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24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1

说明:课程代码:02646。

适用专业及层次: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本科。

本课程为全网核课程(形考比例100%),平台考试成绩即为学员期末考试成绩。

资料包含周测1至12和案例一至五的试题及答案。

周测验1

试题及答案

[题目]以下属于儿童发展问题的是(

)。

[答案]说谎

[题目]以下有关儿童发展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发展问题往往是整体、全部的,而非部分或某个方面

[题目]儿童发展问题是(

)。

[答案]是个体差异存在的必然产物,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标准的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题目]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中,对孩子的管束和期望值都属于中度是(

)。

[答案]权威型

[题目]尊重差异,关键是要(

)。

[答案]因材施教

[题目]小明四岁了,语言表达特别流畅,词语运用丰富,但是运动协调能力比较差,这体现了(

)。

[答案]个体内差异

[题目]已有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答案]导致注意力减少、更冲动或任务坚持性降低

周测验2

试题及答案

[题目]对于有感统失调的儿童,家长应该(

)。

[答案]要多关心、爱护,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要给他们活动、游戏的权力

[题目]目前治疗儿童感统失调十分有效的办法是(

)。

[答案]运动疗法

[题目]导致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不包括(

)。

[答案]隔代教育

[题目]对触觉失调的辅导,重点是(

)。

[答案]触觉感知类游戏的使用

[题目]允许孩子涂鸦、拆东西、用剪刀、串珠子;让孩子学习用筷子、系鞋带擦屁股、扣纽扣,这些都有助于(

)的发展。

[答案]本体感

[题目]对前庭平衡失调的辅导,重点是(

)。

[答案]运动类游戏和器材的使用

周测验3

试题及答案

[题目]在多动症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应注意(

)。

[答案]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需要精力的活动。如跑步、打球、登山、游泳等各种强体力的活动,或体力劳动;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要求应一致,克服对儿童的粗暴、歧视、冷淡等态度

[题目]在饮食上,多动症儿童应该注意(

)。

[答案]少吃糖;多食含锌和铁丰富的食物;应少食含铅和铝的食物

[题目]以下关于多动症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多动症突出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及冲动任性等

[题目]多动症儿童的座位,应安排在(

)。

[答案]教室的前排,远离窗户和过道

[题目]孩子顽皮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不包括(

)。

[答案]智力水平

周测验4

试题及答案

[题目]对于弱听儿童的学校辅导策略中,错误的做法是(

)。

[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使用抽象教学法

[题目]存在听力问题的儿童可能存在的表现有(

)。

[答案]注意力不集中;侧耳细听;语言能力差;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

[题目]儿童近视的原因,不包括

(

)。

[答案]看书写字

[题目]对与儿童近视的矫正,最佳方法是(

)。

[答案]配带框架眼镜

[题目]要预防儿童近视,要做到(

)。

[答案]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近视。国外最新研究证明,户外活动是目前预防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均衡营养,少吃甜食;合理安排看电视及电子产品时间

周测验5试题及答案

[题目]下列关于游戏治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游戏治疗的目标是评价儿童

[题目]下列属于运用代币制的案例是(

)。

[答案]小红每次能按时上幼儿园,妈妈就奖励她一个小红旗,积攒十个小红旗,可以去一次游乐场

[题目]下面的几种情景中,哪个是正强化(

)。

[答案]小明帮忙老师整理玩具,老师表扬他并给了他一个贴纸

[题目]下面的几种情景中,哪个是消退(

)。

[答案]小东总是吵着要买零食,妈妈不理睬他

[题目]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包括(

)。

[答案]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题目]先让儿童观摩示范者的言行,然后在矫正者的指导下,逐步参与进来一起活动,实际演练,属于(

)。

[答案]参与模仿法

[题目]在使用惩罚法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

)。

[答案]惩罚后,让儿童了解受惩罚的原因

[题目]在幼儿园里动手打架的两个幼儿,老师在无法判断谁对谁错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

)。

[答案]隔离法

[题目]小林喜欢玩五子棋,赢了很高兴,一旦输了,就发脾气,觉得自己笨,甚至很长时间情绪低落。按照情绪ABC理论,在这个案例中,导致小林情绪问题的原因是(

)。

[答案]她错误认为下棋输了是笨和没用的表现

[题目]小西刚进入小班,有几次小西哭闹不上幼儿园,父母就给她安慰,并且帮她向幼儿园请假,后来小西就天天哭着不去上幼儿园。这个案例中,家长主要犯的错失(

)。

[答案]强化了不良的行为

[题目]情绪ABC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

)所引起,而是由(

)所引起。

[答案]事件本身;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题目]系统脱敏法的治疗规律为(

)。

[答案]放松—刺激—焦虑—放松

[题目]适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矫治对象是(

)。

[答案]思维水平较高,领悟力强的孩子

周测验6

试题及答案

[题目]以下“分离焦虑”属于情绪问题的是(

)。

[答案]小童小学二年级,最近三个月不愿离开父母,拒绝去上学或单独就寝,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并常常诉述头疼、胃痛等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

[题目]以下关于恐惧症,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有生人的场合或公共场合,会感到心理紧张,就是社交恐惧症

[题目]以下可能有情绪问题的是(

)。

[答案]明明九岁,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很好,但一到考试前就会腹泻,考试时满头大汗,脑子空白

[题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逃学也是一种学校恐惧症

[题目]儿童焦虑症主要包括哪几个表现(

)。

[答案]主观的焦虑体验;外在的不安行为;生理反应

[题目]对儿童恐怖症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哪些方法(

)。

[答案]合理情绪治疗;系统脱敏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题目]特殊恐怖症根据恐惧的对象不同分为(

)几种类型。

[答案]动物恐惧;自然环境恐惧;注射与血液恐惧;特殊情境恐惧

[题目]选择性缄默患儿常常伴有(

)等特点。

[答案]胆小;害羞;退缩;粘人

周测验7

试题及答案

[题目]以下表现,不太可能属于强迫症的有(

)

[答案]贝贝,十二岁,每次做完作业和考试,都要反复检查一两遍,害怕有一点儿错误;小高,4岁,每天都要把玩具小车从玩具柜里拿出来,按自己的喜好摆在桌子上;小童,5岁,喜欢用脚踢小石子儿,摸路上停放的汽车

[题目]儿童强迫障碍是以强迫观念和(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童期情绪障碍。

[答案]强迫行为

[题目]儿童退缩主要体现在(

)的一种异常。

[答案]人际交往中

[题目]儿童退缩常见的表现有(

)。

[答案]自卑胆小;不合群;对新环境不适应

[题目]儿童退缩的原因不包括(

)。

[答案]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题目]关于儿童抑郁,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抑郁常常可以不治而愈

[题目]帮助儿童克服强迫症的方法,主要包括(

)

[答案]心理疏导疗法;森田疗法;系统脱敏法

[题目]强迫人格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不完善感”、“不确定感”和(

)。

[答案]不安全感

[题目]通过图片、录像帮助儿童学习良好的行为。如反复观看有关动物之间或儿童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友爱的图片或短的影视片,这种方法叫做(

)。

[答案]模仿法

周测验8

试题及答案

[题目]下列属于儿童行为问题是(

)。

[答案]五岁的诺诺是班里的小霸王,总是爱打其他小朋友

[题目]处理儿童偷拿问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答案]对偷拿问题进行个别处理

[题目]契约法使用中错误的是(

)。

[答案]契约应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比如不能做哪些事

[题目]如果给予一次警告后这名儿童仍然出现扰乱行为,就让他离开集体活动,使用了(

)

[答案]隔离法

[题目]学前儿童说谎,主要原因是(

)。

[答案]认知水平低

[题目]对“前事的操纵”也就是要做到(

)。

[答案]命令的下达必须基于目前情况切实的需要,而不是大人随心所欲地颐指气使;大人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时,要注意方式

[题目]对扰乱课堂和集体活动的行为少加注意,使用了(

)。

[答案]消退法

[题目]导致儿童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

)。

[答案]因害怕受惩罚而说谎;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说谎

[题目]应对无意识的说谎,成人应该(

)。

[答案]给孩子保留适当的想象空间

[题目]心理的三个反抗期是(

)

[答案]2~4岁;8岁左右;青春期

周测验9

试题及答案

[题目]下列关于电子游戏成瘾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玩游戏成瘾后,老师和父母的责备与批评有助于克服该问题

[题目]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其行为的动机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表现形式(

)。

[答案]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题目]儿童的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答案]遗传因素;放任儿童攻击行为而被强化;大众传媒的影响导致的儿童攻击行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题目]对儿童吮吸手指,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可以使用强化法,对不吸吮手指的行为及时奖励

[题目]对儿童攻击性的辅导,不应该(

)。

[答案]让被攻击的孩子打回去;消退

[题目]对儿童遗尿的干预方法,包括(

)。

[答案]给儿童穿有松紧带,方便穿脱的裤子,教儿童怎样入厕、坐便桶等;每晚由父母或闹钟定时唤醒孩子起床排尿;经常提醒儿童去上厕所;当儿童在白天出现尿意时,要他主动控制不去厕所,再憋几分钟,以后逐渐延长至能憋半小时以上再去厕所

[题目]攻击性行为需要满足的条件不包括(

)。

[答案]行为的无意性

[题目]造成儿童过度依赖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家长包办代替,过分照顾

[题目]遗尿是指儿童(

)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不自主的排尿。

[答案]5岁

周测验10

试题及答案

[题目]下列关于数学学习障碍,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包括经常看错题而产生的计算错误

[题目]下列有关书写障碍,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书写障碍的儿童必然也会存在阅读障碍

[题目]下列有关阅读障碍,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要多训练默读的能力

[题目]学习障碍不包括(

)。

[答案]由智力障碍导致的学习困难;受环境影响而致使学业受挫;情绪障碍而导致的学习困难

[题目]学习障碍的主要特征是(

)。

[答案]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

[题目]导致儿童拼音障碍的原因包括(

)。

[答案]空间关系障碍;视觉记忆问题;动作技能不佳;语音能力缺陷

[题目]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及交往表现对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推测被称为(

)。

[答案]教师期待

周测验11

试题及答案

[题目]以下属于儿童性虐待的有(

)。

[答案]向儿童说淫秽的语言;触摸儿童生殖器;向儿童暴露生殖器;让儿童暴露自己的身体

[题目]作为男性或女性的个人感觉,属于(

)。

[答案]性别

[题目]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生理性因素

[题目]关于儿童性虐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儿童的自我意识经历了性虐待事件后都受到极大威胁,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成为性暴力的受害者或者加害者

[题目]关于儿童自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儿童自慰是不好的行为,对身体有伤害

[题目]关于性别认同障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这一障碍必须在青春期前就已经十分显著才能确诊,必须至少持续存在6个月才可诊断

[题目]在5~7岁,儿童意识到发型或着装的改变不会使性别发生改变,属于儿童性别发展的(

)阶段。

[答案]性别恒常性

[题目]大多数儿童性虐待是由(

)实施的。

[答案]儿童认识并信任的人

[题目]性别角色是从(

)而来。

[答案]模仿和学习

[题目]性别认同障碍又称儿童性身份障碍或性识别障碍,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

)。

[答案]相反

[题目]面对儿童自慰,成人应该做到(

)。

[答案]不要嘲笑和训斥儿童;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转移注意力;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

周测验12

试题及答案

[题目]一般来说,当学龄前儿童发脾气时,成人可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有(

)。

[答案]消退;隔离

[题目]关于自我控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存在自控问题的儿童容易冲动

[题目]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阶段的特点是(

)。

[答案]自我控制的发展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题目]如果儿童不参加社会性游戏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那么要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取消对该儿童的全部关注

[题目]如果儿童是因为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才不参加社会性游戏,那么老师应该(

)。

[答案]帮助这名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一旦这名儿童参与集体游戏,立即给予强化

[题目]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叫做(

)。

[答案]延迟等待

[题目]脾气暴躁易冲动是儿童缺乏(

)的表现。

[答案]情绪自控

[题目]要改善儿童行为自控能力,应做到(

)。

[答案]成人做出自控榜样作用,并信守承诺;建立行为规范,奖惩分明;要让儿童在学习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

[题目]对于自卑的孩子,家长应该(

)。

[答案]不将孩子和别人比较;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体会成功

[题目]自卑是自我评价偏(

),自负是自我评价过(

)。

[答案]低、高

周测验案例一至案例五

试题及答案

案例一

单选题

[题目]1.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答案]多动症

多选题

[题目]2.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答案]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题目]3.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答案]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答案]体力劳动;打球、登山等运动

[题目]5.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答案]课堂捣蛋行为;学习困难;易冲动急躁

案例二

单选题

[题目]1.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答案]恐怖症

[题目]2.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多选题

[题目]3.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答案]合理情绪治疗;系统脱敏法;游戏治疗

单选题

[题目]4.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答案]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题目]5.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答案]3—2—5—1—4

案例三

单选题

[题目]1.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答案]偷拿

多选题

[题目]2.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答案]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题目]3.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答案]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题目]4.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答案]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答案]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单选题

[题目]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答案]攻击性行为

多选题

[题目]2.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答案]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答案]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答案]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题目]5.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答案]代币制;模仿法

案例五

多选题

[题目]1.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答案]学习困难;自我评价低;厌学

[题目]2.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答案]期望过高;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题目]3.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答案]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答案]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题目]5.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2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论文网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网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的现状,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有利于在实践上设计一套既有较充分理论依据、又有较强操作性的聋生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哑学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同时,本研究对于改善聋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推进特殊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3

关键词:儿童社会工作;功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4—0114—06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颁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8年开始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其后,民政部在其管辖的社会福利机构进行了社会工作试点,探讨社会工作在实务机构的发展情况。

儿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实务领域走入福利机构视野之中,是因为福利院的孩子普遍表现出社会性失衡,与人交往能力欠缺,适应能力差。目前儿童社会工作如何发挥功能和作用,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普遍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在社会系统论支撑下,以2008年以后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试点为起点,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为福利机构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提供参考性架构和前瞻性思考。

二、文献回顾

目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儿童福利制度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经验式的判断为主,对服务专业化缺乏较严格的量化研究和操作研究。以社工视角介入机构的实务研究相对较少。

(一)儿童福利宏观政策研究方面。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划分一直是影响福利政策取向的关键。台湾学者彭淑华认为,围绕以社会手段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以及国家对于家庭责任的制约,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呈现出四种取向:即自由放任主义、国家干涉主义、尊重家庭与双亲权利、尊重儿童权利和自由。刘继同从国家一社会一儿童的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研究儿童福利制度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尚晓嫒等认为,中国儿童福利的制度突破已经开始,学术界在儿童福利的理念、制度创新和体制设计方面决定了新的儿童福利制度能够向前推进的程度。笔者认为孤残儿童养育方式有五种,即院舍照顾、家庭寄养、收养、机构形态的家庭照顾和社区照顾。机构照顾的弊病较多,不利于孤残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实践方面。西方的儿童社会工作包含在儿童福利服务之中,包含补充性儿童福利服务、支持、替代。美国学者拉里·威廉姆·法利认为儿童福利服务包括向居家、临时替代性家庭和儿童照顾机构中的孩子提供服务。英国学者奈杰尔—托马斯认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包括评估和制订计划、安置和联系、机构照管和寄养照管、收养与长久安置等。中国儿童社工实务领域的分化是随着社会问题出现引起社会重视的。“5·12”大地震后社会工作介入到受灾儿童中进行哀伤辅导。刘志红用行动研究来探讨社会工作在特殊儿童中的运用,张立波和孔令倩从司法角度探讨救助社工对流浪儿童的矫正的介入,龙迪从儿童害角度探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也有从留守儿童和网络成瘾角度进行社工介入的,其介入方式和效果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三)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方面。陆士祯在《儿童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对功能达成的共识是: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包括对处于困难境地的儿童青少年的解围和救难,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成长辅导,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安全与发展。社会工作者不是以专家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个联结各种专家的人,是使服务计划的所有部分都能得以适当安排,得以合理顺利进行的人。社会工作者承担的角色与功能是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为孩子制定照顾计划,并协调不同单位员工的合作。

综上文献,社会工作在福利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在国内研究中还处于一种尚未分化的状态。本研究通过一定的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厘清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系统理论来评估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社会工作在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社会环境下完成的,而受到机构外在(如地域、经济条件)和内在(如规模)条件的制约,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机构传统经验方法的融通。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加入社会工作元素后系统产生的变化。在社会工作领域,系统主要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系统的相互联结问题,包括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系统(儿童)、目标系统(儿童改变)和行动系统(机构的医生、护士、护理员等其他工作人员)。本课题是一个探索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第一步:社会工作对儿童福利服务的介入过程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设计严格的指标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问题,从数据量化方面探索社会工作在儿童机构中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并辅之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把握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定位。

(一)调查地点

主要选取东、中、西部(A、B、C)三个试点儿童福利院,并选取一些与社工有关联的人来填写问卷,共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127份,未收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84.7%,符合统计学要求的代表性、普遍性和科学性。

(二)具体指标设计

指标一:所在机构基本状况,即机构职工人数、儿童人数和所处区域。

指标二:工作人员基本特征,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和从事的具体工作。

指标三:社会工作及其相关岗位,即机构管理、政策制定、筹划与组织活动、督导与评估、业务管理、个案心理辅导、公共与对外协调、家庭寄养等。

指标四:功能与作用的理想与现实定位的距离。

指标五:功能、作用的体现(制约),社会工作功能和作用(心理辅导、问题分析、关系协调以及争取相应的权利、争取资源等)的实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由于各类儿童福利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制约因素各有差异,社会工作在其中的功能和作用也就各不相同。以下是对东、中、西部的问卷指标量化后的分析,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的共性及差异性。

(一)性别、年龄、工龄分析与比较

表1显示,东部机构男女比例相对较为适当,比较符合社会工作中较好的性别比率。中部机构调查对象全部是女性,机构更需要护理和教育类的工作人员使女性员工偏高。西部机构因在省会,经济、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又有外部社会工作力量注入,其社会工作发展的条件相对较好,男女比例适当。

通过对平均年龄和工龄的对比发现,东部地区人员平均年龄最大、工龄时间最长;中部工作人员则相反;西部居中。工龄越长,表明该群体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如果一直在儿童领域工作,则可能对该领域了解得更加通透,其话语权分量可能更重些。

(二)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表

表2显示,人们往往有一个思想上的假设:工作人员的文化层次与技术含量、服务水平呈正相关。这三个机构的调查表明员工的学历正在逐渐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一般是医生、特教老师、护理人员、语言康复训练师、行政管理人员等。

(三)社会工作人员学习情况

表3显示,三个地区的机构的工作人员平均80%以上参加过社会工作学习。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是员工学习社会工作的主要途径。这种突击式学习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社会工作的全面了解和普及宣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日常工作内容分析

表3显示,85%以上的东部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属于社会工作性质,中部地区机构的调查对象达到100%。这引发了对一个问题的探讨,儿童机构社会工作者到底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内容。对机构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工作分类后发现:东部员工在从事机构管理、个案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达到40%;中部员工则认为在协调志愿者管理方面做得工作,达82%,其次是家庭寄养方面达到23%;在西部地区,58%的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事务之中,38%的人分别参与制定政策和个案心理辅导。个案心理辅导是机构普遍认同的社会工作内容。(见表4)

(五)员工认为应该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东部机构员工认为个案心理辅导、家庭寄养方面最应该设置社工岗位,所占比例分别是31%和16%。中部地区认为机构管理、个案心理辅导应该设置社工岗位,所占比例分别是45%、32%。西部地区认为机构管理最应该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的占60%,个案心理辅导只占4%。机构工作岗位需要社会工作元素的渗透和加强,已经成为机构的共识。

(六)对儿童康复和心理治疗的功能与作用分析

应然功能是社工在机构中应该发挥的功能,是社会赋予社会工作的理想化作用;实际功能指的是社工在现行体制制约下受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后所能实际发挥的作用。

表6显示,不管是“应然”还是“实际”功能,人们都看中个案心理辅导,这说明机构儿童的正常心理缺失已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的重点,与诸多文献中对机构儿童的现状描述是吻合的。三个地区“实际功能”中“心理辅导”功能的发挥都不是很充分。东部机构注重从微观(心理辅导)和中观(小组)来进行介人,在现场我们看到了A机构的会谈室、记录表以及为此专门布设提升孩子活动能力的场所。但是社工绝对不是仅仅的心理辅导,而是多方位的功能体现。

机构是提供儿童物质帮助的具体执行者,社工起到了物质间接协助者的作用。西部地区的实际提供物质帮助达到36%,所占分额最重;东部所占份额最小,只有20%,这可能跟东部资源和环境的丰裕有较大的关系。在维护合法权益方面,东、西部儿童机构实际上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好,而中部地区正好相反。在促进能力发展方面,东、西部儿童机构实际上比人们想象得好,而中部地区则正好相反。

(七)对机构功能和作用的分析

表7显示,三地区机构员工认为社会工作对机构的“应然”功能和“实际”功能分别体现在促进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机构的稳定上。东、中部地区的调查对象认为,机构“应然功能”的首位是“促进机构服务能力”,并分别达到38%和59%,西部地区只有22%。但是在实际执行这项功能时,东部地区认为确实“能够使机构服务能力提高”的达到40%。但是,中、西部地区在进行评估时却认为这项社会工作功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有所下降。评估社会工作在“促进机构的稳定”功能时,却发生了和上面相反的情况。社会工作在促进中、西部“机构稳定”方面实际的比预期的要好,而东部地区在这方面的功能却是恰恰相反。

(八)影响社会工作功能和作用的因素

表8显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绝不能单单依靠一个因素。三个机构都认为,目前社工在机构中发展受限的最主要因素是财政支持和岗位设置,这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差异。在财政支持上,中部和西部更加看重财政支持,所占比率分别是59%和58%,比率程度基本相当;东部比率是20%,唯一能解释的是东部地区的财政来源相对宽松一些。但在岗位设置问题上,东部被调查者认为该项最为重要,达到了44%的认同,而中部和西部则分别只有23%和18%。东部地区似乎更急于解决岗位设置问题。在考试学习培训方面,西部地区更加缺乏,认同率只有12%,中部地区是9%,而东部地区只有4%,这说明东部地区更容易获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在工资待遇方面,中部地区表现非常突出,对工资的呼声也是最高的。

六、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评价

在系统论中“功能”是系统内部固有的效能,它是由事物内部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是“内在于”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独立的机制。“作用”则是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定量调查,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媒介系统的功能

儿童福利机构对社会工作的认知较为抽象,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弥散状态,水平考试的出现必然以刚性的方式强化员工学习社会工作的动机,这是任何宣传也难以比拟的效果。同时还表现在员工努力学习社会工作,以此作为自己职业发展向上流动的良好契机。

(二)对服务对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社会工作价值观赋予机构儿童正面形象。机构传统经验式的工作方法,行政化的权威以及爱的教育和感召方式和社工方法形成了对比。社工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对儿童的隐私和独立性的尊重,重视儿童能力的改变,提供认识儿童潜能的机会,提升儿童的自信心,对人类道德情怀的关注,对机构儿童成长中困惑的理解及同理的广泛运用,这些会促使工作人员重塑儿童在工作人员心目中的形象。

二是社会工作对机构儿童教育的弥补和干预功能。首先表现在“去机构化”,儿童早期社会化成长中所必需的教育内容在机构相对缺失,长期“单位制”集体生活方式所带来隐私的缺乏、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严重的厌学情绪、“抚养生活电视化”等在寒暑假的时候就变得更加严重,这些都是社会工作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其次是对大儿童的干预。如果说社会工作对以上几个领域的介入还处在一种相对隐性状态下,那么对机构大儿童的介入则处于显性状态。小孩子较多地停留在生理层面和游戏、娱乐的满足;大儿童则表现在生理—心理—社会问题失衡上,更具迫切性、综合性。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介入到大儿童的心理干预与辅导、学业跟进、生理卫生知识、职业规划等方面。最后是关系的调节。社会工作可以对“儿童—儿童”、“儿童—机构”“儿童—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干预和调试。

(三)对整个福利机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专业方法的运用。对各类入院儿童资料的收集和从“生理—心理—社会”状况上进行评估,制定目标与计划进行诊疗和干预。解决好儿童生理、心理的需求和在社会化过程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以体现其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社会工作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填补了以往经验式、靠感性认识支撑的工作方法,它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工作方法对儿童提供多层面的服务,能够帮助机构儿童从微观层面的调适到宏观环境的改变,具有以往工作方法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其次是专业支持一整合功能。建立“机构—儿童—(寄养或康复)家长”的三角关系,社会工作者对前来陪护治疗的家长的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制定更加详实、科学的康复治疗教育方案。同时还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压力宣泄及建立支持网络。由于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机构对政府资源的强依赖性,社会工作在机构运作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强嵌入性特点,社会工作在机构中的功能易于模糊化,很难剥离出来社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只是对行政化工作方法的修葺、完善。

最后是服务拓展功能。这是儿童福利机构的隐形功能和作用。它可以摆脱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和套路,走到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之中,对那些行为偏差、思想叛逆、被人利用或者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开展外展社会工作服务。另外在一些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救助站的儿童服务部门,不再继续把孩子推向“送回—流浪—再送回”的道路,应该寻求“学校—家长—社区”立体式的帮助,让儿童青少年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制约社会工作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是制度性因素。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某个部分的因素可能会发生系统性影响。儿童福利机构兼具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的双重性质,由于我们所调查的机构都是社会工作试点机构,它本来就带有上级部门的认同和褒奖,且作为“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使命的先前排头兵,承载了政府推进社工的期望、教育者的专业理想和实务工作者探索的重任,这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现行制度安排使儿童福利机构既要呈现出与经验式工作不同的亮点,也要使制度文化遗产中的人能够理解并且配合试点工作,深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方法会成为机构的工作态势。

二是社会工作转换。机构员工受制度影响有体制内外之分,编制内员工的流动性小,但社工人员却常常转换工作,这种体制内外的分割也造成了新一轮的不同员工上岗的双轨制。

三是岗位设置。社会工作实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素尚未完全成熟,社会体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整体上仍然以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为主体。这种社会管理体制所具有的工作理论、方法和方式已经形成制度并成为人们的习惯,生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遭受原有体制的抵抗,延缓社会工作发展的速度。

(五)试点工作带来的新希望和新契机

社会工作者在整个服务系统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但也面临一些限制。

一是扩宽从业人员的学习渠道。当前,机构员工较为单一甚至缺乏外在学习渠道,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使得知识难以内化为能力,同时还存在繁重的工作量化考核及员工子系统和其他环境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等问题。

二是人员结构的多样性。机构工作人员以护理、康复、管理工作人员为主,注重医学及康复治疗有相当合理性的一面,尤其在有些机构很有特色的脑瘫、肢体康复中心,基本以康复工作人员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表1可见)、女性化人员组成模式在应对儿童的基本生理健康需求和康复、治疗方面,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这种队伍的组合模式会使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边缘化,因此,机构组成人员的多元化是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4

随着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不断增多,留守儿童正以20%的比例在增长。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生活上得以照料、行为上得以管教、学习上得以辅导、心灵上得以抚慰。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照料;管教;辅导;抚慰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这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什么时候回来看我?”这是写给远方父母的第一句话;“终于盼回了妈妈!”这是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他们渴望亲情,他们被孤独包围,他们立在山头用那有些干涩的双眼守望着远方的云彩。而打开浏览器,两千多万的留守儿童潮水般地充斥在我的眼前。他们的古怪与孤僻,他们的冷漠与遭遇,他们的希望与无助……叫我心底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班也有12个留守儿童,他们在想什么呢?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照料他们的生活

留守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高峰期,也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段。忽略或者误导了这个阶段,那将使留守儿童受害一生。老师要观察他们、亲近他们,要经常地问寒问暖,要不耐其烦地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关心他们的生活要从身体开始从习惯入手。量量体温、摸摸手心额头、看看衣服的厚薄,观察一下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和临时的监护人联系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监护人一起共同寻找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儿童,生理上一些现象的出现,更需要家长们细心的帮助。留守儿童在这方面也不能有半点闪失。作为老师,要在这时以爱生如子的情怀去尽可能地弥补他们父母之爱的缺失。让他们像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当然,照料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以后更好地独立。让他们在别人的照料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甚至自己保护自己。

二、管教他们的行为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在这样的主观意识引导下的行为就会有失偏颇甚至怪异。因此,老师就得代替家长来管教,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规范他们的行为。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来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对他们要多一个心眼,要尽早地发现他们行为上的不良之处,并做到及时教育引导,在纠正中更新他们的行为。过程中可以借助《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例对他们进行展开深入地教育引导与规范。同时,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在监护人处获得留守儿童行为方面的反馈信息的同时,与监护人一道齐心协力同谋划共努力。

三、辅导他们的学习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往往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因此,加强他们学习上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增强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的信心,也就成了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在辅导的时间与地点上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由老师个别辅导,也可以采取同学互助的形式。首先要尊重他们不要触及他们的敏感区域,然后真诚地去给以帮助。让他们由乐于接受并向勇于接受转变。并且辅导不可间断,必须长期不懈地进行。通过辅导,要让他们尝到进步的喜悦看到希望的光芒。

四、抚慰他们的心灵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缺乏抚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无疑,抚慰他们的心灵是关爱留守儿童重中之重的环节。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尝试:1.针对留守儿童进行访问和问卷式调查。通过家访和问卷式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同时,让监护人了解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告诉他们目前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2.开展亲情感恩教育。让他们通过书信或电话主动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联系。告诉父母近来学习情况,与父母交流,说说心里话。同时,也要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能够对父母说一声:“您辛苦了!”。3.为留守儿童成立“知心家园”小组。让所有留守儿童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不时地在一起说说自己的不平事、伤心事、快乐事,俨然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这样渐渐地消除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孤独感。4.在班内开展“爱心活动”。每当他们有人过生日的时候,号召同学们为他们举行一次名为“快乐小天使”的生日聚会。为他们献上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之情,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安心地读书。5.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有利于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5

关键词: TPR教学法 教学案例 一对一教学

TPR理论是美国加州心理学博士James Asher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语言习得机制和第二语言教学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后提出的。该理论要求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式语言项目,然后请学生对这些项目用身体做出反应。TPR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Asher认为,学生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紧张、急躁的情绪对学习英语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每个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的目的,启发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尽快掌握英语。[1]TPR教学法又称为全身反应法,即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TPR教学法认为,儿童期掌握的一门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是随着听说产生的,当听说获得的信息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儿童就能自然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2]Asher认为,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占先行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首先教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建立起来再说,通过听获得的技能可以迁移到其他技能上,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另外,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压力。

1.TPR理论与儿童英语发展理论

TPR儿童英语教学法按照儿童言语发展理论,通过一定的重复性强化儿童对英语的学习,尤其对语言青春期的儿童来说,大脑初步走向成熟,借助于语言认识并了解社会。此时,系统而有规律的学习英语,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优势。我国沿袭多年语法翻译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优势非常明显,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扎实的语言功底。但是这个教学法并不适用于初学英语的儿童,接受枯燥乏味的一门新的语言会让儿童力不从心,掌握难度较大。儿童学习语言有他们独有的特点,儿童好动,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好奇心强,喜欢学习,喜欢游戏玩耍。TPR教学法正是配合儿童的这些特点,让儿童全身“动”起来,加入游戏和设定的指令,并让儿童应用这些指令、游戏。这些游戏参与式的方法可以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培养儿童快乐学习的情绪,使儿童英语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TPR教学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和家长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辅导时,儿童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90分钟的教学犹如两节玩耍课一样有趣。只有由自己熟悉的家长或者喜欢的教师陪同,儿童有完全的信任感与放松感,一起做游戏,一起做指令,一起玩,一起全身“动”。英语学习才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TPR教学法在一对一教学中的应用

2.1 TPR教学法教课文

首先教师或者家长设定情景,将课文内容设计成为游戏和指令,摆放教具和模型,辅以中文讲解,说出英文并让学生听懂,理解透彻,学生听懂后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指令。例如,一组图片与行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课本教学图片案例:

What are the lions doing?

They are eating.

What are the elephants doing?

They are sleeping.

教师问学生回答,随后学生问,老师回答,配合肢体语言与表演。操练玩这一组句型后,学生就能掌握正在做什么及如何回答。然后展示其他的图片及其指令让学生练习回答并做出动作。每次讲解课文时也辅以动作表情和语言,学生一起做出相应的动作指令。

2.2 TPR教学法教词汇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课本为例:turn,left,right,East Lake Road,West Lake Road,go straight on,在教这些词汇时,学生边学习边做出动作,教turn left时学生边说边向左转,教turn right时学生边说边向右转,教turn around时学生转一整圈。教East Lake Road和West Lake Road时,学生指出方向。反复操作转动让学生掌握对教师和家长发出的指令的反应,学会使用这些词汇,检验教师或家长回答和做出的反应正确与否。此时,教师或者家长可以故意做错让学生纠正。

2.3 TPR教学法教语音

用TPR教学法教语音时,在本单元里指定一个音标教学生读,让学生在单词表中找出和这个音标一样的单词,并对比读出来,这样学生学会的语音会越来越多。联系其他已经学过的语音词汇,再放到前面学过的课文中复习语音词汇,于学生来说,这样学习语音的教学活动,就成为轻松愉快的游戏。例如,在教学音标时,先在单词表中教学生,然后在单词表中找出并读出。

3.TPR教学法个案分析

TPR教学法研究采用了纵向跟踪式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个体进行长期的实验研究,对被试者进行阶段式的测试并收集数据。这个案例选用青海省西宁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从2013年3月28日至2013年7月14日,一共115天的TPR教学法实验教学,分19周,80个课时左右。在TPR教学法进行到一个月左右时,学校对学生进行了统一的期中考试,学生成绩总分70分,其中关于图片与单词类错误为16分,占总错误的53.3%,此时,学生不懂看图片的信息,不懂得如何应用并学习。之后,继续使用TPR教学法,教会学生看懂课文中的图片,每次表演出动作,或唱,或跳,或跑,或笑。6月8日,进行了人教版套题测试,单元7的测试,总分82分,图片单词类错误为2分,占总错误的11.1%。一周后也就是6月15日,进行了单元8的测试,总分为69分,图片单词类题错误为4分,占总错误的12.3%。6月22日,进行单元9的测试,总分是70分,图片动作类题错误是0分,占总错误的0%,此时学生的正确率为100%。6月29日,进行单元10的测试,总分是76分,图片单词类错误为2分,占总错误的12.5%,6月底至七月初带领学生总复习,7月6日做一套期中复习卷,总分75分,图片类错误是0分,占总错误的0%,正确率100%。7月13号做了期末考卷,总分73分,图片动作类错误是0分,占总错误的0%,正确率100%。

通过TPR教学法,学生在图片单词类题型的错误率呈曲线下降趋势,由53.3%至最后两次的0%。学生总成绩呈上升趋势,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运用能力都在进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幅度地提高。

4.总结

TPR教学法适合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教师或者家长进行一对一辅导教学,学生的兴趣、能力、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尤其是对于图片的理解,采用TPR教学后,学生已经可以自己理解,做出动作,能够看懂信息,对于单词的掌握也牢固,学生自己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刘海莉.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育中的运用及局限性,教育时空,157.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刑事司法;成效;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发生了重大的转移,许多劳动者不得不背井离乡,谋求生计,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换言之,参照我国总人口数量,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问题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现阶段留守儿童司法保护取得的成效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①。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儿童本属弱势群体,如果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管理,他们的弱势地位无疑将雪上加霜。众多调查表明由于双亲长期与孩子疏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缺乏家庭教育,成绩不佳。以广西妇联调查统计为例,有3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19%的留守儿童考试平均分在10分以下②。二是亲情缺乏,多数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出现了胆怯、孤僻、任性、偏执等不良心理现象。三是人身安全保护不力,被不法行为侵害的案件与人身意外伤亡事件屡屡发生。四是不良习惯容易养成,行为偏差时常出现。有学者将留守儿童称为父母双全的孤儿,十分形象地表达出留守儿童缺少人性关怀的境遇,也道出了留守儿童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针对留守儿童普通存在的问题,我国已经在立法和司法上做了回应。1989年我国加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根据该公约的要求先后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专门少年法,除此外,我国立法机构还对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修正,注入了诸多专门保护儿童的内容,儿童保护法律框架初见轮廓。紧跟立法的步伐,我国少年儿童的司法保护也初见成效:一、设置少年法庭。少年法庭是我国保护少年儿童的重要国家机构,自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以来,少年法庭已逐渐从合议庭建制模式发展为独立建制模式,庭审的范围也逐渐从单一的刑事案件扩大到民事、行政案件。二、严厉打击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犯罪活动,对此类刑事案件,快侦、快破、快审、快执行。三、对违法犯罪的少年儿童,司法部门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为违法犯罪少年儿童创设了多样化的处遇制度。目前,我国少年儿童矫治措施包括刑事、行政甚至不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帮教等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治理特征③。四、注重实现程序正义,保护少年儿童的各项诉讼权利。在司法程序中树立少年儿童中心地位,对各类涉及少年儿童的案件加强诉讼指导,为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少年儿童,开通绿色通道,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少年儿童的诉权的实现。

二、我国留守儿童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刑事司法保护不足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司法保护取得的成效,为世人所共睹,然而成效的背后却难以掩盖我国留守儿童司法保护在刑事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尚未真正通过刑事司法的途径得到切实的保护与尊重。

一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无论是司法部门还是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及家庭,普遍对留守儿童的刑事司法保护不了解、不重视。就司法部门而言,有的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首先是临时监护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社会其他部门的责任,然后才是司法部门的责任。有的人则缺乏特别保护的意识,将留守儿童与成年人等同起来,不注意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工作方法不恰当,态度不合理,不能体现少年儿童优先的理念。而更有的人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涉及留守儿童问题的刑事案件久拖不决甚至敷衍了事,严重地损害了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就社区和家庭而言,社区和家庭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缺乏认识。我国是一个缺少法律信仰与法律传播的国度,轻法、厌法、不懂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民众的厌诉心理强,面对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遭遇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并不重视寻求司法机关的保护,而是通过一些私力救济的方式实现维权,甚至有时候息事宁人,对诸多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不问不理。

(二)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缺乏法律保障

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缺乏法律保障,集中表现为现行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比较多,然而直接针对留守儿童的却寥寥无几,司法部门只能适用一般的少年儿童法规对留守儿童进行刑事司法保护,这些少年儿童法规普遍存在着不够具体、不够全面、不成体系、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以《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为例,我国《刑法》虽然对儿童犯罪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犯罪进行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但是,立法上的真空与空白地带依然存在。例如,我国《刑法》第240条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罪,但是《刑法》的儿童是仅指未满14周岁的儿童,与联合国公约的儿童内涵不符,因此,当拐卖对象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男童时,公安机关办案便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这样的立法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极其不利。类似的情形同样出现在猥亵妇女儿童罪当中。此外,在《刑法》总则方面,刑法对儿童的保护依显不足。我国《刑法》中的前科消灭制度、缓刑制度、罚金制度、假释制度,在立法上依然没有体现出对少年儿童的刑事政策倾斜以及区别对待的精神。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缺乏法律保障,还体现在《刑事诉讼法》上,我国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虽专章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但是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构建依然不够完整。在专章中并没有规定简案快审制度、圆桌审判制度、法庭教育程序、心理测试等制度。

(三)刑事司法机关与其它社会机构的协调合作薄弱

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精心配合,单靠司法部门"单独作战"是无法胜任的。目前,我国刑事司法部门普遍注重司法机构(公检法)之间的协作,而轻司法机构与非司法机构之间协调配合。这表现为:一是司法机构与工商行政、新闻出版、质监、劳动监察等具有维权职能的机构缺乏联动或虽有联动,却是阵风式整治,缺乏长效机制。这导致了留守儿童司法保护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刑事司法机关与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单位缺少沟通。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单位是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更需要这样的关怀。可是,司法机关(公检法)却很少与此类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络,除了与教育事业单位如小学,初中进行联系,开设法制课堂,设置法制辅导员以外,很少再有其他形式的联系与合作。

(四)刑事司法保护外缺少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

儿童福利,也叫未成年人福利,是指面向18周岁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④。留守儿童的刑事司法保护和儿童福利制度紧密相连,"在司法体系外配置儿童及少年福利制度,除强化司法体系的矫治功能外,尚可预防导致少年非行环境因素的发生"⑤。因此,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要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属于选择利而非制度型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普及率及层次水平低相当低。在留守儿童最为集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制度与措施,进乎空白。笔者在广西桂平市某乡镇调查了解到,乡镇政府很少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并给予相应的福利关怀,只是在接到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申请后才给予福利救济,一般不主动进行保护。诸如为儿童学前教育服务的公立幼儿园、以及针对留守儿童的独特的成长环境需要的儿童活动中心、寄宿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等福利设施已被忽略与遗忘。

三、完善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对策

如何完善对留守儿童的刑事司法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针对留守儿童的刑事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统揽全局,高屋建瓴,针砭时弊地制定相关对策,最大限度的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端正认识,提高了解

这里所说的端正认识是指端正司法人员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认识。提高了解是指提高民众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了解。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是其他保护的后盾,只有刑事司法保护发挥其坚强后盾的作用,其他保护才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其功能。因此,司法人员应进一步认清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重要性,针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转变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增强责任感,树立儿童为本、少儿优先的理念,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准确、及时、高效地办理,严厉打击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确保最大化地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其次,增进民众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了解。民众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缺乏了解这与我国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不到位不无关系。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社区单位、学校、家庭的作用,加大政策法规尤其是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刑事政策法规的社会宣传。同时,司法机关应向社会推广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典型案例,增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关注程度,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与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保护少年儿童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具有实体性与程序性双重性质的《少年儿童规范法》,从实体与程序上充分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在实体方面,通盘考虑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各项权利。明确实施部门及相关主体的职责及其履行的方法、方式,并确立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程序方面,建立一套与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的司法程序,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实体权利的实现保驾护航。其次,对我国《刑法》进行必要的立法改造,重新定义刑法中的儿童概念,增设虐待儿童罪。逐步建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科消灭制度,消灭未成年犯的犯罪污点,避免犯罪儿童贴上"终身犯罪人"的标签。在缓刑制度、罚金制度、假释制度方面,立法上应当体现出对少年儿童的刑事政策倾斜以及区别对待的精神,适用缓刑和假释应当对比成年人有所放宽。最后,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专章中增设简案快审制度、圆桌审判制度、法庭教育程序、心理测试等制度。

(三)加强刑事司法机关与社会其他部门的衔接

这是实现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社会化的客观要求。首先,刑事司法机关应更广泛地与工商行政部门、新闻出版部门、质监部门、共青团、妇联等具有维权职能的机构和组织合作。对管理混乱、易滋生犯罪、安全隐患突出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场所、区域进行整顿治理,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与人文环境。同时,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建立留守儿童刑事司法保护联动合作的长效机制。其次,刑事司法机关应加强与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丰富合作形式。除了与教育部门进行联系,开展普法教育外,刑事司法机关还应与文化体育部门如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体育馆进行合作,要求这些部门免费对留守儿童开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浊,让他们体会到司法保护的温暖,从而发挥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在巩固刑事司法保护成果方面的作用。

(四)建立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机制

如何建立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相适应的留守儿童福利制度,加快儿童福利制度改革,形成完善的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机制是关键。首先,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贫困问题,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留守儿童家庭适当的补贴。其次,对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监护难的问题,政府可以设立留守儿童养家庭式照顾机构,配备充满爱心,责任感强,对儿童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亲。再者,面对留宁儿童亲情缺乏, 多数存在心理障碍的问题,政府应当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置专业有素的心理辅导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而对于留守儿童缺乏教育,成绩不佳的现象,政府可以设立留守儿童的工读学校,公立幼儿园,并为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加强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的指导。总之,我们必须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工作去,赋予儿童更多的服务与保障;我们国家的儿童福利制度亦应当由补救式的民政福利措施制度向制度型福利制度迈进。

注释:

① 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 北京 :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3。

② 韦锦田:《广西留守儿童存在四大问题》载于《健康报》第002版2007年8月15日。

③ 转引郝银钟:《中国青年少年法律与司法特别保护制度研究》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8 第34页

④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第392页。

⑤ 管士寒:《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7

【关键词】学习困难;儿童;接纳;团体辅导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又被认为是“学习迟钝”、“学习不良”、“学习失能”、“学习障碍”、“轻微脑功能失调”等,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根据1994年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可以了解到LD是指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通称。这些异常现象是个人内在的,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个体内在自控行为、社会认知与交往中的问题可能与学同时存在,但这些问题不在LD范畴之中,同时,LD也可能与其他残障(如精神发育迟滞,情绪紊乱等)或外界不利条件(如文化差异,教育缺失或不良)相伴发生于同一个体,但LD并非后者的直接后果。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中,有几种关系是对其成长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在这几种关系中,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年龄相对儿童来说有着明显差距的成人与其建立的关系,而同伴关系则是由年龄等各方面都相仿的人之间所建立出来的关系,而且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伴接纳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接纳有利于缓儿童体验到的负面情绪。

在学习困难的儿童身上很容易l生关于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也很容易因为学业成绩的问题影响到同伴接纳关系。现有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是在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着重关注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中重点关注学生某一学科成绩的提高,例如运用行为主义等方法训练儿童的成绩。本研究在调查苏州部分小学的学习困难儿童的基础上,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某一班级的学习困难的儿童及其同伴关系进行改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苏州市两所小学共470位学生(A:218人,46.40%;B:252人,53.60%)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0份。三年级171人,四年级172人,五年级127人。其中非学困生有426人,占人数的90.60%;学困生有44人,占人数的9.40%。将所有学生分类,受欢迎组有104人,占比为22.10%;被拒绝组有73人,占比为15.50%;被忽视组有84人,占比为17.90%;有争议组有3人,占比为0.60%;普通组206,占比为43.90%。

(二)研究工具

1.学习困难学生筛选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筛选,普遍是采用智力测验加上成绩的两重标准进行筛选,本文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来测试学生的智力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加之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的标准采用被试的最近一次考试,包含语文、数学两门,计算其平均分,然后再将平均分转化为标准T分数,作为被试的学业成绩指标。

2.同伴关系调查

主要采用同伴提名法进行了解,具体方法如下:同伴提名包括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两部分,要求被试分别写出 3个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学名字。根据 Coie 和 Dodge 在1983 年提 出 的 分 类 标 准[11],以 班 级 为 单 位 将 正 向 提 名( ML) 、反向提名( LL) 的次数标准化,二者之差为社会喜好( SP) 分数,即受欢迎程度,二者之和为社会影响( SI) 分数。在此基础上将被试分为社交地位不同的五组: 受欢迎组( SP>1,ML>0,LL0) 和普通组( 所有其他儿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

(三)改善方法

针对其中五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同伴关系进行改善。团体辅导方法如下:

1.团体辅导名称:“不一样的我”

2.团体辅导的目标: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度

3.具体目标:(1)提高同伴间的相互理解.

(2)促进同伴间的互动状况

(3)强调同伴间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活动次数:4次。每次约40分钟

5.活动项目:

(1)让我们重新认识吧 :成员之间增强相互了解

(2)信任之旅:1.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增加互动;2.尝试对同伴的信任

(3)合作愉快:1.利用团队活动增加凝聚力和互动;2.在活动中相互理解和接受

(4)一起愉快的玩耍:1.最终强化团体认同感; 2.在认同的基础上使学习困难儿童融入群体

6.活动内容:

(1)成长三部曲、心有千千结、分享困惑(选做)

(2)蜈蚣翻身、人体“拷贝”

(3)坐地起身、无敌风火轮、珠行万里(选做)

(4)无敌风火轮、集体创作――我们的班级(选做)、结业式

二、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同伴关系总体状况描述

在470名小学生中,有90.6%的学生属于非学困生,9.4%的学生属于学困生。非学困生组中有426人,包括受欢迎组103人,被拒绝组49人,被忽视组78人,有争议组3人,普通组193人;学困生有44人,包括受欢迎组1人,被拒绝组24人,被忽视组6人,有争议组0人,普通组13人。对人数做卡方分析59.277*(注:*p

(二)不同类别学生同伴关系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同伴关系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非学困生和学困生在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发现:

在正向提名上,非学困生的得分高于学困生,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非学困生:0.0117±1.05894,学困生:-0.788±0.59657,F值:24.266***);

在负向提名上,学困生的得分高于非学困生生,且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非学困生:-0.1254±0.87868,学困生:1.0416±1.5724,F值:58.502***);

在社会选择性上,非学困生得分高于学困生,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非学困生:0.1371±1.59908,学困生:-1.8295±1.96634,F值:57.611***);

在社会影响力上,学困生得分高于非学困生,而且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非学困生:-0.1136±1.10898,学困生:0.2536±1.33797,F值:4.198*)。

(三)实验班级干预策略实施前后同伴关系差异

在实施了团体辅导方案后,对比前后两次班级同学同伴关系,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正向提名(t值为1.732,p值为0.225)负向提名(t值为2,p值为0.184)、社会选择性(t值为0.57,p值为0.626)、社会影响力(t值为4.131,p值为0.054);结果显示,方案前后,学困生同伴关系并未显著提升。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选择性、社会影响力都有减小,但并不显著。

(四)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维度上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学习困儿童在不同分组上进行卡方检验,各组的学习困难儿童的数量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受欢迎组卡方值:0.348,p值:0.814;被拒绝组卡方值:2.959,p值:0.794;被忽视组卡方值:0.532,p值:0.742;普通组卡方值:3.121,p值:0.863),说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1.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470名参与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4名学习困难儿童,其中有24名处于被拒绝组,占总人数的55%,且仅有1名处于受欢迎组,而非学习困难儿童中被拒绝组的儿童占总人数的11%,因此可以看出在同伴之间的人际接受方面,学习困难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同时在其他分类组中,非学习困难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2.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学生的类型分为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四种类型,在这四种类型上,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差异都是显著的,其中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喜好差异及其显著,说明在同伴关系中,学习困难儿童周围的同伴普遍将学习困难儿童与较负性的方面联系起来并且在接纳方面是处于拒绝的, 同伴接纳程度不高。

3.我对参加调查的某一班级进行了以团体辅导为形式的干预手段(具体方案见目录),在开始团队辅导和活动结束后均进行以问卷调查为形式的同伴接纳度的情况认知,在两次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在四个维度上的数据都是有所减少,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这个原因是多样的:

(1)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在本研究中,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很长一段时期的团队辅导活动,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人际现状的改善不够明显。

(2)在数据分析加上在活动中观察到情况而言,以包姓同学为例,该名学习在活动开始之初是处于具有攻击性,拒绝的状态,而在最后一次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积极参与并帮忙与其他同学协调,因此可以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学习困难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是有部分改善的。

(3)其他数据的减少原因可能为在团体辅导的活动进行时,学习困难儿童周围的同伴对他们本身是处于拒绝和忽视的态度居多,在这种情况下,在团体活动进行中就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忽视或是拒绝,而这种情况在团队辅导的时间有所加长是可能会有一定的改善。

(4)在对以年级为分组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中看到,各个不同年级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困难儿童的人际关系情况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是多样的,例如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表现会让他们在同伴中处于拒绝的状态,同时会伴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具有攻击性等方面,而且同伴的忽视和拒绝会加重他们远离和拒绝与他人的交往沟通等方面,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在同伴接纳度方面存在差异,即学习困难儿童更容易被拒绝和被忽视。

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度在年级方面没有差异,即在各个年龄段的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以团队辅导为形式的干预手段,对部分学习困难儿童在同伴接纳的方面有一定改善,但要取得更明显的效果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学生同伴接纳度调查及改善策略的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学生同伴接纳度调查及改善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辰.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1(1):133-134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篇8

[关键词] 儿童;气虚质;综合干预;中医干预;按摩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28-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悄然变化,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愈来愈高。国内外专家均已研究证实,假如得不到及早的干预措施,肥胖儿童中超过80%能够将肥胖延续至成年[1]。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主要诱导因素均是肥胖,因此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肥胖儿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2]。体重过低持续发展会导致营养不良,是引起儿童死亡和健康状况差的首要原因之一,儿童常见贫血、生长迟缓,易患各种感染等。而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1月开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判定儿童的体质类型,并对气虚质儿童实施综合干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社区管辖范围,某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585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判定儿童的体质类型,儿童的中医体质类型参照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进行分型,筛查出气虚质儿童38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通过学校常规体检对全部儿童进行营养状况观察2年。38例儿童营养状况评价采用儿童BMI法,根据数值主要分为正常、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结合学生的体检结果,排除由于急慢性疾病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对比2年体检体重分析,1年内体重增长为0.5~8 kg,排除学生因减肥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体重异常减轻。

1.2 干预方法

2013年1~12月对38例儿童实施综合干预:①将家庭、学校及个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超重及肥胖儿童杜绝暴饮暴食现象发生,尽量不食用含油多、淀粉含量高及油炸食物;体重偏轻儿童增加营养,避免减肥意识。②为营养性疾病儿童制订相应运动计划,由家长督促儿童认真完成运动计划。③中医按摩:在健康教育课中由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穴位按摩,使营养性疾病儿童在家便能接受按摩治疗。超重及肥胖儿童使其保持仰卧姿,用手指在儿童腹部分别点揉以下穴位:中脘穴、下腕穴、气海穴及关元穴,每个穴位点揉1 min;再从腹部由上到下采用团揉法按摩,时间为10 min,肚脐周围是团揉重点部位;调整卧位换成俯卧姿,对膀胱经及肾俞等穴位进行推拿。体重偏轻儿童采用坐姿,用手指在儿童双下肢揉足三里穴1 min。每日按摩1次,1个疗程为20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变化情况[4]。以儿童BMI法为准,BMI=体重/身高(kg/m2),BM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

干预后儿童BMI,体重过低、超重、肥胖的比例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n(%)]

与干预前比较,*P

2.2 干预后儿童营养状况的好转情况

干预后11例肥胖儿童1例转为正常,2例转为超重;6例超重儿童有3例转为正常;13例体重过低儿童有5例转为正常;38例儿童营养状况好转率为28.9%(11/38)。

3 讨论

儿童营养性疾病史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威胁,据相关部门统计,最近几年儿童肥胖的趋势逐年上升[5]。控制体重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需要通过从生理到心理再到行为三个漫长的过程方能实现[6]。影响小学生肥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遗传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心理因素、家长文化程度及生活方式等[7]。因为很难改变先天性因素,所以心理及后天生活习惯的干预成为小学生肥胖干预的重中之重[8]。本研究将小学生肥胖特点同干预方案相结合,总结出综合干预方案,通过心理辅导、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制订运动计划及中医按摩干预等一系列干预措施,显著改善了肥胖症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9-10]。体重偏轻儿童主要是由于没有及时、合理地添加各种辅食,致使儿童摄入的食物总量不足,没有添加富含蛋白质的蛋黄、鱼、肉等,使儿童的蛋白质摄入不足;还有的儿童有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致使体内某些维生素或铁、锌、铜等微量元素的缺乏,进一步造成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

上一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下一篇:运维体系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