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4-02-06 15:19:18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单元教学;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日益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化”、“科学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现代工商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达到社会适应性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观的要求。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致命的弱点是过分受到一般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尽管近些年有些变化,但是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与社会、与人、与工商业的密切关系,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上更没有摆脱这种教学的观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教育学院改制而成,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过去办学的痕迹和教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也基本如此,生搬硬套一般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基础课基本按照绘画专业的体系,素描,色彩,加上三大构成和各专业的设计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无论是什么专业,学制的长与短。简单地把绘画教学的体系应用到不同专业的设计教学系统里。教学过程也是和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一样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按章节来完成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设计教学是以市场为背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企图的。“设计”(英文Design)就字面上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意思。设想,指人类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认识和遐想;计划,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打算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由此可见,设计便是人类依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地、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时代所能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技法、艺术表达的手段,更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创造,不能只强调技术上的指导,而忽视意识和观念的引导。随着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被数码科技所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以及所有的表现技巧已经变得非常轻松,表现力变得越来越丰富。面对着这样一种变化,我们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确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我想如果只是强调计算机技巧,把过多地课时花在软件的学习上,这样必然会吞噬学生的思想,使之堕于思考。技术上再精湛,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设计师的高等院校不能等同于社会上的电脑培训学校,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更重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学习的能力,比教技法更重要。决不能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我们的设计思维,如果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软件技术的学习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是远没有必要的;而把全因素的素描、色彩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与迅速发展的设计教育事业大步相称。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提高艺术设计教学水平,造就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就难以成为现实。

二、由单元教学走向课题教学

我们现行的教学形式,一般都是采取单元授课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里,显然存在很多不足。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也是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等的交融,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等特点,同时又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由理论到实训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仅有一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多个知识体系要素、视觉审美要素和技术表达要素做背后的支撑,否则是无法实现理想的设计的,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专业理论能够综合运用。

艺术设计课程有着其自身鲜明的教学特点:目的性明确、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市场联系紧密。每一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会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和设计要素、形式法则等。传统的单元制教学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造成综合运用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时代在变化设计观也在变化,作为艺术设计教学观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单元教学的形式,每单元过于独立显然是不科学的,运用课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灌输,与市场接轨我认为对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失为一很好的选择。

三、课题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围绕该学科理论体系,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课题的分析、研究、实践,让学生在掌握该课题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艺术设计学科和其他的美术学相关学科不同,它是一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文化知识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又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阐述或盲目的加强理论深度,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遗忘也会提前。因此,在实践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课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教学的体会,学生围绕课题探讨、研究,通过自学或讨论、调查、分析的方式解决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法,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同时透过具体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

艺术设计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实施课题教学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知识、课题素材、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等因素的总和。它是进行课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题素材、实践操作、评价体系等要素。

1、专业理论基础要素

所谓专业理论基础要素是指在该课题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该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表达方法、实用价值等方面。基础理论要素是课题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该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课题教学和实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可能对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完成了,而要碰到类似的内容却又束手无策,不能举一反三,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很难触类旁通。艺术设计学科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理论的把握要做到系统性、科学性,要做到与市场接轨。

2、课题素材要素

课题素材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理论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提供具体的能够借以进一步从应用角度阐明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题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题素材设计的好坏。课题素材对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课题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在一个课题的训练中,综合运用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甚至科学、人文、政治、历史、经济等学科知识,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具体的课题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一种很放松的心态下,有目的地完成学习,课题要素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证。

3、实践实训要素

艺术设计课程课题教学的客观要素的再一层次内容是实践实训要素。艺术设计课程实践实训要素,旨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素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课题完成学科实践实训。设计学科实践实训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闭门造车,也就是把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己经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实践实训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做到实践实训难易适度、科学合理,让学生的作业实践变得有趣,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完成实践实训工作,教学活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总之,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具有理论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课题教学设计应尽可能给学生已足够的发展与想象的空间,实践实训上要打破习惯性的思维与表达形式。实现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型”教学向“主动探索型”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设计素描 教学探索 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刘德芳(1958- ),男,河北唐县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与家具设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43-02

设计素描是在基础素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基础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基础素描的发展和变化。设计素描在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是以艺术设计为先导的造型形式,是设计师进行立体与空间设计表现的最单纯、最常用的设计表现语言,其特征具有便捷性、通俗性、说明性、创造性及启智性。设计素描是高职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高校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如何调整和充实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何使设计素描课程在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真正地发挥作用,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高职设计素描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普遍性课题。

一、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现状与教学思路

1.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现状。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实施,在目前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高校本科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样面面俱到,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设计能力差,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高职教育有别于高校学科教育,用传统的学科教育的模式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以设计素描课程为例,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只考虑到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而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入学前普遍都没有学过素描,素描基础薄弱,手绘能力差,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欠缺,综合艺术素质有待提高。而高校本科的学生是通过素科考试入学的,素描基础比较扎实。因此,必须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素描基础薄弱),对高校普通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即对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拓展、充实和整合,就显得非常的迫切和重要。

2.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思路。高职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要结合高职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高职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和整合,即将基础素描充实到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丰富、拓展和充实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进行整合,将其系统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将设计素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安排得更加合理,即应以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设计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导,以理论知识为辅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遵循艺术造型基本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进行设计素描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兴趣,提高专业基础技能和设计能力及综合艺术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高职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实践

1.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目前高职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实施,仍沿用高校本科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如高等院校本科在教学上,侧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教学,注重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而且本科学生素描基础扎实,专业基础课程课时较多。而高职院校专科在教学上,侧重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教学,注重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专科学生素描基础薄弱,专业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因此,针对高职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拓展与充实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把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素描充实到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中,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进行整合。那么,整合后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结构素描、明暗素描和设计素描三部分构成,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原则实施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系统化造型训练,即结构素描—明暗素描—设计素描的训练。将设计素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得更加合理,即应以专业基础技能和设计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导;以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高职专业教育特点,讲授其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教学目标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设计创新意识。

2.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践。第一,结构素描的训练。第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在结构素描的造型训练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出发,指导学生整体地观察物体与整体地表现物体,然后从整体到局部,反复分析,比较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最后加深对物体形态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这一阶段造型训练主要针对石膏几何形体结构和静物形体结构的分析研究和表现,强调运用线条的粗细、轻重、深浅、浓淡和虚实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及形体特征。在结构素描的训练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明暗调子。运用线条表现物体时,要由轻逐渐重,由不确定到逐渐确定来加强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和空间感。第二,明暗素描的训练。第二阶段主要是掌握素描的明暗关系,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综合艺术素质。这一阶段造型训练主要针对石膏几何形体和静物单体与组合的明暗调子造型训练。在明暗素描的训练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素描基础薄弱),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单纯到综合的明暗素描的训练学习方式。在明暗素描的训练中,注重形体明调子的表现,掌握好素描的明暗关系,使画面主体形象突出,层次分明,虚实有致,变化丰富,和谐统一。通过明暗素描的训练学习,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素描的兴趣爱好,为专业基础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三,设计素描的训练。第三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造型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技法,使学生能在专业设计中将所学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设计造型能力运用到各项具体的艺术造型设计中,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一是写生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存在物为表现对象,通过观察、感受,在了解其形态构造、比例及空间关系的前提下,运用线条将对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技巧。二是默写训练的方法。根据对写生原型的回忆进行的描绘过程。即物体的形态默写是在没有存在物对照的情况下进行造型训练的,默写训练的方法是以写生为基础的客观表现向以想象为内容的主观表现过度的造型训练。它是学生对形态记忆能力的锻炼。三是想象表现的训练方法。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对感知的形态进行理想化的主观加工、创造结果的描绘过程。其表现内容包括形态的分解、装配和飘移等。

三、结束语

高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充实和整合,将其设计素描课程设置系统化,能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培养对象更具特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专业技能和设计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观,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才能够使设计素描课程在高职院校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3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高职;素质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作为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在实施高职教育过程中,确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是稳步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我国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因此,高职教育是“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为主的教育,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的职业人。作为高职的素质教育,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眼下的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等,反映了高职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在《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通过开设有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美国劳工部提出了三种素质(技能、思维、品德)和五种能力(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应用)的培养计划;德国、澳大利亚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的概念;英国提出了培养“核心能力”的概念等等。可见,高职的素质教育应该把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把学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作为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素质教育内容和重点应该是:依据社会职业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能力;依据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一是要调查研究职业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实际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确定职业就业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开展就业素质教育。同时,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职业发展素质要素进行分解,转换成若干基本素质培养模块,组织实施教育活动。二是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应着手于从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管理架构进行了全面的、整体的设计。

1. 职业素质教育途径全程化

职业素质教育途径全程化即是要突破传统的素质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教育的整体。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他们彼此相互联系、互动相融,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体现到教材、课堂、实训等方面。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和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教育训练、社会综合实践锻炼、工学结合实习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熏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实践平台。因此。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环节与全过程,就是通过专项素质课堂教学、素质拓展讲座培训、专业课程渗透教育、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教育,构成“五环相扣”的教育途径,使学生获得全程化的素质培养。

2. 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体系化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素质教育课程设置零散,缺乏教育的综合性。着眼于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改革、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讲座培训拓展课的开发、学生活动实践课的探索等方面,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为延伸,进行课程的整合开发,建立公共基础必修课、素质教育选修课、讲座培训拓展课、各类活动实践课(体验课)的四类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要求。把单纯的就业技能训练变为就业力培养与职业发展力培养并举,把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就业教育指导与创业教育指导并举,构建以精品课程为主体平台,以各种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补充的教育模式。使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得以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要求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粮”。

3. 职业素质教学方式实训化

职业素质教学方式实训化就是要克服传统的素质教育主要为课堂理论灌输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以实训形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突显了实训体验对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说教”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实践素质教育的实训化,各门素质教育课程均开发出具有实训特点的教学项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身体验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维和习惯。引入以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行动教学法,通过科学地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推进法、探究教学法、演练教学法等,对个人、小组、集体等进行行动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演讲、辩论等,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学生实践活动等课程,通过教学项目设计或现实生活实际,以诊断式、体验式等活动训导法,在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分页标题#e#

4. 学生文化素质活动课程化

为使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地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载体,针对以往学生活动由于缺乏课程观的设计与实施,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素质教育。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制定培养目标。按系统化原则,对全院的学生活动进行整合、编排,使之呈现多样化、模块化、层级化,进而制定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活动指导教材,开发成素质教育活动课程。研究开发的系列化学生活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风教育活动、励志教育活动、纪念日、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校园文明活动、学校道德建设活动、自愿者环境服务活动、诚信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社团“魅力”展示活动、寝室文化建设活动、个人形象设计与礼仪交往展示活动等。

三、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就是从素质教育组织机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场所、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实体化建设。

1. 建立素质教育实训基地

通过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从领导机构、教学组织、教学设施与资源建设等方面保障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通过建立各种素质教育训练中心(如基础素质与能力训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训练中心、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培训中心、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创新教育训练中心、素质教育讲座管理中心等),有利于协调组织,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建设。二是通过与社区、企业、部队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

2. 建设多元组合结构的师资队伍

建立包括校内专任教师、辅导员、党政及共青团领导以及校外兼职教师在内的多元结构师资队伍,将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工会、学生社团各种力量有机组合起来,整体联动发挥综合作用。一是建立侧重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团队。构建多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确保了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辅导者,素质的培育者的作用。三是聘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英雄、劳动模范、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各种优秀人物作为兼职教师,优化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结构。

3. 建立党、团、学、工、社团齐抓共管的整体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学工行政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干作用,学生社团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平台作用。学院党团和行政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学团队以及行政、教学、管理、后勤各级机构齐抓共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建立诸如“第二课堂管理办法”、“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形成党、团、学、工、社团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得以实施落实。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许多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入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

(2)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①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②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将工程实践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选题时,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以以往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十多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的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的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3)讲求实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课内教学活动一起构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一方面,努力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此,不但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列入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而且将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努力实行开门办学,尽量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参与各种高水平的设计大赛,如组织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一般课内教学难以收到的成效。这种实践经历不但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为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成功之路。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重要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是所有学校、任何学科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国,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的历史还比较短,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的一个分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对于本科高校而言,明确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须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现行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正日益显现。为适应并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优化创新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建构适应时代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新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媒体,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师范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并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素质结构合理的中学教师,为了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研究高师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构建面向21世纪的高师课程体系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高师课程体系是指高师各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现代化、基础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特征的,由宏观、中观、微观结构和各专业横向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系统。根据全国三十多所省属地方高师院校课程计划调查和考察的情况分析,目前,不少高师院校特别是刚刚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高师院校,课程目标模糊抽象,课程体系松散零碎,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已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设计强调社会本位和核心专业学科本位

高师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超阶级或超意识形态”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因此,高师院校课程设计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可见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设计取向具有浓厚的社会中心倾向,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本位课程价值设计模式,缺乏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和谐发展的课程。但许多原本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过的或应该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仍占据着高师课程的主导地位。由于我国高师院校的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仍过分强调“专才”教育,所以各专业的课程大都是围绕核心专业学科设置全部课程。然而,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对课程的综合要求是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现行高师课程设计过于强调社会发展和科学知识特别是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作用,忽视了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课程设计观需要适时更新。

(二)从课程内部看,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面面俱到,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忽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忽视专题学习与范例研究,忽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过分重视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态度与价值观、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重视不够;过分重视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和习得,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感验,尤其是忽视给学生提供从事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创造发明的空间和时间;课程内容重复陈旧,缺乏时效性和综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师范性不突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严重不足。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各类课程比例失调

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一75%,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比例太小,低于总课时的10%。造成师范生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缺乏,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师范课程结构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

我国现行各高师院校课程类型设置模式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也都在尽最大努力实现课程类型的校本化和特色化,但由于不是从确定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者的关系人手的。于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70%以上或80%以上,拓展性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0%左右,探究性课程只占5%。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协调,必修课门数过多,课时比例过大,选修课程少,且课题范围窄,大都是学科专业知识课程;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和校本课程缺乏。

(四)忽视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

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师院校来说,虽形成了自己传统的课程理念和课程风格,课程计划科学规范,但由于自恃高傲而往往因循守旧,缺乏超前意识和敢为人先的课程行为。对于刚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师范院校来说,课程计划似有将“专科课程计划”分解与扩充的痕迹,专业课程计划多属拼凑而成,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没有科学性,更谈不上自己的特色,“舶来”的多,造成课时膨胀,学生负担过重;同时,受专任教师不足的影响,随意调整课程计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课程计划的法律功能丧失。学校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某方面或某领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学校编写教材、开展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是整个高师教育课程的灵魂,所以世界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的研制。然而,我国各高师院校却不注重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造成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各吹各的调”,各科教学难以把握应达到的目标——教育的、知识的、能力的目标。

二、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已Et益开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在实施,高师学生要求提升和完美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等因素,都对现行高师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师课程体系要顺应时代和基础教育的潮流,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面向”的理论基础之上。

(一)课程创新要面向社会

面向社会主要是指课程要面向当今社会的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建设实际,面向当代的社会问题,面向当今社会技术化、信息化的发展实际,面向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院校各专业的课程既要重理论性、学术性知识,又要重应用性知识,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要充分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对未来中等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融人课程结构之中,做到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教育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整合。

(二)课程创新要面向高师学生

学生因素是制约课程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高师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为目的,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又要科学估量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要,要树立“育人为本”、“育师为本”、“发展中心”的课程观,要按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标准重新审视和设计课程,改变把对知识的追求与占有作为课程的价值,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并通过课程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完整发展。众所周知,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同以往比较有大幅度的下降,并且同一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差悬殊,如果各专业课程不顾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游离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外,就不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发展动机,学生将承受不了课程负担,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能供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课时比例,并科学合理地降低必修课程总学习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从事自主思考与研究。 (三)课程创新要面向基础教育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后,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基础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2001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方案》中提出: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课程的选择性。纵观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课程改革文件,为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课程改革要以体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基本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是以培养服务并促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中学教师为目标的,理所当然应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文件为依据,走出学院,深入基础教育实际,改变现有课程设置过分学科专业化,课程内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倾向,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需要的整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训练,缩短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期。

三、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举措

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为了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学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应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中学教师为宗旨,坚持育师为本的原则,并且要合理确定各大类课程之间和各亚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各相关学科的内容相互交融,各系(院)和各专业课程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达到校内各专业、各类课程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功能和效益,必须从课程设计观上、课程结构上、课程师范性上进行创新。

(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设计观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本真,是社会进步与学生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这种课程价值观出发,我国高师课程设计应沿着均衡性、综合性、发展性、选择性、创新性方向努力,要摒弃常把课程的价值当作对知识的追求与占有的课程设计倾向与行为,要防止那种只重视学生求知的结果,忽视求知的过程,或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忽视探求知识的经历的课程实施过程。据此,高师课程设计在强调“双基”的同时,更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拓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努力发掘不同学生的潜质,尊重学生差异和发展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构筑三维立体的课程结构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师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课程的横向与纵向结构上。从课程的横向结构看,必须建构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在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活动课程的比重,而增加活动课程比重可通过开设各种活动课或把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同时,在以分科设置课程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综合课程的比重;在以必修课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实现课程整合,并要为学生今后进行终身学习、创造性教育教学、自主探究与实践创造条件,可以尝试将课程整体分解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大类,这样的课程设计既符合当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合格教师的培养。当然,对于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课程条件与课程资源。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基础课 教学研究

2012年3月,原四川教育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成都师范学院,并升级为二本院校。“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把学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基地成为新建的成都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成都师范学院传媒艺术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主要招收3年制专科层次学生,经过多年努力,传媒艺术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在人文教育与设计素质教育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对学生人文教育与设计素质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本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内容包括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而所谓素质,应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传媒艺术系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研究就是基于人文教育与设计素质的培养方面寻找到一些可行性方案或办法,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的斯腾伯格教授看来,实践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确定如何达到目标的、向周围世界展示自己意识的一种能力。而针对传媒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应主要立足于:1.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是传媒艺术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先导性因素。传媒艺术系注重其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并设法加强。2.理解力。传媒艺术系在专业教学中融合这样一种思路,即从思考问题的思路、认识实践对象的视角、实践活动的已知条件、性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等方面着力培养,让学生做出较为全面、如实的反映。3.策划力。策划力是传媒艺术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学生以学生办为中心,根据具体事宜,来全面构思、设计和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4.执行力。让学生将实践方案在综合性归纳基础上,转变成行动计划,并安排合理相应“工序”来完成任务。5.表达力。通过在具体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其交流、陈述的能力。主要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6.应用力。传媒艺术系专业基础课基本以三大构成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装饰基础等课为主,强调该课程与高年级设计课程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应用意义。注重综合性课程和创造力培养内容。从教法到课程设置到信息量都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入很多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并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表现规律,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传媒艺术系主要做了以下三点:1.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工作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2.拓展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竞赛平台,为学生组织和提供发挥能力的国内外专业竞赛平台,并进行全系动员和对专业教师予以指导。

三、专业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研究

(一)注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参照美术教育的体系与模式,或者借鉴国外一些零散的教育体系与模式。这些体系和模式并不适宜我国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因此,传媒艺术系在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现今各类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将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的时候,传媒艺术系则在夯实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

(二)延伸与发展设计实践环节

传媒艺术系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把握和体会,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贯穿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通常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最热衷的是与企业面对面,考察企业的生产现场,并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分析、讲解,增强对课堂设计由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向实践项目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实践性教学方面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使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此外,传媒艺术系还加强课题的设计与实践。针对不同的设计专业,设置的课题练习与专业应密切联系,使训练有针对性。一方面加强具体的动手实践,另一方面保证内容的衔接性,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攸璐.论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延和,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3.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7

关 键 词:设计基础 二维设计基础 空间拓展

一、基础课程对于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先导作用与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翻开设计教育史,设计基础课程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为历代设计教育者所重视。如1837年伦敦建立的英国第一所现代设计学校“政府设计学校”,建校初期基础教学内容限定在临摹建筑细节和古代器物上,没有适应设计专业的特色和要求,办学效果欠佳,被认为是皇家美术学院的预科班。第二任校长戴斯以基础课程作为突破口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人物素描,有效地将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分开,取得了成功。对世界设计教育影响深远的包豪斯也不例外,其基础课程被认为是最具意义和影响力的,作为“解放学生创造力,培养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的课程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伊顿、克利、康定斯基、纳吉及阿尔柏斯等都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基础课程,使设计教育不再作为美术教育的附庸,奠定了艺术教育加技术教育模式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基础是其成长的基石,特别是设计教育步入成熟期的今天,基础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Www.133229.COm

二、传统设计基础课程概述

长期以来,设计基础课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素描(全因素素描、设计素描等)、色彩、三大构成、装饰基础、摄影基础等结构体系,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观念、审美意识、设计技巧等基本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已远远超出原有的范畴,形成了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形态,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设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学做出新的思考与回应,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所言,设计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只有倡导宽口径、大基础的教学理念,注重融会贯通,注重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二维设计基础概述

二维设计基础指将既有的形态在二维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作为一门新诞生的基础课程,二维设计基础并非仅是名称上的调整,更是本质和理念上的提升。这一课程构建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融合前卫艺术成果和现代设计精神,指导学生在各种实验性视觉体验中探寻各种可能的视觉效果。包括从自然形态到具象形态,再到抽象形态以及组合图形的概括、提炼和整合的过程,给设计基础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观念和要素。二维设计基础内容宽泛、适用性强,注重全方位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素质,有着广泛的指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开端。它是一个载体,探索二维空间的视觉文法,集合了造型语言、造型方式、造型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基础训练的部分,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使二维设计基础能够突破拓展到三维、四维乃至多维设计空间。

四、二维设计基础的优势与特质

1.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二维设计基础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注重基础知识间的延续性和支撑关系,从现有的图形、自然的事物以及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去寻找认识造型的基本方法,将形态创造、色彩运用规律及空间秩序组合等知识系统化,达到掌握视觉设计规律的教学目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符合设计学科不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设计教育的目标不是思想灵性的丧失,思维的创造性训练应贯穿于设计基础教学的始终。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统合,二维设计基础通过空间维度的变化、造型的变形、色彩的表述、元素的集散组合及其他造型要素,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开发,使学生不断地获得灵感与顿悟。

2.教学理念的多维性和实验性

二维设计基础是以自由表现美为目的的学科,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表面形式美感的问题,着眼于包括结构、功能、创意等在内的整体设计内容,并随着一定的情感或理念的深化,将不可靠的感觉变成理性的视觉法则。将造型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动态系统中,进行组合意识、空间意识、抽象意识、符号意识、设计意识等多维度的研究。一是精简,将自然物象简化,舍弃非本质细节,达到造型的单纯化和意象化,再升华到超越自然的意象创造;二是拆解,将自然形态分解为点、线、面、体等视觉造型因素,按新的秩序进行另一次结合和重构;三是变形,想象是创作的源泉,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客观物象本身包含着“启发想象”的暗示,把这些根据人的情感变化和想象力发挥获得的感受来进行夸张变形,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力和“得意忘形”的效果。二维设计基础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和束缚,为设计基础教育注入实验性的新鲜血液,学生不再默默无语、埋头应付,取而代之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思维争论和大胆实验,使基础训练变得活跃而有趣味。创造性灵感往往在实验摸索中闪现,二维设计基础让学生在没有主题先行的束缚下,对任何一个奇妙或荒诞的观念进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实验,逐渐了解自己,形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方式。

3.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学生的专业素养并非取决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在于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二维设计基础关注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全面地掌控课题训练的对象与范围。按单元分阶段地进行课题设计,构建一系列有机动态的作业内容与形式,注重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效应。如通过夸张对比、视觉推移、空间错落、形态组合重叠、具抽象转化等课题进入实物联想、科幻构想、异质同构、偷梁换柱等训练阶段,层层深入最终形成综合案例,避免了以往基础课程作业的千人一面。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创作手法,如利用数码相机,采集自然界、生活中各类图形元素,再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创造,寻求多种造型表达的可能性,从而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基础课程当中。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技术基础的训练,还要求体现人文科学的特色和成果,要求学生以文字来表达和梳理自己的设计思维,注重作业内涵的表述和设计说明的撰写,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观念,提高对问题的阐述能力和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帅民风.基础造型学教育课题初探.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融通

如何加强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间的相互融通与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并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确立职业素质中心的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什么是职业素质?它是指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通过遗传、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综合作用并通过一定学习、实践和体悟形成的从事社会职业应该具有的包括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德、性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在内的基本品质①。我们改变了以“技能为中心”、“能力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了“职业素质中心”的新观念,统筹规划好公共课程与专业课,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融通与配合的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职业素质教育更多地考虑技术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我们进行大量的调研,与行业专家一起进行仔细的分析,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应该包括基本职业素质,如身体、心理、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核心职业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还包括从事的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我们还考虑到学生将来适应职业岗位更换所需要的继续学习、创业、职业迁移等方面的素质。总结起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精神的、心理的、知识的、技能的、能力的基石。

二.改变课程体系与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规律,我们设计的大融通课程体系由四大课程模块群组成:通用性素质课程模块群,专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拓展性素质课程模块群、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

1.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它有形象设计与时装表演两个方向,它面对的是形象设计师、美甲师、服装模特、化妆师、时装表演与策划等行业岗位。通过行业调研,与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分析,确定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养,并且开发出相应的专业课程群,精心地设置好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表1,形象设计师所需职业能力分析表。

表1:形象设计师所需职业能力分析表

专业基础素质模块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等,专业方向素质模块主要有基础化妆、发型基础、化妆效果图技法、美甲设计、影楼化装造型、人物摄影与图像处理、时装表演造型与训练、年代妆人物造型设计、老年妆造型设计、影视特殊化妆造型等。

2.专业课程融合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每门课程都落实培养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以《美甲设计》这门课程为例,知识目标:1.了解美甲的起源与发展;2.了解艺术美甲的分类与基础美甲理论;3.了解指甲的医学知识;4.了解美甲产品与美甲工具;5.掌握美甲制作步骤与程序。能力目标:1.熟悉基础美甲的基本知识与具体步骤;2.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3.能熟练操作标准的手部护理;4.提高学生在指甲上进行平面彩绘的能力;5.掌握光疗甲、花式彩绘甲、贴片光疗指甲等;6.提高学生的整体形象设计能力。素质目标:1.具备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实训任务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4.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善于交流、沟通,具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练习为主,通过对美甲设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美甲技法,从而提高人物整体形象设计能力,并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知识传授和作业安排,为学生以后成为全面的形象设计师打下基础。美甲设计作品完成后,通过学生上台陈述个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统筹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在通用性素质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上,有针对性的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拓展需要的课程及相关内容,需要掌握古代风俗文化,开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需要掌握服饰特征,开设中国服饰史;需要根据影视进行人物化妆设计,开设影视作品欣赏和美术作品欣赏(中国传统人物画);时装表演需要个人形体训练、音乐配合,则开设形体训练与舞蹈、音乐欣赏等。专业兴趣性的课程,开设如时装摄影、服装表演与策划、中外品牌服饰鉴赏、图案设计等拓展性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行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兴趣性的拓展。

4.重视融通性素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中国古代传统的许多技艺教育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总结继承,典型的师徒制,师傅带着徒弟在身边,边教边做,言传身教,“做人”与“做事”是同时进行的。现代的大学教育当然有更多的学科分类,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所以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难以配合,各唱各的调,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教书的不管育人的事,教书育人本是一统一的过程。职业教育要想有个大的突破,必须将实践性教学作为重点来突破。

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其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采用必修+选修的形式,规定必须修满28学分(总学分为146学分),其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必修的,有23学分,实训类、活动类是选修课程,有5学分。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操作标准和考核标准,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指派了专任或者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或者带队指导。选修课程尽量满足学生人需求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特事持办,如获得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大赛、设计大赛的大奖,可以将参加比赛时期内的专业和文化课程免考并获优秀等级;学生在各类文化艺术体育类的各类活动、社团类活动中的获奖也可以申请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

5.建立素质评价新体系。与本课程体系相对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建立新的素质评价体系,包括知识、能力和技能,包括参与的各项实习、实训和活动等都应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定下来。建立学生素质评价的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来进行素质评价,形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每门课程形成素质评价量表,建立学生成长、成才的档案,学生高职三年形成素质总体量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学生不足提出成长成才的建议,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给予必要的建议。

以《美甲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教师在结课时,不只打分数就完事了,而是以量表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人员由班干部、小组成员加上教师组成,以等级的形式打出来。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等,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列举重要的方面,打出等级来。一年累计下来,会有一个数据分析,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可以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工作和专业辅导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我们真正必须思考的问题。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统筹配合,推行全方位育人,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素质评价体系,指导学生的进步,督促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德渝.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42.

[2]刘明星.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

[3]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4]丁德渝.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42.

注 释

①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基金项目: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6年教改课题,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体系设计研究――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MY016A)。

上一篇: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范文 下一篇:招商部工作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