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14 17:02:25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1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 防治技术 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90-01

1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原则阐释

1.1 防治的针对性原则

众所周知,病虫与林木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与虫害的种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中比较典型的防治方法就是对病虫的天敌进行有效保护亦或是采取化学防治的措施。另外,基于林业病虫害的实际情况,与多种方法相结合,将防治手段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增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2 防治的环保性原则

现阶段,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很多,但是,部分方法会污染生态环境。为此,在对病虫害防治方法选择的过程中,最好使用污染程度小且无毒,防治效果理想的方式[1]。其中,灭幼脲的效果最理想,这种类型的农药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以免对人畜带来不必要的危害,而且具有明显的环保作用。

1.3 防治的经济性原则

防治林业病虫害之前,技术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病虫波及范围、具体的危害程度以及规模大小等相关内容予以系统性地认知,并且基于此合理地采用方式措施。通常来讲,如果危害程度不高且波及面积不超过防治标准的病虫害可以不进行防治,但是,一旦超出标准则必须要及时采取防治方法。与此同时,在对防治材料与设备选择的时候,也必须要确保防治的效果,尽可能减少成本,进一步增强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

2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研究

2.1 营林防治方法

第一,苗期阶段的防治。要保证种植地的条件理想,最好不要选择温度不高且湿度较大的地区育苗,以免出现苗木枯萎的情况,亦或是致使苗木死亡。另外,在林木播种之前,需要将种子与土壤的潜在病虫草进行全面清除,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源。基于此,还应当注重苗木施肥管理工作的作用,最好施加有机肥,确保苗圃的干净与清洁。除此之外,还要对林木周围的杂草以及林木枯萎的落叶等进行定期地清除。

第二,造林的防治。最好建设混交林,充分考虑当地气候与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合理地选择种植可以防治病虫害的林木品种。与此同时,在抚育过程中,也同样要开展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有效地强化林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基于此,对受到病虫害侵害的林木树枝必须要进行及时地清理,有效地规避病虫害的扩散。尤其是要对受污染程度严重的树木要进行集中清理,进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予以有效改善,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2]。而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同样要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学习,以保证其防治管理的经验更加丰富,进而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推动林业的发展。

2.2 生物防治技术

首先,利用微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大部分林木昆虫体内都携带了真菌与抗生菌等等,可以有效地防治天牛亦或是马尾松毛虫等多种虫害。另外,将苏云金杆菌作为基础所研制出的变种制剂也可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且效果理想。

其次,通过对病虫天敌的利用进行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天敌昆虫的防治效果最为理想,同样也是对虫害进行防治的最直接手段。为此,需要针对林木种植的具体情况来积极地引入亦或是抑制病虫害天敌的种群,对其密度进行合理地控制,以保证更好地实现生态平衡。

最后,益鸟养殖防治病虫害。在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啄木鸟与山雀等都是益鸟,同样也是昆虫的天敌。而这种防治的方法更为有效与便捷,可以简化很多工作环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污染。

2.3 化学防治方法

第一,对病虫害波及面积进行合理地预测。通过预测能够正确地选择防治的方法,喷洒适量农药能够增强防治的效果。现阶段,最常使用的灭虫剂就是锐劲特和爱福丁等等。另外,也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亦或是百菌清等灭菌剂进行防治。一般情况下,灭菌剂可以分成三个种类,即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对于铲除剂而言,可以直接杀死病原物;而保护剂能够在林木中直接发挥作用,而且不会对树木造成危害。内吸剂则是由植物吸入,进而达到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第二,植物亦或是土壤消毒的方法。这种防治方法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因为化学药剂当中含有污染物,对于林木与植被,甚至是土壤都会带来污染,在渗入到地下以后还会污染地下水[3]。因而,在对这种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谨慎,尽可能减少污染。

2.4 物理防治技术

第一,阻隔。在林木的外层绑扎毒绳亦或是使用塑料布,进而将病虫害隔离,避免对树木带来危害。

第二,涂白。使用石灰水,将其当作涂白剂,在树干位置均匀且适量地涂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规避病虫在树干上产卵,同样可以防治病虫害。与此同时,涂白的方式还能够保护树木,以免受到冻害,具有理想的保温性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强防晒的效果,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在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应当积极采用合理的防治方法,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并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而在防治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遵循相关原则,针对具体的防治需求采取防治的技术与方法,有效地增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一步促进林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C版,2012(11):205-206.

[2] 吴道念.浅谈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4(1):293-293.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2

【关键词】:北方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林业发展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以森林为主的林业产业承担着全球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效果显著,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增加,并且森林保护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幅提高为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北方林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林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伴随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林业病虫害已经成为了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1、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1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北方林业发生病虫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病虫害的传播速度较快,并且绝大多数害虫都具有很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自然动力彼此之间进行传播,林业病虫害本身还有抗药性强,种类繁多,数量增加迅速等特点。综上所述,只有切断林业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才能彻底解决林业病虫害。

第二天然林的数量所占比例偏低。在我国北方存在存在着大量的人工造林,而天然林分布范围比较少,而大量的人工造林也会是导致病虫害的产生。在人工造林中,由于病虫害的天敌数量少,就会助长产生林业病虫害,还会造成病虫害大规模的传播。

第三,害虫大多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害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即使环境发生变化,它们也可以很快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除此之外,变化的环境会增强害虫适应环境的能力。害虫早就对我们长期使用的一些灭虫化学药剂产生了抗性,灭虫效果更是大不如前。我们只有根据害虫的特点,研究新型灭虫药。才更有效的防治害虫害。

1.2林业病虫害产生的特点

林业部门研究表明,每年我国北方森林遭遇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增加,严重降低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林业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危害大、易发生、易扩散、范围广、难治理等特点,对我国林木危害性极大。病虫害不仅破坏林业生态系统,而且对社会效益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2、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措施及意义

2.1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措施

2.1.1利用微生物防治林I病虫害

微生物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对细菌的使用主要包括有球杆菌、芽孢杆菌等。在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真菌防治方法是最广泛的,通常可以使用的真菌包括白僵菌及红座霉等,对病毒的使用则是能够实现对虫害造成破坏的效果。

2.1.2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林业病虫害

林业管理人员可以将病虫害的天敌放生于森林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捕获害虫。同时林业工作人员提前做好调查工作,尽可能的选择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以及适应能力强的天地昆虫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使用天敌昆虫时,要注意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做到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不然会导致天敌昆虫的产生数量出现失衡的现象。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十分环保的防治措施。

2.2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意义

北方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基础上,相关林业管理的工作者需要对林业建设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起到一定的重视,充分地对病虫害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病虫害所发生的原因和特点,进一步改善现代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

总结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森林的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 能受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发展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才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北方林业病虫害特点与生态防治措施分析[J]. 种子科技, 2017, 35(1):77-78.

[2] 陶元圣. 谈北方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J]. 工业:00273-00274.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系统工程

一、影响和导致森林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1、缺乏专业系统的监控体制

没有完善的监控系统与合理有效的布局来展开工作,在灾害出现时无法以最快速度去进行救治,在防灾方面也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资金的不足使得整体防灾救灾的水平低下,在设备上不能与先进地区保持协调一致;在灾害发生时不能有效的解决,出现浪费大量资金却没有将灾害解决的情况。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相结合;忽视了森林病虫害的危险性,使防治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

2、对天然树林的滥砍滥伐严重

林业的发展核心就是加工树木木材,肆意的对树木进行砍伐造成天然树林已经严重流失,很多地区天然树林的数量与质量都出现下浮的趋势,林业的植被破坏严重,失去了原有的形态和结构;没有了坚实的基础,树木就失去了成长的区域,这样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病虫进入到森林中,侵蚀大量树木,重则引发虫灾肆虐,轻则危及树木的成长质量。

3、病虫害的传染

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大部分的病虫害都是通过其他带有疫情的虫传染来的;病虫害主要是由于在虫灾区域被扩散,有些带有严重疫情的生物最初是在国外的树林作物中出现的;引进国外的树林产品对我国造林工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出现虫灾问题之后,我们就要严格控制对引进树种的质量,避免出现带有疫情的树种进入到造林过程中,出现虫灾传播现象。

4、过量的使用化学制剂

我国的造林工程中,对防治虫害的技术缺乏创新,一直引用传统的技术成果,使用大量批发的化学制剂对树木进行喷洒,第一次喷洒时可以在根本上对病虫的繁衍有所控制,随之而来,病虫已经增强了抗药能力,在对其进行喷洒也没有任何的作用,还会导致树林受到化学药剂的污染,出现大幅度的破损情况。这就要求在对病虫的农药研究上有所创新,借鉴国外典型林业工程中防治虫灾的经验,加以研发新型技术,在对病虫的治理上,做到较少化学药剂的加入,不允许在消灭病虫的基础上出现破坏森力资源的情况;寻找出与林业特征一致的治理药剂,提高防治效率。

二、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在森林资源的耗损中,森林虫害占大幅的比重,从经济方面计算每年的损失至少有数十亿,从生态环境上看破坏程度更是不能估计的,大量树林被虫害的侵蚀,出现不完整的植被群体,随之就会导致更多的树木被传染遭到破坏。因此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是建设生态的主要工作,相关机构和部门都要明确职责,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对病虫害的侵蚀降低到很小的程度,要实行的方案有:

1、对森林植被的检查和预防

检查植被是避免森林资源受危害作用大的病虫侵蚀。对进行检查的区域加以控制从种子、幼苗和其余木材的运送上做到监管和处理,保证进入到种植区域的作物都是安全健康的;运用科学技术对病虫严格审查,与天气状况、当地种植环境相结合,判断是否有病虫出现,要在病虫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2、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

3、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三、对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对策

1、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4、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建立外来病虫害风险评估体系,森林病虫害检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有效地处置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4

关键词: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绿色技术;传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5602

1引言

作为林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较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对园林工程具有较大的危害。园林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受到自身生物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气候、地理条件、树种以及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园林病虫害防治不仅防治成本大,而且效益也不高。

2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种类

园林病虫害对我国园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它具有以下特点:长发型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巨大,而且还在呈上升的趋势;偶发性病虫害的爆发面积大且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危险性的病虫害不断地扩散蔓延。我国的园林病虫害防治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发展为后来的“林木病虫害综合治理”。

2.1病害

园林树木病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传染性病害,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天气干旱冷热、营养缺失以及污染等,也可以称作生理性病害。另一类是传染性病害,产生这类病害的原因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实物病源,这种病害可以从一株植物传染给另一株植物。

(1)生理性病害。一般在相近的地方园林树木会发生相同的症状,这时,只要对环境条件进行改善,就能够减轻甚至消灭这些病虫害症状。一般情况下,在天气干旱时,树木就会产生枯萎、落叶、干枯甚至是死亡的情况;某块区域下酸雨的时候,树木被酸雨危害,就会产生树叶斑块、褪色的现象;高温天气会造成树木的嫩芽和花朵的灼伤,对花朵的美观和果实的生产造成影响。

(2)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也就是传染性病害。首先,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的产生主要是通过风、雨和昆虫以及鸟类和人进行传播的,病菌通过皮孔和伤口进入树木内部,使树木生病。树木生病的部位会产生以下几种病症:斑点、溃疡、萎蔫、白粉以及锈粉。其次,细菌病害,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雨水、土壤和生病的植物进行传播的。第三,病毒性病害,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对脊柱细胞的代谢方法进行改变,使脊柱的生理程序遭到破坏造成的。这种病害造成的树木病害表现为以下几种病症:树叶发黄、发皱、畸形以及坏死等。第四,病菌性病害,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昆虫以及蚜虫传播的,植物的病症表现为植物发黄以及丛枝。

2.2虫害

园林树木的害虫一共有5类。第一是根部害虫,这类害虫生长在土壤内部,将刚刚发芽的种子以及幼苗的根茎作为食物。第二是干部害虫,这类害虫主要寄居在被压木、风倒木以及风折木当中。一旦这些林木遭到了风火水旱的灾害,这些害虫就会进入树木之中,使得树木大量死亡的现象产生。第三是枝梢害虫,一种是钻蛀害虫,这类害虫伤害的主要是主梢和主干,另一种是刺吸害虫,主要是造成枝叶的萎缩和枯黄,甚至是死亡。第四是叶部害虫,这类害虫主要是对树木叶片等造成伤害。第五是果实种子害虫,这种害虫主要是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会导致种子的质量下降。

3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的传统方法

3.1防治原则

传统的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将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作为防治的基础,化学防治是最为提倡的防治方法,通过熟识病虫害发生、发展以及流行的规律,进行化学防治,从而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3.2防治方法3.2.1农业防治

这种防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以下工作完成的:在进行园林苗木的栽植时就选择那些优质无病毒的苗木;为提高其抗病的能力,优化肥水管理工作,并对负载进行合理的控制;为将病虫的源头和病虫的基数减少,及时将病虫枝叶和病虫果实进行剪除,与此同时将枯枝落叶进行及时的清理;除此之外,为保证树体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并且通风顺畅,需要及时对枝叶进行修剪。

3.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指为防治病虫害而应用热处理、射线和机械阻隔等方法。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包括植物病原物在内的所有植物虽然都对热有一定的忍耐程度,但是一旦超过其忍耐的限度,生物就会产生死亡。热处理和湿热处理是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工作当中的两个主要的物理防治方法。除此之外,机械阻隔也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举例来讲,覆盖薄膜就是机械阻隔的一种方式,在冬季,很多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就是附着在病残体上面,在早春时节,为花木进行薄膜覆盖,能够有效地减少发生叶病的概率,芍药的种植就可以应用此种方法,在覆盖上薄膜之后,芍药就会减少叶斑病的产生。

3.2.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的运用较为普遍,因为其效果迅速且显著、使用范围广泛,并且使用的方法简单易学。化学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有毒物质对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进行干扰,进而杀死有害生物,以此来防治有害物质的不断扩展。化学防治的药物可以分为排斥物质和引诱物质以及毒物3种。排斥物质能够通过诸如散播难闻的气味从而对害虫的感官进行影响。引诱物质可以通过引诱的方式,诱杀大量的害虫,引诱性物质包括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就是性诱饵。毒物对害虫的毒害作用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害虫的口器、通过植物的表皮以及植物的液流。同样,毒物也分为很多种,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多毒类和少毒类。

4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中的绿色技术

近些年来,园林病虫害防治员工进行了技术上的更新,出现了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技术。园林树木病虫防治中的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两种方法。

4.1生态控制法

生态控制法这一园林树木病虫防治新方法,也可以称作生态调控法。这种方法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即在一个整体的园林生态系统基础上,将园林植物以及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加以利用,通过生态学的手段,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能够使有益生物进行良好的生长,而使这一环境不利于害虫的生长。这样一来,就能够将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将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降到最低。园林做为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其中的树木生长的周期基本较长,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中具有较为丰富的节肢动物,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复杂的食物链,因而天敌和害虫之间就有了非常明显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利用生态控制的方法十分有效。

首先,可以先将适合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许多发生严重病虫害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则是环境条件的诱导,也就是何时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为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将适合病虫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从而减少害虫的基数和侵染源头也是一个很好的病虫防治的方式。园林中由于管理的方法不当,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不好,湿度过高,就会产生叶斑病以及轮纹病;园林内的积水过多则易导致产生根朽病,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一定要通过栽培防治和人工防治来进行防治工作。

其次,创造适合天敌和抗菌的生存环境。园林系统中的有益群体包括天敌和抗菌。因此,通过创造适合这些有益群体的生存环境来进行有害生物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对防治成本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有毒物质的使用大大减少,避免了对人类的危害。

4.2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即通过操纵和战略有益生物、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等,使自然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在园林工程中引进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的引进,使园林的生态系统达到稳定,并进行有效治虫的目的。

首先,控制害虫的密度。控制害虫的密度的有效方法有3种。第一,引进或移植害虫的天敌,也就是将害虫的天敌,从国外或国内异地进行引进,从而抑制当地害虫的生长。第二,对本地的害虫天敌进行保护和利用。这种方法是通过控制生态环境和科学使用杀虫剂进行的。例如进行保护害虫天敌的工作可以通过为天敌提供适宜的食料和生存场地。第三,进行大量繁殖和释放害虫的天敌。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室内进行天敌人工繁殖,然后将其在园林进行释放,从而对害虫进行抑制。

其次,为防止有害生物的侵染,将有益生物作为活的屏障。在园林植物根部周围以及叶子周围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园林植物有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它们能对侵袭者进行防御,不仅如此,还能够在帮助植物进行养分吸收的同时保护植物的根部免受病虫的伤害。

总而言之,在进行园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园林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哲金. 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 .

[2]马英玲,韦春义. 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探讨[J]. 贵州林业科技,2005(1) .

[3]周士锋,王龙,梁云峰. 常见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

[4]李淑阁,郭淑莲. 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 河北林业科技,2005(4) .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林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森林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改变,保障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南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森林员工的辛勤付出,近几年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防治的手段不断增多,有效地降低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但由于受众多因素限制,特别是财力和人力的限制,目前南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有部分难题亟需解决。

1 南雄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①偶有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有时损失较为严重;②危险性病虫害传入速度快,对市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较大的破坏;③有些次要害虫在某些区域上升为主要害虫,使病虫害种类增多,防治难度增大;④病虫害耐药性增强,使防治工作难度增大,导致不得不使用剧毒农药,增加了环境污染的程度;⑤经济林和防护林病虫危害有日趋严重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南雄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的经济收入。

2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南雄市病虫的种类较多,病虫害的多样性、红壤土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仍有大面积林木被吃光致死,原因是:

2.1 病虫害的遗传特性及其抗药性

病虫害对南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有些在一段时期内是抗病虫的森林品种,经过长期的适应,这些品种的基因变异也会导致遗传特性丧失。

2.2 森林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

有些基本被消失的病虫害,由于其极强的传播能力和繁殖能力,未被消失的极个别个体,在几个生命周期后又得于迅速传播和繁殖。

2.3 南雄地区地处南方红壤区域,气候高温多雨

红壤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镁矿物风化严重,导致大量的镁元素流失,使土壤的供镁能力大大削弱。而镁元素是植物健康生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化学养分。缺少镁元素的植物往往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暴发。

3 南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森林病虫害对于森林资源和植被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处理不好可致大面积的环境问题及水土保护次生灾害的发生。森林病虫病的防治技术可分为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1 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

3.1.1 做好科学预测预报是前提。科学的预报有利于让基层人员及时掌握病虫害的流行趋势和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后继防范措施。预报的方法应采用以政府部门为主,群众参与为辅的手段,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预测预报网络。预测措施应该是以省、市或县林业局及乡镇为主,各种林场、村、林圃为补充的综合、立体化的预测预报网络。

3.1.2 提高领导认识是关键。一是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如果林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首先影响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森林的水土涵养作用大大下降,进而影响农耕系统,靠山吃山的种地收入随即下降。二是从林业经济对山区县市的GDP贡献作用去认识。山区县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来源于农业经济的贡献。如果森林资源遭到病虫害破坏,GDP收入会明显下降,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是从南雄红壤土治理的角度去提高认识。南雄地区地处红壤土区域,红壤土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了植物生态特异性选择面较窄,因此不利于山区林业生态的保持和发展。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做好红壤土病虫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3.1.3 适当应用高科技技术。随着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无公害农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有些无公害农药对病虫害也会在短期内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森林管理部门不断掌握前沿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做到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取得最好的林业经济效益。另外,需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3.1.4 制定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预防机制。一个完善的病虫害预防机制最起码应涵盖每周期的资金划拨机制、预测预报机制、法律法规制约机制、群防群策动员机制、责任分工与奖罚机制等。另外,林业管理部门应每年拨出部分经费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科学研究,并与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形成横向科研互动机制,形成区域性、针对性的科研结果,并最终服务于本地林业经济,产生科研与效益相促进的林业管理科学模式。

3.2 森林病虫害治理措施

3.2.1 加快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走可持续控制道路。首先,应该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的专业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增加病虫害防治经费投入,解决好关系到林户切身利益的政策问题,达到“谁经营,谁防治”的目的,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道路。

3.2.2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流行性、危险性病虫害的入侵。森林病虫害检疫的关键是调运检疫,应以现有的边检站为依托,各部门、各单位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严防死堵外来病虫害的入侵。应用好《植物检疫条例》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禁止国家林业局规定的236种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潜在入侵。

3.2.3 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各镇林管部门及市林业管理部门要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和当地自身的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治理对象,对其实施重点的预测和防治,如松毛虫、松突圆蚧、森林鼠害及蛾害等。

3.2.4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首先应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其次提倡“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三是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收稿:2012-12-27)

参考文献

[1]王柏林,彭龙慧. 江西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原因及可持续控制对策探讨[J].江西植保,2011,34(4)。

[2]崔建军.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0,11(12)。

[3]董卫斌,王韩妮等.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林业,2010,6(24)。

[4]白晓丽,崔国升等. 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现代园艺,2011,9。

[5]吴延平. 东丰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0,11(11)。

[6]丁海霞,王守忠.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林科技,2012年2月下旬。

[7]孟宪强.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预防治理措施[J].农林科技,2012,2。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41

1森林病虫害防治应遵循的原则

1.1生态学原则

森林是由多种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平衡关系,林木、病虫、天敌及其他生物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生态圈,其中任何一个节点的改变都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从而影响林木的生长,所以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一定要尽可能保持这种平衡,对于林业生产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科学调整,合理进行控制和调节,例如育苗、移栽、养护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及天敌的生存环境,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达到预防的目的。

1.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中一个重要的原则,重点是要注意林木的生长安全、人的安全、害虫天敌及其他植物的安全,在综合防控病虫害时要做到兼顾,要对森林的生态组成、生长变化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在防控时要从微观入手,针对具体的对象,充分考虑生态规律,科学选择技术手段和措施,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的优点,达到取长补短的防控效果,综合运用园林技术、天敌保护、物理、化学等方法,达到对生态破坏最小,控制病虫害效果最好的目标。

1.3环境保护原则

近年来,全球气候都出现异常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导致全球气温变暖,这给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温暖的气候十分利于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的发生呈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防治过程中,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又会使病虫害出现耐药性,导致不得不加大药量,这就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成为环境保护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深入研究病虫、天敌、环境、植物等生态组分的自然关系,在防治策略和技术手段上,要尽可能利于环境保护为原则。

1.4经济效益原则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林木生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林业产出下降,收益降低,但在防治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另外环境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恢复起来是十分不易的,所以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经济效益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明确防治目标,也要兼顾防治成本,要深入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充分利用天时、地力条件,掌握好最佳的防治时期,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2.1 科学规划林业生产

在林业生产方面要科学规划和安排,科学进行区域设置,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林木品种的配置,抑制病虫害发生,形成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栽植一些抗病虫害品种,减少易发品种。要有长远规划,选用本地的抗性树种,以适地适种为原则。

2.2 做好检疫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传播性,要做好检疫工作,尽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科学检查,严格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在森林产品的调运环节中,要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疫情传播,疫区的苗木产品要严格禁止外运,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等部门要严格做好检疫,形成联动态势,切断外部虫害入侵,同时也严格禁止内部疫源外出,防止有害生物的异地传播。

2.3 加强管理,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

病虫害为害是外部因素,而林木自身的抗性是内部因素,在防治病虫害上要内部外部同时进行,要加强生产管理,提高林木自身的抗逆性,促进林木长势良好,提高抗病力。结合林木的生长规律,在水分供应、除草、肥料供给、修剪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林木生长所需的必备条件,促进长势,提高抗性。

2.4 推广无公害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无公害防治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及生物农药防治措施。生物防治主要是采用病虫害的天敌来达到防治病虫害发生的目的,是一种比较理想、效果明显、作用持久的措施,一旦天敌种群建立,将会持续长效抑制害虫的发生,这种防治措施具有环保性和经济性。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菌剂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相对化学药剂具有污染小,基本不危害人畜特点,能持久控制病虫害,同时也能保护天敌,例如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等,在林业病虫在防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时会用到化学药剂,效果好,见效快,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及药剂乱用的问题,因此要合理使用,在用法和用量上进行控制,要认真分析病虫害的类型,采用针对性强的药剂,同时在施用技术进行改进,以低毒、低残留、高效的药剂,采用喷施、涂干、根施、注射、药土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结语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防治时要遵循防治原则,兼顾生态、自然、环境多方面因素,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采取科学的防控策略,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以自然防治为主,结合人为防治,多种防控措施综合运用,从而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确保生态环境及人畜的安全。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7

1化学农药的选择

枣园病虫害防治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农药。但是化学农药选择不当,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一是会污染果品,增加农药残留量;二是增加病虫的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正确的做法是坚决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致畸农药,有节制的使用中毒农药,优先使用植物源类农药、微生物源类农药、抗生菌类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性信息引诱剂类农药、矿物资源类农药。

2农药使用的原则

无公害果园农药使用的原则:一是无公害果品生产中,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及三致病农药,减少使用中毒农药,优先使用低毒、低残留或无污染农药。二是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农药,绝不随意加大用药量。三是保证农药喷施质量。一般情况,在清晨至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至傍晚用药,可在树体保留较长的农药作用时间,对人和作物较为安全,而在气温较高的中午时分用药,则易产生药害和人员中毒的现象,且农药挥发速度快,杀虫时间较短。喷药时要使树体各部位均匀着药,特别是叶片背面、果面等易受害虫危害的部位。四是提倡交替使用农药。同一生长季节单纯或多次使用同种或同类农药时,害虫的抗药性明显提高,既降低了防治效果,又增加枣果损失。必须及时交换新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以延长农药使用寿命和提高防治效果,减轻污染。五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标准。无公害果品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个别易分解的农药如二溴磷、敌百虫等可慎在此期应用,防止农药残留超标。六是对喷施农药后的机械、空药瓶或剩余药液及作业防护用品要注意安全存放和处理,以防发生新的污染。

3病虫害防治方法

枣病虫害有多种防治方法,包括人工防治、物理防治、检疫防治、农业栽培措施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突出无公害防治这一重点来制定病虫害的综合应对措施。

3.1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包括人工捕捉、刮树皮、摘除病虫枝及病虫果、刨树盘、清扫果园枯枝烂叶、树干绑缚草绳诱虫、绑塑料布裙防治害虫上树等措施,多数情况下如做得细致周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防治往往在冬春闲季,可充分利用人工加强病虫害防治,且有利于树体和环境保护。

3.2检疫防治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限制进入、对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的病虫对象,这些病虫以特有的方式寄生在植物材料或产品中,并随之传播。因此,各地对当地没有发生或国际、国内重要检疫的对象实行检查检疫制度,防止引进病虫害在当地传播和危害,做到以防为主。

3.3物理防治

一是枣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粘虫板等物理措施防治害虫。二是性诱剂灭虫。早春挖蛹,专人饲养,将羽化后未交尾的雌蛾放在特制的小铁纱笼内,虫笼下放一水盆,盆中加入1/1 000洗衣粉,搅匀,挂在行间树冠1.5米处,以诱杀雄蛾,多者1夜可诱杀雄蛾200头左右。三是于4月中旬对树干及各大骨干枝涂抹宽1~2厘米的粘虫胶环,以阻止害虫上树及向越冬枝转移危害,并粘死部分害虫。

3.4农业防治

主要通过合理施肥壮树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保证树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虫害发生;通过冬秋季清理落叶、落果、落吊,杂草等集中烧毁,早春刮除粗老翘皮,减少害虫越冬基数;人工或化学除草,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场所;合理间作农作物,禁止混栽,避免害虫交叉危害等。

3.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最有效的病虫害控制手段。要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对其他方法难于控制,急需大范围内快速扑灭,发生病虫害危害较严重,并对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对策。但仍要坚持保护天敌生物、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还要遵守农药使用规则及执行国家关于农药在果品中的有关残留有害物质标准。

3.6生物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8

关键词:“133”模式;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32-0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课程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培养综合防治能力为主线,注重突出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的结合,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的需要的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园林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近几年来,各中高职院校掀起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我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133”教学模式,即每一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个知识点,重点掌握三个技能,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笔者对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确定培养目标,并根据工作过程的

导向和“133”教学模式的要求做好教学计划

根据中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技能上达到对园林植物病害和虫害防治会识别诊断、会分析原因并会制定方案及组织实施(尤其是危害严重时的化学防治方法)的植保三项技能的要求;同时,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本着理论够用,实践要精的原则,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做好了教学计划,现列出本课程的三个知识点和三个技能及技能考核项目(见表1)。

我们会在教学的第一课时将上述具体要求与内容告诉学生并张贴于教室的宣传栏上,而后的课程教学与实践都围绕这个来实施。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可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则根据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过程是:病虫害调查——病虫害识别——病虫害防治。我们将实训内容分别填充到每个模块,具体如表2所示。

利用植物的季节性与病虫害的

发生规律和教学时数适当安排实训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集中在每年5~10月份,在这个阶段应使学生对病、虫、草的为害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有系统的掌握。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难完成以上的实训内容,因此我们将实训内容进行了调整。首先,把实训内容分为小组项目和集体项目。食叶害虫(叶部病害)调查、吸汁害虫(煤烟病)调查、枝干害虫(病害)调查、地下害虫(根部病害)调查为小组项目。每个小组项目都将当地某种主要病虫害作为观察学习的重点,如食叶害虫以小叶榕白蚕蛾、苏铁小灰蝶为重点,吸汁害虫则以芒果扁喙叶蝉和荔枝蝽为例,枝干害虫以白蚁为例等。将整个教学班级分成4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子模块,模块的内容包括病虫为害状、形态与症状、发生规律、防治后效果的观察。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记录情况公布在宣传栏,小组负责人利用晚自习时间对本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总结。

集体项目就是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加的实验和实训。我们根据植物的季节性与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当安排集体实训。每年的3~5月梅雨季节是园林植物病害的高发季节,我们将有关的病害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安排在这段时间进行。5~7月为食叶害虫高发期,则与之有关害虫的内容就安排在这两个月进行。吸汁害虫则在干旱少雨时节发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结合园林养护管理来消除越冬的病虫草可以减少越冬基数,为明年的防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每个模块的实践内容顺序则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进行安排。拿病害来讲,病害的发生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物的病原和非生物的病原,在发生后我们对症状进行诊断:是否是从点到面,是否有病状和病症,实验室镜检,组织培养等一系列手段来确诊。知道了病原后就可以有依有据地去防治。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摘除法、阻隔法、园林栽培技术、化学防治等,应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病虫,让学生体验各防治方法的优缺点。集体项目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每个环节,这样不仅把书本知识真正地运用了,还强化了技能训练。

综合实训则通过教学实习进行,使学生学会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掌握病虫害田间调查与防治方法。实习结束后,要写出规范的实习报告,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开展实践教学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首先,充分利用我校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内容在实验室边讲边看。对体形微小的害虫和微观病原菌形态,借助实验室配备的显微镜、解剖镜,不仅外形而且内部构造都一览无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在实验课上专门讲授、示范“两镜”的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和研究某一类病虫的发生规律,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病虫进行课程讲解,如榕树的斑蛾。在重点突出与防治法关系密切的病虫特性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生化培养箱等)饲养昆虫,然后对它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学生在教师讲解和饲养的过程中搜集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写出读书笔记,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另外,病虫害标本要合理利用与补充。标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直观地认识病虫草,它的补充一般是购买和学生自己制作。我们在第一项技能考核中就要求学生采集至少2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昆虫样本,制成干标本,并要求学会进行分类。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展示美感和技巧,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昆虫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校园是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实训的大课堂 教学实习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环节。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不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实习,其学时数约占总课时20%~30%。我们的教学实习多在校园内进行。我校是一所有80年办学历史的森林式校园。校园里一条条郁郁葱葱的林阴小道见证了学校的成长,每棵树就是一个标本,是不同时期园林发展的标志性代表,校园更是植物园。因此校园就是园林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我们在校园的园林植物上开展了多个项目式教学。如南方特有的芒果短头叶蝉的发生与防治,榕树的管蓟马、木虱及朱红毛斑蛾、榕透翅毒蛾、白蚕蛾等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盆架子的花木虱与绿翅绢野螟的发生与防治;女贞潜叶跳甲的发生与防治;荔枝蝽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防治等。并把校园的一部分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训基地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 我校的实训基地除校办产业六十多亩的园林花卉苗圃外,还有市内的几家大型园林公司。学校的苗圃主要经营盆栽花卉的对外出租及校内花卉的摆放。园林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在这里进行,有的学生还在课外时间在这里进行勤工俭学,一些常见花卉及其病虫害的识别、发生原因及防治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实践起来也很容易掌握。在大型园林公司则主要进行一些苗木的栽培及其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践,并与他们保持联系,当主要病虫害发生或进行大批苗木移植时,学生都会在实践现场,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每个过程或苗木移植的消毒工作。另外,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管理水平较高的生态园、公园、树木园、苗圃、绿化工程公司等处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教学。请专业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建园、栽培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改变了以实验室观察和验证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现场识别诊断。现场防治操作等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更加贴近实际。如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性的考察、昆虫一生的饲养观察、昆虫标本的采集鉴定、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农药的配制与使用和防治效果调查、园林植物害虫的田间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田间识别与防治、综合实训等。学生完全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训练,每一个实训都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从某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开始,直至最后三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课内实践的教学,也注重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课内课外实训并举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掌握三项核心能力的目标。

课内实训主要采取了“教、学、做、考”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讲明实训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必要时进行多媒体演示,然后进行示范操作。整个过程进行手把手操作指导,学生跟着学习操作,然后自主训练,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每一次的实训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提出问题或现场考核、现场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成绩。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特别注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例如,农药的配制与使用这个内容,我们将实训转入到生产实际中,如榕树是南方主要行道树,我们让学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取农药、浓度计算、农药称量、农药配制、农药使用等过程进行实训,完全在生产实境中进行。按照生产实际安全防护的要求,学生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进行农药的配制和施用,完成工作后对药械和余药按照生产要求进行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留下安全隐患。与过去在实验室实训方式比较,实训效果大有提高。

课外实训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根据三项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增加的,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学生自已查找资料,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并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所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考核。例如,学校新购进栽种的一批盆架子发生了严重的虫害:叶片两面长满囊状虫瘿。虫瘿在叶面突起,致使叶片卷曲、皱缩,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在5~7月时又有另外一种食叶害虫将叶片蚕食,树木已被危害得奄奄一息。我们布置学生对该两种害虫进行综合防治,要求挽救盆架子的生命。学生从查找资料开始,并对害虫进行生活史观察,掌握发生规律,找出薄弱环节,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许多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综合性项目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害虫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观察、为害程度调查、防治方案的制定、农药的选择、施药时期的确定、施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防治效果的调查和评价等。最终,盆架子又恢复了生机。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并产生了较强的成就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面授为主要形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较好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和资源,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专门开辟了视频动画专栏,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使用。如昆虫的一生、昆虫的变态、昆虫标本的制作等,使学生在教室就能感受到实境。另外,我们对收集到的多张植物病虫害光碟和现场拍的一千多张照片,通过加工,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文字结合了图像,使静态结合了动态,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定期举行技能大赛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这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已形成的一种共识,为了配合全区甚至全国的技能大赛,我校每年都定期举行校内技能大赛,借此机会也检验每个专业的技能训练情况。技能大赛的项目主要还是这门课程的三项重点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规定,如果学生在某项技能比赛中获奖则该项技能的考试成绩为优秀,期末时可以免试。因此,每个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每项技能的操作训练都很认真,学习效果明显。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先后参加了昆虫标本的制作和病虫害识别两个项目的技能比赛,园林专业的学生和植保、农艺班的学生同场竞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园林专业有8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考核制度的改革

《园林病虫害防治》是专业必修科目,它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总评、平时技能、技能考核、理论考试五个方面。其中,平时表现与作业总评各占10%,理论考试占20%,平时技能与技能考核占6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他的平时表现,在每个实训中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则为平时技能成绩,重点掌握的三个项目的考核为技能考核成绩。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已占该课程成绩的8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平时就必须认真学习,达到三项技能的要求,大大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较好。在进行职业技能工种考试时,很多学生选择了植物保护工种考试,并大面积地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1]张红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2]杜宾.《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孙红艳,李克梅.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