐兴盛,下列属于灯笼广告出现的基础有商业贸易发达、出现商业夜市、具备灯笼制作技术。将上述两道题目打散,组成若干个词汇,如戈公振、唐代灯笼广告出现的基础、《中国报学史》、商业夜市、1927年、商业贸易发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词汇的连接。

方案2: 以水果忍者为参考,对传统判断题或双选题进行修改。如屏幕上显示题目“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研究团体是何机构”,从屏幕上方坠落2个答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清华大学新闻学研究会”,选手操作游戏将错误答案切碎。

3.6换位思考题型

换位思考通过对考生角色的转换,或者将考生定位在教师的角色,或者将考生定位在公司领导的位置上,使考生站在对方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方案:社会医学科目试题:请站在出题老师的角度,结合教材内容,为学期测评出具一份考试题。考生则需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弄清楚每章、每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类型的题目测试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考试时间,考生甚至可以带着问题,先去翻阅教材,3天内交付答案。同时,老师也可以将考生的交题时间计入到考试成绩中,因为如果考生对教材各章节有准确的掌握,出题效率也应该是很高的。

3.7导入实际工作案例

在职考试进行远程教育,多数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化知识,而如何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对学生来讲无疑是最为关心的。

方案:在“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科目考试中,导入具体工程案例的试题如:某小区自来水泵房内电机年久失修,运转噪音大,泵房内原有打更人员夜间无法入睡。现提出如下问题,希望考生予以解决。1.对泵电机进行养护、维修,解决噪音大的问题;2.设计报警联动系统,泵房内设备如出现故障或漏水现象,第一时间报警装置启动的联动方案;3.如打更人员搬到对面屋中休息,设置简单的监控系统,夜间能对泵房进行实时监控。

4 结语

远程考试的考场环境不必局限于多人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计算机视频技术、远程协助技术、语言技术来实现。而现在智能手机业务发展之迅速,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正在逐渐取代电脑。因此,远程教育的新式命题模式也应当考虑到今后长期的发展,更多的人正在使用手机上网,来代替计算机,故而今后的远程教育平台很可能也由手机取代计算机网络。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在校方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试,考生可以在地铁上、旅途中、图书馆等地方随时接受学校的远程考评,大大优化了考试的效率。再者,根据智能手机触屏的优点,考试中可允许考生切换触屏考试,这样对于繁琐的数学、物理公式来讲,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考生动动手指,便可进行复杂公式的输入,考试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对于一些“闭卷”考试的要求,学校可以开发专业的远程网络考试平台,通过插件的形式对考生的外部网络进行屏蔽,或者也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远程监控,实现“闭卷”考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张正祥.远程开放教育“论文式”考试模式的操作范式[J].科技与教育,2009(07).

[2]刘军谊等.从国际开放教育视野审视自学考试制度[J].中国考试,2008.

[3]杜四清,何丕廉.远程教育中的题库建设探讨及其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2(1).

[4]韩晓东.基于网络课程考核与传统课程考核比较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5]邹青春.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461-03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Gansu County Sports

FAN Hongwei1,QIN Chunlin2,WANG Yangchun1

(1. P.E. Department,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2. College of Sport Management,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a common trend of the whole world today. The thesis takes 86 physical culture bureaus of counties in Gansu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makes the research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are three contents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valid evaluation index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rcentage of indexes and the standard, and the operation methods of evaluation. The choice of valid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rcentage of indexes and the standard are the premise of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odernization of county sports in Gansu. Second, the system includes two secondclass indexes, nine thirdclass indexes and 27 fourthclass indexes such as hardware and software categories.

Key words: county sports; modernizatio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es; Gansu province

本文在充分考虑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反复、深入细致的讨论,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出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全面地、系统地、将“体育现代化”置于有统一基础的、可比的和可以测量的动态体系之中,完成对于县级体育现代化的整体认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从甘肃省86个县级体育局中抽取17个县级市、县体育局进行现状调查(表1)。其中县(区)级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1个、文化教育体育局2个、教育体育局2个、体育运动委员会2个、文化体育旅游局1个、文化体育局5个、体育局4个。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选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和管理层的专家20名左右,以特尔斐法的形式就该研究评价指标的优选进行了三轮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从中得出指导性或倾向性的意见,确立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折半法(奇数――偶数法)进行信度检验,求得的分半信度往往称为“内部一致性”系数。由于折半,所以题目只是实际的一半,这就降低了信度,为了得到整个测验的信度,需要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Spearman-Brown formula)来修正相关系数的值。

1.2.2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有效问卷运用EXCEL 20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构建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2.1.1体育现代化的内涵

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势,是发展中的国家为了获得体育发达国家所共有的某些特点而经历的体育文化和社会经济变迁的、高度理性、自觉奋斗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包含:体育意识

作者简介:范宏伟(1975-),男,甘肃省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现代化、体育活动现代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队伍现代化、体育产业现代化、体育科教现代化、体育组织现代化,具有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显著的特征。

2.1.2县级体育的内涵

县级体育是在县的行政区划范围内体育活动的集合。虽然县级体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农民,但又不同于经常所说的“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相对于“城市体育”而言,从概念上讲是对区域范围的不确定,在实践中往往造成管理边界的模糊性,为体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所以,县级体育就是指从我国行政区划范围划出的以县为单位的区域体育,它作为我国管理体制纵向系统中的基础子系统(基层),从内容上具有广义体育的全部,但人口构成、管理体制、经济条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2.1.3体育发展程度的涵义界定

我们可以把“体育发展程度”界定为体育发展所达到的地步或“社会体育能力”的水平。体育实质上是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通过对自身的变革和改造,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据此确认,衡量评价体育发展程度的标准就是看体育对人类的贡献大小,即体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力,它体现的是体育价值的实现程度。

2.2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的分类和归并

由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也有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保障条件的因素存在,如果进行分层,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应该属于一级指标,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保障条件应该属于二级指标,所以指标有重叠、有交叉,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分类不清楚。当然,这里牵扯一个分类标准的问题。

“硬件”解释为:硬设备。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称。“软件”为程序系统或软设备,是为了运行、管理和维护计算机,提高使用效率、扩大计算机功能的程序总称。由此,我们将“体育硬件”理解为体育系统中的硬设备。“体育软件”为体育系统中的软设备。为了克服上述研究的局限性,本论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体育看作一种规模宏大的工作系统,二级指标由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展开。

2.3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的筛选

步骤一:经验选择。在文献阅读、个别访问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从能够反映体育综合发展程度的关键内容入手,按照“理论――概念――操作化――指标”的程序,对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经验选择,初步构建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二:第一轮专家咨询。2002年10月28日,将通过经验选择的指标连同“体育系统硬件”、“体育系统软件”概念的界定、三级指标(9项)在二级指标――体育系统硬件和软件(2项)中的归属问题、四级指标(26项)在三级指标中的归属问题、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优选以及问卷的效度,以专家调查表的形式寄给了20位专家。截止11月15日,共回收调查表19份,有效回收率95%。按照一般程度以上计算,三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在0.89以上,四级指标重要程度在0.63以上。

步骤三:第二轮专家咨询。2002年12月2日,在统计整理专家们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中的三、四级指标(27项)进行了调整,并初步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开始了第二轮专家咨询。此轮发出调查表24份,截止2003年1月12日,共回收调查表24份,有效回收率100%。按照一般程度以上计算,三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在0.79以上,四级指标重要程度在0.75以上。

表1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的归属(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2003年2月21日,经过对前两轮专家调查表的统计处理,又发出了第三轮专家调查表。第三轮发出调查表8份,截止3月14日,共回收调查表8份,有效回收率100%。

在对第三轮专家调查表进行统计处理后,又将统计结果向若干专家进行了个别征询。最后,形成了一套现阶段“四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2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以及其所辖的27项四级指标及权重。

2.4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方法

从多次对各地社会、经济、体育发展水平评价资料的总结得出,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实用。现将具体计算方法和步骤简介如下:

第一步是对27项指标定出评分标准。在参考现有的体育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特尔斐法,由专家商讨确定。

第二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得分。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用各指标的实际值与相应的基准值进行比较,得到各单项指标的体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再乘以权重。

第四步,以评出的各县体育综合得分乘以100%,便得到各县体育现代化目标的发展指数。各子系统和各指标的发展指数也以同样方法求得。

第五步,比较不同县体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可以进行多种排序:1) 根据单项指标发展指数进行排序;

2) 根据体育意识、国民体质、体育活动、体育经费、体育设施、体育队伍、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组织等子系统指数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3) 根据27项指标总评价结果,对各县体育现代化指数进行排序。

第六步,县级体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参照有关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和江苏省体育现代化比较资料,我们把体育现代化进程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阶段综合得分值在0.60-0.69;初期阶段综合得分值在0.70-0.79;中期阶段综合得分值在0.80-0.89;基本实现阶段综合得分值在0.90以上。

2.4.1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开展现代化进展评价,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实践的需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的评价,目的是评价不同县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评价它们是否实现了体育现代化。目前,体育现代化尚处于发展阶段,她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没有形成固定模式或标准模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关于体育现代化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都处于体育现代化的探索阶段,各项发展指标都是动态的。所以,同步的、动态式的比较才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程度的真正评价。为了反映县级体育现代化的进展,评价指标和基准值都应是变化的。

在统计指标权重时,首先是对调查的结果用做频数分布表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采用加权求平均数并对其“归一化”处理的方法来确定权重系数(图1~图3、表2)。其中三级权重系数是在求四级权重系数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

图1二级指标权重图2三级指标(系统硬件)权重图3三级指标(系统软件)权重2.4.2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定量模型的建立,由于不涉及权重,减小了误差;由于意义明确,分级更容易、更规范。

评分标准的确定,也是综合评分法操作程序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虽然甘肃属西北地区,但是要讨论的“标准”不能就此减低。在参考现有的体育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特尔斐法,由专家商讨确定。对比两次函调结果,县级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基准值是统一的。

表2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基准值

评价指标有正、中性之分,数值越高越反映体育现代化实现度高的指标称为正指标。数值适中才反映体育现代化实现度高的指标称为中性指标。在评价时要注意区分,在确定评分标准时,中性指标向正、反两方向对称定分。而且,指标一般应选用相对数,如平均数、指数、比例等,而不用绝对数,如总值、总人数等。因为,现代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县级体育现代化进展指标也是相对的,每个指标的标准也是相对的。所以,只有相对数才有可比性,才能真正反映体育发展水平,不能要求评价结果具有数学精确性。

3结论

1) 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的评价过程包括有效评价指标的筛选、指标权重和基准值的确立、评价操作方法3项内容。其中,有效评价指标筛选及其权重和基准值的确立是构建县级体育现代化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 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以及其所辖的27项四级指标及权重:体育系统硬件类、体育系统软件类。

3) 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县级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模型,对县级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4) 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对甘肃省县级体育主管部门,而且对其他地区的县级体育行政机构,尤其是对条件相似地区的县,能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4):1-5.

[2] 虞重干,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其人力资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1):5-7,19.

[3] 林显鹏.国外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2):14-17,29.

[4]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9.

[5] 朱庆芳,吴寒光著.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6]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编.200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

[7] 尹继佐主编.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2001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8]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9]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 倪同云.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M].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2,4.

[11] 李平,等编著.县级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8.

[12] 陆立军,等著.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

[13] 戴向明.对体育发展程度综合测评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14]中国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8.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10-27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社科鉴字04号)系列论文;2005年中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交流论文;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网络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本文从网络会计时空观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会计假设理论的不足进行剖析,认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反思,并由此而引发叉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2]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E@M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

11赵秀云·网络会计一信息时代会计发展新领域·四川会计,1999;2:9一11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高校合并后的这十多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内部会计控制不时地暴露出许多问题,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弱化,形成管理上的“盲区”和监督中的“真空”状态,导致腐败和贪污等丑恶现象不断发生。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完善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合并高校财产安全,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有组织、计划和调节、控制的一系列会计制度,以确保合并高校各项事业有秩序地、有效地运行。所以,我们有必要以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的观点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仔细分析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合并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保证合并高校的财产安全、提高教育资金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体现合并优势,保证合并高校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一、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合并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

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并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3、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4、相互牵制原则。

5、成本效益原则。

二、我国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专门针对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虽然我国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加大了对内部会计控制理论建设的力度,但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较多,而研究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较少。我国已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做指导,理论上对内部会计控制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因此高校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二)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以往一直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且高校会计制度中对学校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没有对利润的追求动机,其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忽视了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基础十分薄弱。

(三)合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不健全。高校一般都建立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但总体来看,仍很不健全,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项目不够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对外投资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和执行程序不够规范,风险增大;二是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够全面。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有些高校约束的主要是对财政经费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而对各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约束得很少;三是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如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特别是创收经费等的内部会计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财务纳入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

(四)合并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滞后。内部会计控制具有监督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的特点。由于其强调对经济活动事前监督和过程控制,因而能将某些违规、违法、不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其具有独立性。高校对内审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无法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必须有健全的体系建设,只有健全的体系、完备的制度,才能有效地进行合理、有效、透明、公正的财务运作。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主要涵盖以下六个方面:

1、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体制和程序、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主要会计处理方法和执行的会计政策、费用开支标准、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特殊事项审批制度等。

2、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办法、预决算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收费管理制度、违章处理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

3、货币资金及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收付管理制度、银行存款核对制度、印鉴使用保管制度、资产购买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物清查盘点制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对账制度、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

4、重大事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大型基建及维修项目管理制度、其他重大事项管理制度。

5、票据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收费票据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的保存、移交、销毁管理办法。

6、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机构、岗位、财务人员、会计委派制度、工作成效奖惩等管理办法。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的素质决定着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也决定着会计控制能否顺利进行。所以,拥有一批有水准、讲诚信、讲道德、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础,也是实施内控制度的关键。一是要求会计人员知识素质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会计知识,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国家有关的政策、法令、法规,并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求会计人员道德素质高。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和执行的好坏,与会计行为人的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会计控制。高等学校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使会计工作的一些程序变得简易化,整个会计核算完全依赖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来支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许多高校使用网上银行处理银行结算业务,资金的划拨在瞬间即可完成。由此,资金的安全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凸显。同时,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也与手工模式不同,过去针对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电算化的要求,而应从系统控制和人工控制两方面做好内部管理,通过严格会计控制程序来保障。首先,要保证软件系统的合法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加强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设计合理的操作程序,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注重电算化过程的相互牵制、权限设置制衡,加强各项安全保密措施。

(四)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制度是不完善的制度,没有监督的存在,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会计行为。监督不是摆设,它必须要有可行高效的机制。高校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诸多经济内容的系统工程,有了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可以较好地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行。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红星.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探析[J].审计月刊,2007.6.

[2]马广华.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7.1.

计算机系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2]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E@M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

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

11赵秀云·网络会计一信息时代会计发展新领域·四川会计,1999;2:9一11

上一篇: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控编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