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5 18:19:19

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范文第1篇

《宝钢技术研究》由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并主办,是国内第一份由钢铁企业主办的英文版技术刊物,以科研创新、学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业设备革新等成果为主要报道内容,主要读者对象为国内钢铁冶金及相关领域专家、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等。

技术研究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科技计划,指由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并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他科学技术活动。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重要技术标准,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各类技术标准。

第四条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应当遵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与前瞻性发展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引导与统筹政府、行业、地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科技计划主管部门要将技术标准战略贯穿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相关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试验验证,以及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相关的重要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数据、计量、检验、检疫、检测设备与方法等的研究和改进。

第六条各类科技计划应根据本计划的目标与功能定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重点地支持能带动形成重要技术标准的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第七条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在研究制定科技计划和项目申报指南时,应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关于技术标准发展的意见,征求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及标准联盟等行业组织和有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技术标准意见。

第八条对具有以下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可根据相应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在立项时给予优先考虑:

1.有助于形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公益性技术标准;

2.有助于重要技术标准形成国际标准;

3.有助于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4.有助于形成显著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

5.有助于形成促进军民一体化的技术标准;

6.有助于形成我国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

第九条涉及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在立项时要对相关技术标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并将形成的技术标准作为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项目验收时,要对重要技术标准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今后继续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依据之一。

第十条鼓励企业结合项目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关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一条项目研究成果有望形成重要技术标准的,项目承担者在项目验收报告中提出后续技术标准相关研制的建议,在科技计划滚动立项时应予以优先支持。

第十二条鼓励企业等社会各方面投入重要技术标准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多元化投入方式。

第十三条科技计划通过涉及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项目的实施,带动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国际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人才及重要技术标准推广应用人才。鼓励承担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

第十四条结合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支持有能力的研究开发机构成为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第十五条将重要技术标准相关专家纳入科技计划专家库,为涉及重要技术标准相关项目的立项评审与组织实施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六条建立科技计划形成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快速工作机制,对科研成果可形成国家、行业或地方重要技术标准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及时纳入标准制定工作程序,并优先列入标准制定计划。

第十七条建立科技计划形成重要技术标准成果的信息通报制度。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形成的重要技术标准相关信息与成果,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备案。建立科技计划主管部门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定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将形成的重要技术标准信息在相关的政务网站及媒体进行,促进重要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

技术研究范文第3篇

根据我国生物制药研究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依据现有国情,做出一定的调整计划。首先要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支持研究的进行。其次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一方面要紧密关注国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优势建设,进行自主独立的研究。最后要积极推进生物医药的产业化,把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让生产促进科研的进步,用科研支持生产的发展,慢慢确立起我国的优势领域。

2.对生物制药技术的展望

2.1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同其他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产业进行比较,我们国家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程度只能算是初级阶段,相对落后,不过政府将会持续地提高加大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方面的支持都会有所增加。目前,生物制药行业已经被国家当作了重点扶持和重点建设产业,地位已经上升为高新产业的支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正在加强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2]。产业化的生物制药将成为必然,企业与技术研究方建立技术联盟,互相发挥优势,让自己能够专心研究本身的专业特长,这样能够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日后必定会延续这种趋势,采用外包的方式,把技术含量高的研发部分分给那些有着研究优势的小型企业,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联合开发新药,从而进一步加快药物开发的速度,减短药物开发的周期,实现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优势互补。

2.2药物开发新局面

生物制药技术直接影响着新药物的开发,未来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得会越来越好,新药物的开发也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新技术能提高药物开发的效率,采用模拟系统更方便地对新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从药物尝试的基础上来进行定制化开发,依据用药组的数据记录来进行药物的改进和推广,药物的试验更加科学严谨,药物的针对性得到强化,因此新药物的疗效也将大大提升。到21世纪50年代,利用生物技术的药物的总数量将会与普通类型的药物的总数量大体持平,制药公司的数目也会成倍地增加,总体研发的成本将会降低,但含金量会增加,生物技术的价值将会越发凸显。

2.3行业总体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生物制药行业总体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是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其中农村的购买力有可能会超过城市,农村药品市场情况将会有较明显的改变;二是行业创新能力必定会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各类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我国本土的制药行业将会增强其专业性,可能会出现实力较强的制药企业,药品种类也会全面丰富;三是药品的研发周期会越来越长,研究的成本增加,原来的跨国药企将会把产业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本国企业的生产运营将会越来越合乎市场规范。总体来说,制药行业总体趋势良好,不过行业投资仍存在风险。

3.结束语

现代生物制药近些年来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其发展变化对于医药行业有着深刻影响,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继续对生物制药技术进行研究,相信生物制药前景的美好。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技术,要注意结合我国制药行业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走尊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道路,通过对于生物技术的深化科研来进行产业的改革和升级[3]。

技术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侧柏;育苗;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73

1 选地、整地与施肥

1.1 选地侧柏育苗地

要选择比较平坦的地势,最好是沙壤土或轻壤土,同时还应该保证土层厚度超过50cm,另外,便于灌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土壤过于粘重或低洼积水地是不适宜种植侧柏的地区。

1.2 整地育苗地要深耕细耙,施足底肥

一般情况下育苗侧柏都会采取秋翻地和春翻地相结合的方式平整好土地即可。

2 播前处理

为了让种子发芽更加的迅速、整齐,成活率更高,在播侧柏种子前应该对其进行催芽处理。由于侧柏种子的空粒比较多,在进行播种前必须先把哪些空粒挑选出来,具体方法就是先进行水选,再将0.5%高锰酸钾溶液倒入水中,2h之后,进行下一个环节,即种子消毒,如此就实现了种子催芽处理。

2.1 温水浸种催芽法

在实际播种前的15~20d内,把已经过选种消毒过的种子放入55℃水里进行浸种,时间24~36h。之后捞出种子,按期体积的1:3比例混入细沙,摊晒在草帘上,将草帘放在背风向阳光照好的地方,每日均匀翻动3~4次,5~7d待有1/3种子裂口,即可播种。

2.2 混沙催芽法

种子处理以冬季为宜,选择背风、朝阴、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宽0.5m,深0.8~1m的沟,将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用冷水浸种24h,然后将种子和细沙用1:3比例混合,装入纤维袋,埋进沟内,沟的上下层各铺30cm的细沙,上面用细土封好。第2年播种前一周取出种子催芽,摊放在草帘上,充分光照,均匀翻动,保持温度和湿度一致,待有1/3的种子裂嘴,可进行播种。

3 播种

一般来说,侧柏育苗播种分2种,即撒播和垄播。虽然侧柏比较适合春播,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即使都是在春季各地的气候也是千差万别,导致实际上播种的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结合侧柏的生长特点,淅川气侯条件,应3月中、下旬早播为宜。

3.1 撒播

播前要灌足底水,沉床2~3 d。保持苗床湿润。播种量为每2000O36~45 kg。

3.2 垄播

一般情况下,垄面宽30cm,垄底宽60cm,垄高12~15cm,每垄既可以选择双行播种也可以选择单行播种,单行宽幅条播播幅12~15cm。播种的过程中开沟深浅要一致,下种要均匀,同时应保证播种后及时覆土1~1.5cm,并对其进行铺压,让种子和土壤进行充分的接触,另外,在进行了以上一系列的播种步骤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覆土后覆草。

4 苗期管理

4.1 如果是经 过催芽处理的种子,播种并进行浇水步骤后,一般在10d左右就会开始发芽出土,再经过10d左右就是出苗盛期,一般情况下场圃发芽率是70%~80%。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种子层进行灌溉保墒。特别是6月中、下旬苗木速生期,气温高而降雨量少,要及时灌溉保墒。

4.2 除草、松土 在幼苗出前要中耕除草,一般2-3次,或使用除草剂。

4.3 选苗苗木 过密影响生长的情况下,应该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留住那些健康的、生长良好的苗木,淘汰那些劣等苗,要求定苗后每平方米床面留苗150株左右,如此可有效保证产苗量。

4.4 苗期施肥 苗木进入速生期结合灌溉进行第一次追肥,一般在6 月中下旬,喷施氮肥和磷肥,每15~20d喷洒1次,浓度0.2~0.3%。8月下旬停止喷肥,施肥之后及时喷水,以防灼伤幼苗。

4.5 病虫害防 治为防止幼苗得立枯病,出齐后立即用0.3%的硫酸亚铁水或800~1000倍的多菌灵药液喷洒,每隔7~10 d喷1 次,连续喷洒 4~5 次。

参考文献

[1] 郝占庆,代力民,贺红士,David J. Malandnoff,邵国凡. 气候变暖对长白山主要树种的潜在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05).

[2] 刘景海,马履一,王希群. 北京低山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以北京海淀七王坟油松×侧柏×栎类块状镶嵌林为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06).

[3] 涂志华,庞卓,赵阳,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郑力文. 北京西山侧柏林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1).

[4] 祁永会,崔加波,王彦俊,施佳. 激素类叶面肥对茶条槭苗木生长效应的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01).

[5] 金川,郑坚,张庆良,林霞,陈秋夏. 4个树种容器苗质量评价中关键生理因子筛选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06)

技术研究范文第5篇

《电信技术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电信技术研究》是集学术性、动态性与一体的一本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57年,刊登的内容涉及通信和电子技术各个领域,涵盖航空航天、卫星、超微波、短波、超短波、地面移动、网络及光纤通信、电子探测、信号分析处理、计算机等专业。是我国电信领域内著名的核心学术刊物之一。该刊物每月出版一期,聚焦于电信领域内前沿技术、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最新成果的学术刊物。该刊物的主要特色在于紧跟电信技术发展的前沿,刊发了众多论文,涵盖了系统设计、网络构建、终端设备、信号处理、光通信等多个领域。在学术地位方面,《电信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该刊物多次获得部级优秀期刊奖,2017年评选的“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排行榜”中,《电信技术研究》名列电子信息科技类领域的第二名。该刊物曾被EI、SCI、CSCD、CA以及JST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是电信领域内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和广泛宣传力的核心期刊之一。

技术研究范文第6篇

《工程技术研究》(CN:44-1727/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工程技术研究》围绕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和发展,开展技术、工艺、设备、节能、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等技术交流。为科技人员开辟学术交流、理论理论研究的学术园地,促进科技工作进行者在市场经济的动作中不断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企业技术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技术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VPLS;伪线;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2-02

随着近年来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城域网中的广泛引用,如何实现同一局域网中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的网络互联,基于MPLS和以太网技术的二层VPN技术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s)应运而生。

一、VPLS网络结构

VPLS(Virtual Private Switched Network Service,虚拟专用交换网服务)能够实现多点到多点的VPN组网,为地理上分散的客户站点提供多点互连,使它们好像连接在一个局域网上。VPLS网络结构主要包括用户边界网络设备(CE,Custom Edge)、运营商边界网络设备(PE,Provider Edge)和运营商核心设备(P,Provider),其中CE通过接入链路(AC,Attachment Circuit)与PE设备连接,在PE之间建立公网隧道,并在P设备上完成基本的MPLS转发,然后在各PE上创建虚拟交换实例(VSI,Visual Switch Instance),并在VSI内配置伪线(PW,Pseudo Wire),同时要求在所有PE之间建立全连接的PW。

二、VPLS实现原理

VPLS技术通过在属于VPLS网络的所有PE间建立PW,采用两层标签封装用户的二层报文,其中外层标签(隧道标签)用于标识公网LSP隧道,使报文穿越MPLS骨干网到达对端PE;内层标签(伪线标签)用于标识PE上的特定PW实例。通过在出口PE上查询该PW所属的VPLS实例的转发表,根据查找到的结果将穿越VPN的用户二层报文转发给CE,从而实现同一VPN不同站点的互访。由此可见,VPLS的实现包括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两部分。

1.控制平面。控制平面主要完成成员发现和信令机制过程。其中成员发现是完成同一VPLS实例下所有其他PE的查询操作,可以通过手工配置的方式实现,也可以使用BGP协议来实现成员的自动发现。信令机制是完成同一VPLS实例下所有PE之间PW的建立、维护和拆除,可以通过LDP或者BGP协议来实现。

2.数据平面。数据平面主要完成用户二层报文转发和封装过程。从AC或者PW虚接口接收到的数据帧,根据该虚接口来确定所属的VPLS实例,所有虚接口均在该VPLS实例下进行虚拟二层网桥交换。报文封装:VPLS采用的是IETF PWE3工作组所定义的伪线封装格式,通过PW对客户以太网帧进行封装。每个VPLS实例的以太网流量都由单独的PW进行转发,而PW则由MPLS LSP进行承载,每条LSP可以承载多条PW。报文转发:如图1所示,通过用户1发往用户2的VPN报文流向来说明其转发过程,假设之前已经用过BGP/LDP协议建立了公网LSP和PW,并在PE1和PE2分别建立了相关的FIB1和FIB2。具体步骤如下:①用户1发送给用户2的报文首先到达PE1,PE1根据所收到数据包的物理端口和VLAN信息来识别虚接口AC1,通过AC1来确定此数据报文所属的VPLS服务实例VSI100;②PE1根据目的MAC地址(MAC2)进行地址查找操作,查询该VSI100对应的FIB1,确定MAC2地址是否在FIB1中,如果存在,则确定转发的目的虚接口PW1;③PE1根据目的虚接口PW1查找标签转发表,压入PW标签VC_LABLE1和隧道标签TC_ LABLE1,并添加新的二层首部转发到P设备;④P设备根据隧道标签进行MPLS报文转发,由于是倒数第2跳的P,故直接弹出隧道标签TC_ LABLE1,将只带有PW标签VC_LABLE1的报文发送给PE2;⑤PE2根据目的MAC地址(MAC2)进行地址查找操作,查询该VSI100对应的FIB2,确定MAC2地址是否在FIB2中,如果存在,则确定转发的目的虚接口AC2;⑥PE2根据目的虚接口AC2查找标签转发表,弹出PW标签VC_LABLE1,并剥离二层首部,然后将原始的用户二层报文直接送给CE2,最后到达用户2。

地址学习:在VPLS中,PE需要将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学习到VSI中的对应AC或者PW端口上,建立用于数据报文转发的FIB。IETF定义了两种学习模式:Unqualify和Qualify。对于Unqualify模式,所有的用户VLAN映射到同一个VPLS实例,因此所有的用户VLAN共享一个广播域和一个MAC地址空间,不同用户VLAN的MAC地址必须唯一,不能发生地址重叠。对于Qualify模式,每个VLAN分配不同的VPLS实例,因此每个用户VLAN都有自己的广播域和MAC地址空间,其优点是广播域限制在特定用户VLAN,而且不同用户VLAN的MAC地址可以重叠,缺点是需要更大的FIB表空间。报文泛洪:在VPLS中,对所有未知单播报文、未知组播报文以及广播报文均采用泛洪的方式,将报文通过所有加入同一VPLS实例的其他AC或者PW端口进行转发。环路避免:在AC侧,当CE有多条连接到PE,或连接到同一VPLS的VPN的不同CE间有连接时,需要使用生成树(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来避免环路。在PW侧,采用全网状的VPLS网络,通过水平分割策略来避免环路,即PE不能在具有相同VPLS实例下的PW之间转发报文,也就是说从公网侧PW收到的报文(包括已知单播和泛洪报文)不再转发到其他PW上,只能转发到私网侧,从PE收到的报文不转发到其他PE上。

基于MPLS和以太网技术的二层VPN技术VPLS,提供了一种在MAN/WAN上类似以太网的多点服务,已被视为重要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Andersson L,Rosen E.Framework for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s).RFC 4664,IETF September,2006.

[2]Kompella K,Y Rekhter.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VPLS) Using BGP for Auto-Discovery and Signaling.RFC 4761,IETF,January,2007.

[3]Lasserre M,V Kompella.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VPLS) Using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LDP) Signaling.RFC 4762,IETF,January,2007.

技术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容错技术 可靠性 容错功能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工业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其安全、高效和可靠地运行,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容错技术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了这样的能力:当计算机内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仍能正确工作。计算机容错技术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提高的重要手段。

当系统内部有故障存在时,通过容错技术消除故障的影响,使系统最终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按照时间划分,故障可分为以下三种: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修复为止的故障。对硬件来说,永久性故障意味着不可逆的物理变异。对软件来说,这类故障也就是一个不可以自动恢复的错误状态。间歇性故障是短暂的,但却是断续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复性。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电路输出时好时坏,而一个虚焊点就会引起这样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现是短暂的,且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常常由于环境的变换、电源方面的干扰、元器件性能的波动、软件的随机变换、电磁干扰等因素而引起。这样的故障有可能仅出现一次,或很长时间出现一次,但却可能造成数据错误,甚至系统瘫痪。

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不同的容错方法。容错技术能自动适时地检测并诊断出系统的故障,然后采取对故障的控制或处理的对策略。按照系统的失效响应阶段,可以把各种容错技术分成三种:故障检查、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故障检测并不提供对故障的容忍,而是发生故障时给出一个警告。故障检测广泛应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之类的小系统中,其中一些已体现了简单的联机检测机理。严格地说,故障检测不是容错,它尽管检测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这些故障,不给出故障警告。动态冗余用于纠错码存储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线路器件之间的逻辑连接保持不变)的多数表决冗余计算机之类的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一个容错系统可经历以下阶段:(1)故障检测:大多数失效最终导致产生逻辑故障。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逻辑故障,如奇偶校验、一致性校验和协议违章都可以用来检测故障。故障检测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即脱机检测和联机检测,在脱机检测情况下,进行检测时设备不能进行有用的工作;联机检测提供了实时检测能力,因为联机检测与有用的工作同时执行。联机检测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和冗余校验;(2)故障限制:当故障出现时,希望限制其影响范围。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应的传播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从而防止污染其他区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术把失效效应掩盖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冗余信息战胜了错误信息,多数表决冗余设计就属于故障屏蔽;(4)重试:在许多场合,对一个操作系统的第二次试验可能是成功的,对不引起物理破坏的瞬间故障尤其如此;(5)诊断:对故障检测技术没有提供有关故障位置、性质的信息进行诊断;(6)重组:当检测出一个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时,重组系统的器件替换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与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也可使用冗余系统,确保系统能力不降低;(7)恢复:经检测和重组后,必须消除错误效应。通常,系统会回到故障检测前处理过程的某一点,并从这一点重新开始操作。这种恢复形式通常要后备文件、校验点和应用记录方法;(8)重启动:如果一个错误破坏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统没有设计恢复功能,那么恢复就不可能实现。仅当系统未受任何破坏时,才能进行“热”重启,并从故障检测点恢复所有的操作。“热”重启相当于系统需要完全重新加载;(9)修复:即把诊断为故障的器件还原下来,修复也可以是联机进行的或者脱机进行的;(10)重构:对元件进行物理替换之后,把修复的模块重新加入到该系统中去。对联机修复来说,实现重构不中断系统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路的快速发展,容错计算机的系统开销逐渐降低,且纠错速度快。而软件方法实现的容错,对硬件不会提过高的要求。同时系统灵活,资源利用比较合理。更正检测、诊断将会采取人工智能的处理途径,以专家系统的各种智能工具来支持故障检测和诊断。利用专家的知识,借助推理机构,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结果。系统的动态重构、故障恢复功能及神经元芯片等将被用到容错技术中来,都将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对电路内部的自检、自重构研究,可以解决电路本身及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将会出现容错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统容错设计的可容错设计芯片,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具有透明性的容错设计元器件。进入到芯片内部的容错技术的研究将成为容错研究的一大分支。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必须响应在线客户的需求并遵守服务的那个协议(SLA),同时保护客户的隐私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对于客户要求的响应程度及安全保护措施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容错服务器就成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商首要选择。未来的智能化家庭都将拥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家庭安全、防盗和防煤气泄漏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这个家庭数据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错计算机才能担当。今后容错技术将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得到发展,将会出现初级的容错软件的设计方法,应用软件方面的容错设计将会产生一些实用的工具,同时产生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硬件相结合的容错方法,走软硬结合的道路。系统容错设计将在分布式系统、CSCW等方面出现新的容错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谋.计算机容错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杨孝宗.容错计算技术的提出和发展[J].电子和信息化.

[3]刘云龙,陈俊亮.基于数据流分析的软件容错策略[J].软件学报.

技术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结垢 预测 研究

1 前言

油井结垢会使地层通道和管道截面积变小,设备处理能力降低,增加能耗,结垢产物也会增加对油层的损害程度,阻碍油气生产,从而大大降低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油井结垢的预测越来越重要。

针对胜利油田实际情况,研究油井结垢机理、影响结垢的因素,为结垢预测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预测技术的研究,可以预测油井结垢趋势、结垢类型、最大结垢量等重要参数,以便于采用最有效的防垢措施达到最佳的防垢效果,以提高油井开采的效益。

本文通过实验分析和理论指导,建立起油井结垢的数学模型,逐步优化并应用于现场,以确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用于分析现场油井结垢情况,为采用适当的阻垢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油井结垢预测技术研究

2.1 结垢预测

油井结垢预测主要采用Stiff--Davis的饱和指数(SI)法。预测公式为:

SI―稳定指数,如果是负数,那么表示水中碳酸钙未达到饱和,也就不大可能结垢,如果为正值,就可能结垢

2.2 最大结垢量预测

最大结垢量指的是在产出水中离子在井口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单位体积内所能产生的结垢数量。最大结垢量的计算常常采用以下公式。

当PTB

2.3 结垢位置预测

饱和指数方法可以预测在任意温度和任意压力下某溶液体系的结垢趋势,即可以判断在某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某溶液体系是否会生成CaCO3垢。根据油井生产的要求,预测模型应该能够较准确预测油田生产系统中结垢的位置,即解决在什么位置会结垢的问题。

对油井结垢机理分析表明,温度和压力的改变是造成结垢的主要外因,因此,只要结合生产系统的中温度压力的计算模型和结垢倾向预测模型,就可以较准确预测生产系统的结垢位置。对于油井的温度、压力变化,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t(x)=atx+btP(x)=apx+bp

为了较准确的预测井筒温度和压力,可以利用实测的若干压力温度值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如最小二乘法来确定系数at、bt、ap、bp,从而得到与实际情况较一致的温度、压力变化关系式。

3 油井结垢预测计算程序设计

预测软件的编制主要采用Visual Basic6.0语言,用事件驱动方式来完成对程序的控制。利用前面介绍的结垢预测模型和计算程序设计原则,编制【油井结垢预测软件】,该软件程序的主要功能有:

3.1 结垢预测

4 应用实例

本文采用几口井采出水进行分析,通过软件进行了分析,对结垢的预测、最大结垢量以及结垢位置分别进行了预测。现场及室内分析表明,该油井确实存在结垢现象,且主要为碳酸钙垢,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可见本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对结垢进行预测,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5 结论及建议

(1)研发的结垢预测系统能够同时预测结垢、结垢最大量以及结垢的位置,预测结果和现场相近,可以用于现场的结垢预测。

(2)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油田结垢机理研究,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适合预测油田结垢的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 罗明良等.油水井近井地带无机结垢动态预测数学模型[J].石油学报・2002.2

[2] 袁林. 结垢预测软件在油田注水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5.10

[3] 蒋伟等.油田水结垢预测研究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6.9

作者简介

技术研究范文第10篇

摘要:早期的翻译技术研究强调的是技术资料翻译研究,而今天的翻译技术研究涵盖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工具等多个领域。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具有三方面优势:规范了翻译流程,体现出分层次的翻译,并将翻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目前翻译技术工具与翻译教学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译技术对于保持翻译术语、翻译文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文本类型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机器可读的文本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109-05

一、引言

目前翻译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澳大利亚学者特别研究了计算机强化的、移动辅助手段支持的语言学习模式〔1〕,而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也日益得到研究者重视〔2~7〕。在翻译教学与应用研究过程中,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工具不断涌现。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术语库的建立、在线字典和在线图书馆的使用以及大量网络资源的共享,翻译过程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共时性、协作性的特点,这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也使得翻译教学更见成效。

二、翻译技术的理念

早期的翻译技术其实是指技术翻译。百度百科对技术翻译的定义是:“技术翻译是专业翻译的一种类型,包括由技术材料撰稿者撰写的文档(用户手册、用户指南、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等)的翻译,或者特指与技术专业领域相关的文件和材料的翻译,或与科学技术信息实际应用相关的文本翻译。尽管专门术语的出现是划分技术文件的一大特征,但是专门术语本身并不足以作为‘技术’文件的唯一分类依据,因为还有为数众多的学科和科目看起来并不具备多大的‘技术性’,但可视作专门术语。技术文件的翻译包含各类专业文件的翻译,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掌握相关的术语和写作规范”〔2〕。据笔者统计,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CNKI),以“翻译技术”为篇名的论文最早的一篇是1985年发表于《中国翻译》期刊的《技术翻译杂谈》,作者是柳门。1986年,朱建民又写了一篇《技术资料翻译与工程实践》,也发表在《中国翻译》期刊上。早期的翻译技术研究强调的是技术资料翻译研究,即使涉及到软件,也多是机器翻译,而今天的翻译技术研究涵盖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以及翻译工具等多个领域。此外,早期的研究倾向于结果导向的研究,今天的研究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早期的研究只关注翻译本身或者技术本身,没有将翻译技术与翻译结合起来,而今天的研究特别突出翻译技术应用这一部分。

今天的翻译技术内涵非常丰富。就定义来看,“翻译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很多分支组成,包含不同类型的任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来提高效率、速度和质量。由于翻译技术需要混合‘计算机加工’与‘翻译中应用的工具’,翻译技术也被称为计算机应用翻译”〔8〕。就翻译手段来看,翻译技术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工具、一般工具和电子资源〔9〕。John Hutchins区分了三种翻译技术:(1)机器翻译,它的目的是负责整个翻译过程,但是翻译结果需要反复修改。(2)计算机辅助翻译,它对专业译员是强有力的支持。(3)适用于临时的非专业译员的翻译系统。它只是提供粗浅的译文以供人们参考〔10〕。对于翻译技术涉及的范围,Alcina的研究更为细致,他将其分成四个层次:一是建构与翻译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的不同方法,二是讨论不同的分类,三是定义领域界限以及选材标准,四是对翻译工具和资源进行分类〔8〕。

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首先,从学科本体来看,翻译学本来就具有跨学科性质。从最早的语文学阶段的经典翻译到语言学阶段的翻译分析,再到文化转向以后的翻译多样性研究,翻译学经历了点评式、系统性和解构性三个时段的发展。与此同时,翻译实践也经历了元典翻译、文学翻译、实用翻译等几个阶段的变化。目前,翻译的现实转向越来越突出。由于当代翻译活动中,翻译已经从最初的书本和纸质材料向多种媒介翻译转向,相应地对翻译手段、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翻译对象的多元化,例如产品手册翻译、网站翻译、物联网翻译、软件界面翻译、联机帮助翻译、市场材料翻译和数字出版翻译等,翻译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日渐重要。

其次,从翻译方法来看,最初的人工翻译逐渐向作坊翻译、工作室翻译转化。传统的个人翻译然后找人校对的翻译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翻译质量,但是周期长。目前作坊翻译、工作室翻译等方法加强了合作翻译,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翻译和语联网等方式可以将翻译活动通过云端硬盘同时进行,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实现即时的资源共享、大批量的协同合作,在及时、高效地完成大型翻译任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再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为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计算机应用于外语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熟,2000年以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新趋势。随着翻译工具、本地化工具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也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三、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的作用

1992年,Hutchins和Somers提出了衡量翻译自动化的量度表,它分成四类:全自动的高质量的翻译,人工辅助的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的人工翻译,传统的人工翻译〔11〕。其中,人工辅助的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的人工翻译可以合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出现也推进了翻译技术的发展。这对于原文内容的电子化,机构、组织、私营企业、职业工作场所的“计算机化”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译者工作时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这就要求译者需要掌握与翻译技术相关的技能。同时,计算机及其使用者数量的稳步增加,电子文档格式的不断变化,这些就在互联网上的循环促进了一个新的领域的产生――网络技术本地化,即文件管理及其翻译、网站翻译等,这些都需要译者具有全面的、广泛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知识早前是由计算机专家掌握的,现在需要译者也要掌握这些知识〔8〕。随着翻译技术的改进,对翻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了翻译流程

在翻译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Melby提出的八种翻译技术分类:(1)工具技术,即翻译环境中较为关键的工具(文件管理系统、术语数据库、远程通信等)。(2)译前术语水平,是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以术语库为基础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区分词语也可以做语法检查,还可以检查术语性的短语。(3)译中术语水平,是指使用可以在数据库中自动查找术语的工具,并展示译者设定于目标语中的对等成分。(4)译后术语水平,是指使用工具来检查术语的一致性,同时标注那些译者希望回避的术语。(5)译前切分层次,在这一部分,翻译技术工具允许原文的切分单位与目标语的切分单位对齐。(6)译中切分层次,翻译技术工具允许查找翻译记忆及其在翻译中的切分层次。(7)译后切分层次,在这一部分,翻译工具识别漏掉的切分层次,检查语法并保持原文的格式。(8)翻译流程及双语管理,这一部分是指翻译技术工具跟踪已经完成的任务,帮助控制变量,例如截止日期、文本修改、翻译优先等〔12〕。上述翻译技术对于规范翻译流程、定量评价和监控翻译教学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体现出分层次的翻译教学

LETRAC欧洲译者课程语言工程计划提出,应该强化欧洲大学译者培训计划中的技术课程内容,并把语言工程对译者工作环境的影响作为基础课程。这样做一方面是译者进入工作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欧洲各高校之间在相关课程方面达到较高的兼容性。具体来看,与翻译技术相关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1)计算机科学导言,(2)信息技术与桌面排版技术,(3)语言工程。这三个方面具体的操作模式有A、B、C三种,所涉及到的课程有:计算机科学入门,翻译特殊方面及其工具,一般翻译及其工具,远程通信、互联网,桌面排版,高级IT技巧,语言工程,个案研究,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水平分析,机器翻译以及语言形式化过程。这些课程都体现出专业分工的可能性和分层次深化的知识〔8〕。此外,新西兰的Austermühl也提出了综合模式的本地化教学方式,涉及软件翻译、工具和理论三个模块。其中,软件翻译模块又可分为三个层次:(1)本地化程序导入,计算机系统的术语导入,翻译主流文本类型。(2)网站本地化,涉及超文本类型、工具、网页本地化以及翻译记忆。(3)软件文本类型与工具〔13〕。

3.将翻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

翻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翻译工具,但其内涵不仅仅是翻译工具。2008年,Alcina在综述建构与翻译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的不同方法时指出,关于此领域首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翻译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翻译过程中使用工具的具置、所需要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翻译中使用计算机工具的维度等〔8〕。

在翻译技术分类中还要区分什么是工具,什么是资源,同时要关注一些特殊领域的翻译,例如视听翻译、文学翻译和法律翻译中的人文因素等。在考虑翻译技术教学时,译者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因素,例如Gil,J.R.B的研究表明,在全网培训环境下译者电子操作的教学过程中,被选择参加网络课程培训的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基础与人文素养,这在计算机翻译技术领域尤为重要〔14〕。Jaatinen H.和R.Jskelinen在研究笔译与口译课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技术程序时呼吁,应该关注翻译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时间安排、外包教学、知识转换及学生态度等人文素养的各个方面〔15〕。García I则是从价值成本角度提出了人文因素在翻译技术应用中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16〕。Gil,J.R.B.和A.Pym特别撰文分析了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阐释了翻译技术的工具性优势,肯定了其给翻译策略方式、翻译教学方式等带来的创新性影响,同时也慎重地指出,应该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人文因素〔17〕。

目前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工具,例如网络搜索引擎、拼写检验器、搜索和替代功能以及修正工具,这些对于翻译交流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科技的优势日益凸显。例如,翻译记忆可以执行繁琐的任务,这样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使其关注翻译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方面。但译者也应该意识到,科技不是完美的,译者必须小心那些技术陷阱。只有当译者对可使用的工具持有批判性态度时,他们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与工具。

四、对目前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应用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1)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如俞敬松的《北京大学的翻译技术教育与翻译案例教学支持平台》〔18〕、袁亦宁的《翻译技术与我国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19〕、吕立松与穆雷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20〕、余军等人的《CAT技术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等〔21〕。(2)翻译教学细节研究有文秋芳等人的《英语考试翻译自动评分中双语对齐技术的应用》〔22〕、郑宏的《汉英双语时间数字和数量词的识别与翻译技术》〔23〕、宗成庆等人的《口语自动翻译系统技术评析》〔24〕、宁伟的《汉英翻译中译文质量自动评测技术研究》〔25〕等。(3)趋势性研究有胡一鸣的《翻译技术与工具发展趋势》〔26〕、刘群的《机器翻译技术现状与展望》〔27〕等。另外,高志军等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翻译技术交流现状》的英文论文在Intercom期刊2013年第1期上发表〔28〕,使得国外同行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翻译技术研究。

国外的研究包括:(1)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需求研究,例如John Hutchins将翻译的需求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强调传播质量的传统翻译需求。第二个层次是指随着20世纪信息爆炸的出现,需要对暂存文件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翻译传播,以及为了特殊需要而提供编辑形式的翻译。第三个层次是现场翻译,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介入,传统的口译员角色已发生转变,变成更为即时和快捷的现场翻译。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翻译需求进行不同的翻译技术教学。(2)翻译教学中涉及到的翻译技术工具研究。Austermühl曾在2001年、2006年分别提出了关于翻译教学中涉及的翻译技术工具的分类〔29,13〕。2001年的分类是以直接传输转换为特点,以翻译记忆、本地化工具和机器翻译为基础,以接受、传输和构成为路径的分类研究。2006年的分类研究中突出了工具及其后续应用翻译研究,也突出了国际化的跨文化交流,并对生产性工具和知识性工具做了区分。Jaatinen,H.和R.Jskelinen提出的课程计划将翻译技术分成基础研究和科目研究两大类〔15〕。其中,基础研究又分为:本地化导论、译者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图形用户界面、软件工程导言、软件文档、翻译记忆工具与术语库、语料库语言学与语料辅助翻译等。主题研究包括程序导论、程序测试、数据库、项目管理、译者的其他工具等。(3)翻译教学曲线研究。Gil,J.R.B.和A.Pym研究了翻译技术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发展〔17〕,例如,翻译记忆库的原则、译者所从事的非线性信息对象、相应的“内容”概念、内容管理的崛起、本地化工具的使用和机器翻译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学习曲线的高成本以及翻译活动对于狭窄的文本替换活动的概念限制。 García,I.则研究了翻译记忆的不同价值和类别,特别关注到不同种类的学习曲线因素〔16〕。

目前的研究在翻译技术工具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翻译技术对于保持翻译术语、翻译文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做出了很大贡献,翻译记忆库、翻译术语库等工具的使用对于翻译任何具有高程度重复率的短语和句子的文本是很好的辅助手段。翻译记忆工具的使用加速了翻译的进程,减少了花销,且创造了更宽广的翻译服务需求。最重要的是,翻译技术不仅改变了翻译教学的方式,也改变了译者的工作方式。计算机辅助工具已经成为翻译教学和译者翻译过程中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在准确率、有效性和定量分析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以人工翻译为主的翻译方式仍将在翻译教学中发挥其优势,而翻译技术将在翻译策略的调整和技术工具及其资源的提供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翻译技术对文本类型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机器可读的文本形式,因此,术语突出的文本很容易识别,有对齐的双语语料库的文本也适用。不过,目前的研究中,对一些特殊的文本,如文学翻译、法律翻译和音频视频文本的研究就很少涉猎。就我国的翻译教学来看,文学翻译教学作为一个训练学生翻译语言功底与翻译技巧的优势学科,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如果能将翻译技术引入文学翻译领域,使其在教学手段上呈现出新面貌,相信会为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总之,翻译技术改变了译者的认知能力,改变了翻译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结构。云翻译、语联网等多种现代翻译形式已经进入到翻译教学课堂,合作翻译、共同编辑、自动翻译评分、自动翻译对齐等也在翻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John Hutchins于2010年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已经达到115种之多,这些软件应用于翻译课程教学后前景甚为可观,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1〕

Zhang,puterenhanced and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Emerging Issues and Trends 〔C〕∥Hershey,PA: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1:36-52.

〔2〕Kübler,N.Working with Corpora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a FrenchSpeaking Setting〔C〕∥In Frankenberg,G.A.,L.Flowerdew,G.Aston(eds.)New Trends in Corpora and Language Learning.New York:Continuum,2011:23-32,32.

〔3〕Bowker,L.,E.Marshman.Better Integration for Better Preparation:Bringing Terminology and Technology More Fully into Translator Training Using the CERTT Approach〔J〕.Terminology,2009,(1):60-87.

〔4〕Moghaddam,E.H.The Name Sake in Persian:An Online Translation Workshop〔J〕.Babel,2008,(2):125-144.

〔5〕Alcina,A.Encouraging the Use of Email and Mailing Lists among Translation Students〔J〕.Meta,2003,(4):634-641.

〔6〕Pym,A.What Technology Does to Translating〔J〕.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2011,(1):2-9.

〔7〕Meers,I.M.,F.Alves,S.G・pfercich.Methodology,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A Tribute to Arnt Lykke Jakobsen〔C〕∥Copenhagen:Samfundslitteratur Press,2009:56-67.

〔8〕Alcina,A.Translation Technologies:Scope,Tools and Resources〔J〕.Target,2008,(1):79-80,81-84,85-87,88-89,90-102.

〔9〕王涛,鹿鹏.翻译技术的理念与分类〔J〕.中国科技翻译,2008,(1):20-23.

〔10〕Hutchins,J.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lator〔C〕∥ITI Conference 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Exhibition & AGM.Proceedings compiled by Catherine Greensmith & MarilynVandamme.London: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1997:113-120.

〔11〕Hutchins,J.,H.L.Somers.An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Translation〔M〕.London:Academic Press,1992:78-85.

〔12〕Melby,Alan K.Eight types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EB/OL〕.(19881104)〔20121115〕.http://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ATA)39th Annual Conference.

〔13〕Austermühl,F.Training Translators to Localize.〔C〕∥In Pym,A.,A.Perekrestenko&B.Starink(eds.).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Teaching.Tarragona:Servei de Publicacions,2006:69-82,81-82.

〔14〕Gil,J.R.B.Teaching 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 Online〔C〕∥In Pym,A.,A.Perekrestenko,B.Starink(eds.).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Teaching.Tarragona:Servei de Publicacions,2006:89-96.

〔15〕Jaatinen,H.,R.Jskelinen.Introducing IT in Translator Training:Experiences from the COLC Project〔C〕∥In Pym,A.,A.Perekrestenko,B.Starink(eds.).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Teaching.Tarragona:Servei de Publicacions,2006:83-88,88.

〔16〕García,I.Translators on Translation Memories:A Blessing or a Curse?〔C〕∥In Pym,A.,A.Perekrestenko&B.Starink(eds.).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Teaching.Tarragona:Servei de Publicacions,2006:97-106,104-106.

〔17〕Gil,J.R.B.,A.Pym.Technology and Translation〔C〕∥In Pym,A.,A.Perekrestenko,B.Starink(eds.).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Teaching.Tarragona:Servei de Publicacions,2006:5-20,19-20.

〔18〕俞敬松.北京大学的翻译技术教育与翻译案例教学支持平台〔C〕∥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博雅翻译文化沙龙,2011:19.

〔19〕袁亦宁.翻译技术与我国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5,(1):51-54.

〔20〕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35-43.

〔21〕余军,王朝晖.CAT技术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35-137.

〔22〕文秋芳,秦颖,江进林.英语考试翻译自动评分中双语对齐技术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9,(1):3-8.

〔23〕郑宏.汉英双向时间数字和数量词的识别与翻译技术〔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34-45.

〔24〕宗成庆,黄泰翼,徐波.口语自动翻译系统技术评析〔J〕.中文信息学报,1999,(2):57-66.

〔25〕宁伟.汉英翻译中译文质量自动评测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学院,2009:44-51.

〔26〕胡一鸣.翻译技术与工具发展趋势〔C〕∥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博雅翻译文化沙龙,2011:11.

〔27〕刘群.机器翻译技术现状与展望〔J〕.集成技术,2012,(1):48-54.

〔28〕Gao,Zhijun,Yu Jingsong, Menno de Jong.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A World to Be Won〔J〕.Intercom,2013,(1):11-13.

上一篇:桩基础技术范文 下一篇:作品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