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9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1

(1)网络资源的便捷性是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段进行网上阅读,并且网络学习可以同时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获取体育知识,而不会因为教师外出学习或者场地资源有限等问题而有所影响,所以网络学习可以节省学生和教师更多的时间,也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资源更加合理化的使用。从目前高校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状况和学校网络覆盖的程度来看,对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条件设施,大多数院校是完全可以满足的,所以这就为学生参与的可能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网络课程的知识储量与知识的利用率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的。

比如说在传统教学中,面对数百名学生,可能教师需要把一个问题分成几十次给学生讲授,因为如此庞大的学生队伍是不可能在一次教学中就能全部实现的,必须进行分班教学,这对于教师而言,就必须承担十几次的教学授课,而网络可以让教师把相关的知识一次储存起来,供学生无限次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在任何时刻,想了解和回忆学习过的某一个体育技能知识,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学习和查找,这也帮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3)网络学习也利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探讨。

这种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兴趣。在传统学习中,可能其中某一个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感兴趣,他只能对相关的问题与在座的三十名同学沟通和交流,而网络授课却可以让他面对全国对该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并展开讨论,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会有更多的自身因素。

二、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网络体育授课与其他专业网络授课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基本上一致,但是除了那些相似的问题之外,体育网络授课还存在自己一些特有的弊端,这些弊端具体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程教学在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技能传授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动作示范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而网络授课却没有办法让学生感触到身临其境的体育技能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很难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达到标准上的统一,这对于体育技术动作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在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中才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而网络教学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能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足量的完成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很好的考核办法,所以这个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网络体育教学的发展。其三,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会大幅度减少,尤其是一些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游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教学却把这些能够帮助学生互动的体育游戏全部搬到了网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成了简单的鼠标交流,学生面对网络环境,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势必会产生影响,甚至到了最后,学生只会在网络中交流,在现实社会中却忘记了和人如何交流与合作,这远非我们开设网络教育的目的。最后,网络教育课程的考核办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构想,这也为很多院校迈出这一步设置了不少障碍,毕竟,作为基础教学课程,其教学改革的成败关乎学校的发展和数万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育,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

三、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网络化体育课程教学势必会在未来影响到更多的地区和学校,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建立统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程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快速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首先是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学习欲望的态度,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体育锻炼身体”最肤浅的层面上,所以要想在网络体育课程开设之前,我们必须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更理性和更科学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全面开展开来。其次,网络体育授课应该与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结合起来,更多的时候,网络体育授课是这些组织的补充,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谁可以取代谁的关系,所以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帮助学生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到更多的关于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社团和俱乐部中得到广泛的学习指导和锻炼,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网络的空洞特性,形成互补。其三,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成为该教学模式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个模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目前的考核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网络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定量的考核,所以量化考核标准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的相关人员认真思考和研讨。

四、结语

总之,信息化时代的高校体育发展教学模式必将发生重要的变化,而不管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最终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和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并通过教学来端正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努力的进行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学习,让自己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能够有更多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才能对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有更高更远的思考。笔者相信,本世纪,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切,体育也不例外,走向网络化是必然,所以我们应该对网络化体育教育模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2

摘 要 体育素质是教育质量的综合反映,体现出学生学习目标元素的效果,主要是指教学成果,并非教学过程。本文通过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阐述了其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高校 体育教学 作用

一、前言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学依旧将“学科教育为核心”视为教学目的,不符合现代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新规划教学目标,自由接受式的教育是目前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是学生自身对其体育教学内容的领悟和完善,学生的主观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教学效果。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一)有效降低体育教学和行为脱离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一个科学、健康心理,体现出独特内在和外延现象,对大学生的心思活动形式和精神向往起到引导的作用,其坚持不懈、挑战克服、冒险探求的英雄体育精神;自由平等和诚信的竞争体育精神;团结合作的人格体育精神等等。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体育文化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其教学质量才会相应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将传统体育教学进行详细化和程序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体会提供了布局方法和运转程序有助于降低体育精神与行为脱离的问题。

(二)促进文化的传递和发展

体育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体育精神、产生的体育精神和物质以及执行活动的形式的总和。文化的形成经过了千万年的积累,其传播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安定的机制。长期以来,体育文化和高校教育一直将高校体育文化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体现在其价值、构建以及承继这三个方面上,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重视体育文化的发展,寻求一个稳定的传播方式。

(三)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体育既是增强体质的途径之一,也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基本方法。从改革开放开始,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单一的生物观向生物、思想以及社会的三维体育观进行转变。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大学体育课的本质进行了明确的解析,是一个促进身心谐和发展、生活与体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过程,并要求高校实行“自主抉择教师、自主抉择内容、自主抉择时间”的教学举措,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发展个性、提升素质、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

三、“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行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质量,增强体质,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规范有层次的公平竞争、跨越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坚强勇猛的拼搏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内涵,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高等体育教学应将提升学生在道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其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在体育精神活动方面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内在,积极主动参与体精神的实践

(二)完善其体育教学内容

在“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法指导的功能全面体现出来,设立一套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前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包括全部体育行动活动和对体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现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还包含除理性文化之外的相关的体育精神和规范的体育文化。主要包括这三方面,第一,将培养意志作为目的的自立性、毅然性以及坚决性等品质教学;例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第二,将改善人格作为目的的品德感、明智感以及审美感等情感教学;例如民族精神、爱国情愫,第三,将规范行为作为目的的行为规则教学、思想规则;例如自由民族、诚实守信等。

(三)选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认知活动的形式接收教学信息,教师所输入的体育概念和对学生的点拨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这是一种有形的影响,而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暗示、示范是无形的,学生从事的是认知与非认知的结合,在这过程中,有的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内涵,有的未能及时体会,这是一种潜移暗化的影响。这种有着明晰认知的有形教学和明晰认知的无形教学相结合,形成了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不管是有形的教学还是无形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有形的教学需要借助合适的媒体或者载体,使学生的体育情感精神得以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增强意志;无形的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根基,有助于学生体会体育精神、体育情愫以及体育规则。因此,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四、总结

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坚强的性格,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现代先进的体育活动进行相结合,取得优质的运用效果,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玲.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3

关键词: 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1.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迫在眉睫

1.1主体精神的弘扬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

20多年来,由社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革不仅冲击到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而且震撼着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体精神已越出学术沙龙的樊篱,从思想家们的头脑中走了出来,走向了社会经济改革的主战场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一种真实的社会需要,成为了每个想在改革中求生存、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时代精神。

1.2主体性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九条和十二条中分别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和自练的能力。”因此,主体性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理念,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构建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首先,学生自主性活动整体的缺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其次,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过程,致使教师只传授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有无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不顾学生的反馈信息。另外,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活动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同时,在教学评价上偏重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和运动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进步度、情感的过程评价;只注重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评价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似乎成了教师的事。久而久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压抑,学生“学”的效率自然低,而“做”的能力更差,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

虽然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特定的时期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建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2.1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锻炼,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创新及主动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2.2主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2.2.1指导思想。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培育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基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的发展性。

2.2.2教学目标。从学生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参与教学组织活动,参与教学评价等来体现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欢乐愉快中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中培养主动思维、创新及各方面体育能力,在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中培养和锻炼心理素质,发挥潜能,陶冶情操,为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2.3操作程序(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其操作程序是:自由选择教材内容―参与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参与教学组织活动―参与教学评价。

对教学课操作时,分为对新授课操作和对复习课操作两种。

对新授课操作时,其程序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部分问题―再次比较、讨论分析、解决全部或部分问题―引导学生正误比较―解决全部问题。

对复习课操作时,其教学过程是:学生自编自演+自由结组比赛。其程序是:自我设计编排―自我讲解―自我组织―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实践练习(比赛)。

2.2.4教学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评价的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判断能力,从而做到科学、公平、合理、全面。

2.2.5教学条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一个充满创造性学习、能力锻炼与培养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具体的实现条件如下:

2.2.5.1在教学观念上,由“教授”观念向“学习指导”观念转化。批评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诱发和指导。

2.2.5.2建立一个主体参与和能力锻炼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

2.2.5.3重视学生“讨论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自我设计、自我编排、自我组织、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2.2.5.4教学评价向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自评、互评与判断能力。

笔者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初步构建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下一步将通过实践来验证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健康完整的发展;有益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国教学模式的丰富和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程晓峰.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09-02体验教学是学生是通过观摩或直接让教学活动再现,置身于教学内容所述的环境内进行体验学习,并从中获得知识经验,现代体育教学不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让他们主动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还应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健康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这与职业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笔者不断探索总结使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得到实现,希望此果能与各位同仁共享。

1.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概念、原则、特点

1.1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它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机会和情境,再现或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构建并理解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感情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

1.2体验式教学的原则。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情感认知但不忽视其知识的认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忽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重视学生体验个性但不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共识;重视固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但不忽视新体验对学习的反拨作用。

1.3验式教学的特点.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关系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体验式教学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2.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2.1体验式教学顺应现代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学方法对教学的质量与推广有极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教学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它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现代体育教学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可行的。

2.2体育课程的实践性为体验式教学提供可行性基础。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通过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基本方式。理论是对实践的抽象概括,而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技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运动的统一。因此体育课的实践性特点为体验式教学提供可行性。

3.体验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角色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角色体验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同时以所扮演的角色的视角来观察思考与体验,从而实现内化所学内容。在角色体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扮演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角色,可以设身处地体验不同的生活模式与行为方式,有利于扩宽生活知觉,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适应性。如教学乒乓球比赛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体验活动。学生分组体验裁判人员及参赛人员,在老师的安排下引导学生每个角色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并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3.2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教学即设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引导他们情感的共鸣与体验,情境体验教学能够使情与知交融,感知事物是能引起情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创造,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实践与生活,设置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导入新课题时,情境体验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集中,以便顺利学习新知识,在体育课程中,有效的情境创设可让学者置身其中,帮助其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反思与总结,并能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拓宽教学空间,如在初级篮球的教学时,引入一些体育明星、及比赛短片,引伸体育运动价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3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体验,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其总目标为培养学生体育综合运用能力及体育娱乐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体育技能与用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结合实际组织和参加体育活动即学用结合。促进其思维创造与有效表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出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把握体育技术技能及体育专业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如在羽毛球比赛中参与组织比赛的干部或学生,老师布置任务做好分工,学生自己完成比赛,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深入体验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的角色深入的研究学习,根据调查问卷总结表明:这种不断轮换角色实践教学有助于理解所学知识及技能,促进学生构建内在知识。

3.4感情体验 在情感体验中,教师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在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动作演示或直接观图像等,使学生视觉得以刺激,从而置身于所设置的氛围内,引起他们的直觉情感,其次教师可结合教材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心理体验,如假设联想,心里移位,呼唤角色等,使学生情感中借助想象来体验思想感情,并从中理解与掌握知识。此外应让学生敢于质疑,并对问题开展辩论,通过交流合作来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记忆。

3.5成功体验 在教学设计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逐步体验“小目标”最终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技能欲望。

4.总结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5

1.1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开设体育基础课,在大二阶段开设体育专业课,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体育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及习惯。一体化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将高校体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早操、课间操等业余时间段,因而有助于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衔接在一起,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完整性和整体性。并列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和大二阶段同时开展体育基础课和专业课,因而有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1.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将不断进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单调而重复,尽管当前的教材中已经列入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但却因条件所限开设很少;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单调而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第三,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教学轻理论教学、重教师教轻学生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第四,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强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差;第五,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通常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导致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偏移。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弊端的分析,可以预测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3.1更加注重健康体育观念的树立当前,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日益深入,也越来越意识到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和运动量的把握不科学,则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体育观念。

3.2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3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想发挥出其重要作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切实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性,从而使体育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中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4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即评价内容的合理、评价过程的民主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有助于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6

摘 要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鉴于此,本文就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简单介绍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及分析其现状,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做一个详细的阐述与系统的分析,可为一些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 体育 俱乐部 教学模式 构建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甚至无法参与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这一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与补充。它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革新,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实现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下文就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加以阐述,以期完善和发展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简介及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作为各高校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是以大学生自愿参加运动为出发点,依附于高校现有的各种运动器械、运动场馆,以一种俱乐部的形式展开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它将群体竞赛、课外运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等联系在一起。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制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它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能够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最后,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可以延续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改革内容的不断扩展,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尝试“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时候,特别要考虑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各个专业人才所需要的项目;在实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同时,应该将专业技能作为一项普修课程辅助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凸显高职院校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强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娱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质和品质,教会学生制定运动计划和运动处方,为社会培养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

(二)具体内容

新世纪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众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在这样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下,我们也应当相应地完善教学成绩评价体系。

一年级为普修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基础必修和职业体能必修课占70%、课外占30%;二年级实行课内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实行课内占60%、课外占40%;三年级为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坚持做到打破班级、年级和专业的限制,实行学生选择的“三自主”。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主要满足3类学生的需要:第1类是在课内测试不合格学生的补习需要,这一类可以叫做课外初级体育俱乐部;第2类是为了满足学生更多体育锻炼和群体生活的需要及开展课内无法开展的一些体育俱乐部项目;第3类是为了满足小部分具有特长学生的训练需要,这类学生有机会代表学院参加竞赛,称为课外高级体育俱乐部。无论是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还是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在组织教学时以能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根据需要采取男女生混班或分班上课。而体育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内容。这类教学更应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在构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成绩评价体系时要重点关注它的适应性。通过对本校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本校的自身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现状,才能呈现出改革体育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2.在实施过程中,职业体能课要求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灵敏性、协调性、身体力量、耐力以及抗疲劳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其内容的丰富性、目标的多样性、运动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特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高校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时刻谨记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要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完善这一指导思想,从而更好地构建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当相应地完善教学成绩评价体系,评价的形式、方法和内容等应当对学校的教学过程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其评价过程还应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和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邸亚军.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一、以往我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

体育组统筹安排各任课教师所负责的班级,做到班班负责到人,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但由于性别不同、爱好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很多教学意义强但趣味性差的项目很难进行下去,最后只进行些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大部分时间只是感兴趣的学生在练,不感兴趣的学生在看。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分阶段、分层次、分性别的选项教学,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最佳选择

1.分阶段、分层次、分性别选项教学的主要内容

(1)体育组统筹安排各任课教师所负责的班级,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

第一步:在开学初预备周对高一所有学生进行运动诊断,测试项目与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合起来,测试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相同。

第二步:针对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分项教学。学生运动诊断后,根据各个项目测试结果,把学生分成四类:身体健康类、身体发育不良类、下肢力量薄弱类、心肺功能薄弱类。根据四类对象分别开设身体健康班、身体发育不良班、心肺功能提高班、上肢力量提高班。

第三步:根据运动处方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2)教学进行两个月后,再根据学生性别、专业不同,每两班自主结合,实行联谊班级制。采用两班两教师、男女分项教学,教学内容由学校和学生自主选项共同决定。

根据调查分析和学校场地、器材、体育传统项目,我们设置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形体课程,规定每两个联谊班级为一团体,男女各报一项,两月之后再选项,避免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内过分地全面化,确保所学知识的完整性。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在女生为主的教学班里,体育教学内容把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健康素质项目作为主要教材,建立健身知识技能的快乐体育运动模式,主要开设形体训练、健美操、街舞、羽毛球等内容。在以男生为主的教学班里,把发展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运动项目作为主要教材,建立身体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开设武术、篮球、足球等。

(3)随着教学的推进,采用体育为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男女选项教学。具体教学手段和内容为:

①教学模式实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②遵循的教学原则主要是体现运动乐趣原则;

③组织形式采用两班两教师学生自主选项的授课形式。

④教学内容以《中等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教材为主要教材,根据本学校、本专业特点自编教材为副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老师通过学生自己选项,结合学校师资和场地等情况来自选教材,主要体现体育要为专业化服务的思想。如幼教专业安排一些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排舞课程;电子电工专业可安排些爬杆、软梯行走等方面教材;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且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体育课就开设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向学生传授倒立的技巧,以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

2.考核及认定

实行月月考评制度,身体健康班自动获得一个学分,另外身体发育不良班、心肺功能提高班、上肢力量提高班等班级学生到月末自己申请考试,经考核成绩合格,可进入自主选教师、选项目参训阶段;联谊班级的考核:先是两个联谊班级之间进行所学内容的展示,参与者给一个学分;再挑出优秀者在每月末进行全体展示,优秀者加一个学分;每期末进行体质测试,内容同上即国家学生测试内容,几项成绩相加为体育总分。

三、通过实践,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不逃课了,流失率降低了,锻炼效果显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身体整体素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说,分阶段、分层次、分性别的选项教学,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最佳选择。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教学机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其中,体育舞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教学实践性,学生缺少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体育舞蹈教学当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意见。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舞蹈这种新型舞蹈是在19世纪,英国通过将传统的舞种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了体育舞蹈这种新舞种。体育舞蹈与传统的舞蹈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身体关节的改变上,展现了各种难度不一的动作,表现了舞蹈者的体态和舞技。通过这种体育舞蹈,不仅能展现舞蹈者的身体素质,也能展现其精神、情操的深刻表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就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性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新兴的体育舞蹈也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欢。首先,体育舞蹈能够提高高校学生之间的交往,其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通过体育舞蹈,使高校学生能够加强交流的机会,从而扩大社交范围。其次,由于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些缓解压力、使人放松的舞曲,在这样的体育舞蹈教学下,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桑巴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兴奋性。最后,体育舞蹈动作也可以为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学生在这其中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体验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并且在编排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将这种美感继续传播下去。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就采取不同的教学版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有些高校选用旧版本,教师也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去练习[1]。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学生缺少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学生不能领会舞蹈动作,导致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不佳。

(二)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力检测,而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上一贯采用以往的卷面评价方式,常常是将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在期末的时候学生进行一段体育舞蹈表演作为最后的成绩,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对学生平时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价,显然这种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评价。而且体育舞蹈教学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也不会关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力等,缺乏总体评价性。

(三)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设备不足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说,其对教学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舞蹈教学上的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是没有体育舞蹈的练习场地,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体育舞蹈教学,达不到课堂教学标准。另一方面是体育舞蹈缺少相关的音乐、服饰等配件,使体育舞蹈的教学枯燥,很难表现出体育舞蹈的精神,而学校更没有举办相关的体育舞蹈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到体育舞蹈活动中,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2]。

三、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新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进行舞蹈的示范,然后对舞蹈进行分布教学,让学生能够进行初步认知并记忆动作,这种讲解示范法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舞蹈的节奏、技巧衔接等环节,学生更能够去实践掌握。教师也可以采取领带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体育舞蹈,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做,通过边讲解边进行舞蹈动作的演练,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下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技巧。

(二)改革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应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每月作为学生的考评期,将几个月考评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而针对考试内容主要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上、表现力上的评价,也可以包含平时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成绩等,实现学生体育舞蹈的高效教学评价。

四、结语

体育舞蹈教学有助于当今的高校大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其身体素质,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郑亮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利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舞台,2015,04(02):221-222.

上一篇: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5s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