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战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0 17:50:43

采购战略分析

采购战略分析篇1

[ 关键词 ] 战略采购流程设计实施策略

近年来,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系统和全球化市场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映,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取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企业和环境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购是企业为经营运作而进行的获得材料、设备和服务的活动,是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地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战略采购管理从宏观范围内确定采购资源、建立最优的供应商体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并通过严谨而系统的工作程序,在维持与改善质量、服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减少外购物料、物品与服务的整体成本。通过有效的实施战略采购,使企业可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质量适宜的经营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使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交货期和售后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战略采购的概念

从科尔尼咨询公司提出战略采购这一名词以来,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战略采购进行了定义。比较流行也比较严格的战略采购概念是由Carr和Smeltzer(1997)提出的: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公司能力展开,以实现公司远景计划。安达信则将战略采购定义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David Burt认为战略采购是与供应商的持续流程改善过程,战略采购就是在理解采购的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基础上,向自己的组织和供应商组织学习,成为供应上和自己组织之间的媒介,捕捉信息并用于改进关系。基于采购角色从传统的价格比较上升到企业组织管理的战略高度,桂冰(2005)对战略采购给出如下定义:战略采购是供应采购部门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供应商所处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采购管理目标、制定采购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功能的角度出发,邵敬中和张帆(2003)认为战略采购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或实业界对战略采购的概念研究成果比较多,百家争鸣,可是对战略采购理论框架的研究却不尽人意,当然,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研究和应用对象:企业。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技术、产品、营销渠道、物料采购方法等等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总结出一套普遍使用的战略采购理论和方法框架,的确是一件非常难以达到的事情。本文将战略采购界定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二、战略采购的原则

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战略采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宋华,2003):

1.考虑总体成本

成本最优往往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资本。采购决策依据就是单次购置价格,例如购买一台复印机,采购的决策者如果忽略了采购过程发生的电话费交通费、日后维护保养费用、硒鼓纸张等消耗品情况、产品更新淘汰因素等而只考虑价格,采购的总体成本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控制的。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对手间的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协商的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

3.战略采购的最优方法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采购过程不应当是零和博弈,一方获利一方失利,战略采购的谈判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利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应当基于对原材料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

4.建立战略采购的核心能力

双赢采购的关键不完全是一套采购的技能,而是范围更广泛的一套组织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构建基本的核心能力:重视总成本建模,它为整个采购流程提供了基础;创建采购战略推动了从战术的采购观点向战略观点的重要转换;建立并维持供应商关系注重的是双赢采购模式的合作部分。

5.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本身存在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行业、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相关行业的发展,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来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客户需求。

三、战略采购模式

1.集中采购

基于供应链的集中式采购是指企业将采购职能和供应商资源跨部门集中管理,通过加强供应商合作,提高采购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实现供应链总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该模式通过企业内、外部采购整合,将战略采购理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战略采购的一个有效实施策略。集中式战略采购的演进。

2.扩大供应商基础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跨国企业纷纷涉足中国,将中国作为原料采购中心和制造中心,就是一个例证。但对于某些核心原料,企业往往会与少数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久关系,在保护核心技术的专有性的同时,也便于共同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改良。

3.优化采购流程和方式

在将“采购量”和“供应商”数量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事实上供应商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是有价格的,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包含在价格中,所以企业可以将其细分,选择所需的原料及配套服务,以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4.原料、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

在产品和服务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未来采购、制造、储运等环节的运作成本,提高原料、工艺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充分体现,但技术可行性往往是一大障碍。

四、战略采购的流程设计

切实遵守战略采购的“七步曲”是实现采购成本节约效益的基础(如图所示),这“七步曲”分别如下:

1.建立采购类别,定义目前物料的使用情况,分析供应市场与自身的优劣势,科学划分采购类别;

2.设计采购策略,评估供应市场的发展动态,分析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分析备选的采购战;

3.建立供应商名单,收集详细的供应商信息,获取潜在的供应商名单,定义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潜在的供应商名单进行筛;

4.选择实施方式,选择符合各采购类别的采购实施方法,并进行评估;

5.与供应商谈判,选择供应商。设计并发出询价,设计谈判战略,实施谈判,分析供应商的反应;

6.与供应商实施运营整合,设计新的流程和程序,分析和预计整合的上要问题,设计过渡实施方案,监督结果;

7.不断与市场基准进行比较,跟踪分析供应市场主要成本驱动因素的发展动态,指派职责、时间和范围,设计监督和评估的系统。

五、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

1.调整采购系统的组织结构

对于战略采购部,在部长下设置战略采购组、操作采购组、数据组、质量工程师和重点项目组。战略采购组设立的时候,遵循以下一个主要的原则:供应商的交叉最少;利用“集团采购”的协同优势;适应未来产品事业部制的要求;对日常业务的运作影响较小;非生产性事务单独处理;各个采购组设组长1名;每个采购组内按品种设立采购经理。

2. 建立全新的采购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企业运作模式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处理来自于采购与供应职能部门以外的信息流入,以便产生为采购部门以外的其他职能部门和机构所需的信息流出,进而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为方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和联络。

3.采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确定采购绩效的考核标准,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在对采购绩效进行考核时,必须首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体系,并定期持续地进行;采购工作地绩效考核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不但衡量采购的绩效,同时要适当考虑外来因素的影响。绩效考核体系分两级进行,一级是公司对部门整体绩效考核,二级是部门对个人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以绩效驱动公司管理的提升,着力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

4.完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在采购的过程中,通过流程管理建立一个规范的内控体系,对采购进行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对于提高战略采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汇报制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Carr A S, Smeltzer L R. Are empirically ba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trategic purchas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997, 3(4): 199-207

[2] 戴蕾:基于供应链的集中式战略采购研究[J]. 物流科技, 2006, 129: 96

采购战略分析篇2

【关键词】采购;采购成本

当前,企业正处于高度竞争且高速变化的环境之中,而竞争使行业平均利润下降。企业依靠销售和生产环节树立或维持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而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采购领域尚有操作和发展空间。企业有效地通过战略采购降低采购的总体成本、整合供应商能力将成为领先企业持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的采购仍然是以价格作为业绩指标的一项评判职能,同时在与供应商的互动及合作中采购方也偏于被动。传统的采购模式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供需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互相封锁,采购成了一种盲目行为,缺乏采购需求分析、供应商的培养等;二是没有注重长期供应商关系管理,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只关注谈判和一味压价;三是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性高度考虑,无法对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进行事前控制,经济纠纷不断;四是利益驱动,暗箱操作,舍好求次、舍贱求贵、舍近求远;五是集团企业的分散采购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六是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智能化决策。

一、实施战略采购应采取的对策

(1)构筑采购战略在企业的采购政策中要确定采购目标:

以统一的采购标准和程序,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基础,以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为参照目标,以集中采购、同步采购、双赢为战略手段,在产品开发、质量、价格、物流四个方面实现最佳采购供应链,用产品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用合理的价格、最低的储备和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建立。采购总成本模型总成本建模是公认的非常重要的采购技能之一,其重要性对所有的产品都是重要的,任何一个正确采购决策不只是单纯考虑商品的采购价格,建立采购总成本模型,所包含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要考虑运输费用、质量成本、库存维护成本等。在战略总成本建模中,采购管理者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采购品种的分类,通过深入分析原材料的供应市场,全面收集供应商的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采购策略。总成本建模是战略采购中最重要的组织能力,对采购过程的一切活动,从制定战略到简化设计、改善供应商的成本和降低采购成本奠定了基础。战略采购实施中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对采购的环境进行分析,需要对企业的采购件进行分类,筛选出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的采购件。(3)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战略采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采购和供应双方共同努力寻找节省资金的机会,这将比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努力都更为有效。通过总成本建模,双方通过识别成本要素和驱动要素可以使共同的努力集中在某些关键的环节。

二、实施战略采购的方法

(1)按照战略采购策略,实施比质比价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按照战略采购策略,优化采购流程就是将产品主体材料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将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2)依据战略采购策略,建立供应商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控制采购成本。对产品主体材料的供应商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材料的报价,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3)运用战略采购的原则,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与供应商进行协商。战略采购过程不仅仅是与供应商的简单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成本分析,对供应商的评估及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进程的主动权。

三、随着战略采购工作不断向深度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

(1)为集团公司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随着集团公司改革改制的深化,必须注重支出的使用效益。实施战略采购本身就是加强财务支出管理的一项制度,把集团公司有限的流动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了采购资金的节约率,规范流动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2)有效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战略采购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建立健全了采购制度,规范了集团公司采购行为,规范了产品主辅原材料采购的运行机制,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从源头上防范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廉政建设工作。

采购战略分析篇3

华威集团(注:此为化名)是一家系统集成企业。作为首批进入系统集成行业的本土企业,华威集团见证、参与了行业的发展全过程,已成长为拥有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内一流高级系统集成服务提供商。华威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近来遭遇到了发展后劲不足、持续增长缺乏发动机的瓶颈。特别是现阶段,采购成本的持续上涨使得企业净利润率有所下降。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华威集团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而采购成本作为公司最大的支出,如何做好采购管理?华威集团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

 如何提高和大品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同样的采购品,为什么每次采购的价格都不一样,而且差别还很大?

 不同事业部采购相同的设备,为什么价格差异很大?

 单一产品每年的采购量都很大,但是单次采购量都不大,如何提高自身的价格谈判能力?

 领导们都觉得采购成本有下降空间,但是具体在哪里可以降?

 领导在审批时总是听到很多由业主指定的采购信息,但信息无据可寻,只能看着企业花高价进行采购。

以上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华威集团在二次创业的转型阶段对采购管理的完善和提升的内在需求。它所反映的问题在成长型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管理基础弱:项目计划性差,领导忙于救火;跨部门扯皮多、各事业部间协同难;依靠习惯、经验和个人关系做事,好的经验没有积累,重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如投标和结算相同的错误频繁出现。供应商信息分散在各个事业部,导致供应商信息无法在公司层面得到共享,公司对供应商也无法进行统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的采购模式仍是传统的采购模式,关注采购的直接成本。

IT难支撑:现有的数据库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采购品信息管理需求,采购品信息在系统中标准不统一,数量单价不准确,导致各事业部之间的采购信息难以共享,采购分析无法实现,领导关心的关键指标看不到。

业务难突破:如何降低采购成本是本次项目的核心点。以往公司层面集中采购,后因各个事业部的发展,现在采购职能已分散到各个事业部中,公司只对采购合同和已发生采购关系的供应商进行统一管理。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采购成本不断上升,已经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50%以上,而企业的利润率却在不断地走低,净利润已经处于行业的中下游水平,大不如前几年。如何控制成本、提高华威集团的利润率和竞争力成为本次项目的出发点。

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的总体解决思路

针对华威集团的企业发展现状和采购现状,AMT项目组建议,把华威集团现有的传统采购方式转变为战略采购方式,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找到采购成本节约点。

企业要节约采购成本,最终都是要与供应商进行谈判才能实现。从对外的维度讲,项目组通过多种方法,如研究采购品策略、研究供应市场、与供应商谈判、与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等,实现成本节约。从企业内部来看,通过对项目业务数据的分析,找出项目各阶段中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识别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并通过企业内部机制管理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关键点的控制,实现采购成本的节约。

整个项目经历了现状调研、采购策略分析、典型项目分析和机制建设四个阶段。

从传统采购向战略采购转变

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企业能力展开,以实现企业远景计划,重点关注“最低总成本”。它用于系统地评估一个企业的购买需求,以确认内部和外部机会,从而减少采购的总成本。其好处在于能够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为了使该企业从传统采购向战略采购过渡,联合项目组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进行五大类采购品采购策略研究,通过集中采购、整合企业内部需求、供应商谈判等策略,见证战略采购在对成本节约的快速见效作用。二是流程机制建设,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从关注直接采购成本到关注总成本的转变。最后是建立供应商库和采购品库,以期巩固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战略采购的开展能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优势,从而扩大企业利润。首先,战略采购将采购业务定位扩展到整条供应链,旨在赢得整条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次,战略采购有明显的面向企业外部的特征,它能整合企业发展所需的整条供应链上的资源,分析市场中的新机遇,对企业本身所处环境与供应商所处行业环境有深入分析判断,可以增加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再次,战略采购能有效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发挥采购量优势以赢得采购价格优势,同时保证相对稳定的质量。战略采购能提升供应商的利润,实现供需双方的共赢。最后,战略采购能加强控制。战略采购谈判次数较传统采购少得多,战略采购的质量与到货可采取事中控制。由于对外与供应商紧密配合,对内与各部门协调执行,共同负责,战略采购对于采购品质量的控制可以做到事前与事中的有效控制。

采购成本分析

首先基于对业务过程的理解,构建采购成本模型。把采购成本分为采购管理成本、采购执行成本和采购直接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包括供应市场研究成本、采购品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等三部分。采购直接成本主要包括采购价格、运输成本、保险成本、仓储成本、安装配套成本、质保客服费用及报关费用等。采购执行成本包括从订货、到最后的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执行费用。成本与业务的关系通过结构图来呈现。

其次是找到影响关键成本的影响因素,这是成本节约与控制的基础。

最后,识别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并设计出应对的策略,这是快速控制成本的紧急措施。经对影响成本的因素的总结分析后,最后都归结于加强需求管理、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内控建设、付款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项目过程

现状调研

通过历时达5周的调研访谈、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访谈对象包括公司的采购人员、营销人员、投标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项目工程人员、财务人员、各事业部中高层、集团职能部门经理和总裁,主要就采购策略、采购品分类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制度流程、采购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共22次访谈,了解了企业的采购现状。通过问卷调研了解了企业员工对采购目标策略、供应商管理、采购流程、组织绩效和采购信息化管理的理解程度和想法。通过对各事业部采购成本支出比例的分析、各事业部同类采购品价格分析、公司采购品各品类总成本分析等数据分析,了解了该企业的采购信息化现状和采购支出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现状调研,我们分析华威集团主要存在以下4大类问题:

从采购目标上讲,缺乏战略目标指导长期的采购规划,经营计划对采购业务的指向性不足;

从采购策略上讲,现有采购品分类无法有效支持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需求研究缺失造成行业定位不够聚焦;

从业务模式上讲,计划管理薄弱,供应商管理不足,缺乏集中采购,采购品数据管理不力,业务流程流失,采购资源管理与采购执行未分离,存在操作风险,采购绩效指标不完善。

采购信息化方面,ERP系统不能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ERP中物品和供应商信息基础数据规范性差,业务数据难以承接。

通过现状调研,形成采购业务全景图(如下图所示)和华威集团现有的业务全景图,从整体上了解到华威集团现在需要发展的采购模块。采购业务全景图总包括7个模块,红色部分代表该企业仍需大力提升和完善的采购模块职能。

采购品研究

首先,建立采购类别,选择华威集团具有代表性的采购品。

统一的采购品分类 统一的采购品是确保公司层面供应资源管理整合、进行集中采购、提升与供应商博弈能力的基础。公司缺乏统一的采购品分类,采购品管理也不规范,导致很多同样的采购品因为命名不同而无法形成对比。经重新梳理后,把采购品统一分成6大类,41个品类。

以五类采购品策略研究作为典型,引导战略采购工作的开展。在选取采购品时,遵循采购量大、各事业部通用、获取渠道不同的原则选择五大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供应市场研究 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供应市场,了解供应市场中的竞争格局、影响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供应商产品的成本构成情况及主要供应商情况。通俗的讲法就是在供应市场研究过程中,要尽量了解供应商的底牌信息,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其次,收集采购品的供应商信息。供应商信息主要来自于各个事业部已采购的供应商以及各事业部推荐的潜在供应商。收集供应商信息,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规模、经营产品和信用。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在供应商的第一轮谈判时,通过了解供应商带来公司资料、报价信息和谈判过程中的访谈交流来获得。

第三,制定采购策略。根据华威集团与供应商的博弈能力,决定是制定改变我方需求的性质还是寻求与供应商的联合优势,或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还是全方位的管理开支,来选择降低采购成本的策略或方法。在五大品类的采购策略研究中,我们运用了核心成本分析、构建结构化的报价体体系、需求整合、供应商整合、长期框架协议、优化付款条件、引入供应商竞争机制和产品标准化等十几个采购策略。这些采购策略的实施,是在短期内节约成本的有效方法。如通过实施需求整合策略,华威集团整合四个事业部的其中一种原材料,使得这项原材料的采购量骤增,就有了与国内顶尖供应商谈判的基础和本钱,采购价格相应就会优化。

第四,选择实施路径。在选择供应商之前,可以通过对之前供应商的筛选,选择相应供应商进行到谈判环节。如果当前公司的供应商库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时,也可以通过发展新的供应商,进入下一轮谈判。

第五,供应商谈判与选择。供应商谈判建立在双赢基础上(不突破对方底线、突出为对方带来的利益),以数据分析与事实为基础,进行有限的信息互通,做有条件的承诺。

联合项目组成员一起与供应商谈判。谈判共分为三轮:第一轮谈判是合作确定,了解到供应商的基本情况,包括供应市场分析、历史合作分析、采购品类贡献定位、标准化报价,配送方式确立。在第一轮谈判结束后,形成访谈纪要,并收到客户的询价单,对报价进行分析,为下一次商务谈判做好准备。经过第一轮谈判,筛选出合适的供应商,就长期合作情况进行第二轮谈判。第三轮谈判是建立战略联盟。这需要有企业高层的参与。项目组主要是参与第一和第二轮谈判。

在谈判前,AMT与联合项目组同事一起制订访谈计划,进行华威集团与供应商的优劣势分析,访谈准备收集资料清单发给联合项目组同事后,大家商讨得出谈判策略,并对合作条件进行谈判,就折扣、返点和账期等细节进行沟通确认。在AMT项目组撤离华威集团后,所有研究的采购品由华威集团各产品经理或专员来接手继续研究和供应商谈判,并有AMT顾问辅导进行。

典型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目的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找出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首先,从战略采购的角度分析华威集团项目的采购成本;其次,是从信息完整性和有效性分析部门协调和配合的程度;另外,从成本缺陷和决算的影响因素识别成本控制点;最后,从过程中成本降低和利润贡献分析关键职能。

从各阶段利润率波动大情况、项目金额等维度挑选了各部门已经结算的3个典型项目,根据分析项目利润的变化情况,经过对与项目中所有有关的人员,包括营销人员、项目经理、工程主管、采购人员、设计人员、结算人员等进行访谈,找到从投标、深化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到最后结算四个阶段中影响项目利润的因素,包括投标漏项、投标失误,深化设计过程中采购的参与程度,业主指定,到货计划,到货确认,设备在项目过程中的变更,决算时间和决算正确率等。

机制建设

采购流程机制建设,在项目分析阶段,已经找出影响采购成本的关键流程及流程节点。在项目中,总共梳理了10个对采购成本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流程,即投标管理流程、深化设计流程、请购流程、采购管理流程、到货验收流程和结算流程。通过关键流程优化、标准和制度的建设,打通部门协调障碍,强化盈利能力。在流程设计出来后,通过跨部门流程研讨会,让销售部、设计部、工程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事业部经理、副总都参与到这个流程研讨会中,验证针对于管控点的方案可操作性,补充完善岗位间协作的输入和输出物,输出一个销售清单和结算清单的最后对应表,为高层展现了项目从最开始的投标销售,到深化设计,到采购阶段和到最后结算阶段采购品的实时变化情况,如采购数量变化,或采购品替换,原投标时的采购品,后来因深化设计而改为其它品牌或类型的采购品,因此而导致项目利润的变化情况也会从这张表上看出。这样,项目中的任何变动都变得有据可行,项目过程都在高层的可控范围内,领导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决定采取相对应的行动。

供应商管理 针对供应商目前数量多、信息分散不共享、供应商日常执行信息记录不完备、潜在供应商寻找处于被动状态和供应商评价过于依靠主观判断以及难以支撑供应商发展等问题,建立供应商统一的信息平台,有权限地对公司不同级别的人开放,实现供应商信息共享。同时公司精减供应商数量、让各相关采购人员配合供应商管理员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经理设置 为加强采购品和供应商数据库等核心能力建设,建议设置产品经理职位。产品经理的设置,能整合通用的采购品量、统一供应商管理。专岗专人进行采购品策略研究,控制采购直接成本,掌握行业核心产品的利润贡献率;指导和监督设备变更和新增的利润要求,避免大量的资金占用;产品经理岗位的设置能从总成本的角度协调项目过程的不同部门和岗位;开发长期合作供应商,统一公司整体的返点和折扣;开发战略的供应商、合作伙伴

可预期的成果

短期采购成本节约:经过对5个品类的采购策略研究,短期可以使原来的利润率提高15%,5大品类的采购金额占华威集团年均总采购量的10%。如果对全部采购品都进行采购策略研究,可以使华威集团的净利润实现翻倍。

长期成本节约:此次采购项目,是通过管理+IT的方法得以实现的。通过IT手段把咨询成果固化。产品经理的设置和AMT顾问的持续辅导,企业内部机制的建立,都能为华威集团实现采购成本的持续优化。

权威统计测算,由传统采购向战略采购转型,在国际先进国家平均节约采购总成本10-15%,在中国平均节约采购总成本15-25%,针对华威集团,我们以5类采购品的采购策略分析,短期即可以实现6%的采购成本节约。

项目的借鉴意义

采购战略分析篇4

关键词:采购管理;采购战略;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42-02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订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缩短了采购周期。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根据采购方企业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大大地缩短了采购周期。自采购方企业竞价采购项目正式开始至竞价结束,一般只需要1―2周,较传统招标采购节省30%~60%的采购时间。

2.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采购方企业通过电子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使竞争更完全、更充分,从而使采购方企业获得更为合理并且低廉的价格,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的采购开支。根据我们已经运作的竞价项目得出的经验,采购商品的价格平均降幅为20%左右,最高时可达到40%多。这是令很多采购企业感到吃惊的。

3.增加了有效供应商。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的专业数据库的帮助,可以跳出地域、行业的限制,找到更多、更合适的供应商;进一步丰富了采购方企业的供应商资源和情报,更进一步了解相关物资和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资信,整合供应商资源。这些都使市场供求关系更加明了。

4.信息化采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信息共享。不同企业,包括各个供应商都可以共享信息,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采购、竞标的详细信息,还可以查询以往交易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中标、交货、履约等情况,帮助买方全面了解供应商,帮助卖方更清楚地把握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在交易活动中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这使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

5.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新技术方面跟上国际发展的趋势,其中包括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商务上的应用。信息化采购将先进的采购理念、知识和网络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现代化采购的发展。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国内在采购行业的专业知识方面比较缺乏,国内企业信息化采购发展水平与国际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有所提高,因此,这一市场开发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采购战略分析篇5

关键词:战略决策;企业并购;战略并购

目前国际上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横向重组为主,并购的动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浪潮有显著的不同,被认为是战略驱动型的(Driven by strategic forces)企业并购。在我国已正式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与并购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需要战略的指导,并购作为企业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地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国际上正在发生的企业并购呈现显著的战略型特性,我国现阶段的并购则呈现较弱的战略驱动型特性,并购实践普遍缺乏战略指导,并购陷入盲目追求资本规模“低成本”扩张的误区,忽视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认识战略型企业并购的本质特征,建立分析框架以及研究其分析过程,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一、战略型企业并购

战略型企业并购,是企业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并购行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一轮并购浪潮的显著特征。吴清烈等在其《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信息结构与支持框架》一文中提到战略并购决策具有战略驱动性、多主体性、系统关联性、过程动态性、不确定性及决策劣结构性特点,却没有对战略并购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分析,下面将试图综合考虑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复杂性,以支持战略并购的分析框架与过程研究,指导国内企业并购实践活动。

1.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强调为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核心业务服务。战略型企业并购通过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来增加企业价值。虽然战略型企业并购与财务性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加企业的价值,但财务性企业并购不在乎是否有利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竞争力。战略型企业并购是基于一项战略计划的实现,来赢得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型企业并购使得企业并购活动由多元化返回核心业务,并购后企业专业化程度更强。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的结果是形成了拥有核心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专业化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这与20世纪60~70年代以多元化为目的的并购相比,有着更鲜明的特点。

2. 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

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3. 强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

4. 注重并购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战略型企业并购更多的是考虑企业间各自原有优势的结合与互补,以达到信息、技术、资金、市场与人力资本的共享,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在战略型企业并购中,两家公司之间在资源、能力和机会方面相差悬殊,会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营销特色、销售网络、研发费用(R&D)以及多余的生产能力等, 这些资源中有些采取战略资产的形式,比如市场控制力和进入壁垒等等。战略型企业并购摒弃了以往企业购并的旧观念,注重进行优势互补型的“强强联合”。在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往往迫于政府的压力,非自愿地兼并不符合战略并购。

5. 并购绩效源于协同效应。

能否获取较高的协同效益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战略型企业并购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根据产业价值链学说,可以把企业看成由投入品市场、生产过程和产出品市场组成的。在任何竞争性产业中,竞争对手相互抢夺市场,它们寻求用最有效的手段生产各自的产品和提供服务,或者在已知的成本结构内提供更加诱人的产品和服务。战略型并购则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战略型企业并购能够进一步削弱竞争对手抢夺自己或目标公司目前的投入品市场、生产过程或产品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战略型企业并购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或者压倒性地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

二、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分析

实际中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型企业并购,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过程,因而具有一般决策过程的规律,但又有其特点。因此,本文分两阶段对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进行分析:决策分析框架和决策分析过程。

1. 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框架。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Robert M.Grant曾指出“战略制定中的四条原则:简单、一致和长期性目标;深刻理解竞争环境;客观评价各种资源;有效的实施战略”。这四条原则就是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基础,由此演绎出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框架图(如图1所示)。

企业包括三层关键特征:公司目标和价值;公司资源和能力;公司组织结构和系统。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了影响企业决策和绩效的一切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但是,对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而言,核心的外部环境只是企业所处的行业,也就是企业与顾客、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的联系的总和。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的框架必须包括对企业三层关键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企业行业环境的分析,图1中明确了这一点。企业战略型并购分析必须基于对自身目标和价值、资源和能力及行业环境的分析,通过对企业结构和系统的反馈,以实现企业目标和价值为起始点和落脚点,由图1箭线明确表示。

该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框架为两层任务提供支持:一是决定如何在外部环境中配置资源(并购)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二是决定如何自我组织(兼并整合)起来以实施企业并购战略。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框架图明确指出,企业应基于所处行业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制定战略并购规划,并强调对企业结构和系统的整体优化,以提高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该分析框架图是企业并购分析过程研究的基础,为企业并购规范了行动目标:增加企业价值。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的出现,并购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导致产权结构越发复杂,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产权交易市场成为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的主要渠道,于是提出了产权交易即并购目的的问题。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框架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过程。

以上确定了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框架,但并没有给出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的操作方法。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过程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决策分析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向前一个或前几个步骤反馈的循环过程(如图2示)。

该分析过程体现了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框架中的基本内容,所用方法为战略管理基本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专家会议和反馈过程的存在,使分析过程具有科学的开放性和系统性特征,且具有与其他并购分析过程的不同优势:

(1)战略驱动性。该分析过程贯穿了战略管理的思想,整个过程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核心驱动力。也表明战略型企业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并且SWOT方法本身就是战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使得该过程具有明显的战略驱动性特征。该特征区别于以往众多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的财务性企业并购行为。

(2)多主体性。从该过程情报阶段分析内容来看,制定战略并购策略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竞争结构等)因素。该分析过程表明在并购活动中涉及多方利益相关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该分析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主体的复杂过程。

(3)系统性。该并购分析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特征。各分析阶段自成子系统,整个分析过程又组成一个独立系统,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放到所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企业管理者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其系统性特征。

(4)动态性。该决策过程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市场格局变化、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等,使得该决策分析过程必须强调其动态决策的特征。既充分依靠反馈循环机制的作用,将战略并购决策作为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实施动态决策。

三、结束语

采购战略分析篇6

与常规采购重视单一最低采购价格不同,战略采购更注重最低总成本的实现,战略采购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这一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著名咨询企业科尔尼提出,其理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要求企业充分了解市场状况和购买需求,认识企业内外部发展机遇,总而降低总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采购要求石油企业在采购、市场、生产等部门之间的无缝隙衔接,保证目前石油市场情况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及时便捷传递,提高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石油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实现信息沟通。由于战略采购贯穿于石油采购全过程,能够更好的发现可以优化降低成本的环节,并能够从整体上分析设计各环节最合理地合作方式,从而实现总成本的降低。石油企业在充分分析当前石油市场发展状况的同时,能够制定更切实可行的采购方案,发挥战略采购的重要意义。

二、石油行业战略采购的实施原则

1.保证总采购成本最低原则

总采购成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石油采购价格,还包括石油行业在采购石油以及服务过程中所支付的总成本,许多石油企业存在将最低石油价格等同于最低总成本,往往忽视了在采购过程中产生的使用成本、管理成本等费用。因此,在采购之初,石油企业就必须以总采购成本最低为原则,充分考虑整个采购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成本费用,从而进行采购方案设计、实施。

2.形成互利共赢合作局面

石油企业与石油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必须保证互利共赢才能够稳定双方长期发展关系。战略采购并不是为了最低采购价格过分压榨供应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只有制定双方互利的采购战略,才能保证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也才能进一步实现企业利润。

3.石油企业和供应商保持制衡局面

石油企业的采购过程主要是和供应商打交道,双方都有选择最优合作伙伴的权力,石油企业要想获得最优总成本,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充分了解当前企业主要供应商的现状、优势及其发展战略,做到知己知彼,利用企业内部自身条件与需求,在合作中需求一种制衡关系。

4.形成全方位采购技能

石油企业的采购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总成本优化程度,但这一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在采购时施展的技能,而是涉及整个采购全过程的综合组织能力,只有具备全方位的采购技能,才能更好的实现战略采购的优势意义。

三、我国石油行业战略采购的实施手段

1.集中采购

石油企业实施集中采购能够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有效减少浪费、腐败等问题的出现。集中采购通过采购量的提升,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议价优势,有利于降低总成本,同时,在运输和存储管理等方面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物力资源。集中采购减少了不必要环节。部门对采购过程的影响,很好的限制了浪费、腐败现象的出现。

2.扩大供应商范围

石油企业通过扩大合作供应商的范围,有效地形成了竞争环境,这使得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牟取最大程度上的低价。同时,在目前供应商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或供应商存在问题时,企业能够通过备选供应商及时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采购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最新科学技术也被运用到了企业采购环节中,通过电子商务采购,能够有效改善传统采购方式的弊端,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能有效缩减采购周期。此外,网络信息获取更加便利,通过电子商务采购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最新信息,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采购方案。

4.保证产品和服务统一

石油企业在采购时,既要保证原料价格的低廉,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完成后的运输、储藏、维护等环节造成的成本费用,保证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价格两方面都是最优选择,降低产品和服务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必要成本,不断优化采购过程,降低总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石油行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采购环节出现的问题,充分重视战略采购的重要性,充分把握战略采购的实施原则,不断优化采购过程,充分利用当前最新采购技术,与石油供应商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保证石油企业总成本的不断优化,实现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采购战略分析篇7

关键词:供应链;石油企业;采购策略

【分类号】:F274;F426.22

1. 前言

我国加入 WTO 后,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呈现渐次放开的局面,国外的石油巨头通过合作开发、开采、加工及销售等方式,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面对国内及国外企业的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石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练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采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供应的角度来说, 采购是整体供应链的 “上游控制” 主导力量,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方式已由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降低成木,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在整个供应链条上,采购处于制造厂商与供应商连接的界而,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一般来说,生产型的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本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的采购协同作业,供应链系统方可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

时降低库存成本。采购管理也是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过程的管理。采购管理的目标要做到五个恰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因此,在供应链集成环境下,选择供应商,与重要的供应商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至关重要。通过与供应商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并与供应商在质量提高、成木降低及新产品开发计划上紧密合作,从而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建立起新的供需合作模式,是采购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采购管理目标实现的结果也是衡量一个供应链好与不好的重要指标。所以说采购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木,提高投资回报率的过程。

3. 供应链管理下石油企业的采购策略

3.1 实行合理的采购流程管理

在流程管理方面,充分关注了企业采购流程管理,加强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之间的协调运作。加强核心采购流程的设计,降低采购工作的随意性。以年度采购计划预算编制流程为例,如果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培养,就会导致大量的常规采购变成突发性的临时采购,使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3.2 科学制定供应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选择良好的供应商, 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而制定供应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降低供应商数量的方法和可行性, 一般将供应商数量维持在 2- 3 家, 以确保其稳定供货。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标准合同可以缩短内部的采购流程时间, 从而部分达到缩短采购周期的目的, 还可以实现及时供货和零库存的目标。

3.3 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

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追求稳定、长期的关系, 所以企业需要在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评价后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 对战略联盟的对象和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并建立相应的原则和目标。战略联盟需要供求双方高层的决策,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开放成本结构, 发展战略, 技术, 产品, 使得双方都受益, 在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建立起稳定、长期、互惠、互动的关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不是固定不变的, 伙伴供应商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 他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不是目的本身,但是伙伴供应商关系对于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企业经营战略要求企业具有审视整个供应链流程和结构的能力, 并仔细研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需要改进, 什么样的供应商才是供应链体系所需要的。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 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也为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步骤一般为:采购关键因素分析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评价与业绩考核,优胜劣汰确立战略联盟关系风险防范供应商业绩的持续改善。

3.4根据不同类型采购物资确定采购合理的周期

制造商应根据不同环境, 分析影响采购周期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缩短采购周期的方案建议, 对订货周期在系统中加以维护, 并作为评价供应商的一项重要指标。操作业务员在做订单计划安排时考虑所负责的交货周期, 与供应商建立比较长期的关系。另外, 当一个企业需要外购的物料很多时, 就更必须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外购物料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对于不同类的物资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 避免单一采购策略所带来的资金浪费和生产瓶颈。

3.5 以“双赢”的态度看待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的相互作用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3.6 实行精益化库存管理

JIT的零库存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思想。JIT是基于“任何工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石油企业依靠供应商、配送中心等其他企业的密切配合,或依靠这些企业的库存来实现自身库存管理的精益化。

4. 结束语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部门,其采购在勘探、生产和制造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供应市场不断变化的今天,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及供应商的管理策略,有利于石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管理地位的建立,有效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保障石油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施国洪,李春林. 传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策略的比较研究[J]. 江苏商论. 2006(02)

[2] 段圣贤. 供应链管理下的制造商采购优化策略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6(13)

采购战略分析篇8

关键词:全面成本管理 概念 意义 原则 内容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61-03

一、全面成本管理的概念

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体系,依据现代企业成本运动规律,以优化成本投入、改善成本结构、规避成本风险为主要目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行全过程、广义性、动态性、多维性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思想体系、管理制度、机制和行为方式。

所谓“全面”包括三个方面,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亦称为全面成本管理的“三全性”。不仅包括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同时包括产品设计及试制阶段、销售及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产品的生产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甚至包括生产现场每一个岗位操作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同时,强调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全员参与的主动性相结合,以达到经营层的要求同生产一线部门的追求相一致,即要实现“科学性、主动性、一致性”的融合。

全面成本管理从内容上说,既包括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也包括产品设计及试制成本、资金筹集成本、材料采购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质量成本、使用寿命周期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战略成本管理与控制。

二、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应注意的两点原则

1.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原则。在推行成本管理与控制时,如果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一般员工也会受到影响,有力使不上。或者领导虽然强调成本控制,但是一般员工不配合,同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推行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时,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创建一种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全过程、全方位),自上而下的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成本管理的氛围,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2.经济性原则。为了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所付出的代价要尽可能的小,最大不能超出推行成本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俗地讲就是省钱实用。

三、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内容

(一)资金筹集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资金筹集成本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一般用相对数表示。不同来源的资金,资金筹集成本是不相同的。

1.债券或借款的筹资成本。债券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不具备资本化条件的,可以作为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具有抵税作用。抵税后的借款成本计算公式为:

债券或借款成本率=[利息支出×(1-所得税税率)]/[面值总额×(1-筹资费率)]

2.优先股的资金成本。

优先股和普通股的现金股利是在税后支付的,不具有抵税作用。

优先股成本率=优先股每年支付的股利总额/[优先股股金总额×(1-筹资费率)]

3.普通股的资金成本。

普通股资金成本=下一期发放的普通股股利/[普通股股金总额×(1-筹资费率)]+普通股预计股利增长率

在全面成本管理中往往不能只关注一个点,而应该是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只关注普通股资金成本的高低,而忽视了财务风险的存在,无限制地放大财务杠杆的作用,当危机发生时可能对企业产生致命的打击。

4.企业留利的资金成本。企业留利的资金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可以按照投资项目有效期相同年限的存款利率来确定。股份制企业留利的资金成本可以用普通股的资金成本公式加以计算,只是不必考虑筹资费用。

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某种来源的资金成本×该种来源的资金占全部来源的资金的比重)

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企业中,一般情况下借款或债券融资,资金成本较低;而股票融资资金成本较高。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经济效益较差、很少发放或不发放现金红利的企业,股票融资的成本并不高;相反,银行借款或债券融资却有固定的利息支付负担。

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成本的控制时,并不能仅仅从资金成本最低的某一种方式融资,而是要合理地安排各种筹资方式的结构,并从战略高度出发综合考虑确定最佳融资组合。

(二)产品开发设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是整个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在产品生产成本总额中,大约有70%~80%的部分在产品设计阶段基本上就确定了。在具体的生产环节,要想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是不现实的,除非偷工减料,或者重新改进设计。所以,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但是,往往不被人所重视,通常人们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料、工、资的消耗控制上面,忽视产品设计的经济核算及成本计算。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相互渗透,要求技术设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同时还要求注意设计中的经济核算,使技术经济指标同成本计算结合起来,使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双赢专家。

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产品开发的视角应以市场为导向,搜集市场信息,以购买者的要求愿望和市场竞争对象现在的实力及将来可能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的技术、经济力量和生产条件决策开发对象。

2.新产品的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中,要求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最经济的加工工艺,保证新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从可靠、耐用、高效出发,提高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还必须保证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合理。这就要求设计既要决策先进的技术内容,又要预测合理的成本水平。在设计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协作配套件、工资和费用的技术消耗定额时,对原材料、配套件品种和数量,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价材料,以达到低成本、价格便宜,同时,既要注意发挥材料本身应有的功能效率,又要避免重复功能和多余功能。

3.对间接费用消耗定额的预算一般应就低不就高,对于变动性费用应分摊合理。

4.对单位产品的目标利润的设定,应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合理目标。

总之根据上述四项内容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及其投放市场后的价格,测算目标利润。

(三)新产品试制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新产品的试制和鉴定阶段,是把理想变为现实,形成质的飞跃的阶段。新产品的试制一般还可分为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两个步骤。

对新产品试制成本的事前控制应以产品设计的目标成本为依据。在计算新产品试制成本时,特别要注意不要与老产品成本混在一起。每试制一次,就计算一次,以便逐步测试新产品试制成本能否保证产品设计目标成本的实现。

(四)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1.建立的完善采购制度,是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依,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考核及评分,只有达到或超过评分标准者才能成为归档供应商。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但对完善采购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购成本,确实有较大的成效。

2.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对于资金紧张的企业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采购。把握价格变动的时机。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而变动,因此,采购人员应注意价格变动的规律,把握好采购时机。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此外,对同一种材料,应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选择信誉佳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讲信誉的供应商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的交货期,还可得到其付款及价格的关照,特别是与其签订长期的合同,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优惠。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五)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以目标成本按产品分解的结果作为标准成本和日常控制的依据,将使标准成本制度与目标成本管理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标准成本制定的依据更加科学。

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析情况,分析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贯彻执行。

另外,在进行生产成本控制时,分批生产的企业,可以计算最优生产批量,以便使调整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低。现代企业中,实行的更多的是适时生产系统(JIT),它追求的目标是“零库存”,并且达到“零缺陷”。对于机械制造业企业而言,不需计算最优批量,只要通过与标准成本(同行业)比较找出差异,确定降低途径即可。

(六)期间费用的管理与控制

对于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期间成本,一般采用预算控制的方法。事先制订预算,在日常的管理和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预算的规定,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在能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精打细算,尽可能减少它们支出的绝对数额,或提高支出的效益。

以山西百一机制公司为例,由于我公司是由国有企业分离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原有资产以债权形式留在了新企业,为此我们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费用,所以高效地利用好这些资金,让财务杠杆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财务费用的发生呢?除了运用预算控制的方法外。还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不仅要进行账龄分析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同时应建立定期催款制度,加速资金的回笼,减少资金的平均占用,从而降低利息费用的支出。其次,加强预付账款的管理,对于采购业务发生后多余的款项应及时追回。再次,对于企业不需用设备及库存积压的原辅材料进行拍卖、变现,以盘活资金,节约财务费用的支出。

(七)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因为产品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所造成的损失,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可以合称为预防检验成本;后两者可以合称为质量损失成本。

当预防检验成本较高时,质量损失成本较低;反之,如果预防检验成本较低,则质量损失成本较高。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一个最优的合格率,在该状态下,质量成本总和达到最低。

一般来说,制造质量低,出现许多不合格品,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但生产100%的优质品,代价同样是高昂的。特别当制造加工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再作提高,成本将会急剧上升。因此,必然有一个合理的质量成本存在于这两种极端之中,即找出质量成本的最佳值。

那么质量成本如何控制呢?首先要确定标准,并编制预算,把可能达到的质量成本目标确定下来。然后各有关部门根据目标和编制的预算进行质量成本控制,把质量成本控制在适宜区域内。同时,还要做好经常性的记录,以及反映各时期实际质量成本比较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质量成本的控制按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按照质量计划进行控制。如果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偏离计划质量成本(指高于计划质量成本),说明生产加工环节或其他环节出现异常现象,则需对控制过程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点,并加以解决。

2.按照质量成本项目进行控制。即根据质量成本构成项目分项提出成本降低的指标,以进行控制。这种方法,最易发现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为挖掘潜力提供信息依据。在分项控制时,尤其要重视预防成本的变动,在其投入偏低的情况时,提高它的比重,往往是降低质量成本的重要措施。由前述知道,在各项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占的比重最小,对它进行必要而适当的提高,将会使总质量成本得到明显的下降。

3.按照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即按照设计开发阶段、采购阶段、制造加工阶段和销售阶段分别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做到事先控制,防患于未然。尤其要做好设计开发和生产加工阶段的控制,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

(八)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客户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产品,并使其发挥必要功能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原始成本和运用维护成本两部分。

用户角度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就是在决定购买一种产品时,既要考虑它的原始成本即购买价格等因素,也要考虑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必要支出,使二者之和达到最低。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中运用维护成本对于生产厂商而言表面上看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但是聪明的用户在选择产品时对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维护成本往往不会忽视,所以作为生产企业应该重视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就是在生产产品时,尽可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降低销售价格,降低用户的购买成本,同时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用户的运用维护成本,使原始成本和维护成本二者之和最低。

(九)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控制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组织为了取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保持成本、发展成本、损失成本。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包括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调动成本。

人力资源保持成本(使用成本)包括工资、培训费、劳动保险费、安全设施成本、组织活动费。

人力资源发展成本包括在职教育成本、岗位技能培训成本、专业定向成本、被培训人员误工损失。

人力资源损失成本包括退休金、职位空缺损失。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时,不能仅仅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绝对数,而应该更多地从相对数上做文章,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留住人才,关注成本效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十)战略成本管理

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造、时间竞争、柔性制造等,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开始诞生。战略成本管理与控制使企业在一个战略的高度上,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价值链分析。价值链由一系列可以导致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作业形成,是一个企业用以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内部过程或作业的集合。价值链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作业。

行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由作业特性决定,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均位于某行业价值链中的某一段,企业内部也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往往突破企业自身价值链,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2.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但未解决如何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问题,这正是战略定位分析的核心。企业可以运用战略定位分析来使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管理重点、分析方法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配合,有利于保持其成本管理随企业战略变化而变化。

企业可以采用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等。不同的竞争战略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合理定位,采取恰当的竞争战略。然后,根据所选择的竞争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还是目标集聚战略,采用适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3.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是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找出引起成本变动的因素,并通过不断控制与完善,寻求降低成本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成本动因分析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的始终。通过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企业能够确定其应采取的竞争战略,从而确定了成本管理的方向。但要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还要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满足战略管理的要求,从战略上找出影响成本的因素,然后寻求降低成本的战略途径,以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

总之,由于企业面临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成本管理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该种环境下的弊端日益显现。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持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作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鸣,颜昌军.成本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彦峰.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8(8)

(作者单位:山西百一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上一篇: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 下一篇:金融企业运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