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时间:2023-11-15 17:24:50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1

1 转变观念,主动对接社会药房

近年来社会药房发展迅猛,以上饶为例,市区范围内基本上平均间隔不到百米就有一家药店。社会药房吸纳了大量就业,也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见习、实习及就业的平台。药学系根据这一现状,主动转变办学观念和发展策略,不再等政策、等帮扶,不再闭门造车空想发展,要主动与上饶的社会药房接洽联系合作,并综合分析论证,选择地方知名的社会药房,因此我们选择它作为合作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模板企业,探索合作模式,为药学专业与其他社会药房合作提供参考。

2 取长补短,积极寻找行业合作项目

2.1 合作成立“爱心班”合作办学

以药学专业非行政班的形式组成“爱心班”,以我校2014级大专药学专业、2014级大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及2012级高职药剂专业学生自愿为原则成立。药房定期不定期开展讲座、见习及拓展等活动,在授课期间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以成绩为主要考核点,结合综合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爱心药房提供一定数量金额的奖学金,以及为其优先安排实习岗位等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进取,为社会培养药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为教师再学习提供平台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参与下,社会药房不断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药学专业人才,其中尤以高职高专层次药学毕业生为主。这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而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认识到变化随之做出决策,即与社会药房合作,开展师资培训,由爱心药房提供岗位平台,药学系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爱心药房进修学习,加强师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教师把从社会药房进修学习到的内容应用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2]。

2.3 药学系拟成立药学专业委员会

社会药房在销售及GSP实践等方面有优势,可以提供药学专业委员会有关专业的委员。拟以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社会药房等企业专家协助学校完成《药品经营与管理》等教学计划。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解决理论与实际关联不够,学科性课程多,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习内容繁多且没有重心并与执业能力要求结合不够紧密等一系列问题。并拟开展相关教改课题及社会药房发展建设方面的课题科研合作。

3 建立合作定期研讨协商机制

在药学系网络信息平台开放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窗口,并建立微信群、QQ群搜集社,方便收集相关信息。药学系定期对社会药房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查,每月由专业带头人汇总、整理、分析后反馈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药房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与本专业教师每年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分析本专业相关的新岗位和新要求,协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并遴选课程内容。

4 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法

4.1 针对处方调剂培训方法

在学生实习前,开设校内仿真药房实验,可举行处方调剂比赛及进行考核,以帮助学生巩固实训内容。社会药房,主要供学生进行岗位见习使用,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岗位环境,学习处方知识,学生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记忆深刻的首要条件,一个处方,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毕业实习,以及未来药房处方调剂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针对药品摆放培训方法

在校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仿真教学,让学生学习药品的摆放次序,依据等,实习前,开设专题讲座,邀请社会药房的专业人员为学生巩固药品摆放依据,讲座后到再返回到校内的仿真药房进行训练[3]。

4.3 针对沟通技巧培训方法

可邀请在社会药房工作的药学专业人员开专题讲座,给学生讲授与顾客沟通时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同时可以举行真实的情境模拟训练,例如没有课程安排的时候,可以派学生到各大药房进行见习,在见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针对药学职业道德,实习前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讲座后同学们讨论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4]。

5 结语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2

关键词:聋生;聋校;生命教育;生命质量

在聋校,我们发现:随着聋生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反而觉得对生活越来越迷茫;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对周围事物多是冷漠、敌视,缺少温情、亲情;冲动、过激,不珍惜生命的聋生也在增多等等,所有这些都呼唤对聋生进行生命教育。

对聋生的生命教育,既要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又要兼顾聋生的生理、心理情况。聋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整合资源,协同参与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并不是要独立于其它教育模块之外,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应立足于整合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对于聋校来说,它既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的整合,也是专题教育、学科渗透等多元形式的整合。学校应动员专题教育、学科渗透等多种形式,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共同开展对聋生的生命教育。

一方面,我们可经常开设青春期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犯罪预警教育等系列讲座,从中渗透生命教育。讲座应请本地区专业人士负责开展.讲座中引用的例子应是聋生身边的实例.这样进行的生命教育更显得实际、真实、有效。同时,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安全逃生演练,消防实践等系列活动。这对增强聋生的生命意识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有机结合各门学科开展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生命单元;在理科教学中,有生命的起源单元:在思想品德中.有珍爱生命的单元……通过这些不同科目生命单元的设置,全方位对聋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冲击,将生命教育融入课堂、融入课本,有单一的说教演变成综合的人文、自然学科知识。加大生命教育宣传力度。

在专题讲座和常规教学的两方面教育同时开展下.学校还可通过画廊、板报、图片展、主题小品等诸多形式开展以生命为主的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聋生。

二、联系实际,融入生活

生命教育应充分挖掘与利用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和家庭教育资源,有主体、成系列地开展好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聋生生活实际.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聋生的生活当中,把聋生作为生命教育的绝对主体,注重聋生的感知、体验、情感,引领聋生确立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获得生命的健康成长。在生命教育中,应该避免单一的说教,要联系聋生的自我实际,通过激发其内在情感而培养聋生的生命意识。我们曾在全校开展了“身残志坚的好榜样”活动。让聋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一些能够体现残疾人顽强生命力的人物、事迹,使聋生通过感受残疾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来感悟生命,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注重体验,抗拒挫折

生命哲学认为:人不只靠逻辑思维来认识生命,而是靠直觉和体验来把握生命。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要融入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等教育内容。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四、全员参与,积极探索

以目前的条件,我们聋校尚不可能配备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因此我们更应树立一种意识:生命教育不是哪一位教师的事情,也不是哪节课的范畴,它与学校的德育、教学等工作应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聋校,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广大特教工作者来说,都是尚待探索的话题,而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该成为最有发言权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树立这种意识,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将身边教育实例方面的宝贵资料留存下来。在教师意识加强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学校领导树立这种大局观,增强对教师生命教育知识的指导,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把经验推广,供人借鉴。

五、构建理念,融入文化

要将生命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必须将它融入办学理念。理念中必须是以关怀生命为核心,重视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将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建设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以环境育人。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以聋生为本”的理念,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入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渗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生命质量。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3

——组织好一次学习两本书《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该院党组中心组、各党支部、党小组和各部门把该书作为学习的重要教材,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弘扬苦干实干拼命干精神和新时期火车头精神教育融为一体,集中开展学习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学习活动,使干警深入理解“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真正把握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牢固树立道德新风。

版权所有——掀起一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为一体教育新高潮。该院在大院里张贴悬挂“八荣八耻”内容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宣传标语,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园地专栏。采取读书学习、大讨论、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大造良好教育氛围。

——召开好一次“学楷模、知荣辱、树新风”专题研讨会。以“全国模范法官李其宏同志”等模范人物为榜样,结合工作实际,谈学习感想,谈学习体会,抓住法院工作焦点难点,深入开展专题研讨,探讨深化学习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广大干警从李其宏同志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中得到启迪、受到鼓励、汲取力量,推进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组织好一次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通过参观教育,使干警追忆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进一步增强党员奉献意识、爱国主义意识和司法公正,一心为民意识,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服务大局观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每个共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经济改革、审判工作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永葆革命本色,永葆党员先进性。

——举办好一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专题讲座。聘请有关理论专家、院领导给干警作“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专题辅导讲座。通过讲座形式,让干警深入理解“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熟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内涵,全面、准确把握理论精髓,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侵袭,塑造铁路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开展好一次开门征求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监督活动。该院采取开门搞活动,开门搞教育,采取问卷调查、院领导亲自参与深入到企业、基层站段、新闻单位,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开展座谈,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对外设置征求意见箱、实行固定工作人员接待等活动办法,认真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地汇总梳理和反馈。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干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执法能力、司法水平进一步加强。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4

素质教育哈佛公开课人文启思录人文素质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社会素质等。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通过先天与后天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变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一、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的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项数据表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教育计划规定,在大学生必修课的150个学分中,人文课程必修课占72学分;德国一些大学中,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25%;日本一些大学中人文课程占到基础学分的30%以上。哈佛的“核心课程”:就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学生们从中挑选几门作为必修课。对此,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其“核心课程”被分成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在我国的大学中,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仅占8%左右,素质教育课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素质教育课程重知识多,学生选修课程多为凑学分,而品质内化和素质养成相对缺乏,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脱节。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的素质教育需要完成全人教育、公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课程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素质教育品牌,加强课堂内外的素质教育融合,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案例分析

1.哈佛公开课――人文学科也能这么性感

2010年3月19日,复旦大学邀请哈佛大学的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桑德尔来讲《什么是正义》,结果据到场的学生讲,“场面从来没有这么火爆过”,能挤进讲堂站着旁听的同学已经是极其幸运的了,散场之后,在门口买桑德尔授课讲义的人挤成了一堆,抢到最后一本讲义的学生乐得跳起来。这位桑德尔教授1982年就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在学术上扬名了,他在哈佛教授的那门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算得上是网络课程的里程碑,其意义如同《越狱》之于美剧在中国的流行。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桑德尔口若悬河,一起探讨“司机的选择”,学生们同时还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体会思辨的性感……

见识了哈佛公开课的人们认为,原来,传说中的“人文精神”确有其事,人文学科也能这么性感。教育者传授的不单是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伦理。

与中国学生习惯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桑德尔并没有从亚里士多德说起,也没有直接归纳几大类哲学体系。在他看来,哲学承载于人类思想,脱离情境的判断没有任何意义。在桑德尔教授的课堂中,通过揉入现实事件、囊括道德困境的案例,在教授的引导启发下拷问伦理法则,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当事人,直面并做出选择,逐步渗透所谓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当随着桑德尔先生在哲学的殿堂中拾级而上,你会很容易理解学生们陷入思考、主动表达立场时的愉悦心情,而这种活力与交锋正是中国大学课堂上最缺少的。

案例启示:哈佛公开课的品牌价值在于让晦涩难懂的理论在情境式的教与学中变得真实,在拷问道德中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变化。课堂内已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思想的碰撞。此时,深奥的理论不再是苍白的表述,而是在思辨、反思中得到印证。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该类讲座的特点是,讲授过程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引导为主,学生参与度高。该课程30年来已经有140万人修读过。课程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予人们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哈佛前校长陆登庭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在哈佛大学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习思想的变化形成了一条稳定而清晰的发展轨迹。是的,我们应该思考大学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大学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哈佛先进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真切体现。这个经久不衰、深受欢迎的课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2.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人文讲座方兴未艾

1995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开始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文讲座作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蓬勃发展,人文讲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海报栏上各种各样的人文讲座预告;讲座前,教室里挤满了学生;讲座中,醍醐灌顶般的醒语;讲座后,则是诘问、辩论与深深的反思。讲座不仅增添了大学教育的内涵,而且让大学校园更加生机盎然,青春焕发。1996年以来,《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结集出版了6册,收录了广受学生欢迎的人文讲座讲稿录,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其他高校优秀的讲座,内容涉及大学与人才、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思想、文学与艺术、哲学与科学、经济与社会等方面。这套丛书不仅让很多学子为之着迷,也成为当今中国很多家庭的收藏书籍。

案例启示:人文讲座为什么受欢迎?华中科技大学徐宝兴的硕士论文《人文讲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交流,指出很多学生认为人文讲座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等,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知识的融合;一些学生认为,人文讲座的主讲人都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他们的人格魅力、学问见识与成功经验都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有的学生认为讲座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讲座者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人文素质教育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品牌需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注重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注重与教学活动的协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四个方面。

1.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所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公开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哈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样,得到了尊重。科学精神的本质是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科技创新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更注重非理性的因素。教育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重视人文效益、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重要区别是,科学精神寻求事物的客观性解释和因果性关系,人文精神则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表达。

人文素质讲座要从内容、范围和质量上做文章,打出品牌,提升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这类讲座首先要突出人文主题,尽量选择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为青年学生接受、感兴趣的内容。

2.注重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在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氛围被广大学生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但不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校风平淡。可见要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形成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风气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从教育的内容看,人文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课程上的知识传授。课程只是传播人文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提炼和培植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感悟、理解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因此,要提升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学校高层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和职责,分解工作和任务,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分阶段、抓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方面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真正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舞台。

人文素质讲座要与校园文化融合,要注重与大学精神的融合,要将好的人文讲座锤炼,学生受欢迎的讲座文化延伸至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更持久的享受文化大餐。

3.注重与教学活动的协调

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开办几场讲座,它不应当是现行教育的问题的补丁,而应当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应当将其纳入到大学教育改革整体框架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活动、教学条件等各方面,规划和落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人才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养”上,提高大学所培养人才的道德水平,使其不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而且是社会的道德楷模,社会文明进步的典范。

人文素质讲座要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课程。要将经典的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讲座延伸至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经典也流行。

4.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学生也许会拥有很丰富的人文知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具备了相应的素质,更不能说他们就拥有了相应的能力。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来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动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强烈冲击,如现在不少学生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为负担,或者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而被动地学,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科学的独特价值和学习人文知识的终生受益性,由此造知识和人文素质的疏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习动机的内部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为人文素质。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主体性,发挥学习内部动机的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的主体性动力。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是通过灌输的方法,而是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正确把握学习人文知识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目的,理解学习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在教育的方式上,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寻求最佳的实现途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者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将朴素的人文知识内化成高尚的人文素质。

四、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自2006年6月建立了“人文红色讲堂”,以求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党组织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青年知识分子,于2010年获得了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该讲堂主要依托学院所属的社会工作、社会学、法学、广告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等学科和专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智力优势,面向大一新生、学生入党积极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不同层面开展素质教育讲座,成为让教师满意、受学生欢迎的特色素质教育品牌活动。讲堂开办7年来,不断总结与实践,做到坚持思想引领,精心安排主题;坚持依托学科,强化师生互动;坚持贴近学生,注重参与体验;坚持文化传承,促进支部建设,目前已举办40余期,3800余人次学生参与其中,取得了实际成效,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进一步拉近了师生距离,很多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星火基金、暑期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实现了从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小路.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的启示[J].中国机电工业,2010,(11).

[2]徐宝兴.人文讲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2011.8.

[3]赵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5

一、高度重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班子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抓好组织实施,带头参加推动专题教育,其他班子成员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实作风,积极参与专题教育,通过教育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要把专题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不要用搞活动的思维抓专题教育,防止专题教育随意化,出现抓而不紧、抓而不严的问题。

二、坚持突出问题导向

把查找解决问题贯穿于专题教育全过程,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要认真对照《XX县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严三实”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结合工作思想实际,深入查找问题。在专题学习研讨中,要紧紧围绕三个专题,深入查找班子及成员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坚持做到个性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并梳理形成清单,在单位内部晾晒。共性问题研究方案、明确责任、跟踪问政,使专题教育的过程成为解决“不严不实”问题的过程。

三、深入扎实开展好专题学习研讨

1、要按照要求,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理论辅导、交流讨论、专题调研、对照典型“照镜子”等形式,深入推进专题学习研讨。学习研读《谈治国理政》、《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风范一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等必学篇目,认真领会《张春贤书记在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张春贤、雪克来提·扎克尔同志在自治区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领导讲话精神。

2、严格按照《XX县住建局中心学习计划表》确定的学习内容,中心组学习及讨论每每半月召开一次。并认真组织收看《中青大讲堂系列讲座》、《燃尽生命写忠诚》、《永远是春天》、《蜕变》等警示教育片,对照正面典型找差距见贤思齐,对照反面典型查问题汲取教训。

3、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网站等媒介,主动晒出班子及成员的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亮出整改成效,让干部群众成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监督者、审判者、受益者。

四、认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2]韩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09,(04).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7

一、以实施“1235工程”为着力点,扎实建设“校园讲坛”

近年来,学校党委全力打造涵盖各类专题的“校园讲坛”,并冠以“1235工程”,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努力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1235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优化“两个层面”、立足“三个着眼点”、依托“五种载体”。

――坚持“一个中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个中心,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主要领导从发展的、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出发,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全校各单位密切配合,力争做到日常讲座专家化、专题讲座国际化,充分发挥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为全校师生进行专题剖析具有社会性、专业性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力保“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报告”。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邀请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美国费耶特维尔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蒙古国教育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韩国青云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瑞典隆德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环保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近200人来到学校为广大师生作前沿讲座。精彩纷呈的讲座,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大家一致认为,每一次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主题报告,除了感知名人、名家的大思维和大视野外,还能从多元化的文化视角了解学科的前沿、社会的发展。

――优化“两个层面”,促进校园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在举办的各类讲座中,学校按照受众的不同,分为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学校层面组织的政治性强的学习辅导报告,二是学院层面组织的具有针对性或学术性强的专题讲座。学校层面的报告主要以党委中心组的形式开展,邀请国内及自治区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析,讲座平均每月举办一次。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博士论坛”、“感动人物进校园”系列讲座,研究生院的“学术之光”讲坛、盛乐校区管委会的“盛乐大讲坛”,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的“成长成才大讲坛”,团委的“青马工程大讲坛”等等。学院层面的讲座主要以学院为单位组织邀请主讲人,开办具有学院特色的讲座。比如经济学院开办了“经济学院讲坛”、“名人名企进校园”,文学院开展了“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历史文化学院开展了“盛乐历史文化”系列讲座,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民俗学重点研究基地开展了“民俗文化论坛”,生命科学学院开办的“博士大讲台”、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赏析”系列讲座等等。在全校的所有学院和部门中,每周平均有1-2个学院举办不同的讲座。

――立足“三个着眼点”,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自身情况,按照“学校搭台、学院唱戏”的原则,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三大类。广大同学纷纷表示,这些丰富多彩的讲座,让自己学到了课堂里没有学到的知识,收获了丰厚的精神回报,这一切都为自己以后的人生积累了丰富的养料,对于自己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托“五种载体”,扩大校园讲坛影响的辐射面。在举办各类讲座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新闻网、校报、校园广播台、橱窗和课堂的作用,从讲座预告、后期宣传报道等各方面,力求全方位将专家讲授的精华最大限度地传播到全校师生当中,做到一个“点”影响一条“线”、辐射一个“面”。例如,一个学院举办了一次讲座(点),之后就先在整个学院传达学习讲座内容、观看视频录像(线),然后通过校园新闻网、报纸、广播、橱窗等载体将讲座的精髓进行及时报道,让全校广大同学由此获得新知(面)。目前,学校在校园网主页开辟了学术动态栏目,其中主要介绍了各类国际、国内学术讲座、报告或一些学术会议的开展情况。

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确保“1235工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领导重视和经费投入是“校园讲坛”健康发展的基础。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有效、长效开展,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项经费的有力保障,校党委宣传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部门,在校党委书记的直接分管下积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盘谋划,学校领导多次安排部署,要求各类团学工作干部在抓好大学生管理的同时,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目的就是不断扩大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至今,学校已经累计聘任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每学期为各类讲座投入的经费近60万元。

――全校各部门、学院通力协作是“校园讲坛”顺利开展的保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讲座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已成为全校的共识。在校党委的号召下,只要校内有讲座,相关单位必定密切配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校经济学院拟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来学校讲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学院负责人书面请示校党委宣传部是否可以作为学校层面的讲座来考虑。在宣传部报请分管领导请示后,校党委书记当即批示将此次讲座作为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来做,要求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参加。此外,在工作中,如果职能部门联系好了某一位主讲人,根据专业特点也会联手相关学院共同开展专题讲座。从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目前这种模式已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校园讲坛”持续开展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每次讲座的效果,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活动中,学校为每位同学发放了一张讲座听课卡,鼓励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讲座,如果每学期能够聆听五次讲座,就可以得到一学分。所以每次讲座几乎都会出现“爆满”的情况。通过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有效督促了同学们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通过加学分的方式,让学生一举多得,塑造一种“在大学,只要学习就能得学分;在社会,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信念。

三、“1235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讲坛”建设提升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品位。近年来,学校为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入手,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在加大邀请校外名人名家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内专家学者资源,在实践中逐步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讲座品牌。在讲座的主题设计上,除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前沿进展外,特别注意请专家学者重点介绍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选择当前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话题,针对大学生的种种思想问题、人生困惑,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名家讲坛、学术前沿、励志讲座、形势政策等系列主题讲坛,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校园讲坛”建设加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截至目前,全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讲坛有6个,如文学院的“人文素质”讲坛、盛乐校区管委会的“盛乐大讲坛”、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的“成长成才大讲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理论讲坛”等。校团委则依托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为思想教育阵地,邀请文化界、教育界、新闻媒体界的各类人士广泛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校团委邀请近10位“感动内蒙古人物”走进校园讲述成长励志故事,在大学生当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过去,往往是讲坛跟着学生转,说停就停,而现在,却是学生推着讲坛转,想停都难。可见,“校园讲坛”除了传授新知识、新信息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校园讲坛”建设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已经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各类讲坛着力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从思想道德层面、育人环境、氛围营造等方面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被、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授予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校级优秀组织奖”;2007年,学校剪纸协会被、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光荣称号;2008年,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坚强视觉设计工作室”荣获“雅虎中国百强社团”称号;201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创立的网络团支部工作模式被评为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

――“校园讲坛”建设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奠定了基础。学习型校园的建设是校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精神而提出的。为了切实抓好学习型校园建设,学校党委要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营造人人爱学习、个个乐学习的氛围。作为学习型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讲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营造学习型校园奠定了基础,广大学生在“校园讲坛”的引导下,大兴学习之风,积极享用学校提供的“免费文化大餐”。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篇8

关键词:社科讲座;基层;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08-02

一、活动开展背景及意义

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提升居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群众、实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镇以昆山市“建设学习型城市”为总体目标,紧扣“道德之城、乐仁昆山”中心工作,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全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宣传、普及乡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推动我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学习型乡镇的有效途径。2008年我镇成立了“社科活动下基层”讲师团,我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发挥宣传作用,强化服务意识,组织专兼职教师送教下基层,为全镇的党员教育、基层干群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社科讲座活动举办以来,已逐渐成为我镇居民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品牌,它是广大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需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进普通居民,融入百姓生活,提升基层干群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活动开展基础和保障

我校通过社科讲座进基层活动,搭建“社科讲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社科讲座活动的成功开展与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健全的保障机制密不可分。

一是完善阵地建设。为了不断扩大社科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和社区居民的参与面,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社区教育阵地的软硬件设施功能,高度重视学习型组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创建。目前我镇21个村(社区)已全部成功创建为昆山市学习型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市民学校,学校内部均配备图书、电脑、投影仪、桌椅等,并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为开展各类培训及讲座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近年来我校还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室、社区、乐仁学院等学习载体的创建,完善和强化阵地功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为了推动和促进“社科讲座进基层”活动,我校充分整合学习资源,发挥各村(社区)市民学校、数字化教室、数字化社区、镇老年大学、乐仁学院等阵地的功能和作用,扎实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深远。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社科普及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我镇由党委政府牵头,成立社科讲座讲师团。讲师团成员由机关、部门、学校等政治修养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干部、教师、党员等组成,并采取集中接受培训、集中备课、分头教育等方式开展社科知识的宣讲活动。讲师团成员要求具备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扎实的知识、对群众的热爱等多重条件,并能根据授课需要和群众需求及时灵活调整宣讲主题和宣讲方式,以为群众服务、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宗旨。

三、活动开展方式

我校十分注重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多年来,在市社科联、市社区教育培训学院的支持和带领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面向各村(社区)、机关、企事业等,持续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开展社科知识讲座,我们把“社科讲堂”在全镇推广,并形成了菜单式教学的品牌效应,不断完善和创新内容、形式、方法,让更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文化大餐”。

一是统一提供“菜单”。为了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校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掌握基层干部群众对社科知识的了解和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社科讲座的类别和专题,制作内容丰富的学习“菜单”,供全镇各村(社区)、部门、单位等选择。2010年至今,我镇社科讲座共开设了“健康生活方式”“文化锦溪建设”“绿色锦溪发展”“幸福锦溪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胜现代化”“有梦、圆梦、中国梦”“践行群众路线”等12大类84个专题。这些专题内容丰富,既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当好群众的好干部”等政治性、针对性较强的课题,也有“预防高血压”“关注青少年心理”“提高科学种植技术”等密切关乎民生的话题,从而使社会科学知识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社区。

二是群众自主“点菜”。社区居民根据社区教育中心统计的讲师团讲课“菜单”,依据兴趣和需求,以投票式进行选题“点菜”,再通过各村(社区)、单位、部门的问卷调查,按照比例最终确定讲师团讲师及授课内容。在每一场讲座结束后,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形成对授课教师及授课主题的反馈意见。教师针对意见对课程的形式、内容加以调整,以便满足居民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与居民群众的这种有效互动,逐渐形成了我镇独具特色的“菜单式”教学,有效促进了社科讲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社科讲座进基层活动中,我校将继续推广和创新这种“菜单式”教学,在贴近百姓生活的“家常菜单”学习专题的基础上,及时增加富有本镇特色和时展特色的学习主题,积极打造“特色菜单”,使社科讲座的“文化大餐”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创新“供求”方式。菜单式教学虽然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但是在“供求”形式和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改善。我校与讲师团成员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社科讲座方法和方式的创新,改变宣讲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当前我镇社科讲座已形成了灵活、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和基本渠道是“四题”“四会”,即大班专题报告会、小班主题研讨会、新闻话题交流会、争议问题座谈会。在机关干部层面,确保月月有专家讲座,在各村(社区)居民层面确保每月至少举行一场以上讲座。充分利用网站的优势,在全镇范围内开通“市民学习在线”,宣传、发动、号召全镇居民网上学习各类综合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四、活动呈现特色

社科讲座根据宣讲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社科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我市、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等。教学内容与时事动态、时展、地域特征等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广泛性和地域性。

1. 创新性

用报告、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以讲故事、举实例等方法宣传和普及哲学社会科知识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成功的创新,通过实践验证,确实利于居民接受,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2. 广泛性

讲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宗教、历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民情、风俗、道德等各方面,涵盖性广,涉及面宽,促进了居民视野的开阔。

3. 地域性

宣讲内容以“文化名城”“生态之城”“道德之城”等地域文化特点为思想基础,以“文明城市”“学习型城市”“决胜现代化”等为思想导向,充分结合地域特征,彰显地方特色。

五、活动取得成效

近年来,锦溪镇全面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重视文化对价值取向、区域发展、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我校以全镇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核心,把普及、宣传社科知识作为切入点,组织了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水平强的专兼职教师,成立了“社科活动下基层”讲师团,开展思想文化教育,为居民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不断加强居民道德和社会心态建设。2010年至今,我校累计举办社科讲座活动二百多场,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我镇干部群众的知识素养,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理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力推动了我镇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总的来说,(1)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居民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乡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2)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积极探索有效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新途径,提高全镇居民的社科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石`,卓思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中化学配平技巧范文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