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3:37:34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与多媒体成功相结合,能够具备声、光、色、形等多种功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形象,寓教于乐,使科学性和趣味性都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学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也更加具有表现力,让学生觉得真实又富有乐趣。学生也能很好地融入其中,调动了脑、手、耳、口、鼻等多个感官,学生的认知与丰富的情感相得益彰,学习情绪高涨,学生的想象力也变得非常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特别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对于现代教育事业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借助多媒体的使用,使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单人教学转变成了多功能的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多样。在教育中还大力运用多方资源,使计算机像一个资料库,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载体,让学生们都有一个资源共享、沟通有无的渠道,对教育极其方便,也便于汇总和流通。学生查找资料非常便捷迅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教育也更加得心应手,没有地域环境的局限。计算机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育成本,新型教育模式的层出不穷,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也能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有更多的选择,例如远程教学或者网络教学等,都是减少学费的一个好办法,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教学范围还能扩大,一举多得。

3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有很多优点,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在今后,学校要更加重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现在已经越来越普及,它使计算机的使用更加没有局限,信息的汇集和流动能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网络更便于人们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把教学心得和课件都通过网络上传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很多学校还开设了网络授课,更能满足学生们的多重需求。

3.2辅助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要充分考虑的是寓教于乐,而不能单纯是题海战术的展示。教师也不能单纯操纵机器,要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融合体现人性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达到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统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

4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帮助了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并且不单单是辅助作用,而是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会越来越受益。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物理教学媒体也包括语言、文字、板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媒体和幻灯、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物理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模型是假的,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不易看清.而现代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是帮助延伸了人体的功能,正因为现代教学媒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在教学媒体中有特殊的功能.教师们把计算机媒体作为自己感官与肢体的延伸,看成自己的身体,在这种意义上,他成为一个巨人,一个以人的头脑为指挥中枢,以被现代媒体武装了身体的巨人.他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就不仅仅是依靠嘴巴、黑板、耳朵、眼睛、体态和表情这些常规工具了。他可以驾驭的是计算机媒体这种现代工具,在新的条件下,他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传播.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计算机媒体同样也是他们感官和肢体的延伸,借助这些延伸,他们同样可以更高效地观察和接触世界,更高效地学习.

物理教学主要是观察、实验、思维和运用四大过程,要进行观察和实验,就必须有“物”──各种直接教具和实验器材.“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因此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演示物理过程是实施直接教学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对演示物理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演示物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教师的演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兴趣.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在某些方面,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不易表现物理学的“动”和“变”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如力学中的运动位移,电磁学中的电场、磁场概念,光学中的干涉、衍射等,单凭语言是不易讲清楚.还有一些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实验,如天体的运动规律等,教师只能用语言讲运动的过程,无法体现各天体的运动规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演示实验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运动过程,就会使许多传统演示实验教学无法表现的现象更生动、更形象地实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创设物理情境,实现发现式学习.思维心理学表明,思维的开端永远是一定的课题,即问题情境.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迅速改变实验条件和物理参数,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典型的教学信息,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这一优势,教师可以恰当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物理感性材料,同时提供相关的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物理规律.采用这种发现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中主动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和教材所给予的物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三,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规律要通过测量物理量的数值,分析归纳得出来,如运动学、力学规律得出需要测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值.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的优势,教师可以节省处理实验数据时间,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数据和物理图象上.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得出物理规律和数学表达式.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物理过程和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可对了解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兴趣.钱学森曾经说过:今天的学生到成年之时,计算机技能有可能成为就业的重要条件,那些缺少这种能力技能的人就业机会减少,工资会降低.可见,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能力是未来社会合格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能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进度,提升学习的自主地位

每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同一个教材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也有所不同。传统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由老师面授,很多学习差等生可能会在学习时颇费力,仍不能真正领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成绩更差,老师因这些学生,也会放慢讲课的进度,这又影响了优等生的发展。所以解决这种因人而异的问题,就需要使用计算机技术加以帮助,它能够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与多媒体成功相结合,能够具备声、光、色、形等多种功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形象,寓教于乐,使科学性和趣味性都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学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也更加具有表现力,让学生觉得真实又富有乐趣。学生也能很好地融入其中,调动了脑、手、耳、口、鼻等多个感官,学生的认知与丰富的情感相得益彰,学习情绪高涨,学生的想象力也变得非常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特别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对于现代教育事业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借助多媒体的使用,使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单人教学转变成了多功能的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多样。在教育中还大力运用多方资源,使计算机像一个资料库,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载体,让学生们都有一个资源共享、沟通有无的渠道,对教育极其方便,也便于汇总和流通。学生查找资料非常便捷迅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教育也更加得心应手,没有地域环境的局限。计算机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育成本,新型教育模式的层出不穷,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也能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有更多的选择,例如远程教学或者网络教学等,都是减少学费的一个好办法,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教学范围还能扩大,一举多得。

3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有很多优点,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在今后,学校要更加重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现在已经越来越普及,它使计算机的使用更加没有局限,信息的汇集和流动能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网络更便于人们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把教学心得和课件都通过网络上传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很多学校还开设了网络授课,更能满足学生们的多重需求。

3.2辅助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要充分考虑的是寓教于乐,而不能单纯是题海战术的展示。教师也不能单纯操纵机器,要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融合体现人性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达到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统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

4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帮助了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并且不单单是辅助作用,而是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会越来越受益。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制造;自动化;应用;分析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概述

最开始人们接触机械自动化的时候,都是先想着用机器代替人手,用机械完成一些重复操作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技术水平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重复机械动作上,而是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逐渐拥有了自主思考的内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机械的大脑,能够精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还能够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地进行自我诊断,现阶段的机械设计更加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伊始,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也开始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机械控制中,通过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成功地将电子计算机及其控制技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又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创造,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使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也和大多数事物一样,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如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都熟知的道理,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也以极其迅速的速度发展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可人的成绩。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手段相比较,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时间较短,起步也比较晚,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而在很多工业发展领先的国家,都已经将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入到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中,而我国在高新技术融入这一点上,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这一限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厂虽然已经将机械自动化的理念引入到了产品的生产当中,但是真正将自动化融入到整个机械制造工程的生产过程中的,基本上没有。很多制造工厂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非常粗糙的,达不到预定标准,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工厂在经济市场环境下逐渐会失去竞争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制造工厂就会因技术限制而破产,从这一点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发现,对工厂来说,机械自动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纵观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为什么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究其原因,除了科学技术的不足以外,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子。目前在工厂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都是老一辈的技术工作者,这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培训,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没有实践方面的经验,这样就使得整个机械设计制造产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

为了能够尽快与国际社会机械设计接轨,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先进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学习。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先天的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很好的经营,再加上保守、不创新,最终被淹没在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了能够挽救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大部分本土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本土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外国企业也利用我国的市场建立了庞大的经济体系,二者实现了双赢。随着越来越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也逐渐融入到了我国各个行业中,怎样更好地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到了日程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时发现了机械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维护,通过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也实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远程沟通。虽然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在人们面前,工业污水、工业废料都排放到了大自然中,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恶性变化,也让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实现了全球化之后,怎样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就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要面对的难题,我们如何利用绿色能源进行工业生产,合理转化工业生产的废料,减少有害环境的原材料,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绿色发展,这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4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各个行业也都体会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带来的各项优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是一片大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机械设计制造都将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进行独立运行,而这些独立运行的部分又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集成是相对应的,这样也满足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还会向着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当我国的工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考虑的重点不再是运转效率和产出的关系,而是让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机械制造材料需要承载节能原料来进行生产,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这样也能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5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让机械设计制造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改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对我国工业领域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积铭 单位:哈尔滨市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2]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3]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4]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5]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6]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7]贾宝贤,何风梅.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手段[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被推到一个发展的高潮,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电脑成为一种普通而又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进入到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因此国家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计算机课程也成为高等院校的必设课程,为了培养更多的现代化计算机人才,必须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一方面,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拥有一批热衷教育教学改革,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这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应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步步实现计算机教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1]

一、素质教育培养方向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教学素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道德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发展他们主动思维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在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除了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锻炼和发展也很重要,这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乐观、坚毅等正能量因素在以后造就成功的道路上意义非凡。

二、强化素质教育

教改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去更好的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问题来因材施教,但纵观我国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理论倒背如流但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差,而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不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形、声效等元素直观有趣的展现给同学们,这样学生不但能更好的记忆,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出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多思考,不要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急着向老师请教,这样学生无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有效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专业素养的提高外,还应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随着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有的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去做一些不法的勾当。因此,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该只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应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在充分掌握好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正确的使用它们。利用它们来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一些不好甚至违法的行为如:为了测试自己的技术就向一些计算机网络投放病毒,利用网络盗取银行客户存款等就该坚决抵制。因此,老师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增加学生的见闻,向正确的道路上多引导,增强他们的是非意识,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道德素质。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要很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价体制是关键。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制定与素质教育相呼应的评估标准,对学生做出科学而全面的考核,并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例如,在平定学习的学习时,坚持以实际上机操作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为主,再结合基础性知识和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对参加竞赛并且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嘉奖,激励他们的进取向上。另外,在教师教学的评价方面,应主要注重教师教学实绩,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和发表教学论文,主动热情的投入到课题教改实验。学院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改革评优、评职称制度,实行责任合同聘任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教师,为学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四、素质教育与教改并重

实行教学改革目的在培养全方位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力度任然不够,很多还在使用旧版本的教材和老的软件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脱节现象。并且教材中存在大量专业化术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学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实际注意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学校实现素质教育,还需要学校适当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把理论融汇到实际的运用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的时候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制作、图片墙、课件、修改照片、为某公司制作财务报表等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碰到问题时积极主动思考来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教师应当不断进行教学机制改革,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不但学习好、技能高,而且道德素质高,这些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才是推动社会良好发展的主力军,才会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尧庭.对统计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4).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55-0007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前,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呈现出学科融合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涉及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张威,2012b:13)。其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CAIT)作为口译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日趋增多。

20世纪80年代是国外CAIT研究的起步阶段,到了90年代中期,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最近十年的研究囊括了计算机辅助口译培训、专业口译训练软件的研发和远程口译教学等。波赫哈克(2004:222)认为,在课堂教学和自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会毫无疑问地对口译教学产生强烈的反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燕(1999:3)首次提出了口译教学必须要通过计算机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的设施才能强化口译训练质量的观点。1996年在厦门首届口译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了“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及口译教学改革的设想”(穆雷,1999:95)。2010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中,“口译与技术”的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会议首次设立“口译与技术”分论坛,“力图反应口译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口译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任文、杨平,2011:30)。此后,有关CAIT研究的论文不断涌现。

2 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口译教学”为关键词,以过去十五年(19993013)刊登于国内南大版(CSSCI)和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涉及CAIT研究内容的核心期刊论文共36篇,以此为基础分析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这36篇文章主要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其中,《外语电化教学》(14篇)和《中国翻译》(6篇)的刊载量较多。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虽有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

考查相关研究的历时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在过去的15年间,本领域的研究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前10年(1999-2008)共有论文11篇,每年仅约为1篇,占总数的31%;后5年(2009-2013)共有论文25篇,年均5篇,占总数的69%。由此可见,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期,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研究较少,之后发展缓慢,并伴随着小幅波动,2009年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国内外语教学与研究界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总体而言,研究数量仍然偏少,对于计算机和新兴翻译学科中口译教学的结合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根据检索到的36篇论文,笔者将其概括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语料库开发五个研究主题,在五个研究主题中,教学方法类文章最多(13篇,占36%),而机辅口译自主学习类文章最少(1篇,占3%)。教学模式类文章占22%,技术工具和语料库开发类文章相当,各占19%和20%。数据表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重点,而技术工具和语料库开发作为技术和教学结合的重要因素也受到较高的重视。口译的自主学习与信息技术结合是较新的领域,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也各有不同。研究对象涵盖了理论、教师、学生、软件、网页、语料库以及模型,而研究方法则包含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研究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要么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要么同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以定性分析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研究方法的论文较多(25篇),其次是文献研究法(12篇),而使用了个案研究法(4篇)、问卷调查法(4篇)、定量分析法(5篇)和实验法(5篇)的论文较少,多数论文都是多种研究方法交叉进行。

2.2 各主题研究评析

2.2.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成需要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教学理论、教学环境和教学框架。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模式应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充分适应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环境,搭建起口译教学的结构、程序和框架。

国内对于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从理论到实践。以认知学习理论(朱建新,2009:62)、任务型教学理论(王静,2010:34)、建构主义理论(郁俊玲,2012:49)等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计算机环境和口译学习的特点,设计“译前、译中、译后”的口译教学模式。二是进行对比归纳。将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创建以“人机结合、开放式、协作式、虚拟社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秦勉,2005:49)。三是先进行实验,再从实验中总结出适合机辅口译教学的模式,如刘进、许庆美(2011:66)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提出了以“两前提”(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和“七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介、方法、环境和评价)为主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

2.2.2 教学方法

国内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譬如研究历史、取向、环境、策略等;二是从微观层面分析,譬如商务口译、外交口译、记忆训练、数字口译、口译笔记、视译、跨文化知识等。

从宏观层面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研究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体现了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丰富的特点。首先提出了语言实验室拥有“语言风格再现、创造同声干扰和临场感、加大训练量”的优势,口译教学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这个综合教学媒体的特殊环境才能强化训练效果(张燕,1999:3)。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口译教学在本科生、研究生、民办高校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卢信朝,2006:50)以及学生在中英双语间口译的影响因素、词汇学习、上网情况、焦虑心理四个方面的表现,提出基于网络的口译教学策略(陈振东、李澜,2009:9)。任丽(2012:69)还以生态学为基础,探讨了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进行生态化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邓军涛、许明武(2013:55)从研究历史、研究取向、教学法因素、技术工具以及研究的不足等五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下的口译教学方法。

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机辅商务英语和外交口译教学等不同类别,以及口译各个技能的教学。商务口译教学需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声像并茂的逼真语言环境,模拟商务谈判、礼仪、接待、参观、访问等商务活动(李郁、张泳,2005:35)。在外交口译教学中,需要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更好地使学生的口译实践从低层次的语言规范转向“政治层次、语言层次、文化层次、审美层次”等更高层次的规范化意识(杨明星,2011:49)。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口译教学不仅能开辟网络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训练,口译中的“记忆、数字、笔记、视译、语音语体、模拟、跨文化知识、应变能力”等技能的教学方法会更加丰富有效,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口译工作及译员应具备的素质(陈国兴,2005:33;陈振东,2008:52)。

2.2.3 技术工具

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特地推出“口译教学软件及平台研发”的研讨主题(刘和平、许明,2012:53),指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工具的使用。我们平时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包括因特网、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博客、音视频剪辑程序、语音识别程序、在线词典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技术都属于辅助口译教学的技术工具(毛颢,2004:2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技术工具,国内学者对此也有专门的研究,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以师生教学为主的软件。例如通过详细的程序源代码用VB编译虚拟口译教室课件(李德俊,2001:33),或者以Windows Socket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许罗迈,2007:49)和Webquest(刘进,2011:67)。第二类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为主。例如英国Mellissi Multimedia公司在2005年开发的译员训练软件Black Box(刘建军,2011:102)和由普特网开发的IPTAM(Interpre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cquisition Module)软件(杨科、吴志萌,2012:261)。还有一类就是兼顾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训练系统。北京东方正龙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则属于这一类,该系统需要实验室和技术终端,可适用课上课外多人同时练习(门斌、宋瑞琴,2012:78)。无论使用什么类型的软件,关键是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学习不同阶段合理地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工具的效果。

2.2.4 自主学习

口译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有专业教师和职业译员的正确指导,如果不借助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较难取得大的进步。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口译自学成为可能,并逐步成为各高校和培训机构在口译教学中较推崇的方式。

国内在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较少。根据检索的研究论文,在本领域研究较多的学者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梦莲。刘梦莲(2010:60)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为基础,根据McCombs和Zimmerman提出的自主学习模型,设计了计算机辅助口译的自主学习环境,并对此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2011年,刘梦莲(2011:38)进一步提出CAIST(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Self-training)模型,在四届本科生中进行实践应用和准实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证明在CAIST理论模型思想指导下应用的计算机辅助口译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口译技能自我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满足口译教学新需求。在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评选中,其青年项目“基于语音识别的口译自动评测系统研究”获批。在建立自主学习模型后,刘梦莲的研究领域开始转向自主学习中的机辅自评,这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在自主学习中检测自己的训练效果。

2.2.5 语料库开发

口译语料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口译研究的产物虽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自Shlesinger于1998年首次提出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起,国内外已经先后建立了多个不同类型的语料库(张威,2012a:194)。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服务于口译教学和研究的语料库,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语料库的意义和建立方式及类型。

首先,国内外现有语料库的建立对口译教学和研究有很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开发反映实际口译情景的口译语料库可以让口译学员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实施“语言对比式教学与实践型教学有机结合”,建立“自主学习平台”,认识“各类口译失误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威,2009:54;张威,2012:201)。其次,口译教学语料库可以通过语料收集、语料整理、语料标注、技术处理等环节进行(王斌华、叶亮,2009:26),定量分析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例如,“数字训练语料库”(刘建军、肖德法,2010:90)、“中国总理‘两会’记者会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王斌华,2012:94)、“香港当代社会生活口译语料库”(李德超、王克非,2012:409)等。虽然现有的口译教学语料库研究开展时间晚,但发展很快,借助十多年口译语料库的建立和研究,教学语料库的发展也会更加迅速。

3 思考与对策

3.1 优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模式首先改变了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中的“教授”和“灌输”,建立了迅捷有效的人机交流平台,对口译这一门亟需大量实践的课程,提供了动态、虚拟但高仿真的口译场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里静态、靠想象的模式桎梏。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论文表明已有成熟模式,可以经过适当调整应用于各个环境。

通过分析研究论文并结合口译教学实践,我们要确定比较稳定适用而且有延续性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则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参照现有的口译教学模式。国外的口译教学模式应用最为广泛的是Gile(1995:179)针对口译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和“交替传译的口译模式”。而国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远程口译教学模式,分别为自学、辅导加自学、互动教学三种模式,并且在“合作型网络社区学习平台”对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进行验证(Ko,2011:123-143)。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是“厦大模式(仲伟合,2001:30)”和“广外模式(王斌华,2009:211)”。机辅口译教学可以结合以上几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将计算机技术合理运用其中,建立成熟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

(2) 借鉴机辅笔译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笔译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模式就是“翻译工作坊(肖红,2005)”,其来源于翻译教学界倡导的“过程式教学”。而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是基础,通过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Johnson&Johnson,2004)。机辅口译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笔译教学,建立“口译工作坊”(见图2),根据口译的特点,在译前、译中和译后进行合作学习,建立新的学习模式。

3.2 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方法优势较明显,无论是从宏观上来看――为教学创建多维、动态、真实、直观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多感官参与的互动交际课堂(杨明星,2011-53),还是从微观上来分析――对技巧的讲解和训练更系统化、精细化、直观化。但是,机辅口译教学如何增加定量的实证研究和更多类别的口译专题教学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计算机这一工具使让学习者习得短记、笔记等技能;模拟会议口译的环节和设计步骤如何通过计算机来体现得更加真实;教学方法因素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形成系统,实行资源的分类、检索、编辑等精加工环节;教学方法中的测试和评估环节如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改进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方法是本领域关键的环节,建议如下:

(1) 加强实证的研究。研究者可以从研究类别和微观技能方面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以确定计算机能够多大程度地促进口译教学的效果。

(2) 建立教学资源库。国外对于教学资源库的研究比较热门而且比国内更深入。Carabelli(1999:149)提出给口译员建立更具操作性、易检索的资源库,同时还要给原文的信息提供背景知识、关键词与核心词等。国内应加强资源库研究,以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为原则,建立适合中英文口译教学的资源库。

(3) 添加测评的环节。目前,有关计算机辅助口译测试和评估的研究不多,可以参照黄敏(2005:62)提到的国内四大口译资格认证体系以及蔡晓红(2003:168)等学者所做的口译评估研究,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展本领域的探讨。

(4) 建立体系化教学。教学一定要体系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都应该有一套整体的系统,而不是只在某一口译技能或是某一类别上进行碎片式的研究,这样才能完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见图3)。

3.3 开发技术工具

在国外口译的教学中,用于口译教学的软件主要有Tell Consortium 1995年开发的Interpr-It,1999年研发的Interpretations,以及2005年Mellissi Multimedia公司开发的Black Box。目前,又出现了更新的VirtualInterpreter Suite口译教学软件。还有一些可以从网上下载的免费计算机辅助工具,比如Ardour和Audacity等。这一类的软件安装不需要较高的电脑配置,更多面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还有一类比较昂贵,能够建立专业的会议口译模拟训练系统,譬如比利时Televic集团开发的Avidanet Interpreter训练系统和芬兰Sana-ko公司研发的Lab STS同声传译培训系统。

在国内的口译教学中,目前多使用普通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比较实用的是普特网推出的“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IPTAM)软件和一些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广州蓝鸽集团和北京东方正龙公司各自研发的口译模拟和教学系统,软硬件结合较好,兼顾教学和自学。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虽然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于依赖软件则会本末倒置,偏离原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技术工具辅助口译教学的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激励性:使技术能激励师生的教与学,而不是阻碍。②可控性:技术要能够在教学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可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③交互性:要真正实现人机互动,而不只是观摩甚至摆设。④评价性:未来技术的发展要尽可能实现计算机对口译教学和质量的评估。⑤适用性: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一定要适合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

3.4 鼓励自主学习

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者的口译技能;如何让计算机技术反馈口译自主学习者的训练效果,改进训练方式,这些都是口译教学在结合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方面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丰富研究数量和方法。本领域的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内容还处于模型的构建之中,而模型是否能适用于各个环境和阶段还未可而知。

(2) 整合各类软件和网站。目前,国内外支持口译自主学习的软件和网站较多,研究者可以将相关的软件和网站整合在一起,发挥各个软件和网站的相对优势,结合双语语言能力训练、口译技能与策略训练和语言外知识扩展训练,建立一个完善的口译自主学习和训练体系(见图4),让技术充分服务于口译自主学习。

3.5 完善口译语料

口译教学语料库开发对于口译教学和研究以及口译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口译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库”、“自学资源库”、和“试题库”(王斌华,2009:25),能够为口译的实证研究提供良好的素材,同时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技术工具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分类建立:从口译技能、专题类别、交传同传和语言类别等方面针对教学分别建立语料库。

(2) 加强研究:建立的语料库要能够适用于口译教学的不同环境和阶段。因此,使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检验其适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定期更新:过于陈旧的训练材料无法保证口译训练的有效性,因此不断更新语料是完善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关键。

(4) 技术保证: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建立要跟上技术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记者: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讨论和实践始于何时?它对北京大学教学发展有何意义?

张铭:1977 年恢复高考以后到1981年,北京大学实行学年学时制, 学制四年。这样的教学计划“规定过死,学生负担过重,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从1981年开始,北京大学实施学分制改革,要求各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其灵活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对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允许在主修专业之外经过批准辅修第二专业。

1988年北京大学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本科阶段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高年级进入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

2001年开始“元培计划”本科教改试验,全面试行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教育和课程学分制,为今后在全校推广提供经验。同年开始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可以说是未来北大本科教育模式的雏形和发展方向。

2002年进行了大幅度的教学计划修订,减少了总学分和必修课的学分,取消限制性选修课,突出宽基础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学生所需修得的学分为140分,部分院系只需130分。从2003级本科新生实行新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行院系大学科类招生,“低年级打通,高年级分流”。目前,北大每学期开设160门左右通选课,分属于文理不同的五个领域,以国外著名大学的“核心课程”为参考、结合国内和北大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设立 “本科生科研基金”,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提早参加科研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Science》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很多本科生发表的论文被SCI索引。

北京大学“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坚持“一流的教学培养一流的人才”的信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也在不断调整。由于一届本科生培养周期为四年,因此形成了四年一度教学改革讨论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惯例。当然,各院系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2006年,北京大学继2002年的教改大讨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北京大学教育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加强人文与科学的融合,适应学生能力、兴趣、个性、人格全面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使得他们将来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记者:2006年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张铭: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校方总体思路是“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许智宏校长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并对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完善本科生的导师制,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帮助体系来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基础,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制度体系,包括人事制度和经费分配制度等来保证本科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具体部署:(1)加强基础,拓宽基础。每个学科都要明确“基础”的内涵,院系要对什么是本院系、本学科的基础进行深入研究;(2)实行导师制;(3)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工作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关心他们在想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学校要在制度上给予保证;(4)加强制度建设。

记者:针对此次教学改革,您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作了哪些研究?

张铭: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排名最靠前的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重点研究了以多元化培养ThreadsTM方案而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iaTech)。

我们还研究了MIT、CMU、UC Berkeley、Stanford、Harva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在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方向分流;MIT明显地强调EE和CS的融合,其硬件课程非常重,而硬件和软件实验课程都很扎实;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

2006年12月,我们在对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三所大学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各个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并与负责课程设置的教授讨论了他们关于课程改革的设想。

香港的同行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相对于内地,香港的大学更国际化,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好,更注重个性化培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情况,其改革重点在哪些方面?

张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78年,目前有教授19人(其中一位院士,两名长江学者),副教授29人,讲师20人。每一年新招收40名博士、135名硕士、120名本科生。

北大本科毕业生要求总学分为140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24学分,通识教育类选修课占16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只有94学分可以用于专业课程而且其中只有12学分为专业选修课。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生教学改革、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自的大背景下,北大关于教学改革的需求促使我们认真审视并重新设置北大信息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另一个方面,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国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求我们设置更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先进学科体系。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机会。我们要有时代责任感,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北大信息学院现有的科研力量,创出具有北大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北大信息学院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软件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教师力量,我们可以在CS、CE、SE这三个领域开设出很强的系列课程。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做三件事情: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信息管理、处理和应用。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在计算机软件(对应于CS)、计算机硬件与体系结构(对应于CE)和信息技术及应用(对应于SE)这三个专业方向上进行课程建设。增加学生的选择意味着学院要开设更多更好的课程,我们将采取对于基础课因岗聘人、对于新技术课采取因人设课和因岗聘人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北大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方向目前课程已比较完备,可以与智能系共建一些理论课,例如随机过程、信息论基础、机器学习导论等。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工程)方向可以与电子学系共建,在软件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硬件相关课程。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方向可以采用本院教授和公司共建的方式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这些专业课程中,有一些是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基础课程26学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12学分,专业数学基础12学分,软件基础10学分,硬件基础12学分。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其基础课程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对于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偏数学类(CS方向),或者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还有22学分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计算机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及新技术三个大类,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组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的选择需要班主任、导师等教师肩负更多的指导责任。很多基础课程都是大一就开设的,此时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整体面貌、对专业方向(大方向为计算机、智能、电子、微电子,小方向为CS、CE、SE)的选择都不太确定。因此需要班主任和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选择,而且对于那些将来兴趣改变了的学生,应该允许他们转换方向并补修相关基础课程。

总体说来,我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培养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计算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过良好训练、能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进行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人才。

记者:您能否谈谈“多元化”和“差异性”培养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张铭: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一般设有共同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而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标准趋向多样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各不相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专业非常有必要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IEEE/ACM设计的CC2005就包含5个专业方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也推出了除IS(信息系统,对应于图书馆专业)外的4个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实际上,就是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差异也非常大。除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对于优秀学生开设“优秀学生班”,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Honor Class”,清华大学的“姚期智班”,加大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领袖人才。对于一些偏向于技术和具体应用的学生,也可以减少或降低部分理论课程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实践指导,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ThreadsTM培养方案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培养特色。ThreadsTM包含8个线程和4种角色,这两组构件可以适当组合。线程是学生的计算身份,即学习内容,由两个交织的线程决定。一个线程就是课程的一个子集,它提供了一组直觉的、灵活的和交互强化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领域的独特技能。实践者、企业家、发明家和交流者这4种角色是学位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帮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并指导他们选择学院提供的课外活动,代表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轨道。

例如,一个想成为实践者的学生就会选择实验室课程或新架构工作室课程,因为该类课程提供了密集的实践技术。而一个想成为企业家的学生则可在管理学院修一个或多个学分并通过参与新的计算项目,实现计算机与管理方面的跨学科学习。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认知不足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由于我国相关的教育政策没有把计算机划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体系之中,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门类,学校的管理阶层不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对计算机课教育和教学的认识程度和内容不高,使之重视学习的程度不够;计算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以得到保证。也有一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课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副课”,所以随时都受到“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的排挤和替换。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知识点编排不合理

教材陈旧老化,同飞速发展的时代不适应。计算机教育和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繁多的,计算机入门教材的内容选择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果教材内容合理的进行结构安排,对于入门者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对于教材的编著,作者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三)计算机软硬设备不完善和师资力量不足

现在,许多中学的计算机教师是由其他专业的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不是我们所说的科班出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和社会飞速的发展,因为条件的限制进修学习的机会少,有一部分教师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脱轨;其中还有一部分计算机教师的是一些高校的专业毕业生,这一类的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较扎实,教学的年龄比较短,教学经验不足;还有一部分是在其它地方老师调剂来的,因为社会地位、待遇和职称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专业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和教学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最好的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最好能做到每个人一台,同时要有网络,随时可以上网查询最新的资讯。由于良好的环境建设投资较大,大部分学校是负担不起,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

(四)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

目前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存在着城乡和经济的差别,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也有差别。要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对一无所知的学生要耐心引导,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计算机就是一种工具,与电视有一定差异的电子设备,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创造性。

二、探索有效的策略,提高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改变现状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课上,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与意识对计算机的学习,在中学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提高

教师的素质是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计算机的教育和学习来说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同时要求老师对专业技术精通同时还要综合素质要全面,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及时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通过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因该积极鼓励专业老师去写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论文,把计算机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而不只是一句空话。

(二)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现在,我国中学计算机教材与社会实践脱轨,教材中有过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学生晦涩难懂,教学内容不够形象,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很重,安排太多的计算机课实际情况不允许,所以在教材编排上应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课程内容衔接性要强,做到趣味教学和科学教学统一实施。

(三)计算机教育设备及时的更新

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要及时更新是教学活动更好的实施。只有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提高高中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面对变换多姿的计算机技术及内容和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已不再能完全解决我们在计算机教育和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内容。(1)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2)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3)建立个别化学生教学模式。(4)建立分组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同时做到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结语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对中学生来说,它本身的特点是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现在缺少成熟的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育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需要我们广大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巨大的工程。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挖掘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喜欢或者热爱。我们要充利用和发挥教学教材的潜在作用,不断的改良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从容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和需求。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 数模竞赛 创新能力培养 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ctivities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ANG Wenfa[1], WU Zhongyuan[2], XU Chun[1]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Yan'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sub-level, sub-module" model of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ontest guidan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cademic competitions, math majors and computer majors, two contests with a thesis project and Daiso, boutique website and digital-analog Association and second class "four convergence" approach to stud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广泛开展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个问题是近年来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延安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近几年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经济、计算机及软件、管理、国防等,虽然数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但是,人们对数学类课程、数学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仍认识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等诸多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全脱节。正如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所说“今天的数学科学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数学科学是授人以能力的技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门技术。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工具和方法,而要将其当作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在保证打牢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分层次、分模块实施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和竞赛指导

一是在数学建模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按照知识点及教师研究方向,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九个模块。第一层次包括数学软件、初等模型、优化模型、数学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五个模块;第二层次包括离散模型、概率模型、统计回归模型、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等四个模块。第一层次针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针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具体措施是:由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每位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主讲自己所从事的方向模块,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专业优势,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按知识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三是在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建模知识+专题讲座+模拟+竞赛”的模式组织校内建模竞赛,主要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内容,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和认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集训+软件应用+旧题新做+模拟选拔+强化训练”的模式组织全国建模竞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联想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为内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良好培养。

2.2 建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网站,为数学建模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网站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数模竞赛有机地融合,为学生全方位了解、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开辟第二条通道。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建设规划】、教学团队【整体情况、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案、课程作业、课程习题、模拟试卷、参考资源】、实验教学【实验任务、实验大纲、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实验作品、实验报告】、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学生评教】、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奖、获教学奖项、人才培养成果、教材建设】、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自测】、成绩考核【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下载专区【教学软件、常用工具】、数模协会【协会简介、协会章程、通知公告、新闻动态、竞赛获奖、优秀论文、往届赛题、模拟赛题、校内竞赛、新手入门】等,这些内容几乎囊括了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学习就可以全面了解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 专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专业优势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其中两个为数学类专业、两个为计算机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两专业的长处和不足,按照专业结队子、学生结队子的模式组织教学和小组讨论,强化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强化数学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在竞赛组队中,每队均配备至少1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和1名数学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4 延伸数学建模竞赛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校内数学建模竞赛试题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实际问题。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时,从往届赛题或模拟试题中选择一些题目,将其进行适当的延伸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题。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6项、陕西省一等奖33项、二等奖71项,4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1名指导教师获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600多名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该赛事因此也成为了延安大学学科竞赛品牌和亮点。

3.2 我校数学建模教育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

教学成果奖:“理工类大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性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荣获2003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荣获2012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厚基础、重实践、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1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建模课程改革及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7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质量工程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2010年省级特色专业;“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为2011年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建模精品课程”为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数学建模”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

教改项目:“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2009年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省级重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为2011年校级重点;“计算机相关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校级重点。

3.3 依托数学建模教育平台,推动指导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数学建模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理、工、经、管、教各学科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学生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抽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竞赛、第二课堂、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为手段,通过“分层次、分模块、四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提高我校学生解决在理、工、经、管、教等学科专业领域遇到的数学建模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Z37);2014年陕西本科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数学建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熊志平.《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任务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Computer Application-basic Teaching

Wu Yalin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Nanjing21117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have expanded,community to higher requirement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as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 provide practical,operational personnel colleges,expl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Computer Application-Basic"teaching to make it more adapt to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the ability to have a very important requirement.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reform;Task of teaching;Computer Application-basic;Independent study

一、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授课,但是还是仅仅满足于将一系列操作简单的在学生面前的展示。但是在学生就业时,就凸显出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及设备,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在于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方法与培养对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我们现在只是把“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的方法,这就导致多数学生机械地学习,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会综合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因材施教”,没有考虑到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

二、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环节与内容的编排,建立较为完整、 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彻底改变原有的“考证促学”的教学观念,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方向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认识

我们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学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地运用计算机来工作和学习,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遇到与后期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铺垫和点拨,引导、发挥辅助和主导作用。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教师要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

四、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的实训环节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师团队素质的提高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好学生的前提。随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思想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以探索的精神对待自己将要教授的知识,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际出发,找准问题,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才可展示给学生一片新天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术素养,为国家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我们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深化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并且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明海,山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6

[3]龙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上一篇: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