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实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4-01-18 15:43:55

儿科实习心得

儿科实习心得篇1

精选儿科医生实习的心得体会

(一)

进儿科之前,听到一些别组同学对儿科的感慨:实习闲得发毛,带教老师很逗很扯。后来亲身经历了,发现后者比前者更让人感到无趣。很遗憾。主要因为这号人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讲起课来思路混乱、答非所问,还常常自以为是(可惜他自我炫耀时,我们没一个配合他-

-b)。最后一天见识了他的字,果真字如其人——又长又飘。于是很庆幸上学期他因为出差没给我们讲课,否则一定会带我们跑偏...

总结了一下,这周我MS只干了两件事:研究肺部听诊和研究小孩儿为什么哭。

说起听诊,真是一项技术活儿——从第一天查房我不会辨别吸气相和呼气相起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回到办公室就开始自我听诊,无奈衣服太厚,一片寂静无声..Orz.接下来每次查房我都硬着头皮、努力屏息静听,最后总算听出了点什么。YEAH~

查房时另一大发现:几乎每个小孩对“白大褂”都极度恐惧。即便只是让他们张嘴看嗓子,也会闹得声嘶力竭。有时某个孩子一哭,邻床那位立即也被传染。虽然我从小就是爱哭鬼,可上医院时几乎从没哭过。所以对这些小孩的哭十分不解。4+0说小孩打针时哭是因为疼而不满,可是不满为什么就要哭呢?还有因恐惧而哭,MS是人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条件反射,可是哭就能解除威胁、缓解恐惧吗?好吧,我承认自己是实在闲得无聊才琢磨这些问题。不然不找点事做真的会长毛啊...

参考

儿科医生实习的心得体会

(二)

由于是第一个实习科室,我们对周围的一切都还很陌生,于是,护士长给了我们两天的时间来熟悉环境,而正是这个时候,使我对儿科甚至哈院有了一个整体了解,它透露出的是一种讯息,包绕的是一种人文氛围,体现出的是一种医学精神,而这,将是我毕生应该领悟的。

作为“温馨护理站之儿童乐园”,儿科当之无愧,无论是儿科门旁玻璃橱窗里的漂亮可爱的毛绒玩具,还是儿科护士们亲切柔和的话语,无论是通道两旁墙壁上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童教,还是护士们兜里准备哄孩子的贴画和小星星,都实实在在地印证着一点:大家是用爱心在工作,儿科是用爱心在经营。而这,亦应是我们应该体会和深刻领悟的。

一周以后,我已经适应了医嘱的工作,带教老师冀国英,亦将许多相关的知识传授给我,我学会了体温单的描绘,学会了医嘱单的转抄,学会了出、入院的手续的办理,亦学会了有效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在这里,我要深深的感谢冀老师,以及所有曾给过我指教和帮助的老师,他们以谦虚和蔼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耐心地指导和纠正着我们的错误行为和想法,用诲人不倦的风范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倦怠,认认真真地执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因为我们心里知道: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当对病人负责。

两周以后,冀老师嘱咐我在多余的时间里练一练头皮针,虽然曾在学校里练习过静脉输液,但是要给那么小的孩子穿刺,对我来说,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经验上,都是有些很大的缺陷和不足的。头皮针是儿科的一大特色,由于孩子小,皮下脂肪多,手和脚都胖乎乎的,所以血管不易找到,小儿头皮脂肪少,额上,颞下,耳后静脉明显较清晰,是静脉穿刺的优选部位,于是,我下决心要练好头皮针。

起先,我并没有立即下到病房里实际体会,而是通过模拟血管来练手,我把细小的塑料管当成小血管,来练习持针和刺入方法及穿透血管的感觉,练了三个下午,终于在第四个下午,我出征了,准备亲自实践一下,这是一个新入院的病人,孩子才一岁半。

来到病房,见到白皙可爱的孩子,我的心里更加紧张了,通过交谈,我得知这个孩子是肺炎入院,而且还有先心病史,一种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这么小的孩子便病的这么重,望着孩子父母那许是怜爱许是哀愁的眼神,我明白,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使他们的眼中重新充满希望,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准备刺入的那一刹那,全身的冷汗已说不清到底是由于恐惧还是疑虑而生了。选中的血管已被我固定住,隐约可见,然而这毕竟是第一次,太多的不确定和精神紧张,想要将我的精神冲毁,这时,我又想到林护士长教给我的方法:先倾斜刺入,穿透血管后平行进针,一遍一遍,我在心里反复默念,,脑子里一片空白,孩子在哭,我却听不清楚……做到了,我真的做到了。向着血管的方向刺入,见回血后立即平放针柄,再入2~3mm,我回头一看,滴液通畅……

人都说有学医志向的人都有一颗菩萨心肠,而今,我却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尖针刺入一个孩子的静脉,我明白,我不是在犯罪,而是在救人,所以我坦然……

儿科教给我的,绝不仅仅是护理技术操作,它传达给我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像一个得到锻炼的勇士一样,一步步的成长。回望儿科,我为它默默祝福。

经典的

儿科医生实习的心得体会

(三)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光有临床知识是不够的,除了一些常规的治疗外,我们还要多与家属沟通。告诉他们一些疾病以外的其他方法。比如:正确得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临床工作的最高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

四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儿科医生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真心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句话语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给予他们微不足道的关怀,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信心与力量,就是能够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我只能在每天的实习过程中不断的去积累,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反省。我不担心自己会犯错误,虽然我们很年轻、很稚嫩,但是也不要惧怕失败,因为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我正确认识到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运用自己所学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希望自己错误越来越少,认识越来越深,收获越来越多,那么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也许这些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波浪袭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我知道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所以我早有心理准备,我也知道有时候自己很勉强得去面对这些繁琐,但我不会退缩,并且我会勇敢地面对挑战!因为在不远处还有“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模板儿科医生实习的心得体会(四)

一个月的儿科实习阶段转眼即逝,时间从指缝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一个实习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准备着实习阶段又一个接力。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将前进!

我在前进

优秀的儿科医生实习的心得体会

(五)

随着春回大地,枯木逢春让这个寂静的世界重新回归到了生气。而白衣天使的降临更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纯洁,犹如锦上添花。走在田间,油菜花正开的茂盛。看,金灿灿的花朵在奔放、在呼喊、好像是再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听,忙着采花蜜的昆虫嗡嗡的作响,好像是在说健康、健康。辛苦的劳作,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这些景象使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岚山满园的盛开,随处可见娇滴滴的露珠与花叶为伍,微风拂来好像是一个窈窕淑女在荡秋千;桃花的粉绿是让人沉醉的,犹如一个小女子羞答答滴!

不知不觉我已经回来实习差不多半个月了。一开始我以为会把我分到急诊科或者消化内科去,可后来我发现我想多了,我真的是想多了。老师居然把我和另一个小伙伴分到儿科去了,在将近半个月的儿科实习过程中,我从刚进入科室的头一天星期的拘谨到现在可以和老师时不时的开一下玩笑,唠唠家常,谈谈以后的医学大计。带我的老师是儿科的副主任周老师,记得她第一次谈话的内容,我记忆犹新:

1、我们也是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这个角色转变而来的,我们作为一个医学实习生一定要把这个角色转变适应,要相信自己,病人与家属才会相信你。

2、我们一定要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

3、我们一定要细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懂就要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不会因为你问的问题非常简单就不回答你,每个老师都喜欢好学的学生。

4、每天待在医院是有好处的,没事的时候多看看书、看看病历、跟着值班医生去接诊病人,多注意他的做法与用药规律,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用药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东西。她对待病人总是微笑、温声细语的询问,非常耐心的倾听病人及其家属的问题和建议,她总是为病人着想所做的诊疗计划全是按照实际情况来指定的。每次去查房的时候都会认真的与病人交谈,她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学习的,相信对我的医生生涯一定会有帮助的。

在这个科室,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支气管肺炎、急性肠胃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黄疸。将近半个月的深入病房的查房工作,虽然和老师去查房比较好,但我总是习惯在下午的时候自己到病房去问问他们的情况。有些特殊的病我总是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去,和她共同探讨。有几个小朋友跟我真的是很有缘啊,分别是29床、47床和65床的每次护士帮他们打针的时候总会哭,但一看到我的时候就笑、抱一抱他们他们打针的时候都不会哭了。看来我和他们还真的是有缘分啊,哈哈!其实在儿科大部分家长们对我都挺有礼貌的,也很配合我。也许这就是一种信任的体现吧。只是个别家长对于我这样的实习生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信任,因为都是为了孩子我也能理解。为了以后能够获得更多家长的信任我想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积极摆脱这种不自信负面情绪,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不断看书补充知识、不断发现和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不断的去充实自己和提高自信心才能成功。

儿科实习心得篇2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将前进!

儿科实习心得篇3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53—01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编著的《礼记》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同时,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之前的智力发展最快;而生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时期。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促进幼儿自主性探索与学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培养,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本文就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浅显探讨。

1、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可行性

幼儿喜欢对陌生、新鲜事情的产生好奇心理,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由家长或是教师传授产生的。他们精力充沛、勇于自我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他们喜欢对陌生与新鲜事物提问,并在探索中加以实践、分析、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经验。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则要紧紧抓住幼儿这一探究天性,在日常的科学教育学活动中侧重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还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使幼儿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与自身感性经验,还会逐渐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2、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

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们创建一个具有丰富的探究材料以及有利于发挥幼儿积极、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宽松、自由、多元的探索环境。这样才可以更有助于幼儿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利于丰富的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自我实践,并在收集各种相关解决依据、办法之后加以总结,并形成自自己的学习经验。而我们为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应具备以下几点:

2.1 教学材料的启发性与吸引力

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新事情,就会产生不同内容的新问题,他们通常都会对这些新事情产生浓郁的兴趣。或是向家长、教师提问以求得到答案,或是自己主动去接触或亲身体验要学习的材料和内容等等。而这就要求幼儿们的学习材料就具备富有启发性、吸引力、可操作性。如,动态的、有声音的玩具;可变形的一些小材料;逼真的小动物;可以自由组合的玩具等等,这些教学材料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不同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幼儿对其的探究学习会变得更加持久与专注。

2.2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就必然给幼儿一个开放式的探究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条件,如走廊、室外活动场地或是室内的专有活动室等。同时,还要为幼儿们设立活动区、观察区、操作区、发现区等。同时,幼儿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幼儿们利用这些环境以及教学材料,按自己的思想、意图进行各种实际操作、观察与相关的创作。这样一来,则会更加有利于幼儿通过这些特定环境,加强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 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非常敏感、善变,这就需要给幼儿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心理保障,这也是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尊重、爱护幼儿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幼儿多多加以鼓励,支持其对学习过程中的大胆想法与提出相关疑问,教师也应适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去进行自我的、大胆的尝试,以提高幼儿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融洽的探究学习气氛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式的探究,并得出自已的结论,增加自己的经验。

3、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精心准备探究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师应对科学探究的提问加以精心准备,提高幼儿们通过提问而加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与亲身实践的愿望。这样,幼儿们才会在实际操作、实践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与探究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3.2 重视对幼儿探究过程的指导,提高其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对幼儿探究行为、方法的指导工作。要让幼儿明确探究目标、探究方法、解决探究时出现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在选择解决办法时要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与了解,并在猜想或是遐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收集资料来进行实验与实践,得出结论后并加以总结,逐步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引导发现式的探究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探索与实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善长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自我主动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幼儿对这些探究过程加以记忆与总结,提高其对科学探究的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进一步增加其实践经验,为下一个探究目标,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

3.4 加强幼儿们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其探究乐趣

幼儿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们合作的意识,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彼此合作,还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提高各自的探究能力与经验。并鼓励幼儿们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表达出来,以分享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思考的态度与能力。

结语

儿科实习心得篇4

1.1方法

联合组护生采取院校联合带教。带教教师提前介入到护生所在学校开展前期心理、理论、操作培训;邀请学校教师与护生共同到科室体验实习过程;体验结束后,医院学校共同分享护生的实习体验经历,总结护生的成功与不足。具体如下。

精心组织实习前的培训和心理辅导护生到医院实习前,由科室精心挑选和组织带教教师深入学校,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临床护理要求,制订出“院校联合模式”培训计划,开展情景培训,重点针对护生到儿科实习可能遇到的常见困难和问题及应对方法开展心理疏导,讲解应对、交流沟通技巧。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加深学生对专科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4],使护生提前做好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有效的带教能增强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对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5]。

对临床常见、常用的儿科操作技术作现场示教对临床常见、常用的儿科操作技术作现场示教、分步讲解,并指导护生亲自操作,缩短了学校教学与医院实际操作中的距离,使带教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护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护生到医院后不再对儿科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有陌生和畏惧感,拉近了带教教师与护生之间的师生情谊。

邀请学校教师现场观摩和实践体验护生实习过程中,热情邀请护生所在学校教师到实习医院儿科现场观摩自己学生的实习情况,认真组织护生学校教师与自己的学生一道参与并亲身体验实习,共同切磋技艺,从而大力激发学生工作热情,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减轻医院环境对护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认真开展实习效果综合评估反馈学习结束后,由医院牵头组织召开护生实习效果评估反馈会,全体实习护生、医院和学校双方分管领导、医院带教教师和学校学科教师共同参加会议,科室对照护生体验过程,综合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和要求,为以后正式到院实习做好准备,也为再次回校学习奠定基础与方向。同时护生也为科室反馈实习建议,促进了科室的带教工作。

1.2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联合组护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操作考试合格率、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带教过程中存在问题

3.1.1护生儿科理论知识掌握难护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护理知识主要具有综合性、普遍适用性特点,到儿科临床实习时才发现儿科理论知识点比成人科室更复杂难记,如简单的生命体征,成人科室一般就是一个范围的定值,而在儿科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正常值及表现,如血压要根据不同年龄进行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舒张压则为收缩压的2/3。护生在实习期间常常不易记牢,知识点容易混淆。

3.1.2护生儿科护理操作技术上手难在儿科打针、发药成了实习护生的“拦路虎”。患儿见到医生护士就哭闹,即使在输液台上,患儿手上看不到血管,穿刺成功后又因手动而引起手肿,以致护生对儿科的输液、打针产生了恐惧心理。配药、发药原本是很简单的工作,可小儿的用药量却要按体质量来计算,而护生在学校很少涉及计算。鉴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绝大多数患儿存在恐惧情绪和拒绝心理,而相当一部分患儿家长也不愿意实习护生进行护理操作[6],导致护生实际操作机会偏少,护理操作技术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3.1.3护生与患儿和家属沟通难陈瑜等[7]认为,单纯的学校生活、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儿科护生的心理素质及临床应变能力相对欠缺,缺乏沟通技巧能力,综合素质偏低[8]。而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沟通时不能清楚地表达情感,尤其是婴幼儿,尚不能完全通过语言进行沟通[9]。陪患儿到院就诊的家长也特别多,因过于心疼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生常常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家长的责难,甚至大打出手。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在临床上显得特别困难,甚至一些护生根本不敢与家属进行正面交流、沟通。

3.1.4护生职业选择定位难由于在学校学习和到医院临床实习之间存在强烈反差,致使护生对担任儿科护士心中产生阴影,严重影响其职业选择定位,长远来看,对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均衡发展和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3.2院校联合带教模式的优势

3.2.1提前介入干预,缩短护生实习适应期院校联合模式采取医院提前主动介入到学校,针对拟实习的护生开展培训和心理疏导,与护生进行技巧交流,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及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补充[10]。情景模拟教育,使理论学习贴近护理工作情景,让学生感觉是以护士的角色来学习、思考、判断和认识[11],缩短了护生到科后的实习适应期,从而能较快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3.2.2师生互动,有利于面对面解决理论、操作难题院校联合模式的运用,可以让临床带教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对护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避免了临床带教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无法对护生一一进行指导。同时护生在接触患儿前也能对儿科临床常规的护理进行反复练习,有疑问时可及时得到带教教师解答。到病区实习时,可以较为熟练地为患儿护理,大大提高了儿科实习期间的操作时间,解决了在儿科实习中上手难的问题。增强了护生在儿科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促进临床带教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医院的带教教师大多是临床的操作能手,但对于教学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方式、方法都比较粗暴、简单,较为落后。通过院校联合模式的开启对临床带教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学科知识的强化,PPT的制作,亲和力、授课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儿科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

3.2.4院校联动,互补互助,增进协作共育儿科护理人才院校联合模式的开启强调医院和学校互联互动,增进了院校间针对学生实习前、实习后在理论、操作、沟通等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同时,通过院校联合模式的开启,增进了院校间的相互了解与协作,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教学重理论轻实作、医院实习重实作轻理论”的问题,为培养儿科护理人才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管理模式。综上所述,院校联合模式的开启搭建起了实习医院与护校、实习医院与护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健全了院校针对临床实习双向联合教学培训模式,能有效克服医院带教教师在教学理论、护校教学教师在操作实践上的不足,增强了护生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儿科临床实习质量和水平,改善了患儿在儿科的就医感受。

儿科实习心得篇5

1关于“双基多能”培养模式

1.1“双基多能”

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双基多能”培养模式是作者所在儿科系在多年的学生临床实习中,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方法有机集合。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双基”培养,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多能”训练,即一个核心能力加多个羽翼能力训练,核心能力指临床思维能力,多翼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双基”培养是基础,“多能”训练是拓展,“多能”训练是建立在“双基”基础培养之上的,而“双基”培养是为“多能”这个拓展而存在的。

1.2“双基多能”

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掌握“双基”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儿童的保健原则;儿童的营养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特点;儿童常见危重病的特点等。儿科学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儿童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能”,要求围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这个中心,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临床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学习儿科学就必须有儿科学的思维,以儿科学特有的思维去分析儿童的生理病理,营养状态,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学生应以发展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特点等内容。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自学能力,和患儿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和能力系统。“双基”加“多能”就形成了““双基多能”的临床实习培养模式。

2“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2.1注重“双基”培养

明确““双基”训练内容。儿科双基训练是基础,在实习前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系统复习,强化要点;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儿科临床基本技能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病历书写、查体特点、体格测量、营养计算、喂养方法、补液的计算、用药方法、损伤性操作、基础护理、器械操作等,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对儿科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通过双基训练,使在儿科只有短短3周实习时间的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儿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效果良好。建立训练平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考虑到儿科患者总体配合度差,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房实践操作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对临床医学生技能训练的制约,作者针对性地建立起了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平台,平台由小儿生命体征模型、儿童交互式急救模拟系统、小儿重症监护系统、儿童穿刺(腰、胸、骨穿等)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以及不同年龄婴幼儿模拟人等构成。此平台具有儿童体格特质,具有儿科临床特点。利用模拟教学平台,强化儿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追求教学内容直观性、满足学生实践参与性、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显著的提高了实习医师的参与性和兴趣,提高了临床素质和基本技能。

2.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能”培养方式

明确医疗主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是“多能”体系中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所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理论大课就开始了。理论大课首先强调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临床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下,逐步具有面对儿童这个医疗主体所该有的临床思维,如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临床实习时,首先强化的仍然是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不过强调的更加具体,如儿童营养如何去计算?儿童用药如何去按儿童体重去换算等。总之,通过多次、重复、强化,让学生尽快建立儿科的临床思维意识,并在不断地临床实习中培养训练并形成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典型电子病案库,加强病案文献学习。儿科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较强,而医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较短,所以能够接触到的疾病种类就很有限,为了弥补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单一的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者所在科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收集典型病案,整理成电子病案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病案文献,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训练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英文晨交班制度、英文教学查房模式以及英文医疗文件书写训练等,在英文交班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楚,教师听完以后,要有针对性的予以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班中英语表述更趋完美;对每轮到儿科实习的学生,要求完成一份英文大病历,然后交给带教教师审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写水平。通过这些训练环节,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考研也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查房模式,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儿科临床实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带领床头查房,主管学生就诊治主题发言提问,大家讨论分析,带教教师点评,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学主体互换,使临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投入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迅速提升。以学生为主角的疑难病案讨论新形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分析复杂疑难病案的能力,科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室每周一次的病案讨论基础上,另由临床带教组长专门为学生选择1份复杂病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互相分配角色,和病人家长沟通病情,网上查找最新医学资料,分析病因,提出诊治思路,制作PPT,准备成熟后,组织相关医师参与到学生的病案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总结[3]。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实施儿科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位进入儿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都会由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教师一对一进行临床带教,分配给学生2-3个患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医嘱、病历书写、知情同意签字等医疗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管病人的病情了解得更深刻,将医疗工作做得更细致,但同时这样也使实习生接触的病人数量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科实行了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天晚上由住院总医师带队,所有实习医师跟随,将全科住院患儿复查一遍,扩大学生的临床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撰写儿科临床方面的综述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题内容,设计临床小课题,教师认真审校,发现特别优秀者,先组织科室小讲座,继而向相关期刊上推荐,目前共有3篇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建立医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4]。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5]。而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大多“书生气”十足,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和病人沟通的能力,急需带教教师给予相应的培训,以利于他们改变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作者所在科对每轮进入儿科实习的医学生,都要安排资深的医师给他们进行一次有关儿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的讲座,同时在平时的交班、查房、病案讨论等医疗活动中,上至科主任,下到住院医师,都会有意识的结合医患关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教训,随时提醒医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重视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3“双基多能”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通过多年在临床实习中实施“双基多能”培养模式,使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科特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多能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教师的问题

儿科带教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管理好实习学生并把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愿望。为了带好教,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知识储备到实习平台,非常辛苦,但是,因为教师大都没有脱产,仍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经常要值夜班,故有时可能会疲劳并仓促带教,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带教教师疏于管理,或责任心不强,学生也会放松对实习的认真体会和体验,往往以应付为目的,错过了实习中训练的机会,其收获就不大。因此,要尽可能对带教教师少安排一点夜班工作,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做好带教工作。同时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教师工作合格了,学生才可能学习合格。

3.2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对大课上儿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儿科学大课上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并复习,则可以较好的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但如果上课迟到,课中睡觉,课后遗忘,脑海里没有一点基本理论的概念,那么在实习中,就很被动和盲目,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二是不重视临床实习,有些学生或在临床实习时为了考研究生,或为了出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上,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也不会有好的临床实习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四是儿科临床实践操作风险度高,学生心理负担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严格大课纪律,强调大课效果;二是在临床实习中,严格考核,要求对基本技能人人过关,如此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有较好的效果;三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换角色,共同提升实习效果;四是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细心操作,保障临床实践操作不出偏差,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以达到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要点的目的。

3.3患者的问题

患者对儿科而言既是患儿的问题,更是患儿家长的问题。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病人大都不愿配合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导致实习医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尤其是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患儿和家长配合度差,有些家长不愿配合临床实习,有些家长不愿多次配合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也有些家长不愿配合全面地临床实习等。如何解决?一是多说服,讲清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二是多沟通,和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以感情沟通获得临床实习的机会;三是耐心说明大学附属医院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如此多管齐下,为完成临床实习而让患儿很好的、自愿的配合临床实习。

4结语

“双基多能”临床实习模式在作者所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已经运行多年,其在激发实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医患沟通技巧、促进教与学良性互动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儿科实习心得篇6

关键词:游戏教学;体验;探索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66-011.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活动范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与学科或与幼儿身心发展有关的学习经验,而且游戏活动本身的方式方法就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与内容,被看作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游戏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也是课程生成的重要源泉。

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真正依据游戏中的幼儿生理心理规律,选择、创设游戏和安排好游戏的难易和先后;游戏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集体和个别的游戏过程达到一定的身心成长目标;游戏教学的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游戏教学的目标是内在的,为游戏而游戏,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游戏教学是儿童发展的手段,即游戏教学的外在目标--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学和谐相融,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那便要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也就是,只有当它本身是儿童活动的内在目标时,它才是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儿童用自己熟悉的图式去整合外部的信息,同时通过学习又可进一步调整和发展自己的图式,使他们的认知结构逐步得以发展和完善起来。在游戏教学中所开展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契机。在游戏教学中儿童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各种尝试,积累体验,为选择最适宜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游戏教学互动模式以主体性发展为核心,游戏活动为重点,兴趣乐学为动力,师生互动为前提,由告诉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由认知性教学向交往性教学转变、由抽象化教学向形象化教学转变。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作用,通过幼儿满足需要的主动活动来实现目标。

2.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

游戏是幼儿获得经验的最自然,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对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强化作用。因为游戏富有趣味性,形式生动活泼,最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环境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游戏活动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幼儿喜爱游戏,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因而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游戏中,通过具体,形象,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将能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

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萌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这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环境道德的行为准则和观念,如知道要爱护绿化,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节约用水用电等,知道怎样做对环境有利,怎样做对环境不利,懂得保护环境是好的,损坏环境是不好的。这些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道德情感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以左右他的一生。

幼儿生性好动,如果要求幼儿长时间地呆坐学习,幼儿会感到困倦和烦躁,而在游戏中学习,能事幼儿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知识。在游戏中进行环保教育能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老师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以思维导入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摸一摸,便能使幼儿玩的过程中增加对环境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来说,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最根本动力。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知识记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中获得提高,游戏既训练了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扩展了幼儿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教师针对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的同时,教会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发展感知能力,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尝试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和感受。要设置鲜明对比的环境,让环境在幼儿在比较中获得环境意识,客观现实中的香与臭,美与臭,整洁与肮脏,净水与污水,乐音与噪音等都相对地存在,让幼儿置身种种对比活动中更能深刻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3.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科学小实验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简易的用具和简单的材料,通过简便的操作模拟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科学小实验简单易行,要求低,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幼儿通过观察、亲自操作实验,可以发现简单的科学现象,感知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引起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观察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手脑并用,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还要引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操作体验,对于幼儿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要给予过多的干涉,相反,要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和指导其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例如,小朋友在生活中会发现许多科学。为什么沙发有弹性?为什么轮子都是圆形?如果用方形或三角形做轮子会怎样?为什么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短?当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了解。 在"我们身边的科学"这个课程活动中,我们希望通过以生活中常见的科学为话题,从生活中幼儿常接触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游戏意识、游戏能力、游戏习惯和游戏性的个性品质。通过实行游戏教学,幼儿将获得举重若轻的心性、处变不惊的心态、灵活机巧的心智、幽默坦然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志趣。参考文献

[1]《浅谈创新形势下的游戏教学》——白植想

儿科实习心得篇7

关键词: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 环境创设 学前课程改革

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与拉瓦特里的EEC课程、德弗里斯的EED课程齐名的三大认知中心的皮亚杰课程模式之一。它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提出了一套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结构。海伊斯科普课程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并在海伊斯科普沛利幼儿学校得到实施运用(Weikart,Rogers,Adcock,&McClelland,1971)。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伊斯科普课程在与前述两种课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之在整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中得到广泛运用(Epstein,1993)。

笔者认为,海伊斯科普课程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主要是由于它坚守秉持的为儿童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海伊斯科普课程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多种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能使儿童意识到并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在其后的学校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更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拥有出色表现;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问题或需要福利资助的可能性则会明显减少。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上述实施效果到底得益于什么?我国学前教育界在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行学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从中学习什么?下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学界同行。

一、课程设计――从实际出发

1.坚持服从本土需要的课程设计方向

海伊斯科普课程设计的最初愿望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摆脱贫苦。因为当时所在的学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留级、受到惩罚和被校外机构治疗的比例较高。当时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人员成立了一个计划小组来讨论可能采取的行动过程,希望通过学前教育来减少留级,减少儿童走上邪路的可能性。但它也具有研究的目的,拥有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开始课程设计时,他们认为不能仅仅把课程看成是强调“举止和道德”的行为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也不是去接受当时流行的给儿童提供一般社会情感支持的观点,而是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按照对儿童的预测进行。但从以往文献中发现,当时的课程研究只有有关课程哲学基础的论述,很少关注年幼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已有的注重智力发展的课程又局限于具体技能的训练,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和记忆。出于对这种课程的反感,他们选择了注重儿童学业上的成功和一般认知发展的课程取向。通过30多年边实践边探索的历程,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被各国广为运用的海伊斯科普课程体系,充分证明了其课程编制取向的正确性。

2.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试图给儿童设计一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不断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建设始终没有终点,而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首先,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者们认为每一个人在发展上都是独特的,人的各种学习存在着一个关键期,而有效地促进发展的教育可以根据这样三条标准来衡量,即某种教育的经验、经过和方法;其次,儿童赖以成长的社会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应对它作出应有的反应;第三,每一个具有“认知倾向性”的教师在把该课程的一般性原理应用到具体不同的实践情境中去时都会产生独特的影响。

3.课程设计的主体应是专家与教师相结合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开发,不是由课程专家们依据理论编制的,而是由课程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起初由于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参与项目的教师便根据以往在正规学校教学的经验来制定每日计划和目标。尽管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在一起开备课讨论会,但在合作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却非常明显。大家都同意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学科内容,可是在执行计划时还是出现了教师“自行其事”并把课程计划放在一边的现象。这种表面上的交流,实质源于教师的教育惯性,他们不想被迫去接受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经历了这些变故后,课程专家和教师们开始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合作,每一个人都竭力承担义务,这样就使课程开发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他们共同学习如何在一起工作,并设法解决因不同看法带来的问题。相互的理解终于产生了缓慢进展,特别是通过学习皮亚杰理论,专家和教师们认识到新的儿童指导方法应该和传统的早期儿童教育中最好的方法综合在一起,于是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开发发生了转变,逐步走向把儿童作为主动的建构者和学习者。直至教师和专家们把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为58条“关键经验”,最终形成了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体系,并风靡世界。

二、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创设有效的环境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但《纲要》并未给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创设环境的具体做法,尚需各幼儿园自行研究。而《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又进一步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和主动的教育过程。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来促成儿童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经验正可为我国幼儿园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创建者韦卡特认为,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是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所以只有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儿童对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儿童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儿童主动性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

1.时间环境创设

在海伊斯科普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灵活的时间安排是支持幼儿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开展活动。幼儿是在对物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因此探索和操作时间是不固定的,固定刻板的时间规定容易造成幼儿兴趣的缺失,往往刚对这个内容产生兴趣就必须进行下一个全新的活动,只能再重新培养新的兴奋点,造成了时间浪费,难以开展持续的主动学习。如课程表一样精确划分的时间安排往往产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的被动学习,在时间安排上赋予幼儿自主性才容易进行主动学习。

赋予幼儿安排时间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自由容易造成幼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费心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安排,每天有固定的活动程序有利于幼儿理解时间,避免无谓的分心,从而专心投入当前的活动。海伊斯科普课程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一日常规的建立会使儿童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计划――实施――回顾时间是最重要的活动时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自主自由地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与想法付诸实施,接着分组讨论回顾自己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保证幼儿在一天中能够根据这一先后顺序完成一系列活动,并且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不需要硬性规定幼儿具体的活动时间表。这种既具体又灵活的时间安排不但有利于幼儿进行自发的活动操作,还保证了幼儿在对物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反思得到经验的提升,切实贯彻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2.空间环境创设

为了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行为,海伊斯科普课程十分强调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创设,“因为它将影响幼儿全部的活动”。课程设置者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幼儿提供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因此可以把教室空间分成不同的活动区,每个活动区的材料分类放置,并贴上标记,这样能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环境,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幼儿在进行主动学习时还可以到户外环境中进行探索。在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户外活动区的设置借鉴了教室活动区设置的原则,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

此外,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空间环境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经常根据幼儿实际使用空间的情况对空间环境作一定的调整,以期更好地适应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3.物理环境创设

空间环境的创设为物理材料的投放划分了区域,只有进行了合适的物理环境创设后,空间环境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是因为空间里投放的“材料的可获得性”,即物理环境的创设同样可以对幼儿的主动学习产生影响。材料的数量、种类、类型和陈列都可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材料的复杂性可以维持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材料的多样性则有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需要的材料。以主动学习为课程核心的海伊斯科普课程就试图为幼儿提供能激发主动探索的材料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幼儿通过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的互动以获得学习与发展。海伊斯科普课程注重在环境中投放丰富的、适应幼儿不同发展需要的材料,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个活动区都放满可以用多种方式使用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和探索,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材料。同时,这些材料都按类存放,幼儿能够容易拿到这些材料并易于准确地归还原处。大量的材料投放以及使用材料的充足机会为幼儿的探索和操作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幼儿获得主动学习的经验。

海伊斯科普课程与其他一些课程模式不同的是――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在发展水平较低、资源贫乏的国家,材料可以来源于自然、家庭废弃物及其他一些“开发性”材料。这种做法对我国这样一个还很不发达的国家确实非常值得借鉴。

4.心理环境创设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海伊斯科普课程吸收了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开始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根据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这种关系形成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作用重大。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创设比物理环境更复杂,因为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气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园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心理社会环境的状况,取决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频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有益于幼儿产生教师期望的行为。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要求教师与幼儿分享控制权,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围绕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原有经验提供适当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幼儿建立真诚的伙伴关系,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力图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使我们有机会面对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国外幼儿园课程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课程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们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因此这些西方课程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和使幼儿园教师“消化不良”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把一切国外学前课程模式的优点全部否定。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课程设计原则告诉我们,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而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并造就主动学习的幼儿,这正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明的幼儿园改革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小虎.High/scope早期课程模式近20年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1(4).

[2]Bronfenbrenner,U.and Crouter,A.C.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 models in development research.In Mussen,P.H.(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th ed,vol I,p357-414),1983.

[3]朱家雄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朱家雄等.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6]玛丽・霍曼,戴维.P.韦卡特等.活动中的幼儿.郝和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朱家雄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作者单位:

儿科实习心得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责任心、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92-01

前言

儿科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需要,不仅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不同,而且各年龄阶段的患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护理的要求也不同,从而造成数据多、概念多、理论性强的复杂状态,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比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所以在进行儿科护理当中需要有更高的责任心,通过在护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安全护理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目前造成实习护士责任感差的原因

1.1 与带教老师沟通欠缺

目前我国医院的护理现状是:护理人员工作量大、配制不足、床护比不达标、任务繁重,这些导致护理人员对基本的操作厌烦,开始反感这项工作。而负责实习生的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责任心不强等种种原因,忽略带教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并且不能及时发现实习生的心理变化。这就使得护理实习生产生抱怨心理,觉得护理工作就是做一些很简单的琐事,进而对护理工作没有责任心。

1.2 护士生的儿科护理专业的知识不扎实

现代医学模式对疾病的治疗及指导意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更加丰富,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护理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只有在熟练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性化护理。然而还有很多医院的护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护理观念护理病人,护士生没有及时的接触到新的知识体系,而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他们认为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进行各种基础的护理及医疗协助技术操作,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知识系。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形式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其理论体系指导下对患儿进行临床实践活动。

1.3 护士生心理压力较大

护士生在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缺乏实践经验,缺乏自信,进而心理压力增大,因此护士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手忙脚乱,无法进行自主思考。然而儿科护理对护士生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护士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自己对压力的抵抗力。

1.4护士生的工作地位低

由于护理工作繁杂,使得一些护士生付出了劳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工作更是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加上护士生由于刚接触护理工作,对医院环境及护理内容的陌生,护理工作的生疏,致使患儿及家属对其护理工作的不信任,很多患者对于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不同意实习生操作。这就使得护士生对工作最初的热情大大地降低。

2 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提高护士责任心的措施

2.1 教学生如何加强与带教老师的沟通

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会忽视对护士生工作的细节指导,导致护士生会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忽略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进而导致医患之间发生矛盾。因此护士生要有自己的自觉,勤于学习,有不懂的东西要及时的进行询问加以解决,并且要跟着老师进行临床实习,观察学习老师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沟通技巧,做好笔记。经常与带教老师进行沟通,从他们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为自己的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引导学生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专业知识不合格是导致护士生责任心缺乏的一个间接原因。因此护士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进行实践,这样就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出现。基础的知识只能是理论,却不能运用到实践上,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书上没有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多加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解决问题。

2.3 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压力

儿科护理是医院中出现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因此护士生要有面对这些状况的心理准备。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要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使他们配合疾病的治疗护理,减少医患纠纷。在此期间护士生会遇到很多挑战耐性的事情,如患儿因为不舒服而发脾气,家长因为孩子受苦而骂人,这都考验着护士生的耐性与压力抗性。因此护士生要经常进行自我调节,给自己心理暗示,工作之外做些放松心情的事情。

2.4 引导学生做好自我位置的调整

由于我国的国情,现在的护士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娇宠,因此自信心极满。同时在医院的工作十分艰辛,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时每刻都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辛勤的劳动,但是却时常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尊重,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护士生的自信心。因此护士生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在家跟在医院必须很好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才不会应付不了极大的反差,让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从患儿及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言行,调节自己的心理。除了心理上的变化外,护士生也要学着充实自己,多多跟着经验多的护士学习,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用心去护理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全身心的去工作,帮助患者,促进健康,协助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看到你护理的患者在你的精心护理下拥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后备力量,进而康复了。你就会觉得虽然辛苦,但是辛苦之后的成就让你更加充满热情。

3 结束语

儿科护理工作虽然是一种有风险的工作,但它是直接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的好与坏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今后生活的质量。如果护士生在护理患儿的时候责任感不强,就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因此,我们要加强护士生对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时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视患者如亲人,持之以恒,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第12期.

[2]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上一篇:中小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 下一篇:网络媒体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