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8 17:57:52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1

一、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主要有三种类型:①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③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高考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通常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的信息、设置的情景材料新颖。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增强试题的新颖性、时代性。如果所给信息涉及考生没有学过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试题会对该地理概念或原理给出相应的解释,避免考生产生解题障碍。②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图阅读、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③信息的隐性性和渐进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考生因阅读而产生的影响,达到考查的目的,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隐含着一些信息。另外,高考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这样有利于考生充分利用其隐含的信息,有理有序地、一步一步地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当然这也是为了体现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达到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目的,地理试题可能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

只有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时间、属性等特征,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二、明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核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②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三个要求一个比一个高,只有达到前一要求,才有可能达到后面两个水平;也只有达到最后一个要求,才可能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完整论述和科学探讨问题。

只有明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标的“三个层次”,才能在平时教学和训练时提高针对性,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掌握获取地理信息途径和解读方法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主要蕴藏于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对于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解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解读文字材料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边―分析图中的步骤。

四、重视主干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具备牢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审题时才能明确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和哪些知识有联系,等等。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要全面、准确、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为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做好知识准备。

五、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灵活、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平时储备的知识要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有“热点”意识,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2

关键词:信息获取;高中地理

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每个题组都有各种类型的图形图表。地理图表在各地地理高考试题中均占据重要比重和分值。如何从众多的文字及各类图形图表资料中快速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而顺利地调动所学知识,准确地解题,这是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按特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地理文字信息、地理图像信息和地理表格信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地理信息,找出不同的获取方法,从而综合提高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一、文字信息的获取

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文字表述都是最基本的提供地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里,要培养学生养成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将能表示区域位置、大小、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的关键性字眼圈画出来,解题时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1: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第(2)问: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此题是2013年安徽卷第34题。“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时,根据图像信息,看到图示虚线区域有冷锋天气系统,推断出可能会有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式。另外,题目中有重要的文字信息“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从该文字信息中可以推出该地表土解冻后土质疏松,由于地表干燥,如果受到大风或强风的影响,可能成为沙、尘物质源。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这一文字信息是判断该气象灾害的重要依据。再加上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调动课本知识:沙尘暴形成条件是①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②沙、尘物质源基础;③不稳定的热力条件。从而判断该气象灾害是沙尘暴。

二、图像信息的获取

关于地理图像中信息的获取,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三看”:一看图名,二看图例、注记和注释,三看地图内容。

图名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图名中往往隐含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看图名帮助学生了解图像反映的内容。图例、注记和注释,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但是考试中,由于时间紧,特别容易被学生忽略,读好图例、注记和注释可以让学生了解图表中隐含的对做题很有帮助的信息。图表的内容是解题关键所在,阅读图表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和整合,联系课本所学知识,运用图表分析、判断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例2: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

A.11月至次年1月 B.2月至4月

C.5月至7月 D.8月至10月

2.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蓄

此题组是2011年安徽卷选择题。本题组分别考查影响河流的搬运能力的因素,影响流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及图表分析能力。

第1题:河流搬运能力与径流量大小及流速大小有关,流速快、流量大,则搬运能力强,反之则弱。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可以从题目中的左侧图中获得:11月至次年1月径流量最小,河流搬运能力最弱。因而选A。

第2题:从右侧图中可以看到“沼泽“图例,该地沼泽广布,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沼泽属于湿地,湿地具有调蓄水源的作用,该流域沼泽广布,导致径流峰值滞后于降水峰值。因而选D。

例3: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此题组是2015年新课标卷选择题第四个题组的前两题,分别考查气温的变化及结冰期的长短,河流水文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一题:b图是该地的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据图可知,该地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大约从12月到次年3月,河流结冰必须在气温0℃以下,由此判断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4个月,因而选C。

第二题:由a图内容及图例可知,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之间有水电站,说明此处河段落差大,水流急,不易结冰。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易结冰;蒙特利尔以下河段纬度较高,易结冰,因而选B。

三、地理表格信息的获取

地理表格一般以多行多列形式,展示地理事物的类别和数量关系。读地理表格时,要做到三看――看图名、看图边、看图中,即先要注意看表格名称,了解该表格表示的主体内容;其次要看表格的内部构成,要注意表格的表头分别表示什么事物;最后看表格中的具体数据,要注意根据题目设问比较同一行或者同一列的数据,一般需要找出该类别数据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再结合课本对相关知识的描述,调用知识储备,依次判定类别。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无论哪一种地理信息的获取都是建立在知识储备基础上的。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课前备课充分;上课时让学生逐渐完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同时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形信息,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效率;课下,再选取典型题目让学生精练,学以致用,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均海.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策略――从学生典型错例分析引起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裘建闽.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教师发展.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3

201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历年的高考试题多以“提供图文材料紧扣问题的要求审题并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作出判断或组织答案或在提取的信息和调用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有必要精选试题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提高“提取、解读地理信息” 的能力。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所以,审题时要特别关注以下5个方面:

1.图文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时空分布、时空联系)

2.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明确答题语言组织要求)

3.设问中的指向(限定词,设问中已给定答题的角度)

4.图表名称、图例;统计图的单位、刻度;地图中事物、位置、对比信息;表中对比;统计图中“量”及其变化的 解读;统计图中曲线形态变化,分段对比的节点等

5.新概念含义的解读(考查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地理信息的类型

1.根据显示方式不同,地理试题中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一)咬文嚼字

(2012正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对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春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春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又如:“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是我国哪一地区居住景观的写照

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题中信息:“车马”,显示为北方地区,排除C、D;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与“山腰住”不符;得出黄土高原,事实上是黄土高原的窑洞。

(二)细看地图

常见地图中的信息有等高线、 等温线 、 等降雪天数线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河流水系图、交通线走向、车速的变化、湖泊轮廓的变化、降水的突变等。

(三)文表、图文结合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的原因。______。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有_______。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

显性信息:经纬度位置;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出西北部地势高、尼罗河谷地的地势最低;石油等矿产资源与城镇的分布概况;公路与铁路的延展走势;甲、乙两地气温与降水的月分配数值等。

隐性信息:城镇分布与海岸线、石油分布与公路等关系;图示区域30°N以北以地中海气候为主,以南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该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光热资源,而制约性因素是水源,等等。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4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余毒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张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力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推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娥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于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

(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 抓中心思想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 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 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4) 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

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5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余毒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张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力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推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娥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于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

(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抓中心思想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4)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6

一、提高阅读能力的认识

1、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

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2、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应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渎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3、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4、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椎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5、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二、不良阅读习惯的表现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

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3、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 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抓中心思想。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找主题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猜词。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

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4、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7

关键词: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科学信息;有效性探究

经过多年学习钻研,我发现初中科学学习中存在大量的文字信息,同时也配套很多图画、表格、问题等。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让这些信息被我们的学生有效地接收、吸纳、消化并最终达到灵活应用。对科学信息获取得当,科学学习就如虎添翼;若对信息处理不到位,就如未蒸熟的馒头,让人吃了会引起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处理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应加强对信息获取的培养。

然而,大量的练习、作业,往往让我们对文字信息的处理轻描淡写、蜻蜓点水,除了划一些知识点之外,往往是一笔带过,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思维上出现一些断层或空白。这种情况对于中等或偏下学生就更为不利,往往会让我们新教师的讲课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也存在某些教师忽视学生对文字信息的阅读,以教师分析占主导地位,其实阅读和获取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的分析与学生自身的阅读和获取不可相互替代。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貌似一听就懂,然而一做就错,这说明了学生明显缺乏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尤其从近几年我们浙江的中考题来看,科学试题的立意、情景设置新颖,结构独具风格。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背景材料、科学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而考生往往容易被较长的题干所吓倒,出现这些题得分不高。查找其中原因,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处理信息、整合应用信息较差。可见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已成为学生听课、解题、应试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一只拦路虎。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其实是学生学好科学必备的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一些思考和教学实践,和大家讨论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有效获取的策略——阅读理解。

一、学生对信息的阅读理解

1.学生对文字信息的阅读理解

“红灯停,绿灯行”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交通信号灯用红灯和绿灯,而不用蓝色和紫色等其他颜色的灯。对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甲说:人的眼睛对红色光和绿色光比较敏感,用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容易引起人的视觉反应,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乙说:红色光的穿透能力比蓝色、紫色等其他色光强,很远处可以看到,同时人的眼睛对绿光比较敏感。

丙说: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是国际通用的,并不具有科学依据。

(1)雾天这三位同学一起在远处观看路口的红、绿灯,收集有关“红色光穿透能力强”的证据。甲和丙看到红灯亮,乙却认为红灯不亮。此事实说明红色灯引起的视觉效果与 有关;三位同学向路口的红灯走近,都感觉到红色的光逐渐增强,这说明光的穿透力与 有关。

(2)根据生活体验,并结合学过的科学知识对丙的说法作出评价: 。

看似这段信息比较长,实际上有效信息就那几处,所以关键是要找到主旨,并应该联系所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步骤如下:

A.学会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本题提供的信息有:人对红、绿光的敏感度以及两种光的穿透性。

B.理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甲和丙看到红灯亮,乙却认为红灯不亮。此事实说明红色灯引起的视觉效果与 有关”,即考查人对光的敏感度。

C.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人的眼睛对红色光和绿色光比较敏感,用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容易引起人的视觉反应,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即人对光的敏感度。“三位同学向路口的红灯走近”即说明距离变短了。

D.组织和运用相关科学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说明丙同学是错误的。

2.学生对图像信息的阅读理解

(1)①写出月球运行在a、c二处所观察到的月相名称和日期:

a: ;农历日期 ;

c: ;农历日期 。

②在a、b、c、d四处中,可能发生日食现象的是 处;可能发生月食现象的是 处。

③重阳节的晚上出现的月相接近于图中的 位置。小明说春节看到了月食现象,小强说看到了日食现象,他们两人中谁的话可信: 。

(2)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月球由A处出发,经B、C、D回到A处需要的时间为

天,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是 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②A处的月相 ;D处农历日期 。

A.观察图像发现异同点。通过观察发现太阳的位置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即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B.联系所学的月相知识,找到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C.学会转化,既然我们习惯把太阳放在右侧,我们现在不妨把图像旋转180度再看。

D.整合利用所学的月相里面的农历日期,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学生对表格信息的阅读理解

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下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不同成分的多少, “—”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

这个表格研究的是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这里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些是变量与不变量获取及研究对象与参照对象。同时也要适当渗透学生对这类表格的观察与自我设计。

4.学生对问题信息的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阅读了以上这段材料,请学生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哪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2)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3)伽利略做出什么猜想?

(4)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5)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通过阅读问题,可以确定材料的重点,即伽利略是怎样探究钟摆规律的过程。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取“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然后根据材料实验分析找到“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继续深入发现“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最终明白了科学家是怎样探究的并慢慢学会自己该怎样探究。

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中自我阅读的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获取和应用科学文化的知识、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自我学习科学的主体地位,也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同时,自主阅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自信心和逐渐增长学习科学的成就感。当学生愈发主动地阅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变得愈强。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做好为学生营造有利于科学阅读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在班级成立一些科学阅读小组,在课外组织一些科学实践小组等。此外,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一点点地积累其阅读的和收获的成就感。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

现阶段学生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学生的阅读经历不同,对我们科学世界所形成的感悟也不同,对学生不远的将来形成的科学影响也将会产生差异。因此,学生独立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并将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的是学生各自关注的焦点,也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理解与原有的科学知识、认识、经验之间的联系。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与所学内容不同的理解、想法。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也会对原有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建议: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用我们成人的“全面的、完整的结论和经验”来改变学生“不成熟的片面的理解所得的结论和经验”,而是让学生在自我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不迷信教材,不迷信老师,该大胆展现自我、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展现真实的自我。

3.培养学生课外延伸阅读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以我们科学课堂的教学完成为终止,应该让学生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新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与之有关的新问题,让学生课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寻找资料探究并解决。

同时,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课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材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话,我们也为学生的成长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发挥自我潜能的战场。其结果也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可以锻炼他们的创造性和自我实践能力。

总之,阅读理解在我们科学学习过程中无处不在,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阅读的敏锐双眼,通过使学生增强阅读能力,让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那我们的科学教与学将会形成一种新的良性循环,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篇8

高中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 

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性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纸、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应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是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教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遇到生词就求助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式,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二是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这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 

三是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四是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地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首先,抓中心思想。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其次,找主题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大意,把握整篇的文章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也有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再次,猜词。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查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最后,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特征范文 下一篇: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