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31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

    论文摘要:孔子“义利观”的核心内容为“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义以生利”等。孔子的“义利观”对现代企业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基础,对商、周以来的经济思想资料,尤其是春秋时代的经济思想成就,加以广泛的吸收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他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义利观”的核心内容“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义以生利”,逐步成为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在提倡诚信经营、重构社会信用体系的今天,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见利思义

    孔子的“义利观”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义利关系上,义比利更重要,利应该受义制约。孔子所说的“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一个道德完善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人们从事经营活动,一定要“见利思义”,即首先要想一想,这种利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果合乎道德规范,那就当仁不让,心安理得地获取,这就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乎道德规范,那就宁可“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如果不是“见利思义”,而是“放于利而行”(《论语·里仁》),即一味追求利而不问其是否合于义,那就是“君子而不仁者”(《论语·宪问》)。可见,按照孔子的观点,经商办企业必须遵循职业道德,要光明正大赚钱,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伤天害理的生意。

    孔子的“见利思义”经济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的经营理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成功地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确立企业经营指导思想的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企业经营“见利思义”则成功,“见利忘义”则失败。世界上一些长寿企业的发展史证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拥有良好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注重信誉是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需素质,增强社会责任,也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成功的必备条件。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企业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但由于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很快就导致危机和破产。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在资本市场上的违规操作,虚报利润,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的投向,或者采取恶意担保、’借款等违背道德规范的做法,虽然短期获得了利益,但这种建立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上的利益,是不可能持久的,最终企业自食恶果。相反,那些“见利思义”守法经营的企业却能长期健康地发展。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洛阳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同的经营理念产生的不同结果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两家公司原本经营条件极相似,上市后经过短短几年的经营,现在的经营状况却截然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两家公司经营理念的差异。双汇公司把企业改制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契机,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树立了“见利思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诚信经营理念,惜守信用,将募集的资金投人到所承诺的项目上,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投资者获益的良性互动。春都公司改制上市后,并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在经营理念上,没有做到“见利思义”,而是违背承诺,募集的资金长期被大股东和关联企业占用,致使公司运营资金严重不足,经营陷入困境,连续三年亏损后退市。可见,企业树立讲诚信、守法经营的理念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

    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在使用、管理人的过程中,不可一味用暴力强制,而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即允许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对劳动或工作较感兴趣,从而使劳动或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的目的。可见,孔子的“义利观”非常重视运用激励机制来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孔子认为喜富恶贫是人的本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因此,应利用人的这种本能进行正确引导,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也”的观点对于现代企业构建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的经营理念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最缺乏的是人才,企业竟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竟争。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以新的观念、眼光和要求去选拔、评价和配置、使用人才。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切实搞好员工特别是研究与开发、营销等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尊重员工,给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人的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企业应不断探索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发展带动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行年薪制,加大效益年薪的比重,实行以股票期权和技术人股等方式取酬。同时,应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让员工有成就感,以激励其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三、义以生利

孔子继承了春秋时代义利关系论的基本思想,并从多方面论述了义和利的相互联系。孔子的“义利观”一方面承认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取之有道。孔子强调“义”但并不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孔子不是要人们不要财利,而只是要他们不可在道德规范之外去言利。同时,孔子认为“义以生利”(《左传》鲁成公二年)即道义可以用来产生利益,或者说守法经营能产生经济利益。孔子的“义以生利”是要先义后利而不应是先利后义。先利后义,职业道德低,只注重眼前利益,目光短浅,必定没有发展前途,甚至走向坑蒙拐骗的末路;先义后利,以国家、民众利益为上,胸怀宽广、高瞻远瞩,必定会取得理想的经营效益,既利国、利民又利己。

    为什么“义”可以生“利”呢?首先,“义”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收人和市场份额。如果企业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就能赢得大批的忠诚顾客,这无疑就拥有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忠诚顾客还会对企业及其产品做非常有利的宣传,从而使企业不断地增加营业收人和盈利。其次一,“义以生利”表现为企业经营费用降低。企业以“义”赢得顾客的忠诚感可以降低企业为顾客支付的服务费用。一般来说,保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只相当于开发一个新顾客费用的六分之一。企业为熟悉的常客服务,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第三,“义”能使员工忠诚感增加,从而增加企业收益。企业从忠诚顾客那里获取更高的营业收入可以用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经济待遇,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忠诚感,并且有助于减少员工培训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忠诚员工可以通过为熟悉的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来进一步强化顾客对企业的忠诚感,从而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诚一忠”良性互动,并最终增加企业收益。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诚信经济,诚信政府,经济法

「正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政策选择,其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信用的缺失与混乱也不容忽视。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这说明信用缺失和混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市场经济和诚信究竟是何关系,政府在诚信建设中到底有何影响与作用,如何运用和发挥法律的调整机制推进诚信经济的建设等等。

发展诚信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诚信经济的界定

诚信经济指的是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包括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都要诚实信用。诚信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诚实、不欺诈。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尤其是经营者要诚实待人,禁止欺骗和欺诈当事人,不散布虚假信息;第二,重承诺、守信用。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尤其是经营者遵守诺言,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和法律要求承担的义务;第三,善意经营。根据《布来克法律词典》的解释,善意是一种没有专门意思和成文定义的不可触摸的优良品质,包括诚实的信念、不存恶意、没有骗取或追求不合理好处的目的,忠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注:转引自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不故意规避法律;第四,公平竞争。各个竞争者在竞争中人格(地位)平等,规则统一、透明,不滥用优势地位,不限制和遏制他人的合法竞争;第五,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包括经营活动无条件地满足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如人身自由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及财产安全等。在商业活动中,禁止从事极端的不合乎经济伦理的行为,如贿赂、胁迫行为、欺骗性信息、偷窃和不公平歧视等。(注:[美]戴维?弗里切:《商业伦理学》,第21页。转引自王艳林《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5期。)

(二)发展诚信经济的意义

1.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生命。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的经济。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是不完整。因为,资源的配置有一个是否规范的问题,因此,市场经济还必须是法治经济。但是,这仍然不够完整,因为,市场的交易和发展离不开诚信。从货币的发展史看,市场经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诚信经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早的商品交易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一种物品充当了等价物,尔后,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成为一般价值形式,再往后,金银成为一般等价物。在金银成为一般等价物后,就存在一个金银的成色是否足值的问题。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金银作为货币的价值,因为,人们所关心的是金银能否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问题,而不是金银是否足值。尔后,纸币代替铸币成为一般等价物。此时,商品交换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其重要原因并不是纸币本身的价值,而是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所体现的价值是可信赖的。今天,电子货币和信用货币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方式和重要特征。电子货币和信用货币之所以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交易的技术形式是可信赖的,而更要的是隐藏在交易的技术形式和市场背后的交易者之间的良好信任。可以说,如果缺少对交易制度的信任,缺少交易者之间的相互信任,那么,现代市场经济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正常有效运转。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生命。中国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诚信经济。

2.发展诚信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小到一个企业和个人,都要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交易空间的国际化、全球化,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现代化、信用化,交易风险的扩大化、严重化,都对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诚实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活动比做经济博弈,那么,博弈方遵守规则的良好声誉和信誉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有被取消博弈资格的风险。

3.发展诚信经济是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信息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谁享有信息优势,谁就获得了较他人更大的支配能力和竞争优势。但是,经济活动参与人获得信息的能力并不相同,如果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就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披露就非常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经济活动参与人的诚实信用;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也是以前的社会无法比拟的。如果说以前的社会对信誉不良的当事人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而为他们留下一个生存空间,那么,由于信息时代的传播革命,社会对不良声誉的经济活动参与人的认识大大加快,很快会将他们淘汰出局。所以,发展诚信经济是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

4.发展诚信经济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WTO规则是为保证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而确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则。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和重要成员,必须信守自己入世时的庄严承诺,在国际舞台上牢牢树立诚信国家的形象。这是因为,国家是否诚信,是否遵守WTO规则,是影响和左右大范围顺利地吸引外资和外企进入国内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违反自己的入世承诺和WTO规则,将招致世贸组织及其他成员国的制裁,轻则影响经济的发展,重则有取消参与国际贸易资格的危险。

政府在发展诚信经济方面的独特作用

(一)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有助于诚信经济的发展

根据经济理性假设,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他们是否采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取诚实信用的策略,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尤其是他们对未来社会经济状况和自身收益的心理预期如何。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健康、稳定、持续,经营者和消费者对未来和自身收益的预期也就越稳定,其经营策略和消费策略也就越理性,经营者和消费者就越容易也越乐意讲诚信。这是因为:经济博弈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博弈的双方乃至多方越容易遵守规则,积极合作;反之,就越容易破坏规则,相互拆台,陷入恼人的“囚徒困境”。可见,让经营者与消费者讲诚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给他们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可信赖的心理预期,而这又取决于社会经济能否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恰恰是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而且,也只有政府对经济的积极而又合理的调节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市场虽然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市场配置并不是万能的、完美无缺的。相反,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导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天然缺陷,存在着不能有效消除外部性、不能合理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等市场缺失。这说明必须借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把“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也才有可能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合理的、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促进经营者、消费者从长计议、遵守规则、诚实信用。

(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有助于诚信经济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信用状况直接影响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营者与消费者的选择,在信用差的社会里,不诚信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如鱼得水”,诚信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反而成为别人的牺牲品,他们或者退出市场,或者同流合污,放弃诚信的优良原则。其结果必然导致劣胜优汰(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社会经济萧条乃至崩溃。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想方设法规制经营者与消费者的非信用行为,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但是,对非信用行为的规制,却不是个别厂家与消费者所能完成的。这是因为:第一,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不讲信用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具有信息优势,总是比他们的交易相对人更早知道自己是否失信并作好有关的准备,诚信的交易方则是在事后才知道,在信息的获取上具有滞后性,处于被动地位,这无疑给规制非信用行为带来难度;第二,市场具有不平等性。如果不诚信的经营者或消费者具有垄断势力或更强的谈判能力,那么,诚信的经营者或消费者就很难对他们的非信用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所谓“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市场中的非信用行为进行管制和规制。因为国家有着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备的强制力,以政府为主导打造信用制度,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社会信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来提供

经济学家赫希认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需的公共物品。(注:转引自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著名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信任是社会系统的剂,它非常有效,却不易买到,因为信任和类似的价值观属于经济学家所说的外部事物。(注: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信用的好坏,是对这个国家或地区信用状况的整体或总体评价,而不是对个别经营者或消费者的信用评价,也不能由个别经营者或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所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信用好,那么,它的所有的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受益,反之,就都受损。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讲,所有的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搞好信用建设。但是,社会信用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在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努力提高本地区、本国家社会信用的情况下,个别不讲乃至破坏信用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就会自己获益,而让讲信用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受损。当然,受损的、讲信用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以牙还牙进行报复、拒绝与他们进行交易、使他们的声誉受损等非正式惩罚方式,对不讲信用的经营者或消费者进行惩罚,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信用制度。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关系极为复杂的大型社会,人们常常要与其见不到面的陌生人打交道,因而,无法实施以牙还牙进行报复、拒绝与之进行交易等非正式惩罚方式,也就无法有效制止破坏社会信用的机会主义。(注:[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2、32页。)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建立规则来搞好社会信用建设,发展诚信经济。

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诚信缺失问题相当严重,不仅种类增多,范围扩大,而且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发达,道德伦理滑坡比较严重。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原因,即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所制定的一些外在性规则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原则不完全吻合。

(一)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诚实信用原则虽然是私法上的“帝王条款”,但进入20世纪后,随着公法、私法相互交织、渗透、融合,诚实信用原则开始大规模进入公法领域,私法、公法都要贯彻诚实信用原则,公法主体和私法主体、公行为和私行为都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虽然也在一些法律中规定了诚实信用的内容。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诚实信用的含义及作用缺少立法上的界定。诚实信用引入到法律中,无论其含义还是其作用、功能均极富弹性,立法上应加以明确界定,以确保诚实信用条款不被误用、滥用,正确发挥作用。但我国恰恰是在此问题上形成法律漏洞;第二,对贯彻实施诚实信用原则缺少具体的义务规定和制度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就是正确界定和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诚实信用从道德信念变为法律原则后,就应当对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而产生的义务及违反该义务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界定,将诚实信用落到实处。我国在民事法律中也对当事人给予诚实信用所产生的义务作了规定,但是,这些义务在性质上多属于附随义务,如果与约定义务相比,不仅地位低,而且缺乏特别保障制度;(注:霍阳、王全兴:《从民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2期。)第三,对违反诚实信用的制裁规定得不够。诚实信用原本是道德要求,缺少强制性约束,引入法律中成为法律条款后,如果还是缺少强制性约束,那么,将诚实信用引入法律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注:[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2、32页。);第四,把诚实信用看成是私人间的私事,而不是事关国家社会的公事,因此,在救济方式上,主要限于私人救济,缺少对公益救济的规定和保障;第五,诚实信用原则主要用来约束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在纵向的管理关系中仅要求被管理者遵守诚信原则,而未能要求和规定政府作为管理者遵守诚信原则的义务。

(二)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诚实信用是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或普遍价值。但现实中的很多行政管理却是与此背道而驰,对社会信用秩序的混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一,滞后管理问题。我国曾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过多次整顿,包括公司、期货、金融、税收、假冒伪劣、“五小”等,每次治理整顿都是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着手进行,而且惯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实施禁止行为,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容易使率先违法率先退出的人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诱发其他人在其他领域加以效仿,这就大大降低和严重破坏了社会的信用制度;(注:《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武汉市的管理部门在电动自行车上柜销售后迟迟不做反应,直到满街跑的都是电动自行车时,才突然宣布禁封,将所有的购车者予以“套牢”。如果市民知道政府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仍执意购买,由此造成的损失当然由其自负。但是,如果因管理部门反应迟缓造成已购的电动自行车成了“废品”,其中的经济损失全部由购车的市民承担,是否公平呢?这样的政府又怎么算是诚信呢?见周志成《“滞后管理”损失谁承担》,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10月26日第8版。)第二,与民争利问题。管理的目的是为民谋利,否则,管理就失去了合法性。然而,不少地方和部门却借管理之名,谋部门利益之实,严重败坏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和信誉;第三,政策朝令夕改问题。我们国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同步进行,因而问题十分复杂,客观上要求政策要富有灵活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政策性要与稳定性相结合,不能片面强调灵活性而抹杀政策的稳定性。遗憾的是,实践中以灵活性为由抹杀政策的稳定性的现象却随处可见。以宏观政策为例,我国在处理国家与企业投资问题上,有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家拨款,二是“拨改贷”,三是处理不良资产。这三个前后相继的政策如果孤立起来看,都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的,但是,如联系起来看,则是非常容易诱发机会主义的。表现在:在国家拨款时,早向国家伸手要钱和多向国家伸手要钱的沾光、获益,晚向国家要钱和少向国家要钱的则吃亏、受损,因为国家以后实施了“拨改贷”。在国家实施“拨改贷”后,积极向银行偿还贷款的吃亏、受损,而赖账不还的反而沾光、受益,因为处理不良资产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减免企业贷款,让身背利息重负的企业能够摔下包袱,轻装前进。所以,处理不良资产的政策被称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至于微观领域,不少地方和部门,都是“新领导、新政策”,为突出自己的政绩,标新立异,不顾客观现实情况和人民意愿,劳民伤财,中饱私囊,其结果只能是政府信誉的丧失;第四,执法行为不规范,“猫鼠串通”问题。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当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公正执法。然而,实践中却大量存在着执法者与违法者沆瀣一气、“猫鼠串通”的现象。假冒伪劣之所以屡打不禁,“五小”之所以难以关闭,就是执法部门在里面有自己的私利,因此,雷声大,雨点小,把“打假”变成了“假打”,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第五,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问题。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本文想着重指出的是它们对政府信誉的破坏。在触目惊心的“蚕茧大战”、“烟草大战”、“棉花大战”中,地方政府不惜出动警力,设关设卡加以堵截,老百姓则东躲,与政府打起了“游击战”,官民对立情绪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设想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誉,也很难要求人民群众遵守诚信;第六,不适当干预企业经营问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市场失灵的客观事实为政府干预市场、干预企业提供了合理依据。不过,政府对市场、对企业的干预必须出于公益,否则,就丧失了其应有的合理性。然而,现实中违背公益目的的干预却大量存在,贷款、招标、资产重组、土地出让中的打电话、批条子、做指示等种种不正常干预行为屡禁不绝。每一个不正常的交易背后,都隐藏着腐败。这对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是极为不利的。

(三)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司法是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司法必须公平、公正,惩恶扬善,实现社会的正义。但是,目前广泛存在的司法不公不仅没有起到制止和惩罚非信用行为的作用,反而对非信用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在民间打假问题上,经营者经营的商品明明是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但法院却偏偏判决打假者不是消费者从而判决其败诉,无形中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又比如,上市公司明明在进行非法上市和交易,欺骗和坑害广大投资者,但法院就是不予立案,让骗子们逍遥法外。(注:2000~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上,接连发生了郑百文虚假重组、中科创业和亿安科技操纵股价、银广夏虚构利润等严重侵害投资者权益的恶性证券欺诈案件。当北京、上海、无锡等地的投资者状告银广夏和亿安科技后,股民们等到的却是“暂不受理”的通知。法律的裁判又一次迟到,使股市游戏中的坏孩子再次逃过一劫。参见承伟毅《“良民”为何为恶》,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10月10日第2版。)再比如,执行难问题。法律白条保护的是不讲信誉的人,打击的是守信用的人。

经济法对诚信经济和诚信政府的促进与保障

(一)经济法以社会责任为本位,为诚信制度的建设提供了较民法更为有力的法理基础

民法最早将诚实信用从道德规范引入法律中变为法律规范,但是,民法由于以私人权利为本位,造成民法对诚实信用的理解、认识与保护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第一,关于诚实信用的适用范围。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并适用于债的履行特别是合同制债的履行,虽然后来将诚实信用提升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民法学界仍有不少学者坚持诚实信用只适用于债法。这样一来,债以外的广阔的民事领域,就无法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更不能用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关于违反诚实信用的危害性。诚实信用在民法中的适用领域主要是合同,而合同具有相对性,因此,如果交易中一方当事人不讲诚信,那么,受害人只是另一方当事人,社会危害性较小;第三,关于违反诚实信用义务的救济方式。民法把诚实信用的适用范围限定在私人之间,必然导致违反诚实信用的救济方式上也局限于私人之间,缺少对公益救济的规定和保障。

民法对在促进和保障诚信制度的缺陷与不足表明,对诚信制度的法律调整需要新的法学理念予以支持。这种新的法学理念就是经济法的社会责任本位论。经济法强调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从而对诚信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第一,从适用范围看。经济法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有效运转的基础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诚实信用。诚实信用不是纯粹的私事,而是关系到现代社会经济能否正常运转的公事,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与所有主体包括管理主体都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第二,从社会危害性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全球经济,各个经济活动的参与人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合作性都空前加强,在此情况下,失信行为所侵害的就不仅是孤立的交易相对人,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安定和社会安定。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诚实信用就越是重要;第三,从救济方式看。民法强调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民事主体追究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只能由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守信方来追究。经济法则主张通过国家来追究失信方的责任,对受害者以救济,无论是力度、速度还是效益都是民法的私人救济无法比拟的;第四,从诚信义务的性质看。诚实信用所产生的义务不是民法中的约定义务,而是法定义务,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规定为附随义务。针对附随义务的保护与执行都存在软和弱的问题,经济法主张把民法中的附随义务上升为经济法的基本义务,从法律上提高诚实信用义务的重要性。

(二)经济法确认并规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参与和协调,为诚信经济的发展确立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

如前所述,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生命,而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耦合,这就决定了诚信经济的发展同样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参与的耦合。但是,以“任你行,任你做,世界自然在运转”的自由放任政策为意识形态基础的民法,既不确认又不规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意也无力对国家参与、管理和协调经济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因此,单靠民法不能为诚信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而经济法正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注: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包括对诚信经济的参与、管理和协调,这就为诚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经济法的平衡协调理念和综合、系统的调整方式,为诚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调控机制

诚信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人都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涉及经济活动参与人之间的多种利益冲突,对此,必须贯彻经济法的平衡协调思想加以解决。具体说就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目标和具体利益目标的统一,此其一;其二,诚信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建设诚信要比破坏诚信难得多。因此,对诚信制度的建设要统筹兼顾,面向未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而这只有运用经济法的系统调整思想、综合调整思想才能做好。

建设民主法治的诚信政府是打造良好信用制度、促进诚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诚信政府是发展诚信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发展诚信经济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离不开诚信政府的建设。这不仅仅是因为诚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较市民社会和个人具有更大的作用和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市民与政府的博弈中,市民对政府的所作所为“上行下效”,如果政府不讲诚信,只能会诱发市民更大更多的机会主义。因此,政府的诚实守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或基石,诚信本身就是民主政府必备的品质,是对政府的一种决不亚于宪法的政治道德要求。正如密尔所说:“有关道德的问题,其实际重要性并不亚于有关宪法本身的问题。某些政府的存在本身,以及使其他政府能持久存在的一切,都有赖于对道德原则的实际遵守。”(注:[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3页。)由于封建专制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影响,中国的诚实信用主要停留在道德修养上,是伦理意义的,而不是经济意义的,(注:参见季卫东《关系契约论的启示》,载[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更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因此,中国要想在法律层面上实现诚实信用,就必须克服和消除专制,大力建设民主政府和诚信政府。具体说就是国家在制定政策管理经济的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民主与透明原则。民主不仅具有反对专制的人权价值,而且也是保证政策、法律的科学性的基石。国家或政府不能寄希望于柏拉图式的“哲学王”或任何类似的知识分子的精英人物的分析技艺来寻求好的政策,相反,要赋予民众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保证政策与法律的民主、透明,让政策与法律真正成为民之所愿、民之所选和民之所爱;第二,稳定性原则。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是一种类似于一台机器让人可以预计的法”(注:[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23页。)。这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说的,但适用于一切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受制于两种知识的不足,一是关于未来人们只有不确定的知识,二是人们在了解资源、潜在交易伙伴及他们的精确特征上具有“横向不确定性”。制度恰恰具有减少世界的复杂性、简化“识别负担”(cognition task)的关键功能,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理解和更可预见,从而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益。(注:[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2、142页。)但是,如果制度不稳定,缺少可信赖性,那么,制度的执行成本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政府政策与规则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公益性原则。政府要“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注:[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页。)。为保证政府不成为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除了按“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政府的一切行动外,还应该让人民直接立法,让法律真正成为人民公共意志的产物。为此,国家就要赋予民众以广泛的权利。就诚信建设而言,特别要赋予人民群众在参与立法、监督政府及实现经济民主等方面的权利,消除和遏制不适当的干预、政府垄断;第四,保护产权原则。韦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基础是产权制度和契约法,而福山认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既需要文化、习俗和道德,也需要产权制度和契约法。总的来看,产权制度是社会稳定并由此导致良好信用与信誉的重要基础,正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在的社会信用混乱正是建国以来产权政策不稳定特别是未能形成有效、稳定的私人产权规则的必然结果。(注: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11页。)

(二)建设诚信政府、发展诚信经济必须礼法并用,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

诚实信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道德形态,另一种是法律形态。道德形态的诚实信用与法律形态的诚实信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为后者提供基本的价值规则和大致的规范内容,后者为前者提供强力支持和具体的规范、规则内容。(注:参见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英国著名法学家哈特认为:“如果一个规则体系强加于什么人,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力就不能建立起来。”(注:[英]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所以,发展诚信经济,必须要加强诚信的道德建设,培养和树立诚实信用的自觉意识,把诚实信用贯彻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道德毕竟是对社会行为的软约束,而不是硬约束。如果缺少诚实信用得以确认和寄身的法律规制,形不成法律化的诚实信用观念,那么,诚实信用就不能被普遍遵守,诚信经济就是不可能的。几千年来,我国虽然有着源远流长和极为丰富的诚实信用的信条,但由于没有把诚实信用从道德领域提升到法律领域,缺少法律形态的诚实信用观念和制度,遂造成诚信经济发展不力。所以,建设诚信国家,发展诚信经济离不开法律建设。

(三)以建立、健全国家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制度为目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3

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许多经典思想深刻影响着现代营销的发展,如人性化营销、诚信营销、公益营销等都是儒家思想在营销中的体现。新时代要求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中国营销市场需要儒家文化的引导,国际营销市场需要儒家文化的引导。促进利义的一致认知和多元化交往发展,实现营销与儒家文化的双赢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的儒家文化。孔子。四维八德市场营销。经营

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变革不断更新,产业竞争激烈。由于儒家文化具有其他派别所没有的魅力,它不仅涉及思想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和理解。在儒家文化营销的传承与推广方面,本文通过对《四维八德》和《三纲五常》的解读,以及对其他“儒家中心思想”的探索,解释了人们对营销不同接受的原因,为了探索一条适合打破当前营销瓶颈的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儒家思想的营销从“仁”的推广开始,逐渐关注“信”、“义”等意识形态因素。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和后人对这种营销理念的深入探索,对当前企业营销和管理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礼”的规范化。对于营销而言,“仪式”的规范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

的礼仪行为、行为和言语都体现了社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运用营销手段时,“接收者”首先关注“推销者”的“仪式”。接收者地区是否愿意主动了解其销售的产品取决于“最后一顿饭”是如何做的。如果“最后一餐”的销售礼仪符合接收者地区的“礼仪”规范或接收者地区规定的“礼仪”范围,其销售活动将非常顺利,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营销目的。

。同时,它也是给我们的一个营销标准,建议我们在进行一些营销活动时,要更加注重用“礼貌”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使我们的言行符合礼仪,赢得“接收者”的心,如果营销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营销进程就会顺利,营销发展就会更快。

。它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道德范畴。它的原意是指应该做的事情是公正和合理的。在《论语里仁》中有人说《君子喻于义》中的坏人比利润,义利之间的权衡在营销中也很常见。《推销员》从“接收者”的角度审视产品。考虑“环游太平洋”是恰当的。它在销售商品时,大多涉及消费者的关注,所以它的推广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为它不仅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且考虑到潜在的消费者,从“义”出发换位思考,所以其营销效果是巨大的。相反,急功近利,急于推销手中商品的人,只关心眼前利益。为了千方百计实现目标,他们的大部分营销活动都很恶心,结果事半功倍。在

,另一朵花——论语·蒂凡尼早餐中的阔叶昙花——是“不公正的,但丰富而昂贵。在我眼里,它就像一朵云”。它违背了正义的前提,它可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一个泡沫。这提醒营销人员和管理者要理顺思路,找到出发点,不要违背道德,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只有以自身的诚信为前提,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的“论语为政”已经孤独了一百年。“人而无信,我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为什么没有大轿车和小轿车我们能做?”他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在萌芽和成长,诚信已逐渐成为衡量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非常重要。如果要像泰山一样站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企业应该坚信诚信是营销的基础。“诚信”不是商品的特征,企业不能将其与商品捆绑销售。真正影响“接收者”满意度的诚信是“最后一餐”的诚信和产品公司的诚信。当产品的特性不同时,诚信因素在理论层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诚信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大型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把“信誉”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关注。正如

所说,“诚招天下客,信纳八方财”。如果“最后一顿饭”不可信,践踏道德,它将以臭名昭著的结局告终。总的来说,只有以诚信为原则,以诚待人,诚信做事,才能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儒家对“仁”的解读是从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层面上进一步寻求统一的方法。营销中的“仁”是从中获得的灵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顾客的需求和利益的获取,从而促进营销的发展。

真诚贯彻“仁”的营销理念,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而是让《推销者》的营销活动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抵制金钱的干扰,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营销人员只有树立以“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儒家重视的这些详细系统点已被放大并反映在营销思想中。营销管理对儒家文化的合理运用,使儒家思想与营销活动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他们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回首现代,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营销中特别关注基层消费者,效果自然可观。近年来,

的人性化营销理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公众所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综艺节目的导演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在与其他节目组的竞争中反其道而行之,从基本生活的角度提升一些艺术家,进而产生节目商品的差异化,以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还原人性,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获得理想的营销反应。例如,流行的《亲爱的客栈》近年来的综艺节目,邀请明星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开客栈,向社会开放客栈。通过客栈的日常生活,主要展示明星的个性和行为,以及他们的经营理念。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成为人们饭后谈论的笑柄。《慢综艺》逐渐赢得了观众和制片人的双重青睐。因为切入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不管是不是粉丝的计划,他们都会因为好奇而关注这个计划。因此,节目播出后,人性化营销活动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当

的《推销者》与人们面对面销售时,最重要的是沟通技巧和需求理解。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会向基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普通人的思想和观念理解,以保证商品的后期销售。那些容易被《潜在消费者》接受的商品,往往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好,而是《推销者》的营销方式,让《接收者》我觉得我可以试试,或者根据《推销者》的描述,我认为这些商品适合我。这种事半功倍的营销方式,使得许多《推销者》以儒家重视的“蒂芙尼早餐”为主要销售理念,实施非压迫性销售技巧、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进行推广,从而辅助营销。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孔子十分重视“信”,并将其视为儒家五常之一,继孔子之后,孟子对“诚”与“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儒家经典《中庸》说:“诚者是天道,真诚的人是人之道。”此外,荀子将“信仰”延伸到一般的交往伦理,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诚信”的关注在荀子的《不苟》中,有人说“言无常信是无常的、纯洁的,只有好处,一切都是倾斜的。如果是,那就可以说是一个恶棍”。这两次讨论表明儒家学派重视诚信,以及“诚信”的理念

的“诚实”是指诚实不欺骗,诚实不胡说八道。“信仰”是指重信用、守信誉。“诚实”与“信仰”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诚信》是一切经济往来正常进行的前提。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也会带上《诚信》作为处理商业交易关系的标准。

的诚信管理要求企业应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生产满足客户迫切需要的产品,遵守市场规则,不破坏行业规范,不从事虚假宣传,不销售不合格或三无产品专业产品在经营活动中,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营销服务,善待人,真诚待人,不耍花招,不欺骗消费者,在处理售后服务时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努力满足客户合理合法的需求。经营者应始终牢记营销只是一种战略方式和手段,并且《诚信》是企业顺利营销的重要前提,企业要在外部树立诚信经营的声誉,首先要坚持“真诚”二字,以确保品牌得到市场的肯定。

的《诚信》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一本《推销者》。《诚信》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行为调动和利用的资源。许多企业家相信《利在诚信中》的真实性。当两个企业的产品几乎相同,消费者难以选择时,企业的声誉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条件。它能更好地吸引顾客,促进营销进步,使顾客信任品牌,进而决定选择品牌的产品。一般来说,无论是在日常沟通还是在销售活动中,拥有较高声誉的一方都会占据优势。正是因为人们关注高声誉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特别是在管理领域,儒家思想与之密切相关,相互融合,紧密结合。

在公众面前塑造积极良好的形象,形成一个有利于人们购物选择时企业商品的消费偏好,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的认知度,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承受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不断尝试产品差异化,并希望结合产品特点得到社会公益的支持,利用良好的公益形象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让消费者感觉亲近,更喜欢品牌,最后,它使企业能够开拓新的营销战略。

从营销与公益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如果公益营销是非常有效的,那就证明《推销者》采取了适当的手段,在正确的时间做了及时的事情。一方面,它追求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向公众展示了“我们不是唯一一个盈利的目的”的形象,相应地产生了良好的公益营销效果。儒家学校由布尔创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价值。《十三经》中的“孔子”思想对营销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相信,人们拥有“四端”——仁义、礼貌和智慧。孔子说的“义者宜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有了正义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就会合乎情理现代社会,企业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协调利益和正义而在洪流中衰落。

关于市场营销中的利益与正义的争论是儒家利益与正义之争的具体体现。做人需要诚实和道德,但营销的目的是获取利益,这就是利义与信仰的矛盾,即《利义之争》在儒家营销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要求营销人员不要盲目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彼此的需求和利益。“义”不仅是“利”的根源,也是“利”的前提。营销只是一种商品交换。企业最追求的是互利交流。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运行。在国语《晋一语》中,晏婴说:“义生利,利生丰民”。总之,营销的效益和正义与儒家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文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历来尊重儒家思想。即使在今天,许多儒家的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指导自我修养的洞见。因此,高山文化源远流长,必然有其独特的内在原因。如果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其本质是什么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与自身企业文化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快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营销理念相互融合,在管理层和营销层都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的营销学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后,为营销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和规则。传统营销只向顾客推销产品,不从顾客需求的角度考虑,也不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企业追求。在现代营销思想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后,它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广合适的产品。它还推出了“蒂芙尼早餐”和“诚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使营销内容更加有趣、丰富和有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对儒家学术的重视,极大地发展了儒家学术和企业营销管理思想,使其他领域都意识到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指导意义。因此,现在儒家文化结合的层次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儒家文化的内涵也在人们的认知中,发展得更加丰富。基于以上两点,

的营销管理与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并后,各自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进步,最终成功地达到了紧密结合的目的——使儒家思想的应用范围更广,更顺利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开拓营销理论的新视野,促进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的儒家思想对营销管理的影响不是一般的、片面的,而是系统的、全面的。它对营销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具有指导意义。在创业阶段,为他们提供建立营销的指导和灵感。在应用阶段,向他们提供营销管理所需的规则和方法。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营销理论和分析角度。在成熟阶段,结合实际营销背景和情景案例,引导营销多元化发展,使营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总之,经过2500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极其宝贵和正确的。通过对《论语》所引领的《儒家十三经》的探索,以及对《儒家》的内容与营销指导意义的深入结合,结合实践,对当今社会一些隐含的“公益营销”提出了新的理解态度,从而在确保借鉴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本质》的基础上,探索与儒家传统文化的整合,提升企业营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在企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不仅适用于营销层面,而且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由于篇幅问题尚未被详细讨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孔子的时代影响力和儒家文化及其核心思想,为今天的中国营销管理乃至世界营销做出贡献展会,提供独特新颖的营销理念。

[1]潘倩。营销专业诚信文化建设分析[J]。现代商业工业,2019(40)

[2]郑喆,张潮。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益营销目标与定位策略[J]。现代营销,2020(17)。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4

企业经营不讲诚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任何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有诚信需求。从1994 年墨西哥危机到阿根廷的危机, 以及2001年位于世界500强前列的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 无不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说,成熟市场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以成熟代替诚信。但是,问题在于社会和企业怎样看待和对付这种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行为。在一个社会中,少数企业经营不讲诚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批企业经营不讲诚信,社会对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麻木不仁,企业之间还相互效仿。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由来已久。这些年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社会的无赖现象日益膨胀,整个社会诚信链条相当脆弱。一些企业经营不讲诚信,互相欺诈,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中国工商报》报导,2000年,仅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就查处假冒伪劣案件23.05万起,比上年增长36.86 %; 查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总值38.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61%;全国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16万个,比上年增长3倍多。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五花八门、毫无诚信的经营行为,已经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企业间的诚信缺失必然导致交易效率下降和交易成本上升。目前我国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些企业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一些企业任意变更或撕毁经济合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企业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约40亿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约率只有50%(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企业合同履约率为90%)。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客户的货款或拖欠银行的贷款,还有一些企业玩弄假破产真逃债的伎俩骗取国家的钱财。虽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拖欠逾期的应收账款,但它们拖欠的总量仅占贸易总额的0.25%-0.5%[1] ,我国目前已超过5%,是发达国家的10倍至20倍。“久债不还”已成为这些企业的“共识”。我国企业假破产真逃债的规模已经由过去的几百万元上升到数亿元水平。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使得企业间互不信任,如履薄冰,现实的交易行为已经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的交易状态,使得企业间交易效率下降,交易成本提高,这种做法极大地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财务失真,明目张胆地编造假账假数据,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屡禁不止……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缺失所致。

不仅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经营中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就连应该最具诚信的上市公司也弄虚作假,制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串通庄家做市,报表重组,欺骗中小股东等现象,成了许多上市公司心照不宣的“秘密”。2001年股市缩水后的“ST猴王”、“ST幸福”、“银广厦”等股市丑闻,就是突出典型。我们可以说,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它像瘟疫一样侵蚀着企业之间的信任以及人们对社会的信心,对我国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诚信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单个企业经营坚持诚信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中,任何一方都没有诚信的动力。骗一把就跑是信息不对称有限博弈状态下常见的现象。只有信息畅通、重复博弈才能建立起诚信经营的机制。因为,诚信经营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2]。换句话说, 诚信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信息畅通,当事人的不诚信行为能够被及时观察到,交易关系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然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信息流通缓慢,企业间的交易概率有限,特别是我国交易地域规模庞大,企业间的交易频率较低,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完全可以在一个地区行骗后转向其他地区继续行骗。

2.企业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地位。企业要作为诚信经营的真正载体,必须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必须是真正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信誉价值的索取者。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2]。也就是说, 企业不是真正的所有者,不具备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和支配权,是不可能建立起经营诚信的。因为,这种组织的行为通常是短期的,经营者只考虑自己任期内企业的经营问题,为职工发放更多的货币,他不可能有维持企业长期诚信的动力。企业的诚信经营的价值“等于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包含在企业名字中,买卖企业,实际上是买卖企业的信誉。所有者是否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的所有权是否能有偿转让。如果现在的所有者即将退休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继续经营时所有权不能转让,信誉的价值就没有办法实施,他就不会有积极性维护企业的信誉”[2]。这就是说,企业诚信的建立,是以企业的改革为前提的,企业必须拥有清晰稳定的产权关系,并且产权关系是能够转让与交易的。现实生活中,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没有真正的剩余控制权和支配权,更谈不上所有权的转让与交易。民营企业虽然对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民营企业家恐惧政策变动形不成相对稳定的利益预期,这种所有者地位也是不稳固的。在这样的体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追求短期行为是必然的,诚信经营的机制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形成。

3.以罚代打,罚打力度不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法规。就制假售假而言,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 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等值金额50%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说,主要是以罚为主,而且罚没并没有使他们倾家荡产。在今天稽查力度十分有限的态势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2—3次逃脱罚没,就有利可图。对于国有企业中所存在的恶意欠债逃债的行为,由于国家与企业之间天然存在着“父子关系”,国家根本就不可能痛下“杀手”,较为常见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地方利益,还暗中支持企业欠债逃债。对于像“银广厦”这样的上市公司的巧取豪夺,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惩罚措施,但惩罚的力度也很有限,大股东未跳楼自杀,小股民倒是替大股东挨了板子。

4.地方保护主义和部分官员不正确的政绩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由于地方利益作怪,对于所属企业恶意欠债逃债,千方百计予以包庇保护,甚至为其出谋划策;对于外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是依法加以保护,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横加干预。一些地方的干部为了一任政绩私利,对于所管辖范围内的制假售假听之任之,极少数干部甚至与制假售假者沆瀣一气,为制假售假者通风报信,干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查处,成为制假售假的保护伞。所以,一些地方制假售假达到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水平,其生产者和销售者毫不掩饰,明目张胆地大干快上。有些制假售假企业作为地方的利税大户,还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表彰。

5.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的经营诚信是社会道德在企业经营中的表现。如果整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经营的诚信也就成了问题。不可否认,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有关。我们承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应该追求利润。但是,企业必须坚持合法经营,讲究信誉,坚守信用,最起码做到利己不损人。然而,由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经营道德错位,许多企业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突破了应有的义利观和基本的道德底线。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竞价销售、抢注商标、偷税漏税、假破产真逃债等损害消费者利益、其他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有些企业虽然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但对其他企业不讲诚信的行为却高度容忍。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企业经营者对其他企业违反诚信经营的行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特别是对企业外部的领导者与客户关系中的不诚信行为的容忍度更高。例如,对“贿赂客户”的容忍度为71.3%,对“短斤少两”的容忍度为55.4%,对“不实广告”的容忍度为55.0%[3](p.200)。这种情况表明,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的情况下,我国不少企业即使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但对其他企业的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却不愿意加以制止。

三、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的重建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已经引起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朱róng@①基总理去年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今年“两会”期间又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段时间,“诚信”一词席卷媒体并成为学者、百姓研究和议论的话题,足见举国上下对重建企业经营诚信的信心。

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必须拥有诚信。否则, 就没有人愿意和我们打交道。倘若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继续恶性发展,我们还可能被逐出WTO。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认为, 中国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差距,不仅仅是规模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诚信的差距。如果说企业的规模差距在短期内依靠人为的方式(如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兼并联合的措施等)能够得以迅速提高的话,那么,诚信差距的缩小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且企业经营诚信的维持比经营诚信的建立更为困难。要使我国企业经营重建起诚信之风,我们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努力。

在宏观上,我们必须明白企业经营的诚信之风的重建,绝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政府要特别重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倡导企业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破除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思想;要强化经营诚信的教育,健全经营的诚信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等。当前,特别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及时公开企业经营的诚信状况,为企业间的重复博弈创造条件。由于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作用。当人们无法辨别诚信企业与诈骗企业,无法辨别真实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无法了解优等上市公司和包装上市公司时,诚信企业的市场就必然被不讲诚信的企业所挤占。要形成全社会经营的诚信之风,彻底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建立起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及时公开企业经营的诚信状况,为企业间重复博弈创造条件。为此,工商、税务、银行、物价、公安、法院等部门应该联手合作,建立企业经营的诚信档案,定期向大众媒体公布。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使企业的纳税情况、银行信用评比等级情况、合同和商标行为、经济检查记录,以及司法部门提供的企业经济案件记录、各种荣誉和不良 行为等全部记录在案,随手可查。这样才能使诚信经营的企业拥有市场、拥有客户、拥有竞争力,使经营不讲诚信的企业失去市场,失去合作伙伴,最终被淘汰出局。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经营的诚信基础是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现实生活中,国有企业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经营者和员工只拿国家薪水,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诚信没有直接关系。员工欺诈客户,所有者并没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为此,必须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企业的所有权亦可以转让和交易,为人们的重复博弈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没有稳定的利益预期的时候,经营是不可能讲诚信的。政府的政策多变,人们就不会形成稳定的利益预期。尤其是对待正在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政府应制定长期稳定的保护其发展的政策,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经营预期,改变放弃诚信、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3.加快立法,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大量的属于道德层面,有些已上升到法律层面。目前企业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已经危害到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安全的程度,不用重典、姑息养奸将后患无穷。为此,政府必须加快立法的步伐,严格执法,加大打击的力度,特别是对于制假售假,恶意欠债逃债,严重坑害消费者的利益、其他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人,要严加制裁和惩处。当然,也并不是惩罚越严,企业经营就越讲诚信。现实社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合约得不到履行,如果是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外部因素所致,惩罚必须是有限的;如果惩罚过重,不仅无助于企业经营诚信的建立,而且可能有害于企业经营诚信的建立。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提高我们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4.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确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标准。要在全社会重建企业经营的诚信之风,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必须彻底铲除地方保护主义,让各种商品和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内真正形成自由流动。为此,政府要抓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如商品流通法,对违反相应法规,搞地方保护主义的要依法查办。对干部的考核,首先要考核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大局观念,建立稽查特派员制度,对政府官员进行全面考核。对于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一任政绩,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制假售假、恶意逃债等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听之任之、甚至还充当保护伞者不得重用,问题严重的要严肃查处。

5.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水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整个社会诚信水准的提升,企业的经营诚信是做不到的。要提高全社会企业经营的诚信水准,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建立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目标,强化企业经营要遵循合法经营,讲究诚信,互惠双赢的意识。对经营诚信好的企业要予以表彰,对经营诚信差的企业要予以警示教育。要做到重建全社会企业经营的诚信之风,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幼儿园开始逐步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诚信知识和诚信行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全社会企业经营的诚信之风一定能够重建起来。

在微观上,必须看到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重建,是通过一个个企业来实现的。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起经营诚信的自律机制。

1.认真制定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照章经营。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经营诚信的准则,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企业应该为国家、为客户、为职工做些什么;使职工明确怎么做符合经营的诚信准则,怎么做违背了经营的诚信准则。企业制定经营的诚信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同步协调,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因此,企业制定经营的诚信准则必须从人性的要求出发,让职工愉快地接受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把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强化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经营的诚信与个体经营的诚信协调统一,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由企业家群体制定,企业家群体应率先执行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不能只说不做,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3.要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的诚信宣传教育。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诚信型的组织。教育是实现企业经营诚信的一种手段。企业要有效实施经营诚信,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经营的诚信教育,藉以丰富职工的经营的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经营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营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4.建立起企业经营的诚信奖惩机制。要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经营的诚信环境,企业就必须着力于建立一种赏罚分明的机制。例如,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经营的诚信业绩、经营的诚信行为和经营的诚信信仰,提拔、奖励管理者和职工;当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违反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1]郭跃进.诚信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J].经营管理,2001,(8)。

[2]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

[3]李晏墅,高朴.销售管理启示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字库未存字注释: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5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灵魂。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因此,进行诚信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对诚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危机,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引起了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也开始启动。但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且企业经营诚信的维持比经营诚信的建立更为困难。要使我国企业经营重建起诚信之风,我们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努力。

一、营造诚信经营的宏观环境

企业经营的诚信之风的重建,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政府要特别重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倡导企业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破除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思想;要强化经营诚信的教育,健全经营的诚信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等。

1.发展和普及信用文化。塑造诚实守信的经济人格,对于信用文化建设具有必不可少的支撑意义。无论否定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正当性,还是片面张扬个人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动机、漠视人的道德诉求,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完整的经济人格。人既是自然主体,又是社会主体,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作为自然人,他有生存的本能,需要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即利益,这种需求是经济人逐利动机的自然基础;作为社会人,他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利益关系、交易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等。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具有无法消解的同一性、依赖性,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就是良心、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就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两个方面如何组合,既取决于它的社会存在,又取决于它对自身社会存在的具体把握。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帮助人们正确把握自己,张扬人的积极、善良的方面,塑造健康、完整的经济人格,形成普遍信用自觉,为信用文化建设奠定人格基础。从根本上说,信用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扎根于人们内心的观念和意识。所以,要加强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加强信用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而是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当前最要紧的是,政府要切实加强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要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妨利用行政、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广泛进行信用宣传和教育。要造成一种态势和氛围,打击那些失信者、背信者、无信者、骗信者。推广信用文化也是当务之急,利用一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使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方便,让失信者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真正逐步培养起整个社会的信用,发展和普及信用文化。

2.完善和加强信用立法和执法。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大量的属于道德层面,有些已上升到法律层面。目前企业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已经危害到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安全的程度,不用重典、姑息养奸将后患无穷。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因为法律手段不仅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式,也是制约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立法包括多个方面,如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非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规范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行为的立法,规范商业授信行为的立法,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行为的立法;等等。尤其应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迫使社会各社会各主体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要把信用体系建立起来,最急迫的是抓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的核心应突出界定的三个关系:

一是界定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建议把:“原则上所有政府信息都要公开,不公开即保密是例外;政府信息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一切人可以平等地获得信息;政府对拒绝提供的信息负有举证责任,必须提供拒绝的理由;政府机关拒绝提供信息时,申请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司法救济”等立法原则写入法律。并且明确国家秘密的范畴。国家秘密不能实行信息公开。划清这个界限,不仅是建立信用体系的要求,也是我国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要求,因此是当前最重要的立法。

二是界定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

三是界定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这是立法的难点和重点。没有这方面的立法,就无法进行消费者信用调查评价工作。消费者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不起来,消费信贷,信用销售就无法扩大规模。

一方面是建立信用体系的紧迫性,一方面是信用体系缺乏法律基础,这就对我国的立法程序提出了重大挑战。建议在信用立法上要特事特办,分清轻重缓急,在近一二年内首先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和《个人破产法》,抓紧修改《统计法》、《档案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破产法》、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应着手制定。除完善立法外,还需加强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打击的力度,当前要特别对制假贩假,恶意欠偿逃债,严重坑害消费者权益,其他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严加惩处和制裁。

3.建立和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仅有一整套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而且公民个人都拥有一个终身的社会安全号,里面储存着公民的学历、就业、信用记录等多种信息。如果相关机构与公民发生业务联系,可以对此进行查询。一旦公民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对此人的惩罚就不仅仅是银行,而是关系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生活的阻力将无处不在。在这些国家,许多人把信用看得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因为,信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我国过去以行政查办和政治教育为主来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商业信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建立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市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建立市场信用体系,首先必须培育市场信用主体,这是我国能否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我国不可能经历美国那样长期市场竞争的过程,也不可能一下子培育出像穆迪、邓白氏这样超大规模的信用服务企业。但我国毕竟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子,一批信用服务企业逐步走向了市场,要使我国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信用市场主体,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议采取三种模式

一是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型信用评级公司。对已经取得信用评级资格,积累了一定经验,有良好信用的评级公司,为他们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可以首先对这些企业开放,同时给予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强的商用数据库,提高信用评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抓紧建立消费者信用评级服务企业。可以采取上海市的做法,政府引导推动,委托公司经营,条件成熟后企业与政府完全分离,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笔者认为,鉴于我国还没有建立保护消费者隐私的法律,目前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的市场准入的门槛比较高,每个省不宜超过2家,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大型消费者信用服务公司不应超过10家。

三是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公司。这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环节。建议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工商、税务、质检、海关、贸易、交通、银行、证券、保险、公安、法院、质检、药监、环保等方面有关企业信用的信息和数据作为重要信用资源,国家投资建立数据库,把各方面的数据集中起来,以此作为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建立信用服务企业为的市场准入要求,加快培育从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服务的公司,条件成熟后有偿向公司转让数据库或数据资料。

其次,要不断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职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再次,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应包括多个方面。(1)建立健全全社会的信用网络查询系统。依据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培育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的中介机构,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的档案,以对整个信用作出整体评价。同时,应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的、公正的个人资信咨询网络,使跨行业、跨系统的资源实现共享。(2)制定权威性和统一性兼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标准。配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应由权威机构统一制定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由信用评价机构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3)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邮政金融机构等先进的综合网络等信息传导手段,按客户设置户头;以个人基本账户为核算基点,统一管理个人客户资产负债等业务,并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务。个人的一切资金往来都以这一基本账户为基础,分类连续记录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活动,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基本账户系统,最终实现金融机构为客户服务的多项功能,也为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奠定基础。(4)落实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这是个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用证明,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作为商业金融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促进和保证制度的落实,并根据个人信用状况开展分层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拓展面向居民个人的零售业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5)创建个人信用制度所必备的外部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大力推行银行卡、个人支票、网上支付等先进支付手段,完善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普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支付方式的现代化。(6)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协调配合。因此,应由国家出台有关个人信用制度的法规,落实有关的配套措施,明确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使个人信用制度登记、评估、使用等符合法定的程序,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

4.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政府的行为应限定在其职能界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社会经济活动既不能越权干预,更不能违法行事,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据一项对29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行政权力的限制和司法的独立程度与国民的信任度之间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对政府权力限制每上升1个百分点,信任度上升1.5个百分点;司法的独立程度每上升1个百分点,信任度上升8个百分点。因此,政府的权利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和社会的有效监督。(2)必须割断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联系,减少政府官员的寻租机会,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3)通过提高政府信用引导社会信用发展。(4)淡化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强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考核内容,逐步弱化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基础。(5)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等“自净化”功能,市场主体的信用能通过市场本身加以建立并逐步延伸,失信行为能得到较好的抑制。但是,良好的信誉并不能单纯依靠交易者自发形成,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造成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之我国制度供给的不充分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不力,必须靠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引导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信用秩序。政府监管主要体现在对守信行为的激励、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上。

二、构建诚信经营的微观基础

在微观上,必须看到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重建,是通过一个个企业来实现的。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起经营诚信的自律机制。

1.认真制定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照章经营。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经营诚信的准则,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企业应该为国家、为客户、为职工做些什么;使职工明确怎么做符合经营的诚信准则,怎么做违背了经营的诚信准则,把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强化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经营的诚信与个体经营的诚信协调统一,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由企业家群体制定,企业家群体应率先执行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不能只说不做,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3.要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的诚信宣传教育。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诚信型的组织。教育是实现企业经营诚信的一种手段。企业要有效实施经营诚信,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经营的诚信教育,藉以丰富职工的经营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经营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营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诚信文化;行为准则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17-03

[作者简介] 钱立洁,泉州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构建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准则。企业诚信文化关系企业盈亏,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能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诚信文化已成为企业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企业能否具有活力。当前,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构建企业诚信文化的对策,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对企业诚信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

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总称。企业文化,就是运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来管理企业,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的综合指标,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种特殊管理方法,是企业的“软实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准则。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外企业文化的信息不断从各种渠道传入我国。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从管理科学理论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首先兴起于美国,是在美国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并开始落后于日本及西欧一些国家的背景下产生的。1982年美国出版的《企业文化》首先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发现,当时,日本在汽车、家电、钢铁等许多领域开始超越美国。传统的管理理论已无法解释日本经济和企业成功的原因,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于实施了一种新的管理革命,即把企业文化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并用于管理过程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面向员工,把企业文化作为行为准则,视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成功的核心。把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不仅归结为加强管理,而且归结为注重企业文化,使管理者看清了价值观、行为与生产力的关联,从而致力于塑造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广大员工忠心服务于本企业,以创造最大的效益。事实证明,自觉地有意识地培育、建设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居核心地位的则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2.企业诚信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员工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处事规范等。诚信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体现于企业中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的企业价值观、经营道德理念、经营行为方式、企业制度规范、生产环境文化及产品实体性文化等之中。其核心是要求企业要遵守信用,言行一致。企业诚信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实质是企业对顾客、对员工、对社会履行契约的责任心,也是企业间建立信任、实现横向交往的基础,是企业良性循环的保障。

诚实守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信用经济”。塑造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运营要坚持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诚信模式,创造促使本企业走向辉煌的诚信模式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约束准则。

3.企业诚信文化的内容主要有:(1)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产品进入市场实现消费也是企业文化展示魅力的重要环节,企业提供产品有质量信誉和服务保障,对消费者讲信用重承诺,将会促进产品消费数量持续增长。(2)企业相互间的诚信是企业文化的横向交流。即在企业之间的交往中,自觉恪守承诺,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并以真实、诚恳、信用的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在竞争中真正做到讲求信誉,不搞欺诈,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认真履行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共同发展。(3)企业对员工的诚信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险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对员工的承诺保持诚实守信,创造企业和谐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自古以来,“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不损害与其相关经济组织的利益,确实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有可靠保证。

二、企业诚信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行为准则

1.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统一员工的行动,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引导企业中各部门以及职工统一行动并为实现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企业的诚信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树立诚信观,统一员工的思想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使员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加强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作效率。一个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能使企业的员工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奋斗的热情。

3.企业的诚信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良好诚信度的企业,更能在社会中获得认可,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的诚信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而企业的诚信文化经营理念,要求企业每项生产和经营都要本着对社会公众和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生产质量好、品种多、价格低、服务到位、信得过的放心产品,这样,企业才能吸引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海尔集团在价值观和经营哲学中把“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作为海尔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使海尔集团的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5.企业文化具有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和功能。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管理、广泛吸纳人才、不断创新进步的重要保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活力,促使企业提高素质,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企业行为,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经营的指导功能、企业发展的推动功能、企业管理的改善功能、企业意识的导向功能、企业主体的凝聚功能、员工士气的激励功能、思想行为的约束功能、人际关系的润滑功能、两个文明的促进功能、服务社会的感应功能。因此,构建企业诚信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行为准则。

三、当前企业诚信文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的现状令人担忧,一些企业背信弃义、制假贩假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企业诚信文化严重缺失。必须重新塑造与构建企业的诚信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1.企业缺乏健全的信用评价制度。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是指一整套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包括相关的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当前在企业信用的评价中缺乏公正性、全面性和透明度。许多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开,从而使企业的信用缺失造成的损失得不到社会监督,使企业信用评价起不到监控作用。

2.企业竞争者的信用缺乏,合同违约和合同欺诈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致命因素。任何企业都应按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行事,一旦合同订立,“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前,一些企业却总是不愿履行合同。有些企业在订立合同时故意隐瞒有关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利用合同骗买骗卖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就如一些企业利用其他单位离自己较远、信息不畅,对自己的身份、信誉等缺乏了解又急于推销产品的心理,以“货到款清”为幌子,或签订虚假购销合同,或假意先付部分货款来进行诈骗,给其他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3.企业偷税、漏税比较严重,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少企业忽视诚信文化建设和诚信文化道德的积累,为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利用做假账等手段千方百计偷漏国家税收,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企业应遵纪守法,应诚信于国家和社会、诚信于市场中的广大消费者,依法纳税,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企业经营道德观,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四、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途径

1.塑造企业的诚信价值观,增强公司与员工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中要通过注重发展企业文化,将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让他们了解公司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与实施的计划与效益,促进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感。提高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2.培养管理人员和员工诚信守法的意识,形成企业的内部诚信理念。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所以高层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必须加强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事务中的诚信文化建设。另外,企业的主体是广大员工,必须加强对员工的诚信理念的宣传和培养,努力塑造企业的诚信价值观,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营造良好的企业诚信氛围的关键。

3.建立科学规范的诚信奖惩机制。诚信奖惩机制是指企业建立的一整套对员工的诚信行为进行考核和奖励的体系,包括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奖励等级措施、惩罚条例细则等。要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建立一种现代企业的奖惩分明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奖惩机制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对诚信经营、信誉度好的企业或个人应进行鼓励和奖励,而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诚信经营的现象应进行批评和谴责,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奖惩手段应落实到职务任免、级别升降、薪酬分配等具体环节中。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奖惩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保证企业以诚信文化规范经营组织行为。

4.建立诚信经营内在管理机制。企业诚信经营的实现,是通过企业内在管理机制来完成的。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诚信经营的内在机制,认真制定体现企业诚信文化的经营准则,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把企业的诚信文化经营准则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职工明礼诚信;企业管理群体应做自律的表率,杜绝一切失信于企业、国家、社会的动机与现象出现,实现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协调统一。企业诚信经营准则应由企业家群体制定,企业家群体应率先执行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诚信经营才能得到保证。企业要有效实施诚信经营,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经营教育,丰富管理层人员和职工的诚信经营知识,提高他们诚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和信誉。

5.培育和创建优质品牌产品,体现企业诚信文化特色。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企业诚信文化的重要标志。企业在产品的生产上要严格把握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以优质产品赢得社会的信誉和认可,这是增强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如2008年被称为世界最具创造力的顶尖企业“苹果公司、谷歌公司、丰田汽车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微软公司、塔塔集团、宝洁公司、索尼公司、沃尔玛”[3]等,都是以优质的品牌产品,彰显企业诚信文化特色,创造企业旺盛的生命力的。

6.建立企业诚信信用评价体系。应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优势,建立诚信信用评价体系,对每个企业的诚信程度、信用等级进行客观评价并向全社会公布,供社会各界进行查询。例如,可以建立“企业诚信信息网”,对不讲诚信的企业要进行充分曝光,使缺乏诚信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无立足之地。对诚实守信的企业,要在提供贷款贴息、产业扶持政策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7.发挥政府在完善市场机制中的监管力度,为企业诚信文化的实施提供服务。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正义能否得到有效维护。要保证企业诚信落到实处,政府首先要强化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信用意识,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要加快制定相关法规,以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搭建起政府信用平台,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另外,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企业诚信文化的实施提供保障条件。

总之,构建企业诚信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行为准则,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企业在经营中只有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石,加强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观建设,倡导树立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企业才能创造出具有企业诚信文化特色的高信誉的产品,才能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也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营销;诚信;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网络这个词语不断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经济中的物流、贸易、营销等环节也不断的被信息化,网络经济呈现其发展的潜力。网络给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信用危机。营销诚信也由于市场运作模式的不规范、社会意识的薄弱、行业自律的未形成,而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谈论网络经济中的营销诚信问题,分别谈论了网络营销的定义、诚信的现状与负面影响、解决的办法等问题。

一、网络经济中的营销诚信问题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与产生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括: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等。这些词汇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改革和商业竞争等综合因素所促成的。网络营销产生的科技基础,21世纪是信息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在迎接这个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社会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改变。网络营销还产生于商业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各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法设法的吸引客户,很难说还有什么新的方法出奇制胜。开展网络营销,可以减少成本,如店面租金,可以无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还可以方便采集客户的信息等等。这大大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利润。

(二)诚信问题概念

诚信自古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它是中华民族长期提倡和颂扬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而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已经进入诚信时代,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泉。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无欺。诚信是人际关系赖以维系的基础,是社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推进诚信机制,强化诚信意。

在当代社会中,存在许多不法分子,他们利用互联网传播一些下流文化,那些色情、暴力、犯罪等也随着侵入网络中。这将成为社会安全的新困扰。使得网络营销受其影响。在网络营销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诈骗,又有一些人网商所售商品质量低劣,交货延迟,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侵害客户隐私,开展违法经营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诚信问题,是诚信缺失的表现。这成为网络营销的主要问题。

二、网络营销诚信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负面影响

(一)我国网络营销诚信问题现状

1.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和各级证券市场不完善

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消费者还保留着相当浓厚的传统消费心态,普遍处在“持有型消费”阶段信用消费和在线结算还离中国老百姓的现实太远。而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和各级证券市场也不完善,成为经营者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症结所在。

2.市场化运作模式存在不规范现象

我国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征信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开展竞争的格局。目前已有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知名征信机构。然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体制相对落后,缺乏对征信机构、征信活动有效的管理。出现了一些征信机构采取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级的手段抢夺市场,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的不规范的情况。

3.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

现今网络营销管理中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管理要求不一,很多不规范现象,这给企业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管理负担,造成营销过程中的诸多不便,导致企业管理失序。同时,各个部门未形成合力,又缺少对整个行业行使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

4.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我国网络营销现在从事征信行业的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偏低,很多网络营销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售后服务差,以及一些官也的知识没有达到标准,这是由于缺乏对从业人员必要的管理和培训,以及行使行业标准制定、行业国际交流的职能机构。缺乏一些素质高的队伍,没有一个规范的行业自律。

5.社会诚信意识薄弱

我国网络营销正在起步当中,很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善,而且互动性、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是网络营销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以前的购买形式所不具备的,它既带来了消费者购买形式的变革,同时又不太具有约束力,使得社会的诚信意识比较薄弱。

(二)我国网络营销诚信问题产生原因

1.网络营销的制度不健全

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不信任,担心对方不讲诚信给自身造成损失,从本质上看是这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理性的,消费者也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它们必然要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往往会造成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的冲突,为了维持市场的秩序,相互之间的契约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契约之所以起重要作用则完全是靠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来支撑的。制度可以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当国家政府不能提供一个公平、规范、透明而又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时,当企业不相信其利益在出现纠纷时能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障时,不正当的手段自然就派上了用场,诚信问题就出现了。

2.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在我国,营销人员的素质也促使了网络营销诚信问题的出现。目前,我国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学历、资历、年龄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如网页制造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他们在网络营销中技能不够,无法处理好营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或者其素质不高,在网络营销中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等等,从而造成网络营销诚信出现问题。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有意识的造假,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不长、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诚信还远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自觉。社会中制假售假、违约欺诈、偷税漏税等不诚信的现象大量存在,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基本秩序。

4.网络经销商的诚信认证力度不足

网络营销活动刚起步的时候,对某些网站的审核不全面导致一些信誉度低的网站进行商务活动,一些不法网站利用网上交易骗取客户的信任,给客户造成利益的损失,网上交易的诚信度得不到保证。

5.有关网络营销诚信方面的立法处于空白状态,没有有效的法律措施进行监督

网络营销在我国虽说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网络进行营销,也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还缺少与之配套的法律措施,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对网络营销诚信方面的法律,从而使得网络营销的诚信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

6.部分企业网上交易的条件不够完备

网络营销需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相配套,是一个系统的流程。但目 前有些网站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他们只有在网上信息的功能,却急于进行网络销售当顾客从其网站订购商品后,它没有完备的物流体系做保障,导致顾户迟迟收不到货物,会使顾客的消费心理产生阴影,是的顾客不信任网络营销活动,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我国网络营销诚信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

1.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2.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

社会诚信问题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3.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交往活动少、活动地域窄、生产规模小,基本是“熟人关系”,一般不会担心相互失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

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三、解决我国网络营销诚信问题策略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

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社会信用管理体制并不完善,而像欧美等国家起步比较早,他们的网络营销已经形成了一个规范,已经十分有序的运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客观的信用行业管理体制,且应重视对征信行业的监管,对个人征信行业的监管,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二)培养诚信价值观,即培养社会诚信意识

诚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创造更多的商机和经济效益。靠诚信经营,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赞誉。由于诚信塑造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必将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此外,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所以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也要求企业在起码的伦理道德水平上生产和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诚信意识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培育诚信道德规范”这些措施已经指明了社会诚信体系应有的思想状态。市场需要诚信来进一步发展,人的经济理性表明没用效益的行为是不会被人所接受的,要培养诚信意识就要使诚信者受益。完善的信息服务机制将有效的增加失信成本,使诚信成为一种有经济利润的行为。行为人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样的经济意识才能促进诚信意识的培养。

(四)建立与社会诚信体系相关的法律体系

完善与诚信相关的立法,从制度和法律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要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要对其予以舆论谴责,也要通过民事、刑事上的惩罚。

(五)加快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提高网络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

注重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网络营销人员树立诚信营销的观念,将诚信作为企业营销人员的基本思想贯彻。提高网络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还必须引导网络营销人员采用诚信的手段开展营销活动。如提供真实商品信息、提供并实行公平的网络交易条款、保护消费者各种信息的安全,特别是电子支付方面的安全性,保证消费者、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四、结语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和道德底线。建立和完善诚实信用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才能为网络经济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惠青山.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J].经济师,2003(2)

[2]科特勒,阿姆斯特朗,赵平,王霞译.市场营销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4](英)Mitch Meyerson,Mary Eule Scarborough.Mastering Online Marketing[M]•Entrepreneur Press,November 21,2007

[5]钟晓君,钟晓雄.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探讨[J].广东合作经济,2009

作者简介: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8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诚信缺失 文化分析 治理对策

“经济活动是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诚信理念、信用模式发端于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契约关系,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制度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民营企业发端于民间大众,依理应成为这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但现实却与此大相径庭,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中华传统诚信观不能在简单意义上构成现代市场信用。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当前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一、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的文化视角分析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所谓缺乏诚信也主要是“对外人的极度不信任”,因此,本文将以家庭为起点,对中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诚信问题进行考察:

1.中国社会诚信的历史考察

“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显著特点,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基于生育和婚姻等家庭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就“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就使得中国家庭的内外边界具有极强的弹性,并为建立基于家庭关系网的诚信社会结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同时,为确保这种社会诚信结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中国社会建立了伦常制度,这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制度模式,最终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家庭关系为基础、以伦常制度为维系的诚信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局限于家庭行为。在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诚实守信,互相帮助,这是美德,也是责任与义务,但在此关系之外,道德就变得无关紧要,而且人们普遍不愿对这些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2000年,中山大学在一次题为“广东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家庭成员、直系亲属的信任度普遍高于对销售商、网友、生产商的信任度;第二,从属于政治行为。中国传统的伦常道德是一种以政治需要为主导的道德,其主要功用在于调节社会等级关系。这就使得作为伦理道德重要范畴的诚信,不仅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成为统治者政治理念的彰显;第三,依附于人格行为。传统诚信观是一种人格信用,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可靠性,超出伦常制度的特定范围,信用就会沦丧为猜忌和怀疑,也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2.西方社会诚信的历史考察

在西方社会,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因而,不可能形成基于家庭关系的诚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哲学)的诚信观。当这种宗教信仰随着文明的进步被逐渐淡化时,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主义”思想却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并演化成为西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他要求道德及其行为都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分对象地”适用于一切人。例如,同任何人做生意都应当诚实公道,而不仅仅只限于亲戚朋友。但是,基于“普世主义”的诚信体系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西方社会很早就开始注重契约的社会功用,并将其逐步发展成维系诚信社会关系的制度保证。至此,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以“普世主义”关系为基础,以契约制度为维系的诚信结构模式。

中西方社会虽然建立了不同的诚信社会模式,但却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即诚信来源于某种文化关系,而一定的制度又为这种关系提供了保障。(见图)

3.中西方社会诚信的现实考察

契约化、开放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无疑,西方社会所形成的诚信结构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正如韦伯所言:“如果没有这种普世主义,就很难理解现代经济制度是怎样运转的。”

在中国,自近代以来,传统伦常制度被现代社会关系逐步取代,传统诚信的制度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基于家庭关系所形成的传统诚信观对于市场经济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性: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交往行为早己远远超出亲缘范围,但人们的意识却走不出传统的亲缘关系,没有形成具有普世性的社会诚信意识;其次,由于传统诚信观从属于政治行为,致使诚信的社会价值作用遭到严重抹煞,很难对现实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再次,由于传统诚信观依附于人格行为,使得契约关系无法成立,也就无法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契约信用关系。

旧的体制、旧的观念仍未完全打破,新的体制、新的观念尚未确立,这构成了现代社会中民营企业诚信缺失产生的文化原因。

二、民营企业诚信问题治理体系的构建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巨大差异,使中国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治理体系的构建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即构建基于关系运作、依托制度完善的治理模式。

1.可行性考察

所谓传统诚信观的现代化问题,其实质就是一个路径选择问题,结合中国社会特点,发挥社会关系所蕴含的制约作用,通过建立、发展、维持和利用社会关系,即关系运作,达到建立中国企业诚信机制的目的是可行的。

(1)关系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人建立诚信的主要机制。在社会交往中,关系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保证了交往各阶段所需要的信任。关系意味着相互的义务,而义务感会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一个人如果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他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别人的谴责,而且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失去关系网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

(2)“差序格局”的社会特征使中国有可能形成依托家庭关系的诚信基础。中国家庭关系的界限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自己人”可以包括任何想拉进圈子里来的人,“外人”可以经过交往而成为“自己人”,这使得家庭关系可以远远超出西方家庭结构的范围限制,逐渐建立起社会诚信。

(3)社会诚信制度特别是诚信法律制度的建设必须依赖于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重视关系和地位的伦理法律。传统中国社会的关系格局不仅没有被法律所取代,还通过吸纳现代法律制度的一些成分以改进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在西方法律中,契约是法人之间斗争、谈判的结果,是私人关系的替代物,它的效力由法律制裁而非社会压力来保障。在中国,契约往往是一种“君子协定”,其主要功能在于界定人际关系的具体内容,起到关系备忘录的作用,而不是私人关系的替代物。第二,在中国,契约的使用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往往只有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才会签订契约。在关系网内部,很少签契约,即使签了,效果也不大。第三,在中国,只有契约是用处不大的。情与理的考虑必须整合进契约的执行过程之中,甚至体现在契约的字里行间。

因此,虽然中华传统诚信观对现代经济制度具有较强的不适应性,但是,传统诚信文化仍能够通过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融合。

2.关系运作模式分析  (1)微观层面——营造企业诚信文化。沃顿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他们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在摩托罗拉,公司把“诚信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个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与此相对应,而我国企业普遍的认识则是,创造利润是企业的惟一目标。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企业的发展,使很多新创企业由刚成立的一时赚钱,到若干年之后就走向亏损和破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理念、企业诚信出了问题。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尚未被社会、特别是企业充分认识,因而没有形成一种强烈需求市场诚信的氛围。要大力推广诚信文化,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分析当今国外企业诚信制度和诚信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为民营企业提供诚信管理和诚信文化方面的咨询和援助,帮助民营企业逐步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品牌诚信。

(2)中观层面——构建企业间诚信合作模式。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企业间诚信体系构建呈现出地域性、行业性特征,形成了不同模式。(见表)

第一,工业园区模式。在中国东部广大农村,地区性民营中小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一个村、一个镇往往可以集中连片地孕育出十几家、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为确保企业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这些企业往往形成了独立性、小型化、专业化的特点。同时,为应对外部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又必须增强区域内部企业间的整体协作能力,明确内部分工,形成专业化生产,构建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工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一个公司越具有特色,它就越依赖于其他公司产品的成功,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由亲属关系紧密编织起的地区社会关系网上,促进了互惠发展。这些社会联系及不断接触使检测变得容易便利”。基于这样的自然基础,对于东部广大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建设地区性工业园区,整合关系,规范引导,强化协作,完全可以建立地区性的企业互信机制。

第二,科技研发模式。现代科技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一个大型的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多家企业、研发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而,在这些企业、部门之间就可能形成一种基于研发的互信机制,在这种机制制约下,与科研有关的智力资本、前沿信息、技术方法等就具有了较强的流动性和互惠性,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弗里曼(Freeman)指出:“合作性研发网络成为培育未来正规合作企业和各种非正式合作网络扩张的沃土。通过这种方式,技术领域的成员们‘自然’合作和公司企业间的‘非自然’合作就结合起来了”。高科技企业间基于研发的诚信关系便可以发展成为企业间的互信机制。

第三,商业集团模式。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处于生产链上不同环节或在资本运营上具有相关性的企业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逐步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企业网络体系,即商业集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于同一级别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处于不同级别企业间的纵向联系可以实现高度融合,产生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互惠机制,避免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失信现象的产生。

第四,战略联盟模式。战略联盟模式是基于商业集团模式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只是更具有独立性、强竞争性等特点,是商业集团间强烈的相互需求的结果。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行业间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

(3)宏观层面——实现传统诚信观的提升。第一,拓展传统诚信界限。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要求把传统诚信中的熟人圈拓展到整个社会,把个体的诚信美德拓展为社会美德,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要使诚信观念、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渗透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全过程。

第二,强化合法功利意识。由于传统中国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人们观念中,行为的道义性大大胜于功利性,把追求行为的正当功利性往往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这就从观念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有悖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仍需要道德来支撑,所以,传统的道义性也不必彻底抛弃,而是要突破其生发的局限性,把市场主体行为的功利性合法化、正当化、明确化,使人们在合法劳动的前提下,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

第三,实现传统诚信的理性升华。情感是传统诚信发生的依据,一方面,它显示了诚信持续的长久性与密切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诚信的非理性,即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守信用才能为市场主体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契约是表示信用关系,保证信用行为的“凭证”,是信用的最基本形式。契约的签订,不是情感的结果,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理性结果,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契约中,排除了主观的情感成分,体现了诚信的功利效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复杂市场交换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企业诚信的建立固然需要制度体系的支持,但企业诚信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道德理念的。中华传统诚信观与现代经济发展间的不适应性,不应成为阻碍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缘由,相反,中华传统诚信观只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要求,在自觉扬弃中实现新的升华,才能在根本上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源于西方社会的制度、机制,也只有自觉地适应东方文化的沃土,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Fukuyama, F.(1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德]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Yang, C. F. (1995). Psycho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informal groups: the issues of loyalty, sincerity, and tru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pril 6-9, 1995. Washington, D. C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Winn, J. K. (1994). Rel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aw: informal financial practices of small businesses in Taiwan. Law and Society Review, 28

上一篇:循证医学方法范文 下一篇:保护眼睛提出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