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7:13:01

金融类论文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1篇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调节杠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出售的商品都是按本国或本地货币来计算成本的,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贸易格局也有重大影响,因而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必然全球瞩目。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突破了7.80比1的心理价位;2008年4月10日,兑美元官方开市价(中间价)终于首次突破七算,正式迈入“6”时代,创出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直至今日人民币退换美元的汇率为6.13比1的价位,料想不久的将来,兑美元官方开市价将突破六算,正式迈入“5”时代。与此同时,人民币兑换港币的汇率也突破了1比1的心理价位,近期更是出现100港币兑89.788人民币的高位。

整体来说,汇率波动是一种常态,尤其是伴随新型金融危机的出现,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各种货币的汇率波动的区间增大。但相比而言,人民币的升值速度确实过快,这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普通群众的高度关注。

一般而言,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财政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利率水平以及货币政策、政治因素等等。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说,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使这一结果的出现成为了必然。

我经常在报纸和新闻中看见,有多少亿人民币的热钱在炒房市、股市。对于这样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在近几年,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币(人民币)定价过低,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就有很大压力。

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二)从国际政治分析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他们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恢复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历史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三)从国内经济分析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国家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即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即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利润率

人民币升值后,若我国商品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国的出口量不会受到影响,但企业的利润率会下降。若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上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企业利润也会下降。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结构

对于进口依赖型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使产品的进口价格下降,同样的资金可以进口更多的资源,企业进口原材料越多就越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还确利于我国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引进稀缺技术成果,提高生产率。进口的增加短期来看可能会造成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会起到调整贸易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改善贸易结构带来机遇。 (3)人民币升值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

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促使其增强自身竞争力以减少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我国已经是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大部分也是来自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很小,出口产品大多依赖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优势。中国企业需要改变思路,把以价格取胜变为以品质取胜,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逐渐转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同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理论上,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使得该国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该国的贸易顺差减少或转而出现逆差。但是自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并未减少,反而仍在持续增加。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包括长期的投资资本和短期的投机资本,人民币升值对这两种资本都有一定影响。升值使得等量外币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下降,并会提高我国相对于外国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因此投资所得的利润减少,导致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减少。短期资本的流入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短期利率处于高点或还在走高,二是短期内汇率正要升值,目前国内存在的利率和汇率上升的趋势都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入。这是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若在升值之前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升值就使投资者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短期资本流入后会大量涌向股票和

房地产部门,这些资本除了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外还会获得增值收益。以投机为目的流入的资本会导致出口和贸易顺差被高估,带来更大的外部不平衡。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策建议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政策取向

基于我国目前的宏观与微观经济基础和资本开放条件下人民币自由浮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为避免和缓解这种冲击,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上应当注意: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应对资本开放可能造成的金融危机;为提高经济主体抗风险的能力创造必要的内外部环境;以渐进化的方式放开资本市场,放松对人民币汇率交易、浮动的管制,以强化经济主体对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适应性,同时提高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运行规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企业,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要确定我国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我国产品由低劳动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竞争力。

(三)培育健全的外汇交易市场

提高经济主体应对外汇频繁波动的能力,培育健全的外汇交易市场。首先,让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外汇交易,打破现有外汇市场交易的垄断机制,培养企业 与金融机构的竞争适应能力。其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满足企业外汇套期保值 要求,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冲击。充分发挥外汇交易手段,如外汇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

四、总结

汇率问题,涉及面甚多,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国际交往的情况下,汇率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它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积极作用与不利影响必将同时存在,目前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我国政府在一定的国际压力下到底是否应该采取升值举措,根本上取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出口结构状况以及对国际市场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的综合判断,中国无须调整人民币汇率取悦他人。我们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适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汇率水平既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又能避免未来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坚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态度。我们可以把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当作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次契机,充分利用其优势控制其冲击。针对以上提到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控,尽可能降低损失,适应当前形势:

1.适时调整我们的贸易战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要通过平抑物价、缩小贫富差距等方式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2.出口企业应该努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同时应当增强风险意识,迅速、高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利益弊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表1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资料来源:根据ChinnandFrankel(2005)和Kenen(1983)整理。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2007年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表2中国和其他“东盟10+3”国家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截至2007年7月)

BSA单向/双向货币协议总额状况

中国—泰国单向美元/泰铢2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1-12-06

终止日期:2004-12-05

中国—日本双向人民币/日元

日元/人民币6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2-03-28

中国—韩国双向人民币/韩元

韩元/人民币8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2-06-24

中国—马来西亚单向美元/林吉特15亿美元签署日期:2002-10-09

中国—菲律宾单向人民币/比索2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3-08-29

正日期:2007-04-30

中国—印尼单向人民币/卢比4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3-12-30

修正日期:2006-10-17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

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08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

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internationalseigniorage)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

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

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

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

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乡金融;梳理;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M602236)

中图分类号:C93;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一、引言

新乡市地处中原大地,是河南省在黄河以北重要的地级市之一。市区总面积约为422平方千米,建成区的总面积大概为14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人口总数约为120万人。新乡市下辖有卫辉市和辉县两个县级市,原阳县、长垣县、新乡县、延津县、获嘉县、封丘县等6个市辖县,牧野区、卫滨区、凤泉区、红旗区等4个市辖区,新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部级开发区以及一个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除此之外,新乡市还拥有诸多的荣誉称号,例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等等。

近年来,与新乡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快速,相关资料、数据更新较多,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新乡的金融研究进行过分析与探究,但是关于新乡金融研究全面的、整体角度的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则尚不太多。受到文献的启发与帮助,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学基本理论与实操方法对新乡金融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与统计,以此分析、了解新乡金融研究发展脉络与当前状况。

二、文献的梳理与分析

由于研究新乡金融所涵盖的资料较为广泛,并出于对代表性因素以及出版时间的考量,本文拟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面收录刊登的有关新乡金融方面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其对应的英文名称为: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通常简称为CAJD),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6037/Z,《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并且动态连续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同时还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网络出版工程的子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的出版内容主要有教育类、政策指导类、技术类、学术类以及高等科普等方面,具体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工程技术、医学、自然科学、农业等众多学科领域。《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涵括了国内8,147种学术期刊,其收录的起始年限为1915年,部分收录的期刊可以回溯到该期刊的创刊之时。截至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的论文文献总数已近4,600多万篇,具体内容分成了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信息科技、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医药卫生科技、农业科技等十大类专辑,这十大类专辑又细分成168个专题。由上可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刊载收录的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梳理、分析是能够较好地体现新乡金融的研究状况和关注度的。本文实施的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16年3月26日,实施的检索词为:“新乡”,针对主题字段进行精确检索,并限定文献的学科领域为金融类,经过人工整理与筛查,有效检索结果共有120篇相关文献。

根据本次检索和整理后的结果来看,1952年新乡金融相关期刊文章有1篇,随后几年较为沉寂,1956年和1957年各有2、3篇期刊文章刊出,然后一直到1979年开始又有相关期刊文章刊出,并呈现出一小段震荡上升的趋势,1984年年载文量达到7篇,出现一次高峰,随后几年逐渐回落,从1992年开始,新乡金融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数量相对较为稳定,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较为明显地呈现出来年刊载论文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表明新乡金融在近些年来产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受到学者、专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在最终整理得到的120篇新乡金融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经过筛选、分析发文作者的相关信息,按照同一作者发表相关文献的数量进行排序整理,可以大致统计出新乡金融研究相关作者的整体发文情况,根据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发文作者的数学公式是:m?艿0.749× (其中nmax是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量,m为核心发文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整理统计得到新乡金融类发文量最多的著者论文数为3篇,可以计算核心著者的发文量下限应约为1.3篇,因此可大致界定发文2篇及以上的著者为核心著者,统计得到发文2篇及以上的核心著者已近15名,可见新乡金融研究已具有一定数量的核心著者,这些核心著者在新乡金融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这些核心发文作者为新乡金融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为新乡金融领域的研究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整体而言,核心著者的数量还不是很多,新乡金融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核心著者参与进来。

梳理与分析新乡金融研究相关发文作者的单位信息,按单位发文量排序,经过整理统计,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新乡市中心支行共发表新乡金融方面的期刊文章29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新乡市监管分局5篇,中国农业银行新乡市分行5篇,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3篇,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3篇,沈阳农业大学2篇,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2篇。根据上述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发文单位基本上集中分布在金融监管单位和银行系统,表明新乡金融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金融监管单位和银行系统。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新乡市中心支行发文达到29篇之多,占到所有新乡金融研究期刊文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随后依次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新乡市监管分局、中国农业银行新乡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等单位,表明这些机构对于新乡金融研究重视程度较高,同时研究能力较强,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上述的梳理与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刊文单位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少,而这些单位是科学研究的两支主要力量,如何引导、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乡金融方面的研究也是新乡金融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按出现频率排序,此处仅列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整理统计后结果如下:抵押贷款、宏观调控、银行、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农地经营权、影响因素等关键词以明显优势排在前列,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新乡金融研究的具体侧重之处。按照研究层次进行梳理与分析,新乡金融类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社科方面的基础研究、社科方面的行业指导、社科方面的职业指导、社科方面的政策研究、经济信息、自科方面的工程技术等研究类别。社科方面基础研究类的相关文献数目较多,达到71篇,行业指导(社科)其次,达到39篇,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对刊载新乡金融类研究文章的期刊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可见,《金融理论与实践》收录刊登的新乡金融研究方面的文献最多,有35篇;《中国金融》次之,有10篇;《股市动态分析》为6篇;《金融发展研究》为5篇;《金融研究》与《银行家》都为4篇;《中国农村金融》为3篇;《农业发展与金融》、《新金融》、《协商论坛》、《市场研究》、《征信》、《中国纺织》、《农村・农业・农民(B版)》、《国际金融》均刊载了2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收录刊登新乡金融研究类文章较多的期刊主要集中在与金融相关度较强的经济、管理领域,经济管理类的刊物最多。新乡金融研究类文献之中,有4篇论文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刊载,有63篇论文为核心期刊刊载。此外,这些刊载新乡金融类研究文章的期刊有一些还是专业领域内的顶级权威期刊或重要期刊。由上可见,相关专家学者对新乡金融研究的关注与重视,也体现出新乡金融研究的整体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成果来自辛勤的劳作,这些年新乡金融相关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是与众多相关研究人员的默默工作、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当然,新乡金融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仍需要更加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达成。

三、结语

通过对收录刊载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新乡金融类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从而进一步地探究新乡金融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整体状况。研究发现,新乡金融研究方面的关注度整体较强,稳定、持续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但还需要更加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促使新乡金融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芳.扭曲制度下的制度扭曲: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案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2]郭建英.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滞后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对新乡市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2.

[3]陈益民,张翔,李新民.集体理性下的契约性组织行为:对新乡市银行业同业公会的调查[J].金融研究,2001.6.

[4]晁志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新乡市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状况的调研[J].银行家,2007.4.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文献综述

根据对CNKI数据库中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搜索,国内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始见于2008年赵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研究》。截至2014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共4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围绕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损失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展开。赵婧(2008)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一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存在,但效用不大,容易造成管理层短视行为,影响公司长远发展。高管薪酬在业绩上升时的边际增量大于业绩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即为薪酬粘性。郭凯(2009)认为公允价值收益会增加利润而掩饰主营业务的不足,有利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加,使得个别持有公允价值收益比例较大的公司出现高管薪酬与实际业绩相背离的情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拖累企业业绩,但未因此影响到高管薪酬的增长。刘浩、杨尔稼等(2010)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增量意义上提高了会计业绩与高管薪酬契约的相关性,正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带来更多的薪酬,而负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不会带来薪酬的显著下降。徐经长、曾雪云(2010),韩金红(2011)经实证检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公允价值收益对高管薪酬影响显著为正,而损失对高管薪酬没有显著影响。周辉与杨静(2012)也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不相关。周林洁(2014)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变动与高管薪酬之间具有明显的薪酬粘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公允价值变动为负时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相关性,上市公司高管可能通过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来提高自身的收益。除此之外,其余研究也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相关性,高管薪酬粘性仍然存在。郑开焰、刘建伟(2013)以我国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银行利润表中的业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存在增量效应,银行业没有像非金融行业那样表现出公允价值损益对薪酬契约的不对称性,也没有显示出以往研究中发现的薪酬粘性。除开展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损失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外,学术界还开展了基于企业产权性质、高管不同职位等方面的研究。基于产权性质的研究,发现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高管薪酬存在差异影响;而基于不同职位的高管薪酬研究则从管理层内部不同职位出发来探讨公允价值的薪酬契约有用性,发现不同职位的管理人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其薪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除郑开焰、刘建伟(2013)专门选择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外,已有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的样本选择基本都剔除了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与信托)与其他行业在涉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业务内容、相关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国家对高管薪酬约束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行业。剔除金融行业这一特殊值,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平均情况以及大体趋势,为衡量与评价其他行业高管薪酬整体情况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与标准。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重要地位和金融行业业务的特殊性,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业绩影响更为重大,若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也不能全面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针对金融类上市公司深入开展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为了有效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激励,高管薪酬一般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企业经营业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时势必要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构成企业经营利润的其他盈余项目相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风险较大。当企业经营业绩上升时,更容易将其归功于管理层的努力,因而人们会认为提高管理层薪酬是合理的。由于高管薪酬除了与相关激励相结合外,还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并且出于保证稳健性、规避风险的需要,对管理层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根据相关政策指引,薪酬也应随经营业绩的下降而下降,才能体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假设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设计

现有研究认为,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股权结构以及行业差异等。因此,为检验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本文借鉴已有研究采用的研究变量(如表1)以及研究模型,用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三、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2007年正式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度引入,而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类企业高管薪酬没有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而下降,反而升高,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由于数据库中2009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不全,故本文选取2010—2013年共4年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包括上市银行、上市保险、上市券商与信托)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均取自CSMAR(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剔除下列异常值:高管薪酬数据缺失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缺失或为零的公司、停牌的公司,共得到145个样本数据组成全样本。同时将其中63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82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的样本分别组成两个子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表2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结果。对全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管薪酬LN(COM)的均值为15.5997、标准差为0.743,表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并不大。其他盈余均值为0.1809,最大值为0.85,最小值为-0.0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的平均值为-0.0019,最大值为0.05,最小值为-0.05,与同样影响利润总额的其他盈余相比,则金额相对较小,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于其他盈余,对利润的贡献也较小。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Frist的最小值为22.44,最大值为97.51,均值为65.8357,标准差为18.7761,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异较大,股权集中度差异明显。公司规模SIZE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0.57和20.35,标准差29.0599,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司规模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资产负债率LEV平均值为0.7073,标准差为0.25682,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但差异不大。独立董事所占比重Dir均值为0.35,说明公司独立董事的数量平均约占到三分之一。董事会规模Board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22和5,但标准差为3.67,说明在董事会规模上,金融类公司之间差异较大。表3显示的是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看,对全样本分析,不区分CFV正负以及不考虑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与高管薪酬为负相关关系。其他盈余REA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受利润影响的程度较低。资产负债率LEV与高管薪酬LN(C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时,资产负债率越高,高管薪酬就越高。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Dir、董事会规模Board均与LN(COM)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独立性越强的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越高。CFV与REA之间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并且CFV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显著。REA与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显著正相关。此外,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表4是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结论如下:(1)就全样本分析来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时,其对高管薪酬LN(COM)的影响较为显著。D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公允价值损益CFV为正或为负对高管薪酬有显著影响。(2)对CFV<0与CFV>0这两个子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CFV<0时,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回归系数为-21.485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是显著负相关的,当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大,相应的高管薪酬就越低;而当CFV>0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估计系数为0.092,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纵观全样本与两个子样本,其他盈余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在统计上都是不显著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与已往剔除掉金融行业之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同,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不存在薪酬粘性。(3)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控制变量对高管薪酬也有一定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高管薪酬成显著正相关,同时,在CFV<0的情况下,LEV与高管薪酬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安全范围内,在保证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企业拥有越高的资产负债率,高管薪酬越高。作为公司治理变量的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First的估计相关系数为-0.003,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对高管薪酬约束效果越明显,高管薪酬越低。用董事会规模Board作为公司治理变量,其估计回归系数为0.063,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治理机制越完善,则高管薪酬越高。通过表4的回归结果,证明假设1并不成立,而假设2是成立的。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高,高管薪酬越低,而公允价值收益越高则并不意味着高管薪酬越高。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并不是完全依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其他盈余制定,但高管薪酬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发生而减少。表明现有金融类上市公司薪酬制定机制中,公司业绩对高管薪酬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的交易,出于合理薪酬制定机制的考虑,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般来源于其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并非真实产生的损益,因此,依据该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升而增加高管薪酬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金融类上市公司受政府控制程度越高,其薪酬受会计指标的影响就越小,因此,高管薪酬不会出现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薪酬约束机制,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表明管理层经营业绩的下滑会使高管薪酬数额减少。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金融类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数据对其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显著负相关,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高,高管薪酬则越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不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经营业绩,说明现有高管薪酬制定机制不完善,未能实现财政部2009年制定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高管薪酬激励要与约束机制相结合,与经营业绩挂钩的目标。但其中合理之处在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大,高管薪酬越低,说明其约束机制是相对有效的。为改善与优化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机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就企业内部而言,完善董事会的构成以及独立董事选聘制度,扩大独立董事权利,加强独立董事监管作用,增强内部控制,充分发挥薪酬委员会职能。在制定高管薪酬时,要加强对其业绩的考核,提高高管业绩影响在其薪酬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为了避免片面追求短期业绩而造成的管理层短视行为,应当将对高管进行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提高薪酬制定机制的合理性,改善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长期激励较为缺乏的现状。第二,发挥外部对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外部监管作用,增强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的透明度。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高管薪酬披露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是对高管薪酬绝对数的披露以及对薪酬制度的简单描述。例如,表明高管薪酬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定以及简单描述管理层考核、激励奖惩制度。证监会应在现有薪酬信息披露规定的基础上,要求上市公司对高管薪酬从严从细进行披露,同时借鉴美国较为完善的薪酬披露内容体系,使信息使用者明确知悉高管薪酬的构成部分、确定依据以及相关业绩条件等,增强信息有用性并有效监督高管薪酬。第三,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应进一步完善修订。2014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CAS39)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导向依然是抽象而非具体的,缺乏具体操作指南。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就适用情况而言,除规定哪些准则固定内容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外,更应当明确具体准则中哪些情况下适用该计量属性;另一方面就估值技术而言,应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中明确对有关市场的时间范围给予指引规定,而不是笼统地使用“近期”这一时间概念,同时对适用的计量模型给予具体说明,使得估值法有据可循,提高其可行性。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资产价值 模型 考核方式

2014年国家拟定百所二本院校转型为技术型大学,旨在培养一批技术型大学生,这就要求传统二本院校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为主要目标逐步转型培养学生应用素养。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对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二本院校的经管类金融类学生,开设这门课,显得异常重要。

一、《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参考教材

上好该门课,首先需要一本合适的教材,对《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教材的选取,针对二本院校金融类经管类学生的特点,烦理论喜实践,要选取较容易入门的,弱化理论推导,强调应用。目前国内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的教材还比较少。张世英,许启发和周红[1]编著的《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教材,是以作者多年来在金融时间序列方面科研为基础编写的,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汇集了金融学、统计学、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分析得很透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金融市场及国际主要金融市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的研究成果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本教材比较适合重点本科院校经管类和金融类学生学习使用,重理论分析,模型性质的推导,虽然每章都有案例,但是只是给出结果,对如何得出的结果,怎么用软件操作并未详细介绍,这对二本院校的经管类和金融类的学生来说,学习较吃力。潘虹宇[2]编著的《金融时间序列模型》主要介绍定量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使用大量金融领域中的案例,强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本教材特点弱化了理论推导和模型性质的分析,每章给出案例,并在每章末给出Eviews命令,有助于学生下课后自己演练。这本教材属于入门级别,学起来比较容易上手。目前,给本校金融类专业学生上课使用的是本教材,只是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也有力不到的地方。金融数据分析采用Eviews软件,该软件需要购买正版才能使用,普通院校没办法花大量钱购买并定期升级,使用起来不方便,课后练习并没有给出较多的金融数据进行分析。这本教材不是很适合二本院校经管类和金融类学生使用,学校经费有限,没办法有更多的钱购买正版软件和数据库,这样对于实证操作很不利。国外关于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方面书籍有几本较好的,Jonathan D.Cryer和Kung-Sik Chan[3]编著《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均衡地介绍了时间序列的理论与应用,使用各种时间序列数据,不仅仅是金融数据,使之能满足更多专业方向的学生和研究者的需求,这本书在介绍时间序列模型基础上,最大的特色是借助R语言,分析数据,各章都提供了实现所有实证结果的R程序。R语言是一款免费软件,这对大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R语言可提供广泛的统计和作图技术,并且具有高度扩展性,有很多R语言爱好者主动开发软件包,定期上传,免费使用,可以使应用者达到研究目的。这本书可以作为金融时间序分析的参考教材。Ruey S.Tsay[4]在2012年出版的中文版《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是作者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所教的MBA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本书旨在对金融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在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和预测中应用进行综合与系统的阐述。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每章有大量金融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提供网上压缩包,可以自己下载下来进行演示,采用R语言处理数据,并给出详细R程序,本书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适合作为参考教材。在2013年,Ruey S.Tsay[5]出版的中文版《金融数据分析导论――基于R语言》,是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之后,更加简单处理金融数据,仍然采用R语言,且是最新升级的,有更多的软件包可以用。最大特色是加入了对高频金融数据的分析。国外教材特点是内容比较详尽,作为上课用的教材内容过多,一学期的课时没办法讲透彻,可以作为参考教材。

二、《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教学方法探索

在选取合适的教材的基础上,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参考教材、教学经验和听在校和网络上其他优秀教师上课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案例教学。针对学生烦理论喜实例的特点,每章节都要有合适数量的案例演示和案例练习。在对案例的选取中要注意几点:1.选取实际金融时间序列数据,选取的数据类型尽可能广泛,如股票数据,证券数据,期货数据,利率数据,汇率数据,等等;2.数据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统计年鉴上找到,不能只有教师才可以下载到,学生也可以下载到,便于学生课后练习;3.使用一种软件,书中所有结论都可用软件展示,软件必须是免费的,可以升级的。

(二)注重统计软件的应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针对动态数据进行建模、预测,方法明确,如果在课堂上仅借助于粉笔推导,那么一次课根本讲不了多少内容,很繁琐,好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模型进行处理有很多软件可以用,如Matlab,Aplus,SAS,Eviews和R等。这几种软件,前边四种都需要购买正版的,一是经费有限,二是虽然盗版的可以在网上下载到,但是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量不用盗版。

(三)注重讨论课的组织。掌握了理论知识,能够建立模型,应用软件对简单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国外很多大学课堂教学开设讨论课,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言,表达想法,增加勇气和自信。学生主动发言的还是少数,要鼓励他们发言,并作为期末考核中的一项。在组织讨论课时,最主要的是教师先要准备好要讨论的内容,分组安排,确定时间,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而且老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问题,不明白的无需掩饰,不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但要及时查阅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得到学生的信任。

三、《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闭卷考试。丰子恺先生在一篇求学经历中讲过,凡是科学的知识,都可通过机械记忆掌握,然后才能应用。我们应用时间序列的模型解决金融问题,对模型首先有了解,不能到要用的时候到处翻书不到,虽说弱化理论,但不能完全不顾理论知识。故考核方式中,闭卷考试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和理解知识。虽然我们强调应用,但是理论指导实践,这在什么时候都是真理,只是在分值安排上可以考虑占总分比例低点。

(二)小论文撰写。现在国家拟定对百所二本院校转型,转为技术型大学,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变得尤为重要。针对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的特点,学期末撰写小论文,用实际数据,根据实际数据特点,用时间序列模型解决,防止学生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论文充数,在布置任务前说明,赏罚分明,强调清楚。

四、结语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是开给经管类和金融类高年级或者研究生,有一定难度,还是比较新的一门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习得知识,培养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实践教学中,保留优点,想办法克服缺点,摸索出一条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这门课从中得到乐趣和经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许启发,周红.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潘虹宇.金融时间序列模型[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3]Jonathan D.Cryer,Kung-Sik Chan,著.潘虹宇,等译.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Ruey S.Tsay,著.王远林,王辉,等译.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Ruey S.Tsay,著.金融数据分析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 企业国有资产法 国有产权 转让机制

一、覆盖了对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自国资委于2003年成立之后所通过的法规或规章,比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3号文”)等,均未将金融类国有企业纳入其中(3号令虽然是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但不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均认为该规定不能直接适用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该法所体现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其一是第11条第二款“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授权其他部门、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兜底的方式囊括了国资委之外的其他监管部门;其二是第76条“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在肯定了金融类国有企业监管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为金融类企业的特殊立法规定留出了缺口。

二、定义“企业改制”,弱化对次级企业的直接监管

《企业国有资产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创新,就是明确定义了“企业改制”,仅含三种情形:一是国有独资企业改为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国有独资企业或公司改为国有控股公司或非国有控股公司;三是国有控股公司改为非国有控股公司。除此之外,不影响控股地位的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均不属于“企业改制”。该法定义“企业改制”当然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加强对涉及控股地位等国有股权转让的监管,同时弱化对不涉及控股地位等国有股权转让的监管。但这一点在该法中并没有明文支持,有待后续规定的进一步明确。

另外,对于次级企业监管的弱化,则早在2003年国资委3号文中就有了体现。该文规定,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需要同级国资部门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可见,对于企业转让其间接持有的国有股权,一般来说不再需要行政审批,而只需要作为其股东的一级国有企业同意即可。

三、以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式保护企业国有资产

注重以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护,可以算是《企业国有资产法》又一个较突出的特点和创新了,其17条第二款便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该法的第34条和40条规定,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合并、分离、解散、申请破产等,以及企业改制,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在做出决定或者向其委派参加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股东会会议、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代表做出指示前,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表明,涉及国有企业分立、合并、解散、破产、改制等重大行为的,政府审批行为在时间上先于股东大会决议。而在此之前的各项文件均无此规定,相反,3号文甚至要求政府审批的报批文件中就包括公司内部决议文件。

此外,《企业国有资产法》还专节规定了与关联方交易的限制性条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并且其72条规定,在涉及关联交易、国有资产转让等交易活动中,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该交易行为无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公司法》第22条的身影,可以说,这是《企业国有资产法》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与《公司法》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四、《企业国有资产法》框架下的国有产权转让问题举要

(一)转让方式

国务院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转发的国资委文件《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改制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并且需要履行审批、评估、公开交易等程序性要求。

可见,以认购增资形式稀释国有股权的,属于转让国有资产的形式之一。在实际操作中,非国有资产认购国有企业的增资扩股导致国有股权比例下降,同样适用国有资产转让的相关规定。

(二)转让批准

在目前阶段,国有资产转让的批准主体包括各级监管部门和所出资企业,即一级企业。其中,对于各级政府直接出资的一级国有企业,由该级政府的国资监管部门批准;对于其间接持股的次级企业,由该一级企业批准,而不再由国资监管机构直接审批。当然,符合特定条件的还需要报同级政府批准。

(三)清产核资

《企业国有资产法》所述“企业改制”并非2002年《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所称改组国有企业,后者并没有国有产权转让前后的控股要求,范围更大。而此前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清产核资的范围也较新法为广。其中3号文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转让方应当组织转让标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清产核资。

在上述情况下,上位法的“企业改制”与下位法的“国有企业改组”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协调,不符合“企业改制”的国有资产转让是否有可能免去清产核资程序等等,这些问题也许还有待进一步的解释。

(四)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通过提供客观价值标准的方式防止国有资产的贱卖,是从交易价格角度保护国有资产的有效方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第47条对资产评估的规定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的,应当按照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目前,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评估适用的办法是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国有资产评估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制度。

国有资产评估的备案制,整体上来说实行“谁批准,谁备案”的制度,即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国资委负责备案;经国务院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即中央企业)批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该所出资企业(中央企业)备案;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分工,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而金融类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目前仅有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根据笔者向财政部金融司咨询的结果,有关金融类国有资产评估的规定正在制定中,而实践中基本上还是参照国资委的文件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评估并经认可或核准的价格为交易价格的依据,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价格90%的时候,必须暂停交易,待获得原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五)公开交易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4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此前,在2002年《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2003年3号文、2004年《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2003]96号(转发)和[2005]年60号(转发)等诸多文件中均明文规定了公开市场交易制度,并且规定选择产权交易所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企业国有资产法》还是上述其他文件,均在要求公开交易的情况下,为协议转让国有资产留出了缺口(需要履行特别的批准程序)。2006年《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列出了允许协议转让的条件:

(1)关系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转让后仍保持国有控股;(2)如果转让行为发生在所出资企业内部,则转让方和受让方应为所出资企业或其全资、绝对控股企业。

但是实践中,符合了上述两个条件之一,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协议方式转让,还需要“按照转让方的隶属关系,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地方企业由省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所以在转让国有产权的实践中,仍然要以公开市场交易为原则,以协议转让为例外,因为审批部门对协议转让的批准非常谨慎。

(六)变更登记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

从对外投资流量方面分析,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2002年到2011年以年均44.6%的比率稳步上升,实现了年度数据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对外投资存量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4247.8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约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1.48%。

(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对外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4.4%,居于全球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排名的第六位。不过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显著,以2011年为例,美国、日本、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中国的5.31倍、1.53倍、1.43倍。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年末存量为21.17万亿美元,占全球当年存量的2%,居于全球第13位。存量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德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3%、24.53%、29.46%。

(三)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非金融类为主

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为18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2011年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573.9亿美元,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673.9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

2011年,中国企业投资流量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区域为亚洲、拉丁美洲,所占比例分别为62%、16%。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实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占流量总额11.1%;中国对大洋洲的投资为33.2亿美元;对非洲的投资快速增长,达到31.7亿美元;对北美洲的投资略有下降,为24.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

按照资金投向的东道国来看,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的国家或地区及其分布比例为:中国香港所占比重为47.8%,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地所占比重为分别为8.3%、6.6%,世界其他地区所占比重为31%,资金主要流向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

(三)中国对外投资八成以上流向发展中国家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或地区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2%,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为134.2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8%。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盟的投资为75.61亿美元;对东盟的投资为59.05亿美元;对澳大利亚投资为31.65亿美元;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对俄罗斯投资7.16亿美元。

三、中国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为3779.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9%。从行业分布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排在第二的行业是金融业;采矿业以微弱的差距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二)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方面覆盖面广且集中程度高。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六个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所有行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投资存量达到1070.2亿美元,主要流向中国香港和欧盟;金融业在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以微弱差距名列第四位。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特征

(一)境内投资者逐渐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达到13500家,将境内投资者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类,从企业数量上看,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在对外投资企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60.4%。位列第二的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11.1%。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开展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所占比重为42.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 22.9%;;再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2%。

(二)境外投资者多集中在亚洲地区

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覆盖率为72%。其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境外企业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85%;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75%和71.2%;再次是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57.1%、40%。

参考文献

[1]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出版社.

[2]王雯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机遇与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全大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类专业 校企合作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相关政策指引的出台,都意在鼓励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探索,从而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就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办学的特色与理念。

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1.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而高职院校与经营相关实际业务的企业有一定的脱离。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也缺乏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在实操性较强的实训类课程中能力欠缺,从而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实操能力的优势,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处境尴尬,就业困难。因此只有践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真正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保证学生的就业。

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而言,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因为该类专业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该类专业与会计、电梯等专业相比实务性较弱,因此对于该类专业的办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十分注重财务安全与保密性,因此金融机构很难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也就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对接,再者由于相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许多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是无法带到企业外为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因此高职院校更急需突破重重困境将企业引入教学,培养区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高职特色的金融类人才。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企业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选择它所需要的员工;可以在高校推广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企业的知名度以及利用学生在高校中推广金融产品;可以获得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员工培训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困境

1. 院校与企业间中介桥梁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几乎没有设立专门部门作为中介,为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牵线铺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单靠系部个体力量,大部分是动用系部教师私人关系联系企业,难度较大且能力有限。金融类专业试图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要“跑市场”,而“跑市场”联系到的机构可靠性难以保证。然而可利用的私人关系毕竟有限,大多合作碍于人情,可持续性较差。金融机构方面,现在金融机构迫于业绩的压力都想寻求新的市场作为突破点,而学校就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许多金融机构都试图与高校建立联系,然而由于没有接洽的人员,同时院校也没有主管的部门,因此也错失掉一些机会。

2. 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系统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都倡导校企合作,然而学校却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具体系统的规范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金融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合作模式的不健全,造成合作中有许多漏洞,而金融机构讲求效益,注重短期利益,一旦合作不能在短期内为他们创造效益,合作很难继续维系。

3.金融机构就业岗位与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对接

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挑选新晋人才,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就业门槛较高,像商业银行招聘的学历起点就是本科。招聘金融专业高职学生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营业部、保险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销售岗位,而这些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且金融专业女生相对较多,女生在择业上对销售岗位有一定的抵触性,因此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校企合作阻碍较大。

4.金融行业政策法规制约

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及重要性,政策法规对该行业的制约条款诸多,许多金融机构的业务无法拿到企业外供学生实践,而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这类直接接触现金的业务,金融机构也不会准许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接触。因此,金融专业相关授课内容的实习实训开展困难。

三、基于利益双赢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合作只有双方都能从中获益才是良性合作模式,合作也才会更长久。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在关注自己的合作诉求之外,更要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是开拓市场,二是人才招聘。

若是基于第一种目的开展合作,这类金融机构一般接纳不了高职毕业生,或者非在职人员无法进入企业实习,那么第一种模式就是不错的选择。作为院校应该为系部提供一些支持政策,系部能力有限,要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院校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院校可以在相关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学校的优势为金融机构做一些宣传与营销,也可以允许金融机构针对校园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金融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学院对于企业的需求也更易满足。

若是第二种合作目的,那么该类金融机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企业从业人员可以作为外聘专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特别是一些实训课,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去企业实践学习,使学生近距离了解该行业,同时也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在学生大三的集中实习阶段,金融机构可批量接纳学生的企业实习,最终在实习生中挑选合适毕业生签约就职。甚至可以发展更深度的合作模式,开展企业与院校的“订单班”合作,学校按企业要求进行授课培养,毕业后直接录用就职。

引入“金融实体进校园”的校企合作模式,将理财、保险等校园师生有切实需求的金融项目在校园中形成实体店。对于商业银行这类不便于在企业外开展业务的机构,可以利用校园实体店进行业务宣传营销,包括理财产品宣传介绍、优惠政策宣传以及一些网络可操作业务的指导等。保险公司可以针对车险、教育险等学院师生的需求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对于学院师生给予校园优惠政策。这样金融机构既可以占领校园市场,也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优惠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可以为全院师生提供福利,一举多得,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9篇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注重教师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不仅要传授数学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

金融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波动 金融冲击 数据分析

一、金融冲击概述

许多金融微观数据表明,企业融资效率会对企业本身的经济运转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金融宏观数据很难能够证明,很难具有说服力。

所谓金融冲击对抗,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制度不完善,这种制度缺失让资金持有者手中的闲置资金不易流通起来,金融市场资金流通不畅,就会加大交易的全过程。

我们通过对企业固有资产投资资金的比例调查,可以发现在我国的企业的各类固有投资资金里,之前国内贷款的部分有了较显著的空间下降,经济周期的波动的走向也难以阻挡。而且这个态势愈演愈烈。因此可以说现在我国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能够获得的贷款金额也十分有限。如果我国企业贷款能力被无形地削减,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金融市场流通力度的下降。要知道这些约束大多都来源于金融部门,企业的借贷能力的下降,由此可见,我们把这种恶性影响叫做金融冲击。

二、金融冲击的现状

(一)基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现状

本论文通过固定产出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来研究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现状。固定产出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以下五项:国家体系预算金、国内贷款、个人资金、国际资金、其他。本论文拿“国内贷款”一类来进行论述。

“国内贷款”单指固定项目投资的各类国内借款,指各类社会合法机构、单位向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筹措的资金。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国内贷款”首先有一个融资额度,代表贷款人或者贷款机构、单位能够筹措的资金上限。按照国内贷款金额与固定资金之比,我们绘制如下图表,根据时间序列横向排开,数据区间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

图1清晰地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5年,国内贷款数额占固有投资数额的比例几乎是一个阶段性下降的态势。如果计算一个均值的话,得出的数值大概是0.3,由此可见从金融机构处获得的企业的投资资金大约30%。这么低的比重也从侧面展示了贷款难度。整体来看,不难得知我国企业未来的贷款形势不容乐观。(注:图1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现在我们利用H p滤波器,将国内贷款数额的周期性进行展示,图2可以看出,长期波动过后,国内贷款数额的比例开始持续的短期波动。根据图表观察,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异常频繁,频率值是0.93%。(注:图2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二)基于信贷经济数据的现状

政府控制经济所使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信贷管理。某种程度上政府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都能够依靠银行来提高信贷的供给量。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还是银行,而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必须要靠银行的资金输入才能完成,这就凸显了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的重要意义。

如图3所示,为了说明信贷规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程度,我们利用HP滤波器来解释贷款总数额量里剩余数额波动和产出的波动。注:图2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从图3数据来看,可能出于货币政策或其它原因考虑,金融机构不断地调整信贷供给,这当然影响中国企业的金融活动,还会影响到总产出和总投资。面对信贷配给紧张时,有一些企业尽管能够得到贷款,但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不能全面的满足资金预期。有一些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哪怕付出很多的代价也无济于事。所以说金融部门的干扰尤其是银行信贷,会对实体经济带来非常重要的冲击。

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变革的深度与宽度难以预料。所以说找到金融变革的核心,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异常重要。

现在国内很多学者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两者是否存在着一些联系,像著名学者王文甫以及刘方等都对中国经济波动特征进行了解释,他们都认为信用借贷和民间小额借贷对金融市场的有序流通起到了特殊的传导作用。另外有一些经济学者对银行信贷进行了量化研究,除此之外,少数研究人员对银行信贷服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想法。

三、金融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固有资产资金数额,进一步对其潜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固定产出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以下五项:国家体系预算金、国内贷款、个人资金、国际资金、其他。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国内贷款做深度的剖析,“国内贷款”单指固定项目投资的各类国内借款,指各类社会合法机构、单位向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筹措的资金。我们认为国内贷款数额是有一个上限额度,许多案例都说明这个上限额度已经出现了逐步下降的态势,现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能够流入的借贷比例大约只有22%,直接反映了中国企业贷款越来越难,障碍也越来越多。

四、结语

最近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金融市场和环境对经济波动有实质性的影响。许多金融专家认为不能忽视金融市场环境对经济产量带来的波动和干扰。上文分析了金融冲击的经济后果,最后得出中国企业的固有资产资金数额里,国内贷款占比持续低落、经济周期频率上呈现了持续震动的结论,这种持续震动的后果体现了当下中国企业信贷能力的停滞不前,借贷渠道的干涩紧乏,上限额度的持续下降,这都体现了金融冲击的可怕影响。

首先,本论文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数据,最终得出了我国企业国内贷款占比出现下降趋势,企业获得的贷款越来越少,借贷能力受到的约束也在加大,且未知干扰也越来越多。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数额中,贷款剩余数额与经济波动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信贷是影响经济阶段性频率波动的关键所在。其余原因包括整个金融市场上面融资信息的不均衡不对称等,这些都干扰了中国企业的贷款质量和数量。

金融冲击作为带动我国经济阶段性波动的关键因素,它体现了可计算性。消费、就业、债权、债务、产出等增长波动都可被计算。我国大约75%的经济产量增长浮动都能从金融冲击的角度来体现,像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宏观经济都可以被解释。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当前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动荡有关联,包括世界性政治文化等原因,都会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微妙的关联,所以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一定要全面具体的综合考虑各种方面,这也是未来的主要探讨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文亭,龚六堂.粘滞价格模型以及中国经济的数值模拟―对基本RBC模型的改进[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4,9.

[2]陈文亭,龚六堂,邹恒甫.基本RBC模型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试验[J].世界经济文汇,2015,7.

上一篇:金融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