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相关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2 10:44:43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评价

中共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竞争优势的源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充分整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及评价进行了归类与述评。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述评

(一)对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

我国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于2000年左右。较早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是颜晓峰、陈劲等人。颜晓峰认为创新能力是人特有的能力,是在以人为主体的针对性活动中,用以改变现有事物,不断创造新事物的本质力量。它是主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塑造与建构主体对象化、客体主体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是主体通过整合各种能力为一种能力的本质能力,是主体能力把握系统的能力,它是不同于其他某种具体能力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主体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内外部的构成要件,具体包括企业内部和其它社会组织机构对知识累积、竞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有机整合。整合对象包括信息、人力资本、员工知识、技术、资金、工作经验、社会关系、企业文化等要素;整合主体为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整合动力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发展目标,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成长,要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来自于企业所处的技术水平、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所处的地区经济水平、区域社会水平、文化氛围等条件(胡蓓,2008)。陈劲,常立农等(2002)将企业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并从技术、知识与组织层面分析了创新的系统集成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给出了全面、系统的定义。企业创新能力从资源观、动态能力观中都汲取了养分,这一概念形成经历了“能力-本质能力-动态能力-创新能力”的转变。

二、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评述

企业知识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内容进行了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

知识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通过一定量的科学研究创造、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知识创新是指新知识从无到有(产生、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知识创新是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新知识传播与应用的过程,是新知识商业化的过程(张凤、何传启,1999)。从这一概念可以概括出企业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流程。知识创新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一定量的知识积累,运用知识管理,将企业知识应用于新领域并在新领域范围内不断实现创新的系统过程。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应用并非是线性过程,是企业及相关主体在外部环境互动的影响下进行的系统网络分析。通过对知识创新的剖析,本文认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原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企业各主体的知识,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的平台,通过对知识的吸收获取、转移共享、整合应用,进而转化或改进为新知识的能力。

(二)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和理论入手对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张红兵,和金生(2007)运用知识发酵理论分析知识创新机制。以仿生学原理为切入点,运用知识发酵理论详细论述了知识创新的SECI过程及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知识创新具备知识生息特征,知识创新犹如一个知识的“发酵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的学习过程,要求学习的主体在具备一定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耦合分析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达到一种知识与知识的有机对接,运用联想、推理、模仿等创造性思维活动,理解、消化并吸收新知识,达到真正运用新知识的一种状态。李正锋,叶金福(2006)在充分界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GEM的知识创新分析系统模型对公司的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GEM模型通过因素分解与权衡,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的六大因素: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产业、公司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等六个因素。接着,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组合:“因素对I—资源、设施”赋予名称为基础;“因素对II—供应商和相关产业、公司结构和战略”赋予名称为战略;“因素对III—企业,本地市场、外部市场”赋予名称为市场;而GEM模型正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首字母的缩写。

(三)不同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一些学者试图运用应用系统、自组织相关理论研究知识创新与知识创新系统演化等问题。李久鑫和郑绍濂(2010)认为传统管理模式很难适应高技术企业的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与自组织”理论。该理论强调管理是管理客体的内生因素,具体表现为组织与自组织两个过程。艾仁智(2011)运用自组织理论创造性的对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自组织性是组织知识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关键因素。罗文军(2011)运用自组织理论描述如何运用知识创新(即创造知识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为企业家与经理人的知识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刘希宋等人(2009)以系统观为视角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知识创新系统,阐述了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针对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总体特点和具体特征,探讨了企业知识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过程。朱晓娜和袁望冬(2009)提出了自主创新的系统工程论,通过对自主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进行研究,着重分析自主创新系统的形成、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机制等等。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于知识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多。同时也不难发现,近年来相关研究在不断的兴起。然而,以上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的视角虽多,但不够全面,有关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研究较多,数量分析的较少。一个企业要想真正的成长,企业应不断的进行组织的知识创新,调整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策略,改善企业的创新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评述

1999年,刘助柏教授在《机械工程学报》首次从“创新才能、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等方面界定了知识创新能力,随后,国内的相关学者从这一概念入手对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和金生(2007)在以知识的原生性、遗传变异性、群合性、媒(酶)合性假设为背景,对知识创新能力做了诊释,应用仿生原理,将各因素比拟生物发酵的构成要素菌株、生物酶、底物、生物发酵环境、发酵产物。构建了“知识发酵(融知-发酵)”模型。在这一模式下,建立了“融知发酵”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知识酶”“知识和信息工具”“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等要素的优良程度直接影响知识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董晓英等(2006)利用结构方程和线性回归模型,以资源学派理论为依托,验证了知识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创新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模型与各项指标的测量标准。明确组织内部环境、IT应用等罂粟间接的保证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刘敬严(2008)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选择偏好约束锥DEA模型,分析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胡蓓(2008)应用BP神经网络理论相关模型,选取具体的实例验证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为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新的参考。杨晓明(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20家企业对这一能力进行了评价。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评价构建了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其评价指标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成绩斐然,但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往的研究学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从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企业知识创新评价系统的构成因素,但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全面的,这是由于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要受到市场的影响,在构建相关评价指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对于一个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二是以往的企业知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把政府的部门作为服务对象,这样分析的结果使政府部门可以全面的了解整个行业的知识创新水平、很好的制定知识创新政策,但对企业本身来说,这个评价结果很难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知识创新地位,没有在企业的整个知识创新行为中发挥指导性作用。因而,在企业知识创新研究工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深刻内涵,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评价企业知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颜晓峰.论知识创新的能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16(04):31-37.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2

摘要: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在内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作用于创新绩效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但不会直接作用于知识共享与整合;知识异质性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作用于知识共享与整合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汽车;内部创新网络;创新绩效

一、 引言

汽车核心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在整车研发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该内部创新网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目前研究中,虽有文献关注到了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在企业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大多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依据Nahapiet 和Ghoshal,Tsai和Ghoshal提出的内部网络三维度理论,即认知维度的共同愿景、结构维度的社会互动纽带和关系维度的信任和可靠性,根据知识异质性理论,将内部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异质性纳入到研究框架中来,依据汽车核心企业样本数据,更全面研究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假设

1. 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

(1)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结构。

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是指企业内部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和愿望。内部网络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单元间联结的结构和模式。如果企业内部创新职能部门间能够建立起网络式连接,则有助于收集产品创新全面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这在汽车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显著体现。而企业内各单元间的共同愿景有助于创新单元间建立连接。因为当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目标和方向时,他们会形成创新共识,具有达到目标的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克服部门间信息、知识传递障碍,提高产品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如李燕华认为,当企业内部网路中共同愿景形成时,网络中的人员会同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产生共识,进而有利于内部成员间建立连接关系进行想法和注意的交换。

假设1a:汽车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结构正相关,即如果企业内部创新主体拥有共同愿景,那么内部创新网络的关系连接数量就会增多、网络密度较高。

(2)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关系。

企业内部网络关系是指企业内各创新主体间关系本身性质以及根植于这些关系的资产,例如信任、交流频次等。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不仅有利于创新主体间连接的建立,更有利于主体间关系的维护和强度的增加。如上述,当企业内部创新主体拥有共同愿景时,他们对创新就拥有共同的认识和追求,为达到这个共同目标,对彼此之间的必要互动就会形成共识, 进而形成了最基本的信任,促使了部门之间及具体人员之间的频繁交流,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及溢出。如Tsai和Ghoshal论述,企业内部成员间的共同愿景导致他们倾向于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合作达到共同目标。

假设2b:汽车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关系正相关,即企业内部创新主体之间的共同愿景有助于他们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交流频次增加。

(3)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知识共享与整合。

知识共享和整合过程是企业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对于汽车核心企业更是如此,因为汽车产品拥有七十多个模块、上万个组件,之间联系紧密,企业不可能但靠自己进行每个组件自主创新完成整车创新,内部每个单元也不可能隔离开来进行单独创新而不顾其他组件的匹配性,加之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动,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这就特别突出了整车创新中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的关键性。而企业内部网络的共同愿景却有利于该过程中知识的共享与整合。因为共同愿景促使各创新单元对于创新任务具有共同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整合效果更好,正如谢洪明等认为,企业内部共享愿景对知识学习和整合有直接促进作用。

假设3c:汽车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有利于创新主体知识共享与整合,对其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 企业核心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属性。

网络联结是知识扩散的通道,否则知识共享和整合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于复杂产品,汽车产品模块和组件的多样性及其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和匹配性,同时需要及时把握一线市场信息,这就要求内部各创新单元在创新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知识的传递、反馈及融合,如果企业内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各种平台在创新中同其他创新主体建立联系,及时进行信息、知识交流,那么其知识整合效率和质量会大大提高。如Michael等指出,汽车核心企业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及时信息、知识交流,对研发绩效拥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假设2:汽车企业内部创新网络结构与研发过程中知识共享与整合正相关,即内部创新网路的高密度、高聚集度有利于知识共享与整合创新。

3. 汽车企业内部网络关系属性。

创新主体间建立连接为其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可能性,但不能保障其学习和整合知识的效率性和有效性。在整车创新中,创新主体没有及时、高频次进行信息、知识互换,那么在并行研发模式下,可能会扭曲知识创新方向,造成上游部门由于对下游部门的了解不够而对图纸的返工,下游部门由于没有及时获取上游部门的知识创新方向而造成知识创新方向出现偏差,这就阻碍了知识的有效整合。所以在整车创新过程中,内部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和多频次知识交流和碰撞,对知识共享和整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radach和Eccles在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论。

假设3:汽车企业内部网络的关系属性与研发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与整合正相关,即创新主体之间的高交流频度、高信任度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4. 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知识共享与整合。

价值创造是通过资源交换和整合来完成,为了创造新产品,企业需从新分配资源,进行对现有知识的整合或者创造新资源。所以知识共享与整合在产品创新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如Lansiti和West指出竞争激烈的产业中,企业产品创新所需技术往往来不及自行建立,通过技术学习和整合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技术整合越好,所创造产品也就越好;Cohen和Levinthal认为技术知识系统化的整合能力和内部化的学习机制与产品创新呈正相关关系;Sivadas等指出企业无法达到创新目标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其知识整合能力不足。

假设4:汽车企业内部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与整合跟创新绩效正相关。

5. 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知识异质性。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创新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选择性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应对当今社会所需的必要对象。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秉着适者生存的规则。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立足的重要筹码。本文浅析它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研究知识时代下为我国企业创业实践提出了建议,结合它和企业创新的现状,对提高企业创新提出有效的方法。

一、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的概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我国对于知识管理方面概念最早是在1998年之后,从相关文献以及资料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以及研究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领域上的学作者。像吴晓波等对它的模型做出了全面性的研究,创建了模型框架图;王老师则是从系统工程的领域对它进行研究等。这些分析都是为了能让它得到更好的发展。总结了知识管理概念应该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它的对象不单单是知识本身,也包含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知识相关的人和物。它的目标是知识创新,企业就要做到鼓舞每一个员工学习,取得知识,开展创造力。它必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开展,信息基础是为知识管理做好铺垫。(二)企业创新的概念创新这个理论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把它的定义总结成创新是一个经济的范围,而不属于技术领域,不是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却是把已经研究的科学技术带入到企业中,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到了20世纪,信息化的时代降临,企业积极走向创新领域中,由此,它的概念也相继被深化,主要内容主要是体现在制度的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乃至全世界,早就开始对创新进行研究,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却比它晚了很长时间。因此,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就较晚。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秉着适者生存的规则。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立足的重要筹码。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选择性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应对当今社会所需的必要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浅析,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企业和创新的根本从企业创新的根源来说,一部分人把企业创新看成一种特殊的知识,同意企业创新和知识创新是同步进行的,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根源。有相关定义是说知识包含技术,通过检测知识的发展能力,来进一步理解技术进步的方向。突出了隐性知识作为创造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二)它和企业创新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者两者的关系都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一直积极适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企业的管理对外部因素的问题要有相应的建议和方法。马赫特拉博士认为的知识管理定义是针对企业发生一系列难以控制的情况时,可以有计划性有效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三)两者存在的联系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杨文明老师在两者经典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新的理论说明,指出技术创新过程不一定是以知识创新直接发展的,但是必然是由知识创新间接引起的,因此,不论是制度上的创新还是管理上的创新,其实都是知识创新。谢洪明等以分类模型上研究了技术创新类型和知识管理类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用新产品的开发为例作为基础衡量其绩效。

三、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简单的来说,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提高创新的基础,以及有效地推动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效果等。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且以管理系统对企业创新的进步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我国企业创新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是要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的信息技术和文化水平、结构机制等都和知识管理有着较为显著的关系,他们的结果也正是检测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在完善企业知识系统一方面是要提高信息系统,它对企业的建设来说,不单单是只技术工程,也是一种管理变革。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型企业文化,它对企业管理效果的作用仅仅在信息技术之后。有效的知识管理不单单是企业良好的发展,而且还是企业的运营者把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其他企业竞争的筹码。其次是要根据知识管理系统来促进企业联合创新,单独的创新对企业创新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联合创新却能合理的预测企业创新效果,并能对企业创新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鼓励企业联合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先从产学研联合开始发展,不仅要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学习体系,有效的发挥出联合创新的优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方法进行实现,比如可以通过科技中介机构、企业自寻相关高校和项目、高效通过网站进行相关研究结果等。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关系进行联合创新。供应链是指产品与产品相连接的过程,供应链企业直接的联合创新因为具有双方共同盈利的点,作为处于中间的企业,合理的利用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提高企业创新做准备。在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根据完善的企业信息体统,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来对效果进行发展,根据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来促进联合,从而实现企业创新效果。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立足的重要筹码。

四、结束语

本文初步对知识管理以及对企业创新作用的研究,提出通过完善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能提高创新企业的最终效果,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企业的创新和知识管理相互结合起来,用知识管理来推动企业的创新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本文以企业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说明了我国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根源。

参考文献:

[1]赵会霞.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2]阳银娟.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刘璐.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

[4]许远超.知识型企业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5]范文蕊.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4

多明尼克大学布伦南商学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图书情报学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学院还联合设立了工商管理图书情报双学位硕士[4],其目的是为大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培养管理者。双学位硕士课程里包含有知识管理,旨在传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讨论知识资产对组织的价值,研究知识获取、评估、评价、管理、组织和传播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本课程还要求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演讲,以获得实践和经验。另外,多明尼克大学还开设有一个知识管理证书的认证课程[5]又称学士后课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为给有意从事知识管理者一个知识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拥有任何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都可以申请该认证课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信息政策、组织分析、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工具和技术。

2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和全球商务与知识管理研究选修系列课程[6]。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是ischools的成员之一,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7]。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工具技术,帮助学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的信息部门中工作。为了能管理组织的智力资本,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决定组织的基础架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本和相关术语;知识管理的历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课程。

3澳新及港台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3.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所调查的3所澳大利亚大学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知识管理专业设有知识管理的选修课程,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文凭项目开设了全面的知识管理课程。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服务中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系统与技术。悉尼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硕士学位课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有知识管理硕士专业。具体见表4所示。(1)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学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在职学生,且只招收已经拥有信息和知识管理对应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知识管理理论,并更深一步学习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例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科学,信息架构,知识管理)。课程目标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借助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ALIA)和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协会(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2)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专业[9]。通过研究分析知识管理的文献和课程可以发现管理、技术和信息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基础学科,而知识管理的专业学习中这三个核心主题领域的覆盖率存在着普遍差异。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着超过其他知识管理专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通信与信息学院还有两个与信息研究相关的硕士专业: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与信息需求。该专业把这三个基础学科(管理、技术和信息)并重,并把它们看作知识管理的三大支柱学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课程和论文或者只通过课程来完成学业。选择课程和论文模式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6门选修课程并提交论文;选择只修习课程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

3.2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在被调查的6所大学中有4所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成功大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工学院为工程科学系在职硕士班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管理学院在本科的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和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为管理学院博士开设有一门知识管理开放课程,为知识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资讯管理系和商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该校的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系统教授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台湾义守大学的管理学院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另外电机资讯学院资讯管理与医学院的医学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为咨询科学系的学生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中国香港地区有2所高校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的信息系统学院为商务资讯系的硕士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同时还设立有电子商务及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该硕士学位针对有本科学历证书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商务人士开设旨在培养有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具体见表5所示。(1)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图书信息学系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管理学院的资讯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商学研究所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课程,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资讯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10]旨在给学生一个关于知识管理及实践的综合视角,包括概念、理论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开发知识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参与一个知识管理相关的小组项目,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环节。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知识管理学程源自于英国,是学校为了帮助特定群体的学生达到特定学习主题所规划的学习经验总和,并且透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来达到学程教学目标[11]。(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知识管理教学、研究和推动其应用方面设置灵活,开设有香港及全国唯一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12]。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均衡的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使其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设计与实现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热门话题。该学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做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创新经理、知识管理员和各种顾问等,或在组织和公司从事知识审计和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了给学生最大的便利,该专业采用两种模式,学生选择其一修完30学分即可顺利得到学位。模式一要求学员修完10门课程,包含5门知识管理必修课,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至少两门选修课;模式二要求学员完成7门课程,包括5门必修课,至少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完成学位论文。

4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在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或不够公开,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调查不够准确详细,只有少部分学校在其网站对本校的部分精品课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大纲。在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联系后,综合得到中国大陆开设过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识管理课程全部开设在研究生阶段[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授课、课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课程从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资源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和自我知识构成诊断、知识社区与团队写作、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价值链分析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开设有知识与创新管理课程。采取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维度,阐释知识和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知识与创新管理的前沿问题为核心,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与创新管理的真谛。课程以三个案例和一个测试为核心,重点讲述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的机制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类型与竞争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创新体系与创新架构;创新过程管理:从创意到财富;创新范围: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从模仿到超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信息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组织学习与创新;知识与创新团队的管理。(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的先驱者,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管理教育[14]。表7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概览。对于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管理教育,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档案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管理”选修课,由不同教师任教,教材选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识管理学概论》[17],参考张润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和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应有的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视角全方位地构建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在硕士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研究方向,情报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档案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数字档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科学研究方向。博士阶段设立有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方向,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管理流程和实施步骤、公司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并开设多门知识管理相关学位课程如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科学研究。

5国内外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颁布了六项知识组织相关国家标准[15],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虽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对比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给我国大陆知识管理教育的启示如下:

(1)尽快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及早设置知识管理专业。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立了知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台湾大学也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等等,这些知识管理专业拥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知识管理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仅是一门课程,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这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价值[21]。

(2)完善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丰富知识管理的教育形式。国外和港台知识管理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而且知识管理教育形式丰富,形成了以正规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使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22],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教育,使得知识管理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知识管理学科的活力,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良性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硕士层次,在承担培养大批次优质人才的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机构开设了知识管理课程。且教学形式上大都局限于传统正规教育模式,只有清华大学的总裁培训班开设了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为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知识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不利于知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完善知识管理教育在我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

(3)依托相关学科,发展知识管理教育。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下同时开设了多门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大学在图书信息学系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又在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课程,这些课程与所在学科相联系,使得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满足了社会对不同方向知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高等教育现阶段也处于依附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但仅出现在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鲜有其他学院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院中的知识管理课程数量少,基础薄弱,往往只能传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要发展知识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关学科中根据本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广泛开设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就业方向,扩大知识管理的影响力,夯实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基础。

(4)明确知识管理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创新知识管理硕士旨在培养能在专业领域内通过有效的组织知识管理进行战略创新的技术和商业领导者,因此它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商务需要的管理实践技能。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定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更利于使知识管理教育与岗位对口,利于学生就业。教育目标的设置要结合社会需求和院系自身的强项,使得知识管理在本院能够良性发展。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课程设置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而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知识管理教育多是进行知识管理理论教育,相关的技术课程和应用课程明显少于国外。知识管理是一个有着明显技术性和应用性倾向的学科,在制定知识管理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时要充分重视技术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所占比例。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5

旨在研究创新知识管理的范围,利用知识管理八个过程的概念,识别某一组织环境下知识管理创新的3种类型,验证这些创新成果的效果。考虑组织效益的4个方面:企业竞争力,收入,客户满意度和合作伙伴的满意度。涉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最后发现,学习型的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缺乏创新。

关键词:

知识管理;创新;组织效益

1文献综述

“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首先提出来的,他支持“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与动力。是企业家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通过市场获取潜在利润的活动和过程。包括新产品、运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及实现新的组织。知识管理在整个管理系统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布斯特、劳步等提出了八个知识管理过程的概念,局部化,获得性,发展,分享,传播,借贷,存储知识,强调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性,假设经理人了解知识资源依赖于在组织中依赖之处,每个雇员也参与到知识管理之中。知识管理的流程和系统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员工的专业知识,让人们能够合作基于新信息增加新的价值,提取关键数据并对组织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处理。杨俊祥等认为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是知识管理的落脚点,知识创新要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和知识应用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体。张军基于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构建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指出知识积累与知识内外、共享均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理论与假设

2.1创新的范围和动机

本文讨论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3大类的创新,初步的调研在2010年,为了证明假设能够揭露创新的概念。

2.2假设

知识管理创新的范围和期望的创新结果共同导致了以下3个假说:H1:公司的规模(根据员工人数测算)与知识管理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H2:青睐创新知识管理的公司(根据公司对社会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投资)与管理者基于公司竞争力的创新评估呈正相关。H3:青睐创新知识管理的公司与管理者基于公司收益的创新评估呈正相关。为了验证这些假说,使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测量相关变量的联系。分析采用了结构指标以反应某类概念与实践一致的企业的百分比。受访者评估创新知识管理在组织效率4个方面的影响利用一个5分数量表,其中1是最小的影响,5是最高的影响。数据被用于计算数),集中趋势(加权算术平均数),离差(标准偏差),峰度,偏度(皮尔森系数)。

2.3数据

数据来自于分层抽样的包括608个随机选择的企业,其中代表了不同的企业类型(制造企业、服务提供商、贸易公司以及大中小不同类型)。为了验证假说:公司的规模和行业也是极其重要的。尽管之前有一些研究认为大公司和小公司在创新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别,那是以创新解决的质量和她们贡献的重要性来衡量,一些研究者认为,小的创新公司得到的竞争优势与大的创新公司得到的优势五大差别,研究中产品企业占(44.4%),贸易企业(27,9%),服务组织企业(27.6%),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20.7%),中型企业(25.3%),小型企业(25%),极小型企业(28.9%)。

3研究设计

3.1研究组织的创新

知识管理水平仅有24.3的企业追求知识管理实践,11.3%的企业计划建立和适合框架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创新活动(当前的预期的创新项目关于知识管理)和公司规模之间的联系表明,这些变量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证实了假设1,卡方检验是25.399,渐近意义(双侧)的值α不超过0.05。这一结果使得拒绝零假设。随着公司员工数量的增加,要求引进知识管理创新的企业的比例增加。表1显示了员工数量与公司知识创新与否的反应分布。T等于0.156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3.2引进创新的动机

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宣布已经接受了知识管理框架,深入挖掘其原因,首先使他们采取这些做法的并不是指定一个单一的理由。超过40%的报告认为他们希望更高的创新(45%),与客户更好的合作(42.%)、更强的竞争地位(41%)和更大的灵活性(40%)。还有一些不期望员工的发展(38%),和更高的利润(35.5%)。改进的营销活动对于知识管理是最不重要的原因,(31%)。谈到行业差异,服务公司强调知识管理和更好的合作与客户(54.5%)之间的连接。贸易公司专注于更高的利润(45.1%),而生产商期望更强大的竞争地位(44.8%)和更有效的营销活动(37.9%)。在分析公司规模的结果时,没有一个类别的受访者提出溢价的灵活性。微型公司没有意识到较强创新能力对知识管理时间的关键性(15.6%),利润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被认为是最大的动机(46.7%),尽管好得客户关系被小型公司认为是最重要的(42.9%),其次是被中型公司认为重要(42.3%)。小公司把员工的发展作为接受知识管理的合理理由(42.6%),而中大公司把更强的竞争力作为理由(50%),公司的期望与他们每个阶段的发展联系,与一般障碍和威胁公司规模有关。

3.3创新的三个维度

从知识管理创新的三大类,社会创新似乎是追求最频繁。几乎60%的受访者提到他们。提到组织和技术创新的管理人员的数量是相同的(分别为46.5%和44.8%)。社会创新在所有创新有最大范围。然而,更多的管理者赞同的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29.6%)比社会创新(27.4%),这似乎与他们的感知的相关性不一致。这一发现可能是有大众的观点引起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当务之急,这证明更重视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制造商和服务企业的趋势是最强的。

3.4知识管理过程

超过一半的受访公司认为实施创新有三个知识管理过程:获取,利用和共享。绝对较少公司选择创新开发和创造知识(31.7%),存储(24.8%),传播(21.3%)和本地化(14.3%)。至于创新的结果和投资水平的范围,管理者优先考虑知识的本地化。27%认为知识本地化的过程是广泛和复杂的,和22.2%认为最昂贵。这个行业似乎并不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管理领域。

4结论

在中国市场进行的研究通常集中在组织创新本身或知识管理的范围。研究很少把这两个问题合并分析企业如何应用知识管理创新。研究人员应该使用工具,从而更精确的测量知识管理创新的影响。他们还需要为竞争力水平的精确计算设计工具,这可能结合相对盈利能力和成本水平,市场份额,产品的差异化,公司的信誉,和买家的忠诚度。固定样本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产生特别有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2]侍文庚,蒋天颖.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04):62-72.

[3]杨俊祥,和金生.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02):258-265.

[4]张军,许庆瑞,张素平.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04):59-67.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6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间绩效差异源于知识创造和利用机制的不对称,中小微企业相比大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更依赖于外部知识源,并在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中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小、财务资源缺乏、创新风险承受力弱等“小企业缺陷”,理论上具有更强的外部知识搜索及创新协作意愿;另一方面,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吸引合作者、担忧核心技术外泄、缺乏良好的协同管理能力等原因,中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合作倾向或合作数量远小于大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通过外部通道搜索创新思想并使其商业化。中小微企业外部联结成员从企业间线性关系,逐渐拓展到企业与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及服务机构等的外部网络关系,这些外部知识源的知识溢出或跨边界渗透对企业创新有显著影响。从外部获取的多样化知识链接促进中小微企业整合外部相似或互补知识,拓展现有知识基础及能力构成要素,进而缩小企业与外部主体的知识差距。以往对知识源的关注更多将之视为测度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宽度与深度的一种方法,但缺乏对外部不同类型知识源作用的分类探索,并且尚未将不同知识整合方式纳入到知识搜索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中。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均可追溯到开放式创新等理论,两者结合可以拓展创新资源与要素的获取机制,并通过模糊化创新活动的边界和柔性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为此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1)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有何影响?(2)如何整合从外部知识源中搜索得到的知识?(3)外部知识搜索如何通过知识整合机制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期望通过此研究一方面推动知识搜索理论的完善,厘清外部知识搜索、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另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提供参考。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协同创新思想源于德国学者哈肯提出的协同论,指协同主体(如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或政府)通过要素互动形成创新合力并共同实现创新的协作行为。关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本文借鉴Persaud等研究将它定义为:创造新知识或整合现有知识以更有效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能力,其包含知识创造与管理、管理运营效率、研发战略、创新效率等四个子维度。而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能力与合作创新能力不加区分,但前者的概念和范畴比后者更广,侧重考察企业整合外部相关方的互补知识或资源以实现创新的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协同、市场创新协同和组织创新协同等要素。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还可以理解为其与外部知识源通过交互作用及创新要素的耦合产生大于单独要素的整体协同效应,如解学梅等(2014)研究发现,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三维度对协同创新效应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关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形成的前因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层面的前因,如R&D投入、战略组织结构等;第二类,管理者层面的前因,如领导风格、社会资本、协调机制等;第三类,外部环境层面的前因,如与外部协同方的关系嵌入程度等。从上述研究可知,企业与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外部知识源开展协同合作尚未纳入协同创新能力前因研究范畴,这可能无法揭示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过程机理,为此本文构建外部网络层面的创新知识源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理论关联。

1.2外部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索与整合比内部研发更加有利于维系持续竞争优势。根据知识内容属性,可以将外部知识搜索划分为市场知识搜索和技术知识搜索两类,这两类搜索活动有利于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解决创新问题或发现潜在机会。市场知识是关于市场的结构化信息,市场知识搜索是指通过对三类常见知识源(顾客、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的广泛搜索,试图发现新的产品设计方案、新的销售渠道、新市场或潜在市场及正在出现的商业模式等市场领域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满足顾客需求和偏好。技术知识搜索指跨越企业边界及现有知识基础,搜索与产品、工艺等相关的知识,中小微企业主要向外部知识密集型知识源(如研究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搜索技术知识。随着顾客需求变化加速,市场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知识搜索不仅关注顾客显性需求,还关注尚未得到满足的顾客隐性需求或偏好,为中小微企业进行新产品定位或开拓新市场提供条件。中小微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进行纵向合作捕捉行业上下游的专业意见和创新机会,瞄准某一特定或新兴市场领域,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与资源禀赋提升产品开发优势,并准确预测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及解决办法,提高创新成功率及研发效率。第二,市场知识搜索不仅帮助中小微企业了解同类产品市场趋势,还有利于其洞察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市场动向,为企业新产品上市及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中小微企业通过市场调查、行业研讨、经销商反馈等方式获取市场信息,吸取行业上下游的最新市场知识及借鉴竞争对手在创新方面的经验开发难以替代的新产品,促进管理运营效率及战略研发协同。第三,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市场知识搜索关注新兴市场顾客的需求及国内行情,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发现新的市场细分需求、顾客特定偏好或组织运营等方面信息,对企业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及创新质量提供保障。技术知识搜索帮助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源的技术知识溢出机会,促进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与全球范围内科技资源的整合,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存在三方面影响。首先,中小微企业通过用中学、干中学、分享中学等多种方式从外部学研机构搜索与获取互补性技术知识。中小微企业自身研发实力较弱,通过技术搜索将高等学校(学)和科研院所(研)的知识基础与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经内部学习、消化和吸收科学知识以弥补中小微企业与外部知识主体间的知识势差,加速企业内部的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其次,技术知识搜索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质性知识,有助于企业突破现有思维束缚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全新产品。最后,技术知识搜索促进知识交换,知识交互产生的隐性知识又能帮助企业消化外部知识,并增加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重构与连接的可能,从而有助于提升创新活动的可靠性。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a:市场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H1b: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1.3外部知识搜索与知识整合“互补性”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Teece等学者将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并提出“互补性资产”与“专用性资产”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与协同创新旨在发挥不同协作主体间的资源互补性或业务关联性的思路不谋而合。为此,借鉴Knudsen、魏江等研究从知识的冗余度和重复度维度,可将企业外部知识搜索获得的知识细分为互补性知识与辅知识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与企业现存知识基础差异大、且是企业创新所必需的异质性知识,后者指与企业专业领域和经验相匹配的同质性知识。互补性知识能促进产品长期绩效的提高,而辅知识对产品开发的短期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将对于前者的整合称为互补性知识整合,对于后者的整合则称之为辅知识整合。互补性知识与企业现有知识存量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市场知识搜索促进企业整合外部新获取的互补性知识和内部现有知识以促进新知识创造。首先,市场知识搜索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将分散的市场信息、想法与概念联结起来,通过与市场和顾客的互动确保知识整合及新产品开发的质量,并提高企业对知识的利用效率与知识整合效益。其次,从外部获得的客户、竞争者及供应商等市场类知识,能够拓宽中小微企业知识吸收渠道,从而提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如从上游供应商处获得的专业意见和不同观点能够促进企业更容易创造出新产品,从下游顾客处收集市场机会、产品设计、分销渠道等市场知识,为组织对内外部知识整合提供来源。最后,新的市场知识增加,促进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为企业解决创新问题及抵御市场风险提供方便,提高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外部异质性技术知识的搜索对企业整合互补知识产生革新性技术或产品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企业通过技术知识搜索获得互补性资源,能够缩小与外部知识源的知识势差,容易针对产品或技术流程产生突发性创意及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企业从外部知识网络中搜索到分散、无序的技术知识碎片难以发挥作用,将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部件知识以新的形式重新融合与连接后,容易形成新概念或新工艺。最后,企业员工通过与外部服务机构研发合作实现“干中学”,有利于扩大企业的技术利基范围,使组织更容易识别与消化外部知识,并通过互补知识在企业内部网络中流动、扩散与共享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市场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H2b:技术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市场知识搜索对辅知识整合的影响主要表现有:首先,中小微企业通过市场知识搜索从外部获取与现有知识基础相关联的知识,为企业内部整合现有分散知识提供粘合剂。顾客或领先用户为现有产品改进提供相关想法与解决方案,同时供应商提供的市场知识对改进组织流程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知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通过市场知识搜索将外部知识整合融入组织现有的知识结构。其次,市场知识搜索可以收集行业内的用户、竞争对手等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及时把握顾客需求动态及偏好变化,了解上游原料及生产设备的行情,对中小微企业降低市场知识的整合成本及促进内部知识的挖掘与整理有重要作用。最后,市场知识搜索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中小微企业市场及顾客等相关知识的存量,促进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描述以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共同语言形式表达,并有利于激活企业内部已有的市场知识及整合相关资源完成产品开发。技术知识搜索能够获取与企业现有产品相似的知识或技能,从外部获取的同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强化中小微企业的核心能力。具体而言,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在:首先,通过研发合作、战略联盟、购买技术等方式搜索技术知识,方便中小微企业获取与自身的产品或工艺相关的冗余知识或实践经验,帮助企业理解与获取外部信息,促进对企业内部现有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而产生新知识。其次,中小微企业根据创新知识需求在外部搜索与内部差距相对较少的技术知识,通过频繁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将知识融合到企业内部,并在与外部主体协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复杂的隐性知识转移。最后,中小微企业通过搜索与现有专业领域匹配的技术知识,激活内部的相似产品或工艺知识,通过知识整合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和知识的动态积累。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c:市场知识搜索对辅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H2d:技术知识搜索对辅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1.4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以往学者对知识整合的界定强调将具体的部件知识整合或连接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知识。外部知识搜索获得的多样化知识要素为中小微企业创新提供了知识整合的便利,增加企业知识整合的联系与路径,促进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新颖性。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积极与外部市场类知识源建立知识联结,从外部搜索低成本互补性知识,通过将外部获取的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知识重新组合并融于现有存量知识中,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及触发创新思维和产生新的知识,最终实现管理运营协同。另一方面,Yam发现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的技术知识搜索,可以获取与产品或工艺技术相关的互补思想、见解与技能,整合外部隐性或编码后的异质知识以拓展中小微企业的现有知识基础,提升知识创造及研发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a:互补性知识整合对市场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H3b:互补性知识整合对技术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协同创新理论认为,只有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内在协同及综合集成作用,才能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进而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互动,企业对伙伴的资源和能力有更多了解,更容易在协同合作网络中汲取辅知识资源并熟悉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境,促进企业现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重新整合,提高创新响应速度和创新绩效。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强化对外部相似市场或顾客知识的搜索,将使企业减少市场搜寻中的盲目性,强化对企业与外部市场主体的知识连接理解和深度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运营协同。如中小微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合作能够探索与利用已有市场或相关领域的市场结构、产品使用、顾客偏好、替代品等知识,以较小的成本付出解决产品上市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生产工艺能力及企业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在搜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通过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等方式从外部获取的技术知识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企业内部创新所需的知识整合能力,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对外部技术知识源的辨识和搜索能力。由于外部知识主体习惯寻求与其具有相当知识水平或知识距离较近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27],企业通过冗余搜索缩短与外部知识主体的知识势差,并通过内外部协同研发提高企业的研发动力、创新效率及创新能力。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c:辅知识整合对市场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H3d:辅知识整合对技术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1样本描述鉴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事知识密集型的创新活动更为显著[11],本研究以单位企业的从业人员1000人或营业收入4个亿为上限,在浙江省软件开发、电子商务、通讯电子、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10个典型科技型行业集中调查,在问卷发放之前通过经信委系统获取符合条件的调研企业目录。通过质监系统及经信委系统进行现场调查、邮件调查等方式,向中小微企业高管团队或研发经理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15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得到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31.3%。样本企业的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评估非被试者可能引起的偏差,本研究通过对参加调查和没有回应的企业进行T检验,结果没有发现两类企业在规模、企业年龄和行业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2.2变量测量通过学术会议的专家讨论及问卷预测试等方式修订与完善测量问卷,结合相关文献最终确定外部知识搜索的10个测量题项、知识整合的12个测量题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12个测量题项,并用李克特7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1)自变量测量:借鉴Yam等研究[3],市场知识搜索主要用从客户、竞争对手、展销会、供应商等方面的知识搜索指标加以衡量,而技术知识搜索主要衡量企业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知识主体获取知识。(2)中介变量:知识整合参考Knudsen、魏江等研究,分别从知识认知、知识融合和知识解构三个环节测量,测量题项分别为“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的理解”、“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的传播”、“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的迅速掌握”、“将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举一反三”、“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促进企业原有知识的作用”。(3)因变量测量:借鉴温珂、Persaud等研究,从知识创造与管理、管理运营效率、战略研发、创新效率四个方面共计12个指标测量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知识创造与管理包括创新动力、创新成功率、创新团队能力、获取研发资源和创新知识的渠道4个指标;管理运营协同使用产品(或服务)质量改进、工艺技术改进、研发管理部门改进、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等4个指标衡量;战略研发协同包括研发项目数量和承担复杂项目数量2个指标;创新效率协同包括研发成本降低和创新周期缩短2个指标。(4)控制变量:以往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影响,规模较大企业倾向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本研究中的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企业人数及销售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在获取外部资源和参与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更强势,但也有研究提出不同意见。鉴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累积过程,中小微企业的年龄对其建立与外部知识源的联系与吸收整合行业内外知识具有重要表征作用。考虑到知识搜索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参考以往研究重点考察本研究中的信息技术行业(0)与非信息技术行业(1)之间协同创新的差异性。为此,本文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三个变量进行控制: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行业类型,其中企业规模以企业员工数取自然对数,企业年龄以企业成立时间取自然对数。

2.3信度与效度检验(1)共同方法偏差防范与检验。为了减少问卷发放过程中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本文采用匿名调查方式,强调问卷调查的学术研究性质,以此减少社会称许性;同时,对个别变量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如对企业规模既要求被试主观选择企业在同行中的规模/地位,又要求被试填写销售额和企业人数等客观数字。统计方法上,借助哈曼(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来检验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性,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2)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是衡量量表测量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指标,本研究以题项相关系数(CITC)大于0.35,Cronbach'sα大于0.70为临界值。运用SPSS17.0对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知识搜索和知识整合各个测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5,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0,即本研究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在此基础上对自变量与中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各个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0,KMO值大于0.70,说明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由于因变量是潜因子型的构念,参考Wong等研究可知,多维构念维度层次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简单推论到构念层面[40],应先对因变量的二阶因子进行分析。首先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析出4个因子,累计解释变异为68.64%,KMO值大于0.70,所有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在此基础上,对协同创新能力的每个维度均值做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累计解释总变异为64.17%,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0,总体均值的Cronbach'sα为0.87,说明因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见表2)。

3研究结果

3.1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研究变量进行简单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本文所涉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标准差在1左右,说明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假设检验为了检验本研究假设,采用层级回归方法(hier-archicalregressionmodeling,HRM)加以验证。借鉴Baron和Kenny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原理三步法[41],首先对市场知识搜索—互补性/辅知识整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表4可知,在模型1到模型6中,依次验证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模型7中仅考虑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8在模型7的基础上加入市场知识搜索,结果发现市场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26(p<0.01),验证了假设H1a。市场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p<0.01)和0.30(p<0.01),据此可知假设H2a和假设H2c得到验证。在模型8基础上,加入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之后(模型9),市场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从0.26下降到0.17,但回归系数仍然显著,据此判断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是上述关系的部分中介,假设H3a和假设H3c得到验证。同理,再对技术知识搜索—互补性/辅知识整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表4的模型10可知,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回归系数为0.26(p<0.01),验证了假设H1b。从模型3可知,技术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0.34,p<0.01),但是,其对辅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并未达到显著,因此可以判断假设H2b得到验证、假设H2d没有得到验证,并依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第二个条件判断假设H3d并不成立。在模型11基础上,仅加入互补性知识整合中介变量后,技术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降低到不显著水平(0.12,p>0.10),据此可以判断互补性知识整合是上述关系的完全中介,即假设H3b得到验证。

3.3变量间的影响效果分析借助结构方程建模中的嵌套模型进行路径探索,发现限定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后的中介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拟合度效果如图2所示:χ2/df=1.714,GFI(0.910),NFI(0.905),CFI(0.902),RMSEA(0.071),TLI(0.904),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且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中介路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较好。根据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值及显著性水平,这说明互补性知识整合完全中介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各变量间的影响效果包括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及总影响效果三个方面,而总影响效果等于前两种效果相加。进一步分析可知,互补性知识整合对市场知识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95,对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关系的中介效应为0.111,中介效应加上外部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的直接效应得到总效应为0.714;同理可以计算出辅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74。

4结论与讨论

4.1结果讨论第一,市场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技术知识搜索仅对互补性知识整合具有显著作用。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中小微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纵向协同创新成为可能,便于企业从供应链上下游获得关键产品或零部件的互补性技术和知识,加强供应链前后端的战略合作;但是,中小微企业嵌入区域创新网络从龙头企业或竞争对手处获取产品或技术知识,跟随竞争对手搜索更容易获取渐进式改进所需的辅信息。鉴于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中市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研发方向和技术选择的导向作用较弱,现行科研项目设定和评价制度更倾向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基础性研发活动,而企业更关注产业化的应用技术研究,导致两者在辅知识领域重叠的可能性较少,因而中小微企业更多通过与中介服务机构互动获得创新所需的科学性知识。第二,市场知识搜索既直接影响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也通过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知识搜索与知识整合是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前因变量。对中小微企业而言,从事创新活动需要跨界知识学习,建立与合作伙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联系,从组织外部获取与积累创新所需的技能诀窍知识,同时也需要将外部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梳理、评价和提炼,只有根据知识性质不同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系统进行重新组合或解构,并有效地应用于企业协同创新活动才能最大化实现知识价值。中小微企业通过外部渠道获得准确、可靠的产品信息与市场信息,避免与竞争对手重复开发与过度竞争,同时通过整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加快创新速度和创新成功率。第三,技术知识搜索直接影响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互补性知识整合对两者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与外部知识主体的合作,充分利用产学研的知识溢出效应获取学研机构的优质人力与知识资源,丰富中小微企业内部的知识类型与结构,借助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合作等方式形成更多的创新方案与增加创新成果的类型。当中小微企业面临新的技术问题时,通常向学研机构寻求技术原理方面的协助,借助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开展基础性研究,并缩小与学研机构的知识落差。辅知识整合对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小微企业对外部科研服务机构的知识搜索并不能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现有产品的渐进式改进知识,产业外的学研机构与产业内企业缺乏共同知识基础,加之传递隐性知识的费用和时间会随着企业与外部产学研机构的距离延长而增加,相反这些知识更多来自于行业内的市场与顾客等。

4.2研究意义理论上,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基于知识搜索理论视角将外部知识源划分为市场知识及技术知识两大类,分别从两类知识搜索角度揭示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制。其次,基于知识整合理论,建构了“知识搜索—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分别从互补性知识与辅知识角度探究外部知识在中小微企业内部的整合机制及作用路径,拓展了以往有关知识搜索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最后,基于中小微企业情境,系统探索其与外部知识源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从外部知识搜索与知识整合的角度找到可能突破“小企业弱性”的新途径,丰富了知识搜索、知识整合及协同创新等理论的研究情境及应用范围。实践上,本研究对中小微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中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与外部供应商和下游顾客的垂直联结关系,获取对企业创新有帮助的互补性知识促进激进式产品创新,同时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市场动态信息以获取对企业创新所必需的辅知识,从而改进现有产品和提升创新效率。其次,针对外部科研服务机构的知识搜索方面,中小微企业应该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源能力互补性及研发战略的协同性,发挥企业应用性研究与学研机构基础性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两类研究在促进产品和工艺技术知识创新中的关联性。最后,针对外部不同知识源,中小微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和知识基础做好市场知识搜索与技术知识搜索的平衡投资,将外部搜索到的知识加以分类管理,并融合与重构到内部知识基础中,加大对自身研发能力投入以提升企业理解与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同时缩小与外部知识源的知识势差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4.3研究局限尽管本研究从数据采集到统计分析过程采用多种方法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但受条件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首先,除了本文加以控制的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行业因素外,还有其他企业因素、环境因素可能影响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未来研究应增加控制变量。其次,受研究条件局限,本研究选择中小微企业的横截面样本数据检验理论假设,创新能力测量数据可能没有反映外部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影响的“时滞效应”,未来有必要借助纵向数据充分检验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的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上,改良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测量量表,未来需要通过扩充样本容量和研究情境来重复验证量表的准确性及权威性。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大学生

一、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指大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提出新方法或者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体现了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具有发现的眼光和创新的智慧,能够从已有的领域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新的商机投入运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相辅相成。[1]

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贯穿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始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

(一)创新创业认知阶段

在创新创业认知阶段,大学生首先需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同时能够运用专利检索功能,提前对可能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进行检索、,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研发,真正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创新创业筹备阶段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进行项目规划与组建团队时,企业或者团队成员往往掌握着对企业或者创业至关重要的一项或多项秘密,比如策划创意、创新技术、独特的生产工艺等。如果不了解如何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没有和相关人员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一旦出现知晓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跳槽事件,就可能给刚刚成立的公司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公司成立阶段

在公司正式成立之后进行商标注册时,必然用到知识产权法中商标法的有关知识。我国《商标法》第8条规定了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的构成要素,第10条界定了不能作为商标使用注册的标识范围,为大学生申请商标注册提供了明确指南。如何进行商标注册、如何保护自己已经注册的商标,发生商标纠纷时如何处理等等,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的学习。

(四)公司运营阶段

在公司正常运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盟与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但是由于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少有在加盟或者合作合同中明确约定一旦产品或技术做大或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如何保障自身利益。因此,对于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权属、使用期限等都应该事先达成合意。类似的知识在知识产权教育中都会涉及。

二、目前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之处

(一)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自1978年、1980年、1985年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先后成立后,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体系才渐趋完善;1994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199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指导监督全国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直到最近几年,国务院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分别在2014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在2015年9月10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政府将尽最大力量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就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但落实到高校层面,教务、学生管理部门、专业院系以及大学生自身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非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在这种意识主导下,知识产权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知识产权教研机构,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也很粗浅,与外界的知识产权实务部门更缺乏联动,不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政策和知识及实务咨询,导致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开展的认知度不高,给高校创业型大学生的培养造成不利局面。[2]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

知识产权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需要大学生熟悉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实践中如何去运用它们。例如:在研发出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后如何判定它们是属于哪种专利,是属于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应该如何进行专利申请,申请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提前都需要准备哪些相关资料等;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人侵犯了专利权后,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向哪些部门提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求;如何避免无意识地侵犯他人权利等等。真正将知识产权法带出课堂、带进生活,切实地为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才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方式。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知识产权课程主讲教师普遍精通法理,但缺乏实践经验;法学专业背景的老师不懂科技和理工科知识,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又不精通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和法律制度。[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需要更多跨学科背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三、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资源投入,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传授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论坛、知识产权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文化。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加实训内容,必要时也可带学生旁听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拓展视野。

(二)提高知识产权教师整体素质

在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教师整体素质方面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邀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教育专家与教师进行交流,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心得,对教师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并向教师介绍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知识产权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其二,鼓励知识产权教师兼任知识产权领域的社会职务,丰富知识产权的实践经验。[4](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Z028):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jy1510):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以校选课《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钱赵华.大学生创业素养多层次培养体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2] 徐阿进.浙江省高等学校知识产权教育现状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3).

[3] 郭秋梅,杨晓研,牛广召.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9,(5).

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理工类 创业教育体系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ystem

ZHAO Xunhao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32)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the level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s are still inadequate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is not high enough,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entrepreneur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 sever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explor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o as to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level of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problem analysis

1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活动较少

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比较重视实践能力,这样能够为他们的社会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但是只是单纯的实践活动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创业活动的支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创业质量水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比较高的创业理想,但是由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活动比较少,使学生没有对创业形成良好的认识。而且许多高职院校内虽然设置了一些修理厂、超市等,但是这些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场所,并没有让学生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在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1.2 创业教育理论不成熟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其他类型的学校,都没有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论,这样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发展能力。许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理论比较零散,学校没有制定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学生进行创业,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没有为学生创业开设相关的课程。高职学生没有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创业质量。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业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学校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结构体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在社会中能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创业水平。

2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措施

2.1 建立创业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平台,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找到自身的特长,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业知识素养,储备更多的创业技能,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创业中掌握该行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发展。

2.2 提升创业教育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创业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教师应该要加大对创业教育题材的创新,通过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创业理论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道路。创业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学生和教师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掌握更多的创业理论,让更多理工类的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3 制定完善的制度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应该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制定相应的创业教育制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创业当中,使他们对创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创业表现良好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其相关的奖励,让更多学生能够自主创业,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还需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许多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时,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这样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质量。

2.4 提供更多的创业活动

高职院校要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不仅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创业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业当中去,感受到创业过程的乐趣,从中找到自身的创业发展方向。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如果学校没有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不能够掌握更多的创业技巧。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业需要更多的活动支撑,在模拟的创业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善发展计划,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建立这样的创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创业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

2.5 创业教育体系建立

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就要建立相应的创业行政体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高校的创业教育一般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理工类的学校来说,他们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建立创业行政体系,可以更好的保证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后援支撑,对于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有着交大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建立创新教育活动课程。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创业有着更加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来模拟创业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来发到创业的水平。在创业中树立良好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更好的满足今后创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2.6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质量,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掌握更多的市场发展动向,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够促进创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想改变自身的创业教育体系,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创建更加宽阔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可以对创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毕业后能够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为今后的创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在建立创业教育体系时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业教育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为今后学生的创业做出科学的指导。

课题项目:高职工科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12C1079)

参考文献

[1] 王伟.浅析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2.10(20):99-100.

[2] 王晓红.高职学生自主创业与创业教育[J].成功(教育版),2009.8(36):78-79.

上一篇:竣工验收审计报告范文 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