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2 12:14:30

计算机实习计划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2009年9月至10月,我将在陕西师大附中进行为期8周的计算机科学科目的教育实习,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制定如下实习计划。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 :通过教育实习,在实践中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和巩固献身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深入教育教学实际,调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学习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合格中学教师之间的差距;加深理解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初步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基本上能按照教育教学的理论,上好计算机科学相关课程,并能指导活动课,学会做班主任工作;了解中学素质教育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参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二、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

依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说课、试讲、上课、评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注意探索素质教育的规律,积累经验,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班主任工作见习(如果有的话)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和管理号班集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工作,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

(三)调查研究

在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根据教务处拟定的参考题目或自己拟定题目(经指导教师审批同意),结合教育实习的实际,有目的的开展专题调查活动,了解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现状,研究与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

三、要求

认真。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严谨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做好机房管理、加强学生上机监管与辅导、完成实习报告和阶段性讲评等方法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实习;

计算机技术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和重点课程,它以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但它又以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技能,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特长?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计算机实习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素质低、底子薄,自卑心重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在学校图的就是混个文凭,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二)教材不适应

在大纲和教材上,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些教材又恰恰相反,年年更新,且这些教材要求软硬件条件很高。

(三0软、硬件跟不上

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然而许多学校因为经济状况,设备更新缓慢。实习教学缺乏适宜的硬件环境,导致学生所能接触和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

二、制定严谨的实习计划

要提高实习效果,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前奏。在大多数教师眼中“计划”更多的是针对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而言的,但殊不知在实习教学中,教学计划更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因为实习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实习效果的好坏,都与实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而实习教师用什么来指导、指导的依据是什么,那就要看实习计划。

一个好的实习计划不仅要包括理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要前后连贯、练习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同时,还应结合以往实习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操作,在实习计划中重点强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

兴趣所形成的心理驱动力能使为学生克服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因为,当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不仅会注意该事物。而且还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浓厚的愉悦情感,这种情感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他克服各种困难。

在实习课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这种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变换原本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使整个实习教学过程充满新鲜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为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图像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传统教学媒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系统中用“广播教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完毕,教师对制作要点、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说明,学生看到,兴趣就会被牢牢吸引住。

(二)设置疑难解答

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目的明确、富于启发的疑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实践。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实习转变为主动地实习,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四、做好机房管理、加强上机监管与辅导

计算机机房的建设是计算机实习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开展计算实习教学的依托点。机房的维护管理是提高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学校机房通常要供全校上百个班的学生上课使用,流动性大、使用率高,再加之学生好奇心强、“破坏性”大,因而做好机房的管理是保证实习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健全机房管理制度,对机房的设备、设施认真维护;其次要对计算机安装还原系统,避免学生使用不当对计算机造成的破坏;最后定期进行查杀病毒及软件的更新。

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习是理论的延长和技能的升华,但中职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往往大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因此要加强上机监管的力度,确保学生上机实习的真正时间。

教师应尽可能面对面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操作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尽管如此,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辅导,操作难以进行下去。要较为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如下办法:第一,提倡邻近机位的同学之间互问互教;第二,引导操作完成快的学生帮助邻近机位有问题的同学;第三,安排座位时将操作技能较差的学生安排在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附近。

五、完成实习报告、总结讲评

作为计算机实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课结束后应完成实习报告,以便及时总结实习中的收获,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概括,对实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在程序设计实习报告中学生还应该完整写出自己编写的或经过调试修改后的程序清单。实习报告的格式、内容与实习提纲大致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实习提纲由教师在实习前制订,而实习报告由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学生在实习报告中还要完成实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及实习课上布置的作业,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实习报告应认真进行批阅,以了解和掌握学生上机实习的效果。

实习结束后,要抓好讲评和互评两个环节。一是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完成实习报告,以便及时总结实习中的收获,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概括,对实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教师对实习报告及实习中操作技能的掌握、实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习纪律的遵守等方面,综合讲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学生互评。推荐典型,上讲台讲解完成任务的策略,描述编程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强调自己认为突出的有创新方面的表现,演示自己的作品,由班级成员共同评价,达到了交流提高学习技巧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莹鹃.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实习课的教学质量[J].职业,2010(21).

[2]刘文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习教学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1(3).

[3]陈利.职校计算机实习课应把握好五个环节[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0).

[4]陈金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习教学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2、计算机教室主要用于:(1)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及教学研究。(2)计算机课外小组活动。(3)培训教师。(4)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面向社会,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不准将计算机教室挪作它用。

3、计算机教室使用管理:(1)每学期初按教学计划,安排学校《上机实习课表》,并分年级列出贴在墙上。(2)使用计算机教室者要提前三天登记,使用完毕要认真填写使用情况记录单。(3)以上文字资料按年度装订成册存档。

4、计算机教室设备要统一编号并配有运行情况记录薄,磁盘软件和文字资料要分类编号妥善保存。室内设备均属专用设备,一律不外借和挪做它用。

5、进入计算机教室要穿拖鞋。所有软件未经管理教师许可和杀毒处理不得擅自使用。

6、计算机教室要装配调温、调湿设备,保持良好的室内温度(计算机运行时一般保持在20至25℃;非运行时保持14至30℃)和湿度(运行时:相对湿度40—70%非冷凝)。

7、计算机教室内不许饮食和吸烟,严禁将易燃易爆、有毒性物品、强腐蚀性物品、强氧化性物品、强磁场物品、放射性物品和染有计算机病毒的软件带入计算机室。

8、计算机教室要有防火、防盗、防触(漏)电保护措施,确保计算机操作人员及室内设备的安全。

9、计算机教室管理人员调入调出时,要及时做好设备清点和有关帐目等交接手续。

中小学计算机管理教师岗位职责

1、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信息技术教育计划,制定学期上机实习计划。

2、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知识,定期对有关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计算机设备的正常使用。

3、刻苦钻研业务,熟悉教材及其要求的全部实习内容,对学生实习中提出的问题应给予正确解答。

4、上机实习时要积极协助任课教师,保证实习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计算机使用记录册。

5、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实习习惯,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学生上机实习守则》。

6、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更新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7、认真做好计算机室设备的清点和帐目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消除和重要文件备份工作。

8、积极开展实习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实习方法,努力提高实习效果。积极向学校提出计算机室建设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意见。

9、做好计算机室卫生、安全防范和财产保护工作,熟悉防火等有关器材的使用,经常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10、调入或调出计算机室工作,应及时办好交接手续,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

中小学学生上机实习守则

1、上机实习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并珍惜每一节上机实习课。

2、上机实习前要认真作好预习,明确实习目的、内容、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

3、进入计算机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按指定位置就座,实习时要遵守纪律,不准喧哗、打闹。

4、上机操作前须认真听取教师讲解有关实习项目及要求。

5、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不准随意拉动键盘、扭动显示器方向和用手触摸显示屏。未经教师许可,严禁对硬盘(软盘)自设密码和初始化,严禁对系统文件更改名称、内容和地址等。

6、上机过程中要积极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思考,同学之间密切配合,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提高实习效率,实事求是作好实习记录。

7、要爱护室内一切设施和用品,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要保持计算机室内清洁,不准乱扔污物。

8、上机实习要特别注意安全,发现异常现象和不安全因素时,要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教师报告,不得自行处理,以免发生事故。

9、实习结束时要按顺序关好主机、显示器和辅助设备电源。将椅凳放回指定位置。认真填写好计算机使用记录册,经教师检查允许后,方可离开计算机室。

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掌握有关技术,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本校校园网整体结构,熟悉网络设备的规格、型号、构造、性能及网络系统软件、辅助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常识,做好校园网线路、网络硬件及软件的检测、维护、保养及日常运行情况记录。

3、不断学习和更新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校园网管理能力,随时了解常用网络硬件和网络辅助应用软件的发展动态,及时向学校领导提出更新、增添网络设备、辅助应用软件等有关建议。

4、认真做好各类资料及软件的记录、整理和分类保存工作,定期对各类软件进行杀毒和备份工作。

5、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为学校现代化管理和辅助教学服务。

6、做好校园网络设备安全防范和财产保护工作。掌握用电、防火、防盗等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经常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7、网管教师在调入调出网管中心工作时,要及时办理设备、帐目、档案等交接手续,并对实物进行清点,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以保证网管中心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中小学网管中心管理制度

1、网管中心是校园网运行、控制、管理的中心,是保障校园网正常运行、集中放置校园网核心设备之重地,非网管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版权所有

2、要保持良好的网络设备运行环境,不准在网管中心吸烟、饮食、喧哗。严禁在网管室内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腐蚀性物品、强磁场物品、放射性物品。

3、要定期做好软件备份和计算机病毒检查处理,任何外来软件必须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

4、网管中心要装置调温、调湿、稳压、防火、防盗等设备,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

5、网管中心要建立完整、规范的校园网设备运行情况档案及网络设备帐目,认真做好各项资料(软件)的记录、分类和妥善保存工作。

6、网管中心内设备均属专用设备,一律不许外借和挪做它用。对违反规定者要追究责任。

7、要建立日常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做好防火、防盗等防范措施,严防出现恶性事故。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约50万,每年毕业10多万人,但是真正能够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人数却不足50%,软件企业找人难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工作难的“怪现象”一直是困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杨芙清院士在计算机事业50年庆典上谈到软件人才培养时指出,“软件人才培养偏重学科型,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实际工程能力强的人才缺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强调必须“面向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是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明确指出,计算机专业实习可以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它们各有特点,各校实施中也各具特色。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很难有效开展;(2)面对大量的学生,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等条件不能应付,更难实现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从而造成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出现困难。

应运而生的国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大量出现,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依托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产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为园区内的软件企业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平台。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中国苏州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安博教育集团”,正在建设的“天津软件园区”。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07〕16号)精神,针对院校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现状,以探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为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安博教育集团,举办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高峰论坛暨‘IT实训推广工程’2008年会”。为了贯彻副总理在南京主持召开的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加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人才培养与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滨海高新区、天津市教委定于2009年3月28日在天津联合举办了“2009中国天津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可见,从教育部到市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04版培养计划执行和08版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的“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与众多“软件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民航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特别是“海航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部分合作。但是由于学生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实习点分散,而社会企事业和民航单位还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时间、实习岗位和接收学生人数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这些问题与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突出表现在:(1)毕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学生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难度大,无法运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与实训”问题一直没有寻找到一个具有长效性和良好管理机制的“校外实习”和“校企合作”模式。

为此,立足学校实验教学环境,引进民航信息部门、社会和IT企业的项目与人力资源,通过实习实训教师的强化培养,建立校内计算机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切实保证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运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是:围绕民航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产业需求,特别是滨海新区软件人才的需求,学习国内“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和民航信息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专业认证培训”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区,依托天津软件园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或者联合实验室,搭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公共平台。

图1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基本架构

3.1 “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与实践

2003年以来,针对计算机专业04版培养计划在第七学期开设12周(6学分)的毕业实习环节,依据“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建设规范与《专业认证》等指导精神,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与执行现状,在探索“传统学科知识+前沿知识+工作场所知识”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有利于市场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并在我院03级、04级和05级三届本科生中不断实践与改进,形成了目前(如表1所示)相对稳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

表1计算机专业目前毕业实习内容构成

序号 实习环节 实习方向 开课名称 时间 考核方式

1 实习方向分组实训课程 网络技术方向 基于JavaEE的项目开发 第1~6周 结课考试

软件开发技术方向 基于.Net的Web应用程序开发

硬件技术方向 嵌入式系统开发

虚拟现实技术方向 V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GIS开发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方向 基于Matlab的语音图像特征分析

2 讲座 民航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

(聘请民航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校外IT企业专家授课)

3 实训项目开发 由各实习方向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训项目的开发 第6~12周 综合考核

4 启动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题 第15~16周

毕业设计任务确定 第17~18周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采用集中实训与分散项目开发、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践环节(表1中虚线框部分)奠定了良好的项目实践基础,计算机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在软件开发主流需求方向.Net和Java两个方面的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其中,连续三年外聘“海航信”项目主管为本科生开设“民航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课程,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学生对民航的了解,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入“海航信”工作,并成为骨干。为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所制定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二级学院实验实习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建设、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组织、计算机专业认证等方式,拓展学生专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专门人才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一项困难工作。2004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在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的建设:“计算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成立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科技立项数目达到了102项,参与科技立项的人数达到215人,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40%,表2数据清楚表明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科技立项的增长速度。目前课外科技立项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生从入校开始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地”也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打造计算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参与校级科技立项与分布情况

年度 项目数 参加人数

2003 5 5

2004 1 1

2005 4 3

2006 23 20

2007 15 47

2008 43 108

2009 11 31

合计 102 215

(说明:其中2009年只是第一批立项数据)

(2) 计算机专业认证与培训体系的建设:计算机学院通过市场调研,积极引入社会培训优质资源开办了思科网络学院,将“思科网络技术CCNA培训”引入课外实训,在加强学生网络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专业有近100名学生通过培训并参加了认证考试,04级的刘蔓同学因CCNA和CCNP成绩优异被华为录用。目前计算机学院还在进一步考察并逐步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26日启动的一项面向全国的普及型实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ITAT教育工程)等社会公信度较高的专业高级认证培训体系。希望为在校学生的社会专业技能培训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

(3) 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组织:2006年以来,由计算机学院承办的“校内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在为全校本科生提供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竞赛基础平台的同时,还为每年下半年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提供了人才选拔和储备,近三年我校在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得包括2次最佳组织奖在内的优异成绩75人次,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15%(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囊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组所有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在天津市位居前茅的地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竞赛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表3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近三年参加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获奖人次

年度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创新成果软件技术类(“华苑杯”、“高新杯”) 第九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年一次) 最佳组织奖 合计(人次)

2006 5 5 13 0 / 1 24

2007 1 6 10 7 8 0 32

2008 5 5 4 4 / 1 19

总计 75

3.3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专业实习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由学院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专业负责人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建设的要求负责实习规划、实习方案与相关管理办法的制订,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实验中心与学生队负责相关实习工作的组织落实,教务科负责实习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与组织协调。

(1) 教学组织:实习小组组长由专业方向负责人担任,实习小组成员由各方向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实习项目的教学大纲由各专业方向负责人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确定,学生校内实习题目由实习小组教师负责拟定。

(2) 师资队伍的建设:从03级首次试行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以来,计算机学院先后组织.net技术方向、Java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负责人到苏州实训基地和相关专业方向进行专门培训,并通过教师岗位聘任工作量的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实训课程授课教师与实训项目指导教师队伍,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

4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考

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几乎没有,仅有一些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或高职计算机专业建立了以校外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体系,我们在建设与实践过程中获得以下一些思考:

(1) 实习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平台建设的基础。目前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和应用4个子实验室,学校投资近1000多万,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基础与实训课程的实验要求,但是专门用于专业实习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还不完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主要以学生在宿舍(个别学生在实验室室)自己开展为主,很难真正满足实习实训质量

要求。为此,还需要学校在大力发展特种专业的同时,统筹发展对学校所有专业都有支撑作用的计算机专业。

(2) 实训教师的持续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是平台建设的核心。近年来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践教学”等不良学术风气对教师实施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影响很大,多数本科生往往接受不到经验丰富和成果突出老师的项目指导,多数致力于学生科技项目指导的教师没能得到足够的政策与精神支持,这种“不正常现象”也需要学校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下大力气纠正并给予政策引导。

(3) 校外资源引进与实习实训管理体制机制是平台建设的难点。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资源的不足,只能依靠行业与社会资源的引入来补充,目前我们正在加强与天津市软件园区和“海航信”的深度合作,不断完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培训机制。但是学校关于《实验实习费管理规定》、《本科学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本科生校外实习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系中涉及实验实习教学与经费管理方面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企联合办学”等实习实训教学发展的要求,尽快实施体制与机制改革、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势在必行。

5结束语

本文针对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实训这一制约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的瓶颈问题,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解决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实战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通过民航与社会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解决校内教学资源与实训项目不足的问题,期待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进一步深入关注本科在校生的实践环节,为切实落实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效果提供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 袁驷. 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11-13.

[3] 马小军,王育坚.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J]. 计算机教育,2009(2):9-11.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 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5] 王向红,肖雄. 重视学习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95-96.

[6] 李焰. 论培养IT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26-27.

[7] 汪卫星. 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3):19-21.

[8] 刘征海. 普通本科层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5):101-102.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实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论文网 ]

参考文献:

[1]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15.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6-03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顺利就业,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无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顺利“推销学生”的角度,都有责任将学生在毕业前,再送一程,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利用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目标。本文首先归纳出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作为安排毕业实习时的一种选择。

1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

1.1传统模式

这是大多数学校对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所采用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起沟通联络的作用。

具体做法一般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前,根据专业方向和人数,联系当地或外地的计算机公司等与IT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接收单位;实习开始后,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再由实习单位把学生安排到具体实习岗位,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并进行指导和管理,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时间一般1~2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实施简单,操作容易,只要在毕业实习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联系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有接待实习能力的单位,然后安排学生进实习点,按常规进行实习。对学生而言,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对象是实习单位领导、员工、客户等,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当前计算机高端技术和热点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今后工作应掌握的技术和知识。

这种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保证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主要考虑的是接待能力,对于是否专业对口,无法作严格的要求,实习任务有可能与计算机专业无关。即便在对口单位实习,由于毕业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的项目周期不一致,且实习时间一般比较短,加之实习学生的能力往往不能胜任项目的具体技术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像学校教师一样深入指导学生,因此,实习学生很难真正的接触项目,无法对系统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主要做系统安装维护、整理资料、数据录入、接待用户等一些辅助工作,即便加入项目组,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具体、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1.2实训基地模式

这是近年来针对应用型专业的毕业实习而采用和推广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送往IT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队前往,协助管理。

实训基地以虚拟公司化管理方式组织实训,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工作能力和个人技能三方面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训体系。在虚拟公司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既是项目组的成员,按照项目进度和计划,团队内明确分工和充分合作,完成项目,又是技术部门的成员,按照部门技能标准进行具体职业技能的实训,最终达到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实训时间一般1至3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将毕业实习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实训公司,既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安排实习时的繁琐工作,又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对学生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受到系统的职业培训,包括先进实用的课程培训和完整规范的项目体验,还有可能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获取就业机会。在学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这种实习模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学生送到本地或外地的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学生需要支付实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于多数学校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其次,实训基地所进行的实训,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已超出正常的毕业实习要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交给第三方来完成,既是一种失职,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又是一种失策,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延伸培养这一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还无法普遍采用。

以上两种实习模式中,过多依赖实习接收单位和IT实训基地,学校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2“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本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企业提供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使实习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工作任务,深入到实际项目,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工作任务。

毕业实习的具体过程设计:

2.1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任务

为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联系实习单位和确定实习任务时,主要有下面的两种情形:

(1) 联系有接待学生实习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IT企业。这些单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一般有大量工作可供学生实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在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要密切配合,挖掘并设计出适合学生实习的任务模块,整理和确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任务目标。

(2) 联系有信息化系统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虽不是计算机专业公司,但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内部机构,有大量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应用、网站建设及维护、系统升级、设备换代等工作,其中很多工作都适合作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接受了实习任务后,以项目总负责人的身份,对项目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子项目,作为实习基本任务单元。

确定实习任务后,指导教师应编写《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工作职责和要求》和《***工作规范》。《实习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地点、时间、实习项目概况、主要任务等;《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性质、内容、应提前准备的知识和技术、应收集的资料、工作纪律要求、实习日志的填写要求、成绩考核方法等;《***工作职责和要求》针对具体实习岗位和任务制定;《***工作规范》为参照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数据要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测试计划文档编写规范》《操作手册编写规范》、《用户手册编写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编写规范》、《网站规划书编写规范》、《网站安全配置规范》、《局域网组建规范》、《PC机组装规范》、《综合布线设计规范》等,供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遵照执行。

上述实习文档的编写和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实习从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2.2安排实习任务,明确实习要求

根据确定的实习任务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实习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岗位。

(1) 若安排到计算机公司承担项目中的局部工作,在实习前给学生完整介绍项目整体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规模、项目组成、项目特点和结项要求等,实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实习任务在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使学生对实习环境和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若安排到实习单位承担小型项目,根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分解,将学生安排到子项目中,组成项目组,确定每个人在项目组的角色和承担的具体任务。

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要给学生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文档完整规范。

2.3跟踪实习过程,检查实习效果

在学生进入实习状态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1) 常规检查。除了基本的出勤、着装和待人接物环节外,定期检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情况,以及《实习日志》填写情况。

(2) 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类技术文档是否编写?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准确?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简化或省略的技术文档,也要求按规范编写。

在检查过程中,要以单位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就业后的工作氛围。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碰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一定要耐心引导和疏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妥善处理。

2.4总结实习过程,整理实习文档

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实结工作和文档整理工作。

(1) 收集整理实习文档。包括《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日志》,以及在实习过程中所完成的技术文档(电子版或纸质版),实习文档将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这些真实技术文档是学生“工作经历”的反映,完整的技术文档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 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做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3) 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当然,这种毕业实习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主持或参加过计算机项目或工程,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和工程案例积累;最后,要有合适的实习单位,这些单位应为具备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要能够提供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要拥有合格的指导教师,有了指导教师,就可以建立和整理项目和工程案例库,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完成一定的实际工作,不要成为企业的负担,实习接收单位自然会欢迎这样的实习学生,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实现“校企双赢”。

至于在实际中应该选择哪种实习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实习目的、师资力量、学生意向、经费数量、时间长短、地点远近等因素,可以是某种单一实习模式,也可以是分组采用不同模式的复合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长悦等.开放式毕业实习新模式探讨[J].矿山测量,2005,(2).

[2] 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

作者简介

陈幼明(1964-),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与研究。

联系方式: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730070

TEL:13893212348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086-01

1前言

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培养提高学生从师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对于学生陶冶思想、锤炼素质、培养能力、增强才干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计算机教师的必要措施。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育实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实习内容涉及面广、教育实习形式多样、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差异大等特点。在对计算机专业实习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作者深深体会到本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实习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还未列入中考、高考之列,就使得很多中小学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在教师的安排上也比较随意,有些中小学甚至没有正规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且部分中学会以影响正常教学为由限制或拒绝接受计算机教育实习。这就使得每逢实习,部分高师院校的计算机系教师总是四处奔波,临时联系和安排实习学校。

2.2实习前期准备不足由于教育实习时间较短,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期的试教阶段一般一周左右。往往指导教师时间充裕时,让组内每位实习生上一节试讲课,而后指导教师给予意见和建议。如果指导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没时间安排试讲,就只是看看组内实习生的教案,大体合格就算通过。绝大多数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熟悉,特别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熟练掌握的软件知之甚少,往往是到了实习学校拿到教材后才开始学习相应的软件。虽然短期内可以掌握,但难以达到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的程度,这样势必会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2.3实习时间短,没有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由于教育实习时间集中而短暂,各别实习学校害怕实习生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而分配给实习生的课堂时数也相对较少,造成学生真正上讲台的时间少,不能严格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但也有极各别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把自己的所有授课任务都交给实习生来完成,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生不得不连续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法和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2.4成绩考核不科学《教育实习纲要》规定,实习成绩的评定是对实习生实习期间各个实习环节及实习态度的综合评定。虽然制有较为细致的成绩评定标准,但由于实习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一星期去一次实习学校,有的指导教师一个月去一次实习学校,更有甚者第一次把实习生带到实习学校后就再也没去过。这种现状导致部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实际表现了解不够,除了参考实习学校给出的成绩外,只能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去评定实习成绩,很难真正按照标准执行。特别是对于某些毕业后不愿从事教育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实习生来说,他们往往是在公司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对他们实习成绩的最终评定一般都是“及格”,而不论他们在实习期间取得了多么优异的成绩。究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身为高师院校的实习生而

进行的不是教育实习,这有悖于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的初衷。

3提高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对策

3.1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确保良好的教育实习效果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历来是各高师院校十分重视的问题,应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设备较完善、有一定班级规模、愿意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实习任务的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学校为基地。在稳固发展老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还应多途径、多方位开辟新基地。从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历年就业情况来看,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教育工作,而谋求在其它领域的发展。因此,除了在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可在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如:企事业单位、通信公司、IT机构等。

3.2聘请实习学校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加强与实习学校的交流实习学校选择后,高师院校可聘请实习学校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及班主任进入大学,定期或不定期的以讲座或座谈会的形式告诉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计算机教师,以及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并参与计算机专业对未来教师的指导工作,在教育研究与教育发展活动中携手合作。同时高师院校还应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进修等方面多给予实习学校支持和帮助。大学教师要主动、经常地到实习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互帮互学。

3.3加强实习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做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是取得实习良好效果的前提,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组织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认真把关,指导实习生的备课、试讲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教学方法和表达艺术为主要目标,指导实习生对课堂时间的把握、板书和身体语言的运用等。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同时应注意不宜用所有的课堂教学指标全面要求实习生,以避免伤害实习生的积极性。实习生之间也要互相听试讲,集中讨论和评议。这一阶段的指导工作中还应注意强化实习生的专业基本功,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和熟练应用常用软件。在教育实习前,如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可组织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去听课、见习,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协助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工作量,为正式的教育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4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在国外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教育实习时间相对比较长。例如,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两者共18周;英国的教育实约15周;法国师范院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共占486学时,此外,还有一周不占课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实习”。而在我国,多数院校实习时间安排太短,仅安排6~8周。结果是学生刚刚了解教学过程就结束了教学活动,这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高师院校应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给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使实习生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同时还能让实习生在日常维护机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软件应用能力。久而久之,计算机专业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3.5合理评定实习成绩教育实习评价是教育实习的一个必要环节,使教育实习的结果及时量化,及时反馈。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有利于该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与开展,同时对于提高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实习评价应是在对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基础上做出的实质性的评价结论,而不是按一个抽象的“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我们应会同中小学任课教师及班主任根据计算机实习的特点做出综合的评定。对于部分在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实习生,院系领导与指导教师应与具体单位多联系、多交流,了解实习生的具体表现,对实习生参与开发的系统进行评测。最后将实习成绩在班级进行公示,这样就降低了成绩评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使学生的实习成绩更趋科学合理。

3.6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的成效直接取决于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没有实习指导的高质量,就很难有教育实习的高质量。某些高师院校不应选派一些刚刚毕业任教的青年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工作,而应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此项工作,对教育实习进行经验与理论两个方面的指导,使学生一方面提高教育技能,另一方面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4结语

高师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计算机专业实习生教学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育实习,应使计算机专业实习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锻炼,培养教育教学上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教育规律,在教师素质的要求上完善自我,为他们过渡到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勇平,黄镇根.欧美等国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经验借鉴与启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8篇

1医学信息技术培训的意义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阶段,是知识转变为技能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必由之路。医学毕业生必须在实习期间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和知识,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但由于医学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很少接触医学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计算机操作水平高低不等,不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临床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医疗管理的优势,容易耽搁或延长诊疗时间。因此,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适时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组织培训的原则

2001-06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从七个方面对本科毕业生质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处理能力[2]。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基础,但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的认识,在临床实习之前授课重点要放在信息系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让医学生通过培训,全面认识医院诊疗流程的信息走向,掌握业务系统的具体操作。因此,培训的对象主要针对医学实习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以提高实习生的网络信息化认识和操作水平为核心,以科室业务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科室业务流程需要,密切结合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和临床应用实际要求,以实用为主,以注重计算机操作的实效为主,学即可用。

3实施培训的方法

3.1教学环境建立功能完备的多媒体培训教室,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投影仪以及相关的培训设施。将计算机虚拟技术和模拟教学系统引入临床实践教学。在全真模拟网络环境下采用医院现用的备份数据资源教学,使实习生能够快速进入医院信息网络环境中,提高教学效果。

3.2培训计划和教学教材首先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地点、时间、课程安排、实习生和教师的安排及结业考试等。实习生需要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培训要求,尽快掌握各项课程。计算机培训注重实际操作,实习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要反复练习。组织信息科计算机专业工程师和临床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技术骨干编写操作教程、制作教学课件,内容涉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各种软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等。培训内容印刷成册或制成光盘。但教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系统的升级换代不断地进行更新。

3.3培训形式

3.3.1集中培训选择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承担授课任务。通过理论授课及操作训练与指导的形式,让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生对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构架以及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等有所了解。同时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讲解,医院信息系统介绍。包括门诊挂号住院系统、病区护士站系统、门诊和病房医师工作站、医疗信息综合查询系统、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等。

3.3.2临床教学实践临床教学中科室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各科室安排业务骨干结合临床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指导。要求实习生熟悉操作规范、熟练掌握系统的具体操作,尤其是医师、护士工作站系统、PACS、RIS的各项功能,在临床工作中能熟练进行医嘱录入、病程记录的录入、处方的录入、各项检查申请单及手术申请单的录入;查询影像及报告;查询各种检查、检验、病理等报告。学习利用计算机读片和诊断的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老师鼓励实习生针对一些有关循证医学、最新医学进展、医学社会学热点问题等,自主设计获取知识的信息技术路线,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获得信息进行评价、加工,参与诊疗决策。促使实习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将知识、技术、能力、信息有效整合,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诊治水平和效率。实习生还应了解心电、超声、内窥镜、病理及放射影像数字化采集终端软件的一般操作。学习并参与远程会诊的全过程,了解信息技术在网络医疗、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拓展、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3.3.3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实习生可以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利用HIS系统参与临床病例科研统计等工作。结合临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科技论文、研究生的科研课题,提高实习生的动手能力,深切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实习生利用基础信息技能参与具体的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对相关文献的追踪,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4培训结业考试用户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实习生在完成培训课程后必须通过严格的信息知识理论考试和在模拟网络环境中实施的操作考试。既要达到一定的处理速度,还要保证准确无误。成绩合格后才能取得在临床上机操作的权限。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双元制 计算机专业 顶岗实习 建设 启示

引言: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特征,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而实现这一重大变革的基础和关键是加强顶岗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显然,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既是当前中国国情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内容融合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因此,研究和探索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建设,对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

(一)“双元制”的基本情况

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变化,双元制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学校每个专业均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德国明确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可免交部分国税。一般情况是,每周在企业时间3天,在学校学习2天。根据《职业教育法》,企业还要向学徒按月支付培训费用。学校和企业在职教育中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如图1 。

现在,德国已经有大约390个得到承认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此外国家还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制订了各种特殊法规,通过这些法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保障,能够掌握较高的生活和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

1.参加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通常的情况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凭借九年教育的证书就可以选择上理想的职业教育,但有的机构有更严格的入学考试要求。一般入学测试题并不追求高深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注重测试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了企业入学考试而进入培训阶段后,基本就没有太多的考试了。在职业学校里,学生主要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并参加两次理论考试(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除此之外,他们把心思和重点都放在实际操作上。另外,学校还要与行会、企业一起合作制定、完成教学计划。

2.签订培训合同、制定培训计划。学生在入学之前要和培训者(企业)签订一份书面的、受法律保护的培训合同。合同内容非常详细,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另外,企业也要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发展计划。企业根据培训计划对后备力量进行教育,根据发展计划对他们进行促进教育和继续教育。专业后备力量的质量、职业技术要求等因素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不超过三年但不少于两年。不过,技术性强的职业教育可能需要三年半的时间。

3.培训的组织形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如工作场所、特殊的企业培训课、学徒培训车间(在企业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学徒培训角(主要是小型企业里的培训形式)、培训室(主要运用于销售领域)、小公司(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企业)、授课区间(授课和讲授主要是在车间)、与其他培训企业联合的企业外部培训、与研究机构合作的跨企业培训(如行会、专业联合会等)、职业学校(学徒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

4.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该考试的目标是考察被考者是否能作为专业人员胜任其岗位工作。所以,这个考试也被称为进入职业岗位的考试。在德国,这种考试都由行会来掌管,企业自己没有考试的权利。

二、对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启示。

(一)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上机实验为主线,实验课只能作为验证课堂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手段,而很少涉及到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并且高职教育模式的稳定性与计算机产业的急速发展不能相互适应,社会缺乏的是有实际能力,能动手操作的计算机人才。另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概念,似乎已很难概括和限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未来时态。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科学,在它应用的每一个学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新的学科和专业。这种计算机综合人才既要求全面了解计算机、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也要求拥有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熟练的操作能力、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顶岗实习基地正是适应这样的需求,有效使工学相结合,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社会提供应用实践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以计算机应用培养定位为核心,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市场。”由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因此在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宽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存有困难与缺失,其一是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管理责任不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其二是由于学生实习点多、散、远,教师对学生疏于监管与指导,出现学生“放羊”现象,甚至导致实习生安全稳定问题,其三,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 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 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这致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来的顶岗实习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1.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校企共同管理问题

对于学校,顶岗实习基地是课堂的延续;就企业来讲,顶岗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初级演练场所。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顶岗实习基地的运行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共同管理。在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管理不完善。校企合作过程,校企双方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各自的切入点不同,导致各自关系利益不一样。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及企业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制度来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以保障顶岗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2)教学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仅要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实习记录,还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鉴定机制。就目前而言,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基本处于自由状态,而企业比较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往往忽略校方提出的教学任务。学生结束校外实训时,也就是填一张表,盖一个章完事。整个教学管理不是很到位。

(3)学生管理跟不上。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个学年,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往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奔波,有的甚至要吃住都在企业,基本脱离校园,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就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交由顶岗实习基地代为管理,而现在顶岗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管理基本上达不到校方的要求。

2.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性的问题。

顶岗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与载体,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到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就部分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却不多,一些实习点的建立只是为了某种形式上的需要,有些基地只是“一纸协议”,实际上是“开花而不结果”,更无后期投入和连续建设。一些顶岗实习基地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合作双方的责任不明确,对合作协议执行并不到位,对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缺少有效沟通,导致双方合作的热情会逐渐减弱,发展到最后,合作的存续往往主要是靠双方责任人的私人交情在维系,合作稳定性不够。

(三)顶岗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权利和义务问题

在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约束机制欠缺,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无法正确处理权利共享、义务分担等敏感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做法

(一)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法规。

德国为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两大主要法律:一个是学校教育法,对全联邦的学校进行约束;另一个是职业教育法,用于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另外,德国还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青年劳动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都围绕主法律从各个方面和层面详细而明确地规定了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教事业的重大进步,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但它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建立顶岗实习基地时,我们可根据区域需要,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规,以利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真正支持和实质性合作的开展。如在《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采取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二)借助地方的行业协会,促进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以行业协会为切入点,促进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可与IT行业协会、电子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联系。各行业协会与当地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当地企业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起着导航作用,学校应借助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作为信息平台,进而了解各企业的情况,从中寻找最佳的校企合作伙伴。学校应充分借助于行业协会,面向企业、广而告之,向各个企业介绍学校的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以及科研开发能力,以期引起企业的共鸣。一旦有企业给予响应,学校应迅速打开局面,以服务于企业的姿态出现,为企业展开多方位的技术服务与合作,最终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即:以学校的技术服务换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三)学生在顶岗实习前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

在顶岗实习前学生要与顶岗实习企业签订书面的,受法律保护的顶岗实习协议。协议内容要详细,明确双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书面协议的形式,双方严格按照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等来执行实习内容,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为保障对顶岗实习的科学有效管理,需要设立由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资料小组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岗位管理”的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系部领导和合作企业负责任组成,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策划,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实习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实施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顶岗实习各环节的责任,规范顶岗实习全过程,制定规范的流程、协议和各种工作样表。同时,全程监控顶岗实习的运行,研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由校内专任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实习单位校外兼职指导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其主要职责:负责联系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实习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前期工作;做好协调、接待和服务工作,与企业协商并签订实习协议书;加强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态度;组织好顶岗实习过程检查与管理,认真考勤登记,定期检查评估,做好实习生顶岗实习考核和综合评定工作。

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由学生自我选举,并征求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确认后组织成立,负责本小组成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工作的自主管理,并接受专业教师宏观指导、协调和督促。

(五)转变企业观念,使企业承担重任、与学校共同提升职教水平。

为了保证“双元制”的实施,德国的企业要承担三分之二的教育开支。企业不但对学徒实施技术实践教育,而且还要向他们支付工资(从300欧元/月到700欧元/月不等),以确保学徒在学习期间能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每个企业都有该义务,无一例外。

目前,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有些企业给实习生发一定的实习生工资。但从企业的角度看,这只是支付了较低的劳动报酬,企业应当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这个问题。我国现已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在各个领域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就必须使其亲临企业、亲身实践操作。所以,我国的企业应当肩负起培训高等人才的重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后备力量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深刻意义。德国企业认为,培养学徒对企业相当有利,因为一个学徒经过三年的训练就能成为功夫过硬的能手,而企业发给他们的工资比雇佣普通工人的一半还少。所以,培训学徒是节省成本的好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了人才。所以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时,应充分让企业认识到承担培训任务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长远利益。

(六)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成效

学校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搭建信息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讯资源,如飞信、QQ群、电话以及现场检查等形式进行沟通,及时将学校的有关要求通知学生,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报告学校和指导教师,及时发现、指导和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问题。系部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及变化,掌握每个学生的顶岗实习信息,要有学生的联系方式、顶岗实习单位的信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信息。

(七)要认真安排,做好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工作

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是前提。系部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内容打印成册,告知全体实习学生,履行教育和告知义务,安全教育结束学生要签字。同时,学校要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安全协议书,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三方安全责任书、学生要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管理协议,增加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

为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学校鼓励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将是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可以从顶岗实习的专项经费中补助学生的部分保险费,学生支付剩余保险费用,以保证学生在受到人身意外伤害时,能够获得最大的赔偿。

(八)严格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双方应该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这样能够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可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师共同完成。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可按企业评价占60%,实习论文占20%,答辩占20%,并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日记,制作企业评价表,其中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劳动纪律及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及现场提问回答情况、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企业综合评语等几个部分。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总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会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顶岗实习基地体系建设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也应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喻华明 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24)

[2]隋瑞歆 张亮 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112(4)

[3]贾涛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10)

作者简介:

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第10篇

本次实习以生产实习为主,生产实习是学习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专业意识,巩固和理解专业课程。实习方式主要是请企业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以讲座形式介绍有关内容 同学们下生产车间参观,向企业的现场管理,技术生产工作人员学习请教相关知识;由带队老师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言,通过交流实习体会方式,加深和巩固实习和专题讲座内容。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生产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实习安排及相关准备知识

实习安排:实习时间跨度三个星期(8月30日—9月18日 ) ,实习安排如下:

8月30日—9月3日 许昌烟草机械公司

9月6日—9月10日 郑州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9月13日—9月18日 同学分组讨论、交流实习体会、完成实习报告

相关准备知识:

工业工程 (ie)的目标:是使生产系统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佳效益。ie的基本功能是研究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四个方面。

设施规划与设计:对系统(工厂、医院、学校、商店等)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包括选址、平面布置、物流分析、物料搬运方法与设备选择等,使个生产要素和各子系统(设计、生产制造、供应、后勤保障、销售等部门)按照ie 要求得到合理的配置,组成有效地集成系统。涉及se、or、 工作研究、成组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效学、工程经济学、计算机模拟等知识。

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生产过程和资源的组织、计划、调度和控制,保障生产系统有效地运行。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生产与作业计划、生产线平衡、库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网络计划(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线法cpm)、经济定货量(eoq)、经济生产批量(epq)、物料需求计划mrp以及生产资源计划mrp-ii和准时制jit。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包括为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进行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各项工作,核心是为了到达规定的质量标准,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预防不合格品产生。内容包括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现代质量管理-保证,生产保证、全面质量控制tqc与全面质量控制tqm。可靠性技术是现有系统有效运行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可靠性概念、故障及诊断分析、使用可靠性、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维护与保养策略等。

管理信息系统:它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用户计算机综合系统,是现代ie应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mrp-ii、erp、pdm、cims)

现代制造系统:ie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包括成组技术gt、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柔性制造单元fmc与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敏捷制造、虚拟企业、网络制造、虚拟制造、可重组制造系统(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ystem)、孤岛制造系统(holonic manufacturing ystem), 基于智能体的制造系统(agent-based manufacturing ystem) 、自组织制造系统等

上一篇:学校实习生实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