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运营范文

时间:2024-02-10 17:50:43

金融企业运营

金融企业运营篇1

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是负责企业商品的生产、营销等工作,提升企业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为了实现企业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企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通过支付资金取得商品生产需要的材料、设备,支付劳动力的资金,同时在营销阶段需要进行宣传等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资金流动的活动,企业商品和服务才能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企业商品价值的实现需要靠商品取得资金收入来衡量,商品增值的多少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均涉及到企业的资金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金融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贯穿整个环节,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保证。

1.资金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具备相当数量的资金,资金来源可以是储备资金、银行贷款、负债融资。企业的储备资金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企业需要了解股票的管理策略、发行策略以及作用等;企业贷款时需要充分地了解银行的方针政策、贷款条件、还款期限等;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时需要了解股票的买卖价值和方式。因此,资金是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同时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获得资金的方针政策,此时金融管理活动成为企业核心内容。

2.资金是企业促进发展条件

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需要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因此,企业根据我国的管理规定需要扩大规模,促进自身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投资。购买股票等方式进行再生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了解各类债券的信息,包括经济收益、利率等,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买进卖出。

3.良好的企业管理保证企业的安全稳定

我国的经济形势变化较快,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面对众多风险,包括投资失败、货物积存、员工伤残等,这些风险容易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企业的经济流通不畅,商品销售不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为了避免企业面临危险的经济局面,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的形式,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企业需要进行保险管理,制定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保险活动,避免陷入危机。

二、加强金融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稳定能够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国家应该对企业进行适当的干预,通过建立合适的经济政策保护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应该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减低企业的贷款限制,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限制,保证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固定地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通,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企业不合理地资金结构等。

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企业的资金管理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贷款回收等工作。企业的金融管理负责人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企业中需要回收的账面进行管理,测评信用风险,检测资金流动运行,官产周转和负债的比率等。企业的收债任务困难,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负债,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等状况制定相应的分析表格,明确欠款的原因,制定合理地回收的方式,避免企业坏账的情况严重。

2.规范管理企业的预算编制

企业绩效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制定合理地预算。企业的预算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预算编制政策,管理好企业的预算工作,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保证自己的预算编制真实,提前进行调查,加强对企业预算编制的管理工作。企业的预算编制不能够随意地更改,在更改调整时需要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准确确凿的修改证据。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严惩企业的违规行为,防止影响正常运行的行为出现。企业需要严格管理账目预算的记载,准确核对各个部门的资金账目,根据账目记载指导各个部门的工作,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产。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资金的运行状况等制定企业的预算,因此,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深入调查,保证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行,防止盲目做账的违规现象。

3.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管理建设水平

随着我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生了改变,实行了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为了保证企业的资金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开展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改革,建立有效地管理方式。企业资金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复杂精细,工作量较大,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工作人员可以更加认真地投入财务数据分析、成本预算计算等工作。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订单生产、销售、材料发行,包括企业资金流动、物流、工作等各个项目的统一管理。

三、结语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白金融管理的重要性,迅速地应对市场金融活动,合理地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从容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金融管理在企业的生产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国的经济形势变化较快,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应对当下的经济形势,加强对自身的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金融企业运营篇2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金融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活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只有当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基础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反之,则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得不到物质保障,所以企业一定要拥有足够的资金;第二,企业的金融活动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先决条件。在企业的经营运行中,有可能会面临着很多意想不到的资金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对将企业的金融进行有效的管理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充足的金融资源又为企业的金融管理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资金难以回收。在企业的运行中,企业难以将资金回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致命的问题。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降低,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企业的金融管理中的资金难以回收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对金融风险的低估,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回收资金时可能会发现与其合作的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及时地归还资金,从而使得企业由于资金不能顺利地被偿还而烦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企业的资金难以回收是金融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企业没有合理的融资结构。就目前情况而言,融资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普遍存在于许多企业的金融管理中。企业中的贷款流失状况的出现使得企业的扩大经营计划不能正常实施,进而导致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不断下降,有的企业还会出现坏账现象,从而导致了企业的信贷信用问题的出现。因此,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运行正常与否。

3.来自银行的信贷不足。在现代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中,来自银行的信贷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且信贷等级不高,这样就使得企业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这是企业金融管理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企业需要设立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设立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势在必行。企业应该为金融管理部门聘请有资历的金融管理人员,从而使得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被聘任的金融管理人员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且能够针对企业的金融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第二,应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可在日常工作中利用金融管理对企业的经营不断地扩大,进而使得企业的资金得以充足,还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2.拓宽企业的融资途径。企业的融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必拘泥于其中的一两个途径而不放。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向银行借取信用贷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的投资商进行有效的融资。

3.对与其合作的企业进行信用评定。在合作之前,企业要对对方企业的信用进行全面、科学的信用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信用评定:对方企业盈亏的具体情况、经济效益状况、产品质量、资本运作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资金风险,使得企业的资金能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状态。

4.将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科学有效地规划财务预算,所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财务预算的规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应结合企业的资金和财务状况,制定相应的财务发展计划;第二,应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掌握国内金融新政策,而后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预算,进而掌握企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

四、总结

金融企业运营篇3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营运资金; 产业链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32-04

一、营运资金融资的产业链依存度概述

营运资金融资的产业链依存度是营运资金融资结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营运资金的来源包括通过商业信用形成的应收应付类和预收预付类款项、通过金融机构借款形成的短期负债以及部分长期资金(来源于长期借款和所有者权益的资金)。

商业信用类营运资金与产业链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其他来源的资金对产业链的依存度存在传导效应。当企业的营运资金策略由保守变为激进时,企业的营运资金更多地来源于商业信用和金融机构的短期借款。当企业的地位和竞争力提升并重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关系时,商业信用融资的依存度会降低,企业占用上游企业的资金和被下游企业占用资金的比例下降;当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下降时,企业营运资金融资的重心转向金融机构借款,为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营运资金需求,企业会采取压缩交易性金融投资的规模,将更多通过金融融资取得的资金用于主业经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所依托的产业链健康发展。

二、营运资金融资产业链依存度指标设计

本文结合研究目的,设计长期资金融资依存度、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供应链融资依存度、金融融资依存度四个指标进行分析。

(一)长期资金融资依存度

通过此指标分析企业的营运资金融资策略,进一步探索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对长期资金的依赖情况。

(二)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

商业信用是在购销活动中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在农业产业链中,农业类企业与上游企业(供应商)通过采购活动产生应付类项目,与下游企业(客户)通过销售链形成应收类项目。通过此指标分析企业营运资金融资对商业信用的依赖度。

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大于0,表示企业的营运资金被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占用;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小于0,表示企业占用产业链上游企业的资金。

(三)供应链融资依存度

其中:供应链信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

当供应链依存度小于30%时,定义为轻度依赖;当大于30%小于70%时定义为中度依赖;当大于70%时,定义为高度依赖;当大于100%时,定义为特殊依赖。

(四)金融融资依存度

当企业的营运金融资产小于营运金融负债时,形成净金融负债,这部分资金实际已被用在经营活动,形成企业的经营营运资产。通过此指标反映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和农业产业链对金融融资的依赖度。

当金融融资依存度小于0时,表示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营运资金被用于投资目的,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不足;当金融融资依存度大于0时,表示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营运资金部分被用于经营活动,体现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数值越大,表示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越大。

三、农业上市公司融资产业链依存度分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包括32家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数据,样本数据已剔除ST、PT、数据不全、含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公司。有关数据计算期间为2000―2012年,最终得到246公司年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有效数据依据主营业务类型划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五类。

(一)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产业链依存度总体分析

根据对样本公司的分析,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产业链依存度总体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融资的长期资金依存度较高。在分析的样本中,76.8%的公司存在流动资产依赖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进行补充,来源于长期资金的流动资产融资平均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26.84%,并且多数样本的长期资金融资依存度集中在0―0.5之间,说明营运资金融资策略倾向于稳健。这种融资策略虽然可以降低短期借款偿还的再融资风险,减少未来利息成本的不确定性,但将借入的长期资金用于临时性的短期资金需求,造成资金的浪费。

从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来看,农业类上市公司被下游企业占用资金的样本量达到51.6%,占用上游企业资金的样本量为48.4%。其中,在资金被占用的样本企业中,平均资金被占用量占公司存货的58.26%。在占用其他企业资金的样本企业中,平均资金占用量占公司存货的38.93%。农业类上市公司总体上存在营运资金被占用的情况。

在供应链融资依存度方面,80%以上的样本企业对供应链融资存在中度以上的依赖,特别是有14.2%的样本企业对供应链的依赖度为100%以上,具有较强的依赖。这意味着多数企业存在经营营运资金对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对上游企业占款比例高、数量大。

在所有样本公司中,营运资金来源于金融融资的比例达到90.2%,说明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的金融融资依存度普遍较高。2000年以来,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融资中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资金稳定维持在55%~75%之间,2012年达到70.91%,说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指标的考察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比值在0.9―1.1有203公司年,占到全部样本的82.52%,说明大多数公司从金融机构取得的资金用于补充农业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而没有用于理财用途,金融渠道筹集的资金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上市公司融资产业链依存度的分项考察

1.长期资金融资依存度分析

从总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融资的长期资金依存度较高,为深入分析其时间以及产业间的差异,本文按变化趋势和分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

通过对长期资金依存度的产业特征考察发现,农业、畜牧业、渔业由于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较高,存在短期资金融资困境,不得不依赖长期资金。农业、畜牧业、渔业对长期资金的依赖度较高,83%以上的样本公司存在用长期资金补充营运资金的短缺。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营运资金融资对长期资金的依赖降低,部分公司甚至用短期资金弥补长期资金的不足,营运资金融资的稳健型策略得到改善。同时,新上市的公司受IPO惯性的影响,资金较为充裕,表现出对长期资金的依赖性强,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逐渐回归合理水平。这种时间变化趋势也得益于金融改革的发展,各种短期融资手段,如短期融资券、应收账款转让抵押、应收票据贴现等被企业广为使用,缓解了营运资金融资的压力。长期资金依存度的理性回归实现了资金使用的期限配比,降低了公司的短期融资成本,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2.商业信用融资依存度分析

随着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健全,公司对商业信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不仅表现出利用信用政策对上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往往也被下游企业占用资金(表3、图2)。

从表3可以看出,除农林牧渔服务业外,其他四类产业通过商业信用途径资金被占用和占用其他企业资金的样本数各占50%左右,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均衡。说明随着农业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农业企业的总体地位得到提升。

从时间趋势上看(图2),随着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商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由过去的几乎完全被占用资金的局面转变为被下游企业占用和占用上游企业资金并存,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逐渐显现,农业企业逐步摆脱利用商业信用提高销量以增加利润的被动局面,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

3.供应链融资依存度分析

在依托产业链的营运资金融资结构中,供应链融资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将供应链依存度从商业信用依存度中分离出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表4、图3)。

从表4可以看出供应链融资依存度在不同的产业具有较大的差异。渔业对供应链的依赖度较低,有50%的样本企业存在轻度依赖,而林业则对供应链的依赖性较强,重度以上的样本占61.5%。农林牧渔服务业对供应链的依赖比较普遍,97%的样本存在中度以上的依赖。农业和畜牧业对供应链的依赖比较相似,依赖度集中在30%~70%之间,这部分样本在两个产业均占到70%以上,也存在部分样本的依赖度超过1。供应链依存度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各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依赖度越强,优势企业的比例越高,在商业信用体系中享有的利益也越大。

从时间趋势上看(图3),高依赖度的企业变化较大,呈现波动性的较大幅度下降,多数企业对产业链的依赖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即20%~30%之间。另外,供应链依存度的均值从2000年的128.13%呈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从2010年开始,维持在60%左右。说明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日益重视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这也是农业产业链持续发展的方向。

4.金融融资依存度分析

从样本企业的情况看,各产业的金融依存度都较高(表5),金融对农业类企业的营运资金支持效果明显。

从时间趋势变化看(图4),金融融资依存度稳中有升,大于0.5的样本企业明显增加,说明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和各方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农业上市公司金融融资的依存度逐渐上升,金融渠道资金逐渐成为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2007年以后,出现稳定并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对于新上市公司而言,由于股权融资比重大,股权类资金未完全释放,因此在刚上市的几年中,营运资金对金融融资的依赖相对较弱。

四、研究结论

农业上市公司融资产业链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产业链渠道管理水平,进一步显示了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带动作用。

从总体情况看,随着各方支持农业力度的加大,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的融资结构日趋合理,营运资金融资的保守性倾向得到改善,部分企业出现激进融资的倾向,应对短期融资的风险性加以关注。

农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增强,农业类上市公司利用商业信用体系进行产业链融资的依赖度也在增加,为保证持续发展,农业上市公司还需要处理好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避免产业链融资的资金过度侵占或被侵占,产业链中上下游资金的压榨会对产业的长远发展造成损害,应加强供应链的管理水平,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力度,使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更具持续性。农业上市公司通过金融途径进行营运资金融资的样本比重较大,应继续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媛,李中山.营运资金融资模式及其财务风险控制点研究[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7):19-20.

[2] 韩建新.2011年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营运资金融资结构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6):87-90.

金融企业运营篇4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P2=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P5=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NextPage]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计算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3、指标权数。应根据有关指标在经营风险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来设定相应的权数,具体应由中央银行总行或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金融企业运营篇5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组织变化以及外部的环境变化来规范管理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发展战略,通过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得更大的效益。金融管理是指通过管理信用活动、货币流通活动等经济管理来融通企业的货币资金,是对企业资金的经营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

企业在发展的而过程中离不开经营资金,只有具备一定的经营资金,企业才能正常的开展活动。企业的经营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包括银行贷款资金、企业自有的资金和金融融资的资金,每一种来源都需要一定的处理程序。银行贷款的获得需要企业对银行贷款的政策、流程以及利率等做出相关的了解,企业自有的资金主要来源与企业股票的发行,所有就要求企业必须了解股票的相关信息,而企业的金融融资需要企业懂得股票的买卖方式和发行方式。这三个不同的资金来源都涉及到金融管理活动,所以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

2.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企业的金融管理活动可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因为企业在开展经营生产活动的时候应该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在开展经营生产活动的时候企业需要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一旦遇到挫折就需要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来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同时还需用通过债券、股票发行等方式来进行投资,所以企业必须对金融市场要有足够了解,尤其是有价证券的利率和收益水平。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一定的效益,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生产出适应社会变化、满足人们需求的创新型产品。而企业在开发生产新产品的时候就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资金,而企业对资金的安置又和企业的金融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金融管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就可以使企业的金融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运用,提升企业金融管理的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的应用措施

1.设置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

正是因为金融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金融管理,设置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并配置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招聘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设置了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之后,要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制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以及享有的权利。金融管理部门在管理企业的资金的时候,要重视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并科学分析负债风险,及时回收负债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2.规范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

在企业的金融管理中财务部门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部门财务预算的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在实施财务预算之前一定要进行调查和取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或者调整数据,必要的时候进行调整必须在有科学的证据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程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一旦发现企业中的相关部门虚报了财务预算就要进行严肃的惩罚,并给出警告,保证预算编制的公平和公正。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定要详细记录,这样才能组织内部组织机构的工作。

3.建设信息化的金融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企业必须建设信息化的金融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对财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从而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企业控制风险,害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此外,企业还应该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金融管理,设置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实现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规范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足够的经营资金,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企业运营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当前社会经济得到明显增长,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际业务办理期间也存在较多风险问题。调查分析发现,小微企业运行期间欠缺运营资金,且管理方式不适应企业发展模式,经营时很容易出现资金供应链中断问题,无法获得足够的信用资金,由此应尽快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信用风险问题,保证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金融与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深圳金融机构最早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在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基础上,降低融资成本。相较传统的融资方式,金融业务支持模式更多被应用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即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小微企业属于主体结构,融资业务的开展应遵循供应链业务方向,并完成拓展。除此之外,在小微企业融资期间,需要将供应链融资方式当作补偿型的融资方式,在供应链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评估主体信用,以此明确融资资格与信贷资格,做好资金的运转工作。

(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在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每项业务均面临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合同双方在履约期间并未严格遵循制定的相关规定,出现违约行为,以致严重侵害了双方的经济效益。信用风险可以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其中在广义层面主要指的是交易双方没有根据合同条款兑现合约,交易主体严重违反合约内容,从而出现经营风险问题。比如交易主体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订单,且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等。而在狭义层面,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金融业务履行期间出现的借贷风险,贷款方与融资方受各种因素影响,没有定期及时偿还贷款,严重侵害了融资方的经济效益。而在本次研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狭义层面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及原因

(一)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背景下,小微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信用水准,供应链主体与自身信用可以被有效融合,融资条件较为完善。因此在供应链金融运营现状下,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信用风险,且供应链信用的评估对象主要为主体企业,在供应链运行系统中,其他小微企业应充分分析主体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与信用条件,将内部控制融资应用至交易环节,充分避免融资环节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降低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条件下发生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原因首先是主体企业缺乏信用资信。在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下,主要的信贷评估对象为主体企业,融资方将资金信贷提供至企业,业务的主要支撑点是主体企业,融资期间应充分重视主体企业的信用资质。供应链金融运转情况下,主体企业应向融资方无偿提供更多的信用资金,为供应链的企业提供更多物料,并在合约约定期限内,主体企业按时偿还小微企业的款项。当主体企业缺乏信用资质时,会严重缺乏运行资金,增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由此看出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下,主体企业的信用资质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市场运行模式。其次,供应链自身的发展态势较弱,在融资业务开展期间,融资方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明确供应链中的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实际的产业状态,包括收入与支出情况,市场运转是否顺利等方面。对此,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与自身的经营完善程度决定着实际效益,企业应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明确发展方向。二是确定供应链模式下市场未来的发展情况。融资方需要面对“供应链模式是否存在可观的未来”的经营风险,当供应链发展处于劣势状态时,各个企业的发展均会受到一定影响,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则会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甚至还会威胁小微企业的资信。再次,供应链内部信息并不对称,供应链建立的主要目的便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降低融资成本。但小微企业没有充分披露相关经营信息,甚至存在故意隐瞒情况,以致供应链中进入实力不强且信用等级不达标的企业,增大了运营风险,甚至还会阻碍其他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循环作用。同时,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链上的其他企业会将资产担保提供至小微企业,并定期进行监督与跟踪。但受空间与时间因素的影响,供应链信息很容易被干扰,以致融资方无法准确把握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信息获得并不及时,增大了信用风险。最后,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供应链融资期间,融资方需要全面考察小微企业的市场运作情况、欠款偿还能力以及信用档案等资料。由此,融资方与小微企业是否可以顺利实现信贷的关键在于,小微企业具备良好的信用资质与资金偿还能力。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整个链条的主要着力点为主体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融资方更为看重其信贷资质,可以保证资金流的顺利运转,竞争实力较强。但这也会导致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增大了自身与主体企业的差距,降低了信用等级,甚至还会对此后的资金信贷工作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三、供应链金融条件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明确市场准入标准为了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机构应深入分析自身的风险因素,明确经营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体系。在实际构建期间,首先,应严格审核小微企业的资质,评定星级等级,构建合理的市场准入资格,以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等级条件;其次,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应保持密切联系,发挥主体企业功能,形成对其他企业的引导,强化管理力度;最后,主体企业应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偿债能力,无不良记录。供应链的核心力量便是主体企业,这也是制度的执行与制定者,可以在供应链中承担融资担保的作用。因此,相关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主体企业的资产状况,在连续交易的基础上,有效防范质押物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慎重选择市场需求量小、价格变动大的产品,在货物验收时及时核实小微企业的货物合法所有权,根据质押物特点客观评价其价值。

(二)创新现金流管理方式融资机构内部应加大对现金流的管控力度,与信贷企业签订融资协议,其间除了应严格审查主体企业偿还信贷能力,还应了解小微企业的资信信息,在强化现金流管理力度的基础上,明确金融机构的资金动态,明确了解放贷的内部资金额度与具体流向;一方面,为了详细了解资金现状,掌握资金的实际动态,融资机构应建立科学可行的档案信息系统,在获取企业授权后,对资金进行动态管理,保证监督效果,确保企业可以如期偿还贷款。另一方面,融资机构应做好财务预期分析工作,建立财务报表,确保信贷企业的偿还资金与放贷资金保持在预期范围内,整体评价信贷企业的综合资质情况,最大程度降低信用风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线上业务经营为了保证供应链上主体企业、仓储物流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对接,商业银行应有效引入金融科技,保证供、产、销的顺利运营,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在获取数据资源后还应进行整合处理,在分类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管理。为了将供应链金融融入日常风险管理中,企业应进一步简化运作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保证规模效应的实现。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现还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供应链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挖掘整合期间引入互联网平台,充分协调买卖双方工作,实现信息功效,在保证供应链风险监控水准的基础上,做到识别预警,整体性提高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四)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当前商业银行业务逐渐倾向于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应设计不同的产品,并外包非核心业务。一是实现资产证券化。为了转移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授信支持资产与金融业务中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保证公开销售发行证券。二是购买衍生产品。为了对冲供应链金融中的商品风险,商业银行应购买商品期权,买入看跌期权,避免因价格变动导致信用风险。三是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为了避免货物在库或在途期间出现意外问题,商业银行应要求企业购买抵押物的保险,且得到转让后的保单赔偿受益权。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可以充分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四是外包非核心业务。为了保留自身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公司的合作力度,借助物流公司的运输、仓储以及监督作用,实时监控货物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也可以加强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力度,保证网上办理贷款,建立信息高效流通的交流平台,在简化贷款流程的基础上,全面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强化贷后风险管理融资方应多方面考虑信贷问题,全面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在达成融资协议后,金融机构应积极采用贷后风险管理措施,远程监控信贷企业的经营情况。贷后风险管理主要做好后续的跟踪工作,包括产品物流、企业质押物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实际运行期间,金融机构应与信贷企业建立合理的合同,并在条约中明确贷后权利情况,促使企业积极向融资机构反映自身的实际经营问题,且融资机构也应及时跟踪调查,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密切关注质押物价格与预警价格的关系,构建完善可行的产品市场与价格信息整理系统,当质押物价格低于预警价格时,信贷企业应适当增加质押物。除此之外,为了实时掌握企业产品动向,融资机构还应积极参与物流监管工作。

四、结语

金融企业运营篇7

资本运营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的,通过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将企业的各类资本进行整合与重组,以此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有效的运用资本运营,就很难保障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资本运营的研究。

一、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1.融资环境比较复杂,融资成本大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处于“边缘”地位,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随着近两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股东的融资以及进行个人信贷业务,通过股票市场以及债权市场获得融资的比重非常小;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是当前中小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2.未充分合理的利用中介机构

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管理者的主观意识,没有意识到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机构的意见。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利用中介结构的意识不高。很多中小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他们没有借助专业资本管理中介的意识。甚至部分中小企业在应用了专业结构之后,他们不相信专业机构的结果,导致专业机构的评估价值被浪费;另一方面专业资本运营机构的综合实力有待提高。资本运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应用金融工具操纵资本的能力与手段,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这样导致专业资本运营中介的服务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复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专业结构很难对中小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使得专业的资本运营机构不愿意承担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业务。

3.缺乏对资本运营的正确认识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对资本运营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一是将资本运营看做是股票投资或者金融产品的买卖。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资本运营看做是将企业的闲散资金用于购买金融产品或者进行股票投资,甚至部分企业忽视了主营业务,将企业的发展重点用于进行投机,这样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二是没有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并且将资本运营脱离生产经营范畴,导致企业过分追求资本运营效果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恶劣影响;三是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存在跟风现象。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缺乏特色,比如某一个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获得成功之后,其他企业就会采取该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而不会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风险,结果导致投资失败。

二、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因素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管理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

金融企业运营篇8

民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民营经济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其不但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亦为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指出了思路与经验途径。由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不管是民营企业的数量,或者是其对GDP,或者是其对社会就业,或者是其对技术创新(具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计算)等方面的贡献,均超越了国有经济(廖淑霞、闵权凤,2010)。可是,依据一部分调研结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依旧不容乐观。宏观经济政策改变频繁,其虽是为企业保增长,可是政策改变易损害民营企业的产权,譬如信贷控制与金融抑制政策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矛盾。

转型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受资源环境制约状况加剧以及外部竞争日渐猛烈的影响,民营经济之先发优势业已不再突出,增长后劲日渐乏力,及至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陷入瓶颈。为了处理中小型民营企业之生存危机,推动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及时实施转型升级(刘小泉等,2011)。只有采取转型升级,方能让中小民营企业摆脱困境。具体应当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战略转变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改革显著落后于社会其他系统,增大了运营的难度。若达到可持续发展,首先一定要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之战略转变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把企业运营的战略转变、服务形式的战略转变、竞争模式的战略转变予以引导,一定要强化民营企业的内涵建设,达到现代化管理、达到科学化管理、达到系统化管理(曹凤岐,2010)。其次是产品方面, 目前,处在供过于求的买方服务市场,没有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可厂家林立,反映出资源过剩,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效率,致使各企业之间混乱的、内耗性质的竞争愈演愈烈。

(二)民营企业要坚持合理利用资源

科学利用资源,属于改革的一大方向。供过于求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运用 ,有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盲目攀比心里,对企业的向外延伸拓展一味追崇,譬如2011年9月我国最大民营眼镜企业――温州信泰集团,把短期贷款用在符合长期投资项目的太阳能行业,导致资金链断裂,集团老板胡某“出逃”美国,险些引起温州民营企业连锁的倒闭浪潮。因此,温州信泰集团案例为民营企业负责人在现实工作中摆脱盲目性提供借鉴经验。

(三)民营企业要由“规模外延粗放型”转变为“质量内涵效率型”

民营企业业主往往对企业内涵建设内容思考较少,企业发展应当由“规模外延粗放型”向“质量内涵效率型”转变。发展的模式也要由以往的粗放模式经营向低成本、低消耗、高效、低碳、绿色之集约类型发展模式转变(即一是经济增长由粗放模式转为集约模式,二是指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民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成果突出,挑起了“富民”的重担;民营企业因受政策“玻璃墙”限制,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环境恶劣;民营企业经济效率比国企明显,“民进国退”才是正确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一)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比重比较低

民营企业不仅取得银行贷款存量的比重低,而且增量也在趋缓,在某部分地区和某种特定时候,及至为负增长,尤其是为大多数的新生中小型民营企业,仍旧不具备盈利记录,申请得到银行贷款的能力愈加困难。

(二)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依旧是依赖银行贷款。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参与过企业的资信评估,加之担保困难,因而商业银行通常不愿贷款抑或贷款很少。有另一侧面来讲,民营企业本身具备的资金不足,内部资源融资匮乏。

(三)融资政策有重国企轻民企倾向

在大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方面,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有着很大的待遇差别。而贷给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中,大多数的银行贷款都是首先选择贷给国有中小型企业,其次贷给“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排在最后获得的贷款最少。

(四)民营企业同银行的融资关系存在短板

前些年,一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存有逃、废、赖银行债务现象,给银行带来了很大损失,有损民营企业形象,挫伤了银行的经营元气与投资的积极性。民营企业的高倒闭率与高违约率以及银行信贷管理之高成本率,导致银行很难保证遵从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而最后促使银行不愿向民营企业贷款。

(五)民营企业融资的中介服务系统不健全

一般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农村信用社则把服务者定位在“三农”,专门给中小企业相对金融部门缺位提供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因为我国当前采取“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很难发行债权模式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相对民营企业来讲更遥不可及。此外,担保部门设置不完善,运转不规范,再担保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缺少社会化资信评估部门等均为民营企业融资带来了困境。

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融资支持困境的创新对策

民营企业在转型期的融资体现出很多特征,民营企业资金的融入、融出的主体,民营企业融资的市场、环境等均与发达地区存有很大程度的差别,并且明显反映为“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之两难格局。本文基于上述对民营企业转型中的融资问题的分析,探讨指出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金融支持困境的创新对策。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金融部门有针对性地支持民营企业的融资

鼓励银行等金融部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予以相应的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因本身资源能力属于一个逐渐累积、陆续增强的过程,所以融资能力也定会经过不断提高的过程。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资源积累状况及融资能力强弱,创造相应的融资服务支持,在适应民营企业金融支持要求的同时,提高银行等金融部门资金利用的安全性,减低风险系数。

(二)鼓励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

鼓励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架构,把握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及金融服务需要。战略即企业发展理念的宏观方针,决定着企业于中长期内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卞志国,2013)。自2007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之后,我国企业逐渐注重战略发展规划架构的重要性,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开始由审视外部环境机会与挑战威胁出发,架构适应企业本身资源能力的战略设想。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能够逐渐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架构中来,把握民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与趋势,给民营企业创造了适应其战略发展目标的全面金融服务。此外,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利用直接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架构,更加明晰其潜在金融服务需要,为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创造支撑。

(三)鼓励民营企业培育内部金融服务机制并搭建自身金融服务平台

民营企业在融资阶段中,或是依赖本身累积实施内源性融资,或是在外源性融资阶段中构成较大成本。民营企业能够借助搭建本身的内部金融服务平台,优化整合企业金融资源配置,减轻融资成本,增大融资的便捷性(邓江花、姜冬梅,2011)。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加以说明:

民营企业能够在内部构建财务结算中心抑或建立本企业的财务公司,借助这些组织机构,构成民营企业的资金池,对民营企业总体资金实施集中管理、统一调动分配,增大民营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使之对民营企业及下属分公司的筹资与资金融通起积极促进作用。

民营企业能够参与投资金融领域,包含参与设置小额贷款、创业投资等公司与乡镇以及参股地区银行等金融部门。

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利用搭建自身的金融平台,构成一个包括金融部门的内部资本市场,优化了民营企业资产配置,有效减低了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之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同实体经济发生协同效应,依赖“产融结合”的内生金融系统驱动企业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金融监管措施以降低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的风险

同国企相比,民营企业于金融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就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讲,更要由降低民营企业于金融领域中之风险出发,构建并维护一个良性运转的金融发展环境。主要应当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并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目前金融监管机制中还有一部分盲区,譬如对私募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缺乏明确的监管法律根据。并且,拓展金融监管领域,将金融创新产品、跨国金融部门、金融服务公司等放于重点监管对象之内,特别应重点对金融衍生品、场外等市场采取监管。

2.审慎进行金融开发。目前我国业已全部履行了加入WTO对金融开放的承诺,外资金融部门能够在我国从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行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添了金融行业空间的风险因素,金融的对外开放促使金融监管应对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一定要协调好对内、对外市场的监管。对内监管即做到在提升本土金融部门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控制金融风险。对外监管即做到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控制外资对我国金融资源的入侵,防止外资在进入与退出时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消极影响。

3.推进金融创新并强化风险控制。相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与创新领域很大,可是由于监管系统中的漏洞比较多,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易受国际资本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变动的冲击(李刚,2010)。一定要坚持金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相适宜的原则,在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的同时,强化风险控制与监管。

结论

上一篇:采购战略分析范文 下一篇:法律规则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