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6 17:14:58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1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元分析方法;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35-04

一、前言

在线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责任,学生还可根据兴趣形成协作小组;教师则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在线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在线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变化需要更多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是有学者认为在线学习中应该推广把教师作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然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责任。以学生为中心会使教师和创建批判性探究社区的交互本质价值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Browne通过研究发现,在线学生都认同师生在线交流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和鼓舞他们的信心;他们希望教师在整个学习期间都全身心地参与在线学习。[2]而远程教育在国内发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角色未能实现良好的转变。[3]

由于在线教学过程十分复杂,加之师生的时空分离,所以传统的面授方式不能简单地迁移到在线环境。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形成开展在线教学所需要的策略和能力,并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发展出一套理论来指导在线学习。

二、文献综述

Berge是最早研究教师在线角色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教学、管理、社会和技术这4大类角色。[4]教学角色指鼓励学生通过交互式讨论进行知识的分享和建构,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学习信息、学习反馈和指导。管理角色指的是与学习环境有关的组织、程序和管理性任务,包括管理个别学生、管理讨论和群体工作、管理课程功能。社会角色涉及到建立一个友好的环境和形成社区感,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发展相应的社交技能,鼓励学生参与网上讨论,提供反馈,公开表扬,关注个别学生的需求,使用个性化语言与学生讨论。

陈丽认为远程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具备选择媒体的能力,具备学习材料的开发能力,具备组织小组远程讨论的能力,能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交流媒体技术、选择和设计讨论问题、讨论的组织技能,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能力。[5]

Anderson等人提出的探究社区模型提及了教师在网络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职责。他们认为在线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了学生实现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而对认知过程、社交过程进行的设计、促进和指导。[6]教学设计和组织、促进对话以及直接教学在线教师需要履行的3项基本工作。为了确保在线教学取得成功,网络环境必须适合在线学习;课程设计需要精心组织以防信息过载;给学生提供资源导航;教师需要发展促进技能,并为学生提供获取网上的拓展资源提供方便。

Lim和Cheah也赞同在线教师需要承担多重角色,包括设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提供技术指导、主动参与在线讨论并提供反馈、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总结讨论话题、提供专业的内容知识、推荐扩展性学习资源等。教师还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具体而详细的指导,以帮助他们在异步讨论中履行自己的角色,确保在线讨论和课程学习有机结合。教师要详细说明帖子中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免帖子过于冗长,或者同时包含多个观点或者讨论话题。[7]

三、研究设计

1.案例介绍

“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实践”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历时三个月共14周,其中面授环节包括教师课程内容讲授、小组模拟教学和集中答疑等活动,师生每周四上午集中授课一次,课余学生则通过网络继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课程把学生参与在线班级讨论和小组学习的质量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本课程在线讨论的既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还包括任课教师、1名助教和研究者本人共42人。

2.数据分析方法

在线学习涉及教师、学生、环境、技术和课程设计等诸多要素,为了加深对在线学习的理解,研究应该多渠道地收集有关在线学习的数据资料,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三角互证关系。基于此,本文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这三种方法,分别从在线学习过程中师生交互的关系数据、师生交互的文本资料从多个角度收集数据,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地呈现在线讨论的特点。

社会网络分析以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内容,因而适用于分析学生之间的参与性特征。本文选择了社群图、E-I指数、网络中心势、密度来反映群体在线交互的参与性特点。社群图表示学生通过讨论区形成的对话关系,其中的节点代表学生,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箭头指向被响应的学生。密度用于反映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连接情况。一个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连线越多,该图的密度就越大,意味着一个图中各节点间的联络程度越紧密。在二值网络图中,密度的取值范围从0到1。

网络中心势以网络中参与者的点度中心度为基础,分析整个网络的连同情况对少数行动者的依赖程度。在有向网络中,网络中心势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出度网络中心势和入度网络中心势,用于刻画整体网络对少数者的依赖情况。

E-I指数主要用于分析团体在交互网络中所处的位置。E-I指数以组内和组间的交互数量比较为基础,分析行动者的交往倾向。E-I指数的取值范围从-1(所有交互都发生在同一小组内部)到+1(所有交互都指向其它小组成员)。

此外,笔者还借助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论坛中的帖子,以了解学生在线讨论过程的教与学活动内容。由于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在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职责和角色,因此在教学临场感的分析只选择了教师所发的帖子。

笔者还使用访谈法法,利用教师的帖子和教师的参与性特征作为参照物,刺激教师回忆某些关键事件,以获得他对交互模式的反馈,为读者提供解释教师行为的情境化信息。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相互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数据分析结果

1.在线学习过程的社会网络分析和教师角色

首先,笔者利用SNA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etminer3.1,按照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并选择了表征整体网络结构的密度、网络中心势和E-I指数来表征整体网络结构,并把教师参与与否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以分析教师对整体网络结构的影响。如表1所示是分析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期初阶段,如果不把教师带入网络中进行分析,则整体的网络密度下降18.77%,说明教师与其他学生之间具有较多的互动,是核心参与者;此阶段的入度网络中心势下降比例达到了76.72%,说明网络中的很多互动都指向教师。把教师排除在外分析的时候,网络入度中心势下降幅度很大。而期中和期末情况类似,各个整体网络参数值在把教师排除在外分析后大多有所提升,说明这个阶段教师的整体参与程度低且低于班级的平均参与水平。同时,这两个阶段无论教师参与与否,整体网络的网络入度中心势都较高,这两个阶段具有较为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而教师不是核心参与者。

如图2所示,上述定量的社会网络分析也可以从三个阶段师生交互社群图中得到反映。在期初的社群图中,教师具有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是最核心的参与者。而周志、曹鑫新、思念、陈方方、朕和木木等与其他学生联系较多,是较为核心的学生。但处在网络边缘和半边缘位置的学生接近20个左右,也即这些参与者的在线参与情况不够踊跃。

从图3的期中社群图可知,这个阶段有更多学生占据了社群图核心位置和半边缘位置,说明这个阶段学生之间互动频繁,整体参与更加踊跃。这也从前面期中阶段的密度达到0.930中得到印证。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王陆)位于网络半边缘位置,而丢丢、张苗苗、施雪丹、汪曼、陈方方、唯等学生则占据了网络核心位置。

在期末阶段,群体互动结构再次发生了改变,这个阶段有13名学生占据网络的边缘位置,而处于核心位置的学生比期中减少,作为教师的王陆出现在了相对社群网络中相对核心的位置,周志、刀、王陆、磊磊、贺柏慧、毛瑞琪、涂蔚然等学生也比较活跃。

2.教学临场感的内容分析

本文以教学存在感模型作为参考,以帖子为基本单位对教师的在线学习活动角色进行了分析。由于教师所发帖子中同时可能包含有教学设计、促进对话和直接教学类性质的内容,如果相应帖子中出现编码内容则记为1。因而最终编码汇总的数量与教师最终的发帖数并不完全一致。在整个在线学习期间,教师所发首帖35个,回帖87,教师一共发贴122个。在分析时,两位作者分别对教师所发的帖子进行编码,最后利用SPSS计算两者编码的Cohen一致性系数达0.83,未达一致的编码则经协商后达成一致。表2是分析结果。

从表2可知,虽然教师在每个阶段参与的在线活动存在差异,但促进对话类性质的内容在每个阶段教师所发帖子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教学设计性质类活动较多,而直接教学性质的活动很少。这是因为在线交流的异步性质,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控制弱化,他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辅导以吸引学生的参与。为了促进在线讨论持续开展,教师必须对活动进行认真设计,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而不是直接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Teles 及其同事在一项针对多位老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分析也发现有类似的特点,即教师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于教学性活动和管理性活动中[8]。胡勇在另一项针对教师在线教学角色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研究结论,即教学角色和管理性角色是在线教师最为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在线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都用在促进教学和和管理活动[9]。

3.教师访谈

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结果也在课后的教师访谈中得到印证。课程主讲教师具有多年网络教学和研究经验,她在教学时根据课程性质和培养大纲,按照远程教育知识讲授和学生网络教学实践这两条主线展开,让学生在学习远程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同时,选择相关主题,扮演模拟教师,在学习远程教育知识的时候开展相关的网络教学实践。期初学生很关心学习进度和要求,但他们大多没有参与过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缺少协作学习体验,所以她在学期之处需要考虑如何组成学习小组,明确个体责任和小组评价方式,以便在线活动的开展和小组协作机制的建立。这些都通过她积极主动的发帖得以实现。

期中这个阶段由于很多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在线讨论中来了,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影响所以她直接参与在线讨论的频率降低了。而期末这个阶段要求学生交流汇报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同时学生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以及提交作业的方式、课程论文提交的方式都很关注,很多同学给教师发了很多帖子询问相关问题,因此她需要相关信息让大家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对结果的讨论

早期的在线学习过程研究一般从参与频率、调查量表,内容分析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关注整个学习过程或学生的主观感受,但却没有考虑在线学习过程随时间变化发展这一特点。依照随时间演变的特征对在线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读者认识到在线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本文利用多种方法对教师的在线角色的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印证: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参与在线讨论的人,但这种方法难以分析在线讨论的内容;内容分析方法则能发现在线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各类活动的分布情况;访谈则揭示了影响教师参与的情境性特征。后续分析可以对教师应该何时以及如何介入在线讨论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网络教学经验教师的在线角色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Anderson, T., et al.(2001).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 cecontext[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5(2):1-17.

[2]Browne, E.(2003).Conversations in cyberspace: A study of online learning[J].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18(3): 245-259.

[3]严慧娟.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11): 8-9.

[4]Berge,Z.L.Facilitating computer conferenc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field[DB/OL]. 1995 http:// emoderators. com /moderators/teach_online. htm.

[5]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5-104.

[6]Lim, C.P.&Cheah,P.T.The Role of the Tutor in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Boards: A Case Study of a Pre-Service Teacher Course[J].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03,40(1-2):33-48.

[7]Teles,L.etal.The Role of the Instructor in e-learning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DB/OL].http:///TKL_Articles/PDF/279.pdf,2001.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2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

探究活动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3

一体化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实施

一、课程现状

输电线路测量课程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本课程学习的任务是明确输电线路测量的规程、工序、测量所用的仪器和方法,在任务实施中对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施工条件、施工数据发生变化时)能通过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能够对结果和解决方法进行正确总结、对比和评价。对于施工过程常见的问题能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前《输电线路测量》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线路测量是线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环节,也是输电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但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同时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缺乏有效的课程资源,不利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3.教学手段单一,特别是没有有效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因此,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要求要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理念来重新设计课程,使其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符合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和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设思路

职业能力分析,是基于特定的分析工具,在职业岗位目标指导下实施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必要工作项目,分析行动过程(工作过程片段、工作任务片段)及其支撑知识,获得包括完成必要工作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部行动知识(工作知识)。职业能力分析工具,目前常用的有工作过程分析、职业活动分析、工作岗位分析、核心技术分析、典型项目分析、典型产品分析等分析方法,即采用组织从业者、专家访谈会等形式,通过类似工作岗位写实的方法来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进行分析。

本课程基于“输配电线路的测定与测设”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的内容、工作任务技能要求,通过分析测量工岗位完成“输电线路测量”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点,确定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点进行梳理,提炼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构建学习情境而后展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三、课程建设内容

1.课程调研

依据输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该课程的要求,结合专业调研和专家论证,输电线路设计测量工、输电线路施工测量工、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测量工、配电线路测量工等多个工种涉及到“输配电线路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由此在输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输配电线路测量”课程的目标定位。输电线路设计测量工根据线路工程的规划、规程要求选用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线路的选线、定线、交叉跨越测量,测定线路的断面图,根据线路设计的结果用测量仪器测设杆塔位和定位图;输电线路施工测量工、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测量工、配电线路测量工根据施工图依据测量规范用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线路的复测、线路的杆塔基础的测量、计算分坑数据并进行拉线基础测量、计算线路的弧垂观测数据、能根据地形和档距情况选择正确的弧垂观测档并能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进行弧垂的观测和调整。在测量过程中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测量仪器,对测量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保证线路施工的正常进行。

2.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调研是课程建设前期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课程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的调研,详实的资料收集,细致的分析研究,充分把握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对人才在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结合专业建设的成果,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该课程的要求,为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涵的丰富提供准确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任务实施中的关键要素,借助网上资源或其它技术资料,明确输电线路测量的规程、工序、测量所用的仪器和方法,在任务实施中对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施工条件、施工数据发生变化时)能通过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和相关部门及时沟通,能够对结果和解决方法进行正确总结、对比和评价。对于施工过程常见的问题能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进行线路设计测量和线路施工测量,具体包括:

(1)了解国家/行业有关绝缘架空线、架空线路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会资料搜集、会识、绘线路的定位图和施工图。

(2)能根据工程施工情况正确选择、使用和保养测量仪器;

(3)能编制、实施工作计划、责任书。

(4)能根据工程规划及选线原则进行选线,

(5)能用测量仪器进行交叉跨越测量、横断面测量,绘制横断面测量图;

(6)能测量与绘制定位图;

(7)能根据线路的设计图进行线路复测;

(8)能根据线路的施工图计算分坑数据并进行杆塔基础的测量;

(9)能根据线路的施工图计算分坑数据并进行拉线基础测量;

(10)能根据线路的施工图计算线路的弧垂观测数据,能根据地形和档距情况选择正确的弧垂观测档并能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进行弧垂的观测和调整。

3.课程总体设计

根据课程调研后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整体设计。首先,按照课程目标定位对已选取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梳理,确定出了7个学习任务;然后,对这6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先职业岗位认识后专业认识的顺序进行序化确定出5个学习情境,而后展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4.选择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的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如何工作”为主线,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清楚输电线路测量课程对应典型工作任务“输配电线路的测定与测设”的“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工作内容”,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结合教学要求明确工作与学习内容。

5.课程标准制定

按照课程标准的统一格式,完成该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制。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方面。

四、教学的实施

输电线路测量课程以任务导向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掌握输配电线路测量的基本技能和必需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能绘制线路的平断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有一定施工组织管理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以学校教师、企业内训师等组成“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班分为人数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组长、技术员、安全员、组员,并定期轮换,把每一个学习情境当一个工作任务布置,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引导教学法、协作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反思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户内,教师适量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户外,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实训。每个教学子情境都是一个工作任务,都有一个典型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检查评估(总结与提高)阶段”五个阶段,在计划决策阶段,我们通常组织团队内部、团队之间进行演讲、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思考;在操作实施阶段,常常采用演示法、团体协作法进行教学;在评估阶段,通常采用讨论和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并充满乐趣;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相互检查和评估、进行综合评价,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自觉合理安排课内外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学习主动性、进取心大大增强。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设计

全面改革考核方式,考核重点放到过程考核,强调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评价考核,占70%,最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占30%。考核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课程目标。通过对“架空线路弧垂观测”等5个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再现,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输配电线路测量”典型工作任务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又好又快地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一体化教学实践的体会

1.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由校企专家能手联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对课程目标、定位、基本内容以及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课程结构、设计学习项目、编制课程标准、策划教学方法、开发课程教材,完成课程的各环节的教学资源建设,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的一致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现场教学,任务驱动,学研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认识规律,

3.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形成良好职业习惯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4.以兼职培训师为中坚,提升师资水平,按照“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合”的原则,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5.全面改革考核方式,考核重点放到过程考核,强调技能和态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结论

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利用企业师资及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给学生提供现场学习机会,缩短学生进入岗位时间,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生产人员岗位培训标准与考核标准.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2007.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4

关键词:数据分析 统计教学 问卷调查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09-04

《课标》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在统计教学中,如何凸显这一核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作为研究课例。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课本107页)时,内容是“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书上还有三个问题,当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以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全国其他地区也与上海地区出生人口数情况一样吗?也是负增长趋势吗?说说你的理由。你从哪里看出来?全班半数以上都说一样,理由是从下面第③小题下面的统计表中看出。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学生并未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含义,是否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是这样呢?于是我对其他两个班级学生做了一个后测如下: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1.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即出示课本第107页的题目。内容如下:

选择其中一项填在括号里。

①观察课本第107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出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A.呈下降趋势;B.呈上升趋势;c.其他。

②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A.人口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B.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越来越大;C.其他。

③全国其他地区也与上海地区出生人口数情况一样吗?也是负增长趋势吗?()A.一与上海一样,出生人口数也成负增长趋势;B.不一定,出生人口数可能一样,也可能是平衡或正增长趋势;c.其他。

我这样出题的目的是想调查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情况。第①题如果多数学生选B项,说明学生对直观的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认识不成问题;第②如果多数学生选A项,说明学生对统计表数据分析有一定的基础,且善于观察和总结。第③题如果多数人选A项,说明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数据分析的观念,也可能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经验的原因,如果选B项则相反,如果选C项,表示学生除了缺乏数据分析观念以外,同时也表示懒惰或个人的素质特点,不想思考或者不会思考,也可能对题目不理解,不知从何处入手。

2.调查对象。接受本次调查的是仕阳镇小五年级的学生,共问卷调查90名学生。收回90份,有效率100%。

这次我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小学五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教学措施。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通过调查收集到的研究材料中蕴涵着大量有用信息,我用统计表的形式出示这次调查的结果。因为用统计表呈现,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据体现出来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情况,明显反应数据全貌及所蕴涵的特征。

学生的后测结果如下:

从表格的数据来看,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认识比较好,这是因为学生已有“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他们会从比较直观的折线上作出准确判断;最大问题是第三小题,从数据上来看,学生想不到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什么原因影响学生缺乏数据分析观念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认知经验和学习方式的问题

从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于直观的知识不存在问题。而从第三小题的调查数据看,学生认知经验不是很丰富,数据背后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判断和预测。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弱;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看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不知道根据有限的信息去自主探究,深刻理解数学。《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接受学习外,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以上调查的数据看,我们的学生都不具备这些学习习惯。

(二)教材呈现的原因

教材在呈现有些内容时,一般只是一个例子和一个结果,虽说现在的教材改编越来越科学,基本上都呈现出思路过程,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但有些内容,教材呈现的有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像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教材利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人数”来引出统计图,这里所呈现的“机器人大赛”对我们山村孩子来讲,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这里我重新整合了教材,创设了有关体育节的情境,我觉得这样更能贴近我们山村孩子的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观念,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改变,思想守旧,不管上什么内容都永远只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滔滔不绝的说教,学生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成绩就会下降。比如“统计”这类内容,既抽象又枯燥,教师如果不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学生是学不好的。此类内容,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同时,再利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该如何落实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呢?下面是我在另一个班级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做一些教学尝试。

三、尝试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所采取的措施

(一)创设情境,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由于“统计”内容,涉及每个学段,但都相对独立,学生的在上一学期学到的内容到下一个学期再学习“统计”,而“统计”内容除了在学习的本单元出现以外,在平时教学内容中或作业中都没出现,这就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形成“断层”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可以创设学生亲身经历的“体育节”情境。而统计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想到用数据“亲近”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选择素材时,要考虑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与他们的兴趣和年龄特征相符合。学生才会充分感受到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社会和各学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据在解决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调动参与数据分析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选择的素材是有关体育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刘红和李辉报名参加1分钟跳绳比赛的情况。

刘红:周一161周二165周三168周四168周五177

李辉:周一164周二166周三168周四172周五176

师:这是两位同学的1分钟跳绳比赛情况。大家帮帮老师。该选哪位同学去参加更好些?

学生都会从数据变化趋势中发现李丽的成绩进步趋势比较明显,认为应该选刘红。也会有人认为选李辉,因为李辉总体成绩比刘红优秀。

师:如果我们要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生:条形统计图

生:折线统计图

教师以这样形式出示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一时无法判断谁才是合适去比赛,自然引出“统计图”。教师选用这个素材有以下特点:

①比较有实效性。因为跳绳是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经常运动的项目,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让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去参加比赛,学生也曾亲身经历过体育比赛,所以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生长性比较强。创设刘红与李辉的跳绳成绩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选拔优秀的一名去比赛,学生单从数据上去看,很难判断谁去合适,好像谁都可以,又谁都不好。学生就会想到用别的法子来进行观察比较,使教学顺利地从引导学生关注数量的多少过度到关注数量的变化趋势,水到渠成不着痕迹。而且在其中又自然地蕴伏了对信息的进一步解读:运用折线统计图更能体现“数据变化趋势。”

当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时,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学生在兴致勃勃地研究时,要两边看图会觉得麻烦,于是就产生把两幅图合并为一幅图的需要,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复试条形统计图的经验,所以把两条折线合并在一张图上,对学生而言算不上全新知识,因此,在这里通过老师适当的提示,自然地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简洁快速地“产生”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为了能够准确快速地选出一位代表去参赛,学生就会根据数据特点来选,自然就慢慢建立起对数据分析的观念。

(二)巧妙引导,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分析数据是折线统计图的核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实现新旧认识的对接,积累和提升分析数据的经验?如何让学生认真、仔细思考和争辩,参与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以后,可以在教学中出示以下例子来进行引导:

如:“AB两城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看到这张图,你们有话说吗?

生1:A城温度比B城高。

生2:A城温度最高是31度,B城是25度,B城最低是零下15度。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那条折线是A城?哪条折线是B城?

生3:右上角那里的图例,还有数据上,还有折线上的点看出。

师:你觉得在南方适合种什么植物?在北方适合种什么植物?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举手回答。

生4:我觉得在南方适合种怕冷耐热的植物,在北方适合种耐寒的植物。比如新疆的葡萄最甜,因为那边阳光充裕。

生5:我从图上看出棕榈树适合生长在A城,雪松适合生长在B城。

师:A地区学校的园丁在12月和1月常常给棕榈树穿上‘衣服’,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6:A城12月和1月气温最低,怕棕榈树冻坏了。

通过刚才的引导,学生也能从一幅折线统计图中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数据背后的内涵所在。教师创设了气温统计图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数据特点,说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也毫不含糊地一一作了有理有据的解释。教师以“看到这张图,你们有话说吗?”“棕榈树和雪松适合在哪个地区生长”“给棕榈树穿‘衣服’”等不仅体现生活味和探究味,而且学生通过数据特点去观察、分析、有时还争论,同时剖析问题,并解决了问题。

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经历认图――画图――读图的全过程,还要通过让学生画统计图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比如在读图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气温预测12时的气温,接着预测14时、16时、18时的气温,再让学生把这几个温度画上去(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教师在“画图”与“读图”中交错进行互为促进,并且在每个环节中适时进行渗透或重点交流,以落实方法地指导和运用,让学生切实经历数据分析的思维活动,积累起如何看图提取有用信息的经验。在认图环节,引导学生把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迁移到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重点放在“点”“线”实际意义的理解上,学生除了看数据,还会发现一个新的视角,即根据“点”的位置可以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根据“线”的平与陡可以直观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程度。“点”的高低,“线”的坡度大小可以知道温差差距之大。还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将同一区间内或不同区间内的“点”与“点”,“线”与“线”联系起来观察,让学生去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多层次地解读。

(三)精设练习,巩固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练习的设计既要做到在“质”上达到“精”,在“量”上也要适中,要做到质与量兼顾,既达到巩固知识内容,又要有所提升。这样既能够让多数学生都有达到巩固的效果,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这样也能折射出一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内涵。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图、画图、辨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情境,给予分析方法上的指导外,还要把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素材的多样化呈现,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从而建立起对数据的敏感性,感受数据的作用;这些都可以在练习上下功夫。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如下:

①下面两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如果老师设计一些能真正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习题,不仅巩固知识,而且还能对数据分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上的“据事选图”的练习,最能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生活的意识,还能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真正感受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

②龟兔赛跑。教师复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根据情况选择正确的结果。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从折线上看出,兔子跑到半路睡觉了,兔子睡觉的时候“线”应该是水平状态,当兔子睡醒了以后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兔子跑再快,最终还是输给了乌龟。所以认为应该选第二个。

生2:A项根据折线上看兔子先到终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兔子睡觉,错过了时机,而乌龟一直不停的往终点爬,所以乌龟最先到达终点。

生3:c项更不是,折线都是直直的上去,兔子睡觉,线应该是平的。

生4:D项的蓝色的线(兔子),跑到半路就睡觉了,怎么折线会往下走能,折线应该是平的,所以,只有B项才符合。

师:大家分析得太对了,确实如此,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分析得有道理,老师表扬你们,你们很有棒。

此题,不但巩固了学生分析数据观念,而且也进行了思想教育。任何事都不能骄傲,不然最终失败的是自己。

以上“据事选图”“据图选事”两个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果没有数据的折线,学生也能通过折线的走势做出合理解释并做出正确判断,同时感悟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化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以及学习解读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且大大增强了学生感受数据的作用。

最后,又回到起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全国其他地区也与上海地区出生人口数情况一样吗?也是负增长趋势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上海地区从1995年人口就开始出现负增长趋势,这并不代表我国其他地区也这样。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一户人家靠捡破烂生活,但他们家有11个小孩,像这种家庭应该还有很多。

生2:上海经济比较发达,一家只有一个小孩,出生人口当然是负增长了。像四川或经济不发达地区,一家不止一个小孩,所以我认为有些地区出生人口不会是负增长。

生3:我国多数地区的家庭都只养一个小孩,少部分地区也存在一家有多个小孩。

所以上海地区只是代表大致情况,并不代表全国各地。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能预测在2011年甚至以后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与这几年没太大变化,全国出生人口还处于负增长状态,说明我们国家已经是老龄化国家了。

生5:也可能死亡的人数会少了,因为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自然也就长寿,有些家庭也许慢慢会多几个小孩,所以有可能人口负增长趋势会得到改善。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5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英语;在线教育;分析

通过网络与各种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线教育的方式得到了较好发展。在英语教育中,在线教育作为新型模式,吸引许多学习者。因为在线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同时对学习的时间、地点、频率等都没有严格限制,人们可以有效地接受英语教学,所以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习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外教真人视频教学和互动等,无论是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教育角度分析,这种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一、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模式

当前国内出现了许多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放型,主要以APP应用为主,帮助学习者推动英语碎片化学习材料、推广课程或者免费查词等,主要有字典类型的应用,如有道;新闻类型,如BBC新闻;口语类型,如口语达人。这些不同英语的APP主要满足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英语知识。另一种是盈利型,如沪江网校、VIPABC,它们通过构建在线平台,以付费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习相关课程,接受学习资源。国内当前发展较好的营利性某在线教育英语平台通过技术团队研究和开发,凭借独家DCGS课程系统,和全球60个国家的70位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与精准匹配,为不同英语基础的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材。此外,某英语在线平台拥有首个全年无休型真人教育机构,满足全球学习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要求。这个在线学习的平台主要特征是:视频互动、24小时真人在线、小班课堂、优质资源以及课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尽管其费用较高,但学习者能受优质的学习服务。

二、在线教育的优势

某在线学习平台属于营利性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本文结合某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分析在线教育的优势。

1.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者参加在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这与教育的本质结合在一起。在线教学针对每一个报名的学习者进行英语情况分析,然后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课程以及计划。例如,了解学习者可以参加学习的时间、心理特征、初始水平、学习风格等,由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测试与分析,根据这个结果定制属于学习者的课程。同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平台会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课程等级,促进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

2.学习时间自由与真人互动某学习平台设计了24小时的真人在线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课程,学习时间较为自由。上课前,平台要求学习者预习学习内容,然后在上课模式中顺利地与真人进行互动交流,如双向语音交流,教师和对应的学习者进行全英文谈话,为学习者提供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丰富英语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语能力。此外,平台可以进行单向视频,即学习者通过视频的方式看到教师,但是教师却看不见学习者,有效地避免学习者害怕被嘲笑而不会开口说英语的情况。在单向视频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口说英文,实现英语语言沟通、交流的目的。

3.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某在线平台通过教师评价、测试,学习者自评的方式,通过听力、说话、阅读、写作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者掌握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平台。学习者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提升英语水平。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得到较好创新,如在线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成果。人们通过在线平台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而有效地进行学习,一方面便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满足人们接受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线教育从学习者的角度创新了英语教学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乐园罗.MOOC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受访者的张力观点调查[J].数字教育,2016.02

[2]孙从众.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挑战与机遇——以《基础英语综合课程》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6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态度维度、情境维度等,从行为表现性的维度拓展到默会的、潜能的维度,从聚焦职业岗位本身扩展为职业群、甚至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1]。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2]。《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应着企业的仓储配送岗位,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对仓储配送作业进行操作,是一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微众,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职业与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3]。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笔者承担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获得校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支持,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本课程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经过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在线课程。文章基于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课程特点,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完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总结。

二、高职《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包含仓储商务活动、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在库保管、出库作业、配送作业六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点多,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该门课为56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受课时限制,组织学生对部分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更多的技能点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实时性差,教师难于掌握学生课外实践演练情况,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学中,基于“超星学习通”建设课程平台,在平台上展示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任务和引导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课前在线测试,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重点,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即可,更具针对性;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情况可以录制视频上传平台,教师更易掌握学生技能培训情况,实时点评,学生能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师生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网络环境和教学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比例达到100%,学校已经购买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在线测试、随机提问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情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课前对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的认知、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认知。调查发现,通过前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商品学和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仓储配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基于对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发现他们喜欢探究式学习、爱动手,愿意团队协作,不喜欢灌输式教学,愁死记,缺乏严谨细致的科学职业素养。

2.教学环境分析。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需要有功能强大线上教学平台、教室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课程所使用的平台是超星学习通,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课程资源、讨论交流、教学任务、学习通知、主题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平台也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在本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室,配备有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并建成仓储配送实训所需要的各类仓储设施設备、实训软件等,能满足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实践演练的需要。

3.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根据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仓储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群之一,培养目标为具有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基层管理和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仓储配送岗位进行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确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知识:熟悉仓储配送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仓储安全等知识;掌握商品的出入库作业流程;熟悉仓储在库管理、库存控制知识;熟悉仓储商品流通加工的项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业务的组織知识;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类型并掌握配送路线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3)职业技能:能开展仓储商务活动;能独立开展仓库的出入库作业;能开展货物在库管理以及仓库安全管理;能进行有效的库存控制;能根据配送订单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商品分拣和流通加工作业并为出库商品选择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业。

确定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要求,即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仓储配送管理、操作知识,具有独立开展仓储商务、仓储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仓储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备知识、技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学内容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选用国规教材《仓储管理实务》,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设置了六个教学项目:仓储商务管理、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组织、在库管理组织、出库作业组织、配送作业组织。并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设置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

依据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策略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加强行业指导、评价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的课后企业实践,并全程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Flash游戏、讲授、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超星学习通APP、国家教学资源库、动画、游戏、思维导图(Mindmaster)、微信视频连线、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答疑、技能实践评价、课后拓展教学中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

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首先确定线上学习和课题学习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学习和在线测试,掌握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以货物入库验收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置任务情境,设计两类货物验收项目,分别是模拟货物验收,掌握货物验收关键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实训室货物,随机抽取货物进行实物验收,虚实结合,锤炼学生实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三个引导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依据货物验收步骤,将任务分解,确定验收四步骤,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连连看、货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戏及绘制四维导图、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评价等方式,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所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拓展资源。通过实现各种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习的兴趣。资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学环境设计。线上的教学环境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所有的课程资源,线上任务和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下载APP利用手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平台实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答;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时点评反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利用物流实训室,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重难点讨论、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并利用实训室的仓储配送设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对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4.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演练、在线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实践演练完成专业技能点的训练,在线学习主要在课前课后完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预习新知,巩固知识和技能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实施

依据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货物入库验收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细化,课程任务分解,通过课前感知、课中演练、课后提升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1.课前感知。教师将提前一周通过教学平台任务,上传教学资源,设置课前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微课、教学资源,完成在线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到企业体验验收,拍摄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建立讨论主题,学生分享课前体验入库验收个人感悟,形成对货物验收的感性认识;教师查阅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完成的任务视频和讨论情况,分析学生对货物入库验收的感知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演练。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排。课中演练的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8分钟):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顺利完成此批货物的验收,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对项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子任务。

(2)任务解决(3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师将入库验收任务分解成核对单据、确定验收比例、验收实物、异常处理四个子任务;设置“是不是所有货物入库前都要验收呢?货物验收需要验些什么呢?出现验收异常应该如何处理呢?”三个引导问题,并通过《验收流程拼图游戏》《货物验收比例连连看》《货物质量来找茬》等小游戏、知识点口诀归纳、企业专家连线、绘制货物验收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专业技能,实施过程通过由易到难,强化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游戏,自我反思,完善思维导图并展示。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异常处理的方式,并强调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做到诚实守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各小组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由学生汇总分解任务,完善情境任务方案,上传平台,教师点评打分。

(3)仿真实训(1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检验其最终验收方案的正确性。学生登录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体验货物入库验收操作,如果某一环节操作错误,系统将自动给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完成货物入库验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演练(20分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物流实训室设置多组具有不同异常情况的货物,并制定货物验收评分表。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组货物完成验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异常处理是否妥当、现场是否做到7S,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互拍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师生、校企专家同步评价。

(5)点评总结(12分钟)。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演练情况进行小结,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总结。

(6)课后教学拓展与反馈。课后教师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编制课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课后测试,并参与合作企业、学校仓库、食堂入库验收工作,巩固提升专业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整个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況实时调整。考核环节采取学习平台打分、仿真软件自动评分以及小组、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与客观,以“货物入库验收”为例,教学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后座谈等方法,完成对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问卷显示:(1)98%以上的学生认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能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9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分享学习情况,提高了自主能力,线上的预习新知让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后拓展学习可以更好拓展知识面,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明显。(3)85%学生认可当前的评价体系,不再唯期末考试作为最关键的成绩参考,可以督促同学们平时加大对于课程的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解决课程项目任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环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课前、课中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在课后测试成绩提升明显,参与企业的实践演练操作规范,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好评率更高。

(二)教学特色与创新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多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勤思、明辨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前在线学习、体验工作过程、课上学习重难点、完成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演练,课后参与企业实际的仓储配送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培养学生思学结合、学行并重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五、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启示

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通过项目——任务——子任务的步步分解,完成对教学资源的重新收集、制作、整合。以任务为驱动,学生集中精力逐一突破各子任务,达到技能提升的目的;在线任务点与知识点(技能点)的分解与对应,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学习更具目标性,随时在线测验评价能实时了解学习情况;课前学习基础知识,课后反复学习巩固知识技能,解决了课堂上跟不上问题,也解决了教师课上任务实施、知识讲解课时不够的问题;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线讨论、投票、小测验、直播、摇一摇选人、签到等方式都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更好;课程学习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参考资料、学习链接资源、课后作业等巩固拓展学习,拓展知识面,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加入教学,学生去企业实践技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7

一.一线贯串抓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课文,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线索,逐步深入,一线贯穿,这种教学法,我们称之为“一线贯穿法”。这种教法是用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个线索可以是景、物或人、事,甚至是双线索或多线索。其特点是层层深入,脉络清晰,浑然一体,一串到底,利于整体把握教学步骤,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思维。此方法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点作为线索,教师要善于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去寻找和发现这个线索。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可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或者穿着变化为线索,让学生揣测玛蒂尔德的性格及其变化,打破传统的人物性格分析,学生跳出思维的老框框,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鲁迅的《祝福》可以抓很多线索把小说的内容串起来。如祥林嫂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变化,或者柳妈的态度变化等都可以作为线索,总之,抓一个“变”字,就能把各种人和事串联起来。

有的文章有双线索或多线索,鲁迅的小说《药》就是典型的双线索――华小拴的死和夏瑜的牺牲,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的死?“药方”应该是什么?沿着这条线分析,就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逐步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种方法对诗歌教学也同样适用。所谓“诗言志”,诗歌都要表达一定的感情,抓住线索,关键在于把握诗眼。抓住了诗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

利用一线贯串法抓关键,抓住了线索,老师就能更好地驾驭课文,驾驭课堂。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自然过渡,课堂环节也显得脉络清晰。一线贯穿法的运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小结也是对课文分析的一次升华,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细节分析挖深度

细节之处见真情,细节之中寓真义,细节设置显深度。尤其是不以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取胜的文章,更要注重细节分析。读者细细揣摩,方能品出更多文字之外的东西。

细节分析法关键在于确定课文的分析点。这个点切入得好不好,决定了课文讲解的成败。分析的切入点可以是景物、情感、人物形象或人生哲理等,因文而定。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着力分析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据此来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第一幅秋院图,由“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到作者追求宁静的心态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由“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作者内心蓝色的悲凉;从“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看作者向往清静的生活状态。这种分析一定要细致入微,言之有理,学生就自然能领会到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细节分析法挖深度,通过选取恰当的点带领学生慢慢思考,细细品味,就能把握住课文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重心。涵咏细节,对一些情节性不强的课文,可以用找细节、品细节的方式授课,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抓细节反复涵咏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尤其重要,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置疑解疑找突破

置疑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善于提问,提问题要适时、得当,提出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如讲解《失街亭》节选课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将领?请结合文中出现的两位将领(诸葛亮和马谡)从正反两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了。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因为时代原因,学生觉得隔膜难读。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接着问: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最后又问: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加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进一步清楚了作者的态度观点,文中一些比喻论证的内涵就迎刃而解了。

置疑解疑找突破,关键在于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应从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探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大的跨越。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篇8

关键词:相贯线;直观教学;理论分析

相贯线是《机械制图》教学中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其主要原因是:空间思维的能力较差、基本原理模糊不清、解题方法运用不当。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对应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相贯线是两基本体相交产生的表面交线,大都是圆柱圆锥和球面等回转体表面相交而成的。本文讨论的是工程上最常见的圆柱正交产生的相贯线。

一、加强直观教学

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相贯体和相贯线,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从而建立起相贯线的表象,初步做到心中有物,心中有线。

(1)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找现实生活中相贯物体产生相贯线的实例,如烟囱弯头、管道的阀体、管件三通、栏杆、健身器械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粗浅地进行认识,为理论的学习做好准备。

(2)利用直观模型教具。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观察各种相交的实物零件模型教具。①两实体相贯――交线在外表面,②两实体相贯――交线在内表面,③实体与空体相贯――交线在外表面,④等径相贯线。在观察教具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有趣味地吸引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外表现象,再去分析问题的内部联系。我的具体方法是:先引导学生观察相贯线的空间形状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一条空间的封闭曲线,分别在三个投影面上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方法去求出相贯线投影?先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摸摸、看看、想想,然后再由教师提出各种问题。用这样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认识兴趣,同时也为上好本节内容打好基础。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边观察实物,边分析。这样,把相贯线的内容由繁化简,从感性到理性,学生也易于接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理论分析教学

通过前面的观察学习阶段,学生已建立了一定量的相贯线的知识储备。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方法,理顺解题思路,提高求解相贯线的能力。

(1)分析特性,找出规律。相贯线是两个形体表面的共有线,也是两个相交形体的表面分界线,这条线是由二个圆柱面上的一系列共有点组成的。如果这两个圆柱面直径不相同,相贯线是一条封闭的空间曲线,它的三个投影中,二个投影是圆,相贯线在小圆上是一周,大圆上是一段圆弧,在非圆投影上,也就是两柱轮廓素线交点之间呈现为一条曲线,这也就是我们要求作的相贯线。可总结为“柱柱正交相贯,显示圆的图形相贯线已知,非圆图形要求作相贯线”。

(2)把握实质, 化难为易。通过以上分析,把相贯线的问题具体化,其实质就是“表面取点”,利用点的两面投影求第三面投影。这样,使学生从思想上破除难字,感到具有可操作性。

(3)善于总结,巧妙记忆。为简化相贯线作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规定:柱柱正交不等径相贯,以圆弧来代替这一非圆曲线(相贯线)。相贯线的形状(变化趋势)是向着大圆柱轴线方向凸起。相贯线的简化画法可用四句话来归纳:“以两柱轮廓素线的交点为圆心,以大圆柱的半径为半径画弧,在小圆柱的轴线上找圆心(是2个圆心),远离大圆柱轴线找到真正的圆心(即弧应该向大圆柱轴线方向凸起)”。

(4)利用典型例题,进行系列对比分析,从中找出规律。在学生初步掌握相贯线的几种常见情况如圆柱与圆孔的相贯线、圆孔与圆孔的相贯线以及等径相贯后,对于复杂的多体相贯,教师应有意识地举例对比加以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相贯线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安排如下: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相贯物体产生相贯线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开始由浅入深地讲解。先用课件演示相贯线的产生及形式,再结合模型板书分析讲解圆柱与圆柱的相贯线及作图过程,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细致、师生的互动,学生在老师一笔一画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相贯线的画法、步骤,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后面,相贯线的其他几种常见情况,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动画等方式来表达整个作图的思路及过程,大大减少了老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现讲练结合

制图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一个新知识的出现,要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仅仅了解概念是不够的,一定量的重复是必要的。所谓熟能生巧,因此,练习必不可少。通过练习,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又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妥当。在相贯线的练习中,我主要分两项内容:一是书面手工绘图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和课下练习。这对及时发现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培养绘图能力有很大帮助。二是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泥做相贯线模型。当学生通过捏、搓、粘等方法做出实际模型时,会非常有成就感,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相贯线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加强理论分析,结合多媒体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贯线知识的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敏.多媒体系统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

学报,2004(6).

[2]钟宁.截交线与相贯线教学方法浅析[J].现代技能开发,2000(4).

上一篇:冶金行业前景范文 下一篇:冶金装备行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