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8 16:16:06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运行总体是稳健的,但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

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二、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

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原则,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要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要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要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募集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适度放开小额外保内贷业务,扩大小微企业境内融资来源。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力争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帮助小微企业增信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不得以贷转存、不得存贷挂钩、不得以贷收费、不得浮利分费、不得借贷搭售、不得一浮到顶、不得转嫁成本,公开收费项目、服务质价、效用功能、优惠政策等规定,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省份范围。支持经中央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法制办、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

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范围。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个人信用管理。根据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银监会等参加)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

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进外债管理方式,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制度。加强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人民银行牵头,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七、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稳步扩大公司(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加快完善期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品种创新,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的定价、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证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八、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保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银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九、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银监会牵头,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十、严密防范金融风险

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点,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风险。认真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名单制管理,严格防控房地产融资风险。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加强行为监管,严格风险管控。密切关注并积极化解“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时暴露的金融风险。防范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防止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国际资本流动等风险向金融系统传染渗透。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及时主动消化吸收风险。稳妥有序处置风险,加强疏导,防止因处置不当等引发新的风险。加快信用立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社会诚信文化,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国务院办公厅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2

化工园区的消防安全规划是区域总体规划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专业规划,它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园区的总体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设备进行统一规划并提出实施的意见和措施,为园区消防安全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依据,为安全管理部门提供正确的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建立区域内消防安全体系,指导整个园区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为园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切实增强园区的防灾、救灾能力,努力增强职工的人身安全感。

消防规划应当与园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性质、规模大小、发展目标、空间形态、功能分区、土地分配、基础设施及地域特色进行综合研究, 并与总体规划中的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 真实反映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践性。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消防规划, 有利于提高园区内消防安全布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园区消防安全体系,增强园区内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

消防规划是园区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园区消防安全体系的根本依据,是做好园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基础,是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1.2 消防安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以建立适应太阳山化工园区的消防安全需要,并与现代化防灾救灾要求相匹配的消防安全体系为目标,加强化工园区消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区域综合抵御火灾的能力,打造维护太阳山化工园区消防安全的坚实防线。

1.2.2 规划原则

1.在宁夏太阳山化工园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消防专项规划。

2.消防规划面向社会,消防设施建设必须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

3.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科学预测,分期实施,使消防设施和装备水平与太阳山化工园区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4.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均衡布局与重点防护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使规划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5.强调化工园区内消防的综合减灾原则,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为消防建设留有弹性发展空间。

1.3 消防规划制定程序

化工工业园区内的消防专项规划工作要建立在对化学工业园区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对园区内火灾危险性展开分析与评价,进一步明确主要物品火灾危险特性、重大危险源数量及重点防护区域,结合现有功能区布局和消防设施配置状况,科学合理的确定消防规划内容。消防规划基本步骤可见图1-1。

图1-1 消防规划制定程序

1.4 规划的目的

科学合理地确定消防设施的总体布局,结合园区内各工业园区煤化工和化学工业生产过程及危险化学品所固有的易燃易爆、毒性多、危险性大的特点,对近远期的区域消防安全体系提出规划方案,制定具体的控制性内容,较好地指导园区的消防安全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园区预防和抗御火灾的整体水平。

近期内加强消防站点的建设,完善消防站的装备,配套相应的消防设施器材,初步建立消防安全体系;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公民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

远期根据园区的发展情况在新增加开发园区内部合理安排、建设消防站,建立满足现代化区域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的消防安全体系,建设一个人员素质高、技术装备先进、手段齐全、反应迅速、战斗力强的消防队伍,实现消防安全与工业经济的同步协调快速发展,使园区成为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高,消防安全环境好,抗御火灾整体能力强,各类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安全和谐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1.5 消防安全规划的基本内容

园区内的消防安全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它们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为保证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安全和救援保障,是园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5.1 消防安全布局

消防安全布局是园区消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决定园区消防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目标是保障园区内各项功能基本协调,各项设施建设有利于园区整体的健康发展。

园区消防安全布局应根据规划区域内的地形、地貌、风向、土地使用及园区企业构成现状和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要求,对各单位土地使用进行合理分配,使园区内的工业布局、道路交通及港口布局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总体要求。

工业园区消防安全布局的总体原则:

1.宁夏太阳山项目区内的项目类别较多、差别较大,主要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加工、火力发电、建材生产等行业。为了避免在执行规范中造成不同建设项目之间布局的困难,项目区的总体布局应参考《石油化工企业总体布局设计规范》。

2.由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火力发电、建材等项目对消防道路技术标准要求不尽相同,项目区内的道路建设应执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即道路宽度不应小于6米,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米,道路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米,负载应满足消防站配备的最大消防车负载要求。

3.各工业企业的总图布置及消防设施除执行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之外,还应按其工业门类执行相应的现行国家消防规范。石油化工项目执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局设计规范》;化工项目(如重介选煤项目、煤焦化项目、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煤制二甲醚项目、镁及镁合金冶炼、多晶硅、建材、设备制造、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执行《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4.火力发电厂执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

5.煤矿地下部分执行《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地上部分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规范。

6.工业园区内的公建用地以及生活福利设施包括办公区、生活区等属于民用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长度和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要求等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在执行国家现行消防规范时,要注意每一消防规范的针对性、行业之间的协调性及关联性。

1.5.2 消防站

消防站是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防部队执勤、训练的区域。消防站的布局及功能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园区抗御火灾及其它重大灾害事故的能力。而且,为更好的发挥消防队伍出动迅速和人员技能、器材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要求消防队伍除承担防火监督和灭火任务外,还要积极参加其它城市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并且向多功能发展。因此,必须高度的重视消防站的合理规划布局和配套建设,使之与园区发展相适应。

消防站布局原则:消防站布局必须在城区或工业园区范围内根据总体规划,坚持均衡布局与重点保护的原则;消防站选址必须要拥有便利交通,接警后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原则;坚持分区设防,临近联防,相互支持的原则。

(1)消防站选址

消防站位置选择的是否合理,对于消防车能否及时出动扑救火灾和保障消防站自身安全关系重大,消防站的选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消防站应设置在责任区内适中的位置和利于消防车迅速出动的临街位置。如园区内主要路段的十字路口附近或是主要道路街道的临侧。上述方式就可以保证当责任区内最远点一旦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快速到达火场进行扑救。

2.责任区内有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消防站应尽量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方向,其边界距离上述部位通常不应小于200m。这样可以确保这些地方一旦发生火灾,对消防站安全构不成威胁。

3.其主体建筑距离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物,比如医院、学校、养老院、临时避难场所等主要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小于50m。这样,消防车在接警出动和训练时不致影响到群众的正常生活,避免因拉响火警而引起惊慌造成混乱,也可以防止人流高峰时影响消防车迅速出动。

4.根据园区功能区的划分,不同功能区中消防站的配备应有不同侧重。

5.每个消防站的责任区域面积应该在4~7km2,要以接到报警开始消防队5min内到达责任区边缘为根本原则;5min的时间分配为:消防车接警出动1min,车辆到达火场4min,消防车行驶速度应按照30~35km/h计。

(2)消防站的选址优化

针对目前化工园区消防站数量缺口大,短时间内难以配齐,园区资金有限、责任认定不明确等问题,可采用消防站布局优化法,得到所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以及选址方案。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1.根据社会单位分布情况、建筑结构类型、道路交通状况、人员分布密度等,划分为几个防火保护区,并在该区域内选择一个典型的保护点。

2.在区域内找到几个可以在5min内到达不同保护点的消防站候选点。

3.设满足防火保护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为Z,Z的计算公式为:

(1-1

根据上述消防站选址的原则,接到报警5min内消防队必须到达责任区边缘,假设消防车的行驶速度为33km/h(30~36km/h取平均值),4min的行驶路程为2.2km。

由于缺少相应的数据,现估测太阳山化工园区内有D1、D2、D3、D4、D5五个防火保护点,而候选的消防站点有Z1、Z2、Z3、Z4四个。各消防站点与防火保护点的距离(公里)可见表5-1。

求解以上方程组,得到:

再回到式(1-1),得到:

即所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为2个,其中,须在Z3设置消防站,以及Z1和Z2任一一处也设置消防站。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但缺点在于判断标准较为单一,可以认为是一种单纯“基于距离”的优化方法,而在实际的消防站优化过程中,还需考虑各消防站之间的距离、安全经济等要素,会大大增加优化计算的复杂性。

消防站优化布局方法比较适合作为实际优化设计的前期准备和预处理。

(3)改进的消防站布局优化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节旨在将火灾风险值引入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法,对具有较高火灾风险值的企业投入更多的消防力量,避免原方法资源浪费及重点单元消防力量薄弱,而一般单元投入过剩等问题。

首先提出“有效距离”的概念,即单位火灾风险值所对应的实际距离。

(1-6)

其中, 分别表示有效距离和实际距离

代表某企业的火灾风险值

而相对应的有消防站的“有效保护范围”的概念,即

,其中,为园区内各企业火灾风险的平均值。

现估测防火保护点D1、D2、D3、D4、D5的火灾风险值分别 为60、50、80、30、20,则火灾风险平均值为 ,消防站有效保护范围。

对表1-1进行处理,得到表1-2,即消防站与防火保护点有效距离关系表。

表1-2 消防站与防火保护点有效距离

根据表1-2和判断式(1-3)和(1-4),可以得到防火保护系数矩阵 。

根据条件(1-2),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1-6):

求解以上方程组,得到:

再回到式(1-1),得到: ,即所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为2个,在Z2和Z3分别设置消防站。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方法与原方法所得结果的区别主要在消防站Z1和Z2的选取上。如表5-3所示(表中Z1和Z2列为实际距离)。

表1-3 消防站Z1和Z2的比较

如果选择消防站Z1,则D1和D4在保护范围内,其平均火灾风险值为45;而若选择消防站Z2,则D3和D4在保护范围内,其平均火灾风险值为55。可见,新方法对具有较大火灾危险性的单元有所侧重。

再引入公式: ,其中为某保护点的火灾风险,Z为消防站与保护点的实际距离。 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单位实际距离所承担的火灾风险,该值越大,表明在满足同样的防火要求情况下,各消防站的工作效率最高。如表1-3所示。

因此,新方法得到的消防站布局方案更优。

1.5.3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设施是园区公共消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地预防和扑救火灾,必须十分重视消防给水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对于工业园区内的消防供水和其他消防设施建设,本节拟将前述火灾风险分析结果与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相结合,提出切实有效且经济、合理的给水规划措施。

(1)消防用水量

工业园区内的消防用水量按照园区内的项目规划和分布设计,最低标准按照同时防御两起火灾考虑。一起为装置火灾,一起为火灾时消防用水量最大的罐组。工艺生产装置消防用水量按25 L/S计,辅助装置按照各园区规划范围内火灾时消防用水量最大的罐组计.罐区消防用水量按20 L/S计。其中,民用建筑灭火持续时间为2小时;石油化工类项目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确定;其他项目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确定。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危险最大单元所需用水量为:室外消防用水量为45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5L/S,总体用水量为60L/S。但考虑到该规定适用范围较广,如果简单地应用于化工工业园区,则不够全面。故以上述五个防火保护区的平均火灾风险水平( )为基准,引入给水因子 ,其定义式为:

其中, 为第i个防火保护区的火灾风险值。据此,各区所需用水量 可以表示为:室外消防用水量 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L/S,总体用水量为 L/S。如表1-4所示。

表5-4 各防火保护区实际所需用水量

(2)消防水池

工业园区内化工企业宜设消防水池,要求消防水池满足:

1.水池的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当发生火灾时,能保证向水池连续补水时,其容量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充水量;

2.水池的容量大于500m3时,应分隔成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并设带阀门的连通管。

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

(1-8)

式中, 为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m3

为第i个防火保护区内民用建筑各种灭火系统的设计流量,432

为火灾延续时间内可连续补水的水量,310

为各种水消防灭火的火灾延续时间的最大值,

为给水因子

计算结果如表1-5所示。表内数据仅针对特定防火保护区中某企业建筑而言。

表1-5 特定防火保护区内某企业建筑消防水池有效容积

其中,区域D1、D2、D3须按照上述要求2来设计和建造消防水池。

3.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

4.当消防水池与全厂生活或生产安全水池合建时,应采取确保消防用水不做他用的技术设施;

5.应设防冻措施。

(2)消防给水管网和消火栓

消防给水管网应设计为环状,两路供水,以增加供水可靠性。

1. 园区消防管径

根据流量( )与流速,管径的关系:

式中。。Q。为。流量,432m3/h

。。。。。 。 D。为管道内径,m

V。为流体平均速度,不大于2.5m/s,取1.8m/s

为给水因子

计算结果如表1-6所示。

2. 消防给水压力

工业园区内形成低压消防和局部高压结合的消防水系统。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工艺装置区、罐区等,应设独立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其压力宜为0.7~1.2MPa。其它场所采用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时,其压力应确保灭火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低于0.15MPa。城镇服务区的室外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低于0.14 MPa。

各厂区内按照实际情况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水泵站。每个消防水泵站宜配套设置稳高压消防水泵、消防水储罐。

3. 消火栓

消火栓设置要求:

a. 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市政消火栓的建设、维护工作,消火栓的建设率应达到100%,完好率达到100%。

b. 在城镇或园区道路建设过程中,消火栓应与给水管道同步实施。

c. 消火栓规格应统一,沿城镇或园区道路设置,其间距不超过120m,每个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超过150m。道路宽度超过60m时,应在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干道十字路口50米范围内必须设置市政消火栓。企业消防装置区内按照每个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超过150m来设置消火栓。地下式消火栓应有DN100和DN65的栓口各一个。

d.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量大的甲、乙类设备的高大框架和设备群宜设置消防水炮保护,设置位置距保护对象不宜小于15米。在罐区设固定式喷淋冷却水系统,以满足工业区内消防要求。

e. 市政消火栓应设置明显的标示,并派人定期组织维护保养。

1.5.4 消防通信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应该包括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息系统。同时,结合园区各企业生产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覆盖整个园区,具有火警调度和辅助灭火决策等功能。

(1)有线通信系统

以有线通信系统作为火灾报警、接警、出警和调度指挥的主要通信方式,并在消防通信指挥中心设置火警调度台,119火警线、报警专用线、调度专用线、配合作战专用线等。

1.119火警报警线,须经过当地电信局汇接,采用光纤传输数字中继线,至少保持2对模拟线路至综合火警受理台。

2.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到各个消防站的火警调度专线,不少于两对。火警调度专线不应小于2M(语音、数据同步),或者设置不少于一对语音和一对数据线路,并且直达路由。

3.消防通信指挥中心与主管部门领导、有关单位(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救护、交通管理、环保、气象、地震)之间各设1对电话专线,以便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提高相关部门间设立专线的作用,以加强统一调度和协同作战。

4.消防通信指挥中心与特别重要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之间,各设一对报警专用线(或专用电话),并具备自动报警功能。

5.建立自动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对新建设的工程项目尤其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将联网作为一项功能要求,保证新建建筑物及时与监控中心实现远程联网。对于已建成工程,结合设备保养、维护、更新及工程改、扩建,通过几年努力,力争全部接入远程监控中心,并与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接警系统联动。

(2)无线通信系统

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应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无线通信网。

1.注重无线通信网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无线通信的质量。

2.规划建设管区覆盖网、火场指挥网和灭火战斗网三级组网,提高无线通信的覆盖范围,配备大功率的无线通讯园区台、车载台、手持台。管区覆盖网的通信覆盖区不应小于消防管区地理面积的80%。

3.消防通信指挥中心与消防重点单位形成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多数据业务消防报警系统。

4.充分考虑专职队灭火作战的实际需要,增加指挥中心对专职消防队灭火力量的控制能力,提高整体作战的协调水平。

(3)消防通信指挥系统

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应结合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并兼顾未来科技的发展,建成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119电话自动接警处警系统、有/无线调度系统、数字录音系统、电视图像监控系统等为一体的,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控制、通信和指挥综合性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系统、计算机接、处警系统、数字录音录时系统、PC调度系统、消防模拟演练信息管理系统、消防信息管理系统、电视图像临近系统、火场指挥车终端系统等。

1.5.5 消防通道

消防车通道指供消防车通行的城镇和工业区道路。规划建设的消防车通道应保证道路的宽度、限高和道路的技术条件要求,满足消防车通行和灭火作战需要。布局合理、通畅的消防车通道对于有效控制、扑救火灾,保卫国家和人身财产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防车通道一般均利用各园区、城镇区总体规划的道路网。该道路系统除承担交通运输货流、人流的通行任务外,同时兼有消防车通道的功能。为适应消防部队区域联防作战的需要,应保持各工业区、城镇区对外道路以及园区各级公路的畅通,方便辖区消防车向周边地区增援时的消防车通行。

对于工业园区,消防通道需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1.工业园区内消防道路,其宽度不应小于6米,道路上空净高不应低于5米,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米,负载应满足消防站配备的最大消防车负载要求。

2.园区内基层生产单位主要出入口不应小于两个,并宜布置于不同方位。生产区道路宜采取双车道,若为单车道应满足错车要求。

3.园区内基层生产单位生产装置、可燃气体、液体的储罐区、装卸区及危险化学品仓库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通道。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设有回车场的尽端式消防车通道。

4.园区内基层生产单位汽车装卸站、甲类物品仓库等机动车频繁进出的设施,应布置在厂区边缘或厂区外,并应设置围墙成区。同时其运输道路应满足消防车通道的要求。

5.可燃气体、液体的罐区内的储罐与消防通道的距离,要求任何储罐中心至不同方向的两条消防车通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米,当仅有一侧有消防车通道时,车道至任何储罐中心,不应大于80米。

6.在可燃气体、液体的铁路装卸区,应设置与铁路平行的消防通道,并应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7.工业园区内消防通道的建设应与企业建设同步,基层生产单位消防通道的建设应与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步。

特别的,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必须坚持人货分流、专家运输、安全第一的原则。具体的,有如下安全措施和建议,以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

1.生活用小批量1吨以内易燃易爆气体、液体(不含易燃易爆炸品)。应避开交通高峰和高温时段,具体实施办法由危险品运输管理部门拿出意见。

2.生产用剧毒、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由其主管销售、运输部门根据交通运输流量、季节、上下班高峰和有关重大事项,限定时间按指定路线运输,必要时由有关部门实行押运。

3.运输危险货物车辆须严格按照《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29-2005)的规定,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上安装相应的标志灯、标志牌,确保标志标识正确、规范、醒目。

4.运输压缩、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的槽、罐车的颜色,必须符合国家色标要求,并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和阻火设备。

5.严禁运输爆炸品、剧和过境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工业园区和城镇服务区。

1.5.6 消防装备

消防站装备的配备原则是依据火灾发展的规律、消防队到场的时间以及能够在火灾发展阶段有效控制火势蔓延的装备实力等因素确定。普通消防站装备的配备应根据扑救本责任区内发生的一般火灾和抢险救援的需要。特勤消防站的装备配备应适应扑救与处置大型火灾和特殊灾害事故的需要。通常,一个园区配备一座特勤消防站即可。

1.6 消防规划的实施措施

(1)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工作,从法制上保障本规划顺利的有效实施。对于消防建设管理工作有关规定和规范及经过批准的本规划文本和图纸,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全社会均应共同遵守和执行。

(2)消防专项规划是园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规划必须和园区建设同步实施。

(3)消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园区消防安全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不仅对园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行具有约束性,而且也对园区内各生产单位(项目)的消防设施建设发展具有约束性。(4)贯彻消防工作“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科学的消防管理体系,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

1.政府领导。园区的消防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消防工作责任制,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消防监督、宣传教育、火灾扑救、各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立和管理、消防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工作,均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2.行业管理。各级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严格履行本部门、本系统的消防工作职责,积极组织、协调和推进消防工作的开展。

3.单位负责。各单位必须遵守消防法规和安全规程,把消防工作贯彻到生产、经营的各个岗位和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展消防检查、落实防火措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工作全面负责。

4.群众防范。全社会成员要增强法制观念和消防意识,热心参与消防活动,对违反消防安全的行为,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劝阻、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5.公安消防机构依法监督。近期已组建太阳山能源化工园区公安消防大队,远期成立太阳山化工园区公安消防支队。太阳山园区消防支队是政府消防工作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太阳山园区消防监督管理职能。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消防监督,消除火灾隐患,为园区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5)普及公民消防意识。

1.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传播媒体以及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社会性的消防普及宣传教育。

2.建立消防培训中心。园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法定代表人和防火负责人,消防管理人员,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维修人员,消防产品检修和固定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易燃易爆等特定岗位人员以及专(兼)职防火人员应分层次、分行业、分工种的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3.建立健全职工消防安全培训制度,各行业和各有关单位要把消防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之中。

(6)加强监督力度

1.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消防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实施监督。

2.加强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工作。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工作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方针,为城市创造安全环境、改善建筑防火灭火条件、防治和减少火灾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免受火灾危害的根本措施。工程设计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规和设计规范,不得降低防火设计标准和擅自改动防火设计。凡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工程项目,不得施工;未经公安消防机构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投入使用;设有消防设施的建筑,必须落实维护保养工作;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对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实施监督。

3.加强公共场所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监督。要以大型集贸市场、商业建筑、宾馆、影剧院、歌舞厅、大型易燃易爆设施等人员密集、火灾危险性大的场所为重点,认真开展执行检查,督促这些场所落实消防资金投入,配备性能可靠的消防器材设施,强化内部消防管理,防治发生恶性火灾事故。

4.认真预防重大火灾隐患。地下工程、化工、交通通讯枢纽、大型集贸市场、商业建筑、宾馆、影剧院、歌舞厅、展览馆和重要教学、科研单位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由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和帮助利用公式得到,企业火灾风险值为,火灾、爆炸危险性与规划前相比,明显降低;但对于企业自身,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建筑耐火等级等,这些指标的分值较高,所占权重也较大,对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关单位限期整改。对不及时整改的,应采取断然措施,依法责令停产业并对有关人员依法查处,严防发生火灾事故。

(7)为了完善园区消防条件,减少火灾损失而进行的消防经费投入,实际上是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投资经费。因此,规划实施责任的主体应确保消防经费分阶段地按期准时到位,并尽快的出台和建立正常的消防经费拨款制度。对于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车辆等消防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近期建设的项目,应当和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由政府直管部门列入年度重点项目计划,逐年安排投资计划,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8)规划已经确定的消防站用地,应和总体规划相结合,落实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和用地位置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占用或挪用。确实需占用,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在邻近的地段相应的用地作为交换,以确保消防站用地的独立性和完善性。

1.7 消防规划实施效果

以上提出消防规划要求和实施技术措施,综合考虑了园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等因素,对薄弱环节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得规划后的园区和企业消防安全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3

近年来,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兴起,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纷纷开办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一时间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热闹纷繁。但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开始显现。如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1年开始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截止2003年5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872万元,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逾期贷款3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达2515万元。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缩相关业务。人保、天安公司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清理整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平安产险公司也在近日对部分地区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亮起黄牌。

一、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的障碍

几年前还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怎么忽然就变成了“鸡肋”呢?问题是多方面的: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盲目竞争,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放松对房地产公司和车行的资信调查;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风险责任不对称等。但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却是来自保险公司自身,就是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管理不严格,市场运作不规范,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由于管理缺失产生的风险才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一)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缺乏长期观念。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而且业务周期长,短则2、3年,最长可达30年,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具有巨大性和滞后性特征。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管理和风险安排要有长期思想,业务经营要立足长远,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周期性特点,要妥善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前,保险公司在经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费收入)、重市场拓展,轻业务管理、轻市场研究的现象,缺乏严谨、科学的经营理念,不能全面地认识和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经营环境,为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如一些基层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居民购房踊跃,房价节节攀升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房地产业纳入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分析,也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分析,更没有意识到房地产业出现的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对房地产项目不做分析、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大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最近,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国务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是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出现泡沫现象的一种警示,应当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二)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主要依靠银行开展,业务一般占业务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与银行的合作就成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拓展的主要环节。目前,各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协议+条款”的方式进行。

由于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以及对渠道的过度依赖,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标准条款费率的情况,违规与银行签定“不平等”协议,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将意外伤害和疾病责任扩展为履约责任。如某保险公司条款本来只将投保人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死亡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还款义务作为保险责任,扩展后变为只要投保人连续三个月末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还款义务即为保险责任。

2.缩减责任免除,取消免赔额。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条款中,责任免除条款是保护保险人利益、防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重要内容。缩减责任免除就是变相扩大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减轻或降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约束,增加了保险人面临的道德风险。同时,取消免赔额弱化了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意识,造成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缺位。

3.降低费率,一般在标准费率基础上下浮30%左右。

4.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设定一定比例的首付款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不同信用度的人群和不同风险度的业务,保险公司通过提高或降低首付款比例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取消首付款要求,直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

5.高额手续费,以及由此产生的退保风险。保险公司在办理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时,一般一并承保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且一次性收取保费,按协议支付商手续费。据了解,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手续费为10%—15%左右,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业务手续费为20%~30%,一般以现金形式坐扣。如果投保人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相关保证保险的退保,或者投保人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房屋保险或机动车辆保险的退保,保险公司将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果这种情况集中发生,保险公司该业务项下当期的保费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退保费,出现“红字”保费。巨大的支付压力将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并可能由此造成巨额亏损。

(三)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不严格、控制能力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各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加大了业务培训力度,采取授权经营、集中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基层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没有把风险管理容人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如对商的管理,迁就的多、制约的少,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研究环节的风险控制,反而通过协议将银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造成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的风险责任缺位,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银行的责任意识。对投保人的资信调查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的基础十分薄弱,经济活动中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为保险公司开展信用资信调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公司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坚决,工作不够扎实、细致,相关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调查程序流于形式。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员工、亲属以个人购房名义或通过虚增楼房面积、虚增楼层骗取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一些犯罪分子勾结不法车行,利用假身份证骗取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这些情况时有发生,说明保险公司在资信调查环节仍然存在较大漏洞。

二、加强管理,促进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

(一)要提高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务总量中占的比例较低,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关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所具有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风险的巨大性和滞后性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研究和分析,要站在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要站在保险业发展的高度,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保险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站在防范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加强和改善业务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增强做好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责任感。

(二)要强化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目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环节产生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因此,加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1.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点多,业务环节多,操作程序复杂。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多样性,在商的选择、投保人的资信调查、逾期贷款的跟踪管理和追偿等各个环节都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落实责任制,彻底改变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责任不到位的状况。

2.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要求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是一种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模式选择。分级授权经营,由上级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对下级公司经营该业务的资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允许具备条件的公司开办此业务;业务管理则集中到省级分公司,应开发专门的业务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核保、核赔、债权追偿等具体管理工作。

3.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管理,认真做好资信调查工作。要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业务宣导,提高其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作用的认识,端正经营思想和行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商、销售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商、销售商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保险公司和商、销售商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资信调查工作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公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资信平台开展资信调查,尽可能地扩大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范围,确保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应加强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经营策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新兴业务,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积累不够充分、管理经验不足。加强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的扩大。例如通过对发生赔案的业务进行分析发现,法人类、营运类、工程机械类业务的出险率高,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细分客户群、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担保条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来预防和降低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

(三)要加快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步伐,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由于国有公司体制落后、股份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目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对自身经营行为的约束力不强、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快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步伐,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使保险公司彻底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自觉约束公司的经营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恶性竞争的状况。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人寿保险;保险深度;产品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寿险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规模和相对发展速度都取得飞快地进步。其中,广东省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其寿险业发展成果也令人瞩目。2012年广东省(不含深圳,下同)寿险原保费收入为7595106.96万元,2013年1-9月广东寿险原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了6563360万元,占全国寿险收入比重超过8.5%。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养老保险不足的情况下,以商业寿险做补充开始成为人们考虑的养老方式之一。因此,对广东寿险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广东省寿险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原保费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

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2007年至2012年寿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3872737万元、6017634.7万元、6519771.35万元、8401480.47万元、7573636.38万元和7595106.96万元。占全国寿险原保费收入的比重依次为8.68%、9.04%、8.74%、8.68%、8.71%和8.53%,广东省是寿险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地。寿险业务总量常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仅在2012年以3545万元的差额,屈居江苏省之下,位列第二。但是加上深圳市寿险原保费收入的话,广东省远超江苏省。

2.寿险收入占总保费收入比重有所降低

从表1可以看出,寿险业一直以来就是保险业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到原保费总收入的60%以上,这和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但近两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2011年比2010年下降6.08%,下降幅度为8.91%;2012年比2011年下降3.29%,低于60%的比重,下降幅度为5.3%。这说明相比寿险而言,消费者对财产保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的需求明显增加。

3.寿险业务增长速度趋缓

表2的数据表明,广东在近5年里寿险原保费收入有两个飞跃:一个是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55.38%;一个是在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28.86%。但在2011年却出现了负增长,2012年的增长幅度也很小,只有0.28%。寿险业务规模近两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缩减,增长速度趋缓。整体看来,广东省的寿险保费收入增长幅度和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增长幅度基本持平,说明广东省的寿险业务和其他地区受同样的因素影响。

4.寿险业保险深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原保费收入看,广东省寿险业务量常年占据榜首。但这样的业务量和广东的经济实力是不相匹配的。广东省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全国最高,人均社会消费能力全国最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全国最多,2012年全省GDP总量达57067亿元,全国第一。如此经济强势,足以笑傲八方。而保险深度的数字却小得让人吃惊。表3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广东省寿险保险深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拿这个数据与保险深度在10%左右的发达国家比,更是不好意思。

二、广东省寿险业发展受阻原因分析

1.广东地区投资渠道多。像股票、国债、基金、外汇、房地产投资等,特别是广东人接受外来文化较早,具有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精神,投资开办民营中小企业十分普遍。此外,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与分红保险产品较为类同,冲击较大。

2.广东移民多,移民中又以年轻人居多。而目前年轻人正在兴起的超前消费观念,即分期付款购买车辆、房屋等“先使未来钱”的思想,与保险“把今天的钱通过保险放到今后才使用”的保障理念正好相反。因此很多人觉得买保险,是先花钱再受益,不够经济,投保意识因此变得薄弱。

3.广东外来打工者多,这些打工者很多没有具体计划在广东待多久,认为自己随时都会离开,很少有人具备购买长期寿险的稳定心态。一个不知道未来三五年后是否还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人,要在当地购买二三十年长期寿险的意愿显然不会很高。

4.广东人群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即高收入者占总人口比重小,中低收入者占比重大。这种现象不同于内地城市的“纺锤型”的人群收入结构,即两端小中间大。广东较少的高收入者,掌握着较大的财富,由于金融投资较多,而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人群“快速致富”的心态,都想把资金投入快速致富中去,长期寿险就难以有更多人问津;而占总人口比例很大的低收入者,却面对较高的综合生活成本,对保险的这种“身外物”就放在次要选择地位。

5.此外,虽然广东地区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封建迷信讲“意头”的心理在当地群众中还较为严重和普遍,群众保险意识较为薄弱,对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特别是对商业保险“保生”、“保死”的保障功能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影响了寿险产品在当地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准确定位,坚持行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寿险业要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做能够发挥行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做有价值的业务;做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险需求的业务。回顾近年来行业的结构调整,总体来看,大多数公司已经认可并开始践行做有价值的业务这一原则;但在发挥行业核心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险需求方面的工作仍存较大不足。寿险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以发展风险保障型业务和长期储蓄型业务为主,这也是寿险产品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体现行业的独特竞争优势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提高寿险业的综合竞争力。

2.调整业务结构,大力推进产品创新

一是以大力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养老险、健康险等保险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二是择机放开传统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的费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产品的合理定价,让利于消费者,促进保障型产品发展。三是引导行业发展优势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投资建设,搭建养老、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实现寿险业从提供单一保险产品的传统经营模式向提供综合保险服务的创新经营模式转变。四是推动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机制。鼓励公司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开发有需求的产品。

3.鼓励和支持寿险业销售渠道创新

一是进一步完善个人营销制度。个人营销是寿险业核心渠道和重要的价值来源。应从提升素质、提高产能、增加收入、改善形象等方面入手,鼓励公司自主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营销改革方式和路径;适当调整或放开营销员销售佣金比例限制,提高营销员收入。二是鼓励银保深层次合作。将银保渠道定位为寿险客户资源的主要来源、业务价值的重要来源,鼓励保险公司通过互补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资本纽带,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支持保险公司积极探索银行柜台外的创新销售模式。三是放松团险渠道监管限制,给公司更多的灵活度,激发发展活力。四是鼓励电销、网销、交叉销售等渠道创新,改革现有政策不适宜或滞后的地方,发挥新渠道借助电子化手段、经营成本低的特点和优势,促进渠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广东监管局http:///web/site15/.

[2]中国保监会http:///web/site0/.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挤出效应 社会保障制度 多元结构

按照社会学对居民储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影响居民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变动的诸种因素或变量,可以概括为,经济变数群和社会变数群。

所谓经济变数群,是指一组由经济关系作用于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收入、消费支出和资产持有量及资产持有结构等。就经济变数群对储蓄的影响而言,在社会变数群作用功能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收入增加,一方面储蓄总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实证资料检验情况来看,有的国家的确是收入高、储蓄率也高,如德国居民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其居民储蓄亦较高。但有的国家情况则相反,例如美国的居民收入在世界上名列前几位,而其居民储蓄却排列到世界的后几位,战后初期的日本和现期的中国,居民收入都较低,但其储蓄率却雄居世界前列。

所谓社会变数群,是指一组由社会关系作用于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有社会分层、社会心态和动机、人口与家庭即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制度等。上述两大变数群都对居民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发生作用。笔者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着重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居民储蓄和社会总储蓄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六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又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险种。

受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具有多元结构的特征。首先是城乡的二元保障结构,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不同保障的二元结构。在社会保险方面,城镇居民有较高和较全面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保护,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是空白,生老病死等风险引起的损失基本上是由家庭承担。在社会福利方面,早熟与缺位并存。包括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单位福利”、“企业福利”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早熟特征;而城镇集体企业和广大农村,福利制度基本上是缺位的、不发达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是实行社会统筹帐户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帐户按现收现付制,以年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为原则;个人帐户实行基金制。

2 居民储蓄变动的状况和特征

1996年以后连续5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以18%的高速度增长,储蓄率超过35%,这么高的储蓄率出现在一个人均收入不到800美元的国家是令人惊奇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材料,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其中1989~1993年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居世界之首。2005年国内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今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4.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可见,中国居民储蓄率水准之高已成为世界所公认。

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

(1)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个入储蓄率(每年个入新增储蓄额/每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

(3)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

(4)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

(5)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14.9个百分点。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

(6)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

(7)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结构和特征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马丁费尔德斯坦提出了“挤出效应”,他认为,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能减少为退休期消费而在工作积累财产的需要,这叫做“资产替代效应”,即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对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同时戴维斯利用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不会使个人储蓄减少,一些学者还提出基金制会增加个人储蓄。

具体在我国说来,据央行统计表明,城乡居民储蓄年均存款呈增长趋势。笔者并不认为这就不存在着挤出效应;而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结构和特征影响着我国的居民个人储蓄。

(1)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2)基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不可确定和相应政策规范的不完善导致居民收入预期的未知性,为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和预防事故和灾难,他们只有节省开支增加储蓄。消费者并不只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收入作出消费决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这就是著名的永久性或生命周期收入假说(萨缪尔森《经济学》)。居民今日储蓄往往是为了一种日后的消费。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往往把当前消费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而提高当前储蓄。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下岗、就业、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使居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要准备多少才能迎合未来的需要,这就带来了居民个人储蓄的增加。

(3)根据巴罗的“中性理论”,社会保障有可能被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抵消一部分挤出效应;另外如果存在着遗产动机,即当私人储蓄不仅仅为个人进行时,社会保障对于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应该为零。

(4)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这是和西方享受消费“即时行乐”不同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是促成了他们的储蓄。

4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结构和特征对社会总储蓄的影响

社会总储蓄并不仅仅是指居民的个人储蓄,还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等。政府储蓄往往和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向和社会秩序有很大关系;同时企业的储蓄也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相连。笔者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良好结合能带来居民个人储蓄的下降,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相对增加,他们为居民的养老、医疗安全做了保障。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银行利率一再下调,但是居民储蓄的积极性不减。降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分流储蓄,刺激消费,但1996年以来连续降息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

高储蓄率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组的资金来源,但是储蓄率过高过快增长却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过高的储蓄率导致内需不足。从宏观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消费指现期消费,储蓄是未来消费。居民当期消费与储蓄存款有着反向联动关系,在可支配收入一定时,储蓄倾向的提高意味着当期消费的减少,其结果是削弱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的膨胀对国民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另外,储蓄率过高也给银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有效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分解居民未来生活之忧,从而起到释放储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和政治更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制度的进步势必带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望春.居民储蓄变动的若干社会因素初探[J]. 江汉论坛,1996(1)

2 李珍著.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 蒲晓红.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J]. 当代经济研究,2003(4)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投入产出;关联性;影响力;感应度

Abstract:Thisarticlerestartstocalculatetheinput-outputtablesof122sectorsin2002andgettheinput-outputtablesof15sectors.Thenwecalculatethedirectconsumptioncoefficient,Leontiefinversematrix,directindexofforwardlinkageandbackwardlinkage,effectcoefficientandsense(degree)coefficient,andoutputrequirementcoefficientofallsectors.WeanalyzethecorrelationbetweenChineseinsuranceindustryandotherindustries,andgivesomesuggestionson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Chineseinsuranceindustry.

Keywords:Input-output;Linkage;Effect;Sense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深化。据统计,2000—2005年间,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5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达到4928.4亿元,保险密度379元,保险深度2.7%,保险业务收入的世界排名上升到第11位。全国保险业在“十五”期间赔款和给付4286亿元,在经济补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4092.7亿元,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发展。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各个产业部门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必然存在风险,因而保险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可见保险业是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经济部门。学术界对保险业有着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都是针对保险业的运作、改革、竞争与规制、价格等方面展开的。这些研究,其实是关于保险业外部如何表现,以及政府如何操作的问题,而保险业的发展与改革的内在依据应该是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数量上揭示保险业与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特征及比例关系以及保险业的产业波及效果,给保险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做合理的产业定位对于保险业改革及其政策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投入产出分析在研究产业关联性及其波及效果以及产业定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列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目前为止,国内基于投入产出法研究了运输邮电业、[1]体育业、[2]旅游业[3]等的产业关联情况,但对我国保险业研究并不多见。一来因为我国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保险业归为金融保险产业,给专门研究保险产业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仅有的研究[4][5]也只是针对省金融保险业展开,并未就全国保险业展开分析。本文正是研究我国保险业产业关联状况的。基于我国2002年的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我们进行了大量繁琐的计算与分离工作,把国民经济分成15个产业部门,得到其投入产出表。以处理后的投入产出表为对象,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列昂惕夫逆矩阵,并在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基础上,分析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产业间相互联系关系的类型;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与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综合就业需要量系数和综合资本需要量系数并对保险业产生变化的波及效果预测等,从而得出一些有助于我国保险业持续、健

康发展的重要结论。

一、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一)保险业的依存度分析

由系数aij构成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依据公式(1),我们计算2002年我国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所示。

从表1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保险业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依赖程度最强(0.1375),即每生产1万元的保险产品,需要直接消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1357元,其次是工业(0.1248),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0.1052),房地产(0.0926),租赁与商务服务(0.0569)。最弱的是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旅游业以及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产业。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保险业发展处于数量扩张,营业网点的建设需要房地业的大量投入,另外也说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

从表1其他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都不大,说明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保险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为0.0314。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分别为0.0253、0.0196、0.0175、0.0160。其他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直接消耗系数基本都不超过0.01。这也从侧面说明,要发展保险业需要引导各产业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需求。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

因为完全消耗系数主要是建立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的,所以保险业的完全依存度与直接依存度基本一致。

(二)保险业的直接关联效应分析

保险业既是产业链中的要素供给者,又是市场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投入(保险产品)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而作为需求方,它则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在依存度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为1.1189,直接后向关联指数为0.6208。保险业为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这与现实是相符的,保险业属于客户依赖型产业。

(三)保险业的完全需要系数分析

(I-A)-1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也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记为[AKB-],其元素称为完全需要系数b。完全需求系数

从完全需要系数表(表2)中可以看出,保险业增加1单位最终需求对保险业本身带动作用最大(1.0420),其次是工业(0.671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2103),而对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00)。相反,其它各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大的也是保险业本身(1.0420),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0.0320)、租赁与商务服务(0.0272),旅游业(0.0259)、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0245),农业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50)。

通过对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发展对各经济部门有较强的依赖性,意味着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可以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济部门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将扩大,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开拓;同时,保险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消耗需求将大大增加,保险业将成为推动力量更大的重要产业。但要使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充分发挥,目前情况下,除了必须依赖市场经济内在力量之外,还需要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是农业大国,约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保险、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险将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保险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推算出来的参数,研究表中某些数据发生变化时对其他数据发生的影响。这就是波及效果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某个产业的生产活动发生变化时而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或某个产业生产活动受到其他产业生产活动变化的影响。二是当某个或某些产业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三是当某个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

(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1.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分析。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需要提供的投入量,因此,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第i产业部门受其它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即该部门受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在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影响力系数越高的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重要,因而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公式(5)、(6)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

从表3可知,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明显地集中在工业(5.5851),说明工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这是合情合理的。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0.5458)处于第10的位置,相对而言,保险业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挥的瓶颈因素。同时我们注意到,保险业的Ei<1,说明保险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761),仅次于建筑业(1.3339),工业(1.2743),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1550)。这说明保险业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保险业的Fj>1,说明该行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可见,我国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虽不及建筑业和工业那么明显,但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保险业的快速深入发展,其影响力也必然得到增强。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相关数据说明,保险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而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

(二)最终需求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分析

各产业部门的产品不是满足中间需求就是满足最终需求,但是,其生产水平由最终需求所决定。因此,通过计算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系数可以揭示各产业部门的生产额和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生产诱发额指的是某项最终需求构成项目(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的变化引起某产业生产总量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因为生产诱发系数反映各最终需求项目诱发各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从表4的结果可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0.2237、0.7479、0.1144和0.2966。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但总的来说,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作用都比较小,这可能与保险业的最终需求率低有关,通过计算,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①为1.1189,而最终需求率只为0.6208。

从表中我们还知道,一单位最终使用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9535),其次是建筑业(0.7676)。其中,消费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6737),资本形成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2.5265),出口对工业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3886)。

三、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有必要加快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其它各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依存度以保险业本身为最大,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但是,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保险业感应度比较小,表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地位突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都比较小,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

注释:

①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就是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和总需求之比。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学,尤勤,谷雅琴.运输邮电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分析[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5.

[2]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

[3]刘思.中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数据包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赵尚梅,王平生,陈曦.山东省保险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05(3).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7

(一)保险业的依存度分析

由系数aij构成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依据公式(1),我们计算2002年我国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所示。

从表1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保险业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依赖程度最强(0.1375),即每生产1万元的保险产品,需要直接消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1357元,其次是工业(0.1248),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0.1052),房地产(0.0926),租赁与商务服务(0.0569)。最弱的是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旅游业以及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产业。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保险业发展处于数量扩张,营业网点的建设需要房地业的大量投入,另外也说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

从表1其他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都不大,说明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保险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为0.0314。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分别为0.0253、0.0196、0.0175、0.0160。其他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直接消耗系数基本都不超过0.01。这也从侧面说明,要发展保险业需要引导各产业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需求。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

因为完全消耗系数主要是建立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的,所以保险业的完全依存度与直接依存度基本一致。

(二)保险业的直接关联效应分析

保险业既是产业链中的要素供给者,又是市场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投入(保险产品)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而作为需求方,它则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在依存度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为1.1189,直接后向关联指数为0.6208。保险业为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这与现实是相符的,保险业属于客户依赖型产业。

(三)保险业的完全需要系数分析

(I-A)-1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也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记为[AKB-],其元素称为完全需要系数b。完全需求系数

从完全需要系数表(表2)中可以看出,保险业增加1单位最终需求对保险业本身带动作用最大(1.0420),其次是工业(0.671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2103),而对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00)。相反,其它各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大的也是保险业本身(1.0420),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0.0320)、租赁与商务服务(0.0272),旅游业(0.0259)、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0245),农业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50)。

通过对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发展对各经济部门有较强的依赖性,意味着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可以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济部门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将扩大,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开拓;同时,保险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消耗需求将大大增加,保险业将成为推动力量更大的重要产业。但要使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充分发挥,目前情况下,除了必须依赖市场经济内在力量之外,还需要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是农业大国,约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保险、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险将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保险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推算出来的参数,研究表中某些数据发生变化时对其他数据发生的影响。这就是波及效果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某个产业的生产活动发生变化时而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或某个产业生产活动受到其他产业生产活动变化的影响。二是当某个或某些产业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三是当某个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

(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1.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分析。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需要提供的投入量,因此,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第i产业部门受其它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即该部门受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在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影响力系数越高的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重要,因而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公式(5)、(6)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

从表3可知,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明显地集中在工业(5.5851),说明工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这是合情合理的。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0.5458)处于第10的位置,相对而言,保险业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挥的瓶颈因素。同时我们注意到,保险业的Ei<1,说明保险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761),仅次于建筑业(1.3339),工业(1.2743),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1550)。这说明保险业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保险业的Fj>1,说明该行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可见,我国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虽不及建筑业和工业那么明显,但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保险业的快速深入发展,其影响力也必然得到增强。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相关数据说明,保险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而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

(二)最终需求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分析

各产业部门的产品不是满足中间需求就是满足最终需求,但是,其生产水平由最终需求所决定。因此,通过计算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系数可以揭示各产业部门的生产额和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生产诱发额指的是某项最终需求构成项目(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的变化引起某产业生产总量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因为生产诱发系数反映各最终需求项目诱发各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从表4的结果可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0.2237、0.7479、0.1144和0.2966。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但总的来说,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作用都比较小,这可能与保险业的最终需求率低有关,通过计算,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①为1.1189,而最终需求率只为0.6208。

从表中我们还知道,一单位最终使用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9535),其次是建筑业(0.7676)。其中,消费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6737),资本形成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2.5265),出口对工业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3886)。

三、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有必要加快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其它各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依存度以保险业本身为最大,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但是,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保险业感应度比较小,表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地位突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都比较小,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

注释:

①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就是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和总需求之比。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学,尤勤,谷雅琴.运输邮电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分析[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5.

[2]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

[3]刘思.中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数据包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赵尚梅,王平生,陈曦.山东省保险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05(3).

[5]金德环,田大伟.上海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6(12).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重新计算整合,得到15个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由此计算出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阵、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我国保险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并提出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业的途径。

保险行业消保工作总结篇8

近年来,云南保险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及“为民监管、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的监管核心价值理念,紧紧围绕“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大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力度,加快保险业发展,努力服务云南省现代金融、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五大体系建设,努力实践“保险 让生活更美好”、“保险让人民更安全”、“保险让云南更美丽”的承诺。

加快保险业发展,努力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云南保险市场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特点。2012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271.3亿元,同比增长12.52%,保险公司资产总额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41.2亿元。本土第一家保险法人机构——诚泰保险于2012年1月正式开始营业。2013年1~5月,全省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37.39亿元,同比增长18.74%。银行邮政类兼业机构4263家,非银邮类兼业机构1900家。保险从业人员6.91万人,其中营销员5.2万人。全省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商业保险公司、专业中介机构、兼业机构共同发展、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全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努力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云南保险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开创支农强农惠农新局面,在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医疗和养老水平、保障农民财产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入推进。稳步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现已开办能繁母猪、奶牛、藏系羊、牦牛、水稻、玉米、油菜、青稞、橡胶、甘蔗、森林火灾保险等11个中央政策性保险产品。其中青稞、牦牛等藏区保险属全国首创。开创了甘蔗保险、烟叶保险等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高原特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森林保险覆盖面达100%,甘蔗保险覆盖面达81%,藏系羊保险覆盖面达94.9%,牦牛保险覆盖面达94%,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益农户数从2009年的20余万户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32余万户次,年均增速达15%。

农村居民综合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探索构建覆盖全省农业人口的意外风险保障网络,运用意外伤害、农村住房、小额信贷等保险产品,消除因意外产生的生活波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减轻政府的管理压力,减少因为家庭支柱意外伤害造成的经济来源断绝的风险。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截至2012年底,累计赔付31.28万元,为133.5万农村居民提供208亿元的人身意外风险保障。二是推动开展农房保险。2012年全省农房保险参保户数已达634万户,全省承保覆盖率约为74%。在红河、临沧、德宏、版纳、怒江、迪庆、保山实现全州(市)农房统保,在昆明、玉溪、曲靖、昭通、文山、普洱、大理、楚雄、丽江实现部分区县农房统保,为农村居民灾后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是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保护伞”,保证了信用社的资金安全,免除了农民个人因意外事故造成的还贷压力,以“实用、经济、便捷”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截至2012年12月,“安贷宝”业务覆盖全省14个州(市)1841个农信社营业网点。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安贷宝”业务累计为1301名贷款客户偿还了4895万元的贷款。“安贷宝”业务化解了多重风险,保障了三方利益,实现了“涉农信贷防风险、客户获保障”的共赢局面。

结合云南自然灾害频发特点,努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结合云南自然灾害较多,地震频发的省情,云南保监局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了地震保险课题研究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开展政策性地震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云南保险业为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各类企业、广大城乡居民承担风险保障10.63万亿元,积累各项风险准备金达606.89亿元,为各种灾害事故赔付支出100.11亿元,近三年来赔付支出年均增速为15.42%。同时,通过积极参与自然灾害救助、重大事故处理、服务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及开展各领域的责任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在“湄公河船员遇难”、“楚大公路4.25”、“汕昆高速5.05”、“彝良9.7地震”、“彝良10.4泥石流滑坡”等重特大事故和自然灾害中,保险业均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抢险救灾,处理事故善后,积极履行赔付责任。

积极开展社保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云南保险业充分发挥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丰富的健康管理经验、庞大的服务平台及专业的健康险产品四大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社保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服务领域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公务员、民政救助群体等,涌现出“楚雄模式”等全国保险业服务医改的典型。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全省除玉溪以外的15个州市全面开展,覆盖率达87%。2010年~2012年,赔付支出14.03亿元。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昆明市、楚雄州、红河州等13个州市开展,总体参保率约50%。2010年~2012年累计赔付1.78亿元。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楚雄全州、红河州6个县及昆明市宜良县开展,为约345万农民群众提供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服务。2010年~2012年累计赔付0.97亿元。特殊困难人群补充医疗保险业务2010年开始在昭通市的盐津县和水富县试点开展,服务两县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三类特困群众4.6万人。2012年民政救助群体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昭通全市开展,服务特困群众65.79万人。2010年~2012年累计赔付0.17亿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进展顺利。《云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意见(试行)》确定2013年1月1日起在昆明市、曲靖市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

扩大意外险、责任险覆盖面,努力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保险业深入参与平安云南建设,通过意外保险业务,利用保险机制积极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协调各种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建工意外险方面,2010年~2012年,累计为全省22568个在建项目提供了风险保障,累计承保工程合同总造价为2625.22亿元,累计赔案件数4504件,累计赔款共计8183.24万元。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州市及县区(含开发区),为上百万建筑行业农民工及建筑行业安监人员、质监人员、甲方代表、监理人员等提供了人身风险保障。建工意外伤害保险的实施为保障施工人员合法权益、分散企业事故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安保互动方面,云南保险业加强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合作,在全省16个州市开展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2010年~2012年,安保互动参保企业累计达10690家,参保人员27.16万人,累计为全省高危行业10余万从业人员提供了503亿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覆盖了全省高危行业企业的33.41%。三年间,全省累计理赔1391人次,赔款金额5657万元。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方面,已在全省16个州市全面开展,2010年~2012年,参保家庭累计251.94万户,惠及家庭人数847.19万人,累计为计生家庭提供557亿元的风险保障。三年间,累计向计生家庭的2.76万人次给付理赔保险金3996.15万元。截至2012年底,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达100%。同时,各级政府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支持,全省共13个州市为计生家庭保险提供了财政出资。

为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云南保险业配合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责任保险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2012年,环境污染责任险赔付支出增长37.50%,共为全省相关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74亿元,主要投保人为滇池流域的冶炼、化工、制药、危废处理等企业。医疗责任保险方面,为提高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防御医疗风险的能力,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云南保监局以“平安医院”创建为契机,稳步推进云南省医疗责任保险发展。自2010年以来,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收入累计实现6663.09万元,年平均增速23.3%,累计赔付4236.94万元,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和医疗安全防控体系的良性互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方面,云南森林资源丰富,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境内动物种类繁多。为充分发挥保险保障民生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维护生态平衡,云南保险业积极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该险种已覆盖全省西双版纳州、迪庆州、普洱市、保山市、临沧市的22个县(市、区),开创了野生动物肇事损失由政府补偿转变为保险赔付的新路径,有效化解了野生动物对民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侵害风险。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区域特色保险创新

云南省政府先后2次出台《加快保险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保险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保监会还与云南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大力发展保险业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云南省委常务会议2次邀请云南保监局列席,共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计。

为了更好地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云南保监局围绕打造“一省一特色”、“一区一特色”、“一市一特色”,进行了区域特色发展模式的探索,在继续大力推动自2011年以来与昆明市政府合作实施的“保险昆明行动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展“一州(市)一策”的研究和探索工作,拟定了《保险业服务云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这一总纲性文件,将全省分为五个保险发展区域,推动形成分区域集中发展、特色发展的局面。同时,推动各州市以“保险昆明行动计划”为蓝本,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提出服务计划,形成保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玉溪、曲靖、红河、保山等州市也启动了保险行动计划,为州市保险市场发展打开全新的局面。

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为核心,不断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工作

组织打造消费维权研究、消保工作联动、消费纠纷化解“三个平台”,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2013年启动“消费满意在保险”、“诚信经营在保险”行动,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提高行业依法合规经营水平,进一步改善行业服务质量;完善消费者投诉维权体系,畅通投诉渠道,使消费者权益更好地受到保护。根据方案,建立了局长接待日、监管干部接待轮值、保险机构总经理接待日、保险机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投诉快速处理等10余项制度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电、网”投诉渠道,积极处理“12378”热线交办的投诉。目前,“12378”热线95%以上的保险合同纠纷投诉都能够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90%以上的投诉人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在云南省和玉溪市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2个,昆明保调委调解成功率90%以上;在昆明市两级人民法院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5个,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开展消费者教育工作,向云南省手机用户发送主题为“明白投保,理性消费”的公益短信,组织“3.15”保险宣传和消费者教育活动,与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播为期一年的以消费者教育和保险知识普及为主题的互动栏目,加强保险知识宣传与正面舆论引导。

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治理问题。治理车险理赔难方面,按照保监会《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管理指引》,制定《云南机动车辆理赔服务标准(试行)》,下发《治理“理赔难”行动方案》,要求各产险公司进一步完善车险理赔组织管理、赔案管理、数据管理、运行保障等制度和流程,优化理赔流程,简化理赔手续,提升服务水平。在全省范围试点启动车险理赔“诚信服务绿洲工程”。初步建立了云南车险理赔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现场测试、非现场分析和综合情况三种方式,含18项评价指标。每个季度对公司车险理赔服务质量各项效率指标进行测评,并分州市和公司对客户车险理赔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形成车险理赔服务满意度指数,定期将理赔质量客观指标和客户主观满意度向公司并督促其不断改善服务。

上一篇:平面设计特点范文 下一篇:招商引资工作建议和想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