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6-08 11:04:27

金融风险点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1篇

“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6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新年致辞时如是表示。

这也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金融工作定下的核心任务:要求“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2016年一年来,经历了人民币贬值、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金融资产质量下滑等风险的考验,中国金融市场惨淡经营。尤其2016年底,承受着金融市场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和美联储加息的双重压力,金融市场的不安情绪越演越烈。

《财经国家周家》百名经济学家年度调查问卷显示,2017年,金融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人民币汇率波动、跨境资本流动、资金“脱实向虚”以及居民加杠杆过快。此外,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质量恶化以及债券违约等风险点,也值得警惕。

汇率再承压

2016年12月28日,在岸人民币汇率“破7”闹出了乌龙,谣言四起,以致央行很快出面辟谣。但不可否认,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始终存在,2017年并不排除“破7”的可能。

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受我国经济下行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影响,虽然不存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经济基础,但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仍然有看贬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新低。

这一势头或将在2017年持续。

首先,根据美国经济状况,尤其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减税、放松金融管制等方式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有专家预测,美联储2017年可能有三次加息。

另外,受英国“脱欧”事件影响,2017年欧洲多国还将面临新一轮大选,政治局面动荡可能导致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继续走强,而与美元指数基本成负相关的人民币汇率,难免受到冲击。

再次,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可投资资产增长预期放缓的影响,国内投资者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活动日益频繁,境外资本寻求海外新增长点变得更加迫切,因此资本外流趋势可能短期内仍然不可避免。

正是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17年人民币汇率风险不容忽视。不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报告指出,尽管2017年压力犹在,但不会出现持续单边贬值,汇率或将保持宽幅双向浮动。

一方面,2017年美联储或将延续加息步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继续承压。同时,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欧、日等经济体复苏态势不明朗等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但另一方面,特朗普新政能否明显提振美国经济,进而加快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仍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的阶段性消化,美元指数将呈现双向震荡态势,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也会随之阶段性减小。并且,随着央行对于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能力的提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料不会出现大幅度单边贬值。

债务违约风险高企

因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攀升、信用债违约潮来临等风险都在不断暴露,而信托、租赁、网贷、企业应收款和债务市场的违约金额也继续加大。2017年,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债务违约风险存在高企的可能。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49万亿元,不良率达1.76%,创数年内新高。此外,还有高达3.48万亿元的关注类贷款可能转化为不良。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预计,2017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处于可控水平,预计全年不良贷款率将会维持在1.8%至1.9%的水平,相比2016年会有一定的上升压力。

除了贷款违约风险,另一个信用风险频发的领域是债券市场。截至去年10月末,我国企业债券余额高达17.57万亿元。

自2014年“超日债违约事件”后,债市“刚性兑付”的神话被打破。进入2016年以来,违约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更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债券市场已经累积的违约产品只数达到85只,总金额超过370亿元。

2016年10月以来,随着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上行,债券市场一片风声鹤唳。先有华龙证券5亿元的政策性金融债违约,后又爆出国海证券真假公章的代持风波。

“如果爆发危机,很可能由债券市场引发。”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认为。

值得重视的是,企业债务风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紧密相关,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银行不良贷款仍然保持上升趋势的同时,企业债务风险的增加不但限制了企业的投资能力,也不利于基本面上的稳增长。同时,受制于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的紧迫性,央行货币政策难言宽松,否则就更加难以避免“砸钱”后的风险堆积。

资产泡沫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其背后主因在于,经济增长要避免资金再次“脱实向虚”,更要避免由此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新增的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中,2.3万亿元投向了购房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1%,加上1.1万亿元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约占新增贷款的15%,累加起来,意味着我国上半年所有新增贷款中约有46%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可见,资金“脱实向虚”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在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中愈加严重。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向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连续几年保持12%至13%的增长速度,流动性不成问题,但实体经济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第二,金融资产增长很快,实体经济增长却比较慢,去年5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就形成4万多亿元的GDP,这是因为投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实体经济回报率有限;第三,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资金从银行到信托和其他金融机构再到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成本上升。

资金“脱实向虚”,尤其是流向房地产市场,不仅起不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反而会使风险不断集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2016年12月28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信托业年会上就明确提出,要纠正目前行业发展“脱实向虚”的苗头,信托公司不能为规避监管和隐匿风险而变相创新,要降低跨市场和跨行业金融风险,就要坚持审慎、从严的监管导向,按照“一司一策”的原则紧盯重点风险领域,适时开展风险排查。

2017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或许会继续加强,从而防止资源、资金、资产盲目流入,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以此来巩固提升实体经济水平。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难点问题 对策

“华尔街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这是本次金融危机中无数投资者在盘点亏损时都不禁要问的问题。即使是风险管理水平一流的金融机构,也避免不了出现了巨额亏损,这些残酷的事实又再一次证明了金融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那么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让我们节节败退呢?我们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现在,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上面临的风险很多,例如:道德危险、政府监管、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和信息透明度等。下面结合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介绍几点主要因素。

1、存在道德危险

它是金融体系中系统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道德危险是指投资者在其所承担的风险被转嫁的前提下,为追求个体利益而进行的高风险投资行为。这种行为是把风险由某个体转向其他个体,是对社会整体风险的再分配,并不能减少社会整体所承受的风险。

规模大、专业性强的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等是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投资者。它们在社会经济方面起着关键性的联系作用,一旦破产其危害性相当大。例如一家大银行破产会引发许多公司出现财务危机,造成连锁反应,破坏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为了避免时局扩大政府要出面,以各种形式承担投资者的一部分风险,对投资者的债务提供信用担保、甚至主动承担其部分债务,这样投资者的风险部分转嫁给了政府。这种风险转嫁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危险。对于投资者,如果赢了是自己的,输了是别人的,那么他就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以牟取高收益。

道德风险的危害性我们不难看出在于风险转嫁,使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使社会整体的投资风险增大。而这里政府作为风险的主要被转嫁者,一旦超出能承受的范围,容易导致信用危机。当风险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没有国家经济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各个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金融安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建立灵敏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例如对金融秩序的维护、对资金流向的监视、进行分业管理和对金融风险的监控。但是,政府监管也有弊端:一是管住了不该管的,妨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该管的没有管好,即监管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对于发展中国家,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政府监管实施起来不但有弊端而且有难度,因此,政府监管一直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3、信息透明度低

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手段发挥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信息透明度低会使投资者无法对投资风险作出准确判断,影响投资决策。从国家角度讲,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掌握,从而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化解已积累的风险。

4、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差

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预期高收益项目的“一拥而上”和“一哄而散”。这种状况在股市交易中十分常见。在股市上,投资者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而不考虑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状况。这种行为在个体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身上均有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投资主体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反映。当买卖压力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时,则导致股价大幅波动,加剧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群体投资效应的盲目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会构成较大威胁。由于投资行为不是建立在对经济形势的理性分析之基础上,所以在市场效益预期较好时,资金会一拥而上,对某一行业造成投资过热。如果经济中出现泡沫,会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和汽车贷款业,这两种产业很容易受市场供需的影相反,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所以风险很高。一旦预期发生改变,投资者会纷纷抽逃资金,造成局势无法控制。

二、突破国内金融风险管理难点的对策探讨

1、关注国际局势

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对世界经济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金融危机加剧、发达经济体面对衰退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入研究国际局势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元的启动对我国经贸、金融、外汇储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及时制定应采取的对策。

2、保持国内政治经济稳定

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就投资者而言,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他的投资回报。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充足的外汇储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较小波动的利率、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社会犯罪率,无疑会使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不仅是投资者增强信心和资本持续流入的基本条件,而且对金融市场的突变会发挥缓冲作用。

3、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不会没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具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要求我们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工作。要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严格金融执法,规范国内外投资者的经营行为,严厉查处违规经营,将害群之马逐出金融市场,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使我国的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

4、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家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依赖程度加深。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的国情,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国际清算银行的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为我国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彻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的转变。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失衡的调整,我国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通过扩大消费来减少高额储蓄,进而减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要抑制虚拟经济的过份澎胀,挤掉经济增长中的“水分”,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使我国具备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

6、道德危险的对策

我国目前对各种存款储蓄采用国家信用担保,即存款的安全性由政府负责,这一措施对于防止发生银行挤兑现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滋生了一定的道德危险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通过采用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证制度来规范从业机构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在媒体上曝光等方法对从业机构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

7、投资的群体效应对策

如何将投资者从群体性投资拉回到理性投资的道路上来,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当每个投资者都能根据有效的信息独立判断经济的走势,才能消除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另外也可以发展各种形式的基金,将对股市不熟悉的投资者的资金吸引到基金中来,依靠基金的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8、增加信息透明度

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让大家统一认识,无论是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广大投资者都要建立信息公开化的思想,促使整个社会对信息公开化问题的关注;其次要采取强硬手段加大立法,走信息公开法制化、常规化道路;第三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那些不公开、不及时公开、隐瞒或虚报信息的机构严惩不贷。

9、新时期应加快建立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必须提早进行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另一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在新的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准备工作,按规定交足准备金,留足备付头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线,各金融单位要保持必要的资金流动性,立足自身解决支付问题。要层层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准备金;三要层层签订风险防范责任制,实行风险防范分级负责,把风险防范和化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逐步发展,特别是入世后,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应深刻认识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关注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问题,这将有利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逢明,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国际金融研究,2001,(12)1

[2]徐卫中,论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经济经纬,2002,(5)

[3]王颖,等,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企业经济,2002,(6)

[4]李朝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若干难点问题;经济经纬;2004,02

[5]张春子,张维宸,刘建芬,网上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03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3篇

高度隐秘性:因为网络的无穷延展使网络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展并深刻社会各个领域,同时网络金融介入主体的多元性使网络金融风险表现出极强的隐秘性。另外,网络金融经营主体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于称使金融风险的隐秘性提高。瞬时暴发性:因为网络信息服务规模的广泛性和高度隐秘性,1旦呈现网络金融风险,在短期内即可能迅速演化为大范围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层级瞬时演变并波及多个领域,为网络金融风险监控带来了难题。极度渗入性:现代社会对于网络金融的高度依赖和网络金融跟着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趋势,使网络金融渗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金融风险突破了地域限制,网络金融风险1旦暴发便会迅速渗入到经济系统内部,带来极大危害。交叉沾染性:网络金融的瞬时暴发性以及极度渗入性使网络金融风险的演变表现出交叉传染的特征,多部门、多领域介入和网络金融产品的跨行业、跨领域特征加重了网络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特征,现代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面临着跨主体、跨领域联合监管的问题。

2、树立多主体多角度合作监控模式的构想

网络金融风险拥有高度隐秘性,需要对于风险的监控有较高的技术手腕以及风险发现及辨认能力;瞬时暴发性需要监控及时并有处置能力;极度渗入性需要有单项风险阻击轨制;交叉沾染性需要树立不同种别的风险互相隔离机制。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控需要看,上述体制机制的树立,仅仅靠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很难完成,不但现有的“1行3会”在人力以及物力方面没法经受网络金融监控的需要,而且从网络金融立异的来源以及产品使用的渠道看,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没法有效加以应答。依据网络金融立异的主体多样化特色,监控主体也需要采取多元合作模式加以构建。

(1)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中的监控主体

政府、行业监管机构、技术研发机构、金融经营机构和社会其他相干主体的合作介入,将是网络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1般认为网络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包含:网上银行、网上保险及中介、网上券商和专门从事个人理财信息增值服务的网络服务公司等等。因而,网络金融业务流动的主体基本可以分为网络产业服务商、网络金融服务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网络用户消费群以及网络金融市场等⑤。传统上认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主体包括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网络金融企业、网络技术监管部门,和可能发生合作需求的国外政府及监管当局。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将网络信息产业服务商与消费群排除了在监管体系以外。事实上,网络产业服务商作为主要的技术研发提供主体,在网络金融风险治理中有侧重要作用⑥,作为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提供者,网络产业服务商介入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可以为网络金融风险的发现、防范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撑。而将网络用户消费群排除了在监管主体以外,认为网络用户消费群只是网络金融业务客体,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及时发现以及有效辨认也是不利的。在网络监控的实际操作之中,网络用户消费群在网络风险的发现阶段可以起到首要作用。网络金融的多主体合作治理网络既不是从上至下的治理模式,也不是从下往上的影响模式,而是政府在调和各个政策介入者的利益瓜葛的基础上,综合做出的政策选择。治理是动态的,是各主体在试图达成本身目标的进程中,不断与各方利益调和进程中做出的综合选择。网络金融的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是在斟酌各利益相干者与政府瓜葛的基础上,以技术立异为主要视角,对于介入各方的瓜葛与职责进行钻研,因而,金融监管的多主体合作监管模式本色上说,也是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相干利益主体进行有效调和的互动式监控模式。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和网络技术监管部门作为主要监控主体,要对于网络金融企业和顾客的具体网络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行动进行监控。另外,也需要对于网络金融合用技术的选择、技术进级换代和主要技术风险防范进行宏观指点。网络金融企业:自身是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督对于象,面对于虚拟经济的无形化以及交互化特征,企业本身也需要通过有效平衡内部企业业务运行与外部动态环境调剂来降低本身经营风险,需要对于因业务以及技术立异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踊跃的内部监控,需要主动规避金融风险。国外政府及监管当局:面对于重大跨国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基于本身的职责以及需要,拥有踊跃介入跨境网络金融犯法防范的踊跃性。客观上看,对于因跨境业务引起的技术风险,拥有联合进行技术研发,跨境进行国际合作监管的内在冲动,因而,也必然成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的主体。网络消费群: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需要将消费者操作行动这1要素纳入斟酌规模,消费群的操作是网络金融风险的来源,同时也是网络金融外部的监督要素,是网络金融产品患上以出生的市场基础。网络金融消费群对于网络金融产品的使用提供最真正的体验及风险评估,将对于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最基础的监督作用。行业自律组织:主要依据各行业网络金融风险的特色进行自律性的监控,并介入到以联合监管为目标的技术研发流动中来。网络信息产业服务商:服务商是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主要角色,在监管的各个环节,服务商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网络金融业务的拓展起到推进以及放大作用。

(2)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中的风险辨认

依据网络金融风险的特色和网络金融与技术立异之间的依赖瓜葛,笔者提出如下网络金融监控技术立异框架。在该框架中,网络金融风险防控的技术立异框架包括两部份:第1部份是网络金融风险的辨认进程,在网络金融运行中,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缺少实体监控,产品的虚拟化以及小众化使患上“点对于点”的运营特征10分显明,此时,因为技术劣势与消费群体行动之间存在的差异,构成了潜伏的网络金融风险。第2部份是技术立异方向的辨认进程,由多个网络金融业务主体以及网络金融监管主体对于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并对于现有的监管技术差距进行评价,在交互影响下,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技术立异方向进行辨认。这两个进程融会了网络金融监控各方的介入与互动,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技术变迁拥有抉择性作用。同时,因为融会了多个介入主体,在监管技术手腕进级的进程中,打破了原有业界壁垒,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提供了较为完美的技术进级机制。

(3)多主体合作金融监控模式的运行架构

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控需要全面掌控网络金融风险的特色,并在充沛斟酌监控手腕的技术依赖性特征基础上,对于风险进行统1的前瞻性处理。需要通过使用前瞻性技术和预测技术,战胜技术后进、网络风险交叉传染、法律滞后和网络货泉、网络欺诈等难题,在多方介入中构建多主体合作的网络金融风险监控框架。在该监管框>!

金融稳定的作用。 3、多主体网络金融监控模式的实现

(1)及时发现监管盲区,完美政策法规体系

树立多元多主体金融监控的框架,对于网络金融安全中的风险辨认以及处置比较有益,但同时也提出了1系列其他问题。例如,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看,网络技术服务商以及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其实不是监管主体,就其日常工作职能而言,也没有进行网络金融监管的义务,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不仅上述机构不会踊跃介入网络金融风险监控,而且在必定前提下,还有可能由于本身经营发展及盈利的需要,不予配合乃至变相设置监管障碍。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界定,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上述机构负有主动发现以及及时处置风险的义务,和在何种情况下,上述机构负有协助配合进行监管的义务,等等。另外,网络金融拥有产品未加评定风险便可试用、使用的特色,使新兴金融产品的使用风险基本上是由享受服务以及消费的1方承当,如果不加规范,1旦呈现纠纷,取证以及质证均很难题,现行政策法规没法及时规范层见叠出的网络金融产品,致使没法及时发现网络金融监管盲区,及时完美政策法规体系10分迫切。

(2)搭建多元共管平台,构成多元监管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产生,仅靠政府以及行业金融监管机构的气力,没法有效进行风险的发现以及处置。这1点已经经多次被证明。然而,行使金融监管权利又是政府的特有职能,即使是行业自律监管以及企业内部监管,也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如果搭建多元共管平台,尽管理论上反对于者寥寥,但执行中问题会良多。例如,网络技术服务商如果介入金融监管,没有前瞻性轨制设计,如何能有效防止其滥用技术优势,打着踊跃介入金融监管的旗号,侵略别人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改革方向是更多让市场施展资源配置的抉择性作用,干预越少越好,然而树立庞大的监管体系,能否在支撑金融立异以及保护金融安全不乱中找准平衡点?消费者是网络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其1方面拥有被监管的地位,另外一方面,由于其拥有权威体验者的特色,有强烈的呼吁监管诉求,网络金融呈现问题,首先发现者以及揭示者也常常是消费者,因而,将其纳入合作监管视野无可非议,然而,如何进入正常规范的监管渠道施展作用,也有赖于共管平台的搭建。毕竟,网络上借助监管名义不负责任地进行网络暴力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3)强化技术认证门框,构建技术安全屏障

网络金融产品的另外一大特色是技术门坎成为非传统门坎,仅靠金融业务特许经营管理没法有效解决安全屏障树立问题。现有管理架构中,资金门坎以及主体从业资历审查是第1道安全屏障,政府通过这些审查,可以将不良从业者淘汰出去,从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网络金融的风生水起,让良多过去看似不可能的情况瞬间被攻破,也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大大增添。由于网络金融的特色之1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立异性使用,因而,今后技术门坎可能成为金融安全部系构建的第1道门坎。为了有效降低网络金融风险,对于金融服务以及网络金融产品的技术认证应该成为轨制,成为网络金融安全部系中的第1道安全屏障。在这1屏障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运营商,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等拥有先天的优势。

(4)树立风险等级评估轨制,强化风险束缚机制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4篇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国内外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对策的论述已非常之多,我这里就我国防范金融风险需要把握的两个重点,谈些初步看法。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行业间、地区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化,金融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防范金融风险就成为必须摆在突出位置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应重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在开放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一,从在积极稳妥的开放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来说,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放宽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地域和业务范围。到去年9月底,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283家营业性机构,2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20家中资银行,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金融机构在华设立30家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15个营业性机构。近期,又引入了合格境外投资机构。

可以说,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力度、节奏和国外银行业务范围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最发达、金融法规最完善的国家,但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防范产生金融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业务范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措施。主要包括: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禁止外国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等,限制是很严格的。

在新的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在完善金融监管、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上,至少应考虑四个问题:

一要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循序渐进。无论是制定金融业对外开放规划、完善金融业监管法律法规,还是创新金融形势,推进境外金融机构的境内业务拓展,都应借鉴国外经验,履行加入WTO承诺,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做到既积极又稳妥。

二要完善监管法规。适应金融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梳理、修改、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并从市场准入、从业资格、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方面,保证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还要针对我国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实际情况,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三要健全应急预案。针对金融风险容易集中爆发的情况和特点,建立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当前尤其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有效监控。

四要保障金融信息安全。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系统故障也时有发生。前一段时间,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转帐系统发生通信故障,数小时后系统才恢复正常,致使70余家营业部的200万股民,因无法进行转帐交易而蒙受经济损失;银联因通信网络和主机出现故障造成多个省市无法刷卡达7小时之久;还有网银盗窃事件的不断发生,都给网络银行系统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并有效保障系统数据和网络安全。

第二,从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来讲,必须着力解决国内金融企业发展的体制,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实力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特别是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国内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实体产业相比,都相对滞后。解决国内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增强国内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推进金融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健全有效的制衡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改革中,要坚持国家对国有大型银行绝对控股,保持国家对金融命脉的控制力,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区域性中小金融企业,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建设上,要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上市公司整体结构,健全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在债券市场建设上,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快形成集中监管、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

三是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汇率改革。

作者简介: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日益拓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加大,对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对于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业的产生而与生俱来的,关于金融风险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人们对金融风险概念、定义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对金融风险的性质、特点和成因等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和差别[1]。一般来说,金融风险通常是指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收益、也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风险是人们期望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在市场竞争中发生的。正是因为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为了赢得收益避免损失,所以,在金融活动中才要防范风险[2]。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一方面,控制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某些规章制度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一)风险意识淡薄,银企关系扭曲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短期内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部分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政府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对银行吸收的存款视同财政资金,扭曲了银企关系。因此,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使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加大;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业务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置银行风险于不顾[3]。

(二)内部控制制度落后,风险自控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尤其是制度执行不严格,责任追究制难以落实。比如,缺乏对“内部人”的有效控制措施;重“制度”的建立过程,轻“制度”的执行效力[4]。当风险出现时,风险的后果和风险责任是模糊的,人人有责人人无责,人人都会受损失又人人不承担自己的损失,使问题贷款的责任难以落实。

(三)法律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力

当前,我国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就现有的法律制度而言,许多的规定和精神需要修改和完善,以便于和现实相衔接[5]。如《企业破产法》对银行作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可实施执行的法律条文,从而造成债权人权益遭受任意损害;《商业银行法》注意到政府行政干预对银行正常经营和信贷资产安全的负面影响,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对银行自主经营权益和维护资产安全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6]。

(四)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是风险管理以定性为主,定量管理不足;风险计量方法落后,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风险预测技术达不到要求,客户风险评价准确性较差等。另外,没有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局限于损失形成后的监督检查,缺乏事前的分析预测[7]。

(五)信贷投放过快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下一阶段,央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8],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

增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贷款人的诚信意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决策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维护金融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摆脱计划经济下传统思维的束缚,摒弃一些错误的金融观念,更新思路,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金融风险意识,牢固树立稳健经营思想,坚持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经营;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注重货币信贷增长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法规,培养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出台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加大不诚信行为的成本,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引入外部监管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坚持审贷分离,完善信贷程序,使每个环节的工作相互监督和制约,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二是要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查制度。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监管平台,将风险管理纳入决策管理层次,建立信贷风险、信贷审批、信贷经营协调配合的机制,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与风险研究和政策研究环节形成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风险指引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四是要引入外部监管,逐步实现银行监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如根据英国“2000年金融法”,金管局监管银行业的理念之一就是大量运用“外部”的、保持一定距离的监管,而不是以到银行内“调查”为基础去实现监管。这一监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建立并颁布《存款保险法》,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制度,依法确立国有商业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要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性权力机关的现代公司运行机制[9];修改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权;确立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机构,使之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和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等。

(四)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风险管理方面,应当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转变传统的定性管理为主为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计量模型,将金融风险定量化,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组建风险评级的专业化团队,全面实施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数据库,严格控制相应客户的信贷规模;着重加强风险预警工作,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和债项等多个维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从而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屈波.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58-59.

[2]曾康霖.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J].金融发展研究,2008,(2):3-7.

[3]周林.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7):28-29.

[4]王中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69-71.

[5]徐智勇.试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5).

[6]张静.论防范银行风险的法律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2,(3).

[7]金晓扬.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2):77-78.

[8]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09,(8).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6篇

不良资产:银行、政府双管齐下

不良资产作为被点名的四大风险之首,既是宏观经济转型的试金石,更是银行风险偏好的指示灯。如果不良贷款率长期低于自然不良率,便意味着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过于宽松,反之亦然。这也意味着,不良贷款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随着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迅速上升,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

“不良资产和债券违约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这是通常现象,目前来看,未来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其中,不良率保持平稳,主要是因为信贷增速仍然较快而被稀释,因此,该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经济》记者表示。

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尽管相比2015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依旧持谨慎态度。他对《经济》记者表示,这与经济重现好光景有关,但是据此并不能认为银行的坏账风险会一去不复返,不良资产未来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在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迅速上升的背景下,大股东们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看好商业银行股权及上市后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却受困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及自身的现金流状况。记者了解到,一些大股东选择抛售股权。一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经济》记者表示,“尽管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作为银行所有者,不能只享受增长红利,还应该走出不良困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我国目前化解不良资产的手段比较多,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经济》记者解释,一方面银行通过自身的财务资源去核销,另一方面,通过重组、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化解不良资产。

对银行而言,在盘活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应当尽量从源头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温斌表示,要进一步深化银行商业化改革,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等地区性金融机构,尽量规避行政干预的影响,在“轻资本、高效率”的导向下,银行还应着力从信用中介、资金中介转向信息中介、资本中介,从单纯参与信贷市场转向包括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业务结构从重资产、重资本转向轻资产、轻资本,从融资转向综合金融服务。

应对不良资产损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当由国家主导,但与上一轮周期中的“兜底”行为不同,政府部门更应发挥在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方面的作用。

债券违约:法制化、市场化是出路

而债券违约,同样是今年金融工作开展中被重点关注的风险对象。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但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部分债券发行人经营出现困难,债市信用风险逐步显现,成为一只难以驱走的“黑天鹅”。

此前,债券市场实行刚性兑付,使得信用市场定价机制不尽合理。在2016年,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被打破,但债券违约的情况并没有消除太多,而2017年到期的存量信用债规模约4万亿元。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2017年信用债违约风险很可能会大于2016年,且在货币政策略有收紧的背景下,利率中枢上行,信用溢价也会相应上升。”如果债券违约过急、过快,以致爆发,或者构成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造成信贷紧缩和流动性危机,将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员吴志武向《经济》记者指出,从目前已完成兑付的违约债券发行人来看,其完成兑付主要依靠三种途径:一是依靠自身筹集资金完成兑付;二是依靠担保方或第三方代偿完成兑付;三是资产重组或债务重整后股东注资完成兑付。

而从已完成兑付的债券来看,第一种兑付情况居多,即公司通过出售资产或者追加抵质押担保等方式从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融资,完成债券本息的最终兑付。吴志武表示,这反映出大多数企业违约仅是现金流一时紧张,并非完全丧失了偿债能力。

虽然部分违约债券已完成兑付,但违约债券整体处置情况仍不容乐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违约处置机制尚未建立,评级独立性、信息透明度不高、受偿环境不佳等暴露出债券违约处置方面存在的诸多缺陷。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对此表示,对比国内外事后处置措施的异同,在此环节,国内外均有自主协商如达成债券重组方案、司法诉讼如破产重整、破产清算及破产和解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有“过错追责”的债券违约处理措施。过错追责是指如果其他所有处置措施都还不能满足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情况下。在法律策略上,债券持有人可以寻找各方参与人在债券发行上市、销售等环节中的过错,通过主张过错赔偿的方式减少损失。黄文涛表示,我国可以根据自身国情,完善“过错追责”制度,促使发行人及其关联人、保荐机构、承销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市场参与各方提高责任意识,各尽其责,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除此之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张锐对《经济》记者分析称,还需要建立起对发行主体行为起到约束效力的完整法律框架,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对债券发行方的信息和风险披露的要求和对发行主体欺诈骗行为做出严厉的惩戒。“必须建立包括债券展期兑付、债务重组、债转股以及破产清算等一系列透明的违约处理机制,以此协调好债权人和股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程度地减轻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同时推动市场信用机制的充分实现。”

影子银行:放开缰绳,区别管理

伴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影子银行近来也越发受到市场关注。从2010年之后,原来仍较为稚嫩的影子银行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经济》记者表示,影子银行不仅存在于银行机构,还通过通道业务、业务嵌套等形式,存在于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展了资管业务,但由于监管主体不一样,规定也不一样,确实出现了一些混乱。

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子银行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对于影子银行,不能简单强化监管或取缔了事,应以监管体系自身的优化为前提,逐步取消一些不符合市场竞争与发展要求的管制措施,逐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

影子银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除了原有商业银行纷纷扩展表外业务之外,影子银行机构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政府融资平台。银行理财资金呈几何级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达到25万亿元,银行理财资金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之比也突破2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的自利动机与市场机会的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监管层有意让市场发育,原来一潭死水的中国金融体系急需新的颠覆性力量。可是,资本逐利的本性,如果缺少了相应的监管,就可能吞噬一切。

要真正治理和监督好影子银行,就需要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改革。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对《经济》记者表示,让“银行做银行应该做的事”,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投资工具,而不是单纯地提供理财产品。

2016年年底,央行宣布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银监会也对银行大幅提高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增加风险加权资产,对于一些互联网平台所赖以生存的第三方支付,也开始将其剥离到其他银行。另外,限制通道类的发展,也让原来做通道业务的基金子公司和券商的定向资管将面临生存压力。赵锡军表示,这一系列举措在应对影子银行风险方面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支付、智能投顾等热词频现。同样,行业监管政策密集落地,金融科技创新方兴未艾,经历了行业洗牌到渐入佳境。由此,2017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走向成熟发展的新起点。

但互联网金融本质仍是金融,风控是其生命线,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多维开放性和多向互动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波及面扩散速度远超传统金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上,风控和技术创新成为核心要素。

截至2017年2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为233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973家,在2016年也陆续有4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受到了行政处罚,还有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勒令整改,暂停相关支付业务。但很多平台和第三方甚至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风险周期,有业内人士预料未来还会有平台陆续出现经营危机。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对《经济》记者表示,从行业角度看,合规仍然是现阶段各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最应着力实现的核心问题,敬畏风险、合规经营的弦松不得。

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对《经济》记者解释,其主要表现在不法分子利用互网金融的噱头进行诈骗,在短时间内非法募集大量资金,并肆意挥霍或者携款潜逃。另外,还有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涉及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关联企业的生产发展,平台本身形成了资金池,涉嫌非法集资。

张叶霞还表示,互联网理财乱象频生,有的平台未取得相关的代销金融牌照或资质就非法开展金融活动,有的平台向并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的投资人推荐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有的平台通过跨界嵌套的方式规避监管要求,这些行为都会给投资人带来损失。

事实上,监管层多次表态,清理整顿并非要将互联网金融行业一棒子打死,而是希望遏制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的一些乱象,让行业合规稳健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风险;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124;F832

本文主要对2013年乃至2014年的短期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应该接受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日前,国务院一改过去的基调,将强调 “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改为“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因此,也主要从经济增速回落、预防金融风险和分析政策导向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速回落

近五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是一条“非常态”的路径。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政府于2009年实行强力刺激政策,经济开始复苏。然而,2010年决策当局担心经济二次探底,于当年6、7月份再次对经济进行了第二次刺激。如果说第一轮“四万亿”的刺激计划是担心经济失血过多休克而进行的注血,那么2010年在经济已经回升并且全球经济形势并不那么乐观的背景之下,进行第二轮刺激就是一个失误,并且产生了相当大的后遗症。当时笔者将这种状况描述为“棘轮困境”,正如棘轮只能往前运行,不能退也不能停,一旦后退将面临奔溃的情形一样,如果还不接受这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继续透支经济刺激工具的话,那么再应对未来冲击,政府将没有留有余地的政策工具再来维持经济体的平稳,这样很容易造成经济体的崩溃。

值得高兴的是,2010年经济刺激以后,通货膨胀随之而来。在这种困境之下,2011年政府再次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者首次把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为7.5%,而不是之前的8%,这就标志着决策高层开始接受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笔者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平教授“混沌经济学”的概念,将此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称为“混沌增长”,它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经济增速的运行轨迹很难预测。2012年,很多经济学家预测一季度经济探底,结果没有,二季度再说探底,又一次预测错误,实际上直到三季度经济才真正探底。这正是因为决策当局也不清楚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究竟是多少,在经济运行中不断与市场反复博弈,接受经济运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推出一些政策。直到三季度,政府认为不能接受经济增长率低于7.5%,才开始了再次进行投资和货币刺激。在这样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要准确预测经济运行轨迹是相当困难的。

第二,经济确定地呈现不断下台阶的走势。2011年全年经济增速已经下降到7.8%,预计2013年经济增速也将低于大家预期,甚至这种趋势会持续到2014年。

第三,经济运行系统处于非平稳状态,导致某些宏观经济数据超乎预期。比如,2012年一季度所有经济学家都预测经济增速在8%以上,甚至达到8.5%,结果增速仅有7.7%,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混沌增长表现为经济的非稳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延续3至5年。在目前这种混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要期盼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就必须依靠制度改革,即中央政府要进行大幅度的制度释放。

梳理了整个经济运行状态之后,笔者认为这并非“朱格拉周期”或者“基钦周期”,而是完全基于非稳态下的经济周期。目前来看,2013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再次回落到7.7%,尽管从各种指标来看,经济增长并不令人忧虑,然而假如没有进一步的政策刺激的话,二季度是不是还会继续往下走呢?比如,目前PMI的表现还在50以上,库存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如果从结构来分析,可以更加确定地认为未来经济增速将再次回落。

首先,这一轮经济回升,即自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回升,主要是由投资带动的。2012年三季度以来,整个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导致中央投资不断回升,带动了整个投资的回暖,另外房地产投资也出现回稳。然而,另一方面,地方投资有所回落,很遗憾的是,制造业投资也仍然不断走低。总而言之,这一轮投资回升主要由两个方面推动,即中央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其次,这一轮消费的回升,也与房地产回暖密切相关。八项规定之后,国民经济中的餐饮收入出现了快速回落,然而总体消费并未下降,主要得益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得到企稳回升。2012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价格已经出现回升趋势,不仅表现为同比上升,也表现为环比上升(见图1)。这一方面与我们的货币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央对房地产调控力度减弱密切相关。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央颁布“国五条”,这就意味着中央并不认可房价的回暖,中央的“不接受”预示着政策的调整。随着国五条的推出,房地产作为促进经济回升的动力大打折扣。

最后,出口相对稳定,一、二月份出口处于正常,三月份进入稳态(见图2)。一、二月份,中国出口最快的地区是香港,一月份增长88%,二月份增长30%,三月份增长90%多,而对过去香港出口的平均增速折算并拟合回归发现,一季度出口增速只有10%左右。那么究竟什么导致香港的出口增速快速回升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深圳前海保税区出现骗取出口退税补贴的现象,其中一月份出口增速高达587%,二月份又达到300%;第二,热钱通过贸易的途径进入到中国国内,这种方式不可持续,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没有数据表现出来得那么大。2013年一季度GDP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在数据中无法看到闰年因素,2013年一季度的工业没有往上走反而有所下降。笔者认为一季度的数据走低,一个方面与去年四季度后期的极寒天气有点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政府整个大面积换届、新领导层的想法不明确有关。

鉴于出口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投资本身;而投资增加主要集中于中央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其他变化不大,制造业投资甚至还在回落过程中,因此,笔者建议接受更低一点的经济增速。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刺激的后遗症目前已经显现,不仅表现在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更是吸引社会资源都往这个方面累积,导致经济结构出现畸形。另一方面,随着2012年四部委对地方投资的规范和目前财政收入的下降,中央投资的持续性也受到质疑。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接受更低一点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另外,从决策当局角度来看,宏观调控的控制指标也应该进行调整。过去,政府一直把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作为调控目标,然而从就业角度来说,目前压力已经缓解,不需要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再动用刺激手段来扭曲经济结构。单纯从人口因素来看,1987年,我国的新增出生人口为2500万左右,1995年下降到2000万,无形之中就减少了500万。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按照过去的方法来折算潜在增长率,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与其这样,还不如接受经济增长的这个动态过程。重新计算的过程,需要将经济增速与物价水平进行再次拟合,即多大的失业率对应多高的通货膨胀率。宏观调控中,政府应该紧盯失业率,只有就业市场出现了问题,才考虑是否动用刺激政策,如果没有,就应该接受更低一些的潜在增长率。政府应该将宏观目标从过去强调增长和物价改为失业率和物价。

二、预防金融风险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预防金融风险,这有很强的现实依据。从金融数字来看,社会总融资规模很高,2012年达到15.7万亿元,2013年一季度又高于6万亿元,增长相当迅速;M2增速达到15.2%,而今年的目标是13%,针对实际GDP7.7%的增速,M2增速达到15.2%的水平意味着超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假如要实现全年M2增速13%的目标,那么未来将面临偏紧的货币政策。

从结构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数字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回升,其中居民贷款增速较快。2013年一季度新增贷款2.76万亿,比2012年同比增多了2949亿元,但是住户贷款比2012年同期多增加4750多亿元。因此,假如剔除住户部分,2012年新增贷款不增反降。实际上,住户贷款是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房地产2013年一季度成交额同比增长高于60%,市场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住户的中长期贷款主要与房地产相关,如果说只是房地产吸收了大量的资金,那么还不足以提出预防金融风险的建议。需要预防的金融风险究竟何在?

主要是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引发的还贷问题。2008年到2010年的刺激政策导致了地方融资平台得到了快速扩张,审计署计算整个地方债务达到10.7万亿的规模。在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债务面临严重的还本付息问题。目前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快速发行城投债,然而规模毕竟有限,2012年才发行1.2万亿元左右,相对于巨大的存量来说还是不足。另外,地方债也是解决手段之一,但是它的发行受到限制,每年也就是2000多亿元。在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对当时迅速膨胀的地方融资进行还本付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利用银行表外资产来弥补资金来源的不足,这导致在财政收入进一步下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利用更大规模的发债来偿还过去的本金和利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功能强大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却相当疲弱的局面。实际上,2012年,银行表外资产已达到10.7万亿元,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并相互之间购买,在金融系统中产生大量的流动性,但是这些资金都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所以6万多亿元社会总融资规模推动的经济增长速度才只有7.7%,并且投资、消费、进出口都没有出现多大的变化。目前,金融市场上的这些交易需要巨大的成本,如果这些成本不能通过实体经济进行弥补,未来只会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提出预防金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三、政策预测与建议

2012年12月31日,四部委发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3月27日,银监会了《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4月15号又下发了《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都是针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政策的推出也必然会制约地方政府的部分投资。由于监管加强,政府未来投资增速将面临回落,同时,房地产新政策推出也将影响未来的房地产交易和投资。实际上,2013年一季度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已经同比下降27%。鉴于拉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固定资产投资未来都将面临回落,那么,经济增速也将面临回落。前文提到借新还旧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可能是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大幅攀升,是实体经济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债券市场可能很难满足还债的缺口,建议只能靠再加大理财产品的力度,倒逼资产证券化启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笔者不赞成过快推动资产证券化。2008年以来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大幅贷款的这种行为应该付出成本,不应该通过资本市场释放风险。20世纪90年代,我们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国有企业上市的问题,同时把风险也强加给了资本市场。2012年以来资本市场一直很低迷,单纯依靠资本市场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并非完美。

现在银行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经济结构转型给银行带来的风险,过去工业化过程中,银行集中力量贷款给一些周期性行业,现在这些企业的景气周期已经结束,未来要面临转型,很多企业会停产,甚至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将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地方融资平台在治理整顿,2010年统计显示这类企业中有1/3已经没有现金流,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它们应该破产了,未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肯定会不断攀升,本身经济结构带来的风险就在银行方面。但是假如现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资产证券化了,将来的风险谁去承担?肯定是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能判断风险,银行把风险强加于投资者,将来风险一旦释放,损失的又是投资者。

所以,现在该银行付出的成本就应该让银行承担,银行现在盈利能力大概每年6000亿元~7000亿元,地方债导致的规模在30000亿元左右,应该牺牲5-6年的利润让银行填补窟窿,不能再强加给证券市场。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应该发展证券市场本身并加快这个过程。因为未来我们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更多的是创新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发展,它们需要融资,却又难以从银行获取充足信贷。假如把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起来,这些企业的融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银行放贷力量急剧膨胀,只会导致经济体走着老路,难以往创新型和服务型企业导向,因为银行更强调的是安全性,而高风险高收益是资本市场的职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资本市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支持平台。这个角度来看,倒是建议更多发展资本市场本身,将来再来考虑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潘向东, 廖进中,赖明勇.经济制度安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2005,(11).

[3]李扬.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与思考[J] .中国市场,2013,(15).

[4]Marshall, Alfred.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 Macmillan Press, London(1920).

[5]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4)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中图分类号:F830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金融风险指的是在金融行业运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是遇到的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循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随之深化,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运营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制定了相应的金融政策来保护金融机构,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自觉接受国家的监管,这才是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由于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出现的,任何的行业都不能百分百确定成功,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经营环境,随时都会发生经营风险,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市场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或者是决策失误而引发金融资产的不安全性,或者是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了损害,这都属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和化解,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一般金融风险可以分成三部分,按照涉及到的范围来分类分为个体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还有系统金融风险。本文重点讲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它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内,由于一部分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活动从而引发的金融损失现象。区域性金融风险、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这三种金融风险发生之后涉及到的范围不一样,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但是这三种金融风险会相互影响产生递增作用,个体金融风险很容易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又会对系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不管哪一种金融风险出现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视力度。

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

据分析我国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种是银行、信托公司还有城市中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资产比例增加,长此以往会威胁到金融机构的支付和运营,容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种是社会信用观念出现错误,借钱有力、有钱不还,长此以往银行中的借贷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终会导致市场的利率混乱,银行和企业的效益随之下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种是地方性的金融秩序产生了混乱,导致社会乱集资,容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第四种是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很多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跟一部分银行串通一气,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在股票市场牟取暴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银行业造成了不安全隐患,从而引发了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1.树立风险意识

金融行业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区域性风险的严峻性,增强转化和抢救不良贷款带来的压迫感,要引起社会中的银行和信用社对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例如,加强对风险客观性的认识,改变错误的风险认识观点,要充分考虑当前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做到工作必先谈风险,办理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管理,工作中做到人人重视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从而提升整体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2.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想要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能够在不可避免损失的情况下,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是事前预防,这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来实现。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针对该区域内部金融行业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报,从而在发生风险之后能够提供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反映出区域内部金融风险产生警情、警源还有变动趋势,以经济金融的统计信息为基本依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要体现出稳定性、适应性和一致性,还要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使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针对区域金融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为金融监管部门发出警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3.强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行业自我管理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在工作中要首先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行业内部的管理和联系,在行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要公平公正的制定好同业公约,从而能够达到互相监督、互相约束、有序竞争的管理制度。同行业中的行会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管功能是一样的,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补充作用,最大化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行业管理内部可以成立金融安全协会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把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作用发挥出来。要以金融安全协会为工作基础定期召开管理会议,一起探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成功案例经验,互相交流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水平。

四、结语

当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那么代表与之对应的现实损失也会越来越大,当金融风险已经累积到无法控制的时候,那么必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只要社会发展就需要存在金融交易,但是只要有金融交易就会产生金融风险。因此,一定要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意识,建立完善的区域性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化解和应对区域性风险的产生,防止区域性风险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区域金融行业、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积尧,隋英鹏.浅议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4:57-59.

[2]汤俐,严硕果.区域性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实证研究――以A省为例[J].西部金融,2014,3:32-37.

[3]张晓明,于新林.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途经与措施[J].黑龙江金融,2013,8:79-80.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影响风险管理一般程序衍生金融工具

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日益加深。企业如何在经济大潮中,看准时机,并妥善处理好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企业自然需要明确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包括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同时了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抓住痛点,一击而中。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五、结语综上所述,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遇到金融风险是兵家常事,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成败关键。因此,企业不可小瞧了金融风险,而是应该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在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基础上,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居锐.金融危机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1-05.

[2]王浩明.四大战术管住金融风险.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3.

金融风险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2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6

一、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界定

从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容来看,区域金融风险作为中观尺度的金融风险有着不同于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的管理内容[1]。虽然相对于世界范围的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可以包括国家金融风险,甚至超国家范围的地区金融风险,但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中,区域金融风险所研究的区域范围更多地指国家范围内的区域。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区域金融风险不具备由宏观尺度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治风险等所引发的整体金融风险的特征。当然,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风险也不完全等同于以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为主要特征的微观金融风险,它有明显的区域特性。

从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对象来看,区域金融风险虽然是中观尺度的金融风险,但是其发生的现实形态最终也表现为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因此,为了有效地管理区域金融风险,必须从影响区域金融风险发生的总体性因素和影响区域内具体金融活动主体的个体性因素两个层面加强管理。

从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主体来看,区域金融的发展要受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定的经济政策影响,因此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区域两级金融监管部门。在区域层面的金融管理既包括国家对各区域内金融风险的管理,也包括区域政府对本区域内金融风险的管理。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管理应包括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区域金融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监管部门的区域金融风险管理。

二、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应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影响区域内金融安全的总体性因素进行管理的目标称为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而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微观目标则是指以区域内金融的微观运行活动为管理对象的风险管理目标。全国范围的金融安全需要以各区域的金融安全为前提,因此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上,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区域金融监管部门还是有一致性的,区别主要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微观目标上。

(一)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是有相对性的,是在区域内相对于影响具体金融活动主体风险因素管理而言的目标,并非国家层面的宏观目标。但总体而言,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区域金融监管部门在区域层面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是有一致性的,即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并促进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促进区域金融的平稳发展。任何金融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都应是实现金融的平稳发展。一个国家的金融平稳发展要以各个区域的金融平稳发展为基础,中央金融监管部门要实现国家的金融稳定与发展,必须首先保证各区域金融稳定与发展。区域内的金融平稳发展自然也是区域金融监管部门的首要目标。

2.保障区域经济健康运行。由于金融业是一个以经营货币为主的特殊高风险行业,并且金融业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要与社会上各种经济主体发生金融关系,因而其经营活动具有社会性,且与经济风险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在中观区域层面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各项区域金融政策应将促进和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3.规范和完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是实现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和信誉,保护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的运行,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的重要途径。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一套完整且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实现金融政策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2]。由于区域层面相对于国家层面往往更加具有金融监管不规范、不健全的特点,因此在区域层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更应注意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确保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引导和督促企业健全风险管理与防范制度,从而建立安全高效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保证区域金融活动的稳定与安全。

4.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有效化解和降低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应有利于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具体而言,要注意推动金融产品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在推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协调一致而又全面严谨的金融市场法律体系;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以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或监管空缺;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监管的长效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带有综合性与全局性的问题,确保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二)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微观目标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需要区域层面的金融管理机构和国家层面的金融管理机构共同实现,但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微观目标则是区域层面金融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区域金融风险防管理的微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维护区域内信用体系的良好运行。区域金融安全需要金融机构与居民、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等方面建立起诚实、可信、可靠的信用关系。只有每个信用主体都遵守基本的信用规则,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为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避免区域的内生金融风险。

2.区域内金融机构布局合理。一个区域内的经济与金融要想做到密切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就需要金融机构及其网点的总量、分布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有其不同的市场位置,在功能、业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合理布局各类金融机构,使各金融机构之间保持适度竞争,从而建立和完善功能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将有利于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

3.区域内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经营稳健。要想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需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促使区域内各金融机构都能做到稳健经营,确保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达到资产负债比例的规模对称、结构对称、偿还期对称等。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区域金融机构管理制度和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切实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法人经营管理责任制,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建立起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4.区域内金融市场秩序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稳定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区域金融风险微观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维护金融市场相对稳定。具体而言,要通过强化金融监管,确保区域内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杜绝超范围经营、帐外经营、变相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现象,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的竞争环境,及时有效地消除不安全因素,保障区域金融秩序稳定。同时,规范和强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审批与监管,杜绝乱批、乱设金融机构乱集资和社会乱办金融等现象。

总结来看,虽然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目标上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区域金融监管部门有其一致性,但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不完全统一,这将导致两级金融监管部门的利益诉求出现不一致,因此其各自最终的主要监管目标还是不同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全国范围的金融安全,而区域金融监管部门要以区域金融利益最大化和区域内的金融安全为主要目标。

三、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不同,加上中央和地方两级金融监管部门可运用的管理资源不同,使得两级金融管理部门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有所区别。

(一)以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为主体的区域金融风险管理

1.实行差异化区域金融管理政策。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一致,其相适应的区域经济金融政策也应有差别。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应在整体经济战略部署不变的前提下,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和金融有序化出发,根据各地区条件、经济基础、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金融生态环境等特点,在坚持金融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有差别的经济金融政策安排,充分发挥各区域间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逐渐降低区域金融风险。

2.构建和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降低区域金融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和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降低区域金融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首先应针对区域金融风险特点,有效整合区域金融生态构成要素,推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诚信文化建设,保障司法公正,缩小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减少地区间对金融资源不注重效率的过度竞争。其次要注意加强区域金融市场化,提高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减少和尽可能杜绝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分配与利用的隐性干预。另外,应建立以政府、媒体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区域经济金融信息公开共享体系,通过信息的及时披露有效降低区域金融风险[3]。

3.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避免区域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很多,最重要的是通过区域发展政策和相应的有差别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资金向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化。比如通过产业政策区域化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行建设债券;通过补贴、贴息、税收优惠和投资财政担保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

4.引导和探索设置区域差别化的金融结构体系,以规避、分散风险。合理的金融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实现规避、分散风险的目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应在统一的金融体系下,根据各区域经济特征,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审批与设置,构建多样化的金融结构体系,使金融体系结构特征更好地适应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实体经济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积累放大。比如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信用体系比较脆弱的市场化先行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信用担保、风险评级等金融中介机构,缓冲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机构过度集中;对实体经济产权形式规范、金融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可以引导、规范反映市场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对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为更有效地贯彻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可以探索性地发展区域开发性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降低区域金融风险。

5.加强对区域金融监管的重视。在非区域金融视角下,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一般会放在全局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控上。但从现实而言,区域金融监管是全局性金融监管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除此之外,中央金融监管即便注意到了区域金融风险问题,但往往容易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对发达地区的金融监管上,然而在一定条件下欠发达地区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比发达地区还高。因此,加强区域金融监管不但要关注一般区域的金融风险,还要注意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

6.完善区域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体系是金融监管的基础,而监管组织体系的建设职责在中央监管部门。因此中央监管部门应根据本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制定与本国区域金融特点相适应的区域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通过完善区域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理顺监管当局各级分支机构、区域辖内各金融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各社会中介机构及社会公众的责权利,更好地将区域金融风险予以避免、转移和化解。

(二)以区域金融监管部门为主体的区域金融风险管理

笼统而言,区域金融监管部门包括区域内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分支机构承担的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央监管部门下达和规定的金融监管任务,一般没有太多的自。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分支机构往往不能承担好区域金融监管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一方面,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应注意加强其地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给地方分支机构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更多的灵活自;另一方面,地方分支机构也应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区域内金融活动的监控,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测与防控。

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地方政府在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管上具有更大的灵活自主性。因此,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上应发挥最主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职能。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上虽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在职责和权利上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即地方政府承担了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极大责任,但它被赋予的对金融事务的权利及可动用的金融手段却极为有限[4]。因此,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赋予地方政府在处理金融风险问题上较大的自和区域金融事务处理权。地方政府也要加强自身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除了思想上重视外,还应有独立的区域金融管理协调机构,以加强与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沟通,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配合中央金融监管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同时,协助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整顿与规范金融秩序,协调区域内各金融监管机构处理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5]。

2.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政府金融活动的市场化。区域金融的发展受地方政府所定经济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时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对区域金融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这种干预在金融风险爆发后分散、化解风险时有其益处,但在正常的金融运行状态下则往往容易加重区域金融运行风险。比如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将银行视为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强行增加政府在银行的债务等,这将大大加重区域金融风险的积累[6]。因此地方政府要尽可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政府金融活动的市场化。

3.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运行。从根本上讲,区域经济运行质量高低与平稳与否是制约区域金融安全运行的最主要因素。区域经济运行质量高,区域金融机构自然效益好,区域金融风险自然小。区域经济运行平稳,经济运行风险小,相应的区域金融风险自然也小。因此,从根本上看,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还是发展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4.指导和促进地方性金融企业的发展。地方性金融企业的发展是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保持地方金融市场活力的基础。而且地方性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金融资源的涵养、保持,有利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来源渠道。而区域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地方金融活动的健康都是地方金融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管理方面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指导和促进地方性金融企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一定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给予不恰当的、过多的直接干预。

5.加强对区域内金融活动的监管。地方政府比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更加接近、熟悉区域内的金融活动运行,因此,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金融活动监管方面应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加强对区域内金融机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促进区域内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并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

6.在面临区域金融危机时,帮助区域金融机构,实施市场救助。一旦区域金融风险暴露,出现区域金融危机,地方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市场救助,保持或恢复区域金融市场信用流动。比如对面临风险或者破产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的重组或退出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在地方金融机构关闭后由地方财政偿还债务,支付自然人存款债务等。

参考文献:

[1]裴志杰.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及防范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栾景明.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1998(8):15-17.

[3]黎和贵.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与经济增长效率[J]. 金融论坛,2007(3):45-52.

[4]耿宝民,韩忠奎,安国涛.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管的有效职能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3):74-76.

[5]覃道爱,龙锋,向志容.构建区域金融稳定工作机制的若干对策思考[J].海南金融,2007(10):84-88.

上一篇:学校法制教育范文 下一篇:广告设计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