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3-09 08:07:15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R&D国际化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确保国家竞争力的由多项能力要素耦合而成的内生能力体系,近1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化的同时也进行R&D国际化,如在海外建立独立的R&D机构、跨国并购和R&D战略联盟等,而R&D的国际化势必对我国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R&D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设立形式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的形式包括:其一,设立独资研究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最成熟、最高级的形式,它们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紧密,而与其在中国的企业联系则相对较弱,主要任务是研究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二,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这类研发投资已经历了从消化吸收到技术创新两个阶段:前者的任务是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将国外成熟技术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特点、原材料特点等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后者则是在国外提供的设备、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其三,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一般采用项目委托、联合研究与开发、建立培训中心、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如美国惠普公司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惠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其四,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例如,朗讯科技公司与康佳电子公司合作开发手机;莲花公司与TCL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开拓Internet业务等。在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成立合资企业,对研发的技术、产品直接进行市场化经营。而出于对技术保密和技术领先带来的受益考虑,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机构更多的是建立在其独资企业内部。

2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正面影响

2.1有利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1)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回流。我国许多地区与国外相比高层次研发工作机会不足,劳动报酬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差异,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将会创造大量的高薪工作岗位,不仅有助于稳定我国本土科技人才,而且可以吸引海外高级技术人才回流。

(2)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具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良好环境,它们拥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和先进的培训理念。我国研发人员虽然总体规模大,但是大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对研发人才的市场化培训,在给跨国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这些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工作的中国员工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先进的设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积累大量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3)为本土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支持。有些跨国公司还为我国本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摩托罗拉公司与国家发改委合作成立了企业优化中心,向国有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手段、方法和适用的规章制度。到2001年末,摩托罗拉已经为400多家企业培训了1400多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且,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也可以为我国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示范作用。这些培训也会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建设。

2.2弥补了我国科研投入,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

R&D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企业普遍面临R&D投入不足的困境。例如,2003年,我国企业在R&D的投资为186.01亿美元,占GDP的1.31%,而美国这一指标达到2.6%,日本3.15%,韩国2.64%,不仅如此,在总额来看,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我国全部的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在我国研发支出结构中,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极为有限。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增加了我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的窘境。

2.3利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为我国带来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因此,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扩展,部分当地人员参与跨国公司当地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

此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跨国公司向我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或援助。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通常与我国的零部件、原材料与相关服务的供应商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当外国子公司将其部分工作分包给当地公司时,这种联系就更加紧密。根据建立这种联系的目标来区分,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在后向联系方面,比如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培训服务等,有利于上游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改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当跨国公司对产品与工艺进行调整改进时,通常会邀请我国当地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研发机构参与其中,从而使我国能够掌握必要的技术以适应其服务对象的产品与工艺变化,这种做法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常见。在前向联系方面,通过向下游产业的技术转移以及对当地经销商产品的包装、分配、维修或客户培训等服务,促进下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经销商服务能力增强。

3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3.1冲击了我国技术创新体系

(1)冲击了现行的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发体系。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现行的科研体系带来破坏性影响。国内部分研究开发机构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在项目投标中的竞争压力,而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管理经验,而使国内的科研机构逐步萎缩,其技术积累、人才培养等基础将难以发挥。

(2)抑制了我国企业的研发行为。一些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取消或削弱了合资企业中方的研发机构,使我国在获得跨国公司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弱了本国的技术开发能力。目前,在一些我国本来已经形成较强研发能力的产业领域,由于产品市场已被外商投资企业占有,国内的研发工作失去依附而被取消或削弱。

3.2造成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流失

跨国公司R&D机构不仅给研发人员提供了高薪,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国内许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大批人才被外资R&D机构吸引,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我国R&D机构的研发力量。

3.3国内研发成果轻易流失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对过去由国家研究机构多年积累的很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这些成果有可能被外资研究机构以很小的代价获取,使我们丧失本来可以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一些属于保密范围内的技术和研究项目也可能随着主要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人才的流失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科研院所或企业向跨国公司免费扩散技术。

4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4.1利用好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机遇,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R&D投资,对于我国技术创新是一个机遇,我国应该通过调整吸引投资的方向和政策,最大化地吸收和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溢出;加强和跨国公司的R&D合作,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吸引外资的方向和政策。在引资方向上,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引资的质量,扩大引资的技术含量,多引进技术合作型的跨国投资,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接受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引资政策上,真正把“以市场换技术”落实到实处,提高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没有能力通过自身机构进行科研的国家,也难以从跨国公司的科研中得到较大的收益。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吸收和利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技术所需要的同类研究能力。”吸收能力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粘性,前期的研发平台和R&D投资将影响后一阶段知识吸收的多样化和效率。因此,要加强技术吸收能力培育:首先,促进企业积极寻求挖潜改造途径,增加R&D投入,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可以建立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并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的人才,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的融资环境,加快企业的技术革新。

(3)加大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在国外设立R&D机构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应该利用好这一契机,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建设以及科研设施的改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这样虽然给跨国公司带来了技术的革新,但同时也加大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且技术的集聚效应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4.2学习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经验,实现我国企业自身的R&D国际化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提高母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这被称为反向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相对垄断,与国内独立开发相比,成本要低得多。同时通过对外投资,也能够更好的学习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经验。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我国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具有反向的溢出效应,我们的企业就要积极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加大在发达国家技术聚集的地区投资,发展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这不仅需要我们的企业有相当的规模,我国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指导和可行性研究,引导企业在合适的地方投资合适的产业。

(2)逐步开展我国企业设立在其他国家的企业的R&D活动。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R&D活动,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并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更多地占领当地市场。设立在技术水平先进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R&D活动,可更好地开展技术获取工作,充分利用境外企业接近当地技术资源的优势,实现跟踪先进技术的目的。

(3)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这样可以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减少了独立进行R&D的风险性。如与之合作在海外兴办技术开发中心、海外实验室等,还可就某一方面的技术开发项目结成较松散的联盟。

(4)培育和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可以更好地获取国外技术进步的信息和资源,利用国外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从而择优确定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现企业技术进步要素优化配置,壮大企业技术进步的实力。目前,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实施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1刘云,王硕.跨国公司海外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模式初探[J].预测,2004(6)

2陈劲,吴沧澜,景劲松.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框架和战略途径研究[J].科研管理,2004(6)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疆;FDI;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引言

伴随着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位居我国向西开放前沿的新疆自1980 年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利用FDI的规模与质量却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新疆这小规模的FDI是否也会提高新疆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探讨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FDI在提高新疆技术创新能力中的地位。如何促进新疆FDI的吸收及推动新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乃至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FDI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对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自新疆1980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规模以来经过了将近3O年的发展。2009年底,新疆实有外资企业317家,其中独资企业119家,合资企业162家,合作企业27家,股份公司9家。从投资规模来看。从1980年到2009年,新疆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63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5.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0.24亿美元。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0年的109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21570万美元,增长了近197倍。

二、FDI对新疆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研究普遍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创新能力是在无数次的创新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创新过程类似于生产过程,即集合各种资源(人力资本、资金、设备等)创造出新知识的生产过程。一般来说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有着效果十分明显。一是投资在当年表现为技术创新的需求效应:二是一旦投资形成在长期表现为创新产出的供给效果。而技术创新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又较难量化,很多研究中以专利受理量为技术创新产出,因为专利(Patent)受理量既包括企业的创新成果也包括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能够全面反映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另外这也较符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每年新疆专利受理量与专利批准量相去甚远,为此本文用专利受理量代表创新产出有夸大创新能力提高的积极效应。因此本文以实际利用的FDI总额为资本投入,以专利受理量为技术创新产出研究新疆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本文的技术创新量化指标――专利,根据其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不同等级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对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其科研投入要求最高、科研产出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性。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色彩或其结合做出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相对于发明专利而言,无论是科研投入还是模仿学习难度都比较低,其创新产出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低。因此本文不仅分析FDI对专利产出的影响,而且进一步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产出方面分别进行研究。

新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增长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图1所示,图中实用型新专利受理量增长最快,从2000年的699件增长到2009年的1865件,增长了将近2.7倍。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速度缓慢,但也有所增长2009年产量为662件,是2000年的3.5倍。而外观设计受理量的曲线从2006年开始呈现出下滑趋势。

新疆三种专利受理量的发展趋势

图1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年)

下面我们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FDI对新疆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建立模型如下:

lnTEPt=C+αlnFDI t +ε(ε为随机误差项)

式中TEP t为t年的专利受理总量,FDI t为t年的实际利用的FDI总额。C、α、ε分别表示为常系数、专利弹性系数和随机误差。本文以2000-2009年为样本区间来考察新疆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选取区间内专利受理总量及实际利用的FDI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Eview6.0软件,对式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为:

lnTEP = 1102.99116744 + 0.0824279890132*lnFDI

T值 (9.495258) (7.692603)

Adiusted R Square =0.866024

F-statistic = 59.17614

回归模型显示:变量的Prob值均为0,通过加权二乘回归WLS得出,Adiusted R Square 值为0.866024,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方程与变量的显著性较好,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lnFDI的T检验值为7.692603大于临界值,说明实际利用的FDI 总额对专利受理总量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FDI和新疆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密切相关。新疆FDI实际投资额每增加1%,就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0.082%。

进一步将新疆实际利用的FDI总额分别对发明专利受理量(EIP)、实用新型专利受理量(EUP)和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EDP)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模型如下:

lnEIP = 162.403285965 + 0.0212354299529*lnFDI

T值 (6.947964) (9.848899)

Adiusted R Square = 0.914286

F-statistic = 97.00082

lnEUP = 660.633348213 + 0.0490994945954*lnFDI

T值 (10.13874) (8.168912)

Adiusted R Square = 0.879568

F-statistic = 66.73113

lnEDP = 279.954533259 + 0.0120930644649*lnFDI

T值 (3.709001) (1.736879)

Adiusted R Square = 0.183062

F-statistic = 3.016750

回归模型显示: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Aajusted R Square值分别为0.914286、0.879568。说明线性回归效果比较好,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方程与变量的显著性较好,通过对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的F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lnFDI的T值分别为9.848899、8.168912,大于临界值,说明实际利用的FDI总额对当年的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受理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并且FDI总额每增加1% ,就能拉动当年的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的受理量分别增长0.021%和0.05%。由此可以看出实际利用的FDI总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明专利受理量和实用型新专利受理量的增加,其中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增长影响最大。而外观设计专利Aajusted R Square值为0.183062,拟合优度较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实际利用FDI总额对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的增长没有过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实际利用FDI总额与专利受理总量和各专利受理量的回归结果可显示,总体上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专利受理总量有积极的技术创新效应,可这种效应影响程度并不大。但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受理量上。而对于的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的增加却没有显著影响。

三、提高新疆对FDI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

FDI的大量流入对新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程度推动作用,但这种推进作用仅局限于科技创新的较低层次,对我区科技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的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却很难得到。因此,本文将对今后如何合理引资,如何进一步提升FDI对我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发挥新疆自身优势

新疆有着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的资源、地缘、人文以及政策优势。全面发挥新疆特殊的上述优势,让流入该地区的FDI的规模逐年稳定增长。为此,在外资进入审核时要更加重视对质量的考核,把其包含的技术价值高低、溢出效应强弱以及对引入行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重点考虑进来。地区政府应该多鼓励溢出效应较强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FDI的流入,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的入驻;而对于那些仅仅是利用当地廉价劳力、“掠夺”稀缺自然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FDI要将其拒之门外。另外,地区政府应该取消对外资的普遍优惠待遇,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2.重视科研,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新疆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不利于我区人才储备的增加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其次,新疆目前大力从事的科研活动主要是科研价值相对较低、创新性较小的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科技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科技经费使用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制约新疆有效吸收外资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之一。为此,今后我区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如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适当税收补贴,鼓励企业、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支持研发的活动,要大力宣传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主创新榜样,引导、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主动地投身自主创新活动。

3.有针对性地引入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吸收FDI外溢效应

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世界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对外开放的自主创新,因此,新疆本地企业不仅要具有自主科研攻关能力,同样也要放眼世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重引进,更重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最终提高新疆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4.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消除新疆企业快速发展的障碍,明晰企业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政府要有的放矢地对一些已初步具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进行扶持,以增强其竞争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内及国际竞争中,在竞争中主动吸收FDI技术外溢,结合自主研发最终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2]张磊.新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来源和特点分析[J].市场论坛,2010(05).

[3]赵军,方卉,苗苏梅.新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08,5(03).

[4]唐红梅,曹阿芳.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9,8.

[5]刘向丽,王厚双.辽宁省制造业FDI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01).

[6]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7(06):4-17.

[7]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09):77-87.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为四年制本科,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为3.5年,实践教学时间为6个月。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外学术研究、信息技术开发和发明创造活动三个方面。课外学术研究又可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外学术研究。公共课外学术研究类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项目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应用竞赛、计算机应用竞赛和英语比赛等;专业课外学术研究类主要是不同科室的第二课堂活动。信息技术开发类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主要以计算机应用为依托,参加包括PPT制作、编程、制作动画等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类则主要是应用医学物理学知识进行发明活动。生物技术专业2006级-2013级共有学生195人,其中参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有138人。参加基础课外学术研究的学生有36人,参加专业课外学术研究的学生有88人,参加信息技术开发的学生有13人,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学生有1人,部分学生同时参加上述三项活动的两项或三项。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参与课外学术研究的占大多数,达到总数的70%左右,而信息技术开发和发明创造活动由于技术门槛高,因此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少。

2本科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制度保障

为了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学校提倡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同时制定和实施了相关制度和方法以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指导下,生物技术专业作为试点率先探索新模式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为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1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2],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同时是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进学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前进的具体做法。在新模式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中,特别强调了导师应该以“导向、导学、导心”为主要任务。其中“导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导学”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导心”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难题,养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立、自强的人格修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展了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理论教学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辅导与课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教授、走向科学前沿的机会[3]。集体辅导主要以“益言堂”讲座类活动为依托,邀请来自校内各单位、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专家教授为生物技术学生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从学习方法指导、学科发展建设、专项科研进展到先进的实验技术介绍,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这项活动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尽快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并且确定自己感兴趣以及愿意深入研究的学科,尽早与导师联系并结成“学生-导师”的对子,加快了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进程。学生反应积极、受益匪浅,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示范意义。个别指导采用“聘任本科生导师”的方式进行,以“师生自愿、双向选择”为原则,学生通过自荐的方式向导师提交申请,导师可通过面试等方式确定指导的学生,并共同填写导师制协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在读的40名学生,均已确定自己的导师;毕业班学生除外,其他年级学生与导师签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协议”,双方分别对自己应尽的义务进行了承诺。

2.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计划

我校自推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以来,参加人数和课题质量逐年提高,该基金项目为那些渴望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基金标书的撰写、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报告及结题答辩等方式,更真切地体会到科研工作的每一步。从近年来的申报情况来看,生物技术的学生对于这个平台是非常渴望的,申请以及立项课题的数量逐年增加,重点项目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3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基础部等多项政策资助和鼓励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申请专利、发表文章以及参加全国全军的各类竞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但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若不加以重视,会给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4]。

3.1学生方面

3.1.1做科研实践的动机不够纯洁

每年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的同学中,有个别学生想法过于功利,或者是以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为由逃脱管理单位对其的管理。这类学生参加第二课堂需要的不是实践经验、科研素质,对课题是否有进展也并不关心,只是希望得到一张结题证书,来表明他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3.1.2不能坚持到底

部分学生做科研只有三分钟热情,参加科研工作一个月后便开始怨声载道,埋怨做科研辛苦又不容易出成果。曾经向往的实验室生活其实枯燥乏味,导致部分学生最后丧失兴趣,被动地参加科研活动,不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3.1.3没有兴趣,再好的导师也无能为力

尽管有各项政策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仍存在小部分同学确实对科研没有兴趣,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实验室。而且,通常情况下,这类同学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其他事物也不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完成。因此,对于这些同学,应认清专业方向,做好第一课堂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3.2导师方面

3.2.1部分指导导师的责任心不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导师,平时对本科生指导不够,经常把带教工作分担给博士生或者研究生来完成,对学生的“导心、导向”就更做不到,只有在课题检查的时候,才会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做法违背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计划的初衷,应避免出现。

3.2.2对本科生取得的成绩不能给予及时确认

本科生在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期间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学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结果和成绩,那么老师应该及时对本科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其继续参加科研活动将会起到巨大的鼓励作用,产生更大的热情。

4几点建议

4.1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

要切实做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关键的落脚点还是学生。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并坚持进行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要“端正思想,平常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才能真正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自身素质。端正思想是指应抱着纯粹的求学态度去做,而不是为了有一个“科研经历”的证明,不是为了发出一篇高分的文章,而是真心希望尝试一下书本外的学习生活,愿意探索一个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才会对未来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平常心态是指不能过分追求理想甚至完美的结果,一旦出现了阴性结果就无法接受,发不了高分的论文就认为导师指导的不够好,不想继续实验。其实阴性结果也具有阳性的意义,再高分的论文也抵不过在实验过程中思维的进步,阴性结果对分析实验结果和优化实验条件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4.2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细节还有待完善

首先,在资助金额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资助力度有待加强。目前资助金额过少,对学生完成课题杯水车薪,甚至不够买一个试剂盒或者一支抗体。因此,学生做课题,主要依赖的是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因此,建议大幅增加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力度,减轻导师的经费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5]。其次,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主力军是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与之相矛盾的,就是大二、大三的课程学习压力很大,正课时间几乎无法前往实验室做实验,虽然晚上、周末都可以加班做实验,但这些却都是指导老师的休息时间。因此,在生物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还需在课程总量上进行精简,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创新活动的时间。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大学的专业教育在强调“共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因人而异的“个性”。学校应该帮助本科生正确地定位、设定目标,为其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 综述研究

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其中,王国进和王其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总结出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性;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技术本身演化发展规律的关系。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典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项指标,即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宋凡等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五种要素,即产品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技术战略、创新氛围、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同时他们认为其中三种要素具有显著作用,库珀和克雷恩称之为“新产品创新业绩三角”,该模型的提出使得对技术创新管理过程评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3.构建评价要素框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前述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个单一维度研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技术创新能力静态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效能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支撑要素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

依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对创新资源掌控和积累,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高建.科技起飞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2000(2)

[3]Cooper,Klein S.Third generation new product process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4(11)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 评价指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和产业优化的大背景下,创新研究必将与产业经济研究相融合,因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有效考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以此研究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中观视角和基础,为决策者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的界定

关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定义。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各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

1951年,索罗(S.C.Solo)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价》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伊诺斯(J.L.Enos)在1962年出版的《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缪尔塞(R.Mueser)在搜集300余篇相关论文并对其主要观点和表述做较系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一定义比较简练地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但至今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创新的定义。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国际上提出并研究技术创新能力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对技术创新能力所包括的因素认识不同,导致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但从产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同企业技术创新相区别,产业技术创新一般指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几个大型企业主动联手开展研发活动,或单个技术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扩散进而实现产业内的共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不是单个企业的独立技术创新和发展,而是整个产业的全面进步,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其形成经济效益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做了不少研究,但由于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所以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且能够被所有学者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学者Steele用核对表(Checklist)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价,而Ransley和Rogers则总结了企业的最佳R&D,提出考虑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斯切尔(Scheerer)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企图找到一种通用性的评价指标或体系是不太可能的。德国在进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用产业技术创新费用(科研开发费、产品试验费、产品设计费、购买专利费、市场调研费和因产品创新而从事的人员培训费之和)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来描述。加拿大的Dehresson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是: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

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进行综合和总结,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试图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国家统计局在20 世纪90年代初主要以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等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标体系。魏江、郭斌、许庆瑞建立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有: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资金能力。韩景元等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划分知识生产块、直接效果块、综合效果块,共8个指标。常玉、刘显东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五大类13个子指标[3]。

综上所述,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且某些因素是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但这些指标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众多,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估结果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产业技术状况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貌。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多的选取反映被评价产业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时有筛选的余地。

(3)导向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根据当前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确定并突出相应指标,以引导该方面工作取得成效。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某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水平上,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定性指标也要能间接赋值量化,以便于操作。

(5)动态连续性原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对其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产业潜在的、未来的技术创新能力,利用静态指标反映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水平,利用动态指标预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前景。

2.构建内容

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也不同于科研成果,所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要兼顾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的结合,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的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结合等诸多问题。所以综合上面的观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下表所示:

(1)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即企业为技术创新而投入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质资源,其投入的大小表现为投入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国际上一般将资源投入划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主要从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以及除R&D投入以外的技术引进、市场研究等方面来进行衡量。

(2)创新产品产出能力。创新产出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投入要素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未必导致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创新产出要素能够最直接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可以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以及专利和论文数量两方面来衡量。

(3)生产制造能力。生产制造是指把实验室中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产业中大部分企业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质量;三是工艺设计和管理能力。只有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技术的先进性。

(4)创新扩散能力。创新扩散是指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模仿”或“学习”行为。它包括二种形式,即企业之间的扩散、企业内部的扩散和总体扩散。这里所说的创新扩散主要是企业之间的扩散,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创新技术在整个产业中实现的目的。

(5)市场结构要素。任何形式的技术创新都不能脱离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结构要素在很多方面对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竞争程度。二是企业规模。三是垄断程度。总之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垄断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竞争力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竞争力水平指标来表现市场结构要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6)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该产业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个产业的经济支撑力不仅因资源约束可影响所有创新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而且对本产业创新意识、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产业技术创新环境支持要素与技术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可以看到,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品产出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是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前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提炼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但产业技术创新不只限于单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中所有企业或者至少是大多数企业共同实现技术创新过程。因此,根据分析继续提出了后三个影响要素。

四、结束语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真实属性的科学概括,所以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出发,在总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从产业的层面上增加了影响因素,这样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显得更加科学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傅家冀: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史清琪 尚 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

[3]张清辉:构建我国企业集团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全球进入创新2.0时代,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将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1]。我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兴起和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双重压力,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各类创新主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称工程中心)是各类创新主体的核心力量,是我国科研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1]。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使工程中心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全面产业布局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工程中心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活跃程度的重要参考。因此,开展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只有从创新能力指数的角度对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过研究,虽然创新能力指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用来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但因其内涵的不同,其研究成果也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因此,本文分别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3类工程中心建设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从中发现这3类建设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共性要素。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关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和构建思路却有不同,且研究的侧重点也有很大区别。在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方面均是以科技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主要以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转化能力作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能力。孙燕等[2]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并以工作基础及规模条件、承担科技项目和经费情况、科技工作成效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章熙春等[3]认为,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既要考虑高校现有实力和潜在能力,又要充分考虑服务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社会功能的因素,并提出由创新资源、知识创造、知识流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等6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系统。蒋艳萍等[4]指出,由基础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5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刘书雷[5]等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应该从人员队伍、条件基础、文化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以及科研活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考虑研究其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王章豹等[6]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由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维能力构成的系统,由基础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管理能力4个方面构成。与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相比,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方面,知识创新能力不再作为主要构成要素,技术创新和产出能力更多地被作为核心要素。周维虎等[7]以航空院所为例,将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营销能力。徐欢等[8]从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角度考虑,将创新能力划分为物质基础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等科研单位技术合作、科研成果的转换和扩散。刘彤[9]等认为,科研院所应该形成科技与技术相结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并将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3个方面。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方面,则更加强调技术产出能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王立新等[10]认为,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刘晓威[11]等将技术创新能力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阐述为投入、管理、开发、生产、营销、产出、信息化7个维度。陈云[12]等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率的特点,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现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潜力。综合以上关于3类工程中心建设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有关研究结论的观点,可将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两个核心要素,便于工程中心管理者理解和思考。

二、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被科技界认为是工程中心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工程中心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关键能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中指出,工程中心是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其主要功能包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以及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基本技术支撑[13]。《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认为,工程中心为本市企业提供先进适用的研究成果,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14]。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政策设计初衷来看,工程中心的功能定位包括工程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并结合工程中心的功能定位,本文认为工程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应该包括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两个方面。技术开发能力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团队能力以及由此能力带来的科技成果优势3个方面考虑;而技术产出能力从提供技术服务、加快成果转化与扩散、带动行业进步以及由此能力带来的新产品优势4个方面来考虑,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三、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构成了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层面,其评价体系也应以此为宗旨进行构建。1.工程中心技术开发能力指标工程中心的技术开发能力主要考量中心在应用技术、工程化技术以及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方面,二级指标应由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团队能力、科技成果优势构成(见表1)。(1)创新投入能力指标。创新投入能力是工程中心开展研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工程中心在创新性回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该指标主要考察工程中心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可用于研发活动的创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主要体现在人、财、物的投入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主要衡量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和对专业研发人员的培训强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心在提高技术开发人员研发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考察了工程中心是否重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财力投入方面看,研发活动投入和非研发活动投入也是在技术开发能力指标中要重点考量的指标。其中研发活动投入可以考察在原创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非研发活动投入力度可以考察在引进和消化非原创技术方面的投入,二者之间相比较可以看出在技术开发方面仰仗的究竟是自有技术还是引进技术。在物力投入方面,工程中心需要相关的研发设备和科研信息平台的投入,科研信息平台建设也是考察工程中心创新资源投入的一个方面,主要考察工程中心在信息资源配置投入方面的能力。(2)创新团队能力指标。创新团队是工程中心开展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团队能力指标可以考察工程中心将科学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或科研成果的能力。主要从创新团队研发人员的工作经验、学历以及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3方面来考察。研发人员的经验采用研发人员平均从业年限来衡量。研发人员学历采用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含)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来衡量;高层次人才比例选择拥有部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来衡量。(3)科技成果优势指标。科技成果优势是技术开发能力的直接体现,是工程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从科技成果的独占性、先进性以及贡献度来考量,科技成果优势指标包括专有技术数量、技术先进水平和科技成果获奖3个指标。其中,专有技术数量用授权专利数与非专利成果数衡量;技术先进水平采用专家打分法,具体标准参见表1;科技成果获奖采用部级和省部级获奖数量衡量。2.工程中心技术产出能力指标技术产出能力是考察工程中心利用科技成果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这也是工程中心功能定位的主要方面。其评价指标包括技术服务能力、成果转化与扩散能力、行业带动能力以及新产品优势等4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设定和量化方法见表2。(1)技术服务能力指标。技术服务能力指标是考察工程中心利用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对外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对外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受企业委托进行委托开发以及直接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服务能力指标包括技术服务性收入比重、联合研究能力、定制服务能力以及成果转让收入4方面,分别从技术服务性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科研机构或高校签订的课题研究合同经费、接受企业委托签订的委托开发合同经费以及自由成果转让获得的收入来衡量。(2)成果转化与扩散能力指标。成果转化与扩散能力指标是指衡量工程中心在传播知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比率、论文与专著、知识产权以及科普文章。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比率是衡量工程中心自身的成果转化能力,由自有成果转化的产品数/自有科研成果数的比值来衡量,其他3个指标则是对工程中心科技成果扩散和传播能力的直观评价。(3)行业带动能力指标。行业带动能力指标是衡量工程中心在贡献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行业服务、带动行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包括标准制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行业培训幅度。标准的制定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水平制定的,是对工程中心的技术水平和行业所处地位的一种认可。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能力,可通过承担政府招标课题的研究合同经费额度大小来衡量。行业培训幅度是对相关专业领域和同行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工程中心应承担的职责所在,通过对行业内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的总人次直观判断工程中心为行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4)新产品优势指标。新产品是工程中心技术产出能力的直接反映,新产品优势指标是考量由技术服务能力、成果转化和扩散能力以及行业带动能力所带来的产品性能优势的能力。新产品优势指标从产品的技术性、收益性和竞争性3方面考虑,包括产品技术先进水平、生产成本和市场占有率[3]。产品技术先进水平指标采用分等级量化的方法来衡量,产品技术先进水平指标要考虑产品在所在省市的先进程度,因此该指标分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或行业领先水平、国内或行业内先进水平、所在省市领先水平、所在省市先进水平6个等级。生产成本指标可以反映工程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在生产工艺方面的领先程度,采用新产品成本/该产品的销售总额来衡量。市场占有率则反映工程中心所生产的新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中的地位,是从市场需求端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认可,采用本产品销售额/同类产品总销售额来衡量。

四、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基于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根据每家工程中心的技术开发能力(R值)和技术产出能力(P值)数值的不同组合,工程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以下4种情况(见图2)图2中(a)组合是技术开发能力强而技术产出能力弱的中心。符合此种情况的工程中心表现为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强,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但对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此类中心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促进其提高技术产出能力,这是发挥工程技术服务功能的主要力量。(b)组合是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均较强的中心。符合此种情况的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对产业和行业贡献度较高,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是政府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对象,可作为部级工程中心的后备力量。(c)组合是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都弱的工程中心。符合此类情况的中心已处于衰退期,其衰退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发展方向不明朗、能力建设滞后以及产品竞争力下降,已无力承担工程中心的服务职能,应予以摘牌处理。(d)组合是技术开发能力弱而技术产出能力强的工程中心。符合此种情况的中心主要特点表现为拥有成熟的引进技术,生产工艺水平较高,对市场需求非常敏感,产品竞争力较强,在同类产品市场中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其技术产出能力多体现在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造方面。这类工程中心可以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入股,在立足市场需求、巩固市场地位的同时,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加大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向创新链上游延伸,从而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一是采用了全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不同建设主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提炼出共性要素作为构建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二是建立了一套更加科学合理、贴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三是构建了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维分类分析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4种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四是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和分析方法丰富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工程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随着对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工程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的研究仅是对工程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学术研究的一次尝试性探索,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提高之处,以期今后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科研工作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区域技术创新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研究表明,要想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主动引导和提高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

从近代经济史中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通常与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成正比。每一次的经济大变革,几乎都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和前提的,例如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这是因为技术的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一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经济基础[1]。,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区域技术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废除旧事物,改造或创造新事物,并因此获得成效的过程。在社会经济中,通过创新,生产者可以改进旧方法,提高效率,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高利润会喜迎其他人的模仿,形成创新浪潮,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扩散与吸收,会产生社会正外部性。因此社会需要创新,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创新的社会是停滞不前的[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它被定义为:“创新主体利用现在信息技术,运用政策、法律,以及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财、物,将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和先进的创新管理纳入社会生产过程,协调和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涉及到的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季候、政府和中介机构等;企业是将技术创新能力转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主体,它与其它主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成效。大学是区域技术创新的母体;科研机构是重要的载体;中介机构是其它主体之间的纽带;政府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经济支撑[2]。主要的区域技术创新要素有:人才、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五类。其中人才是最主要的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所有技术创新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五大要素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和优化组合。创新环境有: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历史地理环境等[4]。

在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时需要注重整体,其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要寻找和提升某个关键的创新要素,而是要注重提升区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要结合该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对其中薄弱的要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2]。同样,不能单靠个别部门的内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而要综合利用区域内各个主体的技术创新资源。

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意义

设立一套符合区域实际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对区域内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进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首先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认识和把握一个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一个区域技术创新指标数据进行评价,便可得到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4]。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以便使指标体系综合全面,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与不足。

(1)科学合理性原则。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元素和指标结构要科学合理,所选取的指标要可靠、全面、彼此独立不相关,能够客观的反映出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2)系统层次性原则。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多元非线性综合系统。每一个指标元素(例如区域内R&D人员数、政府科技投入、发明专利申请数等)只能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侧面。因此需要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出发,构建一个全面,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框架。

(3)实际可行性原则。实际可行性是指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元素的数据可以获取,所制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能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指标元素通常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数据通常可以通过查阅各类专业统计年鉴以及官方技术报告获得;定性指标或经验指标可通过调查问卷、专家评估权重等方法获得,但是由于难以保证其准确客观性,要尽量少用。此外,指标元素要全面,数目以少为宜,这样可增强其可操作性。

(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元素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各个指标元素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定量指标可以较为容易的进行数值对比,定性指标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专家评估指标权重)量化与定量指标相对应。此外,评价指标也可以进行与其他区域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年份的纵向比较分析[3,5]。

(三)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在指标元素的选取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将其分为两个或三个层次,逐层分类细化。例如师诗在对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将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总括的区域创新能力;第二层为五个分类指标: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第三层是在第二次各个指标的基础上细分出21个指标元素[2]。与此类似,曲永义在鲁苏浙粤四省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评价时将第一层作为总括性指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第二层划分为六个分类指标(企业创新能力指标,大学、科研机构与基础研究指标,组织与管理状况指标等);将第二层细分为第三层的86个指标(例如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总额、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等)[3]。

在选取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要收集相应的指标元素的原始数据。由于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所以首先要进行无量纲的计算处理,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的基础[4]。

在进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时,需要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综合评价指的是将多个用以描述评价对象不同侧面的指标值综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加权平均综合指标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等[2]。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选取方法时需要考虑到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类型、特点和内部结构关系,并此为原则选取适合可行的综合评价方法来进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便可以对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人力、财力、技术等创新要素等多方面的优势劣势、发展平衡方面有清晰的认识。根据评价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出针对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本文研究的目的。

四、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研究人员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当前有关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较为分散不均衡,对发达地区的分析研究多于落后地区。

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首先,各创新主体要借鉴以往技术创新的检验,根据评价结果发挥优势,改进问题与不足,明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其次,企业、高效、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再次,政府要努力加强技术创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协调各项评价指标的均衡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

参考文献:

[1]安华.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兼论转型期山西的产业升级[J].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2012(02):102-106.

[2]师诗.山西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273-281.

[4]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8篇

当前,培育中国技术创新的土壤仍以工业为主。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历史重任。《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实现工业强基,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现实需要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价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其在同行业竞争中科学的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宁连举和李萌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数据,评价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朱霞,朱永跃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蒋玉洁,菅利荣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锡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表明区域之间差异突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樊小霞,牛冲槐,王秀义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6]。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多数是从区域性角度进行的。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共存,各企业在规模和资金实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分别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评价和排序,对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意义。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指标,考虑到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代表性强、涵盖信息量大的指标,形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标层的权重依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人为给定的权数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情况。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将复杂的多个变量综合为少量的相互独立的因子,依据不同的因子对原始变量分类,以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从多个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有助于客观、有效地确定综合指标的权重;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能体现指标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由于各指标间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并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决策者通过指标内在关系,客观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创新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2过程分析

本文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国内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2.1描述性统计首先对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查看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3,大部分超过了0.7,可见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提取公共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图其次,计算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累积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几个公共因子累积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值个数为因子个数,它们能较好的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从表3可知,前两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429%,超过了85%,只损失了8.571%的指标信息,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可选取前两个因子进行分析。图1的碎石图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值,横坐标表示成分数也即因子数,纵坐标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图可看出,从第二个因子开始特征值渐趋减缓并接近于零。这表明选取前两个因子是合适的。

2.3因子载荷通过因子旋转的方式可以使一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公共因子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5、科技机构活动经费支出X10、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7、企业R&D活动经费X1、政府资金X11、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X6、R&D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X12、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科技机构活动人员X9、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X13、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8这十二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即在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与环境支撑均划到这个公共因子内,因此可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包括新产品产值X14、新产品销售收入X15、专利申请数X16、R&D项目数X3、有效发明专利X17五个指标,F2与这五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在其上的载荷较高。其中R&D项目数X3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也较高,只是相对第二个因子较低,而初始设计时,R&D项目数X3是属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指标的,因此本文将此项指标修整至产出能力指标。以上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据spss软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进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变量线性组合的结果,因子得分是各变量值的加权综合,权数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2.5综合评价通过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计算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各类型的工业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

3结果分析

1)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由技术创新投入因子和技术创新产出因子构成。企业创新投入状况对其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由表5可知企业办科技机构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对创新投入因子的贡献是较大的,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贡献相对较大。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机构数的建立和技术改造经费的支出,加大在这两面的投入,同时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转化为企业内在的技术,进一步创新形成企业自有技术。2)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因子得分以及总得分上排名前三,但在创新产出因子上,有限责任公司排名第二,股份有限公司排至第四,外商投资企业排至第五,私营企业上升至第一,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上升至第三。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虽然投入多产出却没有理想中的好,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三个类型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产出能力较强,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适当再加大投入,以进一步提高创新产出,从而提高竞争力。3)股份合作企业与联营企业产出因子排名和总排名均处于最后两位,这两个类型的企业产出效率不高,尤其是联营企业。这两个类型的企业应找到导致产出效率低的原因,聘用技术开发人员,积极探寻技术创新战略。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由于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数据选自于统计年鉴,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的设计并不完善。市场是不断发展的,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在变化的,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本文选取截面数据进行的是静态的评价,因此指标体系应在变化过程中不断完善。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镇 技术创新能力 分析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了大批以镇(区)为基本单位,经济规模比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理论界称之为专业镇经济。广东省的专业镇不但成为珠江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而且成为适应市场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组织形态和提高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专业镇属于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产物。根据产业集群演化理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将产生负外部经济,例如拥挤效应、“搭便车”现象、“柠檬市场”、技术锁定、转移成本过高等。此时,如果集群内企业不能克服这些负面效应,整个产业集群将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减弱甚至消除负外部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使集群内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获得超额收益,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建立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对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分析,明确其优劣势,对于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创新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

综合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一个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框架。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该镇(区)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所决定的。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专业镇创新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投入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和政府,投入内容包括资金、政策和人才的投入。因此,我们选取了政府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创新人才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政策投入)四个指标进行分析。

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是指专业镇创新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渠道,使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专业镇创新系统的配置力影响到在其中从事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大小、获得知识和技术的速度、知识和技术扩散的范围以及社会资源重复浪费的程度,因而是镇(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取了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间合作水平和技术交易额作为分析指标。其原因是:一、公共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和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是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知识储备。二、企业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及创新源,企业通过合作,实现人力资源与技术储备的互补,形成新的技术资源、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三、通过与区内外其他企业的技术交易,可以引进和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交易额是技术创新配置能力的重要指标。

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是指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促进或约束作用,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并非孤立地进行创新。高校、公共及私人研究机构、知识传播机构都是知识源,专业镇创新绩效依赖于各种组织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区域对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专业镇创新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公共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国立研究院所、非赢利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要素。我们选取了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及作用、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个指标进行分析。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反映技术创新的效果。技术创新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产生,可以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对于区域来说,技术创新的产出最终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选取了每万人专利授予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三个指标进行分析。

以东升办公家具专业镇为例分析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笔者于2008年5月对广东省中山市东升办公家具专业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通过调查发现,东升办公家具专业镇在技术创新方面既具有一定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

东升镇办公家具产业技术创新的优势:第一,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创新基础。调查表明,东升镇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28%,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高水平技术创新投入的作用下,东升镇的办公家具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二,政府大力支持办公家具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办公家具产业的发展,东升镇政府的思路是以大市场、快流通为主,以生产为辅。限制家具制造企业生产基地的进入,引导现有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设施,做大、做强、做精办公家具产业。政府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的方式来发展东升镇的办公家具产业,从战略上确立了技术创新在办公家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东升镇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是东升镇技术创新的有利因素。

东升镇办公家具产业技术创新的劣势:第一,政府的科技投入不足。从东升镇的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来看,2007年为0.1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平均水平,也低于中山市平均水平。第二,创新人才缺乏。调查发现许多企业人员素质比较低。技术人才,特别是从事研究开发的创新人才奇缺,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一些企业还反映,由于人才政策不够灵活、不够优越,使企业难以留住人才。第三,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只有少数大企业与外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有技术方面的合作,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灵和成本太高。第四,企业间合作水平不高。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东升镇的企业间合作较少,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五,技术市场效率不高。中山市的技术市场交易额较低,技术市场不够活跃、效率不高,企业难以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六,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一般。从调查结果来看,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优惠程度不大,操作程序复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帮助不大。第七,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东升镇的办公家具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而政府又缺乏对金融机构发放技术创新贷款的激励政策,因此,金融机构发放技术创新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第八,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有限。大多数企业认为科技中介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大。

提升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技术创新资金。政府应制定科技拨款的制度,使科技投入经常化、规范化,并且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科技投入。此外,还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研发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由政府拨款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可以拨出少量资金作为引导,吸纳企业资金、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等组成风险投资基金,以股份制形式运作;也可鼓励民间或外商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在企业内部成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了缓解东升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采取信用互助担保专业化的模式,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发起、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出资入会,组成信用互助融资担保基金,委托商业性担保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运作。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政府应改革当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宏观人才环境。鼓励高中级人才“柔性流动”,拓宽人才进出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允许创新者凭借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分得利润或获得远高于企业职工平均水平的收入。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智力的引进,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对重大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制定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地方法规和管理办法,规范和协调合作双方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行为,使产学研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如合作开发、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建立中试基地、组建股份制科研经济实体、设立科研及生产性经济实体、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等。

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10篇

一、引言

根据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进行智能电网和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这对各地区的电力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保障要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电力公司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准确掌握电力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对策,需要针对电力公司技术特点,建立一套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情况,本文根据建立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五项基本原则,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四个方面初步预选了一批评价指标组成了第一轮评价指标体系。再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最后形成了如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在2010年6月到2010年8月间,通过对50名重庆电力公司中、高级工作人员的调查,并采用AHP法分析得到表1中各指标的权重。

表1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针对重庆市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本文根据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分解出测度评价指标所需数据。本文收集2009年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相关数据,如表2。

为了评价重庆电力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将表1中重庆市电力公司的每项数据,与北京、上海的电力公司数据进行比较,得到重庆市电力公司在该项的评分,具体评分规则如下:

表3 评分规则

根据表3计算规则,可得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各项的得分(如表1所示),从而计算得到重庆电力公司创新能力最后得分:3.498,根据评价标准得到的等级为一般。

四、评价结果分析

(1)创新产出指标评分较高。在创新产出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与公司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生产安全密切相关,属于公司生产和发展中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所以公司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得很好。

(2)与研发投入相关的指标评分较低。与北京、上海相比,重庆电力公司在研发方面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都明确不足。特别是研发人员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非研发投入强度、激励机制等四项的评分都很低,这直接导致了重庆电力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专有技术数目都比较低。

(3)某些评价项目得分虚高。相对于北京、上海的电力公司而言,重庆在研发人员总数、总研发项目数量等方面的基数较低,从而造成科学家及工程师比率、研发成功率等项目的评分虚高。

五、对策措施

重庆电力公司仍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受政府的宏观政策约束较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从企业特征出发,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创新机制,发挥政策优势,加强风险防范,塑造创新文化。如何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一,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的力度。企业管理层首先要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对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他们的技术创新成果要给予恰当的奖励,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第二,知识产权激励。这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产权保护保证了企业创新成果的利益,满足了研发人员个人对拥有成果的成就感。但是要确定一个适宜的产权保护期,以兼顾企业和社会两方面的利益。第三,政府政策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技术创新一般面临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和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政策激励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第四,市场环境激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消除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还可以通过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市场形成了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市场过程就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市场本身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

(2)以企业为中心,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开发工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构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这样,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规划与决策体系、技术开发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信息情报体系与人才培训体系。这里核心问题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包括捕捉潜在性市场需求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产品的能力。此外,还要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转的基础。但是,目前重庆电力公司的科研队伍还比较弱小,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因此,建立“产学研”的合作研发联盟是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加速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3)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健全项目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电力投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改革投融资结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投融资体制,争取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

(4)树立创新观念,塑造创新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建设企业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技术创新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国良,陈宏民. 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化评价比较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5(5),385-392

[2]林向义,张庆普,罗洪云,基于DEA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运筹与管理,2009,18(4):152-157

[3]张运洲,韩丰,张卫东,赵彪. 特高压交流输电的经济性[J].电力技术经济, 2007 (1): 11-15

上一篇:技术创新理论范文 下一篇:农业技术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