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2 19:13:28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 实用技能 多科性课程

一、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到《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

基于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用了2年多的时间,逐步的过渡并且改革到一门新的课程《计算机实用技能》。

(一)改革了教学内容。《计算机使用技能》课是我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技能课,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用性、操作性为原则,着重在于操作,课程完成后要求达到学生能够在日常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处理计算机常见问题和很好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本专业事务。

(二)采用实训式、模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 基础模块(28学时)

第一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16学时)

教学内容:项目一 个人简历与就业推荐书制作,项目二 制作促销宣传手册,项目三 成绩录入自动计算模板,项目四 职工档案表信息自动提取。项目五 家庭财务处理,项目六 工资自动核算表与电子练习卷制作,项目七公司考勤与产品销售动态统计图,项目八 企业资产检查表、产品调查表与股票管理器的制作。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WORD、EXCEL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日常应用、人事与商务应用

掌握:EXCEL财务应用、数据分析

了解:EXCEL窗体控件与综合应用

第二模块 常用工具(4学时)

教学内容:

项目九日常计算机文件管理 ;项目十 网络与媒体工具应用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压缩软件、翻译工具、文件分割、加密工具、电子图书阅览工具的使用

掌握:常见网络工具、媒体工具使用

了解:虚拟光盘、桌面工具使用

第三模块 计算机安全维护(4学时)

教学内容:

项目十一 计算机系统工具与日常软件维护

项目十二 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处理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系统工具使用、磁盘管理工具使用、防毒与杀毒、系统优化工具使用

掌握:软件安装与系统漏洞补丁、系统自带安全防护使用

了解:计算机日常维护与硬件简单拆装、系统常见故障判断与维护

第四模块 信息检索(4学时)

教学内容: 项目十三 搜索文档资料 项目十四 网上图书与学术论文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搜索引擎使用

掌握: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与国内主要网络利用

了解:数据库检索方法

第二部分 定向选学模块(12学时)

*第五模块数码相片简单处理

教学内容: 项目十五 图片合成及效果处理

项目十六 利用Photoshop制作作品

项目十七 数码相片处理

项目十八 飞鸟GIF动画处理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利用Photoshop处理数码相片

掌握: 利用Photoshop制作效果作品

了解:利用Photoshop简单处理GIF动画。

*第六模块 简单动画处理

教学内容:项目十九 运动小球与文字变形动画处理

项目二十 制作图片的遮罩运动效果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利用FLASH处理简单动画

掌握:FLASH简单动画实际应用

了解:FLASH动画场景与效果。

*第七模块 DV视频简单处理

项目二十一 数码相片制作视频和视频片段处理

项目二十二 DV影片片头制作与影片生成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利用Premiere对DV视频进行简单处理。

掌握:DV视频制作VCD或DVD。

了解:影视制作原理

*第八模块简单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内容:项目二十三 程序基本结构案例

项目二十四 数据类型与运算符案例

项目二十五 程序设计结构案例

项目二十六 简单数组与函数应用案例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环境与程序设计三结构

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了解:数组与函数应用原理

*第九模块办公网络应用基础

教学内容:项目二十七公司网站的与FTP文件服务器的建立

项目二十八 共享服务和内部邮件服务器的架设

项目二十九 局域网信息交流ICQ服务架设、文件传输与网络会议平台构建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网络办公环境的设置

掌握:高效利用内部网络进行办公

了解:内部办公网络原理

*第十模块电子商务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项目三十 网上银行、CA认证与网上证券操作

项目三十一 网上商品交易

项目三十二 电子商务网站域名与网络营销实务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目前流行网上银行使用技巧和网上商品交易技巧

掌握:申请电子商务网站域名技巧

了解:网络营销技巧

(三)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采用项目化实训式授课模式,一般课堂按0.3+1.5+0.2进行课时分配。

(四)学时分配及配套教材。我们专门编写了配套教材《计算机实用技能项目化教程》,并且经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第1版。

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讲授10学时,上机实践30学时。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授课,采用项目化实训模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点评。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

(六)考核办法。本课程考核以上机实践考核为主,结合学校计算机公共技能考核进行。总分为100分,期末前一周统一安排考试,其中第一部分基础模块占60%,第一部分选学模块占40%,考核成绩同时也为学校公共技能考核成绩。

(1)考试应会

1)应会要求。利用WORD进行综合实际应用。利用EXCEL高级应用技巧处理日常数据和信息。 熟练使用常见工具软件如文件压缩、加密、分割、合并等文件工具、翻译工具、电子图书阅读工具、网络工具、媒体工具、光盘工具及桌面工具使用。

熟识计算机系统简单维护。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学会网上资源信息检索技能 。熟悉简单数码相片、动画、DV视频处理。

2)考试内容。前十四个基础项目、项目十五、十六、十七、三十、三十一、三十二。

3)考试组织。所有考试课班级教学结束后,安排统一时间进行期末考核。采用机考,全部在机房进行。考试题目为综合操作题,形式、内容与教材各项目综合题类似,考试不允许带书。考题由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心统一命题、组题。考试提供操作文件和题目文件。

考试过程安排:把试题和素材均放在服务器映射盘的KH(G:)盘上或通过多媒体软件发送给学生机。学生打开计算机后在计算机建立一个自己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再把题目和素材拷贝到自己电脑,进行做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生完成各题目把结果保存在以自己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中。考试结束后,把以“自己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剪贴到服务器映射盘的KH(F:)盘上或通过多媒体软件提交到教师机。教师把考试结果拷回去批阅。

(2)考核分值比例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作业(项目综合任务)成绩、总评成绩均按100分计。

期末成绩分配比例:

内容分值基础模块项目70选学模块项目30合计100总评成绩组成比例:

平时成绩:作业(项目综合任务)成绩:期末成绩=2:2:6

二、再从《计算机实用技能》改革到多科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通过一年的《计算机实用技能》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的内容较多,很难有深度。不太适合做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故又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着重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入社会熟练应用计算机工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两者的课时按照1:1的比例进行安排。一般课堂按0.5+1+0.5进行课时分配,先做0.5课时的指导性讲解和布置任务,接着1课时再让学生对任务进行操作,教师辅导,最后0.5课时进行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和讲评及布置课外作业。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2.掌握: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应用。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第三部分 学时分配及配套教材

(一)本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讲授15学时,上机实践15学时。

(二)配套教材。《信息化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主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具体考核方案详见第六部分考核方法)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模块 word 2003

项目一 公文模板的制作 项目二 毕业论文的编排

项目三 科技书籍的编排 项目四 图书的校对与修订

项目五 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WORD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日常应用。掌握:WORD公式函数的应用。了解:WORD模板的应用

第二模块 excel 2003

教学内容:

项目六 才艺比赛成绩管理 项目七 进销存管理

项目八 家庭理财管理

项目九制作动态统计图与电子数据实用表

项目十 班级通讯录制作与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EXCEL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日常应用、人事与商务应用。掌握:EXCEL财务应用、数据分析。了解:EXCEL窗体控件与综合应用

第三模块 ppt 2003

项目十一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项目十二 海州汽车新品上市即品牌传播策划案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POWERPOINT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掌握:POWERPOINT图表、表格的应用。了解:POWERPOINT组织结构图的应用

第四模块 综合应用

项目十三 教学计划表的编制 项目十四 企业销售分析的汇报

项目十五 文件的管理与加密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综合应用。

第五部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及上机环境要求

本课程的全部安排在机房授课,采用项目化实训模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点评。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

第六部分 考核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利用网络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2]温泉彻,黎琼.《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3篇

1.1教师从社会学得角度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1.2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2.1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2.2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针对计算机基础,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以及计算机的未来,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3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4结论

本文从核心思想、课程设计以及讲授体会三个方面,简单阐述了作者对这门课的体会,着重论述了从历史的观点来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理论课和实践课 教学方法 新式教学设备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计算机已深入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高。

1.讲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是展示课程内容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我认为第一堂课不宜讲太多内容,而且最好不要讲解概念。我的观点是第一节课多和学生聊一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是计算机发展史,不要阐述概念,简单说一下计算机的出现过程,重点是现在生活中出现的计算机方面的新闻,尤其是有娱乐性的新闻和学生一起聊一聊,当然,聊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好,最好是结合课本内容,把要聊的内容按章节部分串联起来,现在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本身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只要你精心准备,相信你聊的内容很多学生接触过或听说过,具体的原理不要着急解释,可以留下一句话:“具体原理我们具体讲,到时再给大家具体解释。”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后讲解埋下伏笔,让学生想去上下面的课。另外就是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现在具体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办公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计算机工具,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

2.整合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其中教学内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分散,但是往往每学期总课时并不多,比如我们学校一学期为72学时左右,其中还要有一半为实验课,完整的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论课多为概念术语,直接讲解就会枯燥乏味,学生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调整。首先,在不影响理解和操作的情况下,一些内容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另外在授课顺序上作调整,把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提前,而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在最后,学生在前面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产生疑问,比如文件属性和磁盘管理部分遇到的“字节”的概念等,带着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能提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两部分内容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理论课,理论课的教学最忌“照本宣科”,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的教学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和实际生活结合。比如讲到软硬件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平时接触过的各种软硬件,由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讲到软件分类时也由学生提出,教师讲解,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常用电脑的学生有答对问题的满足感,让接触电脑较少的学生有发现不足而渴望知识的急促感。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所以更加重要,但是也更难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不一样,而且往往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本身感兴趣而且接触计算机机会多,所以很多知识他们已经大致掌握,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师讲课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听讲,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很少,对计算机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里我的经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出几道测试题测试了解学生的水平档次,然后进行分组,根据水平较高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平均,每组有至少1个水平较高的,最多有2―3个水平很差的,这样以后上机实验课就分组进行。课程内容设置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也就是根据考试和实用需要,每次课布置相应题目,由学生先做,在第一次做之前,我先告诉大家:“计算机的各种设计都是人性化的,大家要敢于去猜操作,猜每一个操作会出现在什么菜单,什么位置。”具体开始以后,水平较高的要去使用多种办法实现,水平较差的则尽量先自己摸索着实现,实在不会则先在组内讨论,仍不能解决则向老师提问,在此期间教师应多转转,了解所有学生的处理情况。等所有学生基本实现所有操作在进行综合讲解,这时就不需要具体每一步都讲了,只需把学生感觉较难和没用到但很实用的操作讲解一下即可。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念,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有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设备

现在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了,由最早的黑板写板书到使用幻灯片,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使用“教师机”类型软件,这样教师就可以使用教师机进行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牵涉到具体操作可以直接演示,进行试验时,可以设计好题目,直接通过教师机发送到每台学生机上,这样既方便操作,又能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觉,可以把感性和理性理想的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实际教学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指正,有更好的办法也希望各位指出,一起讨论进步,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2]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6):79-80.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多数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对此却不太感兴趣。如何改进、优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人对此作了如下探讨,效果不错。

一、适当增加对专有名词的英文v解

计算机技术来源于美国,其术语不可避免地有很浓厚的英语色彩。计算机的学习过程,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课本将许多计算机专有名词用中文取而代之,以便于记忆和理解,学生也通常只记住中文意思,而忽视了英文原意。虽然这样能提高虽然这样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但却造成了一些问题:一是书籍中的英文部分因为翻译的不同,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field”一词在英文的翻译中通常是“田地’、“领地”的意思,但在计算机中则作为“字段”或“域”来翻译,具体翻译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定,在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二是外版计算机图书,从获得版权到翻译出版,大约一年的时间,再有作者修改等时间,比软件版本的更新时间还要长,这也说明了通过翻译图书来获取资料时,此版本的图书可能面临淘汰。

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单词应用环境的不同、发音的特点、构词的不同,进行引导讲解,可以让学生养成学习计算机英语词语的习惯,为以后的计算机学习、应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二、增加游戏的元素,减少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愉悦感。计算机学习中适度地引入游戏,可以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消除畏惧心理,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鼠标单击、双击与键盘的使用是最基本的内容,单纯的练习是一项乏味的重复劳动,容易疲劳和厌倦,所以只靠老师监督学生练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可以让学生玩widows自带的纸牌游戏,通过游戏学会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通过适度地开放网络连接,让学生使用QQ、MSN、Yahoo等IM软件,在与同学、朋友的交流中,让他们自觉地练习打字。最后,再进行定期的测试,这样,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与实际应用相结台的力度

计算机教学考试过于死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让学生容易产生学而无用的心理。例如:在word、Excel的教学中同样都有表格制作的讲解,运算部分也都有一定的重复性,感觉没有太多的差异,不能很好地对两个软件的区别进行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只要学会word就可以了的感觉,但实际上Excel能与数据库连接,具有很强大的运算分析能力,同时又较数据库灵活,这些特性只有通过实例的介绍才可以体现。在教学中,通过对模拟数据库中原始数据的采集,用Excel对不同的关键宇进行分析,利用函数、VBA简化工作,绘制图表,让数据变为信息,再将分析结果配以文字说明,通过Word排版,形成报告。这样一个对比过程,让学生在完成教学考核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感性认识。

四、用“打比方”突破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有很多抽象但需要学生明确的概念。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分清并掌握,这时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具体而形象,学生更易接受。比如,区分“硬件”与“软件”两个概念,可以把硬件看成是钢琴,把软件看成是乐谱;也可以把硬件比喻成算盘,软件比喻成口诀;还可以把硬件看作电视机,而软件看作是电视节目等,这样,学生能够理解硬件就是计算机本身,而软件就是人们编写的那些程序等。再如,让学生理解“文件夹”和“文件”等概念时,把“文件夹”喻为树干(或树枝),而“文件”就是树叶,树叶生长在在树干上,从而理解“文件夹”和“文件”的从属关系――按照树型目录结构“文件”存放在“文件夹”中,这种打比方的方法经常用到。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常言说;授之以色,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重思路的清晰,培养探索学习的能力,能够触类旁通,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单一化和僵硬化,同时,让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的空间。例如,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十进制影响,而对“10”的概念不易理解,对此,在教学中,可以引用一天的二十四进制,一周的七进制,一个月的三十进制等熟悉的进制,与十进制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学会总结它们的特性,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进制的“基数”“基本符号”“权”等概念,再进一步对进制间的互换讲解,使学生有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学习和理解。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也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加强现有知识的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孙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1:88-90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6篇

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显著的特点,同时有利于塑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奠基。“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进行的,在其过程中教师会运用一定的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准确的掌握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不仅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革,同时也是对所学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方法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人才。

教学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国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经行积极有效的引发与指导,使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思维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它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注重实践理论的实施,使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向应用性人才发展。在计算机学习的课程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适应能力加强。

提高学习兴趣,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但现在,考试日益重视理论知识的,变得死板而呆滞,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考试成为学生厌恶的代名词,可见,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正确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的综合。平时成绩以实践性操作的考核为主,期末考试则是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例如,在平时教学中,应合理利用小测试来对学生这一部分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具体到计算机教学内容上,对Word进行测试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自主的编辑排版一份“主题活动”文件;对Excel进行测试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认识阅历为基础,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结合起来,创编连贯、叙事性强的幻灯片。平时成绩是以实践操作水平为基础的,在打分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激发学生对考试的热情,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考试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在期末考试时,务必充分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客观题与操作题对学生进行考察,以衡量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办公软件、INTERNET等操作性活动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的评分以系统自动阅卷和人工阅卷为基础,得到相对符合学生实际的分数,最后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考虑,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定。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结合来评定学生学习成果,这种考试方式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大创举,它的实施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一是,考试方法的改革,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显著性提升。二是,老师对课堂组织也得心应手,有力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较好地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采集和分析各种信息的意识,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训课多,实训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以上机操作为重中之重。上机操作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指法训练、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还有常用的一两种软件的使用。

1.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计算机一级教学是一种重计算机操作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训课较多的课程,一般都是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在机房上的第一次课就是熟习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1.1键盘操作

键盘操作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它是一项复杂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要掌握好这项技术,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对键盘上各个键位形成深刻的键位印象。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训练:

(1)注意指法分工: 指法分工是确定手的十个指头的击键位置。有些学生在上机时候,不注意键位及指法分工,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指法,还是很慢,原因是他们击键的时候只用一两个指头。其实要想提高击键的速度,必须充分发挥十个手指的作用。

(2)反复训练:在练习指法时,可以选择一些词语或短文,反复地练习多次,记录完成的时间,看时间是否在逐渐缩短。

(3)坚持不看键盘打字(也即所谓的盲打):要想提高打字的速度,最好的办法是记住键盘上每个键的位置,在训练时, 眼睛看着屏幕打字。一开始,键位记不准,可稍看键盘,但不可总是偷看键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逐步习惯盲打,打字速度一定会有所提高。

1.2鼠标操作

鼠标操作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训练。鼠标的操作包括单击、双击、指向、单击右键、拖曳等。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这几个操作的方法,然后还要理解该操作的意义。如单击一般用于选中某个对象,双击一般用于实现某个功能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只能从投影上看到操作,但是看不到是单击还是双击或指向等,只能听老师讲这是某个操作,所以学生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这几项基本的鼠标操作,才能跟上教师的讲课。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属于理科性质的学科,学习起来自然会有一些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2.1精选实例,诱发学生兴趣

学生都希望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Powerpoint这个软件就可以用于制作贺卡。在讲授这一章时,教师先在投影上演示一份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精美的贺卡,上面有漂亮的图片和动画,又有优美的音乐,他们看到后一定会赞叹不已,并各自展开充分的想象,思考如何来完成设计,从而就会认真地学习这个软件。

2.2穿插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一提到游戏,很多人都会反对,这里所提到的游戏,是指打字游戏。当学生反复练习指法打字时都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一般的学生都对游戏感兴趣。金山打字通这一软件提供了多种训练键盘操作的练习、测试及游戏。在计算机一级教学中,穿插这类游戏软件,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这种游戏不但可以娱乐,而且还可加强指法训练。

3.结合一级考纲,针对性教学

计算机一级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一级考纲,针对性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多了解一级考纲,掌握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在上课讲授时就适当地侧重于这些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如果学生不懂,可以反复地讲解,不要急于赶进度。若在学生未掌握前又继续学习新知识,这样会落得事倍功半的结果。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最好上一节习题课,让学生复习本章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历年的考试题库中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练习,通过做题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再深入讲解。

针对性教学的另一方面是指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有所了解,可以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分别布置作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知识掌握全面些,做各种类型的题目,争取一级考试拿到“优秀”。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不能过于苛求,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行,在做题目时,着重辅导Windows和Word的部分,因为这两部分题目是基础中的基础,Excel部分如果实在不会做,可以放到后面再做,先做Powerpoint也不迟。

4.耐心辅导、勤检查作业

4.1耐心的辅导

耐心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上完一堂课后,多少会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未听懂,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有时会有好几个同学都问同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再次耐心辅导。一个知识点要反复讲好几遍,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4.2勤查作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学习兴趣 积极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但学生因各种因素对此门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搞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摆在我们任课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人根据近6年来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也就是改变“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上机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倡差异。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

二、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要备内容、备方法。

1.备内容就是“教什么”,教师首先应明确本次课所要教的内容是什么,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查阅大量的资料,明确本次课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生学习完本次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2.备方法就是“怎么教”,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结合新的发展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地备好课,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困惑疑点、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只有做到教材熟悉、领会深刻,课件精致、美观大方,因人施教,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关爱之中,学生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搞好学习。

三、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

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过程和计算机系统组成时,若教师直接把这一部分所要讲的内容以文字形式呈现在课件上,那这次课的教学质量肯定是大打折扣,因为这样的课太枯燥乏味了,但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图片形式呈现在课件上,学生可以通过屏幕看到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图片以及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图片,比单纯抽象讲授理论知识要形象直观得多,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这样学生爱看又爱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感染力和观察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醒一下,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千万不要一直坐在电脑面前看着幻灯片讲,而要根据情况教学,如有的内容需写在黑板上才能讲清楚的就要写在黑板上,也可不时的提些问题与学生互动,同时也应该时而走下讲台去讲,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都非常强。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多,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我们教师不但每次上完课后要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而且还应该在每一章学习完后,针对本章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任务,让学生清楚这章学了什么,自己又学会了什么。例如,在学完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这章时,要求学生根据现在市场行情,配置一台价值4000元的电脑,并把配置表写出来;又如,在学生学完Word这章时,要求学生自己编辑排版一份自荐书;再如,在学完PowerPoint这章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自然景观等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为一体,做一个能连续播放的精致美观幻灯片;或者根据学生自己实际需要,做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任务,这样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边学边练。精心设计的任务贯穿整个学期,与理论课教学进度相一致。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使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五、要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

现在高校教师由于科研任务重,事情多,所以很多教师都是上课时来,下课时走,一学期下来有的教师甚至连是不是自己这学期所教的学生都不知道,更别说与学生交流、沟通了。倘若教师与学生没有交流、沟通,那教师必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全然不顾学生到底学得怎样,这样一来,就不会达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那教师怎样与学生交流、沟通呢?

1.利用上课前、后的时间

我们教师在每次上课时都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或者下课后在教室多呆一会儿,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与学生多多交流,问问学生上次讲课的内容有没有理解、这次讲课的内容有没有听懂,值得注意的是若教师每次都问这些效果肯定不佳,我们还可以与学生多聊一些其他的话题等。

2.利用每周晚辅导时间

若学校学生要上晚自习,那教师可以利用晚辅导的时间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为这个时间多,在辅导学生的同时,顺便就可问一下上课的快慢、内容的难易度对他们适不适合,学校生活习不习惯,等等,这样又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教师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地在学生身边,那学生有问题问怎么办,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1)通过聊QQ,我们教师可以把自己的QQ号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诉学生,告诉他们若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的,又或者是只是想跟老师聊聊的都可以通过QQ聊天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QQ这个工具。

(2)通过E-mail,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不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方面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更熟练的收发邮件,特别是以附件的形式。

(3)通过教师博客,我们教师可以把一些学习资料放在博客里,叫学生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有什么问题或者其它的事都可在老师的博客里留言,老师会及时回复的。

4.利用手机短信

现在手机是越来越普遍了,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手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电脑,所以学生不可能为了一点事情去上网的,那正好可以通过手机发信息与老师交流、沟通。

以上说了这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但要想真正听到学生的心声,只单纯的问及回答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对待,使学生觉得你可亲、可敬、可信赖,具有安全感、亲近感和信赖感,这样学生就会把你当朋友,并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苦恼、生活中的挫折、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上这门课的感受随时和你进行交流。我们教师就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

六、《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的自我提高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多给学生讲些小知识、小技巧

倘若教师一直按照《计算机文化基础》书本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课的话,很多同学听了一会儿就不想听了,为什么,因为吸引力不够,所以我们教师在讲本次课内容的同时,可适当给学生讲一些与这次课内容有关,但又不是书本上的一些小知识或者小技巧。例如,在讲完如何给Windows系统设置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后,反问学生,如果密码忘记了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教师趁机给学生讲解忘记密码如何进系统。又如,在Word中讲解公式编辑器时,教师又可以给学生讲如何把公式编辑器添加到快捷菜单中,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3.多让学生自己总结

在每章讲完后,教师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本章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知识,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4.学生之间实行互帮制

把一个班划分成几个组,一个组最好5~6人为宜,一个组选一个组长,组长的作用是帮助组员及督促组员。同组之间要互相帮助,组与组之间也要互相帮助,以这种互帮制来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内容、都能熟练应用所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分级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5-7184-02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of Non-computer Major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RUAN Jian-Feng

(Technical Center for Modern Education,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 the basci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Proposed four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case teaching, task-driven teaching.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Basic Computer Culture;Teaching Mode;Grade teaching;Case teaching;Task-driven teaching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为学习本专业后续计算机类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今后具有自行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能力。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小学转移,从而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这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成为高教研究的重要议题。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因为受到的计算机教育不同,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甚至还掌握了网页制作、Photoshop 等软件的使用,有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已经能够通过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像以上的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给课程教学组织带来的极大的困难。对于这一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授课内容过于容易,程度好的学生无心上课,觉得在浪费时间,授课内容过难,程度差的学生会跟不上进度。

1.2 课程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授课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而学生方面,则又觉得老师讲课讲得太快,有些内容无法消化吸收。

1.3 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未与学生专业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旧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上,未能做到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制定,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1.4 课程教学中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许多用人单位都在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的办法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始终围绕着等级考试大纲进行教学,学校统一命题的期末考试也是靠近等级考试的题型。这样,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行记忆各种题型,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2.1 因材施教――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实行分级教学,需要学校先制定相关规定。在新生入学后,根据自愿的原则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 ,可以分为初级班和中级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选择。初级班的学生可以继续按照原来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达到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水平。中级班则可以开设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比如VB、C、VFP等。

2.2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解决课时少,内容多、实效差、与应用脱离等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境,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基础知识外,其余章节的内容操作性都很强,对这部分内容,选用适当的案例,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不按照课本安排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讲授,而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用PowerPoint制作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作品的组成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进一步讨论、归纳。引出幻灯片背景、动画效果、动作按钮、放映操作等知识点,并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培养。

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讲授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教科书上某个表在数据库设计一个表并且在表中添加新的数据,通过整个过程使得学生掌握数据库建表、添加数据的步骤。并且通过任务驱动引出建表字段类型选择、字段大小选择、主键的设置等知识点。

2.3 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大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但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还处在“演示”的初级阶段,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听、看,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两极分化,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校园网的今天,网络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作为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完全可以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应当充分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研究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教学系统,由诸如课程指南、学习园地、教学指导、实验指导、要点解析和测评系统等模块,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利用类似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使得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进行答疑,也能通过在线的测试系统测试自己的是否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2.4 加强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通过实践来掌握和巩固,而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这样产生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上课时知道怎么做,但等到上机时又忘记了,因此在机房做实践操作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机房电脑网络的资源,对学生容易出错或者犯难的操作在进行演示。在机房的机器上可以安装极域电子教室之类的管理软件,这样在演示的时候可以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免部分学生做其它事情。另外,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业务素质,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责任心。加强培训,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实行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加大听课力度,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而可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的案例。

3 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 它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 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每一位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实践, 总结教学经验, 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这场教学改革中来,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渝,黄贤英.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

[2] 王洁. “任务驱动” 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教材与教法研究,2004.

[3] 李冬娥.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 福建电脑,2004.

[4] 赖炼.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 杜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6] 郝兴伟.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03.01.

[7] 张银霞.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8.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杜萍,何月顺,刘光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J].2007(2):115

[2]赵岚蔚.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心理探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J].2007( 1):116~118

上一篇:金融学范文 下一篇:数据管理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