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1:42:50

技术学科论文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我们就此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二者各扬其长、相互补充。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精心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自然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把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极端。

第四、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下面,以活动《认识垃圾》为例,谈谈具体实施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调查,考察周围的垃圾处理站,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浏览有关网站。第三,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学校及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上。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点和时间的资源。”而利用垃圾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无可质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在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个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它超越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有爱有恨的评说。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让整合更加有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苗逢春博士。

信息技术素养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

记者: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教师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您能介绍一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此紧密联系的背景吗?

苗: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受到重视,首先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借助计算机、数字媒体和因特网搜集信息、管理信息、综合信息、评价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世界主要国家在改革中小学课程时都普遍加强了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通过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师)的培训为两大基础,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加强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两大核心任务来达到培养人才的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其次,是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空间。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基于计算机的各类学习工具的支持,没有因特网提供方便的信息搜集工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没有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那么,这些学习活动的实施只能像戴着锁链的舞蹈一样,难以尽显其潜在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有的教学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只要运用合理,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师讲解的表现力,提高现象展示的直观性,改进过程演示的逼真性;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也可以适度地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永远追求的应是教学效果

记者:现在有一个现象,不是不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是应用的过程中有过分强调技术的倾向。您认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苗:在学校层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时,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损害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原则二,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教学效果甚至教学效果更佳时,就尽量不要刻意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原则三,不应限于教师使用。现在教学重心已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不能垄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权,而应创造条件、创设机会,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原则四,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环境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原则五,要注意处理好技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虚拟交流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要将计算机演示、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等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与学生的思考、建构、理解等认知活动,实验、制作等动手活动,调查、访谈等综合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避免用计算机演示或模拟实验取代学生所有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化体验,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系统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

信息技术只有用于学生深层次的探究、理解与表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实现深层理解的学习目标

记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影响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苗: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以下方面:教学资料搜集工具;情景创设工具,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创设课文意境支持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问题解决过程;教学信息工具,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课件教学资料、直观演示现象,模拟动态过程,以辅助学生理解;操练与练习工具,呈现问题或练习,供学生操练技能、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效果;交流讨论工具,借助BBS等网络功能,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和合作研究;教学管理工具,通过教学平台管理教学进度、课程、作业收取、评价与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应该说中小学教师在以上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优秀经验,但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着眼于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深层次认知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唯此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的深层次认知活动可以用“探究——交流——建构——表达”这种循环的活动环节来表达。如学生借助各种建模工具支持思维和探究,借助数据库访问专业数据,借助探测器、远程仪器设备等工具开展数据采集,借助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等,都是“信息技术用作探究媒体”的具体实例;而学生利用文字、图表和软件准备各类文档,借助电子邮件、同步或异步的远程会议系统或者互联网信息、开展交流,利用各类共享、协作平台开展合作等,均属于“信息技术用作交流媒体”的具体应用方式;而制作机器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展设计等活动属于建模探索工具和模拟工具“信息技术用作建构的媒体”包括的应用领域;而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动画制作软件、音乐创作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各类作品,呈现信息、表达想法和创意、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则属于“信息技术用作交流媒体”的范畴。

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通过教师的不断成长实现信息技术整合的持续发展

记者:根据你们的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有没有好的推进整合的策略?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我们就此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二者各扬其长、相互补充。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精心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自然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把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极端。

第四、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下面,以活动《认识垃圾》为例,谈谈具体实施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调查,考察周围的垃圾处理站,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浏览有关网站。第三,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学校及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上。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点和时间的资源。”而利用垃圾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无可质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在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个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它超越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Word文字处理软件是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到了该软件,要让他们进一步用好这个软件,教师就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掌握软件的更多功能。如让学生会用word处理文字、排版美化文档等。要达到这一目标这时不妨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文来进行文本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修饰等。学生会挑选自己喜爱的文章以全新的版面呈现出来。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果。

二、在Excel软件教学中引导学生制作班级课程表和学生成绩表

Excel软件是一款基本的数据处理软件。在教学excel软件时,教师可创设任务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班的课程表,这是一项相当有趣的任务。学生可以改变课程表的颜色和边框花样,对课表中多次出现的课程可用一次填充的方法进行填加。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建班级名单及对班级成绩进行排名等任务让学生练习处理单元格数据。学生不仅学会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录入,又掌握了简单的公式计算,排序,填充等操作技能,避免了单一的操作训练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的知识工具。

三、在PowerPoint文稿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PowerPoint是一款能呈现精彩内容且极具感染力的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在教学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PowerPoint作品,先让他们了解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和表现力,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构思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在每节课学习完了新知识后去充实自己的幻灯作品,亦可鼓励他们从其他学科中去找寻作品素材与灵感。如引导学生制作与地理历史课有关的专题幻灯片或宣传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创作,而不是在学习一个软件如何使用。等作品完成时,学生对软件各项功能的使用就相当熟练了。这样,学生在学习软件操作的同时,还拓展和梳理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四、将Flash软件教学与理科实验相结合

Flash软件是中学八年级接触到的动画编辑软件,用它来表现理科实验或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运动相当不错。Flash软件能吸引学生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的动画功能。学习了flash软件,学生会了解到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甚至自己也可以设计动画。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物理学科中的一些实验,让学生设置制作一些典型的动画,如小车的运动、单摆、自由落体运动等实验。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在有了一定的操作积累后,就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动画作品。如上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部分学科教学的一些实例。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整合,教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突破课堂局限,努力为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优化课堂结构,激活课堂氛围,使教学始于无形、终结硕果。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1997年,南山实验学校在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启动了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开始了新型教学结构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01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南山实验学校举行。南山实验学校推出的10个优秀实验课赢得前来观摩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的赞叹。

学生是最大的教育资源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学生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育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学生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

南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课件《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有3至8课时的上机时间,他们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级主页。这些学生不但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也明显超过对比班的学生。

7岁小学生的《新编三国演义》

如果告诉你,一个不到7岁的小学生就写出了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你会相信吗?在南山实验学校的校园网()上,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网上发表内容多样的日记、杂感、科幻作品和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汤天的一年级小男孩,写了一万多字的《新编三国演义》,其文笔之流畅、想像之丰富,很难相信是出自于一个孩童之手笔。

其实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孩子们面对计算机会有那么强烈的写作欲望。起初,学生只是写出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平均每个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写作练习,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更可贵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的。

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们最喜欢到校园网的童话频道、成语故事频道去阅读,然后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贴到网上,教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实验学校,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动,“发掘”出了很多像汤天那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李先启提出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下保底”,允许有条件、有特长的孩子超前发展,同时也鼓励、带动一时还落在后面的孩子。

从语文到英语、数学……

小语“四结合”试验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空间,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全新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实验学校又不失时机地将语文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学科中去。

教师们把互联网引进了英语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同时,又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外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来掌握。在学生眼里,英语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教师徐阳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上雅虎英文网站,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充分发挥想像,再制作成英语电子贺卡发送给同学。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启发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开发出数学计算机随机习题库,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品德、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也得到了运用。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南山实验学校是年轻的。因为年轻,没有负担,充满锐气;也正因为年轻,缺乏经验,少有积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试验的开展,推动着南山实验学校初步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这所年轻的学校增添了开拓进取的底蕴。正如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何克抗所言,南山实验学校的成功在于,在曾被喻为“火车进站——声音很大,速度很慢”的信息技术教育初始阶段,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就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用有了正确的定位,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6篇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四、结语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7篇

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一)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学习的人,而培养这些人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这些恰巧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的责任。现代社会是需要教育公平的社会。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就必须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实现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与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学生和教师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和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教和轻松地学,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绩效。从国家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到促进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绩效,教育技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和应用领域也超越了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所涵盖的范围。因此提升教育技术学科为一级学科是顺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二)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分类或一定科学领域的相对划分的时候,学者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研究不会也不应该受到学科的限制。但当学科成为制度的一部分,演变成学科制度,特别是当其沦为一种行政化产物的时候,学科便异化为一种僵硬的制度模式、归类体制或评价机制,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的一部分。由这种制度所带来的利益导向使得学科演变成为对于学问表达和学者活动的束缚,并成为教学科研活动的效益以及利益分配的一种现实尺度,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正在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不利影响。[5]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技术学,从其独立之日起,一直是教育学中的二级学科(1983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这个学科)。由于教育技术学的迅速发展,它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其中融入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媒体技术、工程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领域知识,而这些新领域是传统教育学一级学科难以包容的。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进,全国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相继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各种矛盾也随之产生,如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抢饭碗”问题(其实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学科或多或少都存在过类似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必然会影响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因此不断有学者提出将教育技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建议。[6](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般说来,同在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因此,高等学校的课程计划一般按一级学科设置共同的学科平台课程。但教育技术学却有着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不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具体学科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而传统的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通常不包括技术基础与艺术基础,这成了按一级学科来设置共同平台课程的巨大障碍。如果将教育技术学从原来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已经具备的条件

对照前述关于设置一级学科的条件,目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具备如下条件。(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教育技术学已经广泛开展了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技术问题,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问题。是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开发、使用现代教育媒体中出现的问题,既包括过程问题,也包括资源问题。[7]以“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最初框架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南国农先生提出的“七论”为代表:即本质论、功能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后又经历美国AECT’94定义的引入及两项新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两种新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介入,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并且进行了融合。按其建立的依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AECT’94定义为依据建立的;另一类主要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8]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设置一级学科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范式和学术共同体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认为: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式。范式有观念层面的,也有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的。学科建设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范式的建构和巩固。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知识传统或思想传统,或者具体地说是一种研究纲领。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含着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9]目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范式,包括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创办了专业期刊、打通了国际交流渠道、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等。影响较大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已经拥有28个专业委员会,覆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大领域,并定期地组织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公开发行的教育技术期刊已有20多种,其中《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等的学术地位日益提升,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自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之初,我国就与国际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引进先进的设备到引进书刊、学术报告,保持着与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当然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不忘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最终形成适合本国的一套理论与实践体系。(三)实践中已经形成若干个可归属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在我国从一项事业发展到一个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期间不断融合积累相关领域的知识,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体系。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全国各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现状,确定了五个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李龙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下可设教育技术学原理、信息化教育学、远程教育学、学科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技术学及教育软件工程、数字媒传技术、教育技术装备、绩效技术、知识工程等二级学科。[10]南国农先生也提出若干可归属于教育技术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工程、学校信息化教育、社会信息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11]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又根据教育技术学培养人才的现状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确定了五个专业方向(课程组):教学与培训设计、信息技术教育、数字教育媒体、教育软件工程和教育技术装备。笔者认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教育技术学是广义的教育技术学,可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分开,将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将其中的教学论合并到教育技术学之中,这样既可以实现教育技术学与国际接轨,又避免了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争夺地盘。与国际接轨后的教育技术学可以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或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含教学与培训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视听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教育资源建设(含教育技术装备)、现代远程教育等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围绕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等进行研究,包括教育技术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史、教学与培训设计等。“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围绕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理论、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媒介素养教育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视听媒体技术”主要涵盖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新兴媒体技术对教育影响,以及媒体技术的开发、设计等,偏重于教育电视的“摄、录、编”或数字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软件工程”是研究如何用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和维护作为工程化产品的教育软件。主要包括:(1)教育软件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2)教育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方法和技术;(3)教育软件的标准、评审与商品化等。“教育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硬件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教育技术设备与装备的建设,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它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集成;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通过评价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提供专门人才,包括远程教育管理人才和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与设计人才。(四)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其他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社会和一些教育机构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仅在量上日益增多,而且在规格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不同方向和规格的专业人才。(五)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种层次的培养体系。据统计我国高校已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并在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中设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已具备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

几点思考与建议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整合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现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整合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学一章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例子来说明。如:一把尺子20厘米等。学生带回教室的数据有一头大象有多重,闰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是多少、、、。通过搜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的单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仅很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三、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21世纪;“985大学”;核心竞争力;发展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30-10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知识生产、传播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内在动力系统与外化能力方式,是现代大学合法存在及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含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科研生产力、学术影响力、技术创新力、学科发展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因国内各大学包括“985大学”官方网站所的信息无统一模板,差异性较大,因此本研究利用汤森路透、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及“985大学”官网平台,就21世纪以来十余年间中国“985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客观评价“985工程”实施后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状况,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科研生产力

科研生产力指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出能力,既包括创新理论、生产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也包括通过整合和应用而实现技术创新、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论文可以反映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的水平,近年来被世界或国内权威评价机构所广泛使用。自2001年以来,中国“985大学”SCI-E,EI,SSCI来源期刊论文总量逐年上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以下高校均以简称形式出现,除个别简称容易引起混淆的高校外)近14年累计发表三类国际论文313 895篇,居39所“985”大学之首(详见表1)。因EI论文在三类国际论文中占绝对大的比重,故以理工见长尤其是以工学见长的“985大学”发文总量居多,综合科研生产力排名靠前。

(一)39所“985大学”SCI-E国际论文比较

就近14年发表的SCI-E国际论文总量看,浙大累计发表SCI-E国际论文59922篇,居39所大学榜首;清华次之,总计发表SCI-E国际论文54665篇。前十位依次为浙大、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南大、中科大、川大、中山、山大,详见表2。

(二)39所“985大学”EI国际论文比较

在E1类学术成果中,理工类“985大学”优势明显,中科大发表的EI论文最多,14年累计发文281 614篇;南大次之,总计发文85 172篇;前十位者为中科大、南大、武大、北理工、浙大、清华、天大、电子科大、哈工大、上海交大(表3)。

(三)39所“985大学”SSCI国际论文比较

在39所“985大学”中,北大14年累计发表SSCI来源期刊论文3 217篇,居39所“985大学”发文之首;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次之,总计1959篇,其他数据见表4。北大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民主、科学、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大连理工等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显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值得特别关注。

(四)39所“985大学”CSSCI论文比较

在39所“985大学”中,人大近14年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最高,累计26269篇;北大紧随其后,共发23551篇,南大、北师大等高校紧随其后,位列前十,详见表5。人大拥有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并非无源之水,有其发生的充分理由。人大是_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在战火纷飞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人大一直坚守“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主要是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后其核心观点或某一主张被其他学者认可、引用的情况,包括总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的数量等,该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与辐射能力,是评价大学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因EI国际论文没有引用频次数据库,故学术影响力仅就SCI-E,SSCI国际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

(一)39所“985大学”SCI-E论文他引情况比较

1.SCI-E论文总被引频次比较。浙大SCI-E国际论文历年被引总和位居39所“985大学”之首,2012年前总被引文频次均超过20 000次,最高年份达60 000余次;其后是清华、北大,该三所大学14年发文的被引频次总和均超过50万次,说明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大学聚集了一批一流学者;上海交大、复旦、南大、中科大、川大、中山等SCFE论文总被引量也在20万次至40余万次之间(详见表6)。

2.SCI-E论文高频被引文比较。按照国际惯例,论文被引量累计超过240次者为高被引论文,超1000次者为热门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与热门论文是科研中质量高、影响力大的精品论文,它不仅可以反映论文的前沿性、创新性与权威性以及较强的全球竞争力,也可以反映该机构是否拥有卓越的学者或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为使比较分析更符合国情,具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及说服力,本研究增加一个较高频被引论文分析,并将被引频次确定为≥100次。14年间,北大SCI-E论文被引频次达到100次及以上的高被引文累计731篇,领先于其他大学;清华紧随其后,被引超过100次的论文有650篇;复旦、中科大、浙大等大学SCI-E高频被引文均在400篇以上;上海交大、中山、东北大学、南开也有较高数量的高被引论文(详见表7)。

这14年间,清华有高频被引论文(>240次)145篇,成为“985”高校SCI-E高频被引论文之最;北大133篇,位居第二;复旦、东北大学、上海交大、中山、中科大、南大、浙大高被引文达到或超过50篇(详见表8)。

同时,北大、清华各有6篇热门引文(>1000次),东北大学有5篇,中科大4篇,北师大、复旦、南大、上海交大、浙大各有3篇热门引文,大连理工、西安交大、中山各有2篇,华南理工、南开、厦大、山大、同济各有1篇热门引文,这表明上述大学的相关学科拥有享誉全球的卓越学者和在国际上领先的学科带头人,其研究成果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这是大学中的宝贵财富。

(二)SSCI论文他引情况比较

1.SSCI论文总被引情况比较。北大发表的SSCI论文被引量远超其他大学;北师大、上海交大的SSCI论文被引频次总和居第二三位,表明两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创新性与影响力(详见表9)。个别大学引文总量较低,这或许与学校的学科布局有一定关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

2.SSCI论文高被引用比较。9年间,北大SSCI高被引超过100次的论文累计14篇,居各大学之首;上海交大、北师大、浙大高被引超过100次的论文分别为7篇、5篇和4篇,大连理工、复旦、西安交大和中南各有1篇高被引论文,复旦有1篇论文被引超过240次。因受写作语言的限制,中国“985大学”SSCI发文量总体偏低,没有超过1000次的被引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学者略显欠缺。

三、技术创新力

专利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领域技术创新的程度与能力,涵括了技术领域最新型技术情报。“985大学”作为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单位与研究机构,其申请、发明的众多专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2014年,所有“985大学”的专利授予呈逐年增多之势,工科主体或具有工学积淀的高校占据明显优势,浙大、清华获得的专利授予总量较多,累计达万件以上,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华南理工、哈工大、北航、天大、山大、华中科大等“985大学”位列前十,上述院校拥有较强的专利意识,更加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详见表10)。

四、学科竞争力比较

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根本所在,是大学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平台,能够体现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大学作为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机构,一流的学科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首要条件,为此,本研究利用上海交大2009年开始公布的五大学科排名及汤森路透数据库的ESI前1%数据,进一步比较39所“985大学”的学科竞争力。

(一)2009-2014年39所“985大学”五大具体学科排名比较

2009年,上海交大在以往综合排名的基础上,公布了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商学五个学科的全球大学排名。自2009年始,39所“985大学”中,北大、清华等33所大学的部分学科分别进入五大学科排行榜(2001年前公布100强,2012年公布200强),表明上述这些高校拥有较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全球大学中拥有很强的学科核心竞争力。2014年,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三所高校五大学科全部进入排行榜。

1.2009-2014年39所“985大学”数学学科排名比较。数学学科是中国“985大学”进入排行榜最多的学科,6年间共有26所“985大学”的数学学科进入“百强”或“二百强”。北大数学学科排名最好,6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居世界百强之列,2014年在学科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升至全球第37位,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一流学科,这与北大数学学科的历史积淀及现有的优秀团队密切关联。复旦、哈工大、兰大、中山的数学学科亦拥有很强的学术竞争力,居全球前“75强”之列;清华、浙大两校的数学学科实力相当,居世界“百强”之列;武大2014年数学学科进入世界“二百强”,整体看,三分之一“985大学”的数学学科已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二百名,在国际上拥有较大的学术竞争力(详见表11)。

2.2009-2014年39所“985大学”物理学科排名比较。就总体而言,中国“985大学”物理学科在全球的学术排名远不及数学学科,多半高校榜上无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985大学”物理学科缺少国际竞争力。但可喜的是,6年间,北大、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南大、浙大7所高校进入排行榜(详见表12),其中,北大物理学科快速发展,2012年在进入榜单的同时即跻身全球物理学科“百强”。这是北大物理学人甘于寂寞、潜心学术的结果。

3.2009-2014年39所“985大学”化学学科排名比较。从排行榜单的结果看,中国“985大学”化学学科是五类排名学科中最好的学科,不但有20所大学化学学科进入排行榜,且有北大、复旦、浙大三所高校的化学学科进入全球“50强”。6年间,“985大学”化学学科快速发展,北大、浙大、复旦快速发展,直线上升,拥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全球化学学科的研究中心;吉大、南大、清华、厦大居全球75强,呈现较大的学科优势;大连理工等4所高校居全球“百强”(详见表13)。上述大学能够跻身全球“百强”之列与这些大学的学科积淀、卓越学者息息相关,这些高校的化学学科虽建时不等,但在学科发展中都汇聚了一大批情系化学、执著求索的顶级学者,为学科、为高校,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4.2009-2014年39所大学计算机学科排名比较。2009-2014年,共有21所“985大学”进入全球计算机学科排行榜,清华计算机学科发展较好,排名稳步上升,浙大计算机学科排名近年来逐年上升,两校均为全球高校计算机学科前50强,是全球著名的一流计算机学科。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虽组建不足20载,但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均有较突出的表现,居全球高校计算机学科排名前75强;哈工大、华中科大也在全球“百强”之列(详见表14)。

5.2009-2014年39所“985大学”经济学/商学学科排名比较。中国“985大学”在经济学/商学学科排名中不够理想,6年间,总计有5个学科进入排行榜,其中,北大连续4年进入排行榜,2011年曾跻身全球“百强”;2012年复旦、清华、上海交大三校经过学科积累与历练,跻身“二百强”排行榜;2013年西安交大跻身经济学/商学学科排行榜(详见表15)。

(二)进入ESI前1%的学科

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开发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是专门收集和反映世界各国22个主要学科论文被引情况的权威检索工具,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各科研机构(大学、科研院所)的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及引用情况,代表学术活跃程度、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截至2014年10月,北大有1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浙大有17个学科进入ESI前1%;上海交大、中山各有16个学科进入ESI前1%。在汤森路透开发的22个基本学科指标中,北大、浙大、上海交大、中山、复旦、清华、南大、兰大、川大9所高校有50%的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北师大、南开、武大、中科大4所高校有10个学科进入ESI前1%。浙大、中山、川大、厦大进步最大,发展最快,两年间分别新增三个ESI前1%学科;清华、南大、兰大、北师大、南开、吉大、大连理工7所高校也新增2个ESI前1%学科,上述高校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

技术学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辽宁省;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05-02

科技论文是科学活动产出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对一个地区的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及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揭示一个地区的科研发展的现状、科研实力、科技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辽宁省2009年发表的国内外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了解区域优势及科技环境,以供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判断和决策参考。

1 2009年辽宁省国际论文统计与分析

1.1 辽宁省国际论文产出情况

2009年,SCI、EI和CPCI-S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280 158篇,比上年增长3.43%,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12.29%,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辽宁省科技论文数继续增加,共11 933篇,比上年增长7.48%,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4.26%,排在全国第7位,与上年位次相同,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西、浙江之后。2009年,SCI、EI和CPCI-S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数量分别为4 612篇、4 844篇和2 477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24%、5.21%和4.75%,居于全国第9、5、6位。

1.2 辽宁省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辽宁省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广泛分布于40多个学科,其中最多的学科为化学,占论文总数的16.40%,其次为材料科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0.72%、10.42%和10.37%。排在第5~10位的学科分别是物理学(占论文总数的9.20%,下同),力学(6.04%),数学(5.82%),生物学(3.95%),机械、仪表(3.01%)和冶金、金属学(2.72%)。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辽宁省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和冶金、金属学排名靠前,位于第3位;药学、林学和材料科学位于第4位;力学和物理学位于第5位,可以看出辽宁省在这几个学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中医学方面较弱。

1.3 辽宁省国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从国际科技论文的来源机构看,2009年辽宁省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81.52%分布于高校,17.46%分布于科研机构,0.33%分布于公司企业,另外0.69%分布于医院(不包含高等院校所属医院,下同)等其它机构。可见辽宁省国际论文的产出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论文产出较多,在SCI收录的四种类型论文数,EI和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前的中国高等院校中,均排在前50名。(见表1)科研机构中,被SCI收录的四种类型论文数,EI和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前的均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

1.4 辽宁省国际论文被引情况

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5378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17 816次,篇均被引用3.31次,影响力排在全国第8位,与2008年位次持平。2004~2008年SCI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5191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16 978次。大连理工大学以1383篇论文被引4 250次,排在高等院校的第17位,成为排名前50位中唯一一所辽宁高校。

2 2009年辽宁省国内论文统计与分析

2.1 辽宁省国内论文产出情况

2009年,CSTPCD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20801篇,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3.99%,排在全国第12位,比上年下降一位,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位于前5位。

2.2 辽宁省国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2009年,CSTPCD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中,临床医学所占比例最大,为20.85%,其次为农学(7.00%)、计算技术(6.61%)和药学(4.92%)。排在第5~10位的学科分别是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4.30%,),中医学(4.16%),化工(4.07%),基础医学(3.96%),冶金、金属学(3.90%)和机械、仪表(3.77%)。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较,辽宁省冶金、金属学排在第2位,安全科学技术排在第3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机械、仪表,水产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排名都在前5位,但是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林学,动力与电气学科排名较后。

2.3 辽宁省国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2009年辽宁省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的机构分为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和其它机构,分别占论文总数的75.51%、9.21%、7.61%、3.71%和3.97%。可见,高等院校和医院是辽宁省国内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以2039和1779篇论文位于国内高等院校排名的第35和46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925和868篇论文位于医疗机构排名的第13和20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273和187篇论文位于研究机构排名的第17和38位。

2.4辽宁省国内论文作者情况

如表2所示,CSTPCD2009年收录的辽宁省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 892篇,同机构、同省、省际和国际合著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58.42%、19.11%、12.33%和1.04%。国际合著论文217篇,占中国科技人员的国际合著论文地区排名第5位。

3 辽宁省基金与资助产出论文情况

2009年,辽宁省科技论文中由各类科学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9479篇,较上年增长13.25%,占全部基金论文的比例为4.20%,居全国第9位,排在前8位的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山西、广东、湖南、湖北和山东。辽宁省基金论文数占本省国内论文数的45.57%,比2008年增长2.17个百分点。

4 结论

4.1辽宁省科技论文总体水平和影响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2009年,SCI、EI、CPCI-S和CSTPCD收录的辽宁省国际国内科技论文共34538篇,排在全国第9位。SCI、EI和CPCI-S收录的辽宁省国际论文11933篇,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7位;CSTPCD收录的国内论文20801篇,排在第12位;国际国内论文比排名第7位。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总次数为17816次,影响力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8位;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53028次,影响力排在国内第13位。可见,辽宁省国内外科技论文总体水平和影响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国际论文的发文数和影响力在全国的地位都高于国内论文,国际论文的发展强于国内论文。

4.2 辽宁省科技论文学科优势明显

2009年,辽宁省发表的国际论文有82.93%的学科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国内论文有72.50%的学科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冶金、金属学、材料科学在国内外科技论文的全国排位中均在前10名,同时在SCI收录的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科技论文的前20位机构中,辽宁省占有3家(中科院金属所、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充分表明了这些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但是在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学科方面科研水平较弱。

4.3合作成为辽宁省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模式

2009年,CSTPCD收录辽宁省发表的论文中,合著作者占90.9%,其中以同机构作者合著的方式最多。辽宁省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数占4.60%的比例位于全国第五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上一篇:激光原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开放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