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5:14:37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必须选择。目前大部分的内部审计手段几乎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只能逐页看凭证报表,从中抄写数字、资料,经常出现顾此失彼。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内容的丰富,普遍存在审计资源不足,审计风险增大,审计判断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方式、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对传统审计的线索、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只具有传统审查手段的审计人员无法揭露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也严重地制约了审计工作效率。而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则可以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首先,运用计算机的查询、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手工逐笔分析、核对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容易发现审计线索,突出重点。其次,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为全面审计提供可能性。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社会经济各方面信息汇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利用,为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提供更有利条件。

(二)更新观念,增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意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审计技术和手段的深刻变革。但在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影响下,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缺乏信心,认为没有必要采用计算机审计,大多数单位计算机只作为文字处理、编辑文件、查询和储存资料的工具。还有的单位以部门经费紧张为由,对计算机审计的投入较吝惜,几个人合用一台计算机。这些都阻碍和制约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单位领导要重视,把计算机辅助审计放到与规范经本论文出自济秩序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高度,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系统的建设和人才培训工作,提高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水平。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

(一)利用电算化系统本身提供的功能进行审计。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完整的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建立有查询、对账、统计、审查报表和财务分析等模块,可以利用这些模块提供的功能进行审计。如通过对报表和账簿数据的重新生成,快速准确地完成对会计资料完整性的测试;通过查询模块,对凭证、账簿、报表进行核对;通过设置条件、调用函数能快捷地完成统计抽样;通过设置条件可以抽出单笔金额超过经验预测数的较大金额、红字金额和经验判断有疑问的会计科目、会计事项等,方便确定审计重点;通过财务分析模块可以了解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在审计开始阶段,利用该模块可以对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会计资料进行复核性分析,制定审计方案;在审计过程中,通过该模块反映的指标和数据变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其管理的薄弱环节,与相关指标间的不协调性;可以对应收账款、库存材料、资金动态及流向等会计事项进行全面分析。

(二)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目前比较实用的审计软件,可以方便快捷的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这些审计软件除了可以用于会计系统测试,还具有对会计数据审计的全套功能,如账簿凭证的浏览查询、辨别账簿的真伪、统计抽样、异常项目的筛选、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与计算,财务指标分析等功能。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性复核、问卷调查统计等。通过审计软件还可以直接从电子账簿取数,并传送到工作底稿,免去部分取数、摘抄等大量繁琐的手工操作,减少审计人员整理调整会计事项和会计报表的繁琐环节。但是,审计软件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很少,因为一些金融企业和大型集团企业使用自行研发的软件,其他单位和部分的企业很多都还未应用。

(三)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进行审计。Excel是处理繁杂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有力工具,一些专项的违法舞弊审计,可以利用Excel来完成,这使获取证据既准确又完整。例如,一些专用票据的审计,审计人员要从几万张甚至更多不同时期、不同票值金额的票据中查找出违法的假票据和违规票据,通过利用计算机Excel中的组合排序、筛选、查找、数据分析等功能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正确无误地将资料输入计算机,才能正确快速的完成获取证据的任务。另外,还可以通过财务软件中的“导出”功能,将财务报表数据导出,保存到Excel,然后通过对Excel中财务报表项目进行横向、纵向综合观察和对比、以及比率分析,有助于确定重大或异常差异与经济效益评价。

(四)利用局域网,开展网络审计。内部审计可以在单位局域网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网络资源,通过建立一个审计事务处理平台来实现网上审计。具体就是在局域网系统中,建立财务审计子系统,把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特殊权限进行网络连接。为内部审计部门建立一个终端,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作为一个特殊的用户连入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开通会计核算管理、指标管理、账套管理、会计凭证与转账、历史数据、财务报表等功能模块中的查询功能。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终端设定的权限是只能查询不能修改。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要熟悉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技术。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审计人员必须要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熟悉和掌握几个主流财务软件的处理流程和容易作假的环节,这是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但目前绝大部分的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还较陌生或一知半解,不会操作财务软件,在单位信息化全面实施过程中未能发挥作用,更不能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因此,审计人员应尽快补上这一课。

(二)要充分考虑和规避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要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和财务软件,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然后,针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使用特点和财务软件,制定切合实际的相应方案,明确对哪方面采用计算机审计,以及计算机审计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深入分析和发现问题,如果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就较大。此外,还应建立单位内部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并明确责任义务,职责权限,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化、规范化,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结合。在应用基本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有针对性、

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例如,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如果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把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才能进行相关的处理。此时,只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效益大于其成本的情况下才可取,否则,应采用手工审计。尤其一些专项财政法纪审计,因违法舞弊的手段较为隐蔽,往往需要采取传统的手工审计去获取审计证据。所以,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工具,不论在任何时候,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被审计对象的非单一性,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工作经验仍是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因素。如果过分依赖计算机,不利于查错纠弊和发现严重的违规违法问题。目前的审计软件虽然有较强的查询和查账功能,但不能对隐蔽的会计舞弊事项作出准确的判断,仍需要依赖审计人员丰富的经验积累。

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建议

(一)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要因地制宜。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时,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因计算机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那种超越当前实际需要的大投入不可取。尤其对大多数单位来说,资金并不宽裕,内审部门更应本着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为目的。在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时,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并充分考虑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合理地购置硬件和软件。本论文出自做到“不要最好,只要最合适”的,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已经建立局域网的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审计事务处理平台,除了与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连接外,还可以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渠道和方式,充实、丰富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与上级主管单位和外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当地审计机关的信息资源共享。超级秘书网

(二)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培训。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必须要有一批掌握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和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审计人员。现实的情况是审计人员欠缺计算机知识,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却不了解审计知识。因此,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其基本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方法。鼓励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年轻审计人员学习SQL数据库知识,因为很多单位业务数据处理都是以信息系统平台操作,数据量庞大,只能使用计算机语言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如目前多个站点的财务软件均采用SQL数据库系统。审计人员掌握数据库知识后,应用SQL查询语言,可以方便地运用被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利用SQL数据库自身的“导入与导出数据”功能,将被审单位的SQL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全部或按需要有选择地转存为其他格式文件和数据库以供选用,如:Excel、Access、FoxPro、Dbase等。此外,在内联网的条件,审计人员还要懂得计算机安全、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可见加强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已迫在眉睫。

(三)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有利于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方便审计人员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如历史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国家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内部审计准则和主管部门与本单位的相关规定等,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计算机审计规章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审计法规比较完善但涉及到计算机审计还有空白,计算机辅助审计仍在试验阶段。各行各业人员组织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思路重点均不相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限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还没解决。海量数据及其复杂关系给计算机审计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双重挑战。海量数据的增、删、修、查、存、统计、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等要求极高数据处理速度。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数据整合处理方法提出挑战,计算机硬软件的快速更新要求也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缺少审计分析模型。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财产是经验,而审计模型则是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的完美组合。虽不断被优化与深化,但审计模型仍受初始数据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建模人员审计经验的影响。现有软件多是采用查询审计模型库外加审计经验判断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方式有待转变。审计在方式、方法、思维、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进步仍有代沟,无法适应监督控制职能的需要。尤其是在如何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包括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风险与效益状况进行实时预警,纵向、真实、即时、实用的阶段评价分析和监测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对策

(一)丰富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基础,加速法规出台。没有强大的理论后盾,计算机辅助审计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拓展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技术、对象、线索、方法,加强和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快计算机审计立法进程,使其有法可依。

(二)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准则和制度的讨论制订应加快步伐。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等已发生质变,现有审计准则已不能推进计算机审计发展。上到行业从战略层面应建立、完善并统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下至审计部门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重点梳理计算机审计过程,审计技术,相关人员资质,信息系统后评价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保障当前计算机审计顺利进行。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多样化、信息化性和通用化。研制跨平台和多环境使用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行业通用版本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符合行业实际的辅助审计软件,并尽可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同时还要针对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领域,推进网络化进程。在网络互联实现审与被审双方信息的共享交流的前提下,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加快审计工作速度,节约人力物力,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四)完善审计机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提高计算机软配置。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发展审计事业的长远眼光,对设备硬件建设予以倾斜,切实调整计算机硬件升级,整合调试审计资料与审计内网,紧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审计事业的现代化。

(五)实行周期动态监测,建立监督长效机制。验证目前审计方法在周期监控中的实用性,筛选合适的审计方法,探讨便于周期监控的审计方法思路;构建监控模块体系,定期不定期进行关键件领域的监控,实施危机动态预警。全盘评估被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实时预警风险,变落伍的事后评价为事前预警、事中补救和事后总结“三位一体”;还要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的维护预防。

(六)重实用突重点强水平地加强人员培训。着重培训审计人员以下能力:分析建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审计模型;采集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转换数据;解析数据,得出审计结果。检查会计信息系统在安全、合法、正确等方面是否存在纰漏和不足,有无违法和不正确的操作和管控,如实地评价信息系统的情况,处罚、教育和警示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作假和隐瞒,完善内控管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的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和创新建立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审计方式,从而带来了税收征管审计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对计算机辅助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的应用措施,为最终建立税收审计制度的持续发展和该机模式提供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3] 申南林,王瑞云.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1):221-223.

[4] 田克波.信息技术在当前我国税收征管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1(7):36-38.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随着审计对象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手工查证逐步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沟通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如何实施有效沟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高林.关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9,(02).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 比较

计算机审计(Computer Auditing)与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Audit,简称IS审计),前者约定俗成,后者势在必行,但两者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长期模糊不清、难舍难分,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能影响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本文拟通过两者的产生与发展、基本概念与审计目标、适用准则与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厘清两者的主要区别,以求它们在我国取得并行不悖的发展。

一、两者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比较

在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产生之前,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审计早已存在。可以说,EDP审计是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的前身与发展的基础。

(一)EDP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EDP审计不仅是指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还包括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F.Kanfuman(1961)、A.Pinkney(1966)、T..W.Merae(1976)、Joseph Sardinas(1987)、W.Thomas Poter和William E.Perry(1987)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EDP环境中内外部审计规则和组成方法、EDP审计的测试方法、特殊审计技术、审计步骤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96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出版的《会计审计与计算机》一书,详细阐述了在EDP环境下如何开展IS审计和传统的外部审计。而作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ASCA)的前身,成立于1969年的EDP审计协会(EDPAA)及其属下的EDP审计师基金会(EDPAF)25年间一直使用EDP一词。至今,EDP审计与IS审计仍有并驾齐驱之势。例如,在Jack.J.Champlain所著的《审计信息系统》(第2版,2003)一书中,仍然将EDP审计师与IS审计师相提并论。

从诸多文献资料分析,EDP包含两种含义,一为环境说;二为系统说。作环境说,诚如国际审计准则15指出:“为了国际审计准则的目的,当一个单位对与审计有重要意义的财务资料的处理,包含有任何类型或大小的计算机时,就存在着电子数据处理的环境”。面对这一环境进行审计的审计师也就是EDP审计师。而作系统说,则更多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以该系统作为审计对象必然会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因而也才有应用而生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及其单独的审计标准、指南和程序,以及由此产生的IS审计师。

(二)计算机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有关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在国外参考文献中并不少见。例如,Andrew D Chambers(1984)、Javier F.Kuong(1987)和S.Rao Vallabhaneni(1989)等学者,均围绕计算机审计的安全与内部控制、相关技术、内部控制的实施等加以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职业组织所的有关标准、指南或程序中,却鲜有使用计算机审计一词,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计算机辅助审计》(1978)和取代SAS No.3号(1974)的《审计标准说明书第48号》(SAS.No.48,198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世纪70年布的《系统控制与审计》,加拿大执业会计师协会(CICA)两次的《计算机控制和工作指南》(1970,1986),以及加拿大审计标准委员会颁布的《EDP环境下的审计――一般原则》(1984)等等,也都较少采用“计算机审计”一词。

在我国,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经久不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往往将其与国外的EDP审计相联系。例如在对Poter和Perry(1987)合著的《EDP:ControllsAnd Auditing(第5版)》翻译中,李大庆和乔勇等学者(1990)就将其直接译为《计算机审计》。我国学者潘晓江(1983)较早针对我国会计电算化提出审计应采取的充分发挥人在控制中的主导地位、注意实行数据可靠性控制和注意保留必要的审计线索三大措施。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以“计算机审计”为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类教材和专著已逾30本,较早的作者有肖泽忠(1990)、陈婉玲(1990)、李长旭(1990)等。

我国审计机关无论是关于计算机应用的规定,还是组织系统内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也多以计算机审计为题加以进行。例如,审计署1993年的《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和1996年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等。邱胜利和张玉(1990,1993)、董化礼(2002)、刘汝焯(2004)、国家863计划审计署课题组(2006)等,也都以计算机审计为题展开研究。

(三)IS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对IS审计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ISACA)。1994年,ISACA替代了原有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EDPAA)。至2008年2月止,该协会已经了16个审计标准、39个审计指南和11个审计程序。而其于1996年的信息和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Technology,COBIT)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权威的信息技术控制目标体系。同时,该协会每年还举办IS审计师资格考试,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IS审计的发展。

日本通产省于1983年了《系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1985年,日本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所的《审计白皮书》中认为,内部审计师的最新发展是“IS审计”。另据IIA对美国和英国的调查,被调查企业中实施MIS审计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各年分别为:1968年48%,1975年60%,1979年65%。而1983年再对这两个国家1 687个内部审计部门的调查中显示,已有70.8%的企业在进行MIS审计。

由于我国从一开始就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确定为计算机审计对象,致使人们将其等同于IS审计的审计对象。同时,学者们也往往将IS审计与IT审计等同视之。如胡克瑾(2002)在其《IT审计》专著中指出,IT审计是指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李丹(2003)也认为,“信息系统审计也称为IT审计”。

(四)从国内研究现状看两者的发展

借助有关学术论文的统计数据,也许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的研究偏好与倾向。笔者以“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电算化审计”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篇名+年份+全部数据+全部期刊+精确匹配”为检索条件,对中国期刊网的期刊数据库各年进行检索,以下是检索结果统计表(见表1)。

在表1对29年来统计中,三种研究倾向的论文总数为696篇,其中,有关计算机审计的研究论文占了61.93%,而在近五年这一研究倾向论文也高达219篇,占近五年全部论文总数的58.40%,无论处于哪一时间段,研究计算机审计的论文占三种研究倾向论文总数的比例均超过50%。而研究信息系统审计的论文在2003年及以前的24年中仅有44篇,近五年则有101篇,其平均每年有20篇,尤其是近三年更呈递增趋势。但其各年所发表的论文数均明显低于计算机审计研究倾向的论文数。至于电算化审计研究方向,由于它与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两个研究方向有重复之嫌,故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在未来研究中它可能被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个研究方向所替代。由表1也同时看到,我国在继续对计算机审计进行研究的同时,亟须加快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二、两者的基本概念、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比较

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的本质区别,首先见之于基本概念、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等三个方面。因此,了解两者在这三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今后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一)基本概念的比较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概念。日本会计检察院计算机中心认为,计算机审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的审计;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传统审计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审计数据库,帮助专业部门进行审计。

我国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解与上述基本一致。肖泽忠(1990)认为:“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进行的审计”(以下简称为“二方观”)。陈婉玲(1990)、刘志涛(1990)、詹航恩和张蒙生(1993)、李学柔和秦荣生(2002)也都表达相同的观点。李长旭(1990)则认为,计算机审计是针对会计核算电算化而言的,即凡是对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企业进行的审计都可称为计算机审计(以下简称为“一方观”)。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诸多论述,多数学者将计算机审计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认为计算机审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二是将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

与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概念相近的还有“电算化审计”,它同样具有“二方观”与“一方观”。朱荣恩和徐建新(1986)根据英国《审计研究》(1982年版)的资料编译并发表题为“发展中的电算化审计”中指出,电算化审计是“评价、控制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王军等(1995)多数学者赞同这一观点。袁树民等(1995)则持“二方观”,其基本概念与计算机审计无异。

2.IS审计的基本概念。IS审计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Ron Weber在《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一书中指出,IS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对IS审计定义如下:“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IS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IS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的活动”。而我国学者也普遍认为,IS审计是由专业审计人员根据IS审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对信息系统的计划、研发、实施,以及运行维护等各环节所进行的审计,以保证被审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和有效,同时,它还将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审计署和财政部的诸多准则与通则中,“信息系统”一词尚未达到统一规范的表述。例如,审计署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1996),将信息化的信息系统称为“计算机应用系统”,财政部的《独立审计准则20――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则为“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则称之为“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系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信息系统”等不同的用语。在新《财务通则》第八章的信息管理中,则将信息系统定义为:“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也称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管理型财务软件”。尽管我国对各类信息系统诸多的不同表述有待统一,但它们都是指信息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则是毫无疑义的。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的比较

1.计算机审计的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国际审计准则(ISAs)第401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2004)指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并不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1999)也指出:“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考虑其对审计的影响,但不改变审计目的和范围”。鉴于我国对计算机审计的“二方观”认识,其审计目标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提高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安全性;二是加快审查速度、扩大抽查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双重目标(陈婉玲,2002)。与之相适应,计算机审计内容也就相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对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进行审计;二是加快审计信息化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审计网络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号)中也明显指出,“简单地讲,计算机审计包括: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可见,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是面对数据(会计数据等)的检查,而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则是借助于信息系统鉴证以获取处理数据是否正确性的判断。

2.IS审计的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IS审计目标比较明确,它是指对信息系统的资产保护,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由于IS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因此决定其审计内容包括:(1)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2)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3)资产的保护;(4)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5)应用系统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6)业务流程评价与风险管理。上述诸多的审计内容,以及日益纷繁复杂的信息系统,也迫使我们在IS审计之际不能不采用单独的审计准则体系和更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三、两者适用准则及采用技术比较

由于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前者面向数据审计的特点与后者面向系统审计的特点,由此也就使各自的审计准则和审计技术各不相同。

(一)适用准则的比较

如上所述,计算机审计目标与内容决定其相关准则的多维性。这可以从国际审计准则15、16和20等内容加以了解。这些相关规定大多提及EDP环境,虽然也不免涉及系统审计,但却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等资料加以规定的。同时,它们也并非专门针对IS审计。我国的审计署、中注协、国务院办公厅从1993年至2007年,陆续诸多与计算机技术应用有关的规定,究其实质,也都侧重于财务会计数据审计而非单独针对IS审计的。

与计算机审计的上述规范相比,IS审计内涵、审计准则、职业组织、执业主体等则十分明确。以审计标准为例,截至2008年2月,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已16个审计标准,包括审计章程、审计独立性、职业道德和标准、职业能力、审计计划、审计工作的执行、审计报告、后续工作、违规和非法行为、信息技术管理、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应用、审计实质性、使用其他审计专家的工作成果、审计证据、信息技术控制、电子商务等。可喜的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并于2009年1月1日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围绕总则、一般原则、审计计划、信息技术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审计报告与后续工作等方面对内部审计中的信息系统审计加以规定。虽然这一具体准则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已的审计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它毕竟首开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之先河。以下是国内外已的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相关准则体系的比较(见表2)。

(二)采用的审计技术与工具比较

从当前相关文献来看,有关计算机审计技术介绍比较宽泛,而有关IS审计技术则有针对性强的特点。笔者认为,从信息与信息系统的“产品”与“生产工厂”的关系看,两者在审计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当产生信息的系统本身具有可靠性时,审计师才能初步确信该系统产生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鉴证系统的可靠性,IS审计师往往通过检测被审系统输入、处理与输出数据与信息来加以鉴证,其有效性不言而喻。鉴于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两者的审计目标的不同,两者采用审计技术与工具也就有所不同。以下是笔者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对两者采用技术与工具的归纳:

1.两者共同采用的技术与工具。主要有:测试数据法、追踪法、综合测试工具(ITF)、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模块法、流程图检查法、审计软件法、程序编码审查法、程序比较法等。

2.两者各自采用不同的技术与工具。其中,计算机审计技术主要有:受控处理法、受控再处理法、漏洞扫描与入侵检测、利用数据管理系统辅助法、利用操作系统和实用程序法、利用被审系统辅助法和利用电子表格辅助法等。IS审计技术主要有:基本案例评估法、系统控制审计复核文件(SCARF)、快照法、审计钩(hooks)、连续与间歇模拟(CIS)、延展性记录法等。

四、结论

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无论是其产生与发展,还是其基本概念、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抑或是其适用准则与采用的审计技术,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两者在我国审计发展过程中却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以信息化会计系统的财务数据为审计对象的计算机审计,在当前广泛开展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对其展开研究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所强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其“二方观”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可以预见,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计算机审计的内涵与外延也必将得以深入与拓展。

成功地开展我国的IS审计,是我国审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上市公司根据COBIT框架实施内部控制已是大势所趋,大、中型企业也必然紧随其后,由此也就决定了IS审计的势在必行。透过IS审计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使我们看到了IS审计对知识与技术要求的高难度,尤其是近年来对某些企业单位的IS审计之实践更使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因此,起步伊始的我国IS审计,倘一开始就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追踪国际惯例,并针对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对策,无疑可以健康发展。

计算机审计与IS审计两者绝非泾渭分明,而两者究竟应当遵循哪些审计准则,是近期内我国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诚然,从技术的角度看,国际IS审计标准、指南和程序已经日臻完整和成熟,我国似无另起炉灶之必要,但由于我国企业单位种类繁多,许多内外环境与国外迥然不同,如果没有切合国情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IS审计加以指导,则可能欲速不达。因此,应当结合我国IS审计的现实状况,根据实践经验、具体业务流程和技术方法分期相应规章与规范性文件,逐步规范我国的IS审计。

【参考文献】

[1] Jack J.Champlain:Audi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sted,John Wiley & Sons,Inc.2003.

[2] 张德明,译.国际审计准则[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3] [美]W.ThomasPoter,等著.计算机审计[M].李大庆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 潘晓江.电子计算机审计与数据可靠性控制―会计电算化之后现代审计的对策[J].会计研究,1983(5)、(6).

[5]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 胡克瑾.IT审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 [美]詹姆斯.A.霍尔(Jame A.Hall),著.信息系统审计与鉴证[M].李丹,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8] 肖泽忠.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9] 李长旭.计算机审计入门[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10] 朱荣恩,等.发展中的电算化审计[J].外国经济管理,1986(2).

[11] 王军,等.会计电算化理论探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2] 袁树民.电子化审计与会计决策支持系统[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3] Ron Webber:Information Systems Control and Audit.Prentice-Hall Inc.,1999.

[14] 孙强.信息系统审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强化职能,保持健全的审计工作体系

2001年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后,精简了部分内设管理部门,受地方机构编制的限制,政府不再保留独立的审计部门,对此,我们认为,我市交通规费征收金额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所属单位、项目分布广,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完善管理,于是我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挤出了编制保留了审计人员,将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合并,组建了现在的监察审计室,在原有审计人员退休、转岗的情况下,保留和充实了审计人员并赋予了相应职责权限,做到了职能保留,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由于上面稳住了阵脚,下面基层单位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全系统的内审网络继续得以保持,所属的几大事业单位都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小型事业单位和区交通局也保留了专、兼职审计人员。

二、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审计工作总体上说属于经济监督性质,查错防弊是基本职能,与监督对象难免有摩擦,工作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单位领导、相关人员对此不够理解,部分审计人员也有畏难情绪,不安心审计工作,对此,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和审计人员不断增强审计意识,从完善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审计工作,做到理解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党组书记、委主任黄蔚堂同志多次在经济工作和基本建设工作会上强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把审计工作与关心、爱护干部联系起来。在委领导一班人的带动下,基层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一些单位、项目的领导还主动上门要求对其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在领导的带动、支持下,通过学习,培训,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表现为安心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认真开展审计,遵守审计纪律、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整合资源,广泛开展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联系改革后审计机构撤并,人员减少,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翻番式增长,项目多,投资大,布点分散的实际和基本建设项目审计技术要求高,鉴证性强的特点,我们积极整合社会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审网络优势,大大缓解了系统审计工作量大与自身审计力量较小的矛盾,减少了审计的空白点,全方位地开展了项目开工前、年度跟踪和竣工结算、决算审计共计54项。在社会审计的参与方面,我们吸取国外、国内经验教训,用其所长,遏其所短,结合我市交通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体制制定了《管理办法》,一是将实际的委托权由建设单位自身变为上级主管部门,避免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二是认真作好资质审查,没有资质的不得进入;三是业务把关,对报告的格式、内容、范围、深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合格的、有反映的和过于简单的不得通过;四是对多数项目实行按审减额进行取费,形成了良性机制,运行三年来,平均每年审减工程款1000万元以上,为基本建设项目节约了大量投资;五是将委托项目基本控制在技术性较强的工程竣工结算、决算审计项目上,降低了审计成本。在利用基层审计力量方面,我们对部分项目采取了委托基层审计部门实施的办法,如小项目的开工前审计和大项目的年度跟踪审计,等等。在审计中,我们遵从一个“严”字和一个“帮”字,如在对某工程项目的开工前审计中发现将建设资金擅自购买小汽车的问题,经报告领导后,严肃地下达了审计意见书,责成项目将车辆进行了变卖,归垫了建设资金。对一些工程因上马快,新手多等原因形成的审批手续不全、招投标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采取查、帮结合的方法督促进行整改,强化了工程的前期管理,查堵了一些隐患,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深化改革,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针对系统内大量企事业单位划转、改制的实际,按照“离任必审”的原则,认真搞好离任、划转经济责任审计,使委管干部的离任、划转经济责任审计面达到100%,基层单位达到50%以上,有效地保护了公有财产,维护了单位的稳定,为交接双方提供了公平鉴证。针对政府体制改革后我委基本不管企业的状况,我们积极开展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提供了依据。此外,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们还不定期地召开有党办、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通报审计结果,交流信息,安排审计工作。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增强,效果更好。

五、点面结合,认真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按照省厅每年不少于20%的要求,认真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三年来完成审计206项,做到了三年累计覆盖面达100%。通过审计查处了一定数额的违纪违规事项,纠正了一些管理问题,帮助基层单位加强了管理。

六、与时俱进,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随着系统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势在必行。我委从2002年开始积极试行计算机辅助审计,2003年进一步扩展,基本做到了有独立审计机构或有基层核算的单位全部试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试点之初,省厅、交委专门下拨了经费,从硬件、软件和培训上给予支持,试点单位的审计人员努力学习,积极钻研,通过两年的试点摸索,首批试点的审计人员基本掌握了操作技术,委监察审计室现在对大多数审计项目都使用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类、筛选、查询、分析、保存等功能,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审计风险。为进一步节省审计工作时间,及时掌握基层情况,我委从2002年末起,专门下发文件,将所属单位每年上报电子数据制度化,做到了提前阅览被审计单位数据,适应了新的审计环境。此外还积极开展了计算机远程审计的试点和网络环境下的审计数据库建设。

七、善谋发展,主动开展审计调查

按照“思建设,谋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所属单位财务状况、审计工作落实等方面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加强建设项目、单位财务管理、落实审计成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有真实数据、有分析评价、有措施建议的参考材料。

八、力求规范,不断强化制度建设

近三年来,我们从系统和单位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继《市交通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关于社会审计组织参与市交通系统审计的管理办法》后,又制定了《市交通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关于所属单位上报电子财务数据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规范了审计行为,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内业管理上,各种审计程序、审计文书、档案均按规范要求实施,既保证了审计质量,也提高了规范化水平。

九、加强学习,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我们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学习、培训工作,坚持每年都举办一期全系统内审人员业务培训班,近三年分别举办了以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内审规定》、《内审准则》为主题的审计人员培训班,采用电化、幻灯、专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培训人员120余人次。还组织30余人次参加交通部、省交通厅、市审计局等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全体审计人员学习蔚然成风,多人多次自费参加职称考试,其中一人已获高级审计师资格,一人通过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此外,还多次组织论文撰写和评审活动,潘同高同志的《基本建设全过程审计模式探讨》和《管理审计理论与实践之初探》获中国内审协会优秀审计论文3等奖,操朝军、朱群华等同志的论文获得湖北省内审协会优秀论文奖。

除了专业知识外,我们还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审计人员牢记自身职责,自觉遵守审计纪律和职业道德,不以监督者自居,不用监督权牟取私利。尽管审计工作难度大,收入少,但都热爱审计事业,安心本职工作,在严格、公正执法的同时,做到了勤奋、廉洁、团结、进取,在全系统的开门评议机关部门工作作风中,得到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好评。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一、坚持民本审计,维护百姓利益

近两年来,××同志本着“民本审计”原则,高度重视民生资金审计工作,把民生资金审计看成审计机关推动金华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在担任组长的民政、社保、教育、慈善、住房公积金等民生项目的审计中,大胆揭露和查处违规行为,维护百姓利益,取得显著成效。

在民政系统项目审计中,通过审计促使市民政局及时出台政策,全面提高市区低保对象补助标准,促进市区民政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对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全面核查,使239户(423人)增补为低保对象,实实在在维护困难群众利益;揭示市区殡葬业管理混乱,促进民政部门规范管理,降低殡葬用品和公墓的收费标准,让利百姓。在医院审计中查处违规收费320余万元,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规范医院收费管理,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在教育经费审计中,促进市区财政将教育教育费附加5500万元及时安排使用,促使教育经费足额投入,并针对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现象,促进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市直属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暂行办法》,维护了就餐学生的权益。在住房公积金审计中,促进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住房公积金征缴和管理工作,使该项政策惠及更多群众。在慈善资金审计中督促和协助慈善总会收回信托慈善资金1900万元,保障资金安全。

二、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明显成效

近两年来,××同志在实施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学校及医院等审计项目中,大胆尝试,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绩效。如医院审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实医院在药品销售、医疗收费等方面的违规问题金额320多万元;东阳市社保基金的审计中,通过劳动部门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发现五家企业20__年度少缴社会保险费700多万元;市区社保基金审计中,通过失业和养老保险相关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揭示20__年度 151家单位428人在再就业的同期继续领取失业金,涉嫌违规领取失业金116.13万元。

在开展医院计算机辅助审计后,上报的《金华市中医院财务收支审计》案例及《医院医疗检查项目收费价格审计》专家经验分别获20__年审计署计算机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应用奖和入选20__年度浙江省审计厅专家经验库目录,同时撰写的《医院乱收费现象原因分析与建议》论文在《浙江审计》上发表。

三、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思路,总结提升审计成果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认识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与运作,如何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浅谈个人对社会保障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

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1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助推器。从宏观看,社保审计促进了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使社保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动工作进一步规范:从微观讲,社保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在实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为社保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服务社保工作更好地开展。

1.2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基金流失。社会保障审计开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管理、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了基金的流失,使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3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审计的职责,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每一分一毫都真正能用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上。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就是要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好岗、服好务。

2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社会保障立法的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审计定性、评价难,审计决定落实难。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保障险种陆续出台,而与之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不利于基金规范管理。由此给审计的实施和判断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审计工作人员在了解大量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还要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和衔接性,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另外,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大多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对违反法规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处理依据不明确。

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在审计中存在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给审计决定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在某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此项基金存放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基金的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又更便于服务农民。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必须将基金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就造成了合情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相关的审计决定落实起来也就有很大难度。

2.2社会保障基金种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加剧了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基金几乎覆盖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种类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从种类上看: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从收支渠道看,其资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基金存入银行利息收入、结余基金购买国库券利息收入、滞缴罚款收入、调剂收入、补助收入、赞助收入等,从支出的范围上看,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下岗、低保、救灾、扶贫、助残、退伍、福利院、五保户和贫困户临时救济等:另外,还有政策性极强、管理和经办机构多等特点。社会保障基金的这些特点,在加大审计工作量同时,也使得审计人员在有些行业是无法涉足的,例如在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中,医院的延伸审计调查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药品是否滥用、是否存在挂床现象等均无法深入调查,这也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

2.3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不足,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金保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中逐渐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局限于硬件与软件的不足,审计部门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审计部门在开展社会保险审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便利开展审计,尤其是软件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审计实践中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业务审计软件无法容纳基金数据库的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机辅助审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3审计对策

3.1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加强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社保基金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运营和监督检查的角度都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在一些新的领域更加不完善,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存在基金结余大,农民报销药品范围小,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使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就要求我们在搞好审计的同时,能够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从中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加大审计调查范围,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审计。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不能仅限于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要结合审计开展大量的审计调查,弄清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管理、经办机构和运行模式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总体情况,根据掌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和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社保审计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3.3在组织实施方式上要积极探索“上审下”和“交叉审计”。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较好地解决审计情况上报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同时审计揭示的问题也比较全面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说服力强,影响面大,既能为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上审下”和“交叉审计”,能够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审计干部队伍的作用。因此,社保基金审计特别是在基层的重点县区要坚持“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效果。

3.4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覆盖了社会的最基层、最贫穷和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体现出来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资金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方针相当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出台之中,要搞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必须全面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强化业务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5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社会保障基金量大、涉及面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只有借助计算机审计等先进的手段,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前时就应介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总体情况,确定有关审计重点。进入现场审计后,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检索、计算、分析和汇总等多种功能,进行辅助审计,查找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3.6建立相关的社保基金审计专家人员资料库。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每一名审计工作人员都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各方面专家的配合和帮助。建立专家人员资料库,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在专家库中找寻该审计项目需要的专业人土,从而拓宽审计领域,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水平。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审计  信息化  计算机审计

一、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审计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企业管理正由”实物流”价值流向信息流转变,很多企业实现了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电算化正在普及。另外.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网络进行实现了贸易无纸化。这些变化对审计的对象范围.线索以及审计程序造成很大影响.迫使审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

2信息化是加入wto后审计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的审计行业,尤其是社会审计机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审计市场竞争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业务范围二是执业成本。目前,发达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如aicpa和ctca在1997年就将业务范围拓展到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香港会计师公会也推出了“网誉认证”服务。与之相比.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如对信息系统的审计还鲜有触及。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实现审计信息化。

3信息化是审计自身发展变革的需要

从审计自身的发展来看,也涌动着变革的动力,主要表现在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中突上。传统手工审计条件下.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常采用抽样审计方法.而抽样审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审计信息化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为利用计算机不仅使抽样技术更科学.还能对某些重要项目进行详细审计,这就在大大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

二、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审计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仍处于较低层次

审计不实现信息化就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观点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审计界的高度重视。2002年审计署启动了审计信息化项目金审工程的建设。两年多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审计工作急需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审计文献资料库三大数据库业已建成。可以预计,”金审工程”的建设必将使我国的审计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审计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审计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还是绕过计算机系统.采用手工方法进行审计.因而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2审计软件开发取得显著成果但还不够完善

我国的审计软件开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审计法规检索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银行审计、海关审计等多个行业审计软件得到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审计软件市场不够完善,审计软件的开发模型不像财务软件那样清晰,使得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众多的软件开发商热衷于通用性高、维护成本低的财务软件.而不轻易涉足审计软件。

3培养了一批审计人才,但整体上利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不足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多年准备和逐步发展,我国审计行业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审计人员.但总体上还达不到审计信息化的要求。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审计软件的操作技能.但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编写相应的审计程序模块等较高层次的应用方面还很欠缺还离不开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协助。

三、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分三个层次来逐步推进。首先是要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其次是构建审计信息系统.第三层次是达到信息系统审计。

1计算机辅助审计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计算机技术可以辅助审计人员完成以下工作:(1)数据采集与转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识别不同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并将其转化为通用的数据格式。(2)审计抽样。在手工条件下需要人工计算的总体容量.抽样容量及标准估计值等工作均由审计软件自动完成.因而方法更科学.结果更客观。(3)数据分析与计算。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分析性审计程序.可以非常快捷、方便地得到分析结果。(4)项目管理。计算机软件可以辅助审计人员完成编制审计计划.记录审计日志、生成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管理审计档案等工作。

2审计信息系统

审计信息系统(ais)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多种审计模块集成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中构成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等进行全过程动态审计.也可用于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充当企业经营管理.辅助决策的工具。

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审计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作用是:(1)将审计模块集成到企业mis中.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变事后审计为事中或事前审计。(2)对审计对象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变静态审计为动态审计。(3)变监督为服务.审计不再局限于监督.而是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4)ais与mis的紧密结合,使审计突破了对单个对象审计的局限,实现由战术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

3.信息系统审计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人们对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更加关注。这就要求审计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系统处理的结果,而要延伸到系统本身,即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已是大势所趋。

信息系统审计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一般包括系统开发审计.系统运行审计和系统控制审计。主要作用是(1)评价系统处理流程的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2)验证系统信息的正确性、适当性和数据的完整性。(3)促进企业充分利用系统的各项资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4)提高系统的合法性,确保系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项措施

1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

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审计信息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时间还不长,无论是审计人员还是被审单位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能盲从或过分依赖计算机,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审计中来。

2完善计算机审计规范

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制度规范还不完善,尤其是多数财务软件在设计时不考虑审计的需求,导致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难以对接这对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立法,进一步制定并完善计算机审计的制度规范显得尤为迫切。

3注重应用,在实践中提高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审计实践,增加审计的技术含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审计信息化的根本任务,但是审计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实践,逐步提高。因此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应用,讲求实效。在组织力量对审计软件进行攻关的同时,也要根据审计的实际需要开发一些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小模块,从一个个小闪光点做起.积少成多。

4.加快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审计人才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信息系统

(1)存货盘点观察小组应由熟悉客户营运情况的有经验干部领导。风险愈大,要求的经验愈高。对于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督导,并鼓励他们将疑点问题告知现场合伙人员或其他领导。(2)如合伙人或领导无法亲临盘点现场,应预留电话,以便助理人员遇到重大问题时联络。审核前预先召开会议,提示重点,可以帮助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注意到写作论文潜在的问题。(3)执行盘点审核时:①抽查的重点应为高价值的项目。②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审核范围,不要事先或太早告知客户前往的地点;如果采用循环盘点的方式,不要轻易让客户熟悉选样的模式。③对于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客户人员记录核查人员抽查项目、客户人员对查核程序过度关心等现象,审计人员均应提高专业警觉性。④对于好像很久未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的地点或方式不寻常的项目,应保持警惕,弄清是否有受损、过时及过量的存货。⑤盘点时公司及工厂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如不可避免,应做好适当控制。

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企业短期行为为彻底杜绝企业的短期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除了对企业加大审计力度外,还应以法律对企业进行约束。1.重新修订《会计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明确规定如下内容:首先,企业经营者应承担的短期行为方面的法律责任。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无论其对短期行为的界限是否清楚,也无论是否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均应追究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凡是直接由会计人员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会计行为主体和企业经营者的相应责任;其次,因企业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而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最后,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特点(一)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CAIS---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信息资料文件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点(1)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无纸化。(2)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在手工会计方式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职能分割、人员的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3)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4)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2.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1)数据准确性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和逻辑判断的特点,使得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2)数据处理速度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数据,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及时性。(3)提供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共享性大大增强,能够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财政税务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机内,便以文件的形式存入机内的数据文件。(2)帐薄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帐为文件所代替,明细分类帐采用满页打印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帐薄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帐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程序难以判断。(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的公式到帐薄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的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四)审计技术的改变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五)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即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六)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变化人们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已建立起一整套审计标准,如审计人员标准、审计报告标准等。但由于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的变化,过去的审计标准的某些部分已不再适用,而与电算化系统有关的准则和标准尚未建立,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审计工作,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要求。学习、研究和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的对策(一)努力抓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审计是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研究、设计、试行等所进行的审查和鉴证。系统开发前,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开发过程实施事前审计,根据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控制点,随时审查系统的开况。审计人员在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系统开发质量进行的审计为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电算化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弄清系统是否在可控制下运行,能否保证数据处理和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方法审查已开发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二)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1)加强广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扩展和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以达到能够对数据库等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来获取审计证据的目的;(2)合理配置审计小组人员,充分考虑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相互沟通;(3)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正规知识的教育,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使高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三)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与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审计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密的审证,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制度控制的责任者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四)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两种,即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审计软件由审计人员使用的计算程序所组成,处理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审计数据。测试数据技术是用于执行审计程序时将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并将获得的结果同预定的结果相比较。计算机辅助审计不但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程序、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数据文件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本身的可靠程序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对未来审计方式的展望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出现的计算机审计整合法,它将传统审计(财务审计)和计算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结合为一体。在这个阶段,所有的高级审计人员都受到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训练,无须交叉咨询。一般审计人员也接受过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本训练。计算机审计技术小组主要是开发设计审计软件。整个系统的审计报告不再分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系统两种形式,而是一份综合审计报告。应用这一方式,审计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一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体现了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谭浩强主编、INTERNET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2-216

2、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金光华、李刚等著、网络审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138-139

4、易佩富、如何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3):16-18

5、秦川昊、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在国库审计中的尝试﹝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5):32-34

上一篇:内部审计独立性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计理论与实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