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6:20:54

计算机系论文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1篇

美国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阿默斯特校区(以下简称麻省大学)是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系统五个校园中的主校园,是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办于1863年,坐落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新英格兰地区。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64年,其研究生教育也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3名教授发展到现在拥有43名教授,其中包括9名ACM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院士(Fellow)、4名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5名人工智能学会(AAAI)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院士。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计算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系,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下一代能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家”(www.cs.umass.edu/grads/msphd-requirements)。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该系非常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能力的教育宗旨,该系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每年大约会收到1000份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的申请,攻读其博士学位,而录取的人数一般保持在30名左右。完善和严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开放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为全美最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院系之一。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招收两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只有在美国其他大学获得相应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修完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认可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学生在录取后必须经过硕士/博士的连续培养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无论哪种形式,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和博士生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研究能力训练。学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论证,成为正式博士候选(PhD Candidate)人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学习。以下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advisor(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究)

(2)Satisfy 6 Core Requirements (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3)Complete 42 course credits (core courses taken to satisfy core requirements are included)(完成42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的学分)

(4)Complete a 6-credit MS Project (完成6个学分的硕士研究项目)

(5)Graduate with an M.S. Degree(申请获得硕士学位)

(6)Pass the Department Qualifying Exam- Portfolio(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7)Form a Committee(成立答辩委员会)

(8)Propose a Thesis(提交博士开题报告)

(9)Complete 18 Dissertation Credits (完成18个学分博士论文)

(10)Pas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Requirement(完成助教的工作要求)

(11)Pass the Residency Requirement (at least 9 credits in back-to-back semesters) (完成连续两个学期修9个学分的要求)

(12)Defend and Submit a Thesis (博士答辩和提交博士论文)

本文将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探讨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2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而广博的基础知识,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每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修完6门博士核心课程,而且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这些核心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三大领域:理论(Theory)、系统(Systems)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 理论核心课:计算理论(Computation Theory)、高级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2) 系统核心课:有三组课程,分别是:

编译技术(Compiler Techniques)、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数据库设计和实现(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ing)、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

高级软件工程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高级软件工程I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

(3)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学(Robotics)、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不确定环境下的推理(Reasoning and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增强型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在六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为了加强理论基础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修完两门理论核心课程和一门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三门核心课程。例如,一个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修完以上两门理论和一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外,还必须修完来自于系统方向不同组的三门系统方向的课程;而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则必须修完另外两门人工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一门系统方向的核心课程。

每门核心课程由教师讲授一学期,其中每星期2次课,每次2小时,3个学分。根据内容不同,每门课程一般要安排5~8次书面作业、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其中,对系统方向的课程来说,每个章节完成后一般还有一次课程项目设计(Course Project),主要要求学生实现相应的算法和进行性能评价。由于核心课程要求高,课程学习内容多,导师和系里会建议学生每学期选学不超过一门的核心课程,所有6门核心课程则在三年内完成。如果成绩没有达到B+,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允许学生重修该核心课;但是,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时间前没有通过全部的6门核心课,则不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严格的核心课程作业、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专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实际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活而完善的博士生选修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和精深的基础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及能力。

如果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重要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技术,是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了解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做法是,在博士研究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18个学分(6门)的核心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求完成24个学分(8门)的非核心课程(或称为选修课)学习。这些选修课大多是关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近3~5年的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或新技术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一般由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新的课程计划,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授会将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同时,通过2~3个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各种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由教授主讲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以教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描述以讨论为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以讨论为主的Seminar是美国计算机院系的教授最常用的选修课教学模式。Seminar的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选题一般是近年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自近年来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

第三,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完成。教师在确定题目后,一般会根据论文的情况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多个子专题,每个子问题由3~4篇论文组成。课程的开始一般是综述性的论文或在该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探讨该研究方向出现的新的应用背景需求和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其后的每个子专题则将对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选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且通常是由学完了核心课程以后的高年级博士生组成。学生人数太少,论文的覆盖面可能太小;学生太多,可能导致讨论的深度不够。同时,只有学完了基本理论后,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Seminar的学习讨论中,找到新的研究问题也是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学生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估(Review)、宣讲(Presentation)和进行课堂讨论。每篇论文的宣讲时间是25~30分钟,课堂讨论时间是10~15分钟。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选择合适的题目并对教学讨论的内容(论文)进行筛选和组织对开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准备一门新的Seminar课,教师一般需要预先通读该研究方向所有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分类,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提炼出来,作为课程学习的论文。在课程项目的设置上,教师会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如对某些算法的实现、评估和改进,实现原形系统等,同时也非常鼓励学生在论文讨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课程学习安排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保证

美国的博士教育是以博士生的最终质量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年限来规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培养一个硕士/博士生一般需要至少5年时间。由于强调博士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博士学习阶段,博士生都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尽可能地将研究项目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用所学到的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虽然学生的背景不同,但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课程要求和博士论文要求,系里建议学生按如表1所示的时间表安排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不但在本系有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其他相关院系选修本系没有开设但对研究有用的课,如数学系或电子工程系的高级课程。总之,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启示和建议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用于探索与创新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博士毕业生日后发展潜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博士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研究项目驱动型教育”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但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这种单纯强调研究项目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没有严格的博士课程要求和淘汰制度,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最终将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笔者建议,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应该首先强调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论哪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如算法、分布式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这些核心课程应由教师来讲授;同时,应严格课程的考核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选修课,由于其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借鉴国内外Seminar课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有效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上好Seminar课。

博士生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严格的培养机制和灵活的培养方法,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严格博士生培养机制,完善博士生资格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如何真正教会学生探索科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是我们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2篇

一所大学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很多,但是否具备批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无疑是极其关键的必要条件之一,构成了有志于斯的大学的立身之本,实际上也是其最“本原”的任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借用一句老话,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格外重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前些年不少高校大大扩大了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而我系的本科招生规模一直保持不变)。我们的毕业生遍布世界,弄潮于信息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上,其能力与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普遍赞誉,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系进一步加强了在这方面的实践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促进我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再上一个台阶。这里想针对我们采取的重要措施之――“讲席教授组”机制及其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 基本理念:没有国际一流的教师,就难以造就国际一流的学生

高水平的教师与高水平的学生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清华计算机系是“尖子生”云集的地方,要把这些尖子生培养成从国际标准来看都堪称一流的学生,没有一流的教师是难以想象的。我系已建成了一支国内一流的教师队伍,突出标志之一是,我系现有院士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海外)2名。我们积极从国外(尤其是欧、美)引进优秀教师,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促使我系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脱颖而出,如我系有5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所有这些,为我们培养一流学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以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标准来衡量这支队伍,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是需要下大力气不断充实、完善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我国的薪酬水平与国际一流大学的薪酬水平差距甚大,以及国内外信息领域高端人才的就业特点,我们要“成建制”地建立起堪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的教师队伍绝非易事,或者说在现阶段,时机还不尽成熟。譬如,在目前条件下,要想吸引在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系取得助理教授以上职位的学者回到我系长期工作,基本上还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一点与生物、物理等学科领域不太一样)。实际上这正是我系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或者说采取的一个基本对策是;利用好清华大学业已建立的“讲席教授组”这一得天独厚的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物色一流的学者组成讲席教授组,每个讲席教授组10个人左右,每位成员来我系工作每年至少1个月以上(国外学者的学术休假制度确保了这个重要条件),实质性地投入到我系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积“零”为“整”,统筹安排,在整体上出效果。这种设计,既充分考虑了现实性和可行性,又显著区别于邀请国外学者作学术报告等比较一般的交流形式,讲席教授组的成员可以深入下去,而不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

2 讲席教授组的基本构成条件:必须具有世界水准

我们认为,讲席教授组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带头人是国际学术大师,组成成员是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整体上呈现出世界水准。必须具有足够的“位势”,才能达至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境界。当然,讲席教授组的设置一定要与我系发展蓝图相配合。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不失时机地聘请、建立了两个讲席教授组,即姚期智讲席教授组(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及黄煦涛讲席教授组(多媒体计算方面)。姚期智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首席教授,出生于1946年,1972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1975年获得伊里诺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以后陆续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伯克利等著名大学任教,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得SIAMGeorge Polya奖和ACM SIGACT-IEEETCMFCS Donald E,Knuth奖。特别地,他于2000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奖――图灵奖(姚教授是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黄煦涛教授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IEEE会士,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EEEJack Kilby奖章获得者。姚期智教授及黄煦涛教授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国际地位,保证了这两个讲席教授组的组成也是具有国际水准的。这可以从这两个讲席教授组主要成员的列表中略见一斑。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主要成员为:

姜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生物学。在进入“姚期智讲席教授组”后,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B类)。

李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康奈尔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理论、计算生物学。Journal 0fBioinfoma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主编。在进入“姚期智讲席教授组”后,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蔡进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康奈尔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性理论。曾获美国计算机学会奖、美国总统奖,等。Journal ofComputer and Systems Sciences和Journal of Complexity副主编。

堵丁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系教授,加里弗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合优化、近似算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中的应用。Journal OT Combinatorial Olnizafion和Book Series On Network Theory andApplications主编。

滕尚华,美国波士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几何、最优化、互联网算法,等。

邓小铁,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经济学、算法复杂性理论,等。

邵中,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程序正确性验证。

“黄煦涛讲席教授组”主要成员为:

孙明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 IEEE Fellow,多媒体信号处理领域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与处理、网络视频应用。IEEE Transactionson Multimedia主编。

张建伟,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与人机交互。

J. Aggarwal,美国德州Austin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运动分析。

Helmut Pottmann,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

Alfred Bruckstein,以色列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显示技术。

翟树民,美国IBM AlmadenResearch Center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普适计算。

Michael Lew,荷兰Leiden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检索、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

蒙美玲,香港中文大学教授,MIT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信号处理、人机语音交互。

张大鹏,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分析、图像/图形综合技术。

刘志强,香港城理工大学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媒体计算。

需要强调指出的一点是,在物色并邀请讲席教授组带头人“加盟”的过程中,系里资深教授,尤其是院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系张钹院士在这个过程中就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讲席教授组的实践:与我系建没融为一体

通过这儿年的实践,我们日益体会到,“讲席教授组”是现阶段一种比较好的、同时义现实可行的高层次交流形式,对高水平人才培养可以起到实质性的提升作用。这两个讲席教授组的成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参与了我们的学术活动,并且作为导师,直接指导博士生(我们为他们精心挑选了优秀生源),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科研讨论、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除了对具体的学术问题给予指导外,还在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科学作风、治学经验等方面言传身教,很快就把学生带到了国际研究的最前沿。例如,姚期智讲席教授组所指导的学生孙晓明,解决了通讯复杂性方面的一个国际上的公开问题,另一位学生陈汐,已连续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FOCS大会的唯一一篇最佳论文。他们还紧密结合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开设了多门新课程,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改进。如黄煦涛教授开设的课程“Audio/Visual Human ComputerInterface”,跨越了视觉信息处理和音频信息处理的界线,把这两个传统上分割的领域,以人机接口为中心结合在一起。姚期智教授也给本科生开设了理论计算机课程,每个学期亲自上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能力,并经常邀请国际一流学术大师给学生作报告,使学生们得以直接体会大师风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激情。讲席教授组其他成员还陆续开设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识别”(美国华盛顿大学孙明廷教授)、“人机交互专题”(美国IBMAlmaden Research Center翟树民研究员)、“工业几何学”(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HelmutPottmann教授)、“多模态人机交互”(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张建伟教授)、“多语言及多媒体信息榆索”(香港中文大学蒙美玲教授)、“机器学习及其应用”(香港城市大学传媒学院刘志强教授)等研究生课程。所有这些,在促进教学、研究生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使之尽快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发挥了重要作用。讲席教授组对我们的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训练及科研上的出色表现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与我们密切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清华大学的认识。姚期智教授200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毅然辞掉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首席教授的职位,正式全职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这一系列结果,应该说与这个过程是不无关系的。

讲席教授组除了指导博士生、讲授课程外,还积极关心、支持我们的学科建设。例如,黄煦涛教授是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Beckman研究所在人机交互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率先提出和开展了主动计算(Proactive Computing)和相应的人机交互研究。他的工作对我系确定普适计算(Ubiquitous/PervasiveComputing)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黄教授还参加了我们2003年申请成立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论证工作和专家论证会,给予了有力支持,推动了该实验室的建立。黄教授的讲席教授组中包括了来自视觉、语音、图形、多媒体、网络等多学科的专家,通过深入的交流,大大促进了我们“人机交互”学科方向的建设。新兴学科方向的设立,显然反过来会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产生良性互动。

当然,讲席教授组机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万能的,必须与其他举措相呼应,共同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例如,我们多方努力,尽可能为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提供机会,每年参加境外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的研究生数以百人次计,扩大的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学术研究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再如,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或国内公开平台上的课外科技活动,由学生组成的科技活动团队或小组,继2001、2002年分别获得了世界机器人足球锦标赛RoboCup仿真组世界冠军后,2003年获RoboCup仿真组世界亚军、国内冠军,2003年获RoboCup小型组国内冠军,2004年获Robocup四腿组国内冠军;2002年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世界第四(银牌),2007年获得亚军:2003年获PennySo排序比赛lndy(专用)组世界冠军;2003、2004年获法国SCILab程序挑战赛冠军,等等。此外,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也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大力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同学们得以在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向上,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例如,由研究生组成的计研4班,2003、2004年分别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的称号,2003、2004、2005连续三年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所在的团支部获2002、2003、2005年获北京市“先锋杯”红旗闭支部,2002年获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4 对成效的初步评估

我们的上述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 的回报。这几年,我系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以及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显著上升,国际学术声誉不断提高。同时,一批在学术上深具潜力的优秀苗子经过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已脱颖而出。仅以在这两个讲席教授组相关学科方向上的学生为例:

冯元,2004年博士毕业,其博士学位论文《量子信息的分辨、克隆、删除与纠缠转化》(指导教师为应明生教授)获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006年已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上论文奖。现留校工作。

孙晓明,2005年博士毕业,获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并获微软学者奖。留校工作。

段润尧,2006年博士毕业,获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及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其博士论文对量子纠缠转换与量子操作分辨这两个量子信息论中的重要课题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量子纠缠奇特本性的认识,还为其将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留校工作。

陈汐,在校博士生,对Brouwer不动点的计算复杂度(Oracle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文被理论计算机领域的最高水平的会议STOC2005录用。以后又多次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顶级会议上FOCS、SODA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FOCS最佳论文奖。2007年12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首度颁发了“新世界数学奖”,陈汐获得博士论文银奖。

蔡云鹏,在校博士生,他在论文“Probabilistic modeling for continuousEDA with Boltzmann selection andKullback-Leibeler divergence"中,将分布估计算法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玻耳兹曼选择法从离散域扩展到实数域,与模型参数匹配过程相结合,提出了实数玻耳兹曼选择法。该论文在第八届基因与进化计算国际会议(The 2006ACM SIGEVO/GECCO Genetic and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Conferences)中获得最佳论文奖。

黄兴亮,在校博士生,在论文“Robust Detection of Transform DomainAdditive Watermarks”中,针对水印问题首次引入鲁棒统计的思想,提出epsilon沾染的水印系数模型,给出了鲁棒的水印检测器结构。该论文在第四届数字水印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on Digital Watermarking,IWDW05)获得了最佳论文奖。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3篇

参考某一学校的要求)论文书写格式(如图)论文全部要采用word来书写,文件名统一为“report95´´.doc”,其中´´代表自己的学号。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论文首页格式: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其余用宋体四号字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4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4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院(系)名称:计算机系本科生学号:学位论文题目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本科生姓名:______指导教师姓名: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年月摘要(粗宋体居中四号字)(空一行)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空一行)关键词:词1、词2目录: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格式如下:计算机概论………………………………………..……11.1计算机产生……..…………………………………………..11.2计算机的发展……………………………………………..21.3计算机中的进制…………………………………………3一二进制表示法…………………………………………..….3第二章计算机文化基础……………………………………….6其中:“章”部分使用宋粗体四号字;“节”部分采用宋体5号字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4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5复印纸的尺寸。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4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4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4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空一行)§1.1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空一行)粗宋体5号字左起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参考文献: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4篇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起算的时间点,是1956年5月26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内容为赖祖武、何育辽、袁榘、郑志和姚晋合作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该报纸和601型电子积分机的模型现在陈列于复旦大学校史馆中,标志着复旦计算机学科从此起步。

学科起步后,保持了较快的后继发展速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比如1964年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批数字电子计算机“602电子计算机”;1971年成功开发了基于719计算机的ALGOL-60编译器,这是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最早研制成功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之一。197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独立建制的计算机科学系,这在全国高校中也是比较早的。计算机科学系从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86年复旦大学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点,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才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5月,复旦大学重新整合了现有计算机学科相关力量,成立了独立建制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在去年筹备学院的过程中,学院曾组织广大老师讨论过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在这50多年中所形成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里。最后的结论是“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前瞻性基础研究,另一个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产学研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复旦的部分老师很早就已经能在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文章了。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吴立德教授在1982年的IEEE Trans. PAMI上;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朱传琪教授在1981年的ISCA会议上;计算机算法领域,朱洪教授在1982年的STOC会议上。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复旦网络和复旦光华两家公司是当时运作比较成功的公司,曾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到现在相关领域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新的学院在成立以后,对现有力量进行了整合,并对整个学科进行了重新布局。目前国际上对计算机学科的划分主要是分为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理论三个部分。从学院现有人员情况看,人工智能部分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学这几个方向上;计算机系统部分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数据库、软件工程,系统软件、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信息安全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图形学这几个方向上;计算机理论部分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算法与计算复杂性和计算密码学这两个方向上。

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系统部分,近几年学院在国际一流会议和期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工智能方面,2008年在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上发表了1篇论文,2007年在ICCV和ICML上各发表2篇论文,在Pattern Recognition上发表1篇论文。计算机系统方面,预计2009年在ICDE 2009,IEEE Trans. on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上都会有,2008年在ISCA,WWW,ICDE,OSDI(与MIT合作),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Pattern Recognition上都有,2007年则在ICSE上发表了论文。

作为新成立的学院,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目前学院有一支较为庞大的专任教师队伍,但是比例不协调,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严重影响了争取项目和资源的能力。其次是与复旦的其他理科院系相比,由于学科自身特点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比如从论文角度看,计算机学科缺少像Nature,Science,Cell,PRL,JAC这类影响因子很高且广为周知的期刊;又如从经费角度看,由于国家近年来对新兴材料、石化、生物制药等行业予以重点扶持,资源投入较大,使得计算机学科的科研经费总数和人均科研经费与化学、高分子、材料和生物等理科院系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些因素使得学院在校内与其他院系的横向对比中处于不利位置,影响了在校内争取资源的能力。最后与其他各兄弟院校相比,学院无论从队伍结构还是科研经费方面都也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特色专业;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力图要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再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而高校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能否进行及时地改革与创新,对于实现政府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育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专业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

数年前南京大学启动了“发挥重点高校优势、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质量工程,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项为南京大学成教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9年申请并获得了“江苏省成教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项目”的建设任务。经过4年的努力,获得江苏省授牌,达到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一、探索新的专业建设之路

(一)重新修定教学大纲

新的计划力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高等成人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009年,南京大学重新修订了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特色塑造品牌,提高质量,以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二)根据社会需求,特色专业带动新型实用性专业建设

依靠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对于已有20多年历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适应于新形势下的成教人才培养,该专业2008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成教特色专业,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成教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扩大社会需求、为地方建设做贡献,以本品牌专业带动其它新型实用性专业的创建,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于2008年春季开办了3年制本科成教网络工程专业,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走出校门,获得社会认可,该专业被评为南京大学成教特色专业;为适应南京市、江苏省把软件产业作为重点的地方特色,2011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又开办了3年制本科成教软件工程专业,现已招收三届学生,目前三大专业正与南京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良好的衔接。

(三)依托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培育精品课程

依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强大的师资队伍,给成教学生上课的教师9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注重教师间的交流和传帮带,特别是同一课程群内的教师定期进行讨论,以保持本课程群的协调教学。教学、管理队伍中有多人被评为校级或以上先进,一人被评为全国百佳成教优秀教师。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各种类型的单位里易于应用所学知识快速见效的结果,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先期选择性地培育建设了程序设计、数据库、离散数学、数字电路、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校、省级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用此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并计划以后每两年陆续建设若干门精品课程,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各门课程质量的目标。

(四)研究适合于成教教学、管理的方法,发表高水平论文

从各方面对新形势下的成人教育进行了立体化的探索、研究、创新和总结。已经在核心期刊、全国性会议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10多篇相关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性评比中获奖。南京大学认为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课程改革,应该涉及到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各个层次的管理方式、新的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探索、创新、交流与总结。

(五)强调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调整教学目标,不一定要求成教学生理论基础宽厚,只要求他们掌握各门课程最基本的规则和原理。突出实际应用,特别强调与其工作相关的课程及应用要重点多花精力和时间,要把实实在在地为工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对于成教学生,在要求其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毕业论文设计,重点将精力放在某个相关课程群上,比如: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设计组合是大部分学生选择的课程群,这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工作性质,同时又证明了教学方案与内容针对了培养的学生,教学效果落到了实处。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让有兴趣的同学与相关专业方面的教师合作,比如学生王波等人与教师合作开发的“离散数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得2009年“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二等奖,影响很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用。

(六)提供给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可以学习的途径,弥补成教学生在校时间的不足,同时也配合电话、个别辅导等辅助形式让成教学生得到更灵活的学习时间。

在教材使用方面,南京大学计算机系选择、编写适合成教学生的教材。在自编讲义的基础上,完善并正式出版了多部对于成教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开放实验室,鼓励成教学生选择专业导师,提供与全日制学生一样的硬软件环境,不断完善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七)创建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了由教学系主任挂帅、成教负责人具体落实的教学管理班子,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选派、课程质量的监管、班主任的聘任、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意见的反馈等方面实行规范管理,与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各部门进行有效地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保证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是全国七个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单位之一。在长期的学科积累、人才积累和条件积累的基础上,该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教专业荣幸地获得江苏省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立项,经过长达25年的不懈努力和近4年的立项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鲜明的成教特色。

(一)利用学科优势,特色专业根基牢固

近年来,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成果转化项目,几乎覆盖计算机学科的所有研究方向。根据成教学生的基础薄弱、在职应用需求高、学习投入有限等特点,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与“计算机发展”俱进、与“市场需求”俱进,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教学内涵,细化课程设置,鼓励结合职业需求进行课程和毕业设计,力争建立一个兼具先进性、实用性,又可持续演化的教学体系。

(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政策具有针对性。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为成教专业的发展制定了各个层面的特区政策,着重建设了一个顺畅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成教课程工作量计入计算机系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所有专业课任课教师均来自该系。计算机系的各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政策同样也适用于成教学生。此外,针对成教面向应用以及学员水平不齐的特点,计算机系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三)与时俱进的教研成果和实在的市场需求,确保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大学地处软件大省江苏省,软件人才的市场需求旺盛。南京大学在教学研究尤其是成教教改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保持每年均有成教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章发表或教材出版,已建设多门校、省级成教精品课程。计算机系成教的招生人数已占到全校理工科人数的一半。该系正在开展成教培养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衔接工作。

三、结语

要实现政府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目标,创建适合国情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建设特色专业并带动其它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有校、省级精品课程,以点带面,陆续建设本专业的其它课程为精品课程,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各门课程质量的目标。南京大学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注重总结经验,在国际、国内会议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完善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交流,共同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怀宏,夏黎春.通过参赛获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继续教育,2012,(12).

[2]朱怀宏.浅议继续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体系[J].继续教育,2010,(8-9).

[3]季传武.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2013,(7).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可重构 可重构计算体系 可重构计算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088-01

1 可重构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念

可重构并行计算机系统要依附于软件控制,通过可重用的资源,重构及重组转换为另一个计算体系,以匹配于差异化的相关需要。其具备可重构特性的计算机制我们称其为可重构计算系统。

重构和重组是可重构计算机制转换其基本功能的两种措施,前者即新计算系统的功能外部系统,其在旧的计算系统内并不存在,通过旧计算系统的可重用资源重新组建而成。而后者即新计算系统的功能部件,通常存在于旧的计算系统,经重新组合构建为另一套计算构架。

可重构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体现在可重用资源,在研发FPGA前,可重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择取重组的措施;而在FPGA出现后,使重构措施变得具有可行性,经匹配相应的文件,设置各性质与线的链接,进而调节硬件的基本模式。

可重构并行计算机系统是为避免硬件结构和应用无法相适应这一问题。根据处理问题的程度,可把可重构分成下属几种:第一种,门级可重构,以核心门级作为切入点,重构计算机制。也就是把功能部件的逻辑通过FPGA予以深化,在使遇到算法改变的时候,利用调整FPGA的配置去完善其功能。此类重构即电路级可重构;第二种,部件级可重构,初期的重构以功能部件作为切入点,利用对功能部件的重新组合去匹配于差异化的计算机制;第三种,指令级可重构。

在常规处理器单元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计算设备,为计算的特殊需要奠定基础,以达到大计算量指令与附属程序的执行,此类深化计算机性能的重构措施即指令级可重构;第四种,芯片级可重构,在多处理器共用的原则上,使处理器位数产生变更、处理设施个数能够和处理器间互连,且能够予以变动的计算机体系,此类体系即芯片级可重构。

2 可重构计算的系统构架

可重构矩阵能够访问指标化处理器单元的高速缓存,不过可重构矩阵能够和常规处理器单元单独执行命令,也能够在指标处理器单元的控制下去执行相应命令。可重构计算的技术核心为可重构矩阵,其中可重构矩阵的组建可以依附于基本门,同样功能部件亦可组建重铸矩阵。可重构计算的技术主要包括下述几类:第一类,可重构阵列元素的组建,明确可重构阵列元泰的功能与其功能实现特性;第二类,可重构阵列元素的物理交互,因为可重构阵列需要匹配于差异化的计算要求,最为有效的物理交互措施即为全连通。第三类,可重构阵列元素的链接控制,差异化的计算需要我们要匹配于差异化的连接模式,怎样控制可重构矩阵元素的连接模式,使其应用更为便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 可重构并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的进展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一直占据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统治地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硬件和软件,使CPU和存储器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为信息化、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技术需求和发展要求,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高速计算,同时更应具备信息处理和智能升级能力。可重构技术与多核技术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基础。近年来所发展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下述几点:第一,CPU不仅为一核,而是通过多个核组成; 第二,存储设施不在是体系的核心构成因子,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路径;第三,现阶段计算机已不再是通过五大部件所组成,而是通过一些信息处理节点所构建,每个节点的智能化与集成化越来越高;第四,程序设计涵盖了软件与硬件,生产方给出的产品会是独立封装好的中间件,作为应用方不需要侧重于程序的构架,只要做好专业设计即可。

4 结语

重构和重组是可重构计算机制转换其基本功能的两种措施,前者即新计算系统的功能外部系统,其在旧的计算系统内并不存在,通过旧计算系统的可重用资源重新组建而成。而后者即新计算系统的功能部件,通常存在于旧的计算系统,经重新组合构建为另一套计算构架。

近年来所研究开发的可重构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体现在可重用资源,在研发FPGA前,可重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择取重组的措施;而在FPGA出现后,使重构措施变得具有可行性,经匹配相应的文件,设置各性质与线的链接,进而调节硬件的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1]漆锋滨,王珊珊,姜小成,何王全.可重构计算及可重构编译技术研究[A].2012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02):25-26.

[2]段勃,王文迪,张春明,李想.一种基于数据通路重构的运算加速平台[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A辑)[C],2014(01):18-19.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体系;DLX虚拟处理器;立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8-21ppp-0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uter Architecture Course System for Applied Type Undergraduate

CAI Qi-xian1, WANG Zhi-wen1,HE Hai-zhao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2. Library,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pplied type the profession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goal, form the new Computer Architecture course system with increasing microcomputer architecture contents and introduce into the DLX virtual processor experiments. And mak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work hard to carry out a stereo course, that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Computer Architecture; Course system; DLX virtual processor; Stereo course

1 引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历来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必须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该门课程主要反映现代计算机在系统结构上的新思想新技术,如流水线处理、向量处理、并行处理、多处理机结构等等,要求学生从分析和评测的角度把握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复杂计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这样一门核心课程,如何突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明确指出要“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中与其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该计划把 “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 列为改革的主要内容[1]。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迅猛扩展深入的今天,在高校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今天,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地普遍地需要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今天,必须重新审视这门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2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具有下述特点:

1) 综合性强。计算机系统结构一般安排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课程,它需要用到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教学难度较大。

2) 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繁杂,概念多,教学处理不好的话,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乏味,明显增加了教学难度。

3) 本课程教材内容多是针对大中型计算机系统描述,常以一般学生接触不到的机型作为系统结构举例,而结合微机应用实际,结合现代微机系统结构技术的发展的内容几乎没有,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4) 缺乏实验环境,学生无法获得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性能改进的直观认识。如果真正要求学生对其理论与技术有直观的接触,则需要深入到现代大中型计算机内部进行实践,这对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开设这门重要课程时,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相应的实践教学尚是空白,学生面对枯燥理论,学习兴趣大减,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带来极大障碍。

3 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针对这门课程的原有特点和不足,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更新了该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1) 修改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

我们把对现代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析和评测作为学生意义构建的主要目标。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工作在微机广泛应用的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员,如果对微机的系统结构知之甚少,又怎么能够用好微机呢?因此,在认识和了解一般计算机系统结构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微机系统结构的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2) 在总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大刀阔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符合教学目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新的课程体系。

我们积极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教学思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压缩和扩充,精简了有关大中型计算机的过多介绍,增加和突出微机上常用的新的系统结构,突出基本知识,注意和前继课程的内容贯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理论上,既讲清一般原理,又紧密结合微机系统结构。比如,结合80X86指令系统,阐述从CISC到RISC的发展;在介绍各项新技术时,尽量例举微机上应用相关技术的实例。如Pentium的4级整数流水线、8级浮点流水线,Pentium的分支预测策略等。我们还以“奔4:奔腾不已的‘芯’”为题,专门介绍Pentium 4的NetBurst微结构,从Willamette核心、Northwood核心到Prescott核心的不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Core微架构的面世,同时还涉及到同时代CPU产品的竞争情况。应该说,结合系统结构的原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微机的系统结构。

如何在常规的条件下例如利用普通的微型计算机,让学生直接用到有关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得到实践学习的机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大大提高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花大气力进行研究。为此,我们引进了DLX虚拟处理器实验。

DLX处理器是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John L.Hennessy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A.Patterson在其“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虚拟的32位处理器。该处理器不仅体现了当今多种机器(如AMD 29K,DEC station 3100,HP 850,IBM 801,Intel i860,MIPS M/120A,MIPS M/1000,Motorola 88K, RISC I,SGI 4D/60, SPARCstation-1, Sun-4/110, Sun-4/260等)系统结构的共同特点,还将体现未来一些机器的设计思想[2]。特别是,DLX虚拟微处理机提供了一个基于PC机的研究平台,研究者可以在PC机上模拟新的处理机技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郑纬民在其著作中专门介绍了DLX虚拟微处理机,并指出:“通过了解DLX处理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利用DLX模拟器进行实验,可以帮助读者综合地了解和运用有关处理器指令系统的设计、流水线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对本书前面章节所述内容的理解。”[3]

我们在全面了解DLX虚拟处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从“软”的角度,利用DLX虚拟处理器进行处理器指令系统的设计、流水线的设计与实现、并行处理的设计与实现等带有新一代处理器思想和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出有典型教学意义的实验[4~6];并编写相关的实验教材,注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比如,让学生通过实验软件,模拟采用旁路技术消除数据相关,采用增加运算单元的方法消除控制相关,采用优化程序的方法来提高流水线的性能等。此外,我们开辟了一些有关Cache、CPU性能测试的实验,形成一套计算机系统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教学研究工作。

3) 革新教学方法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努力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我们自行制作CAI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精心展现课程内容,形象地讲解理论,化解难点,融汇前继课程知识,虽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但是保证了全部理论课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研制实践教学软件,以多媒体形式介绍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并以网络课件形式提供给本校学生,以便学生实验前自学。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环境,建立一个以本门课程为主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网页,不仅有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的CAI课件,还有与网络电子教案配套的课程介绍、信息、教师答疑、名词解释词典、教学论坛、实验探索、习题与题解、相关链接等辅助网络资源。

在课堂教学上除了用多媒体教学外,还积极探索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协作”、“会话”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小论文,很多小论文体现了学生课堂讨论的成果。

本门课程的改革成效已初见端倪,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好学实用,学了后眼界开阔,有助于全面把握专业知识。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本门课程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总之,一门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所属专业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相适应,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与学科领域技术发展相适应。目前,我们仍在对该课程的立体化和信息化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力求完善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网络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2] John L.Hennessy, David A.Patterson. 郑纬民, 汤志忠, 汪东升, 等译. 计算机系统结构:一种定量的方法(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郑纬民, 汤志忠.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 蔡启先,李日初. DLX处理器整数流水线性能的研究[J]. 计算机应用, 2005,25(12B):374-376.

[5] 蔡启先,李日初. DLX处理器浮点数流水线性能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06, 32(9):222-224.

[6] 蔡启先, 李日初,王智文. DLX虚拟处理器流水线向量运算的性能研究[J].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7,18(1):43-47.

收稿日期:2008-03-2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168)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8篇

1目标具体、明确的培养方案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授予那些拥有渊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完成独创性研究的学生,旨在培养优秀的研究者、教师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未来的引领者。

为获得博士学位,每个学生必须达到如下要求:

参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修满96学分的课程;

至少从事过两次本科教学的助教工作;

具备一定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完成论文写作并通过口头答辩,论文内容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独创性研究。

2科学、独特的课程设置

2.1别具一格的Immigration Course

在学生开始正规的课程学习之前,卡内基 • 梅隆大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为期2~3周的Immigration Course。该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使学生通过与教职员工和其他学生的接触和交流,逐渐熟悉计算机学院的整体情况;

使学生了解各教师目前不同的研究方向;

为学生提供寻找合适的研究导师的机会;

使学生熟悉计算机设备和学校的环境。

Immigration Course形式多样,有演讲、海报宣传、展览、实验室参观等。在此期间,学校经常组织由杰出的访问学者主讲的小型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此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学生有机会与教师单独接触,更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从而最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来选择合适的导师。

2.2体系完整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卡内基 • 梅隆大学要求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修满96学分的课程,其中必修课为60学分,选修课为36学分,具体设置见表1和表2。关于必修课程的规定是,每个学生必须从以下五个领域――算法和复杂性、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编程语言、应用软件系统的每个领域选择一门课程。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广度要求,而且了解和掌握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在36学分的选修课程中,其中跨学科选修课占选修课学分总比重的1/3,即12学分。除课程学习外,选修课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得:①参与学校内部的项目研究。②承担校外研究项目。③担任博士学位必修课的助教。总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科学五个主要领域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进一步加深对专业领域研究的了解,同时扩展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

2.3实用的Emigration Course

学生在研究和学习课程之余,还要学习领导和生存技能,这是卡内基 • 梅隆大学的博士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这些技能由导师指导。而且,学校为了配合导师的指导,还开设了Emigration Course,为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Emigration Course为期一年,包括一系列的讲座,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现实世界、金钱、道德和面试等五个方面,涉及如何面试、如何申请资助、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许多具体的问题。此外,还向学生介绍学术界、工业和政府部门的传统和非传统的职业道路,为学生提供提前了解社会的机会。该课程面向计算机科学系所有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参与。

3重视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卡内基 • 梅隆大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至少花一半的时间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一旦学生修满所有学分,那么他们所有的学习时间都要进行研究。在进行研究前,学生及其导师每学期都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目标、计划和标准,以确保研究的成功。博士生培养委员会在每半年一次的例会上,将对每个学生前半学期的研究进行评价,并制定后半学期的研究计划。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一些实际的成果,如完成软件系统、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等。

卡内基 • 梅隆大学还十分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认为,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而且是所有科学家必备的重要技能。为获得学位,每个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担任两次助教,协助讲授两门本科生课程,其中一门是概论课,另一门是高年级专业课。其后,学校将在每半年进行一次的学生评价中,对其教学表现进行评价。

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也是学生取得学位的必要前提。交流能力体现为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对于前者,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篇学术性论文(如果是合写必须是第一作者),论文质量至少达到卡内基 • 梅隆大学学术报告的水平。学术性报告至少要在一位教师(可以不是自己的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论文完成后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评审,填写正式的评价表,给予必要的反馈。对于后者,计算机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包括各种形式的研讨课、午餐会和正式课程的口头陈述训练。此外,每个学生必须在学校进行一次公开演讲,演讲内容必须通俗易懂。演讲者在演讲之前要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以便听众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前安排日程。演讲当天,学校常务委员会成员和演讲者俱乐部成员(至少两名教师和一名学生)将到场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将最后的评议意见反馈给学生。

4规范的论文撰写及答辩

学位论文是学生在计算机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实力见证。卡内基 • 梅隆大学规定,博士学位论文要对相关研究领域作出重大的、原创性的贡献。

4.1学位论文选题

选择论文题目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②学生在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研究方向;③由导师确定题目。学生在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后,向学院提交学位论文研究计划书,同时还要在学术讨论会上向对此题目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卡内基 • 梅隆大学规定,学位论文研究计划书应该阐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②研究的意义;③研究的预期结果;④研究进展的计划安排;⑤学生自身从事研究的能力。提交申请可以让教师在研究开始前对选题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进行评判,以免在学生即将完成学位论文时被否定。论文选题通过后,学生必须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一般在课程学习之后),然后才能正式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4.2撰写论文

在论文撰写阶段,由学生的导师担任论文指导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包括至少三位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其中至少有两位是计算机科学系教师)和一位外部成员(来自卡内基 • 梅隆大学其他院系或其他大学)。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定期与学生会面交流,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4.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论文内容和论文公开答辩情况决定最终的结果。在进行论文公开答辩的前一周,学生必须向系主任提交论文摘要的复印件、复印件的电子版、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表各一份。在公开答辩前,指导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要审阅、修改论文,最后经过一致同意才能送交论文进行答辩。在答辩之前要经常会面讨论答辩的相关事宜。答辩者一般要进行30-45分钟的口头陈述,之后是提问和回答的环节,最后由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其他对该论文感兴趣的教师召开集体会议决定答辩结果,并对需要修改的部分提出要求和建议。

5严谨的学业评价制度

评价并反馈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十分重要。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表现来确定一系列长期的计划,教师也需要通过评价进一步指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为学生以后找工作写推荐信。

卡内基 • 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全院教师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例会,对学生的培养状况进行正式的评价。学生和教师喜欢把这一例会称之为“黑色星期五”会议。会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程序语言,软件系统,计算机原理)的教师的集体会议,另一部分是全体教师的集体会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论文写作和演讲水平等。评议之后,学院通过正式的通知单告知学生最后的评价结果,其中可能包括对以后学习的建议或要求。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培养要求,博士生培养委员会将中止培养计划。其中,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评估结果将提交给系主任并在档案中备份。对于评估不合格者,学校也有相关的规定给予他们重新学习的机会。

6团结、民主的学习氛围

卡内基 • 梅隆大学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目前的研究方向,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确定导师人选,然后通过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决定最终的结果。一旦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生改变,他们可以更换导师。一般来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以及获得学分的方式,不过,学校还是建议学生在选择课程前与导师进行协商,以确保学有所用,为以后的研究作好准备。

卡内基 • 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许多学生选择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原因之一。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密切合作所形成的强烈的团队精神是计算机科学系引以自豪的,很多工作伙伴最后发展成为生活中的好友。在团队工作中,大家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技能,在很多活动中――例如组织研讨班、维护软件包、在系委员会任职、为研究生课程评分、举办社会活动等,大家齐心协力,创造了一个自由和谐的工作氛围。

7健全的学生资助制度

卡内基 • 梅隆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资助。研究生可以获得基金、助教津贴、生活津贴、奖学金、研究项目资金、申请贷款等多项资助。如果学生配偶的月薪低于200美元,学校将额外补助学生10%的津贴。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获取外部的经费资助,例如声望很高的国家科学基金、赫兹基金或者企业奖学金等。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每年暑假,学校为许多学生提供假期资助,特别是为那些正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学校认为,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一两个暑假积累行业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学校的教师和员工一般也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暑期工作。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9篇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CN:21-1106/T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杂志刊登文章的内容涵盖计算技术的各个领域(计算数学除外)。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网络与通讯、人工智能、多媒体、计算机图形与图像、算法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学术论文。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第10篇

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其余用宋体四号字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

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

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计算机系

本科生学号:

学位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

本科生姓名:______

指导教师姓名: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

年月

摘要(粗宋体居中四号字)

(空一行)

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

(空一行)

关键词:词1、词2

目录:

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格式如下:

计算机概论………………………………………..……1

1.1计算机产生……..…………………………………………..1

1.2计算机的发展……………………………………………..2

1.3计算机中的进制…………………………………………3

一二进制表示法…………………………………………..….3

第二章计算机文化基础……………………………………….6

其中:“章”部分使用宋粗体四号字;“节”部分采用宋体5号字

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5复印纸的尺寸。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

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1.1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粗宋体5号字左起

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

参考文献:

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附录:

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论文打印日期:

系里提供打印机供学生集中打印论文。打印日期6月14日¾6月18日

计算机科学系

1999年6月

毕业论文规范写作问答

高夫杰

正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完成所学专业并完满毕业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写好论文,现将一些应规范的问题说明附后: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

版物信息。

四、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

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

上一篇: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