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范文

时间:2023-06-05 11:16:46

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范文第1篇

中美财务作假行为的成因分析 王婵,张景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冯枫

上市银行客户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樊辉,杨颖敏

体育产业现状及其发展 岑刚

上证B股指数与深证B股指数的协整性研究 杨博

中国企业上市择路分析 胡伟

扩展票据业务增进银企双赢——对基层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思考 全银香,李天明

拓展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新思路 黄厚兴

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模式——提供教师服务 可然

城市改造拆迁中的土地发展权补偿问题 黄寒

论钉住汇率制的退出与时机选择 李艳丽

开放经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王波,曹阳

浅谈土地增值税的策划 徐小燕

浅谈银行贷款贷前审查应关注的几个事项 张喜星

影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马乃毅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几种方法 何玉娇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新方法——数据挖掘 兰秋军,马超群,文凤华

工商银行实施女工帮助计划之我见 罗丽

充分发挥现有银行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于建勋,陈江涛,李耀华

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实证研究 康健,刘红

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群体及信贷政策选择 赵立卫

寂寞十年谁领——小议企业年金 杨晶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钱小霞

我国私募基金的环境特点分析 陈焰,杨万荣

我国证券市场分形特征研究 郭虎清

证券市场群体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冯广波

让县域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红火起来——对夷陵区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徐丽萍

深圳市财产保险发展前景分析 方有恒,谢少球

浅析管理层收购中的收购价格的问题 张景,王婵

完善金融市场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 张超,曾令华

我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计量分析 刘卫明

浅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发展与创新 郑诚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过程中的做市商模式选择 张晓晶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机构反洗钱问题研究 张贞乐

关于我国金融创新的一点思考——试述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田自学

广东省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 李晓菊,詹晓婷

论汇率变动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荆虹

关于产业集群中的资源匹配问题的研究 刘绍波

苏州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探研 冯怡

社会保障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马斌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均衡分析 蔡燕华

做大做强块状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浙中城市金华块状经济发展研究 谷雨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培养中产阶级刍议 唐靓

乌鲁木齐市女性就业现状及分析 热依拉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彭万力

强化"三农"服务意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廖阳彪,王敬文,雷五三

简析利率调整趋势 乔梁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其控制 霍爱英,李广涛,高晓华

VaR思想在证券投资组合决策中的应用 王元龙,费逸人,吴润衡

探讨我国银行金融体系 王锦媛

商业银行三维客户评价体系研究 葛琳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策略 刘光兵,李彩虹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方向研究——从银行竞争力比较角度的剖析 薛春芳,徐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袁天昂

基于利率市场化视角下的民间借贷之研究 洪丹丹

金融企业的品牌塑造 徐薇薇,王剑

金融互换产品的定价模式研究 佘传奇,徐晓伟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 李月茹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调查 刘洪武

农信社——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正规化路径选择 李激扬

浅议农村信用社资金营运工作 陈颢

金融风险分析的问题及新方法探讨 雷黎,孙禄杰,柏满迎

随机利率下缴费预定型企业年金支付模型研究 刘晓颖

有关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刘敏琪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浅谈 高才广

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浅探 方坤

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程度探讨 郑雪

景区价格听证制度实证研究 刘细良,杨榕桦

关于如何界定"第二套房"的思考 何俊鑫

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几点思考 柳志权

流动性过剩的危害与对策 徐文瀚

浅谈如何面向"三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王晨红

完善公共财政对卫生领域投入的政策建议 周绘蓝,陈琴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制度与农民金融需求的矛盾分析 巩月明

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 贺永强,马超群,佘升翔

股指期货撤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探讨 张海平

从狂炒认沽权证看权证的风险 王冷莎

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思考 袁文球

试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白岐海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田慧芬

试论反垄断法及其域外适用问题 李冰,王昕璐

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湖南省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分析 徐爱华

中国资本市场亟需加快市场化步伐 任丹蕾

中石油公司与国外跨国石油公司竞争力对比分析——中韩石油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张建刚

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高昙

长沙市岳麓区商业网点布局及其优化 龚慧云,罗峰

宏观调控中的民营钢铁扩张——以冷钢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

基于汇率弹性分类的我国出口品竞争力研究 姚小义,莫怡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易昕,李丽萍

跨国零售企业中国市场营销战略的比较与借鉴 李静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陈学国

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郑元凯

论政府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吴艳霞,白艳

我国小额信贷组织可续发展刍议 龙雄,吴跃云,熊明勇

浅谈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好金融支持的作用 张建芳

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实行"现买单制"的思考 王东生,杨天星,周国元

关于金融业支持武陵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问题 廖群云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启发刻不容缓 樊新民

我国商业性老年保险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李涛,杨扬

农专合组织:呼唤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机制 黄纯忠

以"金融功能观"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吴晓松

银行并购的风险效应分析

浅析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理财业务 杜华东

金融业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的应用研究 童宇清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新审视 王艳,杨祎

南京国民政府参加1930年比利时世博会述略 罗靖

从PE角度探讨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 黄文娣

论票据对价对票据权利的影响 杨晴

美国的团体人身保险及其启示 段昆

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证及对策 戴桂勋

绩效审计在人民银行的可行性研究 吕晓平

投资银行声誉与新股抑价关系实证研究 吴俊,李孟来

开放式基金挤赎风险及防范制度的完全但不完关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周德才

浅议我国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陈亚男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 胡文远,王海磊,林晓宁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 沈永敏

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涂序平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周家文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探讨 傅馨瑶,纪建悦

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过度交易——对苏南样本的实证分析 陈佳

资本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王峰

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管理研究 刘辉,任建伟

城市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提升研究 宁晓燕

中小企业资金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高新张铜为例 郭慧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控制现象成因的探究——一个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 王洪

湖南省地表水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研究 张霞,郑大臣

整合营销在房地产营销中的创新应用探析 王淼

基于混合数据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成长性判别模型 刘晓东

医疗保险中小样本信息处理的两种模型 王倩

改善和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宁乡县为例 邓双斌

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降低结算成本加速社会资金周转 程保宏

信息化环境对央行内部审计的影响与对策 刘立军

基层央行人才成长规律及环境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从基层央行视角审视人民币反假——邵阳个案分析 胡立平

浅谈银行承兑汇票在企业中的应用 余海生

县支行兼岗潜在风险及其防范——以湖南为例 唐建根,黄辉

对银行会计专业推行质量管理认证的认识与思考 马丽霞

浅谈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周贤元

关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 彭彩凤

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岗位整合后的风险控制 陈祥俐,朱建萍

金融经济范文第2篇

一、泡沫与泡沫经济

“泡沫”(Bubble)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中外经济学家在谈论经济问题时都会涉及这一范畴。著名经济学家P!全德尔伯格对经济泡沫问题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他的著作《“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机历史回顾》就是对经济泡沫状态的深刻描述。在实践中,最早的泡沫经济出现在1720年的英国,当时英国发生了“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即当时的南海公司因获得英国政府的默许、支持和授权而对西班牙的贸易进行了垄断,之后就对其利润增长状况进行不符实际的鼓吹,进一步引起人们购买南海股票的热潮。但是,由于这种经济是建立在炒作、鼓吹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正常膨胀之后,其股价大幅下跌,导致经济过度膨胀之后的必然破灭。类似的事件还有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和发生在法国的“约翰•劳事件”,等等。具体来讲,泡沫经济就是指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种像泡沫一样的状态,表面看起来十分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内涵支撑,最终会有破灭的一天。并且,泡沫经济还表现为由于过度投机而使得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严重偏离,进而导致经济随着商品价格大起大落,特别表现为暴涨与暴跌的起伏不定。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二、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三、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

金融经济范文第3篇

《金融经济·宁夏》(CN:64-1027/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旨在反映宁夏地区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政策法规,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杂志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专业性的金融经济资讯平台。定期刊发作者有关宁夏地区金融市场、交易所、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方面的重要评论和最新资讯。同时,本杂志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深入探讨当前金融市场的热点话题。

该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资讯、市场动态、政策法规、经济评论、专题研究等。内容涵盖宁夏地区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如宁夏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金融危机预警及应对策略等,是业内人士、投资者和学者了解宁夏地区金融经济形势的重要来源。为了提高本地区金融从业人员和广大读者的金融素养,本杂志还将不定期刊发理论前沿、实务范例等方面的文章,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专业性、实用性的信息和启发。同时本杂志还会全面报道全国金融市场的最新资讯,为本地市场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宁夏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和参考资料,对推动宁夏地区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经济范文第4篇

2.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银行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曾向阳

3.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与实证——基于资产价格波动视角王书斌,王雅俊,WangShubin,WangYajun

4.金融加速器效应与我国房地产业调控——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刘同山,王曼怡

5.ARIMA模型在银行贷款规模预测中的应用蒋佐斌,谢双琴,张欢

6.假币区域性泛滥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应对韩斌

7.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古小东

8.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葛爽

9.关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章敏

10.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梁达,Liangda

11.扩内需背景下我国消费率决定因子的实证分析韩占兵

12.知识竞争、知识优势及其培育曾珠

13.心理学视角下通胀预期形成途径及其管理屈松

14.国际环境变动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及启示张蕾,邹昆仑,Zhanglei,ZouKunlun

15.不同期限结构SHIBOR的基准性研究史小坤,梅芳

16.人民币汇率与价格问题的探讨余旭

17.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李健全

18.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与我国的金融安全郑慧

19.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和投资者情绪关系分析田瑛

20.市场化进程、大股东侵占与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陈小林,林昕

21.新准则下股指期货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张小明

22.中美支付清算系统比较研究潘永,刘灿霞

23.基于国别视角的FDI与经济增长、汇率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许林

24.对推行强制责任保险的经济学思考邱岚,QiuLan

25.国外农业气候保险创新及启示——基于马拉维的经验分析方俊芝,辛兵海

26.从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看信贷政策取向——以遂川为例胡晓农,袁德华

27.发展互助金融推进扶贫融资创新——以修水为例聂云,周乐华,张国沂

28.对优化基层人民银行培训效果的思考孔赞春

29.幽幽墨香寄深眷王琼

30.自由地表达吴松格

2.产业集聚有助于中国企业外源融资吗?郑彬,Zhengbin

3.城市土地资产支持债券:理论阐释及模式设计陈霄

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应用——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吴艳艳

5.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双方股东策略研究赵显亮

6.基于长波经济周期的战略资产配置及实证分析盛伟华

7.最后贷款人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协同分析丁宇飞

8.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蒋紫文

9.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民工荒"的一个解释——兼论"刘易斯模型"的改造柯龙山,KeLongshan

10.政策调控视角下的房地产泡沫教训——以日本为鉴王雨舟,董冉冉

11.区域项目投资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西为例贾健,徐展峰,赵晓斌,葛正灿

12.基于收益率视角的中国股市与国际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吕江林,赵征,LvJianglin,Zhaozheng

13.基金分拆和大比例分红后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丁文捷

14.我国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破发研究张杰,潘焕学

15.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启示周尚文

1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及信贷供给模式研究朱锦

17.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邓建军

18.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石丹,魏华

19.地震保险在地震面前的尴尬——兼论中国地震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薛梅,Xuemei

20.基于财务视角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分析韩亮,贺栋

21.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赵蕾,张懿

22.财经期刊发展策略研究方平

23.以组织社会化推动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鲁汉玲,刘平青

24.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实践与理论研究新进展耿建芳,杨宜,李有根

25.尽职调查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方李力

26.基于共生理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郑智,刘文辉

27.浅谈贷款集中度问题肖凡

28.对农村地区支付工具使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德安县为例张丽莉

29.是情份更是心灵朋友贾健

2.论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体系的构建吴志宇,ZhiyuWu

3.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动态分析梁强,唐安宝

4.我国当前金融形势和未来金融业发展方向李德

5.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思考王莉榕,李华雪

6.基于顾客价值的银行业竞争力研究华冬梅,谢守红

7.新农保发展前景研究雒庆举,QingjuLuo

8.经济中的顺周期行为与宏观调控李冀申

9.国企分红制度:现行模式探讨与框架重构朱珍

10.产品市场竞争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刘明亮,徐辉

1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李慧凤

12.关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考秦军

13.对江西省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的分析陈隆建,尹虹,刘冰

14.创业板市场股票退市前后的投资者保护——基于博弈的视角黄彦琳,王于栋

15.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牛凯龙,李泽广

16.基于DEA方法的农村信贷政策效应评估研究许均平

17.金融支持扩大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西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18.论地震保险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黄小敏

19.试论我国农业保险的创新途径马燕玲

20.创业板退出机制的法律探析张亚男,YananZhang

21.对农房抵押贷款法律问题的思考方帅,何叶彩

22.国外环保投资基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曲国明,王巧霞,GuomingQu,QiaoxiaWang

23.金融危机视角下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监管康雷宇

24.江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张世诚,袁鹏

25.从寻租理论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熊素宜

26.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宋名穗,欧阳坚,胡滨

1.农民住房贷款开启农村城镇化之路曾省晖

2.美联储何时退出零利率政策?李新新,LiXinxin

3.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阻力"及金融破解之道张国良,路兴中,ZhangGuoliang,LuXinzhong

4.金融中介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沈琦

5.对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性评价白静

6.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张淑艳

7.对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探讨孙祖荣,施萍

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问题研究杨文超,YangWenchao

9.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问题研究陈华,张艳

10.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尤逸萍

11.农业自然灾害综合治理模式的经济学分析侯东德,宋修卫

12.推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探讨章美锦

13.FDI对江西省总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199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考察李国胜

14.货币政策结构调控功能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建议马贱阳

15.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与国际比较段军山

16.基于博弈论的基金监管制度分析——对"老鼠仓"现象的思考刘芳芳,周洪文

17.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债券市场分割问题马保明,邓晓兰,张旭涛,MaBooming,DengXiaolan,ZhangXutao

18.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刘建强

19.浅析国际金融体系重构与风险救助基金创新胡海琼

20.日本泡沫经济的再回顾与启示杜艺中

21.电子银行业务自助签约的法律问题李皖娜

22.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西为例史焕平,付优生

23.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金融功能拓展绩效评价与路径选择——基于赣州市的实证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4.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全国林,盛智颖

25.从"零负收益"现象看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李秀红

26.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机遇和挑战宋本帅,刁节文

27.对我国消费市场的几点思考李齐

28.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思考黄明江

29.宜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可为空间探析文卫

2.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之构建吕炳斌,LUBingbin

3.金融消费者非诉讼救济比较研究陈文君

4.论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以美国CFPA法案为视角熊玉梅

5.迪拜债务危机:影响与启示尹振涛

6.关于宏观金融风险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杨廷干

7.金融海啸下供应链金融的高效整合研究章文燕

8.网络银行交易的技术风险及其防范研究张峰,Zhangfeng

9.关于我国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思考熊国平

10.银邮保险销售规制:博弈论的视角邹玲,郭旭红

11.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黄丽珍

12.物价稳定目标面临的外来因素冲击及应对措施尹燕海

13.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林翰文

14.信用违约互换的变异分析及其风险防治顾凌云,余津津

15.外汇市场套利与买卖价差关系研究张宇飞,马明

16.运用事件分析法比较研究沪港两地信息披露王晓虹

17.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钟正生,ZhongZhengsheng

18.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分析及改革建议许之捷

19.对冲基金的美国监管模式及其影响管同伟

20.欧盟电子货币监管制度最新发展及其启示刘胜军

21.试论我国医疗责任保险责任触发机制的完善徐春红,谭中明

22.公平视角下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借鉴潘小璐,PanXiaolu

23.台湾地区农地金融制度的若干启示杨秀萍

24.日本银行提高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的经验与启示杨凤梅

25.从KODA事件看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风险赵玲

26.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商户融资业务的探讨王李

金融经济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吴敬琏,2006)。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综述

1.国外方面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体资产的价值与GNP的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检验35个国家在103年间(1860年~1963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般是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指明两者何为因果。

King和Levine针对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样8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高潮。

Levine和Zervos(1996)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扩展了和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是银行发展、股票市场流动性,不但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很好预测指标。

2.国内方面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不足。然而,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成果,同时考虑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运用了国外成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韩延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史永东(2003)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三、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见,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金融”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就不好确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随之出现,未必现在认可的东西就永远正确。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2]王亮: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paneldata分析[D],2007

金融经济范文第6篇

为弥补和改善现有融资体系的不足和缺陷,需要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导向相结合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支持体系。当前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金融政策。

金融投资的决策科学与否和支持目标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资金的运用效率。要做好金融投资决策,从而确定正确支持目标,必须做到四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必须将金融投资决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使金融投资目标方向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从而有效地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和结构调整;二是必须将金融投资决策与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传导倾斜性金融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要把金融决策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政策配套、措施协调;四是把金融决策与地区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主要政策包括:(1)实施有差别的货币政策;(2)适度采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自由政策;(3)扶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有效动员社会资本,确立投资循环经济的重点。

要以超前性战略动员国内外资本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特点及其发展方向,选择投资重点,优化资金投向。

1.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选择具有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节电、节油、节煤、节水、综合利用等重大节约示范工程,推进先进适用资源节约技术产业化,加快先进成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2.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应立足于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3.大力支持循环型农业的发展。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并增强自然再生能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资源监管、节约土地资源、合理推进城镇化、加强小城镇规划、就地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重视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引导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

4.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加强环境科技研究与攻关,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省建设、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环境战略与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扩大融资渠道。

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以银行体系为金融制度基础的传统金融架构正在转向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架构。现代金融体系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一体化市场为载体、合业经营为方式、电子网络为手段、金融工程为技术的当代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不仅具有资本聚集功能,而且能够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

2.有效利用政策性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引导作用。国家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要在金融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并在资金在给予大力支持。政策性银行要在支持循环经济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明确其贷款的投向,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农业振兴、环境保护、生物资源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关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其他资金投入到循环经济建设中来。

3.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建设,信贷优先投向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型企业以及相应的重点项目。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及信贷优惠政策,保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循环型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循环型企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使循环型企业具有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

4.建立各种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各级政府财政应在预算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同时,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向各类主体进行融资,这样既实现了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也为各级长期性资金主体提供了更多投资途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间循环经济基金。政府对此要加以引导,通过特定的优惠或约束政策,既促进民间循环经济基金的发展和壮大,又使其业务领域更符合政府的总体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5.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与疏导机制。保险业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分散风险、组织经济补偿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发展循环经济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购买或参与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或通过在主板、二板市场认购循环型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形式参与循环经济的投资。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保险范围和责任内容没有差异,且公司的创新热情低下。为充分发挥我国保险业所具有的金融功能,必须不断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与疏导机制。

(四)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部门在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一,银监会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金融业稳健运行,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金融政策中资金投入和风险度的监管,以保证产业金融政策的实施和资金的运用效率;第二,金融机构要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有效保障机制,建立以风险防范和风险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预测预警有关金融风险,及时掌控金融运行状况;第三,规范企业行为,完善信用制度,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这不仅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也关系到银行金融风险的大小,它需要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同时更需要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真诚合作;第四,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制度约束。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必须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政府不得随意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制度约束,确保金融安全稳健运行。

二、循环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缺乏力度。循环经济项目大且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需要巨额资金。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主要依靠中央、省级财政的投人,这显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建设、绿色食品、园艺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害防控体系、公共生产建设的资金缺口很大。例如,“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债资金中共安排11.2亿元,支持开展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大同市3个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共计93个核心项目,总投资近350亿元,其中计戈Ⅱ企业自筹92亿元,约占26.5%,需融资25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4.5%。吕梁市柳林县高红工业园区承载7个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需112.9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64.9亿元,后期工程尚需资金48亿元。2007年6月中国最大循环经济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上就签约210亿元合作协议。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经济范文第7篇

从2012年上半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来看,物价总体攀升比较缓慢,给人们的生活带了较大的压力,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逐渐回落并趋向稳定,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解,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做了简单分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形势;经济政策;房地产;物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0701

1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1.1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积极方面的分析

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从第一季度的发展经济数据中来看,第一季度的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8.1%,虽然相比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说有所下降,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8.1%的速度比较高的,其他国家增长最快的印度才是6.4%,所以我国的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继续在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有效保证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国家鼓励各种消费,鼓励民间投资,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让民营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发展。第三,我国的潜在市场广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第四,我国生产要素充足,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充足,目前还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在未来我国的发展中如果将这些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生产力的化,那么将会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1.2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消极方面的分析

在保持乐观态度的过程中我们也因该看到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第一,经济增长的速度比2011年有所下降,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较差,通货膨胀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物价指数依然上涨。第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居民对投资的热度逐渐降低,大多数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钱储存起来,消费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第三,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的不确因素增加,一些国家虽然逐渐走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但是其不利的影响并没有全部消除。

2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当前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应该对自己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积极总结以往的经验,对未来国际经济局势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2.1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以国家利益为基础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排在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在国际中的话语权相应增加。我国经济金融政策是与我国利益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基本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吸收一些先进的经济思想,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能抓住机遇,提高经济实力。

2.2经济政策要长短结合,松紧搭配

我国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充注重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从短期来说,进一步稳定汇率,有效遏制人民币升值,在货币政策中要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同时在当前要进一步稳定房价,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从长期来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性原则的发挥,对于金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扩大金融主体,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松紧搭配中来看,针对货币政策要适度拉紧,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对民间投资政策要松,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2.3有效控制跨境资本流动

从2010年至今,我国资本项目的流入趋势在不断扩大,贸易顺利的差额也逐渐增加,但是很多跨境资本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停滞。目前热钱的流入主要是进口不付汇或者是少付汇,虽然在这些渠道中流入的资金规模比较小,这些方法也是合法的,但是积少成多,这些资本的流入会大大增加国际收支压力。在当前为了防止这种跨境资本的流入最根本的还是要稳定汇率政策,控制人民币升值,同时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

2.4加大房地产经济的调控

在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价格有了明显的回落趋势,在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下降严重。但是随着一些政策的放宽,房价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继续维持稳定的房地产政策,保证房地产经济的稳定运行,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管理,减少炒房现象的发生。

3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既有有利的影响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因素,国家应该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5).

[2]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08).

[3]张涛.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09,(05).

金融经济范文第8篇

第一,货币这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或新兴债务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

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创造货币的方式有大杠杆和小杠杆之分。大杠杆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小杠杆指中央银行改变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比例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间接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经济体系的货币。

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海还可以通过创造"近似货币"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2000美元,如果发行3000万张,花旗一家银行就可以创造600亿美元的近似货币。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

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和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不过欧洲美元终究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但在1987年以前,这种无国界的美元代表一种自治的货币,完全由民间控制,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20多年里,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

第二,1971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这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拆散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

第三,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第四,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已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造成两者间迅速的疏离。

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上图所示)。今天,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可能就要顷刻垮掉。

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含知识和信息)。但是,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使得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于世界市场进出口总价值的60倍,并且还在不断繁衍。目前美国对金融和房地产投资的新信贷是制造业的3倍,美国实物贸易额不到期货贸易额的一半。跨国债券和股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高达151.51%、196.8%、690%和120%。其中衍生交易市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1987年以来,每2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要翻一番。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在11个国家67家银行的调查,这些机构手中持有的衍生交易合同总值在1995年以来已高达63.6万亿美元。这是全球GDP的总和的两倍多。1997年初,仅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持有25.7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这是美国GDP的三倍以上。与此同时,世界真实的实物生产,不论人均和地均计算,均比过去20年有实际的缩减,而实物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服务于虚拟经济的运作。美国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仅为1%左右,即使是在经济最为景气的20世纪90年代,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仅为1.1%,为战后甚至1870年(至1970年为2.3%)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经济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大量的纯粹的"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节制地增长,结合整个世界真正物质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已使金字塔严重变形、失真,为全球性的金融崩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指出:

"事实上,除了中国和其它少数国家以外,全球的实物经济都在持续的衰退。所有这些都表明,榨出更多的资本以支撑泡沫的可能性已经到了尽头。与此同时,泡沫自身已经攀升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另一个必然后果便是投机活动的普遍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阿莱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大,外汇市场每天20,000亿美元的交易中,真正与生产相关的不超过3%,其余97%与投机活动有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逃避管制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经济泡沫化的趋势。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从金融系统来看,它们只能起个别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作用,而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首先,避险性创新只能降低个别风险,无法消除和减少系统风险。不仅如此,当代以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在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金融创新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机构同质化,使金融业关系盘根错节、日益复杂,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加深了金融业机构之间、机构与部门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强化了系统效应。其次,金融创新的风险性还表现在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保证金仅为4-10%,这种"以小搏大"的功能,同时蕴含着将风险放大的可能。特别是金融创新当立足点不对时容易产生泡沫经济,使创新严重脱离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从而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市场越来越为少数造市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济公司等)所控制。这样,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过度集中和相互关联使风险的发生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旦其中的一个造市者违规,则主要市场参与者之间更大的风险暴露会加剧动荡的相互作用,直接威胁到整个金融衍生交易体系的稳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二、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形成

浮动汇率体系下,金融经济和实质经济的严重脱节得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为神经质、更为情绪化、更为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货币的过度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已使稳定的利率为大起大落的利率所取代。这种汇率、利率、商品和资产价格频率加快、振幅加大的急剧波动为跨时期、跨国界的金融投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每一天有太多的金钱在全球投机市场上转手。另一方面,新科技的运用、新形式的货币以及新的交易工具以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更容易为市场情绪的变动所左右。同时,金融经济或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不安和急剧波动已经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传递到真实经济中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将近30年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是自1974年开始的10年里,全球出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以拉美出口价格计算的实际利率则在-29%和+27%巨大空间波动,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急剧而大幅度地震荡。在真实经济领域内,发达国家出现过多次经济衰退,高负债的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10多年的发展危机。不确定性也已成为真实经济的自身属性。真实经济与投机经济之间的拉锯战为投机经济储蓄利润并使真实经济增加成本,真实经济在金融风险上的成本正在持续不断地攀升。

然而问题还远不只如此。事实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实质经济的巨大影响远非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能解释。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银行和其后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古勒莫·卡尔沃(GuillermoCalvo)在很多会议上的提问:"如此小的过失,怎么会导致如此大的惩罚?"墨西哥和阿根廷根本没有出现严重的政策失误。如果有失误的话,也是墨西哥政府在紧张地处理问题时暂时走到了市场情绪的对立面,然后引发了一场可以自我衍生的恐惧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为什么一个小国的货币贬值在如此广阔的地区造成投资和产出的崩溃?显然如果忽略了恐慌机制和传染机制的形成就很难理解90年代历次金融危机对各个经济体实质经济的打击。

恐慌指的是在部分投资者中出现的,无法由现实来调节的非理性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不管恐慌是如何发生的,它一旦发生,马上就有一种自我正名的机制,因为恐慌本身就可以为恐慌证明其合理性。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倒闭:当所有存款人同时提款时,银行被迫以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于是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会倒闭,因此,那些不恐慌的存款者比早恐慌者要蒙受更大的损失。

不过,只从银行倒闭来理解恐慌未免小题大做了,但是从发展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是一个金融混乱和信心下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传统的银行倒闭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金融危机恶性循环的过程

上图描述了这个循环,这一情形在遭受危机的有关国家都出现过。以泰国为例,当市场对泰国货币和经济的信心下跌时,国内外的投资者都会将他们的资金从泰国转移出来,泰铢出现贬值的压力,由于泰国中央银行无法从外汇市场上购买泰铢以维护其汇率(因为它没有更多的美元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了),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和减少流通中的泰铢数量,以缓解泰铢汇率下降的速度。不幸的是,货币贬值和汇率提高都会给企业造成财务问题,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它公司都是如此。一方面,那些有美元债务的公司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每个美元所对应的泰铢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那些有泰铢债务的公司也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利率大幅度上升。由于高利率和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银行体系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安全地贷出资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得不削减支出,从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中出现这些坏消息时,一定会让信心进一步下跌,经济终于崩溃了。

克鲁格曼在他最新的著作中将这一过程作了一个形象的模拟。会议室中的麦克风总有回音,麦克风发出的声音会被扬声器扩大,这个声音又会进入麦克风,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会议室的回音不大,扬声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也不大,这个反馈就会逐渐"缩小",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麦克风的音量放到最大,这个过程就会"爆炸":麦克风会将任何细微的声音放大,这个声音又会再次进入麦克风,再次被放大,于是会变成令耳朵难以忍受的吱吱声。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反馈的质量变了,而是它的数量增加了,让人们耳朵难受的原因是麦克风的音量被调得太高了。同样,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市场对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去了信心(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良好),强大的市场情绪能够引起自我正名的恐慌,从而引发一连串反应,直至对实质经济产生爆炸性的打击。的确,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都表明,国际金融体系的恐慌机制能够将一国政府政策的微小失误无限放大,给该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三、市场的双重标准

恐慌意味着市场情绪的失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没有一个国家对恐慌具有完全的免疫力。但是,由于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于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

我们可以用同样存在着货币贬值的压力时,澳大利亚和巴西所面临的不同处境来说明这一点。1996年,1澳元差不多相当于0.8美元,到了1998年夏末跌至0.6美元多一点的水平。这毫不奇怪,澳大利亚的出口大多数流向了日本和出了问题的东亚国家。但除了1998年夏末短暂的一段时间外,澳大利亚没有想办法去维持其汇率水平,它既没有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澳元,也没有提高利率;相反,汇率水平下降居然自动停止了。当澳元下降时,投资者认为这是买便宜货的好机会,因为他们觉得澳大利亚的经济相当稳定,因此这种信心成就了"澳大利亚奇迹"--尽管澳大利亚严重依赖出了问题的亚洲经济,但1998年它实现了经济繁荣。

然而,当1998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崩溃,触发了对巴西货币雷亚尔的攻击时,澳大利亚让汇率贬值的方式被排除在外了。雷亚尔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是巴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巴西历经数代人的恶性通货膨胀转化为价格的稳定。巴西和华盛顿都害怕取消固定汇率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确实,人们可以想象雷亚尔的比值被高估了20%,如果汇率调低20%,对经济的好处会大于坏处,但无人相信20%的贬值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贬值引起的恐慌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打击。

通过让货币的汇率实现浮动,发达国家可以实现经济调整,因为市场完全相信这些国家,当然会令它们从贬值中获益。但1994年后,一个接一个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到最近的巴西,发现自己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些国家令汇率适度贬值的努力演变为信心崩溃。因此,市场相信在这些国家实行贬值是常灾难,也正因为市场相信这一点,结果就如此。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小幅度的贬值。"

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的逻辑便是,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中性的机制,市场只青睐强者。而且我们将会看到,在预期的范围内,心理因素可以重要到哪怕投资者的偏见就可以左右实质经济,也就是所谓的"信则灵"。

四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不会局限于该国,而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

传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某国在危机期间及其前后,邻国的贸易能力将受到危机国贬值的打击,从而使邻国的货币、进而整个经济体受到冲击。这种危机传染机制实质上是由于国家间实质经济联系所引起的传动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都向第三地出口类似的产品,当泰铢贬值时会间接造成印度尼西亚出口收入的下降。

所有的估算表明,遭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体之间的市场溢出效应并不是危机扩散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国和韩国的关系,泰国并不是韩国的市场,也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它与庞大的多的韩国经济基本上毫无关系。

第二种传染机制是指恐慌情绪的迅速蔓延。此时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寻求对付其它国家。这些国家与危机国可能处于同一区域,也可能在区域以外,但都有一共性,即经济可能有系统性的弱点,比如:薄弱的银行系统、金融和地产部门容易受到高利率的打击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水平低等。在危机之间,这些国家通过高回报率吸引间接投资进行融资,这些系统性弱点尚不碍事。这种系统性弱点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也可能只是投资者头脑中虚幻的假象。但这无关紧要,只要投资者对这一经济体失去信心,它便无法抵御传染的侵袭。

所以,在东亚金融危机中,造成东亚经济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倒下的原因主要不是实质经济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头脑中对亚洲经济的印象。投资者的胃口是被这些经济体共有的"亚洲奇迹"刺激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再具有传奇色彩时,他们会立刻怀疑其它的经济体,而不会考虑到该经济体的实际状况如何。很明显,不管这些经济体有何区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受到自我正名的恐慌机制的青睐。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市场信心的丧失,开始造成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循环。这些国家实物经济联系有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投资者的心目中,一个国家的坏消息就是所有人的坏消息,当一个经济体对自我正名的恐慌缺乏抵制的时候,恐慌就降临了。同样,我们可以理解1998年当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何以与其实质经济并无多大联系的巴西经济会受到危机的感染。传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突然发现两个国家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巴西同样有难以应付的钜额财政赤字--尽管在危机前夕,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生产力急升的阶段,下一个10年它的收入肯定会大大增加,财政赤字还是相当合理的,因而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即使对一个成功的经济体来说,市场和媒体对于其管理者的推崇,并不能保证该经济体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有足够的免疫力。对于缺乏国际金融市场信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尤其糟糕。

当经济对自我强化的危机缺乏抵抗力的时候,危机会在没有实质联系的经济体间扩散,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类似齿轮的传动机制,让金融恐慌机械地传遍世界。

五、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困境

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和危机传染机制的形成,致使各国经济显得非常脆弱,任何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甚至是非常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10多年前,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资深分析员威廉姆·克来因(WilliamCline)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各国政府留给自己的政策空间已十分狭窄。这道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困境,而不是赞同所谓的"后遗症理论"(hangovertheory)。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为所犯的错误付出的代价。然而,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并不要求它的政府总是执行完满的政策。令人震惊的是,从日本到韩国这样最近遭灾的国家中,大部分不久以前还被当作榜样。显然,在此之前的推崇者是过度的盲目崇拜。但是它们的经济状况真的是像人们现在认为的那样糟吗?抑或是这种分析只不过是马后炮?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如果说在亚洲和拉美的经济衰退中高处不胜寒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权威们可以深刻地解释美国经济何以遭此大难。显然,那些不受管制的对冲基金;那些得到错误信息进入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的小投资者;过度宽松的信贷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零储蓄率等等,都预示着大难临头。事实上,所有国家都有结构性问题。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结构性问题那么它也不再是发展中国家。

一旦发展中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就不得不在两难选择的抉择:要么冒着国家破产的危险坚持自己的政策的独立性(像马来西亚),要么听从IMF和美国财政部,采用严厉的紧缩政策。即使实施紧缩的经济政策同样会感到左右为难:如果达到了紧缩的目的,会减少需求,加重衰退;如果没有达到紧缩的目的,意味着情况已经失控,又会加深市场的恐慌情绪。

本来,在遭遇危机时,政府政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平抑市场情绪。但是由于危机是自我强化的,那些理性的对实质经济起作用的政策不足以挽回市场信心,人们要令政策迎合市场情绪,即使是市场的偏见,市场的奇谈怪论。或者说,政府必须要令政策迎合市场的期望。这正是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破产的原因,国际经济政策居然与经济学毫无关系,它竟然成为纯心理学的试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不得不推行那些它们觉得市场认可的政策,无怪危机到来时,传统经济学的教科书被扔到了窗外。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经过专业化论证的情况下,IMF已经决定在经受着市场恐慌的国家施行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以韩国为例,1997-1998年里,韩元贬值了80%,亦即从840韩元兑1美元跌落到1565韩元兑1美元。无疑,货币贬值会使贸易物资的价格越升。然而,尽管如此,IMF仍然要求韩国以保持基本不变的通涨率为首要目标(与1997年的4.2%相比,1998年应为5.2%)。这样,为了在剧烈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低通涨率,韩国需要一次猛烈的通货紧缩。事实上,这正是IMF所期待的,而且,它也是这样命令的。在这项援助项目签署以后,短期利率从12.5%上升到21%。

对此,IMF辩解说,这些严厉的货币政策及举措的目的在于"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很难想象这样的政策会"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事实上,自从项目协议签署以后,市场上的恐慌气氛愈发加剧,以至韩国银行濒临破产危局。在协议出台后的第一天,韩国银行突然拒绝发放短期贷款,随后,11家大企业集团宣布破产。而近来则有更多的知名公司接连落马。

除了利率的提升,IMF亦坚持1%-1.5%的GDP增长率,以此加强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IMF要求30家商业银行中的9家停止运转。由此看出,IMF正致力于将韩国1997年6%的增长率在1998年降至2%。这项"减速"计划在1998年将被证明是多于的,因为韩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无声无息地将其经济的紧缩一步到位。过度的杀伤对于几个月前还在追求稳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家经济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于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国家不得不接受危机是自身过错带来的惩罚的观点,因为除了以此等待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以外,它们根本没有其它任何选择。即使是全力避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对象的马哈蒂尔,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了正统的紧缩措施,接受了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可以肯定的是,对避免危机处理方案的底线是:没有好方法。新世界秩序的规则似乎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

90年代一连串的金融危机警示人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确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自我正名的恐慌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脆弱性。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认识,必须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这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证。

注释:

1.金融经济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名词尚无明确的定义。根据乔尔·库尔兹曼(JoelKurtzman)的说法,金融经济是一种与权益相关的金融资产及债务的交易相联系的一种投机经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其它债务是金融经济中最基本的金融工具,货币是金融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种新兴债务。有关问题可参见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革",载于朱钟棣主编《21世纪世界经济走势预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劲松:"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体制性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

3.(美)乔纳森·特尼鲍姆:"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

4.引自《本周金融信息》,1998年第40期。

5.(美)克鲁格曼:《萧条积极性学的回归》,朱文晖、王玉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金融经济范文第9篇

1引言

美国是当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高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发展中,除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等积极因素外,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流动性资本市场的存在是美国的新技术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美国的金融市场为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美国金融业一直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的金融化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2美国金融业优化发展的背景

2.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金融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金融业自身的竞争力。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以服务为依托的金融业通过加大信息技术的投资实现了内部运营上的“革命”,金融业的电子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开发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延展服务空间,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性的服务需求;也改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增强了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从而提高了金融系统的运作效率;另外风险由于防范技术的加强和信息系统的完善而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技术依靠信息技术而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改变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营销理念,银行开始转变经营方式,积极从存放款的中介机构转型为投资理财中心,并以此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金融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断加强。

2.2政府主导的金融改革

从20世纪70到80年代,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避免全面经济危机的发生,并建立健康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美国对金融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着力于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以增强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实现金融秩序的稳定。其次,为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兴起了大改组运动,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了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幅度较少。再者,激活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创新。美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促进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创业投资制度、以纳斯达克为特征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制度等金融创新。

进入90年代以后,在金融全球化发展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趋势下,为提高美国国内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开始进行金融结构改革,改组金融机构,重组金融市场。1999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它的颁布打破了美国自1933年所确立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允许这三大行业的联合经营,美国的金融服务体制也由此开始转向混业经营的模式。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促进金融机构跨行业的经营和竞争,从而提高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3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绝对霸权地位

美元作为国际通行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享有特权地位。强美元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估计,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额的约72%。进入美国的国外资本大部分进入了金融市场,购买美国股票、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外资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国在美国购买的金融资产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2年为1130亿美元,2003年为2800亿美元,2004年为3990亿美元。如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理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以金融霸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同样处在中心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在。美元的绝对霸权地位有力了支撑了美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中心地位。而对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强美元政策通过吸引大量国外资本的进入有力的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3美国金融结构的高级化——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

资金的充分流动需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多种多样的从事不同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金融工具。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的高级化需要有一个过程,不仅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其金融系统拥有了更多的“备用轮胎”,即资金来自许多不同的贷款者和投资者,资金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动和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也促成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更有效率的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形成。

金融体系的差异一般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金融体系倾向于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美国资本市场上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使得资本市场的组织运行更为有效,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资本过剩的前提下,使两者实现很好的结合。相比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是支持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资本市场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风险资本的筹措渠道,同时也是风险资本完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目的后最好的退出渠道。

充足的资本供给对风险投资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金融机构已经成为风险资金最主要的供给主体。在德国和日本,银行等金融中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非常大,银行(全能银行)在风险资本的供给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筹措模式符合一条基本的原则:高风险投资的资金应该由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高风险的人来提供,各类基金如美国的养老基金成为了风险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力量。而风险资本的退出是整个风险投资运行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美国风险投资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具有一个发达的股票市场用于公司控制权的交易。1971年,为给中小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创造途径,二板市场应势而生,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交易的股票市场纳斯达克在美国开始为2500种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证券提供中间报价。相对而言,德国和日本等国的股票市场的作用较弱,并由此带来公司控股权转让发生的比较少。

美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反映出了美国金融活动重心的变化。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美国新金融结构中的主导组织形式,是美国金融结构高级化的重要表现。

4美国金融业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金融业的活跃可以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充足的动力,没有金融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美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金融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不仅为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并且作为美国金融创新重要内容的风险投资制度的高度发达也是促进美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原因。

4.1资本市场优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伴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为企业融资提供越来越宽松的环境。资本市场的优化发展促使了美国企业的融资理念发生转变,企业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这同时也促使了美国的债务结构有了显著转变。另外大多数兼并企业是以大量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的。相比与银行融资等传统融资方式,资本市场上的灵活性、多样化的金融创新工具为美国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已经建立完善的知识型企业融资体系,金融资本向以信息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企业倾斜,为知识型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了许多便利。一方面,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资本为处于产业化早期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主要的融资渠道。由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不仅需要相当规模的资金投入,并且也具有比较高的风险,而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制度的出现使得以前不具备进入金融市场条件的一大批具有潜力的风险企业有可能筹集到所需的资本。另一方面,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建立为众多的难以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市场,其宽松的环境使得新企业能迅速获得资金支持,纳斯达克市场把企业家及其创新成果和风险资本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那些具有长期性的、风险较高的、科技含量大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的投资支撑。

4.2风险投资发达,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世界范围内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近些年来的新兴技术革命毫无疑问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必要基础,然而,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足以刺激经济增长,新技术实行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具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存在。高新技术商品化的过程需要一定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作为传统融资主体的银行的收益和风险间的不对称使得银行不愿对风险企业发放贷款。由此,风险投资这样一种追逐超额的金融利润为目标的新的金融契约顺应而生。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新技术创新对资本的需求和资本供给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风险投资事实上是一种金融资本,通过获取风险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并力图通过IPO或产权交易的方式收回投资,退出风险企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繁荣填补了金融市场上由结构和运作规则所决定的市场空缺。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资本融资机制成为了目前世界上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国家,有效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具有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有利于投融资双方的风险承担和报酬安排,使得那些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具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有效刺激了创新活动的商业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的金融创新。

美国发展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比传统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更具有优势。在技术不确定条件下,风险投资公司这种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在挑选新技术项目和孵化企业方面有着万能银行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大规模的追求高投资利润的风险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流动的满足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技术产业的融资需求。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金融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现代化的机制着重体现在它对技术开发转化融资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秦韩.金融市场.美国新经济的催化剂[J].当代经理人,2006,(12).

[2]陈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的融合[J].国际商务研究,2006,(3).

[3]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与经济增长.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5,(3).

[4]王燕辉.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4,(1).

[5]吕友清.创新金融市场.构造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美国发展新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论坛,2001,(2).

[6]江涌.论美国的新金融霸权与经济繁荣[J].经济评论,2002,(3).

金融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奥运金融 金融服务

目前,奥运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从聚合效应、裂变效应、辐射效应等方面表述了奥运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奥运经济效应则难以充分发挥。其实,从2001年7月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天起,中国的金融业就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奥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有着怎样的联系?金融业又应如何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为此,本文特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奥运经济给奥运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奥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凭借自身业务属性的优势,率先搭上了奥运经济的快车。众所周知,举办一届奥运会是要大动土木的,除了奥运赛事所需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包括奥运村、媒体村、会议中心,以及残奥会场馆的的建设等等。 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强力支持,还需要一条畅通无阻的资金链条作为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分享奥运盛宴的机会。2003年4月,中行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根据《金融合作协议》,中行承诺在2008年之前,将提供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北京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融资服务。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二、奥运金融发展的突破口

1.金融支付产业

如果将门票刷卡比作奥运催生的偌大金融支付市场的入口,那么与其相比与奥运相关的旅游、餐饮、酒店、消费等领域才是银行卡刷卡消费的重头戏。特别是在中国,刷卡消费所占比例还远远没达到预期水平,无论是签约商户数量、POS受理环境还是刷卡消费习惯都还未达标。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奥运倒计时的钟声将对金融支付产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金融支付将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

2.银行管理业务

我国银行业能否为参与奥运盛事的各界来宾提供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直接与网络、技术、资金和人员保障能力有关。当然信息技术是金融服务系统的基本支撑。中国银行正发挥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优势,在奥运村等奥运区域内设立营业网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奥运场馆周边网点布局,与VISA国际组织共同合作,在奥运现场安装ATM和POS机,携手拓展奥运会相关城市商户受理网络。从目前已经开展的奥运相关市场开发和运营看,中行总的回报和收益比较理想。从直接收益看,围绕北京奥运会筹备开展的各种资金管理业务,代售北京奥运会门票、代销奥运特许商品和开设非居民临时法人账户等业务.已成为中行业务收入新增长点。从间接收益看,北京奥运会在提高中行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拓展客户关系,以及建立品牌差异化优势等方面作用日益凸现。

3.自助服务市场

在银行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全面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将不断前移,企业也会更加关注自动化和渠道集成。奥运金融自助服务工程无疑会促进金融行业与产业链各方的联合,全面推进金融业技术的应用.将使我国金融行业系统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全球领先的金融自助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NCR公司宣布,快捷、便利安全的金融自助服务将成为中国成功承办重大赛事和国际活动的必备条件,而日益频繁的大型活动也将为金融自助服务市场营造无限的拓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单一的存取款功能的ATM机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过一流的技术和软件实现集存取款、购票、充值、交费等全新功能的ATM将成为市场新宠,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协助银行获取更多利润。

4.风险管理业务

筹办奥运周期长、规模大、影响远。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确保安全,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重要基础。作为保险合作伙伴,人保财险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为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服务与资金支持。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受到各届奥运会组织者的高度重视。这次人保财险加入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行列为双方的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人保财险将通过赞助奥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企业的发展。

三、奥运金融发展规划的制定

1.构建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结合北京特色,为举办奥运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与服务。第一,针对混业经营的趋势,可考虑成立北京金融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是商业银行、北京证券公司等地方性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第二,加快开放实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要有步骤地吸引具有先进管理经验、运行机制的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北京开业或参股首都金融产业,提高服务奥运的能力;第三,构建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推动奥运融资创新。

2.加强与改进金融监管,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与环境

建立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一是各分业监管机构继续加强协调合作,建立金融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将金融机构置于市场约束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二是应加强首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完善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早期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要整顿首都金融秩序,打击金融犯罪,提高首都金融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邱晓德:奥运经济与发展中国体育金融市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28~29

[2]:奥运会与金融创新[J].广西金融研究,2008,1:58~60

上一篇:临空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