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7 15:02:54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1

体育游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的练习采用体育游戏的方式符合儿童的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研究和设计中,认为必须要符合教育、体育等规律,才能开好学前体育游戏课程。

关键词:

学前教育;体育游戏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院率要达到95%[1]。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在2012年国家教育部特批的试办硕士专业,其目的是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鞍山师范学院是教育部特批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硕士招生单位,近几年我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本题目是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的子项目研究内容。体育游戏作为学前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定位。体育游戏作为一门课程更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的目标四中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2]。所以体育游戏课程是实现儿童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儿童的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我们对儿童的体育游戏的编排与设计,体育游戏的教学与运用等一定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科学地指导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为儿童服务,使我们的少年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了解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编排与设计要求

1、要符合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学前儿童是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的各器官、系统、组织都没有发育完全,与成年人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所以要了解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与规律,才能科学地设计儿童体育游戏。比如学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的特征是组织娇嫩,呼吸道粘膜容易受到损伤,在粘膜上有血管和淋巴管[3]。在儿童的常见病种,呼吸系统的感染占很大的比重,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所以要让儿童在空气新鲜的户外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不能安排时间长、运动量过大的体育游戏。

2、要符合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特征。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二条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在设计儿童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不仅是实现了体育活动的目的,更多的是实现了儿童的身心全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健康。比如我们设计的一些合作类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需要配合、合作,进行竞赛的形式。这时他们都希望完成的又快又好,都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会动脑筋,手脚配合,激发了他们的大脑、身体、精神的全部参与,对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3、要符合学前儿童的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运动是一个身体的活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要符合身体机能的规律,要遵循负荷适应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体育运动的规律。学前儿童的身体是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运动系统的特点是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变形;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所以在安排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考虑运动量、负荷等,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体育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的锻炼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在安排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有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计划和安排,要符合体育运动和儿童身体发展的规律。

二、掌握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高级神经活动抑制过程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而不好静。所以,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尽量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事物、感受情感、感受技能,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同时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把一些体育游戏安排的情境性,故事性强一些,让孩子在运动中要动脑、动手、动身体,全面地感受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教育性。

2、全面发展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全面,一个是身心全面发展;另一个是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是指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身体技能,而且让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动脑、学会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体育游戏的魅力所在。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让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发展走、跑、跳、投等基本的技能,同时要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等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充分综合运用各类体育游戏,不要只发展某一身体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儿童在身体素质的发展方面往往被忽视,其实,儿童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安全保障原则。在运动中保障儿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儿童身体的安全;二是保障体育游戏场地器材的安全。儿童身体的安全是因为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不能做过于激烈的、时间较长的运动,以免疲劳受伤。场地器材的安全要注意场地硬度,周围的防护等,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差,我们要考虑到;还有器材的大小、高低、软硬等都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去安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体育游戏作为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根据教育、体育的规律去研究和设计课程,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去安排课程,这样才能让体育游戏这个课程为学前儿童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2001.

[3]朱家雄,汪乃铭,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2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一线教师进校,学生实践进园。邀请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进讲堂,传授最直观、生动的教育心得和教学案例;安排学生进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职业化程度,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幼儿教师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即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的一部分,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通识知识而服务,很难满足学生更多地了解职业知识的需要,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成适应学a生未来职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c.Robinso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第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定是拥有特定目标的英语教学,也就是为特定方向的职业所需要,学生必须在某个专业领域内达到应用相关英语的水平;第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该是在分析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因此,文章将以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为基础、谈谈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评价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之前,课程改革团队首先对该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的状况,主要是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风格进行了摸底调查,同时对学生以后主要就业岗位的英语需求进行分析。

1.学生入学时的状况

(1)学生英语基础较弱。我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近两年招生情况较好,招生的最低分数比自治区划出的高职高专最低录取分数高出100多分,但是学生英语高考成绩的平均分仅在75分左右,总体英语水平较低。(2)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机会去关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应用性。为了应付考试,这些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背单词和做题,忽视了英语语言听说读写的交际功能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只有做题而没有应用,学生在经历完高考后对英语学习目的渐感迷茫,学习积极性低,甚至讨厌英语、怕英语。

2.学生就业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情况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幼儿教师。虽然英语并不是幼儿教师职业活动中所必备的核心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长对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视,幼儿教师在岗位中仍然有运用英语的机会。有些高端英语特色幼儿园甚至要求非英语教师也要对幼儿进行日常英语渗透,帮助营造英语氛围。经过梳理,幼儿教师对英语的应用普遍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外交流、幼儿园英语环境创造和国外专业信息查询。因此,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幼儿教师来说有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对学生英语基础分析和未来就职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课程的教改团队把教学目标总目标定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获取及利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

学生在通过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之后,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如下:

1.语言知识

(1)能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词汇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普遍达到我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水平。(2)能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了解相关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

2.语言技能

(1)能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能通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2)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职场对外交流。(3)熟悉幼儿园英语口语,并能辅助创设幼儿园英语环境。(4)能收集、查阅英文专业资料,用以辅助自我专业的发展。

3.情感态度

(1)能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应用英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能改善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观。(2)在做合作的任务完成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恒心。

4.学习策略

(1)懂得借助英语学习的工具书、学习网站、学习软件进行持续的终生英语自我学习。(2)懂得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和帮助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

5.文化意识

(1)能使自己的英语表达基本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2)能懂得英语国家日常交际的基本礼仪。(3)懂得尊重英美国家的和价值观,并对其文化意识有客观的判断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专业目标与学习需要为根本原则。根据学生以后会遇到的交际环境、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分析和选择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经过分析整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和专业两部分:即包括语音语调、基础语法、应用文写作和跨文化知识的基础英语内容和包含幼儿园对外交际口语、幼儿园常用口语、幼儿英文儿歌、歌谣、故事、游戏、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的英文篇章阅读、专业词汇等职业英语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课程的总课时为12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开设,每周安排4个课时,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每个单元的内容涵盖四个模块:幼儿园常用英文儿歌、幼儿园日常口语、幼儿教育英文阅读与写作、基础语法。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每个单元的学习按照英语语言能力的获取过程进行安排,基础英语内容和职业英语内容在每个单元里互为支撑,语言的理解、输入、练习、输出、总结提高在循环的练习中进行。

四、教学策略设计

该课程改革团队中,具备英语教学和幼儿教育双师素质的教师达80%以上,这为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需要、学习的规律与学习的风格、职业活动过程与情景要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

根据学情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在存在厌倦语法词汇讲解的情况,但同时爱好广泛,职业方向明确。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行业需求、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同时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团队经过反复摸索、研究,最后确定运用戏剧教学法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戏剧教学法把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模拟情景练习和应用中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模拟职业情景的设计以职业活动情景为导向,从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满足感4个条件入手,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包括具体内容、标准、作用);向学生描述可能出现的各种职业情景;逐情景开展学习,按每种情景对职业行为的要求标准、规范进行评价,以保证职业活动顺利和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对职业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对学习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而为了保证教学进程顺利,在教学过程中还将辅以讨论、启发、案例分析、直观示范等教学方法。

在以戏剧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快乐中获得了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获得了相关的儿童教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如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力等,同时提高了他们在戏剧活动中所需要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互动,相互辅助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企业用人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有两方面:以职业情景戏剧活动展示评价和对所学的词汇、句型、阅读材料和语法内容进行笔试。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以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价人员包括学生、督导员和同行。企业评价主要是对接受该课程学习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让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同时也让毕业生自评和对课程进行复评。

课程的实践目前只有一个学期,所以企业评价无法进行,但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学生方面,学生期评的通过率达92%以上。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表示在经过半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初步树立了良好的职业观;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大大提高,在职业情景的戏剧表演中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教师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为85%;而督导员对于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紧密联系、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表示赞赏;而教师自我体验方面,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了,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师教学时的心情也变好,教学激情激发,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高了。

从初步的实践效果看,课程总体评价较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专门用途英语固然重要,但是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也很实用,日常生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把更多的日常生活英语纳入教学内容中。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与职业的需求不断在变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将不断地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邓泽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安宁.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郑书丽.ESP教学――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J].海外英语,2014(20).

[5]潘媛媛,徐珊珊,朱钰,陈思.专门用途英语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文学,2011(9).

[6]顾湘芬.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ESP英语教学的必然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22).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

一、优化课程理念

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发阶段融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学前教育专业,从幼儿园实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融合原有的分领域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师、幼儿、教育环境资源及主题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育环境资源、主题等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所有参与课程的教师既要发挥各自专业的学科背景,同时又要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与教学经验[1]。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多领域融合课程,与传统的分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不同,它更关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在课程中安排大量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最后,转变课程理念,翻转课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2]。在主题活动设计的课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的课程理念需要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练习。

二、成立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多领域融合的活动,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也融合了多个领域,一门课程仅由一个教师独立完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与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不同,本研究更注重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因此,笔者建议成立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到实践教学探究需要多个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完成。学校要组建一支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既负责课程开发,也负责课程教学。这能让课程开发不再从单一的学科背景出发,而是真正的从多领域融合的角度开发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实践教学。邀请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加入工作室。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与幼儿园合作探究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幼儿园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结伴形成“1+1”(一个专任教师和一个幼儿园教师)的双教师对子,共同研究该课程的开发,保障该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校园合作探索既有理论指导又贴近幼儿园实际的主题活动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的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商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材

本研究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转变课程理念,关注课程的实践教学,但目前市场中的教材不适合本研究的教学应用,不足以支撑本研究的课程优化,因此由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教师共同编写适合本研究、适合本课程优化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贴近幼儿园实际,切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结合共同展现给学生。教材的编写要及时跟进社会及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反映学前教育的最新研究内容。教材内容中添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辅助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3]。在本研究中教材的编写内容充实、完整,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概念到目标、内容,再到具体的设计、实施及评价,都进行了完整的阐述,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进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同时,教材的结构合理,为配合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不同主题下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研究中,学校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室进行改造,建设了幼儿园模拟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亲子教育实训室等,改善了学生校内实训条件。在校外,教师也重视扩大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吸纳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加入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与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中,注重对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考核百分比。

五、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5

一、幼教师资培训现状及问题

目前主要的幼教师资培训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面授式培训,二是网络远程培训。传统的面授式培训基本上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的,进行完整的学科知识传授,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使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在短时间内接受较高密度的学习,这对他们获取系统性的知识确实有很大帮助。然而,这样的培训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培训内容太过单一,对于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而言缺乏针对性。培训主要传授理论知识,但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忽视了教师已有的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脱离了教学实际,导致很多幼教老师虽然参加过培训,但却由于无法进行实际应用而选择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而淡薄了课程改革的意识。虽然目前,传统的面授式培训在过程中也逐渐穿插了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跟班听课等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但仍然无法调动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与培训教师或同伴进行探讨与交流,因此得不到显著的培训效果。

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对广大幼教老师而言不失为一个便捷的培训方式。网络远程培训最主要的优势是让师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学习与交流,保证了参训学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同时也为培训的资源共享、知识获取提供了便利。当然,网络远程培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培训教师的监控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直接地与教师面对面,加上参训学员的认知程度不同,很多学员容易出现忽视学习活动的现象,特别是在实时培训时,很多学员仅仅是将培训页面打开,就自顾自地去做别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是教师无法控制的。而在进行交流互动时,多数学员也因为没有听课或不想听课而造成在互动讨论中偏离学习主题,进行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讨论或毫无意义的闲聊,导致培训互动形式单一,或没有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交流。这样的培训在总体效果上确实无法得到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的普遍认同。

二、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交互模块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教老师在进行网络远程培训时的互动与交流,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我们在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中嵌入“教、学、研、训”一体化的交互模块,让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有一个探讨、答疑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指导。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的交互模块在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交互方式多样性常见的交互模块主要有实时聊天、视频会议、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交互模块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平台,专家、教师与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在设计中要考虑其本身的使用便捷性,采用多种同步交互、异步交互方式,支持培训学员的协作与探究,让其能够尽可能快地获取专家、教师或其他同伴的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思考与知识建构。

(二)交互策略灵活互模块是参训学员进行探讨与研修的平台,除了硬件技术外,还包括隐含其中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树立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的学习主体意识,主动投入到培训学习中,积极进行协作学习,交互策略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让学员能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进程进行学习,同时发挥主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

(三)交互工具实用性由于参加幼教师资培训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能让广大幼教老师都能利用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的交互模块进行学习、研修,使用到的交互工具不仅要有简单的使用方式,并且交互效果要比较良好,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与学员的交流与互动。在本平台中主要采用的交互工具为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及论坛的站内短信等,使用方法简单,交互及时,方式多样,实用性较强。

(四)交互界面简洁性良好的交互界面要导航清晰,用词准确,使人一目了然。清晰的导航能够帮助学员在使用平台进行交互时,始终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能够快速地找到下一目的地的链接,以免迷失在复杂的网页中;准确的用词能够使学员在利用交互工具时不产生歧义,从而能够降低错误的点击率,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交互界面中增加个性化的设置,也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三、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交互模块设计

针对幼教老师师资培训的现状,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及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趋势,我们在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建设中对交互模块进行创新设计,将教学、培训、研讨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幼教师资培训服务,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服务。

(一)结构与功能

1.实时同步交互功能。同步交互功能最主要的作用是让教师与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能够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不仅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员的问题与困惑能够及时得到解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积极互赖的关系生成。实时的同步交互将以QQ、在线聊天室、视频会议等三种形式出现,教师与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像面授式培训一样进行实时互动与答疑,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员共同探讨、组织协作学习。此外,在培训的后期,还可以利用同步交互举行定期的答疑与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相长。

2.非实时异步交互功能。异步交互功能主要是让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方式更加依靠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强度,以及他们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对于组织专题学习与研讨而言,学员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也能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非实时的异步交互将以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站内短信等三种形式出现,让参加培训的学员能更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学院进行讨论与协商,并能够与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同时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指导。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6

1.1适宜的生理尺度

一切功能在特定生理尺度的空间中才能被发挥出来。现今学前教育机构的植物空间设计中,植物营造的空间尺度普遍都是以成人的生理尺度标准为依据,使学龄前儿童在使用中发生了很多不便,如屏障作用的植物种植过高,而对孩子产生压迫感;分隔作用的绿篱间隔太大以致失去空间向心感;观赏点设置过高,导致孩子无法获得植物的美感等。在设计中,应当针对不同的活动空间和设计意图,根据学龄前儿童生理数据调整设计元素的尺寸标准。常考虑的尺度有学龄前儿童的视线高度(包括站高和坐高)、学龄前儿童的伸展范围(包括步幅和臂长)。在植物构成的空间中,视线是形成空间感受的最基本元素,植物景观需要适宜的观赏距离和视线高度。在立面设计中,设计者要结合学龄前儿童好动的特点,设定不同植物立面尺寸来确定空间形式的开合或视觉焦点位置,不仅考虑学龄前儿童的站视高度、坐视高度还要空想或假设儿童走、跑、登、爬等活动时的视高。李秋英,邹志荣在植物空间设计时,从儿童视觉极限考虑尺度的把握,将理论上的视觉焦点与实际发生的视觉焦点重合,更好地实现了设计意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设计视高是在90~105cm之间。植物种植的平面尺寸的设计则要考虑学龄前儿童的步幅,以控制空间是否可达。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臂长则可以设计植物的枝下高度,当设计者希望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及其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时,应将植物设计成高于视线的绿墙的形式,并且使孩子们踮一踮脚或拨开树枝即可看到绿墙的另外一边,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又如通过在草坪转角或边缘种植较大面积的“地被+灌木植物”组合,可以强化空间感,易于造景并组织学龄前儿童活动路线,以避免学龄前儿童跨过、穿越、进入等活动对草坪的破坏。

1.2舒适的心理尺度

植物空间设计中,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对审美的需求影响着设计的尺度。3至6岁以后的儿童就开始学习群体关系。这需要学前教育机构的设计者通过构筑符合学龄前儿童审美的愉快亲切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条件。研究表明,儿童的亲昵尺度为1m以内,公共距离为1~3m,都比成人要小得多。所以在用植物营造亲切舒适的氛围时,枝下空间为1m左右的乔灌木就可以为儿童提供感觉亲切的尺度,可以形成玩耍、休息的功能空间;大灌木或小乔木围合的3m见方的范围即可成为一个儿童群体活动的空间。并且我们要考虑到必须要保留一定的通道和缓和空间,同时为孩子们创造或提供多种交往形式的活动机会。由此看来,自然式的“疏林草地+花境”的组合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提供较大且活动空间,通过低矮密植的小花境和围合较紧凑的乔木形成较小的亲切空间,更大的空间由较分散种植的乔木限定,形成疏密有致的审美区域,且该空间整体的视线仍然较通透,有亲而不挤,疏而不远的尺度。在这种设计中,植物种植的绝不能破碎,可以使用四角种植的方式,既明确限定了空间,又留出了中央充分的观景空间和活动空间,景观效果与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中不宜有道路穿过而破碎草坪空间,宜将道路设置于的地形后或林下,给孩子营造起伏宽敞的户外活动空间。

2体验场所的营造策略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植物空间自古就是人们对童年的主要记忆场所。为天天呆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孩子们设计一种近乎自然、充满野趣的植物空间,让他们在其中游乐,能够为他们留下深刻而美好回忆的体验场所,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2.1营造自然野趣的体验

结合起伏的地形,布置层次多、变化多的密林,种植种类丰富乔灌藤草,创造逼真的自然景观,吸引鸟类和昆虫,引导学龄前儿童感受物种丰富的自然、“探索”自然。例如,道路两侧设置花带、花坛、花境等装饰性小景,用低矮易触的花草的引起孩子们触摸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设置草坪,用少量遮阴乔木组织空间,点缀草花,创造一个引入阳光,让孩子们仰望天空,追逐白云的自由活动空间。此外,设立室外植物角或设置展示牌,其上对相应植物的叶形、叶色、花型、花色、果实、树形进行简明易懂的图画表述,丰富孩子们的植物知识。可由教师或家长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2.2丰富感官体验

将植物种植在方便孩子们观赏和感触气候现象的范围内,让孩子们观察花草在风雨中摇曳凋零的姿态、大雪压弯枝条的景象、感受狂风暴雨的威力、聆听雨打芭蕉与荷叶的声响等等。还可结合孩子们爱玩水的特性,在浅水池、小壁泉、小瀑布和跌水旁栽植雨久花(Monochoriakorsakowii)、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黄菖蒲(Irispseudacorus)等可在浅水区生长的植物。此外,可以适当采用“痕迹保留”手法造景把一些年代久远的玩具与植物造景相结合,如将弹弓、鸟窝等设置在树上,比如在植物丛中上留下小手印、小脚印;在植物围合的空间中绘制“跳房子”游戏的方格,这样不仅能增强学前教育机构的文化内涵,也能让来此接送孩子的家长回忆起童年的快乐往事,成为家长与孩子共同认知的、有归属感的场所。

2.3创造变化空间

植物空间的设计需要以“步移景异”的变化带给人们长久的观赏兴趣。由于植物和其它景观元素不同,它是有生命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形态、色彩不断更替,又具有时间上的变化。因此需要设计者在综合考虑学龄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空间变化进行多角度的展示。一是注重层次的变化。模拟自然界从密林至林缘的生长模式,乔灌木布置中间紧,两头松,产生自然的景观效果,并以类似的组合方式使两种植物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谐统一。布置简单的背景树种,凸显植物主题。借助林缘较稀疏的植物配置,引入光线,使不同层次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影的变化。二是考虑植物色彩的变化。学龄前儿童从家庭熟悉、安全的环境,融入到一个相对开放、陌生、繁杂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冲击与适应冲击的过程。所以在这些学龄前儿童活动的空间内,植物色彩首先应能稳定孩子的情绪,浅绿色系的植物就有这种作用。其次植物色彩设计应符合儿童的性格特征及观察世界的方式,色彩宜纯度较高并鲜艳,富有营造欢快、活泼的环境的作用。将开花的植物的花色设计成这些颜色对培养学龄前儿童乐观进取、奋发的心理素质,培养坦诚、纯洁、活泼的性格有益。例如,橙色、黄色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与和谐,所以设计中可采用该色系色叶树种或草花,如银杏、南天竹(Nandianadomestica)、金鸡菊(Coreopsisbasalis)、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等。也可以向儿童画学习色彩的搭配,以符合孩子们幻想中斑斓瑰丽的美好世界。

3适宜植物的选择策略

在学前教育机构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其安全性。不应选用的植物包括四种,一是带有毒性的植物,如夹竹桃(Neriumoleander)、凌霄(Campsisgrandiflora)等;二是有过多飞絮的植物,如钻天杨(Populusnigravaritalica)、垂柳(Salixbabylonica)的雌株、悬铃木等;三是有刺激性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如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等;四是极易招致病虫害的植物,如乌桕(Sapiumsebiferum)。对于有刺植物,如枸骨(Ilexcornut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野蔷薇(Rosamultiflora)等,发出难闻气味的植物,如苦楝(Meliaazedarach)等,以及果实为浆果的植物,如桑树(Morusalba)、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等植物,可适当考虑设计成由成人引导认知的区域,让孩子体验自然中的不良情绪,增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应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天真好奇特点,选用具有奇特形状和鲜艳色彩的叶、花、果、干的植物,以引起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尽量采用乡土树种,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低维护并且生命力强。

3.1乔木的选择

通过对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走访调查,学龄前儿童对于传统造园过程中高大乔木的注意力不大。因此上木不必刻意选择高大乔木,最好选用夏季能遮阳蔽日、冬季不遮挡阳光的阔叶树种,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如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e)叶形奇特,秋季落叶为学龄前儿童拾获,可引起儿童关注和学习;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其果落在地上,可成为孩子的玩具,深受孩子喜爱;银杏(Ginkgo)的根际萌蘖力强,长在“地上”的别致树叶,可以使孩子们不用攀高就可以观察银杏的叶子。

3.2灌木的选择

由于灌木的尺度相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更为亲切,也更便于观察。根据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园区部分草坪上,一些灌木通过修整,成为简单的几何体、动物形象、童话人物形象或卡通形象,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些具有美感、艺术性、情趣性的景观节点,对于学龄前儿童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些人造景观植物造型,大多也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室外环境中的标志物。此外,设计中可以选择春观其芽,夏观其花、秋观其叶果、冬观其枝干的四季可赏的灌木植物。同时要求树形、花色、叶色、习性等方面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物征。最理想的是给学龄前儿童留下深刻的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的植物材料,突出表现植物景观的同时,增加感受、认识自然的机会。

3.3地被的选择

孩子们热衷于一些小型的植物,不同色彩、造型的小型花草往往是学龄前儿童好奇的焦点。如荷包牡丹(Dicentraspectabilis)、蒲包花(Calceolariaherbeohybrida)、金鱼草(Antirrhinummajus)等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草花,还可布置由蒲公英、狗尾巴花、猫尾巴草之类无毒无刺又生命力强的野生植物绿地,更便于学龄前儿童在其中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

4结语

明代袁宏道曾云:“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而无往而非趣也”。学前教育时期,学龄前儿童活动并未达到充分的自觉,但他们通过不自觉的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也将作为其终生的认知。因此,应先充分了解主要观赏对象——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再在运用传统的孤植、群植等种植方式和框景、借景等造景手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考虑植物空间尺度、植物配置层次等,重视植物空间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构成具有整体性的小生态环境。通过优良的植物空间设计,最终形成学龄前儿童在户外自由自在地观察、采集、捕捉昆虫、追逐嬉戏等的活动场所,为他们营造植物种类丰富,景观优良的成长空间。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4-0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为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课程在组织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多元化,创造性,分层性

一、前言

近年来,儿童成长受国家和父母对的重视度不断增长,尤其是儿童教育问题。为什么儿童教育受到如此重视,古人云“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儿童时期是形成性格和许多能力的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学前教育是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而儿童玩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儿童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何将玩具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玩具的多功能作用成了家长和玩具商共同的关注点。

二、重视儿童玩具教育功能的原因

1、玩具和游戏在儿童的生活构成中比重大

儿童对外物的感知主要通过对物体的观察、触摸、摆弄,来启发智力、认识世界。而玩具具有丰富的颜色、动听的声音、别致的造型、灵巧的动作、和各种各样的功能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和关注,激发儿童对其把玩的兴趣,迎合儿童对物体进行摆弄操作的喜好和欲望,从而带动其动手动脑,促进其认识世界。

儿童的许多认知和技能是在游戏的轻松环境下获得的,玩具不仅充当了儿童的亲密玩伴,也是儿童的教科书。因为玩具的种类和玩法的多样化特征极大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占据了儿童成长的很大部分时间,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许多脑力活动和肢体活动都是围绕玩具进行。因此寓教于玩,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是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家长对儿童教育需要的最佳选择!

2、儿童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意义

儿童从出生到六岁之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在这段时间迅速发育,这些发育以受到充分的刺激为基础,而自由开放的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玩具都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足够的刺激,使学前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的各个器官在这些刺激中迅速发展。具体而言,游戏和玩具可调动儿童脑神经高度活动,刺激大脑细胞快速分裂,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可引发儿童的强烈好奇心,激发其创造力;可增加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排遣儿童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可带动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优化设计,发挥学前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

1、挖掘玩具的多元化功能,发挥设计的创造性。现代玩具相对传统玩具来说,功能更具多样化特征,不仅具有传统的娱乐功能具有教育、健身、甚至治疗等多种功能。这种发展趋势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潜在的需要,不断汲取新的创作灵感,开阔玩具的设计思路,丰富设计题材,进一步拓展玩具的应用功能,创造出消费者更满意的玩具产品。据此,在设计元素的考虑上,设计者应当更加全面,发挥玩具的多元化教育功能。包括情境模拟的带入,将生活中的场景带入到玩具的体验中,增强儿童的认知能力;感官体验的带入,通过肢体的参与接触使儿童得到一种体验和机能锻炼;探索发现的带入,让儿童在观察感知的过程中间接理解玩具的科学原理,增加儿童的趣味性并提升其探索发现能力;脑力发散的带入,设计者在玩具玩法上提供想象和创新空间,鼓励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艺术感染力带入,通过对玩具声、色、形、材等的组合构造,提升玩具对儿童艺术欣赏的感染力。

2、把握儿童成长的感知过程,体现玩具设计的分层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在考虑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良好效果。因此应当在分析学前儿童发育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利用玩具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行性和设计要求。根据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观点,儿童时期是人类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相关能力的培养最容易受影响,六岁之前是儿童的感官、动作和语言的敏感期,一岁半到四岁期间是儿童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这一时期儿童易对细微事物产生兴趣。两岁半到六岁期间是儿童的社会规范敏感期。据此,因时制宜,有的放矢地在不同成长期对儿童施以正确的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错过最佳时期,可能付出几倍的努力也达不到这种效果。

3、将玩具设计建立在一定深广度的理念积淀下。纯粹的玩具制造时代已经不合时宜,在玩具的生产方面,中国应当从“玩具制造”发展为“玩具创造”,赋予玩具教育功能、社会价值、创新思维和艺术内涵才是玩具业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玩具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理念积淀下。设计者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科学原理、社会学等方面有所研究,广泛涉略杂志书籍,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相关资料,善于提出假设,加以验证,进行事物和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和思考,作好研究工作,打牢理论基础。

4、以实践结果为指导,改进玩具设计的教学效果。创造源于实践,离开实践,创造无从谈起。放在儿童教育上,这种观点通过游戏活动促进了儿童创造性的提高来体现,这是因为游戏的丰富性和刺激性,为创造性提供了驱动力。而对玩具设计者来说,将玩具成品投入使用,通过统计归纳行业专家、玩具消费者对玩具设计的建议,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进行玩具使用的后续调研总结,通过玩具对儿童影响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反馈来针对性地完善玩具设计理念,从而进一步提升玩具的教学效果的过程,是一种科学的设证过程。这一过程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又从实践中得到新的理论的改进完善过程,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中不断总结出学前儿童教育规律,并不断为玩具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和丰富玩具的教学功能。

结语:学前教育已经被纳入义务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从玩具设计理念的转变上来探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作为学前儿童的玩伴、学伴兼老师,多种多样的玩具带给儿童的信息量和操作机会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个机会,充分发挥玩具寓教于玩的多元化功能,为儿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注:项目来源:

1.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三维智力结构模型的学前儿童玩具设计研究》(编号:13C1071),

上一篇:旅客运输计划范文 下一篇:职业卫生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