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50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1

【关键词】儿童意外死亡;监测;分析

6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8-01

儿童意外死亡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已列在死亡原因的首位。为了解玉溪市0-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特点,以便进行有效的干预,现将2008――2012年0-4岁儿童意外死亡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玉溪市(一区八县)2008――2012年连续5年上报市妇幼保健院的死亡报告卡及相关报表。

1.2方法根据《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玉溪市0-4岁儿童死亡监测实施细则》,通过玉溪市三级保健网收集审核报表及个案死亡报告卡;死因诊断和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

1.3质控措施每年各级定期与计生委、公安部门及各乡镇派出所有关资料核对,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准确性。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每半年召开一次儿童死亡评审会。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全市2008――2012年监测平均活产数106442人,0-4岁儿童死亡1258人,死亡率为11.82‰;其中220人为意外所致,意外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7.49%。

2.2儿童意外死亡的死因构成0-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意外窒息、溺水、交通意外。其构成比分别为36.82%、30.91%、15.91%。其次是其他意外和意外中毒,分别占12.72%和4.09%。

2.3不同地区0-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一般情况和死因构成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所辖区域一区八县,分坝区县、半山区县和山区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妇幼卫生服务情况坝区县最佳,其次是半山区县,最差为山区县。其意外死亡率分别为10.91%、23.64%、19.85%。

坝区的前3位死因为溺水(33.96%)、意外窒息(24.53%)、交通意外(19.81%);半山区的前3位死因意外窒息(40.00%)、溺水(35.38%)、交通意外(12.31%);山区的前3位死因为意外窒息(44.90%),其他意外(20.41%),溺水(18.37%)。

3讨论

3.1意外伤害是0-4岁儿童的主要原因儿童意外死亡是我市0-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5年间在儿童死亡原因中始终占第1、2位。意外窒息为我市0-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其次为溺水和交通意外。这与家长对儿童看守不到位,儿童好奇心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差有关。而交通意外的发生与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车辆增多,安全防范措施未跟上以及家长对儿童的监护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对意外伤害进行干预应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提高预防技术,利用育儿学校,托幼机构,家中等场所进行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现场抢救知识的普及,加强家长对儿童的监护,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以避免儿童受到意外伤害死亡。

3.20-4岁儿童的意外死亡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重点防范措施坝区的前3位死因为溺水、意外窒息、交通意外,半山区的前3位死因为意外窒息、溺水、交通意外,山区的前3位死因为意外窒息、其他意外、溺水。坝区和半山区的经济和交通相对发达,应重点加强社会各界对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儿童在游泳,水中娱乐及近水玩耍时的安全意识,提高家长对儿童的监护意识。山区的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应重点加强各种不同意外的防范措施,加强家长对儿童在野外的监护,培养儿童在外各种情况的自我保护意识。

3.3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社区服务利用妇幼卫生项目,社区卫生服务及妇幼保健的管理特点等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深入到村、市,把卫生保健知识及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知识,普及到位。

3.4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在宣传技巧、医疗救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儿童意外死亡的监测,逐渐完善意外死亡监测网,以期有效地减少儿童意外死亡,特别是意外窒息、溺水交通意外,从而降低玉溪市0-4岁儿童意外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林良明,刘玉琳,米杰,等.中国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1):28-31.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2

但是,我们的孩子生活的现实世界,真的安全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1个国家,多达36%和29%的男性在幼年时惨遭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9年数据,每年全球有5~15亿儿童在家中、学校、社区或拘禁期间遭到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以下中国儿童的“第一杀手”。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你需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正面临哪些安全威胁,你更需要了解,如何防范与化解这些针对孩子的威胁。

不可忽视的儿童自杀

危险等级

事件报告

2010年4月18日,武汉一名12岁的小男孩因成绩不好遭到父亲打骂,当日下午在家里用红领巾上吊自杀。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曾开展了一次小学生心理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尝试或者曾经想到自杀。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大约25%的中小学生曾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中国平均每天约有685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自杀,其中5~14岁的少年儿童占自杀总人数的至少1%。

轻生原因

过分的溺爱、冷漠的家庭和课业压力重

根据调查,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远远高于男孩。

过分溺爱孩子,会导致他认为自己的要求必须得到满足,一旦有事不能满足,这就成了他作出过激反应的导火索;家庭不和睦,弱势一方很容易把愤怒的情绪转移到更弱小的孩子身上,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责备,使得孩子越来越自卑、抑郁。

主要特征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言论,就要小心了:

“我对不起爸爸妈妈,他们赚钱很辛苦,可我成绩总是很差,让他们丢脸。”

“我就是这样子,不能改了。”

“我讨厌我自己,我不如XX。”

“我不该出生。”

“我真想大睡一觉不再醒来。”

防范建议

一个自杀的威胁或尝试代表了对强烈的失望体验的一种重要的表示。对那些早期的暗示必须进行有力的干预,父母应该直接询问孩子不高兴或自我伤害的原因,这样的直接询问可以减小自杀的风险。除此之外,父母最好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很多地方,也包括对父母的责任。

体罚之痛

危险等级

事件报告

体罚教育历史悠久,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看来,孩子受到的惩罚越重,教训记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

2007年4月,北京市3岁的坤坤入托刚13天就遭老师体罚,此后夜夜惊醒哭闹,连医生开的安神药品也不管用。经过心理咨询师诊断,坤坤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和美国“9・11”事件后出现的群体性症候一样的严重精神疾病。2009年9月,湖北的一名少年参加野外拉练时,由于跟不上队伍,受到数名教官拳打脚踢,次日死于医院。2010年3月,一名3岁的儿童因为背不出唐诗,被母亲反复拍打脑袋,失手打死。

日本熊本大学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一项共同研究成果:幼年时期长期遭受体罚者,较之未受体罚者,其部分脑前叶体的最大萎缩达19%。他们在感情、意志、集中力、注意力和认知机能方面的表现都比未受过体罚的孩子差。

体罚原因

受到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和现实利益的巨大压力,许多家长和老师支持体罚。很多体罚的民间支持者认为,只是打手心、打屁股,这样的体罚行为不会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防范建议

中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都明确规定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多数地方教育局出台的文件中,禁止体罚的规定被进一步明细化。在众多禁止体罚的法律法规条文之后,更重要的还是对家长和老师约束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

频频发生的犯

危险等级

事件报告

在中国,尚没有明确的未成年人遭受犯的人数统计数据。但近年来通过媒体的不断曝光,也许家长们不会再认为犯对于孩子的生活来说还那么遥远了。

2009年12月24日,湖南省绥宁县某小学教师在其住房内先后侵犯了5名女生。此事暴露是因事发两三个月后,一名女生因下体溃烂流血不愿上学,来探望的同学得知此事后回家告诉父母,然后通知了女生的父亲最终报案。更骇人听闻的是,2009年11月,云南腾冲县一名7岁的女童在放学回家路上,被一名17岁的男青年哄骗到附近的山林中奸杀。

主要特征

高比例的熟人作案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2006年至2008年媒体报道的未成年人遭受害的340个案件进行了专项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340个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比例占到68%。老师、校长害,在统计中占到校园害的70%。青少年之间的害占到了10%。

防范建议

孩子到了5岁,父母就可以直接告诉她(他),有些人可能会试图触摸她(他)身体的隐私部位。但是先不要使用“犯”或者“性骚扰”这种词,父母可以归之为欺侮。“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人想欺侮你,你都得告诉我们。”如果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别人是因为喜欢才亲昵,那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丧失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向孩子解释,不论是成年人或是比她(他)大的孩子都没有权利要求她(他)保守秘密或者做她(他)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有人这么要求,必须立刻告诉父母。研究发现,遭遇过犯的儿童通常不愿意泄露秘密。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别人不会相信,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揭发”大人感到很不自在。

为孩子选择安全的环境。无论是幼儿园、兴趣班还是夏令营。都要了解清楚其背景和口碑。也可以尝试和组织者进行沟通,了解包括保护孩子免受性骚扰之内的所有安全措施。

孩子受到犯以后通常不会主动告诉父母,但是会在言谈话语中有所暗示。比如会说:“我再也不想…”,这个时候你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好逸恶劳。可以引导她说出感到不适的原因。

当孩子说自己受到了骚扰,有些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孩子在说谎,因为他们不相信哪个成人或是年长的孩子能做出这种事情。请放弃这种想法,否则家长永远听不到孩子的委屈。

家庭虐待之伤

危险等级

事件报告

俗语说虎毒不食子,那些毒打亲生孩子的父母一定不会想起这句话。2009年11月,在遭生父毒打3年后,浙江宁波两位遍体鳞伤的幼儿获救。而差不多同一时期,贵州毕节6岁的小女孩婷婷被发现屁股上血肉模糊,她告诉老师是爸妈用烧红的火钳烫的,她的脸上、身上都有不同程度被长期暴打的痕迹。

易发原因

很多中国家长仍然认为打自家孩子不犯法,因为自己就是这样被打着长大的。而重男轻女思想也导致不少女孩受虐。

防范建议

家长不应将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除了家长自律以外,更重要的是完善儿童保护机制,让受虐的孩子懂得向外界寻求帮助。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更多关注,减少危险隐私。家庭虐待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更埋下了心理问题的祸根。因此要特别注意受虐儿童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以防止小孩自暴自弃,被迫走上的道路。

团伙作案的拐卖与绑架

危险等级

事件报告

“宝贝回家”是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由好心人出资建立的寻子网站。2010年元旦开始,“宝贝回家”寻子联盟从陕西出发,先后在郑州、石家庄、济南、武汉、南京、福州、深圳等地发起了“寻子活动”。每到一个城市之前,组织者都会通过网站提前联系当地和周边丢失孩子的家长参加活动。各地媒体对活动报道时,都会提起那张挂有2700名失踪儿童照片的巨大横幅,这些照片多数是在寻子网站上下载的。在“宝贝回家”网站上。一个不断被更新的名为“被拐百子图”的帖子,浏览量在10万人次以上。

主要对象

拐卖和绑架儿童的高额利润,诱使罪犯们甘愿丢掉自己的良心来干这肮脏的行当。

绑匪多以富豪乃至城市中层家庭的小孩为对象。尤其是刚刚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叛逆心理的小孩,不喜欢家人或保姆接送,因此在上学和放学途中给了罪犯可趁之机。而拐卖则是以所有家长照看不周的小孩为对象,容易发生在学校附近、广场、自家院子等小孩子喜欢玩乐的地方。

防范建议

向小孩灌输安全知识是绝对必要的,可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如知识讲座、看新闻报道等方式,教育小孩不随便搭载别人的便车,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糖果等。不少犯罪分子也会利用孩子对未成年人的信任之心犯罪,如训练自家的孩子。用溜溜球或别的玩具将其他小孩子诱骗到偏僻的地方,再被成年人用摩托车迅速逃离现场。

家长要提高警惕,在公众场合尽量不让孩子离开自己太远。有的犯罪分子通常有预谋地租房,再找机会接近房东或邻居,待取得信任后。趁家长防范意识减弱时伺机作案。此外,应该让孩子学习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如一旦发生了拐卖和绑架事件,如何确保自身安全,怎样向周围的人求救等。

防不胜防的意外伤害

危险等级

事件报告

2010年3月23日上午,福建省南平市文体路实验小学发生恶性杀人事件,在学校门口,在短短55秒内一名男子持刀砍死8名小学生,另致5人受伤。其中3个孩子当场死亡,5个孩子在就近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4月28日,广东省雷州市一男子闯入小学校园砍伤了19名师生。第二天,江苏省泰兴市中心幼儿园发生凶杀事件,有26名儿童被砍伤。

根据全国妇联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2003―2004)》,目前意外伤害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杀手”。全国每年至少有1千万名儿童受到各种形式的意外伤害,10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40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溺水、交通事故、跌落、动物损伤、烧烫伤是造成儿童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主要特点

在儿童意外伤害案中,男孩占90.3%,女孩占9.7%,男孩明显较易发生意外伤害。

儿童意外伤害较多发生在春季,占总体数量的61.3%,高于其他季节。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地点前三位依次是家里/宿舍、学校/幼儿园和街道/公路。

按意外伤害的发生频次高低排序依次是:跌倒/跌落、碰伤/挤压伤、扭伤、割/刺伤、交通事故、烧/烫伤。

防范措施

对于频频发生的意外伤害,最有效的防范方法就是进行儿童安全教育。

家长可以将意外危险反映在游戏中,创设一种情景环境,使孩子身临其中来开展,他会得到比较真实的反应。家长手持刀、剪等尖锐工具做出被切、割手臂后疼痛的样子,喊痛、假装流血等,这样会潜移默化的警示儿童这些工具是危险品不要触碰。也可以带孩子到医院看看被电伤、烫伤的病人,或许比对他说上千遍更有效。其次,对于儿童监护者老人、保姆应进行儿童意外安全培训,更新监护者的安全知识。

幼儿园、学校里应该开展各项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孩子能够自觉规避身边的危险设施。在利用大型器械开展活动之前,要对孩子反复强调玩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密切关注孩子们的体态表现及情绪变化,从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3

关键词:安全教育;生存技巧;自我保护;技能;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多方面遭受威胁,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但更为危险的是,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意识。其重要原因是人们所接受的基本教育中,缺乏与个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或信息。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而人是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就如飘浮在空气中的微尘一般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把孩子真空包装起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了解、让他们面对。他们年纪小,知识也有限,在突发事件面前,他们可说是“弱势群体”,那么该如何提高孩子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呢?

二、安全教育必须切实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对生存教育的认识

安全教育必须切实进入学校课堂,并要培养孩子们动脑、动手等实践的能力。目前世界格局越来越呈现多样性,一些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始料未及。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必须培养孩子们能够适应各种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能力。这就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对儿童的健康教育还不仅仅是传授健康知识,它还应该包括对儿童自我防卫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安全课就非常重要,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孩子们到消防部门进行学习消防知识和实地操作。每年都得有遇见火灾、车祸等如何安全逃生的实地演习。例如:模拟发生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房间紧锁,让孩子们逐个练习如何最快打开房门逃生,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做才不会被浓烟窒息等。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只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技能的教育,特别是生存教育这方面更是缺乏。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学大学,都没有学习过生存技巧,教材里更是没有涉及生存技巧的内容。现在,虽然我们的新课程中也开了类似的课程,但是只是跟学生讲不要跟生人说话,以及遇到灾害怎样避险等,授课方法上也是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我说着你听着的模式。我认为青少年自护、自救教育这种课,应该强调的是一种训练,也就是说应该注重的是实践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能、方法。仅仅靠讲一讲、说一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仅有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足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必须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自救、自护能力,正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安全教育真正的内涵。

在国外,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实用。日本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过关。而在我们的保健体育课上,却很少进行这样实用的训练,以至于意外发生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手足无措,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包扎伤口都不会。

所以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体育运动的一些技能进行安全自护的教学。帮助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对自然环境和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近

“近”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身边容易发生哪些意外事故,知晓自救互救原则和小常识。

(2)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和不可阻止,明确在自然灾害中如何预防伤害及逃生避险的原则及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火灾、溺水时对人类的伤害,了解怎样预防火灾、溺水的发生,以及在火灾、溺水中常用的自救、互救措施,知道119火警电话,认识防火标志。

(4)防烫伤: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或就地打滚;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

2.实

“实”就是传授的内容具有实际运用意义。

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则涉及到很多的生存知识可教授给我们的学生,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关系到生存教育的内容。结合青少年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学习“运动”时,告诉他们意外骨折时,要及时正确地用夹板将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讲授“呼吸系统”的知识时,结合“防涝”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水淹时,最要紧的事要用手捏紧鼻孔,以免水直接经呼吸道进入肺部,若已进入,可通过人工方法将水排出体外;而发生火灾时,为了不被浓烟呛死,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趴在地上沿墙角摸索前进。

3.活

“活”就是教学方法、活动形式灵活。

我们学校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机会,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如在火灾中逃生避险一课中,简单扼要地向学生介绍几种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讨论和实践在火灾中怎样逃生,模拟火灾对学生进行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指导。在意外伤害防范与自救互救中,让学生例举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的几种类型,然后再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基本方法。在人身犯罪侵害的防范一课中,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扮演角色、讨论模拟情景等方法,使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关注和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有针对性的自我保护本领或技巧、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实际应变能力,让他们脑子中既有了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权利意识,身上又平添了自护自救的实际应变能力,让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都系上一条自护自救的“安全带”。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全社会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让我们的课堂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良好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4

我国儿童教育与成长一直是个大问题,不能确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就不能确保以后的社会能朝气蓬勃。可是,近期儿童伤害事件屡屡频发,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心灵脆弱的孩子们,在他们幼小的瞳孔里,看到了什么?

儿童伤害事件频发

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案件令人痛心。在医院看病被医生猥亵、在学校上课被校长、老师,在家里也躲不过父亲的魔爪、甚至做一个假期实践活动也被执法人员伤透心灵。你们都是孩子最信任人,却成为伤害其最深、最畏惧的人。我们的孩子还能相信什么?

淫爪频繁地伸向无力防抗的孩子

2013年5月23日,广东湛江雷州市警方通报称,雷州市英利镇某村小学校长郑某波,以辅导课程等为借口,将该校2名女生多次诱骗至学校宿舍实施。

2013年6月10日,周口郸城县10岁女孩花花,在治疗鼻炎时遭医生刘刚猥亵。他以给孩子买水漱口为由让家长离开,然后在治疗室把下体放进女孩嘴巴里进行猥亵。

2013年6月18日,新会公安分局接报,崖门镇陈某和黄某在6月13日离家出走未回。新会公安分局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于7月5日找到陈某、黄某2人。据2人反映,在这一段时间内,她们与一名叫黄宝林的男子分别到台山、珠海等4间酒店住宿了4次,并被猥亵。

2013年7月6日,在扬州市人民医院东区医院,一名11岁女孩诞下一不足月女婴。据介绍,刚开始其养母还以为是胃炎,前两天到医院,发现出事了,想引产的,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经过手术,女孩生下了一个4斤2两的女婴。亲属介绍,女孩怀孕,涉嫌她的是其养父。

接连发生的儿童案件令人痛心。不管是医生、官员、校长、老师、甚至父亲,这些高尚的职业,孩子最信任最信赖的人,却成为伤害孩子最深、最让孩子恐惧的人群。

实际中,又有多少孩子被伤害,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屡屡有为人师表者、德高望重者将魔爪伸向无力反抗的孩子?怎样才能让这些脆弱而无辜的孩子免受摧残和侵害?类似这样的沉重追问,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心。

我国性教育缺失孩子受害时束手无策

儿童为何屡屡沦为牺牲品

儿童的明天就是社会的明天,儿童的成长就是民族的成长。儿童是人类社会链条中最赢弱、最无助的一环,儿童期的受虐经历,对其青少年期与成年期的情感、行为都产生不利影响。我们的孩子为何屡屡沦为牺牲品?

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出版的《全民防灾应急手册》称,我国有3亿8千万未成年人,与成人相比存在的先天弱势,使他们成为最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群体。从公安部门的统计来看,80%侵害儿童的案件都是因为孩子不会拒绝陌生人的要求引发的,有10%的儿童在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危险发生时他们又该如何应对,未成年人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各种侵害,成为家长和孩子们都最为关心的话题。

遇到问题孩子很难主动说出真相,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性教育的缺失使很多孩子的相关知识几近空白,但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惯于把孩子培养成唯老师马首是瞻,乐于见到他们“听话”、“乖”、屈从于老师的权威。这样的师生格局下,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承认,那些实施犯罪的教师,其事前事后的恐吓可能是相当“管用”的,他们正是利用学生的屈从和恐惧心理,才屡屡得手。

中国性教育的缺失

毫无疑问,中国孩子的性教育是缺失的。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近日,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也佐证了性教育缺失的现状,数据显示,只有5.39%的小学生能正确选出全部隐私部位。73名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占调查人数的16.37%。

而研究者认为,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10岁左右),将要或开始进入青春期,到这个年龄还不能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一旦遇到犯则不能正确识别犯者,从而不能有效地自我保护。

在近期发生的儿童案件中,让人触目惊心的除了涉案教师的卑劣行径之外,还有被伤害的孩子们薄弱的自我保护意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受到侵害后选择沉默,甚至有一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老师的行为代表着什么,还以为是与自己“做游戏”,部分地区性教育缺失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屡遭质疑否定中国性教育“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性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应该成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渠道。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学校是郑重讨论性问题的地方,是使男孩子明白卫生、节欲等问题的地方,也是使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明白性病危脸的地方。”而事实上,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早已是“国际惯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

然而在相对保守的东方世界,性教育却发展得有些缓慢。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学期要安排6-7课时上健康教育课。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等内容。

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各地区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和发展良莠不齐,在一些地区正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仍难以得到普及。一项调查显示,91.2%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不够用,在进行性教育时做不到坦率、大方、自然,缺乏教育方法。部分中小学老师对于性教育的内容很模糊,用生理知识教育代替异往、性心理辅导等。

一方面,师资力量的落后拖了性教育发展的后腿,另一方面,开展性教育地区的学校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和阻力。在这其中。家长的不理解和质疑就是阻力之一。

正如此次北京市的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课程试点教材,由于涉及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像“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大胆加入了概念。并且每一页教材都有与文字匹配的插图。这样图文并茂的介绍性内容就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担忧,有家长看过内容的插图后明确反对,认为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黄色漫画,担心好奇心重的孩子会跟着图画照学照做。

性教育如何把握好“度”

对此,徐振雷认为,性教育如何把握好“度”、如何避免把教育变成“教唆”,是学校目前面临着的最大问题。

据徐振雷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地区在性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其中,北京、杭州、成都、深圳这4个地区在中小学中开展性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约有9-10年的时间。每个地区都有二三十所中小学在参与试点,经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达到上千名。这些试点校利用班会、渗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性知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的一些教育人士也正在积极建言学校能够开设固定的课时,使得性教育能够更加系统正规。

近些年来,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据了解,以“如何为中国孩子提供正确科学健康的性教育”为关注焦点的全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四届,许多参会教师都感觉“找到了组织”、“不再孤立”。

事件发生的学校,基本都是多年未进行过性知识教育,更遑论对青少年进行防等安全知识的教育。而在青少年的行为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环,恰恰又是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育机构和家长们,往往羞于向孩子们讲起这些东西。

结语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如花的生命,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他们所处的生存坏境,与同样经历过童年的我们有了太多的不同。现今的中国儿童所处的生活坏境是如此的黑暗与恐怖。现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保护不了孩子,就没有国家的未来。请还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完善司法体制 两会委员联名建议嫖宿或判死刑

还儿童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要想遏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只有重典治乱,让这些伤害孩子的人付出代价。请重视孩子的安全,把罪恶之花扼杀在萌芽里,还孩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保护儿童,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人大代表建议立法“禁止虐待儿童”

针对过去一年来多地幼儿园出现的虐待儿童事件,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在议案建议中呼吁,尽快出台“禁止虐待儿童”的相关立法,在全社会树立“儿童优先、保护儿童”理念,预防和减少虐童现象发生。

虐童案“轻罚”皆因无罪名可定

去年,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艳红虐待儿童等案件的发生,令家长揪心,社会愤怒。但最终处理结果,学校除了辞退、开除了当事老师,并无其他制裁措施,尤其是刑事制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刑法没有规定相应的罪名。”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说。

韩德云介绍,刑法上和虐待儿童相关的罪名主要有四个:虐待罪,侮辱罪,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我国刑法规定,虐待罪专指虐待家庭成员,适用于家庭、父母,不适用学校、教师;侮辱罪主要适用成年人,对于婴幼儿和儿童很少见;故意伤害罪,只有受害人伤势达到轻伤以上结果才符合;而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重,造成受害人恐慌、害怕等后果的,才符合立案标准。

“该案件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对当事人刑事拘留,凸显关于虐待儿童问题的法律制度缺失。”韩德云说。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赵东花指出,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虐待,仅限于一些严重暴力行为产生的身心伤害,一些较轻的虐童行为,例如忽视、轻度体罚、强迫劳动等并没有包含在虐待定义内。

“法律对虐待的界定,使对儿童的一些不正当管教行为及一般虐待行为处理无据。”赵东花说。

建议刑法增加“虐待儿童罪”

韩德云和赵东花2位代表在向人大提交的建议都呼吁,尽快修改刑法为虐童行为立法。

韩德云建议,尽快在刑法中增加“虐待儿童罪”,犯罪主体既包括家庭成员,也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员和机构:虐待行为上要区分躯体虐待、忽视、待和心理情感虐待等不同情况;量刑处罚上要与虐待罪、侮辱罪、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有明显区别。

保护儿童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代表们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未成年人最多的国家,但近年来,浙江温岭、江苏兴化、陕西旬阳、江西九江、深圳等地幼儿园相继发生恶童事件,折射出我国“儿童优先、保护儿童”理念的缺失,应借鉴美日等国经验,积极构建防治虐待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儿童期的受虐经历,对儿童青少年期与成年期的情感、行为都产生不利影响。”韩德云说,保护儿童权利,建立必要的法律是应该的,但不能忽视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副主任、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其提交的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议案中呼吁,多地恶童事件暴露出我国学前教育在办园资格审定、幼儿教师资格审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提高幼教师资整体素质。

“专项抽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幼儿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上岗比例高达60%。学前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缺乏基本保障,教师队伍不稳,素质不高,法治意识淡漠。可以说,作为全国需求面最广的学前教育,是最差的教育队伍在承载教育任务。”刘希娅说。

赵东花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健全遏制虐待儿童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投诉机制;建议教育部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反对家暴、防止儿童虐待等相关内容:建议民政部门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儿童庇护中心等。

两会委员联名建议严惩嫖宿

猥亵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应当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是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罪,可以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是猥亵儿童的,应该从重处罚。如果小学校长跟公务员与这些不满14岁的女孩子有。他们则涉嫌罪。

1997年的《刑法》增加了一条“嫖宿罪”,法定嫖宿不满14周岁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嫖宿罪”近年一直饱受非议,因为它的量刑轻于奸淫罪:奸淫罪最高可判死刑,而“嫖宿罪”只是判处5-15年的有期徒刑。

许多人认为:“嫖宿”在客观上是对奸淫罪的开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一类犯罪的扩大,在贵州习水县等案件中:“嫖宿罪”确实减轻了嫖宿者的犯罪成本。从法理层面来讲,罪与“嫖宿罪”实质上是一种从属关系,不应并列。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嫖宿罪”让很多由受害人变成了”,这无疑是一种双重伤害。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5

一、幼儿园发生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的原因

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好动、好奇,理解力和判断力差,缺乏生活经验,危险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如幼儿喜欢攀爬,而阳台、门窗、楼梯往往因缺少保护装置而导致幼儿从高空跌落;玩水、游泳给学前儿童带来乐趣,也潜藏着风险。又如幼儿常常以触摸或嘴尝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气管异物、鼻腔异物、眼内异物、夹伤、触电和烫伤也成为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

(二)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贫乏、安全救助技能欠缺

在保教人员不足、师生距离比较远的情况下,意外事故发生频率会提高。保教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或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警觉性和应变能力等,都是一种安全隐患。研究表明,10:00~14:30是托幼机构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峰期,原因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后思想由紧张状态进入放松状态,对幼儿的安全监护有所松懈,而这时幼儿正从兴奋期转入疲劳期,体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在对幼儿实施保教过程中,保教人员容易重视教学而轻视安全,贪图工作方便而忽略危险排除,最终因麻痹大意而导致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客观环境中的潜在危险

客观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常会导致在园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来自于活动场地、设施不安全因素等,如室内空间过分拥挤,活动场地狭小,地面不平整,家具、玩具的边角锐利,玩具颗粒过于细小,游戏设备器具陈旧、老化,操作工具不适合学前儿童等等。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幼儿园大多制定了门卫制度、饮食卫生制度等安全规章制度,但尚不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安全责任不明确,没有做到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岗到人;安全标准不明细,缺少各岗位标准化的、有可操作性的安全工作规范;执行监督不深入,缺乏长效的监督管理和追责机制;应对措施不得力,尚未建立幼儿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应对措施不得力,导致幼儿园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淡漠、安全工作流程草率、安全事故应对慌乱,未能为幼儿园有效预防处理意外伤害事故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基础。

二、 幼儿园幼儿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处理的对策

(一)重视安全工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幼儿园实行依法制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园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应不断制定和完善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安全保卫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建筑设施检查维护制度、火源、电源、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制度、事故报告处理制度、食品卫生制度、厨房安全制度、卫生消毒隔离制度、幼儿接送卡制度、发现安全隐患报告制度等等。如严格执行接送卡制度,即上午家长来送幼儿时,必须从班上老师处拿到该幼儿接送卡,下午来接幼儿必须把卡交到本班老师处,方可领走幼儿,同时为了防止家长不慎遗失接送卡,幼儿被冒领的情况发生,孩子最好由专人接送,如果有特殊情况叫其他人代接幼儿,必须事先通知教师,并凭该幼儿接送卡来接幼儿等等。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使安全工作纳入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教职工的行为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起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的作用。

2.健全幼儿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幼儿园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制度体系,根据幼儿园教学、后勤、行政的各项工作,制定与之相关的安全工作制度,各项要求应全面、规范、细致和具有可操作性。安全工作制度执行监督要有力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考核有奖惩、事故有追责。通过制定系列的岗位安全工作责任制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形成幼儿园安全制度网络,从而为干预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处置突发安全事故的组织机构、各级职责、处理程序、监测预警、预防措施、责任追究等均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这使幼儿园各级各类人员面对事故不会不知所措、慌乱延误救治,对幼儿意外伤害事故能预防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应对、有效遏制。

(二)加强幼儿安全教育,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幼儿的身心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自理能力也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和保护孩子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教给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幼儿安全教育环境,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并且可以根据幼儿园常见的意外事故,设计专题教学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安全常识和掌握安全行为技能。同时可以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到幼儿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练习自我保护技能,发展自我保护能力。

制定安全疏散演习计划,画出各班安全疏散线路图让幼儿熟悉,并定期举行全园安全演习等等。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会幼儿防触电、防溺水、防火、防摔伤、防走失、防拐骗等自我保护的技能,使幼儿学习实际的防危保安的本领,从而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护能力,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对教职工培训,提高有效预防和合理应对的能力

1.加强对教职工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教职工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纵观诸多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教职工的责任心差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加强教职工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确保幼 儿人身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认真学习教职工行为规范和幼教理论,严格依法履行其保教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热爱幼儿、精心呵护幼儿,从如何保护每个幼儿的生命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做起,献一份爱心、多一份热心、少一点粗心、获得一份安心。幼儿园定期组织专门的安全条例、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技能培训。每学期要对安全工作作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开设安全工作培训课程,或者举行安全演练,进一步提高全园的安全意识,全面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使之能有效预防幼儿伤害事故,合理应对意外事故的发生。

2.利用激励手段,调动教职工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注意利用激励手段,调动教职工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节点”的作用。教职工能否重视安全工作,有赖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例如通过设安全奖、改善安全卫生条件、提高待遇、安全与职务的晋升及奖金挂钩,表扬、记过或开展“安全竞赛”等手段和活幼,利用外部作用激励人的安全行为。同时我们还通过更新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强化安全观念和情感理想、培养建立安全远大目标等内部激励手段,使人的安全行为建立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能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作为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内、外激励的环境,满足教职工对安全精神文化的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员工安全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教职工从被动的“要我安全”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安全”,进一步达到“我懂安全、我会安全、我管安全”,从而促进安全工作积极性稳步提高。

(四)多措并举,多方合作,保障幼儿安全健康

幼儿园的工作繁杂琐碎,面面俱到,安全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协同防护。首先是引入专业指导服务,例如邀请公安、消防、医院的专业人员分别对幼儿园的防暴、防火、防病等安全工作进行专门性的安全工作指导;与专业教学单位合作,开展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专题研究,为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和安全培训课程开设提供科研保障;聘请法律顾问,遇到意外伤害事件,及时向律师咨询,理智处理问题。其次要加强家园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家长课堂、家园安全主题活动、亲子活动等,向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意外伤害预防和处理的方法,使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同步。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6

1.1环境空气污染因素

儿童就诊时往往需要家长陪同,增加了诊室的人员流动量,增加了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机会。在治疗过程中,口腔内的唾液、切削碎屑、血液等都含有大量病原体,高速涡轮手机旋转中产生的气雾及飞沫极易飘散在空气中,增加病原微生物扩散的机会,污染周围环境的空气和物品表面。

1.2生物性危害因素

口腔除了有大量细菌外,可能还会有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形成医院感染[1]。另外,儿童唾液分泌量通常比成人多,唾液往往难以含于口腔内以至于溢出于口腔外从而使病毒、细菌有传播的机会。

1.3物理化学性危害因素

口腔科常用药物通常有刺鼻的气味,对儿童呼吸道、鼻、眼、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加上儿童由于发育不完善,长时间接触可产生头晕、恶心,甚至引起过敏性皮炎。

1.4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有些医务人员忽视诊疗患者之间的认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有些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不戴帽子、口罩及手套或手套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个别人对自身针刺伤或锐器刺伤重视不够,存有侥幸心理,为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易感因素。

1.5诊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

使用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时,只能消毒手机表面,而对手机内部回吸物毫无影响,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中喷出的水雾进入其他患者的口中,而造成医院感染。

2防护措施

2.1建立门诊档案

对就诊的每例患儿建立门诊病历,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建立一份身体健康档案,以便发生职业暴露时追踪访查。

2.2护理配合

儿童口腔科就诊患者年龄小、理解及配合能力差,在进行操作时,护士必须做到脚勤、眼勤、手勤、脑勤,熟悉患儿病情及医师操作步骤。护士可使用强弱吸引器,协助吸唾,对减少治疗中诊室空气的细菌含量有明显作用。

2.3做好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

诊疗室每日紫外线灯照射或紫外线空气循环消毒机消毒;地面采用湿拖并消毒,随时保持清洁;物体表面每天用0.05%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冲洗;灯把手等医师直接接触的地方用防污膜包裹,每人一更换,漱口池表面擦拭清洁[2]。定期对口腔科的灭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剂、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及空气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2.4做好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掌握消毒隔离措施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面罩。医务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手极易被患者的唾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3],所以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

2.5口腔科布局合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规范诊疗区域的分设,做到布局合理。设立污物间,集中处理重复诊疗器械及医疗废物。对于重复使用的器械,使用后集中在含酶液的密闭箱中由专职护士收取运送到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备用。污染的锐器必须按规定放入坚固的锐器盒内,防止发生针刺伤等意外伤害。

2.6药品使用及管理

儿童口腔科的药品种类繁多,应专人负责,定时清点、检查、补充。儿童口腔科用药大部分都有挥发性,应及时检察瓶口是否完整、有无缺损,以防污染及影响药物疗效,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常用药物如樟脑酚液、三氧化二砷糊剂、丁香油酚、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管塑化液及自凝牙托水、粉等,每次用后盖子要密闭,瓶身要用乙醇棉球擦拭干净,防止气味散发于空气中造成对儿童不必要的伤害。

2.7准备充足的诊疗器械

儿童口腔科器械精细且种类繁多、用量大、周转快,这就要求必须配备足够的口腔器械。凡进入患者口腔内的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从源头上切断感染途径。

2.8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及培训

提高预防儿童口腔科治疗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加大对预防儿童口腔科治疗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医务人员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防范医院感染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增强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提倡系统化管理,把住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切断感染的途径。

3结果

我院儿童口腔科近几年通过对诊疗环境消毒、遵循无菌技术操作、严格器械的消毒灭菌及医务人员做好职业防护等措施以来,未发生一例医院感染,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得到患者的信任和支持,门诊量不断增加。

4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安全教育;意外伤害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医学的进步,幼儿因健康问题引发的死亡率下降,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导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跌落撞伤、烫伤烧伤、硬物夹伤和宠物咬伤在幼儿日常意外伤害事故中所占比率较高”〔1〕。在生活中,幼儿在家庭中的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已造成一些幼儿伤亡。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但反思现今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现其中的安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家长需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强调家庭要有教育意识,保障幼儿安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在教育方面更加关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忽略对幼儿安全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这与家庭保护的角色相悖,也是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缺位的重要表现。近几年,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凸显,而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饮食安全问题、交往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和游玩安全问题〔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缺位,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安全教育问题愈发突出。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尤其造成幼儿安全意识的薄弱,而且在学前期的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其遭遇危险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潜在危险,也不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更不知道当危险来临时自己应该如何做。

(二)家长安全教育内容仅限于书本,缺乏操作技能

部分家长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会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渗透一些安全知识,尤其当幼儿出现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时,家长会告诉其行为的危险性。如,当幼儿要将手放在插线板的孔中并去抠时,家长会立即制止并告知幼儿不能这样做。但仅仅禁止幼儿做这些行为还不行,应该进一步告诉幼儿,这么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不然有些幼儿会在家长不注意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去一探究竟。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仅限于绘本或是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缺乏成体系内容的教育,更缺乏一些必备技能的训练,如在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中,溺水和交通事故占比较大〔3〕。倘若在幼儿时期就加大对儿童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其游泳技能的训练、交通知识的普及以及其他应急技能的训练,将会大大降低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儿童的生存权。

(三)家长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与随意性

家长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与随意性。如,部分家长会在幼儿发生意外之后再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有的意外对幼儿造成的伤害已无法弥补;还有的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随意的态度与方式会影响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幼儿产生不用重视安全问题的错觉,这也违背了安全教育的目的。这些教育方式反映了家庭中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安全教育就是随机教育,具有偶发性,不用采取正式的教育方式,认为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家长忽视了经验的增加有时会付出一些代价。如果家长在这之前就对幼儿进行系统、正式的教育,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幼儿面对危险的风险性。除此之外,家长安全教育方式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其对安全问题的讲述方面,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属于简单粗暴式,是命令式的,如“不可以动”“不可以摸”“停下”等,这样的方式一时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有时反而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二、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关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家长态度方面,同时也包括其知识层面及技能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以及对安全培训不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一)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

家长忽视安全教育,究其根本还是家长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也是造成现今安全问题多出现在家庭中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安全意识与家庭中的安全隐患成负相关〔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也愈发隐蔽,也就逐渐弱化了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如,现今很多家庭住在高层小区中,一些家长认为高层建筑更安全,防护措施更加严密,从而放松了对幼儿安全的警惕,从而造成幼儿从高层坠落事件频发,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长不在场的几分钟之内发生。还有很多交通安全事故是由于家长玩手机而疏忽照看幼儿,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这些意外的发生都表明家长不重视对幼儿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安全都有所忽视。

(二)家长安全技能缺乏

目前,不少家长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安全问题时更需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即安全教育“既需要理性传达,还需要动作传达”。〔5〕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缺乏相关技能训练的问题,这是因为有的家长自身对安全技能的掌握就有所欠缺。如面对幼儿不慎跌伤或是骨折的情况,有的家长就会移动幼儿,正确的做法是不要移动幼儿,以免造成二次伤害。除此之外,对基本的急救措施,很多家长都是有所欠缺的,如面对异物卡住幼儿的喉咙时家长不知道怎么做;面对幼儿溺水时不知道怎样处置等。这些基本的急救措施都是家长应该学习的,不仅学理论,还要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练习,以防万一。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操作经验更有价值。

(三)家长对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

面对幼儿安全问题,幼儿园和社区都高度重视,同时注重向家长传授相关知识,如有的幼儿园定期举行安全培训活动,对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进行剖析,并就相关措施予以展示或讲解;社区相关部门面对社区家长举行一些讲座或实践活动,向家长宣传相关安全教育知识,比如防火防盗、如何预防幼儿疾病等方面内容。大多数家长都会参加相关活动,但部分家长在讲座或培训现场做其他事情,没有学到相关知识,这体现了家长对幼儿园及社区培训工作的不重视;还有的幼儿的父母不去参加相关活动,让孩子的祖辈去参加,如果发生一些意外,老年人因为年老体弱等原因可能起到的作用不大,甚至弄错了一些急救措施,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教育策略

(一)家长要提高安全教育意识

安全教育意识是家长进行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安全对幼儿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教育意识。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一个对自身安全都不重视的家长,很难意识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其次,家长要优化安全意识,不应只把眼光放在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上,而且对幼儿身心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都要予以关注。不论是家长提升自身安全意识,还是优化安全意识,都是加强家长安全意识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家长才能够在脑中有安全这根弦,从而会有意识地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并成为一种习惯。

(二)家长要增加安全知识和提升安全教育技能

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是家长提升其安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首先,家长可以通过书籍或是网络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今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家长可以通过视频对相关急救技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便于自己的操作练习;其次,家庭重视与幼儿园合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家长要重视园所及社区安排的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并有所反馈,切实提升自己在安全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与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平时遇到的问题,建立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教育。此外,家长可以把一些简易的急救方法教给幼儿,提升幼儿的自救能力,为幼儿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家长要重视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

目前,我国的整个安全教育系统并不完善,应建立从幼儿园到高校、从家庭到教育机构的完整安全教育体系,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同时将国外好的安全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造,使整个安全教育系统完整而有效。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校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其次,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平时教学中,如高校应该将急救这门课定为必修课;再次,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连同医院为准父母提供相关培训,或是倡导产前培训机构增加这门课程。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系统,为家长的安全教育提供保障。家长对于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工作一定要重视,配合整个安全教育系统的工作,重视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认真参加各种安全培训,使自己的安全教育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安全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源于家庭教育,安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加强家庭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增长幼儿的安全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救能力,这些都与家长自身安全素质有关。家长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幼儿园的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慧渊,何敬瑜.在园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47-49.

〔2〕张荻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胡涵,郭琳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溺水、交通事故与被〔EB/OL〕.(2015-07-01)〔2017-03-16〕.

〔4〕来鑫.家庭中幼儿安全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5):40-41.

〔5〕孙胜.现代安全教育的机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儿童意外伤害培训方案篇8

关键词:5・12地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分类号:B849;R395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5・12大地震的突发、强破坏性,给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儿童受到的影响更会是长期的,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可能在成年期引发一系列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滥用、人格异常、自杀及暴力行为。因此,在心理危机发生之时,需要对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本文将常用的9种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总结于下。

1 哀思传统表达训练

哀思传统表达训练的目的是合理排解负性情绪,消除不合理信念,恢复正常心理行为模式,重建信心与生活目标,可分为以下步骤:1)开场白,交代活动的目标和意义:2)合理设置情境,导入庄重的哀思状态。如晚上用“5・12烛光”,播放可以寄托哀思、唤起力量的音乐或视频,与音像同时深情颂读铭恩词等;3)让儿童闭目冥想要对逝者说的话(想好后,动大拇指示意),然后分享(每人介绍并解释,充分宣泄与共情);4)归纳与引导,说明对逝者的话是他们自己真情实感表达。寄托哀思,使之觉得轻松和安慰,有一种释然和亲切的感觉;5)播放轻松与超然的音乐或视频,让儿童闭目冥想逝者对他(她)的希望,然后分享。目的在于树立新的生活目标,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6)归纳指导,说明铭记逝者的希望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着力肯定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正向、积极的目标和方向),过去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是可以理解但却是应该改正的。引导儿童在积极心态与非理性信念之间思辨,帮助其在灾难中成长:7)调整心态、回到现实、强化目标。播放深情、有力、面向未来的视频音乐或歌曲(必要时可重复1~2次),儿童闭目聆听,渐渐睁开眼睛,可以共同歌唱,并简要强调一两位“逝者的期望”共勉,结束训练。

2 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强调在悲痛面前,不能沉溺于痛苦中,而应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通过哭号等方式发泄情感,消除罪恶感、羞耻感、孤独感、进而接纳事实,找到生命的意义。哀伤辅导的目标是:1)协助儿童面对失落;2)协助儿童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3)协助儿童克服失落后再度适应正常生活的障碍;4)以正向的方式鼓励儿童向逝者告别,并坦然地重新将情感投入到新的关系里。哀伤辅导要经历4个阶段的任务1)接受失落的真实性;2)经验悲伤的痛苦; 3)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4)将情绪从已逝者身上转移到生活上。

倾听在哀伤辅导中必不可少。倾听需要用心听,并通过搂抱、抚摸、逗笑等“形体语言”与儿童“交谈”,表达注意和关爱,理解儿童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可使用以下问题引导与儿童的交谈:1)“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仔细倾听儿童叙说,了解其对灾害的误解,让其知道现实,以便消除其误解。2)“现在大家都在做什么?”要告诉儿童大家都在努力,还可适当地告诉儿童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3)“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有时这种担心与关于灾难的误解有关。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保证你和其他人会尽其所能保证灾后的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4)“你还有什么事要告诉我或想让我知道?”使儿童知道你愿意跟他谈话,他(她)不必保留任何问题,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问题。

3 心理宣泄法

心理宣泄法即主动倾听儿童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鼓励其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并通过观察和讨论他人及自己的反应,帮助儿童在心理上消化创伤体验,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在进行宣泄时,要对经历地震灾难的儿童采取关怀、耐心的态度,让他们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使得他们由于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感到由衷的舒畅,进而强化他们战胜地震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心理危机干预者要保证保守秘密,并在心理宣泄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温和的正确指导。

4 绘画疗法

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倾听绘画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绘画主要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画人测验(D-A-P)、动态“房一树一人”测验(K-H-T-P)、家庭动态图(K-F-D)、学校动态图等。近年来还有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树木人格图、画“最近的问题和情感”或“此时此地的感受”,画出自己的3个愿望等等。根据投射原理可从三个层面对儿童绘画加以解释:表层内容,相关内容及象征性内容。另外,所画形象的大小、位置、阴影和颜色,省略、夸张分离等都可以传达有用的信息。笔者之一曾于震后(5月17日)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之一就是策划了“心愿墙”活动,这些绘画主要包括两种内容,一种是儿童在地震中的经历,如房子下沉、教室垮塌等。这些绘画使儿童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起到了宣泄的作用,有助于减缓儿童的紧张和恐惧。另一种是未来的美好生活。如未来的家园、未来的学校等,儿童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坚持。

5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个敏感话题,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逾8万同胞死亡,而儿童的死亡概念是无法接受也无法否认的,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联想和担忧,所以死亡教育不应忽略,一些学校和组织通过举办烛光晚会来悼念亡者,就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好形式。死亡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价值等四个层面:1)认知层面目标:为儿童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事件和经验的信息,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讨论,使儿童了解并整合这些信息;2)情感层面目标:让儿童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重点在于教导儿童在面对丧恸时如何正确处理哀伤情绪,分享与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方法;3)行为层面目标:让儿童知道如何或什么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如何或如何帮助别人表现哀伤的情绪:4)价值层面目标:帮助儿童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终结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藉由死亡教育让儿童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

6 灾害教育

灾害教育是每个儿童的生存必修课,学校是进行灾难教育的主阵地。灾难教育的内容包括灾难知识教育(灾难的种类、危害、前兆和表现、原因、规律等)、灾难应对教育(灾难

预防与救助教育)、灾难心理和灾难体验教育。学校灾难教育的途径有四: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灾难教育(如在生物课中讲授病毒的传播、预防、隔离等;在地理课上传授灾难的前兆及如何应对、野外生存的知识;在心理健康课上注意对学生应激能力的培养。);2)开设专门的灾难教育课程。如美国把应急准备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的社会课程(包括美国红十字会开发的“灾难演习”培训课程),它的目标是向5~14岁的儿童及家庭传授防灾信息,并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工具,提升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有效应对灾害。孟加拉国设计了儿童减灾学习手册,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学习如何采取有效的减灾手段,并通过学生将这套学习手册推广到整个社区当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灾害,学会应对灾害的技能。除文字介绍和说明外,手册还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儿童进行学习和实践,并鼓励家长和教师参与到防灾教育的演练和模拟当中。3)进行灾难知识宣传,可通过专题讲座式、资料展览或发放等方式进行;4)让学生进行灾难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5)开发灾难教育的软件、游戏等。东南亚海啸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了一款“粮食部队”的视频游戏,教育儿童如何在重大人道危机中应对分发食物的挑战。游戏要求儿童完成6个虚拟任务,这些任务反映了救援行动时所面临的真实障碍和困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是很成功的设计。

7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父母及其他亲人、老师和同学、社会各方的关爱等等。社会支持对处在危机中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家庭危机干预可以:1)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灾难后儿童最容易出现无助和恐惧,他们急切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2)家长与儿童进行情绪上的分享与支持,要信息互通,并对儿童激烈的情绪波动表现容忍。危机会激发儿童很强烈的情感爆发,如愤怒、恐惧、悲伤、负罪等。当痛苦、无法接受的感情得不到表达和支持时,则容易出现情绪骚动、愤世嫉俗、破坏、药物或酒精滥用。3)扩展家庭的社会网络,家庭获得亲人、社区、社会网络在心理、情绪、行动和经济上的有效支持。这对于失去房屋和父母的儿童来说,尤其重要。

社区危机干预可以:1)通过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立联合体,共享支持体系和资源,并把它作为儿童康复的重要基础。2)让儿童加入到有关创伤和应对的故事讲述中,故事应该足够多以尽可能包括不同的经历。如美国在Katrina飓风之后,社区为儿童组织了“我的Katrina故事”社区活动。活动中提供了各种信息和故事,帮助儿童记住、记录和完整地看待这一事件。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悲痛、糟糕、恐惧的部分,更包括了人们所做的助人、勇敢、优良的行为3)重新安排儿童的生活节奏,举行集体康复仪式,把悲痛赋予意义和认同。除了官方有组织的正式仪式及而后的纪念事件之外,还可以举行一些非正式的仪式和纪念活动。4)带给儿童积极的远景目标,重燃对未来的希望。

上一篇: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 下一篇:城乡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